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1/04(第三二七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4.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宋时种花人                  § 张雪昆:宋时种花人        §   ·张雪昆·                  § 【网讯】             §  花瘦绿叶很肥                  § 绿叶会把许多事 【牛肆】             §  移到叶黄时再叙                  § 黄明红:试谈友谊与偏见      §  种花人荷锄走过金色的田 离家民:对“感恩”文化的理性批判 § 狗吠牛鸣                  §  此花开时彼花谢 【丝露集】            §                  §  有消息说 刘柒否:左乳           § 樱花和玫瑰开遍海外                  §  姑且听听 【网里乾坤】           §                  §  种花人把梦的颜色 椿 楸:中餐与法餐        § 嫁接到牡丹上 胡指挥:也说西塞山之争      §  在风中牡丹舞起芭蕾                  § 灯下看最美 【网萃】             §                    § 程 鹗: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1、2)§                    § 【网讯】∽∽∽∽∽∽∽∽∽∽∽∽∽∽∽∽∽∽∽∽∽∽∽∽∽∽∽∽∽∽∽ 【牛肆】∽∽∽∽∽∽∽∽∽∽∽∽∽∽∽∽∽∽∽∽∽∽∽∽∽∽∽∽∽∽∽ ◆  试谈友谊与偏见 ·黄明红·   前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和我的两个在新加坡读研究生时的同学A和B通视频。 虽然A和B都跟我保持联系,但她们之间已经有20年没有联系了。大家兴奋地交流 着近况,B敏感地捕捉到一个信息,问A:“你和你先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A 说她近20年前到了加拿大后就信了基督教,她先生倾向佛教,但为了不与她冲突, 没有入任何教。B说她也在路上,意即对基督教感兴趣。我坦率地说我是无神论 者,我觉得一个人认知提高了,精神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头脑解决,不需 要找一个神来寄托。A说:“明红,你的想法和我老公一样。但我没有你这么坚 强,我就是需要有个寄托。”我问那你先生不会问你为什么信吗?她说:“不会。 他说既然信了,就不要再问为什么了。”这句话突然让我有点感动,并引起我的 思考。我想起了最近在科学猫头鹰的会员群,群友们在讨论司马南最近的一些言 行,觉得他不可理喻。   话说今年1月8日司马南做了视频发了微博,题为:“人设崩塌,美驻成都领 事夫人庄祖宜只是‘陪睡丫头’”,还转了来自台湾中天电视频道发的不符合事 实的消息并大加评论。显然,这条新闻是个很容易被识别的谣言。群友们不能理 解的是,司马南作为一个打假伪气功揭露特异功能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知名人士, 应该有着很敏锐的眼光和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怎么会连这种谣言都不加识别地 转发呢?于是,有的群友就开始质疑他的人品,觉得他无耻,甚至不能理解方先 生怎么找他这样的人做朋友。   方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很多人看不惯司马南,司马南其实是很正直的一 个人,但不能说因为跟他政治观念不一样,就说这个人是小人,就一直撺掇我要 跟他断绝关系。奇怪了,交朋友还要看他有什么样的政治观?那是找政治同盟不 是交朋友。所以我给司马南的书写序,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 但你不要去怀疑他的真诚’。”   应该是针对这件事情,1月9日,方先生发了一条推文,“为什么这两天五毛 们突然一起造谣庄祖宜只是美国前驻成都总领事林杰伟的‘陪睡丫头’,两人没 有结婚,林杰伟在美国不承认她是妻子?这是网上文革的新动向?把一对本来对 中国很有好感的外交官夫妇逼成敌人,也是中国战狼外交官的战略部署?”不过 转的图片并不是司马南的微博截图。   群友们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司马南是五毛;有的说他是谣棍,真坏; 有的认为,他的言行是受他的政治观念影响,无法分辨真相,是真信了谣言;有 的在思考方先生是否会因为司马南这些言行改变他之前说过的那段话。   也有的认为,方先生很不认同司马南的说辞,公开表明了他的观点。但是, 这并不影响他仍然把司马南当作朋友。我倾向于认同这种观点。   恰好近日我在Podcast的“Hidden Brain”频道听到一期节目“The Double Standard”,里面提到一个概念“天真的现实主义(naive realism)”。在社 会心理学里,天真的现实主义是指人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那些 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一定是无知的、不理性或者带有偏见的。美国喜剧演员 George Carlin有句很出名的话其实就很生动地阐述了人的这种心理:“你有没 有注意到那些开车比你慢的人都是傻瓜,而那些开得比你快的就是疯子。(Have you ever noticed that anybody driving slower than you is an idiot, and anyone driving faster than you is a maniac?)”   还有一个概念叫 “偏见盲点(bias blind spot)”,说的是我们很容易在 别人的判断中看出他们存在的偏见,但是看不到自己的。提出这个概念的心理学 家Emily Pronin指出,这可能是造成我们人之间误解和冲突的原因。比如说,我 们认为别人偏见,就会连带给他们贴上动机不良的标签。但当我们评判自己时, 却总是认为自己意图良好。也就是说,我们把别人的偏见当作恶意的而没有想到 他们可能是无意识的。   那么,我们在看待司马南时,是不是也可能犯了“偏见盲点”呢?我们作为 第三者,很容易看出那个新闻是谣言,看出司马南有偏见。但是,我们对司马南 是否也有偏见而不自知呢?司马南因为深陷自己的政治意识,就会只看到支持他 的论点的证据 (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但人陷于偏见自己是没有意 识的,他会认为自己很正直正在为民除害,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传谣。这样 情况下,我们能说他是坏人吗?   联想到我们大多数人,仔细反省,难道我们自己就没有犯过“偏见盲点”的 错吗?回头看看我们自己走过的路,你是否有过中医粉的经历?你是否当过韩粉 崔粉饶粉等等?你是否因为辅导孩子数学急不可耐而打骂了孩子?你是否做过类 似范跑跑的事情?你是否曾对你不喜欢的人非常刻薄?你是否为了达成某件你认 为很重要的事情贿赂过别人?你是否开过假证明?你是否曾因为和你观点不同的 人失败了而幸灾乐祸?你是否也曾经轻信谣言并传谣?那么,你会说当时的自己 品德败坏吗?还是你会为自己找出一大堆理由,为自己开脱?但是,如果上面随 意列举的这些都是别人做的事,你是否就会觉得他们品德不好呢?   这样想着,我更加佩服方先生时时自我约束的高尚,我也更加肯定方先生不 会因为司马南后来的言论而不与他做朋友。对方先生了解越多,越觉得他是座宝 藏,取之不尽。他的认知是我望尘莫及的,或许他是无师自通地明白了很多道理, 也或许他读了很多书。他不仅博学,连为人处事都让人信服。但同时,他又活得 这么纯粹,连友谊也可以这么出淤泥而不染,而且又非常人性地有同理悲悯之心。 既然司马南是他的好友,他自然不会公开点名批评他。就像我们的父母有再多我 们不认同的缺点,我们都不能忍受别人对他们的指责,更不会公开批评他们。那 种举报揭发父母的,我都觉得不是人。所以,就像我在科普群里分享过的:我是 多么欣喜地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方先生这么纯粹的人,他这样的存在让我觉得这个 世界很有意思,是有这样一种生活境界是我们可以追求的。只要不断提高自己的 认知,我们也可以过越来越纯粹自由的生活。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呢?心理学家Emily Pronin在节目的最后建议到: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有“偏见盲点”,尽量从一个科学认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克服自己的偏见,但我们要牢记我们自己也可能存在偏见。我 们需要尽量把别人的行为和他们的意图区分开来,要知道别人不管做了你多么不 认可的行为,他们也可能是出于和你一样的良好意图。   有了这样的思考后,对于我的朋友A,我不会再问她为什么要信宗教了。我 对她的喜爱也不会因为她的宗教信仰而有所减少。我同时也从他先生的那句话中 体会到他先生对她的爱。当我们的亲人、朋友深陷一种情绪、信仰而不能自拔时, 他们可能是一时陷入一个误区,我们如果以自己的认知去评判他们只会增加他们 的痛苦,让他们更加固执己见。或许我们能做的是尝试理解他们,接纳他们,求 同存异。要知道,因为我们人天生的构造,我们就是这么容易产生偏见,容易被 情绪所左右,要做到理性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所以,正如心理学家指出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有偏见的,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 并接受别人的不同了。   当观念不同时我们还能够义无反顾地接纳对方,这就是真爱,这就是真正的 友谊。   (写于2021年1月26日) ◆   对“感恩”文化的理性批判   ·离家民·   近些年来,随着自上而下的“崇古复古”宣传和对所谓“国学”的弘扬,社 会上出现了许多乱象怪象。其中,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的“感恩教育”就是对 当今法治社会危害极大的乱象怪象之一。   由于对“感恩”文化的弘扬,出现了许多社会乱象。例如:每当教师节,孩 子们或家长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感恩”,就要给老师送礼品。甚至在礼品的价值 上相互攀比,老师也会坦然受之。学生毕业后,为了感谢家长的养育之“恩”, 许多学校组织在公开场合让学生给父母洗脚、磕头。这种风气也流传到了社会其 他邻域。如警察破了案件,受害者要送“锦旗”给警察,感谢警察的破案之 “恩”;法院判了案件,当事人就送“锦旗”感谢法官的主持公道之“恩”。即 使法院断案出现错误,几十年以后冤假错案得到纠正,受害人还要感谢法院的 “纠错之恩”。进而还要大力颂扬“党恩”“国恩”。这种“恩重如山”的感恩 文化,其实让每个人都感到压抑和“呼吸困难”,仿佛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背负了 数不清的债务。   从历史上看,“感恩”文化也得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许多名人的推崇。如: 中国的古谚语讲“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再如:日 本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再如: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洛 克)。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 梭)。再如:基督教文化中有“感恩节”,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 助等等。这种文化传承导致“感恩”这个词成为了得到普遍认可的褒义词。   这种朴素的道德说教看起来好像是理所当然的正确。但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 缺失对什么是“恩”,什么是“感恩”的精确定义和理性思考。结果导致出现了 违反逻辑常理的怪象。   一个简单的诘问是:老师认真教育孩子,家长辛苦养育孩子,警察努力破案, 法院主持公道,国家护卫公民等等,这些难道不应当是理所当然的事吗?如果答 案为“是”,则“恩”从何来?“感恩”又从何谈起?如果答案为“否”,那这 还是一个正常的法治文明社会和国家吗?进而,什么是“恩”?什么是“感恩”? 现代社会应当如何理性看待“感恩”文化?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感恩”文化做一个深入的理性剖析。   一、感恩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理性分析   “感恩”文化是人类历史进化中的一种文化传承。其属于朴素的道德说教范 畴。其在调整人与人和谐相处关系当中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文明的进化,“感恩”的说教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关系了。   从字面意义上讲,所谓“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现代 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424)。用通俗的话讲,即别人做了对自己 有益的事,应当给予相应的回应,即使不能马上给予回应,也要心怀感激之情, 试图以后回应。   但什么是“恩”或“恩惠”?这个问题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答案并不相同。   在古代,人类认同丛林规则。在那个互害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能做到“不伤 害对方”就算是“恩惠”了。所以从那时起就有了“不杀之恩”之说。例如中国 古代儒学宣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皇帝突然“善心”大发,让臣 “免死”,则臣就应当感激涕零,感谢皇上的“不杀之恩”。再如,《水浒传》 中的绿林好汉们,经常拦路杀人越货。如果只是抢夺了东西,而放走了路人,则 路人就需要感谢强盗们的“不杀之恩”。这种“感恩”现象现在看来就是十分荒 唐可恶的。   到了近古代,人类认识到“丛林规则”的危害,道德有所进化。所以孔子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讲“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也就是讲, “己所欲,施与人”。但是,“己所欲”不一定别人也“所欲”,“己所不欲” 不一定别人也“不所欲”。所以,这种道德支配下的行为,对别人并不一定是 “恩惠”。例如,自己喜欢吃荤,因此就把肉送给一个素食者,那别人就难以去 感谢这种不适合自己的“恩惠”。所以传统“感恩”文化难以再承担调整现代社 会人与人关系的重任了。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诞生和理性的进化,人类对什么是“应当做的事”, 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事”,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所以用法律的形式把那些“应当 做的事”和“不应当做的事”作为法律义务和责任明确规定了出来。从此人类进 入了更文明的法治社会。   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对别人尽自己该尽的法律义务,负自己该负的法律责 任,政府依法行政,军队依法保卫民众,法院依法公正判案等等,明显不能再算 是对别人所施的“恩惠”了,而应当是理所当然。不尽自己的法律义务或责任, 就是“犯罪”。这是一种新的法律契约关系,不能再用古代帝王“施恩”或民众 “感恩”的粗糙概念来解释和理解。   所以,现代社会对什么是“恩”?需要怎样去“感恩”?需要做符合法律精 神的新的理解,而不是混淆是非,复古到原始粗糙的“感恩”文化当中去。   因此,现代文明社会的“恩”,一定是指:做了法律规定责任以外的,有利 于别人的,别人乐于接受的事。这种行为才算是对别人的“恩”或“恩惠”,才 能期望获得感谢,才能符合逻辑的要求。   由此可见,有三个构成“恩”或“恩惠”的条件。一是法律责任以外。二是 有利于别人。三是别人乐于接受。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期往获得“感恩” 是可以的,但不能强求。因为,做了帮助别人善事后,一旦强求别人感恩,“恩” 就会变味,成为压迫别人的“债务”。   因此,从现代法治观念和逻辑上讲,所谓“恩”,就是一种法律责任范围之 外,别人可以选择不还的“债务”。 所谓“感恩”,应当是当事人自己,对获 得法律权利以外利益后,发自内心的,对帮助者的感激之情或回应。   如果强制别人“感恩”,就变味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同关系。这样也就无 “恩”可言了。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今法治社会的“感恩定律”:   1)“施恩”与“感恩”是法律调整范围以外的事,不能强制或变相地加以 强制。   2)“施恩”与“感恩”只与当事人双方有关。与别的人或组织等均无关。   3)“施恩”不能图报,图报不算“施恩”。   4)“感恩”应当发自内心,非发自内心的“感恩”不是真“感恩”。   结论就是:如果违反了以上“感恩定律”,必定会出现 “非感恩”或“伪 感恩”的社会乱象。   符合以上“感恩定律”的一个最简单的感恩例子是:大街上,一个老人甲摔 倒了。互不相识的乙主动把老人扶了起来。老人甲对帮助者乙说“谢谢”,乙回 应说,“不必客气”。   一个社会,如果连这种基本的“感恩”事都做不到,那可以推断,这个社会 不是一个“感恩”社会。进而,其他的所谓“感恩”都值得怀疑。   二、对“感恩”文化的理性批判   从以上理性分析结论出发,可以对当今社会的“感恩”教育及其本质作个评 判。   以前走访农村,曾看到百姓家门口墙上有一个一尺大的小窑洞,里面摆放着 一个敬拜的牌位,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牌位前有一个烧香用的小 香炉。每当过年或其它重要的日子,家长就要代表全家烧四炷香并磕头跪拜。问 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曰:为了“感恩”。这样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中国“感 恩”文化的历史传承。   至于为什么要对天地、君、亲、师“感恩”?感谢什么“恩”?是否还适合 当今社会?在此剖析一下。   1、 “天地之恩”   中国人敬拜天地、祖宗,外国人敬拜“上帝”“真主”。我是个无神论者, 对于圣徒们的心理不很了解。也不想多谈。   但从现代常识来看,古人感谢“天地之恩”,大概是出于恐惧的缘故吧。古 人靠天地吃饭,敬拜和感恩天地,是期盼风调雨顺,大地丰收。其实是国人实用 心理作祟,是因为有所求。如今社会进入了科学时代,有这种思想的人也渐渐少 了。因此,除了偏远的农村,这种感恩天地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按现代“感恩”理念来讲,天地都 不仁善,也就没有“感恩”的必要了。   2、“君恩”   君,即古代的帝王。古人之所以感谢“君恩”,其实也是因为惧怕。古代的 江山是靠蛮力“打下来”的,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古代帝王是可以随便杀人的,所以百姓敬拜感恩“君恩”,其实是感谢帝王的 “不杀之恩”和“为民做主之恩”的。   现代社会没有了帝王,都进化成了文明的法治国家。宪法规定国家、政府都 是为人民服务的,警察、法院都是要依法办案的,国家是不可以随便杀人的。群 众也不必再惧怕自己的国家和政府。所以“君恩”也就自然消失,无从谈起了。   所以警察依法破案,法院依法判案,各级政府依法为民众服务都是理所当然 的事,无“恩”之谈,不应当“感恩”。至于民众出于自身内心的真实情感需要, 表达感激之情,各级组织都应该婉拒。若坦然受之,就是把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 看成了“施恩”,就是破坏法治的社会乱象怪象。   