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4/01(第三六零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inyusi.us            ※ ※※※※※※※※※※※※※※※※※※※※※※※※※※※※※※※※※※※                  § 【卷首诗】            §     向 晚                  § 陈 苦:向晚         §     ·陈 苦·                  § 【牛肆】             §  今天的日落比昨天早了两分钟                  §  预报说有明天会有 孟 夕:一件往事  §  百分之三十的雨 斗牛士:狗说  §  天气从来都不寂寞 静 言:不是历史  §   文 远:一个人的祭奠  §  穿过临山而憩的冷泉港                  § 穿过树木古老的洛德港小镇 【丝露集】            § 去追逐卡姆赛特的日落                  § 立 群:缘、两个人      § 一百年的旧屋豪宅 应 帆:每逢佳节         § 在海风的吹拂和呼唤里 董剑华:快递风波         §  渐渐荒颓成美学一种  劳 柯:我们家猫猫        §                    § 野花在道边盛开最后的秋色 【网里乾坤】           § 松子和橡果不问节律地落下来                  § 短尾鹿欲进还退 方舟子:“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  § 在树林的边缘频频回头       究竟有多少? §  成群的加拿大鹅不知愁为何物 离家民:真理隐藏在简单的事实背后 §  哗啦啦地落满草原  ——五个提升了人类 § 洼地里的五六只白鹭        智慧的著名科学实验 §  风情万种地抬头又低头                   §   【网萃】             § 假想的无限好的夕阳                  § 躲在云后 林世钰:悼念高耀洁:  § “只是近黄昏”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人到中年的你喟叹着     高耀洁去世,       § 这大约一千一百七十八年前的喟叹     我在纽约最爱的那个人走了 § 却看见半个月亮     《烟雨任平生》自序:   § 大胆地升了起来     彼黍离离         §     《烟雨任平生》节选:   §     一个人的战争       §                  § 【网讯】∽∽∽∽∽∽∽∽∽∽∽∽∽∽∽∽∽∽∽∽∽∽∽∽∽∽∽∽∽∽∽ ◆         新语丝网站2023年十大新闻   一、中国农业农村部发文批准发放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0个转基因大豆品 种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这是中国首次批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 植,未在网上引起任何波澜。至此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在中国网络不再成为热点。   二、2023年国际期刊有超过10000篇论文被撤稿,主要原因是出版流程被 “论文作坊”操纵。其中有8000多篇撤稿来自Hindawi旗下期刊,中国作者占了 很高比例,中国通讯作者来自2500多个单位。   三、西湖大学成立五周年。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经在筹建西湖大学时誓言 西湖大学在建成五年内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今未敢宣布西湖大学已是世界一 流大学,默认了自己是一个骗子。   四、清华大学铊投毒案的受害者朱令去世,再次在网上引发“破案”、“追 凶”。当年“英雄救美”的贝志诚依然拒绝解释为何他在关于该案的各种问题上 撒谎。方舟子证明2018年对朱令头发的检测结果可以排除孙维作为“重点嫌疑 人”。   五、在哈马斯恐怖袭击、以色列对加沙狂轰滥炸之后,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张 平、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关于巴以问题的宣传文章、视频在网上风靡一时,王明远 证明其中充满了史实错误。   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大热之后,百度也跟着推出“文心一格”, 被发现是用英文内核做拙劣的英译汉翻译,笑话百出,被称为“人工智障”。   七、日本福岛排放处理过的核废水,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并禁止进口日本海产 品,吓得中国人民又抢盐。   八、“海外民运”遭遇“me too”。“民主斗士”王丹被台湾男青年、“人 权律师”滕彪被香港女记者分别指控强奸未遂。   九、司马南被新冠病毒感染后,改而提倡中医,看中医、吃中药,宣称中医 博大精深。   十、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中心工作过的人有三名确诊得了癌症, 引起“实验室集体得癌”的恐慌。 【牛肆】∽∽∽∽∽∽∽∽∽∽∽∽∽∽∽∽∽∽∽∽∽∽∽∽∽∽∽∽∽∽∽ ◆             一件往事              ·孟夕·   我不是当事人,但是因为住在当事人的隔壁,所以有些了解。我隐去了当事 人的姓名、年级、学校等信息,希望能保护他的隐私。   他是我的大学同学,某天突然被抓走了。他被抓的原因是在学校BBS上转发 了A学校BBS上的一个笑话。在我们同学看来,这笑话无伤大雅,其讽刺程度远不 及苏联笑话。甚至在这件事发生后的几年内,那笑话在A学校BBS上依然合法存在。 即使按现在的严苛标准来看,这笑话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A校BBS上合法存在的笑话,在我校BBS上却是违法的。据说是省公安 厅直接到学校抓人。我不清楚他们几点钟把他抓走的。   他在被关押的时候写了交代材料,他说自己被迫写了承认自己罪行的材料, 而且被抓住手指按了手印。   我校老师为了营救他做了巨大的努力,可惜我不了解其中的细节。他后来被 放了出来,当时的表情就像是一个死人。他说自己要去坐牢了,开始清理自己的 东西,把一部分东西送到了我们寝室,做好了要去坐牢的准备。   我前面用过了A和B。我下面要写到其他同学,所以我用C来称呼当事人。我 的另一个同学很严肃地跟我说如果C真的坐牢了,他要每天去食堂买最好吃的饭 菜去送给C吃。我当时想跟他说监狱肯定不允许, 不过没能说出口。   然而C最终没有去坐牢,只是被罚了5000元,外加没收一台系里的价值7000 元的电脑,据说他是在那台电脑上发的帖子。那台电脑成了作案工具。   5000元是当时的一笔巨款,那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一百多元。5000元是 我们同学之间凑不出来的数额。C也不可能找父母去要,因为不能解释为什么需 要这笔钱。   我当时想好了如果C来找我借钱,我准备借多少钱给他。我已经忘了具体多 少了, 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数额。C最终没有找我,他没有找任何同学借钱,是学 校一位老师借给他钱交了罚款。后来我得知有同学主动找到C, 借了一些钱给他。   这件事情对C的打击非常大,但是他最终挺了过来,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很好 的工作。 ◆             狗说                ·斗牛士·   当今予之华夏,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南北西东,皆养狗。   狗狗之于国人,敬之如贵宾、上司,待之如亲朋、挚爱,皆以儿子、女儿称 之。倘狗狗生病,精心呵护无微不至。若狗狗病故,如丧考妣哀嚎不已,窃以为 予国人待亲爹亲娘亦不过如此哉!   或曰:狗狗是忠诚的朋友:狗狗可以培养人的爱心:狗狗有护主的本能:养 狗可以帮你看家,所以要待狗狗如亲生子女。   诚如是,但养狗要扫地、梳毛、帮狗狗洗澡,清理便便等:养狗需要花费不 少钱,例如注射疫苗、上牌,狗粮、零食、玩具、狗窝、治疗检查、美容……   每天都重复这样的工作,必然日久生厌,最终结局都是视狗狗如敝履,或丢 弃于荒郊野外,或拖牵至狗市牛津,廉价鬻之狗肉馆,任其摇尾哀嚎,此时爱心 全无,再不以儿女称也。此为爱狗者也?此实为害狗也!爱狗人士之祸之烈至此 哉!   更有甚者,“狗权大于人权”,遛狗不拴绳,路人唯恐避之不及,甚至扑咬 孩子,此类事件频发不止,全国狂犬疫苗供给不足,然爱狗人士心如铁石丝毫不 为所动,还有养狗造成大量物资浪费。还有在大街小巷屙屎屙尿……如此养狗有 百害而无一利。   看到“爱狗人士”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予痛心不已,怎样才能让那些“爱狗 人士”醒悟,予深感无奈、无力、无助。   呜呼!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有能力,去奉劝那些所谓“爱狗人士”,勿以个 人之喜好,侵犯他人之生存权利。   惟愿穷予余生之力,以革除此社会弊端。 ◆             不是历史              ·静言·   刘邦得了天下,有些恍惚,下面的一帮武将,封官加爵,更是不可一世。陆 贾时常就在刘邦面前絮叨,“陛下,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刘邦侧目,说道:“今天我有点累了,你先退下吧!”陆贾就 回去了。   过几天,刘邦闲来无事,心里无意间觉得很闷,就请各将到府吃酒,陆贾也 去了。几杯酒下肚,还是那些吹一辈子的往事。   想当年,面对暴秦,如何“勇往无惧”,如何“孤军深入”,然后“无限穿 插”,最后“围点打援”,如何“一鼓作气”,击溃秦军。每每说到这,不免又 多加几杯。气氛更加热烈了。   “项羽可真不好打啊!”朦胧中也不知道谁提了这一句。“还是多亏陈丞相 啊!”项伯脱口而出。陈平只顾喝酒,眼睛都没抬一下。“还得亏彭将军断了他 的粮道。”“也只有韩将军的铁骑,才能顶得住项家军啊!”韩信的酒杯停住了, 脸色铁青,也许只有他知道,其实他根本没有挡住项王,要不然项王如何到的乌 江?他永远忘不了乌骓马冲向他的样子,韩信坐不住了,起身对刘邦道:“陛下, 臣不胜酒力,恳请先行告退。”刘邦也莫名的惆怅,挥挥手道:“好吧,今天就 到这吧!”大家都躬身告退。   刘邦望着忽然冷清的大厅,有一种莫名失落感,这时他发现一个人朝他走来, 走近了才发现是陆贾。陆贾近身道:“整天这样喝也不是事啊?古人云:君子博 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不畔矣。”刘邦道:“你说的是有你的道理,但天 下都是这帮人打下的,又能怎么样呢?”陆贾答到:“臣闻:马上得天下,不可 马上治天下!”   刘邦闪了一下,“臣闻,又是该死的臣闻,当年和项王僵持,要不是郦食其 的臣闻:敖仓有天下粟!还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   刘邦想到了郦食其,望着陆贾说:“按陆大夫的想法,这将来该如何是好?” 陆贾回道:“西周逆取而顺守,后有天下安定五百年,强秦刑法为上,以法治国, 而后东取强赵,进而有天下,唯有德法合一,天下才有希望,望陛下不要忘记, 当年舍生忘死,揭竿而起是为了什么?不但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天下人不再饿殍 满地吧?大汉何能二年灭秦,而后苦战四年胜项王,唯天下思太平久矣,陛下宽 厚仁慈,百姓一心归顺,为能天下一统,安居乐业,实二选其一也,所谓时移而 事移,唯常变为不变,所以有‘马上得天下,而不宜马上治之’,望陛下切切。”   刘邦望着陆贾:“我何尝不知,你们都当我仁厚,岂不知众多武将在外,骄 横不可一世,吕氏势力又蠢蠢欲动,朕虽为皇帝,实则家事都烦恼不已,没了项 羽,仿佛连个支撑点都没了……”。   “当断不断,必为其患,望陛下念天下百姓,早虑之。”   “好吧,我知道了,退下吧。”   陆贾躬身告退。 ◆             一个人的祭奠 ——上山下乡插队五十周年纪念               ·文 远·   五十年前,我迎来了人生中一段无法忘怀的日子——1973年11月8日。   那一天,天空布满阴霾,预示着即将倾泻的雨水,我的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 般沉郁,不知所措。对于未来的迷茫,对于即将面对的农村艰苦生活的惶恐,以 及对于如何与人和睦相处的困扰,犹如一座沉重的山,压在我的心头。   在那个毫无准备的时代,我懵懂地步入了这个充满未知和险恶的社会。身体 羸弱的我,不擅长体力劳动,有时会被那些身强体壮的孩子欺负。我个性内向, 喜欢读书,从文字中寻求快乐。我对于如何与人打交道感到困惑,按现在的说法 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   在农村的那段日子里,我曾与插队的伙伴们产生了一些误会和不愉快,那些 困扰如同无形的枷锁,让我身心俱疲。我常常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在那些个日子里,我开始深入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即人生的意义。一个人, 如果没有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思考过人生的意义,那么他的人生也许并不深刻。这 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探索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也让我更加 珍惜当下的生活。   对生死的思考使我有了全新的认知。经历过对生命的挣扎和煎熬,才能真正 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只有经历过这种对生命的磨砺,一个人才能配称为经历过真 正的人生。   幸运的是,我最终度过了那个难关。我开始逐渐成熟起来,开始意识到:生 命的意义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意义。你可以有梦想,并追逐你的梦想,但那并不是 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生命的意义在很多时候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和体验。   受制于当时生活状况(用水困难,没有自来水)的像想,我卑微的梦想就是 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被安排回城里的某间有自来水使用的工厂工作就心满意足 了,并没有什么更高尚的生活目标和追求。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不来插队,我现在该干些什么?也许我正像现在的许 多青年朋友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高等教育;也许我可能去当兵保家卫 国守边疆;也许我进入一家企业当学徒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   但生活没有如果,生活赋予我什么,我就应该接受什么。我需要在生活中找 到适应生活的方式,哪怕是面对艰辛。插队的日子,是我在生活中经历的一段艰 辛,也可以说是这我们一代人所共同经历的一段艰辛。这段艰辛并没有消磨掉我 的梦想,但它却磨练了我的心智,提高了我的才干。这段经历让我懂得,无论生 活给予我何种挑战,我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接受。   命运总是充满了不可预知的转折。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被迫离开了熟 悉的城镇和学校,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不得不面对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 天,以及那些看似无穷无尽的农活。我不得不在陌生的环境中适应环境,学习各 种生活技能,比如烧火做饭、挑粪施肥、种瓜种菜,每天从柳江河高高的陡坡下 挑三担水,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是我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开始了解到什么是 真正的辛苦,什么是真正的辛勤劳动。   我开始学习农村的各种知识,拜农民为师,学习如何种植庄稼、如何喂养牲 畜、尤其是如何规划我们插青小组自留地里的菜园子,什么季节种植什么蔬菜。 