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1/10(第三三三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6.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   藏身于泥,依旧想象 尤其拉:藏身于泥,依旧想象    §                  §     ·尤其拉· 【牛肆】             §                  § 离家民:“真话”“真心话” § 当我把自己种植在泥土里 与“真实话”      § 吸饱了土地中丰富的养分 夏 沙:该不该在现实中谈起中医? § 我就会开出两片青翠的叶子 老 圃:爱因斯坦招谁惹谁了?   § 就像写满我心声的两页纸                  § 【丝露集】            § 我看见的这个新鲜的世界                  § 就像我在泥土里所想象的 张雪昆:如何捡拾一枚新月     § 我的寂寞已幻成了一首歌 文 远:蜀中六日      § 我的苦闷竟是晨霞和星空 陆思良:环球特写         §                  § 如果我开出了花朵,如梦一闪 【网里乾坤】           § 譬如结果,累累的一份证明                  § 人们将会看到,岁月的伤痕 杨志宏:有幸读书:        § 正将我的枝杆变得柔韧挺立     鲁迅先生涉及书法的文字  § 德先生:剖析中国各类“四大发明” § 总会以宁静的晚秋来结束                  § 当枝叶枯黄,寒风正袭 【网萃】             § 初冬的飞雪,横过江南                  § 我会藏身于泥,依旧想象 程 鹗: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    §     (十五~十六)      §                  § 【网讯】∽∽∽∽∽∽∽∽∽∽∽∽∽∽∽∽∽∽∽∽∽∽∽∽∽∽∽∽∽∽∽ 【牛肆】∽∽∽∽∽∽∽∽∽∽∽∽∽∽∽∽∽∽∽∽∽∽∽∽∽∽∽∽∽∽∽ ◆ “真话”“真心话”与“真实话”               ·离家民·   从古至今,全世界各地人们都把讲“真话”看成一种美德。但这种美德,并 没有使世界和谐起来。究其原因,其实是对“真话”缺乏一致的定义。   在互联网上的汉语语境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对同一件事,大家都在讲 “真话”,但对事物的认知却截然不同,甚至结论完全相反。即使在最知心、最 诚信的朋友之间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例如,我曾经患了普通感冒,有至交朋友就 推荐我吃一种中药,并绘声绘色地讲,他自己得了感冒,吃了这种中药很快就好 起来的经历。我非常相信他讲的是“真话”,但根据我的认知,我并不认同他讲 的“真话”。   由此可见,“真话”分两种,一种是“真心话”,一种是“真实话”。真心 话,指的是所讲的话与自己内心认为的一致;真实话,指的是所讲的话和客观实 在相一致。因此,讲“真心话”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良知;讲“真实话”反映的是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为什么讲“真话”有如此的差异?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   中国古代由于偶然的原因,没有产生出基于实验加逻辑的科学认知体系。古 代的儒学圣人孔子、荀子等都重视对“人道”的思考,而疏于对“天道”的探究。 至宋代,儒学传承人理学大师程颐、朱熹虽然提出了“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 的道理,获得真知)的正确思想,但由于没有掌握“格物”的正确方法,也就不 可能获得真知。至明代中叶,理学大师王阳明则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重“心” 轻“客观”的“心学”。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 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真”或“理”,认为“真理”全在人“心”。这样 就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背离客观科学的轨道上愈走愈远了。至清末民初,从西方引 入了科学的方法后,人们才认识到,在人“心”之外,存在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的“真理”。   所以,要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真”,需要对事物做艰深的科学分析和探究, 不能简单凭“心”而论。这就是讲“真心话”容易,讲“真实话”难的根本原因。   在此,记起方舟子先生曾讲过的一句话,即“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心中的道义,使人不丢失良知,保证为人要心口如一,不讲“违心”的话。脑中 的科学,使人充满睿智,保证所讲的话,是符合客观真实的“真实话”。这样才 算是真正讲“真话”   可见,讲“真心话”固然可赞,但远远不够。每个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 的科学知识和素养,保证自己所讲的是“真实话”。这样才会利己利人,立于不 败之地。否则,也只能算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人而已。   在此,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生活在一个讲“真实话”的美好社会里吧。   2021/6/19 ◆         该不该在现实中谈起中医?               ·夏 沙·   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中医吹,你该怎么办?   这是所有批评中医的人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当你的批判性思维觉醒以后, 你将不得不为这个问题制定自己的对策,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应对失当、随意处置, 就很有可能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曾有人总结在中国的饭桌上有三大绝交话题:中医、爱国、转基因。由于这 些话题在民间存在着诸多争议故而容易引起激烈争论,所以无论之前多么和谐友 爱的亲朋好友,一旦一不小心踩入这个雷区,就极有可能心生嫌隙,进而割席断 交,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当场大打出手、拳脚相向,亲朋好友因为在饭桌上争论这 些话题最后导致打架斗殴进派出所的新闻也往往屡见不鲜。   中医、爱国、转基因这三个话题,其实都与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相信中医的 人大多是出自感性的经验主义思维,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求医问药的感受转化成 了对中医的信任;而批评中医的人则大多是出自理性的实证主义思维,把自己看 到的中医药乱象转化成了对中医的质疑。感性的爱国大多是出自求善思维,把对 国家的朴素情感放在了比追求真相、追求公正更高的地位;而理性的爱国则大多 是出自求真思维,把对逻辑与事实的追寻放在了比热爱政党、支持政府更高的地 位。反对转基因的人大多是出自谨慎小心的保守思想,基于的是对政府、科学的 不信任态度;而支持转基因的人大多是出自主动进取的开放思想,基于的是对科 学证据的信任态度。   正因为对中医的态度与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所以成为一个批评中医的人是有 相当难度的,它不仅要求你摆脱整个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对你从小产生的 影响,也要求你锻炼出用批判性思维客观看待事物的技能,能达到这种思维水平 的人往往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一点看似稀松平常,其实却很难做到。 因此哪怕是用最乐观的态度估计,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也只占到了我国公民的 10%左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0年公布的数据是10.56%),何况现实中的实际 比例其实只会比这更低。因此当你意识到中医理论只是一套伪科学理论,中药的 有效性、毒副作用、安全剂量则大多没有经过科学检验时,你的认识态度和思维 方式其实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上的一种另类,你会很容易感受到自己与大多数人 的观点格格不入、话不投机。在这种情况下,你将不得不调整自己表达对中医看 法的策略。   表达对中医看法的策略主要分为网上(网络空间)和网下(现实生活)两个 方面。对于网络空间来说,由于网络世界一定程度的匿名性,批评中医的人可以 出于对坑蒙拐骗的义愤和对科学真相的坚守,基本做到无所顾忌地表达出自己的 真实看法,也基本不用担心会与网上的人产生现实中的恩怨纠葛、利益冲突,也 基本不用担心会遭到对方的打击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批评中医的人往往能取得 不错的话语空间,表达观点时也能相对更加轻松自由,但是请不要忘记中国网络 并不是真正的匿名制,表达观点时切忌过火,否则既有可能被对方人肉搜索后进 行政治迫害,也有可能被官方以寻衅滋事为由加以整治。   对于网下的现实生活来说,情况会比网上复杂得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 要把自己对中医的观点像在网上一样向现实生活中的人毫无保留地表达,对于不 同的人群,你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首先,对至亲的人你应该全力争取。比如对你的父母、另一半、孩子或其他 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亲人,一定要竭尽所能地让他们看清中医伪科学的本质和中药 不可靠的事实,揭露中医药的经典骗局和经典话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让 他们认识到中医药的危害,并且以身作则地拒绝中医药,让他们远离中医药的误 导和荼毒,尽可能地依靠现代医学,在他们使用中医药或尝试使用中医药前也要 尽力劝阻,耐心劝导,既要动之以情,也要晓之以理。如果是出于现实考量不能 或不敢得罪亲人(比如另一半的父母),在事关亲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生命安全的 重大决策问题(比如重病时吃什么药、用什么方式治疗)上还是一定要寸步不让, 坚持自己的科学立场。你要明白,对自己至亲的人而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你也不妨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至亲的人总有一天 会理解你的良苦用心。   其次,对一般亲属或好友来说你只能适度影响。与你的至亲不同,你的一般 亲属和你之间并没有最直接的血缘关系,这意味着你对他们既没有严格的责任义 务,也没有充分的干涉权力,所以对方相信何种思想理论,采用何种医疗方式, 都是对方的个人自由,因此你最多可以出于良心的驱使稍加规劝(但也要注意态 度和方法),但不能过度影响或干涉。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而言,他们大多受到 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加上出自长辈身份的自尊心使然,能被你影响的可能性微 乎其微,相反你还会大概率因此得罪他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随声附和乃至沉默 不语是最理性的应对方式。对你的好友而言,你需要足够了解朋友的知识储备、 认识水平和性格特征,如果你判断对方是和你一样认识态度的人,那你可以放心 大胆地与对方交换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判断对方是可以被理性观点影响甚至说服 的人,那不妨借一个合适的机会与对方认真探讨;如果你判断对方是自尊心和自 信心都很强且难以说服的人,那就尽量避免在这些话题上与对方产生争论。   再次,对有工作交集的人来说你应该尽量避免谈起中医。由于职场错综复杂 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你应该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在这 种前提下,得罪任何领导、同事或客户都是不明智的,也是自寻烦恼、得不偿失 的,你应该尽量避免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和中医吹谈起中医,以免由于对中医观 点的不合得罪他人,影响自己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进展。只有在两种情况下, 你可能需要或应该表达出自己对中医的观点:一个是当别人严肃地询问你对中医 的看法,而你不得不回答时,你还是可以大方表达自己对中医药的质疑,声明自 己不使用中医药,但应该学会点到为止,表达态度但不争论;另一个是当你从事 的行业与科普特别是医学科普有关时,哪怕是在职场,你也应该更主动和鲜明地 表达对中医药的质疑,呼吁对中医药的严格监管。   最后,对那些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而言,哪怕是你的亲朋好友,你所要做的 都是尽量远离。请你明白,对于这些人来说,中医就是他们的信仰和饭碗,你是 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虽然他们出现在了你的现实生活中或者是你的亲朋好友,但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和其他中医药行业的人有什么本质区别,相反由于你和他们的 特殊关系,你更不能去做伤害他们自尊和砸他们饭碗的事,更因为你和他们的特 殊关系,你要让自己的至亲尽量远离他们以避免被他们的中医药观点或商品所影 响,否则在这层特殊关系的绑架下,你所有让至亲远离中医药荼毒的工作都会变 得非常棘手。   不过哪怕你能够按以上所有的策略完美应对,你也应该明白,改变一个成年 人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当你以平常心来加以应对的时 候,你才不会变得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般来说,不相信中医药、批评中医药 的人以理工科专业的为主,这些人往往会被人刻板印象式地批评为智商有余,情 商不足;只知道科学真理,不知道人情世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中医的问题 上,批评中医的人还是应该客观分析自己的现实环境,既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也坚持自己的道义信念;既不丧失自己的科学立场,也不盲目地得罪他人;在适 当的情境下表达对中医药的担忧和质疑,在最大的程度上帮助自己身边的人。   2021.9.26 ◆           爱因斯坦招谁惹谁了?               ·老 圃·   一列高铁风驰电掣,驶过站台。在平稳的车厢中,服务员小美正向车头方向 走去。一位乘客观察到小美走路的速度是1米/秒。高铁的速度为100米/秒。那么 毫无疑问,站台上的人所观察到小美的速度就是101米/秒。对吧?   这么计算非常直观、也非常容易理解。早在文艺复兴末期,伽利略就在书里 用数学公式清楚地表达了这种速度变换。因此它被大伙称作“伽利略变换”。   可是,问题来了,当小美掏出一支激光笔,指向车头的时候,乘客观察到的 激光笔发出的光子的速度应该是30万公里/秒,而站台上的人观察到光子的速度 应该是(30万公里+100米)/秒,对吧?无论如何,这些光子是在高铁上跑的。光 子相对站台的速度当然要计入高铁的速度啰。可是爱因斯坦说:“错了!光子的 速度就是光子的速度,与火车无关。”无论你在高铁上看,站台上看,还是迎 面而来的另一辆高铁上观察,那些光子的速度都是30万公里/秒。这就不可思议 了,对吧?难道爱因斯坦一言不合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推翻伽利略变换?   咱们再说一个例子。京沪线上小美坐着高铁以100米/秒向着北京方向驶过站 台;小明坐着高铁以100米/秒向着上海方向驶过同一站台。那在小明眼里,小美 的速度应该是200米/秒,对吧?在小美的眼中,小明的速度又何尝不是200米/秒 呢?直观、易懂的伽利略变换又回来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小美和小明的高铁都以15万公里/秒驶过那个站台, 那彼此眼中对方的速度岂不就是光速、30万公里/秒了吗?如果他俩的车速相对 于站台都是20万公里/秒,那彼此眼中对方的速度难不成是超光速、40万公里/秒?   为啥咱们常听说超音速,没听过“超光速”呢?   其实在相对论中,不仅光速不变,而且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也不是简单加减。 上面两种情况中小明和小美的相对速度其实是24万公里/秒和27.7万公里/秒。即 使小美、小明化身为两颗光子相对运动,他俩的相对速度也不是两倍光速,而仅 是光速30万公里/秒。真是逆天了!   这个奇怪的理论靠谱吗?   这还要从1820年说起。那一年在哥本哈根大学的一堂物理课上,汉斯·克里 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rsted)教授一不小心发现了电流可以产生磁 场。这个无心的实验竟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物理实验。