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3/06(第三五三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8.com           ※ ※※※※※※※※※※※※※※※※※※※※※※※※※※※※※※※※※※※                  § 【卷首诗】            §     夏天的生理结构                  § 张雪昆:夏天的生理结构      §      ·张雪昆·                  § 【牛肆】             §     夏天以蝉声为皮                   §     蝉声比蝉翼更薄  斗牛士:论罚款          §     某些被压抑的燃烧  鱼 米:家兄的电瓶车        §     缠绕着蝉声                  §     让焦灼毕露     【丝露集】            §                  §     紫薇树是夏天的骨骼 离家民:我与朋友‘贝贝’的生命情缘§     在淡红花朵的掩盖下 文 远:我的美国工友       §     积蓄温暖的年轮 劳 柯:我的一天(两则)     §     如果大雨和闪电来临                  §     随后的惊雷 【网里乾坤】           §     就是夏天的心跳声                  §     但夏天的心还隐藏着 王庆民:正议“政治正确”(上)  §     隐藏着                  §     很久很久 【网萃】             §     直到一湖清水                  §     推动了烟云的循环 程 鹗: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    §     (六十【完】)      §                  § 【网讯】∽∽∽∽∽∽∽∽∽∽∽∽∽∽∽∽∽∽∽∽∽∽∽∽∽∽∽∽∽∽∽ ◆ 本刊编辑应帆的中短篇小说集《漂亮的人都来纽约了》最近由美国壹嘉出版 社出版。本书收录了应帆过去20年创作的15篇小说,包括早期的《团圆》《结婚》 《结婚另一种》,以及他近几年的力作如《阿姆斯特丹的最后一夜》《漂亮的人 都来纽约了》《路路通》等。评论家认为应帆的作品“可以说是新一代的留学移 民小说”(石文珊),“在回望故土和在地书写中,展示了一个新移民作家的文 化自信和世界公民的视野与情怀”(王志彬)。应帆的小说集目前在亚马逊、 Barnes & Noble等网站有售(搜索小说集标题就可以)。 【牛肆】∽∽∽∽∽∽∽∽∽∽∽∽∽∽∽∽∽∽∽∽∽∽∽∽∽∽∽∽∽∽∽ ◆                论罚款                 ·斗牛士·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黑龙江省某市,时间是大约在本世纪。   高速公路上驾车,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有明显的标志,限制车速为每小时90公 里。可当地交通管理部门自己又挂了小一点的标牌,标志车速限制为每小时80公 里。司机只看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挂的标志牌,不看小牌子,结果被当地交通警察 罚款。   司机申辩说我没有超过90公里,为什么要罚款?交警说你看的是大牌子,没 看小牌子,我们按我们挂的牌子罚款。   司机目瞪口呆。   我在网上也看到过被这种方式罚过款的的网友贴留言。   用罚款的办法作为管理手段,这无可非厚。国外也都是普遍采用的行政管理 手段。但脱离了本来的目的,把罚款当作财政收入为目的,这很可怕,因为这种 方式没有底线。   讲一个笑话。   从前有一个县官,去饭店吃饭。吃完饭不想付钱,又怕人说以权谋私,不得 已勉强掏钱付了饭费。   从饭店里往外走,饭店经理出来相送。县官说:“我是县官,你怎么敢和我 并肩走。”   经理只好跟在后面相送。县官又说:“你在我后面走,我在你前面走,是给 你开道。”   经理只好走在县官的前面。县官又说:“我是县官,你怎么敢走在我前面。”   经理说:“那让我怎么走啊。”   县官说:“你把刚才的饭钱退给我,你愿意怎么走就怎么走。”   这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县官以他的地位和权力总是能找到理由达到 目的,而且可以让他做事没有底线。   说到底线,再讲一个笑话。   从前有一个县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规定各种罚款项目,其中有一项是不 许随地小便。   有一个农民,进城赶集,一时内急,又找不到便所,只好找一个偏僻的墙角 解决。不巧又被衙役给抓到了。于是县官升堂审理,按规定罚款五两银子。   这位农民腰里有一锭十两银子,拿出来交给县官,说要找回五两。县官手里 拿着这十两银子舍不得放手,说这么办吧,你再去小便一次,再罚五两,你这就 是一次交齐。   这位县官比上一个县官更可爱,罚款才是真正目的,管理地方在他这里只是 手段。为了达到目的,已经不择手段了。   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老年电动代步车。   现在很多城市不许老年电动代步车上路,交通警察抓住罚款,罚款后放行, 再抓住再罚款。   如果老年电动代步车不适合上路,那么就应该不让厂家生产,不让商店售卖。 既然生产出来了,商店又合法经营出售,却不让上路,最后的责任和损失都要由 消费者承担,这就不合情理了。   再说,不许老年电动代步车上路,也应该找到一个解决办法,不能罚款后放 行,再抓住再罚款。这就像那位会罚款的县官一样,是以罚款为目的了,而且丝 毫没有底线。也已经到了无耻的程度了。   “要想富,靠公路”。以交通罚款和老年电动代步车为例,这种现象出现是 极不正常的,这样会严重影响社会信誉。 ◆             家兄的电瓶车                ·鱼米·   除夕的后半夜,家人都已经入睡了,我一个人在写东西。忽然听到外面下起 雨来,想起家兄的电瓶车还停在楼下,便赶忙下去推到了车棚里。不知不觉中, 家兄离开这个城市也快两年了。   在那之前,他在这里做房产中介,经常骑着这电瓶车带客户去看房子。他也 经常骑着它来看我们,女儿们总是很开心,因为大爷总是给她们买很多好吃的零 食。因为大嫂要生孩子,家兄不得不回去照顾。正赶上侄女儿也要去县城上初中, 家里就决定不让家兄再出来做房产中介了。听妹妹说起来,家兄很想回来,不过 一时又不能够,只好想着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家兄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正是我进大学当老师那一年。他在工地上干了十 来年管道工,身体渐渐吃不消了,想来看看有没有其他机会。我陪着家兄在这个 城市漫无目的地乱逛,在学校旁边看人开饭馆,在城隍庙看人做手工艺品,在夜 市看人摆摊,也终于不知道什么是适合他的工作。他最后决定去试试房产中介, 因为不需要本钱。但这起步并不容易,光是熟悉门店旁边的小区、各个楼栋的位 置、不同房子的户型、对口的学校等等,就让他很费了一些时间。大哥性格比较 直,在房产中介这一行有时显得不够灵活,年轻同事们调侃他脑子像块木头,不 转圈儿。家里对家兄的这次尝试,开始并不支持,几次三番地催他回去。在尝试 了两个月之后,也没有开单,他终于回老家去了。   可他并不甘心就这样轻易放弃,很快就说服大嫂和他一起回来了。为了离上 班的地方近,他们在老旧的城中村租了一个房间。不知道大家是否相信,在距离 每天游人如织的旧租界景点很近的步行范围内,竟然有如此破旧的房子?道路狭 窄,房子低矮,电线像蛛网一样杂乱无章,还有人拎着马桶去公厕倾倒。进了他 们租的小屋,一张床就占了大半个房间,剩下的空间站人都觉得拥挤。为了节省 开支,他们还要在这么小的房间内做饭带去上班。我的心里很难过。   那段日子大家很少再提起,因为刚开始工作不顺利,他们的心情应该说都不 太好。大嫂去帮人卖衣服,不怀好意的人还挑拨说,怎么不让你老公开车来接你? 干到了快过年,我们一起吃了顿饭。冬日的阳光温暖地照着我们,大家一起尝试 吃对我们来说十分陌生的螃蟹。大嫂回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她说出门打工真 受罪,还是自己家里好啊。而家兄不仅回来了,还带来了妹夫和一个本家兄弟, 准备大干一场。   家兄对房产中介的业务渐渐熟悉起来,也终于开单有提成了。有一天他找我, 说是电瓶车被交警扣了,需要办牌照才行。正好我刚办了落户,办起来方便,于 是和他一起去给电瓶车上了车牌。妹夫和本家兄弟干得不太顺利,陆续离开了, 但家兄坚持了下来。他和同事一起租房子,住处也换了好几个地方。一到下大雨 的时候,我就很担心家兄,怕他电瓶车坏在路上。有一年叔叔打工路过,家兄和 我陪着他一起吃饭到很晚,然后家兄骑电瓶车带叔叔去他那里住。后来我才知道, 一出门不远电瓶车就扎了车胎,他们推着过了桥去很远的地方修补。母亲过来帮 我看孩子,总担心家兄的安全,让他每天无论多晚回到住处,都要和她说一声。 有一次家兄和同事庆祝开单,喝醉了被同事送回去,事后让母亲狠狠责备了一番。   家兄有空了就骑着电瓶车来看我们,他也见证了我女儿们的出生和成长。他 经历了房价的暴涨,就一直催我尽早下手买房。我于是考虑了几个地方,他一有 空闲就带我去看房子。这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原来城市的光鲜外表下,有那么 多人的居住条件那么差,而卖房的背后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冷暖。大概看了一年, 终于决定买人生第一套房子。家兄充分发挥他的中介身份,全程由他来操作完成, 省下来不菲的中介费。交房以后,家兄又利用空闲时间将房子粉刷一新,租了出 去。后来女儿要上小学,我们搬进了自己的房子。女儿们和其时已经回老家的家 兄视频,兴奋地展示我们的房子,还不太相信大爷比她们还熟悉这个房子。   经历过几轮房价暴涨之后,随着控制措施的出台,房产中介越来越难做了。 家兄不得已,还拉我去充客户看了几处新开发的房子。那些房子,不是在长江入 海口的沙洲上,就是在快靠近其他省份的偏僻边界。家兄也曾组织一些大爷大妈 去附近省份的城市去看房,但业绩似乎也平平。虽然业绩不太理想,家兄还是心 态平和地骑着他的电瓶车,继续跑着他的业务。离开前一年的春节,他没有回老 家,于是过来和我们一起住了几天。女儿们很开心,和他在大学的运动场上踢球 疯跑,又一起去公园游乐场,还去逛书店买《雪孩子》,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家兄终于要回去了,他将电瓶车骑过来交给我。我没事就跑去车棚看看电瓶 车是否还在,偶尔也充充电。一直到搬家,家兄也没有返回,只好又让搬家公司 运到了自己买的房子这边。家里人说,要不卖了吧,自己也不骑,放久了该坏掉 了。我心里不愿意,总觉得电瓶车在,家兄还有回来的可能,要是卖掉就失去这 份希望了。后来,家兄在老家县城买了房子,也买了汽车,看来短期内是不会回 来了。电瓶车于是就被遗忘在楼下,落满了灰尘。我心里很落寞,这个城市没有 给家兄立足之地,我也没有能力帮他留下。   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家兄和我一起去镇里上学,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带我在土 路上颠簸。无论是寒冬凌晨在漆黑一片中从坟地旁经过,还是春天麦浪中看到又 大又红的落日,家兄陪我一起经历了那段苦寒的岁月。早年因为家人阻拦我去美 国,我和大家的关系总有一种隔膜,只有家兄那时候说,既然他愿意去看看,就 让他去吧。疫情肆虐,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真想早点回去,再和家兄一 起到家乡各处看看。 【丝露集】∽∽∽∽∽∽∽∽∽∽∽∽∽∽∽∽∽∽∽∽∽∽∽∽∽∽∽∽∽∽ ◆           我与朋友“贝贝”的生命情缘       ·离家民·   贝贝是和我朝夕相处了三年的朋友。它是一只体重10kg的银狐犬。上个月它 因病“走了”。它享年10岁(按照自然规律的比例算大概相当于人类的70岁吧)。   它的生病与去世,给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悲哀,以至于近一个月以来使我 心神不宁,生活失调。有不知情的朋友说我“抑郁了”,我自己判断,大概也如 是吧。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也一度难以理解自己。   对多数人来说,大概也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的事。现在,过了一个多月了,感 觉情绪稳定,想写点东西。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客观地说,不是为了让别人理 解,也不是为了假惺惺地纪念已经永远安息的朋友贝贝,而是为了安抚和平息自 己脆弱不安的灵魂吧。   贝贝原来是邻居朋友家的一只“宠物狗”。因为我从小喜欢动物,便常常在 朋友不在家无暇照看它的时候给它点食物吃,从此贝贝把我当成了朋友。邻居朋 友见我喜欢贝贝,便把贝贝送给了我。从此我和贝贝有了刻骨铭心的三年情缘。   贝贝是一只非常聪明和善的狗狗。它的聪明和善良远远超出了我的理解和想 象能力,因此,它自然被看成我的家庭一员。   贝贝非常善解人意,仿佛能完全听懂人讲的话,也能猜透人的心思。   来到我家不久它便掌握了我的生活习惯。每天早起,它就知道我要去散步, 便摇着尾巴要我开门出去。我也知道它的习惯,便随它到附近的一个小树林里方 便。之后我们便沿着基本固定的路线散步三公里。午休后,它知道我要去骑行或 开车去附近的郊区游玩,便摇着尾巴期待着。我在山地车后座上安装了一个适合 它乘坐的铁框。骑行时便带着它走乡窜村。   贝贝最喜欢的还是乘小汽车出行游玩。只要看见我拿汽车钥匙,便兴奋地转 起圈来。我开了车门,它就会自己跳到后座上满意地等待着。三年里,我们一起 走遍了周边县城的每一个角落。   贝贝喜欢陪伴我。如果我一个人在家它就想上楼睡在我的床下。但它又不敢 贸然上楼,于是便卧在楼道的第一个台阶上等候。见我没有恶言明确拒绝,它才 会半夜偷偷上楼睡在我的床下。我也即随之任之。   贝贝是个情感丰富、喜乐忧伤显于颜表的狗狗。如果我有事出门不能带它, 只要言语告诉它,它就会失望忧伤地看着我,然后自己默默回到自己的窝里去。   我有午夜吃夜宵的习惯。有时它便从窝里出来讨要点吃的。一次因为它白天 吃得很多,我便表情严肃地拒绝了它,谁知它竟然当即忧伤地满眼泪水。我不能 忍心,只好抱起它安抚它,并加倍给于赏赐。   我家内人原来不喜欢狗狗,贝贝当然知道,因此只要我在,它总是围着我转。 但时间久了,她也喜欢上了贝贝。有一次,她高兴就亲手喂贝贝火腿肠。谁知贝 贝竟然感动得满眼泪水。   贝贝的善性我是从一件事得知。一次一个朋友拿了点狗肉来我家喝酒。他好 心拿一块狗肉给贝贝,谁知贝贝闻了一下,立刻厌恶地离开,跑回自己的窝里不 再出来。——这让我惊讶,想起人类历史记载,不吃同类,人类做到了吗?   贝贝是个知恩怀旧的狗狗。一次我领它散步,它突然向一辆车跑去,和车上 的人热情互动起来。我过去一问,才知道贝贝从小在他家生活过四年,那是它的 最早主人。距今已经五年了,可见贝贝记忆力惊人。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朋友。但能朝夕相处三年,又互不伤害的朋友,绝对屈 指可数。这就是我把贝贝看成朋友的原因。它离开我会忧伤,我离开它会痛心。 这大概就是我现在抑郁的原因吧。世界上,如果有东西能让一个“硬汉”忧伤落 泪,那大概就是至善和至智吧。许多人会把动物当“宠物”,而在我的心里,生 命不是“物”,而是灵魂。   佛经上讲,众生平等。一个生命体,如果其善性、聪慧性超过了一般人,你 就无法不去看重它。除了长相不同,谁能说贝贝没有灵魂呢?而缺失灵魂的人却 大有人在。   人与人其实有很大区别。生命与生命也有巨大差异。有的善良聪慧,有的凶 残愚笨,无疑贝贝属于前一种。   如今贝贝安详地走了,只给我留下三年美好的记忆和无尽的惋惜。在此记下 自己内心的真实经历,算是我对朋友贝贝的纪念。   贝贝安息吧!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朋友。 ◆             我的美国工友 ——《美国打工记》节选                  ·文远·   我把打工作为体验美国生活的一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还可有点小 收入,作为融入美国生活的一种途径,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比这种方式让我 更好地了解美国人的了。通过努力,我申请到一个大型连锁医院的厨房工作,这 是一个西餐厅。厨房里除了我,都是外国人,哦,错了,除了我都是美国人。在 这间厨房工作了一个月,接触了形形色色的美国人,使我对美国人有了一个初步 的感观认识。   (一)翠西师傅   翠西师傅可能是一个南美裔女人。她有一个铁红色的脸庞,年纪比较大了, 走路时一瘸一拐,明显不是很方便。   翠西师傅是我的顶头上司。我不敢问她年龄,在西方文化中,问别人年龄是 不礼貌的,特别是不能问女人的年龄。   我从侧面套她,我问她:“翠西,你准备什么时候退休呀?”   翠西师傅答道:“还干两年。”   这样看来,翠西师傅的年龄可能是63岁左右,也有可能不是,也许还要大一 些,比如说68岁。按美国人规定的退休年龄不管男女都是65岁。但也有很多人根 据自己的情况和身体允许条件干到70岁或者更大的年龄。美国的工作场所应聘不 问年龄,也不能问年龄,这涉及到歧视。只要你能干,能适应岗位要求,你愿意 干,你干到什么年龄他们都欢迎。我在厨房里还看到有两位残疾人,都在干一些 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身体条件来说,我比翠西师傅还年轻。所以在工作中我尽量帮她的忙,特 别是需要搬什么重物的时候,我都抢在她的前面。   今天的工作有点忙乱,定时后我害怕烤箱再烤焦食物而站在旁边等待。这让 翠西师傅不喜。   我一贯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是干完一件事,再干另外一件事情,毕竟上一件事 情没做完,你不能集中精力做好其他事情。但在翠西师傅这里却不是那么想,翠 西师傅要求我,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特别是把食物送进烤箱,用定时器定时以 后,要兼顾其他工作,不能站在那里傻等。比如说你烤汉堡需要10分钟,比如说 你烤鸡块需要20分钟,你不能站在烤箱旁边等10钟,更不能等20分钟。利用这10 分钟或20分钟,你可以做很多其它事情。   除此之外,如果每天日常规定的固定工作干完之后有大块时间,翠西师傅会 亳不留情地要求我搞卫生。   而厨房的卫生工作是永远也搞不完的。   昨天,翠西师傅叫我洗了黑麻麻油污的灶台。她吃了中餐回来发现我把久已 没清洁的灶台洗得很干净,大吃一惊。我看到她脸上显出那种有点难以置信惊讶 的表情。我不想让她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并不是你们眼中偷懒耍滑头的刻板印 象。中国人跟南美人一样能吃苦耐劳,中国人的性格比你们想像中的更坚韧。   前天,翠西叫我把附近的三个洗手盆洗了。开始还嫌我洗得不够彻底,叫我 把洗手盆后面看起来有些日子没擦过的一面瓷砖贴面墙壁顺便也一并擦洗干净。 一直到她突然想起近三点钟了我每天的日常工作还没来得及去做,她就赶快叫我 准备披萨,怕赶不上晚餐出餐。   今天中餐打卡时出状况了。   翠西师傅突然规定我可以在十一点前或一点后吃饭,十一点至一点之间工作 忙不能去吃。   我是8点上班,4:30下班,吃饭时间半小时不付酬。中午12点是最佳吃饭时 间,每天我都是在这个时间点去吃饭的。   今天我刷了出门卡,刚想去吃饭,不想被翠西师傅阻止。结果急得我只能请 管理员把已打卡出去吃饭的时间节点消除,另外刷过。因为中午后厨里的人大多 都去吃饭了,要留一个人值班。翠西见我是新人,便叫我值班,晚点去吃。   这使我对这个老太婆第一次有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工作,她本人的工作是尽职尽责的,一丝不苟的,但是有时候却觉得她有些 不近人情。