3、“师恩”   孔子时代没有公立学校,只有私塾。孔子基本上算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一生 主要以当老师为业。孔子收学生,虽然要收两束干牛肉当学费,但估计也是入不 敷出。付出的辛劳要多于获得。所以,学生感恩孔子的多余付出,也算可以理解。 这种教育状况持续了约2000多年。期间社会又多把老师职业看作“下九流”。由 此可见,中国历史上老师是一个付出多于获取的职业。至所谓辛亥革命以后,因 为对知识的看重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教育与老师职业才在中国社会获得了 重视。这样看来,学生感恩师德,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也是诸多“恩惠”中最值 得“感恩”的一种“恩”。如果感谢“师恩”发自学生的内心,那这种“感恩” 还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今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得到了国家的大力重视。为此专门制定了 《教育法》以及义务教育的相关法令。保证儿童可以无偿获得正常的九年制义务 教育。这也是儿童的基本法定权利。教师的职业也获得了重视,享受公务员的同 等待遇,领取国家的俸禄。如果是私立学校,学生和学校,学校和老师也是契约 合同关系,收费也远高于一般公立学校。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恩”也就 淡化了。老师认真教授学生,是应尽的法律义务或履约应尽的法律职责。学生获 得正常的良好的教育,是学生的法定权利。这是法律合同关系,和“施恩”“感 恩”无关。   如果老师为学生额外付出超过法定多余的精力,学生是可以“感恩”的。但 这种“感恩”必须发自学生内心,出于自愿。如果稍有强制或变相的强制,那就 违反了“感恩”定律,也就无“恩”可言了。   可是,如今从幼儿园开始就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感谢“师恩”,就是一种变相 的强制,这也不可能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感恩教育”只能是施加 给孩子们的额外压力,好像接受教育是获得了老师的额外“施恩”,因此会产生 一种负债感。这对孩子的自由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对孩子也是十分不公正的。   如果是家长代替孩子感恩老师,那又违背了“感恩”与第三者无关的“定 律”,也就不是真正的“感恩”。事实上,家长送礼品给老师,都是心有所图的。 为的是自己的孩子获得额外的、超过对其他学生的关照。如果这笔交易达成,也 只能算是一笔交易的完成。数额巨大有涉嫌贿赂的嫌疑。这也和“感恩”毫不相 干。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感恩”教育从儿童抓起十分不妥,甚至有害。   4、“亲恩”   “亲恩”又名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恩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夸张 弘扬的一种“恩惠”。甚至导致有人杜撰出违背人性伦理的24孝故事来教育孩子 “感恩”父母。其中的一个故事讲,有人为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食 物短缺,为了养母,竟然要活埋自己的儿子。完全不顾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的训示。可见是明显的虚伪杜撰。这种事如果真的发生在今天,这个人 会被父母打死,因为他活埋了自己的孙子。也会被法院因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总之,从哪个方面讲,这个活埋儿子的人都是罪大恶极之徒。可笑至极的是,至 今这种故事居然还被用来教育孩子们“感恩”父母。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远远超 出了正常智商理解能力的范围。   那到底有没有“养育之恩”?   如果按照古代人对“恩”这个概念模糊混乱的理解是有的。因为父母生养孩 子付出了辛劳。但是如果按照现代法治社会的观念和以上对“恩”和“感恩”概 念的理性分析,这种“恩”是值得推敲的。   古代中国人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自己的孩子有随意处置权。可以 打骂,可以买卖,可以遗弃,而且别人不得干涉。而且普遍存在一种“养儿防老” 要求回报的私心。对于女孩的态度则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完全可以 不管不问。清朝以前的中国,女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家庭如果经济困难, 父母可以随意把女孩送给别人做“童养媳”。试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可能 存在“亲恩”或“养育之恩”吗?   按照前面对“恩”和“感恩”概念的理性分析结论,这种思维理念主导的社 会中,不可能存在“亲恩”或“养育之恩”。养育,是为了防老,只能算作交易。 所以,古代宣传的所谓“养育之恩”多是虚伪的。   现代文明社会,孩子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出生便是具有公民权利,受 到国家法律保护的个体。父母依法赋有监护、教育、抚养的法定义务。因此,在 父母和子女的养育关系当中,只存在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关系。不能用“施恩” 与“感恩”来调整这种关系。   至于父母为子女多余的付出,那也只是父母自己的事。如果要“感恩”那也 只是子女自己的事。任何来自其它方面的强制或变相的强制都是非理性的。   三、结论   从以上对“感恩”文化的理性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所谓“感恩”文化,是古 代社会理性缺失情况下产生的粗鄙文化,不能再适用于当今社会。在如今法治文 明的社会里,应当以弘扬个人法定权利和义务为要旨。如果再以古代“感恩”文 化来苛求于人,只会对社会法治造成干扰和破坏,也会滋生社会乱象。虚伪的 “感恩”怪象多了,真正的感恩就会减少。这就是大街上摔倒的老人扶不起来的 根本原因。所以,不宜再宣扬粗鄙的传统“感恩”文化了。望世人明察之。 【丝露集】∽∽∽∽∽∽∽∽∽∽∽∽∽∽∽∽∽∽∽∽∽∽∽∽∽∽∽∽∽∽ ◆    左 乳 ·刘柒否·   今天是周六,下午三点是我个人画展的开幕式。都十二点了,老婆还没把饭 做好。我催她快点,她说越催越慢,我俩对着吵。     一家子终于坐上来吃饭。儿子问我,当初看上他妈哪了。我嘴一顺,没憋住, 说看上他妈奶子了。老婆一听摔了筷子、儿媳妇听了喷了饭,俩人合伙让我滚下 了桌,命令我等她们吃完我再回来吃,还得去把碗给刷了。   我进了书房,往桌边一坐,眼睛盯起了一张镶嵌在白色相框里的五寸相片, 嘴里哼起了一首我熟悉的歌。这是我为自己发明的一招,每次跟老婆吵完我就这 么来一次,气消得快。四十年了,相片没换,歌没变。   直到听有人唤我,我才回了桌,就着盘子里专门给我剩下的几根白菜叶子, 清空了半碗大米饭,然后去厨房刷了碗。   干完家务活,即将中午一点。儿子孝顺,要当我专用司机。刚一上高速,儿 子就问我为啥要说看上他妈奶子了。我一琢磨,最终决定趁他妈不在,就给他讲 讲吧,用老一辈的爱情故事教育下这年轻人,也会让儿子开车的近两小时没那么 无聊了。   一   小学四年级时,我和夏婷成了同桌。那时候我把她名字写错了。她揪我耳朵 说:   “我叫夏婷,婷婷玉立的‘婷’,表示我漂亮,可你却写成了家庭的‘庭’, 就像我和你是一家子似的。”   我见过算命的,可就是没见过比她算得更准的!   时光窜得猛,一晃二十年。上午,我和夏婷一块去了民政局,正赶上登记处 人少,没一会就一人领了一本结婚证。我俩一块看看那红证上面贴着的照片,都 觉得没真人好看,便把那东西往档袋里一扔,没惜多看一眼。下午,我的领导, 也就是美术馆馆长叫我出来喝茶,和几位拍卖公司领导谈判,最终给我谈出个副 业,与一拍卖公司合作,卖画。晚上,拍卖公司那头宴请馆长和我。我俩都喝多 了,成了忘年交,酒后还一人带一小姐进了包房……   等我回了家,已是后半夜。卧室里的床头灯还亮着,一看就知道夏婷还等我 回家。进了屋,见她平躺睡着,我不想吵醒她,便蹑起手脚。可她觉轻,我解鞋 带的动静都能把她震醒。她问我去哪了,怎么一身的酒味和骚气。我心愧,说和 领导一块外出考察,晚上就着蛇肉喝的酒,所以酒香和蛇骚会在我身上盘旋。她 瞟我一眼,又跟我“切”了一声,习惯性地指挥我早点休息,说完便侧过身子继 续睡了。   上了床,我侧身躺在她身后,习惯性的将手伸进了她的睡衣,绕过她的身体 去抚摸她的胸部。她依然睡着。她早就适应了我的这一动作。我更是对此习惯了, 这会为我增添一丝睡意。或者,我的那里会随之坚硬起来,且不自觉地去到了她 的门口。随着她渐渐的湿润,我便一点点地深入其中,直到我被她完整而紧紧地 包裹住。我在她体内流畅的进进出出如二人无需言语的交流。   我和她一边办事,一边想着之前在包房里没跟那小姐做成的事。为啥没做成? 不是因为我克制住了自己,而是因为我的阳具遇到了障碍。我和那小姐一进包房, 俩人就站在床边把衣服脱个精光,动作麻利,搂一块在床上滚了两圈,她那俩奶 子正好搭在我脸上,我用鼻子冲她乳头一闻,突然有一种既熟悉且陌生,甚至令 我恶心的气味向我袭来。   说熟悉,是因为我曾在哪里闻到过;说陌生,是因为我找不到与此相关的记 忆;说恶心,是因为我会在心理上排斥、生理上拒绝那种气味。   小姐胸部的气味让我那里瞬间就软了下去。再往后,小姐的任何手法都无用, 我那里保持着柔软的状态。   刚一想到那,我又感觉我要变软了,于是我立刻捏紧了夏婷的胸部,不敢松。 她被我捏疼了,用胳膊肘狠狠地往我肋巴条上一怼,回头骂道:   “你能不能成熟些,别跟个没断奶的娃子似的,就喜欢往奶子上使劲。”   我被她顶岔气了,可也不知咋回事,被她一顶,我又是硬邦邦的……   高速公路看不见头,像根针,往天地间的缝里戳。儿子皱起眉头有一阵了, 典型的厌烦表情包,我一看就知道他不想再听了。   见他如此我就闭上嘴,把故事往肚子里憋,可没一会,儿子倒跟我来了句:   “继续讲啊!”   我看看他,他依然往针尖上看,没看我。   我打开天窗,点了一根烟,阳光照进来,车里的风声变大了。我低头吸了一 口,再抬头把烟吐出了天窗,恰见蓝天上有一朵小云彩,圆的,还长个小尾巴, 像个逗号……   二   美术馆的工作时间是上午十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八小时工作,中午不休 息。可中午不休息怎么吃饭,下午怎么有精神?所以中午闲一阵是常事。可我工 作的办公室里一共七人,六女一男,我在办公室里午休不方便,人家更不方便, 所以我就买了个随身折叠床,放在一间负一层的被废弃的办公室里,吃了午饭一 般都会去那躺一会。那里适合休息,关了灯,除了黑就是虚,像是什么都没了, 更别说阳光。   那阵子怪,每次去那午休,我的邪心就往上窜,没嫖成的事一直在我心里存 着。我纳闷,我又不是没那方面的能力,怎么就没嫖成呢?想多了,我就想找个 女的再试试,于是就盯上了一位同村的女邻居。   那时候咱们在老家小赢村住。当时小赢村在城边,是个四面环水的古村落, 好多诗人、搞艺术的喜欢往那凑,所以那里既文艺又清静,是个逃避现实的好地 方。   同村的女邻居岁数小,是个在日本长大的中国姑娘,随着母亲回国没多久。 她人长得漂亮,尤其是那透过阳光红扑扑的耳朵往上尖,像个小妖怪。她搬进小 赢村是想专心搞段时间软雕创作。   村里的年轻人喜欢晚上往一块聚。我和那女邻居一块喝过几次,兴趣相投, 聊得来,最终约着上了床。   她双手勾着我的脖子,已经做好了和我亲嘴的准备,而我出于习惯,我的脸 先得往她胸部一扑。然而恰那时,我鼻子里又扑来了那种既生又熟的气味,和上 次馆长安排给我的小姐胸部的气味完全相同。我意识到那不是个好兆头。我连忙 用胳膊撑起了身子,看着她的胸部,明明那么漂亮,可就是让我正硬着的东西软 了下去。   我愣了一阵只好起身,坐去了床边。   她扭过脸,盯着我,问我怎么了。我实话实说。她的表情对我失望至极。她 的一声冷笑像是把尖刀,刺得我生疼,甚至让我那最后的一点力气都没了。它完 全缩成了一小团,钻进了浓密的森林,不见一丝光线。   和女邻居没做成的事对我的打击太大,加上上次馆长给我安排跟那小姐的事, 我心慌了。我怀疑是自己身子出了问题,几次想去男科医院,不好意思,终于一 次低着头进去了,可一进门就让我拿身份证挂号,我便转身走了。刚从医院出来, 见电线杆子上贴着一张专治阳痿的条子,我打去电话,和那民间郎中聊了一会, 达成协议,去那买了两个疗程的祖传药方。一天两次,一次一颗玻璃球大的药丸 子。半个月后,俩疗程吃完,我便暗中再去夜店尝试了一次,依然老样子,被小 姐胸部的气味熏得没一点硬度,倒是出了一身虚汗。这真是让我的内心受了重撞!   三   心堵了好一阵,后来寻思,我已是个有老婆的人了,想那事干嘛,好好工作, 养家糊口才重要。   即将十一,我按照单位下发的文件,填写了一张X国的美术馆访学申请表。 因为我外语一般,而夏婷的大学专业就是英语,所以填一半我就想起她,便打电 话问她要不要在国外陪我一年。   她说:“我工作忙,长期请假会影响我事业发展,要去你自己去吧!”   夏婷工作是忙。她毕业后把专业一扔,跑电台工作去了,混了两年还混成了 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她算是有点本事,可她跟我不对路,我想娶个家庭主妇型, 而她倒是个事业型。   转眼到了十一,她终于能休息两天了。她让我和她来一次长途旅行。我心眼 小,心想,她不愿陪我,我为啥要陪她呢,也对她说:   “不去!要去自己去!”   她最喜欢拿闺蜜们的幸福生活来和自己对比。说谁谁和男朋友去东南亚旅行、 谁谁和老公去大西北探险,说完就抱怨她自己的不幸。   我听她这么说更烦。本来她若跟我说两句好话,我就依着她了,可听她这么 一说,我就非得跟她对着来。   她也恼了,说怎么都看不行我,还说我有本事就哪都别去,天天蹲家里念经 得了。   我听她这么一说,想了一会,便对她说:   “你这主意不错啊!我真得念经了,不过不在家念,我要去黄华寺,我得去 那求佛、菩萨、罗汉们的照应。”   她被我吓着了,以为我要出家,对我的态度立刻就变了。她劝我说遇事想开 点,人生中谁没难事啊,往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说着她还过来挽我的胳膊, 脑袋往我肩膀上一搭,哄着我说这个假期她哪都不去了,要专门在家好好伺候我。   我说她想多了,我就去庙里住一周,静静心而已。   她怎么劝我都没用,最后她使劲地把我往外一推,骂我脑子有病,依旧向我 吐出了个“滚”字。   她那嘴像个炮筒子,就喜欢往我这发射铁球子。我耳蜗里的茧子就是被她的 “滚”给磨出来的。她爱说就说呗,反正我不疼不痒的。我心里还称赞她语文成 绩有所进步——“想滚你就滚!”——主谓宾齐全。   媳妇毕竟是媳妇,她对我不放心,第二天她送我上了山。我俩一块拜访了黄 华寺的方丈——明真大和尚。   那方丈身材魁梧,如武将出身,身子比我大一圈,五官都大。他的眼睛尤其 不一般,比方说他坐在客堂主座,身子不动、头不扭,眼珠子也不转,可你总是 会感觉他在直视你,无论你在客堂中的哪个角落。   我之前经常去那拜佛,所以我和那大和尚也算是熟人,能开开玩笑。夏婷拜 托大和尚管我严点。大和尚笑,说:   “男人在外是该防着,可是在庙里啊,放心便是。”   我住的客房在罗汉堂旁边。夏婷进去给我收拾,把给我带的衣服鞋子毛巾牙 刷之类的布置好,还躺在那草床上试试有没有比那更难受的。正要走时她还对我 表示不满,说:   “要不你以后就在这吧,别回家了!我怕我和朋友解释不清啊,以为我老公 当过和尚呢!”   我想想也觉得别扭。   把夏婷送下山,接下来的几天我经常向明真大和尚请教,往浅了问他怎么升 官发财,往深了问他生命的意义何在。明真大和尚一直在给我解释何为六根清净, 我虽听不太懂,可还是觉得受益匪浅。甚至有一天我把我只会和老婆上床的毛病 都对他讲了。他说:   “所以你该好好珍惜自己的老婆。”   我问:“你这是站在女人的角度上吧?”   他答:“我站在出家人的角度上。”   我不解,请教。   他答:“我不得不出家,因为我把一位已让我患了此病的女人给弄丢了!”   明真大和尚说完扭身就走。我反应半天,直到大和尚拐进了拱门,我竟突然 为自己感到庆幸,还特别想夏婷。我便给她打个电话,质问她:   “自咱俩恋爱起,你从没这么久不联系我,都两天了吧!你是啥意思?”   她藐视道:“因为我对你放心,我对我住寺庙里的老公太放心了!”   庙里是让人放心的地方吗?也不见得。过了几天,一姑娘来找我了。哪位? 就是之前讲到的女邻居。   女邻居上山来找我了,说来看看我在庙里过得怎么样。我请她到我住的客房 里坐坐。那客房本是我一个人安静的地方,可那突然就成了男女二人空间,我的 心呀肝呀也就跟着乱了,还莫名地想起了曾经听过的关于和尚和异性之间的那些 云雨之事。   不过我没那方面的能力,所以就算我心术不正,想多了也是白想。女邻居应 该是看出来我心里发乱,安慰我说:   “上次那件事我们都忘了吧。你也不用太自责,我对男女那事也不感兴趣。 我喜欢和你在一块玩是因为和你聊得来,不为别的。”   话音纯净。我也觉得和她聊起来舒服,可那次和她没做成的事我就是跳不过 去,可能是我这人想得歪,也可能是作为雄性动物难以逃避的自责。   为了避免脑子里的邪念,我就带女邻居出了客房,去庙后山上走走。那时候 正赶上后山上的美人树开花,我和她在幽静的美人谷里边走边聊,难免又勾起了 情欲。当时一片花瓣从我的脸上滑过,正落在我手里。我把花瓣举起来,透过细 碎的阳光看它:   “红色的、尖尖的,像你的耳朵。”   我边说边把花瓣递给她看。她用头发盖住了耳朵,抢走了花瓣,还说再也不 让我看她耳朵了。   出了美人谷已到晚饭点,我带女邻居去了斋堂,排队打饭,正好碰见方丈, 明真大和尚盯着我俩,我专门向他解释,说这位是我女邻居,普通朋友。明真大 和尚像是一眼就能看穿我心虚,命令我俩吃了饭就去客堂和他聊聊。   就着炒白菜,吃着大米饭,这一吃法我就是在那庙里上瘾的,往后半辈子改 不了。吃完饭我便带着女邻居去了客堂。明真大和尚坐上座等着我俩。三人坐得 近,大和尚和女邻居相互地你一句我一句,我在边上竟没我啥事了。聊了一会, 那二位还嘻嘻哈哈起来,像是对熟人,我觉得自己都多余。   赶巧,夏婷这时候给我来电话。我出客堂接电话。她问明真大和尚管我管得 严不严。我往客堂里看看,见里头那俩人聊得嗨,心里有点堵,说:   “大和尚正和一女的聊呢,没空管我。”   她诧异,问:“男女单聊?”   我“嗯”了一声。   她笑着问:“那俩人有没有夫妻相?”   我见她比我还不靠谱,教育她说:   “别开玩笑,不尊重,那俩人岁数就不在一个辈分上!”   我俩胡侃了几分钟,挂了电话。我回了客堂,竟见里头空了,一个人没有。   我觉得怪,俩人竟一块丢了!那天半夜听一堆猫在我住的那客房后面乱叫, 叫得我整晚没睡好。   四   熬过一夜,第二天早上我就往山下跑,刚一到家,便把夏婷往怀里抱,以表 思念。可她往外一窜,还把我推一边,说跟我在一块不适应,觉得对不住佛门。   其实夏婷也想我,小别胜新婚,见我一到家就问我饿不饿。我说饿,特想吃 炒白菜叶子。她立马就给我炒了一盘,还非得在那菜叶子里加几片肉,说我不能 光吃素的,也得掺点荤。我那干净一周的肠胃就那么被她给搅浑了。   我一边吃着,一边听着她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以前觉得住小赢村里舒服, 可我不在家的这一周里,她就对此有了不同的感受。她觉得那里是白天吵、晚上 吵,后半夜了还总有东西乱叫。正因此,她说要买个新房子,换个生活环境。   我理解她,因为我们搬进去住的那两年,那小赢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住进去没多久,明州市就下来个文件,批注那里为艺术村。自那起村子里就 越来越热闹了,各类店铺更是兴旺。其实那档就是多余,明明是要重视并保护那 里的艺术范,可自那档起,房租就提高了,年轻的艺术家们也渐渐地搬走了。各 类店铺表面很艺术,其实艺术算个啥,不过是拿艺术当派头,赚钱才是目的。   夏婷说要买房子,我负责出钱。这事还真没难住我,因为我已挣了点钱。钱 哪来的?不是工资、不是啃老,而是我靠副业挣来的。   之前说的,馆长给我安排了个副业。记得吧?那副业来钱快,每次都是一摞 摞地收提成。我没存私房钱的坏习惯,单位工资卡、副业提成卡全都上交给夏婷。 平时夏婷对我态度一般,偶尔热情,那十有八九是因为我卡里进钱了。   我们在选房上花了不少心思,最终选择了一个距离你上学最方便的小区,精 装修,还能立刻交房。   那房子好是好,可我俩就是因为买那房子离婚的。这事得怨我,因为买房子 需要贷款,而我那时候有过两次信用卡违约,影响个人征信,所以不能贷了。   夏婷质问我。我也不敢不答——   那时候我经常往我书房里搬石头。她问我哪来的,我说捡的,还有几个是我 用零花钱在地摊上买的,既便宜又漂亮。因为她一听我花钱少就高兴,所以我就 是不想让她生气才骗她的。其实真相是,我那些都是宝贝石头,便宜的几百,贵 的上万,我都是背着她刷信用卡买的。   听我道明后,她立刻没收了我所有的卡片,还为此常年地骂我。   离婚,是那售房顾问给我们出的馊主意——我俩先离婚,然后夏婷以她个人 的名义贷款买房,买完房后再重婚。   那天我俩刚离完婚,她便把我撵回了家,自己一个人乐呵呵地买房去了。   