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3/04(第三五一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8.com           ※ ※※※※※※※※※※※※※※※※※※※※※※※※※※※※※※※※※※※                  § 【卷首诗】            §   当一句透明的话语划过脑际                  § 尤其拉:当一句透明的话语划过脑际 §      ·尤其拉·                  § 【牛肆】             §                  § 谁知道它将会继续躺在那晚寂寥的街道 阿 尘:发小的哭诉        § 等待黎明的钟声若有若无地敲响 劳 柯:学生时代的恋       § 就像那些聚集而来的横行的痛苦 小易子:那从未给我上过课的语文老师§ 会在空虚的无奈中静静地摩擦                  § 发出低沉的私语在那轻蔑的眼眸中 【丝露集】            §                  § 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舞在霜风里 江一平:那一束光——自由诗十首  § 刀枪剑戟的冰雪覆盖了江南江北 汪小菜:高老师的孤独       § 慨叹这银装素裹的世界美到了极致 文 远:小庆的一生        § 它妖娆的冷酷更是无以复加的精美                  § 谁知道春风也曾是这世界的一种流行 【网里乾坤】           § 人们的歌舞和宁静得到过自然的首肯                  § 离家民:思露集          § 鱼 米:童谣八则         §                  § 【网萃】             §                  § 程 鹗: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    §     (五十六~五十七)    §                  § 【网讯】∽∽∽∽∽∽∽∽∽∽∽∽∽∽∽∽∽∽∽∽∽∽∽∽∽∽∽∽∽∽∽ 【牛肆】∽∽∽∽∽∽∽∽∽∽∽∽∽∽∽∽∽∽∽∽∽∽∽∽∽∽∽∽∽∽∽ ◆          发小的哭诉 ·阿尘·   上周六晚上,和国内发小煲电话粥两个小时,期间发小一直在哭。我的这位 发小很少主动打电话,她几天前约我,我感觉一定有事。   我和我的这位发小是小学中学的同学,友谊不亚于亲姐妹。她在家是老四, 性格温和,宽容,不爱争抢。这次因为家里老房子拆迁费的分配问题,她被女儿 责怪:“你竟然就这么轻易地签字了,这么明显的不公平,你为什么不说呢? 这样一大笔钱,你明明可以争取的,你可以不签字的。”“妈妈,你知道我在公 司没日没夜地加班,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未来创造好一点的生活。我不希望我未来 的孩子,和我一样,物质上处处比不上别人。”   发小一边向我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一边哭着说自己亏欠女儿太多,从小就没 有给孩子好的生活,现在也无法在物质上让孩子富足。说到伤心处,泣不成声。   原来在拆迁费的分配上,兄姐有失公允。她个性软弱,从小又都是听哥哥姐 姐的,即使自己也觉得分配不公平,但姐姐让她签字时,她还是什么也没说就签 了。女儿在一边看着这一切,事后发飙。   我没有立场论断具体分配的公平与否,毕竟这是发小娘家的内部矛盾,我只 能和她分享我个人的一点其它想法。首先,你没有在物质上对不起女儿。物质上 的富足和贫穷,不是绝对的,就看你和谁比了。你家房产,市区一套,市郊一套, 虽然都不大,但都买得早,而且全部一次付清房款。能在上海这个一线城市拥有 两套房,在一半以上的中国人眼里,完全是富足阶层了。其二,如果你觉得分配 不均,不要憋在心里,你现在还可以提出来。钱不是还没有发下来吗?无论结果 如何,至少你努力了,未来也不会有遗憾。如果你什么也不说,指望别人(兄弟 姐妹)从你的角度来理解你的立场,这个概率微乎其微。发小不认同我的第一个 观点,坚持自己太没用,没能给孩子向往的好生活。   舐犊情深,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一个不是恨不得将世界上最好的 东西给孩子,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过得从容而幸福?   生活中,物质上一夜天堂一夜地狱的情况比比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商品社 会,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不是生活上的有求必应大包大揽,不是万贯 家产几代无忧,而是一颗感恩的心和多元的价值观。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用我的话诠释就是:感恩使你精神富足,抱怨让你内心贫穷。因为大多数时候, 当人们说“有钱”“富有”这样的问题时,并不是真的在问家庭财富,更多的, 可能是在比较,是一种心理上的攀比。人的一生能体验到多少份量的幸福,关键 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   十多年前,有一位牧师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去云南探访一位朋友, 看到朋友年幼的孩子正在做饭前祷告。那孩子在祷告中感谢天父丰富供应,感谢 被恩赐健康的身体……牧师看见桌上只有一个菜,是一碗小小的咸鱼头。   我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说出了生命的本质。一个人 的价值观,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感。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有”上,而不是别人“有”上。当一个人满足于已经拥 有的,那他一定是快乐的,内心丰盛。反之,欲望值永远无法满足,这山看着那 山高,那他心中总是充满抱怨,为比不上别人,一生痛苦。   人这一生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我们大多数 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少则磕磕绊绊,多则命运多舛,这是生活的常态。 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无论顺境逆境,都将之视为生命的馈赠,并从容面对。   高位瘫痪的世界科学巨匠霍金曾说:“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 的心……”相较世上大多数人,命运对霍金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但他依然满足快 乐。不得不说,心怀感恩的人,不容易被困境击倒。他们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排除 苦涩忧伤,领略命运的多滋多味。   有位女孩子曾经和我说过她的一段经历,让我感慨良多。她在读大学时认识 不少富家子弟,其中一位学长的父亲是世界前几强的总裁。大学毕业那年,她独 自游历欧洲,在伦敦那几天,应邀住在学长家里。学长家在伦敦黄金地段的公寓, 有专门给客人住的独门独户客房,每天有工人负责内部清洁,还有专职门卫。第 一晚,学长一家设宴招待她。听到这里,我打断她的话,好奇地问:“你不紧张 吗?他爸爸可是经常上电视杂志的啊!”小姑娘说:“有什么好紧张的,除了钱, 我什么都可以和他聊上。”   这位学长大学毕业后回英国,在一所著名学府继续深造,专攻人文科学。他 们有一个学者沙龙,隔周聚会一次。大至天文地理世界局势,小到导师课题作业 论文,都是话题。小姑娘在的那几日,正好有一天他们聚会,于是便随学长去长 见识见世面。这个团体里有不少名门之后,富豪子弟。我再一次被好奇心引领: “你紧张吗?人家可都是快要毕业的名校研究生。”小姑娘这次笑得更欢:“我 起先也觉得他们讨论的内容可能深奥无比,结果我知道的一点都不比他们少。哈 哈哈,即使是他们教科书上的内容,我在其它书本上也都读过。”   我知道这孩子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可以说博览群书,而且记忆力超好。 我想,知识给了她自信,给了她满足。在物质上她拥有的不比别人多,但她的生 活一定不会比别人乏味,甚至更精彩。我也问过她:“你羡慕学长富有的生活 吗?”“我为什么要羡慕?”小姑娘一头雾水。   一个人如果能有受益一生的兴趣爱好,能从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他的价值 观一定丰富多元。内心丰盈的人,即使免不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向往物质,但物 质一定不是他唯一的价值取向。   苏轼《和董传留别》中这句诗千古流传:“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 华。”意思是,虽然生活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 人。这无形的财富,是再多的金钱也无法买到的。诗人出生优渥,从小智力超群 才华横溢,后半生却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如果不是坚强乐观内心丰盈,哪能笑对 如此不堪的人生?他不但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篇名句,还在“竹杖芒鞋”走天涯 中为百姓造福。被贬杭州期间,修筑堤坝,世称苏堤;在艰苦环境下,自制美食, 肥而不腻的东坡肉……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他的境遇,足以成为我 们的人生教材。   面对深爱的孩子,大多数人总觉得自己给得不够多。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父 母都拥有万贯家财,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才高八斗,但天下父母都可以把最好的给 孩子们,那就是: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          学生时代的恋   ·劳柯·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圆脸的小姑娘,总扎麻花辫,无论是冬天还是夏 天脸总是红扑扑的。记得当时特别想和她一起玩,但她家在村东头我家在村西头, 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在一起玩。有一次我和村西头的几个小朋友去村东头玩,刚到 小姑娘家门口,就被村东头的一帮小朋友追着打,我还被包围了,被打得鼻青脸 肿。那次以后,我娘再也不允许我到村东头玩。   我家屋后是条大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还总把我们家屋后当厕所,虽然 临着大街也无所顾及。街对面一户邻居是小姑娘家的亲戚,有一次我正临着大街 如厕,看到她和父母一起到亲戚家做客,我突然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从那以 后我再也不临着大街做五谷轮回之事了。知道那户人家是她家亲戚,每次路过那 户人家门口,我都会探头探脑地看她有没有来走亲戚。   上初二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位插班的女生。那位女生高个长脸留短发,有一双 很大的眼睛。她笑的时候脸颊上会出现一对很浅的酒窝,而且嘴角有一种含羞而 不能感觉。那个时候我学习不算好也不算坏,有的时候能解决一些别人看来很难 的问题,而有的时候对一些别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却不会。