我尝试着与他们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我发现很多农民的谈吐不乏幽默 风趣、他们的性格大多也是敦厚善良、他们的生活技能十分娴熟实用,最主要的 是他们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惊喜地发现我也能够用 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别人,比如说写作和搞宣传。一句话,我的存在是有价值 的。我的生活并不总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   我慢慢地成长,努力融入周围人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我了解了自已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我在未来生活中面临挑战重要的财富和资源,是一个新 的生活起点,是一种生活的参照物,更是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记住曾经的苦楚和无奈,珍惜现在的幸福和美好,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前行。 【丝露集】∽∽∽∽∽∽∽∽∽∽∽∽∽∽∽∽∽∽∽∽∽∽∽∽∽∽∽∽∽∽ ◆             缘(外一首)               ·立 群· 我是风 徐徐吹过花丛 唯有一朵忽然颤动 风迷了路 说不清 花香的踪迹 懵懵懂懂 一起划过岁月永恒的凝视 你花瓣飘落时 我是河水静静流过 轻轻托起 再缓缓远去 两个人 我们搭起 各自的舞台 演各自的节目 娱乐各自的观众 有时 我们相互看见 就各自把目光移开 风雨来了 我们一起到树下躲避 一起企盼天晴 一起看着观众跑散 这时 我们相互看见 就一起把目光移开 太阳照旧升起 两个人的影子 时而相遇 时而分离 ◆             每逢佳节                  ·应帆·   又逢佳节:今天在网上跟人聊天儿,才晓得今儿是元宵节。这边风雪迷漫,看 月亮是一件过份的奢求;汤圆要到中国店去买,只是路途遥远生滑,那心思动了动, 就又给吓回去了──仿佛春生的小草,在二月里抬抬头,还是继续酣睡了。   好像转眼间,就在这里呆了一年半了。中秋节和春节都已经过了两个,感恩节 和圣诞节自然也花开二度了。出国前,以为会在洋人的国度里多多享受洋节的气氛, 经了这年余两次的生活,那种企盼以致企盼里面的欣喜却都慢慢地无疾而终了。遗 憾的却是,对中国的节日也慢慢地陌生起来。   98年的第一个中秋节,和室友分食了一块月饼,他去亲戚家里。科大的朋友 公辅问我在干嘛想干嘛,笑着说自己想看月亮,看水中的月亮。他就当了真来接我, 把车开到附近的公园里。公园临湖的,但是晚上九十点钟,我们跟月亮在湖水的同 侧,波面上隐约有些光亮,那一轮水月却还是难窥全貌的。两个不甘心,又驱车到 本地的P&C连锁店边上的桥上看月亮。那一溪水,从山上下来,秋天了,也就剩 薄薄的一层,勉强捧出一圈闪烁的光亮。两个站了半日,说笑了一气回来,想想, 还是坐下来准备将来的考试了。第二天课上,和那个ABC张嘉敏同说昨天回去路 上,看见东边月亮初升,又大又圆的,先还以为是房顶的一盏琉璃灯呢。倒感叹了 一回。   春节到的时候,这边的大学大多已经开始春季学期了。第一个春节不是周末, 但学校里安排免费的中国食品,还请了纽约的舞狮队来助兴。我上完了课,穿过晴 冷美丽的校园,想看舞狮的表演。到了何氏广场,却只看见几个功夫装束的白人站 在那里说笑着。后来才知道他们已经演完了;又听说吃免费午餐的中国人太多,组 织者只好在每个已领食品的人手背上画一记号以防再领,心里有点恶俗的感慨,却 也罢了。   按照家乡的风俗,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汤圆的,我前面一日晚上,就煮了十来只 芝麻馅花生馅的汤圆,吃之前,跟家里打电话,因国内正好是大年初一的早上── 往年在家,都是母亲先起来,开门炸鞭炮,在我们兄弟俩的枕边放了糕片,再下汤 圆,再迎来送往村子里来拜年的年轻人。我们迟些起来,第一件事却是给爸妈拜年 的,说些“身体健康”的喜话,然后忙着吃了汤圆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这回, 母亲在那边冲口就是祝愿“我大儿子新年学习进步身体 健康天天向上”的一大串 喜话,叫我有些欲哭欲笑的冲动。母子俩都讲高兴的话,心里倒说这样挺好的;后 来要给三爷拜年,母亲叫来了,我问了两句他们的近况。因为跟父母常通电话,和 三爷却一直没有说话的,再听见他熟悉的声音不习惯地隔着电话给我讲“新年顺利” 的话,眼睛不觉有些湿润。三爷刚说了句话,就忙着道:“电话费贵。就这样吧。 挂了挂了!”挂了电话,百般伤感,一边盛了汤圆来吃,一边想中秋时候打电话回 去。母亲说:你出国了,你弟弟在厂里加班,你爸爸在供销社值班,我们一家四口 人却在四个地方过节……一夜乡心几处同,人生的种种我们都是必得亲自去体验的 呢。   去年的中秋,也是好的天气好的月亮。在实验室里忙了一天,坐汽车回来,路 过西校区,想起中国学生学者要在这里搞联欢,就顺脚下车找过去了。他们组织的 倒好:墙上贴了许多谜条,猜着有奖的;另外准备了许多月饼之类的中秋食品,供 大家品尝;又有电影室,放着《甜蜜蜜》;还有专门的房间唱卡拉OK,跳舞…… 混了半日,兴味盎然。后来跟小李一起回来,他猜谜得了许多讲义夹,非要送我一 个,笑着谢了收了。   今年的春节,恰好是周末呢。我却没有去年的兴致了:去年不仅去中国店里买 了汤圆,还买了肉馅回来,自己兴致勃勃地炸肉圆,因这肉圆也是家乡年菜里头最 重要的。今年还是打电话回去,父母都在家,说说天气新年身体,也就挂了,每周 都打电话的,并没什么太多特别的话。后来又给许久没联系的国内朋友打电话,从 黑河到扬州上海,每个一聊就是许久,挂了电话就担心这个月的电话账单不晓得是 什么巨额数字呢。也有两个朋友给我打过来,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徐州,在遥远的异 乡听他们依然熟悉的声音,心里感动不已。   学生会还组织了联欢会,我们去迟了,站着看了会儿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又 看人跳了会舞,却没什么意思,就早早回来了。在家里翻唐诗,却看到一首刘长卿 的《新年作》,开头一句“乡心新岁切”倒镇住了我,又有“天畔独潸然”“春归 在客先”的句子,心生怅惘,却又为新年“得”这“新”诗,杂生出几点模糊的喜 悦来。后来又在家断续看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感觉倒没有去年的好了;不过看 完了,才觉得这年也真过去了。   来美后的第一个感恩节,在《时代》周刊里看到专题报导,说“感恩节让我们 年年不顾旅途遥远,回家与亲人团聚;家,就像地球一样,她美妙的地心引力让我 们永远想着回去”。我跟着楼下信教的夫妇去参加他们的教友聚会,大家一起吃饭 一起唱赞美诗,倒也其乐融融。第一个圣诞节,自己在底特律的朋友那里,晚上是 在当地的台湾牧师家吃火锅,又做送礼物的游戏。我本是生客,拿了一样小小不起 眼的礼物就坐在角落里。那个高瘦的台湾男孩却要了我的小礼物,让我有机会取另 外的礼物。礼物本无所谓,只是他那份让我参与的心思却长存在我美好的记忆里。   第二年,教会跟我们这些没有信教潜力的人却有些不相干的意思了。感恩节, 室友带人回来聚餐,自己跟着吃了一回自做的水饺;圣诞节,自己一个人在家里, 费心费力地烧了两块鱼片,又从店里买了只烤鸡回来“饕餮”了一顿;外面风雪连 天,我心里只盼着天气快些好,让我好去南方跟大学同学会合。   相比中秋节和春节,元宵节本不是那么勾人心思的。这回又是周末,我倒想起 有一年春节后返校的事情。开学正是元宵节前后,我想十四走,家人不喜欢那个 “四(死)”,而我又不喜欢十三,他们更不让我十五出门,后来只好十六再走, 却赶上春运大潮,结结实实挤到南京又挤回合肥去。到校又迟到, 写信回去抱怨, 父母忙着用“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话来说……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父母过去常常这样挽留着的,如今常常这样劝 慰着的,让我在异乡对“佳节”渐渐淡漠的时候,依然会不时想起“每逢佳节倍思 亲”这样古老的诗句、生出这样传统的情怀来。                        2000.2.19 ◆            快递风波                ·董剑华·   郝磊打算周末去新房子打扫一下卫生。怕误事,他让妻子周二就上网购买了 一个鸡毛掸子,好到时扫除墙上的浮灰。选的那家电商平台发货神速,以往印象 中,第二天就会到货。这次预留三四天,保准能拿到手。   第二天没有快递电话。第三天一查询,货还在路上。周五时终于显示到了本 市。周六一大早准会有短信通知的——郝磊这么想。   翌日清晨,并未收到短信。郝磊手机查询快递已到县城营业点上。一看地址, 离家不远,平日买菜锻炼时经常路过那个门店,总能看到一大堆包裹堆成一座小 山头,两三个快递员抛来掷去分拣的样子。电话打过去,一个男声说,“正在分 拣中,两小时后投送。”“那我现在能不能来店里取?着急用!”“好,那你来 吧。”   郝磊赶到快递门店,此时门前空地上,一片花花绿绿的包裹东倒西歪支棱成 一个小山头。   郝磊唯恐影响快递员工作,目光扫视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名堂来,便大着胆子 试探着问其中一个小伙子,“我可不可以找一下?”他平静地说:“你看吧,现 在还没翻出你的东西。”在他指定的片区,郝磊反复确认,没有他的快递。想着 可能在未翻检的一大堆里,郝磊就蹲下身子帮着一件一件分拣。眼看那堆货物蚕 食将毕,郝磊的鸡毛掸子连根毛都没见着。郁闷中,快递员说话了,“总店一天 送两次货,现在只能等下午那次派送了。”没法子,郝磊只能作罢。下午打扫的 话,只能赶时间了。   下午两点多,郝磊又赶过去。眼前依然是座“小山头”。有了早上的经验, 郝磊很快熟手,帮他们分拣起来。结果依然遗憾,没见着自己的东西。快递员不 情愿地打开手机,让郝磊看自己的快递图片——那是一个长条塑料袋放在桌面上 的影像。“一定是上面错分(错误分拣)了!”他笃定地说。“那到底去哪里 了?”郝磊着急地问。小伙掏出手机联系上级总店,听那边说,网上显示那个快 递错分到老区了。郝磊赶紧问,现在还在总店没?因为他的新房子就在总店区域 附近,自己取一趟,总比在这儿干等强。于是他让快递员再次核实,小伙打包票 说那个快递还没走,可以去领。   郝磊驱车疾驰,上了个大坡后来到总店。那是一处荒野之地,道路未硬化, 尘土飞扬。原先是田地,征用多年却一直未开发,快递公司在此临时搭建了一个 仓储集散地。郝磊七拐八绕好不容易找到一间简易板房,里面坐着两位年龄不算 太小的女子,面前各摆一台陈旧的电脑。简要说明后,他们一脸狐疑,没说有快 递拉在这儿呀?郝磊再三催促下,一人上网查询,信息显示货已到了老区。郝磊 真想发火。怒目而视下,她又给一个似乎是投递业务负责人的打去电话,质问怎 么回事,并声称已多次错分,怎么还犯同样问题云云。十多分钟后,她答复郝磊, 让员工晚上给捎回来,在家等。   夜幕降临,郝磊去锻炼。回家听妻子说,刚才有快递公司的人打电话,问咱 买的鸡毛掸子里到底有没有鸡毛,他准备给咱买一个赔偿。“我们都买了一个, 要他赔偿干嘛?我只要我买的那个。真是岂有此理!”   快十点了,那家快递公司又一个电话打来,说今晚时间不早了,要不明儿一 大早给送过来。得理也得饶人啊!郝磊同意了。不同意又如何?周六计划就这样 被搅黄了,幸好还有周日。   第二天清晨,电话静悄悄。郝磊心里莫名忐忑起来。过个夜,难道就忘了昨 晚的承诺?赶快去快递点看看,一定放在显眼处等他拿呢。   郝磊老远就看到那个熟悉的小山包。那个小伙正在低头分拣,冷眼看了看他, 没说话。郝磊心底一凉。赶忙问,我的货呢?他只是努努嘴,指向“小山”。噌 的一下,郝磊火冒三丈。“啥意思,你让我上总店找,扑了个空,又说晚上给我 送,我认了,结果嫌晚说今早送,我也答应了,现在呢,却还混在货堆里,你们 把我当猴耍呀!还虚情假意要给我赔带鸡毛的掸子,你哄三岁小孩吗?”   快递小伙没吱声,只是眼睛怨毒地瞟了郝磊几眼,继续不紧不慢干自己的活。 郝磊掏出手机打给总店,没成想,那个座机号里总是绕来绕去的智能语音,足足 五分钟里就是不给转接人工客服。郝磊气愤地差点把手机摔了,路过的人纷纷诧 异地看向他。忽然,那个被快递包围的小伙手举一个带状包裹(和昨日图片上一 模一样的东西),冲他挥舞了一下,“取你的快递!”随手丢在一边。郝磊冲过 去,他却冷冷地问,“取件人姓名!”郝磊彻底无语了,拳头捏得咯吱作响。   耽搁了我一整天不说,竟连一句道歉也没听到。窝火憋屈之下,郝磊登录电 商平台。商家放出一连串“不好意思”的表情包,还说,“这家快递公司此前就 遭好几次客户投诉,被罚款已经习惯了,我们小本生意也没办法解约他们,还请 多多包涵,运费就返还给你做个补偿。”   晦气如此,郝磊那天自然没去打扫新房子。   生命中一个平凡的周末,竟被一家快递公司给整混乱了,郝磊真是没想到啊! ◆             我们家猫猫                  ·劳柯·   (一)   我们家的猫猫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我叫它猫猫,孩子们叫它妙妙,不过无 论叫“猫猫”还是“妙妙”,它都知道是在叫它。如果它不在眼前,只需要大声 地叫两声那两个名字中任何一个,它都会“噔噔”飞快地跑过来。因为家里是木 头地板,它跑到跟前的时候很难“刹住车”,于是撞到人腿上楼梯上凳子和桌子 腿上是常有的事,不过它似乎不在乎,即便是打上几个转,它也会高高兴兴地跑 到你跟前。如果它在眼前,只需要叫一声,它就会“喵喵”地对着你叫。   猫猫成为我们家的一员是四年前的事。孩子说要领养一只小动物,我们就到 宠物收养中心去调查,一走进宠物店的门,我们就被它吸引住了。当时它还是一 只小猫咪,慵懒地躺在它妈妈的怀里。不过当时它和妈妈都没有自由,被关在一 个很小的笼子里。养猫人把它从笼子里抱出来让大闺女抱着,大闺女抱一会递给 二闺女抱,然后二闺女又把它递给大闺女,大闺女在递给二闺女,她们爱不释手。 整个过程猫猫都没有挣扎,只是用一双灯笼般的大眼睛好奇或者吃惊地看着我们。   我们把猫猫抱走的时候,它妈妈看着我们,不知道它是无助还是高兴。猫猫 被带回了家,于是它就成为我们家的一员。   到家后孩子们本来想和它玩一会,不过它很快就躲了起来。我们四个人费了 很大劲才在茶几和墙之间狭小的缝隙里看到它,我对孩子们说不要惊扰它,让它 自己待一会,毕竟人家刚刚离开自己的妈妈到一处完全陌生的环境。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它才小心翼翼地出来找吃的。吃的其实不用找,我们把它 领来的时候就已经预备好了。略微吃了点东西,它又躲了起来,直到第四天它才 开始在房子里走动,不过依然小心翼翼,看到我们就躲。刚开始那几天我们总想 抱它,于是我们全家人的手都被它抓出过血,后来熟悉起来后它再也没有抓过任 何人。   头半年我们不敢让它自己出门,怕它走掉了。孩子们买了条遛狗用的绳子, 如果猫猫在家里实在憋得慌或者孩子要把猫猫给她们的朋友看,就给猫猫带上绳 子拉出去遛。每次被绳子拴着出去,猫猫总是趴在地上动也不动。每逢此时,孩 子妈妈总说它是一只怂猫,出了家门就啥都害怕。   其实猫猫不是怂猫。有一次我开门没注意让它跑了出去,一出门它就钻到后 院的小树林里,我和孩子们满树林里找它,不管我们怎么叫它都不应,当时我心 想估计是找不回来了,等我们找累了,有点绝望地回到房子里,过了一会它竟然 自己回来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第三次。自第一次后,猫 猫总要出去。猫猫是否出去遛弯不是我们说了算,是天气说了算,比如下雨下雪 它都不去,天气太冷它也不出去,如果一定要它出去,它就会从一个门出去从另 外一个门进来。   有的时候它在外边完得高兴天黑的时候还不知道回来,但只要我站在阳台上 或者门廊上叫一声“猫猫”,它就回飞奔而来,那速度真能用闪电来形容。这样 次数多了,左邻右舍都知道它的名字叫猫猫。   只有一次,我怎么叫它都没有把它叫出来。我先在院子里叫,后来又到房间 里叫,不过还是没有把它找到,于是全家就开始着急了,我和孩子着急得眼泪都 出来了。孩子妈妈出主意说把照片打出来贴到小区里看看有没有别人看到,我也 说可能只有这种办法了。当我们正准备打印照片时,突然听到楼上储藏室里有声 音,打开储藏室的门,发现猫猫昨天晚上被关在里面。门一开,它就飞快地跑了 出来,一脸的无辜。自那以后,我们都会相互提醒,关储藏室门一定要检查一下。   只要我在家,我在那里出现,猫猫就会在那里出现,如果它睡觉了,没有出 现在我出现的地方,孩子妈妈就会问:你的跟屁虫呢?我就说:睡觉了。   猫猫特别喜欢趴在人腿上睡觉。孩子妈妈喜欢坐着工作,猫猫就趴在她腿上 睡,而且一睡就是几个小时,怕影响它睡觉,孩子妈妈就不敢动,等它醒来,孩 子妈妈总说:你个小没良心的,我整个身子都麻了。因为我是站着工作,它就在 我的椅子上睡,打着小呼噜,偶尔还会放个小屁,每逢此时,总让我想到孩子们 的小时候。   我们看猫猫可爱,我想它一定看我们也可爱。   二   猫猫到我们家头三个月,对什么都好奇。那个时候家里养了三条小金鱼,鱼 缸就放在厅里。猫猫每天都要“观赏”这三条金鱼,刚刚开始的时候是隔着玻璃 看,后来它发现鱼缸没有盖,于是就把前爪放在鱼缸边沿上探头看,每当此时, 鱼们就在缸里拼命地游,不过鱼缸就那么大,不管鱼们怎么游,都能看到猫猫那 张巨大的脸。   猫猫来后不久,鱼们就都死了,后来又买了两条,不久之后也死了。