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8/08(第二九五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云                  § 彭立武:云            §    ·彭立武·                  § 【牛肆】             § 隔着很远我看见你                  § 是那么的清晰 qtl:诗经、春秋        § 看得清你眼里泛起的笑容 离家民:文化人与科学家      § 仿佛并没隔着多远的距离 董剑华:借宿的鸟儿        §                  § 你将手放在我的手里 【丝露集】            § 所有的事物都悄然无息                  § 感觉着你手心传出的温热 伊 可:重新           § 舒适之中有一种静寂 伊 可:忘年           § 伊 可:再婚           § 我听到你在轻声地叹息                  § 这叹息仿佛出自我的心里 【网里乾坤】           § 不去想会有怎样的明天                  § 抬起头看太阳缓缓地沉向天际 老 圃:金属可不可以放入微波炉? § 廖伟强:科学精神——对真理的追求 § 天上飘着几丝云        和对科学方法的认知 § 如同风吹起了一件纱衣                     § 晚霞在天边火红地烧着 【网萃】             § 它就这样洁白地浮在那里                  § 鲁 鸣:西藏之行         § 我们沿着熟悉的街区散步 万精油:远古的呼唤——西藏行散记 § 路边有几条空着的长椅 万精油:西藏行之前的序曲     § 你我坐下来歇一歇脚                  § 樟树下余辉洒了一地 【网讯】∽∽∽∽∽∽∽∽∽∽∽∽∽∽∽∽∽∽∽∽∽∽∽∽∽∽∽∽∽∽∽ 【牛肆】∽∽∽∽∽∽∽∽∽∽∽∽∽∽∽∽∽∽∽∽∽∽∽∽∽∽∽∽∽∽∽ ◆              诗经、春秋                 ·qtl·   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发明,或者说规定了三段论。同一时期,厚黑的中 国大教育家孔丘他老人家却极力推崇赋比兴的《诗经》和扭曲(crooked)的 《春秋》。如果说中国和科学的发源地欧洲走在两条路上,那么这两位便分别是 这两条路上两座高高的灯塔。   赋在汉朝曾经繁荣过一阵子,终于式微,大约仅在近代修辞的排比句中还留 下些许痕迹。说白了,赋就是把简单的话说得花里胡哨。或者可借用现代俗话 “绣花枕头”一言以蔽之。这种华而不实很多时候还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上。汉末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对阵。袁绍的出场式五花八门,执仗摆了好半天,让曹操好生 耻笑。打仗或者体育比赛本来就讲究效率,能够一招制敌便制,花架子却万万使 不得。当然由此也可见曹操是一位不世出的大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也能写诗。 虽然不多,但往往直指人心。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令中国文 风为之巨变。可惜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太少。好容易有这样少数几个,还被国 人一直当作反派,可见这社会传统有多么扭曲。   《诗经》中的比兴思维却遗祸至今。按说比并不是那么坏,或者说原本不坏。 然而若没有严密的逻辑和对事物本身的理解,比喻往往流于浮浅。或者说不求甚 解的比喻虽然经常给人带来灵机一动的愉悦,后果却可能是灾难性的。   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叫做取像比类,根据的就是“比”。 这里试举一例:古人见蝙蝠能够夜间飞行,因此认为蝙蝠的眼睛一定很好。于是 他们认为蝙蝠的身体某部分可以明目。虽然到此为止,古人关于蝙蝠视力好的猜 想以及进补的推理已经错了,但请各位注意下面这个思维大跃进。于是,古人决 定吃蝙蝠的矢治疗眼疾,并美其名曰,夜明砂。这样的例子在中医药中比比皆是, 远非个案。因此,倘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委倒还罢了,倘若知道还信、甚至用的, 其智力怎能不令人捉急。现代诸学科中即使心理学都不敢有这么跳跃和奔放的思 维。   兴和比往往同时出现。有时候比兴中所托之物看似与后面真正想说的事情没 有联系,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它们总是能够前后(胡乱)联系起来,至多扒个马 褂罢了。   中国古代利用比兴的胡言乱语多得不胜枚举。诸如“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诸如“羊群走路靠头羊”。前者同样是比兴先错了。至于后面那例,我们不妨重 温一下鲁迅先生当年的疑问:往哪里去?把无用甚至有害的中医药做成万亿元人 民币的大市场显然是不对的。   与沿用两千年的赋比兴不同,不教人好好说话的春秋笔法历代被许多文人诟 病,然而自古至今也有许多文人甘之若饴。所谓春秋笔法,即同样一件事情,在 有的人的笔下可以是黑,换个人物或者心情又可能成为白色。本来的黑白分明, 最后是黑是白却全凭个人心情来决定,荒唐透顶。   我记得小时候有某发行很广的小学生报纸教人作文咏雪,说一般人只会赞叹 雪的洁白美丽。偶尔有人写道这可憎的雪掩盖了世上诸多肮脏丑恶,报纸便评说 这孩子(也可能是孩子家长)笔锋出其不意,有“想象力”。大约编辑已经不觉 得这深得春秋之法的“想象力”有多么恶臭。现在想来,这样有想象力的孩子或 许自此走上文学道路,成为作家,并且混迹于各种虫二米兔的作家、媒体或者公 知酒局了。   总之,《春秋》让人说话可以枉顾事实,《诗经》则是让人胡乱推理。呜呼, 这样不教人“摆事实、讲道理”的国学传统,你小心了吗? ◆             文化人与科学家                ·离家民·   文化人,顾名思义,指具有文化的人。但什么是文化?百度一下,出来一堆 乱七八糟的东西,仔细一看,要么同义反复,要么各自表述,要么语意不详,要 么自相矛盾,让人不得不惊叹百度文化“教授”们的高深学术素养了。   与其看不明白他们的叙述,不如自己来理解和定义。   以我的经验来看,文化一定与文字有关。自从人类进化产生了文字,便算做 有了文化。这也和广义文化定义相一致。即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特 有现象。   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对文化人的议论。说,“那个人识字,是个文化人。” 于是“文化人”在我眼里就是“识字人”的代名词。事实上也是那样。那时在村 里也就几个人识字,最有文化的人就是识字最多的人,一般都是小学老师。那时 文化人的地位很低,除了写对联、办喜丧事记账外,基本上用不着他们。因为他 们被“伟大领袖”定位为“臭老九”,只比排名第十的乞丐高一级。   很多年以后(开放以后),才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确实是有点文化的,不过 那是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事。那时出了几个著名的文化人,他们是老子、孔 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文化水平那时确实不算低,至少可与同时期西 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相比较。   但可惜的是,从那以后中国的文化不仅没有发展,而且一路衰落。至清朝末 年,只要认识“之乎者也”和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的人,就算个“文 化人”了。至“文化大革命”时,连认识“之乎者也”的人都少得可怜,只要 “识字”就算个“文化人”了。   呜呼哀哉!中国的文化不知为何如此不堪。   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人”门栏有所提高,只 能“识字”肯定算不上是“文化人”了。现在至少也要能写点“文章”。如“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之处”、“中国梦的伟大意义”、“黄帝内经解读”、 “道德经注释”、“孔子的道德金律”、“中国可以说不”、“请不要辜负这个 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探讨”等……这是进步,但差距仍大。   再说说科学家。科学是中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科学家就是具有 这种“科学文化”的人。科学家会写“文章”,那肯定能算“文化人”了。但不 仅如此,科学家写文章有更高的标准。一是概念要明确,基本不用形容词,坚决 不用感叹词。二是逻辑推理要严谨。三是用数字说话,论述要精确。这样看来, 科学家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文化人”。但可惜,在中国这样高水平的“文化人” 确实太少了。诺贝尔科学奖缺失就是很好的证明。所谓的诺贝尔奖听起来“高大 上”,实际上也不算难,也就是写几篇高标准的“文章”而已。但中国人做不来, 所以说有差距。   现在有人要弘扬“传统文化”,那是倒退,退回到老子、孔子低级文化时代, 至多是和他们持平。对此,中国应当说“不”!   科学家是“文化人”,而且是高级别的“文化人”,而“文化人”不一定是 科学家。那些只会码点文字的“文化人”可以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算哪个级别的 “文化人”?   我的观点是,当今不懂基本科学道理的人,都不能算是“文化人”。如果放 宽一点标准,顶多算个半吊子“文化人”。 ◆              借宿的鸟儿                ·董剑华·   连续多日的大雨,让这个暑天充满凉意。   傍晚,我和妻子锻炼回家,转过二楼拐角,猛然发现,家门口的墙壁上多出 两个黑乎乎的东西。出于好奇,我加快脚步来到近前,细看,原来是两只黑色小 鸟。此刻,它们紧挨着站在一截翘起的电线头上,尾巴朝外翘着,翅膀紧裹身子, 只露出一点点白肚皮。我左寻右找就是不见它们的脑袋。“是不是怕被人发现, 把头藏起来了。”我顿觉好笑起来。“它们该是和鸵鸟学的!只要它们认为安全, 那就好。”妻子仰头瞅着不无风趣地说。我还想多看一会儿,妻子声音变小提醒 我,“小点声,别把它们吓跑了,快回家!”   平白无故地成为不速之客,它俩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一时陷入深思。   这几日持续大雨,也许鸟窝被雨水淋湿掉落地上,或是栖息的树枝被狂风骤 雨弄折了,又或是有天敌攻击不敢回家了?那为啥偏偏选我家门前借宿呢,难道 是因为那长亮不灭的路灯,让它们不再有暗夜的威胁,还是它们早已看出了我们 心底的善良?   妻子的催促声又起,茫然中,我迷迷糊糊回到家中。   电视里,世界杯足球赛踢得正酣,我却收不拢心思。忽然想起,门前小鸟在 地面上屙的屎尿,要是不管,明早准会不堪入目的。我起身赶快找来一张厚纸板, 轻轻开门,扭头上瞄,它们依偎如旧。不敢多看,我小心翼翼将厚纸板垫在它们 正下方的地上,便返身回家。   清晨一睁眼,我推门看去,它们不见了。常言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显然, 它们早已出去觅食了。   第二天傍晚,大雨一直在下。我们回来时,楼道里却不见它俩。那截盘曲的 电线头孑然翘着,楼道里一下子空空荡荡的。我俩都不敢率先说话,唯恐戳中对 方那根敏感的神经。呆站一会儿,才回家。   情况变化很快。就在第三晚,小鸟回来了,但只有一只。哪一只呢?起初, 它的小脑袋是藏起来的。我们一说话,它便伸出头来。两颗黑宝石样的小眼睛怯 怯地凝望着我们,许久许久。似乎它在告诉我什么,但我干着急就是读不懂。我 又拿出一张纸来,放在老地方。看电视期间,我不放心,轻推开门,那只鸟“果 然”不见了。哎,这大半夜的,它一人飞出去干啥呢?难道有同伴的线索了?而 我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一点儿也帮不上它。一时间,满心的酸楚。   那个白天,我都提不起精神来,为鸟儿的不幸遭遇纠结着,也为自己的无能 为力内疚着。原本以为,不惑之年的我已看开了一切,满足了一切。不成想,竟 还会心存这么多的柔肠与牵挂。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四十多名游客丧命的消息 不断更新,更是搅得我心烦意乱。   第四晚。两只!很明显,是两只小鸟站立墙壁上。不过,此时它们并未站立 原先的电线头上,挨挤在一起,而是各占一个网线盒独立一方。此刻,它们的脑 袋埋藏在胸前细密的羽毛中。任我们惊讶、开门,一番响动并未影响到它们保持 的姿势——它们熟睡了!两天里的生死遭遇累坏了它们。   肉眼凡胎,尽管我分不清它们是否还是三天前的它们,但我坚信它们依旧是 它们。这几日时光里,它们经历了我无法想象的波折,从无家可归四处借宿,到 两厢别离苦苦寻觅,再到劫后余生重新团聚。“子非鸟焉知鸟之痛”,但我分明 看得出,它们此时此刻的确是太累了。“要不要在墙上给它们搭个窝?”妻子轻 声说。   一大早,我收起地上满是小鸟“涂鸦”的纸片,信步来到小区垃圾台扔掉。 此刻天光放晴,绿化带里鸟语花香,长得一模一样的几只小鸟忽上忽下翩翩飞舞。 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寄宿我家门前的那对小鸟。   那天起,再不见它们来我家门前借宿。瞬间的失落过后,我立马释然:因为 天气转好,或是天敌远去,抑或是黑夜危机解除,两只小鸟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 不用再借宿了,这是天大的好事啊。从此,它们又可以和伙伴们一起自由生活在 天地之间了。   鸟的世界,我似乎懂了些许。金窝、银窝再好,也不如自己的鸟窝好啊。 【丝露集】∽∽∽∽∽∽∽∽∽∽∽∽∽∽∽∽∽∽∽∽∽∽∽∽∽∽∽∽∽∽ ◆              重新               ·伊可·   一开始我聪明   结束我聪明   聪明得几乎都毁掉了我自己   ――熊天平《夜夜夜夜》   静觉得重新开始其实是个很滑稽的说法,经历不可能抹去,记忆不可能抹去, 骗谁呢?   后来静的约会其实一直不断,受欢迎的程度胜过从前,不知怎么吸引起各国 各种族男子。静和我说,我怎么变成了改良中国菜,国际化了。   有得挑,她自然挑些好看的,我说你怎么越来越肤浅?静说男人到了一定年 纪以上,从相貌可以看出很多别的东西,健康啦,事业啦,性格啦,其实都写在 脸上。   想想也是。我说静你不专业给人看相简直是浪费。   静说我不专业做应招女郎还浪费了呢。据说高尚人士找应招需要陪看美式足 球职业棒球陪滑雪陪打高尔夫球陪谈政治经济新闻八卦。静样样拿得起来,现在 一定是在公司被左右上下的政治折磨得烦了才有牢骚。