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8/12(第二九九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海 棠                  § 商琼毅:海棠      §   ·商琼毅·                  § 【牛肆】             § 海棠,我为你落泪                  § 三百年前你在芍药裀上酣眠 张先秀:我的父亲      § 酒醉后的迷离带来梦的香甜 芥 子:童年的回忆        § 冰凉的石板床 包旭杰:情歌广场      § 清爽的风 夏 沙:论偏执           § 耳畔萦着姐妹们的笑声                  § 不知是梦外还是梦中 【丝露集】            §                  § 海棠,我为你落泪 訾 非:菜市口         § 东风袅袅香雾空蒙月转西廊 黄镇坤:榕树的风采         § 流放的诗人怀着旷达的惆怅 zongli:晒酱豆          § 你盛放的陪伴                  § 红烛的光 【网里乾坤】           § 窗外无边的宁静和永恒                  § 一同在失眠之夜悲欢 徐咏春:曹雪芹是画家    § 应 帆:村上春树笔下的情为何物  § 海棠,我为你落泪                  § 莲脸嫩体红香春宵宿醉难醒  【网萃】             § 君王带笑看你了却一切烦忧                  § 冬日戏的冰箸 子 皮:美国英雄穆勒     § 夏季的荷 铭记麦凯恩        § 蕉叶上渐渐淡褪的题句 老布什和他的一封信 § 偷听卿卿我我的软语                   §                   § 海棠,我为你落泪                   § 踮足拈枝娇俏柔媚千年不减                   § 夜深花睡晨起绵绵娇音纤纤                   § 竹叶滴沥的雨                   § 遥寄的笺                   § 日复一日的云霞和落辉                   § 赋予你最自由的伤悲                   §                   § 海棠,我为你落泪                   § 你,又为谁偷潸?                   § 【网讯】∽∽∽∽∽∽∽∽∽∽∽∽∽∽∽∽∽∽∽∽∽∽∽∽∽∽∽∽∽∽∽ ◆ 2018年12月1日第六届新语丝科学精神奖颁奖仪式在北京科学猫头鹰咖啡厅 举行,获奖者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原生物工程系主任王大元,以表彰他在科普转基 因方面的贡献。会后与会者品尝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大米、转基因抗虫 兼抗除草剂玉米、转基因木瓜和美国研发的转基因苹果干。 ◆ 2019年(第二届)法拉盛诗歌节定于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在纽约法 拉盛图书馆(41-17 Main Street, Flushing NY 11355)举办。现正向汉语非其 官方或法定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诗人征稿,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15日。投稿信 箱为:flushingpoetryfestival@gmail.com, 请在邮件标题处注明: 2019法拉 盛诗歌节参赛作品;并提供真实姓名,150字以内简介,微信号,地址。作品请 用Word 文档以附件形式投稿(作品可用笔名投稿;简历中必须标注真实姓名)。 本届诗歌节设立特别奖一名、汉诗英语翻译奖一名;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 干名。各项各级获奖者都将获得诗歌节组委会颁发的奖牌,并数额不等的奖金。 详情请见:https://www.flushingpoetryfestival.com/ 【牛肆】∽∽∽∽∽∽∽∽∽∽∽∽∽∽∽∽∽∽∽∽∽∽∽∽∽∽∽∽∽∽∽ ◆              我 的 父 亲                · 张先秀·   我的父亲张增善,1893年出生在江北庐江县张家墱,我祖父是一名乡下郎中。 父亲兄弟二人,叔叔名叫张增馀。因为家境不太好,兄弟二人都没有上学读书。 因为庐江很穷,大约在父亲十八或十九岁时两兄弟跟着祖父,担着箩筐下江南, 就在郎溪县杨西圩落脚。   刚到郎溪县,虽然人生地不熟,处境艰难,但是因为祖父是一名乡下郎中, 而且身强力壮可以干农活和家务,所以还是可以勉强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   随着祖父年纪渐老,家境仍然没有多大改善,祖父觉得靠自己的力量给两个 儿子娶媳妇成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祖父郑重其事把父亲叫来谈话,把两个 儿子娶媳妇成家的大事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交给我父亲了。   作为家中长子,父亲承担了他那个年纪的年轻人不应该承受的重担,从此不 仅要维持家中生活,还必须有积蓄,否则靠什么完成娶媳妇成家的任务呢?父亲 没日没夜干活,几年之后,快三十岁的时候,才在圩埂边上搭了一个简易小屋, 成了家。   家是有了,又碰上连续的灾荒年。父亲和母亲虽然拼命挣钱,但是日子还是 过得入不敷出,十分艰难,钱不够用,粮食不够用,父亲和母亲这两个苦命人, 硬是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苦做苦累,煎熬着度过了苦难的岁月。   父亲和母亲到了四十多岁时,已经有了八个孩子。作为家中唯一的壮劳力, 父亲承担了这个赤贫家庭养家糊口的大部分艰巨任务。他的全部精力,都耗在这 个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十口之家了,在我的记忆中,他黝黑的脸上从来都没有笑容, 给我的印象十分威严。一间四壁透风漏雨的茅草屋,八个要吃要穿的娃娃,家贫 百事哀,面对这些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面对这些比山还重的重担,父亲再宽的 肩膀,再壮实的腰板也要被压垮的,父亲黝黑的脸上从来都没有笑容,我相信不 是因为他缺乏温情,而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了。   父亲性格像钢制的弹簧一般坚韧。面对一切困难,他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有一年发洪水把房子冲倒了,他带着全家逃到地势高处,再搭一个棚住;没 有粮食吃,他就去水中捞鱼虾,山上采野菜。记得那年寒冬腊月,他挑着箩筐走 南闯北,到处卖苦力,终于让全家安然度过一场劫难。   父亲就是这样拼命养活了一家老小。他原本挺拔的腰弯了,一双手老茧多多, 双腿青筋暴得老高。不到五十岁,父亲就已经衰老。   衰老的父亲,依然没有停下来休息的福气。他忙完农活,就走出去卖苦力。 生活苦点可以扛,孩子们生病了怎么办?屋漏偏逢连夜雨,孩子们频频生病,病 了也无钱医治,只有听天由命。八个孩子先后生病,病死三个,其中二个是男孩。 辛苦养大的孩子死了,父亲的痛苦撕心裂肺。让父亲最痛苦的是二个男孩的死, 在旧时的乡村,男孩是未来家里的壮劳力,家庭的希望,未来的顶梁柱和老人的 养老寄托啊。   家中三个男孩中最后一个死去的是我的大哥。   经过父亲和母亲的努力,父亲在卖苦力之余,又做点小生意,家里经济情况 后来有了很大好转,父亲买了地,有了点积蓄。大哥被父亲送去上了学堂,读到 初中毕业。大哥聪慧,有才气,他画的画和写的对联被许多乡亲收藏。大哥娶了 媳妇成了家,父亲也有了孙子。   大哥因为一场病突然死亡。大哥的死彻底击垮了坚强的父亲。大哥死了,大 嫂跑了,父亲和母亲强忍悲痛抚养刚刚三个月的孙子,不料几个月后,孙子也死 了。   父亲终于彻底崩溃,他精神有些错乱,坚持认为自己前世作了孽。他不顾家 中妻女的生活,把部分地卖了钱捐给寺庙,并去庙里住了几个月。   父亲在寺庙差不多住了一年多时间。   这一年,国民党败退,新政权成立。村里的干部和下乡工作队多次劝他回家, 想到家中妻女生活特别艰难,他终于回家了。   这时候的父亲更加威严了,不仅我们这些小孩子怕他,村上许多人也怕他。   父亲回家不久土改工作队进村,他被选上选区主任,他在我眼中,好像有点 变化,终于见到他脸上有笑容了,而我在此之前从没有见他笑过。原来父亲笑起 来是这样和蔼可亲啊。   父亲性格暴躁是有名的。父亲曾经告诉我,一次他生了一次大病,爷爷给他 吃了朱砂,所以脾气特别大。吃了朱砂的脾气都大吗?这个说法好像没有什么依 据。不过,父亲脾气确实大得吓人,砸东西骂人,有时候会往死里打母亲,我想 起母亲被打的情景就觉得心惊胆战,会战战兢兢许多天。   我害怕他打母亲。我七、八岁的时候就不敢出去玩,出去了也提心吊胆,家 里有一点动静就往家里跑。父亲打母亲我是拉不住的,虽然拉不住,但是我会大 声喊大声哭,村里有人听到还是会来劝的,这一招还是比较管用的。   土改工作队进村后,他的脾气好多了。因为二姐和小妹很小就给了人家做了 童养媳,家里就四个人,父亲、母亲、大姐和我。我最小。母亲和大姐都是沉默 寡言的人,只有我和父亲话比较多。有时候见父亲高兴,我就摸摸他的胡子。他 曾经逗我:“你就是从我腿上出来的。”   父亲的腿上青筋暴起,有许多大包小包和大斑小斑,看起来吓人,当时不知 道是什么,现在知道了,那应该是静脉曲张。在现代医学看来,那应该是小病。 不过,当时的郎中认为他的病是“铁骨流痰”。“铁骨流痰”是什么病?是否与 腿上包有关?还是这种病根本就不存在?我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楚。父亲因为后 来因为腿病,痛得死去活来,一个本来的壮劳力,因为腿痛最终去世。他的去世 是否与他因为腿痛吃了大量中草药有关?我最近读了一些资料,知道许多中草药 有毒,被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禁用。   他生病时,把病治好的愿望很强烈,但是当时乡村缺医少药,没有多少治病 的办法。他请人上山挖中草药,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内,吃了有两担中草药,应 该有百多斤吧,吃了不见好,还一天比一天恶化。我经常见到他强忍痛苦,拄着 棍子在稻场练走路,汗如小溪往下流淌,他很坚强,也不哼一声。静脉曲张是不 是应该休息?而不是练走路?缺医少药,而又没有科学知识,当时的农民真的是 非常可怜啊!   土改以后,农民生活逐渐安定,但是父亲的病越来越重了,乡下医疗条件差, 他也没有条件去县城治疗。他有时疼得无可奈何,在床上爬来爬去,滚来滚去。   在1953年8月份,具体哪天记不清了。那天我和母亲、姐姐一起看“估产工 作队”做“放产”,回家发现父亲已经滚下床,没有了呼吸。我和母亲、姐姐哭 得昏天黑地,父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啊,他走了,我们三个女人怎么办啊?   父亲早就为自己和母亲准备了寿棺,父亲的后事很快办好了,他就葬在我们 家菜园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我的哥哥也葬在那里。   父亲走了。我们经常想他,尤其是母亲,经常一个人独自流泪。   53年我们家有11.5亩耕地,大姐成家后,我母亲就带着14岁的我耕种,两个 女人,除了耕田,插秧请人,其他事情都是我和妈妈做,那些很重的农活我都干, 很辛苦。干农活时我常常想起父亲,这些很重很重的活以前都是父亲做啊,耕田 和插秧也都是父亲做的啊,他维持这个曾经10口人的家多么不容易啊。   父亲离开我已经60多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还是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今 日恍如昨天。   回想起来,父亲虽然脾气暴躁,但是人却很善良,他自己一生艰难,却见不 得有人比自己更苦,他很乐意帮助别人。   有一家子姓王,三口人,居无定所,以讨饭为生,父亲见他们太可怜,就用 毛竹在自家稻场搭了个很长的棚,这家人在里面住了好几年。   父亲很仗义,见有不平之事,就奋不顾身去打抱不平。因为打抱不平,曾经 遭到恶人的陷害,究竟什么事,父亲母亲没有告诉我。   父亲仗义应该是有目共睹的,我二姐和小妹的养父母,他们遇到困难,也会 找到父亲,和他商量,或者请他去解决。   49年解放后,乡里的保丁(刚解放还是称他们为保丁)挨家挨户动员小孩上 学。记得保丁来到我们家,我们都在田里忙,保丁来到田间动员我父亲送我上学, 父亲摆摆手:“女孩子读什么书,我儿子读了书都没有什么用。”无论保丁怎么 说他都不松口,保丁走后,他自言自语:“女孩子是人家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吧。”   我当时对上学也没有多大兴趣,父亲不同意也就算了。可是,过了几天,村 里好多孩子都上学了,我可急了,我就偷偷牵着牛到学堂门口看他们念书,一位 老师出来,叫我进去,我就把牛系在一棵树下,跟老师走进教室,这是我第一次 在课堂听课,这样连续三天。   父亲在第三天发现牛没有喂饱,就发火问什么原因。我吓得直打哆嗦,说去 食堂上学了。   父亲操起竹条就打:“念书,你哥哥我们给他念书,念到人都没有了,你一 个女孩子,念什么书!”我哭成了泪人。   父亲看我哭,心软了,在地上用竹条写了三个字,父亲说:“你能认出这三 个字,我就让你念书。”我抹去眼泪一看,心里乐开了花,原来地上写着的三个 字是:“你、我、他。”   这三个字正好是这几天学过的啊。   听到我从容不迫把这三个字念出来,父亲有些惊讶:“三天认三个字,一个 月三十个字,一年三百六十五个字,不错嘛,行,你去念书吧!”   我后来知道,父亲一辈子仅仅认识三个字:“你、我、他。”我三天中正好 学了这三个字,冥冥中似有天意啊!   我上学了。虽然我还是要放牛、砍柴、做家务,但是父亲终于让我上学了, 我真是很快乐啊。   我上学的路并不平坦,许多人劝父亲不要让女孩上学,包括我的叔叔,但是 父亲一言九鼎,对他们的劝告不予理睬,只是要求我“争口气”。他答应我,只 要我愿意念书,他会一直支持我念下去。   因为父亲离开了我们,我一直念下去的愿望就变得十分艰难,这让我万分想 念父亲。   我虽然小时候很怕父亲,但我很爱他。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我父 亲虽然一天学也没有上过,但是他很聪明。他算盘打得很好,也很有学问,不知 道他从哪里学的。他高兴的时候,会跟我们讲岳飞的故事、解缙的故事、关公的 故事,讲得很生动,遣词造句不像个文盲。比如他说:“盘根错节”“打得难解 难分。”   父亲记性很好,不仅亲朋好友佩服,村上人也很佩服。他说话不多,言出必 行,这是他在乡下有威望的原因。许多很本分、很诚实的人,和父亲成为好朋友。   父亲是种田能手,在生产上有不懂的地方,村里人常常来请教他,其他事情 村里人也愿意找他商量。他对来客十分客气,愿意帮人排忧解难,他常常说: “千懂万懂,上门就不懂。”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坐得正,站得稳。”“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 心不惊。”“人不呕我,我不呕人。”很有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意思啊。   因为父亲性格正直,所以有许多朋友。有时候会有许多客人来家,父亲总是 让我去镇上买菜、买酒、让母亲杀鸡,这时候,餐桌上的父亲谈笑风生,他谈天 说地,讲古论今,经常有客人说:“老张知道的东西真不少啊。”也有的说: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每当听到这些,我都为有这样一位无师自通的 父亲感到高兴和自豪。   我常常想起我亲爱的父亲。他在我的梦中,常常昂首挺胸,精气神十足地走 在乡下坎坷的路上。   已经60多年了,我也80了,我还是很想你啊,父亲。 ◆              童年的回忆                ·芥 子·       圣诞节快到了,邻居家的房前屋后挂起了彩灯,一年又过到头了。小时候觉 得一年很长,长得看不到头,现在没有那种感觉,一年不就是十二个月嘛,转一 圈就过完了。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年底也就平平常常地过,但有了孩子,就不一 样,他们老早就在盼望了,到了这时节,我得制造一些童年回忆。   两个大孩子已经把心愿单子贴到冰箱门上。老大今年向圣诞老人要游戏机、 耳机、现金,现金后面打了括号,注明用来买小配件。老二的心愿是得到一双新 鞋子、新睡衣、乐高、玩具车,玩具车要与去年弟弟得到的一样。老三还不懂事, 什么也没要。老二的心愿不贵,几十块就能搞定,老大的心愿比较贵,看来圣诞 老人要破费了,不知道他今年有没有足够的钱,给小孩子送礼物?今年经济形势 不好,很多公司裁员。中国人还好,家里多少有点余粮,有的老外真没辙了,他 们平时很爽快,危机一来,只能向银行借钱了,好在他们生性潇洒,没钱就卖掉 房子,租人家的住。希望圣诞老人不受影响,能带来老大的游戏机和老二的新鞋 子。   老二提醒我要装点圣诞树了。我把圣诞树从地下室的角落里拖出来。树干是 空心铁棍的,叶子是塑料的,把它们组装好,叶子掰开就行了。在加拿大过第一 个圣诞节的时候,曾经想去野外砍一棵真的松树,但最终嫌麻烦,到商店买了一 棵中国制造的圣诞树。平时要管孩子们上学、课外阅读、兴趣活动,检查牙齿刷 干净了没有,已经够忙了,哪有体力去弄一棵真的松树。还是假的省事,不掉叶 子,不用打理,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的时候一收就好了。圣诞树组装好了,往 上面挂彩球,彩球是往年积累起来的,今年不买新的,经济不好,能不买就不买 了。挂彩球的时候,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我叫老大从房间里出来,让他参与一 下。老大跑出来,从纸箱子里捡起一个彩球,一边挂,一边说:“圣诞老人真厉 害,我睡觉的时候就来了,醒过来就走了,我在壁炉旁边守了两次,都没见到 他。”   “他很忙,送完了我们家,还要送别人家,小孩子那么多,他哪有时间停下 来跟你说话?”我说。   “我又不想跟他说话,只想看看他。”   我忍住笑,心说,智商137的男孩还相信圣诞老人呢。前两年,我担心同学 会跟他说,圣诞老人是假的,都是爸爸妈妈骗人的,还好没人戳破这个美丽的谎 言。如果有一天他不相信,童年也就结束了。   “妈妈,送我一辆汽车吧,我要跟去年圣诞老人送弟弟的一模一样。”老二 说。   “让圣诞老人送吧。”我建议。   “我要像去年弟弟得到的那一辆一样。”   “好的,圣诞老人会给你的。”   “可是我要银白色的车,圣诞老人会不会搞错,送我一辆红色的车?”   “不会的,他什么都知道。”   “你是不是圣诞老人?”老二挤眉弄眼地看着我,看得我心虚。   “我不是,我怎么会是?你觉得我像吗?”我想笑,快忍不住了。   “那你为什么笑?”   “我没有啊,是你在笑。”我想转移话题。哎,真不是说笑的高手,瞧人家 郭德纲不动声色,就能把观众说得哈哈大笑。   “我同学说,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老二挤了挤眼睛。   “瞎说的。”我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把她的怀疑打压下去。   “可是圣诞老人总是给错礼物,好几次,我写的,他不送,我没写的,他又 送来。”   “他老花眼,看错了。”   装点好了圣诞树,孩子们拿出自己的靴子挂在壁炉旁边,靴子用来装小玩意 儿,巧克力、糖果、粘贴纸什么的。圣诞老人真好,会从烟囱里钻进来,送游戏 机、新鞋子,还送吃的。老三不懂这些,靴子由老二代劳挂上了。这时,弟弟走 近圣诞树,把刚挂好的彩球摘了下来,丢在地上。   “你在干什么?坏弟弟!”老二指着弟弟说。   “坏姐姐。”   “坏弟弟。”   “别吵了,弟弟小,不懂事,你大,要让着他。”我自己听着这话都觉得耳 熟,小时候经常听,觉得不对,又改口道:“你原谅他吧。”   “弟弟今年上了圣诞老人的淘气孩子名单,得不到礼物了。”好了,弟弟这 么轻而易举地被姐姐列入黑名单。   “你是好孩子,可以得到礼物,把彩球捡起来,重新挂上。”   然后她又催我挂彩灯,装点家门口。“你看,别人家都挂了彩灯,我们家没 有。”   “好吧,明天!”   “你每天都说明天,说话不算数。”孩子指责我。   “不是不算数,太难找了,平时东西都往地下室一放,到用的时候,找不着 了。”   “买新的!”   买新的?我们不是老外,需要什么马上买,得把以前买的找出来。毕竟日历 一旦翻到新年,就没有心情挂彩灯了。年底对大人平平常常,对小孩子来说,可 不是一般的日子,今年混过去,明年又要等好长时间了,不能让他们失望。路过 冰箱的时候,我看看老大的心愿单子,心里盘算怎么应付他的昂贵心愿,突然想 到了,说:“老大,你今年要回国,收不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了。”   他脑子转得很快,说了一句不要紧,在心愿单子边上补写道:“如果我不在, 请把东西放在我的房间里。”   字是用黑笔写的,大大的,圣诞老人就算丢了老花眼镜,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写完之后,他用透明胶把心愿单子的四周都封好了,牢牢地,绝对不会掉下来, 这样圣诞老人找不到借口,说不知道老大的心愿,推脱掉礼物了。   孩子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忍不住笑了。只要他们还相信圣诞老人,我就要把 这个角色演下去。有了孩子,每个年底都留下许多童年的回忆。 ◆           情 歌 广 场               ·包旭杰·      情歌广场就在康定的城中心,是康定的地标之一。说是一处景致,也说不上 是一处景致。但凡来康定的人,若不去情歌广场转转,总觉得好像没来过康定一 样。只要你给出租车师傅说去情歌广场,或者大礼堂,都会将你带至跑马山正对 其东,折多河从旁流过的情歌广场。它方正疏朗,吟唱着四季的故事,书写着盛 世的风流。它携带着时代的思想,也浸染着历史的烟雨;它接受载歌载舞的欢乐, 也倾听着忧国忧民的讲述;它记录年轻的记忆,也收藏青春的梦想;它与康藏儿 女同欢乐,它与雪域人民共梦想。   情歌广场建成了很多年了,是康定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场坦坦荡荡, 四通八达,临街处花坛树木花草繁盛,背后大礼堂肃穆端正,阳光和煦的照在这 里,有着康巴汉子的豪迈,亦有草原姑娘的和顺温柔。有几处桌凳,是老年人晒 太阳、打牌休闲的不二选择。广场下面是商场,觉得风大或者太阳晒了,可以去 下面转转,说不定能选到一两件称心如意的东西。   情歌广场的四季,是康定的四季,也是人生的四季。它无言地记录着时代的 变迁、社会的进步,深情地倾听着这个情歌之城的心跳、历史的脉搏。康定的春 天很短,才觉得下了几场雪,冬天刚刚来,春天已经到了尾巴上了。偶然一个明 媚的阳光天气,远看渐渐变绿的跑马山,郭达山顶映着彩霞,环绕着流云;近看 冒出花苞的枝头,停泊着一二彩蝶,那双玲珑剔透的翅膀,多情的舞动灿烂的春 光。还有广场上打陀螺的老者,发出巨大的响声;晨练的舞者,和着音乐翩翩而 舞,让人觉得生活是那么静好。他们和广场呼呼的风声一起共同奏响春天的旋律, 开启一天美好的生活。漫步广场的人,神情自若悠闲淡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的人,丰衣足食,心情愉快,他们舒展出的是姹紫嫣红的诗情画意。   春天倏忽就过去了,雨季也随之而来。一阵凉爽的清风,夹杂着些许雨点, 拂过情歌广场,拂去了广场短暂夏日的浮躁,拉开了清凉缠绵雨的世界。“自古 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怕是也发不出来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山上的“月亮星星”,地 上的霓虹灯光,交相辉映。薄光笼罩的广场上,清风徐来,游人渐多,劳作了一 天的人们纷至沓来,消遣玩乐。锅庄的音乐响了起来,大部分人参与了进去,偶 然遇见熟悉的人在跳舞,也是会心一笑,继续跟着旋转。仍有害羞在旁观看的人, 想跳又不敢来。音乐声中,且歌且舞且欢乐的舞者,一曲又一曲,一场又一场, 他们舞动的是快乐的心情,追寻的是美好的人生,而折射的则是盛世的风流,生 活的丰裕。有神情自若悠闲散步的人,有临风而立赏灯看河观景的人,有对着四 周山上景致指点拍照的人,有看别人亦被别人看的人,但最快乐的还是那些穿梭 在人群中的少年们,他们溜旱冰、踩滑板,轻盈如燕,翩若惊鸿,四处穿梭;他 们拿着央求了父母很久才买的闪闪发光的玩具,不亦乐乎!   情歌广场,像一幅清新优雅的画卷,像一方精心雕刻的砚台,端庄沉静,秀 丽雅致。在跑马山下,在折多河畔,它被时光的烟雨研磨,又被幽淡的芳香浸染。 就这么默默地注目着来来往往的游人,静静地收藏着深深浅浅的脚印。   雨季一过,天马上凉了下来。情歌广场碰见熟人,也是短暂的寒暄两句就走 开,避着那凛冽如刀的冷风。一场瑞雪,毫无征兆就下了,给季节披上了洁白的 衣衫。静穆的冬日里,广场银装素裹,洁白如玉,它像一阕高风亮节的竹韵,像 一剪迎风挺立的松柏,像一枝悄绽素蕊的梅花,端然在冬日里,素雅在天地间。 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繁华落尽,伪装尽去,一切都尽显生命的真 实和灵魂的本真。   冬日的暖阳将光阴拉的好长好长,在情歌广场转悠,赏阅的是今时的风景, 追寻的却是古人的踪影。听着着激荡的折多河穿过彩虹桥,仰望郭达山跑马山, 仿佛走进打箭炉深沉的历史。这块神奇的土地是联结藏汉民族的枢纽,走过无数 的历史人物。走过雅好风流娴于翰墨的皇亲贵胄果亲王,走过听尽金戈铁马的诗 人杨揆、孙士毅、姚莹,走过戎马边疆的岳钟琪……这一个个光照千古、彪炳史 册的名字,把康定历史的天空照耀得异常明亮,无比璀璨。在这川藏咽喉,古老 的茶马古道要塞,背夫、马帮和牦牛驼队络绎不绝,有无数的茶叶、盐从这里流 向关外至西藏,有无数牛马、中药、兽皮流向汉地,它更是藏汉民族融合数百年 的见证。   情歌广场背山依水,前面有桥有路,四面来风,体现了康定开放的心态、拥 抱的胸怀;每晚上响彻康定上空的音乐,跳起的锅庄,传承着当地的历史人文、 风土人情,彰显着时代特征、社会繁荣。如果说《康定情歌》是康定最响亮经典 的名片,那么情歌广场就是康定一曲传唱不息嘹亮的歌声,一章抒情的美文,一 幅优雅的画卷。它见证着康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论 偏 执               ·夏 沙·   无赖精神   鲁迅曾经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 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 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 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 韧性却大可以佩服。”反转控也有着一样的无赖精神,有人对他说转基因没有毒, 他答道要反转;对他说转基因物美价廉,他还是答道要反转;对他说转基因利国 利民,他也仍然答道要反转。总之,转基因技术是什么原理,是好是坏,是利是 弊,根本不是他所关心的,他只是关心自己反转的姿态,这种立场的理论根基就 是无赖精神,也即崔永元之所谓“我就跟你耍流氓了”。   这种无赖精神还表现在某些公共事务上,比如否认全球气候变暖、抵制PX项 目、反对建设信号基站或核电站、支持中医、反对市场经济等,这些具有无赖精 神的人在这些公共事务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与做法往往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出于无 知、偏见或自身利益考虑无视或否认事实,站死某一立场后不再接受任何反驳意 见,拒绝将某一问题的事实讨论清楚,并不存在哪怕一丝被事实和逻辑说服的可 能性,其韧性比青皮还要令人佩服。   说得学术一点吧,这种无赖精神可以称作偏执,普通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偏 执的想法,但偏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偏执型人格,并产生被害妄想。非病 理状态下的偏执可以定义为在脱离事实的基础上对某一观点或妄想的持续性偏好。 “偏执的想法往往带有歧视、排斥、恐惧等情绪因素。偏执一般不会因别人的劝 说或说理而有所改变,恰恰相反,越是劝说和说理,可能越加偏执。”(《为什 么有些人容易轻信伪科学》),因此任何试图说服偏执的人的尝试都是徒劳的, 这也正是科普本身往往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我曾经跟人开玩笑说:“某一种备受争议的科学技术真正得到推广,其实并 不是因为科普发挥了多大作用,而是因为反对这种技术的主体人群都死掉了,这 一技术自然而然就得到推广了。”这句话多少有贬低科普贡献的意思,但我认为 这至少代表了国内科普的现状。   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遭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还很低,社 会分工既不明确,也缺乏专业精神。科学家、科学团体、社会学者、政府机构大 都失去了民众的普遍信任,大多数国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甚至往往形 成与官方态度相反的观点。一个较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分工明确、程序公开、权 责明晰的社会,把公共事务交给每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后,应该尊重其专业能力 与专业意见,同时建立监督与纠错机制,发现专业人士存在错误与腐败,也应该 通过监督与纠错机制的正规途径进行修正与惩罚,而不是把本应属于专业人士的 业内问题交由全民进行大讨论,并产生大量盲目的否定与批评意见,这不仅是社 会精力、时间与财富的巨大浪费,也往往导致对国计民生不利的结果。比如转基 因食品是否安全,民众应该相信该行业专业人士的回答,而不是相信不知道什么 是氯化钠的主持人的外行意见,更没有必要把外行意见拿出来进行全民大辩论; 政府部门在做有关科学问题的决策时,也应以科学团体的意见为判断标准,而不 是把民众的非理性声音凌驾于专业意见之上。   如果要靠大部分国民都深入了解某种技术,接受这一技术再进行推广,可以 肯定地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政府部门以这一策略开展科学技术的推广工 作,那就是一种愚蠢至极的规划。比如,如果要让所有中国人都了解了转基因技 术后再接受转基因食品,可以说全中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将达到100%。 我不知道一百年以后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但是一万年以后应该有希望 实现。   偏执形成的根源   偏执源于偏见,而偏见的主要根源在于盲目的自信。   康奈尔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曾总结出一种Dunning-Kruger 效应(达克效 应):越是无知的人就越自信。当一个人知识越来越多,自信心会下降,但是突 破临界点以后,自信心会回升,但之后不论怎么回升,都不如一开始一无所知时 那么自信。   这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的朋友圈里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低级谣言,特别是那 些由于时代原因缺少正规教育的长辈们,更是在我们指出这些谣言的不实之处后, 把我们踢出了家族群、校友群、同事群等等。他们确实存在着过度的自信,夸大 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水平,而如果他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与面子,进行一 定时间的学习,往往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认可晚辈或他人的正确看法,然而 大多数人放不下的正是架子与面子。   同时,偏执源于自省能力的缺失,偏执的人往往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社会地位或上了年纪的人而言,承认自己在 某些方面的无知与错误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们往往不愿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 并认为承认自己的不足意味着失败、丢脸、失去权威与信任,也正因此,即便明 知自己犯了错误,也往往不愿承认与改正,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那 些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与无知的人,却往往能在各行各业创造出不俗的成就, 如奠定了曹魏基业的曹操,领导了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邓小平 等,都是这一类人的代表。他们敢于承认自己(或自己国家)的不足,敢于承认 别人在某些方面胜过了自己,并勇于向超过自己的人学习,才最终成就了自己的 一番功业。这些人恰恰是克服了大多数人身上所具有的偏执,把事实摆到了比自 尊更高的位置,把自身价值的提高视作最高的价值追求。   而那些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如为了面子)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与无知,偏执 地相信自己判断,刚愎自用的人,则往往面临着最终的身败名裂,这是由无数的 历史事件所反复证明的。当然,历史上也存在着那些缺乏主见、耳根子软、优柔 寡断,被他人意见或忽悠裹挟着随意更改做法的人,也并没有因为听得进别人意 见而得到什么好的下场,所以,不加甄别地一味地听取别人意见,同样也是不可 取的。   如何克服偏执   因此,如何判断应该坚持自我还是从善如流,并避免成为缺乏主见的人,我 认为应该以事实作为判断依据,而如何判断事实的真假,我认为应该交给科学思 维与方法。   一个人如果不经历一定时间的学习,就无法脱离蒙昧无知的状态,无法形成 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而要实现从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以更理性的逻辑分析问 题,用更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至少要学会全方位收集 资讯的能力,这种学习既可以是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可以是严格规范的自我 学习。这种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严密的逻辑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 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上的任何事物的真假判断应基于事实证据,而证据应符 合可重复性、可证伪性的要求,把个人或社会的固有偏见剔除,不因个人或社会 的价值取向影响对事实的判断,并在事实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判断与举措,就能够 最大程度地避免偏执。   正如罗素所言: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先问你 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 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 响,而只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而如果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判断,坚守自己的立场,避免使自 己成为随波逐流、缺乏主见、畏首畏尾的人,则不是偏执,而是一种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优点,或者说叫执着,偏执与执着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尊重了客观 事实。正是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执着塑造出了坚信日心说的布鲁诺,坚持进 化论的达尔文,坚持科普的方舟子这样的人物,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往往是由 这些坚守真相、百折不挠的人所推动的。 