孩子妈 妈说鱼们都是被猫猫吓死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鱼们死了,对猫猫来说少了一 大乐趣,于是它开始开发其他的乐趣。   家里养了一株大叶子树,长得郁郁葱葱。开始的猫猫只是围着花盆闻,后来 把前爪搭在花盆沿闻树,可能是确信树没有毒之后他开始咬树的叶子,于是低处 的叶子很快被他咬得千疮百孔。孩子妈妈网上看说猫猫虽然是肉食动物但依然要 吃草,她估计猫猫把树叶当草了,于是就买了一盆叫“猫草”的草。据说这种草 对猫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闻到这种草,猫猫对其他的草啊叶啊都不再感兴趣。 买来的是草种,放在花盆里,浇水两天,那草就长得鲜美欲滴,本以为看到这么 嫩的草猫猫会扑过去,谁曾想我们家猫猫不吃这一套,只去闻了一下,回头还是 去咬那老树的叶子。   老树的叶子就这样被它一层层地咬死了,现在那个树只剩下树尖尖的几片叶 子。那几片叶子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猫猫够不到,并不是因为它不想够到, 只是因为我把周围它有可能利用物件都搬空了,即便它跳得很高,但没有支撑的 物件,它没有在空中停留的本领,于是它只能望叶兴叹了。   侦察完低处,它就开始侦察高处。冰箱顶上养着一盆兰草,没过多久猫猫就 发现了它,于是它先跳到台子上,再从台子上跳到冰箱顶上。看到它在冰箱顶上 逡巡,我心想:那盆兰草也难逃猫猫的魔爪。不过它仔细地闻了兰草,但最终没 有下口,不知道是味道不好还是它觉得有毒,那兰草总算存活了下来。   有了第一次爬高成功,冰箱顶上也就经常留下猫猫脚印。有一次下班回家, 孩子妈妈让我猜一下猫猫在哪里,我就说出几个它常去的地方,孩子妈妈一直摇 头,然后让我站在厨房里抬头看,然后我就看到猫猫在厨房的柜子顶上。厨房的 柜子顶离厨房的台子至少有两米,而且顶部的空间非常小,到天花板的距离不到 二十厘米,真不知道猫猫是怎么跳上去去的。   地下室离地面两米多的地方有个小窗户,窗台非常窄,窗户的斜下方放着一 个废旧的电视机,电视机很薄,有一次我亲眼看到猫猫上小窗台的绝活。就见它 在地上不停扭动后腿和屁股,然后跳到电视机上,没有做任何停留和准备就稳稳 地跳到了窗台上。动作连贯流畅,毫无惊险。   当然猫猫也失算过。   家里有张上下床,有一次猫猫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上到上铺,估计在上 面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发现自己下不来了。我发现它被困在床上的时候估计已经 着急了很长时间。我很想知道它是怎么上去的,于是就决定不帮它,看它怎么下 来。我站在那儿不动,它就对着我可怜兮兮地叫,着急地床头跑到床尾,如热锅 上的蚂蚁一般。   它见我不帮它,于是它就自己想办法,转来转去,它终于看到上下铺之间那 垂直的梯子,只见它小心翼翼地把前爪先放在梯子上,然后再把后爪上来,然后 如法炮制,一阶一阶地下来了。它下来以后把自己的尾巴挺得高高的,大摇大摆 地走了,似乎在对我说:小样,离开你我就下不来了。   那高高的尾巴就是它胜利的旗帜。   三   猫猫刚来的时候一点都不挑食,可以说不管是啥,只要是食物,它都吃。小 朋友早上热牛奶有的时候会在厨房的台子上洒几滴牛奶,如果让猫猫看到,它会 急不可耐地把牛奶舔干净。因为这个我们都以为它喜欢吃牛奶,后来我们发现不 是,当时的它只是饥不择食。   虽然我一直有早起的习惯,但猫猫刚来那几个月,我每天早上都要被它叫醒。 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它都会蹲在卧室的门口“喵喵”地要吃的。这让我想起大闺 女一岁的时候老是晚上哭,后来我们发现都是饿的。   因为啥都吃,而且只要醒着就要吃的,于是它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 增大,由刚开始的五六磅长到十二三磅。有一次孩子的舅舅到我们家里来,看到 我们家猫猫,就给它起个绰号:肥猫。   “肥猫”这个绰号没有称呼它多久,猫猫就开始减肥了,也许不是有意的, 只是因为它开始挑食了。第一次带猫猫去到兽医诊所例行检查身体,医生说猫猫 有点胖了,应该减肥。医生给我们推荐了一种用蔬菜做的猫粮,单从外观上看, 蔬菜做的猫粮和肉做的的猫粮没有啥区别,而且我们闻着味道也相近。医生说坚 持吃蔬菜猫粮猫猫的体重就会下去。   自从第一次吃蔬菜猫粮,猫猫就开始挑食了,而且早上再也没有因为饿而把 我吵醒过。   第一次把蔬菜猫粮倒到它的饭盆里,它还和往常一样高高兴兴地去吃,不过 只吃了一口,就抬头对我喵喵地叫。我看它那怨恨的眼神,我想它如果能说话, 它一定会说:“这是啥啊?咋这么难吃。”它不会说话,只是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我没有给它换当时它喜欢的肉猫粮,于是它就不吃饭了,蔬菜猫粮放在盆里 一天它也不去碰,似乎拿出了宁愿饿死也不吃蔬菜的勇气,这种表现也和我们大 闺女一样,似乎吃点蔬菜就没有了生活的意义。   它不心疼自己,我心疼。最后还是我投降了,把蔬菜粮倒掉,给它换上了肉 粮,它就高高兴兴地去吃了。至于那包花高价钱买的蔬菜粮,我们就想偷偷地给 它加肉粮了,但每次它都会把肉粮挑着吃光,蔬菜粮好好地剩在饭盆里。我对它 的舌头灵活度感到惊讶。   它不吃,我们就用蔬菜粮去喂湖边上的鸭子,鸭子也不吃,最后只能扔到垃 圾桶里。   有一次孩子妈妈给猫猫买了一盒罐头,它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一盒还要第二 盒。当时本想一星期喂它一盒,当作改善伙食,谁曾想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就改成 了每天一盒,自那以后它也不吃那原来爱不释口的肉粮了。孩子妈妈本来每个月 定一包肉粮,因为猫猫不吃了,于是就取消了。几年前买的一大包,到现在还在 柜子里放着呢。   后来我们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一种给猫猫吃的点心。所谓的点心,就是偶尔吃 一点,但我们家猫猫不这样认为,它把点心当成了正式口粮。它知道点心在哪个 柜子里放着,它只要饿了,就会蹲在那个柜子前,见人过来就喵喵地叫要点心吃。   刚吃点心的时候还吃点罐头,后来罐头也不吃了,就吃点心。   人如果吃点心就会发胖,这猫猫吃点心竟然瘦了下来。身体健康了,吃起点 心来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往往是十天的份额被它五天就吃完。   点心的能量似乎更高一点,晚饭吃完点心,它可以耗到第二天五点多,我就 再也没有被它叫醒过,因为大多数时候五点钟我已经起床了。   四   猫猫现在没有猫朋友,不过它原来是交往过一个朋友。如果天气允许,猫猫 每天早上都会出去。于是在大街上闲逛时就会遇到别的猫猫,当然自己遇到的猫 不一定就成为朋友,但其中有一只猫猫的确成为了它的朋友。   那只猫是一只黑猫,黑得有些发亮。有一段时间,黑猫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出 现在我们家门廊上,我们也会把猫猫放出去,然后它们两个就相互追逐,消失在 后院的小树林里。至于它们跑到小树林里干啥,我们也不知道,也许只是卧在杂 草中。如果有一天忘记把猫猫放出去,两只猫猫就会隔着门口的玻璃蹲着相互地 看。至于它们在看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也许只是相互地看。   它们就这样交往了好几个月。有一天晚上,熟睡中听到猫猫非常激动地在大 门口跑来跑去,我下楼发现那只黑猫就在门外。因为它是黑色的,我只能看到灯 光下熠熠发光的眼睛。我把门打开本意是要它进屋,没有想到我一开门它就跑了。 见黑猫朝远处跑去,我们家的猫猫就往楼上跑。我上楼后发现猫猫正蹲在窗台上 焦急地往外看,于是我就顺着它的目光也往外看,不过我什么都没有看到。   猫们的奔跑速度很快,况且又是一只黑猫。估计几秒之内就消失在黑夜中了。 自那以后那只黑猫再也没有来过。我猜测它可能跟着主人一起搬到了其他城市, 或者那天被吓着了。   我对猫猫说求来的朋友不是朋友,既然它不来了,那缘分也就尽了。我想猫 猫应该听不懂我说的话。其实我也不一定是说给它听的,也许是说给自己听的。 猫们之间的关系如此,人们之间的关系何况不是如此。   既然走了黑猫,没准哪一天会来一只白猫。   白猫虽然没有来,有一天来了一只狸花猫。狸花猫又瘦又小,它看到我一点 都不认生。我拿了一些猫粮给它,它毫不防备地就吃了;我打开门,它毫不客气 地就进屋了。   狸花猫一进屋,我们家猫猫不知道从哪里飞奔而来,对着狸花猫“呜呜”地 叫,那声音和形象非常吓人。不过狸花猫似乎并不是很害怕,也鼓着腮帮子对着 猫猫“呜呜”地叫。毕竟是我们家猫猫的地盘,狸花猫一边装着很凶的样子一边 慢慢地后退,直到退到阳台上。既然逼退了敌人,我们家猫猫就蹲在门口守着。 到吃晚饭的时候那只狸花猫还在阳台上,孩子们就又给它拿了些猫粮。我们家猫 猫跟着孩子上了阳台,不过它没有上去抢猫粮,只是依旧“呜呜”地叫。   “呜呜”地叫久了,那狸花猫也就习惯了。   那天晚上狸花猫没走。我半夜下来看它的时候,它在阳台上睡着了。第二天 早上又在我们家吃了一顿,还喝了不少水,然后就酒足饭饱地走了。我们本来以 为它还会再来,不过它再也没有来过。   我常想如果那只狸花猫再来一次,我们猫猫可能就会接受它。一回生二回熟。 它们能不能成为朋友不知道,最起码猫猫不会再把它当敌人。   熟猫不一定是朋友,当然熟人也不一定是朋友。   12/29/23 【网里乾坤】∽∽∽∽∽∽∽∽∽∽∽∽∽∽∽∽∽∽∽∽∽∽∽∽∽∽∽∽∽ ◆           “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究竟有多少?                 ·方舟子·   一、定义的争论:什么算“南京大屠杀”?   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一天,上海有一个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顺便谈 了一下南京大屠杀。她说,当时日本在南京发生了反人类的行为,但是不是杀了 30万中国人,没有史料依据,有可能杀的人数比这少,也有可能比这多。她这段 话被一个学生录下来,放到了网上,引起了一番风波。《人民日报》微博痛批这 个老师,说她是在否认日本人的罪行,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万是铁证如山。那 个学校赶快就把这个老师开除了。   《人民日报》说南京大屠杀死的人数30万铁证如山,引用的证据是抗战胜利 后,南京军事法庭判决南京大屠杀的一个主犯谷寿夫死刑时,判决书里说的,被 日军射杀并且焚尸灭迹的中国军民有19万人,由慈善机构收尸埋葬的有15万人, 加起来死者有30万人以上。这个判决书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它是靠不住的。 它说被焚尸灭迹的有19万人,既然已经焚尸灭迹了,尸体都找不到了,怎么统计 出来的19万人?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军事法庭,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他们也判了一个 南京大屠杀的主犯——松井石根死刑。但是,那个判决书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的人数变成了10万人以上。一个是30万人以上,一个是10万人以上,为什么认为 30万人以上是铁证如山,10万人以上就不是?判决书不能作为铁证,因为它不是 原始的史料。它只是法官在判决的时候采纳的某一个数据、某一个说法。法官不 会做一番仔细的研究再把它写进去。   关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究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重视,用 的都是判决书靠不住的说法。一直到1967年,才开始有日本历史学家研究这个问 题,说死了20万人。这在日本历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些人认为没死那么 多人,夸大了。也有一些人认为,的确死了20万。这个问题在日本历史学界变成 了一个热点。也有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否认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只不过那些 人都是外行,不是严肃的历史学家。严肃的历史学家没有人否定南京大屠杀,只 不过对具体的死亡数字有争议。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出版以后成了畅销书,又让南京大屠杀变成学界的热 点,西方的历史学家也研究这个问题。这本书并不是严肃的历史著作,甚至算不 上是学术著作,里面有很多想象的、虚构的、夸大的、跟历史不符的内容。而且 张纯如还不承认错误,拒绝做修改,不能把它作为严肃的历史著作引用。   关于南京大屠杀究竟死了多少人,在历史学界有很多争议。有的认为只死了 几万人,有的认为死了10万人以上,甚至多达20万。目前普遍认为在4万~20万 这个范围内。   为什么数字范围这么大,有这么大的争议呢?一个原因是对“南京大屠杀” 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什么样的死亡可计入大屠杀?如果是平民、战俘被杀了,算成大屠杀 没有异议。如果是阵亡的士兵算不算呢?一般来说是不应该算的。但是有一些日 本历史学家认为要算。那些认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20万的日本历史学家,就是把 阵亡的中国士兵也算进去了。他们认为,当时中国士兵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是 在溃逃,渡江逃跑,被日本兵追杀了,也是大屠杀。还有中国士兵伪装成平民, 被日本兵抓到枪毙了,算不算是大屠杀?这也是有争议的。对什么算大屠杀有争 议,那么对死亡的人数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其次,说是“南京大屠杀”,那么“南京”这个范围有多大呢?这也是有争 议的。有的认为这个范围应该很小,只包括所谓的“国际安全区”。根据国际安 全区委员会主席拉贝在日记里的估计,里面居民只有20~25万人,那么显然不可 能被屠杀了30万。但是,一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整个南京城,或者把南京郊区 也算进去。这样的话,显然死亡的人数就会增加。有的认为,除了南京,应该把 周边的6个县也都算进去,这样死亡人数当然就更多了。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把 无锡、苏州、嘉兴全部都算进去。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死亡的人数当然就更多了。   还有,对于南京大屠杀持续的时间要怎么算,这也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认为 应该从南京沦陷的那一天——12月13日开始算,持续了6周。这是最短的。有人 认为应该把时间往前推,从12月初开始算。甚至有人认为应该从11月份就开始算。 还有人认为要把时间往后推,算到一月底,或者算到二月份,甚至算到三月份。 时间跨度越长,当然算的死亡人数也就越多了。   这是对定义的争论。对定义的争论比较容易解决。我们把空间、时间、什么 算大屠杀给定下来,有一个共识以后,是不是在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的范围内, 死亡的人数就可以确定下来呢?也不能。由于缺乏可靠的记录,只能用估计,但 是要怎么估计呢?这同样有很大的争议。   二、方法的争论:怎么估计死亡人数?   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是根据以下的几种来源进行估计的。   一个资料来源是目击者当时的叙述,或者是幸存者事后的回忆。但是,这种 个别人的叙述、回忆其实是很靠不住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做非常详细的调查,不 可能知道究竟死了多少人,靠直觉、目击很难评判。例如,拉贝在日记、书信里 估计南京当时中国人被杀了5~6万人,这里面还包括阵亡的中国士兵,说至少有 3万。那样的话,被屠杀的人数实际上就很少了,也就两、三万。这明显是偏低 的。这种个人的判断是靠不住的,而且他当时也不可能把整个南京城里里外外都 去看一遍估计死亡人数。所以,即使是当时的目击者的记录也是靠不住的,更何 况很多目击者、幸存者都是事后过了很多年以后的回忆,那就更靠不住了。   另一个资料来源是当时负责埋葬尸体的慈善机构收尸的记录,这是军事法庭 判决书说明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个记录也是靠不住的。这 些慈善机构收尸的记录大部分不是当时的记录,而是过了很多年以后为了审判的 需要交上去的,所以就有编造的成分。即使是当时的记录也不一定可靠。