她在一家制药公司做sales controller,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样是卖身,赚得没有X陪多。   我说她神经,真想做可以兼职。   我当然知道静说这些不是认真的。她一直以来自给自足,从来没有真的用过 男人的钱,所以一直也没有把经济事业作为标准来衡量男人。   森是阳光的ABC,年纪小不了静一两岁,可是看着还是个大孩子。在健身 房看到静,静在上瑜珈课,森迷上静的淡然和柔软,觉得静性感无比。   森直接上来自我介绍。静笑说我儿子已经要上中学。森有些惊讶,也有些受 挫,可是仍然坚持说可以一起喝smoothie。静在他眼里年轻健康漂亮,怎么就有 了这么大的儿子。当然他看上的女子,似乎从来不可能还单身着。   半杯smoothie过后,森愈加对静着迷。静不像时下女孩子那么多话,听森讲 话,加些适当意见。森约会过的女子无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开始约会的时候总是美好,有激情的关系,眼里只有对方优点。静明白,所 以更加让自己沉下去享受这短暂的好时光。   森租着一个小公寓,典型单身汉,冰箱里只有做三明治的东西和饮料。平时 在家就是上网看电视还有睡觉。森一直说自己的床舒服,可是那些IKEA买回来的 床单被单静看到就笑了。舒服,从何说起啊。不过森有年轻强壮的身体,还有约 会无数后对女人的经验,花花公子不全是缺点。   静小心翼翼不让自己陷下去,小心翼翼不对森太好。森周末做了炖牛肉,会 叫静去吃。没有别的,就是西式炖牛肉加面包,还有静带去的红酒,两人吃得很 开心。森问静会不会做饭,静笑了,当然会的。森说什么时候你做给我吃?静笑 笑,扯开话题。   有次说起周末做什么,森说要在家做清洁,要不脏乱得不敢叫静过去了。静 想把自己用的清洁公司叫去给森的小公寓做清洁,想想还是没有。电视上看过, 有女人好心这样做了,结果男的觉得很屈辱。静只好无奈笑笑,没说什么。总不 能说要过去帮他一起做清洁。   静要出差,森把一堆新歌烧在碟子上,说可以在路上听。静笑了,这样的举 动,换成年轻女孩,是会很感动的。   在西雅图,静早晨在酒店健身房运动的时候翻出森送的歌来听,有些恍惚。 静发短信给森说西雅图天气潮湿,雨总是下不停,可是海鲜美味无比。   森说没有你在,健身房无聊之极。   静只能写这些。其它工作上的压力,还有关于孩子,怎么和森分享呢?森自 己都还像是个孩子,静的世界离森很远。   森其实也没有做进一步的表示,总是在一个比较安全舒服的位置和静交往着。 大概是经常被女人缠,害怕定下来,害怕付出更多感情成了习惯了。这些小小城 府开始静不以为意,可是渐渐就觉得有些没意思。森这样的年轻男人,如果少了 不顾一切的激情还有什么优点?   森处事的拖拉,静看不去。房价一路下跌,森却还租着公寓。静说你现在买 一个小镇屋之类,和房租开销差不多,还能抵税。森说有道理,可是久久没有动 作。不像静,买投资房,像买颗白菜。森说,我做你房客吧,这样不怕被赶走。 说的时候很甜蜜。静笑说你开什么玩笑,心里却有些皱眉。他事业也是一直上不 去,做事方式就是这样,原本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森这样不求上进不知道要到 几时。静不介意男人是不是有钱,可是像森这样弱也实在有点扫兴。家里已经有 一个儿子。   我说还以为你真会看相,这次好象看错了。静说是走眼了,ABC还是看得 不够多,他们太阳光让人误会成自信淡定。   再渐渐,森再来约,静就经常说忙。有一些是借口,因为觉得没意思。也有 一些是真的忙,忙着换工作和换工作之前的交接。   森自然也不是那么迟钝的。有天找到静说,公司有个机会在加拿大东岸,发 展那边的市场。他准备去和上面谈谈,对他事业应该是不错的一步。静微笑说, 那一定的。静想开玩笑说那边单身女新移民多,可是还是没有说。森说,要不要 和我一起去?静愣了一下。森看到了,立刻说我开玩笑的,虽然很希望你会说yes。 静有些感动,如果没有儿子也许真的会冲动一起去,可是现实挡在前面,重重叠 叠,怎么走得掉。而且,两人关系也没有到那一步,好像在哪里走岔了,走不回 来。   森说走就走了。走了才和静说,好像这样才可以升职,口气中带着无奈。静 说恭喜。心想就这样结束,倒也干净,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两人偶尔也会联系, 比如彼此生日,还有逢年过节,大家客气说下近况。我说你们都是聪明人,都把 自己保护得很好。   转眼静又要去西雅图出差。森送的那些歌还在,再听的时候,已经有些过时 了。  ◆                忘年                 ·伊可·   刚开始的时候,静在电脑上和朋友聊天,被个笑话逗笑了。杰夫正好走过, 静脸上的笑脸收不回来,过于灿烂。杰夫看在眼里,占为己有。   以后杰夫喜欢绕道从静位子这里走过。静小心翼翼,总是端庄地和他笑笑。 心想,这样绕道,不知道他会绕多久呢。   有次公司活动,如常大家喝酒聊天。杰夫在上面祝完酒下来,走过来静旁边, 参与静这堆人的聊天。静沉默,依然和他笑笑。后来被别人拖到同一张桌子上。 杰夫坐在静对面,不着痕迹看过来。静低头,喝一口手上的酒。再抬头,他的目 光依然在那里,并不回避。   再后来,静在西雅图出差,没想到杰夫也正好在西雅图。他到办公室,人事 部主管给他介绍西雅图的同事,到静临时坐的位子。静大方站起来,说我是静, 从总部过来出差的。他眼中有刹那的欢喜,说,我认识静。   他请西雅图办公室所有的同事去吃中饭。中餐馆,大圆台子,他又坐在静对 面。谈话间,他不经意问起静,是否喜欢西雅图。隔着满桌子的菜,静说喜欢啊, 除了天气,六月间仍然像冬天。他笑说可能你穿得不够。静那天黑色无袖,灰色 窄裙,不过是加州典型六月的装扮。因为西雅图凉,她还带了件薄风衣,只是刚 才匆忙出来没穿上。他那样说,静无法接话,心想你这是想说什么?   夜里无聊,静想着他应该也住在同一间酒店。既然他绕道绕了不少日子了, 就想打个电话给他吧。猜到他有应酬,准备好了留言,说难得出差碰到,应该一 起去喝一杯。他在半夜以后回了电邮给静,说听到留言已经太晚。下次。   回到总部,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繁琐,还有另外一份感情的颠簸,把日子填得 很满。静没有再做什么,照她的脾气也不会再主动做什么。杰夫呢,在办公室的 日子仍然会绕道过来看静一眼。   杰夫的日子里除了工作有什么?静其实一无所知。会不会寂寞?会不会在长 途的飞机上觉得空虚疲劳?会不会在无止境的应酬中觉得厌倦?功成名就,还有 重新拥有自由,感觉是否满足?生活里有没有遗憾?   也许吸引来自这些未知。   在走廊上偶尔碰到,杰夫总会停下来和静聊几句。都是无懈可击的话题,和 两人无懈可击的表情。他闲闲问起什么时候再去西雅图。   这应该就是“下次”了。静心里知道。不过不能肯定,因为他没有破绽。   静想换工作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老板太难伺候,八月尾正好有个不错的机会, 她决定接受。杰夫听到消息以后,特地过来找静谈话,这个姿态静不是没经历过。 她那天穿米色上衣和丝质碎花裙子,端庄地坐在他对面。他仍然是无懈可击的关 怀姿态,问为什么要走,真的要走么?静也无懈可击地回答他,然后说会在九月 中去西雅图出差,把新的系统交给他们,把其他工作交接完成。他冠冕堂皇地谢 谢静这么认真负责。静说应该的。他又说以后什么时候想回来,这里总有位子等 着她,静说那太好了,说定了。   这时候杰夫不经意问起静九月的行程。静心里笑出来,真是佩服他,什么都 可以做得这么沉着,露破绽也是不着痕迹。静大方地给了行程,自然也是不露声 色。   几天后静就从别人那里听说杰夫九月会去见西雅图的大客户,而且行程几乎 和她一样。静心里暗笑,一步步近了。   走之前几天,杰夫特地过来问静,是否行程照旧,静说是。他说他也会去, 静没有说我已经知道。他说到时候打电话给静。静看着他,感觉这是他第一次有 些沉不住气。   到西雅图的第二天晚上,和同事吃完晚饭,回到酒店,刚过十点。房间的电 话响。静没有惊讶,心里浅笑,终于来了。接起来果然是杰夫。他说刚应酬完回 来,问静在做什么,要不要出去喝一杯。静说五分钟后在大堂见。   她在脸上扑了点粉,补了唇色,又刷了刷头发。镜子里,对自己笑一笑。来 不及换衣服了。白天穿着的白色贴身V领的无袖上衣,深蓝色窄裙,四寸细带高 跟鞋,还有很长的头发。有些卖弄自己的好身材,不过不算张扬。   静心里有些忐忑,一边盘算自己的底线。   下到大堂,杰夫已经在那里。浅灰的西装,高大的背影,也还没有来得及换 衣服。时间在那刻停下来,他回头的样子成为定格。静心里有些感动,他的帅气 风度来自自信,还有久经大场面的淡定,现在很少见了。   两人一起并肩在西雅图街头漫步。那天没有那么凉,微微有些风。他们边走 边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她偶尔转头看他,他也看她,好象已经认识了很久。   过马路,不熟悉的道路。静有些踌躇,杰夫感觉到了,过来拉静的手。静很 开心,象是很小的时候和男孩子约会。他的手很温暖,她乖乖被他拉着,贪婪感 觉着那温暖里的坚定,他也一直没有松开。   进到一间气氛不错的酒吧,伺应带他们坐下。他要求转到最里面的台子。低 的沙发,低的台子,有帘子和别的台子隔开,桌上小小蜡烛摇曳,光线柔和音乐 也柔和。两人各自叫了酒,他们并排坐着,像一对恋人。   走回酒店,夜更深了。静由他牵着手,许久没有这刻的放松和平静。静借着 酒劲说,午夜了,灰姑娘要回家了。   第二天在公司,一堆同事紧张地等着和他开会。她静静在一边远远看他,他 神采奕奕,才几个小时的睡眠。   这天晚上是和西雅图同事吃日本料理联谊。静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和几个 头一起用小小的杯子喝清酒。静远远坐下,他不着痕迹看过来,脸上隐约微微笑。   夜里,窗外是西雅图美丽璀灿夜景。静不想什么将来,现在这样也很好。他 说明晚没有应酬,一起吃饭吧。   静在网上找了间口碑好的、离酒店也不远的小餐馆,很安静的地方。他们终 于说起彼此。他如传闻中几年前离婚,现在有一个比静稍大些的同居女友。静笑 问什么时候再婚。他静静说结婚离婚一辈子一次就够了。这话也是说给她听的吧。 静没有期望,所以也没有失望。   他说担心她,担心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会失去控制,不想有人受到伤害。那一 刻静心里其实是想拍桌子发火的。又没有要怎样,他先撇清,这样说清楚了仿佛 以后有什么伤害他就没有责任了。平常最看不上这样的男人,这是游戏规则没错, 可是不用说出来那么难看。   静淡淡说我是可以很冷静的人,这点他不用担心。他说可是如果一直见面, 会有感情,会无法控制。静心想,他是怕自己无法控制还是怕我无法控制。大家 都是觉得自己可以控制局面,都替对方着想?静面无表情说时间久了大家都会淡 的,也就没什么控制不控制的,到时候自然就散了。   他见她不快,转话题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他的。静牵牵嘴角没接话。他 说一定是因为他喜欢看她被她发现了,因为她实在是很有魅力,非常美丽的身体。 沉默了一下又说一次“非常有魅力”。静这时气才消了些,心里觉得刚才那闲气 生得没必要,男人撇清就撇清吧,都是凡人。   那夜无风无雨,他们一起牵手慢慢走回酒店,聊些很轻的话题,比如彼此去 过的国家的风俗。偶尔停下来,看着对方微笑。   后来静很快去了新公司,这对大家都好。静松口气,不再有工作上的关系了, 否则万一被人知道不知道人事部要怎么处理。不是怕,但总归是有些难堪。   她纯粹喜欢他,没有开口和他要求过任何工作或者物质上的方便。他也纯粹 喜欢她,他说没有人可以像她一样正常和他聊天或者听他诉说。有时候她会和他 说些业界的八卦,他听得津津有味。其他的事情,比如他和女友的关系,比如两 人要走到哪里,他不说她也不问。   不久后有次到迈阿密开会,业界好多人都去了,大部分都带着家属顺便度假。   他也去了,带了女友,而静一个人。这事他们事先没沟通好,还没到有默契 一点通的境界。   好几次静远远看他们两个一起都尽量躲开,当然还是有躲无可躲的时候。大 家在打桌球联谊,静被男同事拖下场,他和拍档是对手。静球神上身超水准发挥, 居然一人把所有难打的球都打进了。大堆人起哄,静假装谦虚着笑说为公司争光。   他女友在远处和别人聊天。他过来拍拍她的肩轻轻说,都不知道你会打桌球, 告诉我你房间号码,我等下去找你。   静不动声色,表面笑笑和他说,你胆子也太大了,回家交不出功课会受罚的。 说完就转身消失到人群里。心里难过,这算吃醋么?真没意思。女友很高,短发 烫卷卷,这年纪还单纯的样子,象洋娃娃。   静在等电梯回房间时碰到一个新公司大头,他异常热情地打招呼,说怎么这 么快回房间了?静说累了,开了一天会,讲了半天话。他说到我房间再喝一杯吧。 到他房间?静心里骇笑,这个世界太好玩了,人人要和她回房间,自己看着原来 是这么国际化的中国菜这么安全的女人。一边也不好得罪他,于是脸不变色地说, 那样太危险,我妈告诉我不能随便跟人回房间。他说你妈没告诉你我是好人?静 笑说你醉了。他再问,那么我们找别的地方喝一杯?   终于躲开。夜里一个人在房间,静静听着海浪声,流了阵眼泪。想起当初刚 开始,想起那夜牵手走过。其实这一生刻骨铭心的瞬间用来回忆已经足够,接下 去要怎么走,静不知道,只知道生活还要继续。   冬天要结束的时候,有天杰夫告诉静他女朋友看到两人之间的电邮,因为他 手机没有锁,忘在家里。静不敢相信,这种事也会发生在她身上。当初沉稳不动 声色淡定的杰夫难道是她的错觉?他说女友大闹,说记得静是谁,记得在迈阿密 见过,威胁要闹大。静这时候在心里骂了无数脏话,闹大?有没有听错?静说还 要怎样,我已经能躲多远躲多远了,难道狐狸精写在我额头上了么?不过事情到 这份上了你赶快买钻石安抚她吧。   他过来揪她的脸,她假装翻了个大白眼,心里想着如何全身而退。如果真闹 大了,也算业界一个大八卦。虽说他未婚她单身,可是毕竟在同一个公司有过上 下级关系,以后就落实了狐狸精的名声。所有努力别人看了只会想这女人是靠美 色爬到今天的位子的。这些年的血汗都白费了,只因这个单纯像洋娃娃的女人要 闹大。为了那些快乐的瞬间,这代价有点大。   他说已经解释两人是只是谈得来的朋友。静想洋娃娃女朋友会相信这鬼话么? 回忆被看到的电邮里面没有太过火的话,所以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其实有 点脑子的女人都会知道,这种时候闹其实就是输了。   他说,我会搞定。   静不再问,又不能做什么,多问徒增烦恼。   当她把这件事快要忘记的时候杰夫又约她在老地方见面。一间破旧小餐馆, 因为破旧,所以不太容易撞到熟人。这天也就两桌客人,他已经坐在角落,仍然 风度翩翩。白头发比以前多了,夹在浓密的黑发中,俗称salt and pepper。 静喜欢他的头发,经常两人静静相对,她手指一遍遍捋过他脑后的发。   他看到静,站起来等她坐下,他才坐下,然后抓住她的手。她笑着看他,今 天怎么这么深情?家里搞定了?   他拍拍她的手,严肃地说,是搞定了,分开了,她搬出去了。静还笑,哇, 我要升级了?从情人升到女友?他说:“我知道你不稀罕。”然后两人都沉默了。 说真的,静心里是不稀罕。情人可以随时站起来走可以随时约会别人,女朋友不 可以。可是专心事业一边做情人不可能做一辈子,这静也知道。为什么不可能呢, 静不是香奈儿小姐,静小时候被洗过脑。   他伸手过来抚摸她的脸,然后不知道从哪里变了只首饰盒出来,打开里面是 一只美丽的戒指。石头很大,款式典雅。   静不知道要怎么样反应,愣在那里。   他说:“我年纪大你很多,你还年轻,又那么漂亮,会遇到更好的人。