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0/12(第三二三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2.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回江南                  § 张雪昆:回江南          §   ·张雪昆·                  § 【网讯】             § 一只以梦为翅的蝴蝶                  § 盘旋着要寻树根 【牛肆】             § 一颗以莲为心的珍珠                  § 滚动着要入淤泥 夏 沙:世故三昧         § 江南的烟雨 石韵小拾:疫情之际空访新加坡   § 隐约有淡绿的瞳孔      中国大使馆       § 紧握铅笔:西方的民主选举     § 古道上      是资本游戏吗?     § 一位穿蓑衣的人                  § 捡拾着青山的深呼吸 【丝露集】            § 我想听的牧童吹笛                  § 沉没在灰瓦白墙中 黄明红:《霍乱时期的爱情》与   § 往日的木船渔火      新冠时期的美国选情    § 在蓝水里慢回首 椿 楸:皮欧先生         § 许多画面 黄 怡:初闯洛杉矶        § 被跃起的小鱼带到远处                  § 【网里乾坤】           § 青石板路上的我的背影                  § 被白发取走一半 Goodhelper:通俗肤浅地说说英国  § 晚霞燃于双眼       和王室的来源     § 今天已残 孙 谦:独不见·苏菲的寄身之言  § 西风寒了双鬓     ——库尔德诗人瑙利的诗  § 明天已现                  § 桃花梨花栀子花 【网萃】             § 伤了心                  § 程 鹗:宇宙膨胀背后的故事    §     (三十一)        §                  § 【网讯】∽∽∽∽∽∽∽∽∽∽∽∽∽∽∽∽∽∽∽∽∽∽∽∽∽∽∽∽∽∽∽ ◆ 由于从12月15日起yahoogroups停止服务,新语丝新到资料邮件订阅改用: xinyusi@googlegroups.com 由于从yahoogroups引出电子邮址失败,20年来积累的几万名订户资料没法移走, 请重新订阅(在google groups页面搜xinyusi)。 【牛肆】∽∽∽∽∽∽∽∽∽∽∽∽∽∽∽∽∽∽∽∽∽∽∽∽∽∽∽∽∽∽∽ ◆             世故三昧               ·夏 沙·   鲁迅曾在《世故三昧》一文中这样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 “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 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然 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免于“不通世故”的恶谥,怎样才能真正适应这个社会, 怎样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做人呢?是学会了明哲保身、进退自如;还是学会了随波 逐流、甘于沉默;还是学会了保全自我、真实生活?做人可以说是一生的修行, 对大多数人而言,怎样把握做人的尺度,怎样磨炼自己的“情商”,怎样隐藏自 己的世故,都是在人生理想和生活现实间的一种妥协,都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和 遍历艰辛中的一种求索,都是在通达人情和理性觉醒后的一种渐悟。   我想那些具备了一定科学素养与启蒙精神的人最能体会到这种两难和挣扎, 尤其是其中的方粉群体。在中国,批评宗教,批判中医和传统武术,支持转基因 技术,启蒙公民意识,约束政府权力等等, 都与现在的“主流民意”相悖,都 属于人群中的异类观点,如果你敢在自己的生活圈和朋友圈公开发表这些观点, 都无异于是在自绝于群众,并且这么做的后果是你将不得不面临大多数人的误解、 孤立、仇视以至攻击,甚至还要面临被政治迫害的现实威胁。只有那些精神强大、 坚强勇敢、真实洒脱的少数人,才能将这些观点公之于众,并为提高群众的科学 素养和公民素养而做出努力,只因他们把科普、揭假与启蒙当成了自己的一种社 会责任和人生价值。   而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恰恰是一种“不通世故”的表现:这个世界上存在的 问题多了去了,社会不公、是非不分和黑白颠倒的现象也到处都是,你能管得过 来吗?你以为你是救世主吗?你跟个愣头青一样这也看不惯,那也受不了,不正 好证明你对这个社会还是愤青一样没有看透、没有适应吗?你以为管了会对你有 什么好处吗?大家反而会责怪你多管闲事,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进行报复。   “所以,你最好是莫问是非曲直,一味附和着大家;但更好是不开口;而在 更好之上的是连脸上也不显出心里的是非的模样来……他单责个人,正是最稳妥 的办法,倘使兼责社会,可就得站出去战斗了。责人的‘深于世故’而避开了 ‘世’不谈,这是更‘深于世故’的玩艺,倘若自己不觉得,那就更深更深了, 离三昧境盖不远矣”,这正是“苛求君子,宽纵小人”的深层原因所在。一旦社 会上有什么事件或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不表态就不表态, 随波逐流最安全,如果非得表态,那就必然只是个人有错,而不是社会有错;非 要责个人,那就必然是君子的错,而不是小人的错。   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这几乎是历代群众对这两类角色的共同态度,类似的 说法还有“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言下之意就是君子即便被你得罪了,也 不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反而还会找理由原谅你,甚至还会对你“以德报怨”、 “尽释前嫌”。这正是历代群众对君子的期待,如果你不忍不让、不肯吃亏,做 不到默默地吃苦,甚至喷血而亡,那群众就要反过来指责你心胸狭窄、德不配位 了;反过来对小人呢,群众对他的期待则低到几乎没有,对他的卑劣狡诈、蛮横 无理、反复无常,反倒有些习以为常、默许纵容。即便小人一再地挑衅和突破了 群众的底线,也会被群众轻易地原谅,群众还会贴心地帮小人找到理由,甚至还 会对小人“以德报怨”、“尽释前嫌”,只盼他能够良心发现、见好就收。也正 因为群众知道小人会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不依不饶,一旦招惹可能会引来无穷 麻烦,所以根据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们必然会选择去得罪君子,而不是得罪小人。 做君子本来应该是一种被社会鼓励和奖赏的行为,然而君子得到的待遇反而却是 最不公平的,这不仅会让本来就占少数的君子逐渐退化为群众甚至小人,也会把 绝大多数人逼成伪君子,导致整个社会道德底线的滑坡。   作为一个全程目睹了方舟子和崔永元关于转基因问题争论的观众,我清晰地 记得群众是如何对崔永元的贪污腐败、造谣谩骂、胡说八道、胡搅蛮缠百般原谅、 说尽好话,谓之“真性情”,甚至还把这个泄露国家机密、高价卖有机食品收粉 丝智商税的无良商人形容成了“民族英雄”,而对方舟子据理力争、理性克制的 回应,群众又全是教他怎么为人处世的“忠告”,恨不得拿显微镜找出方舟子的 哪怕一点无心的过失,找不到甚至还要由方黑进行无耻编造、大肆渲染,直到把 方黑内心的阴暗与卑劣宣扬得满世界都是,只为了将始终坚持科普和揭假的方舟 子污名化,接着不由分说地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谓其“吵架”,这正是苛求君 子、宽纵小人的表现。最近结束的拜登和川普的总统选举辩论,也正是印证了这 样的规律,群众对川普的粗暴打断、无视规则视而不见、轻描淡写,川粉甚至还 为此拍手叫好,谓之“真性情”,对拜登偶尔忍不住的几句反驳反而大惊小怪、 口诛笔伐,接着不由分说地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谓其“吵架”,这也正是苛求 君子、宽纵小人的表现。   正因为想要坚持一点真相是如此艰难,虽然我在网上遇到过不少热心科普、 揭假与启蒙的朋友,但我一直都劝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和在网上一样怎么想就 怎么说,甚至最好是不要谈起。如果迫于情势一定要说,也一直都劝他们在与亲 朋好友的交流中采用智取的手段,不要和他们发生冲突;在生活中的一对一科普, 也提醒他们要注意观察自己的科普对象,如果发现对方在逻辑水平、认识态度、 知识储备上存在重大缺陷,那就要学会点到为止,而不是继续纠缠下去,否则最 后只可能是把双方的关系搞僵甚至反目成仇。我在早期与无数的反转控和中医吹 争论时,也曾妄想通过这样的科普能让他们有所醒悟,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悟得那 些听得进去科普和启蒙的人绝大多数属于一点就通,并不需要你旷日持久、反复 拉扯的争论和辩驳,而那些你妄图改变的反转控和中医吹,绝大多数并不会因为 你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举证和科普而有任何的改变。 当然,虽然现在策略已 经改变,我却依然敬佩那些能够敢于站出来并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科普、揭假和 启蒙的人,也依然在以他们为榜样,只因为我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与不易。   梁遇春曾在《一个“心力克”的微笑》中这样写道:心里蕴蓄有无限世故, 却不肯轻易出口,混然和俗,有如孺子,这才是真正的世故。……最高的艺术使 人们不觉得它有斧斤痕迹,最有世故的人们使人们不觉得他是曾经沧海。他有时 静如处女,有时动如走兔,却总不像有世故的样子,更不会无端谈起世故来。— —那么按梁遇春的说法,今天我在这谈世故和做人,自然也是证明了我其实“不 通世故”:凡事一说,即落言筌,不再能得三昧。说“世故三昧”者,即非“世 故三昧”。不过比起得到什么“世故三昧”的真谛,我却认为找到自己真正的人 生道路才更为重要。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呢?关键就在于你自己的价值 取向。如果你认为活得真实明白最重要,那就努力去厘清事实的真相;如果你认 为活得轻松自在最重要,那就用难得糊涂的态度面对人生;如果你认为活得左右 逢源最重要,那就让自己变得混俗和光。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你就走向 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趋利避害可以说是所有人的本能,但也偏偏就有那么一些 人可以超越自己的本能,经受了流言蜚语的侵袭,抛弃了利害得失的算计,选择 了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就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 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2020.10.3 ◆          疫情之际空访新加坡中国大使馆               ·石韵小拾·   11月初的星期五,对我的工作来说是个忙碌的日子。但因为需要到中国大使 馆办理护照延期,这个平常忙碌的日子就变得特别起来。尽管请了半天假,早上 6点多起来却不敢去早锻炼,先查了工作Email,果然美国同事发了邮件有事情需 要马上处理。花了一两个小时处理完工作的事情,才吃了早餐,然后就乘地铁前 往乌节路。   走出地铁站,看到乌节路已经装饰了起来,“Hitachi”的字样很是显眼, 一个大大的蝴蝶结横幅上写着:“Love The Christmas” 、“Christmas On A Street”。装饰以蓝色为基调,甚是雅致,但却也人感受到几分忧伤,或许合了 疫情的现状吧。   我沿着街道走往在Tanglin路上的中国大使馆,走路要20分钟左右。尽管新 加坡新增的新冠案例在社区已经连续多日为零,偶尔有一两例而已,大太阳下人 们依然自觉地戴着口罩,不管大人小孩,一副习惯成自然的模样,这么开阔的街 道上走路,我自然又是那个把口罩提在手上的异类。   走到Tanglin路,远远看到中国大使馆外面新盖了一个红色顶棚的长亭。还 要十几分钟才到我预约单上写的11点,门口已经有四五个人,有的坐在画着要保 持距离的叉叉的长凳上等,有的则在看着两边的布告栏,我则坐下来在手机上看 小说。到了11点,来的人大约有10个左右,门没有开,大家都有点纳闷,互相看 看,又继续等。有人交谈了起来。我想大使馆不守时可能也属于正常现象,又继 续看我的小说。   一个穿着白色上衣的三四十岁的女子凑近过来要跟我说话,我以为她要劝我 戴上口罩,因为我遇到过这样的好事者。于是,我下意识地戴上口罩,没想到她 问我:Can you speak Chinese? 我说可以啊。她于是就问我是否要先预约,我 说:是啊。她说她没有预约,以前都是直接过来的,所以今天也就直接过来了。 我说你上网搜一下很方便啊。然后她就抱怨自己无知,什么都不知道就跑来了。 我说:没关系,现在搜一下就好啦。她似乎不知道怎么搜,于是我就把关键字输 入Google搜给她看,她就跟着做。然后突然问我:“我可不可以留一下您的电话, 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您?”我很直接地说:“实在不好意思,不太方便。你按着说 明做,不难的。”她很和顺地说好。我心里想,她不问别人却来问我,是不是因 为我没有戴口罩,看起来比较容易接近?   另一个穿红色连衣裙的女子说她也是没有预约,因为她有试着在网上约,但 是到了明年都没有空档。她说她的护照下个月就到期了,8月初她就曾直接到大 使馆来想办理,使馆人员却因为她没有预约不让她办,又告诉她还早呢,反正现 在疫情之际也回不去。如果回去了也可以直接在国内办。