那个女生常问我一下 很难问题,如果当时回答不上来,我会想尽方法把那个问题弄明白然后讲给她听。 她认真听的样子特别好看。时间久了,我很希望她天天问我问题,而且我也学会 了说话逞能,以便引起她的注意。   很多年以后我还见过她一次,那个时候她的大儿子已经上高中了。她说她所 在的城市的高速上的反光灯都是她的厂生产的,她还说她还有个生产牙医用的椅 子的厂,她们生产的椅子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有一次我去看牙医,特意问了一下 医生诊所里的专用椅子都是哪里生产的,牙医说都是中国生产的。   我高中是在县城读的,同学们大多来自于农村的,但也有些是县城里的孩子。 那个时候两个人一张书桌,但是桌子和桌子之间都紧挨着。我的同桌是一位男生, 但是临桌挨着我的是一位县城里的女生。她短发,瓜子脸,皮肤白里透红,有一 双会说话的眼睛。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支撑着自己的 脸颊。这个似乎是她的招牌动作。她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记得当时我都不敢看 她走路的样子。   虽然紧挨着坐了一个学期,我们说话的次数屈指可数。记得有一次她在看一 本电影杂志,封面上是一位男电影明星,我就问那电影明星是谁,她说那位明星 经常扮演太监,话刚说我她的脸就红了。高二的时候重新排位,我竟然和她排在 了同桌,不过只同桌一天,第二天凡是男女同桌的都相互换位,于是又成了男男 同桌,女女同桌。   我一直对她有好感,不过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没有任何行动。我想她可能根本 就不知道。   大学时的同窗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刚开学我就认识了一位从江西来的女生, 因为这位女生,我对江西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得有一次她对我说小时候放学 回家总能闻到家家户户做辣子的香味,从那以后我闻啥都有辣子香。   这位女生要比我高出十公分,大一时留着长发,衬托着她脸有点小,大二时 暑假回来剪成短发,人靓丽了很多。她微笑时也有一种含羞不能的感觉。虽然比 她矮很多,但我对自己很有自信,我开始约她一起爬山走路,一起自修,当然大 多数时候都没有成功。我从不气馁,依然坚持,最后总也成功过几次。记忆中似 乎给她写过一封信,不过也石沉大海。   她出国前我们一起吃了一顿饭,吃完饭又到我们一起上过课教学楼看了看, 然后我对她说我喜欢她,她说她知道,然后空气就凝结了,我们谁也没有再说啥。 我陪着她一起沿着护校河边上的那条路走回她住的宿舍,在宿舍门口我们挥手说 再见。   有些“再见”是为了再次见面,有些却是永远不会再见面。   国内有一档电视节目,叫“你有一封来信”。这档节目是帮助人寻早失散多 年的朋友。我曾经看过一期,记者采访一位八十岁的老人,问他他认为找他的人 最有可能是谁,老人说出了一位女生的名字,记者又问为啥,老人说:“读中学 的时候我觉得她对我好,我也对她好。”   寻找这位老人的不是他说的那位女生,而是另外一位男生。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在那些曾经认识的人当中谁会想念我们,但我们知道我们 会想念谁。 ◆          那从未给我上过课的语文老师   ·小易子·   暑假了! 美国大学三个月的暑假,又可以让我心无二用、一心一意地在唐诗 宋词的梦境里畅游了。   这不,每天早上九点多起床,简单的洗刷早餐,加上微信浏览,不过一个小 时。然后,操起跟了我N年的老式三星平板,将身体蜷缩在一个简易的躺椅里, 上网开始阅读那些我喜爱的诗词。读着读着,感到自己的心房好像和着诗句的音 乐节奏起舞律动,耳朵里响起了急急缓缓的“平平仄仄……”,而脑海里却不时 地出现一个初高中语文老师的形象。   那是一个从来没有给我上过课的老师。可是,在最近几年里,我开始学习唐 诗宋词时,特别是诵读诗词句子的时候,他的模样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我的脑 海中,并且还越来越分明,让我立刻回到记忆里第一次见到他的情形……   那是1977年的9月,十四岁的我完成了农村生产大队小学、初中总共七年的 “学业”,升学到我们公社开办的高中——裕公高中,并在高中住读。公社及高 中所在地有一两条街道,街上的居民都是不用担心挨饿、可以吃上旱涝保收的商 品粮的,那就是我们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我感到那么 的新鲜、那么的好奇。   正式上课的前一天,学校举办了一个迎新大会。公社及学校的领导讲话后, 几位老师就轮流上台自我介绍、发言。至于我们坐在下面的新生,虽然不敢大声 喧哗,交头接耳及偷偷的小动作还是避免不了的,心思很难放到那些听腻了千万 遍的讲话内容上面。不过,一个男老师的登场、他的一开口,我就给吸引住了。   这位老师中等个头,眉鲜眼亮、肤色偏白,宽宽大大的额头、方方正正的脸 面,一看就是城镇里的帅哥。更加打动我的,是他的声音,他的举止神态。他的 讲话声音洪亮、音调不高不低。他说自己是教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姓zhuā。 没两分钟,他的讲话里就开始穿插我们曾经学过的两首诗“锄禾日当午,……” 及“白日依山尽,……”。一开始,他朗诵了一两遍,然后作简短的解释;他的 声调时高时低、时急时缓、抑扬顿挫;诗的含义顺着他的手势、他的眼神、他的 脸部表情轻轻地悄无声息地流入我的脑海。尤其使我大吃一惊的是,原来读起来 味同嚼蜡的诗文一下子变得活生活色,原来要被强迫背诵的课文,现在恨不得渴 望多读几遍。还有,经他解释的诗意蕴含了多么新鲜的含义及意境,没有那些我 们被教导的“对地主阶级的仇恨、被封建王朝压迫”的千篇一律的说教内容!我 第一次知道,原来枯燥无比的语文,除了认识生字、背诵语录式的课文、练习葫 芦画瓢“爱谁恨谁”的文章外,竟然还有别的有趣的东西!   接下来,他又讲了一些学习古诗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又诵读了几首诗,尽 管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诗,但是他声情并茂的朗诵,那些诗句字词的音节好像 一下子就凝刻在我的心里,朦胧之中好像还能重复其中的某些节奏。接着,他说 掌握、学好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诗词中的字的声调,就是诗词的“平仄”。 他还用手比划这个“仄”是怎么写的,……。真是奇妙,我们的语言里竟然还有 这么奇怪且简单的汉字,并且它还与诗有很大的关系!   那天晚上,我心情非常激动。脑海里全部是这个老师的影子,耳朵还不时响 起“平仄”二字。等到稍稍安静下来才想起来,这位zhuā老师的姓到底是哪个 汉字啊?难道是“抓”?凭感觉,应该不是啊!想着想着,突然记起来,我的大 舅妈姓侯,而这个姓,在我们家乡念zhuā;并且,我父母亲曾经提起过,我的 大舅妈有个弟弟,是个老师,在某个公社的一个学校当老师。在我们那个地方, 姓侯的人不多,没准这个今天讲诗词的zhuā老师就是我大舅妈的弟弟!一想到 这里,我的心情更加激动了:因为,学校刚刚作了一个新生摸底考试,我被分到 高一年级的“快班”,就是选拔后成绩好一点的新生组成的一个重点班;而今天 讲话的语文老师中,我觉得就数这个zhuā老师的语文水平最高,那么,他肯定 就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了!   可是,第二天,给我们上语文课的不是zhuā老师!是一个更加年轻的、高 中毕业没几年、曾经在公社当过文秘的年轻人。我的心一下子沉重起来。不过, 不到两个星期,繁忙的功课就将zhuā老师及他的演讲从我心里挤走了。   那个时候,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不久,重视科学技术、学好数理化的口号一 浪高过一浪,数学物理化学课变得越来越重要、课程内容也越来越难,学校也就 越来越重视了;而语文政治课还是以现实政策有关的内容为主,可以用死记硬背 来对付,显得不是那么急切,可以退避一舍。为了重点培养我们这个快班,学校 给我们安排了一个数学功底很深、要求非常严格、长相还非常漂亮的女老师当我 们的数学老师及班主任。从此以后,我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数理化上面了; 特别是,与其它同学相比,我们农村来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期间的欠账太多,有海 量的数理化的内容需要补习。   在裕公高中呆了一个学期,我就因故转学到另一个高中了;转学之前,我已 经知道那个zhuā老师就是我大舅妈的弟弟。在离高考还有四个月的时候,我们 全县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了一次高考预备考试,成绩好的集中到三所高中进行特 别强化培训,这样我又转到了另一所高中。   总共两年的高中很快就过去了。1979年7月上旬,我参加高考完毕,回家足 足睡了一个星期才缓过神来,然后仔细回味高考考试过程,心里忐忑不安地琢磨 考试结果、估算高考分数。我心里想,只要我的语文能够考个45分,上个大学应 该没有问题,因为语文一直是我的弱项,正如我毕业时候的语文老师担心的那样。   在等待高考分数的日子里,在祈祷语文分数跨越45分的惴惴不安的期待中, 我又想起了两年前讲“平仄”的侯老师。在这个难得的可以忘掉课本、不用做任 何练习及模拟考题的休闲假期,一个潜伏已久的问题又冒出来了:为什么当年侯 老师没有分配到我们快班当语文老师?我从父母那里知道了一些大舅妈的家庭背 景,又从我父亲的朋友那里,隐隐约约明白了当年侯老师没有成为我们快班语文 老师的“原因”。   侯老师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在1949年以前,上过几年的私塾学堂;解 放后,他继续接受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不过由于某些原因他高中没有毕业,就直 接进入社会在小学、初中(有时候在高中)教授语文。由于他的父母亲在“旧中 国”不是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从而影响了侯老师后来的自身发展空间,其中就包 括上面提及的快班老师的分配。   虽然我与侯老师存在较为亲近的亲属关系,但是我们家与他直接联系不多。 他一直居住城镇“街道”,我们家一直居住农村。那时候住在农村的人们,犹如 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穷山僻壤,除了参军上学,基本上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与外 联系。特别是,那个时候,在城镇“商品粮”与农村户口之间有一个政府及社会 设置的巨大的、且非常难以跨越的鸿沟,这个鸿沟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人们之间 的交流往来。   在我的记忆里,仅仅只有一次我与他面对面讲过话。大概是在1979年8月初, 高考分数刚刚发布的时候。在那个年代,通讯非常落后,考生必须到学校去才能 看到自己的高考成绩。侯老师没有在我毕业的那所高中任教,估计他通过学校内 部系统还是通过自己的教师朋友圈子知道了我的高考成绩。我在前往学校拿高考 成绩单的途中,与他相遇了。他显得神采飞扬,中气十足地指着我对周围的人高 声说的:“这是易北方,我的外甥,一个才子,今年高考考了333.3分,四个3! 远远超过重点大学的录取线!”(在1979年,我们湖北省的理科录取线为285分; 全国录取率6.1%;那年高考英语按10%计分,我没有学过英语,考题中的选择题 猜对了三道,得3分;我的语文成绩是56分。)   …………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工科生,变成工程师,后来又来美攻读计算 机工科博士学位,毕业后留美任教,现在都快到了退休的年纪。几十年来,一直 为着基本生活忙碌着,没有机会沉下心来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 ——我的发自肺腑的最爱!   