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2/05(第三四零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6.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春风贴                    § 何军雄: 春风贴 §    ·何军雄· § 【牛肆】 § 春风吹开季节的眉眼 § 三月,开始在纸间疯长 董剑华: 掉链子 § 蘸一滴春天的墨汁 椿 楸: 蜗牛 § 描绘出景色迷人的册页 劳 柯: 问我问题的人 § § 炊烟被春风吹弯了腰 【丝露集】    § 倒柳的身躯在河堤上铺开 § 春风轻拂。小草探出地面 张雪昆: 夜,路,桥, 等 § 绿色的事物迎风站住 文 远: 从秋天走到冬天 §   ——《回国隔离日记》 § 铺就一张春天的美丽画卷 § 用诗句书写着春潮 【网里乾坤】 § 段落的分行处,或抑扬顿挫 § 或是一幅上好的山河图画 寒 士: 论中、西医结合 § 王冠明: 着凉为什么就要感冒 § 猪小小: 丐帮历史变迁及历任帮主略评§ § 【网萃】   § § 程 鹗: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    §      (卅三~卅四)  § § 【网讯】∽∽∽∽∽∽∽∽∽∽∽∽∽∽∽∽∽∽∽∽∽∽∽∽∽∽∽∽∽∽∽ ◆     第十六届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评选启事   新语丝决定举办第十六届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评选,规定如下:   一、参加评选的作品内容、体裁和篇幅不限。   二、评出一等奖一篇,每篇奖励一千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二等奖二篇, 每篇奖励五百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三等奖十篇,每篇奖励二百美元(或等值 人民币)。   三、评委由新语丝编委组成。评委的作品不参加评奖,但可以列入专辑发表 或结集出版。   四、新创作和已在网络上发表的稿件均可参加评选。已在报刊、书籍上正式 发表的作品不能参加评选。每人来稿请勿超过三篇。来稿将选择在《新语丝》杂 志和新语丝网站上专辑发表,并可能结集印刷出版。结集出版的稿件另外支付稿 酬。   五、中国大陆的来稿请寄xinyusi@yahoo.com,其他地区的来稿请寄 editors@xys.org。来稿请注明“参加评奖”。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请提供作 者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中国境内获奖者请提供银行转款信息。凡是由他人代投的 稿件一概不登。   六、十月三十一日截稿。获奖名单将在《新语丝》明年二月号公布。 【牛肆】∽∽∽∽∽∽∽∽∽∽∽∽∽∽∽∽∽∽∽∽∽∽∽∽∽∽∽∽∽∽∽ ◆   掉链子     ·董剑华·   曹忠万万也没料到自己的文章能中一等奖,居然还被邀请登台朗诵。   那是一家地方银行为庆祝开业一周年,半年前曾刊登征文启事,曹忠看后心 头一热,立马刀下见菜,写出一篇自觉能催人掉泪的煽情文章,旋即寄了过去。 根据过往经历,他没抱什么幻想,所以没几天,他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晚会的日子到了,曹忠着实准备了一番。当工作人员提醒他候场,他不由地 紧张起来,至于主持人如何介绍他的,他已是充耳不闻、浑然不知了。幸好舞台 灯光强烈,逼着他的双眼,看不清台下的观众,他的情绪很快平复下来。朗诵的 激情一点点升腾,以至于到最后他差点哽咽。宝贵的掌声中,他深鞠一躬,意犹 未尽地走下台。   奖品是辆名牌自行车。银行行长亲自把车子递到曹忠手里,曹忠激动得不知 说什么好。晚会结束时已快十点。曹忠满心欢喜,这下就可以骑着车子兜风回家 了。   可自行车轱辘瘪瘪的,没法骑。“扛着回去!”有人笑着说。“我那辆捷安 特自行车虽旧了点,可质量比你这个好,咱俩可以换换吗?”一个细挑女人恳求 道。“得了吧,奖品来之不易,别为难人家。”一位大爷替他解围。曹忠好不容 易走出众人的包围圈,推着车子来到大马路上。他试着搭乘出租车,可司机捣饬 半天就是没办法把车子稳妥塞进去,曹忠只好作罢,推着继续走。   走了一段,他觉着挺别扭,路过行人那异样的目光,看得他挺不舒服。自行 车就是用来骑的,而你却推着崭新锃亮的车子在路边溜达,能不让人误解?他想 到给车子充气。可打气筒在哪儿?路对面不时经过的电瓶车提醒了他——购买电 瓶车时,车子上都会配备打气筒的。何不借来一用?曹忠扛着车子穿过马路,那 里是一个广场,休闲的人很多。一个上年纪的男子跨在电瓶车上靠在路边,脸色 平静地说:“没有气管子。”曹忠又推着车子往前,看到一骑车小伙,“我没带。” 曹忠的心越来越凉。一辆载有一家三口的电瓶车在不远处停下来,曹忠打算做最 后一问。男子听后,啥也没说,兀自打开车子座垫,从下面取出打气筒来。“嗤, 嗤”一通后,曹忠再用手捏一下轮胎,居然鼓鼓有力。谢过一家人,他欣然跨上 车子,蹬将起来。晚会的歌舞不知何时竟然浮现脑海。   然而好景不长,他猛觉脚踏打滑,使不上力。“不妙,该不会是掉链子了?” 他下车来看。果然,长长的链条软哒哒地低垂着,垂成一个难看的弧线。夜不观 色,尽管广场有照明,但很微弱。好不容易找到一根枯枝,曹忠拨弄枯枝收拾半 天,急出一身汗来,还是不得要领,没挂上链条。这时,家里来电话,曹忠手脏 兮兮的没法接。他能猜得到孩子憧憬自行车的样子,不由长叹一声。   有困难找警察。他看见广场边有执勤的特警,一个荷着枪,一个拿着钢叉。 当一步步走近时,怕误会,曹忠赶紧高声说明来意。拿钢叉的特警走上来,他很 年轻。只见他双手直接抓起链子,捣鼓开来。曹忠不由脸红,刚才他一直是垫着 纸巾操作的。特警从腰里拿出伸缩棍,朝地面使劲一磕,竟伸长为三节,顶头细 细的,但相对自行车齿盘还是粗大了一些,没法在里面拨动链子。于是,他拎起 车子180度翻个儿。旁边不知啥时又围上来几个特警,有拿手电照明的,有出主 意搭把手的。路过的几个老大爷好奇地停了下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不一会 儿,链子挂上了。曹忠千恩万谢,离开了这群警察。   正回味着刚才离奇的一幕,不成想链子又掉了。他仔细看,原来齿盘上有几 个齿变形了,链条一到那儿就被别了出来。曹忠顿时蔫了,今晚到底是幸运呢, 还是倒霉呢?他彻底弄糊涂了。   干脆别理它了,再往前一点就是个大陡坡。于是,曹忠靠近道沿,右脚点地, 使劲后蹬一下,自行车便向前滑一段。等慢下来,再蹬地,再滑行。这样子,让 他想起水上的船工。路人越发少了,他也就不再觉着自己动作滑稽、别扭了。如 此反反复复,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坡头。他再用不着蹬地了,强大的势能足以让车 子快速滚动起来。试试车闸,还算给面子,制动性能尚好。曹忠这才放心地抬起 头,左看看右望望,原来城市的夜景是如此迷人。 ◆  蜗 牛     ·椿 楸·   我最早的人生记忆能够追溯到三四岁即我在托儿所里的时光,可能是太过刻 骨铭心了,至今一些故事和场景在我脑海中都还清晰。   中国八十年代的托儿所是很简陋的,在我的家乡q城这样的四、五线城市里 更是如此。当年我去的那家托儿所在原人民商场西侧,仅由一个小院和一间小屋 组成。那院子小得栽不下一棵树,中间仅有一个滑梯和两个跷跷板,东边是一个 栅栏状的铁门,白天一直锁着,傍晚我们就趴在空隙里等待家长们把我们从“监 狱”里接走。屋子的条件更差,那是个砖砌的房子,虽然屋门朝南,但屋内依然 晦暗,地面是灰色的硬水泥地,死气沉沉的,没有一丝童年的活泼。母亲当时在 人民商场上班,把我送到这家托儿所无疑给了她工作上的便利,但却是我人生苦 痛的开始。   每天我们在托儿所自然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做游戏。屋子里没有桌子,只 有小椅子,我们几十个小朋友围着墙的三面一字排开地坐下,将老师围在中间。 我们的座位基本是固定的,我的位置原本特别好,不但正对着老师的脸,还跟好 朋友王冬冬坐一起。但有一次我跟王冬冬闹了矛盾,我抓破了他的脸,害得他哇 哇大哭。于是老师就把我调开了,调到了一个靠边缘、靠后的位置,从此,我每 天就只能看到老师的屁股了。   但我很快就发现了新座位的好处:老师在前面基本上看不到我,所以我就不 需要时时抬头挺胸小手背在身后端正地坐着,甚至可以偶尔开开小差、交头接耳、 做做小动作什么的。而我的座位还不是最偏的,我的左边邻座还有个女孩,她的 才是。   女孩的名字我记不起来了。我之前从未跟她说过话,甚至从未留意过她,其 它的小朋友似乎也很少找她玩。但成为她的邻座后,我被她的爱好深深地吸引了。 这女孩居然喜欢虫子,并总能从兜里掏出各式各样的虫子给我看,说都是她在家 里逮的。那时候我也大胆,什么虫都敢摸,不过那些虫子被她从兜里掏出后十有 八九都是死的。所以我就老笑话她,说她怎么只带死虫,有本事多带些活的看看 啊。   有一天老师在教唱歌时,她悄悄从兜里掏出一只蜗牛给我看,说这个蜗老牛 子是活的。我说我不信。她说肯定是活的,等着瞧吧,说完她就小心地猫着腰把 蜗牛轻轻掷在了我俩椅子前方的水泥地面上。我呢,就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扁扁 的蜗牛壳。   不一会儿,果然,蜗牛壳开始动了起来,蜗牛的软体从壳中钻出,那软软的 身躯,像一株嫩嫩的幼苗在灰色的水泥地上生长着。它翘着脖子,举着触角,仿 佛刚刚从梦中醒来,要伸一个酣畅的懒腰。紧接着,小家伙儿竟开始缓缓漫步了, 那份怡然自得的从容,令人心生怜爱。我感到特别兴奋,觉得这太神奇了,之前 自己还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观察过一只蜗牛呢!   就在这时,老师忽然转过身来,问我俩在搞什么鬼。我俩赶紧直起身板,把 手背在身后,各自绷住了嘴。可惜一切都太晚了,老师已经发现了我们的鬼把戏 。只见她一个箭步走了过来,“啪”的一下就把蜗牛踩在脚下,脚还拧了半圈, 鞋底发出粉身碎骨的声音。   那也像是心碎的声音。   女孩当时就哭了,而我也特别难受,并一直难受到今天。   2021年12月30日以及2022年1月3日,M城家中 ◆     问我问题的人     ·劳 柯·   我所读的初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在那里读书的人都是附近村的孩子,大家从 小就都认识。初三的时候,班上来一位插班生,她不是附近村的人,听说她住在 她姑姑家。   她原本在县城里的一所中学读书,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的孩子相比, 无论是学习还是穿戴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于是她的到来给班级里增加了不少清新 也给男生增加很多梦想。   她长脸大眼短发,脸色白皙,喜欢穿肩上带泡泡或者垫肩的衣服。因为个头 高,老师安排她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我当时坐在第二排,和她的位置相差很远, 没有什么交流。可能因为是新来的,或者和班上的其他女生不一样,不久以后就 听说很多男生给她写信。有一次上课,我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后感觉有人看我,我 就转头往后看了一眼,发现她的眼睛躲闪不及。从那以后我也就会有意无意地注 意她了。   那个时候晚饭以后还要到学校里上灯自习,有一次下午放学后我没有回家吃 晚饭,她也没有回家,等教室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我转头看她,她正好也在看 我,我赶紧把头转回来,又过了一会,她怯生生地过来问我问题。我已经不记得 她当时问的是物理问题还是数学问题,但我记得当时我很紧张,脸憋得有些发烫。   那次之后,她经常问我问题。   那年寒假春节刚过,她突然来我们家了。虽然大家都还是孩子,但一位女生 到一位男生家里去在当时是极不寻常的事。那天我们家来了很多亲戚,家里没有 地方说话,我们俩就冒着寒风在村西的路上走了一圈。具体我们说了啥,我已经 不记得了。   后来我们读了不同的高中,每年的寒暑假她都会到我们村来找我,每次来我 们都会去村西的路上走一圈,有的时候走的远,有的时候走得近。高三那个寒假 她还给我买了一件毛衣。那件毛衣我一直保存着,前几年最后一次搬家的时候突 然找不到了,一直觉得可惜。   大学的时候还联系过几次,大学毕业后联系得越来越少了,然后十几年都没 有任何消息。但我从别的同学那里知道她日子过得很好,自己开了好几处工厂, 还有两个儿子。   突然有一年年关我收到她发来的信息,她说她刚刚去过我家所在村,没有找 到我们家的房子,但却找到我们曾经走过那条路。她说她在那条路上走的时候泪 流满面。我回信说我父母都去世了,老房子估计也已经塌了,哪里还能找到痕迹。 