她想着到国内要被关几 个星期,哪有时间再去折腾护照,还是先在这里办好,所以今天特意请了假过来。   这么十个左右人中,只有我和另外一对夫妇是有预约的。已经过了近半个小 时了,使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对,门口装了一个呼叫按钮, 但是按了半天都没有回应。门口贴的“温馨告示”上留了电话号码供人工咨询, 那对夫妇打了好久也没有人接。   我跟他们核对一下情况,他们也是通过网上预约,并选择通过邮寄办理。但 是,邮件回复的信件上写着:“附件为您在海外护照在线预约网站上填写的申请 表,请下载打印后持表前往预约的使领馆办理业务!”我说,我本来是想直接邮 寄就好了,但是收到这个邮件后只好特意请了假过来,因为申请时就看到预约的 空档很少,担心今天不来不知要推到什么时候。他们说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所以,虽然“温馨提示”上写着:“按照国内统一部署,目前使馆领事服务 大厅仍未恢复对外办公。” 我们一开始都天真地以为这“不恢复对外办公”指 的是不可以“walk in”但预约照样可以办理。但现在看来已经过了半个多小时 了开门的可能性不大了。我于是继续打“人工咨询”的电话,好不容易有人接了, 我告诉她我有预约正在正在门口等,她说你选择的是邮寄吧。我说,“是,可是 你们的回邮说要到使馆来办理。”她说:“抱歉,那是系统的统一设置,你还是 要通过邮寄的。我们没有对外开放的。”我问:“那使馆什么时候开放呢?新加 坡的疫情已经很轻啦。”她说,“不知道,这是国内统一部署的。”   放下电话,跟大家说了情况,大家都悻悻然, 但都有点不甘心,都是放下别 的事情特意来的,于是又逗留了一会。突然,大门漏了一条缝,有一男一女的使 馆工作人员走出来,大约是要去吃午餐。几个人赶快凑上去问,女的不太理睬快 步走了过去,男的态度还不错地说着废话:“你们说的情况我都不知道,你们打 电话问,打不通再打。”大家自然也不好再为难他,看着他们走远。没有预约的 大都比较淡然准备走了,但还是有的说:“难怪很多人想换护照,这是什么办公 态度,按铃不应,电话不接。”那对有预约的夫妇在拦着出租车,大约还要赶去 做别的事情,我走过时他们恨恨地跟我说:“中国大使馆太差劲了。”我离开时 又遇到一位赶来的小伙子,也说他是有预约的。我跟他说了情况,他说:“他们 怎么不写清楚呢,浪费我时间。”   我的时间也一样被浪费了。翻到我在四年多前到大使馆后发的朋友圈:“走 进驻新加坡的中国大使馆,感觉就像回到了国内,他们有些人的行事作风,爱理 不理的派头,以冷漠面对微笑的态度,都如出一辙。好处是,假期也是随国内的。 所以,我得以在今天假期之时把该办的事办了也是好的。2016.7.16” 而今天, 同样是到中国大使馆,我则是在请了假后都没有把该办的事办了。   看到我上面写的“如出一辙”,体会着“统一部署”的强大威力,在新加坡 苟安一隅的我有点悲伤。   (写于2020年11月13日) ◆           西方的民主选举是资本游戏吗?                ·紧握铅笔·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又拉开了序幕。每到这时候,一些不喜欢民主的人就爱 嘲笑美国的选举。一个常见的嘲笑是,所谓的民主选举不过是资本游戏罢了。恰 好,今年的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面临经费短缺,没钱在原定的在十几 个战场州做广告。看到特朗普经费紧张,一些华人川粉(特朗普的粉丝)在网上 大力号召捐款助选。于是,“民主选举是资本游戏”的说法又流行起来了。   “民主选举是资本游戏”,意思是只有有钱的人才玩得起选举,才能撒钱做 广告,让更多的人投票支持自己。言外之意,民主选举就是一场披着“民主”外 衣的金钱游戏,并不高尚,无关我们老百姓。   选举的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是无条件的,只要年满相应的 岁数,美国是18周岁,就都可以行使。被选举权有一定门槛,毕竟被选举人一旦 选上,是要承担巨大责任的,要有相应的能力,不可能人人去选。行使被选举权, 当然要拼能力,否则还竞选啥呢?筹集经费的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特朗普竞选经费不足,恰好反映他糟糕的四年执政,由于众叛亲离,没有社 会精英和大量经费愿意支持他。他的铁杆支持者包括华人川粉虽然被洗脑之后死 忠于他,为他捐款助选,但这些人都是普通人,能拿出多少钱来呢?   因此,经费不足的问题,反映的是竞选人的能力不足,支持他的人太少,而 不是民主选举本身有问题。   把竞选需要筹集经费,嘲讽为选举是金钱游戏,显然是错误的。对于大部分 社会大众来说,主要是行使选举权。行使选举权,就是在行使公民的权利,就是 民主制度的具体体现。批评一些国家专制、不民主,人民无法参与选举,当然主 要也是指无法行使选举权,而不是被选举权。如果连选举权都无法保障,哪里敢 奢望被选举权呢?   人是社会化的,人群结成社会组织最终形成国家,国家的管理形成政治制度。 因此,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在当今社会,有两种主要的 类型,一种是民主的政治制度,另外一种是专制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当然是好 的,专制制度则是不好的。专制制度国家往往将自己宣传为民主国家,就是证明。   民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的治理遵照人民的意愿展开,维护人人自由和平 等,涉及公共的事务,由人民共同投票做出决定。专制的政治制度,则是由少部 分人垄断国家权力,人民没有参与的权利,人与人之间也就不是平等的。虽然这 些国家往往会拼命掩饰这一点,不断宣传人与人是平等的,人民是当家作主的。   不管是民主制度还是专制制度,负责领导国家事务的人,都是一小部分人, 大部分人要去从事其它工作。由于领导国家的这部分人手中掌握着国家最大的资 源,因此,监督这些人行使权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重要的 区别之一就在于此,民主制度下,领导人是由全体人民投票选举产生的,接受人 民的监督。而专制制度下,领导人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不对人民负责,不受人 民监督。   人民参与政治首先需要的是投票选举权,由此去产生和监督领导人。如果不 能保障选举权,就是侵犯了起码的人民权利,就可以划为专制国家。将竞选人的 竞选活动,嘲讽为少部分才玩得起的金钱游戏,有意混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则 是在为专制制度站台。   不要再去嘲笑西方的选举是资本游戏了,先保障我们自己有选举权吧。 【丝露集】∽∽∽∽∽∽∽∽∽∽∽∽∽∽∽∽∽∽∽∽∽∽∽∽∽∽∽∽∽∽ ◆        《霍乱时期的爱情》与新冠时期的美国选情                ·黄明红·      在办公室里,只自己一个人,雨打窗户的声音滴滴嘟嘟不间歇。本来是想在 办公室里安静准备下个星期二的重要会议,但是对于昨天刚读完的《霍乱时期的 爱情》的一些想法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无法专心准备会议,于是还是转 到这里把想法倾倒出来吧。   选择在薄荷读这本书,是因为介绍说这个小说写的是一段跨越50年的爱情, 特别是涉及老年人的爱情。我一直相信爱情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年龄的, 但老年人的爱情很少被描写,所以我很好奇,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的老年人,他 们的爱情是怎样的?   读完书的感觉和我对书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其实我认为重点不在于老年人的 爱情,而是强调爱情的虚幻和荒诞。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爱情是十分虚幻的,然 而细节的描写却又十分真实,于是它就给你内心很大的冲击,让你无法忽视它给 你的感觉。每个人的感觉可能都不同,之前看介绍有的人觉得书里描写的爱情伟 大,我看完后却觉得这样的爱情十分飘渺、自私但是又很真实,它充满了矛盾, 于是你的感觉也充满了矛盾。有时你会鄙视它,有时你又会欣赏它,甚至受了感 动。   无疑,作者马尔克斯有着十分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生活洞察力,很多描述非常 精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这一段:   “She was embarrassed when she greeted him, and he was more embarrassed by her embarrassment. The knowledge that they were behaving as if they were sweethearts was even more embarrassing, and the knowledge that they were both embarrassed embarrassed them so much that Captain Samaritano noticed it with a tremor of compassion.”   一个“embarrass” 的不同用法把一对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的老人见面时的 那种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互相之间喜欢却又因为自己的年纪要掩饰,掩饰难免 引起尴尬,一个人尴尬又引起另一个的尴尬,知道互相尴尬就更加尴尬。情感和 认知之间就这么相互作用让人无处可逃,在任何年纪都一样。   男主人公Florentino Ariza 对女主人公Fermina Daza一见钟情,终其一生 都活在她的影子里。他对她的爱情是虚幻的,年轻的Fermina和他交往了一段时 间后突然意识到并断然拒绝了他,说:“今天,当我看到你,我知道我们之间除 了幻像,什么都没有。”   然而,虚幻的爱情, 当它成为一个passion后,力量却是极为强大的。为了 能配得上自己的心上人,Florentino Ariza不断往上爬,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成 为他叔叔的继承人接管了公司。为了应对因为虚幻产生的精神上的空虚,他不断 地从其他女性身上得到性满足,居然用了25个本子记录了622个和他发生关系的 女性。但同时,他还能成功说服自己并没有背叛Fermina,以致于他最后还可以 脸不红心不跳地和Fermina说他为她保留了处男之身。在他接触的女人中,有三 个人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那个狂热养鸽女Olimpia Zuleta,Florentino 在她 身上写了字,害她被老公发现割喉身亡。最后的那个未成年少女América Vicu?a ,他用各种手段骗取了她的信任并成为他的性伙伴后,为了Fermina就抛 弃了她,不管不顾。可是当他跌倒瘫倒在床时,América Vicu?a 还伺候他,最 后却为他自杀了。他虽然心有愧疚,但为了Fermina,他都可以把她们从心里抹 去。比较聪明正常的女人是Leona Cassiani,她帮助他在公司往上爬,但并没有 与他发生性关系,算是保全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个Florentino简直是个精神病患者,可以把一切寄托于幻想当 中,所以他失去了人性,被他玩弄的女人都成了他的工具,他可以对她们不管不 顾,她们只是成为他小本本上的记录,需要时找她们用一用。虽然,你在读书时 可能不会直接有这样的感受,但当我看完书,再回头想此人的所作所为时,觉得 任何一个女子遇到这样一个男子,如果投入进去,都是噩梦的开始。   另一方面,女主角Fermina Daza是个和Florentino完全不同的人,她是感受 力非常强的人,活得很真实,也因此对世事看得比较透彻,所以一开始就能识别 出Florentina把她当作一个幻像,并觉得他就是一个影子。她说:“他好像不是 一个人而是一个影子。”她本能地知道跟Florentino在一起不会幸福,所以果断 地选择了Dr. Juvenal Urbino。她很了解人的心理,和她老公Urbino一起到欧洲 旅游,Urbino也是很惊异于她很擅于与陌生人打交道。她说到买卖东西:“卖东 西时你需要语言,但当你买东西时,对方会想尽办法了解你的想法。“还有关于 他丈夫对她的爱她心里也很明白:“她知道这世界上他是最爱她的,但都是为了 他自己,因为她正好能提供给他他所需的一切。”   她是真实而自私的。从小,当她在厨房打破一个碟子,或者不小心手被门夹 了,或者摔倒了,她都是要怪罪身边的人,说:“都是你的错。”   她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在上流社会敢于独树一帜。她说:“在社交生活的 关键是你要学会应对恐惧,而在婚姻生活的关键则是学会应对沉闷。”她看透教 会的虚伪,在牧师问她是否曾背叛她的老公后,她不回答,并从此不再见牧师。 她的女儿挑战侮辱了她和Florentino的交往,她就和女儿断绝了关系,不让她再 进她的家门。   这样一个人本质上和Florentino Ariza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她最后也无法忍 受现实的虚伪,只好和Florentino 一起生活在虚无缥缈的船上了度余生。所以, 读完书后我的感受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和霍乱一样,是虚幻、病态而疯狂的, 谈何伟大?伟大的爱情之所以能称之为“伟大”,应该是心灵高尚的人之间的真 情实感,应该是心灵相通而又真心愿意身体相拥,应该有本能的渴望又有理性的 牵引,而不是自私之徒失去理智的一厢情愿。   联想到现在,正是新冠疫情汹涌不定的时候,许许多多发生着的事情,也是 让我感觉到虚幻,病态甚而疯狂。直接可以用这些词来形容的自然是现任美国总 统川普。他可以信誓旦旦地说着各种谎话,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胡说乌克兰阴 谋破坏2016年大选,说美国宪法第二条可以让他想做什么都可以,说风车噪音导 致癌症等等。