上午离婚、下午买房,晚上我正要进屋睡觉呢,可夏婷却把我推到了隔壁房 间,说:   “你已经不是我老公了,不准和我睡。”   我以为她开玩笑,谁知她玩真的,已经把隔壁房间给我布置好了,说晚上必 须在那睡。   我想这有啥意义呢,俩人都睡这么久了,非得隔这几天有啥意思。可我没法, 只好在隔壁睡了,不过我半夜睡不着,又跑去了她的房间,往她被窝里一钻,她 没我劲儿大,没把我踢出去,还被我给睡了。   到了第二天,晚上,我在书房看书。她闯进来,命令我脱衣服。我问干嘛? 她说要把我昨天占她的便宜还给她。说着她就把我拖到沙发上,没经我同意,骑 我身上,玩起了暴力。   她叫床的动静比平日更响,我则是比之前的更硬。之后的几天都如此,各睡 各的,可都忍不住半夜往一块凑,相互占有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俩人觉得有趣,约着一块吃火锅。为了庆祝我俩重新获得了婚前恋爱时的感 觉,一起举杯!我还向她讲了一则趣闻,就是说,在我国,与我俩类似的,为买 房而离婚的夫妻俩,其中有70%没再重婚。我们就拿这当玩笑,可没想到的是, 我和她也加入了此人群。   买房贷款搞定,我俩便去复婚。俩人就是在去复婚的途中吵起来了。我和她 谁也不让谁,一个比一个凶,吵到了民政局。站在民政局的大门口,俩人吵得还 差点动了手,幸好双方一忍,挥手告别。   五   夏婷回了娘家。我有点惦记她,但我气没消,坚持不主动和她联系。最多就 是打开收音机,听听她主持的那个没深度的娱乐节目。   那阵子我自己在家总觉得少点啥,于是便经常到外面溜达。我去得最多的地 方就是老万酒吧。酒吧老板,就是你那万大爷,从小和我一起长大,不懂事的时 候我俩还拜过把子。他曾是个烟鬼,也是个酒鬼。他曾仰着脑袋说:   “没烟没酒我就活不下去了!”   可前两年他心脏里搭上了支架,往后他就变乖了,不抽烟不喝酒,只要能多 活一天他就乐得一颠一颠的。   年轻时候的老万风流潇洒,可那阵子我也不差。我几乎是天天去他那喝,喝 得他都扛不住了。他现在还抱怨我,说他心血管疾病就是我那阵子给他积下来的。   那时我去那他喝多少都不花钱,给他钱他都不要,可他是什么人我能不知道 嘛!他从小就把钱当爹。他不收我钱的目的明显。老万说:   “你那老院房现在正处于艺术村的中心地带,画廊、咖啡厅、工作室、创意 商铺一个挨一个,文艺范十足。可发现没?就是少了家像样的酒吧。你想想,你 自己在那住就是浪费空间。若我把你那老院房改造成一家酒吧,生意绝对差不了, 而且你是第一个VIP,酒水打七折,房租绝对不差你的,最关键的是还能给你提 供一个约姑娘的平台。”   其实他早惦记租咱家的老院房了。我没离婚的时候他知道我做不了主,所以 他不直说,光会跟我暗示,可我和夏婷一离婚,老院房里仅剩我一人,他便对此 有心思了。   老万说的对我多少有些诱惑。我没法一个人住在那商业街里。我对老万说:   “我会尽快回复你。”   好一阵没回村了,那会我就想回去看看。我想,假如老院房成了酒吧,那我 以后来的机会就少了。只是,等我进了村,走一半,没进老院房,倒是跑女邻居 家串门去了。   女邻居见我不高兴,说:   “我上次去庙里明明是找你玩的,可你就把我送到方丈那,自己跑了。”   我说:“我就是出客堂接了五六分钟电话,是我回去时没见到你。”   她说:“何止几分钟,至少一小时。”   听她一说我就糊涂了,时间对两个人来说竟有这么大的差异。我还为此查了 查通话记录,消失了。过后我还问了问夏婷我俩当时通话了多久。她的通话记录 也不见了,她只说,大约一小时左右吧。我对那段记忆至今依然恍惚。   女邻居因为上次那事不愿搭理我。我也不解释了,反正心里就是觉得对不住 她,总是想讨好她。于是我就经常约她出来看个电影、逛个书店之类,顺便吃吃 饭、聊聊天、吸吸烟。凡事都抵不住在时间里磨,过了一阵子她与我便和解了。   那时和她在一块我印象最深的是,俩人专门去外地看了场话剧,晚上没回来, 为省钱俩人开了一个标间。俩人一人一床,对着聊,聊了大半宿,各睡各的。只 是男女一间,多少会涉及到些杂念。尤其记得我坐在那房间里的沙发上,能听见 浴间里哗哗的淋浴声,透过磨砂玻璃还能隐约地看到她的身体。尤其当她洗完澡, 当她用浴巾擦身时,她的一只手支撑在磨砂玻璃上,我似乎能看清她手掌中的每 一条纹路。   直到年底,我已分不清和女邻居的关系了,是志同道合的友情?还是情投意 合的爱情?   不过,老天爷非得往我俩中间搭一道栏杆。临近过年,女邻居要回她母亲那 过年。她母亲家距离小赢村二十多公里,车程最多一小时。那天我本说好送她回 家,她也计划好请我到她家坐坐,可是我却言而无信,给人家放了鸽子。   因为那天正赶上单位里出了桩大事。警察来我单位了。   其实那事本该发生在半个月前,可单位领导们却把那事压住了,除了馆长和 负责馆藏的一位同事,我办公室里的几人都不知道。   什么事?就是那位负责馆藏的同事在整理馆藏作品时,竟发现了四幅吴昌硕 作品成了复制品,不是原作。她随即将此报告给了馆长。馆长命令说要保密,暂 不上报。可同事越想越不对,这事瞒得过初一瞒不过十五啊,而且馆藏工作是她 的专职。于是,她未经馆长允许,直接报到校长那里去了。校长大惊,派人仔细 检查美术馆的藏品库。这一查,坏了,复制品何止那四幅啊!藏品库中的五十多 件作品都被高仿复制品掉了包,可以说是明州大学近百年的存货,预算价值过亿 人民币的艺术作品,丢了个干净!   我计划送女邻居回家那天,也正是警方对其立案调查的那天。美术馆被查封。 现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退休老员工、往期实习生等等,全部接受警察局调查。我 当然也在其中。   这事对我们办公室的几位来说实在是太意外了,太突然了!说实话,这事虽 跟我无关,但我的心却开始悬起来了。首先,鬼一想就知道,偷一幅画行,可竟 是偷了五十多幅!这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这说明那位对这很熟,应该就 在这工作,而且藏品库钥匙就在自己兜里;第二,偷就偷了,可每偷一幅都要作 一幅高仿复制品顶上,这说明那位就是一个盗画高手。想想这位会是谁?除了馆 长,我想不出第二个。   最关键是,我和馆长还有着合作关系。馆长拖我去和拍卖公司合作,实际上 就是让我帮人拿艺术品洗钱,钻法律的空子。   我办公室的几位全部被停职检查。虽没被捉起来,也不让你到处跑。   六   大约一周,我心里总有个石头吊着。每天不是被关在单位,就是被锁在老院 房,熬日子。   我打电话向女邻居解释了一番,可她能轻易地原谅我才怪。她说:   “不是你送不送我的问题,而是那天我妈都给你做好饭了,不该撂的时候你 就撂,咱们之间没缘分!”   我怎么跟她道歉都不管用。人家跟我下了个狠话:   “绝交!”   那时候我心情差,没处发泄。几次去黄华寺想找大和尚聊聊,可都不赶巧, 每次大和尚都不在,也不知他下山忙啥去了。   心情不好,天气差,两个月见不着太阳。一个人在书房里憋屈,平常我能望 见窗外的九爷山,可那阵子山却被浓雾遮住了。乌云往地上沉,令我觉得呼吸都 困难。   夏婷就在那时给我来个电话。她问我是否在家。我不撒谎。她说她正好路过 这,顺便找我聊聊。我装作不屑,说随便。挂了电话,我立刻把烟熄灭了,赶紧 打开书房的窗户,拿本薄画册猛地扇风,怕挨骂,想把烟味往外赶。五分钟不到, 烟还没被放完,我便听到高跟鞋哒哒的动静。不用看,光用耳朵我就知道那节奏 是谁踩出来的。   夏婷一进我书房,便把鼻子一捂,说烟熏人。她的动作、表情、话音我都再 熟悉不过了。   她坐在沙发上,腿往茶几上一搭,像是到了自家。我坐她边上。她看起来高 傲得很,说起话来像个领导。   我烫了壶茶,跟她瞎聊一会。她说:   “最近听说你被停职了,正巧路过,就来看看你难不难过。”   她这明显是来嘲笑我的。我也得硬着来,说:   “一点不难过,比之前轻松多了,爽着呢。”   她说:“那就好,本来还想着安慰你一下呢,这样的话我就走了。”   我也想趁机嘲笑她一下,问:   “你现在还房贷挺舒服吧?”   她回答得比我实在,答:   “哪舒服啊!还房贷的压力很大,现在我连能吃饱饭都成问题了。”   听她这么一说,我一点都不难受。心想,她跟我说两句好话,我帮她还贷不 就行了。可这类话我不能说,只是想留她一会,给她倒上茶,问她:   “老万要租这房子,开酒吧。你有啥建议?”   她的表情透出点吃惊,又迅速地缓和了,说: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也对,和她没关系,我俩的口头协定:与对方无关的事,别提。   “这里若成了酒吧就完了。”她补了一句。   我问:“完了?啥完了?”   “咱俩的过去就都完了呗!”说着她叹了口气,紧接着又笑着来了句,“不 过该完的就得完啊,关键看你拿租金做什么。”   说完,她把眼睛往我眼睛上对,对了半天也没见我对上去,估计是觉得我无 药可救,便把脸往下一瘫,说:   “下周就过年了,你爸妈还不知咱离婚,这次就先别和他们说了。我去你家 过年,你有问题吗?”   我想,还是陪老人过个年吧,过完年再说,便吐个字:“没。”   听我说完她站起身,正往外走,撇了一眼墙上的照片。藐视我一眼,说:   “还挂着啊!”   她的话音里透出一份嘲讽。   我没做声,送她到书房门口,盯着她的背影,目送她走出了院门。我的耳朵 里依然持续着她高跟鞋哒哒的动静。   我回坐到沙发上,突然觉得书房里无比的安静。   我把目光转到了那张挂在墙上的照片上——一张镶嵌在白色相框里的五寸相 片……   是啊!其实我对自己也有一份嘲笑。离婚后,我曾将这墙上的照片取下来, 墙上只有一颗钉子,这让我连续好长时间都没能适应,每次往那墙上看去,就会 觉得哪里不对,整间房子都像是空旷了。我把家里带相框的照片都往那颗钉子上 挂了一遍,可最多没超过两天,我就摘下了,因为觉得哪都别扭。挂一张曾经的 家人合影照片?里头有她,不能挂;挂一张自己小时候走偶像路线的照片?不行, 如今偶像派已将我排除在外,我已堕落成了实力派。我还去你爷爷奶奶那,管他 们借他们的结婚照片。他们问我干嘛。我说挂我书房,镇宅。你奶奶摸摸我脑袋 怀疑我烧得不轻,你爷爷两脚就把我踢出了门。最后没办法,我还是把那已被我 扔到桌子下纸箱里的照片挂了上去。我该骂谁呢?屋子里瞬间的舒适起来……   七   过年了,我和夏婷假装依旧是两口子,一块去了你爷爷奶奶那,一起跨了年。 最多在那过到初二,我俩就各回各的家。我依旧住回到老院房,她则是准备搬去 新房子。   我为了感谢她,就去帮她搬家,可不料那天我赶去她那,竟见有一男的和她 在一块。   那男的叫王贤,现在有名,凡琴大酒店的老板。可我瞧不起那人,因为他就 是个放弃理想,低头钻进富二代的一位。   王贤和夏婷是高中同班同学,个高驼背,从小学习不好,只会画画。我在他 们隔壁班,有一次情人节晚自习时我跑去他们班,给夏婷送花。坐在后排的王贤 看我不顺眼,跑过来要跟我动动手。那次事件引发了两个隔壁班间的群殴。几位 记过处分,而我和王贤因是主谋,被留校察看。   整个高中我和王贤都互掐,直到高中毕业,我和夏婷好上了,他才知道自己 高中三年使错了劲。再往后我俩偶尔见过几次,不外就是对付两句。   夏婷搬家那天,我和王贤竟能碰面!我一想就觉得哪不对。那天,我和王贤 就没啥可聊的,光知道抢活干。   搬完家,夏婷请客,三人吃饭。我和王贤喝了几杯酒,听他道了番自己的经 历……   王贤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离婚了。他跟着他爸在一块过,过起了穷日子。她 妈心思深,跟一位大酒店老板好上了。王贤一直想当个画家,自大学毕业就跑去 了小赢村画画。可画画久了,饭就吃不上了,去年他想了想,觉得梦想该收就收, 便背着他穷爸,找他富妈去了。当妈的见前来投奔她的儿子,不免同情,便带着 他去认了后爹。后爹见后儿子磕头磕得响,一高兴,便在那大酒店里给了他个服 务员当当……   王贤讲述着自己年前年后的变化,说完还乐呵,总结道:自己的油画创作可 以当成业余爱好,而不用把命都搭上。   其实他这句话我并不陌生,因为我知道小赢村里很多年轻的艺术家都是以此 为理由搬走的。   我问他要不要回小赢村。   他说肯定回,要杀回去!只是得先在他后爸那好好工作一阵,先啃点钱再说。   我问:“回来画画?”   他答:“回去开旅馆啊!在那开个旅馆绝对赚钱!”   我一听,想笑,可心里却有份失落感,对他的失落?对自己的失落?或许是 对同岁数的失落。   趁着王贤离开餐桌,我问夏婷是不是跟王贤有一腿。她笑着答道:   “不好说。”   我一听,气得我撇了她两巴掌,在心里头撇的。   三人吃完饭。我让王贤先回。我担心夏婷一个人住进新家会害怕,怎么着也 得把她送进门。可王贤倒跟我来了句:   “你不顺路,你先回吧!”   我听着烦,我不顺路也得送我前妻啊,我又反过来让他回。我俩因此争起来 了。夏婷劝俩人别争,说让我们一块送。   三人一块沿海边走。我和王贤一路都是明争暗斗。夏婷在中间听烦了,也不 插话了,说我俩可以随便争,只要不带脏字、不动手就行。   我和王贤没消停,一直较劲,到啥程度?拼谁胆子大,比着谁敢从大坝上往 海里跳。   本来是句玩笑,可后来就玩真的了。夏婷也拦不住我俩。我俩都把衣服脱个 精光,也没分先后,数着一二三就一块站大坝上跳海里去了。   夏婷为我俩喊救命,还帮我们捧着衣服,跟着我俩往沙滩的方向跑。我俩四 五分钟游上了滩。夏婷跑过来狠踢我,还骂王贤,把我俩的衣服往我们身上一抛, 骂我俩是疯子,便走人了。我和王贤都要冻成冰块了,一起在岸上跑圈取暖,跑 了两分钟,吹干了身子,穿上衣服,谁没理谁,各回各家了。   我记得我穿衣服时跑过来几位老头,也是来骂我们的。老头们说那天是零下 十多度的阴天,还是晚上,他们冬泳二十多年了也不会那时候下水。   当天晚上我就发烧了,连续两天。夏婷回老院房看了我几次,给我送药,见 我就说我是傻子缺心眼,没好的一面。我想,我是平时没锻炼身子,要不冬泳一 次也不会发烧,不免自责。直到我听她说,王贤烧过了四十度,还被救护车拉医 院去了。我一听就觉得自己身子还行,没一会就不烧了,还买了一串香蕉,去医 院看看王贤烧到了啥程度。   八   王贤躺病床上打吊瓶,虚得很,可他一见我,硬把身子一挺,说要换个项目, 再跟我比比。   我说等你先把体温降到三十七度再说吧。他这才叹了一口气,虚了下去。   俩人聊一会。他把他对夏婷的爱跟我叙述了一遍。他说高中那会看夏婷一眼 就喜欢上她了。对他来说,远望着一个人就像是在垒砖头子,越垒越高,越高越 难迈过去。等我和夏婷恋爱后、结婚后,那砖头子虽不往上再垒了,可把那面已 垒出来的墙拆下来也不容易。直到前阵子听说我俩离婚,他对夏婷的想法就又来 了。   王贤跟我说他对夏婷的爱很真诚,可以为她上刀山下火海,随意为她做奉献, 这让我都自愧不如。我想,夏婷和他在一起也许真的会比和我在一起好。最关键 是人家已是富二代了。哪有女人不喜欢嫁给钱的?   我再想想自己,我喜欢夏婷什么?除了在时间里积淀出来的感情,还有其它 的吗?也许,她在我这唯一的与众不同之处——按照我此前的那三次经历——只 有她能让我勃起,并有那功能。   可如今还会吗?我想应该不会了。因为我之前和那三位女性没做成,都发生 在我和夏婷离婚之前。我认为,曾经作为已婚男人的我,正在受着潜意识里的内 心道德和内心法律的监控,正是因此,我才无法与婚外女人进行身体交流,而现 在的我已离婚了,这就说明在我的潜意识里已不再受到监控,所以如今的我应已 具备了那方面的能力——我可以在面对任何一位陌生的美女时勃起了。   我想确证自己这一想法的对与错。我计划去嫖娼。如果我能做成,就说明没 有夏婷的话,我仍可以照样生活;如果我依旧做不成,就说明那根红绳子依旧在 我脖子上勒着,我得主动点,把绳子的另一头塞到夏婷手里,让她牵着。   我这人怀旧。嫖我也没找新的,而是专门去找我曾经没嫖成的两位。   我去了第一家,一经打听,知当初拍卖行给我安排的小姐现已经辞职走人了。 那的老板告诉我那小姐已回老家嫁人了。   我又去了第二家,一经打听,知我当初吃了一个月的药丸子后才去找的小姐, 也辞职了。那的老板娘告诉我说那小姐已改行,现在是某培训学校里的一位老师。 我好奇,多问了两句。老板娘见我对那人还有着心思,便对我道,若有需要就帮 我联系一下,只不过价格要翻翻,毕竟身份不同了。在我看来,老师需被尊重, 我当然不能歪想。   那俩熟人都没能嫖成,我也没心思再找个不熟的了。我羡慕她们,因为我时 不时地也想改行,那可以更换一种生活方式。   过了十五,明州大学教学部门开学,附属美术馆依旧被查封。   我盼回了女邻居。我去女邻居的工作室串门,在里头转了一圈,欣赏着她的 刺绣或用彩色绳子编织完成的作品。她则是坐在一边,专心地舞弄着绳结,对我 不再热情了,也不排斥,应该说是完全无视。她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对自 己以外的世界,极其冷漠。这让我感觉自己根本就没和她站在同一个空间里,又 像是她往我身子上披件了隐身服,反正无论我做出什么样的动作,都不在她的视 野当中。   直到五一,美术馆终于开馆,仅是针对馆里承接的一年一度的高校联盟毕业 展。这一展览是美术馆每年最重要的任务,十六个展厅全部启用,持续一个月。 本来每年那是馆里工作人员最讨厌的一段时间,可那次却不同了,我和同事们都 觉得忙起来才好,比之前那被关起来的几个月好了不知多少倍。   我请了几次女邻居来看展览,人家都不来。后来我说这次参展的毕业作品有 不少软雕作品,好的坏的都有,请她过来指教。女邻居一听,表面上依然不乐意, 可同行之间的诱惑力毕竟不小,最后跟我来了句:   “免票就去!”   不仅免票,晚上的酒钱我都负责。三个多月我没和女邻居在外头相约了,上 次还是年前。我带她到展厅里转了一圈,也没见一件软雕作品。她埋怨我两句, 可也没生多大的气,毕竟展厅里的新鲜东西多,看起来有意思。转了俩小时,也 没见她在里面玩够。   那天我已计划好了,先看展览,等我下班后就带她去老万酒吧。老万是个把 妹专家,我也嘱咐过他了,让他当晚就帮我把女邻居泡到手。   闭馆下班,我就带着女邻居去了老万酒吧。老万见我俩一到,立马跑来调节 气氛。   能在江湖上混得好,就得练就个绝招。老万的绝招就是给自己泡妞,这我从 小就知道,所以他女朋友多,可自那次起我又知道他还有第二个绝招,那就是他 还会帮别人泡。那晚老万一直向女邻居说我有多么优秀,我在一边都听晕了,因 为我才知道此前的二十多年我一直在低估着自己!   女邻居顶不住老万的攻势,常被老万逗得哈哈大笑,笑间还时不时地含着情 看我一眼。   一切顺利,直至深夜,临近散场,老万发起了“真心话大冒险”。几个人一 块抽牌,有一次我倒霉,大鬼竟到了我手里。老万问我,你前妻和女邻居一块掉 到了水里,你先救谁?他这么问本是想给我个机会讨好女邻居。可能是我喝大了, 竟傻傻地慢悠悠地答了一句:   “还是救我前妻吧。”   老万差点喷血。   女邻居听我说完,没看我,不说话,只是笑笑。没一会她说出去接个电话, 然后就再没回来。我打电话过去,她没接,紧接着发来了条信息:   “往后我们各玩各的,别再打扰我了!求你!”   老万想扫我两脚,我也想捶自己两拳。不过也没法子。以后鬼才会玩这游戏。   老万同情我,还招呼来酒吧里的几位美女来陪我喝酒。而我则被夹在几位美 女中间孤单地坐着。她们都在嘻嘻哈哈地笑着,似乎是在嘲笑我。我抬头转了一 圈,见她们的身子在扭动,胸部在抖动,我能感到四周的风向我刮来,风里夹杂 着一股气味,既陌生又熟悉,越来越清晰。   九   进了夏天,女邻居搬走了,小赢村里再也没见过她。一同村人告诉我她搬回 了母亲那。   一个人无事,枯燥地看了一个月的世界杯,中国队三连败、韩国队进四强、 德国队没夺冠。体育彩票都被我捏成了小纸团,往距我两米开外的纸篓里一扔, 次次都准。   暑期,单位突然批准了我去X国美术馆学习的申请,让我很是意外。出发前 我给夏婷打了电话,问她跟王贤怎么样了。她没直接回答,只说个人隐私,与我 无关。   我告诉她我要离开明州一年,还对她说:   “你和王贤在一块先试试,先别领证,考验他一年再说。考验通过后觉得他 不好的话分手也方便。反正那时候我也就回来了,到时咱俩复个婚也方便。”   她听我说完就哭上了,哭得还挺伤心。   我问她怎么了。她不答。隔了好一会,才听她对我说:   “咱俩以后少联系吧。”   我问:“你们不会已经领证了吧?”   她给我回了一个字:“对!”   听她这么一说,我无奈地叹了口气,聊不动了。应付两句,挂了电话,我就 把她留在我手机里的信息全都删个干净,一点没留。   赤道附近的X国没有轮转的四季,只有夏天,我最讨厌的夏天。   我以前应该是没注意到,可自从去了X国,我就经常能闻见那股气味,就是 那种半生不熟的气味,如在女人聚集的大街上、如在女人挤在一块的会议室当 中……   我从小喜欢凑热闹,人多就兴奋,人少就孤单,可在X国那段时间我更多的 是把自己关在一个人少又安静的屋子里,我可不想再闻见那种气味。只是,有时 候环境是安静了,而我的心却静不下来。我的心没迈过那道坎,想想夏婷和王贤 在一块我就心堵。   在X国差不多一个月,我收到夏婷一信息,本来烦她,可见此还是挺高兴的。   她一个劲地问我:   “生活规律吗?”   “上班累不累?”   “按时吃饭吗?”   ……都是些没用的。   我问:“你和王贤还可以吧?”   她没搭理我,坚持着她自己的话题,说:   “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哦!以后炒白菜一定要加肉片,荤素混搭,身体健 康。”   我问:“你怎么还这么惦记我啊。”   她说:“惦记个毛。你好就行,省得让你家人担心你。”   跟她聊到了后半夜,不舍地跟她道了声再见。往后的近一年,她就像是丢了, 我和她联系几次都没联系上。收音机里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也没等出她来。我想, 她那次和我的长聊,就是她再嫁之前,与我的一次最终的总结吧。   我在X国熬过了半年。一天,我和几位同事一块去了拍卖会。在我的记忆中, 我在X国的那一年里,正是在那天、正是在那个拍卖现场,那种且生且熟的气味 最为明显。也正是在那次拍卖会上,我遇见了件巧事——   有一幅拍卖作品我看起来眼熟,有印象那就是我单位的馆藏作品。我拍了照 片,发给我单位负责馆藏作品的同事。她确切说正是,还给我发来了那幅作品的 具体细节,如作者、尺寸、创作年份等。我联系了一下拍卖行,仔细确认无误, 还在画的背面见有“明州大学留校作品”的印章。   我将此事汇报给单位。