然后我还说孩子都该上大学了,还哭啥啊。她没有再给我回信。   其实不但我们家房子没有了,连我们原来走的那条路早就没有了。她可能记 错了,因为农村的路都差不多,世上的路也许都差不多。   12/05/2021 【丝露集】∽∽∽∽∽∽∽∽∽∽∽∽∽∽∽∽∽∽∽∽∽∽∽∽∽∽∽∽∽∽ ◆ 夜     ·张雪昆·   夜是如此的脆弱   只要有一丝光亮   夜就碎了   夜又是如此的强大   所有的黑   都来自碎了的夜   古道行   树挽古猿影   峰留旧月痕   几衣烟雨   一襟晨风   几声雁鸣   缝了断肠   新愁又入茫茫   谎言识别区   黑暗深刻到一定程度   有资格穿光的外套   一些向西奔跑的心   被含在向东奔跑的嘴里   权威推荐的火车站周围   从来没有铁轨   真理之书大量印刷   保留了封面   替换了内容   想象力空前肿胀   沙漠里的溪流   表了要比海大的决心   在飞机模型上爬行的龟   自称云中人   桥的哲学   桥是路最脆弱的部分   连接的纽带随时会断   桥断了   路也亡   但那些会飞的人   谁在乎呢   断桥挡不住自由   有人因自由而笑死   无人因自由而哀嚎   深渊总在凝视我   我没有凝视深渊   深渊总在凝视我   那是站在微抖的铁轨上的感觉   背后有火车的轰鸣   平地也有亿分之一的可能   裂出深深的巨缝   除非腋有双翅   或者胸生气囊   脚下的深渊挥之不去   我快步前行   跨过一个个深渊   登上高峰   更深的深渊凝视我   绝望的我   指触白云   灰发如烟   走过的路   走过的路投射在心上   走过晴天的人心有彩虹   走过雨天的人心多泥泞   走过悬崖心生翅膀   走过激流心浮小舟   我走了太多路   快走到终点   为何心却说   继续走   打包所有向前的脚印   就是永远   有翅膀的人   有翅膀   自然不怕深渊   有信念   自然不怕遥远   平视处   海天同色   云中行   月越来越近   昨天属于有翅膀的人   今天属于有翅膀的人   明天属于有翅膀的人   翅膀   是宇宙的通行证   钓鱼记   湖的面积不确定   荷花的绽放不确定   时间不确定   水流不确定   风来时水有皱纹   让脑中的地图凹凸不平   脑电波不确定   水下有鱼吗   是食肉的鱼   还是食草的鱼呢   如果水清见底   我居高俯视   应该可以看见   可是水黑如夜   我持钓竿   对水下的事   如盲人对镜   不知鱼在何方   正如闹市里的人   一定不知无名的我   隐居湖边   时间久了   我的倒影沉入湖底   和鱼一起扯动鱼线   几条上钩的鱼   是我的倒影的朋友   我会放了他们   蚂蚁活着的瞬间   立在半透明的玉上   从暗影里牵出红叶的碎片   晚霞在左   飞鸟镂空了右边的黄昏   他知自己即将消失   瘦腿撑起死后的灵魂   那是山谷上的山谷   是河上的河   是云上的云   是看穿千年的慧眼   他   背负宇宙来此   却一直轻如空气 ◆      从秋天走到冬天    ——回国隔离日记     ·文远·   题记   选择在新冠病毒疫情还在四处漫延的时候回国,要冒很大的风险。这注定是 一条漫长的路,也是一条艰难的路;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路,我们就会坚定地走 下去,不埋怨,不后悔。   1   10/11,周二   今天回到佛山三水隔离。广东的隔离政策是省外人需要隔离14天,我们回到 当地城市还需要另外隔离7+7天,即酒店医学观察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隔离。   上午6:50分我们的飞机降落广州白云机场。大家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出示 “指尖码”(一种海关旅客信息App ),领行李,按顺序在出口处随机分配旅馆。   我们昨晚半夜12点左右起飞,飞机从美国洛杉矶到广州飞行了15个半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飞机一直向着黑暗中的西边天空飞去,一路追逐着似乎永 远也不见天日的黑暗……   临近目的地,从飞机上的弦窗向外边望出去,只见远处天空上的太阳,灿烂 辉煌,金光闪闪,天际线处云彩由浅至深,橙红一片。   今天早上一觉醒来6:50分,飞机安全落地。   依次排队办理完各种繁复的手续之后,下午13:44分由疫情专车封闭式转送, 14:30分(从飞机落地到进酒店历时七个半小时始完成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各种程 序、检测和填表)我们最终到达佛山三水狮皇花园酒店进行医学观察隔离。手续 之繁复和时间之拖拉真如之前旅友的经验所述,正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我心态 之平静出乎意料之外,而我并不总这样一个人,我也有失控的时候。   一个家在大连的高中生,叫麦可。他正在洛杉矶读高中。在从洛杉矶到广州 的飞机上,他紧挨着坐在我的旁边。   一对成都的夫妇,貌似藏族同胞,他们住17楼,我们住18楼。   飞机上坐在我后面有一位原籍柳州的老人,相携带着一位患着海默氏症的老 伴,一路上很艰难。他老伴有时候根本不听指挥,在飞机过道上走来走去,而且 过一会就要上厕所……   但奇特的是,他老伴一路上很多时候都哼着文革时代那个时候我们熟悉的歌 曲,而且嗓音还挺不错的。   我们在隔离酒店吃完中午饭,一觉起来,发现一切都变了……   熟悉的饭菜味道,浓浓的乡音,就连生活的节奏也变了,变得慢了;我就像 一个走惯了高速公路的人,突然一下子穿越到一个吆喝着驾驶牛车的年代……   我想,我会慢慢地又重新习惯它的。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终于又吃到热饭热菜啦。   我从枫叶未红之时的北美走来,希望在严寒冬季到来之前离去。   2   10/12,周三   昨天我们一个航班的旅客是下午才到隔离旅馆报到,今天开始真正的隔离生 活,一种特殊时段的生活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们大都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这意味着 什么?   隔离生活有许多新的生活体验。我先说一个笑话。   隔离期间,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供应,你不得不吃。我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 这是为什么吗?   有人说,在祖国你就得吃好喝好……为国争光!   有人说,管天管地,难道还管人放屁?我不吃,他奈我何。   其实,不为什么,因为你不及时吃饭,菜就会凉了。   屋里有个小冰箱,但是没有微波炉。   ……   有人问,隔离生活是不是会很无聊?   那要看你怎么过。在我看来,有微信,生活就不会无聊。   我们的微信朋友遍天下。   屋里有免费的wifi,随便你怎么用,怎么会生活无聊呢?   同一个航班一起隔离的朋友,还真有一个微信群,大家在群里面一起聊天, 分享信息。这个微信群在上飞机前几天就已经成立了,旅途中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针对群里面有人乱发广告,昨天跟我坐在一起,那个大连籍在美国洛杉矶读 书的高中生就踊跃发言,提议多设两个管理员,把那些广告商及时清除出去。   这个才来美国读书大半年的高中生很了不起。昨天在飞机上,我跟他交谈, 我说你来美也有一段时间了,你在美国的读书生活有什么感受?请说出三个感受 最深的观点或事例来。   高中生叫麦可,人虽然年轻,但是说话很有条理。他对我娓娓道来。他说, 在美国读书学业很宽松,知识很广泛,学生很自由。   他说,这些方面是与中国大陆学生最大的不同。   他所说的学业宽松,可能是指作业不多,学生压力不大。知识广泛可能是指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天马行空,给与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广泛。 而他所说的自由有可能是指思想、观点和发言比较自由。   麦可也理解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他说美国同学中有很多吸大麻的。   加州,又称为左派州,州长以及议会很多时候由民主党把持,最近颁布了一 条法律,允许人们少量吸食低浓度大麻,允许个人购买少量、低浓度的大麻供自 己使用。   在南美其实吸大麻跟吸烟一样,有一个“度”的问题,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够 把控住。高中生思想还没有完全定型,要想把控住这种“度”是比较困难的。一 旦染上吸食大麻这种毛病,必将后患无穷。   我问麦可,你自己吸大麻吗?他说,他不吸。   一个学生吸不吸大麻,可能跟他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还有他所追求的人 生目标有关系。   这个高中生麦可比较有定力,我比较喜欢和这样的年轻人打交道。   昨天刚回到国内,吃到中餐,我狼吞虎咽,喜欢得不得了。到了今天就吃不 动了,吃不完,每餐还稍微会剩一点。可能我运动量突然减少,看来饭后可能要 在室内做些室内运动,消化消化。   今天医务人员来帮我量了一下血压,162,稍有点高。我正在想办法找人买 药。   其实我们还算好啦,身体无大碍,隔离生活会慢慢适应的;昨天看见同一个 航班有一位男老乡的老伴有海默氏症,不听工作人员指挥,在飞机上狭窄的过道 里走来走去;有几位母亲是带婴幼儿的,可能她们的隔离情状要比一般人要更艰 难一些。   3   10/14,周四   昨天隔离单位要求重新填了一些调查表,重新检测一次核酸项目,重新申请 了一个当地的“葵花码”。   有一两张表是重复填写,因为内容是同前天入住时填的一模一样,难道他们 这么快就忘记了?   有一项调查表细致到每天调查、指导和监督你消毒片的如何使用以及在何处 使用。   “葵花码”是广东码,隔离结束以后,离开广东时乘车乘船或乘机用的。   回到本省还要申请一个城区的“青秀”码。今天身份证管区派出所和社区居 委会分别来电话,询问了相关情况,又填了一大堆的表格信息给他们。感觉好繁 琐,回国入境广州海关时已经填了“指尖码”,入住隔离旅馆时也填了一大堆表 的个人信息,加上广东当地的“葵花码”要求的个人信息都填得非常详细了,为 什么全国没有联网分享这些信息,而是要重重复复地填写这些个人信息。不是说 国内早就有大数据了吗,难道不可以用来传递这些信息吗?   今天隔离单位又来采集核酸项目了。连续两天采集核酸项目,据他们说,后 天还要来采一次。好吧,不怕麻烦就来吧。   感觉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就是管与不管。我们这里是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 层层都要管,个个都要管。重复管辖,不厌其烦。美国那边疫情发生以来两年之 间,除了给我们做过一次核酸筛检,还是我们自己主动申请的;还有两次疫苗, 也是我们自己申请打了两针之外,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如果按照国内的某 种流行观点来说,就是“对群众的冷热不管不问。”   马桶坏了打电话给前台,酒店也不敢派人上来修理,叫我们按照酒店工程队 的视频遥控指示修理。结果我还真的把马桶修理好了。如此长期下去,恐怕隔离 结束时,我也会成为一名“马桶专家”也说不定。   晚餐有白斩鸡吃,白斩鸡只有两广人喜欢吃,但是那些鸡皮我都不敢吃,太 肥腻了。今天医护人员帮我量血压有170。很危险。还没有确定是否高血压,只 是有血压高现象。要等隔离结束以后,到医院做全面检查才能确定。   我昨天做了五个俯卧撑;原打算争取隔离结束的时候,能做到15个。后有医 生朋友在朋友圈告知,血压高还是暂时不要做剧烈运动的好。我深以为然,慨然 听之。   4   10/15,周五   今天是隔离生活的第四天。感觉到有点无聊。该吃的酒店包餐也吃了,该测 的核酸也测了,该聊的微信也聊了,感觉没有什么新鲜事要发生了。   就每天上午和下午两次测温可以看到人,其他时间一个人都看不到,规定非 必要不能开门,更不能到走廊里晃悠;送餐小哥每次来送餐,放下餐盒拍两下门 就迅速消失,人影都不见一个。   医务人员今天又来测量血压,我的血压是157,高压。问他们有什么药吃呀? 他们说没有,他们只负责测温,不负责看病。我很担心血压高这件事的确诊,可 能会被隔离那么长的时间所耽误。   整个下午我的头都是昏昏沉沉的。明天等医护人员来测血压的时候,跟他们 提要求,看能不能去看病。如果隔离那么长的时间不能去看病,有可能小病也会 拖成大病,大病会拖成重病。   下午近6点,头越来越痛。   新冠病毒会死人,但其他的病同样也会死人。   群里面说,同一航班来的一个婴儿患了一般肺炎,经过这两天的及时治疗好 多了。   今天上午跟Aiden 视频了。