她看不得你站,看不得你休息,拼命地想利用我们的每一分钟,替资 本家“榨取”我们身上的每一滴血汗。有时候不免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后来我才知道,每一个老板甚至每一个管事的人都想要别人拚命地干活,这 就是西方所谓的高效率,这样他老板才能在你的身上榨尽每一个铜板。   这可能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一方面我们只是满足于人性的温暖,想要 别人照顾你;另一方面我们却不能适应美国人对工作的较真——这可能就是在美 国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的精神困惑。   (二)托马斯学汉语   组长托马斯的职务是执行主厨(Executive Chef),如果在中国应该叫大厨。 所有厨师都归他管。除了我们食物准备组的厨师归他管之外,送餐组的几位配餐 师及一位点心师也归他管。   托马斯原来是费城的阿拉马克的执行主厨。此前,托马斯是哥伦比亚广播公 司广播中心的执行主厨。   托马斯从业厨师三十多年,十分专业。对于我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耐心地 回答。有我听不懂的地方,他还耐心地从上衣口袋里的记事本上撕下一张白纸写 出文字并用手机翻译软件译出中文,供我参考。   他的上衣口袋除了有一小本本,总是装有一支圆珠笔和一支测温计。   测温计用来测量各种食物成熟度的温度,与之配套有一种酒精消毒片,用于 在测温计测温之前消毒探头。该酒精消毒片为Medium alcohol PREP PAD 70% Isopropyl alcohol,即一种中等酒精浓度消毒擦片,含70%异丙醇(消毒剂)。   托马斯每天很忙。有时候忙得顾不上跟我们说话。餐厅里每天的食谱都不一 样,都不重复,都要求他要统筹安排。提醒备料,调配人力。哪里忙,他就在哪 里顶上。   一天下午我把一个披萨烤焦了。   烤焦的直接原因是烤箱温度不知是谁之前把它设置得太高(375℉),我前面 烤一盘汉堡肉块时,按平时的时间定时十分钟,已经有一点焦了,但没有引起我 的注意。接着在烤披萨的时候,我仅仅把它设置为11分钟,仅仅比平时少一分钟, 但是结果还是把披萨烤焦了。烤披萨(350℉)平时一般我要设置12分钟。托马斯 走过来并没有责怪我,只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指着他自己的双眼说:“观察,要 观察”。烤披萨不但要设定准确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还要经常打开烤箱仔细观察。   托马斯对人还是不错的,没有盛气凌人的感觉,相反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地向我学一些简单的汉语,比如第一天工作时,正要烤鸡块,他问我:“鸡”汉 语怎么说?   第二天遇到解冻火鸡,他又问:“火鸡”汉语怎么说?   我都一一教他说,他一本正经生硬地跟着我学说汉语。   工作中他常常关心地问我:“感觉怎么样?”“是否OK?”   我都答他:“还好”或“还可以”。   有一天托马斯教我“批式包法”,集中处理汉堡包。经过优化以后简洁重复 的动作确实比一个个包装要快许多。这让我想起美国大艺术家卓别林演过的一个 黑白电影《摩登时代》里的一个特写镜头,工人在繁忙的流水生产线上像一个机 器人反复用扳手拧螺丝。资本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给生产流水线上的每一个工 序都制定了标准的工作方法和规定了完成的时间。   托马斯今天又问我汉语了:“Are you ok?”汉语怎么说?   我告诉他,应该说:“你好吗?”   他此前学过:“你好”,以为两个字一样。我详细给他解释这两句话不一样 的地方。   另外,他还问了“Thank you”中文怎么说?   我教他说:“谢谢”。   托马斯这才跟我说,他姐姐的中国养女(外甥女)也是一名厨师,主厨。可能 受姐姐一家的影响,托马斯对中国也怀有较深的感情,所以他才愿意每天向我学 习一些简单的汉语。   托马斯向我表示他对学汉语有较大的兴趣之后,他说他以前年轻时参加业务 培训,跟一个韩国人学过一些韩语。   我说韩语不是汉语。   他说他知道韩语不是汉语,但也是亚洲国家的另外一种语言。   我顿时明白了托马斯的意思。托马斯想表达的意思是:他是一个开放的人。   一个开放的人就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一个尊重别人的人,一个愿意与人交 往的人。   托马斯每天都向我学习一两句汉语。同时托马斯也鼓励我,包汉堡如果我能 假以时日,将包得更好更快,甚至有可能比他还好,超过他。   托马斯有着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和开放的特点。   托马斯的名字与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英文名:Thomas Jefferson)的名字相同,同名不同姓。   托马斯·杰斐逊(英文名: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 4日),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 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 为美利坚开国三杰。   我对托马斯说,我说你的名字很著名,很有来头。   他笑笑说,是吗?   我说我前段时间专门到托马斯·杰斐逊的故居造访。我对托马斯·杰斐逊总 统的历史很感兴趣。   刚开始打工的几天,我只顾得适应工作的节奏,来不及记厨房里各位同事姓 名。当我初步适应工作的节奏之后,我就开始用联想法和意义法来记忆同事的名 字,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于托马斯的名字,我是运用了这些办法。   今天托马斯煮一个菜叫瑞士甜菜(Swiss Chard),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菜。 不是北方糖厂榨糖用的甜菜原料,而是一种蔬菜。   托马斯叫我帮他切菜。问我是左手拿刀,还是右手拿刀。他是左手拿刀。我 说我是右手拿刀。他就叫我左手戴好手套。   美国的厨房安全措施做得比较到家。只要拿刀,它就永远要求你戴手套。拿 刀的那只手不用戴,但是不拿刀的那一只手一定要戴一只手套。一点儿不含糊。   瑞士甜菜煮好以后,托马斯叫我尝一下。我觉得味道还不错。西餐中有很多 菜没见过,有很多食物没吃过。这反而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只要有我不懂的,没 见过的菜品端上来,我都会上前去问托马斯,托马斯都会耐心地告诉我。菜品做 好以后,托马斯又常常递给我一个调羹请我品尝。   适应了工作节奏之后,我就开始关注菜谱。按照我的思路下一步我就要到图 书馆借一两本《西餐厨艺》之类的书籍来读,以增加理论知识;然而眼下我专注 于实践带给我的各种直接感受和经验。   不久,我就全部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除了及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每天的日 常工作之外,主动询问前厅的服务员雪莉是否需要什么或油炸什么食品。还主动 帮助旁边工作台一名黑人厨师弗兰克做些杂事。而这一切应该与大厨托马斯对我 的友善和关照不无关系。   (三)侠客麦可   前段时间厨房来了一个人,头戴一顶布礼帽,斜挎一布袋,不知里面装的是 什么宝贝,难道是乐器?打工带乐器?这让我对他的那个神秘的布袋产生了一丝 好奇。   这个新来的员工叫麦可,是一瘦高个子黑人。   后来才知道麦可去到哪里就背到哪里(到前厅吃饭也背,须臾不离)的那个神 秘的长条布袋里装的是一个专用刀具布袋,里面有几十把厨用刀具。据麦可自己 说他是一名有着44年经验的专业厨师,上次工作单位是弗吉尼亚大学。   毡帽,瘦高个,肩挎刀剑布袋……让人一下子联想到夕阳西下,弯曲山路的 偏僻小酒馆里的一名刀客。   今天做了九个披萨。四个芝士披萨,五个Pepperoni(一种美国改良式意大利 披萨),一切有序进行,不慌不忙。麦可想帮我,倒反给我添乱。他用烤箱烤鸡 块也不熟,带鸡血。被前厅投诉。组长说要教他用温度计测一下。麦可做事急吼 吼,什么都想插一手,常常添麻烦。他不知道什么事该帮,什么事不能帮;什么 时候该帮,什么时候不该帮;帮忙前要征求人家意见,人家同意了你才能帮;人 家不同意,你就不能帮。否则会给人正常的工作添麻烦。工作平台狭小,有时候 两个人挤在一起,施展不开,想快反而慢,“欲速而不达”。   为第二天的早餐准备一车的培根以及一车的披萨是我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 每天都要做,准备培根是在上午,准备披萨是在下午。   秋天到了,早晚温度相差很大,草地上一片白霜。从前天早上起出门时就要 穿长袖外套了;晚饭后散步忘了穿长袖都觉得有点凉。   麦可干不了几天就走了,就像秋天树上掉下的一片树叶,悄没声息。   不知是他自己受不了工作的约束,还是说人家餐厅经理不愿意用他,也可能 是他那袋刀具惹祸了,因为医院规定不能带武器和管制刀具进医院。门卫保安有 权搜查和阻拦。   冷月秋风——我突然想到这个词。用这个词来形容麦可比较恰当。麦可就像 古时候的侠客,如冷月一样地孤芳自赏,如秋风一样地来去如风。   麦可走后,每天枯燥和繁忙的厨房工作之余,我有点怀念麦可了,没有什么 理由。   (四)那个叫莫的姑娘   有一天厨房里来了一个叫莫的黑人姑娘,二十岁上下,在脑袋上扎一个高耸 的发髻,身材却长得矮胖。   莫喜欢指使人,即使对我这一大把年纪的外国人也不例外。有些事明明是她 可以自己做的,也应该是她自己做的,但她却要指使你去帮她做,似乎有一种依 赖感。   比如说她使用过的一些盘子(一种叫Sheet Pan装食材的长方形大铝盘)或其 他厨具——我们一般叫做“Dirty”(即肮脏的)。一般要搬到另一个工作台,由 专人清洗。莫会指使身旁的任何一个人帮她搬到另外一个平台去清洗。   这样三番两次下来,虽然人家表面上也不好拒绝你,但心里肯定不舒服。凭 什么给你指使,你算老几?   我也是只好对她这种人敬而远之,惹不起我还躲不起?   莫的自尊心很强。有一次,她刚好站在货架旁边,我叫她帮递一叠装汉堡的 纸盒子过来。她却坚持先让我说“请”字。开始我没听清楚,她又坚持说了一遍。   说“请”字不是不可以,我也学习过这个字,但在厨房紧张和狭窄的工作环 境里,你帮我,我帮你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也没见其他人很平常地使用“请”字。 大家都不这样说,而你却非要强调别人这样说,好像别人是一个小学生,就显得 很生分,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莫的防备心理特别强。有一次开箱拆包,我把用过的刀具放在旁边,恰好她 站在平台的另一侧工作。她就很做作地侧过身子,退了半步,有些愠怒地说,你 放刀的时候要提醒我一下。   还有一次,我端着一个热盘子从她身后经过,她也大惊小怪地回过头来告诫 我说,我在你旁边,你要小心。   本来拿刀子或端热盘子这种事情确实应该小心一点,培训时厨房经理查尔斯 也交代过我们。当我端着热物件经过他人身后或身旁时总会提醒地高喊一声: “Hot, very hot.(烫,非常烫)”。   但你几次三番地刻意提醒别人,好像人家想谋害你似的。   我知道在美国,由于世代受到白人的压迫和“平权”观念的启发,有些黑人 就总有一种“受迫害”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十分警惕他人,时刻想“维权”。   莫就是这样一种人。这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她就像一个浑身长刺的小刺猬, 近身不得。   厨房狭窄,大家来去匆匆,都在急急忙忙地做事。互相关照,提醒一下是应 该的;互相之间磕磕碰碰也是常有的事情,说声“Sorry”,道歉一下也就可以 了;但像莫那么警惕,那么生分的人,实在不多见,她是我在厨房工作时见过的 唯一一个。   有一次莫问我借笔写标签。我们每一个员工在参加工作第一天培训时,经理 就发给两支笔,一支是测温计,另一支就是普通的圆珠笔。工作时我一般都是按 要求把两支笔都插在上衣的口袋里。   莫写完字之后,就把那支圆珠笔随手一丢扔在桌子上。我故意不做声,我看 她记不记得还给我。时间过去了很久,莫写完字也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我看她完 全忘记了借过我的笔。我才把那支圆珠笔从桌上捡起来,摇摇头,轻轻地叹了一 口气,将它插入我的上衣口袋。   莫就像我们平常在大陆所说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光会指手画脚,满口教 训人的词语,拿着手电筒照别人。   对于我这样活了一大把年纪的人,什么样的人我没见过?莫的所作所为对我 的心理没有什么影响,一笑置之。但我想,如果莫本人对她自己的言行没有一个 反省的话,恐怕将来她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窄。   结语   厨房工作是辛苦的。世界上没有一件工作是不辛苦的。但这样的辛苦又是值 得的,工作中带给我更多的是人生体验的快乐和满足感。有些人天生好奇,喜欢 探索新事物。而在美国打工则可满足我的这种好奇心——通过打工可深入地体察 美国底层民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触摸到一个社会敏感的末端神经……   变性人行政总监招聘官瑞蒙,爱尔兰血统厨房经理查尔斯,此外还有弗兰克 (Frank),一个青年黑人厨师。他与托马斯刚好相反,有一个不一样的性格,沉 默寡言,独来独往。加斯汀,一位白人厨师。对人也很客气。我问过他是否上过 厨师学校学厨艺,他说没有,是自学的。难怪见他每天好像都是很紧张的样子, 托马斯与他有较多的交流,中午吃饭时他们俩也常在一块吃。马修,仓管(上货), 年轻白人,个子较高。马修对人很和善,也很幽默。凡我找不到的物品,喜欢问 他,他都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地帮助我……   美国人是友好的。每一位美国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有的爱学汉语,有的 努力工作,有的展现友好的一面,有的却生性多疑,有被迫害妄想症……   美国人的厨房就是美国多元化移民社会浓缩的一个侧面。 ◆              我的一天(两则)                 ·劳柯· 02/25/23,星期六   自从孩子妈妈从拼多多上给我买了一个摊饼神器以来,我摊的煎饼越来越薄。 那个神器结构非常简单,不过是一片竹片和一根竹棍的组合,但用起来要比锅铲 子好多了。孩子妈妈说她小时候他爸爸经常说重庆有一种牛肉叫灯影牛肉,薄到 隔着牛肉可以看到灯光。我没有见到过这种牛肉,她也没有见到过,有机会一定 拿我摊的饼和那种牛肉比一比,看看到底哪个更薄。   想到要和那种最为知名的牛肉比薄,我的心中暗喜,一不小心手中的神器把 饼划破了,那饼就不是完整的饼了。这人就怕骄傲,一旦有了骄傲的心态,再好 的事都会立刻变坏。   吃早饭的时候孩子妈妈对我说“山姆大叔”超市的东西是便宜,一个鸡蛋比 我们镇上的超市要便宜六分钱,然后她说以后她准备每个月都去“山姆大叔”买 一次菜,主要是买肉,她还说准备买一个冰箱放在车库里,专门用来储藏肉。我 说肉放久了也不好吃,她说现在啥都不好吃,我说是没有小时候的东西好吃。真 不知道是我们做饭的技术不好还是现在的材料不好,所有的东西都吃不出小时候 的味道。   车库里原来有个冰柜,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坏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坏的,等 发现的时候储存的肉都已经有味道了。加上我储存在里面的花生豆,那次损失至 少两百块。坏了的冰柜放在车库里很长时间等着我修。我没有修冰柜的本事,那 个冰柜就免费捐给旧货商店了。不知道旧货商店后来有没有把冰柜修好,如果修 好了,也不知道后来他们卖给了谁,又卖了多少钱。   冰柜既然捐了出去,也就和我们没有关系了。其实即便不捐出去,也和我们 关系不大。什么你的我的他的,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罢了。就比如我们现在住的房 子,我们称它为家,一百以后,这个房子或者这片地依然会在,到那个时候 “它”是谁的“家”,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了。物质是永恒的,它不属于任何人, 而人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吃完早饭看到二闺女下楼,我突然发现好久没有抱过她了,于是我说:“闺 女,让爸爸抱一下。”然后她就笑,围着我转,转了几圈,我就感觉有点天旋地 转。孩子妈妈说:“停下来,让爸爸抱一下看看能不能抱得动。”于是她就停了 下来,我想给她一个公主抱,结果发现我已经抱不动了。孩子妈妈说:“别把自 己的腰闪了。”   我们总说二闺女既不长高也不长重,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等我们发现 的时候,已经“实质”地变了。   大闺女让我看她刚刚画的画。那幅画整体是蓝色,不过隐隐约约在蓝色的背 景下似乎有个人形,那人张开双臂,衣服飘飘,脸有些恐怖,没有嘴巴。她问我 画得好不好,我说好是好,只是有些恐怖。我问她那人张开双臂干吗,她说那不 是手臂而是翅膀,然后很疑惑地问我看上去不像翅膀吗。还没有等我回答,孩子 妈妈说:“别管别人看到的是啥,自己知道自己画的啥就行了。”虽然她表示同 意妈妈的说法,但还是偷偷地改了一下,在‘手臂’上加了些羽毛。她再让我看 时,这次我一眼就看出是翅膀了。   其实自己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的。   下午孩子妈妈和二闺女一起玩一种叫乌冬的牌。据说前两次二闺女几分钟就 输了,结果第三次两个人玩了一个多小时也也没有分出胜负。最后到了吃晚饭的 时间,我说我饿了,然后她们立刻就分出了胜负,这次还是二闺女输了。输了以 后她特别的激动,在房子里来回地跑。   因为饿了,于是我就打开一盒不知道啥时候买的金枪鱼罐头准备吃,只吃了 一口,我就没有再吃第二口的勇气。小时候偶尔有鱼罐头吃,每一次都把自己吃 得香喷喷的。受小时候的影响,每次在超市里看到鱼罐头午餐肉都想买,当然买 回来都会以后悔结束。   我问大闺女要不要吃一口鱼罐头,她问:“这是不是给猫猫吃的?”我说: “不是,是给人吃的。”她狐疑地吃了一口,说:“不好吃。”二闺女问:“你 怎么吃猫猫的罐头啊?”   既然她们两个都说是猫粮,我就决定给猫猫吃。孩子妈妈说:“你自己都不 吃的东西给猫猫吃,你把猫猫当傻子啊!你要是把它倒在猫猫的饭盆里,它如果 不再用那个饭盆,你要给他刷出来。”我说:“我只是把罐头放在它吃饭的地方, 它愿意吃就吃,不吃我明天就倒掉。”   据说猫猫好吃鱼,我估计它会把这个鱼罐头吃掉。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是两个孩子看电影的时间。今天我问她们要不要去电影院 看,她们都说不要因为电影院里没有她们想看的电影,她们知道今天晚上要看啥。   今天晚上要看的电影据说是上个星期六就商量好的,但看的时候两个人发生 争执,因为姐姐改变了主意。最后两个人商量不下来,姐姐提议剪刀石头布,孩 子妈妈对姐姐说:“上个星期六你们商量好的,而且你也同意了。”我说:“我 们有证人。这次你得听妹妹的。”大闺女说:“如果证人做伪证呢?”   我看看她,问:“你敢说你妈妈做伪证?”她转头看了一下妈妈,没敢再说 话。这次她妈妈没有做伪证,即便做了,我估计她也不得不接受。   这个就是社会!   世界上有很多悬案,不是不知道真相,而是没有人敢说真相。人如此,国也 是如此。   05/13/23,星期六     今天少了两个主角:孩子的妈妈和大闺女,她们一大早就去游乐场了,要到 半夜才能回来,所以她们今天做了啥,在她们回来以前我是不知道的。我也不能 等到她们回来后再写,那样太晚了。   早上我做了葱油花卷,这是二闺女最喜欢吃的面食之一。