可是 我真的很喜欢你。我已经老了,不能保证可以永远照顾你,可是也许我们可以试 试看一起生活。”   静心想,这算什么?太狡猾了,一个戒指要我伺候他起居?因为原来伺候他 的人被他休了。不过呢,也许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承诺。   静忍不住拿起戒指戴上,美得让人舍不得摘下来,难怪奸商说钻石就是永恒。 当然静还是狠下心把戒指摘了下来,放回盒子里还给他。   杰夫这时候脸色很尴尬。   静说:“有个女朋友曾经收到过一个promise ring,没有好结果。我觉得不 准备结婚收个这样的戒指挺不吉利的。”   他说:“谁说不准备结婚?”她说:“刚开始的时候你自己说的呀,我牢牢 记着不敢忘记。”他愣了一下说:“因为你,我想,结婚会很好。”   静心软,拿回首饰盒,再戴上戒指,假装不经意地说:“你什么时候拿协议 书来给我签吧。”边说边继续欣赏手上的戒指,心里深深叹了口气。   其他的事情慢慢再想,总有办法的。 ◆                再婚                 ·伊可·   静订婚以后就开始张罗第二次婚礼。两人都不是第一次结婚,一致同意小小 仪式,只邀请近亲和非常好的朋友。   婚礼地点选在山上的私人高尔夫俱乐部。静会打高尔夫,周末有时候会陪杰 夫打一场。水平么,比他差十杆的样子。据说这是最好的陪伴。再好,男人就觉 得威胁了。静正好懒得继续精进球技。婚礼日子定在阳光灿烂的五月底那个长周 末。其实静有私心,因为那时候儿子会和学校去意大利旅行。静不想儿子参加自 己的婚礼。杰夫的两个孩子都成年了,会发请帖给他们,来不来她无所谓。   算来算去,请的人全部出席都没有五十人,况且还有在其它地方的亲戚不一 定会赶来。人少其实一切都容易安排。女强人,这些事还不是吃豆腐那么容易。   对静来说最重要最不能随意的是婚纱。挑选婚纱的过程也是让自己渐渐进入 角色的过程。再婚是个巨大的决定。静都没有想清楚,就要这样和他结婚,承诺 一辈子么?一个人生活好多年了,清晨醒来身边有个人能否适应?磨合期会有多 长?想到这里,静就有些烦躁,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草率,或者是太勇敢了。   杰夫曾经告诉静,很感动这些年静从来没有开口跟他要过什么。静心里翻了 个白眼,要是开过口估计就没今天了。可是今天是不是就是自己真的想要的呢?   静这时候穿上一件无肩带窄身的婚纱从更衣室走到立体镜子前。很漂亮的米 白色缎子,胸线优雅不张扬,简单无累赘。腰以下低调地稍稍展开,把静身材的 优点都显出来了。静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这就是结婚的理由吧。好好收拾自己, 以最美的姿态走进人生下一个阶段。店员帮静把头发挽起来看效果,一边说,白 缎子对身材要求最苛刻,还没见过准新娘这么好身材,你未婚夫看到你一定会再 一次爱上你。静不置可否,由她在身后夹起多余的布料看效果,由她在那里说得 好听。销售小姐的赞美是最不可当真的,静也实在没兴趣搭话。记得第一次结婚 时候还担心腰上的赘肉会被人看到,现在对这些看淡了,可是赘肉也没了。静仔 细看镜子里的自己,无可挑剔,完全就是自己想要的样子,知道就是这一身了。   他看到会是什么感觉呢?静想到这里,心里有点温暖和甜蜜。知道在他眼里 她是性感无比的美女,可是静仍然希望婚礼那天他看到她穿着婚纱的样子会感动。 她希望这些感动可以留在记忆里让他们好好一起过以后的日子。   静知道杰夫经历过的挣扎。怕自己太老,怕静太年轻,怕两人的年龄差距, 怕十年后不再幸福,怕抓不牢静。可是人总不能因为担心未来就放弃现在,因为 就算年龄相若,也不能保证未来的。至少他们现在有感情,至少他们会有几年好 日子,这就值得了。而且婚姻到后来靠的是智慧,这个,静也相信他们有。   这天,静终于收到了婚前协议。   静没有马上打开看,而是先泡了杯菊花茶,开了音乐,转到爵士乐台,然后 才卷腿歪在沙发上。打开文件时左手无名指上的大钻戒闪了一下,静微笑。很久 以前很年轻的时候,静会说,爵士乐是old man's music。后来和杰夫去了几次 爵士乐酒吧,居然喜欢上了爵士乐。这是爱屋及乌呢,还是真的也到年纪了。   杰夫酒量深不可测,可是静是那种喝一点就会有感觉的。每次在酒吧待上一 个多小时,他可以喝三杯毫无问题,可是静是勉强喝完一杯就要醉了。不久前他 陪静出差。是的,他陪静。他说他在哪里都可以工作。他是静认识的最最工作狂 的工作狂,不管怎么累,都会及时处理完工作。常常静在打扮的时候,他就默默 杀了一百个工作电邮。白天静去开会,他就在房间工作等静回来。晚上一起吃晚 饭,然后在异国酒吧里听歌喝酒。他说为什么美国就少有这样的地方,静笑说美 国土包子多。   酒吧菲律宾驻场歌手穿一袭拖地宝蓝色礼服,唱各种英文流行曲,声线不错, 阿黛尔都可以唱得像样动听。歌手一曲接一曲,不是聊天的音量,两人就默默坐 着听歌,喝一口酒,亲吻一下。杰夫的手放在静裙摆下露出的膝盖上,静的手放 在杰夫的手上。静喜欢他的手。他的手很软,是从来没有吃过苦操过心那种软, 而且永远都是温暖的。静感慨,终于光明正大了,终于不用再东躲西藏,终于不 用一看到人就弹开保持距离。   在歌手休息的空间,静说,昨晚梦见拿到婚前协议,正要打开看,可是却醒 来了。静说好遗憾啊,没看到内容,好想再睡回去看内容怎么办。他笑笑,没有 接话。他常常会这样,静知道他不是不当回事,因为常常事后会发现他都记在心 里。他只是甜言蜜语的水平不稳定,有时候有些木讷,所以常常面对着静的小撒 娇,他就笑笑。两人似乎在订婚后才真的开始谈恋爱。   拉回思绪,静翻看文件,开头就是个人婚前财产各人拥有这些废话。然后就 是实质了,日常开销附属信用卡都没有写限制,就是合理这个词。一般来说这些 文件最伤就是“如果离婚”。这一栏也是非常简单,象加州的无错离婚法。不管 谁提出离婚,不管对错,静可以一年拿一百万,以一千万为上限。十年后共享婚 后财产。   静放下文件,喝着菊花茶,想了想,觉得没必要讨价还价。他的薪水还有股 票有多少在网络上都是公开信息,其它婚前财产和投资也没她什么事。静这个会 计师看到数字飞快心里算了一下,这个协议算是合理的。当然有人会说如果一两 年后被甩了不是很吃亏?可是如果担心一两年后对方会变心,那现在就不必结婚 了。而且之前两人谈过,婚后静是不是继续工作。他随她,并非一定要时时在家 等候着他,或者陪同他出差。这点他一点不大男人主义。继续工作不管怎样都还 是独立的,不和外面世界脱节的。静觉得有工作有收入发生什么她都不怕,这些 是勇敢的资本。   让静下决心再婚,除了感情,理智上来说主要是杰夫的性格,从来不见他发 脾气,也不见他抱怨。想像着在公司爬梯子到现在的高度,一路不可能都是姿势 优美的,等到现在当然都顺风顺水了,不需要和人吵了。有人的好脾气背后是软 弱,他的好脾气则是大风大浪后的内敛沉着。静知道杰夫不是没有压力,不过最 多也是有次和她说一句最近感觉工作有点不在掌控中。过些日子静问起,他笑笑 说有头绪了没事了。旁人都以为他是怎么样一个无趣老男人,他却在静面前永远 温情,会在人前牵手,会主动帮静拍照,一起看完电影会陪聊电影情节男女主角。   想到这里,静觉得心很定。一边用手机扫了文件,给做律师的好朋友发了过 去,一边写,帮忙看下法律条文,有没有什么坑?   只过了十分钟,律师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她在那里咋呼,为什么没有人给我 这样好的坑跳?我天天做到残废做到死也不值这么多!   静笑笑并不理她,外人光看到吃肉没看到挨打。静说,好好问你,法律方面 没有问题吧,是不是卖身契?她说,没问题,放心签,不知道多少人想卖没买主。   静签好文件,放进回邮信封,等明天出门寄回给律师。   周五黄昏时候杰夫来静这里,静给他做了碗中式汤面。他不知怎么不管早饭 中饭晚饭,最喜欢的竟是一碗清清爽爽的中式面条。静笑过他,真是好养。当然 他也会笑静的酒量是cheap date。静说,可惜了我绝佳的厨艺。他说,可惜了 我绝好的酒量。   静看着他吃面条,一边陪他唠家常。他没提婚前协议的事,她也不说。他刚 从欧州出差回来,回家收拾一下就过来了。静和他商量过,儿子高中毕业前她就 不搬家了,反正也就剩一年多,他不出差的日子可以来静这里。   杰夫这时候在手机翻找什么东西,然后把手机递给静看。手机屏幕上是一个 四百九十九万的房子。静一张张滑过去看照片,地很大,多是院子的照片,非常 漂亮,让静想起意大利有名的那些villa。房子里面的照片没两张,明显不是卖 点。看地址,是硅谷极好的地段。静看完把手机还给杰夫,说这房子的地和院子 值钱。杰夫问,喜欢么?   静说,喜欢啊,家后院就是意大利,谁会不喜欢。杰夫说,那我们明天去看 看。   不久后杰夫付现金把这房子买下来,加了静的名字。静说我都没有贡献。杰 夫说,那装修重建房子的任务就全权交给你。静心里知道,他是想要给她一个全 新的开始,他们两人的家。   婚礼那天,风和日丽,高尔夫俱乐部花架子上的紫藤正在盛开。静最后选择 不带头纱觉得累赘又不是小姑娘了。长发松松盘在脑后,用些小珍珠发夹固定。 脸上是精致的容妆,只觉得年轻漂亮不觉得浓艳。身上那套米白色缎子婚纱优雅 又时髦,手上捧花是米白色玫瑰,有紫藤一色的紫缎带缠绕着。   音乐响起,静缓缓走出,远远看到杰夫一丝不苟穿着黑色燕尾服,站在紫藤 架下望着她。她想起他们第一次约会,他在酒店大堂等她,也是这样,看到她出 现,满眼的期盼和喜悦。   杰夫望着他的美丽新娘走到面前,牵起她的手。 【网里乾坤】∽∽∽∽∽∽∽∽∽∽∽∽∽∽∽∽∽∽∽∽∽∽∽∽∽∽∽∽∽ ◆           金属可不可以放入微波炉?                  ·老圃·   其实“金属可不可以放入微波炉”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微波炉内壁就是如假 包换的金属。但是把金属放入微波炉可能很危险,这句话却没有错。要想明白到 底是怎么回事,咱们还得从微波说起。   我在《天为什么是蓝色的》里提到(见于《新语丝》2018年6月号),电磁 波就是电场和磁场在时空中的高频震荡。微波炉里的电磁波的频率是2450MHz, 也就是说它产生的电场每秒震荡约25亿次。还是蛮快的。对比一下小区公园里的 秋千,大概每3秒荡一个来回。   咱们再来看看金属。金属里面有很多自由电子。有多少呢?50克铜里面大概 有10的23次方个那么多。反正好多好多就对了。既然是自由电子,它们就可以在 金属里面自由流动,金属导电靠的就是它们。铜线两头加一个交流电压,电子就 跟着铜线里的交变电场来回奔波。如果通的是家里的交流电,它的频率是50Hz, 那么铜线里的电子一秒钟来回振荡50次。   那么当微波打到金属上的时候,电子由于很轻,又没啥束缚,那些像汪洋大 海一般存在的自由电子就在各处跟着高频电场来回震荡。哪里电场强,电子就迅 速跟到哪里。但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金属表面的电子先感受到了电磁波,左边电 场强它们就跑到左边,下一半周期右边电场强,它们又跑到右边。电子可是带电 的,这些表面电子跑过去的时候就会把那里的电场抵消掉了。假设那里的电场抵 消得还不够,自然就还有电子继续过去,直到完全抵消为止,对吧?   这样一来里面的自由电子虽然也很自由,但它们就是感觉不到外面世界的疯 狂。它们一脸懵圈,根本不知道有电磁波袭来。而表面那些被微波折腾得疯狂的 电子在震荡的过程中,就发射同样频率的电磁波。这就是金属对电磁波的反射。 微波炉的内壁就是用金属板来反射电磁波,让微波均匀充满炉内空间。顺便扯远 一点,大家每天照镜子,其实就是玻璃背面的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把从你身上 过去的电磁波(可见光)反射回去。这些反射光进入你的眼睛,于是你就看见了 镜子里的自己。   好,我们大家都明白了一个大的画面:表面电子在微波照射下东跑西颠,里 面的电子安安静静。这样金属在微波炉中的表现就容易理解了。如果我们把一块 平的、厚厚的、边角很圆滑的金属放入微波炉,按下电源开关。电磁波瞬间包裹 住了金属。微波的高频电场对于任何表面都能分解成垂直表面方向的电场震荡, 和平行表面的电场震荡。平行的电场震荡我们前面说过了,它就是让电子左右震 荡抵消电场,让里面的电子毫无感觉,安安静静。那么垂直的电场震荡呢?它让 电子垂直于表面上下震荡,当然这种电子的振荡也抵消电场的作用,让里面的电 子不知不觉,这种电子的振荡也反射微波。但是,电子在上下震荡的过程中,在 表面会有瞬间的表面电荷,它们随电场强弱而忽高忽低。这些表面电荷如果出现 在一大块的金属板上,它产生的电场很弱,闹不出什么幺蛾子。这种情况就是微 波炉内壁的情况,没事儿。一把边缘光滑、手柄粗圆的调羹也是这种情况。   但是当你把一把叉子放进微波炉中加热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在叉子的尖端 有两个问题出现了,一个是垂直的电场会在尖端产生瞬间的表面电荷,另一个更 大的问题是,即使是顺着叉子震荡的电场也会在尖端产生瞬间电荷,因为尖端嘛, 电子跑到头了。如果叉子很钝,尖端的曲面很缓,电荷产生的电场不大。如果很 尖的话,那里的电场就大了去了。为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电子 互相排斥,在平缓的金属表面,它们尽量要相隔远一点。而在尖锐的地方,它们 被微波的电场驱赶到那里,无路可逃,只好紧密地挨着。第二,那么多电子聚在 尖端,它们产生电场的强度跟尖端的曲率半径的平方成反比。如此说来,越尖、 越细的尖端,越薄的边缘,电场就越大。有多大呢?就跟高压电线漏电的时候辣 么大。大到能把附近的空气分子中的电子硬生生地给拽出来。   这时有两种现象发生了。第一,丢掉电子的空气分子,成了离子。它们瞬间 被尖端的电场加速。这些分子一加速,就压迫周围的空气。周围的空气一被压缩, 就形成空气振动,也就是声波。这些声波敲打在耳膜里,就是小鞭炮似的噼里啪 啦的声音。第二,这些离子迅速捕获了空气中的电子,又变成了分子。在这个过 程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这就是大家看到的蓝莹莹的电光。高压线放电, 静电摩擦(冬天脱毛衣)在纤维末端产生的放电都是同一现象。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高电场把空气击穿了。   那么把锡箔纸放入微波炉加热就容易理解了。当微波四面八方袭来,锡箔纸 上到处都是表面电子的震荡。由于很薄,锡箔纸的电阻就很大。什么是电阻?扯 远一点,当你去电影院迟到了,找不到位子,突然发现12排中间有一个空位,你 走过去的时候碰到的那一排膝盖、小腿、脚。这就是“电阻”。电子震荡时候也 是磕磕碰碰的。这就是锡箔纸的情况,它很薄,电子来回运动的过道就很窄,电 阻很大。电子的震荡,使得原子都跟着震动起来,也就是加热了。就像当你穿过 那个狭窄的过道走进那个空位子,一路上碰到的人都要动起来一样。如果你又想 上厕所,又来来回回地折腾几趟,非打起来不可。这个“打起来”就是电子干的 好事。它来来回回折腾,把锡箔纸弄得很烫,以至于到了铝的燃烧温度。这样就 失火了。锡箔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不平,容易有褶皱。那些褶皱的尖端,就 跟前面说的叉子尖端一样,容易引起高电场击穿空气,弄得噼里啪啦的。当然, 如果是一个镶着金边,描着金线的瓷器,效果也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金属能不能放入微波炉,不仅仅是金属的问题, 而是金属再加上它的形状造成了隐患。其实专门制造微波炉冷冻食品的公司,反 而利用了薄金属材料加热的原理,专门在冷冻的burrito下面放了一层“锡箔 纸”。