他会拿妈妈手机或婆婆手机拨奶奶号码要求视频。 视频中Aiden 问奶奶:“奶奶你在哪里?”奶奶说,我们回中国但还没有到家, 在旅馆里隔离。Aiden 不懂隔离是怎么回事,他三岁还没到。   奶奶说,我们正在吃早餐,有饺子,有酸奶……   Aiden 说:“我也想吃。”   奶奶说,你们家里冰箱里也有饺子,叫婆婆蒸给你吃。   Aiden 说:“我还要吃酸奶。”   奶奶说,冰箱里不一定有酸奶,明天有空叫你妈妈买回来。   Aiden 说:“肯定有,冰箱肯定有。”   Aiden 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学会了“肯定句”。这一段时间以来,他为了强调 某样事情的真实性,常常会用“肯定有”,“肯定在这里”和“肯定是这样”。   听着他说得那么“肯定”,你会忽然发现,他好像又长大了一点。   听到Aiden 这几天慢慢适应了我们离开美国后幼儿园的生活,这使得我们被 隔离所造成的焦虑和不安心情感到好受一些。   一个人最难过的是生离与死别,在这2021年里我们都经历过了。 5   10/16,周六   今天打了两组八段锦,也有点小小的出汗呢。隔离房间比较窄小,也只能打 这种站着不动或动作不大的八段锦,想打24式太极拳地方不够了。又有朋友向我 推荐打“定步太极”。   这两天发现膝盖痛,右边膝盖。原来左边是痛的,现在右边也痛了。如果隔 离时间拖长,可能隔离结束的时候,都走不动了——这符合“用进废退”的生物 进化原理。   使人有一种小小的担忧。   要在隔离期间保持身心健康,除了打打拳,可能还要听听音乐,看看电视, 打发时间。   凭窗远眺,发现楼下有一个小小的幼儿园。上网一查,它叫健力宝幼儿园。 原来这个隔离饭店是位于三水区(以前叫三水镇)健力宝路和广海大道中的交叉路 口。这一下引起我的兴趣。健力宝饮料80年代初曾经风靡全国。好像还跟体操王 子李宁合作过一段时间。三水镇这个名字给我的印象是跟健力宝联系在一起的。 李宁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体操单项比赛中夺得男子自由体操、鞍马 和吊环3项冠军,一举夺得三金两银一铜,成为该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奖牌最 多的运动员。   1988年退役前后,李宁从事的第一个商业活动,就是跟三水的健力宝饮料合 作。后来李宁涉足运动服装,创立了自己的李宁运动品牌,涉足广泛,从生产运 动服装、运动鞋到生产篮球、足球等却是后来的事情。   健力宝饮料作为中国第一民族品牌的运动饮料,曾经做得很大。但“二十年 河东,二十年河西”。健力宝公司的真实情况怎么样,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以前 没有关注过。今天上网一查才发现它在辉煌时期曾经在广州闹市区建有一座38 层楼高的健力宝大厦,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租了整整一层楼做它的海外业务办 公室。   世事沧桑,星转斗移。   原健力宝大厦位于广州越秀区东风路,后被“时代地产”收购去了。   群里说,那个一下机就带着孩子住院的母亲在孩子(三岁大儿子)治疗普通肺 炎好转出院后,她想申请到我们居住隔离的狮皇花园酒店与她的另一个小孩(一 岁左右女儿)住在一起,未获批准,需在广州另寻隔离酒店,骨肉分离。一个人 远行要带着孩子本来就很难了,还带两个孩子就更难了,遇到特殊情况还与一个 孩子隔离不能相见真是为难这个年轻的妈妈了。   记得在洛杉矶机场候机的时候,跟她一家人聊过一下。她是举家搬家回广州 居住,带了很多行李。她老公是美国人,因为签证问题没有搞好不能跟她同行。 她有一个女友同行,现在帮她带着那个小的小朋友住在狮皇酒店。   她的情况要比我们想象的更艰难。   6   10/17,周日   我在室内来回踱步,犹如困兽。   有朋友调侃说,你可以像伟人一样思考,很多伟人都是在拘禁中完成他的思 想和完善他的理论的。问题是我没有伟大的思想和理论,只有一头乱麻。唯一的 思考就是什么时候才能从这噩梦般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回到正常的生活里去。人, 有时候在平淡的生活里完全没有觉得自由的可贵,而只有当他处于斗室之中,腾 挪于咫尺之地,才会懂得自由之可贵。   这两天才弄清楚,我们所住隔离酒店的方位和我们窗口所处的方位。我们窗 口所处的方位应该是酒店的东北角。视线很好,可同时看到城市的北面和东面风 光。开始我以为是东南方向,后来今天下午看了阳光照射的角度,才判断它是东 北方向。   隔离酒店所处城市的方位是在老城区。从我们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处 有许多高楼,鳞次栉比;恐怕那就是所谓的三水的新城区了。东北角,我们居住 的这间房处于酒店大楼的后面。   这两天医护人员来,也不主动帮你测血压了,前两天测血压都比较高。问他, 他也不帮你看病。感觉他们的任务就是监控新冠病毒,除此之外,其他的病况, 对不起,他们是不管的。   下午5:30,工作人员打电话来问要结婚证。我说没带结婚证,都几十年的老 夫妻了,谁有事没事老是带着结婚证在身上。工作人员问,家里面有没有人,叫 他们帮拍一张结婚证传过来。我说,家里面有人也拍不了,门口锁着呢。我说, 我们有结婚公证书。到旅馆隔离的那一天,进门那一天,你们的工作人员都已经 登记过了。他问他们拍照没有?我说好像拍照了吧。应该拍照了吧。我说你们应 该有记录的,你翻一下记录。因为别的事情,我们这次到美国旅居恰好身上带有 一份结婚公证书。   重重复复地问这些东西,真烦。   17楼有一对成都的夫妇,也没有带结婚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证明他们是 夫妻的?   差不多30年前,我们一家人到北京去看亚运会遗址,也是遇到这个问题,一 家三口人也不给我们住在一间房;说我们不带结婚证,无法证明我们是夫妻俩。 让人感觉这个社会是一个进步缓慢的社会,30年都无法改变和扭转一个顽固和腐 朽的观点。   5:30,头又痛了,每天到这个时候头就痛……   7   10/18,周一   终于有药吃了。   刚才医务人员来量了一下血压是148,这个不算太高,但是前两天有高到160, 170的。再加上这几天下午头痛。他们给开了一颗药叫厄贝沙坦片,每天一片, 含量为0.15g 。先吃吃,看明天效果如何,再继续开,或者是换种什么药。这个 药便宜,一块钱一颗。我不是说便宜,药就不好。我早就知道高血压药一般都不 贵。生病不在于吃什么药,而在于对症下药。   我的问题是血压高还没找到原因,隔离结束后,要尽快找医生看。   昨天说的那个结婚证的事。第一天到隔离酒店的时候,确实一个人填了一张 表;男的要填对方是你的妻子,女的要填对方是你的丈夫,要签名对所填项目的 真实性负责。好像隔离酒店害怕承担什么责任似的。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今天吐槽一下饮食。我们每天的中餐和午餐分别都有两个肉菜,一个素菜, 每天都是这样。每餐38块,价格不菲。大多时候,我是满意的。但是今天有一个 肉菜,所谓肉菜是排骨红焖马铃薯。排骨三、两块,大多为马铃薯。这个就不大 合理了。   可能有些厨师认为马铃薯也算肉菜。   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把马铃薯当成主食,像米饭一样的主食,而不是肉菜, 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菜类。   把马铃薯当瓜菜类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啦!   今天订26号的回程票了。   社区街道居委会通知,回到当地后还要继续隔离14天,即酒店隔离医学观 察七天,居家隔离健康监测七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与苦难同行。   8   10/19,周二   上午,医护人员来测了血压,高压136,低压87。所以今天他们就不给药了。 可能他们认为血压就这样给控制住了,但是不知道明天测的情况怎么样。   今天的饭菜吃不下去多少了,因为几天没运动,没有什么食欲。我们停了一 个中餐,从明天开始。群里面很多人也停了餐,在外面买快餐或者是买面包吃。   停餐的原因很多,我们是因为食欲降低吃不了那么多;有些人是因为不喜欢 吃,味道不合适;有些人是因为菜的卫生条件不好,吃鱼的时候,几次都发现那 个鱼鳃都没有取。   按照当地隔离规定,快递可以取,但是不能寄。规定有些物品不能买,比如 说刀具,还有酒类。有些人从外面超市买了些啤酒,被检查出来,不给送进来。   继加拿大开放边境之后,美国,德国跟上。美国宣布将于11月8日针对完全 接种疫苗的国际游客全面开放陆路和空路边境。昨天(10/19),德国卫生部长 Spahn宣布结束历时19个月的(新冠病毒)大流行紧急状态。   中国这种严格的边境管控措施不知还要延续多久。   我们回来得稍早了一些。如果再晚一点到明年上半年,全球的疫情就有可能 减缓。   这两天晚上三、四点钟就睡不着了,哪里睡得那么多!隔离了那么多天,无 所事事,百无聊赖。细听之下,隔壁好似也有人讲话但听不清楚,估计也是睡不 着觉。   刚好Aiden 上幼儿园回来打奶奶的微信电话……我们就完全醒了。Aiden不 知我们这边是深夜,美国那边是白天。   Aiden 想奶奶了……   9   10/23,周六   古巴宣布解除边控,以利于国际间旅游。   古巴总理曼努埃尔·马雷罗10月8日晚宣布,国内绝大部分地区下周起对国 际游客恢复开放。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在圆桌会议上说,古巴证明自身 已经学会与病毒共存。   长达几乎两年的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影响和打击,以旅游业为国家主要收入来 源的加勒比岛国古巴伤不起。   今天下午医护人员来量血压是136/91。虽然服了一次药也就是仅仅一颗药, 这几天的血压控制还是比较好,怪了。他们告诉我,厄贝沙坦片是一款稳压药, 不是降压药,血压控制住了也就行了,不宜多吃。   但还是要警惕,在情况不明时控制血压并不是什么好办法。我的血压时高时 低,不稳定,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只有等隔离结束出来后去看医生,做一个全面的 检查。   今天隔离酒店催我们提前结账,虽然还没有到离开的时候,26号隔离才结束。 难道怕我们跑单,这里连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酒店四周用建筑围栏密密围匝, 保安持棍棒盾牌警惕24小时站岗放哨,外卖小哥或快递小哥不能入内,只能在酒 店门口通过前台转交货物,而且任何东西只进不出。被隔离人员被要求呆在紧闭 的房间里,减少开门次数,更不能到外面楼道走廊晃荡。   隔离实际上是一种另类的“囚禁”。虽然十四天囚禁生活即将结束,但并不 能使人高兴起来,在我看来,更有可能的将是下一个艰难征程的开始。   因为你还要进入当地又一个七天的酒店医学观察隔离和七天的居家健康检测 观察隔离;你还要面临“捐款捐物不见你,万里投毒你最快”的千夫所指;你还 要冒着背负无症状潜伏“病毒携带者”这个罪名的巨大风险。   很难说不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其实国际医学界对新冠病毒的传染规律早有定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 通常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   只不过某些地区,某些部门和某些人不愿或不敢承认这个事实。他们错误地 以为隔离时间越长越好,隔离措施越严越好,并顽固地认为新冠病毒完全是从境 外带进来的。即使暂时查不清人群中感染者的源头在哪里,他们也坚定地认为是 从境外带进来的,比如说邮递品或进口水产品。   我不清楚他们的这种自信是从哪里来的?每每想到这里,梦魇中我常常惊醒, 不寒而慄。我就像一个额头上刻有“病毒”两字的囚犯,走到哪里都难以洗掉这 个沉重的原始罪名。   10   10/24,周日   隔离的日子度日如年。为了打发漫长和无聊的时光,我想到一个苦中作乐的 妙方……   有一天我在隔离群发了一则消息,问“难受”、“想哭”普通话怎么说,然 后我就先说:“蓝瘦”、“香茹”。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有说我无聊死了的,有帮我改正读音的……   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典故。据说前两年某省有一位少数民族朋友普通话说得不 是很准确,当他念“难受”和“想哭”两词的时候,读成“蓝瘦”和“香茹”。   “我自已不能发现我自已所犯的错误”、“广西壮族自治区”、“豆干”、 “海归”和“蘑菇”……我继续说出其他一些词句,大家七嘴八舌地纠正我,友 善地鼓励我,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儿化音”、“卷舌音”和“轻音”。   