今天的花卷做得特 别成功,不但面发得很好,蒸的火候和调的味道也恰到好处。花卷做好两个小时, 我们家二闺女都还没有起床,但我知道她应该早就醒了,只是在房间里看在平板 电脑上看视频。本来想随她去,高兴看到啥时候就看到啥时候,后来我还是忍不 住叫她下来吃饭。   她一脸不高兴,但还是下来吃饭了。我问她是不是在看平板,她说她刚刚开 始看就被我叫下来了。我要她吃完饭把平板电脑给我,然后警告她说如果不给我 的话我要没收她的平板两个星期,她说我说了不算,要她妈妈说了才算。   她吃饭的时候我没有在旁边看着,也不知道她吃了几个花卷。吃完早饭后她 练习了钢琴,然后又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当然也没有把平板电脑给我。我有好几 次都想问她在干啥,仔细想了以后还是没有问。   想干啥就干啥吧,反正长大了就不可能想干啥就干啥。   别人教育孩子的办法不一定适合我们,教育一个孩子的办法也不一定适合另 外一个孩子。我们家大闺女不管怎么放养,都把完成作业上课不迟到放在首要位 置;而这位二闺女,不管你怎么管束,她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不管哪种生活态 度,在我看来都是不错的。   孩子妈妈有个亲戚,亲戚家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从小就上公立学 校,美国公立小学和中学基本是放养的,儿子从小就上很好的私立,美国好私立 小学和中学和中国的差不多,都是拼命地往孩子脑子里塞东西。后来两个女儿都 上了最顶尖的大学,而儿子却没有,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教育儿子的方式不成功。   成功与否不是和别人比较,自己高兴就是成功。   整个上午她下来找过一次让我帮她打开一瓶我不知道用来做啥的玩具胶水, 这说明她不是在看电脑,可能在自己做某种玩具。我没有问她在做啥,她也没有 说,即便我问了,按过去的经验她也不会告诉我。   到吃中饭的时候她下来了,她问我中午吃啥,我说我还没有做饭呢,她说她 做番茄蛋汤,我说想吃番茄蛋汤爸爸来做,她说她不喜欢我做的味道,要自己做。 说完,她打开冰箱拿出两个番茄两个鸡蛋。她自言自语地说:“两个鸡蛋,爸爸 一个人都可以吃完,还是加三个吧!”说完她又拿出一个鸡蛋。   她开始做的时候,我就走开了,因为我知道她和我一样不喜欢别人看着自己 做饭。   上网看了一下新闻,今天似乎没有什么枪击案,也许可能有,只是枪击案已 经不算新闻了,记者也懒得写了。刚想读其他新闻,就听二闺女叫我:“爸爸, 吃饭了。”我答应着就往走,刚到楼梯口就闻到了香味,我说:“好香啊!”她 说:“我按妈妈的做饭做的。”   她用番茄蛋汤泡米饭,我用番茄蛋汤泡花卷,我还加了几滴香油,她说: “香油没有用处,只是闻着好。”我说:“爸爸吃的就是闻着好。”   今天番茄蛋汤做得非常好,咸淡稀稠都是恰当好处。我们两个吃完后还剩一 碗,我问她要不要再吃,她说她饱了。说完她就往楼上自己的房间走,我看着她 背影,说:“闺女,下午看书吧!”她说:“好的。”   下午我要去参加材料系本科生的毕业典礼,临出门,我对二闺女说:“爸爸 要出去一下,无论谁敲门你都不能走出自己的房间。”她问:“如果是我的朋友 呢?”我说:“你朋友不会现在来。”她说:“好的。”我又重复了一遍,她很 不耐烦地又说了一遍好的。   参加毕业典礼的人很多很多,大屏幕上不停变换着毕业生小时候的可爱照片。 我走了一圈,也没有认出一位我教过的学生,也没有人认识我,我又转了一圈, 然后就回家了。   回家后我二闺女在干啥,她很气愤地说:“你让我看书,我在看书。”我说 看书就看吧,生这么大气干嘛啊!   工作了一会,然后就坐在沙发上犯困。猫猫跑过来,一定要爬在我腿上睡觉。 我把手放在猫猫的背上,轻轻地拍,然后就听到它轻轻的鼾声,于是我也慢慢地 迷糊了。   到吃晚饭的时候,我问二闺女要吃啥,她说:“我要吃泡面。”我说:“泡 面不能吃。”她说:“你问我我吃啥,我说泡面你又不同意。”我说:“好吧, 那就吃泡面。”她高兴地‘咦’了一声表示自己胜利了。   家里只有一包泡面了,她问我我吃啥,我说我吃中午做的番茄蛋汤。   泡面也是她自己煮的。她先先把小青菜煮好,然后再煮泡面,然后再加调料。 今天煮的是辛辣面,过去都是加半包辣椒粉,今天她一不小心把一包辣椒粉全加 了,所以她吃的时候辣得直吐舌头。她边吐舌头边对我说:“爸爸,有个人用一 小杯水泡了一大包辣椒粉,两分钟就吃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吃下去的。”我说: “有些人很能吃辣椒。”   虽然狠辣,她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我刷锅的时候对她说:“闺女,你在厅里看书吧。”她说:“好的。”然后 她就把书拿下来,坐下来看。   八点钟我开始写这篇东西,二闺女开始烧水。我们每天晚上都要烧一壶水拿 上去,她妈妈在家的时候都是她妈妈烧。烧完水,她对我说:“爸爸,我上去洗 漱睡觉了。”她拿着水壶就上楼去了。   我继续写这篇东西,猫猫跳上桌子,用她的小爪子不停地轻轻地扒拉我的肩 膀,像极了小时候的孩子。 【网里乾坤】∽∽∽∽∽∽∽∽∽∽∽∽∽∽∽∽∽∽∽∽∽∽∽∽∽∽∽∽∽ ◆            正议“政治正确”(上)                 ·王庆民·          (一)   在互联网的各讨论平台上,“政治正确”一直是一个高频词汇。最近几年, 由于知名“反政治正确”人物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并成功当选引发的争议,“政 治正确”问题更加频繁地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而“政治正确”问题的争议背后, 涉及到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所以争议也就格外激烈,形成 了许多不同立场的舆论派别,许多人甚至因此与持不同意见的朋友割席绝交、反 目成仇。   对如此重要的一个话题,中文舆论圈虽也有不少介绍和评论,但不是言之无 物,就是失之片面,或者过于庞杂散乱。笔者不才,在此谈一下关于“政治正确” 的种种争议及自己的观点立场。   “政治正确”的核心内容和对违反“政治正确”的惩罚   首先,何谓“政治正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政治正确” 的意涵其实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本文讨论的“政治正确”,主要指最近二十 年欧美发达国家主流社会所构建和认定的“政治正确”。   这个“政治正确”的核心内容是,禁止使用针对性话语和行为歧视和嘲笑少 数族裔/女性/残疾人/同性恋/变性人/犯罪或灾害受害者与家属等弱势群体及个 人,禁止宣扬对以上群体和个人的仇恨和不满、禁止否认对以上群体存在系统性 结构性歧视压迫的事实及因此对以上群体做出的补偿性优待措施、禁止反对女权 主义及女权运动、LGBT权利运动等。反过来,“政治正确”还主张对历史和现实 中各种统治阶层/领袖人物、既得利益群体/个人及其行为如种族主义(如“白人 至上主义”)和种族压迫、殖民主义及其罪恶、男权主义、反同性恋与跨性别等 行为进行批判,禁止为这些群体及其恶行辩护和粉饰(更禁止赞扬)等。   除了有关弱势群体问题的内容,“政治正确”还包括在专业领域承认人为导 致的气候变暖真实存在/疫苗对防治传染病有积极作用/进化论正确/相对论正确 的科学结论等(也可以反过来说,禁止否认人为导致的气候变暖真实性/否认疫 苗的防治作用,禁止对进化论/相对论的否定等)。而气候问题和疫苗问题因为 与现实连接更紧密,所以对遵守其“政治正确”立场的要求也从专业界推向更多 领域。   以上这些只是列举出的“政治正确”的核心内容、几个代表性立场。具体说 来,“政治正确”还有更多内容和细节,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但会在后文有所提 及。   而对于违反这些“政治正确”的,不仅会受到支持“政治正确”者的强烈批 判,在欧美国家的公共机构、高校、主流媒体、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处,往往 还会面临集体杯葛与歧视,甚至一些严重者会被解雇/开除/退学,丧失几乎所有 荣誉(如已得的奖项和荣誉称号会被褫夺),名声尽丧,且未来也难以被其他机 构收留和授予荣誉,学业和职业生涯可能毁灭。还有一些反“政治正确”者指控, 如果试图在主流媒体、高校、学术机构发表正式的反“政治正确”的观点,例如 相关学术论文,在发表之前就会被审查和拒绝,“剥夺了言论自由”。他们还指 控,甚至很多时候,这些机构的成员尤其专业人士和媒体人,被要求强制表态支 持“政治正确”而不能选择沉默或“中立”。这更让他们大呼“连沉默的权利都 被剥夺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政治正确”似乎成为欧美主流建制派、政治人物、精英 阶层、知识分子、高校师生、专业人士遵从的“铁律”。而反“政治正确”者认 为这样让“言论自由”严重受损,各界人士对敏感问题“噤若寒蝉”,影响了正 常的争议与讨论,损害了社会活力,不利于各种问题的讨论与解决。   以上这些,就是“政治正确”的内容、对待违背“政治正确”者的态度和方 式、“政治正确”造成的某种看起来的确如此的后果。而对于这些“政治正确” 是否正确、“政治正确”的“戒律”应不应该存在、对违反“政治正确”的人是 否应当惩罚及惩罚力度和方式、坚持“政治正确”及实行惩罚措施造成的影响, 中外都有着激烈的争议。   国人对待“政治正确”及惩罚措施的态度   在中国,大多数人对“政治正确”及对违反“政治正确”的惩罚行为持消极 态度,一部分人还激烈地反对。虽然,无论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是一般平民, 其中有很多人都同意(或者起码表面同意)对弱势群体应有一定的同情和尊重, 起码不进行歧视,但并不赞同像欧美“政治正确”这样严厉和“教条”。而在涉 及对弱势群体的补偿问题上,就更趋保守,一般都反对进行补偿,普遍认为“政 治正确”要求的补偿“过度了”,成为“逆向歧视”,只赞同“一视同仁”的对 待。   而对于违反“政治正确”者的惩罚措施,国人普遍都是反对的、厌恶的。国 人往往认为这违反了“言论自由”,侵犯了发言者的权利。即便不排斥“政治正 确”本身内容的人,也认为惩罚措施是“过度的”“不必要的”,只赞同道德上 的谴责和要求自律,而反对实质惩罚。还有一些人自己认可“政治正确”的部分 内容,但反对要求他人也遵从“政治正确”,认为无论是赞同“政治正确”还是 反对“政治正确”,都是一种个人观点,应该“求同存异”。   国人对“政治正确”及相关惩罚措施是这样的态度,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 的原因,即是对于“政治正确”所要求的反对冒犯和欺凌弱势群体的不重视、不 在意。他们既忽视了弱势群体被包括言语侮辱在内各种欺凌存在的普遍性,也轻 视了“软暴力”和“话语权霸凌”对弱势群体(起码是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某些具 体事情上的相对弱势者)伤害的严重性。还有的人知道违反“政治正确”行为制 造的欺凌伤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但是已经习以为常。更进一步的,有些人恰恰 是知道违反“政治正确”给弱势群体带来的巨大伤害,但正是如此才拼命反对 “政治正确”、故意触犯“政治正确”,这样才能满足其恶意伤害他人的阴暗目 的。   对弱势处境和身份者的“恶语伤人六月寒”:以“你妈死了”“荡妇羞辱” “戴绿帽子”为例   中国有古语“恶语伤人六月寒”、“伤口撒盐”,这说明国人对言语暴力的 伤害是明白的。但是也有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们一方面觉得他人恶 语伤害自己很可恶,但是却又不觉得这世界上各种言语伤害真有多么严重,哪怕 对弱势群体是比刀割火烧还痛苦的感受。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妈死了”是中国互联网上一句流行的骂人话,大家 骂来骂去也不觉得什么,平常也没人太在意别人这样骂自己,顶多骂回去就是。 但是,如果你母亲最近几天真的死了,还是以比较惨烈的方式而非安详去世。而 且,你和你母亲关系很好、母亲生前非常爱护你、经常帮助你。这时你听到“你 妈死了”或者看到简写“nmsl”,又会是什么感觉?如果是陌生人无意间说的, 你或许会心里一痛心思一沉,难受一会。而如果是个和你有过节的甚至有深仇大 恨的人,得知你母亲刚刚去世,然后对着你挑衅般地说“你妈死了”、“nmsl”、 “你妈终于死了我真高兴,今天开香槟加菜”,“你妈死得真可惜,我还没x她 她就死了”……你又是什么感觉?   “政治正确”所禁止的,正是这样的伤害。对普通人而言一般的谩骂,对弱 势群体就是残忍的伤害。就像骂盲人是“瞎子”、腿部残疾的是“瘸子”,并且 是带有嘲讽的态度、挑衅的语气说,是多大的伤害?对于这样做的人,谴责、开 除、让其声名狼藉,难道真得过分吗?即便过分,难道不是这样的人先过分的吗?   弱势群体往往因其特定的身份,更易成为贬损的对象,即便其经受的事情和 对待与强势身份者一样。例如讲一个男人与很多女性发生关系,就会被当成“风 流”的美谈,对当事男性大抵是增光添彩;但讲一个女性与很多男性发生关系, 就成了“荡妇”的“淫名”,对当事女性名誉是毁灭性打击(除非是特殊身份的 人如“交际花”、所处环境开放友好)。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身份,就会得到不 同的评价,对当事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政治正确”保护女性。 我们还需要用“政治正确”为女权主义及女权运动保驾护航,矫正男权社会主导 的道德与价值评价,不再让未来人类社会还如此的“双重标准”。   有时,恶语伤人比所受伤害本身,更加让人痛苦、声誉和利益损害更大,且 影响更为持久,甚至持续终身。就如一位男性的妻子与他人通奸,或者其妻子被 其他男性强暴/逼迫发生关系,即俗称的被“戴绿帽子”。除非这位丈夫有特殊 癖好,正常而言对他显然是一种伤害。   不过,如果这件事只有夫妻二人、与妻子发生关系的人这三人知道,这位丈 夫只是心中痛苦,可以通过忍耐、当做没有发生等方式减轻心理伤害,乃至通过 时间推移消除痛苦。甚至,有时候丈夫也不知道,只有其妻子和那个男性二人 “你知我知”。那这位丈夫就更不会受直接的和心理的伤害,虽然被“戴绿帽 子”,但客观上等于没有影响。   但是,如果这位丈夫“戴绿帽子”这件事被他人知道和大肆传扬,自己的亲 朋好友、同事同学、生活圈子的各种人普遍都知道了,那对他的名誉、他妻子的 名誉,必然是极大的损害(同样不包括生活在环境开放友好、大家并不在意这样 事情的环境,但这样的环境和圈子很少)。而如果这位丈夫在与他人的各种竞争、 冲突中,对方公开的乃至当面的拿他被“戴绿帽子”的事情对其嘲笑、侮辱、贬 损,那伤害就更大了。这些伤人恶语,一定程度上比“戴绿帽子(和其妻子发生 关系)”本身,还要有侮辱性,也对其名誉、地位、心理健康乃至现实利益有更 大的损害。   而且,这种侮辱损害很容易引发仇恨、产生冲突,无论是被嘲讽者愤怒而打 人乃至杀人,还是暗地里暗算,以及双方互相升级的报复与反报复,对于被嘲笑 “戴绿帽子”者和侮辱挑衅者双方,都是本来不应发生的悲剧。   其实,不止“绿帽子”问题,许多人其他的不幸,也往往是受害本身并不见 得严重,或者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自愈。但是如果其他人利用其曾经的不幸进行 讥讽和调笑,就会造成许多次“二次伤害”,让本已愈合的伤口重新被撕开、已 平息的恨意再被点燃,导致人与人之间更多更长久的仇恨,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对 立、社会的撕裂。   正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攻击他人弱点软肋,既违背道德,也 恶化人际关系。“政治正确”通过禁止对他人/其他群体不幸经历和痛点弱点的 嘲讽,既是对不幸的受害者的保护、避免其遭受二次伤害,也有利于减少人与人 之间的仇恨、维持社会和谐。   LGBT群体处境与“跨性别者上厕所”问题   还有一些反“政治正确”的人,是因为对一部分特殊群体的困窘、苦难缺乏 了解,不能切身体会其面临的恶劣处境。例如中国很多人对同性恋、跨性别者、 变性人等LGBT群体的处境缺乏了解,不认为他们有什么特殊的苦难。而对于修建 “跨性别厕所”是反对的,对欧美一些人提出的按照当事人真实性别认同选择厕 所的主张更是非常厌恶,并将此作为美国民主党、西方左派/进步派“小题大做” “心理变态”“破坏人伦”的例子,当然也将此作为厌恶和批判“政治正确”的 理由。   而其实,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LGBT群体,起码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因其身份 及相关行为,遭受过比较严重的歧视、欺凌与伤害。在中国,大多数同性恋涉及 同性交友等行为都是低调隐秘地进行,起码部分生活是在社会的边缘与暗处。这 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与痛苦。许多同性恋和跨性别者因家人不理解,与家庭关系恶 劣,也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而仅仅上个世纪末,同性恋还被当成流氓行为被官 方歧视和公安打击。同性恋群体不仅因此经常被当成流氓抓捕,官方的歧视也让 他们在遇到侵害时难以像正常人那样求助,处境如同有“前科”的罪犯。现在虽 然公安机关已不再打击,但精神病院及一些半公开的所谓“矫正机构”仍然以各 种名义收治同性恋及跨性别者,对其进行各种迫害行为,包括殴打、辱骂、捆绑 及强制“治疗”(如电击)等。而在美国,上世纪中期警察还普遍对同性恋群体 进行勒索和虐待,与黑人一样是被警方“选择性执法”的对象。而社会上对同性 恋者的歧视和迫害也经常发生。而同性恋及跨性别的性工作者更是容易遭受包括 谋杀和虐待在内的各种伤害,连普通妓女的安全程度都不如。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同性恋、跨性别者等LGBT群体处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他们仍然是相对的弱势群体,在平均的生活质量、安全度、社会自由度上仍然 不如普通的顺性别异性恋者。尤其在互联网上和LGBT群体线下聚集区,对同性恋 和跨性别者的各种歧视与骚扰仍然非常普遍。而且,他们处境之所以较以前得到 一定改善,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抗争,以及“政治正确”的出现和保护,所以那些 迫害才有所收敛。这恰恰证明了“政治正确”存在的价值。而社会主流看不到或 者忽视他们的苦难,恰恰是因为各种迫害让他们不得不生活在暗处,而不是他们 真地衣食无忧安恬自在。   而且,LGBT群体不仅遭受外部的歧视和欺凌,其圈子内部往往也处在紧张的 气氛与激烈的内部冲突之中,且外部压迫恰恰是其内部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相 较于普通人尤其中产阶级以上的顺性别异性恋群体(即社会主流人群),LGBT群 体因为持续性的遭受污名和歧视、主流社会或明或暗的排斥,从现实生活到精神 心理都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中。所以起码一部分LGBT群体成员很难以宁静自然的态 度为人处世,因此其圈子内部也充满远比普通人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包括各种人 肉搜索、骚扰和性骚扰、线下暴力冲突等。虽说他们也有报团取暖的友爱互助一 面,但冲突和斗争一面远比普通人的社交圈子更为严重。这种内部的不和谐,让 LGBT群体处境雪上加霜。   而随着近年来全球民粹保守主义的泛滥、对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排斥乃至迫 害倾向的增强,最近几年LGBT群体处境又趋恶化,例如中国文宣部门就封杀与同 性恋有关的文艺作品,不允许在公开场合宣扬同性恋文化。