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fangzhouzi.me)◇◇ ◆    论薛宝钗的道德硬伤 ——曹雪芹的情节设计与薛宝钗的情节设计及其他       ·徐咏春·   【提要】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上篇主要部分是薛宝钗偷听了两个小丫头 谈话,为免牵连自己,便设计了一段假想的“情节”金蝉脱壳且嫁祸于黛玉。但 是,薛宝钗的设计不过是曹雪芹为她设计的。曹雪芹费了一番周折设计了一系列 情节,“让”薛宝钗到滴翠亭偷听两个小丫头谈话自然合理。薛宝钗的设计是不 合理的,但这是曹雪芹“让”她不合理的。这是揭示薛宝钗深层次性格不可缺少 的一笔。曹雪芹只把宝钗嫁祸于人的“实据”给了读者,使读者对宝钗的性格和 人格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判断。如果林黛玉听到了两个小丫头的谈话,绝不会 嫁祸于他人;如果贾家上下知道了宝钗曾嫁祸于人,宝钗及其母、其弟在贾家将 无立足之地。宝钗、黛玉的“交心”是单方面的,只是黛玉向宝钗交心,宝钗并 未向黛玉交心。宝钗的道德硬伤使她不能向黛玉交心。对小红与贾芸爱情的看法, 反映了封建道德与人性的对立。   【关键词】曹雪芹 薛宝钗 情节设计 林黛玉 道德硬伤   一 释题   标题本应为“曹雪芹如何设计了薛宝钗的设计及其他”。因为归根到底,是 曹雪芹设计了薛宝钗的设计。但是,这样的文字颇为拗口,遂改为现标题。   二 薛宝钗的情节设计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前面的主 要部分是薛宝钗恰巧听到了小红、坠儿两个小丫头谈话的情节。这之后便是薛宝 钗设计的情节了。   两个小丫头(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中谈起小红和贾芸交换手帕之事,被薛 宝钗偷听。两人最怕被别人听到,便推窗看是否有人。当其推窗之际:   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 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 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 “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 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 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 “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 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①   这个“情节”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金蝉脱壳。薛宝钗为避免两个小 丫头以为她听到了她们谈话,以至节外生枝,生出事端,牵连到自己,便用金蝉 脱壳之计,解脱了自己。“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 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使小红、坠儿并不认为宝钗听到了她们谈话。 金蝉脱壳之计成功。   后一部分可谓嫁祸于人。金蝉即已脱壳,薛宝钗本可到此为止,但是她又凭 空编造了一段情节。让小红、坠儿以为黛玉听到了她们谈话。宝钗假做追赶黛玉 状,反向小红和坠儿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并煞有介事地说: “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 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还“一面 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这个情节对于金蝉脱壳是多余的,因此,设计这个 情节只为嫁祸于黛玉。   这便是薛宝钗“设计”的“情节”。   如果宝钗设计的是两人(宝钗与黛玉)作前跑后追状,黛玉前面跑,宝钗后 面追,两人都跑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听到,也罢了。如果宝钗追的不是黛玉,而 是巧姐,她作为大姐姐哄着小姑娘巧姐,互相追着玩(当时巧姐正在园内玩耍), 而巧姐还小,根本不会去管什么小红遗帕这档子事,也罢了。如果她追的是史湘 云(从情节构思看,完全可以让湘云也在园内),同样做前跑后追状,同样什么 都没有听到,也罢了。但是她不,她非要追黛玉,追黛玉也罢了。