【丝露集】∽∽∽∽∽∽∽∽∽∽∽∽∽∽∽∽∽∽∽∽∽∽∽∽∽∽∽∽∽∽ ◆              菜 市 口                     ·訾 非· “菜市口”过去叫“柴市口” 那个文天祥, 就是站在这里被砍掉了脑袋 等到谭嗣同人头落地的时候 这地儿已改叫菜市口了 茄子、辣椒和西红柿 作为观众并不合格 但你根本不用担心此处会少了掌声 据说还有个袁崇焕 也曾被捆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 一寸一寸被剔成骷髅 ——本该是一万剐 其实只吃了三千多刀 就不再有呼喊 (那个刽子手, 一定倍感惆怅 对不起师傅 对不起观众 说不定他还丢了这份差事 从此碗里不再有肉 壶里不再有酒) 围观的群众, 抢食三千多片袁崇焕 从袖子里掏出酱油, (生抽、 还是老抽、 都已无从考证) 三千多个袁崇焕 在北京城的上空叫喊 就像三千只乌鸦 在六月的坟地上方嘶唤 现在的菜市口只是个地名而已 在北宫门和天宫院之间奔波的4号地铁 总要在菜市口歇会儿 这几十秒, 对不下车的人来说太过漫长 足够砍掉两颗脑袋 挖去一颗砰砰乱跳的心 但凌迟还是远远不够用的 在人头曾经滚动的地方 如今滚动的是车轮和年轮 现在的人头 是攒动的。 当然这地方如今 不砍人头 也不一刀子、一刀子地割你 他们用贞洁的A4号白纸写你 一直写进骨髓 (镇住你的红线头笔直端庄 顶住你的红印章稳妥圆滑) 别怕, 这会儿还顾不上蘸你的血 几张钞票足以把你喂饱 你比一条狗好办 甚至每晚,你都主动把自己拉出去遛遛 有时你也下车,把自己临时放在菜市口 甚至木樨地 或者从那个叫公主坟的地方路过 夏天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生活被七月变着法地曲解 你容忍过白杨树上流出的飞絮 当然也就受得了没有菜色的菜市口 你站在和天空相反的地方倾听四面八方蝉声肆虐 有时也不得不按住胸口, 佯装思念大海, 于是那么多前世的花瓣 在你面前落得层层叠叠。 ◆              榕树的风采                     ·黄镇坤·     河岸上有榕依依,一曲流水便灵动得许多;聚落处有榕蓊郁,这方天地便温 婉得几分——当然,我这儿说的榕是指小叶榕(别称细叶榕)了。   榕树是寻常的树,榕树也是不寻常的树。   可不是?   比之于松柏,它不够参天;较之于杨柳,它不够婀娜;说芬芳吧,它不及桃 李;论神奇吧,它不如胡杨。然,它那亭亭如盖、铺天席地的树冠,磅礴得像一 座绿色的山一样。这种伟岸,这种气势,又有哪一种树能相比?它叶茂枝繁,纵 横交错,有型无型,虬曲多姿。那一探三折、蛇龙游走的枝枝桠桠,不都含蕴着 柳骨梅韵又含蕴着妩媚柔情吗?面对风霜雨雪,面对烈日酷暑,它不屈不饶、坚 韧顽强。即便树身空泛了,它也青春焕发,蓬勃向上。榕树所透出的力量和气度, 不让人敬仰让人敬畏?它髯须飘飘却精神矍铄;有古风却不苍凉。这样的形象, 不像个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没有土时,它的根会不断延伸着去寻找泥土;没有 水时,它的枝会长出空气根向空气中吸取水分。无论长在石缝或长在断壁残垣上, 它都能够生长,也都能生长得蓬勃。那不是智者的化身和坚韧者的楷模?   说起来每种树木都具有各自的气质和姿容了,然榕树却独具一格。   首先,榕树是乔木,是大乔木,是树中的“巨人”。这么一个“巨人”站立 天地间,站哪儿它不是一道风景呢?是了,若临水斜依,它便是流水一往情深的 恋人;若傍山而立,它往往就成了寺庙的追随者;若伫闹市区,它是城市的见证 者;若立乡村里,它是乡村的守望者;若站渡口处,它是一把巨大的天然的遮阳 伞;若矗山道上,它是一处可供旅人休憩的“凉亭”;若蓊郁在村子的水口处, 它是一道英姿极具的屏风;若蔚然于乡间田野,它又成了一幅不可多得的自然画 卷……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是了,对于一般的树来说,独木难成林了。可榕 树例外,生活中,独木成林的榕树还少见吗?   当然,榕树除了是树中的“巨人”外,它也是树中的寿星了。通常来说,若 是没有人为的砍伐,没有山火、雷劈或病虫的破坏、伤害,一棵榕活数百上千年 甚或数千年那都是小意思了。在水边,在山边,在公园,在闹市区,在马路旁或 村道上,你随处邂逅一棵榕,而这棵榕看上去又让你感觉稍稍上了一定年纪了, 那么,这棵榕多半就会有三、五百年甚而上千数千年了。要是一棵古榕长在你家 附近,那么,说不准你爷爷就曾在这树下歇过脚抽过烟,或许它还见过你爷爷的 爷爷的身影;要是你现在不会搬走再过些年了你还不曾搬走,那么,多少年后或 再过些许年后,你的孙子或你孙子的孙子或许也会来到这树下捉迷藏嬉戏哩……   说来也怪,榕树最喜傍村倚寨地生长了,它们硬是与人群与袅袅炊烟有着难 解难分的缘份。不过话说回来,一座村子要是有这么一棵古朴、伟岸的古榕矗立 在那儿,那何尝又不是村子的风水不是全村人的幸运呢?   在村头,或村尾,或村中央,一株郁郁葱葱、蔚然成林的古榕立在那儿。袅 袅炊烟,古树苍穹,一个村子便氤氲着诗情画意般的田园气息了。浓荫下,安一 方几,数只凳,这儿又何尝不是一处老少皆宜的娱乐场所呢?清晨或黄昏,你都 可以到这儿来。来到这儿,有热闹时去凑一份热闹,没热闹时,可独享一份清静, 皆不失为乐事一桩也。   当然,一棵古朴、伟岸,冠幅广展的古榕立在村子里,那是村里人的幸运, 也是小鸟们的天堂了。每天傍晚时分,成千上万只小鸟(尤其是麻雀)从四面八 方飞来,飞到这树上过夜。早上天亮后,小鸟们又纷纷离树而去。小鸟来了,满 村的声音,满树的热闹;小鸟走了,满树的静穆,满树的宁和。这种人、鸟、树 一起和平共处的情景,那不是大自然中一种最和谐、最天人合一的生态奇观?   伟岸、葱茏、内敛、从容的一棵古榕有智者的形象、长者的形象及仙人的形 象了,它立在哪儿,哪儿都是一片风景。不过,在我眼里,临水斜依的古榕要多 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蕴涵的。你试想一下:一棵数百上千年的古榕傍倚河边,树 下流水潺潺,日以继夜。在绵密的时光里,在迎来送往中,驻守河畔的这棵古榕 得看着流水带走多少的光阴故事呀。   哦,一棵数百上千年的大古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有形到无形都丰富无 比了,读它,你可读它的方方面面——读它的伟岸,读它的坚毅,读它的从容, 读它的清逸,读它的奋发向上,读它的努力进取以及它的不屈不饶……说实在话, 无论你读它的哪个方面,它都会给你精神,给你震撼,给你启迪了。 ◆              晒 酱 豆                 ·zongli·   我小的时候,夏天在我们那里被称为“伏里天”。   伏,就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里的伏。入了伏,夏天才算是真的到了。 入伏一般是在小暑节气之后,每十天为一伏,三伏一共一个月左右,大概是在阳 历的七月中至八月中。伏里天的太阳最是持久地毒辣,从天亮到天黑。每日午后 的情形尤甚,太阳的烈焰直逼大地上的万物,植物的魂魄似乎都被晒跑了,只留 着蔫头耷脑的躯干,不抱希望似地做着垂死挣扎。   沿着土路望过去,地表全泛着刺眼的白光,离地面不远处能看到弯弯曲曲如 火苗般的空气蒸腾而上,让人不由得眯起了眼睛。这时候是万万不能出去的。如 果你不相信,想想那种密闭的烧烤炉子吧,置身于上下两团火之间的铁板上,除 了绝望,剩下的只能是懊悔了。饭后的人们都躲在家里,躺在风扇下的凉席上午 歇。平时爱哭闹的娃娃都睡的沉沉的,知了也被晒的噤了声,村子的四周便显得 空旷而静寂,似乎全都失去了生气。   间或几天也会下雨,但多是毫无征兆的。火辣辣的太阳前一分钟似乎还在, 不知从哪里飘来了一块黑云,忽地就把太阳挡住了。天一下子暗了下来,似乎还 有一丝丝的风吹过,微弱却真实。远方的天上一条曲曲弯弯亮光闪过,惊雷便由 远及近地传过来。还没来得及反应,挟裹着太阳的余热,雨便从天上被倒了下来, 仿佛早就耐不住了似的,噼里啪啦地砸向地面。过了几分钟,雨水把这伏里的热 压到了地下,四周才彻底地凉了。但长不过半个小时,这雨便又毫无征兆地停住 了。烧烤模式重新开启,然而太阳的气焰比初始时毕竟是弱了许多,才让人享受 了小半日的清凉。   中原地区多是冬麦夏棉。入伏之前收了麦子,三伏天的农活便少了许多。棉 花苗刚长半截高,只需要起早趁凉快去侍弄侍弄,剩下的时间便可躲在自家室内, 慢慢捱过这难熬的燥热夏日。然而,靠天吃饭的农家人往往是闲不住的。庄稼地 里没有了农活,眼看着这一天天的辰光白白流走,甚是觉得可惜。所谓“祸兮福 所倚,福兮祸所伏。”先人的哲学观点也许在不经意间给了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启 示,便想着要把这燥热的伏里天给利用起来。在我家乡,伏里天便被用来做酱豆。   做酱豆有繁琐的程序,我们通常叫“晒酱豆”。首先要挑选饱满的黄豆,洗 净后进锅煮熟。煮好的黄豆沥干多余的水分,撒上面粉拌匀。妈妈做这些的时候 我会在旁边看,煮好的黄豆取一点放在碗里,撒上盐和五香粉,是再美不过的小 零食了。屋里阴凉处放一张单人空床,在上面铺好一个干净的大蛇皮单,把裹好 面粉的黄豆薄薄的摊开成一层,再在上面覆几张报纸就好了。过不几天,黄豆便 会长出一层白白的绒毛,屋子里充满了酸酸的发酵味道。再过几天,等白毛变成 绿色,便可把它们盛出来放在阳光下暴晒了。一两天之后,等豆子晒得硬邦邦, 便可轻易地把绿毛搓掉筛走,只剩下暗色的豆子。筛豆子会扬起阵阵的绿烟,好 似西游记里妖怪出场时的那股妖气。   等发酵过的豆子晒干,就可开始腌制了。腌酱豆通常是用西瓜做辅料。选一 个好天气,提前把圆肚陶瓷坛子洗净晾干。把大个的西瓜一刀切成两半,用勺子 把鲜红的瓜瓤挖出来,和豆子一起放进坛子里,再加入盐、新鲜的花椒等调味品, 搅拌均匀。最后用两层纱布把坛口封紧,这工序便完成了一半。妈妈通常会做一 大一小两坛,足够接下来一年全家吃的分量。大坛子里是正常的酱豆,小坛子里 还会额外放些辣椒和花生米之类,口感更为丰富。   最后一步工序便是晒酱豆了,这也是酱豆制作过程中的关键。伏里天的炙烈 阳光提供了晒制酱豆的绝好条件。每天早上,等露水下去,便把坛子从屋里搬出 来,摆放到没有遮挡的空地上——院内或是房顶,让太阳痛痛快快地晒上一整天。 等到太阳落山,再把坛子搬回屋里去,免得受潮。如果伏里天在乡下走,处处即 可看到摆放着的或大或小的一个个坛子,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了。搬坛子的时 候我会透过纱布闻一闻,里面黑洞洞的深不可测,浅浅地溢着一股淡淡的酸香, 会让人觉得满足。   晒酱豆要防着突如其来的雨水,这个任务往往交给小孩子。大人在下地之前 会嘱咐一番:记得下雨前把酱豆坛子搬进屋,免得淋了雨受潮变质。我会把这当 成无上光荣的任务,时刻关注着天气的变化。然而小孩子终究是贪玩。有时候在 外玩的兴起,直到大雨滂沱才想起家里的酱豆坛子还在外面,望着外面的雨注, 忐忑的心里也开始泛潮。等到雨稍稍小了些,冒雨撒腿便往家奔,到了家才发现 坛子已经被搬进了房檐下,上面还盖上了油纸——原来是邻居帮忙,悬了半天的 心这才放下来。   等到三伏天过去,酱豆也便基本晒好了。揭开纱布,浓烈的酱香随即扑面而 来。用干燥的大勺子舀一碗出来,暗红色的酱泛着油光,西瓜汁早就深深地浸入 到豆子里面去,把它们一个个撑得又圆又大,有些直接裂成了两瓣。拿筷子头蘸 一点放到嘴里,咸香中带点甜味,引的人口水直流。妈妈通常会再把生酱豆炒制 一次。准备些葱花和切开的蒜瓣,用热油爆香,倒入酱豆快速翻炒几下便出锅。 油的高温把酱豆的香味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满溢了整个厨房,久久不散。此 时如果有一个刚出锅的热馒头,把它掰成两半,将刚炒好的酱豆夹进去吃,那真 的是极致的美味了,燕窝鱼翅也不换的。   农村人几乎每家都会做酱豆,但口味却又千差万别:咸甜不一、香麻各异。 我自认为酱豆做的最好吃的是冷奶奶。冷奶奶和我家一墙之隔,是宝爷爷的老伴。 乡下人喜欢群居,周边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宝爷爷和我爷爷是堂兄弟,冷奶奶 便一直叫我爷爷“大哥”,从来没称呼过他的名字。这让年少的我迷惑了好一阵, 以为爷爷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大哥”。奶奶在我爸爸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和 她从未谋面。而冷奶奶,就像奶奶一样地疼爱着我。   冷奶奶说话总是慢悠悠的,轻柔而和蔼,我从未见她和谁吵过架、红过脸。 从我记事起,她总是在忙:不是在灶间穿梭,就是戴着老花镜对着一个簸箩做针 线活。宝爷爷年轻时曾在城市工作过,后来退休了才回到老家。我不知道冷奶奶 是不是跟他一块回来的,但她说话的习惯确实有些是跟我们不一样的。比如我们 都称面汤为“糊涂”,她叫做“汤”;我们说“舀碗糊涂”,她叫“盛碗汤”。 这些细微的语言差别让我感到好奇。她做事麻利,院落里总是归置得井井有条, 常年在腰间系着一块蓝布围裙,破旧却整洁。也许是受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她每次准备好饭菜之后,并不和宝爷爷一块吃,而是等他吃完,再回灶间自己一 个人吃。   冷奶奶自己有几个孙子孙女,都是我的堂弟堂妹,但她却似乎对我有特别的 眷顾,还总叫他们向我学习。她每次看到我总是面带笑意。农忙时节,有时我放 学回家时爸妈还在地里忙活。冷奶奶便会提早把我叫到她家,给我做饭吃。我有 时候调皮犯了错,爸妈还没有开始责罚,她便在旁边开始说情:小超还是个孩子 哩,他懂个啥,等长大了就好了。上初中时,我每周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过周 末,她都要过来看看我,还给我端来她做的菜,说我“正长个子,要多吃点呀。”   我印象里她见面总是在夸我,而把我所有的缺点和调皮宽容地归为“他还是 个孩子哩”。这让我在童年里觉得自己备受宠爱,温暖而幸福。冷奶奶家务活做 得好,妈妈便经常请教她。比如做酱豆的时候,每个步骤都要她来帮助判断。把 豆子和西瓜往坛子里放的时候,比例的把握至关重要。我在旁边看她和妈妈忙活, 会倒进去满满一大袋盐,便好奇地问她:“奶,你怎么知道该放多少盐呀,不会 太咸吗?”她笑着回我:“我看着哩,不会错,三碗豆子一碗盐。”   “三碗豆子一碗盐”,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道菜谱,相比于中餐食谱中那些 含混的“适量”和“少许”,它简洁而清楚。等我上了高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 次。每次回村路过她门口,她多半是坐在那里忙针线活。看到我走过来,都会放 下活计迎出来,拉着我的手疼惜地嘘寒问暖:“超回来啦,是不是学习太累了, 咋又瘦了?”周日我回学校的时候,她时不时地装一罐炒好的酱豆给我,让我带 到学校去吃。学校食堂的饭菜寡淡到难以下咽的时候,这酱豆便是下饭的最佳选 择了。   冷奶奶也有伤心的时候。她性格柔敛,家里家外都是宝爷爷做主。等他们的 几个儿子都长大要闹着分家的时候,宝爷爷也束手无策了,老两口只得来我家请 我爷爷主持分家。分家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因为俗语讲“不患寡而患不均”。 秋日的晚上夜凉如洗,爷爷把他们的家当一桩桩地分成几份,反复斟酌掂量。冷 奶奶只是不住地抹眼泪——那几个强势的儿媳妇早就让她吃尽了苦头,她却只能 一味忍受。天上的月光很亮,照在院子里甚至能看到地上的人影,清冷。妈妈在 劝她。我在旁边听得心里难受,却终是无计可施。   我考上大学时,冷奶奶专门包了一个红包给我。我知道她因为分家早已没有 了什么积蓄,便想推辞。她却固执地假装要生气,说是“奶奶的心意,你一定要 拿着。”等到我离开家去学校报道的那天,为了赶火车要早早出发。早上五点多 的时候,我刚起来,冷奶奶已经端了热乎乎的面汤和菜过来,面汤里还有两个荷 包蛋,要我“吃饱了好早早赶路”。   我就是在吃完了冷奶奶做的那顿早饭后开始了异乡的求学之路。却不知这竟 是我吃过她为我做的最后一顿饭。因为,等我寒假回到家,得知冷奶奶就在那个 冬天离世了。妈妈说是因为食道癌,查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没过多久就不 行了。“你奶奶老的时候没遭多少罪”,妈妈宽慰我说。   从上大学开始,一转眼我已经离开家乡、离开冷奶奶十多年了。我不知道她 的名字里怎么会有一个冷字,但她却给了年少的我如此多的温暖。过去的这些年 奔波忙碌,我以为自己已经渐渐地疏离、甚至遗忘了那份温暖。如今看到酱豆, 才发现这温暖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熟悉如昨。愿她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感受到 哪怕一点点温暖。我会记得那熟悉的酱香味道,记得她在伏里天做酱豆,教我 “三碗豆子一碗盐。” 【网里乾坤】∽∽∽∽∽∽∽∽∽∽∽∽∽∽∽∽∽∽∽∽∽∽∽∽∽∽∽∽∽ ◆         曹雪芹是画家                ·徐咏春·   将曹雪芹定性为画家,似有些牵强,因为迄今我们尚未看到确定是曹雪芹的 画作(1)。但是,从《红楼梦》的一些描写,从我们现在掌握的一些资料,又证明 曹雪芹确为画家。   读了胡德平先生的文章(2),颇受启发。原曾想写一篇曹雪芹的绘画理论与西 洋画关系的文章。有胡德平先生的文章在,原起草的文章只能作废。我所掌握的 资料远不及胡先生丰富,特别是胡先生从梵蒂冈挖掘出的资料及曹雪芹与郎世宁 可能存在交集的资料是第一次看到。梵蒂冈博物馆所藏的几幅画,使人颇涉遐想; 曹雪芹与郎世宁在时间、空间的交集情况亦使人浮想联翩。我于中国画本是外行, 本文只能算是补充分析。不足及错误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      曹雪芹不仅是文学家,还是画家。这里“画家”的概念不是以绘画为职业者, 而是指在绘画上有卓越贡献者。   《红楼梦》中,贾母给四小姐惜春派了任务,要她画《大观园图》,且要 “连人都画上”。而惜春“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要画偌大园子,却不是 一天半天能画好的。惜春有些为难。这时,薛宝钗便给惜春出主意了:   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 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只 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 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 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 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 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插人物,也 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 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依我看来竟难的很。