慈善机 构要雇人收尸,被雇的人要收费。收费是根据尸体的数目来算的,每一具尸体收 多少钱。这样的话就容易产生虚报,为了多赚钱夸大尸体的数目。即使尸体的数 目是可靠的,也并不都是大屠杀死难者的尸体,里面会有很多是阵亡士兵的尸体, 没法分。所以,收尸的记录也是靠不住的。   还有一个资料来源是当时日军的记载,记了杀害的中国战俘的数量有多少。 但是,这也是靠不住的。当时日军是把杀害战俘作为一个战果报上去的,报战果 往往会夸大。更何况这种记载只记载杀的战俘,没有记载平民死了多少。   还有一个来源是当时做的社会调查。当时有一个美国传教士,是国际安全区 委员会的成员,曾经在芝加哥大学学过社会学,受过社会学的训练,也可以说是 一个社会学家。他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在1938年的三、四月份做了一次社 会调查,查大屠杀之后人员死亡的情况。他用的是抽查的办法,每50户抽一户做 调查。根据他调查的结果,在南京城内死了12000人,在城外——农村、郊区死 了26000多人。加起来接近4万人。但是,这个抽查的结果也未必是可靠的,它可 能偏大,也可能偏小。他的抽查方法是每50户抽一家,但是抽查的是那些还有人 活着的人家。如果住宅空了,绝户了,那就没被抽到,这样的抽查结果数目就会 偏小。但是也有可能偏大,因为他调查的是死亡的人,死亡的人未必就是被屠杀 杀害的,有可能是别的原因死的,甚至有可能没死,是战乱的时候失踪了。所以 这个数字并不可靠。   还有一个办法是根据当时南京居民的人口,以及中国军队防守的人数,作为 基数进行估算。但是,对此也有争议,当时究竟有多少人口、多少军队,也并不 是很确定的。   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人数究竟有多少,有很大的争论, 估计的范围就很大。这很正常,因为史料不足,证据欠缺,只能用估计。用不同 的估计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也就会有争论。   三、争论死亡人数不等于否认大屠杀   对死亡人数有争论不等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即使是最低的估计,像剑 桥《中华民国史》采用的数据,说至少有4.2万中国人被杀害,那也是惨无人道 的大屠杀。不能说只有几万人死了不算大屠杀,要30万人死了才算大屠杀。所以, 质疑30万这个数字,并不等于否认南京大屠杀这回事。   但是,中国政府显然不这么认为,不允许争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中国政府以 前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根本就不重视,提都不提。我上中学时读的历史课本 根本就没有提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引起重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建 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原因可能是当时日本出现了“教科书事件”,为了反击日 本右翼分子否认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后来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越来越 受到官方的重视,到现在变成了“国家公祭日”,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煽动民族情 绪,激发人们对日本人的仇恨。所以,官方对南京大屠杀的重视,从一开始到现 在都是带着政治目的的。既然是政治,就不允许质疑了。一开始就拍板定下了, 可能是某一个领导定下的,死难者就是30万,不容质疑。我上大学时候参观过南 京大屠杀纪念馆,当时就有一面墙写着:死难者30万。   这个数字在国外历史学家当中没有人接受。现在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上限也就 20万。而且,认为20万的那些人都是把阵亡的中国士兵也算进去,如果把这一部 分刨掉,那就不到20万。   但是,在国内没有人敢去质疑30万这个数字。中国历史学家也没有人敢质疑, 私下会认为没死那么多。外国有一个历史学家曾经到南京做过私下调查,问了中 国历史学家,他们估计的数据,大概在4~15万人之间,没有人认为死了30万。 但公开没有人敢说,公开说出来就变成了汉奸,变成了是在否认南京大屠杀,就 会受处理。   为什么中国官方非要一口咬定就是30万,不准人们质疑这个数字呢?我怀疑 除了是某一个大领导拍板之外,可能是为了跟日本比惨。日本广岛遭到原子弹袭 击以后,死难者最新的统计是308725人,刚好是30万。所以,南京大屠杀的死难 者不能低于30万,不然的话就没有广岛惨了。   广岛死的人数不仅精确,而且每一个死者都有名有姓,有100多个花名册详 细记载。每年有一天要把这些花名册拿出来晾晒,防止发霉。有很详细的记录, 所以可信、可靠。但是,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没有可靠的记录,大部分人连个名 字都没有。后来说是要开始搜集死难者的名字,到现在也就搜集了一万多个名字。 这一万多个名字我不知道是不是都很可靠。姑且认为很可靠,那也距离30万差得 远了。也许听我这么说,某个大领导又一拍板:给我造一个30万的花名册出来!   中国历来对平民的死亡根本就不会重视,所谓的数字都是随口一说,可以为 了政治的需要夸大或者缩小,才不管有没有详细的记录,也不会真正做很详细的 调查。不要说南京大屠杀这种已经过了很多年的历史事件了,最近的事件,比如 说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期间死了多少人?是一个谜。2021年的郑州洪灾死了多少 人?也是一个谜。都没有公布死者名单,都变成了国家机密。中国平民百姓的死 亡向来不被官方重视,就是一个统计数字,甚至连统计数字都算不上,就是随口 胡编的一个数字,就变成了一个历史之谜。除了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人数是一个 历史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惨案的死难者的人数也是历史之谜。   2021.12.19.录制   2023.12.13.整理 ◆         真理隐藏在简单的事实背后 ——五个提升了人类智慧的著名科学实验                 ·离家民·   人类文明大约只有5000年的历史。人类学会做实验并客观观察、理性分析是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举,也是科学历程的真正开始。从那时起人类的智慧才有了 突破,才大踏步地远离了“动物世界”。在此介绍五个著名的科学实验。   1、自由落体实验   十六世纪之前,人类一直尊崇着古代先哲亚里斯多德的教导,认为物体自由 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重的东西下落得快,轻的慢。这非常符合人类的 直觉和想象。   伽利略(1564--1642)发现了这个理论的逻辑矛盾,对此提出了质疑:如果 把两个不同重的东西绑到一起,那下落的速度是该怎样呢?按照亚里斯多德的理 论,绑在一起的东西重量增加,应当比单个重量大的下落得快。而另一方面,由 于绑了一个下落速度慢的小东西,就会有所拖累,速度就会比单个大东西慢。这 里出现了逻辑矛盾。于是,伽利略就在比萨斜塔拿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做实验。 结果是:两个铁球下落的速度一样,同时落地。这样就推翻了原来延续了1800年 的错误观念。   为什么会是这样?背后一定隐藏着秘密。牛顿对此进行了思考,两个球一起 落地,说明他们的加速度一样。另外,按照日常经验,移动一个重东西需要的力 大,移动一个轻东西需要的力小,说明自由落体受到的力和他们的质量成正比。 于是推断出了牛顿第二定律F=Ma,自由落体时W=Mg。至此,引发了科学革命。牛 顿定律被应用到机械、流体、空气动力、天体运动等不同领域,开启了第一次工 业革命的大门。   2、电磁感应实验   古代人类早就观察到了电和磁的现象。人们看到了天空中的闪电,但是却把 它看成是雷公发怒,观察到摩擦产生静电,但没人去思考它的道理。中国人很早 就发现了磁铁一直指向南北,但也没兴趣去搞懂背后的道理。直到1799年伏打发 明了电池,可以提供稳定的电流,才开始了电磁现象的研究。   法拉第(1791--1867)观察到在一根有电流流过的导线旁会产生磁场(吸引 铁屑),在一个磁铁旁运动导线,会在导线中产生电流。于是,他用线圈和磁铁 开始做电磁感应实验,发现了运动的电(电流)可以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可以 产生电流,并且总结出了它们之间转换的数学关系(电磁感应定律)。由此开启 了电力应用的时代,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电磁炉 等就是电磁感应原理的直接应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拉第发明了“场”的概念。其源于在磁铁旁撒铁屑观 察磁力线的变化。这个方法当时受到了那些数学学得好的教授们的嘲笑,认为法 拉第文凭低不懂高深数学,所以才用“场”来描述实验。但事实证明这是法拉第 的一个划时代创新。麦克斯韦把“场”看做实体来研究,理论上推出了真空中存 在一种叫电磁波的东西,而且它的传播速度正好等于光速,由此推出光就是一种 电磁波的论断,后来得到了证实。至此,引导人类进入了无线电的时代。我们今 天使用的手机、电视、广播、遥控等全部得益于他们的发现。   3 、金箔实验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想探究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许多古代聪明人(又名哲 学家)给出了许多猜测。其中,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猜测说,万物都是由很 小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但由于原子太小,即使用最好的 显微镜也看不到它的形状。所以直到十九世纪末,许多人都不相信它的存在,更 不知道它的构成。   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放射现象。即一种物质可以自发地发出射线,其 中一种射线带2个单位正电,取名叫α射线(或α粒子,实际是氦核)。科学家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就猜想,这些放射出来的粒子一定是原子的组 成部分。那原子内部是如何排列的呢?他就想到做一个金箔实验,即用α粒子去 轰击很薄的金片。结果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了金箔,只有极少量反弹了回来 (大约有1/8000)。这个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依此他提出了原子构成模型。即原 子和原子间存在大量空间,所以多数α粒子穿过去了。在原子的中央存在一个带 正电的核,它非常小,少量的α粒子就是因为碰到了原子核,正电相排斥,反弹 了回来。后来一系列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就此卢瑟福就成为了打 开原子大门的人。   后来的实验又证明了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和质子被一种叫强力的 力维持在一起。核内拥有巨大的能量。费米等科学家后来发现通过中子的轰击, 可以把原子核打碎,从而释放出强大的核能。爱因斯坦理论上论证了核能的来源 和大小。人类至此进入了核能时代。   4、双缝干涉实验   物质是可以发光的,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直是人类努力探求的问题。牛 顿在对光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光是粒子流的观点。而同时代的科学 家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两种观点争论了几十年。因为牛顿的影响力大,所以 粒子的观点一直占主导位置。   180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做了一个光学实验,让一束光通过两道狭小 的缝,照射到观测屏幕上,结果他发现在屏幕上显示出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正象水波通过两个缝时产生的波动叠加现象一样。通过对干涉条纹和干涉间隙 的计算,计算出了光的波长和频率。这个实验确立了光是一种波的观点。后来麦 克斯维在对电磁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光就是一种电磁波的观点。   到二十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发现了能量的量子属性,即任何一种能 量都是不连续的,有个最小值,这个值由普朗克常数来限定。爱因斯坦认为光是 一种能量,那它也一定具有量子属性。于是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即光也象粒子一 样,其能量是分散的。后来这个观点被许多实验所证实。这样光就被认为是电磁 波,但同时具有量子属性或粒子属性。   在此基础上,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猜想,波具有粒子属性,那粒子是否也 具有波的属性呢?于是他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认为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质,并给 出了物质波动波长的计算公式。1927年物理学家用电子来做双缝干涉实验,结果 证明了电子也象光波一样,具有波的属性。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还推导出了粒 子波动遵循的波动方程。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微观粒子波动的测不准原理。   至此,通过双缝实验人们对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了深刻的了解。即,微观粒子 的运动不遵守牛顿定律,而是遵从量子力学波动方程。而量子理论认为物质的存 在和我们的观察有密切的关系。确定的牛顿世界观因此面临新的挑战。这里出现 了深刻的哲学矛盾,即,物质世界是脱离我们观察客观存在的? 还是由于我们的 观察才出现的?这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总之,通过双缝实验,人类对 物质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   5、光速测定实验   光的速度非常快,人们早就知道。但光速到底有多快?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 题,却为难了人类将近400年。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科技的进步,才准确地给 出了答案。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光速的测量才认识到,光速的问题不仅不简单,而且 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物理学的基础,关系到人类对世界的根本认识。   古人把光速看成是无限的快。即,不论空间距离有多远,光都能瞬间抵达。 事实上,牛顿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假定光速无限,才能 确定空间相距很远的两件事是否同时发生。而时间被牛顿看成是绝对的东西。   最早对光速无限提出质疑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此他也成为第一个测 量光速的人。他采用的方法是在相距1.5km的两座山上,用灯光照射,用眼睛观 察来计量光行走的时间。但由于距离短,光行走的时间太短,测量误差太大而告 失败。但他开启了光速测量的历程。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姆观测木星卫星时发现,在地球离木星的远点 和近点,木星的卫星出现的时间不同,相差22分钟。罗姆认为是光多走了距地球 轨道不同的距离造成的。依此计算出光速为214000km/s。这个结果有差不多26% 的误差。但是,这是第一次给出了光速的确定数值。