◇◇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中国特色精神分裂气质的研究报告   老三   我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似乎比别人总来的容易些。很长时间身边亲近 的人是这样告诉我的,所以,逐渐的我也就这么告诉自己了。当初之所以立志投 身心理学研究,在我私心中多半是想依靠这个行当挽救自己的意思。学了几天的 心理学,幡然悔悟,原来我病得还不轻,光靠心理学这潭湖水怕是洗不干净自己 了。惶恐之余,又发现了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精神病学。呵呵,还真让我说着 了,在这个行当里头研究的很多病例还真他妈的有亲近感!原来,我并不孤单啊, 有那么多的朋友和我同样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自打明白了自己是一个什么东西,也明白了自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的充要条件之后,渐渐学会一定程度地降低在两个极端来回蹦极的频率。这就是 进步。进步之余,我闲得慌的大脑又开始琢磨,我他妈的为什么就比别人容易在 两个极端疲于奔命的蹦极呢?难道是因为我生来就已经注定是一个疯子?看来也 不像啊——瞅瞅小时候的照片——我的目光和身边一起照相的孩子一样的单纯、 可爱、近乎有些白痴。再看看毕业照上的老师——他们的目光和我们的也几无二 致啊!究竟从什么时候我脱离了革命队伍呢?   在革命队伍里呆着的时候,自己感觉很安全,虽然组织上也没特别照顾咱。 因为组织内部的同志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人数太多了,也不能苛求组 织上一一照顾周到。所以,组织上也就只能小范围的选择性照顾一小撮同志了。 完全理解组织,至少我在队伍里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埋怨过组织。不过,那会儿也 有纳闷的时候——怎么组织上照顾的兄弟姐妹似乎总可以归类,总可以找到一些 相似的性质?当然这种归类和性质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个人就有可能被照顾。 幸亏小时候没学过统计学,否则早就发现其中的规律了!   话扯远了,还是回来说说最近的发现吧。最近的研究心得是,往往在两级间 疲于奔命的人都是一些原则不够灵活的人。这群哥们就喜欢认个死理儿——非此 即彼。这就麻烦了。几千年前就有人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 们这些蹦极运动员就认这个理儿了。结果,每每将自己的脑门儿磕的是鲜血淋漓。 就这样我们有一部分蹦极运动员还是没转过弯来——实在是真他妈傻的可以,用 另外一句文言文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当然了,大部分同志还是好的,至少是 思维正常的,再不济也是见风使舵的,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据保守 估计,在中国,悟出这其中奥秘的一般年龄应该在小学毕业之前(顺便说一句, 这就是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常模)。在这么小的年纪,弟兄们究竟悟出的是什么 高深莫测的奥秘呢?其实,说出来,大部分中国的、正常的、摆脱了精神分裂倾 向困扰的、在生活中始终充满了乐观心态的成年人都会会心地一笑——小样儿, 这还用你说?   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论语里这句名言的中国现代版、改进版和加强版:   己所不欲,必施于人!   弄清楚这其中的奥妙吧,你就可以始终站在革命队伍的最前列,你就可以摆 脱所有令人不齿的低级趣味,你就可以在组织里得到无微不至地关怀——至少, 你就可以很安全地摆脱精神分裂的终极困扰!   以上就是我最近研究中国特色精神分裂气质的研究报告,不周之处还望海涵。   附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拼 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释 义: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 加给别人。   出 处: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示 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 道也。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 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 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 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 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 道是 “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 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 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 窄,而应 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 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 该坚持这种原 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 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 “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 “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 现在的语言来 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 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 际关系原则适用于 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 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 崇“仁”之士,此处的 “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 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 甲为 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 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 在一定条 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 益为中 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 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 衰的人际关 系原则的重要性。   摘自:百度百科 > 浏览词条   后记:   我实在不想说,以上文字实在是扯淡。包括我的和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典籍中 的。   但是,它们的确很扯淡。   究竟哪里扯淡,我也说不清——不行,我发现自己又有点控制不住了,又有 蹦极的苗头了。很可怕,到此结束吧。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