直到最近几年,生活、工作稍微安定下来,自己立刻下定决心,要好好地系 统性地补习汉语语文,然后学习唐诗宋词。三年前,终于一字一字地学完了小学 初中高中语文课本,并且重复了三遍;最近的两三年年里,每年中至少有两个月 的时间,我随兴逐趣地习读古典诗词。每当我抑扬顿挫地诵读经典唐诗宋词的时 候,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侯老师的身影,他的神态,他比划“平仄”的样子……。   我常想,如果那一年他当了我的语文老师,我肯定在高中阶段不会那样讨厌 语文。尽管那时的语文课本大多数都是说教内容,枯燥无比,不过,他肯定会 ——至少会在课外读物里——介绍一些唐诗宋词。并且,依着我与他的“亲戚” 关系,当他发现我喜爱诗词后,也许会想法让我接触这方面的读物,从而改变我 对语文的看法,进入学习汉语语文的正常渠道。   要是那年他当了我的语文老师,我现在没准就不会踏上工科的道路、将时间 花在自己不喜欢的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专业上面;特别是我从事的计算机行业,年 年都有新的东西要消耗我的宝贵时间;没准现在的我就会集兴趣与工作为和谐的 一体,凭着笔杆子的写作就可以生存了。   不过,转念一想,要是那样的话,依着我那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憨态秉性, 加上那戆直刚烈的急躁脾气,没准十有八九“笔杆子职业”就会夭折于中道,说 不定早就成了“南冠客”,大概率会“面壁思过”、装萌充楞、卖傻求生了!   嗨,造化会作弄人;但是命运有时候还会因人因事的变化而有所补遗。冥冥 天意注定我是工科的命、以及大半辈子的奔波折腾,直到接近晚年才稍微安定; 另一方面,这一“错位”却堆积沉淀了我的兴趣,可以给我提供丰富、惬意的退 休晚年生活:在浩瀚无垠的古典诗海里自由自在地、知足常乐地畅漾淌游……。   (2022年7月10日,美国大瀑布水牛城乡居。) 【丝露集】∽∽∽∽∽∽∽∽∽∽∽∽∽∽∽∽∽∽∽∽∽∽∽∽∽∽∽∽∽∽ ◆            那一束光——自由诗十首   ·江一平·   1. 《那一束光》   丛林上空的那一束光   是我前世未泯的理想   当世睁眼的那一瞬间   便本能地寻找   灵魂深处的星芒   我生长的这块地方   静水流深鸟语花香   还有   老水杉和银杏   絮叨着不朽的故事   和着   地下的隐泉   汩汩地作响   我却想   像小鸟那样   有一双翅膀   助我   拔起污浊的双脚   去追逐   天光   揣着永恒的向往   为了世代未竟的愿望   啊   丛林上空的   那一束光   2. 《你》   天天你吸引着我   日日我追寻着你   因你我心旌旖旎   为你我步履不息   有你才有我的色泽   无我可有你的意义?   相向切切有年   相亲遥遥无期   从来如偎如倚   总是若失若即   明知毫无希望   依然决不放弃   该问谁?   设定了这慢慢长距   漂浮着   恁厚的惆怅   千千丝   万万缕   3. 《草根》   尽管   尚未洗却   野火的余烬   依依难舍   冰雪的残骸   可是   我已经   攥住了一缕   早春的晨晖   待我熬过   那撕心的阵痛   看不还你   一片葱茏   4. 《我的摇篮》   啊嘛的脊背   是我的摇篮   一条长长的汗巾   将我和温暖   紧紧相连   每当太阳从东山升起   我便趴在啊嘛的背上   像乘着一艘小船   随着她劳作的身躯   在山谷里   簸簸颠颠   一遍又一遍   读不懂黄色的土   蓝色的天   我枕着她粗重的喘息   入眠   直到日头将落的傍晚   啊嘛驮着我   爬上屋后的土坡   望着西边远远的山   说那山的外面   有我阿爸阿娘   在为我们挣钱   我不敢看   那金色刺眼的光   那是阿爸的眼睛吗   看着啊嘛黑黑的脸   我憨憨的颜   还有身后   灰色的瓦   褐色的砖   啊   我的摇篮   注:啊嘛——客家话对奶奶的称呼。   5. 《河上的树》   我是一株河上的树   扎根于陡峭的岸崖   我是哪一粒无辜的种子呢   是山洪裹挟   还是鸟儿玩耍   弄我在这石缝里安家   数不清   多少回雷轰电打   记不住   多少轮夹缝挣扎   只知道   祖先烙在我骨头里的   是倔强   激励我一点一点   冒出血淋淋的芽   不屈不挠地   伸张着伤痕累累的枝桠   我也能结果   我也能扬花   也有葱茏一片的渴望   也是愿化春泥的侠   为什么要我   千百年孤寂地   守这一片地窄天狭   日夜不甘地   倾听无奈的流水哗哗   我是一棵河上的树   宿命叫我在河上安家   啊   可怜的河   我们都是山的弃子   命中注定的彼此牵挂   让我做你的爱人吧   和你一起   静静地记忆冬的冰封   悄悄地开心春的雪化   淡淡坦然于夏的烈日   轻轻微笑于秋的风华   年复一年   等待着   让我们携手   兑现一个永恒的约定   在春末夏初的这个清晨   沥尽我积攒了整年的血   扬你一身落英   放开你的歌喉奔向天涯   在天地之间   抹一缕   璀璨万里的   ——生命彩霞   6. 《树之语》   一颗内里活跃的心灵是春   把鹅黄积累成浓绿   我将参与构造   丰富而热烈的夏   你要到秋深的时候   才会赞叹金黄与嫣红吗   我已经陶醉过了   几多撕白的晨曦和花样的晚霞   霜雪降临的季节   便是我安详的时光   听得见冰清玉洁的深处   许多窸窣作响的挣扎摩擦   又一个轮回开启   会有许多崭新的芽   带着从我身上洗刷下的   汗血   总有一棵两棵   读得懂   我开心的豁牙   7. 《梧桐语》   假如注定   要我做一棵树   那就   做一棵梧桐吧   让我舒展的身躯   撑起一方阴凉如盖   你的身和我的根   得以同享凉快   我的心和你的心   便能一起开怀   让我昂扬挺直的枝干   把你五千年的希望   化成我一生的豪迈   再以我骨髓里醸就的浪漫   来发酵你五千年的期待   我曾在嘶哑水车的叹息中   流出快乐之泪   织成你航船的衣裳   我曾在死寂山乡的漆黑里   用泪点燃不屈之火   作你苦读的灯光   我更愿你   把我裁成薄板   让我骨骼的震颤   为翱翔的飞天伴奏万古绝响   哪怕你长久把我遗忘   任凭日晒雷击雨打风吹   把我变成一株枯桩   在我腐朽的躯干上   还会长出微笑的银耳   在晨曦中灼灼闪亮   闪亮着的是我   和你共同的理想   就这么固执地守候   坚信着某一天   会有佳鸟   来自远方   8. 《斜阳》   告别了一天的奔忙   你还要   恋恋不舍地回望   不论在哪个角落隐去   总要拢一缕云彩   留给我一抹霞光   我是离群的海鸟   是一滴孤寂   在喧腾中仓皇   偏爱这短暂的   宁静着的辉煌   在夕红中缓缓地飘零   疗却我终日的   忧伤   9. 《黄昏》   一轮残阳   在肃穆中落西   云层已被撕碎   斑斑点点   藕断丝连般   排成一个乡字   不忍于你的   别离   是   疲惫的鸿雁   蜿蜒着   蹒跚的步履   是   蒸腾的沼泽   恓惶地   挣扎着的喘息   是   拧绞着的山脉   溅出来的   殷红的   血滴   10. 《来了》   来了   一缕微风   轻抚纤细的山泉   弹出柔弱的铿锵   来了   我来和你   相挽相傍   我也是一棵嫩绿   在这黄土的坚硬里   与你一起   顽强   天阴的时候   霉雨的季节   丝毫没有阳光   依然有你我的摇曳   给山野   一副   活着的形象   即便是雪压冰封   还有不朽的根   悄无声息地   守候着   春的   希望 ◆            高老师的孤独   ·汪小菜·   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在众多村落中可能毫不起眼,但历史却非常悠久,距今约 六、七千年。   “青莲岗,一名东岗,在北岗东里许,地名土城,岗巅松三株,远近识之, 数百年物也”,因为“早年在岗上有一座青莲寺,寺旁有水名夕霞汪,以盛长莲 花著称”,因而以寺得名为“青莲岗”。   岗上有一个村庄,即青莲村。村子南边有一大块地方,土色灰黑。由于当地 群众多年在此取黑土肥田,久而久之就变成一个大水塘了,因此被称为黑土塘。 青莲岗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很广,西起严码村,东至土城村三棵松,约4平方公里, 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诗仙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而我们村也有一个青莲居士——作家高础基先生。 因为崇拜高尔基,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高础基。他是我父亲的朋友,以前是土 城村人,后来他请我父亲在我们村物色了一处闲置的房子,用来安心写作。于是, 机缘巧合下,他住到了我们青莲村一幢三层小楼里——我初中同学家的老房子, 距我家步行仅五分钟之遥。   听说高础基先生以前收过废品,后来自学成才,逐渐成为知名小小说作家。 出了几本书,经常获奖。他的一些文章还被当作中小学考试的阅读理解素材,现 在转型成了歌词作家,大家都叫他高老师。   俗话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样看来,高老师属于小 隐。他的门前有一个鱼塘,还有一大块菜地,平时可以钓钓鱼、种种菜、喝喝酒、 写写歌,不亦快哉!   我很羡慕他已经实现了归隐田园的生活。但我清楚地知道,他还是想做“大 隐”的。大概20年前,高老师曾是武汉某杂志社的主编,年薪八万,女朋友也换 了七八个,我中学时还参加过他的一次婚礼。后来他斥巨资投了一家杂志社,可 惜因为经营不善关门了。有家杂志社一开始有意要签他,他就主动推掉了其他公 司的邀请。没想到,杂志社后来却说“只要作品不要人”,于是他黯然离开了武 汉。   但高老师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倔强灵魂。他说,有时候无路可走,未必不是一 件坏事,说不定这样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他的住处有一副自己书写的诗句,是北宋晏殊的“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 间应有数。”他信奉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一半清醒一半醉。所以,每次父亲喊 高老师来我家喝酒时,他往往说自己不胜酒力,有时甚至以茶代酒。   有次我回老家,只见高老师开着甲壳虫,一袭白色长衣,黑色腰带,猩红色 裤子,颇有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潇洒倜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跆拳道黑带九 段。   那天,我做了十三香小龙虾,麻辣螺蛳,几个冷菜,又从他的菜地里拔了一 些蔬菜,再加上冰镇啤酒。傍晚,微风轻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意境就这么被烘托出来了。   我和高老师聊了很多。他说,人生最牛叉的事,就是实现自己吹过的牛叉。 但他又说,人的一些理想终究会变成幻想,离自己越来越远。实现不了的理想, 就让它像白月光一样,存在于生活的远方,没必要把自己逼到墙角。成年人的世 界,哪有容易二字。出门在外,肯定会对家人说,放心吧,我过得很好;对朋友 就说,兄弟,没事的,有我在;对自己则说,努力吧,不要让关心我的人失 望。   那天,高老师多喝了三五杯,突然问我觉得人生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是什么。 我说是无聊,没事可做。   他醉眼朦胧地说,很多人觉得人生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是失败,但我觉得是孤 独。有时候,失败并不是那么地难以接受。事实上,最难忍受的还是孤独。等真 正离开了家人,你就会知道孤独的可怕之处。以前我在工地或者学校体验生活的 时候,总有人问我干活累还是读书累,刚开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有一天, 我在工地上看到一群人在搬砖卸货,他们不时地擦着汗,有说有笑的,不停地装 卸和搬运。