他在感染新冠还没有好之前,坐在车里出医院去跟支持者挥手,完 全不考虑陪同他的人会受他传染;他说只有最低智商的墨西哥申请避难的移民才 会守法出庭;他在接受《60分钟》采访时抱怨给他的问题太难而给拜登的容易, 当场恼羞成怒走了;他提出用核弹轰炸飓风;他居然嘲笑拜登相信科学家让拜登 将此作为竞选标语。   前两天川普居然在他自己的推特发了一组对比视频,上方的视频显示双手挥 舞、手机高举、红帽子涌动、拥挤在一起的人潮上方,一架直升机在空中盘旋, 激起万千灰尘,背景放着《Fortunate Sun》的激扬音乐,人们在嘶吼着;下边 的视频则是一个身穿西服顶着一头白发的身材瘦长的男子沿着长长的阶梯轻盈地 向下快走,走到一个绿色草坪平地上,坐在地上画着圆圈的椅子上的人们纷纷站 起来向这个男子致意。如果你只是突然看到这样的对比视频,你一定以为这是两 场性质非常不同的活动,或许上边的是巨星的造势,下边的是个学术活动?如果 你进一步了解,这两个活动都是发生在新冠肆虐的时期的总统选举造势,拥挤在 一起嘶吼是会怎样帮助病毒散播,而保持距离是科学家们力荐的保护措施,你就 会了解上边的造势者是多么地疯狂和自私,而下边的造势者则是克制理性和为人 着想;然后,你能想象川普发这视频时对自己的大场面的自得,可是,你接着想 到的是拜登是行将80的老人,可他走下楼梯时矫健轻盈的身姿让你甚至忘了他的 年龄,你又想起川普在西点军校演讲后走下缓坡时的迟缓无力。你有点不解,是 怎样的无脑会让川普放这样的对比视频呢?除了他的死忠粉,有谁看了这样的对 比看不出他的自恋、虚荣和没有人性吗?   奥巴马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把当总统当作一场真人秀,他渴求关注。他只 在乎聚会人群,说他的场面大。他在一场造势中说,新冠,新冠,新冠!他嫉妒 新冠占据了大量媒体版面。”从奥巴马的讲话和表情,你可以看出他打心眼里看 不起川普。而在美国总统辩论时,当川普很夸张地说移民低智商才会出庭时,拜 登摇着头闭上眼睛的神情也表现出一种对川普人格低下的不屑。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品德低下、逻辑混乱、思维单一而且完全没有廉耻之心 的人居然是一个世界第一大国的总统!一个把最高权力当作passion的病人,就 如同把爱情当作passion的Florentino Ariza一样,也拥有了极大的能力,吸引 了一大堆忠实支持者。他居然有40% 左右的基本支持率,这些人不管他说什么做 什么甚至杀人放火都支持他。我不得不怀疑这些人和他一样多少有些精神方面的 缺陷,没法接受自己的缺陷,始终生活在幻想中。而川普给了他们一个强有力的 幻影,让他们把他幻想成敢作敢当的超人,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有价值的。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就如奥巴马说的,美国人民得接受川普带来的恶果, 已经有超过22万5千人死于新冠,超过10万个小业主停业。而川普的手下负责人 则公开说:“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疫情。”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人民还会继续选择 川普当总统吗?   这取决于美国人民有多少要从虚幻中醒来认清现实,结束在虚幻海洋上的漂 流。   至少目前为止民调上拜登是大幅领先的。再过四天就是美国大选了。拜登在 推特上写道:4 days to prevent another 4 years!   衷心希望拜登能够赢得大选,让正义战胜邪恶,让真实击退虚妄,让理性碾 压本能,让世界归于和平,充满希望而不是虚妄。   (始写于2020.9.12,完成于2020.10.30。 注:关于美国大选的素材来自于 方舟子先生的推特及延伸阅读。) ◆                皮欧先生                 ·椿 楸·      我喜欢人生里的火车,以及火车里的人生。   一上火车,人的世界就变窄了,窄到彼此无法擦肩而过。于是,一群相互面 对、左右相邻、前后接踵的陌生人才有了交谈的机会和结识的可能,并在各自距 离终点的倒计时里,装饰着彼此的梦。   多年以前,皮欧先生就装饰过我的梦,但愿我也同样装饰了他的梦。   我们仅有一面之缘。之前我们并不相识,之后我们也从未联系。十多年后, 他曾一度在我脑海中模糊得只剩下一个姓名,直到近来我翻开以前的手稿,才重 新想起他大致的样子。   那一面之缘,正是在公元2009年的一列火车上。那列火车自北向南,从冷到 暖,仿佛跨越了整个冬天。   那天,我要从巴黎乘火车返回蒙彼利埃。清晨的巴黎总是那么阴郁,一路上 我不敢抬头,以免遭受天空的白眼。等我昏昏沉沉地赶到车站,早已是精疲力竭, 候车厅里四处飘香的牛角面包,也无法唤醒我困顿的脸。火车刚一停下,我便赶 紧钻进车箱,并迅速找到自己的座位,准备打盹。我塞上耳机,戴上墨镜,裹紧 围巾,只想彻底关闭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绝。我期盼着,我的邻座不要来人。   有人轻轻碰了碰我——很不幸,邻座还是来了旅客。我往头顶上方乜了一眼, 对方是一位老人——他就是皮欧先生。我只好起身让他进去,他刚一坐下,火车 就开动了。   如果我继续冬眠,我们就从此不会再有交集,但他的手机改变了一切。   当时,他的手机猛然响起,抹去了我的睡意。他一边欠身去掏手机,一边反 复说着“抱歉”表达歉意,不知是说给我听,还是自言自语——显然,由于上车 匆忙,他忘记将手机调成静音。他小声地接了电话,嗓音接近耳语,一旁的我听 不清楚,但确认是法语,而且我听得出:他并非是法国人——他的法语带有浓重 的英语口音。   当然,令我感兴趣的并非是他的通话内容,而是他的手机铃声——那是一段 钢琴与乐队的快板,听起来颇像肖邦的音乐,但我不知它来自哪首作品。   我决定不再睡去。等他通话刚一结束,我便抬起头来询问他铃声来自哪首乐 曲。是肖邦吗?我用法语问他。   对于我唐突的发问,他先是有些惊讶,但随即回答了我,也用了法语:不, 是斯克里亚宾。   真是像肖邦呢,我说。我猜错了,有些不好意思,那时的我极少听斯克里亚 宾的音乐,不知该如何接话。   他忽然问我是不是音乐家。   我摇了摇头,告诉他我就是个学生,只是爱听音乐而已。   他说,那很好呀,他也是乐迷。   我并不奇怪他是乐迷。对于一个对古典音乐涉猎不多的人来说,斯克里亚宾 绝非是一个熟悉的名字,而一个能欣赏斯克里亚宾且用他的音乐作为手机铃声的 人,多半是个古典音乐“发烧友”。   至此,我们算是打开了话匣,破了冰。   火车在原野上飞驰,先后驮过巴黎的阴云和细雨,它前进的步履有些沉重, 直到进入勃艮第地区,才迎来久违的晴天。尽管阳光依然羞涩,却也能带来一次 温馨的沐浴。窗外,远处不时飘来一座村落,笋一般地从广阔的农田中冒出,那 里总有教堂的塔尖高耸着,冲破天地约定的界线,刺痛了披着白纱的蓝天。还有 那些被农田切割的小片森林,像是被修葺整齐的浓密胡须,为冬日的大地增添了 表情。   车厢里,我们互相介绍了自己,我才知道他的姓名。他叫莱斯·皮欧,从事 犯罪学方面的工作。他告诉我,他来自美国,这次来法国独自旅行。我告诉他, 我来自中国,现在法国求学,这次也是独自旅行。   皮欧先生说,他的法语是刚学不久。其间,他用极其缓滞的法语数落了巴黎 的阴霾和车站的拥挤,颇具法国人抱怨时的神韵。我知道大多数美国人都不会说 除了英语之外的其它语言的,或许归咎于他们心底对自己语言和文化的自豪,甚 至自负。当全世界如今都在努力学习英语时,我面前的这位“山姆大叔”却在头 发花白的年纪开始学习法语,钦佩之余,我对他好感倍增。   然而,老先生的法语听力并不太好,我们的交流十分吃力。我也不愿意改用 英语——我不希望打消他练习法语的积极性。直到他自己说着说着自动把法语换 成了英语,交流才变得通畅许多,尽管我的英语并不算流利。   那时我刚刚读博士一年级,他对我的专业——生态学以及研究的课题饶有兴 趣。只是,接下来的话题却陷入了一个对我来说算是“老调重弹”的僵局:他从 我的专业谈到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然后又延伸到中国的政治问题,最后就到了 老外最喜欢问中国人的那个“经典”问题——“西藏当年倒底是怎么回事?”   听到这个问题,我笑了笑,说,我们中国人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谈论政治。   他也笑了。   他应该是笑我的小聪明吧,当时我这样想。若干年后,我又想到,他也可能 是在笑我的谨小慎微。我人生的前二十年都在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度过, 从小学到大学,我与我的同龄人做得最出色的事情就是安分与沉默。我早已习惯 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很少主动发表观点或表达感受,更不用说在陌生人前谈 论政治了,即使当时的我已在自由奔放的法国生活了三年。   他见我有些羞赧,便又把话题移回了音乐。他告诉我,斯克里亚宾年轻时期 的音乐的确有肖邦的风格——我不知道他说这话是否有故意安慰我的嫌疑,不让 我为方才错误的猜测而窘迫。他还问我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谁。是肖邦吗,他用英 语问。   不,是莫扎特,我用英语回答他。   他说,那太好了,他也是莫扎特的乐迷。   从他的表情来看,他显然对我给出的答案满意,而我的内心在也在雀跃,我 多想立即对他吐露,跟他和盘托出:我是多么地热爱莫扎特,他早已是我生命中 的一部分,昨天我还在巴黎听他的音乐。况且,这样的倾诉还可以抵消我刚才略 为突兀的拒绝。   但我克制住了。之前我所认识的美国人似乎总把“awesome”、“amazing” 等溢美之词挂在嘴边,左一句“太棒了”,右一句“好极了”,久而久之,我知 道这些不过是口头禅式的叹词,不能当真的。   忽然,我有了个试探的想法。   要测试对方熟不熟悉莫扎特的音乐,是有很多窍门的。例如,每提到一个作 品时,我可以故意不说作品的标题全称,而只说出那些以“K.”字开头的克歇尔 编号,看看对方知不知晓是哪首作品。   于是,我故意列举了一些我喜欢的莫扎特作品,且只说它们的克歇尔编号, 而皮欧先生果然没有被难倒,全部知道标题。   嗯,这就对了,我们对上了“暗号”。这种感觉着实奇妙,在我的心中开出 了花朵。只不过,想到人家可能比我知道得还多,我还如此这样耍小聪明考验人 家,这又让我感到愧疚。   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莫扎特,甚至忘记欣赏窗外的景色,尤其是他,本来 特意选了靠窗的座位,却把眼神都给了我。我们聊天的细节至今大都被我忘记, 但有一句话我还记得,他当时说,顽童一样的莫扎特,音乐却一点也不浅薄。   我用力地点着头,补充说,即使在那些貌似浅薄的小夜曲和嬉游曲里也不例 外。   他说他无法赞同我更多。   听到这里,我既感动又感激。   在莫扎特这个话题上,我总有说不完的言语。早在中学时代,我鲜有真正的 欢乐,青春期时的我曾饱受抑郁的折磨,并一度痛不欲生,那里有我最为隐秘的 困惑,注定无法向他人诉说。正是莫扎特,用其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音乐语言, 给了我无穷的慰藉和信心。那些年里,莫扎特是我每天必定相遇的伙伴,却也是 我注定无法面见的贵人,他的音乐发出的道道光芒,引领我走出坎坷。那时的我 尤其迷恋莫扎特那些“浅薄”的小夜曲和嬉游曲,我爱它们甚至胜过爱他那些更 为著名的交响曲和四重奏。与此同时,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变得愈发孤单—— 在我的同学当中,即使那些最要好的朋友里,也没有一个人曾与我一起分享过莫 扎特音乐所带来的快乐。这种遗憾,接着又延续了大学四年,并跟随我走出国 门……   我蓦然觉得,这么多年岁月欠我的,都在这一刻全部还给了我,并把它对我 的所有歉意,填满了这辆向南疾驰的火车。   等皮欧先生再次开口对我说话的时候,他发现我已经哭了。   他不知所措,也不懂为何,于是尝试安慰我。   我说,别,我没哭,只是流泪,您千万不必介意,真的。我想用一切办法结 束这场“闹剧”,并索性闭眼,但无济于事——眼皮像雨天的伞,阻挡不了水滴 拧成绳索。   多年以来,每每想起那天的泪雨,我依然觉得荒诞且不可思议。可能也就是 从那一天起,一个萦绕我心已久的念头开始变得强烈得像一个使命:有朝一日, 我想把我与莫扎特之间的琐粹故事都写下来,并把它们分享给我将来的孩子以及 中文世界的青少年们。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精神上的 关怀,他们当中也会有人经历抑郁和挫折,或许将会从我的文字中获得一点点的 共鸣和释怀。   待我平息自己的时候,火车已经先后跨过了纤细的索恩诃和雄壮的罗讷河, 两条河流遂在其身后的里昂城内合二为一,永结同心。在冬日的照耀下,富丽堂 皇的里昂城就像一场巨大的筵席,为两条河流举行着婚礼。看到里昂,我的旅程 就已过半,而皮欧先生的旅程则即将结束——他将在下一站瓦朗斯高铁站下车。   我看了看时间,瓦朗斯快到了,便决定送给他些什么,感谢他之前的安慰。   送他什么好呢?我不知道。我一个穷学生,也没有什么可赠的物品,我的电 脑里倒是存有许多莫扎特的音乐,但人家很可能远比我更了解莫扎特,音乐收藏 也很可能远比我多。我拿不定主意,决定再问他一些问题。   我问他常不常听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例如莫扎特的奥地利老乡——安 东·布鲁克纳或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   马勒有,但布鲁克纳涉猎不多,他说。   我有主意了。那好,我想把日本指挥家朝比奈隆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拷贝 给您,留作纪念如何,我问。   他喜出望外,连连道谢,随即答应了下来。他说,除了小泽征尔,他应该没 有听过其他东亚指挥家指挥的作品呢。   我有百分百的把握确定,他并未听懂我所说的那个日本指挥家是谁——我不 晓得“朝比奈隆”的日文汉字发音,索性在刚才的英语句子中直接拿中文汉字的 发音替代的。不过,在欧美,听朝比奈隆的乐迷极少,因此我才提议送他这套音 乐。   我对他说,除了莫扎特,我最近一段时间听得最多的作曲家就数布鲁克纳了, 而朝比奈隆是首屈一指的布鲁克纳音乐诠释专家,是我们亚洲最出色的指挥家之 一。   他开心地表示,回去之后一定会好好欣赏。   