后来的事就不在今天的故事里了,只插两句——   警方依此线索调查了两年,找到了大部分我校已丢失馆藏作品的去向。最让 人意外的是,大盗根本就不是美术馆馆长,竟是图书馆中的一位工作人员!   那时候老校区的图书馆恰在美术馆馆藏室的楼上。图书馆工作人员盗画方便, 一盗就盗了近二十年!   这事让太多人意外了。而此前最冤的,也就是我的领导,美术馆馆长终于沉 冤昭雪。那几个月他老了很多,不久后又因身体状况而申请提前退休。后来我钻 法律空子拍卖洗钱的事也被发现了,还被警方通报批评,但我终是将功补过,单 位还给我个小官当当。   以上是后话,回到我在X国拍卖会那时。当时我马上就要回国过年,可单位 又突然不让我回了,命令我在X国再呆一段时间,以配合破案。   我听从单位安排,孤单地过了个年。直到五月,明州的春夏之交,我请假回 国两天,因为我得参加老万的婚礼。   那天下午我回到了明州,下了飞机,清凉的海风向我吹来,那股子令人讨厌 的气味这才断了个干净。   老万来机场接我,一接到我就抱怨。他说结婚本来是定在年前,可他觉得我 不在现场总有遗憾,便等我回来再结,所以才改到了年后。他说若我这次还不回 来,他就继续把婚礼往后拖,直到我回来为止。   跟我和他一块娶媳妇似的。我知道他交的女朋友多,心变得也快,所以我很 担心他会因为我回来晚了,和女朋友没结成,然后再换一个。这是我这次回来的 重要理由,可还有个理由,也不能说不重要,那就是我若不参加他的婚礼我肯定 会有很大的遗憾,因为我对他怀恨在心,就盼着他赶快结婚,不然我就没机会把 当年我和夏婷结婚时,他使的那几个缺德招给他还回去。   老万从后车座上拿个包裹过来,说有人寄给我的,到他那一星期了,忘了和 我说。   我抱着包裹,好奇,寄给我的?还寄到他酒吧里?   拆开,我见里头是一封信加一本画册。   翻开了画册我就知道这是谁寄的了——女邻居。画册是刚出版的。我拆开信, 见写了满一页。信中说近一年来她的心情不错,参加了几次展览,广受欢迎,还 出版了一本画册,可唯一不好的就是没找到个合适的人陪她看电影、逛书店了, 所以怀念我俩在一起那阵子。她还讽刺说,如果我真的属于她,她一定会好好地 打造一下我的发型、衣着,绝不让我这么土里土气的。   此前我时不时地惦记她,收到这一来信,让我又勾起了很多回忆。我翻着那 本画册,总觉得看不够。老万见我半天没说话,问我看的啥东西。我把那画册竖 起来让他长长见识。恰此,从画册里飘下一朵花瓣,已干枯的美人花上的一朵花 瓣,依然是透明的红色、尖尖的。我将花瓣从衣服上捡起来,捧在手里,像是捧 着一个从来都没属于过我的女人,猝然的失落。   十   那次时间紧,当晚我没回老院房,而是去你爷爷奶奶那,就着你奶奶包的饺 子,跟你爷爷喝了碗酒。   第二天是老万的婚礼。宴厅几十桌,中老年没见多少,大都是年轻人,还多 是女性。有人玩笑说他前女友到场的人数就得占一半。   我们小学男同学坐一桌,其他桌的大部分我都不认识。老同学凑一块,嘴就 闲不住。我见他们也觉得亲切,只是我总得捂着鼻子,因为那天婚宴上动不动就 能飘来那股子半生不熟的气味。   这就怪了。那气味哪来的?   我试了几次到宴厅外,气味就没了,再进去,气味便再次出现。我能确定那 气味凝聚在宴厅内。   在老万的婚宴上,对我来说就是遭罪。忍到了婚礼仪式结束,我去洗手间, 一出来就有种感觉,即那气味是从一个方位传来的。于是我就往那方向走,有时 候还闭上眼睛,手往前摸,像只狗一样竖起鼻子往那气味的原点走去。越走气味 越明显……   让我停下来的竟是宴厅里距我最远的一桌,坐那的还都是我小学的女同学。 虽说我不能叫全她们的姓名,可见脸就熟,毕竟是六年的同学,而且那时候也不 太流行在脸上动刀子。   没等我打招呼,桌上的一位女生跟我来了句:   “别找了,夏婷没来!”   那女生自小就高看了自己的悟性,二十年了也未见她有所长进。   我把话题一转,跟她们一块抱怨起今天男女两桌距离得太远,一致认为新郎 子该正经的时候不正经,不该正经的时候瞎正经。   聊一会,我就发现那桌上背对着我的那位一直没回头看我。我又总感觉那气 味就是从她身上发出来的。我边和桌上的几位胡侃,边围着那桌子转,直到我转 到了那人的正对面,往那人脸上一看,与她四目对视!   一位中年妇女,她冲我一笑,而我却立刻堕入一股幻觉般的回忆里。我如被 她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于是我本能地捂住了脸,紧接着那气味立刻就把我团在中 间,极其浓烈。   那地方我没法呆了。我大步子跨出了宴厅,跑出了酒店大堂,等我到了太阳 底下,那气味才没,我也才敢大口地吸气,不过仍得揉揉脸,不然脸就发麻。   老万的婚礼竟请来了我们小学时的班主任!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我此前闻到的——在那三个女人的胸部上、在酒吧女 人的身上、在X国的女性人群中——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气味,其实就是班主任 的巴掌味——汗味和粉笔末味的混合。   儿子扭头看了我一眼,目光里带着惊奇。班主任的巴掌味和女人身上的气味 有啥关系?他能看懂才怪。表面上我是个健康人,其实有个阴影一直在我心里存 了二十年——从班主任抽我巴掌开始,直到那次与班主任的相遇……   十一   这事得从头说起。往回撤,重回了小学四年级。那时候我和一女生是同桌。 有一天她穿着一件红色的背心裙,把两支白嫩的胳膊摆在课桌上,专心听课。突 有邪风刮来,把她背心裙的袖口吹出了一道缝,我的眼珠子一不小心就钻了进去。 我像是在发愣,而实则在一个私密空间里游荡。我似乎能感受到她身体散发出的 热量、闻到她身体弥散出的香味,甚至还萌发了我去抚摸、去亲吻那平坦的胸部 的欲望。没一会她就扭过头看了我一眼,像是感觉到了什么,便立刻把胳膊从课 桌上滑了下来,遮住了袖口,还皱紧了眉头朝我道了一个字,虽没出声,可从口 型,便可确定她说的是个“滚”字。我赶紧把眼珠子转到了别处,可不论它滚到 哪,我都是目光呆滞,因为眼珠子里那神气儿已被她锁到她背心裙里头,出不来 了。   自那往后,我便不停地幻想着在她的身子上游荡。我见证了她的成长,见证 了她的胸部撑满了她身上的那件宽松的校服。   这像是个小美事,可实际上更能说成是件大丑事。   那天刚一下课,女同桌便把我偷窥她胸部的事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当时年 轻,放学让我去她办公室,一边骂我是色狼、有嗜好不良、没家教,一边往我脸 上喷吐沫星子,还一巴掌接一巴掌地往我脸上抽。她的巴掌力气虽不小,可也许 是我的脸皮变厚了,前几个疼,后面的就不疼了,我只是突然闻见了她的巴掌里 有股特殊的气味,就是那汗味加粉笔末味,直往我鼻子里钻,让我感到恶心,想 吐。   班主任巴掌的气味,应该就是从她抽我的那刻起,便藏进了我的嗅觉记忆中。   班主任把我的事件告知了你爷爷,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是个烂货,并把我 安置在后排的角落里,没同桌。我为此遭到了同学们无数次的辱骂和藐视,自那 时起,原本开朗的我便低头不爱说话了,同样自那开始,恨起了一个人,不是班 主任,而是那女同桌。   本来我是个好学生,每次考试都在班里名列前茅,可自那件事以后我就完了。   啥事干多了都能习惯,丢人丢多了也能习惯。熬过了小学,到了初中,大家 开始一块发育了,该月经的月经,该梦遗的梦遗,小时候觉得丢人的事,渐渐地 就觉得正常了。那些曾辱骂我、藐视我的人都跟我成了哥们,都成了跟我一样的 烂货。一群烂货往一块凑,我开朗起来了,又爱笑了,只是无法改变的,是我对 那女同桌的恨!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理想,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什么的,而我当时最大的 理想就是要报复那女同桌。怎么报复?想来想去,我也没想到有把她娶过门更好 的办法了。报复欲望转换成了占有欲望。   高中时我俩分在了隔壁班,我也是从那时开始追求她的,整个高中没闲着。 后来她经常跟我说的“滚”字,就是她那几年养成的。   我送她的礼物不少,她能扔的扔,能退的退,不行的话就转手。我印象最深 的是高中最后的一个情人节,我送她一个橙红色的玫瑰发夹。估计她实在是受够 我了,便给了我个信儿:   “我们若都能考上明州大学,我就当你女朋友!”   我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不好了,我能考上明州大学才怪!可我那 时候就来了一股劲,一回教室,我用刀子在课桌刻出了两个并排的圈,又在俩圈 里各钻了一个小坑。自那起,我一天到晚全在复习备考,只要累了,我的双手往 课桌上的那俩圈上一放,手指头往那小坑里一锄,我的精神立马就回来了。   我就那样在教室里泡了三个多月,真就换来了明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天, 女同桌主动约我到了明州大学的附属美术馆。当时我心里特别激动,快走到那的 时候,我远见那美术馆门口站个姑娘。姑娘四肢修长,辫子也长,配上红色的背 心裙,贴身的薄外套,清风在她身上画出了一丝美妙的线条。她就像是从一首歌 里走出来的。我自小对姑娘的幻想,正源自那首歌——她满怀忧伤地倚在椰树旁, 沙滩上的海风吹动了她的发丝和裙角,正在思念着心上人,那景象早就确立了我 心目中优雅的概念。尤其走近她,见她头上戴着那橙红色的玫瑰发夹,那一瞬, 我对她的仇恨,弱化了,甚至是全都消失了。我纳闷,爱和恨,两者是可以随时 地交换吗?   是的!那女同桌的名字就叫夏婷,她成了我的女朋友,后来还成了我老婆、 成了你妈……   十二   说到这,我笑了,也不知道是为啥笑。我脑袋往后一仰,见那朵小云彩还在 天上挂着,它真是够多余的!多余得让我有点心疼它,担心它被风吹走了、吹散 了、或是吹疼了……   我在酒店门口抽了半盒烟。老万打电话过来,问我人跑哪去了,叫我赶快回 去。   那次我是专门因参加老万的婚礼才回国的,所以不管遇见什么,都得挺住。 我深吸了几口气,站起身往婚宴大厅里走。进了宴厅,我减慢了呼吸,依然能感 受到那气味在里头飘忽。   小学同学的男女两桌凑到了一块。他们像是在整我,给我留个空座恰在班主 任的正对面,我每一次抬头差不多都能赶上她正在看我。可我依然动不动地不自 觉地抬起头看她一眼,然后又本能地躲闪,或者她的躲闪在我前面。   与她的每一次对视,我都像是被她抽了一巴掌,总感觉有只手飞过来抽我。 还有她伸筷子夹菜、举杯子喝酒等等,只要是手在动,我就觉得像是她对我发起 了进攻。我在躲闪、我在阻挡,脸闪过、手蒙住,心里还跟着咯噔咯噔地在抖。 其实,就算她胳膊再长,若不拿个长筷子,她也夹不到餐桌中间的那道甲鱼炖鸡。   班主任被推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大家让她尝试着认认在座的每一位。班主任 的记忆力强大,她竟能按照在座的顺序,说出每一位的姓名、特点,以及当年的 成绩水平。只是转到我这,她则是来了次跳跃,直接下一位。   我对此满意,因为她在我的记忆里,最深刻的,或唯有的就是她的巴掌,所 以我觉得,我在她的记忆中也不过就是个被她抽过的人渣、烂货。她当然要把这 越过。   一桌人玩笑不断,聊着大家的共同经历。只有我,除了防着桌对面来的巴掌, 啥也不干。   大家都想问她个问题,就是我们四年级时她为何要离开?去哪了?当年班主 任突然离开学校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好奇。因为她临走的那段时间就像变了个 人,有阵子她极其凶悍,就喜欢骂人打人。那时候大家再怎么乖都不行,只要犯 点小毛病不是挨顿臭骂就是挨打。我就是里头最倒霉的一个。她刚抽完我没几天, 我脸上的肿还没消呢,她就辞职走人了。那时候大家觉得轻松了不少,轻松到没 事就喜欢猜测班主任哪去了。仅仅是猜,无结果地猜,猜得越多越神秘。她被关 在了精神病房?她被一个比她还凶的女巫捉走?甚至她遭到惩罚,变成了一只整 天在南极吹着寒风的企鹅,都不外大家的猜测范围。那时大家都像是在考验着自 己的想象力。   餐桌上总有人拐弯抹角地问她当年为啥走、去了哪。她都没回答。能看懂她 脸的同学就不再问了,可非有几个不甘心,反复地在这一问题上纠缠。   直到班主任拍了一下桌子,把全桌的阵势一压,说要跟大家讲个事。同学们 赶紧往班主任那看,有的还拍拍身边的那位,提醒要安静。   班主任猛吹了一杯酒,道出了自己当年的经历,解开了大家心里的那团谜——   未婚先孕,对她那代人来说是件丢人的事,尤其是对教师来说,可那事真就 发生在了她身上。那时候她和一个来校实习的师范院校的应届生恋爱了,没多久 还怀了他的孩子。那实习生说他一毕业就会娶她过门,可不料人家实习一结束就 不见了。她傻,一直相信那实习生会回来娶她。只是等她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 等她辞了职、等她生了娃子,也没见那实习生回来找她,连个信儿都没了。那阵 子她不知所措,不仅恨那实习生,甚至还因此恨起了所有的男人,所以那时她打 男生最多……   她看着我说:“印象最深的是我狠狠地打过一位男生,一个巴掌接一个巴掌 地打!今天我向那位男生道歉,因为当时的我完全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把那个 男生当成了出气筒。”   虽然她没明说那个男生是谁,但大部分同学的心里也有数了。   我此前不敢看她,可听她那么一说,便立刻抬起头与她的目光短兵相接。我 想,她被人坑,凭啥又来坑我?就是因为她的巴掌让我的世界里多了种气味,还 因此扭曲了我的人生。我不原谅她!   她低下头,往酒杯里看。她似乎是看懂了我对她的回应,她说不原谅她正常, 因为在那期间她做了很多不理智的事,除了在学校里打骂学生,还在家里和母亲 吵、和姐姐吵,甚至气病了他的父亲。后来她生了女儿,当她的女儿学会了说话, 对她说“我想见爸爸”时,她还抽了她女儿一巴掌。   说到自己的女儿,班主任擦起了眼泪。桌上的几位都去安慰她,说在座的都 不会记仇,也相信那位被她狂抽的男生也不会怪她,该过去的就过去了。   见班主任那样子,我的气也撒了不少,只是她那巴掌味散不去。等她平静下 来后,她继续为大家道出了自己的后来——   她当时不想让任何领导和同事们知道她已怀孕,所以就在肚子大之前辞职了, 辞职后生下女儿,又在她女儿满过周岁时,去日本找她姐姐去了。她在日本一晃 就是二十年,直到去年他父亲生病住院时她才回国。她正是在医院里陪护父亲时 遇到了在座的大家,偶然相见,感到亲切,勾起了她的回忆……   老万听到这,打断了她的话,问:   “这次回国是专门照看父亲的吗?”   她说:“主要是的。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女儿也想回国。因为女儿在日 本从小跟一位华裔中国人学习编织、刺绣等艺术品制作,后来听说很多传统工艺 在国内已经成了冷门,所以便想要回国出点力,想让中国的这类传统艺术得到更 好的传承。”   我听了,总觉得有点熟悉。我把气性往下一压,问:   “你的女儿去过小赢村吗?”   班主任说:“她一开始住在小赢村,可后来又说在那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所 以又搬回我那了。”   听她一说,我没敢再问。我觉得自己中了个大奖,还觉得世界不够大。最关 键的是,我有点不记恨班主任了,多少还觉得有点对不住她。   十三   听她说完,大家当年最喜欢猜的谜终于有了答案。这答案虽远没大家小学四 年级时想的那么离奇,但对于三十岁的中青年来说,依然很是意外。   一桌人心疼班主任,劝她保持良好心态,愿她未来的生活顺利美好。还有几 位是硬骂当年那实习生,咒他一辈子都命苦,干啥啥不顺,早死早利索。   班主任听了没动静,又听大家骂得太狠,便让大家换个话题。她说等她父亲 身体好了,她就要回日本了,只是女儿依然会留在国内,因女儿在国内没朋友, 所以便请各位多照应。   大家都说班主任今天就应该把女儿带过来介绍。我听着心里都发憷。我想, 若她女儿真的在场的话,我得多难受啊,说不好已经跑路了。   同学们再问班主任这次为何不留在国内,非要去日本呢。她笑,说和一个人 约好了。大家见她欢喜的样子,就看穿了她有喜事,问她是不是遇见了位爱人。 班主任点点头,说正是这次回国遇到的。大家向她道喜。唯那女生担心她,嘱咐 她说一定要好好把关,千万别再找个跟当年那实习生一样的坏男人,把她一坑就 是二十年。   班主任有点脸红,说:   “太巧了,或者说真不巧!因为这次回国我遇到了一件意外的事,就是当年 抛弃我的那位实习生,也就是女儿的爸爸,他突然来找我了,并向我求婚。”   大家听了一惊。刚才还担心她,另加嘱咐她的那位女生接着就没了动静;还 有之前咒那当年实习生的几位,脸都有点发青,有低头捂脸的,还有自罚喝闷酒 的。   一桌人聊到下午过了一半,班主任临走前,她专门找我说了声对不起,还抚 摸了一下我的脸。那一刻,我的脸就像是个马蜂窝,被她一捅,全都破了,一下 子马蜂满天飞。马蜂们好冤!好战,却找不到敌人;想家,却无家可归。它们只 好各顾各的,向四周飘散,就像班主任巴掌里的汗味和粉笔末味,瞬间淡化,荡 然无存。   二十年了!之前总有一种仇恨撑满了我的脑子,可当时,仇恨全都散开了。 我感觉我的脑子成了空壳,随便往里扔个玻璃球,它就能在里头到处蹦跶,里头 空间无限,自由的跳动,而在此前,只要往里扔个玻璃球,它就像掉进个泥坑, 动弹不得。   我大口大口地在呼吸,清新的空气!爽得我的眼泪都跟着流了下来。   送走了班主任,那晚我在老万的婚宴上没喝过瘾。喝到晚上,几人又组团去 了老万酒吧。老万难得见我这么一古板人如此放纵,便干脆放弃了新媳妇,跟我 嗨了一晚。事后那也成了他压我的把柄。他说他的新婚夜没陪新媳妇,倒是把人 生高潮消耗在我身上了。   那天我和老万都醉在了酒吧。第二天,电话、短信、闹铃一块把我震醒。我 坐起身,喝了瓶水,走到酒吧门口看看外面。阴天,一阵阵的毛毛雨,厚云层遮 住太阳。若不看表,也分不清是上午还是下午。   上午十点,距离我下午两点多的飞机没多久了。我拍醒了老万。老万没睡够, 我跟他说话他都懒得回复,问他啥他都是“嗯”“啊”“一边去”,后来我问他:   “你是怎么找到班主任的?”   他一听我这么问,竟立马精神了,没惜理我,起身叫我到他酒吧的斜对面吃 面条。   我比他吃得快,吃完看着他眼球上的血丝都扎堆了,觉得对不住他,搅和了 他的新婚之夜。   “看我干嘛?”他边问还边给自己剥蒜瓣,说:“你别急,时间充足,吃完 歇会就送你去机场。”   我从包里取出串钥匙,递给他,说:   “你不是要在小赢村里开酒吧嘛?给!老院房归你了。”   老万一惊,不太敢相信,狠嚼了几下刚被他塞进嘴里的大蒜瓣,冲着我鼻子 问:   “真的假的?”   我昨晚喝多了,上午醒来还感觉脑袋晕晕的,可一闻他嘴里喷出的那股味, 我就彻底地醒了酒,比平日还精神了不少。   我怕闻陌生女人胸部气味的毛病刚被治好,可自那往后我就怕那股子大蒜味 了。   我把他脸往后一推,把那串钥匙往餐桌上一拍,说:   “爱信不信。”   我一拍完,也剥大蒜去了,想用大蒜顶大蒜。   老万从小吃饭慢,可听了我这句,他两口就把那碗面清了个干净。他拽我赶 紧走,要让我出发前先去老院房看看,首先是让我留个念,因为他立刻就会去那 改造,再是让我看看那有没有啥重要的东西,若有就帮我收拾,若没有就给我清 理掉。关键是他心急,说不去那看一眼的话,他连踩油门送我去机场的劲都没了。   我想去,又不想去。   他带我到了小赢村。那里一天比一天繁华,繁华到我已对那感到陌生。   老万拿钥匙开了老院房的大门。他像个主人,挥手把我往里请,还让我随意 在里面转。   老万对那屋里屋外进行着考察,计划着怎么进行改造。   我坐在院里的石凳上等他,没进屋,不敢进。好一阵老万才从楼上下来。那 天他自听我要把老院房给他,就一直对我乐呵呵的,可他下了楼却没笑,坐我边 上,朝我递根烟,问:   “你确定让我在这开酒吧?”   我点头。   他又问:“那以后你住哪?”   我说:“不一定,有可能住在大街上。”   他冲我一瞄,说:“那我就给你准备个帐篷。”   他知道我的哪句话靠谱哪句话不靠谱,所以他跟我说话有时正经有时不正经。   其实,他提的是我早晚要碰到的问题。等我回了国,我住哪呢?   我正想着,他又来跟我找事,问:   “刚才在你书房里见了一张挂在墙上的照片,你说你都离婚这么久了,怎么 还没把夏婷的照片取下来?”   我反应一会,随便找个借口答:   “那照片是镇宅用的,据说脾气越大越能镇宅。她像个门神。”   说完我就上楼,要去书房把那照片从墙上取下来。墙上挂着的相片里仍是那 个长胳膊长腿长辫子的姑娘。我正要伸过手去把相框摘下来,可窗帘竟往我这一 瓢,如相片中姑娘身上被风吹起的裙子,那红色的背心裙从我的脸上划过。她依 然忧伤地倚在椰树旁……   直到老万进了书房,才把我从那相片里拽出来。老万问我跟夏婷咋样了。我 说和她没联系快一年了。老万惊讶,问我这次回来咋不去见见夏婷。我说不想, 以后也不想了。他听我说了没动静,半天没说话,隔了一阵才说送我去机场。   我把相框从墙上取了下来,塞进了我的挎包里。俩人出了院门,在村里沿着 小河绕,看看村里的变化。村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够多。走到村边的停车场,我见 几个大灯笼高高地挂着。因为那里是在村边,本来是全村最冷清的地方,可那会 那里却显得很热闹。   我问老万才知,原来那里开了家旅馆,很火爆,特受欢迎,好多外地来小赢 村的都不想走了。听老万一夸,我都想找机会进去住一晚,甚至立马就要往里窜, 尤其听说旅馆的老板竟是位老熟人——王贤。   一听王贤,我早把他曾是个画家的事给忘了,只知道他是个富二代。我想, 那旅馆的老板是王贤,那么老板娘我也应该是不陌生了吧。我想看看现在俩人咋 样了,便往里走。   王贤果然在里头,一见我俩来访表示欢迎。当他知道我即将把老院房租给老 万开酒吧,便称赞我说这是明智选择,赚钱比啥都重要,不能耽误。除了赚钱已 跟他没东西聊了,聊啥啥都不对付。对!唯一能搭话的就是那天俩人在零下十几 度冬夜一块往大海里跳。讲到这俩人都为对方竖起了大拇指,相互视对方为偶像。 