我想学普通话是事实,但真的不是无聊,我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说话互动模式 活跃隔离群里的气氛。   隔离群还真的给我鼓动起来了,每天上午到了学习时间(我一出场)大家纷纷 出来互教互学。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两广人说普通话。”   “不要怕,只要认真学习,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唔知”就是“不知道”。   “广东话系头痛话”。   “广东话唔系头痛话,广东话糸音乐,糸古典音乐”。   “家姐去市场买送”就是“姐姐到市场买菜”。   两广人学普通话,北方人学粤语。群里一片欢声笑语,满是友善,一扫往常 的互相埋怨、斗嘴和沮丧的气氛。   我站在隔离酒店十八楼宽大的玻璃窗前心情平静地眺望远处穿梭不息的车辆, 巨大的红色广告牌,楼下繁忙的街道和近处幼儿园里许多奔跑的孩子……   这一切在我面前现在隔着厚厚的玻璃窗却像一个无声的世界,而我是多么地 想尽快加入他们,走进一个活色生香的有声世界啊。   有些时候,现实世界并不真实,虚拟世界却是我们的真实人生。   11   10/25,周一   欧盟从7月1号起对很多国家的游客已经开放了,美国11月8号即将全面开放 边境,连古巴都开放了。这边还在层层加码严控,但境内不断冒出新的疫情。完 全清零永远不可能。我们是没有自信,当政治目的与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时候,总 是政治优先。就像朝鲜的“先军政治”一样,当经济发展和军事需要相冲突的时 候,军事需要总是摆在首位。   “与病毒共存”早己成为西方国家的防疫共识,所有的防疫措施都围绕或根 据这一观点进行。比如说普遍打疫苗,重点防控老弱病患者,保证医疗机构的正 常运转,开放边境和全面复工……   放弃全面筛检、不追求集中隔离和实行宽松的自我居家隔离是这种防疫防控 方式的主要内容。   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客观地认识新冠病毒的新常态,就会做出像层层加码隔 离时间、动不动封城封楼的粗暴举动以及甩锅境外传入这种不负责的言行……   说到底,就是对自已不自信。   对自已的疫苗不自信,对自已的医疗系统不自信,对自已的防控管理系统不 自信……   所有这些不自信带给我们的是,与西方新冠病毒防控主流观点和防疫措施的 异同甚至相左。   比如说隔离期长、全面筛检和集中隔离。你隔离期长一点不要紧,只要你能 隔阻病毒的传播,但是实践证明这种隔离方式不能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全国疫 情此起彼伏,很多源头根本找不到,而你还在继续甩锅。被隔离的人就冤了,隔 离的社会成本巨大;隔离期间花费巨大和耽误人家正常工作生活不说,有如坐牢 般地失去自由对被隔离人员造成巨大的身心健康影响。   各地社区实际落地的隔离操作更是层层加码,互相攀比,有些地方的隔离期 长到简直离谱。   隔离并不是最好和唯一的防疫措施。   好在我们回去的地区隔离期真还不算是最长的那个地方,我就知足吧。   12   10/26,周二   今天辗转坐动车回到本地城市的酒店隔离了。7+7,即七天酒店隔离医学观 察和七天居家健康检测隔离观察。   这一天似乎是那么的漫长。我们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在经过的每一关都需 要你把证件罗列出来,让他们检查一遍。身份证和护照、解除隔离书和核酸检测 显阴性证明、绿码(又分本地码和外省码,本地码在本地通行或出关到外省时使 用,外省绿码用于进入你的省份时使用)。   他们似乎有互联网,却又互不相联。系统之间,行业之外,各省独立,没有 分享,甚至是一省之内部门之间信息都没有共享。   海关,机场,酒店,动车高铁,派出所,居委会……   各自为阵,各行其是,重重复复,不厌其烦。   最夸张的一个场景是在动车上,那位列车长把我们两个单独叫到最后一节车 厢前面专座,声音高到可以盖过列车上的吵杂声,毫不顾忌地让我们出示各种证 明文件,详细询问各种细节。结果把在附近坐着的旅客吓得赶快悄悄地溜走,害 怕我们把病毒传染给他们。   但是,我们不是病毒。   10/27,周三   在医护人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监护下,我用自带血压计测了血压为 158。她给开了三颗药,药名叫硝苯地平缓释片,每片20毫克,嘱每天一片。   这个酒店的隔离餐不行,分量太少,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都吃不太饱。   向前台反映了一下,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酒店就是一个招待所的水平, 居住环境比较差。送来一床被子被我们发现里面很多虱子,吓我们一跳,如果不 仔细观察,睡进去恐怕就挨虫咬了。到时候被病毒感染,还不知道该怪谁。   遭老罪了,该酒店就一个招待所水平,别跟我扯什么星级,三星四星的,都 挨不上。   隔离酒店严格地按照本地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三不”政策:外卖不能叫, 快递不能接,订餐不能退……   回家啦,回家啦!   但咫尺之遥,家与旅馆中间却隔着一道深深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的家在深沟的那边,我却站在深沟的这边;我遥望着万达广场的那些个灰 色楼群,仿佛听到楼下广场舞喧闹的音乐声响,感受着亚热带熟悉的潮湿空气味 道,甚至隔离酒店楼下路口处就是一家亲情浓浓的柳州螺蛳粉小店……但这一切 却暂时还与我无关,隔着厚厚的玻璃和冰冷的高楼,我触摸不到,感受不得,无 权享用。   唉,回家的路到底还有多远?   13   10/28,周四   做核酸鼻拭子的时候 ,我突然两眼发黑,捅完鼻子之后半边脑袋很酸疼, 仰着头,气都差点喘不过来。   那人还一直在问,你是××吗?我心里面想着,你给我喘口气行不行?你前 面不是问过一次了吗?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被核酸检测十次,都是阴性,从未确诊新冠病毒。   隔离期的核酸檢測次数:   10月12日机场入关前1次   佛山狮皇花园酒店(隔离酒店):共8次   13日1次,酒店第1天   14日1次,酒店第2天   15日1次,酒店第3天   17日1次,酒店第5天   19日1次,酒店第7天   23日1次,酒店第11天   25日2次(中间隔一小时),酒店第13天   本地城市沃沃酒店(隔离指定酒店):   27日1次,酒店第1天。   11/2,周二   正在焦急的等待酒店解除隔离报告。吃完早餐就可以走人了。进入14+7+7的 最后一段:居家观察隔离。   病毒不可怕,人心才可怕。请不要歧视我们,我们不是病毒。请相信科学。   11/3,周三   两广居家观察隔离的区别怎么那么大呢?难道广西的疫情比广东更厉害?难 道广西人比广东人更怕死?   据当地电视台综合报道,至11/3日,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共379例(其中 重症病例1例),疑似病例2例。随着境外病例的增加,各地为防范疫情也一再延 长入境人员隔离期,从14+7、14+14到14+14+7不等,最长的甚至近两个月。   11/4,周四   回家隔离观察好几天了。   头痛得要死,找不到原因。估计是看微信多了。不能出门,社区来人在门上 装了警报器,可能连到居委会。   希望自我们之后,国人再也不要有隔离。隔离的切肤之痛,没有经历过的人 切莫言其容易,只是没有轮到你自己。   11/5,周五   今天早上起来,头也不痛了,血压也不高了,太阳似乎也出来了。   生活还在继续。隔离结束的日子离我们不远了。生活有了期待,便成为美好。 虽然前面的道路仍然未知,但并不能阻止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让阴霾从我们的心里走开,让阳光普照大地,让美好的生活重新再来。   14   11/7,周日   给我一个不离开地球的理由,否则我要移民火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要有选 择才好玩。没有选择的生活很无聊。   在隔离的漫长日子里,我常常幻想,我想我应该被隔离住在这个城市最大的 菜市场——淡村菜市里面。这样我就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买,就什 么时候买。在我想吃的时候,自由地、方便地买,买,买。   我想吃新鲜的鱼虾;想吃味道熟悉的桂林米粉;想吃鲜美无双的白斩鸡;想 吃香喷喷烤全羊;想吃辣椒炒新鲜牛肉片……   我想象自己是一个大胃王。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想吃,永远也吃不够……   对了,我还想吃各种各样的海鲜……隔离结束之后我可能要自驾去一次合浦, 北海,钦州,防城港……让我一次吃个够。   生活之所以美好,在很多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吃,以及对各种吃的无限 想像……   只有完成了上面这些所有的对吃的想象,我才有一个不离开地球移民火星的 理由。   11/8,周一   昨晚街委会打电话说,医护人员明天去测完核酸后,如果是阴性,后天就可 以解除隔离了。   按农历。9月~11月是秋季。按说11月是深秋的季节,应该是各色树种落叶 缤纷的时候,黄叶,红叶和绿叶错落其间,五彩缤纷。但本地气候温热,各处一 片绿叶,完全没有北美那种五彩缤纷令人咋舌的风景。   今天天气转凉,温度一下子降了十多度,倒是有了几份深秋的寒意。   回到中国大陆,即使处方药也可以在网上购买。不知道是喜还是悲?而在北 美,如果没有医生的签字和处方,不管是在药店还是在网上,都不能够私自购买 处方药。买是犯法,卖也是犯法。   前两天我在网上购了一瓶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药,看它的用药说明,说是可 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这段时间一直吃这个药,每天一片,似乎可以把血压降下 来。但是有时候量血压又有160左右,不是很稳定。解除隔离后,还是要找医生 全面检查评估一下。   有一颗大牙部分已经崩落有一段时间了,也要找时间去补好。   我的车子在停车场存放了两年了,日晒雨淋,虽然有汽车防护罩,但是据有 经验的朋友说,汽车的轮胎,蓄电池和油路里面的油都不能用了,出去也要立即 解决这个问题。该换的换,该修的修。   单位宿舍旧楼有些年代了,两年不住人,原来赴美探亲前楼上水管一直有渗 水的现象。墙壁早已被浸蚀,成片成块的灰砂脱落。现在两年没归家,还不知道 屋子里面糟糕成怎么样了,还能不能住人?   原来以为这次出去带孙子,少至半年,多则一年就可以回来了。谁不知由于 发生了新冠病毒疫情,这一去就是两年。走得匆忙冰箱还开着,现在也不知道怎 么样了。   这次归途尽管道路漫漫,困难重重,从中秋走到深秋,虽有凉意但还不至于 挨冷受冻,所带的轻便羽绒服都没有穿过。   即使冬天快来了,近一个月荒唐的隔离苦难生活也该结束了。拨开云雾见太 阳,生活回归正常,充满希望和各种期待。   天凉好个秋。   15   11/9,周二   今天是彻底解放了。   一早起来,阳光普照大地,一扫过去几天来的阴霾。一看,昨天作为隔离最 后一天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大喜。   有朋友在群里面问到,隔离结束以后,你出来最想做什么?   我想像小鸟一样自由的呼吸,像小鸟一样自由的觅食,像小鸟一样自由的飞 翔,像小鸟一样自由的歌唱……   今天走了16600步,超长的步子,超常的心情。   一个月被困斗室里,导致刚一出来的时候,脚像踩在棉花堆里一样摇晃不定, 一脚深,一脚浅。我已经都不知道怎么走路了。   不但不会走路,嘴巴也说的不够利索呢,一个月都没有跟什么人说话。舌头 在嘴里像打了结一样就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自己都不满意自己,自己都听 不懂自己,更遑论别人能够听得懂自己。   今天吃了牛肉炒沙河粉,牛肉卷粉,牛楠粉,猪脚粉……   明天想吃三鲜生料煮粉,后天想吃蒲庙生榨粉……   到目前为止,已经品尝了螺丝粉,老友粉,桂林米粉。可是还差一碗蒲庙生 榨米粉。   近一个月有如真空一般地隔离生活使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已经隔出了很 多毛病啦。现在对吃的想象就是我生活最大的愿望。   让我一次吃个够。   天空晴朗,小鸟嘻鸣。   小鸟之可爱,正是因为它可以自由地飞翔和呼吸。