这说明,LGBT群体的 实现和维护权利之路,还很漫长和充满荆棘。   关于“按照自己自认性别上厕所”和建立“跨性别厕所”的问题,一直是许 多中国人攻击西方左派的重要借口,许多不明真相的人(包括以前的我自己)也 觉得相关政策主张小题大做,还危害一般人的正常如厕安全。其实,之所以进步 派有这样的主张,是因为这个问题对跨性别者影响的确极大,如不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会受到严重伤害。一些跨性别者尤其未成年跨性别女性(男跨女),时常会 受到一些行为不良者的嘲笑欺凌甚至身心虐待,而厕所是最主要的虐待地点之一。   最典型的案例即台湾“叶永鋕事件”。当事受害者叶永鋕因性别认同、性别 气质问题(生理性别为男,但是个人气质和心理性别认同为女)长期被同班同学 霸凌,包括在男厕所强行脱下裤子围观,最终因欺凌行为死于厕所(具体是间接 伤害还是直接伤害致死无法确定)。类似的欺凌虐待还有很多,相当一部分就发 生在厕所。厕所是最能体现人性别特征的场所之一,性别认同与多数人相异的且 表现明显为人所知者,日常就易被歧视欺凌,在厕所这个封闭的、性别认同要求 高的场所当然更是待宰的羔羊,有着被欺凌、性侵甚至杀害的风险。在这样的风 险下,建立“跨性别厕所”或者允许跨性别者按自己意愿选择去一种性别的厕所, 就不是“小题大做”和“变态”,而是非常必要了。   那么,跨性别者自己不要表现或透露出自己异于常人的性别认同,是不是就 安全了?这的确是一种方式,也是大多数跨性别者正在做的。但是,这本身就是 对跨性别者权利的侵害。跨性别倾向和行为是复杂的生理、心理、环境等多重原 因导致的,对当事人而言,如果不选择自己希望认同的那种性别的气质、打扮、 生活方式,就极为痛苦,一些人因此自杀或自杀未遂。所以想让他/她们隐瞒性 倾向,是侵犯其自由权的,也是很难的、对其极为痛苦的。而且,在例如学校等 长期集体生活的熟人环境,很难隐瞒自己的性别认同。如果刻意隐瞒,还会被发 现的人要挟勒索。跨性别者的跨性别行为没有伤害他人,为什么要像做贼一样生 活呢?   当然,修建“跨性别厕所”的确需要付出额外的经济代价和占用一定的空间, 而“允许按照心理性别认同上厕所”也的确会让一些试图窥视和侵害异性的人有 机可乘。可如果不这样做,跨性别者就容易被伤害。这就是个“两害相权取其轻” 的问题,所以有不同意见也很正常。但是在不了解这些背景、原因的情况下,简 单的用“变态”、“小题大做”、“破坏伦理”之类言辞攻击支持保护跨性别者 的进步派,显然是荒谬愚蠢的行为。何况,对于可能造成的新问题,进步派的政 策也有考虑。例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自称跨性别者而去上“心理认同”的厕所, 而是需要以做过变性手术或起码在法律上变更过性别为前提,并且确定转换性别 后就不能轻易再行改变。   在中国,暂时的确没有相应的条件去充分保障跨性别者的权利和安全,我也 不认为中国暂时需要广泛实行西方进步派主张的那样,建立跨性别厕所和实行允 许按心理性别上厕所的政策。但是,我们起码要理解和尊重发达国家对少数群体 权利的保护,应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而非恶毒的污蔑和咒骂。 我希望,未来的中国在实现基本的民主法治和共同富裕、社会主流群体权利权益 得到充分保障后,也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采取各种措施,让少数群体和边缘人群也 能有作为人的各项权利与尊严,以及作为特殊群体应得的特别保障。   从“对黑人系统性歧视与压迫是否存在”争议谈“政治正确”的利弊   而“政治正确”另一个受益群体则是黑人,尤其是美国的黑人。对于美国黑 人在历史上曾遭受奴隶制迫害的事实,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承认,在学界和政界也 属于公认的事实。但是,在涉及到当今的或说奴隶制结束以来的美国黑人是否遭 受系统性歧视压迫问题上,美国社会就形成了激烈的争议。   2020年5月,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扼颈杀害,引发了美国乃至世 界许多地方黑人及支持黑人权利者的抗议浪潮。而许多进步派媒体和学者,将弗 洛伊德案视为美国警方系统性歧视和暴力对待黑人的典型案例,也反映了美国整 个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和迫害。这样的说法一直是美国进步派学者(而美国知识界 绝大多数都是进步派,也可以视为知识界/学界共同的态度)的老生常谈。   但这样的事实,有很多人拒绝承认。美国的部分右翼和大多数极右翼白人拒 绝承认,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一些中国人包括中国自由派学者,也否认美国存 在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与压迫。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即便存在种族歧视,也是非 官方的、零散的、个人的,而非“系统性”的。   而事实足以证明“系统性歧视与压迫”是存在的。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报道不 胜枚举,在此仅列举一些显而易见的数据。根据新京报《10个数据看清美国的系 统性种族主义》一文列举的十个数据,就能看到美国黑人相对其他群体尤其白人 的相对弱势(数据均来源于正规机构如美国政府、公民组织、专业调查机构,但 为简略将信息来源截去,需确认来源者可搜新京报原文):   1.美国黑人产妇死亡率是白人的3倍。而且调查发现,60%的孕妇可以通过更 好的医疗措施挽回生命;   2.美国新冠肺炎死者中24%为黑人。美国报告的新冠肺炎死者中有24%是非裔 美国人,而黑人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为13%;   3.美国黑人学生的高中毕业率为79%。白人学生为89%,亚裔学生为92%。在 犯同样错误的情况下,黑人高中女生往往比白人女生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前者被 停课处分的几率比后者高出6倍;   4.美国黑人失业率创10年最高,增至16.8%。美国黑人的失业率从4月时的 16.7%上升至5月的16.8%,创下逾十年来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5月美国白人的 失业率从4月时的14.2%降至12.4%。从历史上看,多数黑人在低收入行业工作, 他们的失业率更高。经济学家认为,种族之间之所以存在就业差距,除了劳动力 市场上固化的种族歧视外,别无其他解释;   5.美国白人家庭平均收入是黑人家庭的6.5倍。在美国,白人长期受益于黑 人劳动带来的资本,但是黑人的收入却一直落后,巨大的种族贫富差距难以弥合。 美国白人家庭的平均收入是黑人家庭的6.5倍。2000年,黑人的平均工资是白人 的79.2%,2018年这个数值降至73.3%。即便拥有学士学位的美国黑人,他们的财 富普遍比高中辍学的白人少;   6.美国黑人拥房率为44%。73.7%的美国白人拥有住房,而美国黑人中只有 44%,是所有种族人群中拥房率最低的。而在买房和购房方面,美国黑人也受到 歧视。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族裔在买房和租房时依然受到“隐性歧视”,因此影 响他们搬入好学区、好社区或接近有更多工作岗位的地方;   7.有890万非裔美国人处于贫困之中。2018年非裔美国人的贫困率为20.8%, 意味着有890万非裔美国人处于贫困之中,美国白人的贫困率仅8.1%。此外,22% 的美国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贫困线以下的白人儿童只占12%,黑人儿童的 这一比例高达36%;   8.美国500强企业中,黑人CEO仅占4席;   9.黑人男子被警察执法致死的可能性是白人男子的2.5倍。一方面在于警察 对于黑人的刻板印象并未改变,当面对黑人时,会出现担忧或轻视的态度。另一 方面,从犯罪率的角度来说,黑人的犯罪率确实高一些。警察群体对待黑人容易 过度紧张,担心他们藏有武器或其他物品;   10、美国参议院仅有3名黑人参议员。虽然众议院领导层中黑人的人数有所 增加,目前有52名黑人代表,但参议院只有3名黑人参议员。   以上的数据及数据解释,均可以证明美国存在对黑人系统性的歧视、排挤、 压迫。虽然黑人的弱势处境有很多原因,但种族歧视和歧视引起的“区别对待” 无疑是重大的原因。而那些看起来像“自身原因”的缺乏教育、文化底蕴不高、 家庭不和谐、暴力行为较多等,也都与历史上黑人被当做奴隶和“二等公民”对 待,没有正常的生存发展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非黑人天生就有这些 “劣根性”,并不是基因和血统的问题。   即便如此,否认黑人在美国被系统性歧视压迫的中国自由派(还包括常年生 活在美国、甚至在美国大学担任学者的一些人)仍然有办法辩解。除了将这些黑 人与白人的差距归为黑人“自身原因”外,还有一个说辞。他们说,各种歧视压 迫行为都是个别人做的,即便有不少白人都有对黑人的歧视,但是在国家法律和 制度上已经没有了歧视和压迫,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的歧视,所以不能称为“系统 性”,所以也不能怪美国政府、不能怪整体白人、不能怪整个社会(这样说大概 黑人只能怪自己“长得黑”、“基因不好”了)。   这种说法完全是不成立的。所谓“系统性歧视/剥削/压迫”并不是说要明文 规定的行为才算,任何集体的、大范围的、长期的、形成习惯乃至潜规则和亚文 化的歧视态度和压迫行为,都属于“系统性歧视压迫”。就像国际上普遍认为中 国存在系统性的腐败,中共官方也承认党和政府“有些地方/部门”存在“塌方 性腐败”。腐败这个东西当然在任何法律上都不可能明文规定应当和合法,但现 实中普遍存在。难道因为没有把“允许腐败、鼓励腐败”明确写在党纪国法里 (倒是写了严禁腐败),所以中国的腐败就不是系统性的了吗?   否认者们还有理由,例如说黑人被歧视欺凌并不是政府行为,起码官方层面 已经种族平等甚至照顾黑人了。这显然是忽视了习惯、传统、文化等因素的极大 影响。就像印度在建立共和国后,就在宪法里明确写到禁止基于民族、宗教、种 姓等身份的歧视,废除将人划为四等(此外还有不被算作有尊严权利的人的“达 利特”“贱民”)的“种姓制度”,也反对宗教歧视和民族仇恨。但现实中的印 度,种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上层仍然是婆罗门占主导,绝大多数贱民仍然身居 底层从事那些被人看不起的脏活累活。即便有如印度宪法起草者阿姆倍伽尔、现 任总统科温德这样身居高位的“达利特”,但并不能改变整体上不同种姓者的不 平等。而印度建国以来,印度教徒对国内穆斯林、锡克教徒的打压迫害,各民族 和教派之间的歧视乃至杀戮,也从未止息。   还有,即便没有公开的政策、明文的规定,美国政府就真的没有参与对黑人 的系统性歧视压迫吗?在奴隶制结束之前的美国南方自不必说,即便奴隶制度结 束后,美国一些州份的法律和政策仍然歧视压迫黑人,否则也就不会有1960年代 席卷全美尤其南方各州的黑人民权运动。而民权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表面上 看没有了对黑人的制度性歧视压迫,但其实官方的态度和作为/不作为仍然影响 着美国黑人的处境。对于处于弱势的黑人,即便美国联邦和各州的三权机关袖手 旁观,那其实就等于助长白人对他们的歧视压迫。就像里根执政期间,被视为美 国民权的倒退时代。里根政府当然并没有直接去制定一些压迫民权、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的法律和政策,但其只要停止前面如约翰逊、卡特政府推行的平权政策, 就足以让反歧视反压迫的抗争失败。特朗普政府也同理。他执政期间也没有推行 明确写着“歧视黑人”、“歧视女性”的政策法规,但黑人和女性及其他弱势群 体处境的恶化却是有目共睹。   很多歧视与压迫政策往往孕于一些其他名目的政策中,如最近美国保守派法 官推翻“罗诉韦德案”即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六个美国保守派大法官及支持他们 的美国保守派三权成员,当然没有公开讲“我们歧视女性”,但禁止堕胎这一政 策及引发的对女性权利的各种连带影响,都在沉重打击妇女权利和男女平等。而 涉及种族问题的也一样,保守派只要在经济、文化、历史遗留问题等各方面停止 种族平权,就是在参与对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的歧视压迫。   以上的事实不仅说明“美国黑人被系统性歧视压迫”的确存在,更证明要求 承认这一事实的“政治正确”是极为必要的。因为只有在承认这一事实基础上, 才能推动平权工作的进行,才能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缩小黑人 与白人的各种差距,遏制种族歧视与压迫对黑人造成的伤害,改善黑人的处境, 最终在美国实现种族的平等与和谐、社会的多元与正义。   当然,“政治正确”对黑人平权也的确会有一些负面作用。例如前面提到的, 黑人贫穷、受教育程度低、暴力行为较多等,从远因是奴隶制和种族隔离等剥削 压迫,但毕竟已经过了很久,现在的歧视压迫已经轻了,制度上的更是可以说消 除了,所以自身也需要更多努力和改变。例如一些黑人不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责 任,许多黑人家长尤其黑人男性父亲经常抛弃孩子、不认真教育孩子。这样的情 形很普遍,几乎成为黑人的一种“亚文化”,是黑人犯罪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黑人不反思和改变,那即便有很多平权政策,也很难把更多黑人都拯救。还 有,黑人之所以更可能遭受警察暴力,也和黑人从小抵触警察,与警察互不信任、 关系恶性循环有关。由于担心黑人暴力抗法,所以警察往往“先下手为强”,哪 怕更多黑人是无辜的。虽然这不能为警察因歧视伤人杀人脱罪,但警察与黑人的 矛盾冲突,的确不完全是单方面的错(当然警察错的更严重)。   但因为“政治正确”,这类批评只能由黑人自己提起,其他人提就成了冒犯。 而将一切都归于“歧视与压迫”,则很“政治正确”。这样的“政治正确”还容 易形成对平权政策、优惠政策的依赖,让一些黑人“吃福利”而不自立自强。这 样看,“政治正确”的确对黑人自省和奋斗有一定负面影响。   但即便如此,“政治正确”仍然是利大于弊。就像绝大多数云贵山区的孩子 一定竞争不过绝大多数京沪户籍孩子一样,在各种不平等乃至歧视压迫下,仅仅 自力更生是很难成功的,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制度、政策等方式促进平等。而想促 进平等,必须承认不平等的事实,对其批判和改变。因此,“政治正确”要求承 认黑人被系统性歧视与压迫的基本事实,并且要求白人在整体上承担相应责任, 还批判敌视黑人平权的白人至上主义,是非常正确的。   至于“政治正确”的那一点副作用,如一定程度掩盖了黑人一些自身问题, 远远不抵其积极有益的那一面。何况,即便在这一点上,也并不是都是坏处,其 实也是保护了黑人的。一些黑人缺乏家庭责任意识,黑人社区暴力频繁,这些是 事实,也的确需要改变。但是谈论这些事实的人,却未必都出于好心。有的白人 和上层谈起这些问题,是出于同情,希望帮助黑人变好。但是对于一些种族歧视 者、白人至上主义者,谈论这些反而是为了贬低和羞辱黑人。例如说“黑人往往 没有爸爸”,这话如果从3K党嘴里说,那你猜会是好意吗?而如果舆论说“因为 黑人暴力抗法的多,所以警察才无奈使用暴力”,那就会助长警察对黑人的暴力。 尤其那些出于歧视而对黑人施暴的种族主义倾向的白人警察,就更有理由脱罪, 也更敢肆无忌惮借执法殴打和杀害无辜或罪不至死的黑人了。   同样的道理,像中国互联网上也经常有人谈黑人、印度人、穆斯林如何如何 不好,其中究竟更多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是为了有个谈资、满足优越 感呢(当然也的确有些是出于同情和怜惜,或者有些是中立的叙述评论,但恶意 的绝对很多,而且无可厚非,因为印度人、穆斯林很多也是类似态度对中国的, 黑人也有不少歧视华人和中国人的)?同样,日本互联网上也充满着关于中国人 “素质低”、“劣根性”的谈论,你猜他们是“爱之深责之切”,还是充满种族 优越、鄙夷调笑中国人呢(从他们满嘴“支那”就很清楚了)?当然,不止种族 和国家之间,同族不同身份和阶层间,上位者对下位者缺点弱点的谈论,大多也 是嘲讽而非同情。就像城里人谈到乡下,体制内谈体制外,正式工谈外包工,名 校学生谈技校生,几分是同情几分是鄙夷?甚至即便真是同情,这同情在“下位 者”感觉是不是本身就像讥讽了?   关于黑人缺点的歧视性言论的流传,是让黑人等弱势群体在现实中得到更多 同情帮助呢,还是受到更多怀疑、敌视和疏远呢?答案显而易见。所以,还不如 “一刀切”的把针对性谈黑人缺点的言论尤其有侮辱色彩的言论都在“政治正确” 中禁了,提出批判可以通过合适方式和态度提出。这样对黑人还是更好的。   “政治正确”约束对于关注和对抗气候危机的重要性   气候变化问题,准确说是人为导致的全球暖化等气候灾变性异常问题,关系 到包括美国、中国、欧盟各国乃至全世界的未来命运与存亡。全球各国本应团结 一致积极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却陷入很大争议,且包括一些建立于谎言和阴谋 论的、本来毫无必要的怀疑与争论,严重影响了气候危机的防治。   关于气候变化的概况,以及对于气候问题的争议,我直接节选自己另外文章 中部分章节内容以概括和简单议论:   关于气候变化,引用维基百科这段定义性说法(当然并不是说维基百科是权 威的,而是其来源是权威的(下面这段话即来自曾获13项普利策奖的《坦帕湾时 报(Tampa Bay Times)》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内容是可验证的,这 段话也有高度概括性、言简意赅):目前有强烈的科学共识认为,人类经济活动 造成近几十年的全球暖化,对于“在近几十年,人为造成的全球暖化存在,并正 在发生”是事实的这点,在学术界当中是没有争议的。超过97%的气候科学家认 为“全球暖化存在,且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导致近半个世纪的全球暖化现象的主 要原因”。   而这种气候变化的危害同样是非常明确的。因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淹没 低海拔地区、强降水和洪涝频次增多、传染病向高纬度地区扩散、干旱地区更加 干旱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极高纬度地区因冰雪融化变冷破坏生态、流行 病增多、农作物减产、台风等热带气旋增多增强等。这些都对人类乃至所有地球 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危害和威胁。如果不能及时阻止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那 未来人类将遭受极为惨痛的自然灾难和诱发的人为灾难,甚至人类可能会因之灭 亡。   以气候变暖为主流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包括工农业活动 和各种生活消费。想要遏制气候变暖,就必须限制工农业生产和个人消费,减少 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生产、供给、使用。这将极大影响各国和各国民众的经济 发展、就业、生活质量、社会稳定。而且,遏制气候变暖,必须实现国际的广泛 合作,但气候变暖对各国的影响不同,各国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国民生活质 量也不同,各国对气候变暖的反应也不同。于是,气候问题不止是一个科学和环 境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人权问题、民生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及其他 许多对人类而言重要而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涉及到巨大的利益纷争,影 响着各国家、民族的兴衰,关系到无数人民的生计、生活、生存与死亡。   