可是那个年代科 学界是有鄙视链的。这条链子大致是这样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北欧-东 欧-世界其它地区。在此之前,电与磁各不相干,是水火不容的两种自然现象。 如今在一个盛产童话的国度,有人竟然发现它俩有交集?再说这位汉斯·克里斯 蒂安·奥斯特还是童话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的好友兼死党!谁信呐?   但在法国有一个人深信不疑。他叫安培。他因此于同年发现了安培定律!轰 动一时。加州理工学院的戈德斯坦教授在评价安培之时语带双关:   “Hero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ome and go. But one thing is certain, Ampere’s name will always be current.” - Physics Prof. Goldstein, Caltech.   此后是安静的10年。直到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人类可以摆脱 伏打电池和莱顿瓶、源源不断地发电了。从此智人(homo sapiens)进入了一直延 续至今的电磁文明!   按下智人的文明成就不表,咱们要说1831。那一年有一位物理巨人诞生, 他就是苏格兰人麦克斯韦。在此后的24年人类对电学和磁学的认知一直都是东一 榔头西一棒槌的。似乎在等一位高人出现。于是1855年,24岁年轻帅气的麦克 斯韦用20条微分方程和20个变量把电磁学一统江湖。那位要说了,麦克斯韦方程 组不就区区四条吗?哪有那么多?其实咱们现在看到的是奥利佛·赫维塞德25年 后重写的简化版。   麦克斯维用方程组里的法拉第定律和自己琢磨出来的麦克斯韦定律发现电场 的震荡可以同时产生磁场震荡,而后者又可以引起电场震荡。两者相辅相成、一 起震荡并向四面八方传播。这就是电磁波了。可当时的他并不知电磁波为何物。 一通推导他算出了电磁波的速度。这让他拍案惊奇!这个数值竟然就是30万公里 /秒,跟光速一致。太不可思议了。这载入史册的时刻是人类群星最耀眼夺目的 一刻。相比之下,历史巨人如亚历山大、拿破仑诸人的光芒可以忽略不计了。于 是他大胆断言咱们肉眼能看到的可见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而其它电磁波的速度也 是光速。   那么问题就来了。说起速度,咱们必须在一个特定环境下说才有道理。比如 一开始说的,小美在高铁中走路的速度是1米/秒,她相对于站台上的人速度是 101米/秒。对吧?大伙不禁要问麦克斯韦教授,您这一顿操作猛如虎,七七八八 鼓捣出来的光速是在哪个环境下、相对于哪个参照物的速度啊?他竟一时无语凝 噎。事后他突然想起两千年前亚理斯多德提到过,地上万物由水、土、火、气四 种东西组成,而天上只有一种东西弥漫在宇宙之中,那就是以太(ether)。于是 他大胆断言他算出来的是电磁波相对于宇宙中静止、纹丝不动的以太的速度。   这一次他失算了。   历史总在等待英雄。这次他等到了两个人。爱因斯坦和他的发妻兼大学同班 同学米列娃·马里奇(Mileva Mari?). 麦克斯韦的光速和以太让当时所有的物理 牛人都疯了。前有洛伦兹搞出来一套变换,他可以把光在静止的以太中的速度变 换到其它运动的参照系中,而保持同样的数值 30万公里/秒。为啥他要这么做呢? 因为在此之前有一个叫迈克尔逊的人做了一个实验,他说既然地球在静止的以太 里面跑,一束光随着地球跑和逆着地球跑,速度应该不一样。结果他发现无论怎 么测,光速都是一样的。他不仅没测出区别,还无法解释实验结果,但他对以太 这玩意儿深信不疑。他就这么尴尬地发表了论文。20年后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 理学奖!这是诺奖唯一一次把荣誉赠予一个失败的实验和一个错误的结论。   扯远了。接着说洛伦兹老师。他觉得光速不变这件事太反人类直觉了。于是 才鼓捣出一套变换,从而解释了迈克尔逊的实验结果。因为大家都知道迈克尔逊 的实验设计太精确了,不可能测错。   咱们再说爱因斯坦小夫妻二人在家里天天琢磨着这些让人头晕脑胀的物理问 题,也不知是他俩当中的哪一位最先想到,宇宙中根本就没有以太!光不用以太 也照样跑,而光速本来就是不变的!既然速度是空间距离与时间的比例。如果光 速不变,空间和时间就都要伸缩。对吧?   于是他俩从这个角度入手,轻轻松松就把洛伦兹变换公式给鼓捣出来了。虽 然数学公式一样,两套理论可是天壤之别。发表论文的时候作为妻子的米列娃无 论如何不愿意署名。她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只要你好我就好。”(大意如 此)   于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如此这般横空出世了。后来夫妻闹僵,1919 年米列娃离开了丈夫,没有继续做理论物理的研究。十分可惜。不过因为丈夫爱 上表妹理亏,米列娃拿到了丈夫的诺奖奖金,并用它购置两套房子,余生靠微薄 的房租养儿度日。此为后话。   百年之后,时光到了2021年,在中国河北的燕山大学有一位做油气井杆管 柱力学研究的教授李子丰。此人有一个研究项目因被推荐入选2021年度河北省科 学技术奖,而被网上公示。大伙这才知道该研究项目宣称已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推 翻了爱因斯坦相对论。   在此摘录一段新闻报道“李子丰认为,相对论的数学依据‘洛伦兹变换’ 是数学推导错误的结果,毫无科学价值。狭义相对论很多实验依据是炮制出来的, 是彻头彻尾建立在错误体系上的荒谬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毒瘤。” 扑面而来的是半个世纪以前全国高校的物理系集体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场面。 老圃在大学里听过老师回忆这段往事。显然爱因斯坦已经不止一次挨批了。这一 次倒像一出闹剧。毕竟中国的社会在进步。   老圃可以断言,只要赛先生继续不被尊重,这种被地方官支持让世人笑掉大 牙的闹剧还会发生。爱因斯坦招谁惹谁了?   6月22日凌晨于旧金山市郊 【丝露集】∽∽∽∽∽∽∽∽∽∽∽∽∽∽∽∽∽∽∽∽∽∽∽∽∽∽∽∽∽∽ ◆            如何捡拾一枚新月                ·张雪昆· 其实可以行走 蓝天已具备宝石的质感 此时我足够轻盈 双脚很白 如莲花在镜面摇曳 虽然胸中白云渐多 但我拒绝了明天的雨 一个破折号 牵着我奔向光的来处 夜穿着青衫 游荡在山顶之上 无声的流星 不需要我的跟随 风推动绿叶斜飞 我拈月俯视 城市街道如乱麻 人类的悲欢 堆积在灯火的边缘 ◆              蜀中六日               ·文 远·   缘起   一晃眼,从成都归来有一个星期了,但成都予我的美好印象仍然历历在目, 每每想起成都的人和事,心里总会涌出一股友情的暖流。   趁儿子从美国回来探亲之便,五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期间在成都友人的盛情 邀请下我跟妻子和儿子外婆一起走马蜀中。   上午九点十分飞机准时到达成都双流机场。   双流机场大约有南宁吴墟机场的三、四倍大,进出机场的人流井然有序。   机场里偶尔看见一两人戴着口罩,虽然关于猪流感的各种担心日益见长,但 据同行的儿子说,猪流感并不见得就比普通流感的发生率高,染上猪流感的概率 更多的是一种偶然性。而且猪流感有药可治,在美国是发现一例治疗一例,并不 认为大规模隔离人群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儿子经美国旧金山转北京回南宁,感觉北京比美国对猪流感更紧张,在出北 京机场时要排长队登记详细的旅客信息。   因起飞时美国那边的气温只有十多度,儿子穿了一件比较厚的衣服,但出南 宁机场时温度已达28度,我们有点担心他的体温超标,但后来没事。   在成都的日子里,我们处处感受到了友人的热情友好;在观光的过程中,成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是第二次到成都,多年以前,我因公陪同一对律师夫妇到过成都办事。那 时的感觉,成都市内游览的地方不多,就是名声在外的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也是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亮点不多。   1 映秀镇   这次来因时间紧,原来只打算到都江堰看一看,但在成都友人李哥的积极建 议下,假道都江堰市,先到地震震中映秀镇看一看,回过头再来看看都江堰和青 城山。   我们采纳了他的建议。   李哥是一名成都通,甚至于可以称他为四川通也不为过。李哥是本地人,刚 从中行一名处长位置退休,他对四川各地人文地理十分了解,车也开得极好。李 哥在青城山一处叫青城苑的地方还置有一栋百多平米的别墅,邀请我们去玩。   第一站,映秀镇。   五月十九日上午,由于到映秀的高速公路临时有点维修,暂时关闭,李哥带 我们走原来的二级公路。路面很好,全然没有了去年大地震时的破败和扭曲形象。 只是临近映秀镇,四周的山头那许多大面积跨塌的新土使人有一种山崩地裂过的 视觉震撼。近了映秀的那一段路,看见有一座公路长桥垮掉了。现也不予修复, 把它作为一处地震遗址任人观瞻,而在另一处却正在建设跨河大桥以替代原来的 公路桥。这座跨掉的公路桥叫百花大桥。   据说去年地震时高速公路仍在建设中,尚未开通;而地震后则加速建设,不 久后就迅速开通了。我们回程时走的是高速公路,要通过两个很长的山洞,其中 一个有四公里长,是我见过的最长的公路隧道。隧道建设得很现代,隔不远处就 有两个并排的巨大排风扇,以备紧急时使用。双线四车道互不干扰,只是在一些 地方建有互通的便道。隧道洞壁装有壁灯,地面也设有反光标志。整个隧道给人 一种非常现代的感觉。   我们首先在离映秀镇几公里一处叫牛眠沟的地方停车,这里标识着“五·一 二地震震源”的巨大标志。有一个标志牌记录着地震的震级、震源和准确方位。   我们租了一部微型车向山上的震源处慢慢驶去。   一路可见大大小小的流石塞满了山峡,据说都是地震时从相当于两百多个广 岛原子弹爆炸当量的震源处滚下来的。   我们在半山一处叫莲花心的山坳处停了车,这里已经形成有一个堰塞湖。堰 塞湖的右面两山之间可见山崩石裂滚石流过的明显痕迹,而山背那边——据给我 们开车上山的当地人说——就是震源“莲花心”了。   这里峡谷两侧的山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的破坏而崩蹋,露出新土。一处 输电铁塔歪斜得厉害,但还在顽强地承担着输电任务。峡谷山路上原有多户人家, 在地震时大多被掩埋在泥石下,残存的房屋仍依稀可见。堰塞湖坝上,一位劫后 余生的老妪在卖野生茶。问她当时住在哪,地震时情况如何?她指了指身后远处 破败将倾的木屋,说那边就是她的家。离震源如此之近,竟能安然无恙,堪称奇 迹。   我们只能感叹人的命运之不同了。   下得山来,来到原璇口中学所在地。映秀镇里的中学为什么又叫做璇口中学 呢?我从在学校门口卖地震纪念品的一位阿哥嘴里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璇 口中学在眠江下游,但因为它比较有名,2007年迁来,将映秀和璇口两个中学合 并后,就改叫璇口中学了。   璇口中学地震原址保存完好,去年地震的惨烈仍触目惊心。我用镜头细细地 将那一段凝固了的历史摄入。在强大的大自然的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渺 小和无能为力的。对于大自然,我们只有崇敬和顶礼膜拜,任何夸口战胜自然的 言词都是不负责的狂人谵语。   凭吊完璇口中学的地震遗址,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一方面感叹大自然的巨大 能量,一阵地动山摇之后,倾刻间千万生命阴阳阻隔。一方面也倍感生命之可贵。 路边有一幅标语似乎也在映证着我们的心情:怀念昨天,珍惜今天,展望明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逝去的人们使我们倍感悲痛,活着的人们更要珍惜生命, 好好地活着。   这时,已是午后放学的时间,我们正在附近山头渔子溪观景台继续凭吊逝去 的亡灵,远处岷江蜿蜒破浪而来,江边镇上的一片废墟中,隐隐约约可见学校广 场上一杆红旗在迎风飘扬;近处,上山的小路上陆续走来一些震后余生的震区小 学生,向山上的临时安置点走去,从他们的脸上我没有看到任何悲伤和颓废的神 情,一如那夕阳下山头上新种的株株小松树,翠绿翠绿,生机勃勃。   2 夜宿青城山   题记   夜宿青城山,朝攀老君阁。   南桥观波澜,离滩寻李冰。   问道何处有?山里静修身。   愿作林中鸟,大道自然成。   ————   注1;青城山为道教发源地。   注2: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的组织者。   我不善于作诗,作也大都是打油诗。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韵律十分 难记,咬文嚼字半天也出不了一首诗。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一日千里,人们把吟诗作对可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爱好和消遣,如果说还有 谁仍把它作为一种必需的知识或当作什么国粹宝贝,那是要误人误事的。   闲话少说,今天来聊一聊成都名山之一的道教发源地——青城山。   第二站,青城山。   从地震中心映秀镇凭吊归来已是华灯初上,穿过百孔千疮的地震灾区之一都 江堰市,仍可看到一栋栋被震裂或坍塌的危房。据友情客串的司机兼导游李哥介 绍,都江堰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楼房已在地震中成为危房。但危房改造工作仍未 完全启动,因为是全拆重建或是部分修葺?仍未商榷成案,部分原因是因为世界 金融危机的到来而被拖沓,另一部分的原因是负责对口支援的省市迟迟未启动改 造方案。   都江堰市因为是风景旅游地,市政府规定所有建设的楼房不得高过五层。震 后,楼上的居民已被暂时安置在市外的临时安置点,但楼下仍有部分商铺在营业, 让人有一种担忧的感觉。人们的生活已被地震的突然发作而改变了方向,但生意 还是要做。   生活仍在继续。   驶出都江堰市,驶入青城镇,四周显得很安静。由于还未到旅游季节,这里 平时人烟稀少,但挂着“客房”招牌的客栈随处可见。我们寻到一处看起来比较 上档次的旅店,当地人李哥等进去交涉住宿事项,嘱我们呆在车中。看得出在哪 里都有宰客现象。李哥的小心不是没有根据的,我们只得依言而行,呆在车中等 待。虽然有点不符我的做人原则,我们来玩,理应由我们买单。   但这一家旅馆的生意好得很,前面先我们进去的一个客人一下要了八个房间, 剩下的不够我们住宿分配。我们只得另寻他处。   好在此处旅馆确实不少,在不远处就又有一家客栈。   这一家大得很,楼上楼下有十多间房,中间一个大天井,仅有一个女主人在 打理。空调、热水器和卫生间一应俱全,床上被单枕巾整洁干净。   我们住了下来。   李哥所在的青城苑就在附近,我们走路过去三五分钟即到。   李哥邀请我们一行在他的二楼阳台上坐了下来。   热情待客的李哥夫妇泡上一壶绿茶,正合我意。主客之间随意闲聊着,这时 只听周围万籁俱寂,对面的青城山黝黑一片,远处久不久传来一两声狗吠声,更 显得夜的宁静和深远。楼下小桥流水,绕过院中的一处亭台,发出叮叮咚咚的悦 耳泉声。   李哥说,这水来自山中,天然趣成,依山势自然流下。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仔细察看,小溪中的流水清澈如澄,面上飘浮着一些新 鲜的落叶,则信哉斯言。   吃罢李哥夫妇精心准备的丰富早餐,我们一行数人就兴致勃勃地坐车前往青 城山。   这座山最初从远处看并不奇特,但一入山中便觉与往日看到的山全然不同。   进得山门,顿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只见一颗颗直耸云霄的高大杉木迎面而 来,遮天蔽日,身心立刻静寂下来,暑热顿收。   一个字“幽”。看来,“青城天下幽”——确实是名不虚传。   月城湖已放干了湖水(说是要检查坝基是否有裂缝),在此,可以乘坐一缆 车直接到半山的上清宫。留下婆婆与欣儿一老一小,我们一行三人乘勇一路越过 大赤天和东华殿,直上老君阁最高峰。   从老君阁往下看,只见万仞绝壁,群峰伫立,有如青砖石墙,城楼箭垛,沿 着进山的峡谷一字排开,向上延伸,像似了一个巨大的八字。青城山的山门仿佛 一个扼守城防的城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山风徐徐吹拂着舒展的面颊,心情极佳,我一点儿也没觉得累。身旁高大魁 梧的儿子更是余兴未尽,在以后的下山途中蹦蹦跳跳,一步二级,到了山底也没 出汗。真服了他了,年轻,就是好。   在下山的途中,儿子有点儿含蓄但却明确地告诉我,他正与导师合编一本书, 他负责其中一个章节,年内有望正式出版,是英文版。他说,出版后送我一本。 他知道我是一个爱书的人,看来那句“知子莫如父”要改为“知父莫如子”了, 呵呵。   我对他说,这是我今天听到的最好消息。   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我故意说我的脚崴了,落在后面,偷偷地几次抹去我 因幸福快乐而流下的泪花。做父母的,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听到自己子女有出息 的事儿更让人感到高兴的呢?!   3 离堆寻李冰   李冰父子是都江堰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蜀中平原父老乡亲世世代代都记 得他们。他们做的事业不是形象工程,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从民生需要出发的伟 大引水工程。这是我对李冰父子事业敬仰的起因,也因此对都江堰的前世今生有 了一个很大的兴趣。   因时间关系,我们从映秀镇凭吊归来已近黄昏。当天离堆公园已停止进人, 我们只是在著名的南桥上观看波涛滚滚的岷江河水,以及穿过南桥沿着岷江河岸 一侧向上游一路赏玩,直至一处因地震破坏尚未修复而封锁不能前行为止。   远远望去宝瓶口宛若一只巨大的宝葫芦将巨量的岷江河水斜剌里分开引入, 是为内江,作灌溉下游四十余县的千万亩良田,千百年来由此造福一方百姓。对 于这样的“官”——实则是公仆,老百姓有什么理由不去纪念他们呢?   这也是我们今天来此寻访的理由和动机。   那天从青城山下来,我们在山门外照了几张相作为留念之后,再赴都江堰, 要一睹它的千年风流。   二王庙因地震原因,正在修复,暂不开放。我们直接从离堆公园的侧门进去, 因为办了熊猫卡,这些公园对外地人都是免费进园。看来金融危机对我们老百姓 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免费进园了。