(3)   按照薛宝钗的描述,惜春作画,定是工笔,且是重彩。其亭台楼阁,必是工 细楼台的界画。画亦必如贾家之钟鸣鼎食,满纸富贵气象。   对于画《大观园图》用什么纸,宝钗也是“内行”。宝玉说的雪浪纸是不能 用的。那“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另爖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 还得一张粉油大案,铺上毡子。……”   当惜春说,她那里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四样,只有两支着色笔 时。宝钗给她开列一个长长的画笔和颜色单子:   各种画笔一百多支。各种颜色有:“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 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 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等等。颜色还要淘澄飞跌。此外,还要粗细 绢箩大小乳钵、粗碗、粗碟、白碟、风炉、沙锅、瓷罐、水桶、白布口袋、桴炭、 柳木炭、三屉木箱、实地纱、酱、生姜等等。在外行看来,绘画还要酱和生姜, 还要白布口袋、水桶、风炉、沙锅……等等?这些对于绘画有什么用?宝钗告诉 我们:“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 一经了火是要炸的。”(4)   薛宝钗对于绘画(工笔重彩)的知识如此丰富,连用什么笔,用多少笔;用 什么颜色,各多少;酱和生姜、风炉子,白布口袋……等这些,对于绘画外行来 说,是风马牛不及之物,于绘画有何用?但是,薛宝钗都倍细知晓。这说明薛宝 钗具有丰富的绘画经验。否则,她何以知道绘画竟还需要酱和生姜,知道绘画还 要风炉子,白布口袋?且薛宝钗必有绘画失败的经验,特别是界画失败的经验。 否则,她何以知道界画“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 来”?何以知道人物的“衣折裙带,手指足步……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 了腿”?因此,必是老于工笔重彩画者方能如此细致周到。(5)   第二十三回贾元春命宝玉及众姐妹、丫鬟住进大观园,他们“每日……或读 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 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这“作画”一项,怕是少不了宝钗。那宝 钗于绘画,必非一日之功,否则她不会连作画需用白布口袋、风炉子、酱和生姜 等等都知道得如此详细。   如果只是观赏他人作画和观赏他人作品而不亲自作画,便不知作画的内中甘 苦。直接经验,必是亲自作画才能得到。对于工笔,惜春确实是一个初学者,而 薛宝钗俨然是一个有一定绘画经验,能指导惜春作画的老师。因此,对于工笔画, 薛宝钗已不是一个初学者。薛宝钗能像指导初学者一样指导惜春。   可以想见,能够“让”薛宝钗成为惜春的绘画老师的曹雪芹,必是比薛宝钗 绘画经验更丰富、更老到的画家。能“让”薛宝钗具有如此丰富的绘画知识和如 此丰富的绘画经验的曹雪芹,亦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笔重彩画家。    二      我们固然尚不知曹雪芹的绘画蒙师为谁,但是,曹雪芹卓越的绘画才能与其 家族却有着直接关系。   从张万基先生的文章(6),我们知道,曹雪芹的祖辈、父辈都有很高的绘画修 养。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对绘画有相当的素养”,他一次给皇帝的贡物单中有名 书名画11件,其中包括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的《周游图》,南宋名画家赵伯驹的 《仙山逸趣图》,明四家之一沈周的《归去来图》,更早的还有五代画院待诏王 齐翰的《高闲图》……等等。此外还有黄庭坚、董其昌的书法作品、淳化阁帖及 文房四宝等等。“足见曹玺平时爱好,广为征集,不惜千金,购以珍藏。如不精 于鉴赏,是搞不到这许多珍品的。”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藏画也很多,就连石涛《对牛弹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也“既录寅诗,又复和韵”。明末清初新安画派开创者、四高僧渐江的画上也有 曹寅题诗。   曹寅的弟弟、曹雪芹的叔祖父曹荃也善画,尤善画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 卷五十一载:“楝亭弟筠石(曹荃号)有《洗桐图》”。   因此,“曹荃善画、曹寅通画论、曹玺精鉴赏。曹雪芹的祖辈对绘画都是有 相当的素养的。他们家有那么多藏书、藏画;有那么多的画家、名人与之交 游,……”(7)家族传承对曹雪芹的绘画修养应该具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曹家未被抄家时,甚至被抄家以后,少年、青年曹雪芹亦必观赏过不少中国 名书名画(8)。少年、青年曹雪芹学过绘画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惟其如此,薛 宝钗“指导”惜春作画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曹雪芹的家族拥有大量的藏书藏画。曹雪芹就是在这个几代人传承的,具有 浓厚的艺术氛围的家庭中成长的。对于艺术的鉴赏力与判断力是必须通过大量艺 术作品的品鉴才能获得的。曹雪芹家族大量的藏书藏画就为曹雪芹提供了这样的 条件。当然,鉴赏力高并不等于其作品艺术水平高。“眼高”未必“手高”,眼 高手低者常见,但未见“眼低”而“手高”者,未见鉴赏力低而出神品、妙品者。 曹雪芹非凡的艺术鉴赏力(9)是其卓越的绘画才能的必要条件,也是其成为卓越画 家的必要条件。   以曹雪芹的艺术修养,固可能做文人写意画,而曹雪芹绘画的最大成就应是 工笔重彩画,创造性的工笔重彩画。    三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画”了不少工笔重彩人物肖像画。最精彩的要算 这幅贾宝玉的“肖像画”:   (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 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 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 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 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 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 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 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 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10)   这是一幅用文字“绘”出的工笔重彩人物肖像画。“绘”这幅肖像画必有一 双画家的眼睛,因为只有画家的眼睛才能用文字为贾宝玉“绘”出如此缤纷灿烂 的服饰。只看这一段描写中颜色的字样就有紫、金、红、石青、粉、黑、银红…… 等等,还不包括服饰上的众多复色和间色,如“百蝶穿花、五彩丝攒花长穗宫绦、 八团倭缎排穗褂、青缎粉底朝靴……”等等,那需要多少复色和间色才能描绘出 来?光是贾宝玉的服饰,以及肤色、发髻等等,除原色外,几十种复合颜色怕是 不够用的。也难怪薛宝钗对惜春说要用那一百多支不同用处的画笔和那许多颜色。   这幅工笔重彩人物肖像图是形神兼备的:“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 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形神兼备正是曹雪芹绘画理论所要求的。 (见下第三部分——曹雪芹的绘画理论部分)   王熙凤的肖像画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我们再欣赏一下第六回中王熙凤 的肖像画: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 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 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11)   这又是一幅用文字“绘”就的形神兼备的工笔重彩仕女图。其中色彩字样有: 桃红、石青、灰、大红、银……等,此外,那“桃红撒花袄”,怕不是一个“红” 字了得,那“粉光脂艳”需要多少色?真的照文字原样画出,又是一幅工笔重彩 人物画。   当然,绘画中宝玉的形象不一定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文字“画”的那 么复杂,衣饰那样多的色彩,但也总不能如写意人物画那样只用一二种、二三种 色彩。且写意人物,多有不上色的,只用笔稍作勾勒即可。   像这样用文字“绘”的工笔重彩人物肖像画,在《红楼梦》中尚有多幅,比 如薛宝琴等。   扎糊风筝是匠人的作品。风筝是工艺品,不是文人创作的绘画作品,但是曹 雪芹为于叔度等废疾者所作之《南鹞北鸢考工志》中,那风筝歌诀,同样可看出 曹雪芹的绘画才能。   “瘦燕画诀”(非倒图):   纤纤瘦燕舞临风,竟掠翩跹上九重。   天际频传钲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   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宫。   为貌娇姿拟人态,须将意匠写神形。   金盘舞起羽衣飘,锦秀仙裙束细腰。   万缕情思双鬓上,一段风流两眉梢。   盈盈笑含樱口闭,脉脉情余此目意。   眉心夔纹翠点碧,眸补花颜红润玉。   鬓云覆颈衬玉颔,细指捧心愈增妍。   红中一幅缀素锦,酥胸双凸柳腰纤。   翡翠珊瑚镶宝带,雾谷冰绡束金环。   环带锦饰三元寿,裙绦彩多蓝紫绣。   福禄连绵绕仙桃,回纹万转玲珑透。   乐奏归风送远曲,浓歌艳舞凤笙倚。   锦瑟凝歇曲似终,绎福缤纷舞又起。   仙秧拂云翦翦飞,珠袖临风飘飘举。   胭脂霞帔石榴裙,红映九霄晴空里。   尘缘未尽一线牵,瑶池罢宴返人间。   谁道无方能持后。应许掌上看留仙。(12)   瘦燕风筝图(见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供稿:《曹雪芹风筝艺术》,北京 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曹雪芹的风筝图用的是拟人法。如肥燕喻男人。雏燕喻幼儿。小燕喻童子。 比翼燕喻夫妻。新燕喻弱冠者。瘦燕就是喻一位女子。   如果从“瘦燕画诀”的第三句开始,按照口诀画出来,不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吗?而且是一位形神兼备的仙女。这又是一幅用文字“绘”出的工笔重彩人物画。 那“仙女”:九重天碧霄宫翩跹起舞,双鬓上万缕情思,两眉梢一段风流,樱口 盈盈,双目脉脉,眉心点翠,红颜润玉,鬓云玉颈,如西子捧心,酥胸双凸,柳 腰纤细。“仙女”的衣饰:束腰的锦绣仙裙,翡翠珊瑚镶的宝带,雾谷冰绡所束 的金环,珠袖临风,仙袂拂云,霞帔如胭脂,石榴裙红映九霄……其颜色字样有 红、石榴红、翠、碧、蓝、紫……。那装束堪比大观园中少女的装束,那衣饰之 色彩堪比大观园中少女的衣饰之色彩。当然,那是绘制风筝瘦燕的口诀,不过, 那瘦燕是以女子为喻的。   如果把这瘦燕画诀“翻译”为小说语言,无疑又是一幅用文字“绘”出的工 笔重彩人物画。   曹氏风筝的丰富色彩完全可与大观园中众少女服饰的丰富的色彩相媲美。只 是大观园中少女的服饰多了几分富贵气象,曹氏风筝的色彩则更鲜艳明媚。这是 因为大观园中少女的服饰是穿在贵族少女身上的,而风筝则是在明媚的春天放飞 的,只要色彩鲜艳悦目即可,高贵与否则在其次。   可以想见,曹雪芹不仅工文人写意,且更善工笔重彩。    四      《红楼梦》中有三幅西洋画。(13)   第一幅:《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因酒醉,误撞进怡红院,“……进 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 丢下来了,要我碰头碰到这里来。’说了,只觉那女孩儿不答。刘姥姥便赶来拉 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碰的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 幅画儿。刘姥姥自忖道:‘原来画儿有这样活凸出来的。’一面想,一面看,一 面又用手摸去,却是一色平的。”   很显然,这是一幅西洋油画,有凹凸感,逼真得使刘姥姥“赶来拉他的手, 且‘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这“逼真”的感觉必影响到曹雪芹的绘画理 论与绘画实践。   第二幅:第五十二回,晴雯伤风,宝玉命麝月取鼻烟嗅,“麝月果真去取了 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 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晴雯只顾看画儿……”   这“黄发赤身女子,两肋有肉翅”的鼻烟盒扇内珐琅画,应是西洋裸体天使。 道学先生视为淫秽的物品,在《红楼梦》中,“少男少女们竟然可以毫无顾忌地 观赏”。(14)   第三幅:第五十二回,薛宝琴:“……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 脸面就和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画儿上也没有他好看。”   从薛宝琴的口中说出西洋画,说明薛宝琴看过“西洋画上的美人”。这同时 说明曹雪芹必是看过不少西洋画,包括西洋画上的美人。   从这三幅西洋画看,曹雪芹必是看到不少西洋画,有大幅油画,有小到鼻烟 盒上的珐琅画,且三幅画都是西洋女子。   西洋画的内容、画法及技法,西洋画的用光,西洋画的透视法,必会影响曹 雪芹的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    五      曹雪芹不仅善画,而且有自己的绘画理论。   吴恩裕先生1976年获得的曹雪芹画论很可能并非曹雪芹绘画理论的全部,而 只是曹雪芹绘画理论的片段或局部。但就是这片段或局部,也足以使我们震惊了。   曹雪芹家族几代人丰富的书画藏品,其家庭的艺术氛围,足以滋养少年曹雪 芹、青年曹雪芹的绘画思想和绘画实践;曹雪芹与郎世宁的交集(据胡德平先生 的论证,这是极有可能的),《透视》一书的翻译出版,又为曹雪芹形成自己的 绘画思想提供了外部条件,于是,曹雪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绘画思想。   曹雪芹主张“万物均宜为法”,“取法自然,方是大法”(15)。如何“取法 自然”呢?曹雪芹的“取法自然”并非“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是要求“似”, 且要求“极似”。何以证明?大自然的“蜻蛉中乌金翅者,……金碧之中,黄绿 青紫,闪耀变化,信难状写。”(16)但是,曹雪芹竟然“执写生之笔”,给我们 “状写”了一幅《乌金翅图》。(17)可见,曹雪芹的“取法自然”是追求“似”, 而且要追求“极似”。曹雪芹将“似”做到极致,做到“逼真”。自然中“春燕 之背,雄鸡之尾,墨蝶之翅,皆以受光闪动而呈奇彩”。(18)曹雪芹要将这自然 中独特的“奇彩”在画幅上逼真地表现出来,做到“极似”,甚至做到“乱真”。 这是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也给自己提出了极难完成的任务。   我们尚不知那幅《墨蝶红牡丹图》19与曹雪芹的关系,尚不知那幅《墨蝶》 是否就是曹雪芹的作品(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那《墨蝶》已超过“逼真”, 几可“乱真”,以至胡德平先生乍一看,竟以为是蝴蝶的标本。“似”到极致, 以至过子和见曹雪芹所绘风筝“视其为真人”(20),竟也如醉酒的刘姥姥一般, 疑是真人站在那里。   但是,曹雪芹并不自然主义地停留于“极似”。比如那《大观园图》,大观 园虽“象画儿一般”,但“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 少,……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里,薛宝钗的观点,当 然也就是曹雪芹的观点。曹雪芹要求“每画一物或一景,首当明其旨趣”。“旨 趣”是“首”。“首”当然是最重要的。照大观园的原样“往纸上一画,是必不 能讨好的。……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 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21)画大观园要添、要减、要藏、要露,要 分主分宾。其标准是“旨趣”,根据旨趣来添、减、藏、露。曹雪芹要求“取形 勿失其神”。可见,曹雪芹固然要求“极似”,要求似到极致。但是,似不忘神, 似中传神,要以似传神。   可见,似到逼真,甚至乱真也只是手段。以似到极致的手段,以逼真、乱真 的手段,来表现物之神,来寄托审美理想。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曹公之妙则在极似中传神,似不忘神。我们不去比较哪一种更好,我们只知道曹 雪芹的原则在《红楼梦》中使曹公的审美理想获得了完美的体现。曹雪芹对自己 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同样要求“极似”,要求似到极致,要求逼真。 在《红楼梦》中,他“追踪蹑迹”,连“稍加穿凿”都不敢。22曹雪芹对于贾家 生活的描写逼真到原始的现实生活似乎不经加工就被曹雪芹“照原样”搬进了 《红楼梦》。脂砚斋的某些批语也加重了这种印象。以至读者以为,真实生活就 是那样;以书中的某人某事寻找现实中曹家的某人某事,以至得出某情节即是曹 家某事,书中某人即是曹雪芹的某位亲长等等。这不也是“乱真”吗?但是《红 楼梦》是文学作品,不是曹家家族史,也不是曹家实录。《红楼梦》的情节、描 写确实逼真,但是那“似”中有另外的东西,曹雪芹称之为“味”。“谁解其中 味”?