而自从国际社会尤其发达国家发觉并证明了气候变暖这一事实后,就开始了 阻止或延缓气候变暖、预防各种相关灾害的呼吁和行动。最近二十年,面对气温 升高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具体危害如洪灾发生频率和强度大增等严峻现实,世界 各国及国际机构强化了对气候问题的重视和宣讲,也在加紧实际行动。联合国、 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主要国际机构都积极投入相关宣传和行动,如联合国 和世行官网的醒目位置均有对气候问题及相关议程的介绍。而美国、欧盟、中国、 印度等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政府也都承认气候危机的真实存在并做出相关承诺。而 美联社、法新社、《纽约时报》、BBC等各大媒体也都连篇累牍的对气候问题进 行报道,从文字论述到视像记录应有尽有。可以说,关于气候变暖及其已造成/ 将造成的危害,都有极为充分和完整的证据证实,并得到了所有具权威性组织机 构的认可。   但即便面对这些研究结论和世界现实,仍然出现了广泛流传的“气候变暖否 定说”,并得到了包括非常大比例中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国大量民众的认同与附和。 由于宗教、社会信任度、教育普及度及质量、价值观与文化、以及最重要的利益 和立场等因素,否认或者质疑气候变暖的力量十分强大,包括大量政治家、社会 活动人士及巨量的平民大众,都持气候变暖否定说。气候变暖否定说的几个主要 观点,无非是“气候变暖是正常的自然变迁,不是人为因素或者说人为因素影响 很小”、“气候不一定是在变暖反而可能在变冷”、“气候变暖是一些政客和科 学家为权力或利益制造的骗局”等(还有衍生的诸如“气候变暖不一定会导致各 种灾害”、“xx灾害并不是气候变暖造成而是一直都有的自然现象”之类)。   其实,这些质疑都有大量的事实、明确的证据可以予以反驳、否定,如各大 媒体的“事实查核(Fact checking)”板块就有对气候变化议题中各种谣言的 辟谣、事实说明。不仅媒体,各国专家学者及相关学术刊物,都有对“全球暖化 否定说”明确而可信的批判(因为篇幅太长,这些就不在此一一搬运列举了,想 了解的可以在网上或线下通过可靠渠道查询)。   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大多数否认气候变暖者的立场。相对于政府机构、科学工 作者、主流媒体,他们更相信来自网络上的各种谣言和阴谋论。而这些谣言和阴 谋论大多来自反建制主义者、宗教保守势力、会因治理气候危机而利益受损的各 种利益集团等。   以上就是气候危机和非科学的“全球暖化否定说”的概况。正如以上所说, 气候变暖且为人为,而且将给人类带来很大灾难,是确凿无疑的。但是,仍然有 许多人否定、质疑这一被专业人士集体确定、也被各界重要人士认可的基本事实。 否认气候变暖者拿不出足以驳倒事实的证据,其论证也没有逻辑(很多人干脆就 没有论证),但却坚信自己的观点(当然也有一些是出于利益,假装不知真相而 否认气候变暖)。这些气候变暖否认者与否认“阿波罗登月”、否认“进化论”, 却坚信美国“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民主党自导自演”、“911事件”也是 “政府自导自演、“希拉里性侵儿童”者,颇有重合度,非常顽固而无法说服。   不过,相对于以上这五个阴谋论信奉者,否认气候变暖者人数要多的多,很 多不仅是出于信仰,也是出于利益。因为要想防治气候危机、阻止或起码延缓气 候变暖,必须减少碳排放。减少碳排放则需要停止或减少许多化石燃料的开采、 关停各种工厂、减少使用大排量交通工具、减少肉类消费、减少空调使用等,涉 及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且很多是需要人们付出很大代价、节制欲望 削减需求的。   这必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和反弹。不过,人们大都不愿承认因为自己的私欲 而拒绝减碳和防止气候变暖,更不愿意承认自己成为地球毁灭的参与者。而且, 人们想摆脱责任,拒绝履行某些义务,总是要找个借口而非直接拒绝。所以,这 些人就倾向于并无科学依据、捕风捉影的“全球暖化否定说”,半真的相信半自 我欺骗的接受了各种拼凑的、伪造的、以偏概全的信息,得出“气候变暖是个大 骗局”这样的结论。而这些否认气候变暖者,又同样的参与错误结论的制造和传 播,传给更多潜在的“信众”。   出于类似的动机,更多人加入,人数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形成了非常可观 的数量和影响力。而互联网的存在,让谣言和阴谋论变得极易传播。于是,否定 气候变暖者成为一股极大的势力,阻碍着气候危机的防治。   如果仅仅是“乌合之众”的聚集,那影响或许不大。但否定气候变化者,包 括一些重要的力量,例如基督教保守派势力、重要产油国、化石燃料和传统工业 生产企业、一些国家内部因气候变暖相对得益的地域集团等,有着权力、金钱、 信仰、人脉乃至暴力机器,完全可以介入包括美国和中国等大国的政治决策、影 响世界舆论的导向。而那些“乌合之众”,就成了他们利用的工具。那些“乌合 之众”对被利用缺乏了解,不过即便知道被利用,也会非常乐意接受,因为毕竟 目标一致,都反对采取各种手段(尤其付出各种代价)对抗气候危机。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对抗气候危机、减缓全球暖化的进程,果然被破坏了, 或者起码被部分破坏了。最典型的“成果”,当然还是2016年特朗普在美国的上 台、右翼保守反智集团的成功问鼎。特朗普政权执政四年,几乎完全废止了奥巴 马时代的气候政策,不仅停止了国内的新能源投资、恢复了高碳排放的各种化石 燃料开采和传统工业生产,还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放弃了参与气候危机防 治的国际合作。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在全球对抗气 候危机的分工合作中有着可谓最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四年沉沦期,也正是气候危 机恶化的关键期。   虽然2020年拜登胜选后努力拨乱反正,拨款推动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事业,但 一切可能都来不及了。不仅因为失去了重要的四年,还因为否认气候变暖者的各 种行动,及国际局势的变化(主要是各国右翼保守、反智、孤立主义的兴起与得 势),导致曾经得到各国各领域广泛认可、团结一致的对抗气候危机的行动,变 成现在各方离心离德、三心二意、勾心斗角。没有了坚定失去了团结,还如何取 得对抗气候危机的胜利呢?   不过,科学与理性的坚守者们,仍然想方设法推动防治气候危机的行动,包 括坚定人们的意志和团结更多人参与。而把“承认/禁止否认气候变暖及其人为 性和危害性”作为“政治正确”要求的一部分,正是为此做出的努力之一。   前文已经提到,很多人无论如何解释,就是拒绝相信气候变暖,或者否定其 人为性、不认为现实中那些灾害与其有关。还有很多民众,则因为知识不足、精 力有限,很难深入了解气候问题,往往人云亦云,容易听信谣言。另外,气候问 题的许多来龙去脉和细节,也的确比较专业,很多非专业人士很难完全理解。即 便日常的天气预报,都有很多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何况气候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气候变暖为真且是人为且具危害”当成“政治正确” 要遵守的“定理”,就把问题简化了,直接接受结论就是。这当然过于简单粗暴, 好像类似于中国的填鸭教育。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就像否定气候变暖者不断散 播谣言,即便你辟谣,他们还继续坚持谣言,你不可能对每次造谣的专门去辟谣, 没有人有这样的精力。何况,相关的证据如学术研究、新闻报道唾手可得,但他 们就是不看。而对那些不明真相的旁观者,科普很重要,但未必人人都认真听取 接受,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不同,每个人的精力也都有 限。所以,只能这样简单粗暴的定性和灌输。而且,还要用“政治正确”的“权 杖”,去责罚那些否认气候变暖的重要人士(当然“政治正确”对没有身份的平 民是无法责罚的,也是不该用“政治正确”责罚的)。   这样的做法,反“政治正确”和否定气候变暖的人当然是强烈反对,认为这 “侵犯了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重要的,但是它当然是有边界的。前述的侮辱 诽谤尤其对弱势群体的侮辱,就不属于言论自由。同样不应属于言论自由的,还 有谣言和阴谋论。当然,在美国,谣言和阴谋论暂时也属于言论自由。除非有受 害人提告并拿出确凿证据为谣言,否则谣言和阴谋论不被追责。而关于公众人物 和公共议题,则连这样的制约都没有,人们可以肆意发表谣言和阴谋论,就如我 前面提到的“希拉里性侵儿童”、“阿波罗登月是骗局”、“911是美国政府自 导自演”等。这些谣言颇有现实危害性,但却都被“言论自由”这一遮羞布阻挡 而无法追责。   还有一种谣言和阴谋论,即专业问题的谣言和阴谋论。否认进化论、反对相 对论,就是典型的两个例子。进化论和相对论并非完美无缺的,也不是不可质疑 和批判。但问题是迄今大多数关于进化论的批判和几乎所有对于相对论的批判, 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民科”言论或宗教说辞。宗教的无稽之谈不用多说,“民 科”言论本质上也是偏执妄想。例如中国就有许多“反相对论”者,活跃于许多 互联网平台,看似也使用了一些数理公式定理,但远远得不出证伪相对论的结论。   这样的涉及专业问题的谣言和阴谋论,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纯粹技术争议(当 然根本上不存在争议),那就行不成实际危害,真正研究进化论、相对论的学者, 也不会受到这些“民科”和宗教说法的影响,他们也不会对现实社会有真正的负 面作用。但如果某些专业问题同时也是公共议题、现实问题,那不仅问题的重要 性有了质变,“民科”和宗教对相关问题所发出的谣言和阴谋论的影响更有了质 变,从几乎毫无实际影响变得影响极坏。   气候变化问题,就是专业问题成为公共议题后,被谣言和阴谋论损害最严重 的问题。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十分复杂(虽然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很好理解),又 涉及到现实中全民的利益,防治气候问题又需要全民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参与, 所以就成了谣言和阴谋论渗入最严重的专业问题。诸如“气候变冷不是变暖”、 “气候变暖是自然周期不是人为因素”,都是非专业者盲人摸象、张冠李戴的结 果(也有一些专业者出于利益往这类观点上引导)。而没有知识和足够判断力, 也没有太多精力去了解完整事实的大多数民众(还包括许多非相关专业的精英阶 层乃至知识分子,尤其缺乏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国精英和知识分子), 就会被一些听起来好像有道理甚至好像有根据证据的说辞迷惑,然后就产生了错 误的认识,并让这些错误认识决定了对待气候问题的态度和行为。而那些制造和 传播谣言和阴谋论者,十分可恶、罪恶滔天。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人A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告诉他是什么什么病, 应该怎样怎样治。而有一些人(假设是当事人A的亲密朋友),对医疗问题一窍 不通,但却七嘴八舌的说,他们可以看出A是什么病、应该怎样治,并且警告A让 医生治容易出医疗事故,还说医生都是为了钱,不会治好A而是会谋财害命。而 且他们还能找到医院和医生各种瑕疵,例如以前的确发生过医疗事故,医生对A 的病情没有说“100%一定确诊”,以及医生对病情的看法几天一变、医生某句话 和某句话听起来很矛盾、医生会诊时不同医生意见不一样……诸如此类,反正就 是忽悠A不要在正规医院让有资质的医生看病,甚至直接说现代医疗体系就是谋 财害命的工具。那么A怎么办呢?他们中有的说A根本没病,有的说要杀猪宰羊焚 香祈祷,有的说应该吃茯苓草药……不过共同点就是反对医院、医生和现代医学。 A如果不听医生而听他们的,那必死无疑了。   而气候变化问题中专业意见与各种谣言与阴谋论者的行为,正是如A看病中 的遭遇这样。只是气候问题导致生病的,是整个地球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那些 谣言与阴谋论者所说的话,也的确是假话里掺着一些真话,例如按照科学方式对 抗气候危机,的确未必就能成功,就像医院治病不一定能治愈一样。而减少碳排 放以减缓气候变暖,也显然需要人类付出代价,就像吃药做手术都有后遗症一样。 而各种高投入大代价的应对气候危机的计划失败,也就相当于医疗事故了。只是, 假如不接受专业人士给出的事实和建议,而是听那些谣言与阴谋论者的噪音,那 地球上的整个人类,大抵也会像A死亡一样全体灭绝吧。如果还要在喻体和本体 中找个共同点,A没有及时治疗而死亡,死亡之前很可能身体肿胀、器官溃烂, 极痛苦而死;而地球上最后的几十亿人类,也基本会在高温、洪水、瘟疫、干旱 的轮番侵袭下,成批的死亡,然后为争夺有限资源拼命的互相杀戮,然后继续被 灾害侵袭,自然灾害和人类互害同行,最后,人类捎带着地球上大部分甚至全部 生物,灭亡。   言归正传。将“承认/禁止否认气候变暖的真实性、人为性、危害性”作为 “政治正确”,就是试图把胡说八道的言论摒除在决策力量之外,尽可能团结人 民坚定的按照科学方式对抗气候危机。可惜的是,“政治正确”其实并没这样大 的威力,连法律都无法足够有效约束的人类,靠“取消文化”又怎么可能?虽然 满嘴谎言的特朗普下台了,但否认和怀疑气候变暖、或者对此毫不在意、更不赞 同采取各种措施对抗气候危机的共和党保守派,仍然在国会、最高法院端坐。他 们没有被解雇,反而可以轻易的“取消”别人的各项权利与自由,例如否定女性 的堕胎权。   说到这里,很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保守派不仅在美国国内反堕胎,还阻止 美国医疗援助机构在亚非拉推动避孕。例如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大幅削减帮助非 洲贫困国家女性避孕和堕胎的援助。这会导致人口本已稠密又缺乏淡水等生存资 源的非洲,面临更大的经济困难和资源紧张,各种战乱会加剧,人与人之间为争 夺有限资源将更加惨烈的自相残杀。保守派尤其宗教分子拒绝人口控制,敌视科 学规划和顶层设计,更反对全球层面的“宏观调控”,后果是灾难性的。如果美 国和世界生育的人口再多些,消耗的能源和制造的污染再多些,世界将更早迎来 末日。即便不谈这导致的碳排放的增多、气候危机的加剧,人口暴增对资源的消 耗和更残酷的利益争夺,就会让人类陷入灾难。美国的保守派引领着世界反科学 的潮流,也带领世界走向毁灭的快车道。   很多人说“政治正确”太过分,我倒是希望“政治正确”能如激光枪、火箭 炮,将一切谎言者与作恶者摧为齑粉。可惜,现实中并不能。我们只能看着这世 界在那些愚昧和败坏者破坏下越来越坏,最终灭亡。        (二)   “政治正确”的“孪生姐妹”——“身份政治”:锋利好用的双刃剑(以美 国2016年大选和2019-2020年香港反修例运动为例,并兼论案例中与“身份政治” 相关的其他问题)   “政治正确”的一个主要特点,即高度强调支持/反对对象的身份特征,以 及对相同身份特征者有促成团结和集体行动的强烈要求,如其强调的保护弱势群 体如女性、少数族裔、LGBT社群成员等,均具有鲜明的身份独特性。而他们所反 对的“压迫方”,如男性、主体民族/主导民族、顺性别异性恋等,也是有着共 同特征的群体,并在其意识形态构建中,将之与弱势群体设为对立关系。而反 “政治正确”的,在对身份认同和自身群体利益的强调上,具有与支持“政治正 确”者完全相同的特征,只不过所支持/反对的对象恰恰相反。例如美国反“政 治正确”群体就往往是占美国主导优势的白人男性宗教信徒。   而牵涉到不同身份群体内部的认同与对外的排斥,以及不同身份群体(尤其 身份与价值观对立群体)之间的对抗,就是互联网和现实政治中另一个热点问题, 即“身份政治”。而“身份政治”与“政治正确”(及反“政治正确”)关系极 为密切,二者可谓“孪生姐妹”般的关系。与“政治正确”一样,“身份政治”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含义。本文会讨论多种“身份政治”, 但狭义的“身份政治”指最近几十年欧美国家兴起的“身份政治”热潮。以下对 “身份政治”的讨论,也以这种“身份政治”为基础和重点。   在欧美近几十年的政治变迁中,“身份政治”越来越成为政治动员和政治参 与的重要手段和特征。而狭义“身份政治”的起源,是二战后欧美各种民权运动、 平权运动及政治新思潮的兴起。不同于苏东阵营和“第三世界”大都处于非民主 的状态,战后的欧美已建成相对成熟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社会,并且长期生活在相 对和平富足的环境中,即所谓“黄金时代”。   在自由民主这样的基本民权业已实现的情况下,欧美追求更公正和幸福生活 的进步派、左翼力量,开始追求更多的民权与利益。而其追求的重点,一是社会 不同阶层、不同处境、不同身份的群体及个人,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实质的平等; 二是各弱势群体、少数群体、边缘群体能够实现其作为特殊身份者的特有诉求和 利益,起码要弥补因其相对弱势条件和处境而落后于既得利益的强势者的相应损 失。对于劳工阶层,希望得到作为工人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权、安全保障等; 女性则希望有与男性一样的参政权、工作权、工作中同工同酬,以及为女性提供 其性别特征所需的特殊支援和保障;黑人、印第安人、阿拉伯裔、亚洲裔人士等 美欧少数族群,也要平权,以及弥补历史欠账;同性恋者当然也要追求与异性一 样的婚姻权、法律保障等;身体残疾和心理残障者,也要求有平等的工作权利与 对残疾人必要的照顾与支援。(此外,还有以上多种身份的重合者,例如黑人女 性残疾人这样的多重弱势者)   这些各具独特身份的群体,与主流既得利益群体中有良知和同理心的正义之 士,共同掀起了美欧二战后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和平权运动,包括劳工运动、女 权运动、黑人及少数族裔民权运动、LGBT权利运动、残疾人平权运动等。这些不 同身份者及推动的各种运动,即是今日“身份政治”的发端。   不过,当年的这些对内同质对外异质的群体,对身份认同的强调还并不十分 强烈,主要是集中在各种现实的诉求,而非对自己身份的狂热尊崇及内部的忠诚。 但显然,那时的民权运动和平权运动,已经有着很明显的“身份政治”色彩。这 些身份各异的群体之间,大多是合作关系,共聚在进步主义的旗帜下,为获得自 己应得的平等、尊严和利益而奋勇前进。   在1960-1970年代,经过激烈的抗争,包括付出各种流血与死亡的代价(如 马丁路德金之死、“密西西比在燃烧”),以及肯尼迪政府、约翰逊政府等进步 倾向的领导人和执政力量的帮助下,他们达成了部分目标,实现了一部分诉求。 美国劳工的待遇得到提高,针对黑人的种族隔离被废除,女性参政和工作少了许 多阻碍,同性恋、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利益也开始得到重视和保障,各弱势群体 的地位都得到很大提高。那个时代可谓欧美的“伟大时代”,也是世界人民向往 的灯塔。   但好景不算太长。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以撒切尔和里根的上台为标志, 西方进步主义趋向消沉,新自由主义和基督教传统的复兴成为“新主流”。