说起布鲁克纳的这套交响曲全集,它是我早年在北京读大学时从“海淀图书 城”淘回来的,至今快二十年了。如今“海淀图书城”早已不复存在,但这些音 乐却一直被我珍藏。幸好当初留学前夕我把CD中的乐曲全部拷贝到了电脑里,才 有了此次与皮欧先生的分享。   但缺憾也是有的——对于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全集,我没有中国指挥家的版本 可选。不用说在2009年的当时,即使是在2020年的今日,我没有听说过国内有哪 位本土指挥家像朝比奈隆一样灌制过布鲁克纳的全部交响曲;更甚者,很有可能 迄今为止仍有几部布氏的交响曲尚未在中国的土地上首演。作为乐迷,我盼望将 来能有中国指挥家和中国乐团站出来,去填补中国的这项空白,并盼望这一天尽 快来临。   皮欧先生把他的移动硬盘递给我,我遂打开我的电脑,像是掀开了一架钢琴, 有一种别样的仪式感。只是我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拷贝过程竟如此艰辛,并成为 我们之间的故事中最值得反复品味的一折。   由于布氏的交响曲篇幅过于庞大,我在拷贝文件刚开始时就隐隐担心所剩时 间不够。第零零号、第零号、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约摸十几分钟过去了, 火车已经开始减速进站,文件却仍在拷贝中。   我感到事情不妙。此时,坐落在一片荒郊上的瓦朗斯高铁站就在前方虎视眈 眈地等着,它张开了大口,将整个火车吞噬,车里的光线顿时暗了下来……火车 蠕动着,挣扎了一会,待到完全不动时,未拷贝的文件只剩下那部长达70分钟的 《第九交响曲》了——这也是布鲁克纳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他的“天鹅之歌”。   车门打开了,有旅客开始进进出出。皮欧先生戏谑地说,拷贝不完他就不下 车啦。他还边说边握着拳头作加油状,引起周围法国乘客的笑声。   我反应过来,他刚刚是用法语说的,但我根本笑不出来。我一动不动地盯着 拷贝的进度条,内心却开始动摇:要不要就此中断拷贝?我不能耽误人家下车。 我十分犹豫,但又不忍心放弃——《第九交响曲》正是我最喜欢一部,也是我听 得最多的一部。   我建议我们两人不妨先去车门处等,万一火车有开动的迹象,好提前做出反 应。于是,我端着我的电脑和他的硬盘,他带上他的行李,我们一前一后离开座 位,小心来到车门。   我们站在车门的后面,一边盯着车门,一边盯着电脑。我们在与时间赛跑: 已经拷贝到第三乐章了,真是无比的煎熬!而这次车门真的快要关闭了,我远远 地听到了列车员的哨声,像极了第三乐章中那宣判的号角,拉开了步入死亡的帷 幕……   就在这时,第三乐章拷贝结束!我立即拔掉硬盘,并迅速还于他手中。他则 一手拎着行李,一手拿着移动硬盘,抢在车门关闭前冲出了车外。那一瞬间,硬 盘的数据线还在他身后的半空拖着,像极了一个放风筝的孩子拖着丝线跑进了天 空。   火车在十几秒内重新启动。我们隔着车窗彼此挥手致意。他的头发虽然斑白, 但身材依然笔挺。   我回到座位上,对刚才的惊险一幕,心中久久未能平静,直到火车南下至尼 姆,看到窗外天蓝得像海、云白得像帆,这才晃过神来:我也快到终点了—— “日光之城”蒙彼利埃就在前面,这是灿烂的一天。   到站时,我从皮欧先生下车的那个门下了车——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和那些 值得我铭记的人们,都曾路过同一个地方,尽管不在同一个时光。我深吸了一口 气,竟忽然也想跑进天空,即使没有风筝……   十多年来,我们在火车门旁分别的一幕像酒一样,愈来愈浓。每每想起,我 深感庆幸——幸好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没有第四乐章,否则,乐曲将无法 在火车开动前拷贝结束。   一百多年前,弥留之际的布鲁克纳在写完《第九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后便 离开人世,第四乐章仅留下一些草稿片段,未能成章。因此,该交响曲也成为布 氏所有交响曲中唯一没有第四乐章的作品。然而,由于其前三个乐章内容完整且 思想高度统一,在绝大多数时候,这部残缺的交响曲一直是被当作一部完整的作 品来演绎的。   一百多年后,在一列法国的火车上,一位美国老先生和一位中国年轻人也正 是因为这份“残缺的完整”而没有留下遗憾。   尽管我们只缺一声珍重和一句道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道了别的,因为《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旋律正 是一句告别之语。在第三乐章结尾处,弦乐在法国号和长笛的温柔召唤下,奏出 舒缓而平静的旋律,渐渐地,生命之火在恬静回忆中悄然熄灭……这份催人泪下 的眷恋,是布鲁克纳与世界的告别,也是我与皮欧先生的告别。   写于2020年11月22至29日之间,M城家中;初稿版本写于2012年3月6日火车 上,以及3月8日,M城家中 ◆               初闯洛杉矶                 ·黄 怡·   1   薇拉离开美国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城,飞到素有“阳光之城”洛杉矶。迎接她 的却是暮色苍茫,风雨飘飘。   她站在机场的路边,焦灼地左顾右盼,都一个小时了,接她的人连影子都没 有。那是她在《世界日报》“广告栏”中剪下的两份广告,也分别打了电话。只 因这房东特热情,他在电话中说:“我到机场去接你,以后就是室友了。告诉我 航班号和出口处,不见不散。”   薇拉放下电话,还庆幸可是遇见好人了。   眼下,人行道上的人群稀散了,雨却越下越大。路灯的光,交叉在风雨中, 被切割成道道迷幻的碎影。令人眼花缭乱。   约二十分钟后,一辆小车开过来,猛地急剎车,停在她面前。   看样子是冲着我来的。难道就是他? 薇拉琢磨着。   她还没来及反应,车门一开,冒出个“怪物”,一半长发,一半短发,染上 五颜六色,油光锃亮,那些短发丝直直地竖起来,像“小刺猬”。上身一袭花衣, 下身是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这个“怪物”差点没把她吓退好几步,她曾在国内看 到过“阴阳头”,那是一种羞辱,现今却成了时髦。薇拉暗暗思忖:且不管他是 什么人,冲他这身穿着,我就看不惯,更不喜欢。我得想个办法拒绝他。   恰好,“阴阳头”走到她面前,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架式和表情,上下打量 着薇拉,嘻皮笑脸地说:“哇,我还以为今天接到的是一个十七、八的美眉呢, 不好意思,有点事来晚了,快上车吧。”   薇拉脑子一转:“先生,您认错人了。”   不会吧。他小声嘀咕。两手往裤兜里一插,朝地上吐了口痰。   薇拉立即避过脸。他跟着又转了几圈,猛然抬头直视着薇拉:“没错。我在 电话中听到的声音,就是你。”   这个“阴阳头”还真能胡搅难缠。薇拉想着,她干脆把行李朝前挪个位置, 不再塔理他。   这下可把“阴阳头”惹火了,他钻进车内,摇下车窗,油门一踩,冲到薇拉 身边,大声地甩给她一句:“真是好心当作驴肝肺!小心这里的老虎把你给吃 了!” 一眨眼,小车没影了。   薇拉听到这句喊,心里一阵惊悚。想起了朋友的告诫:你去那里要特别小心, 洛杉矶很繁杂,坏人也多,比吃人的老虎还凶险……她打了个寒颤,觉得眼前来 往的人,个个都像老虎似的朝她扑过来。   一辆出租车经过, 她立刻招手,迅速坐进车里,刚想松口气,不料,司机二 话没说,开着小车疾驰而去。   薇拉急了:“喂,喂,师傅,我还没告诉你去哪里,怎么就开动了,还开这 么快。”   “小姐,我一看你就是从外州来的,不都是要找旅馆吗?我把你送到一处最 好的地方……”   “拜托,请你快停下,停下。”她心里冒出一股凉气,这人真够奇怪的,哪 有不问去处就将客人拉走的。“阴阳头”刚才说的话,又在耳边响起,难到真有 “老虎”不成?   “小姐怎么啦?”司机极不耐烦地把车开到路边上, 没奈何地停下。   她不想回答,给了他起步价,赶忙提着行李下车。   薇拉满心的烦燥:怎么刚到洛杉矶就这么不顺?!她抬头看看,天色不那么 灰暗了,雨也渐渐小一些。她走到一棵大树下,竭力使自己冷静下来,两手不停 地按摩着太阳穴,自语:我不会是被吓晕了吧?忽然,她想起手提包里还有另一 份广告,赶紧拿出来,拨通了电话,告知想租她房子的人已到达洛杉矶。对方立 刻回答,请她现在就去面谈。   薇拉焦虑的心情平静多了。她揉揉眼,看到前方又来一辆出租车,车身印着 公司的电话,车里“空车”的小牌子立着,司机的年纪也比较大,看上去挺厚道。 她立马招手,坐进车内,司机把行李放在她身边,温和地问:“请问小姐去哪 里?”   果然靠谱。薇拉这才放松心情,赶紧递给他刚刚已通过电话的广告。司机看 了下,说,“哦,这地方不远,快到的时候,我再帮你打个电话,不会误你事。”   “谢谢。”   小车来到一座很气派有着玻璃幕墙的大楼前停下,司机对她说:“小姐,到 了。”并打开后车门,邦她的行李先拿下来:“小姐,下车小心。”   “谢谢您。”她付给司机车钱外加很好的小费。这时,雨也停了。   一位穿着桃红色高级的西装套裙,配着同色系脸妆的女士,脚穿高跟鞋, “笃笃笃”地从办公大楼内走出来,那声响在傍晚的时空格外刺耳。   薇拉又想起“阴阳头”的话,心里忐忑不安,该不会是个“母老虎” 吧。 她走过来昂着头, 钭视着薇拉上下左右打量一番, 很不客气地说:“喔,又是个 大陆妹,你在外州,怎么就能找到我的房子呢?”   薇拉非常反感现今流行的“大陆妹”三个字,特别是在这样场合,对自己很 不尊重。此刻,有求于人,也只好忍气吞声。她礼貌地回答:“我是从《世界日 报》的广告栏中看到,您的广告大又显眼,觉得这家的房子会很好,主人一定也 很好,就剪下了。当时,我曾打过一次电话,对方回答可以来面谈。”   “嗯,你说的倒是很对,我就是这栋大楼宾驰车行的华人总经理茱迪王,无 人不晓。我的豪宅在山上。你已经是第二十个来面谈了。”   说着又围着她转了一圈,她亮丽的嗓音和身上散发出阵阵的香气,随着冷风 吹进薇拉发抖的心里。   “你,看上去和那些大陆来的女孩子确实不大一样,” 她说到这里,声音 温和许多:“这样吧,我呢,只因母亲回台湾一段时间,我需要一个年轻女孩陪 伴,只租三个月。可以吗?今晚就住进来,每月300美金。”   “我的天! 幸亏她不是男人。就象是在选妃子。”薇拉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了。赶忙说:“谢谢!谢谢您的关照。”   2   当晚,茱迪带着薇拉来到一处山上欧式的豪宅。一对高挑雪白的罗马柱支撑 起一栋三层楼房,粉色的外墙镶嵌着三角顶白色窗框,三楼阳台的边沿垂挂着风 铃,夕阳微风的吹拂,传出叮叮咚咚,时远时近的童话般的乐音。拱形的中门是 雕花的樱桃木,温謦又壮观。   薇拉还真是第一次走进这样的豪华居家,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冷不 防,不知从哪里蹿出一条大黑包金狼狗,扑向她叫个不停,若不是茱迪在身边, 她定会吓得失声惊叫。茱迪赶紧把它叫过去,像对人似的和它说了好一阵子话, 它才乖乖地回到自已的窝里。   茱迪又把她领到客厅侧边的一个房间,里面舒适又整洁,家具等样样俱全。 她介绍这是客房。薇拉心想,有钱人家真不一样,客房都布置得这么好。无论怎 样,她总算有了暂时的容身之地,已很知足又幸运了,慢慢再作下一步打算吧。   薇拉入住后,才发现这位盛气凌人的茱迪,其实心眼儿挺好。每天起得很早 去上班,做早餐时,不管吃什么都会给她留下一份。   薇拉很知趣,时而也帮着做点小事。刚住进时,她连大门也不敢出,她还是 很怕那条大黑狗,大黑狗总是守在大门口。茱迪不在时,它见到薇拉就会朝她昂 起头,瞪着一对黑黑透亮的大眼睛汪汪地叫着,吓得她赶紧躲回自已房里,不敢 出来。她从小就非常怕狗呀、猫呀,连蚯蚓也怕。新来乍到,事事都得忍着。   又过了些天,大黑狗不再叫了,时而看她一个人站在客厅里发呆,大黑狗还 会轻轻地走过去,闻闻她的气息,舔舔她的脚,然后就静静地躺在她旁边,好像 是在陪着她。薇拉一阵感动,她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它亮丽的毛发:“谢谢你, 原来你也能理解人的烦恼啊。”大黑狗仰起头,亮晶晶的眼睛望着她,不停地摇 尾巴。从这天起,薇拉明白了,狗狗除了不会说话,非常机灵,还有同情心。从 此,薇拉不再怕它了,渐渐地成了好朋友。茱迪看到这一切,也越来越喜欢薇拉, 对她更友好了。   薇拉总喜欢悄悄地看着身边的一切。茱迪每天一大早就精心的打扮,让自己 显得大方得体,还不乏贵气。她开着一辆宾驰小跑车去公司上班。薇拉会久久地 望着那辆跑车一直消失在她的视线。她联想颇多,末了,总是长叹一声。   茱迪好像觉察到她愁眉不展中又不知所措。这天晚上,她轻叩薇拉的房门, 请她到客厅坐会儿。   “你住这儿还习惯吧,刚到洛杉矶,别太急,也要尽快适应。”   “挺好的。谢谢。” 薇拉点头。   “年轻人,看到我现在,很羡慕,是吗?”   薇拉没敢吱声。   “看你是个挺好的女孩,那就告诉你一点我的经历吧。我来洛杉矶已三十年 了,我在这个车行当了好多年的销售员,人家吃饭了,我还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底 下,一遍又一遍地想方设法说服客人,让他们心动,望着崭新的车,再贵也想买 下;人家都睡了,我还在灯下筹划着明天如何卖出下一部车,就这样,一天天, 一年年,一步步地坐上今天这个位置,经历了多少个披星戴月啊。”她说到这 里,吐了一口长气。停了会儿,她目光炯炯地盯住薇拉:“年轻人,你真以为天 上会掉下馅饼吗?好好想想。”   茱迪末了这句话重重地烙在她心上。当晚,她好久也睡不着,她对这个外表 威严的茱迪萌生敬意,她就是我的镜子,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经历过艰辛与 付出……   这天以后,她时时都在想着,自己如何在洛杉矶迈出第一步。   洛杉矶是美国西海岸的明珠,四季明媚。世界瞩目的电影娱乐业中心。崇尚 艺术的人都从世界各地涌进这里求学,求职。电影王国好莱坞,神话般的迪斯尼 音乐厅,更是她最大的向往:有一天,我也能在这里举办个人演奏会吗?   “唉, 眼下,我还是先从自己的专业钢琴开始吧。尽管忙于出国,丢了一段 时间,教小孩的经验还是有的。” 她寻思着。   翌日,她找到一家银行,办了张信用卡,来到二手车行。   销售员殷勤地向她介绍,最后带着她停在一辆大宾驰车前:“瞧,这辆车多 气派,是今年最流行的银灰色。要是新车,至少也要八、十来万。这种车用的是 柴油,刚来美国的人都喜欢。它高档,省钱省油,最适合年轻漂亮的女孩用了。 小姐,买卖车也看缘分的。今天,我就给你最优惠的一口价:五千九百九十九美 元,你还可以刷卡,头款只需交二百美金,机不可失呀。”   