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不开心才是最累的,而不开心就是来自于孤独。   我觉得高老师总结得很到位。他经常写歌,偶尔喝酒,但是并没有“酒入愁 肠,化作相思泪”,也没有感叹“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都说人生三大憾事: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江郎才尽。高老师才华横溢,也 不是英雄和美人,所以暂时并不用担心这些。   玻璃易碎,浮光易晦。也许高老师年轻的时候浮光掠影地追逐过光鲜亮丽的 奢华生活,但现在一笑已经风云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没有身在其中的人不 会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多少伤痛和不堪。   而现在,高老师说他只想静下心来好好写作。 ◆            小庆的一生   ·文远·   小庆是我的一个发小,同住在县人委老三排。开始他们家住前排两间,我家 住中排一间;后来他家也搬到中排,仍住两间,我家那时也得住两间了,我家与 小庆一家中间隔有荣华一家。   小庆他父亲是县人委某科室干部,母亲是一名清洁工人,负责县人委门前大 马路一带的清洁卫生工作,天不亮就要起床扫地,工作很是艰辛和劳累,但好歹 有一个编制。他家是三个儿子,怀庆、小庆和吉庆。怀庆哥哥很有才华,会吹笛 子和吹号,会画很美的山水画,后来他当上区直属单位广西磷肥厂子弟学校的校 长。吉庆小我两岁,小时候在一块儿玩比较多。   小庆大我三岁左右,他是小学33班的,我是40班,差他三届。   小庆小时候因为比我们大,所以不常在一块儿玩。但他的一生与我多有交集, 我有幸知晓他的许多传奇故事。   小庆初中毕业以后就到他母亲这边的老家柳城插队去了。柳城土地肥沃宜种 蔗,小庆外婆经常从柳城老家带来一种黑皮蔗,圆滚滚,很大一条。我们本地没 见长那么粗的甘蔗。   后来听说他抽进柳州拖拉机厂,就是现在的柳微(柳州微型汽车厂)前身。 还听说他当上了团委书记,不知是厂一级的团委书记还是车间一级,我没问过他。 柳拖是大厂,能在大厂政治上有一席之地,说明小庆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上进青年, 前途光明。   小庆后来被广西农学院某教授的千金相中,跟那个南宁姑娘结婚后就相约来 首府发展。小庆调到南宁绢纺厂铸造车间当翻砂工,从底层做起。   小庆为了爱情也是拚了。   小庆调来南宁工作那年即1978年刚好我被单位派去搞工作队进驻绢纺厂,我 到铸造车间看过小庆。小庆工作还是蛮辛苦的,众所周知,翻砂工髒、累、险。   但小庆并没有沉沦下去,小庆有他的人生理想。小庆以初中文凭考上电大经 济专业,苦读三年顺利毕业。小庆的高等数学学得最好考得高分,他后来告诉我。 这说明小庆文革前读的老初中俗称老三届数学基础打得很厚实,不像我们文革时 才上的初中和高中,数学是一团糟,看见数学方程我就头疼,半天也解不出一个 方程式来。   电大毕业以后小庆辞去国企公职,在当时最繁华的市中心朝阳广场附近的永 恒相馆任专业摄影师。当年永恒相馆在本市第一家引进日本彩色胶卷和全套自动 洗印设备,相馆又处于闹市中心,一时间顾客盈门,相馆老板赚得盆满钵满。小 庆技术学到手之后,眼红耳热之际,毅然从相馆退职出来在大寨路与明秀路交叉 路口处开了一家自己的相馆。相馆里有两幅照相背景幕布是小庆的哥哥怀庆帮画 的。小庆还向亲朋好友高利息(我记得是18%左右,也可能事隔多年这个数字不 太准确了)集资扩股欲大干一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小庆这个雄心勃勃的 相馆并未取得成功。   小庆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又另辟蹊径。2001年底(我记得很清楚,那年的年底 我从北京应聘的公司回来之后专门找小庆在财校围墙旁边一家饭馆请他吃过一顿 饭,小庆一直住在农学院岳父家。育有一个男孩。饭馆是小庆定的,他比较熟悉 那一带)小庆告诉我,那时他有了两个新的工作。一个是在附近的街道社区当党 支部书记,同时兼某职业大学的数学和经济学课程。支部书记有不多的基本工资, 兼课是按课时计算,多上多得,但也比较辛苦。这两样工作加起来收入基本上可 以养家糊口了。以初中和电大的文凭担任教职教授职大学生知识,小庆的努力和 功力我是欣佩的。   再以后,我被所谓的科研院所改革浪潮摔到生活的风头浪尖,早早就被退休 了。小庆的生活道路却越走越宽广。小庆应聘当上广西外国语学院的一个系(也 叫院)的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也叫副院长),小庆给过我一张他的名片,看得 出小庆正踌躇满志,处于人生的颠峰时期。小庆工作忙得很。有一次我打电话想 跟他闲聊,但还没聊上几句就被他劈头打断话头。小庆对我说他正在给院领导汇 报工作,就匆匆挂断了电话。   我虽然对小庆匆匆挂断我的电话有点不快但也能够理解,对他的努力和工作 现状感到由衷的高兴。   看到小庆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好的收成,苦尽甘来,作为老友我真的为他感 到高兴。从小庆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从底层到中层或称中产阶级努力奋斗的过 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学习榜样。   小庆热爱机车运动,工余时间经常跟他的队友们组队四处云游。有一次我跟 他在鸡鸣三省(黔桂湘)交界的三江县高友村当地一年一度的韭菜节上偶遇,他 两夫妇就是跟着队友骑着机车一直从南宁开到三江,第二天还跟我们兴致勃勃地 到三江丹洲古城游玩。   以后有许多年我都没约得上小庆出来喝一杯茶或吃一餐饭,小庆在广西外国 语学院(该院原来在西乡塘区,后来搬迁到仙湖大道尽头五合大道的大学园区) 的新址筹建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精力。   再后来,听说小庆罹患尿道疾病动了手术需要长期挂尿袋。小庆要我有时间 去看他。我一直惦记着去看望小庆,但那几年我因为忙于在大洋两岸来回穿梭奔 走,生活一直没有完全安定下来,未来得及去看望小庆。这次我回国后再打小庆 电话,他电话已是空机,我预感不妙。再通过打小庆老伴退休前的学校三十三中 的电话询问,几经周折。有一天突然接到小庆老伴打来的电话,才知小庆于上一 年已因病去世。我十分遗憾没有在小庆还在的时候见他一面,满足他卑微的一个 请求。   人世间有些事,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可弥补,唯有遗憾。   小庆的一生虽然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从底层开始努力奋斗 的一生,就是我们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文革,插队,求学,独 生子女,下海或下岗,应聘……小庆一直不甘于生活的平庸。但正如一首歌中所 唱到的那样:“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小庆奋斗一生,命运已有 转机,正当好好享受生活,但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   回想起小庆短暂的一生和他的传奇故事,不禁感叹唏嘘,写下上面这段短短 的文字,以纪念他——我的发小和好友熊小庆。 【网里乾坤】∽∽∽∽∽∽∽∽∽∽∽∽∽∽∽∽∽∽∽∽∽∽∽∽∽∽∽∽∽ ◆               思露集   ·离家民·   人有脑,故有思。思绪像雾弥漫于空间,当遇见树木花草、鸟兽鱼虫时,会 凝结成露水。露水可滋养生命。   本文即把日常所遇世事所产生的感想记录下来集于一文,命名为《思露集》。 因思绪不连贯,故以章节形式记录在此。总计81章。若读者觉有趣,不胜欣慰。   第一章:恶政凶于虎,愚政恶于疫。   第二章:若问,读书有何用?智者曰:读书不一定会让你富裕起来,但会使 你的灵魂与众不同。仅此而已。   第三章:圣人云:历史只会告诉你一个结论,往事如烟,岁月如歌,生命若 尘。   第四章:人不要自以为聪明,打败自己的永远是现实。   第五章:人在同一个地方摔跤,第一次是正常经历,第二次是疏忽大意,第 三次则说明大脑确实有了物理病变。物理病变,非手术不可去除。   第六章:有人因追求思想自由而丧失了身体自由。众人多为了保身体自由而 放弃思想自由。谁知其故?各行其道是矣。而后人皆谓思想自由者为智者。概然 矣。   第七章:要平等,则不公正。要公正,则不平等。故,做一件事,想既平等 又公正是不可能的。   第八章:人类其实高看了自己。从地球外仔细看,其实和动物世界无异矣。   第九章:人类冲突多源于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源于世界观差异。最终可 归于唯心和唯物的不同。   唯心者以自我为中心,推而论之曰:没有了自己,国家没意义。没有了国家, 地球没意义。没有了地球,宇宙没意义。   唯物者以科学认知为依据,推而论之曰:宇宙浩渺,自我若微尘,故不必看 重自己。   孰对孰错?吾不知矣,盼后人解惑耳。   第十章:仇恨和慈爱是两枚种子。从小种植于心里,长大会生根发芽。此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矣。故,欲世界充满爱,则种爱豆。欲世界充满恨,则种恨 瓜。望世人慎择之。   第十一章:圣人云:欲大国,终成小国。不欲为大国,终成大国。天道灰灰, 谁知其妙?   第十二章:近代产生了一种以讲道理为生的职业,名为律师。故律师行业兴 盛的地区文明。律师行业衰微的地区野蛮。   第十三章:人是一种追寻自由的社会性生物。自由难得,故可贵矣。自由分 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因为社会性的制约,故常有,倘欲物质自由,则精神不能 自由。倘欲精神自由,则物质自由不能得。如何取舍,难矣!自思而定夺之。   第十四章:古人云,“宁和明白人吵一架,不和糊涂人讲句话”。何故?   因为聪明人在争吵中,能区分事实和观点的不同,并能正确使用逻辑推理。 终会使双方有所得并达成和谐。而与糊涂者语,只会愈来愈糊涂,终至对双方造 成伤害。故智者舍此取彼。   第十五章:圣人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人云:己所不明,勿教导人。   前者是良心的自律。后者是良知的使然。违者,无德无道之人耳。   第十六章:屠夫屠羊,羊哀嚎泣啼,众羊漠然视之。此人与羊之别也。故有 圣人云,能感知痛苦者,有生命耳。能感知别人痛苦者,方为人也。而从未感知 过苦痛者,从未活过耳,此至悲矣。   第十七章:理性者以是非定立场,非理性者以立场定是非。现代社会崇尚理 性。故前者文明,后者蒙昧。   第十八章:所谓社会文明者,从财物转移方式中可窥知。交易优于欺骗,欺 骗优于偷盗,偷盗优于抢夺。依次等而下之。故暴力泛滥的社会,野蛮之至矣, 无文明可言耳。   第十九章:坚定笃信巫医巫药的人,不值得与其探究任何重要且严肃的问题。   第二十章:谣言止于智者,兴于愚者。倘谣言满天飞,则说明智者稀,而愚 者众矣。   第二十一章:同情心是善良的基础。同理心是和谐的基础。无此“两心”者, 祸乱之徒耳。祸乱之徒众,则社会难得和谐矣。故欲社会和谐,须重“两心”的 呵护矣!   第二十二章:人生如旅。结伴同行者宜互助互帮。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 决不可能完全与别人同路。故有智者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第二十三章: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投影。如果大 脑健康,投影和客观世界就相近或相同。如果大脑病变,投影就会扭曲变形。故 “坏人”总是把世界看得很坏,“好人”总是把世界看得很好。其实皆谬。健康 的大脑多乎?不多矣。此即所谓智者矣。   第二十四章:   有些人大脑坏了。   他们不知道自己大脑坏了。   我们知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大脑坏了。   