以英 美的保守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右翼势力掌权后,就软硬兼施的打击各种进步色彩的 民权运动和平权运动。例如撒切尔就野蛮镇压了英国的劳工运动及北爱尔兰的独 立运动。再后来,苏东剧变让西方进步派的某种精神依托垮塌,保守主义和自由 主义继续得势。   直到1990年代中期温和左派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等人的上台,以及他们 代表的“第三条道路/新中间路线”的兴起,才标志着欧美进步主义略有复苏, 保守主义有所萎缩。但此时的民权运动和平权运动,已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样波澜 壮阔,变得相对和风细雨。而各种特别身份的群体的抗争,也相对更加和平与低 调。虽然每年“八国峰会”之类论坛会议时,有些极左势力会诉诸暴力,但也只 是破坏一些杂物、焚烧若干轮胎,不再有那么强烈的革命烈勇。而建制层面, 1995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世界妇女大会上,希拉里代表世界进步女性的呼喊,展 示了温和而坚定的女权呼声,也颇有震撼力。此后数十年,欧美各国及世界的政 治局势也有着各种变与不变,各群体的平权运动也随之浮浮沉沉。   而“身份政治”,无论在进步主义的高峰期还是低潮期,都在逐渐强化。当 进步力量得势,强调自身身份认同是进取和骄傲;当保守派占优,平权进程陷入 低潮时,“身份政治”更加得到强化,原因是为了加强团结、振奋精神、积累力 量,以对抗不公不义的政权和压抑冷漠的外部世界。而外部的敌意更会刺激其身 份认同的强化。这时的“身份政治”中身份认同的作用,已经不再像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那种为争取作为某种身份群体者应有的合理合法的利益,而更多成为了区 隔“己者”与“他者”的工具,并塑造某种并不必要的身份骄傲感乃至优越感。 这显然代表着“身份政治”向不好的方向转变。   而互联网的发展和家用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世界各国的政治动员、政 治参与、政治对抗,包括对各弱势和少数群体的处境和抗争进程,都进入了新的 历史阶段。而现下的“身份政治”的内容与形式,表现与影响,也正是在互联网 成熟和普及后形成的。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它将促进不同国家、 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交流,以及理解与融合,世界将因此成为一个大家 庭。   但现实却并不是这样美好。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的确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 沟通交流,也实现了一些以前难以做到的远程迅捷合作,世界似乎成了“地球 村”。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加剧了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群体的矛盾冲突, 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互联网及现实中的“同温层”,隔阂与对立乃至冲突,成了互 联网时代政治交流的主旋律。至于为何这样,就和互联网平台信息“短平快”、 知识碎片化、发表言论方便但缺乏门槛和追溯性导致谣言和仇恨言论泛滥、易放 大极端化的声音等有关,说起来又是很大的话题,在此就不展开了。   总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加剧了不同身份立场者的冲突,自然也强 化了“身份政治”。人们根据自身的身份、价值观、利益诉求,分成不同的阵营 相互谩骂、羞辱,乃至“人肉搜索”和线下攻击。互联网上各阵营的斗争,在民 主自由的欧美,立即转化为现实中的政治对立与博弈。而2010年代至今,又逢欧 美和世界局势的剧烈变动,尤其政治的极化与社会的撕裂加剧,让“身份政治” 的价值水涨船高,反过来也又加剧了各种撕裂与对立。而“身份政治”导致的欧 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撕裂与对立,在2016年美国大选及特朗普当选后,达到了迄 今的最高潮。(因为美国是欧美各国中国民群体最多元、社会矛盾最尖锐、“身 份政治”最明显的国家,所以以下以谈美国的“身份政治”为主为典型)   而作为反建制的“异类人物”特朗普能够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本身就是“身 份政治”促成的。如前所述,“身份政治”一直伴随着二战后欧美社会的发展。 2008和2012年,作为黑人的奥巴马连续当选美国总统,“身份政治”就起到重要 作用。虽然说根本上还是因为奥巴马的政纲和政绩得到过半美国民众认可,但其 作为黑人的身份,也成为黑人及其他一些少数族裔投票给他的原因。2008年和 2012年大选,分别有95%和93%的黑人将票投给了奥巴马,而白人只有43%和39%投 给他。显然,“身份政治”对奥巴马的当选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2016年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也想复制奥巴马的成功。她在坚持奥巴马 的种族平权政策同时,还主打女权主义(这当然也与她自己的女性身份有关), 以此希望得到更多女性的选票。而对于其他弱势和少数群体,如LGBT群体、亚裔 拉丁裔阿拉伯裔少数族群,以及传统的民主党支持者劳工群体,希拉里也都提出 了相应的政策,承诺保障他们在既有平权运动中的所得,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处 境。这些举动,都涉及对特定群体的支持和承诺,显然也是在利用“身份政治” 牌。当然,希拉里竞选总统并不只靠“身份政治”,而是其丰富的从政经验和成 绩,以及充分的执政能力。按照大多数美国内外观察者的看法,2016年希拉里几 乎笃定当选。   但选举结果令世界惊讶。从竞选之初就完全不被看好、进入终选后也被认为 将是希拉里大比数胜出的陪衬的特朗普,居然击败了希拉里当选总统,而希拉里 抱憾而败。虽然从普选票看,仍然是希拉里得到了更多选票,但因为美国特殊的 “选举人团”制度,特朗普依靠在更多州份选情的相对优势,尤其几个关键州的 胜利,得到更多的“选举人票”,以相对较少的普选票当选总统。但即便普选票 少于希拉里,特朗普仍然得到了参与投票者中46.1%的选民的支持(希拉里是 48.2%),与希拉里差距不大,足以说明其是有相当民意基础的。   那么,这说明希拉里利用“身份政治”竞选的策略失败了吗?事情并非这样 简单。首先,希拉里仍然得到参与投票者中88%的黑人、65%的亚裔和拉丁裔、 94%的黑人女性、77%的同性恋者、84%的“自由主义者(美国政治语境下的自由 派)”的支持。   但为什么希拉里还是失败了?原因就是,她的对手特朗普更加成功的利用了 “身份政治”。更深层的来说,是右翼、保守派、传统势力对于进步的、左翼 “身份政治”的反噬,取得了成功。   二战后美国各弱势和少数群体的一系列民权运动和平权运动,以及取得的不 俗成就,极大冲击了旧秩序和旧有的利益格局。而相关的“身份政治”潮流,也 打击了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与保守势力。而支持和参与“身份政治”者对诸如女 权、LGBT权利、少数族裔权利的强调(甚至有时是过度的、令一些人厌烦的强 调),以及逐渐衍生的对自己作为女性、黑人、同性恋等特殊身份的自豪感甚至 反向优越感,尤其对相对的男性、白人、异性恋者某些既得利益乃至其身份本身 的批判(既有合情合理的,也有各种偏激的恶语和行为),更是刺激了传统上占 有优势和话语权的力量。而进步势力构建“政治正确”,禁止对弱势群体少数群 体的侮辱诽谤甚至一般性批评,并对触犯者进行“取消行动”,迫使各种机构开 除触犯者,当然也触怒了传统势力。   这些几乎必然的引起传统的、保守的、既得利益一方的反感和反弹。当进步 势力强调弱势的少数的各群体利益重要性、独特性时,也自然凸出了对立者的身 份。所以,传统保守的既得利益一方同样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与增强内聚力(很 多原本不在乎自己身份的白人、男性、基督徒、异性恋,也在“身份政治”波及 下“觉醒”,并参与到基于身份的对立冲突之中),并且对进步势力方的对应群 体发起反击,就可谓水到渠成了。因此,在美国,与那些弱势、少数、新兴群体 相对的既得利益、主流身份的、旧有和传统的势力,如男性、白人、异性恋等群 体中的激进保守者(立场保守态度激进),就形成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相应的意 识形态及行动路线。而其价值观和行为,几乎与进步势力恰恰相反,这当然不是 巧合而是故意。   就像进步势力的“身份政治”强调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被压迫和歧视的历史 与现实,要求平权和强调作为特殊群体的权利,保守势力就鼓吹白人优越主义、 强调白人在美国的主导地位和更大贡献,要反对平权政策的“逆向歧视”;对提 倡女权主义者,保守派就强调男性的价值与贡献,并利用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习 惯等为男权主义背书;对倡导LGBT权利者,保守派就发表各种反同性恋反跨性别 或变相反同反跨的言论,强调遵守传统价值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并同样利用宗 教思想支撑其传统理念。   保守派的这些价值观和立场主张,很多都来自于美国传统价值观和约定俗成 的理念,而美国的“传统价值”,就约等于基督教保守派思想,尤其基督教福音 派和基要派的价值观念。其核心价值观念包括信仰上帝(不是自由派那种仅仅当 成心灵寄托,而是真的认为一定有上帝)、严格遵守《圣经》等基督教义、因循 守旧、男尊女卑(这个可以从《圣经》找到很多原文)、反对科学(但并不反对 日常科学工具使用,只反对科学观念不反对具体且日常的技术,可谓“基(基督 教)体科用”)、反对同性恋(这当然也是来源于宗教价值)、消极自由(反对 大政府、支持持枪权等)等。正是如此,美国保守派的核心即是基督教福音派基 要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美国男性、白人、异性恋都持如此立场。相反,很多男 性、白人、异性恋是支持女权、少数族裔权利、LGBT权利的。但哪怕有50%以上 的“主流群体”导向保守派,就足以对弱势和少数群体形成相对优势和打击。因 为“主流群体”不仅占了人口的大多数(或起码相对多数),更是有着更多的资 源和话语权。很多保守派说“美国已经被左派/少数群体把持”,并不是事实。 除了高校在内学术界和主流传媒界的确是进步势力占绝对优势、群体成员多元化 程度高,其他如政界、商界、军界、法律界等,仍然是“主流群体”占绝对优势, 只不过其中有些倾向于进步派有些支持保守派。   在美国二战后这么多年的民权运动与平权运动中,“主流群体”的态度是复 杂的多变的。1960-1970年代,既有残暴杀害民权人士的白人暴徒和镇压民权运 动的保守派白人警察(尤其美国南方一些州份的臭名昭著的持种族主义立场的白 人警察),也有与黑人、女性等站在一起奋勇抗争的男性白人公民。而大多数民 众是一种观望态度,但时而也会参与到对民权运动的支持或抵制中。后来的政治 变迁中,里根、克林顿、布什、奥巴马等保守派和进步派交替当权,也反映出美 国民众意识形态的波动变化。整体上看,“主流群体”中倾向进步派、支持弱势 和少数群体的,与倾向保守派、反对平权的,可谓不分伯仲,各有消长。   而2016年特朗普的胜选,反映了保守势力的得势。而选前特朗普公开支持者 的相对稀少,和开票后反映的特朗普支持者的巨大数量,以及特朗普当选总统后 保守势力走上前台活跃,都反映了潜在保守的、反进步反平权的力量的强大。而 这些人很多程度正是被“政治正确”压制的人群,是进步势力“身份政治”所排 斥和对抗的对象。   前面已经提到,“政治正确”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而设立,“身份政治”的 目的也是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平权。但“政治正确”的高压下,人们的言论显然 受到了限制。而且,每个人都有通过言语表达想法(包括一些不太“政治正确” 的想法)和宣泄情感(免不了有憎恶和仇恨)的诉求,而“言多必失”,总会有 些不恰当言论。尤其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很多人更容易发表冒犯和仇恨言论。 而支持“政治正确”者往往不乏吹毛求疵者,对发表“不政治正确”言论者口诛 笔伐,甚至要求政府、学校和公司开除当事人,禁制类似言论出现。这当然会引 起仇恨和反弹。   而“身份政治”中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的一些诉求,曾经被相当多的“主流 群体”所支持。但时日已久,很多人对黑人、女性、同性恋等群体不断强调自身 特殊权益、尊奉自己弱势者身份的言行,变得厌倦和反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 通”,对他者尤其异质群体的苦难,旁观者更多像鲁镇百姓看待祥林嫂的悲惨遭 遇一样,有些同情但更多是憎恶。当这些群体成员喋喋不休的讲自身身份认同的 重要和自豪,要求实现自身权利和尊严,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逆反心理,由支持 变成反对。而且,很多人也认为,经过这些年的各种运动和改革,弱势群体、少 数群体早已得到了足够的平等和补偿,现在已经由平权变成要特权了。虽然这并 不符合事实(有各种严谨详实的调查,例如皮尤研究中心的各种相关调查数据, 证实各弱势群体和少数族裔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处境),但弱势和少数者处境的确 已有很大改善,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极端恶劣与无助。   同时,有些似乎是“主流群体”的群体及个人,认为进步势力忽视了他们才 是“弱势者”。这以美国“锈带州”大量失业破产的工人阶层、美国内陆和南方 农村居民为典型。这些人很多是白人、男性、异性恋,但并不觉得自己是“既得 利益者”,反而自觉是被遗忘的群体。因为民主党的亲劳工立场,他们中曾经有 很多人投票给民主党。但从奥巴马以来,起码在宣传和给人的直观印象上,民主 党更关心那些更明显属于“少数派”的群体如黑人、同性恋,而忽视了劳工和农 民。而且,这些白人男性乃至他们的妻子孩子,价值观是比较保守的“大老粗”。 他们本来就对民主党那些进步的、积极自由的政策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而奥巴马、 希拉里强调黑人、女性的权利,大谈环保、同性恋、全球化,他们就越发厌恶了。 他们认为自己沦落到现在,正是因为环保和全球化。只不过奥巴马还比较亲民、 亲劳工,支持率还相对较高。而希拉里属于高高在上的精英女性,不接地气,不 仅“老白男”们不喜欢她,很多保守的白人女性也厌恶她。   而这时,保守派对他们伸出了橄榄枝。保守派深知这些“锈带州”和内陆白 人工农及家庭主妇的好恶,就利用宗教、种族/民族/国族及其他各种民粹主张拉 拢他们。例如保守派声称,是中国夺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是中国的工业品和农 产品侵占了美国市场,而民主党的全球化政策成为中国“经济入侵”美国的“帮 凶”。而宣传白人优越和白人至上理论,也暖了这些被民主党冷落的“劳苦大众” 的心。他们还宣传基督教福音派思想,以麻醉这些知识欠缺的平民白人。这些平 民乃至底层的白人,在沉沦中感到了关怀和希望。再看看倾向民主党的主流媒体 反复宣传的黑人权利、LGBT骄傲游行,以及他们认为不是福音而是祸害的环保活 动、全球化政策,他们中很多人坚定的选择倒向共和党。至于民主党倾斜给他们 的各种福利保障,在他们心中抵不过传统价值尤其宗教信仰。他们也认为这些福 利只是全球化的“残羹剩饭”,一厢情愿的指望打击中国的工农业、停止进口中 国商品,让他们的工作饭碗和产品更值钱(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果都 错了的)。   而还有很多社会精英,虽然日常公开场合不反对甚至支持“政治正确”,但 其实内心是反感黑人、同性恋、女性的,只是担心丢了工作、遭受孤立,不敢公 开说出来。即便民调时,也有些人撒谎说不支持特朗普。但是投票则是秘密的, 他们完全可以表达真实立场。而且,正是由于“政治正确”的压抑,以及对进步 势力要求给予弱势和少数群体更多权利和尊重的“身份政治”的逆反,他们有更 强烈的动机去支持特朗普这样敢于打破“政治正确”、反对给弱势群体少数群体 让渡更多利益的候选人。   特朗普本人的各种特质及言行,也正是反“政治正确”、反进步“身份政治” 同时擎起保守“身份政治”旗帜最合适的承担者。在特朗普“横空出世”以前, 代表保守派的共和党屡屡输给民主党,就是因为前者在常规的“辩经”中无法战 胜后者。例如奥巴马就是个非常“政治正确”的人,他自己就是作为少数族裔的 黑人,政纲要求尊重弱势、维护和平、提倡科学,非常在乎民权和社会正义。而 他在总统竞选中的共和党对手麦凯恩、罗姆尼,都是传统的保守派绅士。他们不 会撒谎、谩骂,也承认“政治正确”是正确的(起码不会公开反对),只能重复 强调家庭伦理、爱国主义、个人自由等传统价值,难以辩得过奥巴马,更不讨左 倾和求变的年轻人喜欢。同样,如果是他们或彭斯、卢比奥等人对战希拉里,大 抵也会败下阵来。   而特朗普不同,他的突出特点就是敢于打破各种“政治正确”,其性别歧视、 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反智反科学等言论几乎充斥了其所有公开和私下的讲话。 而且他还敢公开传播谣言和阴谋论,例如声称希拉里贪污腐败、奥巴马是恐怖组 织“伊斯兰国”创始人、气候变暖是谎言等。据统计,他竞选总统和执政期间共 发表过超过2万条谎言,平均每天超过10条。这不仅让反“政治正确”者觉得出 了不能“自由发言”的气,还可以破坏基于“政治正确”的竞选论辩。按照美国 建制派的政治规矩,共和党很难战胜民主党,而特朗普则直接扯烂了文明的幕布, 打破了“政治正确”的束缚,表达了很多保守派不敢说或者说了无法产生影响力 的观点和主张。   特朗普看似荒诞疯狂的言行背后,是美国数千万乃至更多保守派对“政治正 确”的反感和对进步势力“身份政治”的反弹。特朗普依靠另一种“身份政治”, 再加上利用了美国选举制度的缺陷,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这同样可以从2016年美 国大选选民的取向统计证明。有81%的保守派、90%的共和党人(包括90%的共和 党男性和89%的共和党女性)、81%的白人福音派和重生派基督徒投票给了特朗普。 而特朗普也在白人(57%:37%)、独立人士(47%:41%)、男性(52%:41%)、 已婚者(52%:44%)、新教(59%:37%)和天主教(52%:45%)及其他基督教派 (55%:41%)信徒、异性恋者(48%:47%)、退伍军人(60%:34%)、高中及以 下学历者(51%:44%)、郊区(49%:45%)和乡村(62%:32%)居民中,得到了 相对更多的选票。尤其在白人(占总投票人数的70%)、基督徒(74%)、异性恋 者(95%)这三个占美国选民大多数的群体中,均获得了多数的支持。这同样是 “身份政治”的胜利。(注:特朗普和希拉里得票相加不到100%是因为还有其他 几个候选人,他们合计得到了4.7%的有效投票)   值得注意的是,52%的白人女性投票给了特朗普,投票给希拉里的只有43%。 这反映了“身份政治”本身的非全能性,以及多重“身份政治”冲突的影响。按 “身份政治”乃至某些一般印象,女性应该支持女权主义。希拉里不仅支持女权 主义,本人还是女性,但为什么大多数白人女性反而投给了特朗普(即便在全体 女性中,希拉里支持率也只有54%,而特朗普是41%)?   