曹雪芹等待着、期盼着有人能解出那“味”,盼望着知音。曹雪芹在《红 楼梦》中的描写“似”中有味,“似”中有神。单纯之“似”,是“媚俗”,单 纯之“似”将流于自然主义,与单纯的摄影无别,失去了艺术的真谛,以至不成 其为艺术。   其实,曹雪芹只是要求做到极“似”,而不是“是”。《乌金翅图》中的蜻 蛉之翅,只是“极似”现实中乌金翅蜻蛉之翅,并不“是”现实中乌金翅蜻蛉之 翅。《红楼梦》中之贾家某人某事只是极似曹家某人某事,并不就“是”曹家之 某人某事。“极似”并非“就是”。曹雪芹在“极似”中渗透了、传达了他自己 的审美理想。这便是似中有神,似中传神。   齐白石是在“似与不似”中求其神;曹雪芹则要在极似中传其神,要求似中 有神,似中传神。曹雪芹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   曹雪芹这种独特的“似中传神”,或曰“极似中传神”的绘画理论,就是曹 雪芹创造性的绘画理论,也是曹雪芹独特的、创造性的美学思想。试问,古今中 外,可有这样一种艺术理论?当然,某些艺术创作似符合曹雪芹的艺术要求,比 如某些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某些画像等等。但那毕竟只是艺术创作,而不是艺 术理论。曹雪芹则将自己的文学创作——《红楼梦》,艺术创作——《乌金翅图》 等绘画上升为理论,成为曹雪芹自觉的美学追求。 六      曹雪芹画论,使我们最为惊奇的是曹雪芹的绘画理论竟与欧洲印象派的理论 异常吻合:   第一,曹雪芹几乎把绘画用光放在了第一的位置,而这不也是印象派的要求 吗?印象派认为一切色彩都产生于光,没有光就没有色彩。曹雪芹则认为“敷彩 之要,光居其首。……有光始能显像,无光何以现形者。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 光,莫不因光而辨其殊异也。”(23)   第二,印象派认为由于光瞬息万变,因此必须把瞬间即逝的光的变化固定在 画布上,才能真实地反映物象,反映自然的奥妙。曹雪芹则曰:“诚然,光之难 以状写也,譬如一人一物,面光视之,则显明朗润,背光视之,则晦暗失泽。备 阴阳于一体之间,非善观察于微末者,不能窥自然之奥秘也。”(24)   第三,印象派认为,必须在阳光下作画,他们把画室搬到了阳光下面,抓住 光的各种复杂的变化。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之色彩会有不同的呈现,会有不同的 色调。曹雪芹则用蜻蛉中的乌金翅之四翼在阳光下的色彩变化来说明这个道理: “且看蜻蛉中乌金翅者,四翼虽墨,日光辉映,则诸色毕显。金碧之中,黄绿青 紫,闪耀变化,……”(25)   第四,传统的绘画技法被印象派打破,同样,曹雪芹的绘画理论也打破了中 国传统的绘画理论。他认为明清画家“不敢破除藩篱,革尽积弊,一洗陈俗之 套”。(26)   第五,印象派认为,阴影并不总是黑色。阴影可以呈现它所吸收和反射不同 颜色的光。我们看到的《乌金翅图》,虽是他人临摹,也能看到阴影部分并不是 黑色,而是阳光照不到的部分应该具有的颜色。   ……   当然,曹雪芹的绘画理论也有不同于印象派的地方。印象派几乎不掺杂自己 的主观色彩,只注重自然光色的客观的瞬间印象。这就不免有某种片面性。而曹 雪芹则强调“每画一物或一景,首当明其旨趣”,主观的“旨趣”是“首”当的。 并且“取形勿失其神”。避免了印象派的这种片面性。直到后印象派才“觉悟” 到主观情感的表达也是艺术必要的因素。   在艺术思想上,在光与绘画关系的理解上,曹雪芹与印象派颇有相近之处, 但是印象派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出现于欧洲画坛的,而曹雪芹则在十八世纪 中叶就已得出了与印象派甚为相似的结论。当然,在绘画实践上,印象派的绘画 与曹雪芹的绘画,一个是十九世纪的西洋画,一个是十八世纪的中国画,是两个 “路数”,无从比较优劣,这是不待言的。   印象派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十九世纪新的光学理论启发了印象派。而十八世 纪的曹雪芹当然没有光学理论的指导。即使当时《透视》一书被翻译到中国,那 也与十九世纪的光学理论相距甚远。这是不能由曹雪芹负责的。    七      曹雪芹的绘画理论显然受了十八世纪二、三十年代翻译到中国的《透视》一 书的影响,但是曹雪芹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创造。曹雪芹不仅拿来主义地接受 了西洋关于光与绘画的关系的思想,而且有别于当时西方的思想,他有自己的观 点,又从而发展出曹雪芹自己的关于光与绘画关系的观点。   曹雪芹第一次明确地、隆重地将绘画用光提到了第一的位置上。肯定光对于 绘画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废光而作画,则墨白何殊,丹青奚辨”?“若尽去 其光,则伸手不见夫五指”。27将绘画用光提到如此高度,是此前中国绘画史和 中国绘画理论史上没有的。   中国传统绘画谈用光,似有若无。在中国传统绘画史和中国绘画理论史上还 没有如曹雪芹这样注意到光对于绘画的极端重要作用。就笔者孤陋所见,中国画 论几乎没有关于绘画用光的直接论述,更没有绘画用光的系统理论。传统画论似 尚未自觉。而曹雪芹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敷彩之要,光居其首”。传统绘画, “不敢破除藩篱,革尽积弊”,曹雪芹一反前人窠臼,要求绘画要“一洗陈俗之 套”。(28)这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来说,堪称是革命。   物体面光和背光的颜色变化曹雪芹也给予充分的注意:“明则显,暗则晦”。   不仅如此,曹雪芹还观察到在光线照射下,自然赋予雄鸡之尾、春燕之背、 墨蝶之翅等的种种神奇色彩。生活中,不乏有人曾发现这种神奇色彩,但将之纳 入画论,且表现于绘画,在艺术史上,曹雪芹应是第一人。   曹雪芹的绘画用光思想,真正将光的因素引入绘画,必给画家增添新的手段, 必使中国绘画发生极大的变化,使中国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使许多 近乎平涂的中国画将因为用光而使同一片色彩有了轻重深浅的变化;光的引进必 使色彩变化无穷,复合色、间色必大量使用;画面的阴影部分使色彩暗淡,甚至 变为另外的颜色;使中国画更能体现千百年来画家的艺术追求——形神兼备。这 是曹雪芹“似中传神”的美学思想的应用。   将光的因素引入绘画,给写意画出了难题。逸笔草草,达意而止的文人写意 画,似乎不管物体颜色的深浅。将光的因素引入绘画以后,所绘物体之光影亦必 于画中呈现,而光影之色彩与近乎平涂之淡彩写意,很难相容;将光的因素引入 绘画,同一物体因受光多寡不同,受光面不同,同一色彩亦必有深浅之别,甚或 渗入周围其他物体之色彩,这也是近乎平涂的淡彩写意很难相容的。将光的因素 引入绘画,某些表面光滑的物体,由于光的照射,某一点或某一部分闪光,甚至 发光,这在油画中是可以表现的,而近乎平涂的写意则很难表现。但是,很难相 容或很难表现,并不等于不能相容,不能表现。因此,因为用光,必会逼得写意 画发生极大的变化,甚至是不可预知的变化。如果用得好,必使艺术家发展出新 的技法,使写意画家更能畅快地抒胸中逸气,消心中块垒。   曹雪芹的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在当时未受到到重视,或者画家们本就对曹雪 芹这种超前的堪称革命性的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不以为然,又或者他们为曹雪芹 的这种似乎反传统的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的超前性吓坏了。他们将曹雪芹的绘画 理论与绘画实践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画家们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绘画理论和传统的绘画技法。 直到20世纪,画家们似乎才重新发现了光对于绘画的重要作用。于是先有学过西 画的徐悲鸿的实验,然后是黄宾虹、李可染的山水画用光的探索;蒋兆和的人物 画用光的探索;最后是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用光的探索。他们的探索不管成功与否, 可贵的是,他们自觉了。黄宾虹提出“画有起点,始言光线”的观点;于志学将 绘画用光提到理论上探讨,认为中国画的第三审美内涵是用光。因此,在中国画 中自觉地用光要在曹雪芹提出光与绘画的关系的理论近二百年以后中国画家才逐 步探索并自觉地提出来。   在中国绘画史上,曹雪芹是第一个明确地、自觉地提出在绘画中用光并在绘 画实践中成功地探索的画家。但是,曹雪芹的绘画理论至今也没有引起我们足够 的重视。    八      曹雪芹不仅明确地、自觉地提出在绘画中用光,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曹 雪芹也是在绘画实践中探索用光的先行者。   曹雪芹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提出了堪称是高难度的要求,要求中国画中用光 已是很难了,而且对于如春燕之背等“黄绿青紫,闪耀变化”也要“取法自然”, 也要极似,曹雪芹知道这“信难状写”。(29)但是,“信难状写”并非不能“状 写”。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就现在所知,怕只有曹雪芹自己了。在现存资料中, 我们知道曹雪芹曾绘《乌金翅图》(30),而我们所见则是孔祥泽先生的临摹作 品。但是,即使从临摹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是曹雪芹实践自己的绘画理 论的作品。   可以看出,《乌金翅图》完全实现了绘画用光的理论。光源在右上方(应是 阳光),蜻蛉的后翅阴影在慈姑叶子上分明可见,慈姑叶边沿也有阴影。正是 “有形必有影”。慈姑花茎、叶茎右半因光的照射,故色浅,左半背光,故色深。 慈姑的花苞、花蕾等都有深浅之别。正是“明暗成於光”,“明则显,暗则晦”。 再看那蜻蛉之翅,那如叶脉一般的网状翅脈异常清晰,前翅近尾端的两小条长方 形黑色翅志,我们不禁惊异曹公观察之细、之精、之准。蜻蛉翅上有多少种颜色? 多少种复色、间色?真是“日光辉映,诸色毕显。金碧之中,黄绿青紫,闪耀变 化”。一点一点地画上去,令我们想起后印象派的点彩。那蜻蛉之头、眼、身、 胸、腹、尾、腿、细足……精确异常,真是“极似”,似到极致。我们又不禁惊 奇于曹公的观察力与创造力了。似乎曹雪芹在告诉我们,要这样“取法自然”。 试想,只是一只蜻蛉,便“诸色毕显”,如果画贾宝玉的肖像画,“黄绿青紫” 等若干种颜色哪里够用。怪不得薛宝钗要为惜春作画开出那许多种颜色。   曹雪芹要将蜻蛉中的乌金翅重现于绘画,他是否成功了呢?《乌金翅图》原 是画在一幅扇面上的,扇面上有一段话:   且看蜻蛉中乌金翅者,四翼虽墨,日光辉映,则诸色毕显。金碧之中,黄绿 青紫,闪耀变化,信难状写。若背光视之,则乌褐而已,不见颜色矣。他如春燕 之背,雄鸡之尾,墨蝶之翅,皆以受光闪动而程奇彩。试问执写生之笔者又将何 以传其神妙耶?(31)   “何以传其神妙”?曹雪芹自己已作出了回答。但是当时似无人相信。然而, 曹雪芹的《乌金翅图》使得看过此图的人不得不相信。扇面经过装裱,在上述曹 公的一段文字上面,复有篤斋的一段批语:   语云:‘百闻不如一见。’信哉斯言!曩闻雪芹论画,窃疑其有过激之言, 今睹此《乌金翅图》,光彩闪耀,能不令人心折耶?笃斋识,庚辰荷月。(32)   这位“篤斋”应该是曹雪芹的朋友,很了解曹雪芹关于绘画的观点,但是能 否如曹雪芹所云“日光辉映,诸色毕显”,能否将自然那微妙色彩表现于绘画, 尚存疑问,认为曹雪芹“过激”,及至看到《乌金翅图》,他彻底“心折”了。 因此,曹雪芹欲将蜻蛉中的乌金翅重现于绘画,从曹公自述和篤斋的“心折”看, 是成功了。   如果定要将《乌金翅图》归入中国画的某个类别,怕只能归为工笔重彩花卉 草虫一类。而以工笔重彩画草虫,在绘画史上就已罕见,又这样以工笔重彩画蜻 蛉的双翅,且要用光,在中国绘画史上则绝无仅有。孔祥泽先生在《关于〈废艺 斋集稿〉的追记》中谈到,他在《废艺斋集稿》中看到了绘扇部分中曹公所绘之 《墨蝶图》,他和国画家金钟年先生都认为,曹雪芹这幅画“已跃出旧法之境, 和郎世宁以西法中的途径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年留学英国的关广志先生也认为 曹雪芹作画“乃冶中西之法于一炉”。(33)   《乌金翅图》用中国画的颜色绘出了如公鸡尾羽般的乌金翅蜻蛉,乌金翅那 闪烁、那奕奕、那灵动,那瞥然而闪,那倏然而变,这是西画都很难达到的境界。 奇妙的、闪烁不定的,忽蓝忽紫,闪光处有暗红色,瞬间变化,大自然的神奇美 妙令人惊奇。更神奇的是曹雪芹竟能将这种闪烁不定的神奇色彩重现于绘画作品 中,真可谓夺造化之工以为己用。   曹雪芹的画于“日光辉映”之时,能“诸色毕显”,崇光泛彩。或曰:《乌 金翅图》有些笨拙,不够灵透,未见“光彩闪耀”。不要忘记,我们看到的只是 临摹作品,且是二百年后才看到曹雪芹原画才临摹。二百年前曹雪芹的画法并未 流传下来,他调制中国色彩的方法也并未流传下来。临摹者未必知道曹公是怎样 画出那“光彩闪耀”的。篤斋看到的则是《乌金翅图》原作,那确是“光彩闪耀” 的。囿于临摹者的水平,囿于印制条件,印制的作品以哪怕是现代的印刷技术恐 也不能将原画之“黄绿青紫,闪耀变化”全部表现出来。且书画作品“纤微向背, 毫发死生”。临摹作品,又经印刷,两重“背叛”,焉得不“有些笨拙,不够灵 透”?焉得还能“光彩闪耀”?   尚不知哪位西方画家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这恰如戚 廖生所云,《石头记》“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34一付歌喉,同时唱 出两首歌;同样,曹雪芹的那支画笔也能够一笔也而二色。一支画笔,同时画出 两种甚或多种颜色。那色彩闪转腾挪,几可夺造化之工。几曾见过中西绘画理论 有如此论述?几曾见过中西绘画史上有如此神奇之笔?借用戚廖生评《石头记》 语:“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35曹公的《乌金翅图》, 岂不异哉?   或曰:这是曹雪芹绘画的超前性。这是不确的。超前性是指后来已有人能画 出如《乌金翅图》这样的自然之神奇美妙的色彩,只是曹雪芹比之“超前”了。 因此,这不是“超前”,只可用两个字,称之为“孤绝”。因为曹雪芹之前没有 人能做到这一点,曹雪芹之后迄今也未见有人做到了这一点,甚至连尝试都还没 有。     九      结论:   曹雪芹是画家。他时而用中国画颜料以郎世宁笔意绘制工笔重彩画,时而绘 制文人写意画;   曹雪芹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超前的,具有创造性的绘画理论的画家。在中国, 这是崭新的绘画理论;   曹雪芹是以自己的绘画作品实践了自己独特的、超前的,堪称革命性的绘画 理论的画家;   曹雪芹是用中国色彩绘制出了重现大自然的美妙色彩的画家;   曹雪芹是对中国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具有卓越贡献的画家。   曹雪芹应该在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除了曹雪芹的绘画理论外,对于曹雪芹的画作,本文更多是推论。我们至今 尚未见到曹雪芹绘画作品的原作,特别是《乌金翅图》的原作。将曹雪芹定性为 画家,且认为其更善于工笔重彩,还没有“铁证”。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资料, 就《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工笔重彩画的“论述”,就《红楼梦》中的三幅西洋 画,就《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风筝图谱和风筝歌诀,特别是就曹雪芹关于《乌 金翅图》的自述和篤斋的“心折”……看,将曹雪芹定性为画家,似不为无据之 论。   2017年8月初稿   2018年10月改 (1)《曹霑画册》的真伪,尚无定论。 (2)胡德平:《曹雪芹的“画论”及其时代背景——从中西绘画艺术交流的一组 图画谈起》,《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2辑。 (3)《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8页。 (4)《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5)薛宝钗的“画论”应视为曹雪芹绘画理论的组成部分。薛宝钗论绘画不过是 曹雪芹用小说人物的语言表述自己对于绘画的见解。 (6)张万基《曹雪芹的祖辈与绘画》,《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2辑。 (7)张万基《曹雪芹的祖辈与绘画》。 (8)《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 (9)“皇家如意馆的文学供奉董邦达在曹公面前是持相当尊敬、谦虚、谨慎的态 度的。在品鉴《彩蝶秋葵图》时,董邦达首先要请曹公发表意见,并在文物鉴定 结论上完全同意曹公的见解。”(胡德平《曹雪芹的“画论”及其时代背景—— 从中西绘画艺术交流的一组图画谈起》,《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2期)。 (10) 《红楼梦》第三回。 (11) 《红楼梦》第六回。 (12) 吴恩裕:《曹雪芹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0页。 (13) 见陈诏《曹雪芹与西方美术——浅谈《红楼梦》里的三幅西洋画。《学术月 刊》1983年第5期。 14) 陈诏《曹雪芹与西方美术——浅谈《红楼梦》里的三幅西洋画。 15)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页。 16)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2页。 17) 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供稿:《曹雪芹风筝艺术》,第7页。 18)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2页。 19) 见胡德平:《曹雪芹的“画论”及其时代背景——从中西绘画艺术交流的一 组图画谈起》。 (20)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256页。 (21)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22) 《红楼梦》第1回。 (23)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3页。 (24)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3页。 (25)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2页。 (26)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3页。 (27)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3页。 (28)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3页。 (29)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2页。 (30) 见《曹雪芹风筝艺术》第7页 (31)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2页。 (32)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第43页。 (33) 孔祥泽《关于〈废艺斋集稿〉的追记》,《华夏时报》2001年5月23日。 (34) 《戚廖生序本石头记·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35) 《戚廖生序本石头记·序》,第1页。 ◆         村上春树笔下的情为何物               ·应 帆·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 集,书中收录了村上的七个短篇小说:《驾驶我的车》(林少华译),《昨天》 (竺家荣译),《独立器官》(姜建强译),《山鲁佐德》(岳远坤译),《木 野》(陆求实译),《恋爱的萨姆沙》(林少华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毛丹青译)。这几篇文章大多于2014年前后发表于日本的文学杂志《文艺春秋》 等,其中《恋爱的萨姆沙》曾以英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多年之前,曾经看过村上的长篇《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等,之 后也就不想再看他的其它书目。看他的短篇小说集子,却似乎是第一次。看第一 篇《驾驶我的车》就被强烈吸引。总体来说,感觉这七篇里首篇最好,点题之作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倒有点强作文章的意思(作者也说是即兴之作)。 这七篇小说讲的是“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的故事,但正如林少华在译后记里 指出的:这其实是“失去”女人的男人们的故事。每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是 “失去”了自己的女人,然后在新生活或者新人物面前挣扎。《驾驶我的车》里 面的家福,不能释怀已经去世的妻子曾经和其他男演员偷情。《昨天》里准备复 读高考的木樽,有个青梅竹马的初恋女友,但是他无法接受和已经先他上大学、 美丽能干的女朋友把二人关系更进一步,最终选择了离开,并造成了两人一生的 疏离和落寞。《独立器官》里潇洒风流的中年美容医生渡会,信奉多情而不结婚 的原则,却无法自制地爱上了有夫之妇,而后者却跟丈夫之外的另一个年轻男子 私奔。渡会选择了把身体清零,活生生饿死了自己…… 这些故事和人物大有触目惊心之感,到最后倒让我生出“问世间情为何物” 的感慨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一向以为女性的情感世界更为隐秘、复杂、深邃 而多变,也因此更具书写的价值。看了村上的这七个短篇,我却豁然开朗:原来 男性的情感世界也可以写得如此细腻、幽微、甚至变态,同时又觉得合乎情理, 能叫读者如我发出“情为何物”的亘古感慨。 短篇小说有短篇的写法。在这本集子里,村上讲故事、写小说的技巧,远比 多年前我读他长篇小说的感触为深。在塑造人物方面,村上更是一位好手,常常 以特定的境遇和思想来界定人物的特殊性。《驾驶我的车》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叫 读者惊艳。 男主人公家福,是一个性格派演员,同为演员的太太刚刚因为子宫癌去世。 家福生前就知道太太与几位曾经合作的演员偷情,却一直不能直面真相,也不能 问她为什么。等妻子遽然去世之后,家福面对了她死之前的最后一位情人,和他 发展出一段友谊,甚至考虑过报复这个漂亮但是并无过人之处的男演员,却最终 选择了“放下”。 值得称道的是,村上在这个短篇里,同时把沉默寡言但驾驶技术娴熟的女司 机渡利塑造得耳目一新,且最终从她那里打开了家福的人生缺口。小说在讲述家 福故事的过程里,也交代了女司机的人生故事。一石双鸟的手法,堪称短篇小说 的典范。 此外,《昨天》里准备复读高考的木樽说一口流利的关西腔,《独立器官》 里渡会医生坚持只约会、不结婚的花花公子式的人生态度,凡此种种,总是让人 物很快立体地站在文字里,吊住了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的胃口。 人物之外,对如何讲好短篇故事,村上也是手法高超,而且多变。《山鲁佐 德》一篇借用《一千零一夜》的叙事手法,照顾男主人公羽原的“山鲁佐德”给 他讲述自己少女时代三次潜入暗恋对象家中的冒险经历,把一则现代小女人的情 感故事讲述得合乎情理又扣人心弦。而羽原被软禁的原因却又从未披露,保留了 人物和故事的神秘性。《独立器官》的男主人公本是花花公子角色,却最终为情 所困,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读来叫人不甚唏嘘之余,更感叹作者对于 叙事角色的巧妙切换、以及对于叙事进程的精准把握。《木野》里面的木野,离 开妻子以后,盘下姑妈的老店开了一间酒吧,却接连遇到各种奇人奇事,并最终 远走异地来避祸,也一样把悬念保持到了最后。《恋爱的萨姆沙》则大有卡夫卡 变形记的意味,充满现代小说的象征和隐喻,难怪独得《纽约客》的青睐。 文字上,虽然这七个短篇由六位译者翻译,但是几乎毫无违和感,且平实朴 素,不作华丽惊人之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思。想来一个是村上的原作文字甚好, 而译者的水平也相当整齐划一吧。 村上春树是个流行全球的作家,更多年领跑诺贝文学奖的提名。阅读他的这 本短篇小说集,更加深了我之前的印象:他除了擅长书写普遍的人性,更具有无 与伦比的国际视野。比如,他的小说里经常出现酒吧场景和人物的描绘,各种欧 美流行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的介绍,以及对于各种鸡尾酒与红酒的品鉴绍介等等, 也就难怪全球“小资们”也一直以读他的书为荣了。 更让“小资们”着迷的,大约还是村上以情为本的故事本核。豆瓣上有位读 者评论说:“发现村上的笔触很准确,关于现代人的孤独和自我意识尤其好。” 在失去生活中曾经最亲密的女性之后,日本的、乃至全球的男人们如何应对情感 的空洞和危机,村上用七篇各具特色的故事描述了七种可能性。对感叹“情为何 物”的芸芸众生来说,或可在阅读的快感中找模糊的答案和短暂的慰藉。在我看 来,对于有志于短篇小说写作的作者来说,这本小说集子则更具学习的功效和借 鉴的意义。 【网萃】∽∽∽∽∽∽∽∽∽∽∽∽∽∽∽∽∽∽∽∽∽∽∽∽∽∽∽∽∽∽∽ ◆          美国英雄穆勒                ·子 皮· 很多人感叹美国进入了没有英雄的时代。这也许是真的。但是也许,这只是 因为人们对“英雄”的定义过于狭隘。“英雄”未必只是男性的、战士型的英雄; 所有不畏逆境、坚持正义理想原则的人都应该是英雄,即使他们看上去并不雄风 威扬。这次美国中期选举选上了不少女性和一些LGBT,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国人 的观念正在改变。 然而不管怎么说,传统意义上的、也许狭义的英雄,对于很多人仍然充满了 魅力。在和平和安逸的年代,我们依然渴望临危不惧的勇士、智勇双全的战将和 正气凛凛的真男人。 这样经典意义的英雄,在今天的美国并不太多。2016年12月,在美国大选后 的一个月,我写过一篇文章纪念刚刚去世的宇航员和政治家约翰﹒格伦。格伦是 美国绕地环行第一人,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一位美国英雄。格伦早年参加过二战 和韩战,从宇航业退休后成为俄亥俄州参议员。 我的文章的题目是:《约翰﹒格伦:最后一位英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格伦的去世,让一个时代最终画上了句号。像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 说的,格伦是‘美国产生的最后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 记得我当时写下这段话时,不仅感到悲哀,更感到迷惘。那种大选后的悲哀 和迷惘。我在文章中说到格伦的家乡俄亥俄:“也许不只是俄亥俄,也许整个美 国放弃了飞翔选择了筑墙。美国战胜了德国,战胜了日本,战胜了苏联,战胜了 共产主义;美国征服了大洋,征服了南极,征服了太空;但当你战胜了一切征服 了一切时,你才突然发现你永远不可能战胜自己,征服自己。当所有的敌人倒下 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迅速地老去,迅速地衰弱,迅速地漫无目的,迅速地一盘散 沙,迅速地对未来充满恐惧。”——2016年大选中展现的一切,使我相信美国不 再有英雄。但是我错了。一年多之后,我写过另一篇文章,关于另一位美国英雄—— 麦凯恩。 我写道:“在美国,没有人会不承认麦凯恩是一位英雄。”美国相信麦凯恩 是一位英雄,不仅是因为他在越战被俘六年时的不屈,更因为他一生坚持美国价 值的勇气。2008年,麦凯恩和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在明尼苏达的一次集会上, 一位麦凯恩的支持者说: “我不能信任奥巴马……他是一个阿拉伯人。” 麦凯 恩从这位自己的支持者手里接过话筒说:“不,不是的,女士。奥巴马是一位有 尊严的爱家庭的人,是一个正派的公民。我们只是政见不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 要竞选。” 麦凯恩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他犯过不少错误:越战归来后他荒谬的私生活伤 害过他的第一个妻子的情感,他曾经用歧视的语言谈论越南人,他选用民粹主义 的竞选伙伴佩伦……但是麦凯恩一直在勇敢地修正自己的错误——麦凯恩的英雄 之处,不仅在于他战胜了敌人和对手,更在于他不断地以美国价值为指南战胜自 己的错误。 格伦和麦凯恩都离去了。今天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活着的美国英雄:鲍勃﹒ 穆勒 (Bob Mueller)。 尽管穆勒当了12年联邦调查局局长,但他真正成为一个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 的名字,是最近一年,当他成为通俄门调查的特殊检查官之后——因为通俄门是 一件家喻户晓的事件。 通俄门之所以尽人皆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关系到川普总统。所以,某种 意义上可以说,穆勒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出于川普的知名度。 人们知道穆勒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通俄门,对穆勒本人一般人知之甚少。和 川普相反,穆勒不发推特,不上电视,更不召开群众大会。他的通俄门调查团队 没有观众也不需要粉丝,他的团队像一架精密的机器,无声地不停息地运转着。 这篇文章讲的不是穆勒通俄门调查。而是讲穆勒本人。 其实,如果仅仅看出身,穆勒和川普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于富裕的 白人家庭,都有德国血统,都出生在纽约。1944年出生的穆勒和1946年出生的川 普只差两岁。 穆勒的高祖从普鲁士移民到美国。穆勒的曾祖父是匹兹堡的一位著名的医生。 穆勒的父亲是杜邦公司的高管,二战期间曾经在海军服役,为海军舰长。穆勒的 父亲非常自律,对孩子们在道德方面要求也很严格。“我们兄妹从来没有对父母 说过一句不完全是真话的话。”穆勒后来回忆说。 穆勒家有五个孩子,穆勒是老大,下面有四个妹妹。穆勒1944年出生于纽约, 童年生活在普林斯顿。上高中前全家迁至费城,穆勒则一人前往新罕布什尔州的 著名私立寄宿高中圣保罗高中就读。在高中期间,穆勒是学校足球、冰球和曲棍 球队的队长。当时和穆勒冰球队队友的有后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穆勒在同 学中很有声望。这绝不仅是因为他是体育上的佼佼者,更是因为他的人格。他的 一个同学回忆说,有一次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其中一个同学说了几句贬低一个不 在场的同学的话。其实这些男孩子经常互相贬低,但那天不同的是被贬低的人不 在场。而穆勒不能接受这种背后说人坏话,他当时站起来就走了。 高中毕业后,穆勒到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大学期间他加入了普林斯顿校曲棍 球队。 在曲棍球队,穆勒认识了比他高一级的大卫﹒海克特(David Hackett)。 1965年,海克特毕业后,报名参加越战,很快去到越战前线。1967年4月30日, 海克特部队被北越伏击,几十名美军士兵在几分钟内被打死打伤。海克特发现了 越军的火力源,他在枪弹下独自冲过30米,去指挥美军的机枪手向哪里开火。几 分钟后,另一个野战排的排长受伤,海克特转移去增援他们时,被一个伏击手击 中。 海克特被追授银星奖章。 在学校里,坚定、勇毅、以身作则的海克特是穆勒和很多同学的榜样。海克 特报名参军后,穆勒决心跟随海克特的足迹。后来海克特牺牲的消息传来,不仅 没有动摇穆勒参军的计划,反而坚定了他上战场的决心。 穆勒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立即报名参军。遗憾的是,长期激烈的冰球和曲 棍球运动,使穆勒的膝盖受了伤。医生告诉他伤愈后才能参军,穆勒只好继续等 待。在等待期间,穆勒完成了他在纽约大学的学业,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1967年,穆勒终于伤愈,开始到佛吉尼亚的军官训练学校军训。 同年,唐纳德﹒川普以脚上有骨刺为由,又一次逃避了兵役。 穆勒在军官训练学校各项成绩优异。佛吉尼亚的军官训后,穆勒被选入到佐 治亚州,参加参加八个星期的强化军官培训。这个培训项目的教官很多刚从前线 回来,他们教的东西非常有用,训练本身异常严苛,很多时候一连几天,受训人 员一天只睡两小时,吃一顿饭。但穆勒后来把自己能在越南战场上活下来归功于 这里的训练,因为这里的训练教会了他在不能睡没有吃的情况下怎样坚持指挥。 1968年是美国历史上严峻的一年。4月,马丁﹒路德﹒金被暗杀。6月,政治 家罗伯特﹒肯尼迪被暗杀。美国各地出现暴动,反战示威此起彼伏。 1968年也是越战最残酷的一年。这一年,有16592名美国人死在越南战场。 1968年的秋天,穆勒奔赴越战前线。同年,麦凯恩被关押在河内看守所已经 一年。同年,川普从宾州大学毕业,开始继承他父亲的房地产业。 1968年11月,24岁零3个月的少尉穆勒到达越南,被派往最危险的前线,也 就是海克特牺牲的地方。穆勒被分配指挥一个野战排。 刚到时,穆勒手下的士兵很感到距离。这些士兵多是穷人家庭出身,很多来 自农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当听说了穆勒的背景后,他们觉得很奇怪:“为什 么一个富家藤校生到这里来?”——上层出身的人很少会到越南战场,尤其不会 到步兵野战排。这些士兵猜想穆勒是借用他们一下做为职业跳板。 但是很快,士兵们发现他们的指挥官不像一个淘金者。穆勒每天如饥似渴地 研究地形,伏击的可能性,各种火力;他全部心思,都用在研究作战。几个星期 之内,穆勒逐渐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你可以看出穆勒总是很警觉,但从来不 慌张,他非常职业。”“穆勒对士兵要求很严,但他从来没有要求士兵比要求自 己更严。”一位穆勒手下的士兵后来回忆说。 12月7日,穆勒来到野战排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他的野战排被分配参加执行 一项艰巨的任务:夺回一个叫竹山岭(英文:Mutter’s Ridge)的战略要地。 12月11日,战斗正式开始。开始战斗进行得相对顺利,美军夺下了竹山岭西边。 但当穆勒的野战排接近山顶时,他们遇到了疯狂的抵抗:越军的步枪、机枪、手 榴弹一起向他们开火。几分钟之内,穆勒的野战排好几个人倒下了。 穆勒马上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他一方面指挥火力位置和移动路线,一方 面请求空中支援。几十年后,穆勒手下的战士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幕,他们仍 然惊异于当时穆勒的镇定——那天,穆勒来到越南还不到一个月。 在山顶的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因为山上的丛林茂密,能见度很低,美军 四处遭到伏击。一个叫利夫曼的士兵头上中枪,另外一个士兵思巴科斯爬过来, 叫受伤的利夫曼趴下,说;“我会回来。”然后拿走了利夫曼的步枪和子弹,继 续战斗。 过了一会儿,思巴科斯的子弹打完了。他回到利夫曼身边,把利夫曼背起来, 准备一起撤出。这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思巴科斯,他倒下了。 受伤的思巴科斯躺在地上,听见山顶上传来一个声音:“谁在下边?都死了 吗?” 这是穆勒少尉的声音。 思巴科斯大声喊道:“思巴科斯和利夫曼在这里。” “等着,”穆勒喊,“我们来接你们。” 几分钟后,穆勒和另外一名士兵来到思巴科斯身边,把他背到一个藏身的弹 坑,然后回去救了利夫曼。直升飞机带走了思巴科斯和利夫曼,穆勒和那个士兵 继续战斗。 到了傍晚,战斗结束了。北越被迫撤出竹山岭,美军夺回了这个战略要地。 穆勒因此获得了铜心勋章,他的授奖表彰是这样说的:“穆勒少尉的勇气、 主动出击的勇敢以及在巨大风险中坚定不移的奉献精神,对击败敌军起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他的行为,展现了海军陆战队的最高传统。” 