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菲索用齿轮法测定光速。原理是让光通过快速旋转的齿 轮的一个齿,光返回时落到另一个齿上,然后根据转速计算光行走的时间。测量 的光速值为315000km/s。   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维利用电磁理论,通过对电磁量的测定,计算出 电磁波速度为310740km/s。他据此推断光就是电磁波。   1926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耳逊利用旋转镜法测出光速为 299794km/s+-4m/s。并得出光在不同参照系下光速相同的结论。否定了以太存在 的假说。   1952年英国弗鲁姆利用微波干涉仪,通过测量光的频率和波长,得出光速 299792km/s+-0.1m/s。   1972年美国埃文森直接测量激光波长和频率,得出光速为 299792458km/s+-1.2m/s。   1983年国际计量机构重新定义长度单位1m为光在1/299792458s所走的距离。 也就是说,光速被定义为c=299792458m/s。至此光速成为了一个物理学衡量。由 于c=距离/时间,所以在不同速度运动的参照系中,空间距离和时间就有了不同 的值。爱因斯坦据此发明了相对论。这也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科学理论。   总之,科学理论虽然是复杂而深奥的,但他们都是建立在简单事实的基础上 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所谓真理,就是在经验面前站得住脚的东西”。   2023-11-20修定 【网萃】∽∽∽∽∽∽∽∽∽∽∽∽∽∽∽∽∽∽∽∽∽∽∽∽∽∽∽∽∽∽∽ ◆        悼念高耀洁: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林世钰· 2009年5月6日,当她在郑州西站最后回望故乡的时候,内心翻滚的,是“千 里东风一梦遥”的天涯断肠,还是“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千古孤寂? 我当记者时,去过无数次郑州,一座平淡无奇的中原城市。可是因了高奶奶 的缘故,如今这座城市在我眼中像月光宝盒。“关于郑州我想的全是你……关于 郑州我爱的全是你。”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重返郑州,走在高奶奶曾经走过的 路上,去她生前工作过的医院看看,到她居住过的小区附近吃碗烩面,与过去的 她相逢。 高奶奶一生爱憎分明,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她可以怀着赤诚之心爱周围的 人,可是一旦发现对方人品上有瑕疵,立即远离,绝不和光同尘,虚与委蛇。这 种倔强和率真有时会显得不近人情,让人难堪,但正是她的可爱可敬之处。 她爱人爱得那么真挚。12月11日,我和一枚去高奶奶公寓前祭奠她的时候, 正好碰上以前照顾了她9年多的护工熊姐。她在奶奶公寓的门上插了一束塑料玫 瑰花,流着泪和我分享了很多我不知晓的故事。 她儿子曾经有段时间没有工作,她和高奶奶说了以后,奶奶一直惦记着这事。 后来,一个自己经营公司的老板来看望她,她请他帮忙,老板最后给了熊姐的儿 子一份工作。 2020年疫情期间,熊姐的丈夫、婆婆和大姑子染上新冠,相继离世。奶奶知 道后非常难过,悄悄让周围的朋友安慰熊姐。“她更爱穷人,对我就像对自己的 女儿一样,所以我对她也像对待自己的妈。” 熊姐去年退休后,还不时回来看望高奶奶。她知道高奶奶爱吃粽子,经常给 她带。奶奶离世前一天的这张照片和录像,就是熊姐看望她时拍摄的。她留下了 高奶奶在人世间最后的影像,何其珍贵! 2023年3月,我突然接到熊姐电话,说高奶奶生病了,被送进医院急救,按 照护理公司规定,护工不能陪护。奶奶不能喝凉水,吃凉的食物,会拉肚子的, 可是她不懂英文,无法与护士沟通。熊姐想烧点热水、熬点粥过去看奶奶,但是 不知道医院是否允许。我给医院打了电话,他们说可以。熊姐带了热水和热粥去 医院照顾奶奶。她们之间那种朴素真挚的爱深深打动了我。 第二天我过去陪护,只见高奶奶孤独地躺在床上,双目无神,神色憔悴,床 头挂着导尿瓶和输液的药瓶。见到我,她嘤嘤地哭了,像个无助的孩子。我拥抱 她的同时,也忍不住落泪。下午四点多,她的外孙女从外州赶过来照顾她。我六 点多回家,行在雨中的曼哈顿街头,想着奶奶颠沛流离的一生,泪如雨下。 高奶奶爱人没有差别心,是纯粹的人道主义者。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 都是人。 12月11日,我和一枚在高奶奶公寓门前祭奠她的时候,邻居的门开了,出来 一个黑人大姐,后来知道她叫Sharondee。她惊奇地问:“你们真的认识她?” 我们说了和奶奶之间的渊源。她含着泪说:“我是有色人种,但是这位女士对我 没有偏见,她来到我的家,坐在我的沙发上,搂着我的狗。她是一个充满人性的 人!请告诉你们的读者,她是一个多么纯洁美好的人,她有很多很多爱。”她告 诉我们,她家的狗有时会跑到高奶奶的房间,高奶奶就给它喂食。 熊姐补充,Sharondee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有时她出门,就把孩子放在奶奶 家里,让她们帮忙带。Sharondee从房间里抱出两盆花,一盆是绿萝,另一盆是 红色的,上面挂着红灯笼。她说,这是高奶奶送给她的。 我问她是否知道高奶奶的故事,她说:当然!然后从屋里取出一本《镜头下 的真相》,那是高奶奶2013年出版的书,中英双语。所以,她知道奶奶当年为何 来到美国…… “你当为哑巴开口,为一切孤独的伸冤 ”我相信,她所做的一切,一定讨 上天的喜悦。此刻,我仿佛看到她身处高天,用悲悯的目光,看着嘈嘈切切的人 间。 我突然想起一桩往事:今年春天在医院里陪护高奶奶时,我为了让护士多关 照高奶奶,主动和她聊起高奶奶的故事,还把她与希拉里的合影给她看。年轻的 美国护士激动地拥抱了奶奶,说,感谢你为人类所做的一切! 人性是共通的,爱是所有人都可以明白的语言。 追忆完奶奶的各种好,Sharondee和我们拥抱在一起,每个人都泪水涟涟。 高奶奶的生命流淌出来的爱浇灌了周围所有的人,爱把我们连接在了一起。它与 国籍、肤色、阶层、地位无关,只与人性有关。 这些故事,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听得我热泪盈眶。我采访高奶奶近五十次, 自以为了然她所有的人生,可是没想到,她远比我了解的还要辽阔深远。 前几天我被问道,高奶奶生前最惦记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艾滋孤儿和 中国的发展。 认识这些年,不知道她和我提过多少次艾滋孤儿。每次说起他们,她总是流 泪:这些孩子太可怜了! 当年高奶奶在国内时,不但资助艾滋孤儿上学,还经常把艾滋孤儿接到家里 过春节。她和他们同桌吃饭,从不嫌弃他们,而且还帮他们寻找合适的家庭收养, 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高奶奶一共救助了164个艾滋孤儿。他们长大后,有的考进大 学,毕业后找到工作,娶妻生子,给高奶奶发来孩子的照片。 那是高奶奶最幸福的时刻。她指着电脑里那些孩子的照片,和我细说那些艾 滋孤儿的故事。 2017年,高奶奶竟然萌发了一个“奇思妙想”——去公寓楼下垃圾箱捡回美 国人扔掉的好衣服,让我帮忙寄回中国给艾滋孤儿。我告诉她,我可以做,但是 运费比旧衣本身贵多了,划不来。她这才作罢。 我曾经问过高奶奶,你是大户人家出身,为什么对穷人这么有感情?她回答, 我们虽然是大户人家,但是后来一路逃难,知道穷人有多苦。 她曾经说过一段话: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也要为他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 这个世界就太平了。2020年,在出版《高耀洁行医往事》时,我特意把这段话放 在扉页里,她很满意。高奶奶知行合一,用她饱满的一生,充分践行了这段话。 追溯她精神的源头,和她小时候受过的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高奶奶出生后 过继给大伯父,其外祖父是徐继孺,清朝进士,当过光绪皇帝的老师。她小时候 上过四年私塾,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十分熟稔。浸淫在这样的环境中,“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士人风骨,构建成她庞大稳固的价值体系。她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循 着这条精神脉络进行的。 虽然她蜗居斗室,但是每天都上网看新闻,关心天下大事,尤其是中国的发 展……每次我们聊完家常,她就开始说今天看到什么什么新闻了,点评一番。 跟奶奶这些年接触下来,我深知她深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同胞,“但愿人 皆健,何妨我独贫”。2009年她去国时想得很简单——写完几本书,然后就回国。 谁知到了最后,她心心念念的故国青山,终是无法等到她的回归。 每思及此,痛何如哉! 她是那么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前年端午节,我带了几个自 己包的粽子过去看她,她高兴极了,立刻剥开要吃。护工怕她吃多了不消化,只 给她一半。她恋恋不舍地看着护工拿走另一半,像个嘴馋的孩子。 今天重翻我2019年帮她编辑出版的《诗词札记200首》,看到她在很多传统 节日里写下的诗词,心里大恸——她独卧病榻,何其寂寥,当初应该在过节的时 候多陪陪她。 这是高奶奶在端午节和中秋节写的诗: 端午节 往年端午多高兴,香包粽子互赠送。 近年端午很清冷,独卧病榻思故人。 黑发已经变半白,榴花依然映日红。 人生几度端午节,匆匆如在梦幻中。 (写于2019年端午节) 月 夜 人生多少悲惨事,水灾风灾不容情。 明月高悬在天空,伴我深夜难入梦。 通过明窗来仰视,满天星光耀天空。 深夜月光分外明,谁人解我思乡痛。 (写于2018年中秋) 英雄终也敌不过时间。2016年得了肺炎后,她的身体大不如前,经常摇头叹 息:没力量了。出版《诗词札记200首》时,她特意让我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放在扉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那一刻,我闻到了她身上一丝消沉的暮气,知道这个倔强、充满生命力的老 人终有一天会如飞而去,离开我,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心里开始隐隐作痛。不管 那日何时到来,我都会觉得很突兀,因为我从来不敢多想。 一转眼,高奶奶离开我多日了。过去这些日子,整个世界在我眼中空茫一片, 像雪后的原野,像冰冻的河流,那么安静,那么忧伤。对于世界上那些宏大事物 和喧嚣骚动,比如战争、政治,我突然短暂性失明和失聪,只是沉浸在对她无尽 的追思中。 作为一个世纪老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如今歇了地上的劳苦,去 了另一个澄明温暖的世界。她生前最喜欢《诗经》里的“彼黍离离”,“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如今,她再也不用为这个污浊的人间心忧了。她 去往的那个世界,一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没有仇恨,没有纷争,没 有欺骗,没有眼泪,一切安静美好。 纵别情萋萋,亦泪中含笑。因为,天下谁人不识君? 那天,我打印出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张与高奶奶的合影,挂在客厅的墙上。照 片上,她被我怀抱着,笑得灿若云霞,像个单纯的孩子。每晚入睡前,我都会静 静地看一会儿。 亲爱的奶奶,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林世钰 泣泪写于2023年12月14日深夜至凌晨三点) ◆        高耀洁去世,我在纽约最爱的那个人走了                 ·林世钰· “高耀洁医生走了,我正在她的公寓里。” 12月10日上午,我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黎教授10点11分发来的邮件。顿时泪 如雨下,心如刀绞。窗外的冬雨在我眼中变成朦胧一片。 我一看手机,黎教授上午给我打过电话,可惜我在外头,没听到。我赶紧拨 通了他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正在高奶奶的公寓处理后事,和警察在交流,让我 先和护工聊一下。 护工哽咽着告诉我,今天早上她9点左右来上班,进屋后发现高耀洁嘴唇发 紫,眼圈发黑。“她说呼吸困难,我就给她做了雾化。然后去厨房收拾东西,一 会儿进屋,发现她已经从马桶滑落到地上了。”护工打了911报警,等了二十分 钟警察没来,又打了一次电话,9:30左右警察才来。后来她赶紧通知了高耀洁在 美国的监护人黎教授。黎教授第一时间赶过去了。 我问黎教授是否可以现在过去,他说公寓马上就要封闭,需要许可才能进去, 我过去也没用。 于是枯坐在窗前,失声痛哭——奶奶,我和从旧金山过来的朋友一枚正准备 明天去看你呢,你怎么不多等一天?我帮你编辑的“最后一部书稿”已经完成, 等你看完就可以出版了,你怎么不多等一些时日?再过九天就是你96周岁生日了, 我还准备给你举办一个庆祝活动呢,你怎么走得这么匆忙? 还有一个莫大的遗憾是,前两天柴静刚联系上我,说她的很多读者都关心高 奶奶的近况,委托我带着她的问题过去问她。我答应了。可是,柴静的问题还没 写完呢,高奶奶就走了。我第一时间告诉柴静,她说,“我正在给她写问题呢。 我的心在急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千山独行,无人相送。亲爱的高奶奶,你故意选择与我擦肩而过,是怕我伤 心吗? 下午,之前照顾过高奶奶、后来退休的护工熊姐联系了我。她说昨天刚去看 过高奶奶,给她送了2024年的新挂历。“奶奶每年的挂历都是我送给她的,以前 她很高兴,可是昨天她看上去很疲倦,没有高兴的表情。”熊姐问她怎么啦,她 说自己呼吸困难。熊姐检查了她的吸氧机,没有问题。 熊姐说,她每次去都会拍几张高奶奶的照片,录点视频。我让她传给我。从 照片上看,高奶奶似乎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她穿着最喜欢的格子衬衣(上面一 定打着补丁)和褐色花马甲(口袋里一定装着几张微薄的美元和银行卡),坐在 床沿上,正用毛巾擦手。面前的蓝色脸盆,像一轮蓝月亮映照着她。 身后的日历,定格在——2023年12月9日。 我知道她床的那头叠放着纸尿裤,我知道她窗台上的绿萝长出新叶了,我知 道她的吸氧机没日没夜地转动着,我知道门口的柜子上摆放着很多药瓶,我知道 她的衣柜里挂着许多打补丁的衣服……我熟悉她房间的每个角落,如同熟悉自己 的腮腺。 可是啊可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记忆。 下午《星岛日报》记者采访我,问我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感受。我说,心如刀 绞,感觉失去了一个至亲。 从2023年12月10日开始,纽约在我眼中繁华落尽,一派荒芜,成了一座空城, 一座伤城。因为,我在这个城市最爱的那个人去了。 在过去的8年中,说不清多少次,我奔走在从新泽西到高奶奶公寓的路上,满 心欢喜,女儿说我像回娘家。公寓前的那株广玉兰,枯了又荣,荣了又枯。 2015年,是我到美国的第三年,当时听说高奶奶住在哥大附近,就辗转找到了 她的邮箱,告诉她我想去看她。她痛快地说:“来吧,欢迎你!” 那时她的身体还不错,可以在客厅和卧室来回走动,笑声朗朗。一开始,我也 没有想过要写一本关于她的书,只想把她当成一个尊敬的长辈来照顾。后来我了解 到,很多国人都想知道她赴美后的生活现状,于是萌发了为她写一本晚年口述的想 法。忐忑地向高奶奶提出,她居然同意了。 之后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相约星期二,前后采访了她不下五十次。2019年初, 《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在美国出版,当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 度十大好书(非虚构)”。我告诉了高奶奶,她非常高兴,前后让我帮她购买了两 百多本,寄到美国各大图书馆,或者免费赠阅前来看望她的朋友。她有个习惯,书 出版后从来不要稿费,要出版社折成书给她,四处赠阅。“我要把真实的历史留下 来。” 2019年3月11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去寓所看望高奶奶。高奶奶高兴地把这 本书拿给她看。希拉里翻到自己和高奶奶合影的那一页时,咯咯大笑。后来希拉里 把这张照片发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有人去看望高奶奶时,就说,我想要希拉里手 里那本书。高奶奶和我描述这些事情时,褶子笑得像荡漾的涟漪。 