薇拉看着销售员一口气说得吐沬横飞,她早已听得晕头转向:“我相信您, 买了。”卡一刷,成交。   接着,她再买一个二手手机。回到住处就往《世界日报》社打电话,登了一 则分类广告,“到府教钢琴”。   薇拉这会儿才喘口气,茱迪下班回来了,她看着薇拉,露出了微笑: “喔, 买车了,这还像个样。不过,仅仅是开始。我很想再帮你,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 电话,得连夜赶回台湾。你好自为之。下一步,你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利用洛杉矶 的高速公路。”她刚转身又回头说:“明天会有我的朋友来把大黑带到他们家 去。谢谢你这段时间和我的大黑和睦相处。以后你就专心做自己的事了。”   “谢谢。”薇拉连连拱手,“您放心回去探母,祝你母亲早日康复。”   薇拉回房后,突然觉得眼下的处境更严峻了。她心里明白,茱迪在时,若不 主动告诫她什么,她是从不开口问的。这下真走开了,她突然觉得非常的孤单和 无助。   她朝窗口走去,天哪,白天是蜘蛛网似的高速公路,夜晚车流的灯光,更像 放射出一道道幽灵般的蓝光,她如掉进一片恐怖的灯海……   薇拉心事重重的回到屋内,踱来踱去,一筹莫展。她竭力静下心来,想着过 去一路闯过来的难关,每次,她总是对自己说:宁愿被海浪吞没,也不愿躲进港 湾;宁愿绕上冤枉路,也不想停留在三叉路口。她想着想着,这话又像火炬般照 亮自己,困惑的思绪才渐渐地清晰了。   3   她一直在家静候佳音。   好几天过去,一通电话也没有,她只登了十天的广告,再没有电话,钱就打 水漂了。   最后一天,手机终于响了,她赶紧掀开手机的盖,深怕对方来电飞了。   她将手机贴紧耳边。   “哈喽,请问是到府教钢琴的吗?”电话里是位女士。   “是,是的。”薇拉有点激动。   “怎么收费?”   “请问在哪里?”   “我家比较远喔,收费很贵吗?那就……”   “哦,不,不,三十美金一小时可以吗?”   “那好吧,我很忙。你快记下我家的地址,明天是周六, 小朋友不上学,你 上午十点到,下午他们要去上中文课。”   通话中,薇拉丝毫不敢走神,认真记下每一个字母。放下电话,她才对着地 图查看:“Chino Hills” ,和这里正好是个对角,真够远的。要换好几条高速 公路,怎么办?打退堂鼓吗?这可是等到最后时刻的一通电话,说什么也得去。 她想:到府教琴,看来得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我眼下,赖以生存最能胜任的 工作。倒是“高速公路”四个字就像只老虎挡在眼前。茱迪说的“懂得利用”又 响在耳边。然而,这现代化的交通网路对于自己,却像天罗地网般的恐惧。   她反复寻思:凡事都有第一次,闯过第一关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挑战。   当晚,她把对方的住址用斗大字重抄一遍,又对着地图仔细写上高速公路的 指示路标,一切准备就绪,才熄灯休息。   第二天她起了个大早,像一个奔赴“战场”的战士,去为自己打仗。   多云的天空阴沉沉的,恐怕又要下雨了。薇拉心存忧虑。转瞬又为自己打气: 管它呢,现在就是下冰雹也不能犹豫。她刚踩下油门,大宾驰柴油车就像敲鼓似 的,“咚!咚!咚!”地响起来,一路上引来的全是厌烦的目光,她说不出有多 尴尬和紧张。   此刻,她到了高速公路口,剎时间,脑神经绷得像箭上弦,方向盘犹如拉开 的弓,她聚精会神地就要冲上“前线”了,突然,传来一串“笛—笛—笛—”声, 后面的车辆全在“笛”她,嫌她太慢。她原本竭力稳住自己的心态,现在全乱了。 她一闭眼,管它白猫黑猫,上得去就是好猫。她猛一踩油门,大宾驰勇猛地冲进 了高速公路疾驰的车流……   “天哪!”她在心里叫着,浑身冒冷汗,扫一眼车速,快一百英里。柴油车 的噪音更刺耳了,车屁股冒出浓浓的黑烟,周围的车辆都不敢靠近她,这个“半 路上杀出的程咬金”,没准儿是个“冒失鬼”,谁也不敢再“笛”她了,离得远 远的,免遭无妄之灾。   这样更好,减轻我的压力。她想着,把车速调到六十英里,双手也放松多了, 不管怎样,我的宾驰柴油车总算拼上了“前线”。   她两眼不时地瞄着自己抄写的路线,紧盯着眼前稍纵即逝的路标,小心地转 换到另-条高速公路,再换一次就可以下了。一闪念间,车窗外两旁的大树忽然 东倒西歪,耳旁阵阵呼啸的狂风,夹杂着柴油车的轰隆声,如飞龙似的放荡……   “哇!又发生什么状况了?”她双手越来越掌握不住平衡,大宾驰也不威武 了,开始左右摇晃,车窗外的光缐越来越暗,接着,窗玻璃被卷起的碎石子砸得 叮当响,她惊慌地调整着方向盘,再也稳不住了,车身似乎就要飘起来,她浑身 颤抖,心乱如麻,忽见前方车辆都移向了路边的安全地带,她也跟着慢下来,心 想,这种时刻,只有随着车流,记住自己的路标,才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十几分鈡后,狂风渐渐远去,车速更慢了,车辆排成了长龙,像爬行的骆驼 队。薇拉乘机仔细对照自己的路线,眼睛都酸了,终于开到最后一个转换路口。 不料刚转进另一条高速,黄豆大的雨点劈里啪啦从天而降,眼前车窗上的水迹立 刻交织成一片纵横交错的地图,天昏地暗,刺目闪烁的车灯,使人心惊肉跳。薇 拉将雨刷调到最快速度,也阻档不了两边飞溅起的水花,路上的车辆都变成船似 的在水流中滑行,每辆车都间隔很远,谁也无法看清前方的路和指示牌,不知又 滑行多久,一道闪电划过,总算让她看到指示路标了,她连忙减速沿出口处下来 了。   她深吐一口气,赶紧把车靠着路边停下,好使恐慌的心情平复。这时,她才 感觉里面的衣衫都被冷汗浸透了。再看看时间,还有十五分钟。第一次“到府教 琴”不能迟到,这是家长最忌讳的。   她又沿着S形的山道开上去,在离一排房子不远处,把车停下,她怕这辆 “大宾驰”的“威武”吓着人家。   4   一幢乳白色的豪宅立在眼前,她对了一下门号,没错,就是这里。   她有点胆怯地踏上大理石台阶,走近两扇古铜色雕花大门,似乎有股冷气迎 面扑来,心里一惊,又想起“阴阳头”的话。   她小心地按下门铃,一串悦耳的铃声响过,一位时髦的太太开了点门缝: “你找谁呀?”   “我是钢琴老师。”   “喔。”她记起今天是约了个钢琴老师十点来她家。这才侧目看了看立在客 厅一角的霸王实木老爷钟:9:55分。太太开始审视她:穿着很普通,听口音象 是从大陆来的,秀气的脸庞倒是透出几分艺术气质。   她慢慢打开大门:“我的家不太好找吧?请进。”   “还好。”薇拉回答。心想,你哪里知道我刚从“鬼门关”里逃出来,惊魂 未定呢。   薇拉跟着女主人穿过华丽的大厅,在旁边的一处偏厅里坐下了。   太太告诉她:“我家这三个孩子,可不好教,已换了好几任老师了。你行 吗?”满脸都写着疑惑。   薇拉心里直嘀咕:洛杉矶的人还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薇拉想了想,对她说:“我还就是喜欢教这样的孩子。我是上海音乐学院钢 琴系毕业,专教少儿钢琴。这样吧,我先给你们上一节课,不收费用。你看如 何?”   太太听了,立刻气焰下去一半:“哪里,不好意思。请坐。”她叫佣人端来 茶点,亲自把茶轻轻地放到薇拉面前:“请用茶。”   “谢谢,不用了。还是抓紧时间上课吧。”其实,她真想喝,不是这小半杯 茶,而是对着水笼头喝个够。   薇拉开始上课。她请家长一边旁听。   三个男孩,大的也不超过八岁。他们一溜齐站着,叫了声:“老师好!”随 之,他们就交头接耳,小声嘀咕,对老师不屑一顾。   “你们好。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让我们在音乐中互相认识。老师先演 奏两首乐曲,你们每人演奏一支曲子。”   薇拉说完,挥起双手就弹了一首肖邦的《黑键练习曲》,接着又弹了首《猫 和老鼠》。   刚弹完,太太和孩子们热烈鼓掌。三个孩子一起围着老师又蹦又跳,伸出V 形手指:“耶!喜欢!老师弹得真棒!”   “谢谢。那么,下面该轮到你们表演了。”   三个孩子相互看了看,露出天真的羞涩。老大带头,弹了首简化版《土耳其 进行曲》,老二弹了一曲《两只老虎》,最小的看了看两个哥哥,他只用一只手 弹了几句儿歌。结束了表演。   薇拉听了每一个孩子的表演,都给予响亮的掌声,她深知孩子们最需要鼓励。   薇拉搂着三个孩子:“谢谢, 你们都弹得很好,很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好好 加油,将来比老师弹得更棒。”孩子们立刻毕恭毕敬:“谢谢,我们一定听老师 话,跟老师好好学琴。”   薇拉觉得,教小孩弹钢琴,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再就是 要喜欢钢琴老师,才能教好。   薇拉心里有数了。她先从现有的教材中分别给孩子们布置了手指练习、练习 曲、乐曲和基本乐理的功课。特别是对其中最小的孩子,她把乐曲中的长短音符 都变成各种小动物,和他做游戏,乐得孩子们直叫好。   太太笑得像花儿一样。   下课后,这位太太不仅给了薇拉学费,还告诉她:“你是个很好的钢琴老师。 以后,我付你学费一小时四十美金,孩子全交给你了。”   “谢谢,我会尽力把孩子们教好。”   薇拉出门后,非常欣慰,终于赢得了家长和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这一 天来的忐忑不安和路上受到的种种惊吓,都化为了股股热流从心头滚过……   她明白了,“阴阳头”说的“老虎”,其实就在自己心中。的确,任何地方 都会有好人坏人,关键,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周围。   薇拉开着她的大宾驰车再冲进车流时,已是万家灯火,高速公路上又成了一 条灯河。来往的车辆如火龙般在她眼前穿梭,她不再像来时那么恐慌和紧张了, 柴油车发出的轰隆声,像是听到了声声战鼓在激励自己:闯进洛杉矶,就得像驱 车疾驰在高速公路上,只有向前,没有后退。 【网里乾坤】∽∽∽∽∽∽∽∽∽∽∽∽∽∽∽∽∽∽∽∽∽∽∽∽∽∽∽∽∽ ◆     通俗肤浅地说说英国和王室的来源               · Goodhelper·   几十万年前,地球的表面就住满了人类,以各种各样的部落形式生活,就像 是哥伦布之前的美洲印第安人。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去了解那 些漫长的岁月里发生的事情。我们称这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史前文化”。   人类活动在英伦也已经至少几十万年啦。但是直到公元43年被罗马帝国征服 之前,我们不知道那里发生的具体事情。只知道,与地球上各地一样,有许多的 部落许多的酋长(国王),相互共存相互争斗。   英国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就是英国的巨石阵(Stonehenge)。迄今我们 无法考证史前人类摆巨石阵的用途和目的。   公元43年,罗马帝国攻进英伦,把它变成了帝国的一个行省。但是那时的生 产力技术和通讯都是很落后的,罗马帝国不可能统治到英伦全境的村村落落。它 只是占领了以今天的伦敦为中心的一部分地区实行罗马式的统治,其它广大地区 还是由大大小小的部落管理着。但大家都承认伦敦的绝对权威。   罗马的势力一直没有延伸到英伦的北部,即苏格兰。而且还建了像中国的长 城一样的东西阻挡苏格兰蛮夷的骚扰,即安多宁长城(Antonine Wall)。大家去 苏格兰旅游可以去看看。很扫兴的小乱石垛子。   罗马统治了英国大约四百年。这个时期的英国叫做“罗马英国”。严格讲, 不能叫“罗马英国”,因为那时还没有“英国”这个概念。应该叫“罗马不列 颠”。罗马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带到英国,使大量的原住民“罗马化”。 有了罗马化的“文明人”后,大家就有了对未被罗马化的原住民的称呼:“凯尔 特人(Celts)”。   四百年间罗马生活方式与原住民生活方式既共存又争斗,但人往高处走水往 低处流,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罗马生活方式。   罗马帝国是人类古代最伟大的帝国。它的管理方式、管理效率、幅员广大、 民族包容,以及对后来人类文明走向的影响,都绝非秦汉所能比,不管你的民族 感情如何。   罗马统治期间,大量的欧洲和中东各地的人(包括阿拉伯人)涌到伦敦,或 做官、或做生意、或谋生计。那时的阿拉伯人还不是穆斯林。那时还没有伊斯兰 教。   同时大量涌入的是欧洲大陆西北部的各个部落人,史称“日耳曼野蛮人”。 不要把那时的日耳曼理解为今天的德国。两回事儿。   第四世纪,基督教传到了英伦。罗马化的人就都变成了基督教人。   到五世纪初,由于罗马帝国的首都被蛮夷骚扰不能自保,帝国就决定把住在 英国的军队撤回,保卫首都。罗马皇帝告诉英国当地的人们:朕顾不了你们啦! 从此以后你们要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抵御蛮夷啦!   于是英国就陷入了混乱。人们又重新团结在各部落酋长(King,翻译成“国 王”总感觉不是很恰当,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国”这个概念)的周围各自为政, 谋生存求发展。   还记得那些日耳曼蛮夷吗?更多的日耳曼蛮夷趁虚而入。有两个日耳曼蛮夷 比较强势,昂格鲁部落和撒克逊部落。日耳曼慢慢地就在英伦坐大啦。   但是有一些罗马不列颠人实在不能忍受日耳曼蛮夷,就纷纷逃离。往哪逃呢? 往英伦岛的西南部逃。就形成了抗拒日耳曼势力的罗马基督教遗民,即威尔士 (Wales)。   在欧洲大陆南边的亚平宁半岛(今天的意大利)西罗马帝国完蛋啦,但是基 督教却坐稳啦。梵蒂冈的教皇听说日耳曼蛮夷在英国坐大啦,就派出了传教使团, 很快把日耳曼蛮夷变成了文明的基督徒。   因此,至此英伦的基督教有两个传入途径,一个是威尔士的罗马遗民,一个 是新皈依的日耳曼蛮夷。接下来的几百年,英伦腥风血雨,你争我夺。日耳曼人 强势,统治今天的英格兰。“英格兰”(即英国)就是“昂格鲁地盘”的意思。 西南边有威尔士,北边有苏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都是由文化习俗雷同的大小部 落组成。平时之间你争我夺,有外人入侵时就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英格兰也不断遭到来自欧洲大陆势力的入侵。比如后来占领英格兰的丹麦人 (维京人),等等。   那时造纸和印刷还没有传到欧洲。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这几百年的历史很多 是建立在传说上的。一个有名的传说就是亚瑟王。其实亚瑟王就是一个罗马遗民 抵抗日耳曼生活方式入侵的英雄。