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fangzhouzi.me)◇◇   《谷物大脑》的真相   ·方舟子·   人们把米饭、面食这些谷物食品叫做主食,因为它们是我们每餐都要吃,而 且往往是吃得最多的一类食品。谷物主要是提供淀粉这类碳水化合物的。淀粉在 消化道里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里。葡萄糖为我们人体提供了生命活动必 须的能量。大脑监测到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足够高以后,知道有了足够的能量, 就会让人产生吃饱了的感觉。所以吃主食最容易填饱肚子。在食物缺乏的年代, 进餐的首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能量,谷物就成了最重要的食物,所以我们中国人 才把进餐叫做吃饭。   然而最近国内风行一本从美国引进的“健康”读物《谷物大脑》,却声称根 据“进化理论、现代科学和生理学”,谷物以及水果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能对大脑 造成永久的伤害,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慢性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癫痫、 运动障碍、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各种与大脑相关的疾病,而且还会 加快身体的老化进程,人们关心的肥胖、关节炎、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都跟这有 关系。说得极其恐怖,然后“提供了一条光明的、充满希望的讯息”:吃极低的 碳水化合物(每天不超过60克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一份水果的量)、富含饱和脂 肪酸和胆固醇的饮食是预防脑部疾病和慢性病的理想方案。   该书声称这些观点“都以最受推崇的、最新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不仅仅 令人大吃一惊,而且无可争辩地确凿无疑”。它的确令人大吃一惊,但是绝非无 可争辩地确凿无疑。恰恰相反,它与主流医学界、权威科学机构的建议背道而驰。 主流医学界推荐的均衡饮食方案中,谷物和水果都是主要的食物类群,每天来自 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大约占了食物能量的一半。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得太少,身体 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要找新的能量来源。除了把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还会分 解体内储存的脂肪作为能源。脂肪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做酮体。血液 中如果酮体含量太高,就会出现酮体中毒的症状,会恶心、头疼,还会有口臭。 这种口臭的味道不是因为口腔不卫生产生的,而是酮体的味道。葡萄糖是维持我 们大脑正常运行最好的能源,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被迫改从酮体获得能量, 功能就会受影响。所以酮体中毒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会变得很暴躁。这是大脑在提 醒你,赶快给我葡萄糖吃。可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反而会对大脑功能造成伤害。 膳食中的胆固醇是否会有害健康目前还有争议(参见方舟子《胆固醇被平反了 吗?》),但是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却没有争议。该书 推荐的低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其实是极不健康、有害身 体的。   但是,主食如果吃得太多,获得的能量超出了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多余的 能量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储存起来,人就会逐渐变得肥胖。肥胖会带来一系列健康 问题,比如增加了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即使获得的食物能量没有超出 消耗的能量,人没有变肥胖,但是如果在饮食结构中主食占的份额太多,血糖浓 度偏高,也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那么一天吃多少主食合适呢?这取决于性别、 年龄、身体状况、活动程度。如果你是一个青年妇女,那么你一天需要的主食大 概是750毫升,相当于6片面包,或者3小碗米饭。如果是小伙子,每天多250毫升, 也就是1000毫升,相当于8片面包,或者4小碗米饭。当然,如果你运动量比较大, 那就要多吃点。如果年纪大,那就要少吃点。此外还要注意,主食要尽量吃全谷 的,每天吃的主食至少要有一半是全谷物。把谷粒的壳去掉以后剩下的完整种子, 包括了谷皮、谷胚和胚乳这三部分的,就叫全谷物,比如糙米、黑米、红米、小 米、燕麦、荞麦、全麦面粉、玉米面、爆米花都是属于全谷物。如果把谷皮和谷 胚也去掉了,只剩下了胚乳,那就属于精制的谷物。精制的谷物就是我们平常说 的白大米、白面粉,它把谷皮和谷胚都去掉了,剩下的胚乳基本上都只是碳水化 合物了。而全谷物由于保留了谷皮和谷胚,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还有其他对我 们身体很重要的营养素,包括B族的维生素、铁、锌、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等。 而且吃全谷物的话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就没有那么快,这样血糖就不 会一下子升得很高,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然而该书却声称主流医学界的这些建议属于“外行人的教条”,涉及“企业 的既得利益”,要人们摒弃。那么该书的作者是怎样一个内行人和超脱既得利益 的高人呢?