这样不仅可以很快加热,而且可以烤出焦黄的颜色。但老圃不建议大家自 己在家中如此操作。 ◆      科学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方法的认知               ·廖伟强·   文明伊始,在好奇心的促动下,人类就开始试图探索自然的奥秘。无论是发 源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还是出现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抑或是发祥于 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甚至是养育于黄河的中国,都流传或记载着有关自然探索的 古老传说。晴朗的夜空中悬挂的明月和远处闪烁着微光的繁星最是让人遐想不 已……在中国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头像,它的面部伸着一对长长 的眼睛。真让人困惑啊,难道是古人渴望长出一双千里眼以更好的观望星空的秘 密吗?   好奇心使人类向自然探索迈出了第一步。人类通过观察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总结出四季更迭的规律;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和天文现象,创造出了时间和历法。 日益积累的知识指导着人们劳作,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历史上有着灿烂文化 的国家和民族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先进的生产技术之上。   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在同一区域同一民 族在不同时期科学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如果自然环境稳定,又少有外来民族 的威胁,舒适的生活很快让人安于现状,生产技术的发展容易停滞不前。   梳理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少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坚持不懈的人有重大关系。虽然追求真理源自人的天性,但要能够持之以恒并不 被艰难所阻遏,除了必须拥有巨大的勇气,对探索真理的热爱不可或缺。   还有什么比热爱更让人有充分的理由执着于某件事情上呢?追求真理是千百 年来人们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力量之源。探索真理的道路曲折而艰辛,唯有热爱 方能使人去伪存真,坚定不移。只有真正热爱追求真理的人才能永远保持朴素、 客观和严谨的钻研态度。回顾历史,那些为探索真理坚持不懈甚至献出自己宝贵 生命的人,无一例外都怀有这种单纯而坚定的精神。它的形成,不仅源自人的天 性,还养成于对真理探索的兴趣,更坚定在为推动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崇高信念。   早期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如同在漆黑的夜晚摸索前行,逐步积累的知识如同 微弱的光慢慢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在人类总结出科学方法以前,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在科学方法诞生 以前不存在科学,严格地讲也不存在“科学精神”),而在17世纪人类总结出科 学方法之后,科学精神还包含了对科学方法的认知。终于,人类通过几千年漫长 而艰辛的感悟,在公元17世纪总结出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理论。方法是形成理论的工具,理论是解 释自然现象的道理。大自然还有很多现象人类至今仍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只 能说明人类还没有合适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而并非没有方法去研究能够合理 解释这些现象的道理。比如,“学习”能够使人获取知识,一个人总有学不到的 知识,我们不能说这些知识不能通过“学习”得到。科学方法就是人类通过理性 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   17世纪初,欧洲大陆文艺复兴,自然哲学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这一时 期,多部对科学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学术专著相继出版,探索自然规律的科 学方法也逐渐显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对这些卓有成效的方法进行归纳 和整理,并首次提出了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简单地讲,科学方法就是通过观察、 总结和实验以发现自然规律的一种途径。   观察是研究的开端。一个判断如果脱离了观察就会显得不切实际。观察就是 采集自然现象变化信息的过程。有时候,观察的现象颇为复杂和漫长,因此为了 保证观察到的信息准确和详实,观察的过程一定要做到全面和细心,并加以记录。 古人只能通过人的感官来获取信息,因而获取的信息粗糙而有限。现在,人类可 以依靠越来越先进的测量设备来获取更加精细和更加全面的信息。现代科学技术 都是建立在大量和精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所以才会有人说“现代科学诞生于测 量技术”。观察是科学方法的第一步,科学方法使人类获得科学技术,随着科学 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观察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总结就是对观察所采集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和思考,以形成合乎逻辑的理 论的过程。总结的过程离不开人的逻辑。逻辑思维是人类理性智慧的体现,所有 理论的推导过程都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由于逻辑推理总有一个前提理论, 如果这个前提理论是错误的,那么再严谨的逻辑也只能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因此, 对理论的验证不可或缺。   实验就是对理论进行验证的过程,即按照被验证的理论使其所解释的自然现 象复现。实验的步骤须通过严谨的逻辑进行精心设计以保证其结果具有充分的说 服力。如果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相矛盾,说明该实验可以证明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 如果通过实验使理论得以印证,则说明该实验支持了这个理论。但无论怎样,没 有什么实验能够绝对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的成功验证只能提高理论的可信度, 却不能证明理论完全正确。很遗憾,通过实验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推翻某个理论, 但是却只能用一条无尽之路来寻找梦想的真理。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尽,我们似乎永远也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通过科学方法, 我们谁也不能发现真理。但是,科学方法能让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回 顾人类探索真理的道路,从观察到逻辑思考再到实验验证,体现了人类探索自然 方法的不断进步,展现了人类理性的不断成熟。   科学方法的诞生离不开语言的形成、文字的发明、文化的交流、知识的传 承……还有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她铺就了一条 坚定地通往科学方法的道路。科学方法形成以后,人类如同拥有了指路的灯塔来 照亮前进的方向。   科学方法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智慧结晶。古老文明的智者擦出了探索世界的 火花,古希腊先贤通过自然思辨迸发出理性之光,古代波斯帝国的学者做出前卫 实验留给后人宝贵的方法……但是,作为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传承不息的中 国,在近代以前却似乎对科学的发展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在古代,探索自然规律 的中国学者屈指可数。   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山 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朝问道,夕死可矣”。但在中国传 统文化观念里,所追求和向往的“道”,更多地是指为人处世之道、治国安邦之 道,而少有指自然变化之道。   中国人虽凭借勤劳和智慧在历史上创造了大量的实用技巧,却大都只是“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中国虽早有“四大发明”,却少有人发掘其中的 原理;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人编撰出《九章算术》,却少有人进一步探究其中的逻 辑。翻开明朝学者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从不缺乏智 慧和创造力,古代中国的生产技术甚至一度领先世界各国,但是却依旧缺乏研究 自然现象本质或者思考原理性问题的精神。   归根结底,中国传统文化太过注重人文关怀而缺少对自然的关注。由于缺乏 崇尚自然探索精神的环境,因而难以激发人们对自然探索的兴趣,于是更难以产 生对自然探索充满热爱的人。这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大缺陷,也是导致 古代中国难以产生科学成就的重要原因。   时至今日,中国俨然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运用科学方法,提倡科 学精神”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因为深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直到今 天,大量中国人仍不能正确认知科学方法,国人的科学素养平均水平仍远落后于 世界发达国家,整个国家依然缺乏科学精神。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 打”;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崇尚科学国 家才能富强。   如何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如何让更多的国人拥有科学精神呢?   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科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科学素养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用掌握科学技术或者经验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在学习 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方法的认知;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积极运用 科学方法,用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要培养对自然探索的热爱和提高对科学方法的认知。对自 然探索的热爱虽始于人的天性,但是更需要后天兴趣的养成。人的成长环境各不 相同,自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热爱探索自然。幸运的是,人类已经总结出了科学方 法。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科学方法,以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网萃】∽∽∽∽∽∽∽∽∽∽∽∽∽∽∽∽∽∽∽∽∽∽∽∽∽∽∽∽∽∽∽ ◆              西藏之行                ·鲁鸣·   西藏之行,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去年夏天,我终于到西藏走了一趟。徒步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呼吸着氧气稀少的空气,站在布达拉宫金顶上俯瞰 拉萨,坐在汽车爬着崎岖山路险峰观赏风景。惊奇的是我并没有万分激动,似乎 一切都是梦中见过的。神秘、宁静、悠远、质朴、宗教的日常精神,一如高原的 风浇灌着我,一片空灵。 一、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我和朋友承华,为了能在旅馆里看到布达拉宫,把 订好的招待所退掉,住进了从房间里就能眺望布达拉宫的航空酒店。这家旅馆就 在布达拉宫脚下。我们的房间有一面很大的玻璃窗,无论我们坐着站着或躺着, 都能注视到雄伟的布达拉宫。我们高兴得大叫起来:“太棒了!”放下行李,立 刻朝布达拉宫走去。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玛布日山上,始建于公元635年,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 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梵语意味观世音圣地。布达拉宫依山垒砌,气势 雄伟。白色的花岗石墙壁,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注目,圣洁庄严。   由于刚到达拉萨,我们担心马上爬布达拉宫会有高原反应,就克制了迫不及 待的心情,没有上布达拉宫。我们在宫前广场,注视着耸立的布达拉宫,留连忘 返。