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大脑坏了。   他们仍然是大脑坏了。   第二十五章:骗子总是喜欢骗傻子。傻子总是喜欢相信骗子。他们构成一种 稳定幸福的生态。故外力很难干预。   傻子多,骗子会自然增多。骗子多,证明傻子多。故欲不再受骗,唯自己走 出傻子状态耳。   第二十六章:多数人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而恼怒。少数人听到与自己不同 的观点而欣喜。何故?前者以获得别人的认可为乐,后者以探求真道为乐。吾乐 道,故欲与后者为伍。   第二十七章:历史似长河。个人似水珠。有些水珠侥幸被冲到浪头,被誉为 英雄。大量水珠沉于水下暗流涌动,被称为大众。   谁主长河流向?暗流矣,非浪头水珠矣。   第二十八章:奕道云:黑白相争,顺道而为。处理不好的棋子,弃之。故管 不好的事,莫管。人所为当法之。   第二十九章:圣人云:道法自然。故,不探究自然,无以识道。不识道,无 以顺道。不顺道,无以谈德。空喊“道德”,舍本求末矣,无水求鱼矣,终怠终 败。   第三十章:生活在群体中的生命,欲独立思考何其难矣。欲独立行动,难上 加难。群体俞大,难度俞大。故独立思考者多不群矣。   第三十一章:株连与恐吓是野蛮社会的明显标识。也是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 的分野。   第三十二章: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应当看到底做了“什么事”,以及这件事 “产生的后果”。而不应当看是“谁做的事”以及“以什么名义”做的事。故当 就事论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第三十三章:有人撒谎。有人协助撒谎。有人相信撒谎。有人质疑撒谎。有 人假装不知道撒谎。有人知道撒谎而不语。有人知道撒谎指出撒谎。多数人把谎 言当真言。古往今来,从来如此。   第三十四章:现代人类犯的一个很可笑而不自知的错误,即,进食不是因为 饥饿,而是因为时间到了,无其它事可做,故为之。此可谓无自知之明,无自制 之力耳。   第三十五章:独裁者和愚民是好朋友,是一对稳定的生态。独裁者需要愚民 服从,愚民需要独裁者作主。何故?   有思想者不盲从,不独裁者不作主。故此。   第三十六章:人皆欲快乐避烦恼。倘有一种药,服后能忘掉曾经的烦恼,记 起曾经的快乐,则必定畅销耳。人世间有此药否?然。酒精即是矣。酒所以畅销 于人世间,概因此耳。   第三十七章:性爱是大自然的一种有趣进化。而有感的异性总是在摸不着的 天涯,遇见的总是无感的过客。因此造就了无数孤男寡女。故,真正的“爱情” 极其稀矣。因稀缺故人类贵之耳。古今同此。   第三十八章:人生就是演戏。演戏为了人生。不演戏的人生稀矣,故可贵。   第三十九章:病毒来了。有人防疫,有人被防疫。有人卖疫苗,有人买疫苗。 有人测核酸,有人被测核酸。有人卖药,有人吃药。有人供货,有人指挥供货, 有人买货。有人卖铁丝网,有人封门,有人被封门。有人哭泣,有人欢笑。有人 说从来如此,有人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第四十章:求真,犹沙里淘金,艰难矣。而金总是有的。   第四十一章:在元宇宙中,吾将努力活下去。何故?因为在现实宇宙中,吾 将很快死去。故此。   第四十二章:常言道:良医难医己病,理发师难理己发,善理者难顺家事。 何故?身在其中,心难置外矣。故此。   第四十三章:每个人都是作家,用一生写一个故事,同时看别人写的故事, 讲自己理解的故事。因此,每个人既是写书人,也是读书人,还是讲书人。愿人 们都能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第四十四章:人类至今最难攻克的顽疾,非癌症、非糖尿病、非阿尔茨海默 病等也,乃愚昧耳!此理不明,顽症不绝矣!   第四十五章:圣人云:道可道,非常道。何为道?道即路矣,左右皆悬崖。 偏离道就会坠崖身亡。   第四十六章:狗狗是一种神奇的物种,它的善性是人类的十倍。故欲善,就 和狗狗做朋友吧!   第四十七章:智者有言:爱国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观世景可见:“都是为 你好”,是愚人作恶最后的托词。   第四十八章:观世景,智者稀愚者众耳。何故?概因表象有万种,而真相只 有一个。智者须穷尽万种表象,方可识真相耳。愚者见一象即以为真。智者用思 想看世界,愚者用五官感知世界。故此。   第四十九章:“爱”与“狠”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一项技能,需要不断习之。 故有智者言:欲使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应当怎样对待别人。   第五十章:对儿童的教育,当以儿童未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人生为目的。   故一切违背此道的儿童教育都是不道德的。   第五十一章:每个人都有两条命。一条是来自父母的肉体生命。一条是生存 经历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灵魂。失去前者,是一种悲哀。失去后者,是另一种更 大的悲哀。故智者有言: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   第五十二章:如果世界变坏了,而自己从未抗争,那自己就不应当抱怨。如 果世界变好了,而自己从未建设,那自己就不值得欣喜。何去何从,值得自己选 择。   第五十三章:一个人成熟的典型标志是,他对自己的生死有了明确的选择意 向。社会中成熟的人多了,社会就是个成熟的社会。一个不成熟的社会特征是, 人们愿意把这种选择权交给社会团体、集体、权威。一个社会是否成熟?世人可 仔细观而察之。   第五十四章:树木最坚硬钢强的地方,是成长过程中经历创伤又痊愈结疤之 处。同理,一个内心钢强,不惧坎坷的人,必定有过同样的经历。   第五十五章:有人拼命活着。有人活着很拼命。既然拼命,那活着也无意义。 既然活着,拼命也无必要。生命之道,自然而然。欠之不及道,过之亦失道。   第五十六章:智者有言曰:活着其实不难。活好真实不易。何故?概因“好” 字无法精确定义耳。   第五十七章:众人皆以“免费”为善。而智者有言:“免费”是最贵的。何 故?因为常言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故,免费不要钱,但可能要命。望世人 明察之。   第五十八章:现代人崇尚的价值观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然而,智 者有言曰:包容比自由还重要!   第五十九章:一个人精神异常,叫“疯子”。一群人精神异常,叫“疯社 会”。一国人精神异常,类似于“疯人院”。   第六十章:真正喜欢学习的人,把求知当做目的。知识用来滋养自己的人生。 多数人把求知当做手段,知识只是用来谋取物质利益。两者道不同,最终果相异。 欲得真知,须把求知当做目的。   第六十一章:人皆欲生命有点意义。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从未被一支乐曲感 动过;从未被一幅画触动过;从未为一本书痴迷过;从未被一个人吸引过;从未 为一件事痛哭流涕过;从未对未知的世界好奇过。那人生就是贫瘠的,也是无趣 的,也是缺少意义的。   第六十二章:“黑社会”与“社会黑”,意思相近,但后者更恶。何故?因 为“黑社会”是洪水,“社会黑”是水源。   第六十三章:古代士绅常以“耕读世家”自喻。耕者,体劳以供养身体矣。 读者,脑劳以供养精神矣。可见读书之重要。如今许多人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 获取物质以供养肉体,背道矣。终怠。   第六十四章:人的思想来自何处?来自输入至大脑中的基本信息,通过分析 程序得出的结论。倘基本信息不真实,分析程序不符合逻辑,则产生的思想就是 错误的。所谓“错误”,即经不住时间检验耳。   第六十五章:中国古文化中,墨子主张“天下为公”。杨子主张“贵己重 身”。儒家主张“尊卑有序”。道家主张“自然而然”。观念不同,其实都有道 理。墨子是表述理想。孔子、杨子描述客观。老子是谈最佳最终结果。吾从道。   第六十六章:金钱是物质财富的代名词,是自古人类所追求的东西。然而, 有人因富裕而变的知礼仪、优雅、风趣、善良。有人因富裕而变得无礼、粗鄙、 凶残。何故?因为缺失了精神、理念、知识财富,单纯的物质富裕不能导致文明。 最终文明会被金钱吞噬。   第六十七章:古之谓“隐者”,远离社会之谓矣。而今有人身在社会,心在 山野。有人身居山野,心在闹市。谁是“隐者”?吾不知耳。   第六十八章:人生像一次开车越野旅行。遇到小的坎坷,不能惊慌失措地躲 避,那样会翻车。遇到大的障碍,需要冷静地避开,否则会车毁人亡。故遇事须 深思熟虑,精密度量。此乃智者之道耳。   第六十九章:人生至悲乃失去基本自由矣。基本自由无它耳,乃出生的自由; 活好的自由;离世的自由。倘生不能由己,活好不能由己,离世不能由己,则人 生至悲矣。愿世人皆自由人矣。   第七十章:人与人的差异有时候远大于人与动物的差异。何故?原因是人类 经常会违背自己的自然属性,而动物却很少这样。故此。因此,在许多事情上, 人应当向动物学习。本质就是要“回归自然”。   第七十一章:当代人常讲,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一个问题是:有文明与进步 吗?从客观的观点看,其实是:有文,没有明。有进化,没有进步。   第七十二章:世界上“真”太少,“假”太多。故,倘能认识一个“真”, 那也就非常幸运了。也该心满意足了。   第七十三章:“以人为本”是今人多推崇的理念。何意?即,为人处事首先 需要把人当做人来对待。人首先是人,而不是社会的砖瓦和国家机器的螺丝钉。 世人多空谈而不能践行。终害矣。   第七十四章: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基础。心理学是研究主观世界的基础。 而人是两者的结合体。故,物理学和心理学都不能单独透彻解释人的行为。如果 有一天,这两种学科被统一了,哪将对人有更深的理解。   第七十五章:人老了,就不愿再讲话。何故?原因是,讲错了怕遗害青年人。 讲对了,怕青年人不能理解反而责怪伤害自己。故然。   第七十六章:自以为聪明的人,对做一件事及其结果,总是喜欢先问:这有 什么用?其实自然之道是:万事万物都有“无用之用”。先做了事情或先有了东 西,慢慢才会发现它的用处。可见,人类经常高看自己,以为人能规划未来。其 实是不智。   第七十七章:世人皆知以法治国,以德教化社会之理,然世事常事与愿违。 何故?概因不悉法律道德之道耳。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基石。法不 合道,不是德。道不合法,不为道。故法道须一致耳。违反此理,法德皆误耳。   第七十八章:“上帝”为什么不开口讲话?因为开口必错,而“上帝”要保 持自己永远正确。俗人为什么总是唠唠叨叨?因为他们把自己想成了“万能的上 帝”。故此。   第七十九章:关于“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如果有人能给“神”做一个确切 的定义,我就能证明神是否存在。   第八十章:金钱是滋养肉体生命的食粮,但它不是滋养精神和灵魂的食粮。 故常有衣冠楚楚饱食终日而头脑昏昏者。倘一个人有足够生活的金钱,但依然难 以维持生计,那他一定是头脑昏昏之人。这种人不是金钱可以救治的人。   第八十一章:要想知道自己脸上是否有污迹,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别人告 诉自己。一种是自己照镜子。听别人的话,就是善于听取外部意见。照镜子,就 是善于反省。倘既不愿听别人的话,又不愿照镜子,则污迹将一直存在下去,不 会再进步。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               童谣八则 ·鱼米·   小引:儿时听过不少童谣,兹据记忆选取数则,以为民俗研究素材。   (一)   喳喳鹊儿(注1),   尾(注2)巴长。   娶了媳妇儿,   忘了娘。   (二)   月婆婆(注3),卖馍馍(注4)。   卖不了(注5),往家跑。   