为此笑了好一阵,过后我便问他个关键问题:   “你和夏婷怎样了,仍是二人世界呢,还是娃都有了?”   王贤一愣,仇视我一眼,说:   “你在跟我开玩笑吧?你们不是早就又好上了吗?”   我也一愣,正想问他和夏婷咋回事,可老万暗中拍我一下,让我别再继续捣 鼓这事了。我一忍,才没问出来。   老万转了话题,让王贤赶紧找一个,省得再惦记着别人的老婆。王贤听了不 高兴,话少了,虽没说再见,却也没说让我俩继续坐会。   十四   刚一上车,去机场,我心里就寻思,夏婷没和王贤好,还这么久没和我联系; 再想到那电台的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好长时间没等出她了;还有老万几次都要转 移开关于她的话题。这些一凑,我便担心起来。最近刚看了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 突然担心夏婷因为思念她的前夫而轻生。想到这我心一下子就凉了。   我问老万:“夏婷呢?”   老万说:“我哪知道!”   我把刚才没琢磨透的事拿出来跟他算算账。老万啥都回答不上来,就会说不 知道。   他是同学里消息最灵通的一位,他明显是在逃避我的问题。他越如此,我就 越觉得事大了。   我一个劲地问他,最后来了一句:   “夏婷是否还活着?”   他受不了我嘴贫,突然脚踩刹车,把车往路边一停,说:   “她肯定还没死!”   我的心这才往肚子里一沉。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老万让我竖起耳朵,说要把事跟我说个明白,道:   “之前你不是问我班主任是在哪找到的嘛!告诉你,那是咱班同学一块去医 院的时候碰到的。我们为啥要去医院?是去看望我们的同学,就是你前妻。”   我问啥意思?夏婷生病了?   他说:“你这次回来没去看她我就觉得怪,搞了半天原来你根本不知道你的 前妻病了!咱班的同学可都知道!还都以为你会因此而伤心,所以大家才没跟你 提这话题。”   我越听越急,说我确实不知道,问他夏婷得了啥病。   老万把头往那边一转,后脑勺对着我,跟我道出了三个字——乳腺癌。   仨字像是把大锤子,往天上一抡,狠狠地往我心口窝砸。   我像是被砸瘪了,瘫在车座上,不会动弹。脑瓜壳子僵在那,某一记忆瞬间 在那里头闪过——我看到了她背心裙里尚未发育的胸部、我透过她的睡衣裙紧紧 地捏着她的奶子。我还远远地看到了站在美术馆门口的她,风儿吹在她贴身的薄 外套上,她那乳房的线条尤其清晰……   她得了乳腺癌?   缓了半天我才有劲动动身子,问老万夏婷现在怎样了。他说她手术都半年多 了。他只知道手术成功,具体啥样就不清楚了。   我听了这就拿出手机给夏婷电话,仍然没人接,和之前一样。   我对老万说:“掉头,我去夏婷那。”   老万听话,一百八十度大回转。骂我道:   “我就知道你要说啥。刚才我停车为啥,就是想省点油!”   老万把我送到夏婷新房子那。敲门,没人。老万又拉我到你姥姥家。我觉得 对不住老万,便把他撵走了,告诉他说我今天肯定是走不了了,有啥事再联系, 让他赶紧回家哄新媳妇去。   你姥姥在家,见我意外,请我进门,跟我和她闺女没离婚时一样的客气。我 和你姥姥客套完两句,便问她夏婷呢。她说夏婷上班去了。   我想,夏婷都病得这么重了,还能上班?可我没敢直接问,只说俩人虽已离 婚,可毕竟在一起这么多年了,突然电话打不通,人也找不到,所以我很担心她, 想看看她。   你姥姥听我说完,就抹起了眼泪。看她的样子,我的心就开始紧绷起来,问 她闺女现在身体怎样。   你姥姥就在背后骂你妈,说:   “她身体能好才怪!生活从来都不规律,以前是白天上班,晚上写稿子、准 备台本,最近两年当了主播,本来是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可每天的直播都在晚 上,看似轻松简单的工作,实际上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精力。”   你姥姥边擦泪边给我讲你妈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我心里也骂你妈,她啥时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能把身子护好才怪。不过听 你姥姥说了一番我也放心了,因为你妈的病情并没我想象得那么重,不仅不会死, 还能正常上班。   我问你姥姥你妈的联系方式。你姥姥纠结了一会,她跟我说了实情,说你妈 换电话号码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断绝与我的联系。你妈不想让我知道她生病了。   你姥姥最终还是背叛了她闺女,与我跟你妈没离婚的时候一样,依然站在了 我这边,把你妈专门不想让我知道的新电话号码给了我。   我从你姥姥家出来的时候,外头的雨已经不小了。我撑着一把你姥姥给的伞, 在雨中拨起了你妈的电话。   十五   电话在我耳朵里滴滴了两声。那头明明接了电话,可就是半天没动静。我 “喂”了几声,那边才问我“啥事”。   “啥事”,超熟悉的俩字!可越熟悉我就越想跟她对着来。我质问她,换了 手机号为啥都不跟我说。她说和我有啥关系。我跟她搭不上话,想半天就挤出句 老话:   “你在哪?”   “地铁上。”   “去哪?”   “上班。”   我问:“你的身体还好吧?”   她反问:“你什么意思?我哪里会不好吗?”   我说话直:“我知道你得乳腺癌了。”   她恼了:“你才得乳腺癌了呢!”   她咒我的这句底气十足,足得令我都懵了。我转了一圈才反应过来,确实, 我之前和你姥姥聊了半天,她只跟我说你妈生病了,却没和我说她具体得了啥病。 “乳腺癌”仨字仅是老万跟我说的,他之外没别人。   一想到这,我的心情立马就好了。我想知道她到底得了啥病,便套她问:   “那你为啥不主持电台节目了?”   她答:“我当主播当烦了,现在改成在后台工作。”   我说:“可惜啊,我记得你从小就想当个电台节目主播,可没想到你的理想 刚一实现就放弃了。你这是明显的退步啊!我以前从来都不稀听你主播的节目, 那是因为平日我耳朵里全是你那动静,可我们都一年没在一起了,所以偶尔会想 听你叨叨两句,打开收音机,鉴定一下你的主持水平有没有啥进步。可你倒好, 直接改行,快一年了也没等出你动静。”   她没说话。我却能听到她的哽咽声和敲打在伞上的雨声,混搅在一起。   雨越来越大,鞋子湿透,裤子湿一半,我拐到路边的一个小卖店屋檐下头避 雨。我缩起了刚刚还撑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把那半软不硬的东西扔去了墙角。   我又“喂”了几声,那边依然没了动静。我一直和她说要约她出来聊聊,还 说要给她个惊喜。可她都没回我。我猜应该是地铁里的信号不好吧。直到电话里 传来了她的一句:   “在外面这段时间还好吗?”   我这才确定信号没断,我说:   “还好。就是有些想你。”   “哼,少来这套!”对我不满的情绪渗进了她的话音里:“不该说好话的时 候你才学会了说好话。以后我们不要再约了,不可能了。”   我为了跟她套套近乎,便把我玩“真心话大冒险”被女邻居甩的事跟她说了 一遍。   她听完就笑,笑完又哭,说:   “我们都在一起二十年了啊!”   她的话音里透出了委屈和不甘。可我没听懂的是,她说的二十年是从何算起, 除非从四年级开始。听她这么个算法,我心里格外难受。   我说:“要不咱再来个二十年算了。”   她哭着问我:“如果我真得了那种病呢?”   我说:“啥病我都愿意陪你一起。”   她哭的更委屈了,说:   “我们真的不能在一起了,对不起。”   她的哭声往我耳朵里刺,我差点也跟她一块哭了,尤其是她对我说对不起的 一瞬。我把手机伸到距离我面部最远的地方,生硬地把哭声一憋、把眼泪一咽, 直到我又可以把手机拿回到了耳边。   我说:“我下午飞机,还要去X国,不知啥时回来,走前只想见你一面。”   她还在哭,却在泣声中问:   “几点的飞机?”   我撒谎:“四五点。”   她又像是把我撂在了一边,等了好久我才盼出她低声道了句:   “只见一次。我往后真的不方便和你见面了。”   我说:“行,你在哪?”   她答:“珠花地铁口,A口。”   我算算时间,半小时能走过去,跑步十五分钟能到。我说:   “别动,等我十五分钟,我现在就去找你。”   她道了一声:“嗯。”   我挂电话,正要往外跑,可老天爷坑人,雨没见小,倒成了狂风暴雨。那屋 檐下本就我一人,可现在倒好,人挤人,大锅饭。   我捡起地上那软绵绵的伞,心正愁着这伞能不能撑得住呢,正好见挤在一块 的那帮人都往小卖店里的电视上看,边看还边骂电视里的那位有辱了佛门。   我也跟着往电视上看了一眼,见里头正播放着一条新闻。新闻里是一对中年 男女举行婚礼。我看里头那新郎子眼熟,怎么看都像是黄华寺的方丈,明真大和 尚!我不太信,揉眼看了看新闻标题,恰为《某寺院前方丈还俗完婚》。果然! 那方丈还俗娶媳妇了!我能不震惊吗?曾经的那位高僧已不再是衣着僧袍,而是 一身西装。五官大气、一脸凶相的他正在笑着向记者讲述着自己是如何突破了时 空的阻碍,娶回了自己深爱的女人。   我没缓过来,可又见了那新娘子,也不陌生。谁?那就是昨天还跟我们在一 块吃饭的班主任啊!   我眼睛里的物象开始晃荡,耳朵里的动静开始嗡嗡。我这才知道,血压,这 东西不是自己能做主的。   我腿软,身子都想往墙上倚,又见电视里那新婚夫妻俩中间扎进了一位姑娘。 没看她脸,光看她的那对红扑扑的、往上尖的耳朵,我就知是谁了,那是美人树 上飘下来的花瓣!   大和尚、班主任、女邻居,三位就像是给我出了道数学题。虽然我数学不好, 可人家把公式都给我列出来,想不会都难。   我刚把那题做完,电视里那新郎子一扭身,他眼睛竟直勾勾地盯着正倚在屋 檐下头避雨的我。他一见我还朝我举起酒杯,俩眼睛一眯,俩嘴角翘起,像是在 挑衅我,又像是要给我加把劲。   我与他对视,我心里一咯噔。那一刻,我不用倚墙了,腿有劲了,能站直。 紧接着,我又感觉我的身子像是个被充满气的气球,把口一松,绝对能往天上窜, 里外全是劲。   我挤出了大锅饭,撑起伞。站在伞下的我仰起了脑袋,张开了大嘴巴,使劲 地吞了一口气,差点撑爆了我的肺。然后我再狠抽了一下自己的屁股,撒开了我 那两条抹了油的兔子腿,使劲地往雨里奔。   一路暴风骤雨。我手里的伞被风吹得稀巴烂,没奔两步我就全身湿透,把伞 一扔,步子迈得更快,快得我眼睛都不敢睁。我见谁超谁,带发动机地挨个被我 超。心再急,点把火,我就像是个从炮筒子里发射出的铁球子!往天上射!往死 里滚!   铁球子射得猛,一口气滚过了六个公交牌,眼看就到那地铁口,正准备往遮 雨棚里炸。可竟见那棚下站着一姑娘。她远远地看着我。那姑娘也不是啥好人, 她竟用一个笑容把我给定住了。我迫降在了暴雨中,胳膊杵着膝盖,喘着大气, 就差往外吐血了。   我眼前的姑娘明明就是从我挎包里的那张照片中跑出来的!她依然四肢修长, 辫子也长,穿着浅色长裙、深色贴身的薄外套和花布平底鞋。尤其她向我走来的 时候,我竟不自觉地随着她步伐的节奏,心中哼起了那首我熟悉的歌。我能感到 那位曾倚在椰树旁的姑娘不再忧伤了,她正微笑着向她的心上人走来。我呢,跟 随着她步伐的节奏,唱啊唱啊的,唱得自己,都醉了……   那姑娘把伞撑到了我头上。暴雨被隔绝在外。我这才有劲儿把身子直起来。   “你傻呀!站在水坑里淋雨?”还是那横劲,她跟我说话时的那格调啥时都 变不了。   我比她还横。我夺过了她的伞,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   她头上戴着的橙红色玫瑰发夹把我的脸硌出了一个坑,一股子花香味往我鼻 子里扑。我和她身子贴着身子,胸贴着胸。我能感受她左侧胸腔里的心跳,格外 清晰,甚至都分不清是我俩谁在扑腾。那一刻,我完全沉浸在了她那不再丰满、 不再柔软的胸部当中。我像是突然回到了小学四年级,我感受到了她身体散发出 的热量、闻到她身体弥散出的香味,还勾起了我想去抚摸,并亲吻她那平坦的胸 部的欲望。   她狠拍我,说:   “你能不能轻点!”   我当没听见。从我眼珠子里冒出来的咸盐水全都淌到了她头皮上,烫她的脑 瓜顶。   估计她服我了,拍我的力度变轻了,问:   “你那飞机到底是四点还是五点?还能赶上吗?”   我没空,不稀搭理她。   她向我追债:“刚才你不是说要给我个惊喜吗?”   我这才把她一松,我就是来跟她说这事的。我用湿袖子抹了把脸,瞅着她, 提高了嗓音,压过了雨声:   “我把咱的老院房出租了,因为我算了下,租金刚好顶你还贷,你以后再没 还贷压力了!只是从今往后我就没地方住了,所以我得住你那,不然我就得住在 老万给我准备的帐篷里了。”   说完,我又把她一抱。   她发力了几次,都没能从我怀里挣脱出来。我看不见她那一刻的表情,估计 她和我一样,有些怀念,也有些畅快。   暴雨硬是往伞上砸,像是在哐哐哐地砸着我俩的大门,可我使劲地顶着,我 要把这大门关严,我还得给它上个铁锁、贴个封条!   下了高速,天突然阴了。我抬头看,见是那朵小云彩把太阳给遮住了。那小 云彩像个奶罩,把奶子往里头裹。奶子则把那奶罩撑得满满的,很是俏挺。   我看着云彩,不做声。儿子光顾着开车,没动静。   最后一个红绿灯,美术馆就在前面,能望见那座方块形的红楼。儿子问我:   “那病现在怎样了?”   我答:“医生说她只能活五年,可这都多少个五年了。其实就是治愈了,一 辈子不复发。”   儿子说:“我问的不是我妈,是你,你那病怎样了。”   我岁数大了,反应慢,隔了会才答:   “我那病呀,又复发了,一辈子治不好。”   儿子撇嘴笑。其实我也在心里笑,只是我能憋就憋,因为老头子不能总在孩 子面前乐呵呵的,该严肃就严肃,尤其是我刚讲完这么一正经故事的时候。   到了终点,车进了停车场,俩人下车,往馆里走。正走到馆门口,有一缕阳 光照在我身上,我感觉暖暖的,另有一股香气将我围绕。我仰头看,那被小云彩 盖着的太阳渐渐地露出了头,像个正在解奶罩的奶子。我冲着太阳,闭上眼,眼 睛里呈现出的是一片暖红色。我的手不自觉的往天上伸,想去抚摸;我又把嘴撅 的老高,想去亲吻。   美术馆里恰已播放起了那首我熟悉的歌。画展的开幕式,开始了。    【网里乾坤】∽∽∽∽∽∽∽∽∽∽∽∽∽∽∽∽∽∽∽∽∽∽∽∽∽∽∽∽∽ ◆    中餐与法餐    ·椿 楸·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法国的中国人,我时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中餐法餐, 孰高孰低?爱谁更甚?   对此,我总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中餐第一,法餐第二。   我的这个答案既真心,又违心。   真心,是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那里有我的根、我的魂,所以中餐在我心中 有着其它任何菜系都不可取代的位置。比起西餐,我平素在家也是更常做中餐、 吃中餐,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生抽和陈醋、炒锅和蒸笼的厨房。特殊的日子里, 我还会眷恋特定的美食,除夕的饺子、惊蛰的椿芽、端午的蜜粽、中秋的月 饼……,某些时刻,拥有它们,胜过世间万物。   违心,是因为我把中餐排在第一,并非意指中餐比法餐优秀或高明。更多的 时候,我的这般回答更像是在耍小聪明,或是在敷衍了事。倘若问我问题的是法 国的同事朋友,我说“中餐第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中国美食的好奇,并趁机提 醒他们:在法国,中餐十有八九都走“低端路线”或沦为外卖食品,但在中国并 非如此。而如果问我问题的是国内的亲朋好友,那我更要说“中餐第一”了。例 如,当他们在大设筵席为我回国接风的时候,他们问问题时心中往往预设了期待 的答案,倘若我对“中餐第一”闪烁其辞,岂不是碍了面子、扫了兴致,甚至会 招来一场无关紧要、且无人胜出的争执,最后说不定我在他们心底还会被扣下一 个“全盘西化”的帽子……   中国和法国同为美食大国,中餐与法餐皆是博大精深,均有无数极致的美食。 就单个菜肴来说,老北京的挂炉烤鸭与加斯科涅的油封鸭,云南的鸡枞与南法的 松露,这样的对比难分伯仲,也毫无疑义。然而,两个国家在烹饪的风格、菜肴 的呈现,以及对美食文化的发展态度上是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妨可以从整体上试 着比较一番。   当年,我是带着“中餐天下无敌”的自负念头来到法国留学的,但随着我对 法国不断深入的了解,我对法餐的评价愈来愈高。渐渐地,我不但不敢再妄自尊 大、小觑法餐,而且从内心里尊重法餐——人家法餐不但不亚于我们中餐,反而 大有我们中餐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如今,我毫不掩饰自己对法餐的推崇和喜 爱,既爱它内在的精细与严谨,也爱它外在的浪漫与飘逸,更爱它由内到外散发 出的创新精神和包容胸怀——它在传统中孕育着现代,在高贵下透露着亲民。   法国国土面积虽小,却拥有优越的位置和多样的地型,再算上众多的海外领 地,使得这个国家同时集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侯、高山气候、地 中海气候和热带气候,从而为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份自然的恩赐,使 得传统法餐在可选食材的丰富度上得天独厚,较地大物博的中国不但毫不逊色, 甚至更胜一筹。   历史上,法国曾有广袤的殖民地,在法国对其施加文化影响的同时,后者对 法国本土文化也造成了反向的冲击。同时,自近代以来,法国就是欧洲文化的重 要舞台,其领土在欧洲坐西望东,衔接南北,并遥看英伦,是物资传输、思想传 播的重要驿站。而法国的心脏——巴黎不仅是该国经济的“主心骨”和“火车 头”,还是法国乃至欧洲文化的“万花筒”和“风向标”,从古至今,这座城市 一直在交汇思想、激发灵感、引领时尚、革新风潮。这一切,使得法国在文化交 流上极具活力。作为文化主力军之一的法餐自然也受益于这样的历史遗产,在汲 取他国饮食文化元素上优势明显。这种特质,令在曾经长期闭关锁国环境下成长 起来的中餐难以模仿。   法国拥有自成体系的文化底蕴。在我眼中,法国文化具有骨子里的高贵和表 面上的谦和——以法语为例,我们从法国人在日常书面语中对外来词汇的保守态 度和对敬语的繁琐使用中可见一斑;同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兼备缜密的思 索和诗意的抒情——再以法语为例,法语拥有严谨得近乎呆板的语法,却也具备 丰富得几近多情的韵脚,使得法语既被大量政客律师拿去撰写条约法典,又被无 数作家诗人用来撩动世人心扉。法国这些看似矛盾、实为统一的文化气质,与自 然的恩赐和历史的遗产一道,使法餐也变得极具个性、卓尔不群,成为西餐中的 杰出代表,并深刻影响世界美食行业,其在食材加工、佐料运用、个性探索、内 涵挖掘等方面的理念,均与中餐大相径庭。   在中国旅游,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中餐菜肴虽然变化多端,但多为主料和 辅料的粗犷混合,使得一盘中餐往往既有烟花似的喜庆,又有烟花似的随意。相 比而言,法餐对食材的烹制犹如锦绸般细致和钟表般精准。这在法餐眼花缭乱的 厨具上即可管中窥豹。在像我这样的外行眼里,法餐的烹饪工具多得令人发指, 但细细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它们虽繁,却绝非冗余,每种都有针对特定食材、特 定烹饪的细腻考量。而最能体现法餐细致精准的,无疑是它的摆盘。好的法餐, 盘中的每一片指甲大小的叶子、每一抹发丝粗细的酱汁都不是随意放置的,而是 有意为之,即曾被精心设计、精确投放过。而且,相对于中餐的摆盘往往只在盘 子的平面上大做文章,法餐的摆盘不仅讲究平面空间上的变化,也会注重竖直空 间上的错落——例如对半透明脆片(Tuile)的性感使用,既营造了空间,又遮 掩了食材,并利用食客的好奇心理,达到制造惊喜的效果。国人常常因法餐精细 而诟病法餐“矫情”,却未想到那才是厨师对食客最大的尊重——食客的每一口 美食,都饱含厨师们满满的创意和诚意、时间与心血。此外,一些法餐为了让食 客精准感受食材的味道,会在上菜时预先推荐品尝的顺序(如先品汤还是先品 菜)、品尝的方式(如倒汁、蘸汁、混合与否),以及餐酒的选择(如干红还是 干白、干涩的还是圆润的),这无疑也体现出法餐的无微不至。   无论中西,倘若主料为菜肴之身躯、辅料为菜肴之衣衫,那么佐料即为菜肴 之精神。中餐的味道多是围绕在酱油、糖、醋、酒、辣椒等传统佐料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筑成了中国人坚不可摧的信仰堡垒。较于中餐,法餐对味道的探索则 更加大胆,以至于今日的法餐已经极大地拓展了佐料的外延,即使在家常菜中也 数见不鲜。在法餐厨师的眼里,不仅仅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佐料是佐料,而我们 通常认为的那些主料或辅料,例如红肉、白肉、海鲜、蔬菜、水果、坚果,还有 数不清的奶酪,甚至是咖啡、茶叶、可可等饮料,都可以是调味品。一盘菜中, 你看不见它们,但它们却无处不在,且层次分明。正因如此,吃法餐一定不能狼 吞虎咽,需要细细咀嚼,用心体会。   顺便插说一点,国人或许会举药膳的例子来证明中餐佐料的丰富性。在国内 很多热衷煲汤地区,一碗药膳汤里动辄就含十来味中药,谓之“食疗”。对此, 我不敢苟同。首先,加入这些中药并非是为增加美味,而为了获得健康、追求养 生,它们明明破坏了食材的美味,还要美其名曰“良药苦口”;再者,很多中药 的功效根本经不起科学方法的检验,更何况不少中药损肝伤肾倒是证据确凿,对 于这样的药膳中餐,名为中餐之精华,实为中餐之糟粕,是需要改良、甚至摒弃 的。   法餐鼓励大胆创新、追求个性。相对而言,中餐更加注重的是恪守传统,只 是偶求创新。一盘京酱肉丝,中国人大多追求纯正的配料、正统的制法、正宗的 味道,留给厨师自己发挥的空间并不多,任何标新立异的改动,都可能被同行或 食客认为是“离经叛道”。