她非要“让” 黛玉蹲在那里“弄水儿”,像她一样偷听小红和坠儿谈话,而且非要让黛玉“听 到”她们谈话不可。而小红、坠儿最忌讳的就是黛玉听到她们谈话。如果说宝钗 并不“存心嫁祸于人”,这样的情节设计,这许多“巧合”作何解释?   可见,宝钗的嫁祸于人是如此彻底,她向小红、坠儿二人说的是:“……我 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宝钗追逐的对象本是虚拟的,她可以追任何人,只 要她做前跑后追状,追过去了,什么也没听到,便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是她偏要追黛玉。第二,追黛玉如果依然做前跑后追状,同样什么也没有听到, 便也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了。第三,她还要“让”黛玉“蹲着弄水儿”,不 是路过,更不是很快走过,或跑过,而是“蹲着”,且要“弄水儿”。这就要有 一会子了。这一会子足可以听到小红、坠儿谈话。这就把黛玉听到小红、坠儿谈 话“坐实”了。真是“扑蝶而听私情,脱祸尤思嫁祸”。②宝钗的机敏也确实获 得了成功。小红、坠儿果然“信以为真”,认为她们的谈话被黛玉听到了。黛玉 却根本就没有到滴翠亭来,到哪里听到小红坠儿谈话?真实的黛玉说不定正在准 备去葬花呢。用时髦的语言说黛玉是“躺着也中枪”。   三 曹雪芹的情节设计   再看曹雪芹的情节设计,即曹雪芹的构思。   如果说是薛宝钗设计了她与黛玉互相追逐的情节,不如说是曹雪芹“让”薛 宝钗这样设计的。归根到底,是曹雪芹设计了薛宝钗的设计。   如果没有铺垫,薛宝钗突然到了滴翠亭去听两个小丫头谈话,就不符合情节 发展的自然逻辑。为了使宝钗到滴翠亭偷听两个小丫头谈话自然合理,曹雪芹设 置了一系列的情节,或曰做了一系列情节铺垫。就是说,为设计薛宝钗的设计, 为了“让”宝钗自然地合情合理地听到小红、坠儿谈话,曹雪芹是费了一番周折 去设计这个设计的。   第一,宝钗众姐妹在园内玩耍,独缺黛玉。   在花神退位之日,宝钗、迎春、探春、李纨、凤姐等众姐妹为饯花神都到大 观园内玩耍,连巧姐、香菱与众丫鬟都“在园内玩耍”。迎春忽然发现,“林妹 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第二十七回)于是,宝钗便 可以名正言顺地去“闹”黛玉了。如果没有黛玉不在的情节,宝钗离开众人,一 人去扑蝶,就不合理了。   第二,必须让林黛玉晏起。   黛玉因与宝玉闹误会前一天睡晚了,第二天晏起而没来。宝钗这才有理由去 潇湘馆“闹”黛玉起床。   第三,摒除史湘云。   到园内玩耍,连巧姐都来了,就是不见湘云。如果曹雪芹这时安排史湘云也 在贾府(对于构思来说,这一点极易),宝钗与湘云追逐玩闹比与黛玉追逐玩闹 更合理,因为湘云比黛玉的性格更活泼,更淘气,更爱闹。   第四,安排宝玉到潇湘馆。   如果宝玉没有去黛玉处,宝钗只得把黛玉“闹”来,也就没有“杨妃扑蝶” 和偷听之事了。因宝玉到黛玉处,宝钗为避嫌,才“抽身回来”。   第五,必须有两只蝴蝶引领宝钗到滴翠亭。   滴翠亭应该是大观园中偏僻所在,不是众人常来之地,在整部《红楼梦》中 也只出现一次,即这一次小红、坠儿在滴翠亭说话③。宝钗何以到这个偏僻所在? 如果不是“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宝钗会沿原路回到众姐妹顽耍的地方,不 会到这里来。也就不会偷听小红、坠儿谈话。这当然也是曹雪芹“让”一双玉色 蝴蝶引宝钗来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文字和一幅美丽的图画——杨妃扑 蝶。   第六,要设计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亭子。   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亭子的典型特点是“空”,里面什么都没有,无墙壁, 无门窗遮挡视线,可四面观赏风景,故无需玻璃或窗纸遮风挡雨,反而要透光。 山上和水边的亭子因用于四面观赏风景,多是这种亭。④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亭 子要筑墙,且设门窗。那多是被观赏的亭子。这样的亭子多不在水边。⑤滴翠亭 在水中,本应不设门窗。这种亭子本是极少的。而滴翠亭这样的不镶玻璃“四面 雕镂槅子糊着纸”(第二十七回)的亭子就更少了。但是曹雪芹必须选择这样一 个“极少”、“更少”的亭子,为的是两个小丫头说话时看不到外面,也为了薛 宝钗看不到里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才有薛宝钗金蝉脱壳之计,也才有嫁 祸于人之事。   曹雪芹的设计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是要布置一种使其所塑造的人物必然、必 须如此的情境。曹雪芹的构思使人物的行动必然而自然。