门槛儿高,绊倒啦。   一窝小狗儿抢了啦。   (三)   小老鼠,搬轱辘。   谁来啦?你姑父。   长的满眼眵目糊(注6),   叫俺的小狗舔舔吧?   俺不,俺不!   (四)摇篮曲   哦~,哦~,瞌睡着(注7),   老马虎的(注8)咬耳朵。   咬的耳朵耷拉拉,   寻(注9)个婆的(注10)卖菜瓜。   (五)抱椿树(注11)   椿树王,椿树王,   你长(注12)粗,我长长(注13)。   你长粗了做梁檩,   我长长了穿衣裳。   (六)   鸡鸡翎,砍马刀,   你家人口尽俺挑。   挑谁?   挑王魁!   王魁不在家。   挑你弟兄仨!   弟兄仨不说话。   挑你小哑巴!   小哑巴不会吭。   挑你穆桂英!   穆桂英去唱戏。   就挑 xx(注14)自己!   (七)找白马   仨角仨,仨角仨,   我到南地放白马。   一放放到晌午错(注15),   心中瞌睡眼皮塌。   抻开汗褂睡一觉,   醒来不见好白马。   顺着马蹄往前找,   一找找到丈人家。   大舅哥看见往家请,   二舅哥看见往家拉。   拉拉拽,拽拽拉,   拉拉拽拽到他家。   先喝酒,后喝茶,   这才找回好白马。   (八)   板凳板凳摞摞,   里头(注16)坐个大哥。   大哥出来卖菜,   里头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   里头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梳头,   里头坐个狲猴。   狲猴出来打仗,   里头坐个和尚。   和尚出来念经,   里头坐个先生。   先生出来算卦,   里头坐个蛤蟆。   蛤蟆出来凫水,   里头坐个老鬼。   老鬼出来推车,   碰的鼻子流血。   要套的(注17),没套的,   摸它爹个破帽的。 注释 注1:喳喳鹊儿,即喜鹊。 注2:尾,此处读作yǐ。 注3:月婆婆,即月亮。 注4:馍馍,即馒头。 注5:了,此处读作liǎo。 注6:眵目糊,即眼屎。 注7:着,此处读作zhuó。 注8:老马虎的,即隋朝恶人麻叔谋,用于吓唬小儿,详见鲁迅《朝花夕拾●二十 四孝图》。 注9:寻,此处读作xín,嫁娶之意。 注10:婆的,即婆母、婆家。 注11:吾乡风俗,个矮小儿欲长高者,正月十五早晨抱高大椿树,念此歌谣。 注12:长,此处读作zhǎng。 注13:长长,此处读作zhǎng cháng。 注14:该童谣为游戏时所唱,两队人马对面而站,各自拉手成一排,xx代表从对 方挑选的人,冲撞过来,以能撞开对方一排为胜。 注15:晌午错,即刚过中午。 注16:里头,即里面。 注17:套的,即棉花,止血用。 【网萃】∽∽∽∽∽∽∽∽∽∽∽∽∽∽∽∽∽∽∽∽∽∽∽∽∽∽∽∽∽∽∽ ◆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五十六~五十七)   ·程鹗·   五十六:现实的量子世界   在实现从爱因斯坦到费曼几代物理学家心向往之的单一光子双缝实验后,阿 斯佩最希望的莫过于再接再厉,将惠勒在那个实验中进一步假想的延迟选择也变 成实验室中的现实。但这一次,他却力不从心。   双缝实验是19世纪初杨的经典之作,那经过两条缝隙的光束在屏幕上产生的 干涉条纹曾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然而,当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 等人在索尔维会议上设想用单一的光子进行这个实验时,他们在这个纯粹的假想 情形下达成难得的一致看法:如果在实验的光路上设置仪器探测光子“实际”所 走的途径,那光子就只会表现出粒子性。而杨那个标志光波动性的干涉条纹只是 在对光子的行径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海森堡认定那是光子与测量仪器相互作用时不确定原理的使然,并为之提供 了演算证明。他的导师玻尔更为高瞻远瞩,指出光子的粒子或波动行为完全取决 于测量的选择,并不拘泥于相互作用。是为互补原理。   几十年后,惠勒异想天开地提出一个分辨海森堡与玻尔孰是孰非的途径:等 光子已经通过狭缝之后再插入测量光子行径的仪器。这样,测量粒子性的选择被 延迟到光子不再有机会与仪器发生相互作用之后才出现。这个延迟的选择应该也 会影响光子的表现。   理论物理学家斯卡利(Marlan Scully)更为大胆地补充,如果延迟选择实 验中设置的仪器并没有直接干预光子的运动却排除了干涉条纹的出现,那么也可 以在随后的某一个时刻完全清除该测量所能获得的结果,让测量者对光子路径仍 然一无所知。这相当于测量光子路径的选择无法奏效,这个实验便应该能回归原 初,重现干涉条纹。他这个假想试验无异于抹杀历史记录,因而叫做“量子擦除” (quantum eraser)。   这一系列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思想火花在阿斯佩1985年的单光子双缝实验 后才开始有了现实检验的可能。但他那时能采用的纠缠光子对来自钙原子的受激 级联辐射。在那个过程中,钙原子接连两次发出光子的方向都是随机的,因而实 验中很难同时捕捉到成对的两颗光子,只能碰运气而效率很低。能捕捉到的光也 极其难以聚焦。阿斯佩花费了好几年的功夫才得以让纠缠中的光子对在各自方向 走上六米的距离到达探测器,排除互相之间作弊的可能。   光的速度非常快。对光子而言,走过那六米的距离只需要20纳秒(0.000 000 02秒)。在用同样的装置实现双缝实验后,阿斯佩明白他不可能在这么一个 稍瞬即逝的刹那间在光路中插入仪器进行延迟选择的实验。而要加长这个运行时 间,他需要更好的光源以便聚焦。但他已经没有时间了。   在那个年代,量子纠缠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阿斯佩的实验虽然有过一时 轰动,却也很快与过去的克劳泽一样被遗忘。不久,他发现持续关心他实验结果 的人群中特异功能爱好者数目上远远多于物理学家,甚是尴尬。审时度势后,他 急流勇退,转向研究恩师科昂-唐努德日那时倡导的激光制冷新技术。那个领域 正生机勃勃,更没有令人烦恼丧气的争议。   阿斯佩没有预料到,他希冀的纠缠光子对新光源居然很快就出现了。   1980年代,美国、欧洲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似乎一夜间面貌迥异。那是中国 改革开放之初,逐年增多的留学生正走出国门,出现在西方国家的校园里。物理 专业正是这支大军的先锋,很快在美国大学中成为研究生主力。相应地,物理期 刊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姓名。   1987年,美国东部罗切斯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区泽宇(Zeyu Ou)和韩国同 学洪庭基(Chung Ki Hong)在他们的导师曼德尔(Leonard Mandel)指导下做 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   当一颗光子以45度角入射一片分光镜时,它有50%的机会被反射,也有50%机 会穿过镜片到达另一侧。洪庭基区泽宇他们别出心裁地在分光镜两侧各发射一颗 光子,让它们同时抵达镜面的同一个地点。两颗光子都各有穿过和被反射的可能。 如果它们双双被反射或者都穿过,那么分光镜的两侧会各有一颗光子出现。如果 其中一颗光子被反射而另一颗光子穿过,两颗光子则会出现在分光镜的同一侧。 这样总共存在四个可能性,各有25%的几率。   或者说,在分光镜两侧各有一颗光子和两颗光子出现在分光镜同一侧的可能 性各为一半。   然而,实际测量下来,他们却发现两颗光子总是会出现在分光镜的同一侧。 如果一颗光子被反射,那另一颗光子就一定会穿过分光镜与之汇合。反之亦然。 他们几乎从来看不到两颗光子各自穿过或各自被反射因而分别出现在分光镜两侧 的情形。   洪庭基、区泽宇和曼德尔观察到的是又一个量子世界的奇异。他们实验中的 两颗光子可以来自不同的光源,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也不存在纠缠。但因为有着 相同的频率和自旋,它们是一模一样的光子,彼此不可分辨。虽然只是单个的光 子,它们在分光镜所在之处呈现波动性,像两道水波相遇时一样发生了干涉。这 时,一颗光子穿过分光镜而另一颗光子被反射的情形恰好是两个波互为增强的 “明亮”部分,而两颗光子各自被反射或穿透的情形则是波互相抵消的“暗淡” 所在。于是,他们在实验中看不到这后一种情形,即不存在两颗光子分别出现在 分光镜两侧的可能性。   进一步,他们让两颗光子到达分光镜的时间略有差异,使它们彼此有了可分 辨的依据。他们观察到两颗光子分别出现在分光镜两侧的机会随时间差逐渐增加。 当这个时间差足够大时,它们分别出现在分光镜两侧的机会也与出现在同一侧等 同。那时两颗光子已经完全可以分辨,恢复四种可能性机会等同的经典行为,不 再有量子的奇异。   还是在量子力学尚未诞生的1924年,名不见经传的印度小青年玻色首先认识 到微观的粒子如果具备同样的物理性质就会彼此之间无从分辨。它们因而具备与 经典粒子完全不同的统计规律。这个观点在当时如此地超前,以至于连薛定谔也 无法领会,需要爱因斯坦在私信中耐心地释疑。光子正是符合这个玻色统计的玻 色子。   与格林伯格等人发现的GHZ量子态一样,洪庭基他们三人发现的“HOM效应” (HOM effect)也超越了爱因斯坦当时的理解。微观粒子的不可分辨并不一定需 要大样本的统计,也完全可以在个别粒子的行为中直接体现。HOM效应更进一步 展示了从经典可分辨到量子不可分辨的渐进过渡,引起广泛注意。及至2007年, 仍未死心的赫伯特还在试图利用这一效应实现他的超光速通讯。   在那个年代,利用激光等新技术探测单个光子表现的研究异军突起,形成所 谓的“量子光学”(quantum optics)。曼德尔正是这个新领域的先驱之一。   那时,物理学家已经知道某些晶体可以“分解”激光束。比如一束蓝色的激 光入射后,会在晶体后侧成为两束红光射出。曼德尔和他的学生们经过一系列实 验证明那也是一个微观的过程:每颗入射的蓝色光子被晶体转换成两颗红色的光 子,以不同的角度射出。因为红光的能量比蓝光低,这个过程满足能量守恒。但 更让他们兴奋的是,由此产生的两颗红色光子既可以发生类似HOM效应的干涉行 为,也具备违反贝尔不等式的表现。它们正是一对纠缠中的光子。   几乎同时,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史砚华(Yanhua Shih)也在博士论文 研究中做出了同样的发现。这个产生纠缠光子对的新方法叫做“自发参数下转换” (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conversion)。它将一颗高能的光子转换为一 对能量较低、互为纠缠中的光子。   霍恩在无意中翻阅到曼德尔小组的论文时大吃一惊。他意识到他们检验这些 光子对的贝尔不等式行为时所作的正是他与塞林格当初设计过,却因钙原子级联 辐射的缺陷未能实现的实验。霍恩立即给远在奥地利的塞林格打了国际长途电话, 督促他查阅这篇论文。   还在埋头于中子实验的塞林格阅读论文后也立刻拨打越洋电话,直截了当地 向曼德尔请教他应该购买什么样的激光器。那时,塞林格对量子光学几近一无所 知,也还从来没有接触过激光器。但他敏锐地察觉这个新的纠缠光子源会是一个 革命性的突破。   由“自发参数下转换”产生的光子对从晶体中射出时既互相分离又各自具备 鲜明的方向,可以很方便地被导入不同的光路进行实验。这会大大地提高效率和 聚焦能力,其功能与钙原子级联辐射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在亲赴曼德尔的实验室取经之后,塞林格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告别中子, 全力以赴投入光子的纠缠。   在实现了观测单一的光子、电子、中子等微型粒子之后,物理学家也在把目 光转向质量大得多的原子和离子,试图也将它们单独地隔离开来观测其量子行为。 在这里,他们得心应手的工具正是阿斯佩移情别恋的激光制冷技术。   爱因斯坦最先提出光子概念时即指出光子不仅携带能量,而且也有动量。原 子在吸收光子的能量同时也会获取其动量。有了能够精准调控的激光后,物理学 家可以巧妙地用光子在各个方向撞击原子,让光子的动量减缓原子本身的热运动。 这样累积的效果是原子在空间上被“冻结”,一个个静止着被“捕获”(trap)。 它们甚至还能被激光束锁定,任由研究人员随心所欲地牵引着运动。