她还有一个习惯,只要国内来朋友,就让他们帮忙把自己的书和同道友人的书 捎回国。我刚认识她不久,她就让我把复旦大学教授高燕宁写的关于艾滋村的书捎 回国内,送到她指定的几个高校图书馆。那年暑假回国,我遵嘱照办,还带回了图 书馆的证书,她非常高兴。后来才知道,她之所以同意我写她的原因之一是,“你 书送得好,为人忠诚”。 过去几年,我帮她编辑出版了两本书:《高耀洁行医往事》和《诗词札记200 首》。她对前者非常满意,说自己是个好医生,救了很多人的命,但是大家只关注 她防艾的那部分,所以她要把自己行医的那部分写出来,因为那也是真实的历史。 从去年开始,她在整理一些书稿以及媒体对她的报道,想出人生“最后一本书”。 在很多义工的帮助下,今年年初,书稿初步整理出来了。高奶奶发给我,让我帮她 编辑出版。说实在的,书稿乱如麻,让我头大,加上今年女儿在申请大学,我拖延 了一些时日,直至12月6日才编完。当天我赶紧传给她,可是过了四天都不见回信, 心里感觉不妙。正准备和朋友12月11日去看她呢,没想到她不等我了,只身“乘桴 浮于海”,和14年前一样。 只是这一次,她去的是永恒静美的彼岸,而不是污浊的人间。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高奶奶书稿序言里的一段话,心碎不已:我一生漂泊,如 今已经96岁,风烛残年,很多事情已无法再亲力亲为。只能将我的一些所见所感和 一些同仁的文章留存下来,供后人参考。期望他们能有所警醒,不要再让这些悲剧 在中国土地上重演。自2009年8月抵美后,如今已经十四年。耄耋之年寄居异国, 个中滋味难以描述,于右任先生的诗《望大陆》可以表达我这些年的心境: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亲爱的奶奶,纽约今天大雨如注。听说郑州今天也下雪了。那里的朋友说,这 场雪是为你送行。因为你一生高洁,光耀人间。你回不去的故乡,此刻一定白雪皑 皑,草木垂泪;你生前帮助过的人,内心一定雪花簌簌,口里传颂你的善行。你从 未离去,天空那颗以你的名字命名的38980号小行星,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我记得,你曾在《高洁的灵魂》一书里对“故国的孩子们”说了一段话:但愿 你们不会重蹈苦难的老路,因为世界正在前进呀。但愿你们能看见我们还没有看见 过的曙光,因为太阳总要升起呀。但愿你们能走上光明的坦途,因为中华民族已经 付足了代价,该到收获的季节啦。但愿你们终生留住美好的梦想,因为没有梦的星 星就会变成地上的一块黑石头了。孩子们,请记住一个老人的祝福吧。即使我走了, 那颗名叫“高耀洁”的小星星也会在夜空中看着你们啊。 虽然你青年时期受洗,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信仰之路。但是,以你为 世人所做的一切,你可完全以无愧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 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记得每次进到你的房间,你总是拉着我的手,说:我想你想得肝肠断!可是这 次,我想说:奶奶,我也想你想得肝肠断! (2023年12月10日夜,美国新泽西州 ) ◆         《烟雨任平生》自序:彼黍离离                 ·林世钰·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90岁的高耀洁躺卧在床上,鼻子上插着氧气管,流利地背诵这 首《诗经· 黍离》。床头,一束粉红玫瑰尽情怒放。窗外,一群鸽子呼啸而来,呼啸而去。 与她认识的这四年里,不知道多少次听她背诵过这首《黍离》。歌以咏志, 那么《黍离》言明什么呢? 当年西周周平王迁都后,朝中一位大夫某日路过旧都镐京,见满目疮痍,野 黍疯长,不禁涕泪满衫,忧伤而作《黍离》。于高耀洁而言,她也有自己的“黍 离”之伤——82岁颠着一双小脚去国万里,与身后的故国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回 国的念头虽然日夜萦绕, 但终是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 故乡的风掠过原野,掀起层层麦浪;村边的池塘里,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 间……这些熟悉的记忆片断,只能成为梦中幻景了。多少次,说起故乡,她泪水 沾襟。无声握着她枯瘦的手,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缘分,让我可以在她生 命的最后阶段,静静地坐在她的床前,听她细说从前,陪着她哭,陪着她笑? 犹记我们初见的情景。那是2015年,我到美国的第三年。听说高耀洁住在哥 伦比亚大学附近,便想着去看望她。一番辗转后,终于从一个媒体朋友那里得知 她的 e-mail,当即激动地给她去信。是日下午,她回信了,简单的一行字:来 吧,欢迎你。 2000年,我在北京当记者时,正逢她的“防艾”事业如日中天,无数中外媒 体记者纷涌河南。彼时,我亦萌发过采访她的念头,但至河南上蔡县城时,却被 领导安排去驻马店市采访另一起案件。与高耀洁无缘交集,成为我记者生涯的一 大憾事。谁知道,命运的安排如此奇妙,在中国无缘一见的我们,竟然会在异国 相见,而且成了心意相通的忘年之交。 她住的公寓是一栋咖啡色的高楼,与哥伦比亚大学隔着十几个街区。叩开她 的门,只见她穿着一件蓝白相间的格子衬衫,端坐在椅子上,眉目晴朗。见了我, 她挺高兴,让护工去倒水、洗水果。我环顾客厅,只见窗台上摆着几盆生机盎然 的花,门口的鞋架上,摆放着几双布鞋。墙上贴着一副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 我独贫。旁边还贴着“刘宾良知奖颁奖典礼”的横幅。 原来,就在几天前,她获得了2014年度“刘宾良知奖”。鉴于她行动不便, 一众评委和朋友在她家中举行了简单却隆重的颁奖典礼。 那天具体聊什么忘了,只记得她把左腿挂在椅子扶手上,说到开心处,笑声 朗朗,腿也颤悠颤悠的。我这才发现,她是小脚,可能是血液不流通的缘故,脚 面肿得跟馒头似的。出于礼貌,我不好多问。没想到她却主动告诉我,自己6岁 缠脚,11岁放开时,脚已经残疾了。 此后的人生,因为这双小脚倍受折磨和耻笑。 可是,正是这双小脚,走遍了中国的艾滋病疫区,给艾滋病人送去了药品和 食物,送去了关爱和温暖。从她家里出来,我暗暗地想:多么可敬的老人,以后 我要常去看她! 可是,由于忙着适应初到美国的生活,我有时一两个月才去看她一趟。那时 的她,虽然行动不便,需要扶着推车,但是脑子特别清楚,精神也好,和我一聊 就是两个多小时。 于是我产生错觉,以为每次只要叩开门,她就会一直端坐在那里等我。那么 强悍的生命,时光奈她何,无常奈她何。 每次和她见完面,我都会在电脑里粗略记下我们当天的谈话内容,也有过为 她写本书的闪念,但转念一想,她之前已经写了两本自传,道尽一生传奇和风雨。 我还能写些什么呢?况且,她此前拒绝了很多人为她写传记的要求,据说包括前 新华社社长穆青。而我,只是一个突兀进入她晚年生活的籍籍无名的晚辈,她对 我毫无所知,会信任我吗? 算了,还是把她当成一个需要陪伴的暮年老者吧,在异国他乡尽可能多给她 一点关爱和温暖。可是,上帝并不那么想,偏偏把这个机缘放在了我的面前。 2016年8月底,我从国内回来,打开邮箱,一眼看到她的邮件:林,我得了 肺炎,日夜咳嗽,估计活不长了。 我心里一惊,次日赶紧奔向纽约。 只见她躺在床上,头发凌乱地耷拉在枕头上,眼神空洞,一个多月没见,精 神萎靡了许多。她见了我,疾疾地诉说生病和抢救的过程,但不时被剧烈的咳嗽 打断。我看到,垃圾篓的纸巾上面,沾的全是黄色浓痰。 我这才知道,再强悍的生命也有软弱的时候,终有一天,她会 彻底离开这 个世界,坠入时间幽深的罅隙。我突然想起经上的一段话:“我们一生的年日是 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 们便如飞而去。”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顿时,无常惘惘的威胁 扑面而来。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她做些什么。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脑子里萦回:写 她吧,写她吧。她就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是濒危的“国宝”,再不写就来不 及了,这是你无可推辞的使命! 被一股突如其来的责任感激荡着,我冒昧地向高耀洁提出:奶奶,我想做你 的个人口述史,为你写本书,可以吗?她竟然不假思索地答应:好啊好啊! 我当时有点困惑:我们交往这么浅,你对我的背景知之甚少,凭什么信任我 呢?随着后来交往的深入,我才知道,原因有二:其一,我是中国某媒体记者介 绍给高耀洁的,这位记者做事一向认真踏实,是高耀洁眼里“不会胡来”的人, 于是,爱屋及乌,我沾了他的光;其二,2016年夏天,我帮高耀洁捎回十几本她 的自传《高洁的灵魂》,遵其嘱咐,送给国内各大图书馆及她指定的朋友,并把 图书馆颁发的荣誉证书带回给她。她觉得我“送书送得好,为人忠厚”。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的缘分往前延续并且加深了。 如果说一开始想做她的口述历史只是缘于瞬间感动,并未意识其价值所在, 那么后来,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慢慢意识到,自己做的这件事情多么有意义! 一是记录和保留历史。高耀洁经历过中国的政权更迭,一生经历过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土改复查、“三反五反”、“反右”运动、“文化大革 命”等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她本身就是一部中国断代史。比如她对日本人入侵山 东的记忆,“炮弹落到麦子地,溅起麦子,像下雨一样”;比如她大学时代到农 村参加“土改复查”工作,目睹枪毙地主的场景,“红色的鲜血和白花花的脑浆 流了一地”……这些具体而微的个人记忆,在正史里很难看到,所以显得尤为宝 贵。后人顺着她的记忆,可以瞥见过往年代的荒乱与残酷,了解中国大地曾经真 实发生过什么。 二是真实呈现她在美国的生活。她以82岁高龄去国,国内很多关心她的人无 不牵肠挂肚。我有幸与她在美国认识,得以近距离观察她的生活,记录点滴,好 让那些关心她的朋友了解她在美国的真实生活状况。所以每次见面,我都尽可能 详细记录她在美国生活的细节,比如舍不得倒剩菜,用碎布加宽旧衣,床上臭虫 咬人……还有她的孤独,她的执拗,她的脆弱,我都如实记录下来。读者从中可 以看到,被别人视为英雄的高耀洁,实际上,日常烦恼也像虱子 一样噬咬着她。 三是廓清事实,为其正名。她当年以这样的方式来美,被不少人误解,认为 她不爱国,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甚至视其为“反华人士“。通过两年多的采访, 我清楚知道,高耀洁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和行为,相反,她甚至比那些所谓的民 族主义分子都爱国。她之所以离开,只是为了说出中国艾滋病的真相,使艾滋病 他们得到更好的帮助,并无任何个人目的和政治目的。我想告诉读者,她来美国 后,始终没有加入任何政治帮派,没有从事任何“反华”活动,而是一直保持清 醒和独立。 她曾经告诉我,在美国这些年,无数政治帮派找过她,想利用她,但她始终 与他们保持距离。“我不喜欢拉帮结派,自古以来, 拉帮结派都没有好下场。” 她对来者小心判断,一旦发现对方动机不纯,立刻闭门谢客。饱受政治运动之苦 的高耀洁,平生最讨厌政治。她宁可躲在家里养花、写书、上网看新闻,也不愿 与那些人为伍。 中国,一直是她心里最深的牵挂。她对自己的祖国始终怀着深沉的爱意和忧 患意识,眼目始终盯着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为其哭泣,为其欢笑。在美国的 这些年,她天天关注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尤其是艾滋病和反腐方面。每次见面, 她都要与我交流最近的新闻。“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提高”、“谁谁谁又落 马了”……她的眼中,她的心里,只有两个字——中国。 曾经,她和我说过想回国看看,但是护照过期了,想让我带她去纽约领事馆 更换一下。等我帮她填好了表格,拍好了照片,她却犹豫了。“我在美国的一切 生活都是黎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安排的,如果要回国,必须先征询 他的意见。”过了几天,她告诉我,黎教授觉得她身体多病,坐不了飞机,而且 留在美国生活上会得到更好的照顾。从此,她不再提更换护照的事了。 但我知道,回国的心愿,一直在她心里闪烁,只是,她知道自己回不去了, 所以把心愿深埋。2018年1月25日,高耀洁的儿子到纽约看她,问:“妈,你想 回国吗?”“咋不想。但我回不去了。”她老泪纵横。 有人称她为“民国最后的背影”,我觉得恰如其分。在这个功利主义和投机 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她的身上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节操和风骨,知道 “君子以义为上”,而不是见利忘义或者明哲保身,多么难能可贵!她挺拔倔强 的背影显得苍凉和孤独,但给人以前行的希望。 1996年,本来退休后可以过安稳日子的她,却自动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路, 并且凭着自己的天真和勇敢揭开了“血祸”黑幕。若不是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爱得 深沉,谁愿意去冒这个天大的风险?2009年5月6日,82岁的她一手拿着血压计, 一手拿着存满艾滋病人资料的硬盘,只身越重洋,只为了帮助可怜的艾滋病人。 若不是怀着“仁者爱人”的心,谁愿意以此高龄奔赴异国他乡? 高耀洁选择说真话,是出于她的性格本色。她本来可以对真相视而不见,过 自己安适的小日子;或者加入说谎的大多数,获得更多现世的好处。但这不是她 的风格。从小熟读儒家圣贤书的她,知道何谓“荣”,何谓“耻”。 她的这种品格是一以贯之的。她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文革”中,她被批 斗得体无完肤,而且不让吃东西。医院一个姓霍的大婶偷偷塞给她一个馒头。她 铭记在心,告诉霍大婶,如果我将来还当医生,你们家人及亲戚找我看病,一律 免费。后来,她重返医生岗位,霍家真的有人来找她看病,她也真的分文不收。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品格。” 从 2016 年秋天开始,我几乎每周二都去高耀洁家里采访。到2018年10月 初稿完成,我初步算了一下,前后采访她的次数不下50次。 采访高耀洁之前,原以为凭着自己从事14年记者工作的经验,写这本书应该 不会太难。 然而我错了。 可以说,当记者14年,她是我见过的最困难的采访对象。首先,她耳朵几 乎失聪,我们无法畅快对话,更多时候只能笔谈,进展极其缓慢。而且,她的牙 齿全掉光了,加上浓重的河南口音,让我这个南方人听得云里雾里的。好在时间 长了,渐渐了然她的故事梗概,连蒙带猜,居然听得八九不离十;其次,她身体 欠佳,每次只能采访一至两小时,完成一本20多万字的书,只能不断增加采访次 数;第三,她毕竟年事已高,思维发散,叙述混乱,访谈很难集中在一个主题上, 经常跳出我的访谈计划,想到哪说到哪。而我太着迷于高耀洁充满历史感的回忆, 每次几乎任其江河纵横,不忍心打断。 整理她的口述内容更是费劲。虽然每次采访完立即整理成文字,但最后组合 成书时,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很多章节有重复之处,需要打碎后重组,而且 一些细节前后叙述有出入,需要进一步核实。这种难度,不啻于拆毁一座盖了三 年的房子,重新搭建。难度之大,远超我的想像。说不清有多少个日夜,我埋头 书稿,翻来覆去地看,直至眼花。虽然我努力调整,但可能仍不免有重复之处, 敬请读者理解和原谅。 让我惊叹的是,高耀洁虽然已经90多岁了,但记忆力超群,几十年前发生的 事情记得一清二楚,比如童年坐在磨盘上背诸葛亮的 《前出师表》,结果驴跳了, 被母亲打骂等旧事。幼时读过私塾的她,对国学典籍极为熟悉,张口就能大段背 诵《诗经》、《孟子》、《论语》等,让人大为称奇。 有一次,她精神状态不错,居然把杜牧的《阿房宫赋》从头到尾背下来,一 气呵成,把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惊骇得无以复加——毕业22年后,我仅能记 住“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这一句。而她,80多年后竟然可以全文背诵。实在让 我佩服之至! 每次从她家里出来,我便像鼓满了风的帆船,轻盈地飘荡在纽约街头。我是 多么享受与高耀洁在一起的时光啊,她虽然身体多病,24小时吸氧,但片刻的忧 愁之后,剩下的全是幽默和爽朗。比如说她过90岁生日那天,问她要许什么愿, 她淘气地笑:赶快消灭臭虫!美国政府官员上门为她办理社保手续,问她是否吸 毒,她大笑:我没有吸毒,倒是有吸氧;问她当年不入党的原因是什么,她笑答: 君子不党。 