至于这人到底是不是存在过,只是一个传说而 已,别深究。那时英国不像咱华夏那么发达,把三宫六院的琐事都记录得那么详 细。   信了基督教啦,你就不能三宫六院啦!不能三宫六院啦,你就不可避免地出 现无子或绝后的尴尬。到了公元一千年,统治英国的王绝后啦。然后就各个势力 开始你争我夺。   这时的欧洲大陆都早已基督教文明化啦。在今天法国的诺曼底地区有一个公 爵家生了一个私生子,起名威廉。威廉长大后感觉在欧洲大陆发展受限,于是掐 指一算:英国的王位应该传给自己啊!于是争得教宗的支持,就组织了一些亡命 之徒渡海征英伦一举成功,建立了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   这个威廉就是今天英国王室的“太祖”。英国人称他“征服者威廉” (William the Conqueror)。由于威廉来自欧洲大陆,他给英伦的政治文化生 活习惯甚至语言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影响是深远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基 督教进入英伦的第三条途径。   但是大家不要用中国的帝王王朝模式来理解英国(甚至欧洲)的帝王王朝。 中国的朝代更替与英国的朝代更替不是一个概念!威廉统治英国后的一千年,英 国也换了几个朝代。但是平民造反做皇上在欧洲是不可能的,连想都别想(一直 到拿破仑破了例)。英国朝代的更替都是国王绝后以后的外戚和有王族血统的人 之间的争夺。但无论谁得到王位,都认同威廉为始祖,以正自己的名。英国的 “朝代”不是我们讲的“朝代dynasty”,而是“house”。但是“house”的这 种用法在中文没有更准确的翻译。或许翻译成“家族”更恰当,比如诺曼家族, 温莎家族等等。翻译成“王朝”容易把中国人搞糊涂。   英国的“王朝”是这样运作的:假如你是张公爵,你就姓张。等你获得了 (不管是通过继承还是征战)王位,你就建立一个张王朝。有朝一日张王朝没有 儿子继位啦,张家的女儿就会继位。但是如果女儿嫁给一个姓李的啦,张王朝就 要改名为李王朝。但是李家的哥哥早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啦,因此就会出现两 个国家都是李王朝。假如你即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你的王位可能就会传给你姨 娘的儿子。但你姨娘早年嫁给了法国一个赵王国的三儿子。因此你的继承人就在 英国开始了赵王朝。因此读者查英国赵王朝时会发现,赵王朝好几百年前就已经 统治法国某地啦,还做着西班牙某地的王。等等。   但规则都是人定的,也可以被人破。维多利亚女王嫁给了德国哥达(Gotha) 家的王子,但是却选择继续用自己娘家的汉考克(Hancock)做王朝的名。维多利 亚死后,儿子爱德华七世继位,就把王朝的名字改成了自己德国爹的哥达王朝。   等维多利亚的重孙子爱德华八世当了王,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表示 对德国的不满,就把王朝的名从“太德国化”的哥达,改成了“更英国化”的温 莎(Windsor)。   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嫁给希腊王子飞利浦时,按说就应该把英国王 室的姓改成希腊家族的姓啦,但是飞利浦主动坚持老婆继续用温莎。   有人可能要问啦,帝王们嫁外国人娶外国人这么折腾,国民同意吗?认同吗? 呵呵,在过去的欧洲,平民是帝王家的财产,是帝王家养的鸡犬而已。帝王娶谁, 谁就是你妈。帝王嫁谁,谁就是你爹。   十三世纪英国征服了威尔士。   也一度征服了苏格兰,但是苏格兰人比较彪悍,奋起反抗,最终还是保持了 独立。电影《勇敢的心》(Brave Heart)就是讲苏格兰人华莱士带领反抗英格 兰统治的故事。但欧洲王室之间都有七大姑八大姨的血亲关系,更何况英伦诸岛。 1603年未婚未育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驾崩前指定八杆子打不着的血亲苏格兰国王 詹姆斯为自己的继承人。于是她死后,詹姆斯就做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兼职国王。 又过了一百年后,两国的行政机构也决定“合并了算啦”。于是有了今天统一的 英国。 ◆            独不见·苏菲的寄身之言                ——库尔德诗人瑙利的诗 ·孙 谦·   【前言】   2020年2月中旬,伊朗的新冠疫情陡然升温,伊中之间的飞机全部停航,在 我们一家困守于德黑兰之际,接到好友朱迪雅尔的邀请,到他所在的伊朗与里海 和土库曼斯坦交界的边城——戈尔甘避疫。   在朱迪雅尔家中小住期间,我得知他正在写作德黑兰阿拉迈塔巴塔巴依大学 波斯语文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朱迪雅尔的研究方向是库尔德语文学,在这里,他 为自己伊拉克库尔德人身份找到了一个切实的联结点。其时,朱迪雅尔正在全身 心地注释一部库尔德十八世纪大诗人瑙利·阿凡提的诗集,在与他的交流中,我 了解到瑙利的苏菲诗歌和诗人的身世。原来我心仪的事物就近在眼前,于是,请 求朱迪雅尔将瑙利的诗翻译成波斯语,然后由孙紫锋转译为中文。起初,朱迪雅 尔并不愿意翻译,他坚持认为库尔德语的丰富性和苏菲语境沉潜的寓意,都是波 斯语翻译不能承载的。但最终他屈服于我们之间的情谊,也无从拒绝我的渴望, 将七首瑙利诗翻译成了波斯语文本,然后,用他夹带者丰富的手势的讲解传述给 孙紫锋,由孙紫锋当场口述给我做笔录。   3月末回到义乌家中,我随即将笔录整理成形,交由孙紫锋审查,根据我的 笔录对照朱迪雅尔的波斯语原文,孙紫锋搬出词典逐字逐句梳理了一遍,我在这 个文本的基础上做了修饰润色,再交孙紫锋校对,他又找出多处我过份修辞,有 欠准确和确切的语句做了修正。就这样,经过多次磨合,库尔德诗人瑙利的诗就 首次以中文的方式呈现了。我把握不准这个译文能否达到翻译的最高水准——信、 达、雅。但我还是因为完成这件工作,而长长出了一口气。   这些文字注视着我,就像那本瑙利诗集封面上的瑙利注视着我,我说不上他 是信任,抑或不信任。我说不上这样一件我非常看重的事情,对他是否有意义。 每一个苏菲作为爱的被诱者,都是在一种热烈渴望的驱迫下去追逐那无可揭示的 存在,阿拉比在此传奇中,鲁米在此传奇中,哈菲兹在此传奇中,瑙利也在这个 传奇中。这个传奇,在它所持存的事实根据和世间迹象中,企图阐释那不可阐释 的造物主的存在与人之存在的关系,以一种抵及天堂的意识,架设一座从今世通 向后世的桥梁。在这座桥边,我聆听着那来自遥远的地方、遥远的年代的风声。    2020年4月6日于浙江义梅湖乌泊居地   瑙利诗原文为库尔德语   波斯语翻译:朱迪雅尔(伊拉克)   中文翻译:孙谦、孙紫锋         ※※※※※※※※※※※※※※※※※※   第1首   柔弱如我的失眠,牵缠著你的发辫{1},   我鹿儿的眼睛,竟日追寻著爱人的眸光。   这心灵若无一团火,我又何以溺毙于沸腾的泪水?   这心灵若无一团火,我则势必湮没于滚滚泪水!   如若没有双眸的泪,我必然被心火焚为灰!   我只抓紧爱者的发丝,如抓着命脉,   我的双手已把整个世界放开。   你刚刚修饰的黑色连眉,像一把磨得锋利的剑,   我的心儿愿被这把剑割得粉碎。   哦朋友,不必与我交往了!   我已是如此,声名全毁。   第2首:   夜幕降临,我醉心于对祂的幻念,   屏吸凝神,只为等待祂麝香般的芬芳,   我靠在卧室的窗边轻吟,   来吧,我像夜莺笼中一角守望。   又似法尔哈德和玛杰侬的拥趸{2},   切莫以为,我是乞丐或是好色之徒,   在你面前,我无需项圈和锁链就已顺服。   不要以为我愚蠢而放荡,   以主起誓,我的帽子可触天穹,   若我的指尖,能将你的裙摆碰触。   相信我对你的苦苦思恋,已使我灵肉分离,   为了你的到来,我尚存一息。   每当我说,我是你殿前一条忠诚的狗,   争宠者们就像狗蝇,乱舞我面前萦绕不去。   你的狗也撕咬我的衣摆,把我拖向你的方向,   它说,瑙利其实我是在帮助你。   第3首   你虽拥有黑孜尔{3}的永生,贾姆希德大帝的魔戒{4},   但因你无尽的欲望,永生也显得如此短暂。   哎,包罗万象的今生和凭空臆想的后世,   当你死去的那天,两者都全然消散。   尘世,昨日还貌似痴情于你的爱人,   现在却毫无愧疚地另投怀抱,把他人留恋。   昨天你用怎样的尊言大言不惭,   但今天时间和大话都不复存在,仅剩悔恨连连。   生活中的每一口气息,都有它今世的价值,   可惜这所有的气息,都于无谓的今世消弭。   你垃圾桶般的肚肠时而空无,时而盈满,   斋戒和善功也都只为私欲和肚皮而已。   瑙利,你怎像一只蛆虫在粪土中滚爬?   你可曾是那奋不顾身的飞蛾,向光明扑去。   第4首   临抵。越规者真幸福,超脱律例,只为求主,   白昼热衷于喧嚣的世俗,夜晚执着于慎独寻道,   他表像的热闹,怎敌内在的寂静与祈祷。   倘若把整个世界作为礼物送给他,   他也并不因此而高傲。因为他不存在的存在。   在外表,他像五彩的孔雀自豪地向围观者炫耀,   在内心,仅只有灰杜鹃般的谦逊萦绕。   航纲和沙赫{5}都沉醉于今世的诱惑,   瑙利最好还是去破败的酒馆买醉,求得后世吧!   第5首:   来吧,劝酒者!到我心中珍藏陈年佳酿的酒馆,   如果你情愿,何苦去围绕克尔白旋转。   我仅有一色,我透明无色,又包融了所有颜色,   这才是真爱之色啊!   像我的珍珠之泪,有如红宝石的玄色。   劝酒者啊!以你鲜红的唇赐我一杯醇正的佳酿。   在定居中宛若旅行者的奔走。在自己的原乡,   高朋满座却孤立无助,若你是求道者。   人间尽是无知孩童,哑口无言,   且来听瑙利美妙的诗篇!   第6首:   我光彩照人的脸,皆因映照于你的脸,回来吧!   我的身姿高挺如松,在你面前却弯曲如弓,回来吧!   如我孤立无助,求援于你的家族{6},回来吧!   我肝肠寸断,家园毁弃,皆因你的青丝远离,回来吧!   祈求真主荫庇,怜悯我的悲戚,   只因我是你殿前一粒微尘的奴仆,回来吧!   如你愿我做为牺牲,就在你的阙前摆放著刀和脖颈,   如你要这承诺,我的指尖要把你的裙摆{7}触摸,回来吧!   哦,朋友!让我的泪与血滴滴洒落,何时方休?   你忠信诚实的美德去了何处?回来吧!   你若不信瑙利的真言,就派遣你的冥想前来察看,   我如此浸淫,只因你的歌声和沉吟,回来吧!   第7首   你的双眉是救治心碎者的医生,   你的连眉临近病危者。   我没有胆量,窥探你美玉般晶莹的脸,   皆因你的长发像两条毒蛇,在熟睡中盘卷。   成千上万的人因无法追求到你,而深感失意,   皆因在你花丛的周围满是荆棘{8}。   切莫阻止我在自家的巷口痛哭流泪,   皆因春坪中的花儿,在等待雨露的滋育。   你的明眸是整个沉睡世界的阻碍,   若非你昏睡的美目,劫持了他者的梦境。   瑙利啊!虽然这爱与被爱的阻隔,日日被黄昏沉吟,   然而,阻碍者的爱心,也在夕光中闪动。   {1}瑙利诗中出现的诸如:‘发丝’、‘秀发’、‘发辫’、‘发梢’在 苏菲语境中喻指求爱者{求道者}与被爱者{真主}之间取得联系的一个途径。   {2}这两个人物都是伊朗诗人内扎米的作品《法尔哈德与席琳》和《雷莉 和马杰农》中疯狂地执着于爱与被爱的人物。   {3}黑孜尔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位先知,一般被认为他是伊斯兰神秘主义的源 头人物,也是最早的苏菲,这个名字所具有的绿色,长寿者和本己三种象征意涵。   {4}贾姆希德,简称“贾姆”,亦作“伊姆”原为印度-伊朗雅利安人神话中 的英雄,后演变为琐罗亚斯德教传说中庇什达德王朝的国君。《万迪达德》称, 阿胡拉?马兹达委任其统辖尘世,并赐以金戒指和金手杖,作为王权象征。   {5}航纲和沙赫为阿拉伯语音译,意指教长圣徒之类的人物。   {6}特指圣人默罕默德和他的后裔。   {7}瑙利诗中的‘裙摆’在苏菲语境中,特指被爱者{真主{3}至高存在的 一种方式,含有摇曳不定的光的意思}超然存在的一种寓意。   {8}意指爱与被爱者之间充满了阻碍。   注:其诗文的主标题为中文译者所加。         ※※※※※※※※※※※※※※※※※※   【附】库尔德诗人瑙利   诗是适时的哭泣   一部分是它自己的原因   诗人说,这就是诗*   是的,因为我的际遇在强权话语的缝隙里,与库尔德人相遇了。   连年的中东战乱,把库尔德民族推到了世界的前沿,库尔德人被抛进叙利亚、 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乃至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纷争的战火中,呈现出创痛、撕 裂、破碎和彷徨无依的扭曲面貌。但在文化的实存中,库尔德的生存意识、历史 风貌和语言方式,始终拥有自己完整的存在。尽管,库尔德民族在四个国家的边 境地带被驷马分身,但它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之间各自表述的同时,似 乎,又是一个整体的文化叙事。我用疑惑的眼神打量著它,莫非,难道说,我想 用诗来缓解这种紧张的压力吗?   2020年交春之际我们一家在伊朗的漫游,因新冠瘟疫在伊朗的陡然漫延,中 伊之间的所有航班全部瘫痪之际,顺便接受好友伊拉克库尔德学者朱迪雅尔的邀 请,来到伊朗北部临近里海和土库曼斯坦边境的小城戈尔甘,泊居在朱迪雅尔租 住于戈尔甘私立大学后面两室的房子里,与他们一家三口分享疫情带来的窘迫和 难得的友情。由此,我发现了正在读取德黑兰阿拉迈塔巴塔巴依大学波斯语文学 博士学位的朱迪雅尔的研究方向——库尔德语文学。其时,朱迪雅尔正在全身心 地校正一部库尔德十八世纪诗人瑙利·阿凡提的注释诗集,朱迪雅尔发现这部一 九七六年出版于伊朗的瑙利诗集,注释的部分太过浅显,与自己对瑙利作品的理 解有很大差距,并且有些作品是他人托名瑙利的伪作,于是朱迪雅尔翻阅了海量 的资料,找到了保存于法国、沙特、伊拉克等地的瑙利诗作的全部原作,准备用 第一手资料从自己研究的角度重新出版一部瑙利注释版诗集。当然,作为伊拉克 库尔德人的朱迪雅尔,为自己故乡的诗人找回他作品的缺失,还原它原本的面貌, 既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他发自内心的爱与担当。   库尔德语言文化是脱胎于波斯语的穆斯林民族的语言文化。从语言学的角度 来看,库尔德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完善的语言,它有完整的语法和修辞方式,同时 还有非常丰富的民间语言。库尔德语与波斯语同根,但它的单词比波斯语多出四 倍,甚至是比波斯语还要复杂的语言。但由于民族纠纷的尖锐矛盾,库尔德语在 阿拉伯语和突厥语之间受到限制,很难发展,且在很大程度上处在被同化、被流 失的状态。