因为这样被 捕获的原子几乎不再有任何热运动,处于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这个方法叫做 激光制冷。1997年,科昂-唐努德日、朱棣文和另一位物理学家因为激光制冷和 捕获原子技术上的突破获得诺贝尔奖。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激光制冷是精密测量时不可或缺的 手段。那里有全世界最精准的铯原子钟,用以计时的便是在激光捕获下没有热运 动干扰的铯原子的光谱频率。   在1980年代末,这个研究所里的怀恩兰(David Wineland)在如此捕获的离 子中观察到了量子跃迁的发生。   为了解释氢原子的光谱,玻尔在1913年提出量子跃迁的概念:电子在不同轨 道之间跳跃,同时吸收或发射光子。后来,玻尔的轨道被薛定谔的波函数分布取 代,电子在不同量子态间的变迁也在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中有了更精确的数学 表达。但量子跃迁的概念依然存在着。与波函数的坍缩一样,跃迁的过程不需要 时间,并且随机、自发,因而同样地不可思议。爱因斯坦曾为它发出“上帝不会 掷骰子”的名言揶揄。晚年的薛定谔更还以《量子跃迁存在吗?》为题撰文不甘 心地表达他的异议。   但与双缝实验的中的干涉条纹一样,光谱线来自众多原子的统计效应,无法 从中分辨个别原子的行为。因此,无论是否认可,量子跃迁也一直只是理论家的 假想。   在怀恩兰的实验室里,一颗颗原子孤零零地被捕获冻结。在激光的激发下, 它们不断地吸收、发射光子,同时完成着量子态之间的跃迁。因为巧妙的实验设 计,研究人员可以实时地观测到每一个单独的跃迁过程。   更有甚者,这个跃迁过程本身也能被冻结。这个奇妙的可能性最先却是由发 明计算机原理的数学家图灵注意到。根据冯·诺伊曼的测量理论,如果针对一颗 处于高能量的激发态正要向低能量的基态跃迁时的原子实施测量,使其波函数再 度坍缩在那激发态上,就能延迟它向基态的跃迁。而假如这样的测量能连续不断 地进行,那原子的波函数一次又一次地坍缩,便不再有跃迁的机会而被冻结在那 激发态上。   这个情景很像古希腊先哲芝诺的“飞矢不动”——射出去的箭在每一时刻都 处于静止状态——悖论,因而被称为“量子芝诺效应”(quantum Zeno effect)。   1989年,怀恩兰用频度极高的激光脉冲连续照射处于激发态的离子,果然抑 制了它们返回基态的跃迁。如同芝诺想象中悬浮在空中的飞矢,这些离子蓄着势 却不得发,同时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冻结。上帝那只正在掷骰子的手竟被经典世界 中的凡人生生遏制。   短短几年后,量子世界的帷幕再一次被揭开。怀恩兰的同事康奈尔(Eric Cornell)和威曼(Carl Wieman)在1995年运用激光制冷将大量的铷原子降至史 无前例的极低温。他们如愿以偿地观察到这些原子突然间失去各自独立性,形成 一个完美的整体。那正是爱因斯坦70年前根据玻色的统计理论所预测的一个新奇 量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因为这一贡献,康奈尔和威曼获得2001年的诺贝 尔奖。   那时怀恩兰自己的科研兴趣已经有所转移。1994年,一场国际会议在他所在 的科罗拉多大学召开。埃克特在会上系统地介绍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和进展。那 时,肖尔用量子计算机分解大整数的算法刚发表不久。那独特的潜在计算能力以 及对现有RSA加密方式的威胁引起了人们对量子计算机的莫大兴趣。与先前的贝 尔和塞林格一样,怀恩兰和众多与会者如梦初醒:原来量子纠缠还真会大有用场。   就在那次会后,怀恩兰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按照理论家已有的设计,他很快 在1995年以操纵两颗被捕获离子的量子态方式实现了第一个实施量子计算所必须 的逻辑门,相当于经典计算机中不可或缺的电路。在那之后,量子计算机也不再 只是理论家的梦想,开始步入真真切切的实在。   当班尼特等人的量子隐形传态设想在1993年发表时,塞林格已经是奥地利因 斯布鲁克大学的教授。他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大张旗鼓地展开量子光学实 验。他的预感没有错。以“自发参数下转换”作为产生纠缠光子对的光源无论从 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越了原先的钙原子级联辐射,使得过去可想而不可为的 实验成为可能。   与当年的阿斯佩一样,塞林格花费了几年时间不断地设计、改进他的仪器, 提高探测效率。他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与格林伯格、霍恩在理论上发现的三颗光子 所形成的GHZ量子态,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当他听到那更为奇异的量子隐形 传态时,塞林格意识到那个涉及两对纠缠光子的运作所需的条件与GHZ相当接近, 他的实验室也正巧已经万事俱备。   1997年年底,来自塞林格实验室的一篇论文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的题 目简单明了:《实验量子隐形传态》。他们报告了将一颗光子的自旋量子态通过 量子纠缠远距传送到另一颗光子的成功尝试。这个奇葩的量子过程遂成为实验室 中的现实。   在那20世纪结束的几年里,塞林格厚积薄发,连续取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进 展。1998年,他们将贝尔不等式实验中光子经历的途径延长至200米,更进一步 关闭它们互相“作弊”的可能。那年,他们也分别实现了量子纠缠交换和量子密 钥分发。量子世界的神秘一个个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当2000这个千禧年到来之时,在美国的史砚华与斯卡利携手,也在实验室中 实现了惠勒的延迟选择和斯卡利的量子擦除。结果没有悬念。基于量子力学理论 的预言一如既往地得到实验的证实。玻尔那语焉不详的互补原理经受了考验。爱 因斯坦顽固坚持的局域性现实则依然只是一厢情愿的海市蜃楼。   经过索尔维会议上的坐而论道,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不屈不挠,玻姆、艾弗 雷特、贝尔的不懈质疑,直至克劳泽、阿斯佩、塞林格等人的实际验证,量子纠 缠终于彻底摆脱了哲学、玄学乃至超自然伪科学、非科学的羁绊,登堂入室成为 物理实验室中的正统课题。   而在那个世纪之交,量子纠缠也完成了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变。量子计算机、 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这些神秘但前途不可限量的新技术均已完成了可行 性检验,只待进入大规模实用范畴。因为它们所拥有的战略重要性,一场全球性 的技术竞赛迫在眉睫。   那时,还没有人会想到在已然一马当先的塞林格之外,将在这场时代大潮中 引领风骚的会是一名刚到他实验室不久的留学生。   那便是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   五十七:中国的量子卫星   在鬼魅般超距作用终于成为活生生的物理现实后,这一神奇的量子新技术在 进入实用领域之际却偏偏面临着一个无法避免的障碍:距离。   虽然量子纠缠本身能够瞬时地跨越任何空间阻隔,其前提条件是两端已经各 有着互为纠缠中的粒子。显然,以光速运动的光子是发挥这一潜能的首选。但如 何安全、可靠地将光子派送到所需要的地点并保持它们的纠缠量子态却是一大技 术甚至工程难题。   克劳泽和阿斯佩在最初的实验中只能将纠缠的光子对分离区区几米的距离。 有了“自发参数下转换”的新光源后,塞林格将这个距离扩展至百米范围。这在 检验贝尔不等式的学术问题上已能胜任,却远远不具实用价值。   出于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贡献,电磁波在20世纪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通讯工具。利用其波动性,电台、电视台可以同时向四面八方播放信息。 但量子的新技术却要求其作为粒子的另一面:将个体的光子传送到既定的目的地。 在技术上,这有两种不同途径:用聚焦能力极强的激光定向地发射光束,或利用 光导纤维制作的光缆像水管输水一样将光束引导至需要的地点。   无论是在大气中还是在光纤内,光在传播中都会因为被散射、吸收等因素而 消耗,信号随距离越来越微弱。以量子的角度,那就是光源发出的光子能够抵达 目的地的可能性因距离降低,很快会成为强弩之末而力所不能及。   这个问题在传统的电磁波通讯中不难解决。只需在传播路径上建立一连串的 中继站接收上游的信号进行高保真放大,然后将增强的信号发往下游,弥补损失。 它们犹如中国古代的烽火台,一站站接力传送宝贵的讯息。   然而,这个历史悠久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在量子技术中毫无用武之地。为实 施量子纠缠而准备的光子在传送过程中必须保持其未知、未定的量子态。因为祖 瑞克和伍特斯的发现,这样的量子态不可克隆,也就无法被复制放大。在提出 “BB84”密钥分发的1984年,班尼特和布拉萨德就曾指出这一尴尬:量子态不可 克隆定理保证他们的方案近乎绝对的安全性,却也同时限制了其实用性。传播密 钥的信号无法中继放大,所能传达的距离会非常有限。   如果中继站像终点端一样在接收到量子密钥的分发后获得密码本身,也可以 将密码再度以同样的保密方式传送给下一站。这样的中继站像《红灯记》中通讯 员、李玉和、铁梅、磨刀人构成的传送链一样,每个中继站拥有需要保密的信息 本身,因而存在着安全隐患和敌方攻击的目标。只有具备额外的安全保护条件, 这样的“可信中继”才能发挥作用。   这种中继站的可信度完全依赖于量子技术之外的人为措施,因而只是无可奈 何的权宜之计。理想的密钥分发应该杜绝所有可能漏洞,保证全程安全性。对此, 班尼特和布拉萨德在1984年时并不特别乐观。   好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十来年后,班尼特和布拉萨德和其他合作者一起 发现了量子隐形传态。虽然一颗光子的量子态无法克隆,它却能在保持其未定特 性的前提下通过另外的纠缠光子对传递到一定距离以外的另一颗光子上。如果能 持续地施行这样的隐形传态,光子的量子态便同样可以接力般地一站一站地传送 下去。所不同的是量子态在这些中继过程中从来没有暴露真身,因而不可能泄密。 即使其中出现了王连举那样的叛徒,他也因为手中并未掌握密电码而无能为力。   于是,安全可靠地实现远距离纠缠光子对的传送和量子隐形传态成为量子通 讯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   当新世纪伴随着千禧年到来时,塞林格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量子实验专家。 他告别因斯布鲁克大学衣锦还乡,回到母校维也纳大学。   维也纳是著名的音乐之都,也是欧洲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心。塞林格挂牌成 立的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所坐落在以玻尔兹曼命名的大街上。不远处便是以 薛定谔命名的国际数学物理研究所。这两个历史性的名字标志着这所大学引以为 傲的物理传承。   因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圆舞曲名闻天下的多瑙河在市内流过。 当塞林格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这个烂漫、热情的旅游胜地时,他们却一头钻进河 边不起眼的小楼。楼里的电梯直达地下横穿河底的城市排污管道,那正是铺设输 送光信号电缆的现场通道。他们在岸边和河心岛的两个这样的小楼里安装起测量 仪器,开始走出象牙塔的第一个量子实验。   这两个简陋的实验室彼此相距600米。这不仅是一个比实验室中已有记录长 得多的距离。