从人物性格来说,必须 使人物在作者所布置的情境下必然如此行动,符合其性格的必然逻辑;从情节发 展说,人物行动在作者所布置的情境中,必须是自然的、毫不牵强的,人物如此 行动要使读者感觉没有作者的意志参与其中。看来,曹雪芹为了人物行动自然合 理,为了符合人物性格和事物发展的自然逻辑,可谓费尽周章。   四 曹雪芹完美地设计了薛宝钗不完美的设计。   再看曹雪芹是如何设计薛宝钗的设计的,亦即曹雪芹的构思。   薛宝钗的设计是不完美的,因为这个设计不符合林黛玉的性格。凭空编出的 语言总会露出蛛丝马迹。宝钗的情节设计是急中生智的产物,是在短时间内仓促 完成的“构思”。她急于金蝉脱壳,那“智”既是“急中”所生,便不免有漏洞。 最明显的是薛宝钗“让”黛玉“蹲着弄水儿”。这个“情节”不符合黛玉的性格 逻辑和行为逻辑。我们只要提几个问题便可使薛宝钗的设计露出马脚:一、林黛 玉无端地跑到人们很少到的滴翠亭来干什么?薛宝钗是被两只蝴蝶引来的,她也 要让两只蝴蝶引来黛玉吗?二、到了滴翠亭,黛玉没来由地蹲在水边干什么?三、 蹲在水边还要“弄水儿”玩,黛玉会这么无聊吗?读者会相信这样的林黛玉吗? 宝钗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其所“塑造”的形象不是聪明睿秀的林黛玉,说是傻 大姐似更贴切。   “蹲着弄水儿”不是曹雪芹所塑造的林黛玉,因此也不是读者心目中的林黛 玉,只是薛宝钗“设计”的林黛玉。在潇湘馆的环境中,“窗外竹影映入纱来”, (第三十五回)黛玉在月洞窗下读书、作诗、赏月、抚琴,这才是林黛玉。第七 十六回中秋宴后,众人都回去了,黛玉“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这 “俯栏垂泪”才是林黛玉。如果在水边,黛玉“不是愁眉,便是长叹”,(第二 十七回)那是黛玉素常的形象。“蹲着弄水儿”何止不是黛玉,十二钗中谁会一 个人蹲在水边“弄水儿”?又何止十二钗,大观园中上百女孩子,同样未见一个 蹲在水边“弄水儿”的。读罢全本《红楼梦》,未见一处林黛玉蹲在水边的,更 未见一处林黛玉无聊地去“弄水儿”。且大观园中,大凡有水处,总会有石凳或 其他坐具,何须蹲着?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史湘云在凹晶馆联句就是在水边的 “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就是没有水的地方,也总有石凳可坐可憩。如湘云醉 眠芍药茵不就是在青板石凳上吗?(第六十二回)宝玉、黛玉读《西厢》也是在 “一块石上”坐着读的。(第二十三回)这次,黛玉不坐石凳,不坐湘妃竹墩, 无端地跑到滴翠亭的水边蹲着,还要黛玉无聊地去“弄水儿”!   因此,“蹲着弄水儿”的,不会是黛玉。因而,薛宝钗“设计”的这个情节 露出了破绽,不符合林黛玉的性格。当然,薛宝钗这不合逻辑的设计也是曹雪芹 合逻辑地设计的。小红和坠儿并未深想,慌乱中两个小丫头相信了;但是读者并 不慌乱,读者会分析薛宝钗的设计是否合理。薛宝钗的不合逻辑的设计逃过了小 红和坠儿的眼睛,但是她逃不过读者的眼睛,因为曹雪芹不让她逃过读者的眼睛。   五 揭示薛宝钗深层次性格不可缺少的一笔   曹雪芹为什么要“让”薛宝钗听到小红、坠儿谈话?只是为了表现宝钗聪敏 且急中生智吗?如果是这样,那便只需要前面金蝉脱壳之计成功即可,何须后面 的嫁祸于人呢?一些研究家认为,宝钗只是“随口喊出”黛玉的名字,虽然也承 认她这样做“伤害了黛玉”,“是她的不是”,但“确实是无意的”。如范国良 先生等就是这样的看法。⑥   《红楼梦》的许多情节对于完成《红楼梦》的题旨是不可或缺的。如元妃省 亲、宝玉挨打等等,都对情节的演进不可或缺。但是,如果没有宝钗嫁祸于人的 情节,《红楼梦》故事的推演,情节的发展,其他人物的行动等等都不受影响。 因此,这一笔,无关情节的发展,更无涉故事的完整性。但是,没有这一笔,我 们就很难知道一个真实的薛宝钗。从曹雪芹的构思说,为什么没有让黛玉听到两 个小丫头谈话呢?为什么没有让王熙凤、探春、鸳鸯……等听到两个小丫头谈话 呢?因为从情节的发展说,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说,都没有必要让黛玉、王熙凤、 探春、鸳鸯……等听到她们的谈话。只有让宝钗听到两个小丫头的谈话,对于塑 造宝钗的性格才是必要的。   因此,“嫁祸于人”事件无疑是揭示薛宝钗性格的重要事件,这个事件表现 了宝钗性格以至于人格的另一面。薛宝钗设计的黛玉“蹲着弄水儿”的情节是要 嫁祸于人,曹雪芹设计的薛宝钗嫁祸于人的情节则是为了揭示更深层次的人物性 格。   薛宝钗深层次的性格是什么?   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薛宝钗:外面的薛宝钗与内面的薛宝钗。外面的薛宝 钗是恭行封建道德的典范,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第八回)的薛宝钗;内面的薛宝钗则是另一个薛宝钗,那是并不完全奉行封建 道德而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的薛宝钗。