该书对作者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r)的介绍是“一名具 有专科医师资格的执业神经科医生”、“在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 珀尔马特博士是世界公认的权威”。很多读者相信他,就是被这些光环所迷惑, 以为他们接受到的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权威提供的科学信息,那么,挖一下这个作 者的底细,是很有必要的。   珀尔马特于1981年获得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该校的 医院做了几年住院医,于1987年获得行医执照后在佛罗里达州自办私人诊所行医。 他的本行是神经外科,受的是神经外科手术训练,与营养学没有关系。在当了十 几年神经科医生之后,自1996年起,他开始以“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 领域”的权威自居,发表演讲、文章、出书推销他对这个问题的独特观点。一个 神经外科医生当然可以转行从事营养学研究,但是学术研究成果首先应该写成论 文经同行评议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珀尔马特也知道这一学界常识,在其英文简 介中介绍自己:“在世界医学文献中大量地发表学术成果,论文发表在《神经外 科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南方医学杂志》(The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应用营养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Nutrition)和《神经学档案》(Archives of Neurology)。”他列举的这四种 期刊中,《应用营养学杂志》是一本早已停刊、各个医学文献数据库都不收录的 非正规期刊,而他发表在另外三种期刊上的论文,都是他在学生时代发表的神经 外科论文,没有一篇属于“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   在珀尔马特的详细英文履历中,他列出了他发表过的全部24篇“期刊论文”, 但是这其中有10篇是他当学生时发表的神经外科论文,8篇是发表在推销另类医 学的非学术期刊上的介绍文章,2篇是访谈,1篇是给《美国医学杂志》的读者来 信,两篇发表在学术资质可疑的期刊上(包括上述《应用营养学杂志》)。其获 得行医执照之后唯一一篇正规的论文是2009年发表的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 森病的初步临床试验研究。这篇论文的发表背景是:珀尔马特一直在鼓吹通过注 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声称他的病人经过如此治疗后效果极佳,有效率达到 80~90%,于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学系研究人员与他合作做了初步的临床试验, 发现没有效果。有趣的是,在这篇论文中珀尔马特是排在最后的最不重要的作者 (不是通讯作者),然而珀尔马特在履历中却把自己的署名挪到第一,变成了最 重要的第一作者。当然,他是不会告诉你这篇论文的结论是否定了他推销的疗法 的,一直到去年他还在推销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   由此可见,珀尔马特从来就没有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任何“营养对神经 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他在这方面的资质和一个外行没有什么 不同,他怎么就成了这个研究领域的“世界公认的权威”?不错,《谷物大脑》 这本书在美国非常畅销,有不少非医学界的名人都相信、推崇它,但是这并不等 于就让他成了“公认的权威”,否则中国自己的“养生大师”,例如张悟本,也 出过极其畅销的书,也有过很多非医学界的名人推崇,是不是也成了“公认的权 威”?   珀尔马特抨击主流医学界受到“企业的既得利益”的影响,其实他本人推销 的种种另类疗法、健康方案才带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从2000年起,他陆续出版了 几本“健康”类畅销书,同时配套推销相应的昂贵的独创疗法和各种保健产品, 号称这些疗法、保健产品能够治疗、预防种种脑部疾病和其他疾病,疗效极其显 著。可笑的是,他的这些畅销书的观点还互相矛盾。例如,他在2000年出的第一 本畅销书《大脑复原.com》并不认为谷物是大脑的杀手,没有提倡要避免吃谷物, 而是认为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胆固醇才是大脑的杀手,应该尽量避免,提倡 最好的饮食是素食加鱼肉,这与《谷物大脑》所提倡的刚好相反。当然,我们应 该允许他改变观点,问题是,在《大脑复原.com》和《谷物大脑》中,他都列举 种种案例证明他的健康方案对预防、治疗脑部疾病效果极好,而这两种健康方案 是截然相反的,那么你应该相信哪一种?   珀尔马特和中国那些前赴后继、风靡一时的“养生大师”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都是在宣扬与主流医学界的建议格格不入的标新立异的另类健康观,都没有专业 资质(更不要说是“公认的权威”),而且都有着商业利益。另类的观点当然未 必就一定错,毕竟现在的主流观点有些也是从另类的观点演变来的。但是大部分 另类的观点过去错、现在错、将来也还是错,特别是那些由没有专业资质的人提 出的另类观点。如果有谁坚信自己的另类观点是正确的,那么首先应该是发表论 文、出示证据争取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而不是急着向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大众推 销,更不应该冒充是获得公认的专业观点。特别是在健康的问题上,更应该慎重, 否则是把大众当成自己的另类观点的小白鼠。在健康的问题上去相信另类观点, 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拿来给“养生大师”们做试验品,不管这些“养生大 师”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2016.9.3. (《科学世界》2016.10) (XYS2016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fangzhouz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