法餐则不然。一道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普罗旺斯什锦炖 菜(Ratatouille),自然有它中规中矩的传统做法,但凡是稍有追求的法餐厨 师,绝不会墨守成规,而是会剑走偏锋——他们不会让食客看到、吃到自己在家 就能做出的版本,必定会翻出新的花样。久而久之,食客期待这个“花样”的过 程,也是享受美食的一部分。而每当等来一道成功的法餐菜肴,由外到内就像是 欣赏到了一件严谨中透着优雅的艺术珍品,它体现着厨师的匠心,也彰显了作者 的个性。以至于在我心中,一位优秀的法餐厨师,必定是一位内心细腻且特立独 行的艺术家,并且我认为:享受美食,在中国追的是馆子,在法国追的则是厨子。 这一差异也在两国的社会生活中体现鲜明:在法国,不时会有重量级厨神逝世的 消息占据主流媒体版面的显赫位置,并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而在中国媒体上, 这是基本观察不到的现象,鲜有哪位中餐烹饪大师拥有如此跨界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辩解说,中餐里也有巧夺天工的菜肴呀,君不见那些精雕细刻、 琳琅满目的冷盘,令人赞叹不已。而我想说的是:那些多是熟能生巧的工艺品, 但不是艺术品。在专业的领域,一个冷盘孔雀怎么雕、怎么刻、怎么摆,都是有 既定套路的,它们的作者是精湛的技工,但绝非艺术家。艺术是需要以作者展开 想象力的翅膀创造出来,并能传达理念、引发思考的东西。怒我直言,中餐文化 的传统光环和中餐行业的条条框框,多多少少在限制厨师的发挥和中餐的发展, 使得绝大多数中餐在艺术感染力这一层面上难以与同一档次的法餐分庭抗礼。   用餐方式也是中餐和西餐之间一个较为直观的不同。中餐注重的是空间的利 用——上餐时荤素搭配齐上桌,用一场集体主义的胜利,让食客大饱眼福后,再 大快朵颐。而作为西餐代表的法餐则不同,法餐更注重时间的利用——它的菜是 一道一道上的,从前菜到主菜再到甜点,均是个人主义的表演:每一道菜都在独 舞,每一道菜都很安静。这样的用餐方式,亦是它取胜的钥匙。   让我们不妨先看中餐。中餐上桌时,无论是家常的,还是精细的,总是几盘 风味相异的菜肴摆在一起,菜与菜之间往往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缺乏故事,独立 大于联立。而一次美妙的法餐体验绝非如此。法餐的用餐方式决定了它在很多时 候是要注重“故事”的构建与讲述的——这也是很多中国食客在品尝法餐时最易 忽略的一点。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在一些既定的菜单里,法餐厨师会悄悄通过对 同一食材的反复使用——或变换食材部位,或变幻烹饪方法——使得法餐在纵向 (指前菜、主菜、甜点之间)或横向(例如主菜中的肉类和主食之间)之间产生 诗歌一般的联立和衔接:连续的、互补的、押韵的、对抗的……这种食材,即为 菜肴“故事”的主线,其作用类似于西方古典音乐里的“主导动机”——它穿插 于一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之间,让看似松散的乐章统一起来、连成一体。作为食 客,若能偶尔捕捉到这一层次的微妙美好,相信没有人不会爱上法餐。而当一道 法餐能带来这种故事层面上的内涵和韵味时,它对人的震撼效果绝不亚于看到一 幅名画或听到一首名曲。这,堪称是我个人对法餐推崇备至的最大原因,相信也 是不少法餐爱好者的心声。而在法餐的逻辑体系里,中餐筵席上那种动辄数菜并 驾齐驱,且前一筷子夹松鼠鱼、后一筷子夹狮子头的吃法,固然能爽了口、嗨了 胃,但却丢了故事、乱了节奏,注定难以入心。   在中国,很多人会对法餐产有误解,认为法餐太过高冷,以至于有点“高攀 不起”。毕竟法餐在海外多走“高端路线”,在国内尤其更甚:普通的餐馆,大 众的食材,只要粘上“法餐”二字,费用都比较高昂,甚至贵得离谱。其实在法 国本土,餐馆里的法餐对当地国民远非遥不可及。相反,这里很多优质的法餐馆 价格相当亲民。   在法国,尤其是在物价相对便宜的外省(即巴黎之外的地区),如果我们耐 心寻找、留心观察,一个人花上三十欧元(约人民币二百三十元),就可以吃得 到一顿从前菜、主菜、甜点都相当考究的法餐,再点上一杯当地的红酒,最多也 不会超过四十欧元(约人民币三百一十元)——以这个价格在北京、上海享受到 相同档次的法餐和红酒,将十分困难。倘若遇到庆祝的日子,愿意再多花销一些, 例如去一家米其林一星或二星餐厅吃一次外观和味道都会更加精妙的菜肴,人均 消费可被控制在五十至一百欧元之间(约人民币三百九十至七百八十元之间)— —这个价格介于当前法国政府强制规定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税后)的百分之四到 百分之八之间,工薪阶层偶尔消费一次完全承担得起,且物有所值。万一哪天心 血来潮,想去体验一下享誉全球顶级厨神的杰作,例如去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性 烹饪大师安娜-苏菲·皮克(Anne-Sophie Pic)的米其林三级餐厅破费一次,虽 然价格不菲,但其费用也就是介于法国最低月工资标准的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之 间,工薪阶层只要稍稍提前规划好个人开支,自然可以美梦成真。   写到最后,我想到了在西方生活的华人群体,包括广大中国留学生群体。对 于后者,我自然不赞同留学生们随意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积蓄去消费法餐,但对 于那些收入稳定的华人或是持有工资或奖学金的留学生们,倘若有在法国旅行或 生活的机会,不妨稍稍留意一下法餐,那或许将会开启一场绝佳的人生体验。倘 若大家在享受法餐的同时,还能用平和、理性的心态去看待中餐与法餐的差异, 并对我们的中餐产生思考,那将更加意义非凡。    ◆    也说西塞山之争    ·胡指挥·   最近读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其中一篇讲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施蛰存的 这一篇以下简称"施文"),“第一首写西塞山前的渔人生活,这是湖北的西塞 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与笔者之前的印象不符,因为以前一直以为这篇写的是春风细雨时的江南 水乡美景。因年代久远,地名变迁,中国有很多历史遗迹的具体位置,现在都存 在不少争议,比如三国赤壁,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还有项羽起兵之地等等。 这个西塞山之争议,看来十有八九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上网一查,果然不 出所料,这个争议最早出现在南宋,而现在湖北黄石与浙江湖州为了这篇渔歌子 之西塞山名头争执不下也有几十年了。   在搜索网上资料的过程中,又读到了一些其他人的文章,尤其是李全修的 《此地彼地西塞山》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和郭艾晨的《陆游与西塞山“黄石 说”》(以下简称“郭文”)。这两篇与"施文"持同样的观点,而语文课本和其 他一些介绍诗词的文章则是相反的。经过搜索,思考和判断,笔者完全同意西塞 山黄石说。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看,基本可以判定是湖北黄石长江上的西塞山; 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江南湖州的西塞山似乎更加合理,但黄石西塞山也完 全说得通。写作此文,希望能对黄石一说的论据有所补充,同时在“郭文”的基 础上进一步探索南宋以来湖州西塞山一说的来龙去脉,理清这个千古之谜。   (一) 五首渔歌子   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到底在哪里呢?首先从这首渔歌子本身来看,除了西塞 山,其他语句里面看不出来具体所在。持湖州一说的有些人认为现在的黄石西塞 山没有桃花和白鹭,因而否定黄石一说,其实这些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即便现 在没有,也不能肯定唐朝那时没有(其实从其他唐人诗句中倒是能看到一些反证, 详见后文)。   再来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发表”时间。作者张志和,“博学能文”, “善画”。本名张龟龄,祖籍浙江金华,早年游太学,受到皇帝赏识,做过官, 后来归隐,成为道士,自号烟波钓徒,因“著十二卷,凡三万言”《元真子》, 又称元真子或玄真子。从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可以判断,张志 和写作(或者首次公开)这首词应该是大历八年(颜真卿赴任湖州刺史)与大历 九年(张志和死于此年末的冬天)之间,具体情况在南唐溧水县令沈汾《续仙传 ·玄真子》中有这样的叙述:“真卿为湖州刺史,日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 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曰:西塞山边白鹭飞……。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 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余首,递相夸赏,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写景夹词。须臾五本, 花木禽鱼,山水景象,奇绝踪迹,古今无比。” 《唐朝名画录》也有类似记载: "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高节,以渔歌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 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   根据这些记载,张志和不但写了五首渔歌子,而且还按诗意画了卷轴。可惜 这些画作和其他人的唱和诗词都已经遗失了(就连张志和的这五首渔歌子也差一 点失传,详情参见“施文”或“李文”。其实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还不知道有 多少珍贵的文献都已经失传,想到此,不禁令人痛心),否则一看图画便知到底 是不是黄石的西塞山,也就不会有这个争论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首渔歌既然是在湖州首次发表,合理的推断自然应该是 描写了湖州当地的景色。且慢,再来看看其他四首渔歌子: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桌,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桌歌连。钓车子,撅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钓台,是富春江严子陵钓台,霅溪,只有湖州才有;松江,就是吴淞江,其 下游在上海那一段就是苏州河;青草湖,对照后面说的巴陵渔父,应该是在湖南 岳阳,与洞庭湖相连的那个青草湖。由此可见,每首渔歌子写的都是不同的地方。 最后那一首青草湖尤其关键,如果没有这一首,那还可以推测这几首渔歌子都是 江南风景,而既然其中一首写了之前游历过的青草湖,那么这个西塞山也很有可 能是之前游历过的了。按此推测,这第一首渔歌子的写作还存在以下两种可能: 一是张志和赴任南浦或卸任时途径西塞山(南浦,今天的万县,与武昌,今天的 黄石,相距甚远,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其在任上估计不太可能有时间去西塞山 游历),极有可能是坐船经水路,因此触景而生渔隐之意,写下了这首渔歌子, 但当时没有立即“发表”。二是张在归隐江湖之后,再次游历长江西塞山,或者 回想当年水路途经西塞山的情景而写。   根据颜真卿所作碑铭中的叙述,“兄浦阳尉鹤龄,亦有文学,恐元真浪迹不 还,乃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闭竹门,十年不出,”张志和在去湖州与 颜交往之前,曾在绍兴闭门不出达十年之久。而张鹤龄(全唐诗作张松龄,应是 同一个人)有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可以和颜真卿一文相互印证: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里且须还。   由此推测,张志和先写了西塞山与青草湖两首渔歌子(“施文”推测青草湖 那首其实应该是第二首,不无道理),并寄回家中,其兄和答一词,希望他归家。 或者,张先写了青草湖一首,其兄和答,张再写了西塞山一词回复,以明心志, 如果是这样,青草湖是第一首,西塞山则是第二首。无论哪种可能,这已经说明 这两首渔歌子都不是张志和在与颜真卿交往之后的作品,也就是说西塞山更有可 能写的不是湖州景色,而是长江黄石的西塞山。   另外,“李文”中认为这第一首渔歌子写的是岸钓,而其他四首则是乘船渔 钓,在此顺便商榷一下。如果是如上所述的第一种可能,对一个还没有实现的想 法来说,当然是船钓比岸钓更自由自在。凡是钓过鱼的都知道,如果能有船钓, 绝不会选择岸钓。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既然张写作此词时已经浮舟江湖之上 了,自然是乘船渔钓而“不须归”更加顺理成章了。况且,其他四首渔歌子都是 船钓,这第一首之意应该也是,所谓渔隐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而词中 是否点明渔舟就不重要了。一首小令,篇幅短小,难道一定要写出舟船才是渔钓, 否则就是岸钓吗?   (二) 唐代西塞山   行文至此,从五首渔歌子诗词本身及其写作背景来看,都无法判断西塞山是 在何处,那么不妨再把视野放宽,来看一看唐朝其他诗人在西塞山写的作品。查 全唐诗,诗题或诗句中有“西塞山”的共有八首,最著名的应该是刘禹锡的西塞 山怀古,正如“施文”和“李文”所述,所有这些唐诗里的西塞山无一例外都是 湖北西塞山。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下面几首: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桌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西塞山 (罗隐)   题注:在武昌界,孙吴以之为西塞。   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   岭梅乍暖残妆恨,沙鸟初晴小队闲。   波阔鱼龙应混杂,壁危猿狖奈奸顽。   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   其中,罗隐的这首七律在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全唐诗》中还被加了一个题注, 特别指出西塞山在武昌界。之所以把这三首全诗列出,是因为这些写出了黄石西 塞山雄奇险要之外的另一面,类似武陵源那样富有情趣的渔隐生活:“他年却桌 扁舟去”,“春后鲈鱼坠钓肥”,“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也就 是说唐朝的武昌西塞山完全符合张志和渔歌子的归隐意境。另外还有一些唐诗中 写了“西塞”两字(而不是“西塞山”三字),基本上也都是意指湖北长江上的 西塞山,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这首应该是指西塞的原意,即西边的要塞:   夜宴观石将军舞 (李益)   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李文”提出,唐代的湖州恐怕未必存在“西塞山”这个山名,至少宋之前 的文献中没有湖州西塞山这样的记录,史正福在《张志和与“西塞山前白鹭飞”》 一文中列举了唐宋有关湖州吴兴的郡县图志,地方志,地理志等等,均未见“西 塞山”地名。不过,战国时代的楚春申君大概曾在湖州屯兵,传说中的屯兵之处 或许曾经被称作西塞?退一步说,假设张志和这首渔歌子没有明确写西塞山,而 只是西塞,比如:西塞湾前白鹭飞,那么或许还有些许可能是在湖州。为什么还 是只有些许?因为中唐与张同时期的不少诗人也曾游历湖州(比如皎然,还有韦 应物曾在邻近的苏州做刺史),甚至所有唐朝以及唐朝之前的诗人们,都没有留 下任何吟咏湖州西塞的诗词,这说明就算湖州曾经有过西塞这个屯兵之处,到了 中唐那时已经不知道具体在哪里了。即便如此,这个春申君屯兵西塞的传说还是 为后世的西塞山湖州一说埋下了伏笔。   (三)宋代西塞山   及至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其添加词作《浣溪沙》中直接引用三句渔歌子,并 以“散花州”对仗西塞山,另一位北宋词人王琪也有“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 上雁行斜。”这些词作显然也是认为张志和的西塞山在湖北黄石,另外苏门弟子 黄庭坚,徐俯等人也持相同看法(在李郭二文中均有提及),此不赘述。   到了北宋末年,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提出西塞山在湖州的是赵次公, 他在苏东坡的诗篇“西塞风雨”中的注解里写道,“西塞,乃湖州磁湖镇道士矶 也”(《苏诗五注》),但是没有提供任何解释。其实湖州既没有磁湖镇也没有 道士矶,黄石却有磁湖道士矶。“郭文”大胆推测,此处的湖州是池州(黄石西 塞山在那时属于池州地界)的笔误,给出的原因是赵次公稍后的叶梦得曾经也以 为西塞山在湖州(叶有“应天长”一词: 松陵秋已老……,青箬笠,西塞山前, 自翻新曲……),却“求之就不得”,“后观张芸叟《南行录》,始知在池州磁 湖县界”。这个大胆推测还是有些道理,因为赵次公以注杜诗而名传后世,注解 苏东坡的诗作也往往颇有见地,想来不会不加考证就对西塞山归属妄下断言。不 过,也有人在文章中批评赵次公的注解思想偏重内释,不重外释,也就是说他一 味从诗句本身加以解释,而忽略了从诗外搜寻史料的考证。如此一来,是否笔误 也就不好判断了。不管怎样,磁湖镇和道士矶这两个地名并非像东湖或西山那样 司空见惯以致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如果说湖州和池州两地都有道士矶,从概率上 来看,可能性就已经很小了,但还不敢说完全不可能,而居然两地还同时都有磁 湖镇,那就是几乎完全不可能的了,所以说,赵次公的这个不重外释的注解定然 有误。   “郭文”指出,南宋一代名臣,湖州人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的断言 (“吴兴人指南门二十余里下菰、菁山之间一带远山为西塞山也”)实质性地把 西塞山归属逆转至湖州。笔者查询了有关文献的年代,发现南宋词人王楙《野客 丛书》的两西塞一说(“有两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按《唐书·张志和传》 谓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浮家泛 宅,往来苕霅间”。又志和词中有“霅溪湾里钓渔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 塞正在霅川,而武昌乃曹成王用师之城。”)还要早于倪思的说法,因为《野客 丛书》初稿写成的时间在1195年,三改最终定稿在1202年,而倪思的《经锄堂杂 志》是其晚年札记,因倪卒于1220年,故推测这本札记年代应该晚于1202年,甚 至可能在1210年之后。不过,王楙一生布衣,杜门著述,而倪思官至右丞相,主 张抗金,且以直谏而名世,想必他的说法对世人影响更大一些。   其实,南宋还有更早一些提出或附和湖州西塞山一说的,而且还不止一两人, 而是颇有一些江南士子,乡贤,乃至高官名臣。   1170年,在西塞山千古争议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一年。这一年, 陆游第一次入蜀,途经西塞山之时,特意在《入蜀记》里写下这段文字:“晚过 道士矶,石壁数百尺……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 鹭飞’者。”也许因为陆游只是一个小官,人微言轻,他在《入蜀记》中的断言 在当时以及后世对西塞山之归属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下面要大书特书的是发生 在1170年的另外一件小事,以及其后二十多年里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短文。笔者 认为,这些事情才真正逆转了西塞山的归属。   这事要从大约1155年说起,南宋画家李结那一年任休宁主簿(休宁,今属安 徽黄山),结交了时任徽州司户参军的范成大,两人言谈之间,范就经常提及致 仕后回归故里的想法。