只是在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的时候要蒙上 一幅封建道德的面纱,内面的薛宝钗就藏在这幅面纱的后面。她发现,按照这一 套封建的做人标准行事,并不吃亏,且会得到贾家阖府上下的好感。外面的薛宝 钗是做给人看的,是为了博得各方的好感的薛宝钗。内面的薛宝钗才是真实的薛 宝钗。但是,那一套封建道德与她自己的利益并不完全重合。当遵守封建道德给 她带来好处时,她便非常“自然地”遵守封建道德;当奉行封建道德与自己的利 益相抵触时,那藏在后面的薛宝钗便悄悄出来,悄悄违反一下封建道德。即如这 次,宝钗为要撇清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便被抛在一边了。这样 悄悄的行为并不为人所见,并不影响她在众人面前的形象。于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古训在薛宝钗的实践中,就成了“己所不欲,则施诸黛玉”。好在 这种行为没有被他人发现,薛宝钗依然还可以保持她贤良淑德的形象。我们没有 看到她对自己违反古圣人教训的行为有半点良心的谴责,她依然心安理得地用那 一套封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因为,封建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这就使 信奉封建道德的人也不免多少带有虚伪的成分。看看笃信封建道德的贾政就清楚 了。当然,十几岁的少女薛宝钗在严格的家教中不得不违反自己的人性,不得不 恭行封建道德,她还不能知道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性。   在贾府的环境中,她既要保持大家闺秀的形象,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利益,这 就是我们看到的“平时”奉行封建道德的薛宝钗在他人不知的时候,不同于在他 人面前保持的样子。那个内面的薛宝钗出来行事的时候,就有了嫁祸于人之事。   黛玉的直觉是宝钗可能“藏奸”,其所藏的那个“奸”就是内面的薛宝钗, 就是藏在后面不惜损害他人来保护自己利益的薛宝钗。   曹雪芹“告诉”我们内面有另一个薛宝钗,而有些人却并不接受内面的那个 宝钗,依然极力为之辩护。生活中我们也遇到一些人,他们的行为可做两面解释。 既可认为他是在坚持某种原则,也可认为他在为自己的利益谋算。而有些人就是 在为自己打算时以坚持原则状表现出来。只有长期观察、分析,或发现他在某件 事上露出了马脚,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宝钗的许多言行恰是如此。若不是 曹雪芹“告诉”我们她曾嫁祸于黛玉,我们还不一定能看清宝钗之为人。   六 我们为什么不感到奇怪   文学作品里,在作者所设定的情境中,人物的行动必须符合特定人物的性格 逻辑,否则,其所塑造的人物就是失败的。   大观园中上百个女孩子,包括李纨、王熙凤等这样的少妇,也包括七、八十 个丫鬟,除了宝钗以外,想不出哪一个会如宝钗那样,为了自己金蝉脱壳而嫁祸 于人。而薛宝钗这样做,我们并不感到突然,也不感到牵强,很符合“平时”我 们对宝钗的“印象”,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宝钗是会这样做的。就是说,她这样 做符合宝钗的性格逻辑,只是平时没有暴露罢了。正如陈其泰所说:“宝钗窃听 私语,而退至黛玉身上。……作者特于闲冷处借一小事点破也。用意妙绝。”⑦   曹雪芹的“用意”在哪里?   宝钗这里的嫁祸于人确是“一小事”,但这小事“点破”的是什么?“点破” 的是宝钗惯常的行事风格。正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小例”。这“小例”却说明大 问题。宝钗既在这等小事上很“自然”地嫁祸于人,在牵涉自己利益的更大的事 情上当更是如此。因此,借这“小事点破”,用意真是“妙绝”。   我们对宝钗的行为,本是有疑问的。同黛玉一样,许多人直感宝钗“藏奸”; 也同黛玉一样,没有实据。对于宝钗之行事,读者多有所疑,而宝钗用她的行为 回答了读者的疑问。   贾府上下,除了薛宝钗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知道宝钗嫁祸于人的事情,但 是这个事情,读者知道了。曹雪芹只把“实据”给了读者,读者恍然悟到:“原 来真的是这样。”从此,我们对宝钗的性格与人格就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判断。 但是,曹雪芹却没有将实情“告诉”黛玉。因此,读者恍然悟得自己的直觉是正 确的,而黛玉还被蒙在鼓里,如果黛玉也如读者一样,知道了宝钗曾嫁祸于自己, 也会与读者的感觉一样:“原来真的是这样。”