作为库尔德文化人的一份子,朱迪雅尔对此深为忧虑。   十多年的留学生涯,在伊朗接触到的与自己的语言文化相异,却又存在着某 种深层次牵缠的语言文化时,各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意愿深深地吸 引著朱迪雅尔。我们的对话在我强烈的欲求和他表达的渴望中逐渐展开。朱迪雅 尔以简洁而准确的叙述,向我介绍了库尔德语的前生后世,特别是他对库尔德诗 人瑙利的认知所达到的那种精确和微妙,让我获益匪浅。   库尔德语有五种方言,第一种叫侯拉尼曾是官方用语,侯拉尼现在库尔德语 中已经淡出。第二种古拉尼为民间用语,这种方言诞生于西元一千一百年,广泛 用于生活,库尔德语诗人、作家的写作多用古拉尼。古拉尼多为伊朗,伊拉克, 土耳其人的库尔德人使用。第三种方言为苏拉尼,苏拉尼起初只有伊拉克和伊朗 使用。一直到十八世纪库尔德著名诗人瑙利的到来,苏拉尼开始影响到整个库尔 德民族文学和诗的写作,也就是说,自瑙利之后有许多主流库尔德语诗人作家的 写作都开始使用苏拉尼。第四种方言是库尔曼基,在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和 伊朗四个国家的库尔德人中,库尔曼基被大多数人作为日常用语。库尔曼基曾在 文学上强势登场,但由于土耳其强力推广突厥语使库尔德语受到压制,库尔曼基 迅速在文学和诗创作中淡化。还有一种方言为卡尔古利,使用的人很少,也是最 晚使用于文学和诗的方言,这种方言的创作尚处于低层次。瑙利使用的方言苏拉 尼曾经仅为少数库尔德人使用,但正是由于瑙利作品的出现,使得这一方言达到 库尔德语言的最高水准。库尔德现在使用的两种官方用语,一种是库尔曼基,一 种是苏拉尼,苏拉尼被确定为官方语言就是因为在诗和文学中的影响力,瑙利的 诗功不可没。   西元一七九七年,瑙利出生于今天伊拉克所属的库尔德人聚集区的小城苏莱 曼尼(soleimani 今天的伊拉克苏莱曼尼省),他一直生活在那里,并在那里完 成学业。当时库尔德人所属的相对自主的小朝廷(baban巴班王朝),有时倾向 于奥斯曼帝国,有时倾向于伊朗恺加王朝,在强国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瑙利本人 与这个小朝廷保持着很好的关系,甚至在巴班王朝的实际统治者(soleiman pasha 苏莱曼尼·帕沙)的儿子去世的时候,瑙利还为他写过一首吊唁诗。大约 在一八五零年,瑙利独自一人到麦加朝觐,并在那里娶妻。正当他沉浸在圣地的 欣悦之中时,库尔德人的小朝庭被奥斯曼吞并了,他的心情顿时从愉悦的巅峰一 下落入苦闷的谷底,遂决定不再回到故乡,于是去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 尔。一八七七年,瑙利在伊斯坦布尔郁郁而终,身后没有子嗣。在瑙利留下的资 料中,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诗人说他写了三本诗集,一本库尔德语,一本阿拉伯语, 一本波斯语,但到目前为止可以找到的瑙利的诗,库尔德语有一百三十九首,阿 拉伯语找到了一百多句,波斯语只找到一首。瑙利还曾用阿拉伯语写过一部阿拉 伯语修辞学著作,对阿拉伯语的修辞手法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朱迪雅尔尚 不完全的考证中,伊朗出版的这部库尔德语的瑙利诗集,至少有四首不是瑙利的 作品。瑙利虽然在生前没有印行过自己的诗集,但是他在家乡时已经是负有盛名 的诗人了。有心的后人收集整理他流散的手稿,并编辑成册出版。   库尔德语或波斯语的抒情诗,通常是以奇数为佳,如七行体,九行体,十一 行体的格律诗。当然,也不乏柔巴依那样规范的四行诗体例。瑙利的诗皆是在韵 脚、韵节、对仗,格律的规范中写作。瑙利的诗一直都是爱情的主题,始终没有 变过。瑙利的爱情,并非钟情的青年和怀春的女子之间卿卿我我的爱情,瑙利衷 情的那个情人只是那看不见摸不着,却也无所不在的真主。苏菲神秘意识叙述的 氛围,无处不在地渗入他的诗句,而散发出创新与探险的无限活力。精神活动和 生理活动作用于丰饶的感情生活,在与固守的传统和陈规的对质中,保持了精妙 的古典气质和现实活力。瑙利还写有两首较长的颂诗,一首是写圣人默罕默德, 一首写一位纯洁的哈吉。   瑙利同时是一位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库尔德诗人,这让他的诗糅合了多 种文化的色彩,而显现出开放而饱满的气象。同时他的意象和象征在用典的繁复 多端中,生发出来的种种转机,取得了心灵感知的巧妙应和。朱迪雅尔说,瑙利 的诗的语言是玻璃和水一样透明的,但它反映出各种丰富的色彩和深奥的意涵。 瑙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库尔德语写作,自瑙利之后,许多库尔德诗人模仿他,更 有一些诗人想要超越他,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始终抹不去他的影子。瑙利说他的诗 设计了很多玄机,那是他生命的隐秘层次,是与造物主的意欲牵缠的所在。到目 前不止两个学者在注释和解读他,朱迪雅尔感觉他们都未能完美而深透的理解瑙 利,他期望自己的研究,展开一片瑙利研究的新天地。   在对诗人瑙利的一步步深入的了解中,我提出了由朱迪雅尔将瑙利的诗翻译 几首为波斯语,然后由孙紫锋口述由我记录润色翻译为汉语的请求。起初朱迪雅 尔不很愿意翻译,他说瑙利诗作的格律和丰富的内涵会在翻译中丢失很多。朱迪 雅尔指着一块地毯说诗的原作就是这块地毯的表面,织纹是细密的,色彩是鲜艳 的。然后他翻起地毯的一角说,翻译后的作品就像这地毯的背面,织纹粗糙的部 分显露了,色彩也暗淡了许多。他认为诗的真正的内核,必定是在翻译中丢失的 那一部分。但我说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诗都在翻译中进行交流,如果没有翻译,世 界永远不会知道库尔德诗人瑙利,不会知道库尔德语诗是世界诗宝库中的一颗醒 目的珠宝。这是第一次将瑙利的诗翻译成中文,这非常重要。朱迪雅尔终于被我 说服,用自由体的方式把他最喜欢的瑙利的六首诗翻译成波斯语,然后经他夹带 着丰富的手势的口述叙述出来,再由孙紫锋现场转述给我做记录,另外,瑙利唯 一一首波斯语诗也被翻译出来,最终将七首诗翻译成了中文。当我把整理成形的 中文诗稿交给孙紫锋审查时,为了严谨,他又搬出了搁置多年的汉砖般厚重的 《波斯语汉语词典》逐词更正,我再次润色,方始定稿。在时空的支配下,我与 朱迪雅尔的不期而遇,然后经由朱迪雅尔与诗人瑙利的相遇,若不是我自己的内 在命运的一部分,又是什么呢!我明白交流的必要性,交流势必要有损失,甚至 是做出牺牲,在损失和牺牲中完成理解与交流是必须的。进一步的言说,再进一 步,不仅在一种,而是在多种语言中的言说,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因为 言说不在别处,从来都来自诗人自己。从库尔德语到波斯语已经丢失了许多诗的 内涵,再从波斯语到中文,其诗的内质丧失了多少,我们已不得而知。况且,苏 菲在某种意义上有着不可言说的言说。太多寻常事物的神秘背景所蕴含的奥秘, 也是需要非同寻常的宗教体验方可把握的。   瑙利与所有的穆斯林一样,除了有一个自己的所在民族的名字之外,还有一 个宗教色彩的名字,瑙利的教名是黑孜尔,在伊斯兰教中黑孜尔是一个有着神秘 色彩的圣人的名字,瑙利将这个名字所具有的绿色,长寿者和本己三种含义,巧 妙的糅合到他的诗句中。苏菲的意涵通常包含许多神秘的元素,一方面,信仰的 灵魂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发生的现象,如果将与宗教与世俗生活割裂开来,宗教 便成为无源之水,其语言表达便会陷入虚玄、苍白。另一方面与宗教自洽的神秘 性,自有其隐喻和机枢,也有世俗语言无从解读的层面。苏菲诗人最典型的特质 便是将世俗事物与宗教意识的对接,一切生活的、生理的、感官的东西,在他们 这里都成了化身信仰的方式,被用于接纳、安顿和关照灵魂。在波斯人的意识和 语境里美女的连眉、秀发和脸庞;鹿的温柔的眼睛;鲜艳的玫瑰和夜莺的鸣唱; 芳香的麝香都是世间最美的事物,苏菲诗人往往巧妙地将这些事物应用到自己的 写作中,用来表述真主之爱,或真主被爱的关系转化。苏菲诗人必得把这个现实 世界移植到自身之内,然后把他的经验所触发的内在感受表述出来,他被他自己 的感知迷住了,语言中往往充满了异样和矛盾。这里一只狗是被爱者门前的忠实 守候者,而另一只狗就变成撕咬著我的衣摆,拼命要把我从被爱者身边拖走的干 扰者。哦,瞧瞧吧!和所有的苏菲一样,在瑙利的诗中被伊斯兰禁绝的酒,都成 了接近、亲近和热恋真主的说辞。在通常的描述中真主往往是卖酒者或劝酒者, 我往往是饮者。乱性的酒和纯真的信仰扯上关系,且纠缠不清,是因为苏菲对于 真主的挚爱只有用醉酒的状态才能够获得真切的表达,而并不饮酒的苏菲,确是 在他对真主的思恋和他祈祷的仪式中获得了醉酒般心醉神迷的感觉。最最世俗的 平凡的事物,当它与信仰的状态发生深切关联时,就转化成了最最圣洁和神秘的 事物。   伊朗出版的瑙利诗集的封面上,瑙利在油菜花和罂粟花簇拥中的形象,据说 是一个想像的瑙利的样子,因为瑙利并未给世人留下他真实影像或画像,这样无 形中给予了我们许多想像的空间。戴着有灰色条纹的黑头巾,面孔红褐的瑙利, 看上去像是一个在田野中耕作的农夫,又像是一个在山地放牧的牧人,而他略显 凝思的深邃的眼神,透露的则是一个哲人或智者的眼神。   朱迪雅尔认为瑙利的诗可与伊朗诗坛四柱之一的苏菲诗人哈菲兹齐名,只是 由于翻译的缺失,他尚未被世人广泛知晓。二零一九年瑙利的故乡伊拉克的库尔 德小城苏莱曼尼,因为文学创作的成绩,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地。   真是太奇妙了!这个戈尔甘市靠北的区域都是以伊朗大诗人的名字命名的, 我们所住的社区叫哈亚姆,紧挨的社区叫哈菲兹。然后,接下来的一个社区边上 有一座被称为奥莱兹的清真寺,这个社区也顺理成章以诗人奥莱兹命名了。再接 下来的社区叫阿塔尔。就在这个以诗人命名的街区的街心草坪里,耸立着与真人 比例相当的诗人金身坐像,诗人或手捧诗卷,或身边放着书藉,这些诗人都是一 律背靠社区,面对厄尔布尔士青山。青山的意识,是一个中国的概念,但是横亘 在戈尔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给了我青山最深切的印象,那儿山体的靛蓝色在雪 后初晴中,呈现出嶙峋毕现的清透。   住进朱迪雅尔的小屋后,我每天都要从客厅的窗户向外凝望厄尔布尔士山青 山,也顺便察看楼下那两棵树的状况,那两棵树一棵是垂柳,一棵是柽柳(幸亏 我还认得柽柳)。两棵柳树在我们到来时刚刚萌芽,半个月后,在我们离开时已 经是满树披绿了。思念故乡的心是真实的,瘟疫带来的围困的折磨,正在这个春 天铺排它盛大的阴影,而我期待于此的诗,又能何为呢?为此,我写了一首诗 《邂逅那邂逅的——致朱迪雅尔和瑙利》记述这个经历:   时空在伊朗北部边城戈尔甘   打了一个结。它若是   厄尔布尔士山峰的白雪   与白云缠绕,也就是街边橘树上悬挂的   红桔与季风相系。但它并不是   它是新冠瘟神的追逼   遭逢了一位异域诗人,是我的心   在承受困厄时,像一片落叶   飘向一片纯净的语言沃土   是我不知道的际遇,提醒我有关   苏菲方式中对于主的祈冀   这必是我的情感吗?是这路边不知名的   黄花,领受了春风的盛情   而忘乎所以地豁然盛开。其实   语言的障碍也就在此产生   我满是爱恋地抚过那些书卷的页面   因对那些蚯蚓、蝌蚪般的文字   一无所知而恼羞。倘若   诗的语言有著魔法般的力量   我愿意被它变成一座雕像,与街边花坛的   雕像站在一起,向着青山凝望   现实转眼就变成了历史,而这个结   尚未解开,我已转身返乡了   *引自华莱士·史蒂文斯《纽黑文平凡的夜》   2020年3月29日初稿,4月5日修订 【网萃】∽∽∽∽∽∽∽∽∽∽∽∽∽∽∽∽∽∽∽∽∽∽∽∽∽∽∽∽∽∽∽ ◆         宇宙膨胀背后的故事(三十一)              ·程鹗· (三十一)神秘可测的浩瀚宇宙   1995年,哈勃望远镜在执行繁忙的观测任务之际,抽空指向了一个不应该瞄 准的方位。那里除了零星几颗星之外只是漆黑一片,是宇宙的荒漠,没有值得动 用哈勃望远镜的目标。   这一别出心裁之举给天文学家带来莫大的惊喜。哈勃望远镜花了十天时间连 续采集那块荒漠稀有的光,传回地球一张群星璀璨的照片。当然,照片上的亮点 不是恒星,而是巨大的星系。这些星系离我们如此遥远,从来没有在地球上任何 强大的望远镜中出现过。只有在突破大气层之后,人类才偷得这惊鸿一瞥。   这一片“新天地”被命名为“哈勃深空”(Hubble Deep Field)。那些光 点在100亿光年之外,是迄今人类看到最远的星系。因为哈勃望远镜视角有限, 哈勃深空只是天幕上极小的一个斑点,却也有着3000来个星系。   两年后,他们故地重游,再一次给哈勃深空拍了照。这次,他们发现了两个 新的亮点,应该是那里出现的超新星,按照序号分别命名为SN1997ff和SN1997fg。   在那么遥远的距离上,超新星爆发的过程因为相对论效应会在时间上拉得很 长,相对容易碰巧遇到。但哈勃深空的范围太小,3000个星系中随时发现超新星 依然是个很小几率的事件。因为哈勃望远镜资源太宝贵,他们没敢下这个赌注, 提前预定好跟踪测量的时间。真的发现超新星之后,也就只能看着照片叹气。   里斯这时已经在哈勃望远镜研究所工作。他对这个被错失的大好机会耿耿于 怀却也无计可施。纠结了足足四年之后,他有一天突然脑洞大开。哈勃望远镜是 共享资源,无数团队用它执行各种各样的观测任务。那段时间里虽然没有人专门 去观测哈勃深空的超新星,也许会有人无意中拍得那里的照片?   在存档的数据库中一番查找之后,里斯发现他的运气还真是非同一般。哈勃 望远镜在1997年装配过新成像设备,正好就用了哈勃深空那片没什么动静的地方 做基准进行调试,拍了一系列照片。他打开一看,SN1977ff赫然就在其中。里斯 如获至宝,立即发挥他的专长进行数据分析。   在2001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里斯对近年超新星研究的进展做了系统回顾。 他再一次拿出哈勃图上的那条象征宇宙恒速膨胀的直线,然后一个又一个地 展示哈佛和伯克利两个团队相继发现的超新星。它们都规规矩矩地坐落在直线的 一侧,形成一条光滑曲线。那便是1998年发现的宇宙加速膨胀。   最后,他把遮住图像最右端的纸片拉开,第一次向世界公开了他的最新发现: SN1977ff。那颗110亿光年之外,人类所知最遥远的超新星。   这颗星孤零零地出现在图中的一个角落。它既不在哈勃的直线上,也不在宇 宙加速膨胀的曲线上。正相反,它单独地坐落在哈勃直线的另一侧,意味着宇宙 的膨胀在减慢。   难道,珀尔马特因为一颗更新、更可靠的超新星数据否定以前几颗星既成结 论的乌龙再现了吗?   然而,在场的天文学家却没有惊异。