平时进这些著名的园林都是要收费的,票价 还蛮高。   进得门来往下走,便见有一索桥,称安澜索桥,又称夫妻桥。长而稳固,这 是我见过的最稳固的索桥了,人走在上面虽有些颤动,但不妨事。   过得桥来便是所谓的鱼嘴了。趋前伸头细观,只见一片似巨大鱼嘴的混凝土 坝斜斜地直插水中,将那来势汹汹的岷江水一分为二。泻洪一侧称外江,灌溉一 侧称内江。   来此之前,我因多次到过广西兴安的灵渠,修建的科学道理如出一辙,以为 都江堰不过如此。兴趣不大,现在骤然看到这个巨大的鱼嘴,心里猛地一震——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灵渠与之比起来尤如小儿科了。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 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 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公元前256年,自今已有2200多年。“蜀守冰”修都江堰——这是最早由《史 记》中记载的李冰治水事迹。   二王庙中至今祀奉有李冰父子的神位,可见蜀中民众对他们的爱戴。   今天我们拜访离堆公园,观瞻都江堰宏伟的引水工程,寻觅李冰父子遗迹, 感念古代先人的恩德,实在是发自肺腑和内心的驱动。如果说李冰父子搞的是像 现在每一个城市中都耸立的某座“丰碑”一样的形象工程,那民众还有没这种探 寻拜访的愿望则就很难说了。   4 美伦美幻的金沙遗址文明   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古代蜀国都城的废墟。   金沙遗址在成都市内西北角,与三星堆文明为前后衔接。从年代上来说,三 星堆文明在前,金沙遗址文明在后。   在一个太阳不大,气温适宜的下午,金沙遗址开馆两周年之际,成都朋友李 哥等人驱车带我们到新发现的古代人类文明的金沙遗址参观,让人感受了什么叫 历史,什么叫文明。   感觉路不是很远,二、三十分钟左右就到了目的地——一处很现代的博物馆 群公园——金沙遗址。   我首先惊叹于博物馆群的宏大、现代和漂亮。在我的心目中,一般的古代博 物遗址都是与旷野、杂乱以及陈旧的设施相联系的,但金沙遗址不是,这出乎我 的想象。   它设计优美、大气和现代,有序排开的建筑馆群(一共有三个馆)让人耳目 一新,让人在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同时又能欣赏到现代建筑艺术的美和感到身心 舒适。   三个馆依次布置在一个巨大的花园中,成片的大草坪绿得可爱,各种花草树 林布置得错落有致,南大门、东大门和北大门等诸多进出口十分方便游人参观游 览。   这是我见过的最大和最美的博物馆群。   遗迹馆   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一个有八层象牙叠放的存库、金面具和巨大的树木原址。 它们有一些已被挖掘保护起来,但更多的“宝物”却仍依然留置在发现原处,呈 现在游人面前,供人近前观瞻欣赏和考察细究。   陈列馆   陈列馆分五个参观区,即第一展厅“远古家园”、第二展厅“王都剪影”、 第三展厅“天地不绝”、第四展厅“千载遗珍”和第五展厅“解读金沙”。   形象生动的太阳神鸟金箔、神形兼备的金面具、特大石磬以及各种精美的玉 器石器……   从这些古代遗物的展示中,大量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古 蜀国,它与中原文化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 三星堆文明是前后承继关系。金沙古蜀国遗址约在三千年前,三星堆古蜀国遗址 则在比这更早的年代。   太阳神鸟金饰的发现更显现了古蜀国先民的聪明才智,也同时证明了古代先 民在基本解决食物问题之后,已经懂得设专人分工进行艺术创作、祀器制作和金 属冶炼等工作。   读史可以鉴今。   古代先人都懂得的艺术享受,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有些人却把它们抛弃到脑 后呢?!科研和艺术在今天所受到的冷落,对未知或天外文明的探索漠视,以及 对高雅文化和健康音乐欣赏的不屑,等等,等等,不知是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无知和背叛?   5 杜甫草堂   十多年前,笔者曾拜访过杜甫草堂。   当时是陪一对律师夫妇到成都公干,事毕,在一成都亲戚的引导下参观杜甫 草堂。感觉那时的草堂真的是草草了事,就一间草屋有印象,一片衰败、萧索的 景象。亲戚倒是一名导游出身,但可能对草堂也没有什么研究。律师夫妇更是俗 务缠身,离老杜的孤傲情怀更是有十万八千里远。   由于有了往日的印象,这次来蓉,笔者本来就不想进去了。一来认为浪费时 间,二来觉得没什么看头。但因为住得近,权当散步;手中又有熊猫卡,不费钱, 也就随家人再来探访一番,看杜甫草堂有何变化。   整齐有序的街道,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街角花圃把成都打扮得浓郁清新,一派 绿意。   一早,成都的朋友就开车把我们带到南门,进得门来只见正面一个大堂是摆 放各级领导人的参观照,大多与主题无关,不看也罢。又见左右各有两个侧门可 引出小院,我们先出左门,沿着花径小道无目的地向前信步走去。   只见竹林深处,一条小溪蜿蜒而至,清晰见底,新叶浮面。问一在溪畔健身 老妇,清水何来?答,水泵引之。少顷,又见一池群鱼争食,一老一少在抛掷鱼 洱,老的说,走了,走了。少的忙叫,爷爷,别走,别走。叫声之急切,嫩音中 有一种娇柔,引起溪旁一读书人的注意,抬起头来,发出会意的笑声。   草堂中所有固定的模式和院落都不能引我注意,只在走到草堂深处才突然发 现一处近年来发掘的草堂遗址,虽然只是几个水井,几处灶坑,三五门洞,数片 瓦砾……但它却被博物馆若有其事地建设和保护起来,并从那些弥足珍贵的遗物 发现中分析判定,杜甫们当年确实就在此处“安营扎寨”。   几度春秋,树林为友;吟诗作对,花溪为伴;破屋穷邻,相敬如宾;提笔持 烛,相濡以沫。   考古证明,杜甫在草堂所写的很多诗与周遭的环境物像相对应,没有任何的 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或“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确确实实的 “而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甫的诗我了解一些,但体会不深。我更愿意同情和理解他愁苦的人生与诗 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无奈、悲苦和愿望。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为绝世吟唱, 诗中那种对自身贫穷的感叹,对“秋风”的憎恶和对天下寒士同情的情怀,怎为 那些“兆山羡鬼”和“秋雨含泪”之流的假惺惺所比拟。   诗文有不同,人格有高下。   说到文章或诗作的写作水平和写作风格,每一代人可能都有他们那个时代的 标准和取舍。古代有呈表谏文,现代也有散文媚诗;前朝有投枪匕首,今朝也有 赞歌新诗。似乎“文章千古事,只有寸心知”,百姓阿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 知之”。   你硬要分出一个高下来,谁也不会服谁。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我们撇开水平、文风不论,专拿诗作诗意诗情说事,看诗与诗之间,人与人 之处有无可堪评价之可能。   杜甫,一介寒士,满肚才华,一腔热情,万般无奈。杜甫所写诗作全部发自 内心,怀揣中华。一曲秋歌,几首寒作。所吐乃天地之气,所吸是林中精华。所 抒为真情实感,所歌尽豪迈情怀。   反观我们的有些现代文人却“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软”。曲腰媚上, 营营应声,忘了做人的根本,颠倒是非黑白。在穿着新衣的皇帝面前,一味叫好, 全然不知人世间还有“羞耻”二字。   杜甫,你的诤诤铁骨,你的旷世情怀,你的文思秀笔,你的跌宕一生,你的 传奇故事,因了那草堂,却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那巨大的呐喊声,必定与草堂一样不朽并万世如春。   ?6 宽窄巷子成都人   在这个火热的下午,我想写下一些火热的文字,以纪念那些火热的成都人。   成都人的饮食中喜欢放一种叫做胡椒的东西,成都属盆地,湿气大,而吃胡 椒有利于驱逐湿气,久而久之,当地的人们就喜欢上它了。   我们虽然吃不惯它,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   成都人的菜谱十分丰富多彩,你说“无辣不成菜”就是成都菜,他死也不答 应。   李哥说,成都人是千人千面,千家千菜。一种菜有一千种做法,一千家菜馆 有一千种菜谱。决不是只有辣椒一种,说“无辣不成菜”只是一种误解。   在几天的成都旅居中,我们深切地体验到了李哥所说的千人千面,千家千菜。   主人好客,来的当日,一下飞机就把我们带至武侯祠附近的一处名菜馆—— 钦善斋。这里随处是古色古香,红木倚栏。转过一处仿古屏风和走廊,只见亭院 深处还有一假山,假山下挺大的一个鱼池正在换水;各种奇花异草,生机盎然, 池上高处有一凉亭据说也可摆宴待客,是该馆的最佳去处。   主人订了两锅老汤,肥鸡汤和鲜菇汤,各有特色,加有一些滋补中草药材, 很适合我们这种不吃辣的外地人。最绝的要数那伺宴的女生,她现场制作各种丸 子,只见她用普通小瓷更轻轻地一旋,就旋出一个个圆整好看的丸子来。成都人 的聪明灵巧可见一斑,看得我都手痒痒,想亲自上去一试……   担担面、查渣面、龙抄手、血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巴菜、叶儿巴、牛土鸡、李鸡肉……也使我们感到新奇和兴趣。   让我们深刻的不仅仅是成都的名菜小吃,更让我们难忘的是成都人。   李哥夫妇的健谈豪爽,欣儿妈妈的细致入微,还有小姨老舅的热情好客,无 不给我们留下一个个难忘和深刻的美好印象。   返程之前的那个上午(22号),小姨开车把我们送到成都一个著名的景点— —宽窄巷子,说让我们细细地体会一下老成都。   天虽然下起了小雨,但我们游览小巷的兴趣却丝毫未减。   我们沿着小巷慢慢地向纵深走去,似乎想从这里深入了解成都和成都人。   “宽巷不宽,窄巷不窄”。宽窄巷子其实分别是成都两条古老的小巷,在全 国多年升温不减的拆迁改造工程的摧毁下却偶然地保存下来。感觉上觉得宽巷稍 稍比窄巷宽一点,但不是很明显。   从那些一个个古老别致的门洞里,你似乎可以窥见当年成都的繁华——拴马 石、小洋楼、老古董(我在一个可以进去的门洞里发现有人在卖一架民国时代的 老式留声机)……   从那些杂有茶馆和咖啡厅的和谐中你又可触摸到当今成都人的传统和现代— —一种既要保持传统又被时尚带着往前跑的交融情景,可能也是现代人普遍的一 种无奈或追求。   成都人爱耍,都市四周的乡村除了一片片开发了用来种园林景观树之外,就 是名目繁多的农家乐小院。炎热的夏天,据说他们会携家带口地奔赴乡村度过一 个个快乐的周末。更有那退了休的老人,在那乡村里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交少 许费用,包吃包住,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凉爽。   政府体念到民众生活的特色,现欲将宽窄巷子打造成成都传统社会生活的一 个缩影,正在翻修建设,能进去的院子不多,留给我们的是一丝遗憾。   下次吧,下次再来吧,我们宽慰着自己。我在巷子里一个书吧上选购了两册 介绍宽窄巷子前世今生的书籍,带着些许遗憾和不舍离去。我们这次可以把成都 以及成都人的美好和深情带回去,留下我们对这个城市难忘的印象和殷切的期待。   ——2009年6月初稿于邕城   2021年3月完稿于北美弗州里士满 ◆              环球特写               ·陆思良·   题记:末尾的场景,一艘潜艇从游轮后甲板的游泳池里浮上水面,这荒诞的 意象,使得之前船上热切传播的各种谣言立即产生了某种审时度势的趣味。   海上第80天。   大型游轮“平安号”停泊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岸外已经超过五个小时。   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五个小时里,船上各个部门始终没有动静,彻底没 有动静:柜台息业,商店关门,餐厅也只见桌椅不见人影,整艘船好像无人操作 一样,演出空城计。   乘客们于是猜测,船员们大概接到上头的命令,躲起来休息了,或者说是凭 空“蒸发”了更为准确。要是在平时,特别是游轮进港靠岸的时候,船员都像雇 佣劳工一样,总是在船上各处忙东忙西的,或假装忙东忙西的,那个留有黑白大 胡子的罗马尼亚籍客服经理有着鞭策恶习,看不惯手下员工有片刻空闲,老是在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挥舞有着刺眼伤疤的胖胳膊咋咋呼呼的。另外,权威的船长室 也一反常态,对游轮目前的情况没有作出任何说明,而在整个这趟到目前为止出 海80天的环球航行中,事无巨细,那个乌克兰籍的副船长都是喜欢用船长室的高 音喇叭向全船上下作出说明的,尽管其说明经常没必要的冗长又严重误导人,比 如,一个星期前他就大张旗鼓地反复预告,会在夜晚于这片广阔的中美洲海域看 见灿烂的流星雨,振振有词“观察窗口”有三到四天,可是一个星期来许多脑瓜 好奇而精力充沛的乘客每晚在开放甲板翘首以待,直至半夜,却是眼睛失望,脖 子绝望。   就这样,这艘游轮从“官方”举动来看全面地偃旗息鼓,按兵不动,没有预 备驶入当地海港的任何迹象,差不多变成了一艘虚拟的沉船。这种“准凝固状态” 让“非官方”的乘客们普遍焦虑起来,先是三三两两,后是一小群一小群,再后 来就纷纷攘攘从船舱与活动室各处走出来,涌上高层甲板,向几公里外的港口方 向紧张兮兮地张望。然而,所有乘客看到的只是附近海空一线那越积越厚的乌云, 以及闻得到混浊的海水散发出浓重的咸腥味道――大片水天被低气压严实地包裹 封闭,你像是在看一幅老旧锈蚀的版画。他们还看到一件怪事,最近这几天游轮 在靠近崎岖的海岸线行驶时,早晚有很多海鸟围着船舷两侧飞舞转圈,频频发出 不知是兴奋还是凄婉的叫唤声,可是此时游轮停在港口外的海面上,周围却连一 只海鸟都看不见,它们的销声匿迹是突发性的,人们的心神也不由得跟着水蒙蒙 空荡荡起来。   谣言开始不安地在船上四处传播开来。   谣言所传的,无非是那些一个星期前在巴拿马离船上岸,飞去秘鲁“马丘比 丘”作五日观光游的日本乘客的下落――“平安号”在此地“计划外”停留,就 是为了接上这批遭遇了“多事之秋”的乘客,否则这些人就会成为被抛弃在化外 之地的“非法逗留者”。   “平安号”游轮由一家日本非盈利公司经营管理,此次从日本本土出发再回 到日本的环球航行,预计要花费100多天完成。船上有近千名亚洲乘客,其人数、 人种、国籍和所讲语言的分布情况是:600多名日本人,基本上是退休老人,说 日语;日本人以外主要就是华人了(另外有零散的几个印度人和菲律宾人,统计 上可以忽略不计),100多名新加坡人,多数中年人,少数老年人,主要说英语; 中国大陆人和台湾人各30名左右,中青年居多,说华语(注意,口头说的华语没 有简体繁体之分);马拉西亚人也大约30名,中老年各半,中年人说英语,老年 人说华语;还有各100名左右日本和韩国的高中学生,分别说日语和韩语。   乘客讲四种语言,有趣的是,所传谣言的内容竟然随语种(不是随国籍)不 同而不同。   日语的说法言之凿凿而令人揪心:那60几位飞去安第斯山“马丘比丘”的日 本人(清一色,没有其它国家的人,似乎有钱的日本老人们特别热衷于经受危险 的折腾)并非如船方昨天在广播中解释的,是因为误了回程飞机,所以没按原定 计划赶到游轮前两天停靠的尼加拉瓜海港码头,只能临时再转换飞机,于今天赶 至危地马拉这儿登船,而是乘坐的美洲某家廉价航空公司的飞机中途出了状况, 被迫折返,或是……或是坠落在南美的莽莽群山之中了也说不准――那些老人也 许永远回不来了;   华语的小道消息晦气,并且夹杂明显的幸灾乐祸:那些日本人到了秘鲁,不 被获准参观“马丘比丘”,因为那里正在闹厉害的热带瘟疫,外围被严密封锁, 不许外人进入。更为糟糕的是,又由于他们十分接近了外围,同样受到管制措施 波及,也暂时不获准离开他们待的地方,何时离开需要再与有关当局沟通,就是 说,那些日本人这几天根本不可能回船;   英语的传言信誓旦旦,不过相对乐观通融些:那些日本人已历经艰险而转机 飞到了危地马拉,现在正乘坐巴士由机场赶往海港。不过“平安号”因为没来得 及办齐在危地马拉的有关手续而不能进港靠岸,只能停泊在岸外的这儿等候。再 过两小时吧,那些人到了码头,危地马拉港务局会用汽艇送他们过来登船;   韩语的故事局限于学生的小圈子范围,带有恐怖新闻色彩:那些日本游客被 尼加拉瓜解放阵线的战士扣押作了人质。圈内有人小声驳斥,解放阵线早就在前 几年解散了,哪来的战士?答说那是些残余武装分子,在一个偏僻地方流窜作案, 正好撞上了旅游客车。可又有人怀疑追问,那“偏僻地方”在秘鲁还是在尼加拉 瓜?噗,一个为首的梳小辫子的大胖子男生朝海里吐了一口痰作为回答。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在这艘于外海孤独飘摇的大型游轮上,处于乱糟 糟非常情形的当儿,“众口难调”,只有英语尚能勉强给人带来一线希望。   需要说明的是,“平安号”游轮现时正在它的第95次“环球之旅”的下半程 途中――按照航行计划,等过几天告别这片中美洲海域,沿途再停靠两天夏威夷, 之后再花近两个星期穿越大半个太平洋,它就到达终点站日本了。屈指一算,它 从起点日本的横滨港出发以来,一直勇往直前地由东朝西行驶,经过太平洋、印 度洋和大西洋,再回到太平洋,已经航行了整整八十天,那绝对是一个“夜长梦 多”的旅途。也许正因为游轮待在海上的时间太长,再加上一路在各地海域不时 遇到的狂风巨浪可能反复加剧了人体的病态反应,聚散不定的近千名乘客难免随 时随地产生“人群心理偏执”,渴望发生大件事,当然发生什么事最好不危及自 身利益和安全,别人遭罪受难则乐观其成。这不是么:经过长时间超负荷运行, 这艘破游轮上四分之三的电梯和各大小餐厅的几乎全部热水器都坏了,维修人员 几经摆弄,仍然无法使之运行,干脆放弃了,那么,对照物极必反的道理,人的 内心出故障,以至于难以修复,也在情理之中。   海上第90天。   “平安号”游轮停靠在夏威夷的希洛,一个火山环伺的港口,也是一个太阳 一个劲把阳光宠坏宠骄了的海岛。   傍晚,我爬上第十一层甲板,在一个避风角落里找到小辛。   那个角落很隐蔽,船上大部分乘客,包括很多船员,都以为第十一层甲板只 有一个孤零零的漩涡泡水池,殊不知毛巾柜台后面拐个弯别有一小方舒适天地。 我见到小辛和那个刚从前台下了班的韩国美女宋小咸正并排坐在两张露天躺椅上, 用日语卿卿我我地谈情说爱,很像是躲在那儿演练台词。小辛的言语像正午热烈 空旷的海洋,行为却规规矩矩的,像一片退了潮的沙滩,额头犹在冒汗,像稀稀 拉拉的泡沫浪花。