如果被囚禁在笼里,你就 是老虎,狮子也是英雄气短。   我不想做笼中的老虎和狮子,我只想象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迎着太阳高声 地鸣唱。   枫叶铺满地,阳光正好。   《从秋天走到冬天》后记   回国28天的隔离结束后的第一要务是清理宿舍垃圾。   瘟疫流行影响,我两年没能回来。在楼上渗水和白蚁的双重打击下,屋里所 有的家电家具衣物完全毁了,电视电脑冰箱洗衣机缝纫机热水器录像机照相机微 波炉等家电当废品卖仅得250元.   这个家完全给毁了。   从下飞机到养老院接老人回家,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接人前48小时还要加测 核酸项目,显阴性才能进去接人。   八十六、七岁的老人一个人住了两年的养老院,真不容易啊。期间养老院过 六一儿童节还心血来潮地举行“老鹰捉小鸡”节目,老人不幸摔倒被压断了六根 肋骨。   进入所有的办事大厅,包括银行、社保机构、医院、政府机构等等都需要你 出示健康码(绿码)以及测体温。保安或接待员不厌其烦地问你要疫苗证书(外 地打过的疫苗信息输不进本地的App,怪啦)。   在此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你不能重新感染上新冠病毒,即使是别人传染给 你的,你也有可能要背锅,因为各地的管理者从不认为是本地发病的,而是热衷 于说是境外输入,这样他们身上的责任就可小些或根本没责任。   然后就是想去打球,恢复打球锻炼身体。人家不是说不给你去打,但是人家 明确地说不愿意跟你打球,说最好五十天后甚至两个月以后你再来。   害怕你是“病毒的潜在携带者”,把大家害了。   物价上涨,某些物品通胀比两年出国前翻倍地涨,不能说跟瘟疫流行没关系, 比如说猪肉。   道路上的车更多了,人更野蛮了,路更难走了。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一切都改变了,不知是病毒改变了世界,还是社会本来就是变化发展中的……   我们从枫叶未红之时走来,在霜叶未尽时结束隔离,但似乎关于新冠病毒的 话题从来就没有结束过。 【网里乾坤】∽∽∽∽∽∽∽∽∽∽∽∽∽∽∽∽∽∽∽∽∽∽∽∽∽∽∽∽∽ ◆      论中、西医结合     ·寒 士·   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能不能结合?我们说,不能。为什么?回答是中医中药 和西医西药不属于一个体系。   中医中药属于文化,而西医西药属于科学。   中医中药属于文化,起源于几千年以前的古老传统,信则有,诚则灵,理念 和实物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而西医西药属于科学。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要讲逻辑和概念,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等等。   二者之间不属于同一条道上的车,走不到一起去。   有人说,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都是给人治病,目的是一个,应该可以结合。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比如马车和牛车,二者虽然都是运输工具,但要想让马车 和牛车结合起来,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定要把马和牛绑在一辆车上,让它们一起拉一辆车,会把马和牛都累 死,有理智的人不会这样做。   正确的做法是,牛拉牛车,马拉马车。各干各的,这样才能避免把牛和马都 累死。   既然不能结合,各干各的总行了吧?也不行。   一匹马能做的工作,养一匹马就可以了。如果是给一匹马准备的饲料,要是 再分出来喂一头牛,牛和马都吃不饱,时间长了,牛和马都得饿死。   纵观世界,只有中国有两套医疗体系,各有各的大学,各有各的医院。甚至 还有专门的中医科学院。搞得中国好像有两套科学。但国家财政要有两份支出,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这样下去中医中药的经费不足,西医西药的经费也不足, 长久下去,会把中医西医都拖死。   两套医疗体系,不光是分流了财政经费,更重要的是分流了中国人的科学理 念,混淆了中国人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败坏了社会信誉。 ◆ 着凉为什么就要感冒     ·王冠明·   明天会降温,多穿点衣服,小心着凉。这些话从小到大没少听吧,人除了吃 饱,还必须穿暖,所以生活中总少不了嘘寒问暖。着凉会感冒生病似乎是已经内 化到我们脑子里不容质疑的真理,英语当中冷和感冒是同一个词。谁没有感冒过, 可是你没留心每次感冒都是怎么引起的?要么是季节交替时节气温骤降,要么就 是夏天开空调睡觉。大家遇冷时候都有这个体验,手臂上起了鸡皮疙瘩,冷不丁 还打了个喷嚏,这是机体的善意提醒,您该添衣服了。如果这时候我们不立刻采 取防寒措施,而是依赖机体去自行调节,就很有可能导致所谓的“着凉”。   举两个例子,一是冬泳,大冷天身体泡在冷水池子里;二是晚上睡觉掀被子。 你觉得哪种情况更容易着凉呢?冬泳会不会着凉因人而异,体质弱的会不会着凉 不好说,但那些敢下水的壮汉肯定不会,因为他们身体调节功能好,可以很快适 应,而且运动一下,机体也会很快增加热量产出来补充消耗当然这是锻炼的结果, 你要是坚持练也许也能做到。至于睡觉好像没有人敢说我很壮,身体很好,可以 不用盖被子的吧,即便是那些冬泳的壮汉。睡觉时候机体处于低代谢水平,进入 “节能模式”,产热减少,所以才需要盖被子来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这时候要 是遇冷,机体恐怕是来不及进行有效地调节的。因此我觉得着凉是身体不能适应 冷环境的一个结果,可以把它看作对身体的一种打击,这个打击会破坏机体原有 的能量平衡。人是恒温动物,通过物质代谢及生理调节机制可以让能量产出和消 耗维持平衡,使机体保持在37度,而着凉会则会暂时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机体局 部或全身温度暂时性地低于正常值。想一想你有没有某天晚上被冻醒的时候,起 来摸一下脚是冰凉的。   接着我想问为什么着凉了就会引起感冒呢问问度娘,发现这个问题在网上还 存在不小争议,有人就坚定认为着凉跟感冒不沾边,之所以会觉得着凉导致感冒 是巨大的认知错误,甚至觉得应该反过来,感冒导致着凉。我觉得这个理论过分 强调了人的行为因素,该说法认为冬天冷,人们都喜欢呆在室内,北方的室内又 有暖气,一群人聚集在一个通风不良的场所当中,容易导致呼吸道病毒的传播。 而且冬天空气干燥,也会减弱鼻黏膜的免疫力,感冒病毒一旦进入体内会刺激免 疫系统导致发热,而发热前人往往会感觉冷。   我觉得这个观点对应流行性感冒说得通,因为流感病毒我们身体原来是没有 的,是他人通过飞沫传播给我的,我再通过飞沫传播给别人。所以媒体健康宣教 时总强调流感好发的季节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可为什么夏天也容易感冒呢,难 道是因为夏天人们喜欢聚集在空调房里吗?可不要把普通感冒与流感混淆哦,普 通感冒与流感的病原体不同,是由鼻病毒引起的。我们的鼻腔中就有很多鼻病毒, 不用担心,这些病毒的致病力很弱,免疫功能正常的话,它们是没有机会引起感 染的。可见感冒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感冒病毒,二是自身免疫功能下 降。   鼻病毒既然在常驻在鼻腔,那么抵御鼻病毒感染,肯定得靠鼻黏膜呀。粘膜 是人体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场所,也是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免疫课本里讲 了太多的T细胞、B细胞的应答机制,实际上构成机体防御最重要的是皮肤和粘 膜,没有之一。鼻子是个敏感的器官,遇冷时候鼻子会有反应,比如打喷嚏、流 鼻涕,这是正常的防御反应。打喷嚏可以通过气流将鼻腔的异物排出,鼻涕则有 清洗作用。这是否提示着凉容易导致呼吸道的病原体入侵呢。   当然这些都是推理,为了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查阅外文数据库,发现确 实有不少文献支持冷会诱发感冒。英国加的夫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冷水泡脚的人 在4到5天后发生感冒症状的比例更高。日本防卫医科大学发现院外发生心肺骤停 的人中并发低体温者出现更多的肺炎感染案例。有文章总结冷导致呼吸道感染的 可能机制:冷可以直接降低呼吸道粘膜上皮的免疫功能;冷会导致呼吸道上皮血 管收缩使得局部组织中的白细胞供给减少;冷还会导致Th1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 以及唾液中的分泌型抗体sIgA减少。看来不要着凉不是随口说说的,还真有科学 依据支持。   如果冷会诱发感冒,那么而后机体出现的发热会不会感觉是机体矫枉过正了 呢。发热俗称发烧,是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 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造成的。利用热对抗感染不是哺乳类动物独有,冷 血动物如鱼和蜥蜴感染时候也会找寻温暖之处来获取热量。发热有利于提高免疫 系统对抗病原体感染是被研究论证过的,那么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支持前文提到 的冷会降低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呢。当然生物不是数学,也许不能这么简单地去 推理。但我要强调的是冷对身体其实是有好处的,比如冬天洗冷水澡的人好像身 体都不错,很少感冒,实际上短暂的冷刺激对机体免疫功能是有促进作用的,前 提是你的身体要有足够强的调节能力,否则就着凉感冒了。   人是恒温动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早已适应恒定的温度, 相信只有在这个温度下的免疫功能才会保持在最佳状态。我们必须消耗了比冷血 动物多得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同时也保证了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所以尊重机体 的自身的规律,不要让身体着凉受冷会是个明智的做法吧。 ◆ 丐帮历史变迁及历任帮主略评 ·猪小小·   丐帮何年、由谁所创已不可考,现就仅有文献(散见于金庸武侠全集)略评 几个有代表性的帮主,中心议题是,历任丐帮帮主靠什么统率全帮,以及丐帮帮 主传位制度的变迁。   萧峰(北宋,宋辽对峙期),虽然是前任帮主汪剑通的徒弟,但他能当上帮 主基本靠功劳和贡献。任帮主后,他以格局大、武功强、智慧勇气过人,人格上 侠义正直无私、特别敬业(任帮主期间甚至未婚)等品质统率全帮,是完美型帮 主。他上任后经过了不少大风大浪,内解纷争外抗强敌,始终竭力以赴,不存半 点私心,将丐帮整顿得好生兴旺,江湖上威名赫赫,实是有功无过。在他治下的 丐帮处于鼎盛时期。在萧峰之前,丐帮帮主是终身制,萧峰退位是因为身世造成 的意外事情,所以并未打破终身制。   洪七公(南宋,宋金对峙期):靠顶尖的武功、人格魅力、侠义正直领导丐 帮,但他贪吃误事、率性而为不够敬业,这几点不如萧峰,他领导期间,丐帮内 部派别矛盾一直存在,而且有大事需要决策时往往找不到他。不过他是那种仅靠 遥遥存在就能发挥影响力的高管,这一点来讲,和萧峰同属于一流帮主。洪七公 传位于黄蓉,是因为武功全失自觉时日无多之下的无奈之举,也并未打破终身制。   黄蓉(南宋,宋金冲突期):精通打狗棒法,武功虽然并非顶尖但也优秀, 加上超常的聪明才智、出色的管理能力,她治下的丐帮处在南宋偏安年代,也算 中兴。而且,她是在年龄不大(30多岁正年富力强呢)、武功正强、没有大的紧 急情况而主动指定并传位于后任,开启了任期制,仅凭这一改革,黄蓉就同样是 (但不幸地也是最后一位)一流帮主。   鲁有脚(南宋末,宋蒙对峙期):虽然脚上功夫厉害,但限于天分,包括打 狗棒法在内的武功都平平,甚至没学会降龙十八掌,但他靠着兢兢业业,在前任 的一直关照下,遵循成法,不擅自改弦更张,所以虽然没成为“核心”帮主,其 在帮内历史评价也算良好,是二流帮主。他虽然年老,但一直没有培养接班人, 导致他突然遇害后,丐帮不得不请出前任元老黄蓉主持大会,被迫以擂台方式选 出新的帮主,差点被霍都这个阴谋分子篡取了帮主之位,这是丐帮历史上的危机 之一。   耶律齐(南宋末到蒙元统治期):武功比前几代帮主有逊,连降龙十八掌都 没学全,但他是“二代”:是前代黄帮主和名满天下的郭大侠的女婿,全真七子 的师弟,各方人脉都好,虽然是辽国后裔(想想萧峰吧),但仍能安居帮主之位。 