广场上,不少远道而来的藏民们,男女老少,朝布达拉宫不断地卧拜。宫堡 脚下,藏民们坐着晒太阳,有的手里摇动着转经轮。   对我和承华来说,这一切无疑是绝好的拉萨风景画。我们抢拍着各种场面, 深怕漏掉一个镜头。当我把镜头摄向一位藏族老太太时,她的表情和手势显然在 告诉我,她不欢迎我拍摄。我只好放下相机。她和周围的藏民个个脸色红黑,满 是安祥和健康。   在我面前,他们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个古老的神话,一部悠久的历史书籍。 我无须知道他们个人的生存状态,可以想象得出佛教对整个西藏民族的影响。在 海拔如此高阔的西藏高原上,藏民们一定比我们更能理解大自然的神秘莫测,更 能听到宇宙的呼吸,更能明白人的渺小和不堪一击。   第二天一早,我们带着好奇敬畏的心情,兴奋地开始登攀布达拉宫。整个宫 殿静悄悄的,因为当天不是佛教徒朝圣的日子。肃静,更给布达拉宫增添了无尽 的神秘。它南北宽350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佛殿、僧舍、 庭院等一应俱全。红草墙、金顶、宝座、大钟和经幡,交相映辉,以及分部合筑 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是藏族宫殿建筑的完美体现。从宫底到宫顶有156层阶梯, 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壁上饰有经文和佛教的图案。宫内布满了各式各样大 小不一的寺庙,而寺庙内部又有众多风格隐晦诡秘的回廊、藏经室和灵塔。那白 墙上的红草是西藏特有的,它防晒防雨,对宫殿起着不小的保护作用。如果不是 导游的提示,我们根本看不出那是草,还以为是红白相间的装饰。   宫殿里有好些很大的灵塔,也就是过世的达赖喇嘛们的墓地,以达赖喇嘛五 世和十三世的灵塔最高大。每个灵塔上都有一座巨大的金像雕塑,其中一个佛像 由3762公斤的金子塑造成。看着灵塔上对达赖喇嘛们佛像含金量的文字介绍,我 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佛教徒们是怎么想的。   我的心非常沉重,看完这些佛像后,我说不出话来。这些金塑像的建造,需 要多少历代藏民们的血汗钱和教徒们的捐款来凝结啊。也许,我不应该这样看问 题。佛像越大,含金量越高,或许说明了该达赖喇嘛在世时功劳越大,人们对他 的敬拜就越大。我只能用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布达拉宫,看待西藏。我 想,如果我是目前在世那位被称为当代精神领袖的达赖喇嘛,我一定在死前立下 遗嘱,绝不能让后人们建造这种金塑像。   承华受不了佛香的味道,有些佛殿和灵塔,他没进去。我很理解他。我去西 藏,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块佛教圣地,更多的是因为我的好奇心,我对生命本身 的神秘和风土人情充满了解的渴望。我走在阴沉沉的宫殿里,仿佛时光倒退了远 古。只见每一个寺庙内都有一两位年轻的僧侣,或在读经或无所事事或在默想。 除非还俗,他们就这样在寺庙里度过一生。本想和他们好好聊聊,遗憾的是他们 大都不会说汉语,即使会说的,词汇非常有限。   如果多年以前让我见到这些年轻的僧侣,我一定会为他们就这样度过其一生 感到惋惜,一定不会理解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人生。如今,我已过中年,周 游了世界许多地方,经历了人生林林种种,我对这些年轻的僧侣充满了理解和敬 佩。   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完全由我们个人所能控制。 生死病老,天灾人祸,我们毫无选择。父母、肉体、性别、个性气质、生长环境, 也都是命定的。职业和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是身不由己。与其说我们选择了自己 的职业和婚姻,不如说因为我们是某种人或只能是某种人,所以我们爱上了或迫 不得己干了某种职业,爱上某个人结了婚。我们被拣选被命定,我们才可能有所 选择。更何况,即使我们自身的努力选择,一直是处于被别人的筛选过程中,没 有别人的允肯,我们其实没有选择,就连我们定居美国也不过如此而已。我想, 这些年轻的僧侣或许不会讲什么高深的哲学,但他们知道自己被所生长的环境被 拣选被命定,理解这片阳光明媚的西藏高原。人如果能够经常意识到我们首先被 拣选被命定才有所选择,那么,人一定会平和宽容,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 会斤斤计较人生的得失。   走上宫殿的顶部,眺望整个拉萨的市容,我发现风景并不独好。我内心没有 失望,因为我想象中的拉萨就是这样子的 ──大山屹立在不远处,蓝天白云之下 没有什么漂亮的摩天大楼,不象个现代城市,也没有农庄景色。拉萨市有规定, 所有的建筑不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妨碍观赏布达拉宫。   我回过头看着那些在宫顶上的游客,发现大家都很安静,有的甚至在低头冥 想。布达拉宫本身的气场,让人只有在安静中才能体验其神秘莫测。我在宫顶上 听到一首藏民的圣歌,从天际的一隅飘过来,在我的耳边喃喃低语,虽然我不懂 歌词的内容,可声音如魔力笼罩了我的身心,我的灵魂被歌声所触动。   注视着在静谧的微风中拂动的五色经幡旗和宫下缓缓走过的身着绛红色僧袍 的喇嘛,仰望宫顶鲜艳的黄色墙壁、蓝底白圆圈的挂图和深红色的屋檐,我没有 感到陌生,仿佛一切是曾相似,在我心中早已存在。当我沿着台阶走下宫顶,我 对承华说:“真奇怪!我今天来布达拉宫居然没有什么格外地激动兴奋。”但我 心里是快乐的,只不过是这种喜悦与我在世界其他地方旅行时有所不同罢了。或 许,这是因为布达拉宫的强烈的宗教色彩吧。宗教给人带来的喜悦是平和的,内 在的。 二、八廊街   在拉萨,让我最强烈地感觉到了藏民的风土人情的是八廊街,也叫八角街, 因为其柏油马路都是八角形的。我和承华去了两次,仍然没过瘾。八廊街曾经是 拉萨的中心,现在依然保持着历史传统的原貌。在那里,你能领略到纯正的民族 风情,购买到精致古朴的藏族工艺品。   八廊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其实,八廊街并不大,一两个小时就能逛完。然而, 她却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奇异的印象。据说,在那里住过的人对那里总是梦 绕魂牵。这次去西藏的最大遗憾是我们没想到在八廊街住旅馆。八廊街最有名的 旅馆叫亚旅馆,“亚”是牦牛(YAK)意思。该旅馆门前挂着牛头,里面的铺位 是男女同房混居的。我离开西藏后才知道那个旅馆也是拉萨城里的景色之一,在 欧洲的名气仅次于布达拉宫。   我们一到八廊街就被吸引住了。满街的小摊铺面,到处都是叮呤当啷的首饰 声,萦绕不息的香火和风马旗在风中狂舞,各式各样的叫喊声有藏语、汉语、英 语、尼泊尔语、印度语……。我们被一个藏女紧紧缠住,要我们买她的首饰品。 我买了一对翠玉的手饰和项链,承华买了一个玛瑙的项链,我们俩都不懂是不是 真货,反正很漂亮。   我买了不少的东西,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从一对康巴兄妹手下买来的一个镀 银的藏民喇叭和一个转经筒。转经筒里面还有经文,可以拿在手里不停地摇转。 在西藏,你会经常看到有人手中拿着这样一个转经筒边走边摇转,祈求平安。从 西藏回来,我把喇叭和转经筒挂在我家的客厅墙上作为装饰物,既好看又有意义。   大昭寺人山人海,门前的摊铺上白色的哈达非常显眼。我刚进门,便看到一 个藏族姑娘在那里不停地拜神。她手上戴着一对护掌,袍子裹在膝盖上,全身卧 地、起身、卧地、起身……,几十次下来,她仍在虔诚地卧拜,我只好走了。再 看看寺内大厅里,藏民们都是如此卧拜。这样的情景,在拉萨时常可以看到,不 像在内地拜佛都是站或跪着的。尤其让我和承华感动的是,一对母子在非常拥挤 的八廊街道上一步一步地这样卧拜,藏民们都给他们让路,脸上并没有惊讶的表 情。去藏之前,老听别人说这样的事,但百闻不如一见。我一边录像,一边在想, 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小孩是怎样接受他母亲的教导的,如此虔诚。 三、一路风情   我们雇了一个司机给我们开了四天的汽车,带我们到乡下去,到江孜、日喀 则和山南逛逛。西藏的公路非常不好,国家虽然投资很多钱,但公路保养很难, 因为海拔太高。头一天,司机特意选了一条老路,让我们体验一下西藏高原的险 峻。路面很窄,只能通一辆汽车。对面有汽车来,对方或者我们必须停在马路旁 让路。而马路一旁是陡峭悬崖或山谷,前方是看不见的弯路,我们就好象是在蓝 天里行进。承华是蒙古族,五尺大汉,这时也紧紧地握住车里的把手,直喊惊险。 幸亏不是我们自己开车,否则难以活着回来。我过去在广西山区里当农民时,常 碰到这样的山路,对眼前的险情不足为奇。但想到家有妻儿,心里挺捏一把汗的。 有时候,路很泥泞或太危险,司机只好停下来修理路或观察一番才走。西藏每年 都有游客翻车死去。有两个美国小伙子开了一辆越野车,不听劝阻,非要往无人 区去,结果再也没有回来,连尸首都找不到,很可能是掉入沼泽地里去了。   沿途景致很壮观但很单调。山脉岩层以其狰狞的面孔向我们显现地壳挤压突 起的歪曲和断裂。穿行其中,让人感到一种生死在天的悲壮。西藏的山没什么树 木,但磅礴厚重,具有一种承载时空的力量。山顶白雪和蓝天相映,气势雄伟。 每走一段路或爬上一个山头,就看到风中飘扬的五色经幡或玛尼堆。   玛尼堆意为“十万经石”,由信徒用石头堆起,过路香客和藏人路过必丢或 堆一个石头,丢一个等于念诵了一遍经文。五色经幡则由象征着自然元素的蓝 (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五种颜色的布块组成,经幡 随风摆动,每摆动一次就是向上天传送一遍经文。经幡每年更新,而玛尼堆年复 一年地增高。藏人说,这些玛尼堆和经幡在保佑路人平安。   西藏有两个著名的湖:羊卓雍湖和纳木措。我们路过羊卓雍湖。它不象我通 常所见到的湖,要么象大海一望无边,如密歇根湖;要么像树木花草环绕,如杭 州西湖。羊卓雍湖不是这样,它的四周都是一毛不拔的大山,在山谷拢成一个依 山势而走的大湖。由于四面都没有树木,湖非常显眼,像一根蓝色的绸缎。在粗 犷的大山陪衬下,湖水格外幽蓝亮丽,安静地躺在阳光之下。与那些被一代又一 代古典诗人吟出了脂粉气的内地的湖相比,羊卓雍湖美得与人有一种凛然的距离。 “在那湖里游泳一定心旷神怡!”我说。司机告诉我们,那湖水都是山里流下来 的雪水,冰凉刺骨,但湖里的鱼作菜,味道鲜嫩无比。后来在旅途中我吃上了鱼, 我想那鱼是从羊卓雍湖来的,白嫩白嫩,经过严寒的考验和雪水洗礼,那鱼的味 道能不好吗。据介绍,纳木措更美,可惜路途太险易迷失,只好放弃。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休息,到村庄或风景点游览,总是有藏族小孩围上来讨钱 或要笔。我们一开始凡问都给,到后来实在是没有零钱了。当我把身上最后一支 多余的圆珠笔扔给一群小孩,他们疯狂地抢并吵架打起来。早知道,我带它一书 包圆珠笔去。如果你打算到西藏去玩,一定要多带些零钱和笔之类的东西,否则 老有小孩跟着你,你没法静心地欣赏风景。   藏民的住宅都是平顶的,大多都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窗框则是黑色的,据说 可以避邪;院子的墙上会晒有牛粪干,作燃料用;房顶上会插上五色经幡。藏民 不经常洗澡,这是风俗习惯。虽然西藏水源很丰富,到处都是江河和湖。尽管是 夏季,藏民都穿着长袍或长袖外套,好几件衣服,有的甚至穿着羽绒衣。一位藏 族兄弟告诉我,他一年四季都这样穿着,不分寒热。   西藏是阳光普照之地,夏季白天里穿这么多衣服是很热的。整个旅途中,只 有我一人常常穿着短袖衫西装短裤。没看到一个藏民是发胖的,我想这和他们在 阳光下流很多汗有关吧。在城镇里,男人则有不少穿西装的,当然多不打领带。 这和我在中国内地看到的情景一样。哪怕是扫地、拉车和卖肉的男人,很多都穿 西装。西装成了中国男人的一种便服,这恐怕是西方人没想到的. 四、日喀则   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在拉萨以西280公里,海拔3800米。来回很长 一段路都能看到雅鲁藏布江。它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汹涌澎湃,江面很窄,水流 平缓。我想,要看到它的气势,必须到它的源头。历史上称日喀则地区为后藏, 日喀则是后藏的首府。   我们到达那里已近黄昏,夕照把著名的扎什伦布寺的金顶点缀得熠熠发光, 召唤我们。扎什伦布寺是后藏最大的寺院,始建于1447年。寺院的大经堂可容纳 两千多僧侣念经。雕刻精美的班禅宝座和众多栩栩如生的佛像,以及古老的壁画, 令人目不暇接。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强巴殿的铜像,它高26米半,耗用黄铜23万 斤、黄金6700两,用以装饰的钻石、珍珠、琥珀等珍品不计其数。尤如布达拉宫 是历代达懒喇嘛的灵塔所在地,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的灵塔所在地,里面的灵 塔以四世班禅(1567-1662)的最豪华,高11米,耗用黄金2700多两、白银3万多 两、铜近8万斤,珊瑚、玛瑙、松耳石等竟有7000多颗!   眺望寺院对面光秃秃的褐色的日光山(这是那山的名字),目力所及几乎没 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没法把院内的金银珍宝和院外的贫脊联结起来。我突然有 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阳光洒在院子里的投影,让我感受到了远比恐惧更强烈 的情绪,使我深深地忧伤。一切都在神秘的静寂中复现。噢,西藏高原,你粗犷 壮丽,但内心深处是多么悲悯! 五、色拉寺和哲埠寺   我和承华都很想去藏北的阿里高原,那里人烟稀疏,风光更迷人。去西藏之 前,我特意读了在藏生活了18年的山东人马丽华写的书《走过西藏》。从成都出 发去西藏前,承华也买了这本书。我们都为马丽华所描述的藏北而激动不已。到 了西藏后才知道,光单程从拉萨到阿里首府狮泉河1800公里至少得开车四、五 天,因为路极不好走,汽车时速常常是每小时不到20公里。而我们在西藏最多 只能呆十天。我们失望地放弃了原来的打算。离藏前一天,虽然我们对寺庙已失 去兴趣,因为有时间,我们去了拉萨的色拉寺和哲埠寺。没想到,它们让我们大 大地过了瘾,算是给西藏之行划上了一个较满意的句号。   这两个寺院不是一般的寺庙,而是信徒进修的学院,哲埠寺更是一所藏佛大 学。所以,它们不是单独的一间或一两座寺庙,而是一栋栋一排排高低大小不等 的藏式楼房所组成。形状多态,颜色多为白色,而不是深红色。虽然这两个寺院 壁垒森严,但我们并不觉得压抑,里面也没有让我悲郁的灵塔。我们在那里卡喳 卡喳不停地拍照,乐坏了。   色拉寺和哲埠寺与别的寺庙不同。一般寺庙的关闭式结构和绛红色,让我感 到窒息。色拉寺和哲埠寺则不是这样。准确地说,它们是宫殿,但不是布达拉宫 或北京故宫那种封闭的富丽堂皇的宫殿,而是开放的、不设防的与自然融化的宫 殿。它们依山而建,有一种气吞山河的壮观;而平民式的建筑结构简单而高低层 次不一的白色楼房,又让人有一种家园的感觉。   从未有过任何一座寺院像它们那样吸引我,让我着迷。