两相对照,韩国美女慵懒斜躺,脸面上的皮肤丝毫没有出汗, 在夕阳映照下光滑精白得无以复加,从而有点吓人。   小辛是“平安号”游轮的中级工作人员,三十岁出头,是我的同乡,上海人。 去年他去新加坡为“平安号”游轮的第95次“环球之旅”做推介报告,他的华语 演讲相当出色,尽管开头和结尾都结结巴巴的。我是听众之一,听完推介就毫不 犹豫报了名,我们就是在那时认识的。两个多月前,我在新加坡登上了“平安号” 游轮,他即时跑去舱房同我热情洋溢地打招呼,使我颇受感动。之后的长途航行 中,我们在船上的酒吧时常碰到,有次他请我喝了一罐快要过期的日本啤酒,我 喝那罐啤酒时他告诉我,他中学毕业后去日本读语言学校,读完后留在日本打工, 打了几份工都不称心,后来利用业余时间穿街走巷帮“平安号”游轮分发张贴广 告,争得足够的积分,换取积分当了一名志愿者,跟船跑了几次“环球之旅”, 因为表现出色,被录取为正式员工。小辛讲他的经历时没怎么激动,也没怎么腼 腆,或许是我上了年纪,还是不怎么新鲜的酒精使我顿感困倦,觉察不出年轻人 的激动和腼腆了?   我在毛巾柜台后那隐蔽地点的贸然出现令小辛分外尴尬,宋小咸可是坦然自 若,倒不如说她连瞧都没瞧我一眼。小辛迅速站起身,用上海话小声问我,找他 有什么事?我猜想此时此地上海话也是一个“避风角落”,便也用上海话小声回 答,我想要他帮忙,他便看着我不说话了。我清了清嗓子眼,稍微提高音量对他 说,我写了篇小说《环球特写》,嗯,想投稿给游轮上印刷出版的“每日邮报”, 请他近水楼台代为转交,因为船上广播、报纸和海报标语等“宣传媒体”那一块 全部由他分管。别的不说,“每日邮报”的发行量足以令人羡慕,乘客们人手至 少一份,再加上分发给工作人员、船员官员,四种文字的刊印总数达两千份。   “小说?”听了我的要求,小辛没反应过来,含糊嘀咕道。接着他问了一句 更加直截了当的话,依然小声的:“你为什么要写小说呢?”与其说这话把我问 住了,还不如说这话揭了我的短。他应该问得大声点的。   勉强交谈几句后,小辛答应帮我试试,便接了我递给他的储存小说文本的记 忆卡。他说具体负责编辑出版“每日邮报”的日本小伙加藤是他的好朋友,精通 中文,只不过那家伙有些古怪。我谢了小辛,也没有追问加藤小子如何古怪法, 毕竟我们每个人其实骨子里都古怪的。我要离开时,小辛转首看着宋小咸的脸, 似乎想到了什么,急忙问我,这回用的是平常声调的普通话:“你的这篇东西是 用中文写的,那么,你想要只刊登在中文报纸上,还是在四种语文的报纸上都刊 登呢?如果那样,我要找许多人义务翻译。”他的语气表明,他不想把事情闹大。   我也用普通话答:“我这篇小说的内容跟讲四种语言的人有关。”   听了我的回答,小辛朝我苦笑,这可能表达了他没有听懂我的暗示,普通话 的暗示。随他去吧。我的理解是,他的苦笑如同热带香蕉,没有水分,但剥了皮, 肉是甜的。   我跟小辛“拜拜”,没跟宋小咸说“拜拜”。宋小咸却高调喊了声“拜拜”, 可是她好像是对着小辛喊的耶。   他们俩继续谈情说爱。我这个别扭的人,有没有在心里祝福他们?   夏威夷是那样的地方:“谈情”容易出彩,“说爱”注定无奈。   海上第30天。   红海,劈开滚滚热浪的沙漠之海。烈日照耀下,海发烫。颠簸行驶的“平安 号”游轮也高度发烫。   中午时分,辛文斌(小辛)匆匆坐电梯上了游轮八楼,朝船尾的信息橱窗快 步走去。   他有个习惯,每天要先睹为快日籍老船长山本伊造12点准在信息版上发布的 当日航海数据,诸如经度纬度、水深水温、风向风力、航速航线,等等,并不是 说他真的对这些个数据感兴趣,也不是因为他对山本伊造恭敬有加(他的确对山 本老船长恭敬有加),而是他把这当作每日一棵的逆反性训练,企图冒充职业航 海家死记硬背些功课作业,日复一日自我强迫培养爱好。   今天,小辛还要附加留意一下游轮预计到达苏伊士运河的准确时间,到时候 他将要在河口放生一只柔弱的小海龟,据说那里的水文水质以及海洋生物养料适 合这种海龟生存,得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放生海龟的事是乌克兰籍副船长吩咐 小辛做的――那只小海龟现在还在副船长的舱房里养尊处优,小辛至今没有和它 打过照面。几个星期前的一天,一个在后甲板游泳池里游泳锻炼的年轻少妇突然 看到池水里有一只饭碗般大的小海龟,正紧追着咬她的脚趾,吓得尖声呼救,其 时正好副船长在后甲板,赶紧用清理漂浮物的大网把那只海龟打捞上来。副船长 过后找到小辛,要他到时放生它,并且揶揄道:只有你们亚洲人喜欢做这种事。 小辛对乌克兰副船长并无好感,不过,不知为什么,他对那只他没有见过面的小 海龟却情有独钟,甚至说是魂不守舍也行。   小辛旋即来到橱窗那儿,却看到橱窗的正面位置被一个八十多岁的日本老头 霸占了,老头不知道发什么神经,拿了一张打开的旧日文报纸,平摊着遮住大半 个橱窗玻璃,脸部贴近报纸,心无旁骛地仔细阅读印刷版面的字里行间。小辛皱 了皱眉头,礼貌上前用日语请老头让一让,老头不为所动,还一脸不高兴,好像 无故搅局的是小辛,小辛束手无策。这一幕恰巧被旁边的走廊椅子上坐着看书的 一位矮胖的日本妇女看见了,她立马放下书本跑了过来,二话不说,劈手夺下老 头手上的报纸,三下五除二撕成六七瓣扔到地上,然后大声呵斥了老头几句。老 头缩了缩脖子,委屈地朝矮胖妇女瞪了一眼,嘴里不干不净嘟哝着,转身拾起地 上撕碎的报纸,悻悻离开了。矮胖妇女随即朝小辛温和地笑笑,示意他现在可以 敞开无阻地观看橱窗里的信息了。矮胖妇女干净利落的所作所为,就像一次过 “放生”了日本老头和小辛两个人。小辛颌首向她道谢,她没在意,径自走去坐 回走廊上那把蓝绿色椅子,拿起书本继续阅读。顺便说一下,小辛几年前首次登 上“平安号”游轮,一眼看到那款蓝绿色椅子就被它丑陋突兀的造型倒了胃口, 后来他一直没有改变对它不好的看法,今天也没有。   看完橱窗信息,辛文斌又屁颠颠跑去船上九楼的抽烟场地找宋小咸,发现她 正在那儿和一个留八字胡的日本老男人打得火热。抽烟场地没有别人,只他们三 个,宋小咸见了小辛,却没什么表示,继续与八字胡老者眉飞色舞、嬉笑怒骂。 小辛走上前,急切打断她的荒腔走板的表演,要她和他一起去第十一层甲板的 “避风角落”商谈一件要事,她却装糊涂坐着不挪窝,手里挥着一根细长挺拔的 薄荷香烟,唠叨着跟小辛说他听不懂的韩语,惹得八字胡哈哈大笑。小辛熟识这 个八字胡,心里很讨厌他,私下称他“军国主义者”。今天“军国主义者”在粉 红色衬衫上佩戴了一个淡蓝色的蝴蝶领结,好像脖子下面又增加了第二道八字胡, 小辛就更加讨厌他了。据说那人退休前是某日本著名大企业的高管,自从游轮开 启以来,此人整日价在船上衣冠楚楚昂首阔步,偏偏老船长山本伊造每次遇到他 还总是低三下四的。那人住船头阳台房间,“平安号”游轮总共只有区区四间阳 台房,票价是普通舱房的四倍到五倍,房客身价的放大倍数也就可想而知了。此 时此刻,“军国主义者”哈哈大笑,被压迫民族小辛默不作声。还有,小辛不抽 烟,明显占下风。   此事过去几天后,小辛得知,在橱窗前出手帮他强力驱逐了无理日本老头的 那位矮胖妇女,居然是“军国主义者”的老婆。小辛不禁郁郁寡欢起来,他倍感 颠倒错位地输掉了一场“爱情双打”,比分悬殊:这一边,矮胖强悍的日本老婆 子软性绑架了韩国美女宋小咸,另一边,“军国主义者”则用一根细长挺拔的薄 荷香烟无所顾忌地强暴了上海帅哥辛文斌。   60天后,在“平安号”游轮穿过巴拿马运河不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去 秘鲁“马丘比丘”做五日岸上游的日本团队因故没有按时在尼加拉瓜回返游轮, 使得游轮必须驶去原本行程中不靠岸的“下一站”危地马拉等待他们。游轮于危 地马拉岸外“空等”期间,船上就流传起了各种版本的谣言。   首当其冲的日语版本的谣言来自工作人员辛文斌,其实不是小辛自己瞎编的, 而是“每日邮报”的总编辑加藤对小辛鬼鬼祟祟地透露道:根据可靠的消息来源, “马丘比丘”团队乘坐的飞机出事了。小辛只不过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用熟练的日 语一股脑儿地煽风点火罢了。   冤有头债有主――“马丘比丘”团队的名单里赫然有“军国主义者”夫妇。   海上第40天。   环球航行也是酝酿激情之旅。   “平安号”游轮前台的韩国美女宋小咸正值二十一岁的青春芳华,她有个男 朋友,是韩国学生乘客金大喜。宋小咸和金大喜是在游轮上才结识的,两人的热 恋处于起步阶段。   金大喜肥胖,梳小辫子,纹身,可是人的姿态却蛮斯文的。看上去他倒更像 日本人,战后几十年才出生的那一代日本人。   那一天,游轮刚驶出苏伊士运河进入风平浪静的地中海,船上的日本男生和 韩国男生为了公平文明地解决在整段亚洲海域已经逐渐激化的谁也不服谁的“种 族矛盾”,举行了一场半公开团体比赛。比赛进行了几个小时,成绩打平,压轴 节目是双方头目进行对决,金大喜代表韩方和那个代表日方的精瘦小个子井原比 三个项目,头一回合比仰卧起坐的次数金大喜输了,第二回合比扳手腕金大喜赢 了,第三回合,双方把脸盘浸入盛满海水的塑料大桶,比憋气时间的长短,金大 喜以少过三秒的微差险险胜出,三局二胜,他成了韩国的民族英雄。那次比赛是 在晚上,宋小咸下了班被临时拉去做男子比赛的主持兼裁判,当金大喜得胜后被 一群韩国男女学生抬起高抛,然后他的巨大身体从近两米高的空中重重落下时砸 瘫了想要接住他的那群粉丝,宋小咸当场被他和他的身躯迷住了。   那晚,宋小咸的脸上荡漾着地中海上明媚动人的月光,激动地跑过去拥抱了 金大喜,金大喜也羞涩而威武地让她抱了,像一棵参天大树任凭一只小松鼠调皮 地爬上它的树干蹭它的树皮。还有,她的雪白肌肤和他的深黑纹身贴近交织,相 映成趣。   比赛一结束,金大喜马上接到通知,去向船上的一个日本老者高岛先生“报 到”,因为有人已经向高岛先生通报了日韩两国男生的比赛结果,尤其是压轴节 目的比赛经过,高岛先生想要立即嘉奖胜者。那个输了决赛的井原是“每日邮报” 总编辑加藤的表弟,而高岛先生又是加藤和井原他们两个的表叔。高岛先生很有 来头,据说是日本某地黑社会的大头目,在日本乘客里头一言九鼎,日本学生, 甚至连韩国学生对他也是敬畏有加,唯命是从。   宋小咸自告奋勇陪金大喜去九楼的抽烟场地觐见高岛先生,她对金大喜说, 她和高岛先生相熟。两人来到九楼的抽烟场地,高岛先生已经在那儿等得有些不 耐烦了。天高气爽,月色迷人,高岛先生穿了一件深蓝色的衬衫,围了一款绛红 色的意大利品牌丝质围巾,在灯光和星光的交相辉映下看上去仪态万方。高岛先 生客客气气对金大喜说了几句勉励的话,然后大方地奖给金大喜一块名牌手表, 那块表新的时候据说值好几百万日元,不过型款看上去像是女式的。金大喜接过 了手表,含胸致意,宋小咸也就大方地坐下来陪高岛先生抽一支烟,抽两支烟…… 可以一直陪着老先生抽下去。那天高岛先生的夫人也在场,她浓妆艳抹的,梳了 一个艺妓式样的高挑头,和她的矮胖身形相得益彰。高岛先生和宋小咸抽着烟谈 着天,夫人咧着嘴沉着腿朝金大喜抛媚眼,金大喜终于忍受不住了,开口要宋小 咸和他一起离开,她却装糊涂坐着不挪窝,手里挥着一根细长挺拔的薄荷香烟, 唠叨着跟金大喜说他听不懂的日语,惹得高岛夫妇哈哈大笑。   成年人高岛夫妇哈哈大笑,半成人宋小咸也跟着大笑,高中生金大喜默不作 声。再者,金大喜不抽烟,明显占下风。   当时,金大喜恍惚觉得和小个子井原又进行了第四项比赛,他输了。   高岛先生就是小辛暗地里称他为“军国主义者”的那个人。   40天后,在危地马拉岸外于停泊的游轮上流传的谣言,其韩语版本来自金大 喜,金大喜也非原创作者,是宋小咸向他提供了从前台得到的内部消息:参加 “马丘比丘”岸上游的日本团队被一个叫做“解放阵线”的组织绑架了,后果堪 忧。虽然金大喜觉得这消息不怎么靠谱,但是现在这世界上,任何事理,难道不 是越不靠谱就越刺激来劲?   更重要的是,他们俩也已经获悉,不期然的,高岛夫妇竟然在“马丘比丘” 团队的名单里――落井下石,黑色玩笑恶作剧,可遇不可求。   海上第10天。   “平安号”游轮停靠在亚洲第二站,新加坡。   吉姬从马来西亚赶来这儿上船,她的侄女米歇尔和侄女婿斯蒂文居住在新加 坡,和她在码头上会合,将要在“平安号”的第95次“环球之旅”和她结伴同行。   他们三人登船之前在码头上有说有笑的,很期待即将开始的长途航行。可是, 当大家拖着大小行李刚登上游轮进了接待大厅入口,一转眼米歇尔和斯蒂文就不 在她身边了,吉姬马上不由得怒火万丈,随即用华语爆了句粗口,恰巧被站立在 入口旁边的前台小姐宋小咸听见了,宋小咸赶忙走过来展示微笑,也用华语慰问 吉姬,并看了看吉姬的房间号码,唔,船头阳台房,就马上堆起满满的笑脸,帮 助拉着行李,指引吉姬去乘坐到达阳台房的专用电梯。   之后,在这趟“环球之旅”很多天很多天的航程中,每当吉姬回忆起以上的 开场插曲,脸色就阴晴圆缺。她侄女米歇尔不可靠,侄女婿斯蒂文更不可靠―― 这牵涉到亲情的敏感度问题。现在年轻一辈的人,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居住何处, 都一样活得不敏感了,不敏感的人怎么讲都是不可靠的。   前面介绍过了,“平安号”游轮上,各国各地说华语的,总共有100来号人。 旅程过半时,经过几十天海上航行途中的明争暗斗筛选淘汰,最终,华语“舆论 主播”的名头和威权落在了吉姬这位马来西亚老妇人身上。这很是让人费解,就 说这艘船上的中国和台湾两地乘客吧,不但明显占了说华语的人数优势,而且各 自都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心机,具备高昂的政治文化优越感,甚至还凝 聚体现了与游轮上闲散松垮的生活情调完全格格不入的组织性纪律性――比如, 台湾乘客的核心就是一个抱团抱得非常紧密的七八人小组,属于铁杆深绿,经常 在船上举行“秘密”的集会活动,平日里的言行举止连浅绿同胞都排斥;而中国 乘客们也很过分,十几二十来号人老是大白天聚集在高层甲板上,一首接一首高 声演唱团体“红歌”。可是到头来,海峡两岸都徒有其表,窝囊地将“话语权” 拱手让给了一个来自地缘边际的东南亚国家、什么样的“身份颜色标记”都没有、 更兼名字还妖里妖气的女人。即便说华语的马来西亚乘客吧,其中也男性居多, 断无理由轮到他们国家的一个女性抢了风头。唉,这世道,还是这小范围小模样 的“国际性”世道,费解归费解,反正吉姬女士肯定有她的强项和耐力,可别小 瞧她。   说吉姬是老妇人,其实她的实际年龄不好说。在认知的意义上,吉姬仍然思 路清晰,竞赛思维尤其犀利,游轮在欧洲海域航行时,船上举行过一次麻将大赛, 采用日本麻将规则,吉姬得了个人亚军。另外,船还在缅甸海上时,她就在游轮 上开办了一个定期美容讲座班,船到中美洲海域时这个讲座还在继续开讲,不像 那些免费的政治正确性质的空头讲座,它是要收费的哦,参加的人每次爆满。据 说讲座的收入早就可以cover掉她此次航程的旅费了。   她的周围早就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稳定的人气团(姐妹团),这看来就是她制 胜的关键,单一性别的组合往往具备意想不到的杀伤力。   说到危地马拉岸外于船上流传的谣言,许多人相信,华语版本出自吉姬,姐 妹团成员也都指证其内容是吉姬亲自杜撰的,可是吉姬自己则澄清,那是来自别 人(比如那位同她私交很好的日籍老船长山本伊造)对她私授的道听途说。   我们可以说,这艘游轮上谣言四起的事,揭露了一个谜团式的怪圈――说起 来,吉姬参与谣言传播的个人动机居然也和那个高岛先生有关。   话说那天,开场白,她刚上游轮时,宋小咸引导她来到那部专用电梯,电梯 里刚好已经有一对日本人高岛夫妇。事后宋小咸对吉姬嘟囔过,那高岛先生以前 是日本自卫队的高级军官,哼,怪不得这家伙在电梯里还带着深褐色的大框太阳 眼镜,一副随时要摘了眼镜、从笔挺的西装吊带里掏出手枪的架势。四个人彼此 在狭小的电梯空间里含笑点头致意,一起上第十楼的阳台房间(高岛夫妇住一号, 吉姬单个住三号,另外两间阳台房的票没有卖出去,空关)。很快到了第十楼, 电梯门打开,吉姬示意高岛夫妇先走,他们没动,站立原地一再鞠躬,表示要跟 随她,互相几经谦让,宋小咸拉了吉姬的大件行李先走了出去,随后戴着深褐色 太阳眼镜的高岛先生亦步亦趋跟了出去。立刻,宋小咸和高岛先生并肩站在电梯 外,像老熟人般谈笑风生起来,而电梯里的两个女人被撇在那儿,一时愣住了。 结果,电梯门迅速关上,电梯载着高岛夫人和吉姬重新回到了底层。两个女人站 在又一次打开了门的电梯内,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过了几秒钟,年龄看上去小点 的高岛夫人爆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年龄看上去大点的吉姬静静的不为所动,日本 人占了上风,马来西亚人很不爽。   就在那一刻,在那个女人的浪笑声中和电梯门的开合之间,吉姬脑子里猛的 一闪:刚刚上升的电梯内,她曾不经意地从侧面瞥了那位高岛先生一眼,此人的 长相,给她的印象,怎么那么像她死去多年的丈夫(她丈夫麦克陈也喜欢不分屋 内室外,老是带着一幅大框太阳眼镜)?麦克陈生前是专门研究马来亚共产党游 击队兴衰过程的历史学者,曾经告诉过吉姬一个他挖掘发现的重要史实:东南亚 的日据时代,马共著名的第115支队不是报纸教科书宣传所讲的,是被日军精锐 的高岛师团在马来半岛东部包围缴械屠杀,而是在中部丛林里大规模染上热带瘟 疫,病死大半,小半伤饿交加,自行解散了。   吉姬感到,这个在电梯里桀然站立的日本人高岛先生残酷地剿灭了她的历史 学者丈夫,用他个人的面相,也用他职业军人的傲慢,还有他对年轻女子说不出 名堂的吸引力。唉,她的有“性格缺陷”的丈夫因此在这么多年后又死了第二次, 在她心里。   70天后,当“平安号”游轮停靠在危地马拉岸外,各路谣言跟着欢快传播时, 吉姬当然也已经“未卜先知”地知道了高岛夫妇在“马丘比丘”团队的名单里, 自然而然这事她没有对任何身边的人提起过――历史是邪恶的,她内心里无比热 切地希望,高岛夫妇也能节哀顺变地成为“115支队”的两名壮烈牺牲的队员。   如若事成,之后她个人可以“解散”。   海上第80天。   谣言的英语版本出自新加坡人斯蒂文,或是斯蒂文的老婆米歇尔,不,这样 说都不怎么确切。事实上是这天早些时候,那个乌克兰籍的副船长尤甫琴科告诉 过米歇尔,危地马拉港务局将会用汽艇把“马丘比丘”团队送上“平安号”游轮。 尤甫琴科堆起一脸筋筋道道的笑纹,对米歇尔献殷勤道,这条消息他本来是要作 为船长室的紧急通报说明尽快公布的,现在独家告诉了她,她就“奇货可居”了。   尤甫琴科想,船长山本伊造老是责备他不务正业,该不会为了此次“失职” 开除他吧。   斯蒂文和米歇尔夫妇俩都喜欢运动,在游轮上也不例外,斯蒂文隔三差五在 第十一层甲板绕漩涡泡水池跑步(一般要跑足一百圈),米歇尔三天两头在后甲 板的游泳池游泳(一般游不满一百圈)。游轮在红海航行时,有一天尤甫琴科去 后甲板找一位清洁员工借一盘色情影带,一眼看到后甲板几米见方的游泳池里身 材姣好伸展自如的米歇尔,顿时失态。他多么想立即变成一只冒失的色情小海龟, 潜入浅浅的池底,紧紧追咬她的纤纤脚趾。他旋即上前跪在池台边,用生硬的英 语同她搭讪,她也屈膝水中,用断续的英语曼妙回应,两人深入攀谈,成了好友。 他对她有猫猫之意,她也顺水推舟。长途的船上生活单调空虚,“长途的”婚姻 生活更乏善可陈,萍水相逢能擦出火花来,不啻是一桩美事好事。   那天一整天,尤甫琴科擅自让船长室的高音喇叭放假沉默,米歇尔过后则把 从尤甫琴科那儿听来的“独家新闻”转告了斯蒂文。斯蒂文应该觉察很久了他老 婆和尤甫琴科的暧昧情愫,于是他醋劲大发,传播那则谣言不遗余力――人要是 不感情用事,人就变成感情僵死的海龟蛋了。   斯蒂文和米歇尔都不是在新加坡土生土长的,而是一对定居新加坡的移民夫 妻,他来自中国,她则来自台湾。   有一点,他们两人肯定都不是“海龟”(海归)类型的。   海上第100天。   