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薛宝钗骗过了贾府上上下下几乎所有的人,也骗过了 聪明的黛玉,甚至包括许多读者在内。   因此,宝钗嫁祸于人这件事对读者来说,具有解疑释惑之功效。   七 如果林黛玉听到了小红、坠儿谈话;   如果贾家上下知道了薛宝钗嫁祸于人。   如果听到两个小丫头说话的不是宝钗而是黛玉,会怎么样?这当然不是曹雪 芹的构思,我们只是假设。   黛玉听到两个小丫头谈话,会作何反应,笔者不敢妄猜。但是,有两点可以 肯定。一、黛玉不会认为小红是“奸淫狗盗的人”(第二十七回);二、黛玉绝 不会嫁祸于人,更不会嫁祸于宝钗。   宝钗的评价标准是正统的封建道德的标准,在她眼里,小红与贾芸私自传递 手帕是“奸淫狗盗”的行为;黛玉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正常的、正当的要求,如 果黛玉也认为小红、贾芸私自传递手帕是“奸淫狗盗”的行为,读者会认为那不 是黛玉。不同的思想与人品就会使两人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评价和不同的处理 方式。因此,她们对同一件事——小红与贾芸私自传递手帕,会有不同的评价。 另外,如果黛玉像宝钗那样嫁祸于人,我们同样会认为那不是黛玉,因为黛玉对 人对事没有机心,黛玉做不出这等事。   宝钗自己认为她金蝉脱壳,嫁祸于人“这件事算是遮过去了”(第二十七 回),但是如果事发出来,贾府之人知道了宝钗嫁祸于人之事,会作何反应?   嫁祸于人这件事,就是按封建道德要求,宝钗的行为也是不光彩的。如果贾 府之人知道了薛宝钗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之际,“顺便”嫁祸于黛玉,他们 会怎么想?比如史湘云,还会不会认为“宝钗素日待他厚道”(第三十六回)?   大观园的众姊妹中,怀疑宝钗“藏奸”的,怕不只黛玉一人,只是没有实据。 倘若知道了宝钗曾嫁祸于黛玉,她便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许多人的疑问。当她向 大观园中的姐妹们示好时(如像对黛玉那样),姊妹们则会多一个心眼,生怕她 嫁祸于自己。试想,如果这样,她还能不能保持她那封建大家闺秀的规范形象是 很成问题的。袭人等欲为宝钗辩护,也是很难的。   那些小丫头,如果知道了薛宝钗曾嫁祸于黛玉,还会“多喜与宝钗去顽” (第五回)吗?就是小丫头们与宝钗顽,怕也会多一个心眼。因为不知什么时候, 她就会嫁祸于自己。   更多的人会改变对宝钗的看法和评价,觉得自己以前没看清她,她“原来是 这样的人”,从此远离她,防备她。如果事态严重,宝钗在大观园中将无立足之 地。   许多人会吃惊,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心目中的“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时,自云守拙。”(第八回)的宝钗会做出这等事,有人甚至会不相信这真是宝 钗做的。   不吃惊的大概只有薛姨妈、王夫人等人,因为她们本就了解宝钗之为人,她 们的价值观本就与宝钗没有什么分别。还有一个人或许不吃惊,即贾母。黛玉是 因为敏感才怀疑宝钗“藏奸”,贾母则因为老练精明,说不定早就看出宝钗“藏 奸”了,只是没有实据,而这次贾母也将证实自己的老练精明。此等事,早在贾 母预料之中,只是没有料到会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来。所以她可能并不吃惊。   此事若是闹出,贾府的舆论怕是都会站在黛玉一边,同情黛玉,原来拥护 “金玉良缘”的,恐也会转而拥护“木石前盟”。王夫人、薛姨妈的“金玉良缘” 怕要落空了。   但是,曹雪芹并没有让事态朝这个方向发展。   八 关于黛玉宝钗“交心”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有人认为这一回的 前半仿佛是宝钗和黛玉互相“交心”。宝钗给黛玉送来了燕窝,黛玉感激不尽。 认为这“使黛玉和她终于冰释前嫌,成为可以交心的好姐妹。”⑧“林黛玉和薛 宝钗从此相知,义结金兰,成为好姐妹。”⑨   是两个人互相交心吗?怕未必。其实,只是林黛玉向薛宝钗交心,薛宝钗并 未向林黛玉交心,且从未向黛玉交心。这只是单方面的交心。   我们看看黛玉、宝钗是如何向对方交心的:   宝钗只用两件事就俘获了单纯的黛玉的心。一件是宝钗用封建道德“教导” 黛玉。另一件事就是黛玉病中,安慰黛玉并为黛玉送来了冰糖燕窝粥。“联之以 小惠,去黛玉之疑”。⑩在平时交往中,宝钗可以表现出关心黛玉的样子,但是, 一遇到有损于她的利益的时候,关心就变了味,很“自然”地就嫁祸于黛玉了。 她做的对不住黛玉的事,她是绝不会告诉黛玉的。