它们没有围墙,没有 一天门、二天门之类的东西。你可以从不同的路走进它们,可以从不同的门进入 其房间。与其说它们是寺院,不如说它们是山上的平民城堡,散发出中世纪以来 的光芒和神秘的信息。它们庞大,却让你感到其平易近人;又像是迷宫,老让我 们走不完。而楼房上漆着黑色的窗口尤如通向喇嘛们灵魂深处的入口,神秘莫测。 楼房之间的空间很小,许多楼房已是废墟,空荡无人。当我们走在废墟旁,穿越 狭窄的楼房之间的过道,看着阳光把这些景像投影得重重叠叠,仿佛行走在神的 经络之间。   我们去哲埠寺时,有一群穿着红僧袍的非常年青的喇嘛的走过我们身边。他 们是藏族佛教大学一年级学生。其中有一个喇嘛的手臂上用笔写着英文字“I love you”和一个心状的爱情标志。我有些惊讶,问他:“你有女朋友了?” “没有。我是写着玩的。”“如果你老师看到了,怎么办?”“现在是礼拜六下 午,英文老师不在。其他老师看不懂。”看着他一脸纯朴憨厚,我笑了。他毕竟 是血气方刚的18岁左右的小伙子!他们一个星期上六天的课。在我眼里,他们都 还像是小孩,天真烂漫,除了一身的僧袍外,丝毫没有僧侣的味道。我目视他们 沿着台阶走向寺院的高处,衷心地祝他们这一生快乐平安!愿他们生命的台阶也 步步高,寻觅到他们所向往的人世真谛! 六、后记   当我从西藏回到纽约,正好是达赖喇嘛在纽约中央公园演讲完毕。那天是星 期天,我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河畔教堂看到好几百藏人,他们是刚听完达赖喇嘛 演讲后到此聚会的。我好奇地打量这些藏族人,他们不少人的举止风度显然与我 在西藏高原上所看到的藏民们不同了。我真想告诉他们:我刚从你们的故乡回来。 我从他们身旁走过,脑海里翻腾着西藏高原、布达拉宫、八廊街、色拉寺和哲埠 寺……,那些令我终生难忘的景色,美丽而沉重,时隐时现。 (此行1999年。写于2000年) 【注】 鲁鸣的文章原发于“一格杂志”微信公众号,并配有作者拍摄的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9ri_HiiSBAOsaj6ES5baMA ◆          远古的呼唤——西藏行散记                ·万精油·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   现在时兴回归自然,返依淳朴,追求原生态。原始社会的原生态是穿越不回 去了,只好穿越空间,找一个原生态保存比较好的地方来替补。据说西藏是世界 上少有的几个替补之一。远古的呼唤从喜马拉雅山传向中国大地并扩散到全世界。 西藏游这几年突然就变得热了起来。我一般是不追风赶潮流的,但对西藏的自然 风景及其文化一直都很有兴趣。过去三十年每次回国都要走一些地方。这么多年 走下来,国内比较著名的地方差不多都去过了。热门如张家界、九寨沟、丽江, 传统如峨眉、黄山、泰山、三峡、苏杭,现代化如北上广深、重庆等等都去过了。 但这原生态的西藏却总是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去成。所以,当我的几个同学 要组团去西藏时,我马上响应。北美同学,一行四人。从六月五号到六月十五号, 到西藏穿越10天。做了一些笔记,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拉萨   西宁到拉萨的火车下午1点半准时到达拉萨。   先说一下外国人进藏的问题。有规定说外国人不能单独行动,必须跟团。由 旅行团办进藏证。全程必须有司机和导游陪同。我一个朋友一个人去西藏旅游, 也是有专人司机与导游。所以,对外国人的检查关口很多,我们几个持美国护照 的被检查了20多分钟。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大兵,比过国际海关还麻烦。   走出车站门口的大广场,等了我们很久的藏族导游给我们每人献了哈达,欢 迎我们到西藏。据说接受哈达有一些礼节的规则,我不懂这些规则,说声谢谢就 算完事。导游大概也习惯了我们这些不懂规则的人,一直都是面带笑容。   按原来的行程安排,到拉萨的第一天应该是休息,以适应高原反应。但我们 在拉萨工作的同学很好客,一定要请我们吃藏餐,在宾馆简短休息后马上又出去 了。刚下火车时,虽然有翻唐古拉山的后遗症,但因为到拉萨的新鲜感,高原反 应不是那么明显,同学请吃藏餐时也没有什么顾虑。但到了吃晚饭时,反应开始 严重起来。我的同学都提前好几天吃了抗高反的药,他们好像高反没有那么严重。 而我却从头晕变成头痛,面对满桌的藏餐(牦牛肉,青稞酒,酥油茶……)一点 食欲都没有。头痛后来发展成剧痛。回到宾馆后吃了一片从美国带回去的抗高反 药就开始睡觉。   四星级的宾馆质量还是不错的,晚上睡得很舒服,这一睡就睡到第二天大早。 或许是休息得好,终于倒过了时差,或许是我身体好,早晨起来我基本上就没有 了高原反应。偶尔头有点晕,手指有点麻,但不影响我的一切活动,与在平原无 异,没有再吃过抗高反的药。而且从第一天以后越来越好,后来就完全适应。而 我的同学中有的反应逐渐严重起来,虽然天天吃药,而且是中国的药美国的药都 吃,但似乎没见好转。   布达拉宫是每一个到西藏的人都要参观的地方。我们自然也不例外。第二天 一大早就奔布达拉宫而去。布达拉宫的历史到处都可以查到,我就不在这里重复 了,只谈一谈现场感受。从来都只在电视或书里看见布达拉宫,现在一下耸立在 眼前,感觉比天安门城楼更壮观。“耸立”这个词小学就学过了,但配用这个词 的地方不多。当初第一次看天安门城楼时就有这个“耸立”的感觉,所以现在自 然拿它来比较。它依山而建,显得格外气派。考虑到它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更是 有一种叹为观止的震撼感。   去过布达拉宫的朋友告诉我,那里的近三百级台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艰巨 的,我听说后都是一笑置之。像我这种一天从报国寺到金顶,从泰安到泰山顶都 不休息的人,区区三百级台阶太小菜了。可是,在第一天高反最严重的时候我开 始担心了。我意识到朋友们说的辛苦或许有些道理。没想到一觉醒来高反几乎没 有了,三百级台阶又变成了小菜。   我们的导游很负责,解说很仔细。从红宫讲到白宫,从达赖一世讲到七世。 我对佛教了解不多,他的解说正好填补一个空白,所以我听得很仔细。有些细节 的东西,别的导游或许不讲,他却讲得很认真。比如红宫的墙,不是用砖或石头 建起来的,而是用一种只有西藏才有的草。这种草被编织在一起后很牢固,再加 上西藏干燥的空气,不容易腐烂,几百年下来依然立在那里。   特别讲一下我们这个导游。他不但办事认真,而且能力也超强。单说他的语 言能力就很不一般。藏语是他的母语,但他四川话,普通话都很流利,最难能可 贵的是他英文很棒,基本上没有口音。他说他一般只带外国团队。给我们解说时 不时冒出英文来,大概是给外国人解说惯了。他从来不说释迦牟尼,而是直接说 Shakyamuni. 他不说涅磐,而直接说Nirvana等等。他有时讲得兴起,大段大段 地讲英文,旁边别的游客觉得很奇怪,怎么这个导游对几个中国人讲英文。   除了布达拉宫,拉萨的另一个神庙之一是大昭寺。大昭寺在藏民中的地位不 亚于布达拉宫,至少历史比布达拉宫长。有种说法是“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 它的建筑风格也很独特,集藏、唐、尼泊尔、印度风格于一身。大昭寺朝拜的人 很多。外面四周都是长拜的人。这个长拜不是一般的磕头,而是一整套动作,先 跪下,两手前伸触地并向前滑,直到整个身体与地面平行,然后起来,这算一个 动作。导游说许多人来朝拜,这样的动作要做三百到一千。更有甚者,许多从几 百公里以外长拜到拉萨,时间长达数月甚至半年。后来我们在西藏其它地方的公 路上看见不少长拜的藏民。   大昭寺外的警备特别严,到处都是持枪的大兵。附近的路上不时看到满载荷 枪实弹的大兵的卡车开过。导游特别叮咛不许照相,被发现轻则没收相机,重则 抓起来。   从市容来说,除了庙宇,拉萨已经俨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一条条宽阔的马 路两旁是高楼,中间是川流不息的车辆,甚至也有大城市的堵车。从民众来说, 除了庙宇里的喇嘛,在饭馆、酒店以及商场,汉人占很大比例。对于到西藏来追 求原生态的人来说,这近乎于一种讽刺。一天下来,这种“讽刺”的感觉越来越 强烈,我想要到市外去,去看自然,去看原生态。晚上与同学们讨论了以后,决 定明天改变旅行团安排的行程。 二、莲花生修行洞   第一天主要是参观布达拉宫与大昭寺。按原来的安排,我们第二天的行程是 参观另外两个重要寺庙:哲蚌寺与色拉寺。这两个寺庙在佛教文化中地位都很高, 但对我们来说,我们又不修佛教专业,连续两天参观寺庙实在是有点太多。更主 要的是我们对原生态的东西更感兴趣。于是我向导游提出另找一个地方来替代这 两个寺庙。导游说,我们的旅行安排包括了所有重要景点,不容易找到好地方来 替代。我说大昭寺内那种敬佛的香味实在让人喘不过气来(不能说我们对佛教没 有兴趣)。不管去哪里,只要在室外就行。导游说,想一想。第二天早晨他告诉 我们说拉萨附近有一个莲花生修行洞,可以去看看。虽然还是看与寺庙有关的东 西,但我们觉得只要是开车到拉萨市外,就比呆在市里强。于是,莲花生修行洞 就成了我们第二天的行程。   出城不远,看见一排排整齐的新建筑,导游说这是教育基地。整个拉萨的中 学高中都在这里。全部住校,全部免费。虽然中国政府一直说全民实行9年义务 教育,但全国各地实际执行情况差得很远。很多地方小孩上学困难,一来是很多 地方上学不方便,再就是各地学校变着花样收钱,农民负担很重。即使在一些大 城市,孩子读中学或高中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相比起来,拉萨 的全民教育领先全国许多地方。后来还了解到,由于中央政府的援助,拉萨的公 务员平均工资每月六千多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仅次于北上深,排到第四位。本来, 援藏的一个目的是扶贫(另外的政治意义暂时不谈),现在的结果却是超出内地 许多别的地方。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后面一起谈。   经过一个山口,看见满山的彩条。导游说休息一下,顺便让我们看一下这些 彩条。这东西叫经幡,每个幡上都印得有经文,风吹过经幡就算诵经了。藏民们 挂经幡许愿,求祝福,求平安。导游说,经幡常年都有,这几天又多了一些,因 为正好是高考。没想到高考的影响力竟然渗透到这个世外之地。原生态的经幡配 上完全脱离自然的高考,这样的杂交怪物我们后来还看见很多。接下来的路上又 经过好些地方,真的是漫山遍野都是经幡。把它们挂上去不是很容易的事,这样 的求祝福似乎比双手合十的祷告麻烦多了。但是,风吹一遍就算诵经一遍,这又 比双手合十的祷告省事。求祝福也要讲究效率。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莲花生修行洞的半山腰,扎叶巴寺。要看修行洞 还得步行登山一百多米。扎叶巴寺有个牌子说是海拔4885米,加上这一百多米就 超过了五千。有两个同学不想冲击高反极限,留在半山腰的茶馆喝奶茶。我与另 一个同学随导游与司机步行上山。我基本没有高原反应了,所以上山没有问题。   这个莲花生大师是密宗的创始人,提倡双修,就是男女在一起练功,包括性 交。后来密宗盛行与此有很大关系,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假大师以双修之名蒙骗女 教徒。后来宗喀巴出现,觉得这种淫乱的现象需要收拾一下,创立了黄教,提倡 单修。但是淫欲的事很难说控制就能控制。后来宗喀巴的弟子达赖五世,六世都 因为双修的事出了问题,他们想要“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双全法。讲这些主要是 想说这个莲花生大师名头是很响亮的。他喜欢在野外山洞中修炼,我们此次参观 的就是他的修行洞之一。   上行一百多米,可以看见一个很小的庙宇形式的建筑,但却看不见入口。导 游掀起一个门帘我才发现这就是入口,如果不注意,以为是一个一般的窑洞口。 进去后发现里面的天地还比较宽敞。有几个喇嘛在念经。我说一句“扎西德勒”, 他们回一句“扎西德勒”算是相互问候,显得非常友善。三拐两拐到了里面,可 以看见墙边有一个很小的洞,大概最多能容下两个人,这就是那个修行洞。这个 山洞与洞里的喇嘛可以说是我们整个西藏行中所接触到的最接近原生态的东西, 看不出任何现代化的影响。倒退回去五百年,这个洞里的情况,包括那些喇嘛, 基本上不会有任何不同。小洞旁边的墙上有一个小坑,上面有个佛像,有鼻子有 眼而且还有色彩,与其它的佛像一样。但我们的导游说,因为莲花生在此修行很 久,这个佛像是天然生存的,说是只有色彩是后加的。我当然不信这些东西,但 我从导游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是真正地相信这一点。后来他给我们讲解宗喀巴的 时候说宗喀巴出生的地方长出一颗菩提树,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佛像。也是这样非 常认真的眼神,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与他的思想世界隔得很远,完全不在同样的维 数上。   从修行洞下到半山腰的停车处,另外两个没上去的同学在那里喝奶茶。通常 我对酥油茶之类的是很不习惯的。以前去九寨沟黄龙时去过附近的藏民家,他们 给我喝酥油茶我差点吐出来。但不知是来到高原没有了味觉还是登山累了,当时 喝了一整杯觉得还很不错。   参观修行洞当然比我们原来行程计划里的哲蚌寺、色拉寺时间要少很多,从 一般的价值观来说也不划算。但我们几个同学都一致同意当天的行程改变非常正 确。外面的空气新鲜,与寺庙内浓厚的敬香烟味有天壤之别。而且看到了自然风 景,原生态,很值。   到西藏来以前已经有好些人向我们推荐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到拉萨后 到处都是广告,大家一致决定要去看一看。今天行程缩短,晚上有很多时间,正 好可以看。网上的丙票票价是380元,司机说他可以买到260元的,包接送。   《文成公主》剧情简单说起来就是一句话:文成公主从长安到拉萨的故事。 为了卖座或者说赶时髦,编剧把这个政治婚姻写成一个爱情故事,比较瞎扯。当 然我们去看这个实景剧不是去看故事,主要是看场面。单从场面来说,那是相当 成功的。利用几座小山为实景,再加上灯光技术,效果超级棒。每个小故事都动 用几百个演员,他们动作整齐,一会儿成青海的草原,一会儿又是雅鲁藏布江的 波浪,可以说达到了震撼的效果。我特别喜欢的场景是一群骏马从左到右再从右 到左奔驰而过,加上特别的音响,非常享受。像我这样在城里长大的人很难有机 会实地欣赏这种大自然的场面。当然,故事也不能说完全一无是处。比较值得一 提的是,文成公主刚出长安的时候,歌词是:   “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回得去的地方是故乡”   走了数月,到了中途的时候,歌词就改成了:   “走不到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   充满无奈的歌词听起来居然有点哲理。歌声本生也很好听,再加上山谷的效 应,非常享受。 三、羊卓雍措   拉萨的行程暂时告一段落。从地理上来说,拉萨是前藏,日喀则是后藏。从 佛教来说,拉萨是达赖的地盘,日喀则是班禅的地盘。所以,游完拉萨自然就要 去日喀则。   日喀则离拉萨不近,加上时速限制,全程单开车就要八小时。