那次我到游轮第十一层甲板的“避风角落”找过小辛后,好多天过去了,可 是,关于在“每日邮报”上刊登小说《环球特写》的事,小辛一直没有给我音信。 一转眼,“平安号”游轮第95次“环球之旅”已经快到尾声。   这一日游轮无惊无险地行驶在太平洋上,晚餐时小辛在餐厅遇到我,吞吞吐 吐对我说,加藤昨天才告诉他,我写的那篇《环球特写》不适合“每日邮报”刊 登,加藤没有解释那么说的理由,小辛也没有添油加醋。小辛把储存小说文本的 记忆卡还给我,他终于为这事松了口气,便又朝我苦笑,并强调:“斯蒂文,你 的英文名字叫斯蒂文对吗?斯蒂文,今天晚餐是鳗鱼饭和蛤蜊汤,很好吃的。” 说完就转身走开了。   我不知道小辛为什么突然叫上了我的英文名字,难道因为《环球特写》是用 中文写的?   看着他瘦削的背影,我顿时想到了餐食的份量,以及人的份量这样的小问题。   那天晚餐后直到第95次“环球之旅”结束,我再也没有在船上见到小辛。这 期间游轮一直在太平洋上航行,小辛不可能在哪儿提前下船,他肯定还在船上。 游轮到达日本横滨港之前一两天,我无意间在酒吧从有些半醉的老船长山本伊造 那儿“偷”到一条重大新闻:小辛和一个韩国男生金大喜恋爱上了,两人最近一 段日子整天关在韩国学生特意为他们腾出的某间船舱里“度蜜月”呢。他们的恋 爱故事还是那个美女宋小咸为他们牵的线。衡量那则新闻时我在想,他们两个小 男人很可能相互语言不通,难道美女宋小咸还得夹在当中做翻译?不过我可能理 解错了,“爱”这个卓越的单词应该是没有语言版本的。   我还觉得,这件事不属于人古怪不古怪的范畴。   说回那天晚上,我胃口不大好,鳗鱼饭吃了一半就不想吃了。我老婆米歇尔 还在津津有味细嚼慢咽的,我跟她说我要先回舱房。旁边有人挽留我,提醒我还 没有喝蛤蜊汤呢,我没有理睬,独自离开了。   我回到舱房,“每日邮报”华文版已经从门缝里塞进来了,头版有篇报道, 标题醒目,文字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只是缺少震撼力,也可能是我胃口欠佳使 得我这么认为吧:   乘客戏剧坊,《金婚纪念》。学生导演井原致辞:“能迎来这一天,真的感 谢大家。”   今天在船内七楼中心剧场举行乘客自编自导的话剧《金婚纪念》的首场演出, 剧情的灵感来自乘客们在这次“平安号”游轮“环球之旅”中的许多有趣经历, 当然有很大的虚构成分。   剧情主线:一对在船上庆祝金婚的夫妇,高岛先知(退休前任早稻田大学语 言学教授)和西坂奈云(以前做过公立医院的护士),再次体验“新婚”和“初 恋”的感觉。   剧中,两人回忆起他们初次相遇,是年轻时在双方共同朋友家的一次聚会上, 经那位朋友介绍相识,过后相爱。这次“环球之旅”出发前,他们得知,船内可 以举办结婚周年庆祝仪式,这可是在陆地上体验不了的经历,他们就做了计划。 实际在准备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不认识的朋友的帮助而感受到了船内相遇的力量。   有一幕场景,高岛先生接受学生记者的采访,谈到理想的家庭是“不要将对 方的存在和好意都当成理所当然。即使是生了小孩以后或是老了都能一直保持着 新鲜的感觉,并时刻记得要为对方考虑。”   在另一幕里,奈云女士表达的婚姻观是“为了这个人而活下去也可以。当然 世界和平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首先希望自己身边的人能够幸福。”   剧中穿插了一幕幕发生在“平安号”游轮上的有趣小故事:发生在电梯内的, 发生在泳池旁的,发生在顶层甲板角落里的,发生在抽烟场地边的,……还有许 多平常的小人物:乘客、工作人员、学生、报纸编辑、副船长等,他们国籍不同, 讲不同的语言,共同参与制造了一部活生生的船上喜剧。   他们企划要在船上演出多场。大家请一起来观看演出,祝福这对度过了金婚 岁月的“新人”吧。 (新闻局,加藤嘉将)   这篇“每日邮报”的报道,大体上写得蛮精彩的。不过,有一条我不大明白, 什么叫做“船内相遇的力量”?语法不大通,表达的腔调更是有点过于戏剧化。   还是我的观念有些过于戏剧化?   那么说来,绝大多数船上的人们都崇尚“力量”吗,至少是崇尚某一种人为 力量?或是坚定地相信“为了得到‘力量’、体现‘力量’而活下去也可以”之 类?   说实话,从我这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看来,这个加藤不是精通华文,而 是精通华文的表演用语。   我知道,剧中的高岛先生其实在船上真有其人。我同这个高岛先生虽说不熟, 但我认识他,也在某种程度上关注他。他住船上的阳台房间,是个在第95次“环 球之旅”这100天里一直十分活跃的乘客,可谓老当益壮旁若无人。记得那时游 轮刚过阿拉伯海驶入亚丁湾,有回晚餐,他和我同桌,他表现得很健谈,日语夹 杂英语,说个不停。当时他抬起手腕,告诉我说,他带的手表新的时候值几百万 日元,我看那手表的型款却像是女式的;他还非要告诉我,他曾经是干什么的, 可是我记忆中他说他以前好像不是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而是东京一家大报的首席 记者,负责报道灾难消息。   另外,我还记得,不,不是记得,而是难以忘怀,那回晚餐上甜品时,高岛 先生突然指着坐在我身旁的米歇尔对我说,你老婆很漂亮,你要当心她被别人抢 走――你能想到吗,他居然是用标准的华语(普通话)说那句话!这老家伙以前 肯定在中国,或者在新加坡、马来亚等地长期待过,练出来了,弄得不好就是在 “日据时代”练出来的。说完那句话他哈哈大笑,我却拉下脸来默然不语。整个 晚餐时间我都在使劲想一个问题,这个高岛先生怎么这么眼熟,可是没想出所以 然,直到他用标准的华语开了那个不适当的玩笑,我才突然之间恍然大悟:高岛 先生长得很像米歇尔的姑父、她姑妈吉姬的丈夫麦克陈。好多年前,我和米歇尔 在新加坡举行婚礼时,从邻国前来祝贺的吉姬和麦克陈都喝多了,当我们切婚礼 蛋糕时,华校毕业的麦克陈举着酒杯,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叫喊:斯蒂文,你老 婆很漂亮,你要当心她被别人抢走!麦克陈当时叫喊的声调和彼时吃甜品那会儿 高岛先生开玩笑的声调几乎一模一样!   哎嘿,一个人很像另一个人这种事,只会让我愈加感叹人类整体面貌的虚假。   所以,那天过后的航行途中,不管是在地中海,还是北海,还是后来到了加 勒比海,当米歇尔越来越经常在言谈中跟我提到那个副船长尤甫琴科时,我对乌 克兰人固然怒火中烧,但我对刻毒成性的“预言家”高岛先生更是满怀仇恨。   麦克陈多年前生病死了(米歇尔对我说是姑妈吉姬把他毒死的,不过没有证 据),高岛先生却像个陡然复活的幽灵,异常生龙活虎,异常有代表性,代表― ―恕我用提炼过的规范语言来形容――代表“以肢解的方式来拼凑完整的强有力 人物”。   这个概括,其实也是我所写的那篇小说《环球特写》的精髓。   海上第80天。   “平安号”游轮停泊在危地马拉岸外超过五个小时了。   始终不见游轮上的任何“官方”代表挺身出面,也始终不见“马丘比丘”团 队归来的踪影,局势僵化了。船上谣言四起,已臻高潮,越传越人心惶惶。   又过了半小时,依然没动静。乌云压顶,雨却始终没下来。紧张不安的情绪 在船台甲板上的人群内蔓延加剧,群情处在崩盘边缘。   正其时,突然,有人用华语喊道:“他们来了!”   立刻引起骚动,各语种的:“哪里哪里?”,“来了吗?”   密密麻麻的脑袋瓜探伸出甲板栏杆外,伴随一叠连声的抱怨,也是各语种夹 杂:“喂,你踩住了我的脚!”,“别挤,你害我差点跌到海里!”可是海面上 除了波浪还是波浪,并无汽艇什么的影子,气流翻覆盘旋,海鸟依然不见一只。   一男子用日语问道,腔调粗鲁气愤:“刚刚谁在喊?”   好似回应,再次有人用华语激动大喊:“他们乘坐潜艇来了!”   更大的骚动,更混乱的语种表达:“哇,潜艇!它在哪儿呢?”,“海底世 界,海底世界!”   这个世界上,每件事情都是需要重新塑造的。   最后大致确认了,日语确认:“一艘潜艇在游轮后甲板的游泳池里浮上来…… 停稳了。幸好当时游泳池里没人,男人女人都没有,连个小海龟都没有。……潜 艇上面的盖子从里边推开了……那些日本团员正陆续冒出头,排着整齐的单列队 伍,走下潜艇。”   不过,也有不好的消息:听说回来的团队里不知何故少了两个人,一男一女。   不管怎样,所有版本的谣言都不攻自破。   全船上下舒了口气。   可是,只歇了一口气,乘客人群里又响起嗡嗡嗡的议论声,照样,不同语种 的议论,归纳推断的内容不同。   日语保持了一向的认真严谨:“潜艇在后甲板游泳池停留危险呀,池太小, 池里的水也太浅了。”   华语竟变相宣扬出大国沙文主义腔调:“危地马拉也有潜艇?哪国制造的?”   英语这回简直鸡婆:“他们幸运哦,免费坐上一回潜艇。”   韩语离不开艺术想象:“拍电影吧?导演一定是韩国人。” 【网里乾坤】∽∽∽∽∽∽∽∽∽∽∽∽∽∽∽∽∽∽∽∽∽∽∽∽∽∽∽∽∽ ◆        有幸读书:鲁迅先生涉及书法的文字               ·杨志宏·           辑录,2021年7月~8月   谨以此文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辑录者说明:本文所辑文字不包括鲁迅先生与以书名的人的交往,例如沈尹 默;也不是对鲁迅先生书法的评价;不包括鲁迅先生听章太炎先生讲小学的文字; 不涉及他的写字的活动,例如曹靖华先生回忆“他爱写”;也不涉及鲁迅先生与 美术、木刻、艺术收藏等的话题。   一、从抄碑到呐喊   呐喊自序: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 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 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对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 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 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 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二、从呐喊、彷徨,到朝花夕拾里的书法情境   1、狂人日记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 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 人”!   2、孔乙己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 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4、的人,也配考 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 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 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 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5、柜台,点头说,“对呀对 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 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 子。   3、阿Q正传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 下去,使尽了平生三、气画圆圈。1、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 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 画成瓜子模样了。   4、祝福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 出壁上挂著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 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 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四、熙字典1、》,一部《近思录集 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 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著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 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三、在药、野草、朝花夕拾中的字的形象   1、药   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 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2、野草 一觉   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飞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   3、朝花夕拾 阿长和山海经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 没有馀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 呢,也不闻。   4、伪自由书 中国人的生命圈   再从外面炸进来,这“生命圈”便收缩而为“生命线”,再炸进来,大家便 都逃进那炸好了的“腹地”里面去,这 “生命圈”便完结而为 “生命〇”。   四、在坟、热风到华盖集续编的论述   1、坟,看镜有感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2、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 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 上,却刻著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 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 用一个草书一个俗字么?许多雅人,连记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国纪元。不知 道是没有如此大胆的艺术家;还是虽有而民众都加迫害,他于是乎只得萎缩,死 掉了?   ……   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 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闳大之风消歇净尽了。 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我曾在古物陈列所所陈列的古画上看见一颗印文, 是几个罗马字母。但那是所谓“我圣祖仁皇帝”的印,是征服了汉族的主人,所 以他敢;汉族的奴才是不敢的。便是现在,便是艺术家,可有敢用洋文的印的么?   2、热风 四十七   有人做了一块象牙片,半寸方,看去也没有什么;用显微镜一照,却看见刻 着一篇行书的《兰亭序》。我想:显微镜的所以制造,本为看那些极细微的自然 物的;现在既用人工,何妨便刻在一块半尺方的象牙板上,一目了然,省却用显 微镜的工夫呢?   3、热风 五十八 人心很古   4、热风 不懂的音译   倘如他的尊意,则怎么办呢?我想,这只有三条计。上策是凡有外国的事物 都不谈;中策是凡有外国人都称之为洋鬼子,例如屠介纳夫的《猎人日记》,郭 歌里的《巡按使》,都题为“洋鬼子著”;下策是,只好将外国人名改为王羲之 唐伯虎黄三太之类,例如进化论是唐伯虎提倡的,相对论是王羲之发明的,而发 见美洲的则为黄三太。   倘不能,则为自命为国学家所不懂的新的音译语,是这样的称呼。当假的国 学家正在打牌喝酒,真的国学家正在稳坐高斋读古书的时候,沙士比亚的同乡斯 坦因博士却已经在甘肃新疆这些地方的沙碛里,将汉晋简牍掘去了;不但掘去, 而且做出书来了。所以真要研究国学,便不能不翻回来;因为真要研究,所以也 就不能行我的三策:或绝口不提,或但云“得于华夏”,或改为“获之于春申浦 畔”了。   5、热风 对批评家的希望   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馀, 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 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 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 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著热病,舌苔厚到 二三分。   6、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厦门通信   此时又在发风,几乎日日这样,好像北京,可是其中很少灰土。我有时也偶 然去散步,在丛葬中,这是Borel讲厦门的书上早就说过的:中国全国就是一个 大墓场。墓碑文很多不通:有妣某而没有儿子的姓名的;有头上横写著地名的; 还有刻着“敬惜字纸”四字的,不知道叫谁敬惜字纸。这些不通,就因为读了书 之故。假如问一个不识字的人,坟里的人是谁,他道父亲;再问他什么名,张二; 再问他自己叫什么,他说张三。照直来,那就清清楚楚了。而写碑的人偏要舞文 弄墨,所以反而越舞越胡涂,他不知道研究“金石例”的,从元朝到清朝就终于 没有了局。   五、关于文字、书学著作   1、蜕龛印存序   2、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4、且介亭杂文,买巜小学大全》记   5、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   6、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   7、且介亭杂文二集,论毛笔之类   8、俟堂专文杂集   9、两地书中多次谈到拟议中的:中国字体变迁史。   六、唐诗与书法   1、给杨霁云的信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 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2、鲁迅先生曾对川岛(我国现代散文家,编者注)说:“不要因为我的字 不怎么好看就说字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有什么毛病。”   