而且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黛玉是怎么交心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 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 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 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 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 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 日这话,再不对你说。”(第四十五回)   黛玉向宝钗交心的态度之诚恳,之坦白,之彻底,令人感动。她承认以前对 宝钗的看法错了,连心里对宝钗的看法也和盘托出,毫无保留。甚至把自己最隐 秘的内心活动都坦白地告诉对方。这是真的交心,交的彻底,心中所想,毫无保 留,全告诉宝钗,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给宝钗看了。从此改变看法。黛玉在行动 中也确实这样做的。   当一方这样坦白、诚恳、毫无保留,将心中不利于对方之所想悉数告诉对方 的时候,按一般常理,另一方必会非常感动。亦将原本不愿让对方知道的不利于 对方的言行同样悉数坦白地告诉对方。一方的诚恳、坦白,必换来另一方也会诚 恳、坦白,也把自己对不住黛玉的地方很坦白地和盘托出,这方是交心。否则便 会内疚。双方交心,从此尽释前嫌,全无芥蒂,情谊转厚。但是,宝钗并不按常 理行事,我们看不出她对黛玉的肺腑之言有什么感动,也并未将最隐秘的内心向 黛玉坦白相告,毫不内疚,似无感受,且以教育者自居。仿佛黛玉有义务向她忏 悔,而她却可以坦然地接受黛玉的忏悔似的。   有人说,从此以后,黛玉与宝钗的关系好了。其实,只是黛玉对宝钗的关系 好了。黛玉此后从心里真的认为宝钗对她好,她更是加倍对宝钗好,甚至在睡前 还“在枕上感念宝钗”(第四十五回),从此不再防备宝钗了。宝钗则还是那样, 因为从表面上看,以前宝钗也未对黛玉不好啊,她对黛玉一直是很大度的啊。   如果说两人从此真是一心了,那么,她们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是建立在 共同思想的基础上,还是什么基础之上?建立在宝钗的“国贼禄蠹”思想的基础 上吗?还是建立在共同的做人原则的基础上?如果说她们之间矛盾消除了,那只 能是黛玉受骗了。如果曹雪芹继续写下去,黛玉的命运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我 们最担心的,为她的轻信。   因此,这只是单方面的交心,另一方则没事人儿似的欣然接受对方的交心。   黛玉不仅在宝钗面前,诚恳地承认自己错了,在别人面前,也承认自己错了。 黛玉对宝玉说:“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第四十九回) 黛玉表里如一,没有半点藏着掖着,一颗透明的心。两相对比,谁个真诚,谁个 坦白,不是昭然吗?   若黛玉知道,她去葬花的时候,正是她被编派在水边“蹲着弄水儿”,偷听 两个小丫头谈话的时候,她还会向宝钗交心吗?   九 宝钗为什么不能向黛玉交心?   宝钗为什么不能像黛玉那样交心呢?   因为宝钗嫁祸于人这件事是宝钗做人的道德“硬伤”,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 为,是为人道德的亏损,也是大家公认的道德亏损。这种道德“硬伤”,没有任 何理由可以为之辩护,这种行为甚至直接违反了薛宝钗自己所信奉的封建道德标 准。因此,在大观园中,谁都不会为之辩护,也不会有任何人同情这种行为。如 果大观园的姐妹们知道了这件事,只会躲着她,生怕她不知什么时候会嫁祸于自 己。这种“硬伤”是深入到人的性格深处的。如果说,“国贼禄蠹”是思想分歧 的话,那么“嫁祸于人”则是个人品质问题。黛玉可以坦白地向宝钗承认她曾认 为宝钗“藏奸”,向宝钗交心。但是要宝钗向黛玉承认她曾嫁祸于黛玉就困难了。 就宝钗的性格本质说,是不可能的。因为,越是平时以正面形象示人,越是难于 承认自己的道德“硬伤”。这会打破她长期经营且不易得来的“正面形象”。一 个存有道德“硬伤”的人,让他承认那“硬伤”,是极难的。让宝钗向黛玉承认 她曾经编过一套谎话,骗过了小红、坠儿,嫁祸于黛玉,是不可能的。因此,宝 钗不可能向黛玉交心,因此,交心只能是单方面的。既然宝钗没有向黛玉交心, 她对黛玉的各种好儿,是不是真心就要划问号了。但是,她对黛玉的这种“好 儿”,却获得了黛玉这个单纯少女的真心。这是因为,曹雪芹已经“告诉”了读 者薛宝钗的道德“硬伤”,读者已经有了“免疫力”。但是曹雪芹并没有“告诉” 黛玉,以至黛玉还是诚心诚意地向宝钗交心。   回过来看宝钗来劝黛玉的一片话: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 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 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真是处处都是替黛玉着想,但是如果知道了宝钗曾嫁祸于黛玉。