好在路上有不 少景点,走走停停,也没有觉得太辛苦。而且几个同学在车上,大家忆忆旧时间 很快就过去了。   出拉萨两小时左右,山道上出现一起重大车祸。一辆大巴翻进了山谷。后来 听说是为了躲让下山的大卡车。这事故发生时离我们到那里只有10分钟的时间, 我们甚至比许多警车还先到事发地点。车当然已经摔得支离破碎,当时听说是11 死,8重伤。后来听导游说总数不到20是有原因的。去年西藏出了一个大车祸, 死了40多人。于是规定变严了,不但时速降低了,连大巴上的人数也开始限制 了。上面有规定,交通事故死10人以上,乡长撤职;15人以上区长撤职,20人 以上就要市长撤职。于是,下面强行规定,不管多大的车,不准载20人以上, 包括导游与司机最多19人。这就是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在事故原因上进 行改善,而是在人数上限制。典型的掩耳盗铃。   顺便说一下另一个奇葩的交通规则。时速限制不是测车速,而是强行规定行 驶时间。比如A到B距离是50公里,规定1个半小时。那么如果你3点20从A出发, 4点50前不能到B,否则每提前一分钟罚款一千元。结果是大家照常开快车,到 离B点一公里处休息。都在那里磨时间,完全没有起到安全行驶的作用。很多状 况很好的路,开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完全没有问题,但限制到每小时30公里, 这种坐等磨时间的现象就出来了。司机告诉我说这是西藏特殊情况的特殊办法, 西藏的特色。我在想,这种大车不准装满,好路不准跑快的掣肘特色完全违背自 然,算是原生态特色吗?   出了车祸后,那一截路的两边都封了,只准出不准进。事后回想起来,如果 那天我们晚走半小时,路就被封了,全天行程就会泡汤。这特色太可怕了。   羊卓雍措是我们此行要看的重要景点之一。由于路封了,车辆很少,很快就 到了。   单从名字看,“羊卓”大概是地名,“雍”是碧玉的意思,“措”是湖的意 思。这个碧玉的湖真是名不虚传。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漂亮的羊湖照片,但真正 在这五千米的高原上实地感受是任何照片都不可传递的。   羊湖给我第一个感觉是水很蓝,与黄土山配起来,真是有碧玉的感觉。   羊湖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海拔湖之一。但羊湖给我最深的感觉不是她的高,也 不是她的蓝,而是她的静。人们形容湖水平静的时候总是说“平湖如镜”,但大 多数所谓平静的湖其实都当不起这个形容。因为一般大一点的湖或者有人划船, 或者有人在某处洗脚。各种因素,湖面总是有一些波澜。但是,羊湖是圣湖,没 有人来打扰。所以真正是平湖如镜。   羊湖湖面海拔四千四百多米,但我们去的观景台是4998米。为了凑够五千米, 我和几个同学向观景台上面的一个小山坡进发。坡顶有一个大帐篷与许多经幡。 在坡顶上照像留念时,脑袋里突然出现凯撒大帝的名句:Veni, vidi, vici: 我来了,我见了,我征服了。前面两个比较贴切(这或许就是我突然想到这句话 的原因)。但是,到了坡顶还不能算征服,总要做一个什么来表示一下,于是有 了一张海拔五千米上奋力一跳的照片。   旅程计划中,看完羊湖接下来是卡若拉冰川。但冰川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壮观。 或许是因为能见度太高,远远的山都觉得近在咫尺。因为本身海拔很高,海拔很 高的山峰也显得不是那么雄伟了。据说从珠峰大本营看,珠峰也不是显得那么高。 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高度上的表现。   到日喀则以前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江孜。江孜市中心有个“抗英英雄纪念碑”。 在中国到处可以听到抗日英雄的说法,抗英英雄还是第一次听说。导游说那是西 藏人抵抗从印度、尼泊尔那边过来的英国人,战斗非常惨烈,靠从城堡上扔石头 抵抗。最后一批人是跳崖身亡。据说电影《红河谷》对这段历史有介绍。我们路 过电影拍摄场景地,但因没有看过电影,没有什么共鸣。照相留念到此一游就算 过去了。   前面说羊卓雍措是我们今天要看的风景之一。现在回头看,这个“之一”可 以去掉。哪怕不去日喀则,专门去一趟羊卓雍错也很值得。 四、日喀则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从地级市的角度来说已经有相当规模。也就是说 基本上没有原生态的踪影。日喀则排在西藏游的行程中,一是因为其著名的寺庙, 二是因为它是去珠峰大本营的途经之地。我们去西藏的时候正好是尼泊尔地震以 后,珠峰大本营关闭。对不再想看寺庙的我们来说,旅行计划中安排的日喀则就 显得比较尴尬。好在途中有羊卓雍措,跑这一趟也还算值得。   日喀则最大的寺庙是扎什伦布寺,里面有各代班禅的舍利灵塔殿,旅行社安 排的计划中扎什伦布寺是日喀则的主要节目。我们原来的打算是,在拉萨看够了 寺庙,到日喀则就不再看寺庙了。把这个想法告诉导游后,他嘴上说,一切随你 们自己安排,但脸上隐藏着困惑的表情,意思是不看扎什伦布寺,你们跑这么远 来干什么。后来我们几个同学讨论了一下,鉴于扎什伦布寺的重要性,既然已经 来了这里,两个小时的时间还是应该给它的。于是通知导游,第二天早晨按原计 划看扎什伦布寺。   据说扎什伦布寺有很多宝藏。各种重要经文,文成公主带去的青铜佛像,乾 隆的赐品等等。但这些东西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有太多价值。我个人认为比较 值得看的是那个强巴佛像。20多米高,用铜10吨以上,是全世界最大的铜像,而 且周身是珠宝。可惜那里不让照相。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很强的佛学院。 在那里修学的喇嘛不少。还有各种学位,甚至有表格说某学位等价于博士等等。   参观灵塔时注意到通往上面的三个楼梯,左上右下,中间用绸布封住。导游 告诉我,中间那个楼梯凡人是不能用的。只有班禅本人来时才可以用。这利用率 实在是太低了。不过,想一想,中国文字中有许多字只有皇帝可用,一个小楼梯 也算不了什么了。各种文化赋予贵族的特权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内地对西藏的援助采用对口方式。比如北京援助拉萨,上海援助日喀则。这 些援助自然会留下一些痕迹,比如拉萨有北京路,在日喀则就看见了上海路。后 来到林芝,看见福建路就自然知道福建与林芝对口了。   从城市规模来说,日喀则比我想象的大。到西藏来以前,以为西藏除了拉萨 就应该是高山与湖泊了,没想到后藏还有这么大一个城市。不过,对我们这几个 见惯了世界大都市的同学,这个规模还是小儿科了。所以,参观完扎什伦布寺我 们没有逗留,马上就打道回拉萨了。   回拉萨没有走原路,而是沿着雅鲁藏布江走。雅鲁藏布江藏语是“高山流下 的雪水”。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江。雅鲁藏布江这几个字不能说如雷贯耳,至 少是耳熟能详。从小在文章、电影,以及各种歌曲中经常出现的名字。想象中应 该是波涛汹涌或者急流险滩。但一路走下来,几乎没有看见什么值得一提的壮观, 水很浅,而且也不急,很多地方水流也很细。一个原因是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分支 比较多,分下来后自然就不会有太深太急的水。到下游就比较壮观了。另一个原 因是还没到雨季,导游说雨季来了就比较壮观了。没赶上雨季,比较失望。导游 说雨季又有雨季的麻烦,比如塌方之类的。所以赶上什么就看什么,都是缘分。 信佛的人说的话总是充满佛味。   沿着没有什么特色的雅鲁藏布江走下来,一路没有什么惊喜。直到快接近拉 萨时,竟然出现了田园般的景色,与前面一路上的黄土山坡形成鲜明对比,算是 为这一路画上了一个比较美好的句号。 五、纳木措   纳木措是天湖,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来西藏后发现,只要加上海拔两 个字,世界上很多“最”都在这里。最高的山,最高的湖,最高的河流等等。纳 木措这个“最”据说是到西藏旅游必不可少的。我们的日程是一天从拉萨来回。 也就是说路上用12小时,看湖不到两小时。如果从时间效益来看的话,这个节目 是不是必不可少就有商榷余地了。   如果是一个一般的地方,花12小时看两小时,肯定不值得。我之所以说可以 商榷而没有一棍子把它打死,那是因为纳木措确实有它值得看的地方,至于是不 是值得花那么大的辛苦去看,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到纳木措之前,先要翻过念青唐古拉山的那根拉山口。从西宁到拉萨的火车 上我们翻了唐古拉山,高原反应很严重。这个那根拉山口海拔近五千二百米,没 想到我们一行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反应。或许是因为停留的时间不长,或许是这 些天我们对高原有了一些适应。大家自由活动,照相都没有问题。   本来从那根拉山口应该可以看见纳木措,而且据说景色很漂亮。可惜我们去 的那天有雨,看不太清楚。从山口下去以后逐渐靠近,雨也停了,才逐渐看清其 美妙的景色。   我见过的大湖很多,往近处看,纳木措本身与其它大湖也没有太大区别。但 其独特之处是往远看。由于西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纳木措的远景很有特色。 广阔的湖水连着天边的雪山,雪山上方是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别处看不到的独特 画面。   往近处看不但没有这些特色,而且还有很煞风景的东西。当地人给牦牛披上 彩妆站在湖边,让大家与牦牛照相收钱。这样的牦牛很多,几乎到了三步一岗五 步一哨的地步,以至于想找一个地方照一照湖边近景都没有地方。大家都说西藏 是一片净土,这净土也经不住资本主义的诱惑。   除了景色,另一个很让人震撼的是湖边长拜的人群。纳木措是圣湖,到这里 朝拜的人很多。有些人只是长拜到半岛上一个地方,还有不少人要绕整个纳木措 一周,他们把这叫转湖,属于比较高级的朝拜。纳木措很大,大致估计一下,其 周长是两百公里左右。长拜转湖,没有一两个月是下不来的。   他们这样的虔诚信仰我是不能理解的。或许最能解释这种行为的是仓央嘉措 的诗: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这几年突然变得热起来,据说是因为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节目与那首 《见与不见》有关。“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其实 这首诗不是仓央嘉措写的,算是一个误会。仓央嘉措的诗很多被认为是情诗,实 际上其中不少有佛学的影子,讲佛的道理。因为他除了诗人的身份外更重要的身 份是达赖六世。他身为活佛却生性浪漫,常常不守戒律,求佛的同时也追求男欢 女爱,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就是:“不负如来不负卿”。   回头再来说仓央嘉措的“转山转水转佛塔”,虽然说是不为来生,实际上以 我的肤浅看法,佛学的很大部分都是注重于来生(或者叫永生)。在这种精神支 配下,那些长拜的人的行为就似乎可以理解了。 六、林芝   刚到拉萨的时候,司机对我们说,你们导游安排的这九天行程包括了西藏旅 游的精华,拉萨东西南北都走到了。七天过去了,屈指算来,南是羊卓雍措,北 是纳木措,西是日喀则。现在就剩东了。东边是林芝,号称西藏的小江南。   小江南果然名不虚传,沿途上的风光与往日大不相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黄色菜花田,一派生机。   从拉萨3600米到林芝2500米,整体上是往下走,但中间有几个山口还是很高 的。其中一个是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刚刚下过雪。山口的雪景与山口下的风 光,感觉一天经历了四季。   在山口看完雪山风光,照完相准备上车的时候,有藏民向我兜售冬虫夏草。 在拉萨,冬虫夏草250元一克。在这里100元一克。我正在看,导游过来用英文对 我说fake, fake。导游是藏民,他不能当着藏民的面说这是假货。我迟钝了一 秒钟才突然醒悟,会心一笑。没想到英文在这里派上用场。   原来的安排是要绕道去看巴松错。可惜由于下雨塌方(过雅鲁藏布江时没赶 上,现在赶上了),巴松措关闭。导游安慰说,前面已经看过羊卓雍措与纳木措, 巴松措不看关系也不大,我们改去卡定沟。   卡定沟比较有名的是卡定瀑布,到了那里我睁大眼睛看了半天也没看见什么 大瀑布。导游指着远处山上一条细水流说,那就是。虽然我努力克制,但失望的 表情肯定暴露在脸上,那实在不能算什么大瀑布。导游赶紧解释说,雨季来了以 后,瀑布会很大。又看了一下那条水流下的地方,再大的雨季也不会有什么大瀑 布。我们这行人都是多次看过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这个小水流实在不能让我激动。   瀑布没有什么看点,但附近有个“世界柏树王园林”还算比较有特色。里面 有一棵据说是2600年的柏树。那柏树很壮观,估计其底部10个人合抱都抱不住。 我看见树前的牌子写着:树龄2600年。我心里在想,居然比孔夫子还老。导游过 来说,释迦牟尼在的时候就有这棵树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参照系都不一样。   林芝的文化中心在八一镇。八一镇不大,只有三万多人。但因为是旅游热门 地点,宾馆不少。四星级五星级的宾馆都有。我们在外面耽搁太久,到宾馆的时 候已经过了晚上九点,被告知没有房间了。导游拿出我们的预订单,他们说订房 间的中介与他们的联络大概出了问题,反正没有房间。这几十年在世界各地走南 闯北,订好的房子无端消失了还是第一次。临时现订也不行,因为当时开人代会, 所有的房间都满了,而且人代会波及全镇,别的宾馆也没有房间了。导游与他们 交涉20多分钟,没有结果。司机在旁边突然冒了一句,他们都是美国人,没房住 影响比较大。司机也就随便这么一说,没想到还真管用。服务员看了我们的护照 后马上打电话给总经理。总经理说把他自己留的两个总统套房给我们。那总统套 房真是大啊,里三层外三层,卫生间都有三个。我从来没有住过总统套房,不知 别的宾馆的总统套房是不是也是这个规格。因祸得福,那晚睡个好觉。不过,第 二天总经理通知我们,总统套房不能让我们再住,帮我们联系了隔壁的五星宾馆, 我们第二晚就住在五星宾馆里,没有增加费用。一路上因为我们是美国护照,关 卡重重,麻烦不少。没想到这几本护照还有正作用的时候。我们这几个假洋鬼子 居然因此免费升级。   小江南,树木多。积树林之最的叫林海。林芝附近有一个鲁朗林海,第二天 的节目就是看这鲁朗林海。这是旅程中本来就安排了的项目。据说运气好的话, 还可以看到海拔七千七百多米的南迦巴瓦峰。多年的旅游经验告诉我,凡是说 “运气好”就可以看见什么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运气不好什么都看不见。这个南 迦巴瓦峰又叫羞女峰,很难露出真面目。所以我们到了山口看不见羞女也没有特 别失望地觉得运气不好。那个林海倒是可以看一看,但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壮观。 