在其任职期间正值蒙元吞并中原,丐帮在他手下如何,缺乏文献支持,所以无法 为他定级。   史火龙(元末):武功更逊,练降龙十八掌内力不济导致受伤,离岗疗养几 十年,只是名义上的帮主,且缺乏影响力,导致丐帮被阴谋者陈友谅用一个傀儡 玩弄,名声和实力都大受损失。他顶多是三流帮主。   史红石(元末),前任帮主之女,世袭(丐帮帮主职位至此沦为世袭)、年 幼无知、无功劳,只能算四流帮主。看到这里我感慨,丐帮亡矣。   有意思的是,丐帮至少有两次遭逢危机是被自由派拯救的,一次是前面提到 的鲁有脚死后,杨过这个自由派出手揭破了霍都的阴谋、拯救了丐帮,第二次是 杨过的后人黄衫姑娘揭破了陈友谅的阴谋,又一次拯救了丐帮,意味深长吧?   果然,明以后丐帮逐渐式微,《笑傲江湖》(明)中丐帮沦为二线帮派,基 本没有存在感。明末的《碧血剑》几乎没提到丐帮,到了清朝《雪山飞狐》仅丐 帮帮主本人出现且已成为反派。而《鹿鼎记》里干脆没有丐帮了。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黄老先生的周期律,真的打不破吗? 【网萃】∽∽∽∽∽∽∽∽∽∽∽∽∽∽∽∽∽∽∽∽∽∽∽∽∽∽∽∽∽∽∽ ◆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卅三~卅四) ·程 鹗· 卅三: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合写的那篇“攻击量子理论”的论文在1935年 3月25日投寄美国的《物理评论》。《纽约时报》5月4日发布消息时,论文尚未问 世。   10天后,刊载这篇已经在媒体上引起轰动论文的刊物才逐渐送达世界各地的 物理学家手中。论文的题目是一个直截了当的设问:《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 述可以被认为是完备的吗?(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即使没有《纽约时报》 的预警,收到杂志的行家不需要阅读内容也能判定这篇带着爱因斯坦大名的论文 只会给出一个否定的回答。   其实,这篇依惯例按作者姓氏缩写被称作“EPR”的论文并非出自爱因斯坦之 手。波多尔斯基晚年后曾向儿子透露,他和罗森两人在征得爱因斯坦首肯后独立 完成了论文,未经爱因斯坦同意擅自署上后者的大名发表。   罗森则记得爱因斯坦全程参与了研究过程,几乎每星期都与他们俩讨论并提 供了论文中的主要思路。罗森自己做了具体的数学演算,波多尔斯基作为主笔撰 写了论文(英语不是母语的波多尔斯基在论文题目的“量子力学的描述”前遗漏 了一个挺重要的定冠词“the”,颇引人注目)。   无论如何,爱因斯坦显然不会像玻尔那样在论文写作时反复斟酌,为每一个 措辞斤斤计较。相反,在概念、思路上提供指导之后,他大概的确连论文稿都没 仔细看过,就漫不经心地由着两个小年轻拿去发表了。只是在收到大量反馈之后, 他才在给薛定谔的私信中抱怨波多尔斯基没能写好这篇论文:太多的数学细节埋 没了其实非常简单的基本思想。 × × × × ×   作为一篇讨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描述的论文,EPR开门见山就提出一个 至少对物理学家而言似乎不言而喻的哲学性论断:有一个独立于任何理论的“客 观实在(objective reality)”的存在。在这个基础上,人类构造出理论描述这 个客观的实在。这样的理论通过自己的物理概念描述客观的现实。   如何才能知道一个理论是否成功?爱因斯坦和他的两个合作者在论文中提出 理论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正确性和完备性。   物理学家对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非常内行,毋庸多言。一个成熟的理论能够通 过其物理概念对现实做出定量的预测。如果这样的预测能够经得起实验测量的检 验,那么便可以判断理论的正确。虽然量子力学还相当年轻,它毫无疑问已经相 当理想地通过了这一检验。如同爱因斯坦在诺贝尔奖提名信中所言,量子力学中 至少有着正确的成分。   让爱因斯坦放心不下的是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那也正是EPR论文的焦点所 在。   为了避免无的放矢的泛泛而论,他们也专门给出了下一个定义:只有当物理 实在的每一个元素都能在理论中有对应的概念时,那个理论才是完备的。它没有 遗漏任何现实成分,可以对物理实在的每一个表现作出可验证的预测。   那么,什么又是“物理实在”呢?“如果在不对系统造成任何干扰的前提下, 我们能够以百分之百的确信度预测一个物理量的数值,那么该系统中必然存在有 一个与这个物理量相对应着的物理实在。”   这一连串的定义在论文中以强调语气的斜体字出现,强烈地提醒读者其重要 性。只有把这些概念交待清楚后,他们才能具体地阐述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   比如最简单的只有一个粒子的物理系统。由于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的限制,这 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被同时确定。如果针对粒子的动量进行精确的测量, 就会造成波函数的坍缩,使得粒子进入一个有确定动量数值的量子态。这样,粒 子的位置变得完全不可预测,会以同样的几率在任何位置出现。这样的测量显然 干扰了系统的状态。根据他们的定义,这里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是物理实在。   取决于观察者对测量手段的选择,当这个粒子的动量成为物理实在时,它的 位置便不可能是物理实在。反之亦然。这是已经被接受的哥本哈根诠释下的量子 力学的现状。EPR指出这也许已经表明量子力学波函数对物理实在的描述不够完 备。   但如果更进一步地考察有着两个粒子的系统就更有意思了。那正是爱因斯坦 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屡次讨论的结果。他们不再需要原来那个假想的光子箱,甚 至罗森曾经计算过的氢分子。他们——至少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可以直接用量 子力学的数学形式来描述这个抽象的双粒子系统。   两个粒子在近距离的互相作用下会进入同一个量子态,由同一个波函数描述、 引导。随后,它们相揖而别,各自飞向相反的方向。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 它们无论彼此分开多远,也会不忘初心,继续处于那个共同的量子态中。   它们中一个可能碰巧来到地球附近,引起这里人类的好奇。他们观察了这颗 粒子的动量,引起其波函数的坍缩。这个干扰行为使得这颗粒子的动量完全确定, 进入了一个不同的量子态。它的同伴这时可能远在宇宙另一端,遥遥不相及。然 而,因为系统总动量的守恒,测量者可以由这个近处粒子的动量确切地推算出远 方那个粒子的动量。这样,那颗粒子的动量也成为已知数。或者说,它的量子态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然而地球上的测量行为只是对近处这颗粒子造成了干扰,并没有涉及远处那 颗粒子。即使这样的测量可能干预到整个体系,这一干扰最快也只能以光速向那 另一颗粒子传递。当远处的粒子因为近处粒子被测量而突然具备确定的动量数值 时,它显然还不可能感受到测量行为的干扰——那只会是几年、几百年甚至几亿 年之后的事情。   于是,爱因斯坦他们提出,远处那颗粒子是在没有经受任何干扰的前提下有 了百分之百可预测的动量数值。因而,根据他们给出的定义,那颗粒子的动量是 一个物理实在。   同理,如果地球人没有测量动量而是测量了近处这颗粒子的位置,他们也能 推算出天边那颗粒子的位置。这样,那颗粒子的位置也是一个物理实在。   然而,在量子力学中,地球上对近处粒子动量、位置的测量只能二选一,不 能同时精确测量。对远处那颗粒子动量、位置的预测也就不可能同时达到百分之 百的确信度。对那颗粒子来说,它的位置和距离都是实在的物理量,却在量子力 学中不可能同时准确预测。这说明量子力学中的物理量没能做到与那颗粒子的物 理实在一一对应。再次根据他们给出的定义,这样的量子力学显然不可能是完备 的。 × × × × ×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的物理学界比世纪之初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物 理评论》也有了40年的历史。但相对于欧洲的老牌大学、期刊,他们的影响力还 是乏善可陈。两年前,波多尔斯基在加州理工学院与托尔曼、爱因斯坦合作的那 篇光子箱论文也是在《物理评论》发表,结果只是石沉大海。为了不重蹈覆辙, 波多尔斯基这次先向《纽约时报》透露了信息。这家有国际影响的大报一直在追 踪爱因斯坦在美国的活动,得到消息如获至宝,立刻冠以醒目标题发出新闻。随 着世界各地媒体的跟进,欧洲的物理学家们不可能再错过这篇“爱因斯坦攻击量 子理论”的新论文。   在苏黎士的泡利火冒三丈。他立即给海森堡写信,对爱因斯坦的又一次故伎 重演牢骚满腹:“我们都清楚,他每次这样做都是一场灾难。”他还刻薄地讥讽, 如果是一个刚刚接触到量子力学的学生提出这篇论文中的反对意见,倒是蛮聪明 的,会很有前途。   在荣格两年的精神分析帮助下,泡利的个人生活已经大为好转。他不再像过 去那样花天酒地,也有了一个稳定的第二次婚姻。他暂时停止了专业的精神辅导, 但对梦境解析的兴趣丝毫未减,还继续与荣格共同探讨。   泡利咄咄逼人的个性也有所收敛。他刚刚接受了高等研究院的邀请,即将赴 美访问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这自然不是他出头惹是生非的好时机,所以他只是 激励师弟出面维护哥本哈根的正统。海森堡很快写就了一篇反驳,但在听说玻尔 已经兢兢业业地准备回应爱因斯坦后就压下了。虽然已经是诺贝尔奖得主,海森 堡在玻尔面前依然自觉是小字辈。在这个关于量子力学本质的原则问题上,他乐 于置身事外,旁观高手的直接对阵。   玻尔读到EPR论文后也觉得非同小可,立即停下手中一切工作,拽上他那时 的助手罗森菲尔德(Leon Rosenfeld)日以继夜地讨论如何应对这新一轮挑衅。 罗森菲尔德是比利时人。两年前,他在那里做量子力学的学术报告时,尚在比利 时避难的爱因斯坦就曾向他谈起他与波多尔斯基和托尔曼合作的光子箱假想试验, 询问对其中一个光子的测量如何能够直接导致另一个光子量子态的改变。   罗森菲尔德当时无法作答。这时他在哥本哈根发现玻尔也同样地焦头烂额, 无法理清爱因斯坦的思路。他们俩整整花费了六个星期,全力以赴地对付这个头 等大事。七月份,玻尔先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个初步的回应,立刻 引得《纽约时报》的关注。两位量子大师在物理学中的原则性分歧成为新闻界追 逐的好题材。   玻尔的正式回应则发表在10月15日的《物理评论》上,相距EPR论文正好五 个月。这个论文发表速度对于玻尔也相当罕见。他不仅选取同一个刊物,还干脆 采用了同一个题目:《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可以被认为是完备的吗?》。 当然,他的答案与EPR针锋相对,是毫无疑问的肯定。   有意思的是,在这篇他独自署名、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单数叙述的论文中,玻 尔完全回避了EPR论文中由两个粒子构成的物理图像。他认为那个新的假想试验 不过是爱因斯坦在1927年索尔维会议上双缝试验的翻版,换汤不换药。由此,玻 尔在论文中又一次详细分析了他自己所称“人们已经熟悉了的”索尔维会议辩论。 从单缝试验到双缝试验,他再次全面阐述了互补原理,论证量子力学中不确定原 理之无法避免。   当然,玻尔与爱因斯坦最大的分歧还在于对“物理实在”的看法。   玻尔指出EPR给出的定义中“不对系统造成任何干扰”这个前提非常含糊, 无法适用于量子的微观世界。正如他们在索尔维会议上已经确定的那样,如果在 双缝试验的狭缝后面装上诸如云室一类的仪器进行测量,就会不可避免地干扰整 个的系统。   而如果没有测量,也就没有物理实在。玻尔这一观点与EPR论文开宗明义宣 布“存在一个于任何理论的客观实在”截然相反。他认为人类对物理实在的认识 取决于测量仪器和方式的选择。对某些物理量测量的过程必然形成对系统的干扰, 从而使得另一些物理量变得不可知。   但玻尔强调,这个“缺陷”不仅仅是出自对那些物理量的无知,更是由于在 这种测量的选择下不可能明确地定义那些物理量——只要选择了测量粒子的位置, 粒子的动量就无法定义,也就不成其为物理实在。因此,量子力学的这一局限是 本体性的,不是只局限于人类的认知层面。   爱因斯坦的新假想试验中那两颗有着同一波函数的粒子属于同一个量子系统。 对其中一颗粒子的测量不仅干扰了这颗粒子,也干扰了整个系统,从而同时干扰 了另一颗粒子。