3、鲁迅先生有个在知识上的硬伤:   中国有“画心纸”或“宣纸”(因在宣化府制造的)。《北平笺谱》用的就是 这种纸,此次仍将用这种纸。(1935年2月27日《致增田涉》)   4、鲁迅致郑振铎,1932年9月29日:“然而第一叶及书签,却总得请书家一 挥。”这书家是谁呢?沈尹默题签《北平笺谱》。   七、辑录者感言   鲁迅先生这些文字对于今天思考书法与艺术、与古、与字、与变、与人,学 书与导师等有深刻的启发。   行文至此,辑录者希望继续引用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的《题未草》之 七的文字,提醒读者:   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 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 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最显著的便是上文说过的“悠然见南山”的例 子,忘记了陶潜的《述酒》和《读山海经》等诗,捏成他单是一个飘飘然,就是 这摘句作怪。   ……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 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 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但我也并非反对 说梦,我只主张听者心里明白所听的是说梦,这和我劝那些认真的读者不要专凭 选本和标点本为法宝来研究文学的意思,大致并无不同。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 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 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 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   八、参考文献   1、鲁迅文集,https://www.xuges.com/xdmj/luxun/index.htm   2、鲁迅全集,https://zh.m.wikipedia.org/wiki/鲁迅全集   3、《鲁迅全集》的编辑与出版,黄乔生 人民日报文艺 2019-05-28,   https://mp.weixin.qq.com/s/eq4DaJ9OPGaJkfPHHVa5X   4、我所了解的鲁迅手稿,陈漱渝 https://mp.weixin.qq.com/s/QkdVD4KjKQBQ4BCOs2r1bA   https://mp.weixin.qq.com/s/QkdVD4KjKQBQ4BCOs2r1bA5、   5、鲁迅的手稿,孙郁 文汇读书周报 2015-04-16   https://mp.weixin.qq.com/s/nrk_B2ElWYXmbREs9GsunQ   6、几部鲁迅手稿影印出版的缘起及其历程叶淑穗 中华读书报 2019-4-29,   https://mp.weixin.qq.com/s/qwPbYLg2ryx7nZfGrh713Q   7、鲁迅手稿影印出版补余,叶淑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6月4日   https://mp.weixin.qq.com/s/6WrbuoNQcNwwx1TieY4yMA   8、鲁迅手稿集出版亟待更上层楼——从《鲁迅手稿全集》影印本谈起 | 王 锡荣文汇读书周报 2016-09-19   https://mp.weixin.qq.com/s/VjixGg-SOtlP-Lpj6ww6TQ   9、鲁迅收藏古砖及砖文拓本:“沉入古代”的“暗功夫”,中国书法网 2017-09-1   https://mp.weixin.qq.com/s/z0qPkLujzNJBn2zUINEfSg   10、鲁迅书艺摭谈,于瑛,书法导报   https://mp.weixin.qq.com/s/rO5iQ6FPOk2leBvZEXwYE   11、越熟悉的越出错 ——鲁迅的几处离奇笔误,黄坚   https://mp.weixin.qq.com/s/GYvftxh1VPBelmU7RTdTEg   12、鲁迅“钞古碑”事迹考,许可 https://mp.weixin.qq.com/s/nfJEE97RODzuYFxjiHdMAg ◆           剖析中国的各类“四大发明”               ·德先生·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觉得自信和乐滋不疲去提及的便是“四大发明”了,八 九十年代田震的一首流行歌曲《中华美》就演唱到:“过去我们有许多许多世界 之最,四大发明有口皆碑有口皆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特意呈现中国的“四 大发明”于世界。   对于“四大发明”的演变,西方学者最早认同的是“三大发明”,即印刷术、 火药和指南针,由弗兰西斯培根提出,后来被麦都思、马克思等认同[1]。培根 在《新工具》里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 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 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马克思继承了培根的说法,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 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 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英 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 力[1]。后来,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这便 是我们现在所最爱提及的“四大发明”[1, 2]。而美国学者托马斯·弗朗西斯· 卡特首次明确提出了“四大发明”的说法:“四大发明(Four Great Inventions)在文艺复兴之初之欧洲的流播,对近代世界的形成起过重大作 用。……这四大发明以及其他的发明,大都源自中国。”[1, 3]   以上“四大发明”我称为之“技术四大发明”。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周作人、鲁迅等人批判中国封建文化及吃人的 封建礼教,指出了真正影响中国人的另一类四大发明,那便是:太监、裹脚、八 股文和吸食鸦片[4, 5]。我在此将其称之为“封建四大发明”,而这“封建四大 发明”在中国最独成一体系,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在这世界无不足以单独成一 系统” [4]。   “封建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响无论从中国人的身体上,精神上, 还是在整个中国的文化上,远甚于“技术四大发明”,因为其对中国人产生了最 直接的从几百年到上千年的戕害和摧残,甚至是一种人性的践踏。可叹是,正如 周作人所说:“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裹脚,明朝不 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下面我详述一下这”四大发明”:   太监:又称宦官,公公、内臣、内官、内珰、内侍、内竖、寺人、阉人、阉 珰,中国最早出现,在商朝就被发明了,虽然太监不是中国独有,其他东亚国家 如朝鲜、越南,甚至波斯、拜占庭也出现过,但是唯独中国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 的体系,持续几千年。汉朝、唐朝和明朝被柏杨先生分别成为“第一次宦官时 代”、“第二次宦官时代”和“第三次宦官时代”[6, 7],是太监最兴盛的时期。   裹脚:又称缠足,始于宋代,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清代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 各阶层的女子,还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8]。女孩子在5-8岁左右便要开始缠 足。《夜雨秋灯录》称:“人间最惨的事,莫如女子缠足声,主之督婢,鸨之叱 雏,惨尤甚焉。”[7]裹脚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产物。那么古代中国人裹脚的目的 究竟是什么呢?清朝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指出:裹脚的最高目的就为了 满足男性的性欲。甚至穿在小脚上的绣鞋也被赋予了性内涵[8, 9]。呜呼哀哉中 国古代女性!为了满足中国古代男性恋足癖的性变态心理他们经受了多么大的痛 苦和创伤!   八股文:又称股赋、四书文、八比文、八章文等,始于隋唐,明清两代正式 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即八股作文,其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 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10]。因固版的格式,八股文扼杀考生的创意,自由意 志和思想。故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死板僵化的文字游戏[10]。顾炎 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 余人也。”[11]   吸食鸦片:鸦片俗称大烟、阿芙蓉、福寿膏,属天然麻醉剂。唐朝时,罂粟 经传入中国,至清朝中叶,罂粟种植遍及全国,据到清朝的英国传教士理雅各记 载:“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土地上都布满了罂粟田[12]。清朝人借鉴抽烟的经验不 断改进对鸦片的吸食方法,逐渐抽吸纯鸦片。道光帝在任亲王的时候就喜欢抽鸦 片,那时全国上下从亲王到其他高级官员再到钱商人,甚至到穷人也吸食鸦片。 吸食鸦片造成了清朝人面黄肌瘦,身体不健康的病态,故“东亚病夫”的由来可 能于此[13]。英国人看到清朝人吸食鸦片的巨大市场,为了平衡对中贸易逆差, 英国商人由印度进口鸦片至中国,林则徐等在广东虎门销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 争的导火索。清朝人举国上下吸食鸦片是中国人最耻辱的历史。可悲的是,目前 流行的清宫影视剧依靠现代中国人的思维,用当代俊男靓女把清朝人和清朝文化 超级美化,完全掩盖了他们落后的社会文化及吸食鸦片的造成的面黄肌瘦、心身 病态的丑陋一面。   当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几年便提出了“新四大发明” 之说,即: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称其“标注中国,启示世界”。 “‘新四大发明’中,高铁与网购并非始于中国,但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 矗立起‘新发明’的世界高峰,并将其打造成闪亮的‘中国名片’”[14, 15]。 称“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全球第一,并走向世界”;“网购 -‘动动指尖’,商 店饭店搬回家”;“支付宝-二维码取代卖菜大妈的零钱筐”;“共享单车 - 绿 色出行‘说走就走’” [14]。然而BBC中英文网站撰文报导称:“‘新四大发明’ 并非中国大陆所发明,部分数十年前已有类似产物,只是中国大陆是在技术完善 与推广模式上处于产业领先” [16, 17, 18]。   随着当代中国文化科技的高度现代化和西化,大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明逐 步被淡漠和淘汰,近年来政府又大力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没有中华文 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但是,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发明如汉字书法、京剧、围棋、丝绸、唢呐、二胡、中医等[20],在当今全世界 的影响力较小,而且就在中国本土也正逐步走向衰退消亡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地步。 然而,有几样中国特色的发明至今却依然兴盛于世界各地并影响于着世人,这 “四大发明”是:瓷器、茶、筷子及中国美食之火锅、饺子和豆腐。我将此四大 发明称为“长盛不衰四大发明”。下面我阐述一下这“四大发明”:   瓷器:又称磁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需 经过高温(约1200℃–1400℃)烧制而成 [21]。瓷器英语单词为porcelain, 而 一些英语国家也用china,其主要指精瓷,如“fine china”, “bone china”, 原因是陶瓷最早是从中国进口来的[22]。许多人认为表示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 是因为china而得名,这种说法刚好颠倒了以上的逻辑次序。中国是瓷器最早的 产地,发掘于郑州商代的高岭土彩釉器皿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国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及出口国。瓷器对人类的影 响是巨大的,从艺术品到日用瓷器 (餐具,卫浴等),再到高端工业如汽车飞机 制造业,半导体,建筑,航天,生物医学等[23],在当今高科技时代其依然经久 不衰地被广泛应用。   茶:发源于中国,唐朝时茶传入朝鲜和日本。十七世纪时,茶被带进欧洲, 随后传遍世界[24]。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中国。英国学者 艾伦·麦克法兰在他的作品《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 功地征服了全世界。”[25] 当今,中国茶依然久经不衰地影响着世界。   筷子:发源于中国,是大多数个亚洲国家的主要餐具,而世界各地的亚裔移 民群体依然把筷子作为主要餐具。较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随着华人不断地移居 到欧美国家,西方人对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备有筷子。法国旅游协会制定 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26]。   中国美食之火锅、饺子和豆腐:中国人对吃文化的钻研和发展毫无疑问能问 鼎世界第一。中国菜的多样化程度之高在全世界几乎没有类似的案例,因而中国 菜式可以说是覆盖范围非常广大的饮食霸主[27]。在众多中国美食中,至今影响 世界最大的莫非火锅、饺子和豆腐了。   火锅:目前全中国共有60万家火锅店,已经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一大支柱, 每年收入逾5000亿[28]。目前在亚洲和西方国家,火锅也是很普及和流行,几乎 家喻户晓。   饺子:农历新年和冬至等节日的重要食品,也是中国北方省份全年食用的主 要食物之一。不仅如此,在当代西方国家饺子也是熟为喜爱的事物。   豆腐:起源于中国并超过了2千年的享用历史。目前,在亚洲众多国家,豆 腐是极为普及的家常食物。英文为Tofu,也是现代西方人很熟知和喜爱的食物, 尤其是素食主义者最为热爱的肉的替代品[29]。   综上所述,中国的“技术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 重大的推动作用。“长盛不衰四大发明”至今在世界各地继续普及使用,对人类 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这两类“四大发明”均产生在上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而新四大发明原创性不强,称之为发明 有点牵强,其只是在技术完善与推广模式上处于产业领先地位。换言之,进入15 到16世纪的人类近现代文明,在能够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几乎被西方国家所统领, 如望远镜,显微镜,蒸汽机,机械钟表,超声波与微波技术,温度计,疫苗,抗 生素,听诊器,X射线,CT, MR, 避孕药,避孕套,巴氏灭菌法,麻醉法,试管 婴儿,转基因技术,火车,坦克,汽车,飞机,核能,火箭,导弹,卫星,激光, 洗衣机,收音机,炸药,不锈钢,塑料,电,电影,空调,电视机,冰箱,照相 机,电灯,电话,手机,计算机,光纤,互联网,人工智能,钢琴,管弦乐,摇 滚乐,油画,摩天大楼等[30],中国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重大影响力的发明创造 了。这也是我们最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即李约瑟难 题[31]。而“封建四大发明”对中国人几百年到上千年的心身摧残也是最值得现 代中国人所汲取的教训。我们必须要知道只有深刻的反思历史,发现自身的不足, 才能弥补自己的缺点而努力向前。曾经痴迷学习中国文化的日本为何能做到完全 不吸取“封建四大发明”呢?而日本在进入本世纪以来的二十年来,日本本土就 涌现出了17个日本籍诺贝尔奖获得者,加上在美国获奖的3个美籍日本人,共有 20个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32]。平均每年有一个日本人获诺奖,仅次于美国。古 代日本虚心学习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当今中国是时候虚心学习日本 了。