无论是地下污水管中的电缆还是架设在房顶上的激光设备,它们不 再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时刻经受着现实环境干扰的考验。   这样,量子纠缠在2003年成功地跨越了多瑙河。由“自发参数下转换”产生 的光子对在这个距离和环境中保持了彼此纠缠的量子态,也顺利完成量子的隐形 传态,证实量子通讯的实际可行性。   不久,他们又在维也纳市内一座古老的天文台和一幢为纪念千禧年修改的大 厦顶端分别设置发射光子的激光器和接收光子的望远镜进行收发实验。这两栋建 筑相距7800米,也没能难倒纠缠中的光子对。   在这个破晓之初的新世纪,塞林格对量子技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的下一 个目标是位于摩洛哥外海但隶属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当然他所钟情的不是阳光 海滩,而是海岛夜晚清新明澈的空气。在海岛的高山之巅,他们发射的激光束应 该能够在大气分子散射、吸收中顽强地抵达遥远的另一个岛屿。那些岛上还建有 天文台,有着威力强大的天文望远镜可以用来捕捉接收存活的微弱光信号。   虽然光缆有着能够屏蔽环境影响、随意引导光束绕开障碍物的优势,光束在 光导纤维内部连续不断的反射和被吸收也带来很强的损失。对于无法中继放大的 量子实验来说,光子在大气层中传播时的损失会小得多。只要具备强有力的光源 和高灵敏度的望远镜,他们能够克服气候环境的干扰,将保持着纠缠状态的光子 对分送到遥远的地点。   塞林格团队的成就和努力逐渐引起国际性的回响。但最关注他们进展的却是 遥远东方的中国。那里的科学家正在奋力追逐他们的脚步。   1970年出生的潘建伟属于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长大的新一代。他17岁时进入 中国科技大学,那里获得理论物理学士、硕士学位。在中国的物理毕业生纷纷留 学美国的大潮中,潘建伟却在1996年来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大学深造。   他在塞林格的实验室中也是一个异数。虽然潘建伟在中国科技大学时已经对 量子世界的奇葩深有体会,甚至曾在毕业论文中质疑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他从事 的是纯理论研究,从来没有动手实验的经历。塞林格并不以为意。他看出这个小 青年的潜力,接受他进实验室摸索、学习。   潘建伟也正逢其时。他参与了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人类首次量子隐形传态的 实验,成为1997年那篇里程碑论文的第二作者。随后,他很快成为实验室骨干, 卓有成效地完成一系列改进、推广和创新的量子纠缠实验。   2001年,已经在塞林格指导下学习、工作五年的潘建伟告别了奥地利,回到 他自己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在那里,他仿照导师也组建起一个量子物理与量子 信息研究所。   那正是他的梦想。塞林格第一次见到当时26岁的潘建伟时问起过他将来的打 算。潘建伟似乎早有准备,干脆利落地回答将来要在中国也建立起像您这样领先 世界的实验室。一帆风顺的潘建伟又一次适逢完美的时机。   在那个世纪之交,中国开始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世界舞台。这个古老 国度终于完全摆脱了历史性的战乱、贫困和闭关锁国,开始现代化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自信心的增长,中国政府也将注意力转向更具长远目标的科技 领域,不惜大手笔投入资金,同时以“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名目吸引自 改革开放之初的留学潮中出国并滞留海外的杰出人才回国,共创新的科技大国。 潘建伟应运而动,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典型。   量子技术也正是中国政府选定重点支持的战略项目。年仅31岁的潘建伟获得 几乎前所未有的资金和行政支持,成为这一尖端科技的领军人士。他不负众望, 回国仅四年后就在中国科技大学所在的合肥实现了距离长达13千米的纠缠光子对 分发。这一成果引起世界的惊奇,也激发了奥地利导师的好胜心。师徒俩远隔半 个地球的竞争旋即拉开序幕。   2012年8月,潘建伟实验室率先在《自然》杂志报告他们在青海湖高原的清 澈大气中成功地将纠缠的光子对传送至97千米的距离。仅仅一个月后,塞林格实 验室就在同一刊物上宣布他们在加纳利群岛把这个距离扩展到143千米。有意思 的是,塞林格的论文作者名单中又有了两个新的中国名字,包括第一作者马晓松。   青海湖和加纳利群岛有着一望无际的视野,适合激光束的直线传播。地球上 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城乡却没有那样的理想条件,那里有着各种天然或人为的障碍 物。地球表面的弯曲也不允许光束传播更远的距离。与传统的电磁波依靠高悬天 外的通讯卫星才能传遍全球一样,纠缠光子对的远距离分发最终也需要卫星帮忙。   潘建伟和塞林格的实验表明光子的确能够在大气层的远距离传播中保持其量 子态,足以胜任通往卫星的旅途。[1]2008年,意大利科学家成功地探测到由地 面发射、经由轨道上卫星反射回来的单个光子,也证明了地面与卫星瞄准锁定和 光子往返穿越大气层的实际可能。   为了赢得这下一场竞赛,塞林格很早就向欧洲航天局提交了发射人造卫星进 行量子通讯实验的方案。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欧洲航天局的官僚黑洞 吞噬了他的申请,迫使他止步不前。终于,他收到旧日学生的来信。中国的政府 已经批准了发射“量子卫星”计划。潘建伟在信中提议他们携手合作,共同将他 们的设想付诸现实,   早在2003年,才回国不久的潘建伟也已提出卫星实验的设想。虽然他那时还 只是一名33岁的科研新手,这一远见与正雄心勃勃的中国政府一拍即合,成为在 大科学项目上后来居上,超越老牌欧美强国的期望之一。2011年,中国科学院将 “量子卫星”列入国家第12个五年计划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并将其第一颗 卫星命名为“墨子号”,纪念历史记录中早在2400来年前曾进行过光学研究的中 国先哲墨子。   那年年底,中国与奥地利签署卫星实验合作协议。塞林格与潘建伟师徒俩从 竞争对手再度转向亲密合作者——至少是在墨子号项目中。两个团队在地面的的 竞赛依然如火如荼。2012年,他们各自在青海湖和加纳利群岛分别实现了跨越97 千米和143千米距离的量子隐形传态。2015年,潘建伟和他曾经的学生和这时的 同事陆朝阳在科技大学取得了又一个让全球物理学界瞩目的突破:在量子隐形传 态时,他们不仅一如既往地传送光子的自旋量子态,还同时传送了光子的轨道角 动量量子态。这相当于他们不仅传送了一个人的身高,还同时传送了体重。这样, 目标光子的量子态在整体上更为接近于被传送的本源光子,使得科幻式的“远距 传送”向现实又接近了一大步。   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卫星搭乘中国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升空入轨。在五 个月的调试后,她正式成为人类第一颗专用于量子科学实验的人造卫星。这颗耗 资一亿美元的卫星在距离地面500千米的近地轨道上翱翔。困惑了物理学家80年 的量子纠缠也随之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时代。   2017年6月,墨子号在悄无声息地掠过中国夜空时,分别向青海的德令哈和 云南的丽江发出两道绿色激光束。那里的地面站也同时发射出指向卫星的红色激 光束。天上地下交相呼应地锁定了目标。卫星上装置的仪器随即以“自发参数下 转换”方式产生大量的纠缠光子对,分别发送给两个地面站。这是一个复杂而精 巧的过程。墨子号所发出的光子对大约只有600万分之一能够被两个地面站同时 接收到。但即便如是,在卫星同时覆盖德令哈和丽江的短短四分半钟,两个地面 站采集到1000多颗这样的光子进行测量,证实它们的量子态违反了贝尔的不等式。   在地面上,德令哈与丽江直线距离约1200千米,其间阻隔着中国西部的崇山 峻岭。因为两地都处于空气稀薄的高原,光子从卫星到地面站路程中所受大气干 扰相对较少,适合墨子号的初试锋芒。墨子号也果然不负众望,有史以来第一次 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展示出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   接下来,墨子号更毫无悬念地完成了量子隐形传态和密钥分发的实验,相继 打破这些奇异运作的距离记录。   塞林格所在的维也纳与中国相隔着六个时区。卫星无法同时出现在它们的上 空。2017年9月,墨子号实施了一次新的操作。在相继通过奥地利的格拉兹和中 国河北的兴隆地面站上空时,墨子号依照“BB84”方案分别与两个地面站完成量 子密钥的分发,建立保密的通讯渠道。随后,墨子号作为“可信中继”,为这两 个相距7600千米的地点传送了密电码。通过这个高度保密渠道,中国物理学家给 他们的奥地利同行传送了一幅墨子的图像。奥地利人投桃报李,也回送了一幅他 们的骄傲:量子力学创始人、“纠缠”名称始作俑者薛定谔的照片。作为这个离 子通道更实际应用的象征,塞林格还代表奥地利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进行了 一次长达75分钟的视频通话。   班尼特和布拉萨德的“BB84”量子密钥分发是让通讯的一方产生纠缠的光子 对,然后将其中之一送往对方。经过一番互为独立的随机测量,双方剔除测量中 没有对上号的光子,然后将对上号的光子随机选取一部分作为样品进行核对,确 认过程中没有被人偷听或干扰。最后剩余光子的量子态便可以用来作为加密通讯 的密钥。   那时还是牛津大学研究生的埃克特在1991年指出这个过程中所用的纠缠光子 对其实并不需要来自通讯中的一方。任何第三方——甚至就是企图偷听的敌方— —都可以提供这样的光子对。因为量子态和纠缠的绝对保真性,光子对的来源和 获取途径完全不需要保密。因为任何做手脚的企图都会在通讯双方核对过程中被 察觉,不存在得计的可能。   埃克特还提出用测量时对上号的光子核查也是不必要地浪费了资源。当甲方 和乙方在互不通气条件下进行随机测量时,他们所进行的正是贝尔对量子力学的 检验。那些没有对上号的光子不是只能作废的边角料,它们的测量结果中含有重 要的信息:只有“纯真”的光子对会在这样的测量中表现出违反贝尔不等式的行 为。如果它们被做过手脚就不可能再保持量子世界独有的非局域性。因此,埃克 特提议将那些被剔除的光子的测量信息“废物利用”为核对的样本。这样所有对 上号的光子都充分利用为密钥信息,减少光子对数量的需求。   那便是 “E91”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它不仅改进了原先“BB84”方案,也是 贝尔不等式在现实世界获得的第一个实际运用——正如埃克特让贝尔本人大为惊 讶的预测。   2020年,墨子号作为只负责产生、分发纠缠光子对的“第三方”为德令哈和 新疆的南山地面站实现了基于“E91”方案的量子密钥分发。这两个地点相距 1120千米,也相隔着千山万水。两地只能借助卫星才能取得直接联系。与三年前 不同,墨子号这次不再需要充当仍然含有安全隐患的“可信中继”。在分发纠缠 光子对后,她完全置身事外。德令哈与南山之间利用那些光子对构造密钥,实现 了全程无中继的安全保密通信。   [1]   地面与卫星的联络需要穿透整个大气层。虽然大气层的高度将近500千米, 但它对光子运动能产生显著干扰的只是地面附近几十千米的距离。那之外的大气 层非常稀薄,影响力可忽略。   (待续) ※※※※※※※※※※※※※※※※※※※※※※※※※※※※※※※※※※※ 本期编辑:方舟子 本期校对:古平 审 稿: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方舟子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8.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