这样,EPR的挑战便迎刃而解:那正是量子世界的必然。至于两颗 粒子之间距离遥远、以光速尤不可及的困难,玻尔并没有专门涉及。他觉得那并 不会对量子世界的特性构成障碍,不成问题。 × × × × ×   波多尔斯基在论文发表之前向《纽约时报》透露消息的举动的确保证了他们 这篇论文不至于无人问津。他的苦心却也只带来非常短暂的绩效。玻尔论文的发 表不仅让海森堡、泡利省去麻烦,也一锤定音地为这个为期近十年的辩论下了最 后的结论。在那之后,基本上没有人还会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如果有人好奇地提 起,也总会得到一个现成的回答:玻尔已经解释过了。   正如冯·诺伊曼已经严格地证明了量子力学中不可能还有未知的隐变量。   爱因斯坦对波多尔斯基的行为非常恼火。他罕见地给《纽约时报》去信谴责 他们的新闻来源于未经许可的泄漏,非常不恰当。他声明自己从来不会在媒体上 讨论尚未发表的科学结果,这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当然,爱因斯坦自己无 论以前在德国还是后来在美国都经常向媒体透露他的新进展。尤其是他在统一场 论中时不时的“颠覆性革命”,曾一再引起新闻轰动。)   论文发表时,波多尔斯基已经在爱因斯坦和狄拉克的推荐下获得美国辛辛那 提大学的职位后离开了高等研究院。他后来与爱因斯坦不再有个人联系。罗森在 高等研究院逗留的时间长一些,继续担任着爱因斯坦的助手。他们在广义相对论、 引力波等领域的合作卓有成就(详见《捕捉引力波背后的故事(之一):爱因斯 坦的先知、失误和荒唐》)。罗森因之成为与爱因斯坦共同发表论文最多的物理 学家。   在EPR论文上,爱因斯坦最为失望的还不只是波多尔斯基的写作风格和擅自 行动。在他看来,玻尔再次剑走偏锋,将他对量子力学中局域性的忧虑转变为对 不确定原理的怀疑。他们的论战又一次陷入鸡同鸭讲的僵局。   因为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人类对量子世界的认识犹如在昏暗的油灯下观察 一头大象。我们只能迷迷糊糊地看到大象脑袋和尾巴的形状,却没法把它们同时 看清楚。如果要凑近仔细观察,能明晰地看到大象脑袋像一块石头。那时候却又 看不到大象尾巴,不知道尾巴会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换一个角度能真切地看到大 象的尾巴像一根绳子,却又不可能知道那时的大象脑袋是个什么样子。   按照玻尔的解释,当我们凑近大象的脑袋时,那个像一块大石头的脑袋是一 个物理的实在。但那时,大象的尾巴无法定义,便不是物理实在。如果我们是去 观看大象的尾巴,那么尾巴成为细绳状的物理实在,而大象的脑袋却又不实在了。 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同时看清脑袋和尾巴,也就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大象整体。我们 对大象形状的理解与我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息息相关。   正像埃伦菲斯特在1930年索尔维会议后发现,爱因斯坦早就接受了量子力学 这个奇异的特性,不再怀疑不确定原理。在这新一轮质疑中,他与波多尔斯基和 罗森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两头这样的大象。它们在一起相处后分开,彼此距离越来 越远。在某一个时刻,地球上某一个人决定看看近处的那头象的脑袋,发现它长 得像一块石头。就在那一瞬间,爱因斯坦他们指出,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那另一头 象也会突然呈现出石头的形状。   反之,如果这个人看到的是自己身边的大象是一根绳子,遥不可及的那另一 头大象也会同时变成一根绳子。   两头大象似乎拥有特异功能,可以互相心灵感应。在爱因斯坦看来,这就如 同海神波塞冬眉头一皱,千里之外立刻洪水滔天一样地荒唐。自泰勒斯、勒皮普 斯、芝诺以降的哲人已经在这上面绞尽过脑汁:如果自然界果然如此,就无法建 立严格的因果关系,也就无从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只有具备可分离性和局域性, 才可能有严谨的逻辑。   然而,在量子力学中,那共享着一个波函数的两个粒子之间丝毫不具可分离 性。它们纵然天各一方,却依旧如胶似漆密不可分。   虽然EPR论文的题目大张旗鼓地设问“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可以被认 为是完备的吗?”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给出了否定性回答,爱因斯坦他们也不得 不考虑到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量子力学本身其实是完备的,只是不具备 局域性。他们的假想试验只证明量子力学或者不完备,或者非局域。二者必居其 一。   但爱因斯坦无法接受一个违反局域性的科学。那样的话,量子理论中会有着 经典物理不存在的某种超越空间的关联。他把这个自从“鬼场”起就让他牵肠挂 肚的场景称作“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及至 十多年后,他还会在给玻恩的信中念叨:我绝对不可能相信上帝会掷骰子,或动 用起心灵感应。   对爱因斯坦来说,违反因果关系的超距作用只能是不合逻辑的无稽之谈。这 样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量子力学并非完备。 × × × × ×   狄拉克在那年秋天也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访问。因为语言和性格上的 障碍,他在那里与爱因斯坦没有太多接触。他也没有太关注EPR论文,只是漫不 经心地表示,如果爱因斯坦证明了量子力学不完备,那我们就只好再次从头开始。   在狄拉克眼里,量子力学面临的危机并不在于如何被“诠释”,而是数学上 的“发散”。这是他随着量子场论的推进所发现的新问题:一些具体计算往往会 得出物理量变成无穷大的荒谬结果,导致整个理论失去物理意义。这个真实的数 学困难正让他一筹莫展。   只有薛定谔一如既往,仍然是爱因斯坦唯一的知音。   薛定谔读到EPR论文后立刻致信爱因斯坦,热情洋溢地夸赞老朋友终于抓住 了量子理论的尾巴。他也当即成为玻尔之外唯一发表论文回应的知名物理学家。 在接连发表的三篇论文中,薛定谔系统地总结了量子力学所处的现状和面临的挑 战,并为爱因斯坦描述的那种以超越空间距离、因“鬼魅般超距作用”而不可分 离的状态赋予一个形象的名称:“纠缠(entanglement)”。 卅四: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1933年底来到牛津,当即让学校现成地捡到一个诺贝尔奖。他自己和 促成他到来的林德曼都很风光了一阵。薛定谔英语十分流利,讲课风格与在柏林 时同样地别具一格,很快在老派英国教授中出类拔萃,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他自己却不那么开心。无论是在柏林还是牛津,他都承担着相当多的教学课 时,占用了太多精力。老朋友爱因斯坦在柏林时就享有特殊待遇,是那里绝无仅 有的不开课教授。离开柏林后,他又得到美国高等研究院的职位,照旧没有授课 负担。这让薛定谔羡慕不已。得到诺贝尔奖后,他最期望的就是能获得与爱因斯 坦同等的地位、待遇。   为此,薛定谔与爱因斯坦保持通信联系,期望老朋友能在高等研究院也为他 谋个位置,重温他们在柏林郊区亲密无间的时光。   高等研究院当时所寄居的普林斯顿大学倒是正好在寻求理论物理教授。他们 自然地把目标锁定于诺贝尔奖新秀。狄拉克已经在剑桥稳坐卢卡斯席位,海森堡 没有离开德国的意愿,薛定谔便成为首选。然而,当薛定谔得知那里给出的一万 美元年薪比爱因斯坦的待遇少三分之一,还必须授课时,他心理无法平衡,回绝 了聘请。   薛定谔那时没意识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待遇已经是美国大学教授的最高标准, 只是无法与高等研究院、爱因斯坦的特例比肩。不过他也不着急,宁愿在牛津静 候爱因斯坦迟早会给他带来的更好消息。   至少在个人生活上,他在牛津正如鱼得水,与妻子安妮和情人希尔德堂而皇 之地享受一妻一妾的日子。这是他终于能胜过爱因斯坦的一筹:妻妾同堂是爱因 斯坦曾心向往之但未能如愿的梦想。   希尔德很快生下了一个女儿,终于让望子心切的薛定谔品尝到弄瓦之喜。只 是孩子出生登记上父亲的名字还只能写上希尔德那留在奥地利的丈夫玛奇。因为 生活的变故,希尔德得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同样钟爱孩子的安妮义不容辞地承 担起抚养幼儿的重任,同时也精心照顾丈夫的情人。   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薛定谔看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爱因斯坦再度出头质疑量 子力学,不禁欣喜。 × × × × ×   EPR论文的发表只在玻尔、泡利、海森堡周围的小圈子中引起骚动,在玻尔 发表回应后顷刻烟消云散。量子物理学的主流——尤其是更年轻的一代——早已 转移战场。中子的发现打开了理解原子核组成、结构的窗口。在EPR论文问世之 际,伽莫夫已经推出原子核结构的“液滴模型(liquid drop model)”,费米 提出解释β衰变的弱相互作用理论,日本的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也发表 了原子核中强相互作用的“介子(meson)”猜想。这些与实验现象息息相关的 新思想激发了量子力学又一个埋头计算、验证的高潮。他们没有闲情顾及爱因斯 坦与玻尔那十多年没完没了的务虚争辩。   在他们眼里,爱因斯坦早就无可救药地落伍了。他不再是专利局中异军突起, 以相对论的时空观和光的量子性挑战物理学权威那个无所畏惧的施瓦本小伙。几 十年后,他业已蜕变为死抱着决定论、局域性、因果关系这些经典规则不放的昏 庸卫道士。   爱因斯坦在给薛定谔的信中无奈地自嘲:“毕竟,年轻时的妓女多数会转变 为虔诚的老妇,很多青年革命家也会成长为老年的反动派。”薛定谔在回信中惺 惺相惜,自承也属于从早年革命家变成的老反动派。相隔着大西洋,他们频繁鸿 雁往返,有时等不及对方回复就又有信件寄出,分享最新的思想火花。   爱因斯坦也收到很多反驳EPR论文的私信。这些信中的论据五花八门,互为 矛盾,让他既觉得滑稽,也更坚定自己的立场。同时,他孜孜不倦地试图找到更 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以弥补波多尔斯基在论文中的辞不达意。   在EPR论文问世不久的1935年6月,爱因斯坦就在给薛定谔的信中提出一个极 为简单的情景:有两个箱子,其中有一个球。在打开箱子查看之前,我们不知道 球在哪个箱子里。球在每个箱子都有着50%的可能性。一旦打开箱子,真相立即 大白:球在一个箱子里的几率或者是100%,或者是0%。   爱因斯坦指出,箱子打开之前的几率不过来自我们认知的缺陷:不知道球在 哪里。作为物理实在,那个球一直就在其中的一个箱子里。它在那个箱子中的几 率从来都是100%,而在另一个箱子里的几率一直是0%。它在哪个箱子里都不曾, 也不可能有过50%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更不会因为箱子被打开而突然改变。   在爱因斯坦看来,量子力学之所以坚持箱子打开前球在其内的几率是50%, 然后又会随着箱子的打开而突变,完全是出于主观的认知缺陷,没能完整地描述 这个系统的物理实在。因此,量子力学不完备。   两个月后,他在给薛定谔的信中又提出一个更具爆炸性的例子:设想有一堆 不稳定的炸药,随时可能因为内部发生自燃而爆炸。在任何给定时刻,它的物理 实在非常清楚:或者尚未爆炸,或者已经爆炸。然而,爱因斯坦抱怨道,量子力 学的波函数描述却坚持炸药会处于一个既爆炸了又没有爆炸的混合状态。 × × × × ×   当一根精确调准的琴弦被拨动而发声时,人们听到的并不是单一频率的纯正 音调,而是几种频率混合而成的音色。   乐声来自琴弦的振动。在两端固定的琴弦上,稳定、持续的振动是有着特定 频率的驻波。频率最低的驻波波长是琴弦长度的两倍,正好以两端作为半个波长 的节点。那就是该琴弦的“基频”。同样的琴弦上还可以形成更多的驻波,它们 的频率是基频的整数倍。   当乐师以不同的力量和技巧拨动琴弦时,会同时激发强度各异的多个驻波。 它们组合成不同的音色。耳朵好使的专家能够自然地分辨出乐声中所蕴含的各个 频率成分,技术人员则有各种频谱仪器可以帮忙进行同样的分析。   驻波能够组合成音色是因为琴弦振动的数学方程是线性的。当驻波是这个方 程的解时,它们以任意比例的线性组合也同样是满足方程的解,也就是在那琴弦 上允许出现的振动。   同样,当牛顿用一个棱镜将太阳光分离成缤纷的彩虹时,他揭示出白光其实 是由不同频率的光组合而成。