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四大发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5%8F%91%E6%98%8E   [2] 维基百科:艾约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7%BA%A6%E7%91%9F   [3] Wikipedia: Four Great Invention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ur_Great_Inventions#:~:text=They%20are %20the%20compass%2C%20gunpowder,of%20civilization%20throughout%20the%2 0world.   [4] 胡适文集:《信心与反省》,《再论信心与反省》,《三论信心与反省》   [5] 周作人:《知堂文集》   [6] 维基百科:宦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6%E5%AE%98   [7] 柏杨:《中国人史纲》   [8] 维基百科:缠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C%A0%E8%B6%B3   [9] 苹果新闻:【奇趣史話】揭秘三寸金蓮 竟含濃厚性意識   https://hk.appledaily.com/china/20130401/HRBUAJS5J35AL44UBDTFCW6C7E/   [10] 维基百科:八股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82%A1%E6%96%87   [11] 维基百科:顾炎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1%BE%E7%82%8E%E6%AD%A6   [12] 维基百科:鸦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8%A6%E7%89%87   [13] 维基百科:东亚病夫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4%BA%9A%E7%97%85%E5%A4%AB   [14] 新华网:“新四大发明”:标注中国,启示世界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08/11/c_1121468680.htm   [15] 新华网:“新四大发明”亮个相!   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17-10/27/c_136709316.htm   [16] 维基百科:新四大发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9B%9B%E5%A4%A7%E5%8F%91%E6% 98%8E   [17] BBC News. 2018-04-03, Pratik Jakhar. Who really came up with China's 'four new invention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43406560   [18] BBC News 中文:贾卡尔(Pratik Jakhar). BBC事实核查:究竟是谁提 出了中国“新四大发明”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3624852   [19] 人民日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218/c1003-32030343.html   [20] 维基百科:中华文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6%96%87%E5%8C%96   [21] 维基百科:瓷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B7%E5%99%A8   [22] Wikipedia: Porcelai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celain   [23]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腐蚀于防护网:陶瓷材料的分类及发展前 景   http://www.ecorr.org/news/science/2016-12-26/164055.html   [24] 维基百科: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B6   [25] 百度百科:茶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C%B6%E5%8F%B6   [26] 维基百科:筷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D%B7%E5%AD%90   [27] 维基百科:中国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8%8F%9C   [28] 维基百科:火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1%AB%E9%8D%8B   [29] Wikipedia: Tofu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fu   [30] 维基百科:发明年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91%E6%98%8E%E5%B9%B4%E8%A1%A8   [31] 维基百科:李约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BA%A6%E7%91%9F   [32] Wikipedia: List of Japanese Nobel laureat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Japanese_Nobel_laureates   注:维基百科同一词条其中英文内容解释是不完全相同和对等翻译的,有时 候出入很大,故我在以上参考文献里面,标注中文的维基百科及中文词条表示其 中文出处。标注英文的Wikipedia 和其英文词条表示其英文出处。 【网萃】∽∽∽∽∽∽∽∽∽∽∽∽∽∽∽∽∽∽∽∽∽∽∽∽∽∽∽∽∽∽∽ ◆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十五~十六)               ·程 鹗·   (十五)玻色的统计与德布罗意的波   玻色的统计与德布罗意的波   斯莱特要将波与粒子结合起来描述光子的想法是他的独创,却也不是首创。 在他之前,爱因斯坦就已经为同样的念头纠结了好几年。   爱因斯坦在1917年的辐射论文中提出光子有动量,是“实实在在”的粒子。 原子在辐射时只能往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射一颗光子。我们没法看到这样的景象, 因为日常的光源无论多小都有着太多太多的原子在同时辐射。它们随机地向四面 八方发射光子,我们看到的光便是一个球形的波。   这个解释与玻尔后来在BKS论文中所用的手法一致,都是将宏观世界的现象 看作大样本的微观事件的综合,并不一定是微观事件的忠实表现。玻尔试图论证 微观世界不遵从能量、动量守恒律,那只是宏观中统计平均的结果;爱因斯坦说 的是微观世界的粒子过程在统计平均后看起来会是宏观的波动。   自普朗克以降,物理学家在量子新世界里不再被既有的物理定律束缚,可以 大胆地另辟蹊径,创造新的规则。   玻尔的假想很快被实验否定,爱因斯坦也无法自圆其说。因为他清楚,统计 平均的解释可以对付点光源的发光,却无法适用光作为波动的其它表现。自从杨 在1803年展示了光的干涉、衍射之后,光的波动说就已经完全确定,导致牛顿的 微粒说销声匿迹。光作为粒子的运动无论有多大的样本,如何地统计平均也不可 能出现干涉和衍射。   那正是从普朗克到玻尔的物理学界顽固地抗拒光子概念的最大理由。显然, 即使光是由单个、实在的粒子组成,它也必须以某种形式具备波动性。这在经典 物理中找不到“对应”,只能再度寻找新的途径。   与斯莱特后来的想法相似,爱因斯坦曾设想作为粒子的光伴随有一个鬼魅般 的场(ghost field)。与粒子在特定时刻只处在空间一个点相反,这个鬼场同 时弥漫整个空间,遵从麦克斯韦方程。原子辐射时会产生这个场,以球面波传播。 而同时发射的光子则在这个鬼场的引导下运动,其在空间某个点出现的可能性由 鬼场在该点的强度决定。这样,大量光子的集合会宏观地呈现出鬼场作为电磁波 的形状和行为,包括干涉、衍射等波动特征。   虽然井井有条,爱因斯坦无法为这个概念赋予严格的数学表述。他没有正式 发表论文,只是在与洛伦兹、索末菲、埃伦菲斯特等朋友的信件往来中私下讨论, 使其在学术界小圈子里尽人皆知。   诺贝尔奖也为爱因斯坦的生活、工作环境带来正面的变化。在举国上下如他 所料地因为广义相对论的成功将他认作“德国物理学家”时,萊纳德、斯塔克等 人的攻击偃旗息鼓。德国境内的反犹太情绪也一时陷入低潮。他又有了可以专心 学术的环境。但与十年前他在量子化麦克斯韦方程时屡战屡败一样,他在鬼场上 也再度碰壁。于是,他又一次离开量子领域,转战统一场论,希望能取得比广义 相对论更为辉煌的成果。   然而,在1924年的夏天,他接连收到两封不期而至的来信,执拗地将他的注 意力又暂时地拉回到量子世界。   第一封信来自遥远的地球另一端:印度。   爱因斯坦从来没有去过印度,最近距离的接触是在去日本途中曾在斯里兰卡 靠岸逗留。在他的旅行日记里,他对科伦坡街头的印度人和上海的中国人都怀有 既可怜又鄙视的情感。   但这封来自陌生东方国度的信引起了他的兴趣,作者是那里一位名叫玻色 (Satyendranath Bose)的年轻物理学家。   玻色出生于当时是印度首府的加尔各答。他因为家境尚可,从小接受了良好 的教育。但在英国的控制下,印度人在自己国家的大学里很难谋得职位。玻色只 能混迹于三流学校。他与相同处境的朋友们一起翻译爱因斯坦的著作,也自己发 表过几篇没人注意过的论文。   这一次,玻色投稿英国刊物的论文在审稿中被拒。他异想天开,直接给爱因 斯坦写信请求他将英文稿件翻译成德语,安排在德国著名的《物理学杂志》发表。 他在信中写道:“我们素昧平生,但我提出这个请求时丝毫不带踌躇。因为曾经 从你的著述中获益匪浅,我们都是你的学生。”   爱因斯坦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这类素昧平生作者的来信。他奇迹地没有忽略这 一封,用他很不娴熟的英文阅读了论文。在短短的两页纸中,玻色做到了爱因斯 坦过去没能做到的事:完全从光子出发推导出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定律。   爱因斯坦曾在1917年的辐射论文中第一次推导出普朗克定律。但他借助了玻 尔的原子模型,通过辐射体与辐射场的热平衡才获得成功。黑体空腔内部的辐射 可以完全决定自己的平衡态状况,没必要依赖作为腔壁的原子。在普朗克之前, 瑞利和爱因斯坦都曾只对空腔内部的电磁波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瑞利定律,揭 示了经典理论中的紫外灾难。   相应地,在量子的概念中,空腔内的辐射不再是连续分布的电磁波,而是不 同频率的光子。因为光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那是一个物理学家熟悉的理想气体 系统,用统计手段推导它的状态轻而易举。爱因斯坦和其他人都尝试过,却始终 没能得出普朗克定律而只能得到近似的维恩定律。   玻色声称他解决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自然不会掉以轻心。   在瑞利和爱因斯坦最早的经典推算中,他们通过数空腔内电磁波能形成的驻 波数目计算各个频率的自由度,然后根据能均分定理得出能量分布。理想气体系 统中相应的是要数出光子所能有的状态数目。就像一个盒子里有若干个小球,它 们可以任意分布,不同的排列组合便是不同的状态,需要一一计数。   爱因斯坦很快发现玻色在计数时耍了一个似乎不起眼的花招:如果将盒子里 的两个小球彼此交换位置,那会是一个与原先不同的新状态,尽管如果两个小球 一模一样时会看不出区别。玻色却忽略了二者的区别。在他的计数过程中,小球 ——光子——互相交换时不改变状态。这似乎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但这样一 来,空腔内光子所能有的状态数目大大减少,结果就出现了普朗克定律。   玻色在论文中对这个关键的步骤一笔带过,没有解释。他后来承认当时完全 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新奇。与早先普朗克发现他那定律的过程类似,那可能只是 玻色在已知结论的情况下拼凑出来的招数。因为果然得到期望的结果,他便没有 再去考虑所用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可思议。   爱因斯坦看出了玻色的这个戏法,也一时无法领悟其物理含义,只觉得玻色 的推导“很优雅但其实质却非常隐晦”。但毕竟玻色由此推导出了普朗克定律, 其中必有合理之处。他立即依照玻色的请求将稿件翻译成德语,推荐给《物理学 杂志》,并附上一段译者注:“在我看来玻色对普朗克定律的推导标志着一个重 要的进展。他采用的方法还能导致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我会另外提供具体信息。”   有着爱因斯坦的担保,玻色的论文立即被杂志接受发表。   短短几个星期之后,爱因斯坦宣读了他自己“另外提供具体信息”的论文。 这时他已经完全明白了玻色算法背后的意义:在量子世界中,粒子是“不可分辨” 的:两个同样频率的光子就是完全相同的光子,无法分辨彼此。所以,将这样的 两个光子互相交换位置,前后没有任何区别,系统便不会改变状态。   这又是在经典物理中不存在“对应”的量子世界独有的特性。爱因斯坦指出 这个不可分辨不仅适用于作为辐射的光子,而是所有微观粒子——电子、原子— —的普遍性质。如此而来,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的统计理论只适用于可分辨粒子 的经典系统。在量子世界,必须采用新的计数方法,即“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如此断言,是因为他发现这个新的统计方法解决了另一个 让他头疼的问题。   也还是十几年前,爱因斯坦通过对固体比热的量子计算证明当温度趋于绝对 零度时,系统的自由度将一个个被“冻结”,导致整体的熵趋于零。遗憾的是, 他的比热计算只适用于低温的固体、液体,气体——尤其是理想气体——却不遵 从这一规律。   理想气体是物理学家的一个理想化模型,其中的粒子没有相互作用,也就不 会像常规气体那样在低温时发生变成液体、固体的相变。无论温度如何降低,理 想气体的自由度都没法被冻结,熵不会降为零,违反了热力学第三定律。虽然这 只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模型,爱因斯坦也一直放心不下。   他这时发现,如果采用新的量子统计,理想气体在温度趋于零时会发生一个 奇妙的相变:大量粒子将“凝聚”在一起,不再以单个的粒子存在。在绝对零度, 所有的粒子都进入这样的一个共同状态,不再有任何个体差异。这样,系统的熵 便等于零,完全符合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要求。   这又是一个在经典世界中不存在对应的量子奇迹,叫做“玻色-爱因斯坦凝 聚”。(虽然名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些其实 都是爱因斯坦的独立发现。玻色在最初那粗糙、也许只是碰巧的想法之后不再有 贡献。)   爱因斯坦那些对量子已经见怪不怪的同行们对这一新动态也都觉得难以想象。 只是在整整70年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才在1995年被新新一代的物理学家证实, 再一次凸显爱因斯坦的卓越远见。(关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现,参阅《一 个物理学家的万米长跑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玻色来信后不久,爱因斯坦又收到另一个小字辈的论文。相比之下,这封信 来自近在咫尺的巴黎,是老朋友郎之万在请求他帮忙。郎之万的一个学生刚刚完 成博士论文,让他很难定夺。他告诉爱因斯坦这篇论文很有点奇怪。但因为当初 玻尔的原子模型也很有点奇怪,他不敢轻易下结论。   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在1911年举行时,与会的物理学家没有留意他们下榻的旅 馆里有一位19岁的法国小青年。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当时只是他哥哥 的小跟班。哥哥比他大17岁,刚在郎之万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因导师的赏识得 到邀请担任会议书记员。德布罗意也跟着来看热闹。他没有抛头露面,只是每天 晚上在房间里听哥哥回顾当天会上的讨论,想像大师们的风采。   他们兄弟俩出生显赫,家族同时拥有法国公爵(duke)和德国王爵(prince) 的世袭封号,三百多年来出现过多名部长、外交官、将军等,还有过一位总理。 德布罗意14岁时父亲去世,由他这位长兄抚养长大。   贵族的传统是或从武当兵或从文辅政,为国家、国王效力。德布罗意的哥哥 在海军服役九年。因为负责舰船之间的无线通讯而对科学发生了兴趣,他违背家 族意愿退伍,去法兰西大学攻读博士,还在自己家里修建了一个研究X射线的实 验室。   德布罗意从小倾向学问和政治,上大学时选择的是历史。毕业时他开始对历 史厌倦,频繁地在哥哥的实验室里帮忙而逐渐对物理产生了兴趣。索尔维会议期 间,哥哥每天晚上眉飞色舞的描述更让他心生向往。于是他回返大学,又修习了 物理专业。   当他再次毕业、按规定服兵役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不得不搁置研 究物理的念头为国效忠。他哥哥通过关系把他调到特殊的通讯部队,一起驻扎在 埃菲尔铁塔下,用那上面的天线进行无线通信。在那四年的漫长时光里,德布罗 意切身体验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的效用。同时,他也埋头钻研从哥哥那里得到的索 尔维会议纪要。   及至战争结束,他已经是27岁的成年人。