我们对宝钗 的这段话则另是一番感想了。   因此,在宝钗面对黛玉的时候,哪怕在那一刻,她是真心待黛玉好的,也不 免带有虚伪的成分。但是,她却以教导者的姿态教育黛玉,以爱护者的姿态给黛 玉送来了冰糖燕窝粥。   宝钗与一些评论者的看法可能颇有一些相似之处,认为她嫁祸于黛玉只是一 件小事,这种行为“没什么”。事可能不大,但是却很能说明一个人的人品。宝 钗能向众人坦然承认她曾偷听两个小丫头谈话并嫁祸于黛玉吗?能像黛玉那样诚 恳、坦白地交心吗?怕是不能。宝钗在这样做的时候,很轻松、很自如,没有更 多考虑就“自然”地做了。而且,她在嫁祸于黛玉后,“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 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第二十七回)这很有点为自 己的聪明机智得意的意味,也说明她平时行事惯常如此,已经成了她的行事风格, 她平时就是这样对人对事的。凡遇此等事,就不惜损害他人,事后没有半点自责, 半点后悔,还可能有点得意。在她的自我意识中,这是很自然的事。在大观园众 姐妹中,行事自私者有之,损人利己者亦有之,比如凤姐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 但是,既损害了对方,又对对方表示极为关切、爱护的,除宝钗外,我们未见第 二个。这也说明,黛玉关于“藏奸”的直感是多么准确。   黛玉怀疑宝钗“藏奸”,是黛玉在生活中的感受,是一种直觉,但只是 “疑”,并无实据。如果黛玉知道了宝钗曾嫁祸于自己,就证实了自己之“疑”。 黛玉还会不会说“他竟真是个好人”?   十 封建道德与人性的对立,两种不同的立场   小红和贾芸产生了爱情,他们私相传递作为爱情信物的手帕。这是一个客观 存在的事实。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事实?   坠儿是小红的闺蜜,她丝毫没有认为小红的做法不对,而且手帕就是她帮助 传递的。不用说,坠儿是站在小红一边的。她们的行为是人性的自然要求。为了 表示对心上人的情意,便使了个小伎俩(暗中交换手帕),她们心里并不认为这 种做法有什么不妥,也并不认为这有什么过错。她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就是薛 宝钗所说的“短儿”。(第二十七回)但是她们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见容于正统 的封建道德,因此,才偷偷地做、悄悄地说。她们完全是从人性的自然要求出发 的。   对这件事作者怎么看?从整个事件的描写看,曹雪芹是以赞赏、欣赏的态度 去描写这件事的。《红楼梦》是人间爱情的颂歌。曹雪芹赞扬青年男女的爱情, 赞赏大胆追求爱情的小红。   曹雪芹的立场是什么?他的立场就是人性,他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因为爱 情是两性关系中的人性因素。两性关系不只是传宗接代,人性的两性关系的必要 因素是爱情。没有爱情的两性关系本质上与动物无异。因此,曹雪芹是站在人性 的立场上描写这件事的。   在第二十七回中,曹雪芹设置了一个情境,让薛宝钗亲眼目睹青年男女自由 恋爱的事实,“逼”她表态。她果然站在小红、坠儿对立的方面,站在与人性对 立的方面,当然也是站在与曹雪芹对立的方面,以封建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小红私 相传递信物的行为,反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认为青年男女的爱情是钻穴逾墙之事, 是“奸淫狗盗”的行为。这是对人性的自然要求的压制。封建道德,封建秩序与 人间爱情是天然的敌人。   我们又一次看到封建道德与人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红楼梦》中几乎处处 存在。这一次封建道德的代表则是薛宝钗。   因此从思想上看,宝钗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但是她 又怕一旦小红、坠儿知道她偷听了她们谈话,生出事端,连累自己,便设计了一 段“情节”。这说明她并不是真的在维护封建道德,只要不连累自己,她是不管 的。在实践上,她首先考虑的是她自己。当需要她维护封建道德的时候,她逃跑 了。   正如单世联先生所说:“说她虚伪也不全是冤枉,因为‘礼’(理)之于她 并不全是真正的信仰和崇奉,而实在有些为我所用的意味。换言之,她们坚守的 ‘礼’在实际人生中就有虚伪的特征;而为了避免这种虚伪,她又在‘礼’的衣 装中走私自己的世俗功利。那么,对于‘礼’而言,她又有些虚伪。”11   人性的自然要求是封建道德压制不了的,小红的行为就是对封建道德的冲击。 几千年来,这种冲击几乎代代都有,时时都有。但是,此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要 求与封建道德的斗争几乎从未成功过,即使结合也会被拆散。