他们不约而同露出了欣喜、会心的笑容。 这正是他们期望的结果。   × × × × ×   1990年代是哈勃望远镜大放光彩的时代。天文学中曾争议几十年的一些老问 题在它那强有力的镜片背后迎刃而解。天文界也如特纳所鼓吹的那样大踏步走进 精确科学。   1994年,桑德奇的同事芙莉德曼(Wendy Freedman。通用的译名是“弗里德 曼”,这里采用不同译法以与前面的Alexander Friedmann区分)宣布了又一个重 大突破。她的团队用哈勃望远镜系统地测量了星系的距离和速度,再度证明哈勃 定律,并获得历史上最精确的哈勃常数数值。   芙莉德曼是卡内基研究所的第一个女性正式成员。1990年代早已不是坎农、 勒维特,甚至鲁宾、廷斯利所经历过的时代。虽然女性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依然 不多见,却也不再是媒体专注猎奇的对象。   让媒体轰动的是她发表的数值。从勒梅特、哈勃、胡马森到桑德奇等,哈勃 常数是天文学界横贯半个世纪的永恒争议。芙莉德曼公布的结果介于桑德奇和他 的宿敌德沃库勒尔相差两倍的两个数值之间,不是桑德奇坚持的那么小。这样一 来,哈勃常数的倒数表明宇宙的年龄又一次“只有”120亿年,比宇宙中最古老的 恒星年轻。舆论因之大哗。   仅仅几年后,这个曾经让三代天文学家困惑的难题就自我消失了:宇宙年龄 是哈勃常数的倒数只是在假设宇宙匀速膨胀的前提下倒推的结果。加速膨胀宇宙 的年龄不再是简单的倒数。宇宙年龄会更大一些,比其中的恒星更古老。   当然,在天文学成为精确科学之际,最引人注目的是如何为那神秘的暗物质、 暗能量精确定量。   × × × × ×   21世纪初,150多位天文学家合作对天空一个区域进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 “人口普查”。这个叫做“宇宙演化普查”(Cosmic Evolution Survey,简称 “宇宙”:COSMOS)的项目以哈勃望远镜为主,辅以地面上各个大型天文望远镜, 为星系编撰详细的地图。他们还注重于寻找星系之间构成引力透镜的机遇,连续 发现了500多个实例。这样,他们可以充分地研究作为透镜的那个星系或星系团: 通过光强可以测量星系中发光体的多少;通过透镜折射的程度又可以推算出星系 的总质量。两相比较,便可以计算出星系中暗物质的质量。   这样,他们对宇宙中的寻常和暗物质的总量和分布有了相当准确的把握。   这次普查还带来意外的惊喜。在一个引力透镜的实例中,作为透镜的不是一 个寻常的星系团,而是两个正在碰撞之中的星系!其中较小的星系像子弹般穿过 较大的星系,正在另一端露出弹头。这个被命名为“子弹星系团”(Bullet Cluster)的特例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研究星系碰撞动态性质的宝贵机会。综合不同 观测方式的数据,他们发现暗物质与寻常物质的分布不再大致重合,发生了相当 程度的分离。似乎他们有着不同的动力学表现。   这个子弹星系团的照片引人注目,随即成为暗物质的最直观的证据。   × × × × ×  2001年6月30日,美国航天局又一颗科学卫星升空,接替十多年前的“科比”以 更高精度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颗星原来叫做“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英文简称为“绘”(MAP)。   这个探测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便是狄克的学生、皮布尔斯的同学、同事威尔 金森。当年如果不是被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意外抢先,威尔金森应该会和狄克、皮 布尔斯一起成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者。在那之后,他将整个学术生涯都倾 注于这个宇宙宝藏。MAP上天一年后,威尔金森因病去世。作为纪念,卫星正式改 名为“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   这个探测器其实并不是地球卫星,因为它不在绕地球的卫星轨道上运行。它被 送到一个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特殊所在,与地球一起绕太阳运行。那里,来自太 阳和地球的引力“合作”得最好,能够保持探测器与太阳、地球步调一致,保持相 对位置恒定不变。这样的“拉格朗日点”(Lagrangian point)一共有五个,WMAP 所在的那个点保证它永远地躲在地球的阴影里,不受太阳光影响。   在那里,WMAP常年巡天,不间断地收集微波辐射信号,绘制这个宇宙背景的 详细地图。它果然不负众望,仅两年后便开始传回宝贵的数据。在超新星测量发 现宇宙加速膨胀仅仅五年后,《科学》杂志在2003年又一次将其年度“科学突破” 授予宇宙学领域,表彰WMAP的发现。   它验证了芙莉德曼对哈勃常数的测量,并很精确地得出宇宙的年龄为137.72亿 年,误差范围不到百分之一。但它的主要任务——正如它的名字——是要拍摄宇宙 微波背景中的“各向异性”。   十年前的科比已经为宇宙背景辐射拍下第一张全景,那是出生宇宙的第一张肖 像。科比证实微波背景不是光滑的一片,而是分隔成区域,其间有着微小的温度差 异。这些差异是宇宙暴胀之后来自量子力学的随机涨落,也正是我们今天能有星系 结构的本源。但科比所拍摄的照片还只是粗线条,区域的边界模糊不清。WMAP的任 务就是要拍一张更清晰的照片,能辨识这些各向异性区域的边界。这对于认识宇宙 的几何性质和暗能量有着非同小可的重要性。   19世纪初,德国大数学家高斯(Carl Gauss)负责他所在的汉诺威公国的地图 测绘。他曾有一个宏大的构思,要在当地的三座高山顶上测量它们构成的三角形的 夹角。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必定是180度。高斯想实际地验 证一下,因为他已经怀疑可能有不符合欧几里德公理的几何存在。只是他那时的仪 器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度,结果只能不了了之。但不久之后,他的学生黎曼(Bernhard Riemann)在他的指导下发展出一套非欧几里德几何学,为后来爱因斯坦发展广义相 对论提供了数学基础。   将近200年后,现代天文学家已经不再认同爱因斯坦那个“有限无边”的球形宇 宙模型。他们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宇宙其实“只”是平坦的欧几里德空间。为了 确证这一点,最好的方法也是像高斯那样,在宇宙中画一个巨大的、宇宙尺度的三 角形,测量其内角。   当然,要作这样的测量,三角形的一个点只能在地球上或附近。另外的两个点 可以坐落在地球上能看到最遥远的所在:宇宙微波背景。   宇宙微波背景来自大爆炸之后30万年。那时候的宇宙中以光速传播的粒子最多 只走了30万光年的距离。因此,在那个背景上,同样温度的区域的大小应该不会超 过30万光年,否则它们互相之间无法取得联系而达到热平衡。这样,背景上那些不 同温度的区域边界便可以用来作为三角形的一个边,具有已知的边长:30万光年。 另两条边的边长也很固定,都是地球到背景的距离。当WMAP以其比科比更强的精度 拍摄出不同区域鲜明的边界时,就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这样的三角形,也就可以在宇 宙尺度上实现高斯的设想,验证欧几里德的原理。   其实,在WMAP之前,科学家就已经通过高空气球对宇宙背景做了这样的测量。 WMAP在太空的拍摄更把这一测量提高到几乎毋庸置疑的精度:在不到百分之一的误 差下,宇宙尺度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度,的确是一个平坦的欧几里德空间。   WMAP在太空的工作延续了近十年,在2010年结束。但测量宇宙微波背景的使命并 没有结束。欧洲航天局在2009年发射了“普朗克”卫星,以更高的精度接替WMAP。彭 齐亚斯和威尔逊在1960年代初无意中发现的这个微波背景在新的世纪持续并越来越清 晰地为人类展现宇宙的秘密。   × × × × ×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引进的宇宙常数(Λ)是无中生有的人为参数。它的数 值无法从物理原理中确定,只能通过与现实的宇宙拟合而得。对爱因斯坦来说,当时 所知的宇宙是恒定不变的,Λ的数值便是通过得到这样一个宇宙解来确定。一旦哈勃 的观测改变了对现实的理解,他立即放弃了宇宙常数。或者说,他用新的现实重新拟 合了宇宙常数:Λ = 0。   早在1990年代初期,特纳、皮布尔斯等“无赖宇宙学家”就已经在理论上提出, 宇宙中的寻常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对宇宙质量密度的总贡献必须让它处于临界密度, 亦即:Ω = 1,才能得到一个平坦的宇宙空间。在宇宙加速膨胀证明暗能量的存在、 WMAP证实宇宙的平坦之后,他们的无赖已经转变为天文学的新现实。   通过引力透镜、普查,我们知道寻常物质、暗物质的数量和它们对Ω的贡献。如果 宇宙中只有这些物质,Ω只有大约0.27。剩下的0.73只能靠暗能量来弥补。这样,宇宙 平坦这个新发现的现实便提供了拟合Λ数值、确定暗能量数量的途径。暗能量的成分远 远多于物质,占了几乎四分之三。   在1970年代物理学家通过规范场论为基本粒子的微观世界建立完整的“标准模型” 之后,天文学家在世纪之交也为最宏观世界的宇宙建立了标准模型:ΛCDM理论。其中 Λ代表暗能量,CDM则是冷暗物质的英文缩写。这个理论完整自洽、并且能够精确定量 地描述诸如宇宙的年龄、平坦、膨胀等等观测事实。   在这个理论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两个影响宇宙膨胀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膨胀 的宇宙是一辆奔驰中的列车,暗物质就是刹车,在减慢列车的速度;暗能量则是发动机, 不断在加快宇宙的膨胀。列车如何运行,宇宙如何膨胀,取决于二者的角力。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中,物质——无论是寻常物质还是暗物质——的质 量和能量是以密度的形式出现。它的刹车效力取决于密度的大小。相对论中,质量和能 量可以互相转化,但它们的总量守恒不变。因为宇宙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就会随时间变 小。早期宇宙的质量能量密度比现在会大得多,刹车好使;随着宇宙的膨胀,刹车会越 来越不灵。   另一方面,暗能量之所以叫做“宇宙常数”是因为它在场方程中是一个常数项。也 就是说,暗能量的密度不会随宇宙膨胀而改变。这个发动机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地运转, 推动着宇宙膨胀。   于是,ΛCDM理论中的宇宙膨胀既不会是匀速,也不会一直都在加速。它取决于刹 车和发动机功能的此消彼长。早期的宇宙因为暗物质的刹车强过暗能量的推动,宇宙 的膨胀会减速。然而随着膨胀的继续,刹车逐渐减弱而敌不过引擎。终于在某个时刻, 暗能量的推动超越了暗物质的刹车,宇宙膨胀从减速变为加速。   我们只是凑巧生活于宇宙膨胀在加速的今天。   里斯分析的那颗最遥远的SN1997ff超新星出现在110亿年前,那时候的宇宙还处于 减速膨胀阶段。因此,这一与其它超新星不同的个例不仅没有否定几年前的结论,还 恰恰又一次证实了ΛCDM理论。(这颗星与其它星的相反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超 新星的结果不是来自某种未被认识或妥善处理的系统误差。)   行驶中的列车如果从减速突然变为加速时会伴随着明显的震动。里斯把宇宙相应 的那一刻形象地称作“宇宙搐动”(Cosmic Jerk)。他的超新星证明了的确有过那一 时刻——在大约50亿年前。《纽约时报》记者立刻采写了新闻稿,以发现“宇宙搐动” 作为醒目的大标题。   英语中的这个“搐动”做名词时是“混蛋”的意思。那个大标题因此也可以理解 为终于找到了“宇宙级混蛋”。标题下面正是一幅里斯志得意满的肖像。   × × × × ×   相对于宇宙接近140亿年的历史,人类文明不过寥寥几千年。在这期间,无数文人 骚客曾经仰望星空,发出诸如“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是多么渺小”的感慨。他们不 可能知道,宇宙的浩瀚其实还远远地超越他们的想象。   伽利略第一个举起望远镜,发现夜空中存在着大量肉眼看不见的星星。哈勃第一次 系统地丈量了宇宙,不仅证实银河之外天外有天,还发现宇宙正变得越来越大。   哈勃望远镜在20世纪末再次为人类打开新的视野,看到更遥远的宇宙,欣赏到各种 匪夷所思的星系美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更是让人类直接“看到”了宇宙的边缘和创世 纪的遗迹。   然而,这所有的辉煌,却还只是宇宙的凤毛麟角。在ΛCDM标准模型中,所有星系 的亮光所组成的视觉宇宙不过是宇宙整体的千分之四。在那之外还有不发光的物质, 比如黑洞、星际尘埃和气体等等。它们与看得见的星系一起是宇宙的寻常物质部分, 总体也不过只是宇宙的百分之四。   那百分之九十六的宇宙主体,是直到1970和1990年代才分别被科学界主流接受的 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才是真正宇宙浩瀚之所在。   无怪乎有天文学家曾戏谑:我们和我们以为的宇宙,不过只是宇宙中的污染,微 不足道。   我们依然不知道暗物质、暗能量是什么,但我们毕竟终于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和份 量。在21世纪初,暗物质和暗能量从“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进入“已 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更深邃更隐秘的宇宙。 (待续) ※※※※※※※※※※※※※※※※※※※※※※※※※※※※※※※※※※※ 本期编辑:太蔟 本期校对:应帆 审 稿:方舟子、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3.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