他又跟随哥哥的脚步,师从郎之 万攻读物理博士。   与居里夫人关系密切的郎之万是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但基本上不涉及理论 研究。那时的巴黎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理论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只能靠自己,他 琢磨得最多的还是十年前在索尔维会议听到、读到的量子问题。   在1923年时,他终于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爱因斯坦揭示了光同时具备波和 粒子的特征。那大概不会只是光的特别,应该可以扩展到其它所有的物质。如果 光波可以表现得如同粒子组成,那为什么由粒子组成的电子束就不会表现得犹如 波动?   这是一个相当朴素、简单的想法。但德布罗意在数学上把它搞得相当复杂, 动用了相对论等一连串“重武器”。与玻色类似,他在法国期刊上发表了几篇论 文,丝毫没有引起注意。随后,他一起汇总,写成博士论文。郎之万对这充满数 学公式的东西一头雾水,只好让德布罗意再打印一份,由他去找爱因斯坦求救。   爱因斯坦记得索尔维会议上的那个德布罗意,对来自他“小弟弟”的论文颇 为好奇。他又一次表现出非凡耐心,花时间梳理名不见经传的新手乱麻似的逻辑 迷宫,发现了深藏在内的精华。   频率是波动的特征。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概念首次将频率与能量联系起来。 在爱因斯坦的推广下,光子有能量和动量,都与其频率成正比。这是光从波“变 成”粒子的途径。作为粒子的电子没有频率,它的能量和动量由其质量和速度决 定。德布罗意在这里把普朗克关系倒过来用,通过电子的能量、动量计算出它在 某个速度时所对应的“频率”。这样,电子也从粒子“变成”了波。   接着,德布罗意把这个关系套用到玻尔的原子模型上,立即看到一个奇妙的 图像。   当一根琴弦被两头固定时,它只能演奏出几个鲜明的曲调。那来自琴弦上所 能形成的驻波。电子绕原子核运转的轨道是一个圆周,其周长相当于琴弦的固定 长度。在那个长度上能形成的驻波数目同样固定、有限:轨道的周长必须是驻波 波长的整数倍。   德布罗意把电子在轨道上运转的速度换算成频率和波长,赫然发现玻尔规定 的那些允许轨道正好满足这个条件。在那些轨道上,电子所相应的波首尾相连, 像两端固定的琴弦一样形成稳定的驻波。而轨道周长对波长的倍数正是玻尔引进 的第一个量子数。   在那些以外的其它轨道上,电子所相应的波长与轨道周长不“匹配”,无法 形成稳定的驻波。电子也就不可能在那里栖身。   玻尔当初只是跟随之前尼科尔森的建议采取了角动量为普朗克常数整数倍的 那些轨道为允许的轨道,并没有什么说得过去的理由。德布罗意把电子的运动看 作波动,电子绕原子核的“公转”就成了不随时间变化的驻波。这是那些轨道稳 定性的第一个像样的根据,一个源自几何的论证。   爱因斯坦激动莫名,立即给郎之万回信,“德布罗意的论文令我非常佩服。 他终于揭开了一个巨大面纱的一角。”   当德布罗意在那年11月举行答辩时,由法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构成 的专家组里没有一个人能读懂他的论文。但他们都得知了爱因斯坦的热情首肯, 便轻而易举地让他通过,获得博士学位。   与玻色一样,德布罗意的论文给爱因斯坦极大启发,引导他揭示量子世界更 为意想不到的奇妙。年底,爱因斯坦给洛伦兹写信报告,“我们认识的那个德布 罗意的小弟弟在毕业论文里针对玻尔-索末菲量子定则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 释。我相信这是解决我们这个最糟糕的物理谜团中第一束微薄的曙光。我自己也 发现了能支持他这个设想的证据。”   (十六):泡利的不相容与电子自旋   当海森堡在哥廷根玻尔节的讲座上向玻尔提问时,他的师兄泡利也有着很多 问题想向大师请教。但至少在年龄上稍微成熟的泡利没有同样地唐突。   与玻尔、海森堡相似,泡利也出生于学者家庭。他父亲原来是医生,后来改 行在维也纳大学担任化学教授。母亲是当地知名的记者、作家。他们都是犹太人, 父亲本来有着传统的犹太姓氏:帕切尔(Pascheles)。19世纪末,奥地利、德 国的许多犹太人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放弃传统,皈依主流的天主教。他们也 顺势而变,同时把姓氏改为更入境随俗的“泡利”。   泡利从小在天主教传统中长大。他有一个教父,就是他父母的契友、大名鼎 鼎的马赫。泡利很早就显示了出众的才能。当他父母意识到学校里的课程无法满 足孩子胃口时,就从大学里请来各科教授开小灶。泡利中学时就在课堂上开小差, 偷偷阅读爱因斯坦的论文。当然,他也饱受马赫逻辑实证主义的熏陶,尤其是教 父那谆谆教诲的信念:物理学应该建立在严谨、明朗的数学基础上,不能沦为随 心所欲的形而上学。   马赫在泡利中学毕业之前去世。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18年。奥匈帝 国正濒临崩溃。没有了马赫、玻尔兹曼的维也纳在泡利心目中不啻于精神荒漠。 他就近来到同病相怜的德国,投奔慕尼黑的索末菲。   索末菲马上发现泡利不是一般的大学新生:他随身带来了一篇已经在专业刊 物上发表的论文,内容涵盖广义相对论和刚刚萌芽的规范场理论。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泡利大言不惭地总结道:“你们要知道,爱因斯坦说的 并不都那么愚蠢。”老派、传统的索末菲教授居然也没有出言阻止他的放肆,反 而表现出对这个才高气傲小青年的溺爱。泡利习惯夜晚学习、思考,然后去酒吧 放纵销魂几乎通宵达旦。他早上则只是睡懒觉,频频缺课。索末菲大度地听之任 之。   索末菲当时在编撰一部数理百科全书。他在邀请爱因斯坦撰写相对论部分被 拒后,干脆就把这任务交给了这位狂妄自大的学生。   泡利花了几个月功夫后交出一份237页、带有394个注释的文稿。索末菲阅后 大吃一惊。他本来只是想试探一下泡利的极限,准备自己大幅修改后再与学生联 名发表。这时他不敢造次,原汁原味地采用了原稿。上面也只署了泡利的大名。   爱因斯坦看到后也叹为观止,罕见地发表热情洋溢的评论:“没有一个研读 了这篇成熟、大气作品的人会相信作者是一个只有21岁的青年。读者会为文中哪 个方面最值得敬佩而难以定夺:是对科学思想的心领神会,数学推导上的确定无 疑,是那深刻的物理直觉,井井有条的表达能力,是对历史文献的全盘掌握,对 整个课题的一览无余,还是作者在批判性评介中表现的十足信心?”   百科全书面世后,泡利的综述又另外出版了单行本。它果然超越爱因斯坦自 己的专著,成为其后几十年学习相对论的首选教材。   正是有着对相对论如此深刻的理解,泡利劝告初入师门的海森堡那是一门已 经成熟的学问,不再有发展余地。在把师弟带进更有学术前途的量子领域时,他 自己也正在全力以赴,试图在那里有所突破。   正如海森堡后来在讲座上的诘问,玻尔的原子模型只能应用于最简单的原子 结构: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和氦离子(以及与之相似的只有一个最外层电子的 碱金属原子、惰性气体离子)。即使是只有两个电子的氦原子,玻尔模型就已经 束手无策。   在索末菲的指导下,泡利研究的也是只有一个电子的离子,但稍微复杂一点: 氢分子离子。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有着两个氢原子核和两个电子。在发生 电离失去一个电子后,氢分子离子就只剩下一个电子,是最简单的分子离子:一 个孤独的电子绕着两个原子核运转。   泡利花了极大的功夫却还是一筹莫展。与相对论的综述一样,他的理论分析 全面细致,无懈可击,却只能得出一个失败的结论:此路不通。   虽然泡利在慕尼黑只上了三年大学,索末菲认为他已经具备博士学位水平。 1921年7月,泡利以对氢分子离子光谱的分析通过答辩获得学位。那时,他年仅 21岁。   泡利博士随即到哥廷根担任玻恩的助手,并应玻尔的邀请到哥本哈根任职。 凭借突出的学识和才干,他又轻而易举地相继赢得玻恩、玻尔的赏识,保持夜夜 笙歌、上午缺席的特权。但他的日子却过得非常地不开心。   量子世界的扑朔迷离让他无所适从。玻尔的电子轨道、索末菲的量子数以及 海森堡的半量子数提议,这些在泡利的眼里都属于没有物理根据的臆测。它们为 某一个具体问题量身定做,遇到下一个问题就立即失效,需要再一次寻找新的规 则。这与他心目中的物理学——比如那逻辑实证、有条不紊的相对论——正相反, 无异于马赫生前所警告过的形而上学。   在玻尔节上听玻尔讲解原子的壳层模型后,泡利找到玻尔的论文研读。在玻 尔论述原子每层轨道上只能容纳一定数目电子的文字边上,泡利忍不住写下批注: “你怎么可能知道这个?你不过只是在拼凑你想解释的光谱!”   的确,如果他当时有机会像海森堡那样当面质问,玻尔也会一样地无言以对。 后来,泡利在哥本哈根又耳闻目睹了玻尔在BKS论文上的那一幕反复,更加深了 他的疑虑。   那时,泡利又一次陷入与博士论文时同样的困境。他一直在琢磨索末菲和海 森堡没能完全解决的光谱难题:原子在磁场中所表现出的反常塞曼效应。也一直 无法理清头绪。这让他整天郁郁寡欢,只能在当时风行的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电影中寻找生活乐趣,幻想自己也能摆脱令人忧伤的物理行业去当一 个轻松的小丑演员。   哥本哈根的任期结束后,泡利在汉堡大学开始他的独立职业生涯。汉堡是仅 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有着五光十色的夜生活,让他如鱼得水。如果不是 依然焦虑着那个反常塞曼效应,他的生活应该美满得多。   慕尼黑的索末菲一直在精心地编写光谱教科书,年年更新。1924年年底,泡 利在翻阅最新版本时,注意到导师提及一篇新发表的论文,阐述了原子的电子数 目与允许轨道数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个信息触发了泡利脑海里时常回旋着的一 个念头。他急忙奔进图书馆,找出那篇出自卡文迪许实验室、卢瑟福的研究生斯 托纳(Edmund Stoner)的论文。斯托纳总结了惰性气体原子中电子占据的轨道 数目,指出它正好是电子数目的一半。   泡利突然明白了玻尔壳层模型背后的原因。   索末菲最初推广玻尔模型时规定了三个量子数,分别对应于轨道的大小、偏 心率和倾角,或者说是电子在三维空间做轨道运动的三个自由度。三个量子数的 数值组合确定一个轨道,它们之中只有满足一定规则的组合才是电子所能占据的 轨道。泡利认为斯托纳指出的电子与轨道数目的关系不仅仅适用于惰性气体,而 是一个普适的规律:每一个特定的轨道上最多只能由两个电子占据。   泡利提出:这是因为电子不合群,互相之间完全排斥,不可能共享一个轨道。 之所以每个轨道上能有两个电子,是因为还存在索末菲提出过的第四个量子数。 那个量子数非常特别,既不是寻常的整数值,也不是海森堡猜测的半整数,而是 只能有两个数值。   当两个电子处在同一个轨道上时,它们的前三个量子数的数值完全相同,但 第四个量子数会有不同的数值。这样,它们其实是处在由四个数值组合所定义的 不同轨道上。因为那第四个量子数只能有两个不同的数值,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 处于这样的状态。   从他这个新规则出发,泡利很容易地就得出玻尔两年前的壳层模型:从低到 高,每层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2、8、18……个电子。   当然,泡利也没法解释他自己这个新规则的来源:为什么电子会如此地互相 排斥以至于“不共戴天”。但显然,他的新规则比玻尔硬性规定的电子数目更为 简单、基本,也更为普适。它因此被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然而,他的第四个量子数依然不存在经典的“对应”。泡利只好违背玻尔的 教条,宣布这个量子数不可能从经典的视角看待。   在泡利和海森堡之前,索末菲在慕尼黑就已经有过几个颇有才气的学生,让 他在哥廷根的朋友、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很是羡慕。那时候哥廷根还没有玻恩,完 全是数学家的地盘。希尔伯特每年都向索末菲“借”一个学生,帮自己理解物理 问题。   朗德(Alfred Lande)在1913年被借给希尔伯特。他一边在哥廷根为希尔伯 特服务,一边仍然在索末菲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在数学、物理两方面得天独厚。 一战期间,他还曾与玻恩一起为德国军队服务。战后,他又与索末菲、德拜等人 合作将量子理论推广到固体领域。   当索末菲和海森堡为反常塞曼效应绞尽脑汁时,已经在杜宾根大学任教的朗 德也在那上面下了苦功,与海森堡几乎同时提出半整数量子数的猜想。朗德对反 常塞曼效应的光谱更为熟悉,总结出以他命名的规律。他也与导师、师弟们保持 着频繁通信,共同探讨。   泡利觉得他新发现的不相容原理和那只有两个数值的第四个量子数也可以用 来解释反常塞曼效应,就专程跑到杜宾根找朗德讨论。在那里,他遇到一个刚从 美国来的年轻人克勒尼希(Ralph Kronig)。   克勒尼希已经在朗德那里看到泡利新发现的来信。他自己回去琢磨了一天, 为那第四个量子数找到了一个经典对应: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是三维空间的运动。 但地球同时也在自转,那就是另外的一个自由度。电子可以有类似的情形。只要 假设电子的自转只能有顺时针、逆时针的两个方向,就可以完美地对应上这个新 的量子数。   泡利听了克勒尼希兴致勃勃的解说,当即断然否决:“你这个主意的确很聪 明,但大自然不可能会是这样。”朗德也在旁边帮腔:“既然泡利这么说了,那 就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啦。”   初出茅庐的克勒尼希不敢当场与泡利顶撞。他随后又到哥本哈根访问,那里 的玻尔和克莱默也都坚决地否定了这一可能性。克勒尼希只好偃旗息鼓。   在荷兰的莱顿,埃伦菲斯特的两个学生也在研究原子光谱。古德斯密特 (Samuel Goudsmit)比较老成,他整个夏天都在给新来的乌伦贝克(George Uhlenbeck)讲解光谱迷津的物理背景,包括泡利的最新进展。古德斯密特发现, 如果泡利那第四个量子数可以选取的两个数值分别是-1/2和1/2,那么其相应的 角动量就可以用来解释光谱的精细结构和反常塞曼效应。   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一切的乌伦贝克脱口而出:那不就说明电子在旋转吗?那 正好就是一个新的自由度。量子数的1/2数值是这种旋转的角动量,正负则来 自相反的旋转方向。   古德斯密特很为师弟的物理直觉震惊。他们俩很快做了一些计算,写就一篇 不到一页纸篇幅的论文。在埃伦菲斯特的提议下,古德斯密特同意打破按姓氏字 母排序的惯例,让乌伦贝克做了第一作者。埃伦菲斯特一边寄送论文,一边让他 们也去请教一下德高望重的洛伦兹。   1925年的洛伦兹已经是72岁的退休耆老,但还时常来学校讲课。乌伦贝克在 课间找到洛伦兹,介绍了他们的想法。洛伦兹马上就摇了头。几天后,洛伦兹再 度来上课时交给乌伦贝克厚厚一叠演算纸,论证了电子旋转之不可能。乌伦贝克 急急忙忙地找到埃伦菲斯特,表示他们必须撤稿。埃伦菲斯特说已经来不及了, 安慰道,“你们两个都还年轻,经得起犯点愚蠢的错误。”   当汤姆森在近30年前确定阴极射线是电子时,他发现电子比原子至少小1000 倍。电子的确切大小——甚至它是否有大小——并不为人所知,但无论怎么估计 都是异乎寻常的微小粒子。如果它具备普朗克常数一半的旋转角动量,那电子必 须旋转得非常快。其表面速度会是光速的10倍,违反相对论。   所以,泡利、玻尔、洛伦兹都不假思索地否决了这个提议。洛伦兹还做了繁 复的演算,揭示一个带电的电荷如此快速旋转会带来的电磁场问题。   那年也是洛伦兹获得博士学位的50周年,莱顿在年底为他举行一个纪念仪 式。爱因斯坦、玻尔、卢瑟福、居里夫人等都从各地赶来祝贺。这是爱因斯坦和 玻尔的第三次见面,他们的话题不可避免地涉及电子自身的旋转。不过这一次, 他们俩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争论。   玻尔乘坐的列车途径汉堡时,泡利正在站台上守候着。玻尔信心十足地告诉 泡利电子的旋转“很有意思”,其言下之意即不值一哂。爱因斯坦和埃伦菲斯特 则在莱顿车站迎接。埃伦菲斯特很是兴奋地告诉玻尔,爱因斯坦已经用相对论解 决了相应的电磁场问题。至于旋转速度会高于光速,爱因斯坦倒不那么在乎。他 认为地球自转式的图像不过是经典物理的习惯。电子有一个自身的角动量可以是 量子的概念,不需要直接对应于旋转速度。   几天后,玻尔在回程中绕道去柏林参加普朗克发表黑体辐射定律25周年的纪 念活动。途经哥廷根时,海森堡也在站台上相会。玻尔告诉他电子的旋转其实是 一个伟大的突破。泡利听到风声后急忙赶到柏林,在车站接到了玻尔。他失望地 看到玻尔已经“叛变”,气急败坏地把玻尔对电子旋转的认可称之为“又一个哥 本哈根邪说”。   虽然泡利还继续顽固了几个月,由他而起的电子旋转和相应的第四个量子数 因为在解释反常塞曼效应的成功很快被普遍接受。在中文里,电子的旋转被翻译 作“自旋”,以示与经典物理中地球“自转”的区别。电子自身的角动量只是一 个量子的特性,并不是经典意义的旋转。   1927年7月7日,古德斯密特和乌伦贝克双双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那年秋 季,他们又搭乘同一条邮轮来到美国,在密西根大学担任教职。作为电子自旋的 发现者,他们已经名声远扬。在导师埃伦菲斯特和玻尔学生克莱因的推荐下,他 们得到了大洋彼岸的聘请。古德斯密特多年后表示,在欧洲当时及之后的局势下, 他们获得的美国职位比诺贝尔奖还更有价值。   克勒尼希心里很不平,曾经找克莱默抱怨。玻尔得知后给他写信表示了歉意, 但私下里还是觉得克勒尼希没有自行发表他的创见是他本人的愚蠢。出于对古德 斯密特和乌伦贝克的尊重,克勒尼希也要求玻尔和克莱默不要公开这一历史掌故。   泡利也对他自己当时的草率心存不安,后来专门聘请克勒尼希任助手,消除 了积怨。   在莱顿的那次见面中,46岁的爱因斯坦和40岁的玻尔不能不感叹他们正变成 量子的“老一代”。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一起开拓的新世界已经在泡利、 海森堡等年轻人的手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待续) ※※※※※※※※※※※※※※※※※※※※※※※※※※※※※※※※※※※ 本期编辑:紫弦 本期校对:自如 审 稿: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方舟子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6.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