这是穆勒参加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对穆勒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后来穆勒回 忆说,很长时间他一直在心里问自己:“你是不是做了你所能做的一切?”—— 这场战斗美军虽然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但是这是一场代价巨大的战斗。十三名 美国士兵牺牲了。三十一人负伤。穆勒永远无法忘怀这些牺牲。 竹山岭之战,使穆勒彻底赢得了战士们的心。一位战友后来说:“当敌人向 我们开火时,穆勒第一个在那里。他确实非常不简单。那场战斗后,穆勒的部下 会愿意为他做任何事。” 第二年4月2日,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一颗AK-47的子弹穿过了穆勒的大腿, 但他继续指挥和战斗。战斗后,海军对穆勒的表彰信说:“穆勒虽然在交火中受 了重伤,但他依然坚守阵地,并且有效地指挥火力,穆勒中尉的行动对击败北越 军队起了很大作用。” 1969年底,在前线战斗了一年的穆勒,按照当时美军的规定,回到美国后方, 到五角大楼工作。 不久后,穆勒申请了佛吉尼亚大学法学院,被录取了,于是离开军队到法学 院读书。四年后,穆勒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几年后穆勒成为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检 察官。之后穆勒升迁到美国司法部工作,主管犯罪调查,经手了几个重大白领犯 罪案件。 2001年,小布什提名穆勒为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美国参议院以98-0通 过了这一提名。9月4日,就是911事件前一星期,穆勒宣誓就职FBI局长。 穆勒是共和党人,又是由小布什提名出任FBI局长的。但穆勒从来没有放弃 原则迁就过小布什。 2004年,小布什和白宫打算以反恐的名义重新启动私人监听,而当时的司法 部判定这种监听违宪,但白宫却不顾司法部的反对,启动了监听。于是FBI局长 穆勒和当时司法部副总检察长科米,告诉布什他们将会以辞职抗议。布什马上私 会了司法部总检察长,穆勒和科米;会上布什做出了让步,满足了他们的最低要 求。 穆勒在任时,不允许FBI人员参与对中东俘虏的刑讯逼供。在一次晚宴上, 穆勒公开支持当时捍卫科威特在押犯权利的律师汤姆﹒维尔纳 (Tom Wilner)。 晚宴中间,穆勒举杯站起来说:“为汤姆 ﹒维尔纳干杯。他在做美国应该做的 事。” 2011年,奥巴马总统请求穆勒延长他的10年任期,再做两年FBI局长。穆勒 同意了。参议院以100-0通过了这一延长。 2013年,科米接替穆勒成为FBI局长。69岁的穆勒终于得以卸任公职,开始 了他私人职业生涯。 他开始教书,演讲和担任法律顾问。 2017年,在川普因为通俄门调查开除了FBI局长科米后,美国司法部副检察 长罗森斯坦(Rosenstein)任命穆勒为通俄门调查的特殊检察官。 从此穆勒又开始了他的公共生涯。 穆勒出任通俄门调查的特殊检察官后,受到了很多攻击。其中最高层的攻击 是来自这个国家的总统,唐纳德·川普。川普不止一次地声称通俄门调查是无中 生有的“捉巫”。尤其在最近几天共和党在中期选举遭受损失之后,川普大概感 到了穆勒的调查逐渐逼近,他像一只被逼到角落的动物。 人们可以从推特上看到他几近疯狂。川普在推特上写道: “穆勒调查的内部运作陷入一片混乱。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勾结俄国的证据, 这使他们完全疯了。他们声嘶力竭地威胁证人,想让证人说出他们想要的答案。 他们是我们国家的耻辱。他们不在乎他们毁了多少人的生活。 这是一帮充满愤 怒的人,其中有为奥巴马工作了8年的、争议不断的鲍勃﹒穆勒。他们从来不会 看到民主党的劣迹和恶行。 这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捉巫!” 有人说川普在写这个推特时,一定是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写的,否则也不会让 他找到灵感写下“一片混乱”、“完全疯了”、“声嘶力竭”、“充满愤怒”这 样的词汇。没有人能在穆勒身上找到“一片混乱”和“完全疯了”,即使在生死 只在毫发之间的北越枪林弹雨之下。穆勒是一个非常看重纪律和秩序的人,他把 这点归功于早年的军训。穆勒每天早起都要叠床铺和刮面,连在越南也不例外。 除了总统发推,另一个打击穆勒的办法是造谣抹黑。 上个月,有两个人,极右政治说客伯克曼 (Jack Burkman)和阴谋论专家、 20岁的乌尔(Jacob Wohl),联合在网上发布了“穆勒性侵论”,说穆勒性侵了 N个女人。11月1日, 两人在首都华盛顿的一个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事先宣布 会上将有一位姐姐上台控诉穆勒侵害她。消息一出,很多大报小报来到新闻发布 会。大家聚集台下,摆好相机,等着那位姐姐上台控诉。谁知原定开会的时间过 了很久,也不见那位姐姐露脸。结果只好伯克曼和乌尔哥俩儿在轮流上台控诉。 他们拿出姐姐签字的控诉信给记者们看,结果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姐姐把自己的 名字拼错了。哥俩儿马上辩护说: “独立宣言还有拼写错的哩!”又有人发现 他们控告穆勒干坏事的那天,穆勒一天都在法庭上陪审。两人解释说:“也可能 穆勒从陪审团偷偷溜出来干坏事去了。”在新闻发布行将结束时,两位小哥对记 者说:“可以再问最后一个问题。”一个记者喊道:“你们俩对进联邦监狱做好 准备了吗?”二人回答说:“没有呢。”(整个新闻发布会上,伯克曼小哥的裤 链一直是开着的,不知是何意故。) 穆勒办公室把此事汇报了FBI。对外他们对此事不予置评。 几十年来没有任何人怀疑过穆勒的私德,也没有人在穆勒的家庭婚姻上找到 瑕疵。 穆勒的妻子安是一名教师。两人17岁的时候,在一个朋友家的聚会上相识。 22岁时,他们在安的家乡匹兹堡的一个教堂结婚,这段婚姻至今已是52年。 婚后穆勒去到越南战争前线。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的时候,穆勒正在越南。 后来的几十年,安为穆勒做出了很大牺牲,因为工作关系,穆勒搬迁了17次,每 次安都跟着他。穆勒曾说过,安是“一个真正的圣人。” 但是穆勒不是一个不顾家的人。穆勒和安总共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患有先 天性脊柱裂,穆勒有一段时间在波士顿找了一份工作,就是为了方便女儿就医。 两人在60岁后都患过癌症,都幸运地治好了。在妻子恢复期间,穆勒买了一个烤 架,负责做饭和其他家务。 伯克曼和乌尔企图抹黑穆勒一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人在推特上对两人说:可 以理解你们觉得通俄门调查对你们的压力很大。但是奉劝你们:感到压力太大时 宁可以头撞墙、也不要企图抹黑穆勒,因为抹黑穆勒不会有任何人信。 最近穆勒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因为川普赶走了回避通俄门调查的司法部长塞 申思,换上了一直公开反对通俄门调查的维特克 (Whitaker)为临时司法部总检 察长。维特克很可能以方式阻碍穆勒的通俄门调查。然而,现实是穆勒虽然危险, 川普和维特克也未必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宪法和民心所向很明显。 在塞申思被解职维特克上任的第二天,美国各地900多处爆发了“没有人在 法律之上”为主题的保护穆勒通俄门调查的示威。在纽约的示威有上万人参加。 接下来连一些共和党人也表示应该保护穆勒,几天后维特克也不得不出来说穆勒 的通俄门调查将继续。 其实,虽然川普因为通俄门调查恨透了穆勒;但在内心深处,川普也许对穆 勒很有几分畏惧和羡慕。川普解职科米后,要找一位FBI新局长,他曾经和穆勒 谈过半小时,虽然穆勒几乎一开始就表示他不会接受这个他干了12年的职位。据 说谈话后川普对穆勒有点崇拜,他觉得穆勒“又聪明又坚强”。 穆勒,和本文最开始提到的另两位英雄,格伦和麦凯恩,三人确实“又聪明 又坚强”;另外,他们都白、男、直、军人、非移民、主流宗教文化。显然,这 都是川普的理想的“英雄”模式。然而,这三位英雄,和川普倡导的模式有天壤 之别。 这三位英雄,不是因为白、男、直、军人、非移民、主流宗教文化,才成了 英雄。因为使一个人成为英雄的,不是他的肤色、性别、性取向、职业、宗教、 族裔;甚至不是是否聪明、是否强大……真正使一个人成为英雄的,是一些更重 要的东西。 格伦的传记的书名,叫做“对的东西”(Right Stuff)。格伦不太喜欢 “英雄”这个词,尤其不喜欢用在自己身上。在他后来的政治竞选中,他一直试 图远离“英雄的东西”(hero stuff)。但是,格伦喜欢“对的东西”这个词。 把英雄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是“对的东西”。英雄们会勇敢地实践和捍卫 对的东西。 格伦代表美国第一次在绕地球飞行,他也曾在种族歧视依然盛行的年代和黑 人女数学家并肩合作;麦凯恩在北越俘虏营坚强不屈,他也无私地捍卫过竞选对 手奥巴马的声誉;穆勒是越战的英雄,但他在支持捍卫科威特疑犯权利时更是一 位英雄。 只要美国还有人信仰对的东西,只要还有人敢于捍卫对的东西,美国就有英 雄,美国就依然是一个英雄的民族,英雄的国度。 ◆           铭记麦凯恩                 ·子 皮· 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今年8月25日去世。9月3日,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 美国为爱凯恩举行国葬。 国葬前,麦凯恩的遗体被安置在国会大厦。美国自1852年以来,包括林肯总 统等在内,仅有32人获得此殊荣。 麦凯恩的亲友和美国绝大多数政要,都前往国会大厦悼念并参加国葬。其中 包括麦凯恩106岁的﹑勇敢的母亲罗贝塔﹒麦凯恩。 数千美国普通人,排队到国会大厦向麦凯恩道别。 (根据麦凯恩生前的愿望,唐纳德﹒川普总统没有被邀请参加葬礼。在举行 国葬的时刻,川普总统一个人玩高尔夫球和发推特。) 麦凯恩曾参加越战。1967年,麦凯恩在越战中被俘虏,被关押了近六年, 1973年才获释放。其间北越人曾主动提出无条件释放麦凯恩,因为他的父亲是美 军南太平洋总指挥官。但被麦凯恩拒绝。他说:只有当所有比他先被俘的美军士 兵都被释放时,才能轮到他。 在美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麦凯恩被认为是一位美国英雄,除了唐纳德﹒川 普。2015年大选其间,川普在一次集会上这样羞辱麦凯恩: “他不是战斗英雄, 因为他被俘了。我喜欢没有被俘过的人。” 而川普本人,在越战期间五次逃避兵役,其中一次的理由是脚上有骨刺。在 麦凯恩被监禁的时候,川普开始了他纽约的房地产生意。 在葬礼上,麦凯恩的女儿梅根﹒麦凯恩说:“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 哀 悼美国一个高尚的人的离去。我们怀念的是一种真实的东西,它不同于某些人虚 假的辞章。那些花言巧语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任何牺牲,在麦凯恩为美国服役和忍 受苦难的时候,他们在享受着舒适优越的生活。” 麦凯恩越战时做出的牺牲被人们铭记;但在今天,人们怀念麦凯恩的更重要 的理由是:无论麦凯恩的一生有多少偏差和失误,他从来没有放弃美国的理想和 为之奋斗。麦凯恩和无数美国人信仰的美国理想是:所有人之间的宽容、尊重、 理解、爱。 在麦凯恩的一生中,美国理想高于派别之争、党派之争、民族之争、和所有 人群之间各式各样其它的差异与竞争。 麦凯恩和小布什曾是共和党内总统初选的竞争对手,小布什在悼词中说: “约翰坚持美国应该有配得上这个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对于他认为的达不到美国 标准的做法,约翰从来不惧直言批评,即使是面对权势。约翰﹒麦凯恩总是说: 我们应该做得比这个更好,美国应该比这个更好。” 麦凯恩不惧批评错误和揭露谎言,他更敢于展示真相和捍卫人的尊严,哪怕 这意味着捍卫他的政治对手。 2008年,麦凯恩和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在明尼苏达的一次集会上,一位麦 凯恩的支持者说她不能信任奥巴马,因为“他是一个阿拉伯人”。 麦凯恩从这位 自己的支持者手里拿过话筒说:“不,女士。奥巴马是一位有尊严的爱家庭的人, 是一个正派的公民。” 奥巴马在悼词中提到这件事时说:“我很感激,但并不惊讶。正如乔·利伯 曼所说,那是约翰的本能。我从未见过约翰因种族、宗教或性别而歧视任何人。 在这件事上,他是在捍卫美国价值,而不仅仅是捍卫我。约翰认为,每个热爱这 个国家的公民,都必须公平对待所有人。” 2008年总统竞选中,麦凯恩输给了奥巴马。在结果出来后,麦凯恩说:“刚 才,我有幸给奥巴马参议员打电话,祝贺他被选为下届总统、我们都热爱的国家 的总统。” ——麦凯恩爱着这个国家,他也相信奥巴马爱着这个国家。共同的爱, 使得跨越个人竞争和党派分歧的合作成为可能。 不仅是奥巴马,很多一直和麦凯恩在政策上有很大分歧的民主党人,都把麦 凯恩称为“朋友”,他们说他们从麦凯恩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伊拉克战争中失去双腿的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苔米﹒达克沃斯 (Tammy Duckworth)回忆她第一次见到麦凯恩的情形。当时她刚刚做了双腿截肢——在 不久前的一次战斗中,她的飞机被击落。麦凯恩到医院看她,她告诉他:“你是 我仰慕的战斗英雄,你真了不起。” 麦凯恩说:“哦。我只是朝火箭炮飞过去,你也一样。这不需要什么特殊才 能,对吧?” 达克沃斯笑了——从来没有一个人在这种时候和她开玩笑。她笑着回答麦凯 恩说: “是啊。然后从天上掉下来。这确实不需要什么特殊才能。“ 然后她问麦凯恩怎样对付眼前的困难,麦凯恩说:“一天一天地面对。”—— 一天一天地、麦凯恩走过了他在越南的五年半、一千九百六十六天。而达克沃斯 听从了麦凯恩的建议后,一天一天地、从伤残中站了起来,成为美国的参议员和 两个女儿的母亲。 2018年初,川普总统把在他讲话时不为他站起来鼓掌的民主党议员们称为 “叛国”。达克沃斯说:“我们不生活在独裁或君主制下。我参军和加入参议院 时都宣过誓,我的誓言是:坚持、维护和捍卫美国的宪法,这是我的职责。我的 职责不是在骨刺逃兵总统每次要求我鼓掌的时候,乖乖地鼓掌。” 在谈到麦凯恩的离去时,达克沃斯说:“‘重大损失‘不足以形容麦凯恩的 离去。麦凯恩是不可替代的。他在我们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去了。麦凯恩是一个团 结者,而现在身居白宫的总统,正竭力制造分裂。” 在国葬上,美国老牌共和党政治家、前国务卿、95岁的基辛格在悼词中,对 麦凯恩有类似的评价:“没有了约翰麦凯恩,世界将变得孤独,”但是,基辛格 补充说:“约翰的离别,给了我们一个和解团结的机会。” 是的,这些天,越来越多的人用理解和爱、向另一方伸出手臂。在亚利桑那 州纪念麦凯恩的仪式上,奥巴马的副总统乔﹒拜登说:“我叫乔﹒拜登,我是一 个民主党人,我爱约翰﹒麦凯恩。” 三年前,拜登的儿子博,死于和麦凯恩一样的恶性脑瘤。而博的母亲、拜登 的第一任妻子,和他们一岁的女儿,在四十多年前,死于一场车祸。亲人的离去 曾使拜登痛苦万分和充满愤怒,他曾经怀疑上帝是在戏弄他。 在纪念仪式上,拜登对麦凯恩106岁的母亲说:“生活有时会如此残忍,巨 大的 痛苦会遮住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是的,这很冷酷,很无情, 但是为了我们所爱的人、为了我们的家庭,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亲人是怎样地活 着,而不是他们怎样地死去。” 拜登向麦凯恩的亲人们保证说:“会有一天,当你想起你的父亲、你的丈夫、 你的朋友时,你的嘴角会先浮起一个微笑,在泪水涌上你的双目之前。这一天会 到来的,我向你们保证,会到来的。” 是的,这一天会到来的,因为爱的力量。爱会战胜仇恨、战争、甚至死亡。 很长时间,麦凯恩会用贬义的词汇称呼越南人,而且拒不改正。但终于有一 天,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公开向越南人道歉。麦凯恩也曾为美国越南关系 正常化做出了很多努力。这几天,麦凯恩去世后,有不少越南人自发到美国驻越 南使馆悼念他。一位62岁的越南商人说,他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美军1972年圣诞节 轰炸河内,他目睹了平民怎样悲惨地死去。但是他告诉美联社的记者:“战争是 损伤和苦难。但是一个勇敢的民族能够超越过去而关注未来。越南人民有这样的 意愿,约翰﹒麦凯恩先生也有。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克服痛苦的过去、战胜彼此 的误解、合筑一个光明的未来。” 这正是麦凯恩很多年来坚定的信仰和努力的目标。2008年,麦凯恩竞选总统 时,曾希望和他党派不同的乔·利伯曼作为他的副总统候选人。他说:“你是民 主党,我是共和党,我们可以开创跨党派合作的先例,我们可以给我们国家一个 她需要的改变。” 而今天,在美国,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奥巴马在悼词中说:“我们 的政治、公共生活和大众舆论中,有着太多的狭隘粗鄙和睚呲必报,它充满了轰 炸式的人身攻击、卑劣的争端和人工制造的愤怒。这种政治把自己伪装得彪悍强 硬;但实际上,它从第一天起就充满了恐惧。约翰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做得比现 在这一切更高尚、更好。” 麦凯恩信仰的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他的女儿梅根说:“约翰﹒麦凯恩 的美国是慷慨、热情和大胆的。她智慧、自信、可靠。她履行自己的职责。她安 详地表达自己,因为她强大。美国不夸耀,因为她没有必要。约翰﹒麦凯恩的美 国不需要再次变得伟大,因为美国总是伟大的。” 美国是伟大的。她可以继续伟大,如果我们愿意捍卫她的伟大。但是我们必 须首先知道,是什么使美国伟大? 奥巴马在怀念麦凯恩时说:“我们国家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的成员资格不 是基于血统、不是基于我们的外貌和姓氏、不是基于我们的父母或祖父母来自哪 里、何时抵达;而是基于一个共同的信条:人人平等,创造者赋予了我们每个人 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美国成员坚守的共同信条;表达这个信条的语言、是人类 唯一的共同的语言——爱。 梅根﹒麦凯恩说:“定义约翰﹒麦凯恩的,不是由监狱、海军、参议院、共 和党,也不是他不平凡一生中的任哪一项成就。