每次采访结束,我总要在曼哈顿125街地铁旁边的“星巴克咖啡”停留一个 多小时,点一杯香滑的拿铁,细细回味我们的交谈内容,整理当天的采访笔记。 我喜欢保持那种即时感和新鲜感,好比把刚从田园采摘来的果蔬洗净了放进冰箱。 身在纽约,却用母语记录一个中国老人的故事,这种时空的交错让我感到恍惚, 同时又体验到两种文化交融的魅力。 她虽然离开中国多年,但依然惦记着那些艾滋孤儿。曾经,她让我想办法收 集美国的旧衣服运到中国,捐给那些可怜的艾滋孤儿。我粗略算了一下成本,觉 得太高了,还是国内募捐为好。2018年夏天,我为美国一家非营利机构在北京策 划了一场慈善活动,为中国艾滋孤儿募捐。回到美国后,我给高耀洁看活动现场 以及艾滋孤儿的照片和录像。她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来划去,眼里沁满泪水。 问她最想念国内的什么,以为她的答案是“河南烩面”,没想到竟然是:艾滋孤 儿。 这样一个老人,内心该充盈多少爱啊! 随着交往的加深,我与高耀洁逐渐成了忘年之交,而不仅仅是采访者与被采 访者的关系。每周,如果我有事过不去,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空落落的;而 她,如果有一段时间没见到我,就会给我写邮件:我是一个90岁的老人,总希望 你来看我。 每次出现在她房间门口,她总是笑着说:“你来啦!我想你想得肝肠断。” 然后和我说这说那。她的孤独,她的悲悯,她的忧虑,她的快乐,从不掩饰。谈 到悲伤之处,她老泪纵横;说到高兴之处,像孩童一样咯咯直乐。 2018年10月,本书初稿出炉。每周三,我把打印好的书稿带到纽约,让高耀 洁审阅。她说自己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审阅我的书稿。有时,她甚至坐在马桶上 也在看稿。“时间不多了,我要抓紧。你这是抢了一本书啊。我不定哪天就死了。” 之前,她要求我增加一章行医的内容,因为5月份在香港出版的《高耀洁忆往昔》 缺少此部分。我答应了,她特别高兴。“我近40年都在做医生,少了这部分, 人生就不完整了。” 与高耀洁已经出版的三本自传(《高洁的灵魂:高耀洁回忆录》《高耀洁回 忆与随想》《高耀洁忆往昔》)相比,本书侧重呈现她在美国的生活,因为这也 是众多人士所关心的。但是,鉴于一些读者未必了解她的过去,所以也加了一些 她的成长背景、工作情况以及后来的“防艾”经历。本书一共 35 章,分三大部 分: 第一,西出阳关无故人。侧重高耀洁在国内从事“防艾”工作以及出走的前 因后果; 第二,梦里亦知身是客。重点记录高耀洁在纽约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写 作,交友,生病,家庭关系等,其中很多内容系首次披露; 第三,回首向来萧瑟处。回溯高耀洁的一生,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以及工 作、婚姻家庭情况,让读者看到她完整的人生轨迹,从而了解她“但愿人皆 健,何妨我独贫”的精神源头是什么。 从我开始写作的2016年至完稿时的2018年,整个世界喧哗不安,四方云扰。 特别是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云诡波谲,美国枪击案频发……高耀洁最关心的艾 滋病领域也不容乐观。据媒体报道,艾滋病人逐年上升,其中大学生同性恋人群 占了很大比例,令人堪忧。面对这个自己曾经付出全力、貌似越来越不好的世界, 高耀洁无奈地说,我没办法了。 虽然写这本书以来正逢世界动荡不安,狼奔豕突,但我通过写作找到了一个 灵魂的出口,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桃花源”,过上了隐逸的生活。每次与这样一 个伟大的灵魂对坐,世间纷扰瞬间退去,素月分辉,银河共影,心里一片清凉。 我深深知道,这世界所有的荣华富贵、爱恨情仇,转眼都要过去,唯有美好 的灵魂可以长存。我是多么幸运,此生有段时光可以陪伴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 她的仁爱,她的勇敢,她的正直,她的刚毅,都在浸润和滋养着我。 我承认,在一个变化急剧、全民逐利的时代,做这种节奏缓慢、毫无商业价 值的口述历史实在是不合时宜和不划算。但是,当高铁呼啸而过,扬起一路尘埃 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搭乘其上,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奔向所谓美丽新世界的。 有些人更喜欢坐着慢悠悠的绿皮火车,缓缓穿过山川和原野,仔细观察落定的尘 埃,感受它生命的质感。比如我。 在我看来,这世间的每粒尘埃在成为尘埃之前,都可能是路边的一棵树木, 或者山野的一簇野花,自有它独特的美丽和风情。正是它们,构成了这个奇幻世 界的美景万千。它们短暂的一生,值得被凝视,被记录。 我是多么迷恋与这些“尘埃”相遇的过程啊! (2018年10月10日,美国新泽西州 ) ◆         《烟雨任平生》节选:一个人的战争                 ·林世钰· (访谈时间:2016年11月4日 ) “如果为了名利,我完全可以安心做我的大夫,退休后返聘开个专家门诊, 早就腰缠万贯了。可是艾滋病是民族危机,既然走上了这条路,我只能往前走, 欲罢不能了。我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不为他们着想,这是命运的选择, 我没有办法。” 一早从新泽西出发,一路堵车,10 点半才到高耀洁的公寓。 跟随护工进了她的屋。她本来躺在床上,双眼微闭。护工凑近她耳边告知我 来了,她立刻睁开眼睛,说:我想你了!然后紧紧握住我的手。 她看看我身后,问:妞妞(我女儿)怎么没有来? 我告诉她:妞妞今天上学,等感恩节放假了带她来看你。 她“喔”了一声,表情有点失望。 有意思的是,每次来看她,她只要没见到我闺女,就要问一句:妞妞怎么没 有来?如果提前告知她女儿会来,她就叫护工买了水果和零食放在家里,等女儿 来了拼命往她手里塞。我理解她,远离亲人的她,只有这样的时候,才能沾到一 点儿孙绕膝、家人和睦而居的天伦之乐。 高耀洁起床,扶了推车走到客厅,然后慢慢坐到椅子上。由于脚面经常浮肿, 所以她坐的时候,喜欢把脚翘在车把上,这样可以促使血液回流,感觉舒服一点。 6岁时缠过的小脚,看上去像个刚出锅的馒头,一摁下去,顿时陷进去一个坑。 我最近都在吃抗凝血药,每天要吃两片,吃完后脚肿好些,但药量一减 又开始肿了,没办法。我的腹股沟大静脉还有两个血栓,有小指大,如果不 来美国,可能2010年就没命了。之前国内医生没查出来,是美国的医生检查 出来的。 从昨天起,呼吸道还出了问题,鼻子堵住了,只能用嘴巴呼吸,可能和 冷空气刺激有关系。 你今天来,我想让你帮我做件事情:我的护照2009年就过期了,你能帮 我申请新的吗?我出来七年了,不知道国内是啥情形了,还是想回国看看。 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坐飞机?我曾经在“文革”中受尽折磨,现在身上 留下很多伤,一身病。 今天在等你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个19岁 的小姑娘得了卵巢颗粒细胞癌。之前我治过两个,知道怎么回事。 姑娘的父亲为了留钱给13岁的儿子娶媳妇,不给女儿治病,把她拉回去 了。我很生气,找了河南省妇联,妇联联系了她父亲,她父亲又把女儿送回 来了。那个女孩叫淑娥,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你时间紧张,继续和你聊艾滋病的事情吧。我从事艾滋病预防工作后, 得到很多笔奖金。2001年,我获得联合国“乔纳森·曼恩全球健康与人权奖”, 得到两万美元奖金,同年又得到福特基金会1万美元捐赠。我的外孙想用这 笔钱买辆汽车,过来动员我说:“姥姥,我买车您来坐,让您晚年可以享受 一下现代人的生活。” 我没好气地骂了他一顿:“穷人得病没钱治,连饭都吃不饱,你还想买 汽车享受,没门!等全国人民都有了汽车后再买吧。”(笑) 后来,菲律宾给我评了个“拉蒙·麦格塞塞奖”,这被称为“亚洲诺贝 尔奖”,他们给我5万美元,还给我一个荣誉市民证,可以随时去菲律宾定居。 之后,日本又给了我4万美元奖金。儿媳妇说我拿了那么多奖金,按理早就可 以住上楼房改善生活了。我承认她说得对,但我不能那么做。如果拿到第一 批奖金后去买家具,买楼房啥的,就没有第二批了,因为人家给你钱是希望 你继续花在艾滋病上,而不是个人生活上。再说了,人生自古谁无死,要那 么多钱干什么! 我的家庭也不需要我接济他们。我儿子是大学教授,又是艺术系领导, 儿媳是大专校长,闺女是主任医生,女婿也是名医,小孙女是少校军官,他 们都过得不错。 算起来,我前后得的奖金共有100多万人民币,直接花在艾滋病人身上 了。我把钱用在印材料、买药、买食物、下乡的路费上面,每笔费用都记在 两个小本里。光是《艾滋病防治》小册子就印39万册,到农村挨个发。我拿 着这些钱,还买了很多食物和药物,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家一家地送钱。 走到哪个村,看到一个人得病就给100元钱,还给一箱方便面和一些药物。 你知道那些农民,如果你不给东西,他们就不告诉你实情。一般是我守在车 门,他们给我化验单,我就打个钩,给他一箱方便面和一点药物。 我自己基本没怎么花钱,一直住在一个50多平米的旧公房里,家里的家 具都用了几十年了。生活也很简单,一日三餐都是馒头面条,花不了几个钱, 十多年也没有买新衣服。你看我身上穿的这件衣服,还是从国内带来的,十 块钱找人做的,啥时候都穿。当时我和老伴都快80岁了,严冬腊月连暖气都 用不上,只好烧煤炉取暖。2003年,因为市政建设,我的老房子被拆迁了, 只能暂时住在儿媳妇的房子里。回迁需要15万元,我不是出不起这笔钱,而 是觉得拯救艾滋病患者的苦难比我的新房子重要得多。后来我老伴还是拿出 了这笔钱。因为他嫌我花钱太多,收回了家里的经济大权,我只能管我自己 挣的稿费、讲课费、奖金等。 这么多年,唯一一次把奖金给自家私人的,就是去年给我小女儿。我 2014年得了“刘宾□良知奖”,奖金有一万美元,我分两次给她了。为啥给 她呢?她去加拿大时已经30多岁了,不懂英文,要从头学起。她在加拿大过 得很苦,最困难的时候,捡别人扔掉的过期食品吃。 加拿大天冷,因为没钱,不敢开暖气,手冻伤了四个指头。她找到工作 时已经52岁了。今年56岁,已是肺癌晚期,危在旦夕。想到她我就难过。不 管怎样,毕竟她是从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对她还是很有感情的。她的 情况很不好,我和她两个人不定谁先死呢。我们生前见面很少,希望死了以 后可以经常见面。(哽咽落泪) 这个小女儿,一直不听我的,大学毕业后,我让她学妇产科,这样我可 以帮她。但她不干,非要搞皮肤科,我也帮不上什么忙。 后来,我的事情牵连了她,她在国内遇到很多挫折,只好随丈夫远走 加拿大了,最后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哽咽) 10月10号,罗四鸰来采访我了,带了一个济南人来做翻译。因为我讲 话山东口音很重,她可能听不懂,所以需要翻译。(笑)她写的稿子我已经 审定好了,11月会登出来,到时你上网看看。 我和她聊起了一件事情:哪一年忘了,当时李克强在河南当省委书记, 和我谈了一会儿话。他说河南的抗艾工作如何如何,我慢腾腾来了一句 《论语》里的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观其行。”他听懂了,说会回去调查一下。 说实话,他去的地方我都去过,我去的地方他很多没去过,但我对他 印象还不错,至少他愿意听别人的意见。 后来,吴仪(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问我,你觉得艾滋病是因为同性 恋和性传播引起的吗?我回答:那是马屁精们骗你的,你应该下去看看! 她听了我的介绍后,气得直敲桌子…… 可是,到底谁应该对河南的艾滋病疫情负责呢,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 说法!但是不管怎么样,吴仪相信我说的话,后来真的下去视察了。 已是中午12点多,到了吃饭的时间了。护工把午餐端进来,照例是两个馒头, 以及头天吃剩的鸡块。她低下头,一点点地掰开馒头。 吃了几口后,她扭头告诉护工,馒头没有熟,咬不动。护工过来看了一眼, 解释说,馒头不是没熟,而是里面加了一点小米,所以比较硬,口感没有原来的 好。 听了这话,她没多说什么,继续慢慢把馒头掰开。 听护工说,由于胃只剩了十分之一,高耀洁要少吃多餐,一天吃四餐。除了 正常的一日三餐外,每晚9点左右,她要吃一个馒头再睡觉。平时吃的不是面条 就是馒头,米饭吃不了。她胃口还不错,馒头一般一顿吃一个半到两个,是北方 的那种实面馒头。以前高耀洁每个月食品券是187美元,还能买些芦笋等好点的 蔬菜,但从今年3月起,她每个月的食品券莫名其妙骤减至86美元,她节省多了, 一棵白菜吃半个月,省下的钱买水果和矿泉水招待访客。 天气好时,如果她愿意,护工会用轮椅推她到楼下走走。但自从今年夏天得 肺炎后,她不敢轻易出门,怕着凉。于是整天窝在公寓里,大多数时间,她都在 睡觉。醒来后,会上网看看新闻,接待来访的朋友。 环顾公寓四周,发现靠近窗台的一个简易台子上种了一棵硕大的发财树和几 盆芦荟,以及几盆不知名的小花。窗台上面放着一排塑料桶,里面装满水,外面 写着:晒完太阳后用来浇花。 我看到电脑上一张照片中的她穿戴齐整,看上去很精神,就夸她衣服好看, 问她是不是从国内带来的。她得意地说:“我自己买的布,花10块钱让国内裁缝 做的,穿了一二十年了。好看吧?” 说完,她扶着推车走到衣柜前,打开衣柜,让我看那件衣服。 衣柜里稀稀拉拉挂了几件衣服,看上去都很破旧,其中大部分是格子衬衫。 我注意到,大部分衬衫的腋下都接了一块不同花色的布加宽。“奶奶这几年胖了, 又没钱买新衣服,所以就让我把衣服加宽。”一旁的护工解释。 对于她来说,生活上的事情可以将就,但是艾滋病的事情必须较真。所以, 生活上的事情还没聊几句,她就岔开话题,开始聊当年“防艾”过程中的种种见 闻和遭遇。 从1999年末到2000年初,我到艾滋高发区去,发现群众对艾滋病十分 害怕,村民管它叫做“怪病”,“脏病”,“丑病”,他们和艾滋病人说话 都怕被传染,有的甚至全家搬迁,远离艾滋病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对艾滋病捂盖子,而且片面强调性传播和吸毒传播,造成公众对艾滋病 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产生恐慌心理。 我接触艾滋病人后就想,我是医生,艾滋病知识都很缺乏,更何况广大 群众呢?那年9月,我开始自费编印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小报,发给群众。 当时我也没多少钱,只有500元。河南文史研究馆拿出800元,宋庆龄基金会 拿出400元,最后印出了 1.2万份资料。12月1日是“国际艾滋病日”,我们 走遍了郑州的5个长途汽车站,三天内向群众发放8000多张资料。 第二年,我知道艾滋病人多数在农村,但因为当地要保密,所以联系不 上他们。我就拼命印资料,反正越多越好。每年编印两期,除了第一期外, 每期都印三至五万份,第19期还印了18万份。算起来前后印了100余万份吧。 我们在发放小报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一天,我和另外两个朋友丁云青、 黄丽拿着资料到一家夜总会向“三陪”小姐散发小报,小姐们躲来躲去不敢 接,一个胆大的接过来一看,立刻揉成一团扔到废纸篓里,还嚷着说:“老 太婆,还不快走,等下客人来了见到这些东西,他们不以为我们有艾滋病才 怪呢!”夜总会的老板听说后赶过来,将我们撵了出去。 不但是娱乐场所,就是政府机关、工厂、企业,见了我们也像见到洪水 猛兽一样,躲都来不及。因为他们有个认识误区,觉得艾滋病是脏病,是见 不得人的。我又不卖淫,又不嫖娼,又不吸毒,怎么会得艾滋病呢。于是把 我们这些宣传“防艾”知识的人也看成“坏人”了。 没办法,我们只好改变发放方式,通过熟人在汽车站、火车站的车厢内 把资料发给群众,有的放在计划生育指导站。有的熟人找我看病时,我也托 他们带些资料到农村去。还有一些报社、杂志社发信时把资料装进信封发出 去。除了以上办法,我每年向群众讲科普卫生课30至70多场,1996年后,把 “防艾”知识加进去,同时给听课的人发放资料。 在编印这些资料的同时,我还编写了一本《艾滋病与性病防治》,我自 费印刷,封面上写明“赠阅”、“非卖品”,全部免费向农村基层医务人员、 艾滋病患者和家属赠阅。这本书印刷七次,共 39万余册,全部免费赠阅。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伤心的事情:2001年,一个省级图书馆向我 要书,说可以往下属各个县市图书馆发放,我听了很高兴,一下子无偿给他 们2万册。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并没有兑现诺言往基层图书馆发放,也没有 把书退还给我,而是当成废纸成吨卖了。我知道后非常痛心,心里在流血。 农村很多人还需要书,他们竟然当废纸卖了,而且那是我花钱辛辛苦苦印的 书。太缺德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上级下的命令,不准我宣传艾滋病,此后,我再也 没有和他们联系过。(愤慨) 让我感到气愤的是,河南地方不但隐瞒艾滋病疫情,而且还搞平坟运动。 