第一,是女性未必支持女权主义;第二,是多重身份、多个价值取向的人, 面对身份和价值观的冲突,会选择某个最看中的价值观、根据最优先认同的身份 来投票。美国是一个保守主义气氛浓厚的国家,女性也不例外。甚至很多家庭妇 女、农村女性,往往比男性还要保守。就像“多年媳妇熬成婆”后也成为欺压儿 媳的恶婆一样,很多女性也非常反对女权主义。尤其受与“程朱理学”有某种神 似的基督教保守派思想影响的女性,视现代女权主义如洪水猛兽,对像希拉里这 样抛头露面、独立自信的女性非常厌恶甚至仇视。所以,很多白人女性本来就不 赞同甚至反对女权主义,所以希拉里凭女权主义及女性身份,当然不能得到她们 的青睐。这也反映了“身份政治”并不总是有效。   而且,“身份政治”中存在多重身份的相对矛盾,多重身份者面临何种身份 为优先认同的纠结斗争。一些白人女性并不在乎相对独特于男性的女性身份及特 殊利益诉求,却更在意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和白人血统和文化。在美国内陆(尤其 南方内陆,所谓“深南部”诸州)、乡村、低学历和低收入家庭,很多女性是基 督教福音派基要派信徒,也是白人至上或白人优越主义者。即便不是强烈的种族 主义者,但也对少数族裔的种族平等等诉求反感或无感。就像《乱世佳人(飘)》 中描绘的那些南方白人妇女,很多都是亲近“3K党”的种族主义者或附和者。包 括《乱世佳人》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本人,也起码是同情种族主义的(当然她 自己或许不觉得如此)。这从《乱世佳人》的内容和感情倾向就可看出。这样的 女性在当今美国仍然很多。即便其中有些人对女性身份自豪甚至支持女权主义, 但她们更在乎白人身份和基督教信仰。所以,她们宁可投票给侮辱女性、反对女 权的特朗普,也不投票给女权主义者希拉里。   总之,特朗普依靠右翼的、保守派版本的“身份政治”,取得了2016年大选 的胜利,并极大影响了美国和世界的现实社会与历史行程。而保守势力“身份政 治”的形成和胜利,恰恰是由于进步势力“身份政治”造成的影响和刺激。著名 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对美国政治变动尤其特朗普当选问题进行的评论,就 分析过“身份政治”的影响。后来,他还写了《身份政治:对尊严和认同的渴求》 一书,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他的核心观点之一,即是认为进步势力对“身份政 治”的强调和运用,刺激出了保守势力对其相对身份的认同、内部的团结和凝聚 及广泛的动员,最终导致特朗普的崛起和执政。我对此观点是非常赞同的。   无论是进步势力为强调少数群体认同和利益诉求的“身份政治”,还是保守 势力为维护既得利益和旧有地位与尊严的“身份政治”,都将社会裂解为一个个 基于其相对独特身份、内部高度同质化的群体,并根据“进步”和“保守”分化 组合为两个阵营,“认人不认理”的站队、“党同伐异”式的争斗、“你死我活” 般的博弈,将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撕裂,也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种信仰间 设下高墙和堡垒,令世界进入更加分裂、对立和动荡的新的历史阶段。   不仅在美国,全球都出现了基于“身份政治”(或与“身份政治”类似的基 于种族、文化、信仰、地域、价值观等形成的“对内高度认同”和“对外强烈排 异”)的群体及相关的运动、行动。在印度,自从纳伦德拉·莫迪成为总理后, 印度教民族主义声势日盛,并将反伊斯兰、对抗中国作为其主要的政治信条,并 根据反伊反中的信条做了不少实际行动;在土耳其,埃尔多安政权以伊斯兰主义 和泛突厥主义为旗帜凝聚人心,打击世俗的凯末尔主义者和试图分离出土耳其的 库尔德人,以图恢复“奥斯曼帝国”的旧日威风;在俄罗斯,普京也强调大俄罗 斯民族主义与东正教传统,以此团结国内和对抗西方;而台湾地区的“蓝绿恶 斗”,以及涉及“本省人”与“外省人”、“军公教”与普罗大众、“独派”和 “统派”的争议冲突,也都有明显的“身份政治”色彩;而在中国大陆,基于阶 级、性别、地域、民族和宗教的争议也很激烈,只是由于中国的专制体制及维稳 与舆论控制,更多停留在“键政”这种口头层面,对线下影响有限(但对现实仍 然有一定影响,起码是政府重视的民意,并可以影响一些具体事件,发言者也时 有被举报被学校和单位开除者)。   这些国家和地区各种群体的动向,与美国的“身份政治”有一定的差异,但 本质上都是强调独特的身份认同,并且树立向外敌视仇视的对象,以强化团结、 对抗“敌人”和达成目标。而从现状看,不谈这些“身份政治”是非对错而只看 效用,他们团结“自己人”和实现某些政治、意识形态、利益诉求的目的,还是 颇为成功的。   “身份政治”之所以好用,就是因为它在很多方面符合人性的特点和现实的 需求。“身份政治”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不同身份的人的冲突,并且默认相同身 份者利益和立场一致,就符合人抱团结党的特性。而且,同质群体确实有更多共 同语言、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而人不仅爱“党同”,还热衷“伐异”。人们 对于体貌特征、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不同的他人,往往自然产生隔阂。而一旦有 了很多接触,尤其涉及到利益冲突,就很容易产生歧视和仇恨。而因为人的“党 同伐异”,所以往往会环护同类、鄙夷异类,因此各种个体冲突往往上升到群体 间的对抗。然后双方的每个个体都被裹挟进冲突,被对方群体所恶待,然后引起 反弹,双方你来我往,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下,大多数人很难跳脱,反而被深深的裹挟和进一步的参与。 这不仅有“身不由己”的逼迫,更有仇恨产生的动力。相对于爱与和平,冲突和 仇恨其实更能激发人们参与某些行动的动力,尤其是舍生忘死、不计血本的参与。 “身份政治”下的恶斗,的确会“劝退”一些旁观者,但对于相关身份的涉及者 尤其已经付出代价者,反而会更加坚定的参与。这又是“身份政治”对人性的利 用和诱导。   还有,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由于其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日常精力、所处 环境的限制,对于很多复杂艰深的政治议题和意识形态争论,是难以充分了解和 正确认识的,有些人干脆对政治就没有兴趣。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公民,受教育水 平也有限,很难搞懂一般只有专业人士、学者教授才能搞懂的政策主张。人们也 都忙于挣钱养家,闲暇也都主要在放松娱乐,对政治的关心有限,没有空闲去认 真详细了解各党派和各政治人物的是是非非。而如果搞“身份政治”,让人们按 照自己的身份、信仰、立场站位,大家就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做到了。而且人们也 会认为,既然政治是要为自己争取利益,当然要站在自己人一边,是非不重要 (头脑更简单的,会不加思考下觉得自己立场就是对的,自己“是”别人 “非”),重要的是立场。还有,以前很多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根本就不去参与 政治,连投票都不去。但在“身份政治”的影响下,“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 “价值”,有了作为某种身份者的责任感自豪感,就踊跃参与政治活动、积极为 “代表自己”的个人和政党投票了。这就让“身份政治”风靡世界。   很多自由主义者、个体主义者十分鄙夷“身份政治”,认为将个体与群体身 份捆绑,本来就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有损个人自由,也不利于对普遍性的自由民 主的追求和维护。这是有道理的,但却不符合人性和政治的现实。普世的诉求虽 然人人向往,但是却也难以形成凝聚力,起码难以单独起到政治动员的作用。   这有诸多原因。第一,自由民主是相对缥缈的东西,虽然也会实实在在影响 现实,但却不是那么立竿见影。除了少数自由至上者和民主信徒,大多数人追求 自由民主,是为了更具体的、特定的诉求,而非自由民主本身。即便实现了自由 民主,也未必能达成想通过自由民主达成的目标。而人们对宽泛的自由民主缺乏 兴趣,更希望达成其具体目的。人们还需要即时的回馈和刺激。自由民主却需要 人遵守规则和克制、尊重他者的自由和利益,反而是要压抑人性欲望的。只有 “身份政治”塑造的明确目标、营造的对内“同温层”和对外“党同伐异”,才 能满足人们特定的、短促的、激进的目的。第二,正因为自由民主是普世的,所 以争取它的人太多太庞杂,异质性太强,所以追求者难以团结,往往因为其他分 歧而分道扬镳。而“身份政治”中同一群体同质性非常高,即便也有内斗,但是 更有一致的利益与目标。第三,群体和大众需要明确的、强烈的、共同的信仰和 组织,以形成共识、相互合作、集体行动。而纯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对这 些恰恰是排斥的,更强调个体意志和自由选择。这就导致某种“自由散漫”,不 利于团结和行动。追求自由民主的一个重要障碍,恰恰是自由主义本身的特点暨 弱点。   回顾历史,许多推动自由民主、结束极权的运动,都是以民族主义、宗教信 仰等作为动员方式的。例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普遍被认为是自由民主的胜利。 但真正对二者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动员了更多力量参与变革的,恰恰是各国民 族主义力量及一些宗教力量。东欧各国尤其波罗的海三国民众的反俄主义情绪, 更胜于反专制的热情。例如第一个脱离苏联独立的国家立陶宛,优先诉求的是民 族独立而非实现民主化。而波兰的剧变,也是波兰人强烈的反俄倾向加持及天主 教力量助力的结果。而俄罗斯人反抗苏联,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苏联为国内团结而 压制主体民族和最大成员国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比苏东剧变早数十年的“匈牙利 事件”和波兰“波兹南事件”,虽然普遍被认为是反抗专制极权,但也都有着强 烈的反苏反俄民族主义成分。   美国一直被自由主义者视为世界灯塔,并将美国二战以来战胜纳粹德国、军 国主义日本、苏联红色极权等各种邪恶暴政,视作自由主义的胜利。这也不符合 事实或者说只是部分真相。自由主义的确是凝聚美国人心、让世界许多国家知识 分子和人民倾心的思想旗帜。但是,在战争及冷战的具体组织和动员中,使用的 思想武器并非自由主义,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将保卫 自由民主融于爱国主义之中,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才激励了上千万美 国男女参军作战。硫磺岛上飘扬的美国国旗,当然可以被认为代表着自由民主, 但其实它还是更代表美利坚合众国。后来的对苏冷战,美国也始终最在意国家利 益而非自由民主,否则就不会扶植那么多臭名昭著的独裁政权,还与高度极权和 极左意识形态的红色中国握手言和。后冷战时代美国与中国、俄罗斯、伊斯兰世 界的对立与竞争,也更多是文明的冲突而非自由与专制的博弈。自由民主当然是 一种潜移默化的号召工具,但只有借助更有集体一致性的身份认同,才能发挥其 抵御外侮的威力。   在自由民主与“身份政治”的碰撞中,往往经常是后者胜出。就像1979年伊 朗伊斯兰革命,本来是伊斯兰主义者、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合作推翻专制的 巴列维王朝,但三方在巴列维王朝倒台后很快决裂。伊斯兰主义者轻松击败了自 由主义者,击败社会主义者也没费太大功夫。这显然体现了伊斯兰宗教价值观和 身份认同对穆斯林的强大凝聚力。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典型阿富汗塔利班, 在各种劣势处境下坚持战斗二十年,击败了美国扶植的世俗的、有一定自由民主 的阿富汗政府,重返喀布尔。这也反映了信仰和“身份政治”力量的强大。还有 “阿拉伯之春”后各种政治势力在中东争竞,同样是“穆斯林兄弟会”等宗教势 力斩获丰厚,只有军人集团和王权贵族可以与之抗衡,左翼社会主义者只在突尼 斯等国有所收获,世俗自由主义者在变革中则被完全边缘化。以上这些例子均是 伊斯兰教/穆斯林群体胜出,其实也是因为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高度信仰和对自 身穆斯林身份的强烈认同。   当然身份认同感强烈的不止有穆斯林。1927-1949年国共争霸,中共最终战 胜国民党,也是依靠强调“阶级斗争”的“身份政治”,广泛动员农民和工人, 击败了相对强调自由民主的国民党政权。其实国民党政权的崛起和一度成功,也 是有“身份政治”加持的,即以汉民族主义、中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团结汉族公 民。但后来,“中华民族主义”也被中共利用包装自己,再加上对“阶级”的强 调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鼓吹,获取了更多支持,最终赢取了 决定中国百年命运的两党搏斗的胜利。   最近几年最能反映“身份政治”强大威力,尤其其鼓动、团结、破坏能力的, 是2019-2020年香港反修例运动。在反修例运动之前,香港关于追求更多自由和 民主的活动一直在进行,但一直是以相对温和平静的方式进行的。即便2014年声 势浩大以要求“真普选”为目标的“占中”运动,整体上也相当平和。后来数年, 因为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香港的自由民主越来越受到限缩,但香港大多数民 众都很平静,并没有多大的现实反应。除了少数知识分子,大多数民众虽心向自 由民主,但却并不热衷政治,主要还是想的挣钱养家,在物价高昂的香港生存下 去。   很多香港人甚至会为了一些恩惠,投票给建制派。在香港回归后的二十多年 里,在政治色彩较淡的区议会选举中,建制派能够得到超过五成选票,泛民只有 四成,还有不到一成是中间派(当然2019年区议会选举除外,这次选举情况特 殊)。在政治色彩较浓的立法会选举的普选票中,泛民占有五到六成,建制派也 有四到五成。而区议会和立法会投票率都只有五成左右。这说明香港民众对民主 自由的追求并不是那么强烈,起码有一半选民对政治非常冷淡,只想拿选票换一 些现实利益。   与主张自由民主的力量日益消沉相比,香港本土主义势力逐渐抬头。这些人 也追求自由民主,但更强调“香港人优先”的本土主义立场。还有一部分本土派 更加激进,鼓吹“香港城邦论”及“香港独立”。   而香港本土派的崛起,很大程度在于香港本土居民与大陆人的隔阂与冲突。 香港回归以来,由于语言、文化、价值观、习惯的差异,以及对香港有限的资源 和机会的竞争,香港人与大陆人经常发生冲突,虽大多是个体之间的矛盾,但日 积月累,也成了两个群体普遍都有强烈感受的问题。而媒体的报道甚至炒作,双 方一些人士的火上浇油(例如北大教授孔庆东辱骂“香港人是狗”事件和香港部 分人集资刊登“蝗虫广告”事件),加剧了双方冲突。随着陆港两地交流的加深, 冲突越来越频繁。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大陆与香港在制度上的差异,也让港人对大 陆缺乏好感,并恨屋及乌,对整体大陆人也逐渐有了敌意(当然这也有部分大陆 人的责任,例如为专制辩护和攻击港人亲英恋殖,然后引起很多本来是大中华主 义者的港人逆反)。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本土主义势力日益崛起。这些人不仅在思想层面 构建“香港城邦论”等港独理论,还在现实中发动一些行动骚扰和攻击大陆人。 例如早在2012年,本土派就发起“光复上水站”行动,抗议大陆“水货客”的走 私活动。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主要针对的是在香港将非自需购买商品进行“人 肉走私”的大陆“水货客”。不过,由于香港法律对群己权界的限制,大多数歧 视和冲突行为停留在口头、私下,或在公开场所以相对克制的方式表达,很少酿 成大规模冲突。但这仅仅是“不敢”、“不能”,而非“不想”、“不愿”,部 分香港人对大陆人的仇恨在不断积累,排外和独立倾向越来越强。   终于,在2019年,借着对香港政府拟推出的《逃犯条例》的不满,香港本土 主义势力将反中国(他们否认自己是中国一部分)、反大陆人、追求自决和港独 的长期蓄势转为现实行动。超过一百万香港人参与了这场运动。运动一开始还较 为和平,主要诉求也只是“撤回《逃犯条例》”。但因为政府低估了港人的反应, 尤其林郑月娥等人的处置失当,抗议越发激烈,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参与到示威游 行之中。在游行示威中,“反《逃犯条例》”被称为“反送中”,已经体现出其 反大陆的本土主义色彩。这些香港市民所厌恶的,不仅是大陆的执政党和统治集 团,也包括整个中国、几乎所有的大陆人。这场行动也不仅是为反对《逃犯条 例》,而是香港本土主义思潮下,本土自决行动和反大陆/反中国情绪和行为的 总爆发。   6月,双方冲突激化。以6月12日示威者冲击立法会为界限,和平示威逐渐变 为暴力冲突。而后来的7.21元朗袭击事件和8.31太子站袭击事件,是建制派和警 察暴力的高峰,也更加激怒了反建制派。从6月开始,示威者开始袭击大陆人、 冲击中资机构、袭击亲建制派人士和店铺,打砸抢烧无一不为并普遍化。凡是表 露出大陆人身份的人,无论是记者、游客、学生、职员,都遭到了暴力攻击,连 在港大宿舍回避冲突的大陆学生也遭到骚扰。此外,其主要口号也变成了“光复 香港、时代革命”,“香港独立”的口号也时常出现,并打出相应旗帜。后来, 冲突还演变为街垒战,以本土派为主的反建制派坚持“武装斗争”了数月之久。 而相对和平的主流抗议者,也不顾辛劳的在街头日复一日的抗议和掩护暴力者。 直到后来,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此事非常意外,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黑天鹅 事件”),以及中共和港府各种软硬兼施,暴力才被平息,和平的示威和各种运 动也逐渐停止。   而能够支撑超过百万港人前前后后超过一年(其中激烈冲突期约半年)的高 强度示威游行、制造和承受暴力的,正是香港本土主义所构建的“香港人”的身 份认同、价值认同,及其衍生的价值观念与相关利益诉求。其认同、价值观及诉 求的核心内容是(以下内容仅为代其表述而非认同,相反我并不认同还强烈反 对):香港人是一个独立的、不同于中国人更不同于大陆人的、有着自己独特历 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共同利益的族群,与中国人、大陆人利益不一致乃至 相对立,并受到来自中国大陆及大陆人的各种“入侵”和“毒害”,要拒绝和排 斥中华文化及中国人/大陆人,实行“香港人优先”的政策,并以香港与中国高 度切割、“民族”自决乃至独立为最终目标。而反修例运动的大部分时段(除了 最开始几个月),反建制派港人基本都是以这样的认同、价值观和诉求为动力和 目标参与运动的。 【网萃】∽∽∽∽∽∽∽∽∽∽∽∽∽∽∽∽∽∽∽∽∽∽∽∽∽∽∽∽∽∽∽ ◆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六十【完】)                ·程鹗·              六十:量子的几率   1978年,33岁的伯特曼(Reinhold Bertlmann)刚出校门不久,来到欧洲核 子研究中心工作。几个星期后,他与那里比他大了17岁的贝尔一见如故。两人合 作基本粒子理论研究,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奥地利出生的伯特曼每天穿着整洁。但他笔挺的裤腿掩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 他永远会穿着两只不配对的袜子。