定义约翰﹒麦凯恩的是:爱。” 定义美国的,不是世界第一GDP、全球最强大的军队、华尔街的财富、硅谷 的技术、喧嚣的MAGA口号;也不是她的血缘、土地、语言、宗教。和约翰﹒麦凯 恩一样,定义美国的是:爱。 以爱定义的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值得她每一个成员捍卫的国家。 ◆          老布什和他的一封信                 ·子 皮· 美国前总统乔治﹒H. W. 布什在2018年11月30日去世了。终年94岁。 为了区别于他的儿子、也曾是美国总统的乔治﹒W.布什, 人们常把乔治﹒H.W. 布什称为老布什。 老布什去世的消息公布后,媒体上很快充满了对他的悼念、回忆和赞扬。 老布什只当了一届总统。四年后他在竞选连任时,悲惨地败于民主党新秀克 林顿。但是老布什的四年中,有几项被写入史册的大事,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柏 林墙倒掉为标志的冷战结束,和美国的“沙漠风暴”海湾战争——这是美国二战 后第一次打赢的战争。 有些出乎人们意料地、在布什去世后的十几个小时内,人们谈论的最多的既 不是冷战结束也不是海湾战争,也不是他的其它政治成就,也不是他二战时的英 雄事迹,甚至不是他对妻子的爱和对儿女的关怀…… 政治名人、主媒和自媒体上谈论的最多的,是布什的一件小事,一件在他失 败(也许是他一生中最耻辱的失败)时的小事。 1992年,老布什和克林顿竞选总统。十八个月前,在海湾战争刚刚结束时, 布什在美国的支持率接近90%。而在这次总统大选中,布什只得到38%的选票:这 是自1912年塔夫特之后、在职总统追求连任的最悲惨的失败。 1993年1月20日,是年轻的、意气风发的克林顿总统宣誓就职的日子。当就 职典礼结束后克林顿来到白宫,他看到了办公桌上布什总统给他留的一封信。信 是手写在白宫的正式信笺上的。信很短,全文是: 亲爱的比尔, 刚才当我走进这个办公室时,我感受到了四年前我所感受到的那种神妙 和敬仰的感觉。 我知道你也会有这种感觉。 祝你在这里幸福快乐。 我在这里从未感到有些总统所描述的寂寞。 你将会有非常艰难的时刻;尤其当你受到你觉得不公平的批评时,一切 可能会显得更加艰难。我没办法给你多少好建议;但是,我想告诉你,不要 让批评使你失去勇气或偏离正轨。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你已经是我们的总统了。 祝你顺利。祝你的家人 安好。 现在,你的成功就是我们国家的成功。我会为你的成功而努力。 祝好运 乔治 这封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很快,它几乎被彻底遗忘了,直到近24 年后的2016年总统大选前夕。 2016年10月,在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和川普的最后一次辩论中,辩论主持人问 双方如果他们在大选中输了,他们会不会接受选举结果。希拉里承诺她会接受, 而川普拒绝这样说。 川普拒绝表示他会接受选举结果,引起了美国许多人的担忧。美国的民主, 很大程度上在于绝大多数人接受选举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这次大选中,总统候 选人川普一次又一次地说:民主党在破坏选举、造假作弊、想方设法让他输掉。 人们担心如果川普输了,他会不会宣布大选是民主党作弊的结果而他支持者们也 许会因此骚乱。 当时,有一些人在媒体上贴出了近24年前老布什的这封信。他们请川普读一 读这封信,然后做出无论输赢都接受选举结果的承诺。 川普当然没有这样做。 然后就是川普赢了。然后就是川普就职。然后这样度过了接近两年。 在布什去世后,又有人贴出他这封信。比尔﹒克林顿在昨天悼念布什的文章, 就是以这封信开头的。克林顿说:“我或其他人的言语、都无法比这些他自己写 的词句,更能地显示他的心灵。” 布什和克林顿曾是政治世界里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但是竞争结束后,尤其 在两人都卸任总统后,他们成了一对朋友。在2004年东南亚海啸之后,两位前总 统一起为灾民募捐,他们募到了15亿美元,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昨天,有一位两人共同的朋友吉姆﹒南兹 (Jim Nantz,体育评论家),分 享了两位总统的一个小故事。2005年,布什和克林顿,还有吉姆﹒南兹,一起在 缅因州的一个有名的高尔夫球场度短假。布什和他的父亲都是高尔夫高手,当然 克林顿打得也不错。打到中间,老布什为一个球怎么打有些迟疑,克林顿马上跑 过来出主意。克林顿指点说这么打那么打,然后跑到远处山坡上摇晃着胳膊大声 喊:“乔治,朝我这儿打!” 布什其实打算朝另外一个方向击球,他问吉姆:“我该怎么打?”吉姆说: “你几岁开始在这个高尔夫球场打球?10岁,对吧?你每年平均在这里打50次, 对吧?可是克林顿总统,他今天头一次在这里打球……” 布什听了拿起球杆, 准备按照自己的线路击球。然后他突然犹豫起来:“吉姆,”布什指着山坡上挥 手的克林顿:“你看他那么费心。他是我的客人,我应该让他高兴。”于是布什 照着克林顿的指点,朝克林顿的方向挥动了球杆。这一击不是布什习惯的打球方 式,但接下来他打得还不错。克林顿跑来兴冲冲地说:“看,乔治,我说的没错 吧?” …… 在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会被评价,这时用来评价他的是他的心灵而 不是他一生的输赢——输赢很重要,但是时间会使输赢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时间 会使一个人的心灵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人们已经忘记了一个人的输赢、甚至忘记 了他当初为什么开战的时候,他的内心和灵魂还会被鲜明地记住。 乔治﹒H. W. 布什的一生赢了很多次,也输了若干次。 布什幸运地出生在一个优越富裕的家庭。他1924年6月12日出生在马萨诸塞 州米尔顿。他的父亲,普雷斯科特﹒布什,后来曾做过10年美国参议员。布什的 父亲是一名温和共和党人,他反对麦卡锡的极端从政策,并支持民权立法。 在布什上高中的最后一年,日本轰炸了珍珠港,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第二 年,布什在18岁生日那天报名参军。他推迟了大学入学,成了美国海军最年轻的 飞行员之一。 1944年8月,美国和日本为争夺小笠原群岛展开激战,布什作为鱼类轰炸机 飞行员参加了这次战役。9月2日,在小笠原群岛的一个叫“父岛”的岛屿附近上 空,布什驾驶的战机被日本的地面防空火力击中,引擎着火。但是布什没有立即 逃生,他开着着火的飞机完成了轰炸任务,然后飞了几英里离开敌人火力,才跳 伞离开飞机。他落到海上被美国潜艇救起。因为这次勇敢轰炸敌军的功绩,布什 被授予“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这次父岛战斗,共有九名美国飞行员在飞机被击中后跳伞,其中八人被日军 俘获。日军将领立花芳夫下令将这些战俘先行刑后砍头,然后率领众人将杀害的 俘虏烹食。九名飞行员中只有一名获救最后活着回到美国,就是布什。 战后布什复员,到耶鲁大学读书,开始了他一生多彩的新篇章。事实上美国 两百多年历史上,没有一个总统有着像布什一样宽广而耀目的经历:英雄海军飞 行员、成功的石油工业总管、国会议员、联合国代表、共和党主席、中央情报局 局长、北京特使、美国副总统、总统。1979年,像许多人久已预测的一样,布什 参加了总统竞选。但是他没有赢得共和党初选,他输给了里根。 关于布什为什么输给里根有很多说法。当时的布什竞选总管、后来里根的幕 僚长和布什的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曾总结说:“布什塑造了他是‘谁’,但是没 有塑造起来他是‘什么’。”这里的“什么”,就是布什将代表谁的利益、将推 行什么政策。 其实,布什作为一个曾置身诸多行业的、经验丰富的、成功的实干家,绝对 不会比里根更不了解美国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不会不懂得具体政策的重要 性。但是,也许正因为如此,布什不肯轻易向美国人民许诺一个天花乱坠的愿景 和一套魔法般的策略。在竞选中,布什曾批评里根许诺的经济策略是“巫师经济”: 布什不认为美国可以同时减税、增加国防开支和缩小国债, 如里根所承诺的那样。 (里根上台后,做到了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但是他没有平衡政府收支。里 根不仅没有像竞选时承诺的那样缩减美国的国债,反而大量增加了国债。开创了 二战停战之后国债增加的先河。) 里根赢得了共和党初选后,选了布什做他的副总统竞选伙伴,虽然在初选中 布什是他的竞争对手而且批评了里根的经济策略。布什成为里根副手后,对自己 的政治立场做了一些调整,在某些方面(例如堕胎权)从温和移向保守,以适应 里根的保守立场。 布什在做里根副总统的八年,一直比较低调务实。在里根的第二届总统任期, 人们普遍相信布什会竞选下届总统,许多人劝他要注意塑造自己的特色,为下届 总统竞选做准备,不要总是一副里根副手的形象,这个建议被布什拒绝了。 不出人们所料,里根两届任期将满时,布什宣布竞选总统。 和八年前类似,布什的竞选没有太大新意。他后来承认自己缺乏“高瞻远瞩 那种东东”(The vision thing)。但在有一点上,布什暗示了他与里根的不同: 在竞选中的共和党大会上,布什说,他希望美国变成一个“更善良、更温和的民 族”。当时里根的夫人南希听了这句话很不受用,说:“比谁更善良、更温和?” ——南希大概觉得布什暗示她的丈夫不够善良温和。 虽然如此,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布什还是战胜民主党候选人赢得了大选,他 是1837年以来第一位赢得总统选举的现任副总统。 布什当上总统后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他注重细节,几近事必躬亲。但是,与 他的前任里根对比鲜明地,布什虽然当上了总统,依然缺乏那种激动大众的个人 魅力。 1989年秋,在布什上台不到一年时,柏林墙倒掉了。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 冷战的结束和共产主义的失败,也标志着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直到今 天,这个巨变被认为是美国和自由世界的胜利;而且,今天在很多人印象中,这 个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里根。 今天讨论冷战结束的原因和意义也许太早,也许历史在将来适当的时候、会 向世界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今天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推动冷战的结束的 英雄不是或不仅仅是里根:里根之外有其他人为冷战结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 如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布什不是促成冷战结束的英雄,但他在促进冷战结束和保 障世界和平转型上,作为美国副总统和总统,曾做了很多具体艰难的工作。 当柏林墙倒掉和苏联解体时,布什没有过度渲染,也没有欢庆胜利。他低调 地进行着各种外交努力,以保持东西欧的平衡稳定;他也谨慎地注意不要伤到俄 罗斯的自尊心。 布什任期有很多重大的事件发生,其中和布什的名字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成功的。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它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道 义上的认可。第二,海湾战争打得稳准狠快,既达到了事先约定的把伊拉克赶出 科威特的目标,又使美国军队的伤亡有非常有限。海湾战争几乎为越战之后恐战 厌战的美国重新找回了信心。 海湾战争被认为是美国和布什的巨大胜利。但对曾经亲自参加二战死里逃生 的布什来说,战争永远不可能仅仅用“胜利”来描述。 2003年,布什对《时代》杂志说,对于也是美国军队的最高统帅的美国总统 来说,是否参加战争是总统必须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因为“你将把美国的儿女 送到使他们遭受伤害的地方。” 海湾战争后,有一些强硬派批评布什没有推翻萨达姆政权,没有根除后患。 当然,这是少数人的看法,多数人并不这样认为。 在今天看来,布什在海湾战争中迅速收兵和留下萨达姆很可能是对的。然而 像是上帝捉弄人类似地,因为老布什留下了萨达姆,才有了后来小布什2003年的 伊拉克战争——小布什这场灾难性的战争,很可能永远地改变了中东、美国和世 界的命运。 布什的外交遗产不只是海湾战争,布什曾在1989年下令对巴拿马进行军事行 动,推翻了独裁者诺瑞加。另外,布什曾支持巴以在马德里会谈,为后来克林顿 期间的巴以和平谈判打下了基础。在布什在任的最后几天,他命令美国军队进入 索马里,解救那里的饥荒。 布什的外交上基本是成功的,与之相比,布什在内政上遭到很多挫折。在国 内问题上,布什开始基本遵循里根路线。在他的第一次总统竞选中,布什曾保证 他不会加税。但是很快,布什在上任后发现美国赤字已到了无法控制的程度:这 在很大程度上是里根的遗产——里根积累的赤字,以及他的低税收和高国防开支 的政策,给后任造成了巨大的赤字问题。布什与当时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共同商讨 赤字问题,民主党同意缩减开销,但前提是共和党增加一些里根砍低的税率。在 严峻的现实面前,布什不得不让步,同意加税。加税和缩减开支使赤字得以部分 控制,但让布什失去了很多保守派支持者。1990年,美国开始出现经济不景气。 经济不景气一直伴随着布什直到他任期结束。这是布什连任败选的最主要的原因。 布什连任败选不仅仅是经济不景气本身,还有布什本人给选民的印象:布什 似乎无法感受普通下层美国人的经济困境。不管怎么说,出身富家的布什本人确 实从未亲身感受过穷困,而生性不善做戏的布什,也难以给人一种“亲民”的感 觉。 在1992年的大选中,克林顿获得43%的选票,布什获得38%的选票,而第三 党改革党的罗斯·佩罗(Ross Perot),获得了19%的选票。 佩罗的19%的选票,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党的选票最高纪录。他的选票,大部 分来自白人蓝领:他们是经济衰退的受害者,他们既不满意共和党减税消减福利 等劫贫济富的经济政策,又不喜欢民主党支持少数民族权利的政治主张。所以他 们选择了第三党。 佩罗1996年又参选了一次,然后2000年退出了改革党,加入共和党和支持小 布什。佩罗在2008和2012年支持共和党的罗姆尼,在2016年不支持任何候选人。 2000年佩罗退出后,改革党也从此销声匿迹,而且美国再也没有出现任何可观的 第三党。但是,当年既不喜欢共和党也不喜欢民主党、既不满富人又讨厌少数民 族移民的白人蓝领群体,并没有从美国政治舞台消失:在2016年,他们以前所未 有的规模和威力震撼了美国政治——他们就是2016年川普的基本盘。 今天人们真切地怀念布什,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值得怀念的人,也因为今天 美国社会的迷乱和危机使人们感到困惑、悲哀和恐惧。然而,如果仔细回忆一下, 当年在布什的任期,美国和世界同样充满的迷乱和危机。 事实上,从布什宣誓就任总统的1988年到今天他去世的三十年间,美国经历 了巨大的、尚未完成的转型。这种转型至少是双重的:一是矛盾的转型:美国和 世界不再以冷战作为矛盾的焦点,而是各种区域和国家内大小矛盾交织共存;二 是人口和文化的转型:白人基督教建制派逐渐失去统治地位,美国正变成一个丰 富、错杂而有各种摩擦的多元社会。 布什的一生,一直有着战争英雄和白人基督教建制派的影子。事实上,如果 仅仅考虑个人内涵,布什应该比里根更称得上保守。布什从来没有真正适应上述 的两个转型,他一直属于转型发生前的保守精英。可以说他一生的成功,很多基 于他保守精英的素质;而他后来政治上的失败,都可以多少归结于他对美国转型 的不适。 然而,无论成功或失败,布什身上的有些东西都没有改变。那些恒常不变的 东西,也许就是他号召美国人民追求的“更善良、更温和”。在柏林墙倒掉之后, 布什曾从另外一个角度描述过他的理想——他相信“世界的新秩序”是:“一个 共同承担起保障自由和正义的责任的世界,一个强者尊重弱者权利的世界。” 也许这才是布什身上最宝贵的元素。其实这也应该是美国最宝贵的元素。美 国最宝贵的元素可以暂时蒙尘,但它不应该就此腐烂和消逝;现在布什的去世, 也许唤醒了很多人心中的这个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布什给克林顿的信,使很多美 国人重新感动。 一位美国漫画家在布什去世后,为他画了一幅漫画。画上是布什驾着飞机来 到天堂,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女儿罗宾手拉手地团聚。芭芭拉告诉布什:“我们 一直在等你。” 罗宾是布什和芭芭拉的女儿。1953年,她三岁的时候,因为白血病离开了世 界。 这幅漫画被画家贴在网上,很快传遍了美国。布什的孙女简娜(Jenna Bush Hager)在漫画下写道:“我曾经和爷爷谈论过死亡。爷爷毫不犹豫地说:‘是 的,我想到了。我曾经害怕死亡,我曾经担心死亡。 但是现在,我有些期待 它。’我哭了。 我哽咽地问:‘为什么? 您期待什么?’他回答说,‘因为当 我死的时候,我将会和那些我失去的人团聚。’我问:‘到时候您希望见到谁?’ 爷爷说:‘我希望见到罗宾,我希望见到芭芭拉。’爷爷接着说,他希望再见到 罗宾的时候,她还是3岁——他紧紧会抱着罗宾。然后罗宾会说出爷爷在我一生 中说过无数遍的、把我们全家紧紧编织起来的那句话:‘我爱你爱得说不完。’” 孙女简娜和爷爷布什谈这段话的时候,是芭芭拉今年4月17日去世之后。芭 芭拉和布什在1941年一个圣诞节晚会上相识,当时他17岁,她16岁。那天芭芭拉 穿着红色和绿色的连衣裙,布什看见了她,请另外一个男孩把他介绍给她。 “他是我见到过的最帅的男孩。当时他走进房间的时候,我简直无法呼吸,” 后来芭芭拉回忆说:“我嫁给了我吻过的第一个男人。”乔治和芭芭拉1945年在 乔治服役的假期结婚。这段婚姻持续了73年,直到死亡把他们分开。 在老布什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大儿子乔治﹒W﹒布什和他通话,当小布什 告诉父亲“我爱你”时,老布什说:“我也爱你。” 这是乔治﹒H. W. 布什在世间说的最后一句话。 ※※※※※※※※※※※※※※※※※※※※※※※※※※※※※※※※※※※ 本期编辑:应帆 本期校对:紫弦 审 稿:程鹗、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