说平坟是为了恢复耕地,但是他们平坟是从艾滋病疫区开始的,显然是为了 消除艾滋病灾难死亡人数的证据,他们觉得平了坟就没有证据了。在这之前, 河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倩出版了一本书,叫《血殇》,里面写到坟墓包围 了河南村庄,艾滋病村周围更明显,还配有照片。 2004年,我在河南尉氏县调查,发现当地干部强行要求死者家属平坟, 理由是死人占用了活人的田地。有个老人的儿子因为卖血死于艾滋病还不到 一年,当地政府就要铲平坟墓,老人不同意,几次争吵后,最后留下两个人 头大的小土堆。老人哭着说:“孩子才20多岁,他们说卖血致富,赚钱盖房 子、娶媳妇。媳妇娶了,孩子生了,但他得了艾滋病。现在媳妇改嫁了,孩 子没人管……” 几年时间,我跑遍了河南十几个县市、几十个乡镇和一百多个村庄。 后来,我决定去南方五省(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调查,拿出实例 说明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当时我手里有8万多美元的国际奖金,可以用一 阵子。 2004年5月,我雇了三辆私人跑运输的面包车,司机都是与艾滋病相关 的人员,他们不要酬劳。车里装满了我编印的防艾资料、食品、书籍、旧衣 服、文具等,请了15名志愿者,一路南下。我们由广东至广西,然后辗转去 了云南、贵州,最后进入四川。一路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对地理环境不熟, 经常走错路;言语不通,与当地老乡沟通困难;饮食也不习惯,有时还缺水 喝。好在大家干劲很足,所以克服了很多困难。 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一般先去县里的疾病控制中心,得到的答案几乎都 是一样的:我们这里有艾滋病人,但很少。一问传播途径,都是吸毒传播和 性传播。再问为什么得病,答案不外乎是,村民外出打工,在外面感染的。 他们好像被训练过似的,答案几乎一样,这让我们感到很奇怪。十天过 去了,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实情,我们决定去医院和防疫站调查就诊病人。 到了那里,我们一般选择衣服破烂、精神萎靡、说话有气无力的穷病人。我 们主动和他们搭讪,聊得来的,就送给他们糖果、水果等礼物。这个办法很 管用,我们因此结识了很多病人。他们一旦信任我们,什么都愿意说。他们 告诉我们,他们外出打工但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去卖血,因此感染上了艾 滋病。 我们就用车子送他们回去,跟他们到村里,这样就可以找到更多的艾滋 病人。那些病人大多躺在床上,发烧或者腹泻,骨瘦如柴,没钱买药。那些 地方很穷,主食主要是土豆,房间又脏又臭,比我们去过的河南山区还穷。 当时,卖血导致艾滋病不是河南的“专利”,全国很多省市都这样…… 调查中我们发现哪里都有黑血站,而且卖血人员流动性很大。 在四川,我们就发现来自河南的卖血人员。有的农民今天去河南河北, 过几天去山西陕西,这些流动卖血者一人就持有好几个“献血证”,使用多 个化名,完全是“职业卖血人”了。你想想,只要其中有一个艾滋病感染者, 就会造成艾滋病跨地区蔓延。多可怕!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我们收集了很多资料,回到了郑州。同去的志愿 者,要求千万不要曝光他们的名字和身份,否则会有人找他们麻烦的。我理解 他们的顾虑,答应为他们保密。这趟调查,我花费了6万多元人民币,收集了 一旅行袋的资料。 回到家里后,我精疲力尽。你想想,我那时都77岁了,一个快80岁的老 人,出差了一个多月,担惊受怕,吃饭睡觉都不好,能不累吗?老伴看见我 回来了,又害怕又生气:“你可把我吓死了,这几天不断有人来找你,我 说你旅游去了。”他流着泪说:“你啊,你啊,净惹祸……” 他看到我拿回来一旅行袋的资料,说:“快把你的宝贝材料藏起来吧。” 他本来就胆小,一看我弄回来这么多艾滋病人的资料,被我的举动吓晕 了。他不停念叨:“文革的教训你忘了吗?我们家不但被你折腾得死去活来, 孩子也受了你的牵连,抄家时翻个底朝天,连小鸡娃都打死了。”他害怕再 次来抄家,就把我的资料藏这藏那,但仍不放心。两天后,他把资料藏在阳 台的废物堆里。 第二天,我外出去山东。临走时,他流着泪对我说:“中午睡觉时,我 梦见很多人来抄家。”两天后我回来了,他满面愁容,含泪对我说:“你南 下调查的资料全部被我烧了。这些材料会惹大麻烦,到时我们全家就无法生 存,我实在害怕,你别怪我。” 听完后,我难受极了,但又无法怪他,只能一个人躺在床上大哭一场。 我很心疼那些材料,它可是我花费很多精力和心血收集起来的;但我能理解 他,我在“文革”中受了很多罪,也连累了他和孩子。他为我担惊受怕,到 处上访,还要照顾孩子,怪难为他了。现在我又这么倔强地做这些不被喜欢 的事情,他当然心有余悸,我怎么忍心责怪他呢? 但是,直到现在,每次想到那些被烧的材料,我都要痛哭一场。这些材 料太宝贵了!它可是中国艾滋病真相的真实记录,烧了太可惜了! 我做这项工作让很多人不愉快,当然我的亲属也受到牵连。比如我的小 女儿,她本来是一个皮肤科大夫,当时她所在的医院把皮肤科承包给福建莆 田游医陈某。她看不惯这种作法,陈某就天天找她麻烦,嫌她给病人配的药 价格太低,限制她与病人接触,后来发展到不让她去上班。最后她被赶出科 室,外出学习。可是,当我帮她联系好去北京协和医院自费进修后,医院又 不同意了。他们想把我女儿赶走。可是等到她找到接收单位后,他们又不给 办调动手续,故意把她吊起来。由于我从事防艾工作得罪了人,后来接收单 位也不愿意接收她。弄了三年也没成,她最后失去了工作。 2000年,无奈之下,她和丈夫被迫去了加拿大。由于她的中国主治医师 资格加拿大不承认,还要重新学习,但以她的年龄太困难了。所以她后来过 得很惨,只能领救济金度日,50多岁了才重新工作。因为这件事情,小女儿 怨恨我很久。以前打电话来几乎不和我说话,也不肯叫我一声妈。直到2005 年老伴病重,她才打电话回国,才和我说话。她曾经说过,“你为了救别人, 害了我和我全家三口”,“你就是知道为了你的名利管艾滋病人,从来不管 我咋的。”我听了很难过,我觉得自己确实对不起子女,尤其是这个小女儿。 但是她应该知道我,我不是为了名利。如果为了名利,我完全可以安心 做我的大夫,退休后返聘开个专家门诊,早就腰缠万贯了。可是艾滋病是民 族危机,既然走上了这条路,我只能往前走,无法回头了。我不是不爱孩子 们,也不是不为他们着想,这是命运的选择,我没有办法。这几年来,小女 儿和我的关系慢慢改善了,经常有邮件往来。毕竟,我年纪大了,一身都是 病,她现在也是肺癌晚期,我们母女都不知道活到哪一天,缘分也是有限的。 还好当时我的二女儿和女婿比较支持我。但女儿也曾经因为我受到一点 影响。2003年“非典”期间,医院派她去大桥上堵汽车,一天站8个小时, 整整站了一个月。她本来是妇产科的副主任医师,医院把她调到行政科室。 好在她性格大大咧咧的,也不在乎。 当时并非只有我的子女受牵连,我的其他旁系亲属也受牵连。 2004年,我侄女大学毕业了,她是学计算机的,我帮她找工作。一所 专科学校的领导和我很熟悉,他们正要招聘老师,我介绍侄女前去应聘,但 校方竟然不敢要。后来有个私立大学要招聘老师,我带着侄女去了。试讲时, 本来校方领导觉得还不错,但一听是我侄女,校领导公开说:“高耀洁的侄 女,我们可不敢要。” 好在世上还是好人多。侄女后来去南京应聘工作,面试时,一个单位认 出她是我侄女,因为之前她陪我到北京、南京等电视台录过节目。 特别是江苏卫视播出我的事迹后,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那个领导说:“正因为你是高耀洁的侄女,我们单位才录用你。” 管艾滋病后不后悔?不后悔。我虽然从小生活在大户人家,但吃过苦, 受过罪,所以喜欢帮助穷人。我当医生的时候,有人住到我管的病房,没钱 买饭票,我当时收到一笔稿费,就给了他5块钱,农民5块钱可以吃一个月了。 当时我工资只有65元,没有任何外快,但我觉得如果自己不帮助他,心里会 过不去。 因为“防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些当初在这个领域的人慢慢 “投降”了,或者淡出了。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当时河北邢台地区也是艾滋 病的重灾区,一家医院的化验员李某在工作中发现了几十个因为输血得了艾 滋病的病人。其中一个病人张某,老婆因为剖腹产输血得了艾滋病,死了, 他和女儿也传染了艾滋病,只剩一个健康的幼儿。他经常拿着一把匕首比划, 恨恨地说要杀死害他老婆得了艾滋病的人。2002年左右,他也死了,死前我 们见了一面,他告诉我,他周围有十几个人,都得了艾滋病。 李某知道这些事情后,就写了几篇文章登在当地报纸上,一大版。医院 领导发现后,找他谈话,让他别写。但他还继续写,这下领导不高兴了,把 他降职处分,从一个化验员变成一个看门工人,工资很低。他老婆是清洁工, 收入也不高,一家四口人日子过得很难。 两年后,李某扛不住了。领导这时找他了,许诺分给他一栋3层楼的住 房,给他提副高职称,涨工资,但是有一个条件:他不能再写关于艾滋病的 文章了。 在现实面前,他妥协了,接受了条件,从此不再写关于艾滋病的文章, 邢台艾滋病的消息从此“干净”了。 后来有一次,他和孙某(孩子得了艾滋病)来我家,孙某大骂他是“投 降派”。他回答:“如果搁你身上,你也未必扛得住。老婆不和我离婚就算 好了,况且还要养家。”我也理解他,毕竟他要养家糊口。但如果是我,我 就豁出去了,因为很多时候,你妥协的结果,未必有抗争到底好。“文革” 中,有人写我的黑材料。说我给某某人秘书当小老婆,我虽然受了很多折磨, 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承认,因为一旦妥协,违心承认,造反派就会说我是 “反革命”,会把我投到监狱,那我能不能活到今天还真不好说。因为我 性格倔强,抗争到底,所以后来平反了,活下来了。 河南艾滋病到底死了多少人?2016年,河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倩报道: 河南省周口地区沈邱县小李庄,是一个二千多人的村庄,因为卖血而感染艾滋病 毒的村民达四百多人,上个90年代后期即开始发病死亡,至2003年已经死亡95人, 至2007年死亡达245人。不少艾滋村死亡率比小李庄高得多,有的村庄因艾滋病 几户人家全部死亡,如驻马店地区上蔡县后杨村、商丘地区睢县双庙集等多处村 庄都是艾滋病重灾区…… 2003年,高耀洁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当时的颁 奖辞写着: 高耀洁,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患 我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 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 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预防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 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 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我找到当时的录像,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颁奖仪式上,大门缓缓打开, 高耀洁颠着小脚从高处走向舞台。她在台阶上踉跄了一下,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白岩松想搀扶她,却被她摆手拒绝了,自己小心翼翼拾级而下。 我问她:当时您为什么拒绝白岩松的搀扶? 她笑了:因为我自己能走,还没到需要别人搀扶才能走路的地步。 在颁奖仪式上,白岩松问她:您从70岁才开始做这项防治艾滋病的工作, 打算做到什么时候呢? 高耀洁回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主持人敬一丹问她: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您有过恨吗? 她说:“我恨那些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人的人。我期待他们能了解,艾滋病 也是病,艾滋病人也是人。” 15年过去了,高耀洁告诉我,当年评选的背后,有很多外人不知道的故事。 我2003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过程挺曲折的。当地电视台已经把 我报上去了,但是河南有些人不同意,说我有政治问题。后来他们赴北京活 动了三次,但也没法把我扒拉下来。回到郑州后,本地记者被禁止再报道我, 从此我在河南媒体上销声匿迹了…… 反正我入选后,河南一些人很不开心,给我找了很多麻烦。但是最后我 还是上台领奖了。 因为预防艾滋病工作,我获奖很多,大奖小奖不断,前后不少于30次吧。 奖金少的有几百元,多的几万元。2007年我来美国就领了四个奖。你知道吗, 还有一个38980号小行星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女性命名的 小星星。我死了以后,它还在天上转呢。(笑) 如果我得奖后,把钱拿去买楼,可能早就富起来了,但人家就不会再给 你发奖了,所以我必须要把钱用在艾滋病人身上。我离开中国后,法国还要 给我发奖呢,但我无法前去领奖。往日,我把奖金花在艾滋病人身上,或者 用来买书捐给图书馆,送给朋友,目前我手头还有一两百本书呢,我和哥大 黎教授说过,哪天我死了,他如果要就把书收起来,如果不要就让杜聪拿走。 你赶紧把花搬走吧,我不定哪天就死了,他们肯定会把花扔掉的。我今 天早晚做了两次雾化,吐了 80多口痰,头晕,呼吸困难,没有力气。我的 身体肯定好不了了,你下次来要是不搬花,我就不开门了。(笑)你用小推车 拉走吧,小推车我也不要了。那个吊坠你拿回去给妞妞吧,我也活不长了, 东西要尽快清理掉。 黎教授2013年曾经提出让我住疗养院。别的倒没什么,就是吃饭不行, 我在“文革”中受过迫害,胃十分之九都被切掉了,很多东西吃不了,美国 人的东西更吃不了。我现在吃饭可简单了,不是面条就是馒头,如果吃不好 就拉肚子,今天早上四点多还拉了一次肚子。 对了,给你看篇文章。你看,这是一个朋友给我传来的,说是在“德国 优才计划”看到的,写的内容是关于我的。你能帮我下载到电脑桌面吗?这 篇文章的内容,大多数符合事实,大概 90%吧,可是到底是谁写的呢,我在 德国也不认识人。哦,是国内的人办的媒体啊?难怪,我说德国人写这文章 是不可能的。(笑) 不管他们写啥,我现在都觉得没啥意思,不想搞这些了,只想早点死, 骨灰早日撒到黄河里。人最好不要出名,出名以后很多事情应付不过来,很 麻烦! 附:高耀洁所获奖项 国际: 2001年 全球健康理事会“乔纳森·曼恩健康与人权奖” 2002年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 2003年 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奖”(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 2004年 第四届日本内藤国际育儿奖 2007年 美国纽约卫生署“艾滋病治疗和防护杰出英雄奖” 美国“生命之音”颁发的“环球女性领袖奖” 美国纽约科学院年度“科学家人权奖” 国际天文联合会将 38980 号行星命名为“高耀洁” 2015年 “刘宾雁良知奖” 国内: 1999年 被评为中国“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2003年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3年 南风窗“公民服务奖” 2004年 《鲜为人知的故事》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一万封信》获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 2011年 《高洁的灵魂:高耀洁回忆录》获第四届“香港图书奖” (文本经作者林世钰授权取自公众号“阿斗凿墙”;公众号文章有更多图片内容。)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 《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 常》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中文 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手工艺品。目前旅居美国新泽 西州。 ※※※※※※※※※※※※※※※※※※※※※※※※※※※※※※※※※※※ 本期编辑:应帆 本期校对:紫弦 审 稿:自如、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方舟子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xinyusi.us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