在激情的1960年代度过求学生涯后,这成为他 为当年反叛精神保留的一丝怀念。   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会成为自己在知识界出名的原因。   1980年6月,贝尔应邀在巴黎做了一个通俗讲座。他的听众是那里的哲学家 和其他非物理专业学者。当伯特曼后来看到贝尔的讲稿时,他震惊得差点摔倒。 贝尔的题目是《伯特曼的袜子和实在的本质》1。   演讲伊始,贝尔煞有介事又漫不经心地娓娓道来:没吃过量子力学课程苦头 的哲学家不会觉得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对量子力学的质疑有什么大不了。 因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彼此有关联的事件,比如那个“经常被提及”的伯特 曼的袜子。   贝尔专门绘制了一幅草图。图中的伯特曼正气宇轩昂地走来。他迈出的左脚 已经进了门,裤腿下露出一小截袜子。贝尔标记那是一只“粉红”的袜子。伯特 曼的右脚还留在门外看不见。贝尔用箭头指明那只脚上的袜子肯定“不是粉红 色”。   只有小孩子会天真地询问两只袜子为什么总能挑出不同的颜色,或者那第二 只袜子是如何知道第一只袜子的颜色选择的。这背后完全不会有什么神秘可言。 贝尔承认,那EPR质疑听起来就像是这样的傻孩子问题。   但贝尔指出伯特曼那两只袜子的颜色是他那天早上已经选好了的。无论有没 有人看到、如何看到,左脚的袜子都会是粉红色而右脚袜子是那另一种颜色。这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但在EPR的纠缠光子对中,光子的量子态是未定而随机的。它们只是在被观 察时会同时展示出彼此相反的量子态。这个“左脚”的袜子不会总是粉红,但两 只袜子的颜色却又有着神秘的关联。贝尔的不等式证明那不会是因为曾有个“伯 特曼”为它们事先设定(隐变量),也不可能是光子们临时联络串通(特异功 能)。这中间的诡异便是爱因斯坦的心病。   在他这个不等式被克劳泽和阿斯佩的实验证实之后,贝尔并未满足。1989年, 就在格林伯格发表GHZ量子态的“不确定原理62年”会议上,贝尔发表了他最后 的演讲抨击量子力学理论的现状。他认为需要有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论,解决量子 与经典、微观与宏观、观测仪器与被观测系统等等人为的分裂。   但贝尔也相信量子的世界是一个物理实在,只是具有与经典世界截然不同的 非局域性。对于惠勒“一切都是信息”的看法,他曾不无鄙夷地反问:“信息? 谁的信息?关于什么的信息?”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贝尔看来,如果没有 了物理的实在,便再也谈不上虚无缥缈的信息。   贝尔在1990年去世时,量子力学领域里正百花齐放,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新诠 释、新思想。贝尔曾对其中的GRW理论情有独钟,希望能解决波函数坍缩的难题。 但他终究没能有机会看到另一个新颖别致的诠释在十年后的世纪之交问世。   球赛开始时经常用抛掷硬币来决定哪个队先开球,因为硬币落地时正面、反 面向上的几率各为50%。只要没有作弊,这个来自大量投掷硬币积累数据的统计 结果不会因人因时因地改变。这类几率属于客观的事实。   也还存在另外一类几率。我们看着天上的黑云会猜测是否马上就会下大雨。 即将来临的大赛里,我们的球队有几分胜算?股市有多大的可能会上涨或下跌? 在这些问题上,每个人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依此做出也许微不足道也许事关重 大的生活决策。这类属于主观判断、信念的几率叫做“贝叶斯几率”(Bayesian probability),以18世纪的英国数学家贝叶斯(Thomas Bayes)命名。   贝叶斯的几率不仅因人而异,也会随时改变。一个球迷本来很悲观,觉得自 己的球队只有20%的几率能赢。当他听到对方球队主力负伤的消息时会大喜过望, 立刻将自己的预期提升到80%,甚至更高。   在福克斯(Christopher Fuchs)看来,这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包含着 量子力学的真谛。   比如爱因斯坦最早用来演示量子力学中问题的泡泡悖论。光子从光源发出后 有一个随时间膨胀的球面形波函数。光子的位置无法确定,在球面的每个点都有 着同样的几率。而一旦那光子撞击到荧屏发出闪光,它的位置便瞬时确定。其几 率在闪光点变为100%,而在其它地点都骤降为零。这个在爱因斯坦看来不可思议 的“过程”后来被冯·诺伊曼和玻尔归结为波函数的坍缩,让后代物理学家费尽 了周折。   在福克斯看来,他们都只是无事生非小题大做。光子在荧屏上发出闪光是一 个新的信息。就像对方球员受伤的新闻会促使球迷更改他们的赢球几率一样,这 个信号让物理学家修改了他们对光子所在位置的判断:从球面上处处均等到只在 那一个点上。这是他们大脑对新到来信息的反应,因而是瞬时的。   而人们在打开薛定谔的箱子那一刻看到——从而知道——猫的死活更是不言 而喻。   假如是维格纳的朋友先在实验室里打开了箱子,他即刻便知道了猫的死活。 身在实验室之外的维格纳还会继续认为那只猫的命运未卜,生死几率各为50%。 这也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那个时刻的维格纳不过是一个尚未获取对方球员受伤 新闻的球迷,仍然在悲观之中。而他消息灵通的朋友却已经在欢欣鼓舞。   当两颗纠缠的光子被分别发送到北京和上海时,它们的量子态还是一个谜。 所有人只能猜测光子的自旋有同样几率会向上、向下、左旋、右旋等等。北京的 实验员对那里的光子实施了测量,获知其自旋向上。根据这一信息,他们同时判 断出上海那颗光子的自旋向下。在那个时刻,只有北京实验室里的人拥有着这个 信息。实验室之外的人依然会像维格纳一样继续认为两颗光子的量子态不确定。 只有等到这个信息以口传、电话、电报、电邮等方式被广为告知后,得到消息的 人才会及时修正他们的看法,知道北京那颗光子自旋向上、上海那颗则自旋向下。   这个过程合理自然,没有任何神秘莫测之处。那期间从未发生过超距作用, 更谈不上鬼魅。   在北京进行的测量没有——也不可能——瞬时地影响到上海的任何行为。在 北京的测量结果传到上海之前,那里的人对他们手中光子的认识与北京测量之前 没有任何变化。而那个测量结果也只能以不超过光速的传统通讯方式传到上海, 才改变了那里人的看法。这就是为什么赫伯特的超光速通讯无法奏效,为什么量 子隐形传态必须依靠另外设置的经典通道传递信息才可能成功。   这个新观点因而轻松地解决或避免了爱因斯坦的上帝掷骰子和鬼魅般超距作 用以及维格纳的朋友悖论,在21世纪初的众说纷纭中独树一帜。因为它的基础是 主观的贝叶斯几率,因而叫做“量子贝叶斯”(quantum Bayesianism)诠释。 福克斯干脆把它简称为“QBism”。   惠勒在2008年以96岁高龄去世时,他是最后一位曾经分别与玻尔和爱因斯坦 合作过的物理学家。在二战之前协助玻尔发展原子核裂变模型、战争期间和之后 全力投入美国的核武器事业之后,惠勒先在1950年代以他的“一切都是场”复活 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在1970年代末以“一切都是信息”引领了学术界重 新审视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新潮流。   在硕果累累的科研生涯之外,惠勒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学生群体。从 早年的费曼、艾弗雷特到后代的祖瑞克,他直接影响了数以百计的青年才俊。间 接的更不计其数。作为亲身聆听过玻尔教诲、经历过玻尔研究所辉煌的那一代, 惠勒无疑是继承、重现哥本哈根精神的佼佼者。   福克斯也是惠勒的学生。他在大学期间通过惠勒的讲课和论文接触了以信息 为主体的量子力学理解。从得克萨斯大学毕业后,福克斯转到新墨西哥大学师从 凯夫斯(Carlton Caves)攻读博士。凯夫斯也师出同门,曾是惠勒的学生索恩 (Kip Thorne3)的学生。他们在那里进一步发展了惠勒的思想,形成量子贝叶 斯的新诠释。   无论是哥本哈根的正统、玻姆的隐变量、艾弗雷特的多世界还是后来五花八 门的各种诠释,它们彼此迥异的观点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量子力学中的 波函数是描述诸如光子、电子等物体行为的指南。波函数的形状决定它们在受到 某种测量时会呈现某个数值的几率。薛定谔方程则决定性地描述了这些几率随时 间的演变。几率和波函数描述的是粒子的客观行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爱因 斯坦因而把量子力学中的“骰子”指认为出自上帝之手。   凯夫斯和福克斯完全颠倒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在他们的量子贝叶斯诠释中, 光子、电子没有自身的波函数或几率。那完全是每个观察者头脑中的主观判断。 这样的几率因人、因时而异,所以会存在维格纳和他的朋友、北京和上海之间的 区别。所谓波函数的坍缩不过是人们通过测量或被人告知而获得新信息时对自己 原有判断、信念的更新。维格纳和他的朋友都没有造成猫的波函数坍缩,他们只 是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经历了自己认知中的“波函数坍缩”。   年幼无知的孩子不会知道硬币落地时会有50%的几率正面朝上。他们只会随 意地瞎猜。在长大过程中,他们或许在很多次的投掷中有所领悟,或许在书本里、 课堂上学到这一知识。那以后,他们会自然地预期硬币有一半机会正面朝上。除 非情绪化使然,他们的主观预期与客观规律达成了一致。显然,光子、电子的量 子态比硬币复杂得多,超越一般公众的知识能力。但专业的物理学家其实也与受 过教育的孩子无异。他们吃过量子力学课程的苦头,在多年“闭嘴、计算”中掌 握了求解薛定谔方程的技巧,能够娴熟地在同样的条件、信息下给出同样的几率 答案,以至于他们的主观贝叶斯几率在表面上与客观的几率如出一辙。他们只在 掌握着不同信息的情况下才出现彼此之间的差异,导致“维格纳的朋友”、“鬼 魅般超距作用”等奇谈怪论。   贝尔如若在世,他也许会欣慰地看到量子贝叶斯诠释抹平了微观与客观、经 典与量子之间的人为鸿沟。作为对将来某个事件发生几率的主观判断,这些区别 自然地完全消失。在伯特曼到来之前,大家对他所穿袜子的颜色只能是随机地猜 测。当他左脚迈进而露出一截袜子时,人们根据这一信息和对伯特曼怪癖的了解 可以立刻做出判断:他今天左脚穿着粉红色的袜子,右脚穿的一定不是粉红色的 袜子。这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薛定谔方程判断光子、电子的行为几率没有任何 区别。   爱因斯坦曾在惠勒和艾弗雷特的课堂上戏谑地发问:如果是一只老鼠在观察, 宇宙的状态会改变吗?他的疑惑其实并非荒唐。出于同样原因,维格纳认为只有 人类意识的参与才能导致波函数的坍缩。贝尔更是纳闷,难道这个世界的波函数 会一直在“挂”着,等到一个有物理博士学位的人出现才突然坍缩?   量子贝叶斯答曰,非物理专业的人对量子态概念一无所知,他们不会去猜测、 计算光子自旋方向的几率。所谓“波函数坍缩”只是在有这个知识基础的脑子里 发生。所以,无须担心一只老鼠会在无意中改变世界。   维格纳自己晚年时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他终究无法接受作为客观科学的物理 学中出现人类意识这样的唯心成分。他的好朋友惠勒无所顾忌。在他的“参与式 宇宙”中,自然世界的观察者就像深信自己一言一行会影响千里之外球赛进展的 球迷一样也是那个世界的参与者。这也就是贝尔“谁的信息”之问的答案。   在索尔维会议前后,爱因斯坦和玻尔曾为量子力学的本体性和认知性争论不 休。爱因斯坦认定量子力学只是对物理实在的一种认知。因为随机性、非局域性 等悖论的存在,它还只是一个不完备的认知。玻尔则坚持有着哥本哈根诠释的量 子力学已经描述了物理实在的本体,不存在尚待发掘的更深层理论。在那之后的 各种诠释中,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都是作为描述物理实在本体的理论。只有量子 贝叶斯别开生面,将它们看作描述“物理学家”主观认识的模型。至于这个主观 认识背后是否还存在有客观的物理实在,对福克斯等量子贝叶斯信奉者来说并不 重要。   虽然最为独特,量子贝叶斯是今天量子力学百家争鸣的众多诠释之一。因为 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它也没能赢得很多物理学家的认同。但业已浸淫量子力学 基础问题几十年的梅尔敏承认这是现有诠释中最说得通的一个。   1993年,20岁的鲁道夫(Terry Rudolph)是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毕业班学 生。他那年在吃量子力学课程的苦头时对自己的物理专业渐生厌倦,只盼尽快通 过考试毕业。一天,他的教授却没有如预期地讲解考试内容。他在课堂上分发了 梅尔敏一篇通俗文章,介绍薛定谔方程中隐藏着的违反贝尔不等式内容。鲁道夫 读后难以置信,又重新唤醒了对量子力学的兴趣。一年后,他大学毕业获得出国 深造的机会。但他决定先花一年时间周游世界。他尤其对母亲生长的非洲故乡深 为好奇。   临行前,鲁道夫的妈妈给这个长大了的儿子讲述了一个家族隐秘。早在二战 期间,鲁道夫妈妈的妈妈是一位天真烂漫的爱尔兰少女。她与一位年长但风流倜 傥的大教授坠入爱河,才有了她。   一年前刚刚接触到量子力学的鲁道夫这才赫然得知那教科书中的薛定谔竟然 是自己的亲生外祖父。   1945年,时年58岁、在爱尔兰正处于人生巅峰的薛定谔由情人希尔德介绍认 识了26岁的当地姑娘凯特(Kate Nolan4)。正在夫人安妮和好几位情人中游刃 有余的薛定谔以慈父般的魅力赢得了幼年丧父的凯特芳心。一年后,凯特生下女 儿,是薛定谔三个私生女中最小的一个。按照他们的常规,安妮担负了抚养孩子 的重任。但逐渐失意的凯特伺机私自带女儿远赴南非,永远地离开了薛定谔夫妇。   鲁道夫后来成为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教授,专注于量子力学及量子计算、信 息的研究。他是索尔维会议上唇枪舌剑,奠定量子力学根基的英才群体在这个领 域留下的唯一血缘传继。与他外祖父一脉相承,鲁道夫对量子力学的看法接近于 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观点,相信量子力学理论背后还藏有一个物理实在。   也与他的前辈一样,鲁道夫发现自己在今天学术界中属于寥寥无几的少数派。   没人能知道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会如何看待贝尔的不等式及其实验验证,还有 今天基于量子纠缠的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量子计算机等等技术发展。 也许在啼笑皆非之余,他们还是会倍感欣慰。   爱因斯坦曾经抱怨玻姆的隐变量理论“过于廉价”,因为其中含有非局域的 超距作用。可以想象,他也不会接受量子贝叶斯那样的“先验”解释,尽管那其 中已经不再有让他厌恶的上帝骰子和鬼魅般超距作用。多半,像他晚年坚持以统 一场论解决量子困境那样,这个无所畏惧的施瓦本人依然会孤独但执着地坚持着 自己的信念:一个有着局域性因果关系,不会因为波塞多一声咆哮就满世界恶浪 滔天的客观宇宙;一个独立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实在。   在爱因斯坦早已不在人世的21世纪,他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合著、在生前没 有引起过太多注意的EPR论文终于成为他一生所有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篇。   2014年,马晓松、塞林格和他们的团队在加纳利群岛热火朝天地进行远距离 纠缠光子对传送、量子隐形传态同时也“顺带”做了一个经典的“双缝”实验。   他们的设计中并没有两条供光子通过的狭缝。光子在通过他们的装置时会随 机地进入自旋向上和向下的量子态,等价于双缝的叠加态。这样的光子因而会在 其后被探测时显示出波动性。与双缝实验一样,如果在那之前先探测光子的自旋 态,因而获知它所走过的“路径”,那波动性即刻消失,改为表现出粒子性。   而且,他们有着成对的纠缠光子。实验时,他们只让其中之一的光子甲进入 “双缝”装置,而光子乙留在外面。这样,他们可以方便地随时测量光子乙的自 旋量子态。如果发现光子乙自旋向下,他们便“知道”光子甲在装置中走了自旋 向上的“路径”。   果然,如此测量光子乙后,光子甲就只表现出粒子性。虽然光子甲自身并没 有经历过这样的观测,它行踪的暴露已经足以迫使它隐藏波动性。当这个测量是 在光子甲已经通过了“双缝”之后进行时,这便是惠勒的“延迟选择”。而如果 他们在测量光子乙之后随即“消除”测得的信息,光子甲便又恢复了波动性—— 正如史研华和斯卡利已经成功演示过的“量子擦除”实验。   但马晓松还有更新的把戏。在光子甲进入装置进行“双缝”实验时,他们像 分送纠缠光子对一样让光子乙独自飞往143千米之外的另一个海岛。因为飞行所 需的时间,当光子乙抵达时,光子甲早已完成了全部实验步骤,其数据已被采集 记录归案。直到这时,他们才随机地决定是否探测光子乙的量子态。如若探测, 他们可以得知光子甲曾经走过的“路径”。如果不探测,他们就直接“销毁”光 子乙的量子态——光子甲当初走过的“路径”便永远无从得知。   在对光子乙如此操作之后,他们再回头查找早已归档的光子甲的数据。果不 其然,那些被观测的光子乙所相应的光子甲表现着粒子性。而那些被销毁的光子 乙所相应的光子甲则表现了波动性。   或者光子甲预先已经知道他们会在未来为光子乙做出的选择,或者他们针对 光子乙的选择穿越到了过去,决定光子甲当初的行为。   爱因斯坦和玻尔又一次相约在餐桌旁坐下。玻尔叼着从不离口的烟斗,脸上 依然是在索尔维会议上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击溃爱因斯坦最新挑战后的那副 志得意满。他继续苦口婆心地规劝道:“互补原理,爱因斯坦,要理解这个世界 必须运用互补原理。只要还存在有获知光子途径这个信息的可能,那光子都只会 表现出粒子性。”   爱因斯坦却只是心不在焉地重复着,“难道你没有抬头看,月亮还真的就不 存在吗?”   一旁的贝尔默默无语。出于对前辈的尊敬,他没有介入这一旷日经年的大师 对话。但他的内心里也在焦灼:“信息?谁的信息?关于什么的信息?”   在他们俯瞰下的世间,人们还在一如既往地忙碌着。   2004年,维也纳市长和银行家在塞林格团队的协助下运用量子密钥完成了一 次转账付款交易。在瑞士2007年大选期间,那里的物理学家也使用量子密钥保证 选票计数的安全传送。   2017年,中国连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京沪干线”正式开通。这是一个 途中采用“可信中继”方式实现远距离量子密钥传送的通道,属于全球首创。   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以量子纠缠为根基的各种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技术 也在紧锣密鼓的进步之中。   (完)   1   Bertlmann’s Socks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   2   Information? Whos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about what?   3   关于索恩和他在引力波探测中的贡献,请参阅《捕捉引力波背后的故事》系 列。   4   这是一个假名字。 ※※※※※※※※※※※※※※※※※※※※※※※※※※※※※※※※※※※ 本期编辑:太蔟 本期校对:应帆 审 稿: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方舟子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8.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