棱镜就是一个光的频谱分析器。   无论是光束中的颜色还是乐声中的音调,它们都是实在的物理波动,因此能 被仪器分离、过滤。它们组合而成的整体效果在视觉、听觉上可能更为丰富精彩, 赏心悦目。但在物理性质上,单频的成分与整体的合集没有区别:它们都是满足 同一个波动方程的解,同样的波动。   与声波、光波一样,描述量子波函数的薛定谔方程也是一个线性的微分方程。 因此,它的解具备着同样的可“叠加(superposition)”性:如果方程有着多个 波动解,那么它们的任意线性组合也同样是方程的解。   在狄拉克、约旦、冯·诺伊曼等人的努力下,量子力学已经有了完整的数学 表述。相应于琴弦的驻波,薛定谔方程的解有着一系列“本征态”(它们在玻尔 原子轨道上形成的驻波式直观图像正是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根据)。不仅每一 个本征态是薛定谔方程的解,它们的各种线性组合也都是方程的解。后者因此也 叫做“叠加态”。   在爱因斯坦的简单例子中,球在第一个箱子里是一个本征态,球在第二个箱 子里也是一个本征态。它们的线性组合——球以一定比例在第一个箱子里,同时 也以一定比例在第二个箱子里——就是一个叠加态,也是一个满足条件的波函数。 同理,炸药可以处在一个既爆炸了又还没有爆炸的叠加态。(这些叠加态中两个 本征态的相对比例可以是任意数值,只要两个几率加起来成为百分之百。比如, 炸药完全可以处于80%可能已经爆炸、20%可能尚未爆炸的叠加态中。用各为50% 的比例只是为了叙述方便。)   然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也有着与声波、光波截然不同的一面:它不是物理 的波动。按照玻恩的诠释,波函数体现的只是几率,本身不是可观测的物理量。 如果扔上足够多次的硬币,我们可以总结出硬币正面、反面出现的几率各为50 %。但在每次扔硬币的具体测量过程中,我们只会看到或者正面或者反面,不会 有一个50%的数值出现。   冯·诺伊曼认为量子世界的测量是同样的情形。当系统处在一个由多个本征 态组成的叠加态时,每次测量的结果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本征态。只有在大量重复 同样的测量后才能看出每个本征态出现的几率由它在叠加态中所占比例决定。这 是海森堡早就提出的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坍缩机制的更精确描述:测量的过程会导 致原本处于叠加态的波函数瞬时坍缩到其中一个本征态上,坍缩到哪个本征态上 的几率取决于它在叠加态中的份量。   在这样的测量发生之前,没有人为干扰的量子系统会持续处于叠加态中,依 照薛定谔方程在希尔伯特空间运动。这时不会有波函数的坍缩。量子的叠加态像 一曲美妙的交响乐,是其中各个本征态的和谐组合。   于是,在打开箱子的测量之前,爱因斯坦的球会以叠加态的方式同时藏在两 个箱子里。他的炸药也同样地处于既爆炸了又没有爆炸的状态中。 × × × × ×   爱因斯坦那一封接一封的来信让薛定谔脑洞大开。他收到关于炸药的那封信 后几乎立刻就回了信,兴奋地告诉爱因斯坦他依照这个思路找到了一个更能显示 量子力学之怪诞的例子。   随后,他发表了在EPR之后跟进的第三篇论文。正是在这篇题为《量子力学 之现状(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Quantum Mechanics)》的论文中,他提议 用“纠缠”描述爱因斯坦那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进一步,他又绘声绘色地描述一 个新场景:   我们还可以构造出更滑稽的情形。一个铁箱子里关着一只猫和一个恶魔般的 装置(这个装置必须置放在猫够不着的地方):在一个盖革计数器内有一丁点放 射性材料,其数量如此之小,在一个小时之内最多只会有一颗原子可能发生了衰 变,但也同样可能完全没有任何原子发生衰变。如果确实发生了衰变,那盖革计 数器就会有反应,通过一个接力装置拉动一把锤子,打碎一个盛有氰化氢气体的 烧瓶。在这个封闭的仪器不被干扰地置放一小时后,如果还没有原子发生衰变, 那猫会活着;只要有过衰变发生,猫就会被毒死。这么一个系统的波函数会把这 个状态描述为同等成分的死去的猫与活着的猫混合地涂抹在一起。   他在文中专门为使用“涂抹(smear)”一词抱歉。那其实是一个讨论量子 力学时经常使用的字眼,表明电子等微观物体不是一个点状的粒子,而是被“涂 抹”开来的波,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但在这里,这个形象的字眼为本来就挺恐 怖的场景增添了更为恶心的画面。   他也没忘了感谢爱因斯坦,明确表示他这一灵感来自与爱因斯坦的持续讨论 和EPR论文。 × × × × ×   也是在1930年代,美国漫画家戈德堡(Rube Goldberg)因为擅长创作以非 常复杂的接力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最简单任务的漫画名噪一时。他所描绘的那类 没有实际效用但能博君一笑的设计因之被称为“戈德堡机器”。   薛定谔所描述的也是一个戈德堡机器。   把一只猫关在封闭的铁箱子一小时,猫可能会因缺氧憋死,也可能依然苟延 残喘地活着。那不过只是爱因斯坦炸药的另一形式。但薛定谔在箱子里增添了放 射性材料,加上盖革计数器、锤子、毒气瓶以及它们之间没有明确但肯定会是相 当复杂的接力、放大装置。它们连接了两个极端:宏观世界中的猫和微观世界中 的放射性原子。   这中间正是玻尔的软肋所在。在哥本哈根诠释中,微观是量子的世界。那里 只有波函数,在被测量时发生坍缩而显示某种物理实在。宏观则是日常的经典世 界,没有波函数、随机性,一切都有着确定的因果关系。这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 界,它们只会在测量过程中发生接触。然而,玻尔他们从来没能说明如何界定这 两个世界之间的分野。   薛定谔反其道而行之,用那一连串戈德堡式机制让这两个世界发生了“纠缠”, 显示它们其实不可区分。   依据伽莫夫的解释,原子核中的α粒子以所处位置而言处于一个量子的叠加 态。其中绝大成分的本征态在原子核内部。但由于隧道效应,也有一小部分处在 原子核外的本征态。当我们观测α粒子时,会引起这一叠加态的坍缩。如果坍缩 碰巧落在原子核外的本征态上,α粒子便会出现在原子核外。它会激发盖革计数 器,进而带动戈德堡机器运转,直至拉起锤子,击碎烧瓶,毒死那只猫。反之, 如果坍缩落在原子核内部的本征态上,α粒子继续逗留在原子核内,猫安然无恙。   薛定谔在箱子里置放了合适数目的放射性原子,它们在总体上形成有50%的 可能性至少有一颗α粒子出现在原子核外。那戈德堡机器也就有着50%的几率处 于被触发状态,亦即猫有着50%的机会已经被毒死。同样,也有50%的可能是所有 的α粒子都留在了各自的原子核内,箱子里啥事也没发生过。   因为箱子上封闭的,无法对α粒子的位置进行测量。在打开箱子之前,所有 α粒子都会保持着原有的叠加态,没有坍缩的发生。它们既在原子核内也在原子 核外。由此,薛定谔宣布,那只猫也相应地处于既死去又活着,两者混合“涂抹” 在一起的状态。   这样,宏观世界里、日常生活中的猫也有了量子的叠加态。   爱因斯坦立刻领会了薛定谔新版假想试验背后的意义。他回信盛赞薛定谔完 全领会了他质疑量子力学的深意。至少他们俩有了完全一致的理解。   但爱因斯坦看到薛定谔把他这篇论文发表在德国学术刊物上时大惑不解。他 揶揄地指出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大概已经没有剩下关心这个问题的物理学家了。   其实,即使在德国之外也没有人愿意继续奉陪他们的狡辩。当玻尔来伦敦访 问时,他毫不留情地当面指责薛定谔与爱因斯坦合谋,以知名物理学家身份继续 攻击量子力学,无异于犯了“叛国罪”。薛定谔那只猫纵然既死又活,也还是没 能引人侧目。 × × × × ×   在那段时间里,爱因斯坦乐于通信的老朋友还有玻恩。作为波函数几率解释 的始作俑者,玻恩的立场与爱因斯坦迥然相异。但他们依然延续着诚挚的友情。 玻恩那时也正自顾不暇,无意介入这新一轮的争论。   1933年的诺贝尔奖对长期抑郁的玻恩是雪上加霜。当初,海森堡在海岛上的 灵机一动是在玻恩的慧眼下才成为严谨的矩阵力学。薛定谔的波动方程也是在玻 恩揭示其几率波本质后才有了物理意义。然而,在物理学界最高荣誉面前,玻恩 再一次被忽视、遗忘。   得奖半年后,海森堡曾在访问剑桥时面见玻恩,劝他回国一起挽救、重振德 国的物理学。他告诉玻恩已经与政府沟通,会允许他从事科研,只是不能授课。 玻恩也只能自己一人回去,不能带家属。看到昔日的弟子居然能够兴致勃勃地转 达这样的条件,玻恩气愤莫名,只能挥袖而去。一年后,他收到一纸公文,正式 被哥廷根大学除名。   还在意大利避难时,玻恩宅心仁厚地只愿意接受临时职位,以免占了位置耽 误年轻人的升迁机会。他自认为早已是国际知名教授,不至于走投无路。在剑桥 短短两年,他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原子物理》教科书和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 籍。   狄拉克的得奖让剑桥有了自己的理论明星,玻恩于是显得多余。在没有更好 选择的情况下,玻恩接受也是新科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邀请远赴印度访问。拉曼 在那里组建一个新的研究所,希望能将玻恩留下担任终身教授。玻恩也深深喜爱 上那里的异国情调。不料,他的提名遭到当地几个教授激烈反对。有人当场指出 玻恩只是一个被他自己国家抛弃的不知名二流教授,不够资格。玻恩会后回到家 里,不禁在妻子面前潸然泪下。   两手空空回到英国后,他开始学习俄语,准备通过关系去苏联谋生。也正是 在那绝望时刻,达尔文终于带来了好消息。 × × × × ×   即使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现美国也不尽是他的理想庇护所。 因为他频频发表的演讲和联署的宣言,美国一些民间组织怀疑他是一个共产主义 者,曾游说外交部拒绝他入境。(还在欧洲时,爱因斯坦为了避嫌曾多次谢绝访 问苏联的邀请。)在1932年底赴美之前,他果然在申请签证时遭受美国领事馆官 员盘问,气愤地甩手离席。幸好妻子艾尔莎及时向媒体报信,引起《纽约时报》 等舆论关注后才得以成行。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弗莱克斯纳也唯恐爱因斯坦会说错话,为他 这个新研究院带来不利影响。他想方设法限制爱因斯坦的公开露面,甚至私自截 留、审查爱因斯坦的私人信件。爱因斯坦发现后,负气地把自己回信地址写成 “普林斯顿集中营”,并向研究院理事会提出正式申诉。弗莱克斯纳不得不做出 让步,但他们俩还在萌芽中的友谊因之彻底夭折。当爱因斯坦屡屡提出邀请薛定 谔、玻恩来研究院时,弗莱克斯纳总是不假思索地否决。   薛定谔因此没能等到他所期盼的好消息。同时,他发现自己在牛津的好时光 也已日薄西山。   他在林德曼面前信誓旦旦地称作“不可或缺”的科研助手玛奇终于来到了牛 津。玛奇看到妻子希尔德的状况后决定不再逗留,带着她和他们名义下的女儿一 起返回奥地利老家。妾离子散的薛定谔倒还没有太在意。他已经有了新的情人: 安妮当年在维也纳打工时老板的女儿。   虽然林德曼在得知玛奇一事后怒不可遏,他还是借助诺贝尔奖的光环为薛定 谔在牛津延长了聘用期。薛定谔却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种临时职位。在去美国无望 后,他积极在欧洲寻觅正式职位。   1935年进入尾声时,在苏格兰历史悠久的爱丁堡大学担任物理教授的达尔文 急流勇退,辞职去担任一所学院的院长。爱丁堡大学很快决定聘请大名鼎鼎的薛 定谔继任。不料,苏格兰政府迟迟未能办理薛定谔的居留许可。而薛定谔向新欢 探寻是否愿意一起去苏格兰时,却发现斯人已自己计划了回维也纳老家。   突然间,薛定谔发现他和安妮被“遗弃”在英伦。恰好,家乡的维也纳大学 和格拉茨大学也联合向他发来了邀请。于是,他思乡心切起来,决定逆着逃难大 流返回奥地利。那里有他的女儿,还有两个让人牵肠挂肚的情人。   时过境迁,无论是苏格兰还是奥地利,薛定谔能得到的待遇都远远不及当初 被他轻易拒绝的普林斯顿大学。而且,他还需要在奥地利两所大学中承担起更为 繁琐的教学任务。   在达尔文的推荐下,爱丁堡大学向几近山穷水尽的玻恩张开了双臂。玻恩很 快走马上任,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之地。 (待续) ※※※※※※※※※※※※※※※※※※※※※※※※※※※※※※※※※※※ 本期编辑:紫弦 本期校对:自如 审 稿: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方舟子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4.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