从小听样板戏,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里大概只有气冲消散。 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从上面看,如果像杨子荣那样身临林海之中,再加上大雪, 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   看完林芝,没有再回拉萨,而是从林芝机场直接飞成都。机场比较小。航班 显示牌竟然都是手写的。   机场虽然比较小,但机场的功能还是很齐全的。当初文成公主从长安走到拉 萨据说走了大半年(也有说走了三年),所以才有“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的感 叹。现在只需一个半小时,就可以通过这个小机场从西藏到成都。几个同学都同 时发出对现代化的感慨。刚看完“原生态”就感慨现代化,我们这些现代人还是 离不开现代化。 七、结束语   九天的西藏行结束了。收获不少,感想也很多。上面主要是写行程与风景, 现在写一写行程以外的感想。   大多数人到西藏的目的是去看自然风光,追求原生态。西藏有些地方的风光 或许还可以说比较接近自然,比如羊卓雍错的水不能随便洗东西,保持圣洁。再 比如南迦巴瓦峰到现在还是处女峰,没有人攀登上去过。但有些地方就完全不自 然了。拉萨与别的大都市没有太大区别,纳木措湖边沿岸的彩衣牦牛等等都与自 然相去甚远,淳朴就更谈不上了。每个旅游景点都有藏民在厕所门口收钱,两块 钱一次。没有人派他们收,就是自己在那里设一道卡,硬收钱。他们只负责收钱, 不负责打扫厕所。所以厕所还是原生态,但收费已经与现代化接轨。卖假货的人 也不少。提出这些现象不是说西藏到处都如此,只是提醒那些把西藏想象成原生 态的人要有心理准备。有人说必须要远离旅游景点,到真正的藏民家才能看到淳 朴的民风。对我们这些只逗留很短时间的匆匆过客,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有一点估计与古时候相比变化不大,那就是庙里念经的喇嘛。我曾经在一个 庙里与一个18岁的喇嘛聊了十分钟。我问他,成天在这里念经有没有感觉无聊。 他说他们每天都要修课,学很多佛学的理论,一点都不无聊。我说,如果允许你 到外面世界去享受现代生活,你去不去?他坚定地说,不去。他竟然开始教育我, 说我太肤浅,只看到今生。在佛学里,今生实在是太短暂了,他们更看重的是来 生或永生。整个西藏行,我不止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的思维与当地人的思维不在 同一个维数上(第一次感觉到思维的维字真是妙啊)。从这个角度来说,西藏的 环境虽然已经与从前大不一样了,但喇嘛的思维还停留在远古。   再说一下内地对西藏的援助。援助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条条马路、一栋栋高 楼、学校、宾馆、水库等等都是在内地的援助下建起来的。可是,我个人认为这 些援助缺乏长远的跟进措施。马路是用来开车的,学校需要人教课,宾馆需要人 管理、工作等等。但是,从我的观察看来,出租车司机基本上都是汉人。宾馆的 服务与管理也基本上都是汉人。据说是因为招不到合适的藏人。因为他们的生活 习惯与文化,不太适合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工作规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 人以渔”。内地人援助搞好了基本设施,相当于授人以鱼。如果不让他们自己管 理运作就没有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管理工作不知道是招不到藏人还是不愿意招, 总之目前这种现象最后只会加深汉藏矛盾,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司机(陕西汉人) 对我们讲了不少。要做长远打算就必须解决些问题。   最后再说一下到西藏旅游的事。从西藏回来后我被问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 西藏行值不值。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价值观不同,值不 值的问题就没有准数。首先是高反这一关。我有一个朋友去过一个海拔四千多米 的地方(不是西藏),高原反应强得一塌糊涂。她说打死她也不会再去一个海拔 高于四千米的地方。对这类人来说,西藏绝对不值得去,因为要去好些海拔五千 以上的地方,高反更严重,死人的事也时有发生。其次就是西藏的文化、景色在 你心中有多少分量。从我个人来说,如果把西藏与中国其它各地的风景放在一起 做比较,我觉得可以排前十名。但从文化的角度来排可以排前三(因为别的地方 基本上都是汉族文化,没有西藏的独特性)。综合可以排到前五。单从综合指数 来说很值得去。但是,一个高反就打退一大帮人。另一个对我来说更严重的问题 是效率问题。我们的旅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花在坐车上,坐车的时间远远 大于观光时间。我前面说过,从高反的角度来说,去西藏要趁早(年轻)。但是, 从效率来说,去西藏还是可以再等一等。所以,对“值不值”的问题我不直接表 态。先看一看我这篇游记。看完之后对目前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自己做判断去 还是不去。   我们去的时候,拉萨到林芝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要修通了。如果多一些这样的 高速公路,再少一些奇葩的速度限制,效率可以提升很多,那个时候再问我这个 问题,我就会回答说西藏行绝对值。   模仿文成公主的歌词来结束这篇游记:   说去就能去的地方是远方,想回就能回的地方是故乡。   2015年9月5日 ◆            西藏行之前的序曲                ·万精油· 一、西宁   内地人到西藏首先担心的就是高原反应。据说坐火车可以逐渐适应,反应没 有乘飞机直接进藏那么强烈。而且,青藏铁路风光无限好。所以,许多人都建议 从西宁坐火车进西藏。与几个同学商量后,觉得这是经验之谈,可以采纳。于是 从北京直飞西宁。事后发现这两条所谓经验之谈都有商榷余地,这是后话,下面 再谈。   波士顿——纽约——北京——西宁,包括转机,从家到酒店一共28小时。由 于倒时差,第二天很早就起来了。沿着宾馆前的一条大街信步游走看街景。西宁 市容不错,而且很干净,空气尤其清新。不好的一点是几乎每过一个街区都会碰 见要钱的人。看他们(她们)的身体状况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但却选择乞讨。   事前研究过了,西宁的主要看点是塔尔寺。由于时间太早,许多地方都没有 开门。8元钱在路边小店吃了早饭,20元钱理了个发。走走停停到长途车站时已经 10点过了。买车票前问了一下,25公里的路长途车要走一个多小时,但出租车就 快多了。正准备去找出租车,就上来一个出租车司机主动问我去不去塔尔寺。我 问多少钱,他说10元。我大吃一惊,怎么可能这么便宜。上车后才知道还有别的 人拼车。4个人每人10元,总共40元。出租车很快,40多分钟就到了。   塔尔寺比我想象的大很多。这是一个庞大的庙宇群,大的殿堂有几十个,院 落上千,房间近万,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寺院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 喀巴的诞生地。后来到西藏才更多地了解到,由于现在西藏的佛教以黄教占主导 地位,所以宗喀巴的地位很高。我们现在知道的两大活佛达赖与班禅都起源于宗 喀巴。一世达赖与一世班禅都是宗喀巴的弟子。所以,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六大 圣庙之一。   我是散户,没有跟团,参观比较随意。想看的地方就多看几眼,听到旁边别 人的导游讲解不错就蹭着听一会儿,不想看的地方就快速走过,两小时左右就看 完了。下山刚出门就有出租车问要不要回西宁,这下我有经验了,马上上车。副 驾驶位置上已经有人了,后面是空的。司机说再拼一个就走。我不想耽误时间等 人,正想说不用拼车了,另一个人的钱我出。就见路对面走过来一个美女。这不 是现在通常见到女生就称美女那种美女,而是明星级别的美女,有眼睛一亮的感 觉。美女问司机是不是去西宁,司机说马上上车。这下好了,与美女拼车,40多 分钟就好过了。   简单问候以后发现美女是西宁本地人,我就开始向她了解当地的情况。我说 西宁的回民比例比我想象的大,早晨走路时满街都是回民。她问了我住的地方后 说,因为我的宾馆在东城,那里是回民聚集地。她也住那里,她也是回民。于是 我又开始问她回民的问题。我说我在街上见到的回民妇女几乎都带发罩(就是把 头发罩起来),她为什么没带?她说她在国营单位上班,别人都不带,所以她也 不带。不过,以后结了婚就会带的。我问为什么,她说头发是装饰的一部分,应 该只给自己的丈夫看。我说,我对穆斯林不是太了解,说错了请你谅解。我觉得 穆斯林对妇女不是太尊重,并举了一些例子。她说这都是我们汉人的误解。她自 己没觉得不被尊重。她们的所有行为都是自愿,没有人强迫。就像带发罩,她自 己愿意带。就这样一路上聊下来,很快就到了。司机还要拉人去塔尔寺,就把我 们扔在长途车站。我只好继续打车去旅馆,美女说她也去那个方向,而且比我还 远,继续拼车,继续聊穆斯林文化。没想到去看藏传佛教的塔尔寺却意外地长了 不少对穆斯林的了解。一个人花40元打车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但就不会有这额外 的收获,可见拼车也有拼车的好处。   回到宾馆,发现我的同学要到六点才到,我还有三个多小时空闲时间。闲着 就要睡觉,必须找点事来做。问了一下大厅服务员,说是附近有一个马步芳公馆 很值得看,而且步行不到10分钟。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看一下吧。   马步芳是解放前的青海王,在青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从他爷爷为清王朝干 活开始,他们马家就是青海的第一霸。传到他那一辈又有了发扬光大。马步芳在 蒋介石那里得到重任是因为他几乎全部剿灭了西路红军。据说西路军总指挥徐向 前是要着饭回到延安的。   以前听说过马步芳的名字,但了解不多。他过去的公馆被改成博物馆,参观 时又有了更多了解。成都附近的刘文彩庄园也改成了民俗博物馆,看来这是全国 通例。马公馆的一个特色是大。院落一个接着一个。还专门有女眷楼,副官楼等 等。有一个玉石厅内外墙都是用玉修建,奢华之极。他喜欢收集根雕,院内到处 都是其收藏品。最有特色的是一个孔雀开屏似的树根,包括椅子在内全部是一个 整体。   晚上其他的同学来了。吃过晚饭没地方去,看见广告说有大型文艺节目《西 部风情》,于是兴致勃勃地去看。结果是大失所望,基本上就是一个放大版的二 人转,完全是走低级趣味的路子,几乎没有亮点。正好我在倒时差,直接就在剧 场里睡着了。 二、青藏铁路线   到拉萨的火车是下午一点过。第二天上午又在西宁转了半天。几件小事给我 感受很深,坐出租不小心给了两张10块,司机主动找回来。东西忘在餐馆里,过 了半小时去找还能取回来。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好几件,给我的感觉是这里民风 很淳朴。   淳朴的民风到火车站嘎然而止,车站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大兵。而且持美国 护照的人要特别检查进藏证。感觉比国际海关还严格。   西宁火车站很大而且气派。不过,去之前有人告诉我们说这是全国最大的火 车站,感觉它还当不起这个“最”字。   火车站气派,火车也不错。我们的卧铺车厢收拾得干净整洁,厕所也没有太 重的味道,完全可以接受。同卧铺间的还有另外两人。一个当过兵的小伙子,主 动帮忙放行李,感觉人很不错。另一个是20岁左右的小姑娘。大概是昨天在西宁 遇见的女孩太漂亮,造化主想平衡一下,今天这位是另一极端。本来,只要说话 有趣,长相不是很重要。但这个小女孩讲话不太着调,上铺的公共行李空间也被 她占掉一大半。所以我自己也与昨天的讲话量平衡一下,基本上没有讲话。   没有美女有美景也行。从青藏铁路进藏的第一优点据说是沿途风光无限好。 凉州词里“葡萄美酒夜光杯”写的西域边寨风情应该就在这一带。可惜事实与传 说完全脱节。窗外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虽然牛羊不少,但因为季节不对,草还没 有长起来,“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色仍然只是传说。又说火车路过青海湖,风 景不错。可是火车过青海湖不停,在车上只能看见远处一滩水,没有任何观赏性。 最后就是可可西里。且不说可可西里从车上看不出其风光,我们甚至连它的影子 都没有看见,因为是晚上经过那里。所以,青藏铁路风光优美的事在我这里完全 不成立。   没有风光可看,又要坐22小时,只好自己找事情做。几个同学拱猪,一轮下 来到了晚餐时间,于是到餐车进餐。4人一桌是300元。那菜在外面是绝对不值 300元的,但考虑到火车上货源来之不易,300元可以接受。大家暂时没有什么高 原反应,食欲很好。一桌菜被吃得干干净净。一张照片发到同学微信群,大家称 之为国外回来的饿狼光盘族。   前面说大家还没有什么高原反应,似乎是验证了走青藏铁路的第二个优点, 海拔逐渐上升,可以逐渐适应高原反应。但是,这个优点要成立必须依赖一个假 设,那就是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逐渐上升。西宁海拔2600米,拉萨海拔3600米。 如果铁路逐渐上升,22小时后,不知不觉就升了1000米,当然不错。实际的情况 没有这么理想。从西宁到拉萨,必须要翻过唐古拉山,海拔5千多米。而且一翻 就是3个多小时。等于是有三个多小时在5千多米的地方呆着,这比拉萨还要高很 多,许多人都受不了。前面过格尔木车站,大家都兴致勃勃地下车去照相留念, 后面到那曲的时候,下去的人就很少了。   翻唐古拉山的时候正好是在夜间,大家有反应都睡不着。虽然列车长广播说 火车会供氧,但似乎帮助不是很大,我们整节卧铺车厢没有听说有人睡着了。直 接的结果是第二天到拉萨的时候头昏脑胀,情况比坐飞机直接飞拉萨还要糟糕。 所以,走青藏线可以逐渐适应高原反应这一条也不成立。   事后看来,最好的线路应该是先到林芝。那里号称西藏小江南,到处一片绿 油油。氧气丰富,两千多米的海拔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从那里再坐车去拉萨, 虽然要翻一座五千米的卡拉山口,但时间不长,还没有什么感觉就过去了。我有 同学就走的是这条线路,感觉很好。 【注】 万精油的文章原发于微信公众号并附有大量与文字配合的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_rRBRirZsGnDFfhZoMxfHQ ※※※※※※※※※※※※※※※※※※※※※※※※※※※※※※※※※※※ 本期编辑:程鹗 本期校对:方舟子 审 稿:程鹗、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