牛郎织女如此,董 永与七仙女也如此,许仙与白素贞同样如此。神话中的失败不过是现实中失败的 反映。人间之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的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被封建势 力拆散了。封建道德与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势不两立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现实中 还是失败了,最后的结合不过是汤显祖的浪漫主义的想象。而这一次,小红与贾 芸说不定真的要成功,他们已不满足于杜丽娘那样的浪漫主义的想象中的成功, 而执着地追求现实中的成功。   小红们即将成功证明了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同于梁祝的时代了,也 不同于产生白娘子和许仙的时代了,当然也比产生杜丽娘的时代前进了一大步。 这说明人性已经觉醒并已在发展。人性即将在现实中冲破封建道德的罗网。但是, 不知何故,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后四十回续书中,小红和贾芸的故事,没 了,这个即将成功的爱情故事,没了。续作者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写丢了,将现实 中人性即将胜利的故事写丢了。我们不知道这应该怪罪谁,但是不管怎样,都不 应该怪罪曹雪芹,因为在曹雪芹的构思中,小红和贾芸的故事分明是有下文的, 12甚至还有他们知恩图报的下文。   * * *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分为上 下两篇。上篇不可或缺,因为它除了杨妃(薛宝钗)戏蝶一片美丽的文字外,主 要部分揭示了薛宝钗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性格,即薛宝钗的道德“硬伤”。这是本 文的任务。下篇也不可或缺。“质本洁来还洁去”是林黛玉的理想,也是她的誓 言。曹雪芹通过《葬花吟》揭示了林黛玉对人生深刻的哲学式的思考。不过,这 应该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   ①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5页。   ② 佚名氏:《读红楼梦随笔?总评》,见《红楼梦研究文选》(1988年)第 86页。转引自周远斌编著《红楼人物百家言?薛宝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 158页。   ③ 在“试才题封额”一回中,没有滴翠亭。其他亭子,如沁芳亭则出现不 下十次,滴翠亭只这一次用到。   ④ 如安徽滁州琅琊山之醉翁亭,长沙岳麓山之爱晚亭,这是山上的;颐和 园的知春亭、廓如亭及西堤六桥上的亭子是水边的,北海的五龙亭,西湖的湖心 亭等也是水边的。这些亭子都无墙壁,无门窗。   ⑤ 亭的使用价值是赏景,当其存在,也就有了观赏的价值。亭也就成了被 观赏的风景的一部分。如果筑墙,且设门窗,其从内观赏外面风景的价值便大大 减少,差不多只剩下被观赏的价值了。如故宫御花园中的万春亭等,就是如此。 那种亭多不在水边,也不在山上的。   ⑥ 范国良《从〈红楼梦〉回目看曹雪芹对宝钗的抑扬态度》:“从这一情 节看出宝钗的确很有心机,很会保护自己,但说她‘存心嫁祸于人’,却不符合事 实。尽管她这样做,其结果是伤害了黛玉,这是她的不是,但是这确实是无意的,她 没有‘存心’害人。”《红楼梦学刊》一九八七年第1辑。   ⑦ 《红楼梦回评》,见《红楼梦资料汇编》(1985年)第715页。转引自周 远斌编著《红楼人物百家言 薛宝钗》,第157页。   ⑧ 风之子:《风语红楼?香尘逝》,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48页。   ⑨ 风之子:《风语红楼?香尘逝》,第57页。   ⑩ 话石主人:《红楼梦本义约编》,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1963)第170页。转引自周远斌编著《红楼人物百家言?薛宝钗》,第154页。   11 单世联:《理想的冲突:在崩溃面前——金陵八钗的人生态度》,《红楼 梦学刊》1990年第1辑,第140页。   12 第二十七回脂批:“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甲戌本总批)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fangzhouz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