十年之后,范有机会“归故郡,遂卜筑石湖。”李结闻说, 特别羡慕,此时李已转任昆山宰,说也要“经营苕霅间”,就是打算在湖州建自 己的退休庄园。又过了几年,应该是1170年左右,李结完成了一副水墨山水画 《雪溪渔社图》(又称《西塞渔社图》,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描绘他 想象或计划中的霅溪庄园景色。此画完成不久,李首先找了时在京城杭州任职的 世交周必大(也是一代名臣),数次请求题跋,但都遭到拒绝,周给出的理由是 自己还是仕途中人,为退休归隐而题跋实在勉强(这也许不是他心中真正的理由, 先按下不表,后文再谈)。大约在1183年左右,李结又找另一位名臣王蔺题跋, 也被拒绝,王说当时未有空暇,承诺以后到“西塞山”拜访李结时再写。   1185年,李结的画作完成十五年之后,他计划中的霅溪西塞渔社大约也终于 建成了。这一年,他把渔社图寄给范成大,得到了此图的第一个名人题跋。范在 题跋中写道,“尚冀拙恙良已,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沽酒,倚桌 讴之,调赋淞溪词,使渔童樵青辈歌而和之。”渔童、樵青是唐肃宗当年赐给张 志和的一奴一婢,被张配为夫妇,这两个名字也是张志和给起的(参见颜真卿写 的张志和碑铭)。由此可见,李将自己的庄园起名西塞渔社,而范虽没有明确指 出张志和的西塞山就在湖州,但也认可了霅溪景色完全符合那首渔歌子的意境。   1188年,洪迈是第二位给西塞渔社图题跋的,明确提出:“西塞在吴兴,故 元真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而黄州亦有之,乃唐曹成王用师处。东坡公尝 以偶散花洲被诸乐府,姑借为齐安重至于云天箬笠江海蓑衣之章,则固表其下, 曰吴兴矣。”这段话纯属强词夺理,妄下断言,施李二文中均有批驳,此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洪迈曾经自称,“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 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大概凡是读书过目不忘的人都特别自信吧。   1190年4月(绍熙元年三月三日),周必大已经退休,回归原籍庐陵,李结 再次请求题跋,周此前因为自己还在做官而拒绝,此时认为李现在统领全蜀,责 任重大,不应该想着归隐,因而再次拒绝,并在卷轴上写下了这些多次拒绝的原 因(“今未可也,姑题卷轴归之”)。周必大是一代名相,“立朝刚正”,处事 有谋,而且堪称当时的文坛领袖,在校勘、刻印书籍方面也颇有建树,或许其拒 绝题跋还有其他没有说出来的原因?毕竟在所有题跋的这些高官名人之中,只有 周没有明确认可湖州西塞山这个说法。同年12月,另一位名臣赵雄为渔社图题跋, 其中引了李结的原话:“今移节湖右,出峡有日,将归老于西塞山下矣。旧则山 趾卜筑,名曰渔社。”其后赵雄便附和了洪迈的说法:“西塞霅溪盖吴兴胜绝 处。”   1191年2月,李结自蜀归吴,阎苍舒从荆州还蜀,两人在长江的舟船上相遇, 李向阎索取“西塞渔社”及“西塞山”七个大字,阎在题跋中写下,“舟中摇兀, 勉强书之。”可见,阎也算是认可了湖州西塞山一说。1191年暮春,与范成大, 杨万里,陆游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在题跋中如此写道,“今公袖功名之 手,归休林壑,又得元真子之故居,其乐何可胜道。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为我问 讯。山前白鹭,未知元真子,何如今日尔。”这几句话既恭维了李结得到张志 和的故居,也等于认可附和了西塞山在湖州的说法。同年6月,王蔺已经退休回 到淮乡,这时李结也从四川经长江归吴中,不远数十里绕道专访王,再次请求题 跋。这一次,王承诺前约,他在题跋中回顾了李结的官声名望,与李结交的情形, 以及上次求题跋的事情,而且还写了这么一段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顷年过霅上, 霅之二三子邀余游道场诸山。望西塞,指似白鹭飞处曰‘此即元真子之故栖’。” 这段话是七、八年前,王第一次拒绝题跋时对李说的,由此可见,在1183年之前 的几年中(姑且认为1180年左右),王曾经游历霅溪,那时湖州当地的几位士子 乡贤(也有可能是地方官)之流就已经把那里的一座山指认为张志和的西塞山了。   历数这些题跋的南宋高官名人,以及一些湖州当地乡贤,说明从朝野到乡间 都已有不少人独自提出,或是认可附和了西塞山湖州一说,再加上前文提及但时 间稍后一些的《野客丛书》和《经锄堂杂志》,就这样自南宋中期开始便确立了 张志和西塞山湖州说压过黄石说的优势地位,对世人乃至后世的影响很大。可是, 这些人当中除了个别如洪迈和王楙,几乎个个都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当然也 不排除其中几位名臣是送了知交故友(李结)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面子。而洪迈 和王楙给出的理由则完全经不起稍加考证,除了前文所述张志和写作渔歌子的背 景和时间之外,关键是唐代的湖州恐怕并没有西塞山,而且唐人的西塞山诗作均 指向黄石(参见施李二文)。   另外,南宋年间仍然坚持西塞山黄石说的除了陆游和后来才醒悟的叶梦得, 至少还有吴曾。顺便说一句,吴的《能改斋漫录》编刊于1154~1157年之间,要 稍稍晚于北宋末年赵次公的《苏诗五注》,因此,“李文”中所说的“吴曾早于 赵次公”是不对的。   (四)元明清的西塞山   自南宋以后的元明清年间,描写湖州西塞山的诗词便多了起来,其中不少都 引用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词句或借用其渔钓归隐的意境,诸如以下摘句或全诗:   懒拙道人苕溪晓望图(元·张翥): 月从太湖东畔出,直射西塞山前明。   赋西塞山送赵季文湖州学录(元·张雨): 往来苕霅旧山川,流水桃花思 杳然。   过湖州(元末明初·德祥): 东林书卷贫犹买,西塞纶竿老未收。   九鹚图(元末明初·李昱): 我家曾住苕洲上,绿蓑披雨听渔唱。西塞山 边今有无,桃花流水应新涨。   济阳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明·祝允明): 西塞山,杜若洲,与尔相期 钓鳌去,千年江海同悠悠。   湖州道中(明·韩奕):南浔贾客舟中市,西塞人家水上耕。   次韵答孙汝师见赠吴兴卜居之作 其三(明·安希范):黄菊东篱元亮径, 绿蓑西塞志和舟。   题姚敬直西塞山居图 (清·厉鹗):吴兴多胜游,谦之未排缵。城西西塞 山,地僻趣萧散。   雪滩钓叟歌四首 其四 (明末清初·毛奇龄):   西塞渔人未著书,清滩万叠雪来初。   松陵原有天随子,早向吴江学钓鱼。   吴兴道中 (清·孙尔准)   二月苕溪水浸矶,舟行终日漾清晖。   红深杜牧寻春路,绿上元真钓雨衣。   西塞山前鱼正美,东林寺里鹤应归。   何时却许浮家住,卧听渔歌无是非。   对比一下,写黄石西塞山的诗词也有,但相对来说就少了,而且大多已经与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完全无关了:   道士洑(明·张居正): 指点吴魏争雄处,万军一日蛟龙吞。至今西塞山头色, 犹是当年战血痕。   黄鹤楼 (清·蔡显原): 西塞山前霜气深,黄军浦上沧波迥。   道士洑(云即西塞山也) (明·王世贞)   西塞山头啼杜鹃,湔涛百尺泻楼船。   总令渔父心无事,耐可中流倚醉眠。   另一方面,明清的一些湖州地方志也开始记载西塞山了。明万历《湖州府志》 如此记载:“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 钓于此。”而清雍正《浙江通志》则引用《经锄堂杂志》,并加上了春申君屯兵 之处的传说:“吴兴南门二十余里,下菰青山之间一带远山为西塞山。山明水秀, 真是绝境。其谓之西塞者,下菰城为(楚春申君)屯兵之处,坐西向东故也。”但 是,清光绪《乌程县志》又有不同的记载:“西塞山在县西十八里,即唐张志和 垂钓处。”   根据前文所述,所谓湖州西塞山不过是江南一带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绝佳胜 境,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具体所在,老百姓一般是不知道的,这个西塞山的名字当 然也就不会在湖州的老百姓当中流传开叫起来,以致现在的湖州当地人也都不知 道这个西塞山究竟在哪里。所以,以上这些湖州地方志的记载自然也就众说纷纭, 彼此矛盾了……   综上所述,张志和曾经游历黄石西塞山,去湖州拜访颜真卿之前就已经写了 西塞山这首渔歌子,因为唐朝的湖州并没有西塞山这个地方。南宋中期,一些文 人墨客开始把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归为湖州,可以说李结作《西塞渔社图》以在 其后向多位名人高官索取题跋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公关行动,几乎一举奠定了西 塞山之归属。此后,西塞山之湖州说便压倒了黄石说,以致后世似乎都不知道还 有黄石一说。直到70年代末,施蛰存的《唐诗百话》才又重新提出黄石说,近年 来陆续又有不少文章赞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西塞山的注解还是说在浙江 湖州,希望以后能够修正,至少要承认还有黄石一说。   最后就以一首小令来结束本文吧:   西塞山前白鹭飞,   流传千古是何矶?   推定论,释悬疑,   与君细细辩渔词。   ---------------------------------   参考文献:   《唐诗百话》 43 张志和:渔歌五首 - 施蛰存   http://www.saohua.com/shuku/tangshi100/tangshi041.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1)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7-27/870121.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2)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10/872795.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3)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17/873869.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4)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24/874876.htm   陆游与西塞山“黄石说” - 郭艾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cc330102xhar.html   张志和与“西塞山前白鹭飞” - 史正福   https://www.yzzdlx.com/art28e6.html?id=2798   李结《西塞渔社图》(又称《雪溪渔社图》),及其多篇题跋: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0057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考论 - 何泽棠   http://wsp.yqlib.cn/yjwx/yjlw/201407/P020140721574639597569.pdf   《苏东坡传》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 林语堂   http://www.tianyashuku.com/rwzj/7821/323352.html 【网萃】∽∽∽∽∽∽∽∽∽∽∽∽∽∽∽∽∽∽∽∽∽∽∽∽∽∽∽∽∽∽∽ ◆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一、二) ·程 鹗· (一)无所畏惧的爱因斯坦   1901年5月,22岁的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与他的大学同学、恋人玛 丽奇(Mileva Maric)相约,到意大利和瑞士边境阿尔卑斯山中的休假胜地科莫 湖度过几天难忘的浪漫时光。   不久,爱因斯坦收到玛丽奇来信,她怀孕了。   他立即回信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不过,他的心情却另有缘由:“我刚刚读到 了莱纳德的一篇用紫外光照射产生阴极射线的非常棒的论文。受这篇漂亮文章影 响,我欣喜若狂,一定要与你分享。”   在分享了他所认为的作为物理知音更为重要的好消息之后,他才转笔到他们 俩的私事:“亲爱的,你感觉怎样?那男孩好吗?你可以想象我们将来在一起, 不受任何干扰,也没有人来对我们发号施令,该会多好?”   其实,爱因斯坦当时的处境相当糟糕。他大学毕业已经一年了,还没能找到 工作,只是靠在中学任临时代课老师和课外辅导挣点小钱。玛丽奇的来信让他更 迫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他许诺会加倍努力地去找一份正式工作,即使他不得 不屈尊去卖保险。而一旦他有了足以养家的收入,就会立即向玛丽奇求婚,承担 起丈夫、父亲的责任。   玛丽奇的状况更为残酷。大学时,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志高气傲,一心要 在物理学这个男人的领地中闯出一条生路。然而,事与愿违,她在毕业考试中栽 了跟斗,是唯一的落榜者。她计划复习一年重考,挽救自己的梦想。意外的怀孕 显然来得很不是时候。此外,她还不得不面对爱因斯坦母亲对他们关系的极力反 对。   世界刚刚进入20世纪。在欧洲,未婚先孕、私生子属于大丑闻,甚至会影响 到爱因斯坦谋求公职的机会。玛丽奇在怀孕期间只好孤独地隐居在旅馆里。后来 她自己回老家,在父母的庇护下悄悄地完成了分娩。   爱因斯坦曾一厢情愿地想象玛丽奇所怀的会是个男孩,后来才知道是个女儿。 他们为她取名为莉瑟(Lieserl)。孩子出生两年后,这个名字,连同他们有过 一个女儿的任何蛛丝马迹便在他们的所有通信、文件中消失,在其后的几十年中 完全不为人所知。直到1986年,爱因斯坦逝世(玛丽奇去世更早)30多年后,玛 丽奇生前保存的他们早期情书被发现,这桩隐秘才进入公众视野。那时已经无法 找到任何有关莉瑟的档案记录。历史学家做了大量调查后对莉瑟的下落有诸多猜 测,最可能的是她出生后便被送给亲友领养,不久因病夭折。   × × × × ×   虽然爱因斯坦在私信里对这个从没见过面的女儿满腔热忱,但在实际行动上 并没有太上心。玛丽奇怀孕期间,他甚少去看望,任她在旅馆里独居。他更没有 陪同玛丽奇回家或在分娩时去共享喜悦。玛丽奇回来后,他又违约没有花时间帮 助她复习。玛丽奇重考后再度失败,没能获得大学毕业证书,不得不放弃了她从 事科学事业的理想。   那时,爱因斯坦心目中有更重要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他读到的那篇比玛丽奇 怀孕更能让他欣喜若狂的论文。   莱纳德(Philipp Lenard)是匈牙利的年轻物理学家,曾经在赫兹 (Heinrich Hertz)指导下研究电磁波,尤其是紫外线的传播。1887年,20岁的 赫兹率先发现电磁波的无线传播,证实了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20 多年前提出的电磁学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意外地发现当某些电磁波——尤 其是高频率的紫外线——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导致金属中发射出与阴极射线管 (cathode ray tube,20世纪电视机、计算机终端、示波器等显像装置的关键器 件)中类似的射线。   阴极射线管及其产生的神秘射线是19世纪末热门的物理问题之一。1897年, 英国的汤姆森爵士(Sir Joseph John Thomson)确认那射线由非常微小的带负 电的粒子组成,亦即“电子”。在那个时代,化学家已经有了“原子”、 “分子”等作为物质基本组成的概念。物理学家则对原子的存在、性质还存有 相当的疑惑。汤姆森爵士发现电子比原子还要小1000多倍,应该是原子的组成 部分。这一发现令人震惊,象征着人类认识基本粒子微观世界的开端。   赫兹没能看到那一天。他在1894年元旦因病去世,年仅36岁。他所发现的紫 外线导致金属中电子外溢的现象被称作“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也就是今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萊纳德继承导师的衣钵,继续研究这一现象。 他对仪器、设计进行关键性的改进,做了大量系统测量,很快发现一些令人不解 的性质。   光电效应本身其实很容易理解。虽然那时的物理学家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还只 有非常肤浅的认识。但金属既然能够导电,可以想象其中会有电子在运动。阴极 射线管便是通过加热等手段让作为阴极的金属中一些电子获得足够的动能逃出, 形成射线。电磁波也携带有能量。当它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也可以想象到其中一 些电子会因为电磁波作用而振荡,获得足够的动能而溢出。   然而,当萊纳德将越来越强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他没能看到逃出电子的 速度随之加快。在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中,电磁波携带的能量由其强度决定。光 强比较大的光照在金属表面上,“打下”的电子也会相应地获得更大的动能,因 此速度应该会更快一些。但萊纳德发现,无论光强增加到多大,出来的电子速度 都很一致,只是被打出的电子的数目会随着光强增加。   相反地,他还可以把光强降到非常微弱,不再具备打下电子所需要的能量。 但即使在那样的弱光下,他依然能够测量到逃逸的电子,只是数目上寥寥无几。   更奇怪的是,当相当弱的紫外光能引发光电效应时,他用其它频率的可见光 却又会一无所获,即使把那些光的强度加得非常之大。   在麦克斯韦的理论中,电磁波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水波、声波相似的波动。频 率——或波长——是波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决定波被吸收的过程。比如我们 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等电磁波。同样,我们的耳朵只 能听到一定频率范围的声音,而对超声波、次声波等没有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 眼睛、耳朵的构造决定了它们只对一定频率范围的波发生共振,而对其它频率视 而不见、听而不觉。   金属中的电子可以与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发生共振,因此不具备眼睛、耳朵那 样的选择性。萊纳德却发现,每种金属都有着一个特定的频率。如果入射光的频 率低于这个频率,无论光强多高也不会有光电效应发生。而任何高于这个频率的 光照射,即使光强非常弱也能看到电子出现。   这些奇怪的表现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不相容,无法解释。而这正是让年轻 的爱因斯坦欣喜若狂之所在。那时,他正在潜心研究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 不久的一个新理论。爱因斯坦已经看出,普朗克的理论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大相 径庭。他预感到麦克斯韦这个经典理论还应该会遭遇更多的挑战,而萊纳德的论 文正是一个新的佐证。虽然他还远远未能理清这其中的脉络,却已经足以兴奋莫 名。因此他急于与女朋友分享,竟将他们未婚先孕的大事放到了第二位。   × × × × ×   然而,生活的变故还是让爱因斯坦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没有食言,立即加 快了找工作的步伐。在向欧洲几乎所有物理学家投寄求职信而得不到回音之后, 他转向更为“实际”的途径。他在大学中的同学、最好的朋友格罗斯曼(Marcel Grossman)的父亲在瑞士开工厂,与伯尔尼的专利局局长是好朋友。爱因斯坦便 一直催促格罗斯曼协助走他父亲的后门,帮他在专利局谋取一个职位。几个月后, 专利局终于发出一份招工广告,其中对雇员的要求明显是为爱因斯坦量身定制。   1902年1月,就在玛丽奇在老家分娩之际,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尚未落实 时便急匆匆地搬家到伯尔尼,开始他的新生活。他在那里又等了半年才被聘任为 “三级技术专家”——专利局中最低级别的入门岗位。但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这 已经足够好了:它不仅是一个有保障的公务员职务,而且其微薄的薪金其实比他 梦寐以求的大学助教位置还略高一些。况且,这好歹还是一个技术性的体面工作, 比被迫去卖保险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那年年底,爱因斯坦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终于首肯了他与玛丽奇的婚事。 1903年1月,爱因斯坦与玛丽奇在他们所谓“奥林匹亚科学院”好友面前举行了 一个简单的婚礼,双方都没有亲属出席。一年多以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开 始了他们清贫但温馨的小家庭生活。   还要再过一年,1905年3月,爱因斯坦才正式寄出他已经思考、斟酌四年之 久、关于萊纳德光电效应解释的论文,在那年6月9日的《物理年鉴》上发表。   随后几个月,他又连续发表了有关“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 “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质量能量等价(mass–energy equivalence)”三篇论文,完成他的第一个“奇迹年(Annus Mirabilis)”。 这四篇出自专利局低级职员之手、几乎都带有划时代突破意义的论文将奠定他在 科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爱因斯坦的境遇并没有立刻得以改变。他在学术界谋求教职的努力依 然频频碰壁,还将在专利局继续蹉跎三年。   × × × × ×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西南部,以前是施瓦本公国。那里的人以口音很重、语 言难懂著名,不怎么被其它地区的德国人看重。在他与玛丽奇的情书中,爱因斯 坦经常自称为“英勇的施瓦本人(Valiant Swabian)”。那是浪漫诗人乌兰德 (Ludwig Uhland)在诗里塑造的一个中世纪骑士形象。他激情地写道:“但是 英勇的施瓦本人无所畏惧(“But the valiant Swabian is not afraid.”)”。   爱因斯坦之所以大学毕业后走投无路,相当程度上也是他作为施瓦本人的倔 犟和固执所致。在爱因斯坦进入大学的19世纪末,物理学正进入登峰造极的境 界。麦克斯韦通过一组漂亮的数学方程统一了电和磁相互作用,揭示了电磁波的 存在并指出我们日常熟悉的光便只是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一种电磁波。这是物理学 自牛顿(Isaac Newton)以来最辉煌的成就。同时,麦克斯韦、玻尔兹曼 (Ludwig Boltzmann)等人又创立了统计力学,为热力学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爱因斯坦已经开始自己接触这些物理学前沿。但他发现 课堂中的讲义对这些激动人心的进展只字不提,只是重复过去的经典。于是,他 经常旷课,自己到咖啡馆阅读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等人的书籍论文,只是在考试 时依靠恶补格罗斯曼详尽的课堂笔记蒙混过关。他的行为和态度得罪了教过他课 的所有物理、数学教授。他们不仅不可能在他毕业时雇他做助手,更不愿意为他 这个不会在学术界有任何前途的“懒狗”(后来帮助爱因斯坦完善狭义相对论四 维时空理论的数学教授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对学生时代爱因斯坦 的评价)提供职业推荐。   在遭遇这番挫折之际,爱因斯坦没有灰心丧气。或为自嘲或为激励,他频繁 以英勇的施瓦本人形象自居,要与玛丽奇一起独自向整个欧洲物理学界挑战。在 得到专利局的稳定工作之后,他每天八小时、每星期六天上班。另外每天还花一 小时做家教,挣点钱贴补家用。其余时间除了与他“奥林匹亚科学院”同僚海阔 天空,便都用在钻研物理问题上。   奇迹年过去一年之后,依然在专利局安居乐业的爱因斯坦给他“奥林匹亚科 学院”朋友写信,回顾他那一年的那四篇论文。他依然很是兴奋、自豪,但刻意 强调其中的第一篇——光电效应论文——才确实具有“非常革命性”(“very revolutionary”)。他那时当然不可能料到十多年后正是那篇论文会为他带来 诺贝尔奖。但不仅是那个时候还是直到今天,更为人所知的是他那第三、四篇论 文,分别开创狭义相对论、揭示质量与能量的等价和转化关系。如同牛顿力学、 麦克斯韦电磁学,相对论成为爱因斯坦物理成就的代名词。   虽然爱因斯坦当时便认定他的光电效应论文比相对论更具革命性,他自己也 没能完全领会其深远意义。在那篇论文中,他石破天惊地提出光并不是麦克斯韦 方程中所描述的电磁波,而是由微小、分立的“光量子(light quantum)”组 成。唯有如此,才能理解普朗克的新理论,才能简单、完美地解释萊纳德发现的 那些与麦克斯韦理论不符的现象。然而,光量子是什么、遵从什么样的物理定律, 他也还没有切实的概念。   果然,他的论文很快遭到最先引入“量子(quantum)”概念的普朗克的强 烈反对。在那之后几十年中,他不仅面对老一代物理学家的诘问,还会与同辈的 玻尔(Niels Bohr)展开漫长的争辩,并领受新生一代物理学家的责难。当然那 时候的爱因斯坦的身名、地位都早已不可与在专利局时的他同日而语,他仍然发 现自己几乎总是一个人孤独而固执地挑战一个又一个既定或正在确立的物理体制。   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进入了量子力学新时代。   26岁的爱因斯坦无法预知这一切。但即使他明知前路坎坷,也不会犹豫彷 徨。因为英勇的施瓦本人无所畏惧。 (二)普朗克的绝望之举   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西方圣经中的上帝在开天辟地后,首先便 创造了光:“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只是这个“就有了”的光是什么, 上帝没有解释。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对我们如何能借助光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提 出过各种猜测,莫衷一是。   17世纪的牛顿以发明微积分、经典动力学闻名,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注重理 论的物理学家(当时被称作数学家)。但他自己也曾亲手做过一些实验,主要便 是研究光的特性。他通过系统的棱镜实验证明颜色是光本身的性质【关于牛顿的 棱镜实验,参阅《宇宙膨胀背后的故事(之四):察颜观色识星移》】,并提出 光束其实是由微小、肉眼看不见的粒子(copuscle)组成。   这种粒子在真空或媒体中传播时不受任何作用力,因此按照他的惯性定律会 走直线。当它们穿越不同媒介的界面时,牛顿假设这些粒子会受到一种未知的力 作用,因而方向发生偏移,即“折射(refraction)”。他提出不同颜色的光微 粒的质量略有不同:红光最大、紫光最小。根据他的动力学,它们受力后有不同 的加速度,因此偏移程度不同。这样他便能解释棱镜区分白光中各种颜色的 “色散(dispersion)”现象。   当时人们已经观测到光还会发生“衍射(diffraction)”,即光在经过障 碍物时不是完全按照障碍物边界所确定的直线行进,而是会有微弱的一部分光 “绕”进了障碍物的阴影里。牛顿同样把它归因于障碍物边界对光粒子的作用 力导致。   相对于折射,牛顿对衍射的这个解释十分牵强。而衍射恰恰是波动的特征。 我们在大厅里听演讲,不会被其中的柱子阻挡。因为声波可以通过衍射绕到柱子 后面。与牛顿同时代的虎克(Robert Hooke)、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等人早就提出光也是一种波,并非牛顿的微粒。   光的微粒说、波动说便成为17、18世纪的一大科学争执。虽然惠更斯的波动 理论在解释光的折射、衍射行为中更为自然,但牛顿的威望保证了他的微粒说一 直略占上风。   直到1803年11月24日,牛顿去世160多年后的一天。伦敦的英国王家学会迎 来了一个新的年轻天才。杨(Thomas Young)那时刚刚30岁。他14岁时就把圣经 翻译成13种不同语言。20岁时自己解剖牛眼,发现眼睛聚焦、成像的秘密,开创 了生理光学。接着,他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获得“物理、手术、助产博士” 学位。后来,他在研究物理、治病救人之余,兴趣又会转向语言学,是最早翻译 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提出“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 概念的先驱之一。因此,他被誉为“最后一个懂得一切的人(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可能是最早赢得这个称号的历史人物之一。   那天在王家学会,杨展示的是一个极其简单、如他所言“只要有太阳光就能 做”的实验。他拉上所有窗帘,使屋子里一片漆黑。接着,他在窗帘上扎一个小 洞,放进一束纤细的阳光。然后,他将一个宽约两毫米的小纸片伸进光束,观看 纸片的影子。那个纸片应该完全挡住那两毫米的光,留下相应的黑影——最多只 是黑影边缘上有一些来自衍射的模糊。   杨展示的结果正好相反。纸片影子的正中,应该最黑的地方却是明亮的。从 影子中间到边缘有着一道道彩色的条纹。杨解释说,这些条纹是因为太阳光的色 散。如果他在光束前面置放棱镜,只用单色的光做这个实验,那么他们在影子处 看到的就会是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样的条纹物理学家非常熟悉。观察被风吹皱的池水,能看到水波的荡漾。 如果水波经过一块石头,就会在石头后面看到与原来的水波不一样的细碎波纹。 那是由于水波分别从石头的两边绕过,在石头后面相遇时互相干扰,造成水波有 些地方增强有些地方减弱的效果。这个现象叫做“干涉(interference)”,是 波动的特征之一。   杨所展示的,便是光束从纸片的两边“绕”过后,也在那后面发生了干涉现 象。牛顿的微粒说好歹能勉强解释光的折射和衍射,对干涉却完全无能为力。杨 的这场演讲标志着微粒说终于退出历史舞台。惠更斯的波动说被普遍接受:光束 不是由微粒组成,而是一种波。   × × × × ×   半个多世纪后,1864年12月8日,站在王家学会同一个讲台上的是苏格兰人 麦克斯韦。那时,杨早已去世。   麦克斯韦在会上阐述了他那著名的方程组,将那时分立的电、磁相互作用完 美地统一起来。在他之前,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变化 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在麦克斯韦的方程里,这两个过 程相辅相成,形成连续传播的电磁波。当麦克斯韦计算这个电磁波的速度时,惊 喜地发现便是当时已知的光速。于是,他骄傲地宣布,光其实就是一种电磁波。   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柏林的普鲁士科学院在1879年公开悬赏, 重奖能在1882年3月1日前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的人。结果,没有人赢得这个奖。 当时做了一番准备但畏难而退的赫兹迟至1887年才完成这一壮举——并同时发现 了光电效应现象。   赫兹在试验中实现的便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无线电波。与光波一样, 那也是电磁波的一种。作为纪念,电磁波的频率便是以“赫兹”作为单位。当有 人问这种电波有什么实际用途时,赫兹无可奈何地答道:“没有任何用处。这只 是一个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正确。”   虽然赫兹在这一成就对社会进步所能产生的影响严重地缺乏前瞻力,他对科 学的信心则毫不含糊。两年后,他凯旋式地宣布:“从人类观点而言,光的波动 理论已经毫无疑问(“The wave theory of light 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beings a certainty.”)。”   其实,在19世纪末,乐观是物理学家的共性。他们普遍认为物理学已经达到 完善境界,剩下的只是进行越来越精确的具体测量工作。1900年4月27日,发明 绝对温度制的开尔文勋爵(William Thomson, 1st Baron Kelvin)在王家学会 上发表了一篇流传广泛的演讲,指出在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只存在两朵乌云尚 待解决,即“以太”和“黑体辐射”两个未解的难题。   这两朵乌云恰恰都源自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   水波来自水分子的集体振荡。声波则是空气分子的集体振荡。波动不是一种 独立的运动,而是需要某种承载这个波的媒介物质以协同的震荡方式形成。如果 光是波动,自然也需要一个媒介。这正是当初牛顿反对波动说的一大理由:光从 太阳、星星来到地球,很难想象整个宇宙会充满着这样一个我们没有觉察的媒介 物质。而且,如果有的话,也应该在太阳系星体运动中反映出来。牛顿的引力、 动力学在天体运动中的精确成功说明没有这样的物质存在。   惠更斯只好假想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以太(aether)。它像水、空气一样 通过振荡传播光波,但除此之外不参与任何物理作用,因此不影响牛顿力学的应 用。然而,所有寻找以太的努力都失败了。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 (Albert Michelson)和莫雷(Edward Morley)进行了精确的干涉仪实验,没能 发现地球和以太之间的相对运动,基本上排除了以太存在的可能。   这第一朵乌云最终由爱因斯坦在1905年那个奇迹年所发表的第三篇论文清除。 他指出,麦克斯韦理论中的电磁波与水波、声波有显著的不同,是可以自己在真 空中传播而不需要任何媒介物质。由此带来的相对速度问题则可以通过他新创立 的狭义相对论圆满解决。   那另一朵乌云,则如同爱因斯坦所言,需要比相对论更具有革命性的观念突 破。   × × × × ×   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是18世纪中叶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 (Gustav Kirchhoff)发现的一个规律。   当铁匠将铁器放在炉火中加热时,原来暗黑、不发光的铁器会随着温度升高 逐步呈现桔黄、通红等色彩。经验丰富的工匠只要看看颜色就能判断出铁器所在 的温度,俗称“看火色”。作为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将这个生活经验提炼成一个 抽象的物理问题,叫做黑体辐射。   他所说的黑体是理想化的材料,能够完全吸收来自外界任何频率的热辐射, 没有任何反射(所以叫做“黑体”)。同时,它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热辐射与所在 环境达成热平衡,即保持同一温度。根据简单的热力学定律,基尔霍夫推断,这 样的黑体的热辐射强度只会与频率、温度有关,而与物体本身是金属还是木炭、 固体还是液体等等没有关系。   这样,在任何给定的温度下,黑体辐射在每个频率上的辐射强度都会是一定 的,可以画出一条普适的频谱曲线。基尔霍夫自己没能推算出这个曲线的形状。 但他强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希望物理学家为此努力。   几乎同时,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理论。于是,基尔霍夫黑体的热辐射也就是 包括发光在内的电磁辐射。我们平时看不到周围物体的发光,不是因为它们没有 热辐射,而是室温下的黑体辐射主要处于红外波段,只有带上特殊的红外夜视仪 才能观察到。当物体被加热到摄氏500度高温时,其热辐射的高峰才会从红外转 为可见光。这时,我们能直接看到其发光,颜色也会随温度升高逐渐从紫蓝演变 成红色。   虽然理想的黑体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真的存在,日常生活中物体,包括铁 匠炉中的铁器、砖窑里的土坯,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黑体,也就可以看火色。 不仅如此,我们通过看“火色”就能知道太阳的表面温度在5000度以上。   × × × × ×   在基尔霍夫之后几十年里,德国的物理学家果然将黑体辐射作为重点科研项 目,设计出各种方法测量其频谱。1893年,柏林大学的维恩(Wilhelm Wien)在 实验基础上总结出一个经验公式,可以很好地拟合当时的数据。   那时,普朗克已经是40出头的中年人,在柏林大学接替了基尔霍夫的教授席 位。他为维恩这个公式赋予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黑体辐射的正统理论。 该公式也因此被称为“普朗克-维恩定律”。对这个突破,普朗克信心满满。他 在1899年的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夸下海口:这个定律其实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等价。 如果出问题,那么整个热力学体系也就会麻烦了。   他的大话竟然没能挺过一年。1900年10月7日,柏林工业大学的实验物理教 授鲁本斯(Heinrich Rubens)夫妇应邀来到普朗克家做客。在两位夫人聊天之 际,两个物理学家躲进了书房。鲁本斯透露,他们在黑体辐射测量上已经推进 到新的、更低频率的远红外波段,得到的数据与普朗克-维恩定律所预测的相差 极大。   普朗克深感事体重大。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在家仔细研读这些新数据,很快发 现他只要修改一下普朗克-维恩定律的数学形式,就能同时与过去和新的数据完 美符合。问题是,他已然宣布既有的定律是热力学的唯一结论。现在他又如何才 能解释这个变化?   更迫切的问题是他没有时间。   仅仅12天后,德国物理学会召开大会。鲁本斯的合作者做了他们最新成果 的报告。他们展示的曲线果然与普朗克-维恩定律大相径庭。之后,普朗克不得 不站出来应对。他坦承一年前的大话可能说过了头,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许并不能 确定地导致普朗克-维恩定律。在新的实验数据面前,后者显然不够正确。   接着,他话音一转:请容许我展示一个新的规律。他随即亮出那天晚上根据 新数据所推出的新公式,果然与实验数据几乎天衣无缝。   普朗克的新公式是在已知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倒推、拟合而得,作为理论学家 属于“作弊”。为了能找到一个理论上站得住脚的缘由,他在紧接着的几个星期 里绞尽了脑汁。终于,在12月14日的又一次会议上,他给出了一个至少是数学推 导上的根据。他说,如果我们在计算中假设黑体吸收、发射电磁波时的能量有一 个与频率成正比的最小值,就可以得出那个完美的新公式。   他把那个最小值叫做“量子”(quantum,这个名词在德语中只是“数量”的 意思)。   可能因为新的公式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太优美,在座的物理学家没有纠结普朗 克的推导过程。从那之后,这个新公式被正式称为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定律”。 而那之前的“普朗克-维恩定律”则静悄悄地退位为“维恩定律”,仿佛从来没 有与普朗克有过任何瓜葛。   普朗克大松了一口气。他后来回忆道:“那是一个绝望之举……我知道这是 一个基础性问题,我也知道答案。但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找出一个理论解释,只 是不能违反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律。”   他没想到,远在瑞士的伯尔尼,一个专利局小职员却很快看穿了他这个马虎 眼,并从中看出了实现更革命性的突破之契机。   (待续) ※※※※※※※※※※※※※※※※※※※※※※※※※※※※※※※※※※※ 本期编辑:笨狸 本期校对:程鹗 审 稿:方舟子、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4.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