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5/10(第二六一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8.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八月桂花的黄昏                  § 张雪昆:八月桂花的黄昏      §    ·张雪昆·                  § 【网讯】             §                  §   八月桂花的黄昏 【牛肆】             §   古道                  §   小楼 董剑华:家有学生         §   无语的镜中人 周 宏:谁造谣,造了什么样的谣  § 张世普:人性之惰         §   莫说苍山不变                  §   莫说红颜已老 【丝露集】            §   谁能寻得回                  §   跳动在往事里 刘星元:大地契约         §   那颗香气浓郁的心 紫 橦:三寸月光         §   莫说人行千里 吕夏海:一袭红裙         §   莫说乡愁似火                  §   谁能留得住 【网里乾坤】           §   奔向远方了                  §   那个黑如黑夜的背影 树 玄:基因决定论还是爱情决定论 §     ——评王攸欣先生的    §   苍山不变       “《红楼梦》根要”  §   红颜已老 苦丁山:巴斯德(3):微生物致病 §   当一切平静            学说    §   看八月桂花的黄昏 林约西:《金薯传习录》很可能是一 §     本伪书          §                  § 【网萃】             §                  § 潜心楼:中医和“鸡毛”      § 谢文盛:Ham know-what       §                  § 【网讯】∽∽∽∽∽∽∽∽∽∽∽∽∽∽∽∽∽∽∽∽∽∽∽∽∽∽∽∽∽∽∽ ◆ 第四届“PSI-新语丝”网络科普奖评选将在本月月底截止,投稿请寄: 国内:xinyusi@yahoo.com 国外:editors@xys.org ◆ 《方舟子自选集》新版改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签名版附赠一张藏书票, 请到语丝书屋淘宝店购买: http://yusi.taobao.com 【牛肆】∽∽∽∽∽∽∽∽∽∽∽∽∽∽∽∽∽∽∽∽∽∽∽∽∽∽∽∽∽∽∽ ◆ 家有学生  ·董剑华·   孩子上小学时,我在偏远的乡村工作,每天天不亮离家,天擦黑才回家。妻 子一个人带孩子,上学呀、做饭呀,受尽了折腾。孩子上初中后,我调到家附近 工作,这才深切感受到家有学生的酸甜苦辣。   早上尤其是冬天的早上,孩子上学使人愁。天黑乎乎伸手不见五指,人们睡 意正浓。可闹钟响了,一遍一遍的,惊心动魄。我这人熬夜还行,但早起很难, 这个点儿向来睡得死,那么闹腾就是听不见。即使偶尔被吵醒,也是顺手关掉, 不再管它。可妻子起来了,为了不影响我,她没开灯,轻手轻脚摸索着穿好衣服, “噔噔噔”就去了厨房给孩子准备早点。   早餐是最难弄的,整多了怕孩子吃不了,少了又怕没营养,她就变花样。今 天热包子,明天炒小菜,后天打豆浆、煮鸡蛋。总之,不让孩子吃腻,是她孜孜 以求的目标。一切摆上餐桌了,她这才千小心万小心去唤醒女儿,生怕她每天第 一眼不开心。   做午饭像是在打仗,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妻子要按时下班不早退,还要在 两小时里让孩子在家吃好,并且保证一年四季里每天孩子有二三十分钟的午休时 间。这是一个很难兼顾的命题,一般家长都会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搪塞过去,“在 饭馆一吃,省时省事”,或干脆“吃简单些,下把挂面、煮包泡面,要不买些面 条回家煮。对付一下。晚餐再好好吃。”要不就是让孩子在学校吃食堂。   可我家孩子却从没被这样凑和过。中午一下班,妻子就匆匆忙忙一路小跑着 回家。那些菜是大清早她就买回来,又摘好洗净的,面团也是清早上班前就和好 的。一到家,她就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起来,锅碗瓢盆“叮叮当当”作响。再闻, 满屋子饭菜飘香;再看,几样拿手好菜已出锅。   当然,在这争分夺秒的午饭“战役”中,我不能当看客,因为我是孩子老爸 呀;我也不敢当看客,妻子的“牢骚”这些年可是越练越有杀伤力了,我怕她喋 喋不休,更怕她委屈的泪花。我也是挽起袖子,竖起耳朵,跟前跟后地干着,直 到打扫完战场。   看着一进门就直喊“饿死我了!饿死我了”的孩子此刻头也不抬,津津有味 的吃相,妻子就像一个胜利者,是那么地骄傲、那么地满足。尽管她吃的总是锅 里最后一碗。   晚餐相对简单轻松一些,两个小菜,一锅稀饭,就把孩子吃得脸色红润,心 满意足。即使这样,妻子也是要花很多心思在上面的。饭桌上,她往往会不由地 征求并宣布一下第二天的食谱。尽管我答非所问,只管往嘴里塞东西,但孩子总 会以夸张的表情回应她,那一脸的期待和憧憬,让妻子看得简直要陶醉了。   妻子身体比较单薄,小病时常有。为了保证父女俩顿顿吃好,不无故“停 业”,这几年,她坚持锻炼身体。早上一次,傍晚一次,慢跑、快走,有时我都 有些坚持不下来,干脆赖在床上装睡,不陪了,可她照样。看着操场上精神抖擞 的她,我莫名地感到一种幸福。   孩子是个有心人,她在作文里情不自禁地写了妈妈的故事,得到老师的推荐, 后来在省级报纸上刊登了。当同事拿着报纸兴奋地给妻子指着看时,妻子幸福得 无可无不可,手都不知放哪儿好。是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大了,知道 疼妈妈了。   孩子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稳定,总保持在前列。这让妻子很欣慰,当然 我也打心底里自豪。孩子上高中后,妻子一边在照样忙碌地做饭、洗衣,一边却 生出一些担心来:两三年后孩子一上大学,家里没了学生,俩大人的饭可咋做呀?   这母女二人,是我生命里最重地挂牵,我为他们辛苦着,她们让我幸福着。   这,也许就是我们普通人想要的美好生活。 ◆ 谁造谣,造了什么样的谣   ·周宏·   凤凰资讯发表了一篇来源于中国网信网的文章《郑州晚报微信官方账号因传 播涉天津谣言被关闭一周》:   13日下午,郑州晚报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涉天津市不实消息,造成恶劣影响。 经网民举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成广东省网信办依法对郑州晚报微信官方 账号作出关闭一周的处罚。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加大对网上各类谣言 的打击力度,目前已要求北京市网信办依法关闭@六撮一周、@香港日报社、@抨 击大哥等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账号。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希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账号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自 律,并提醒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上传播秩序,不造谣、不传谣。欢迎广大网民积 极举报网上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举报网址:www.12377.cn。   单从此短小精悍的打击谣言檄文里,我真看不出那个官方账号发布的“不实” 消息是否为谣言,因为它省略了这个消息的具体内容。这种情况下,我不会急于 表态。我得查一查不实消息是什么,真实消息是什么。在弄清谁真谁假的情况下, 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不造谣、不传谣”。我查了半天 也没查到这个造谣的官方微信到底说了啥,自然不敢断定究竟是哪一个在造谣。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我一样谨小慎微,此文发表刚一小时,就有网友在 下面发表如下评论:   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中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难以阻挡,他们知道这个民族是 不可能被征服的,但是却可以被自己人内部瓦解。所以最近我们都能看到网络上 出现大量言论亲美日欧、种族分裂、省份攻击,他们意图很明显是要通过网络在 民间制造矛盾来涣散人心、分裂我们。这是现代战争的一部分,如果你做不了上 阵杀敌的英雄,那就做一个明辨是非的智者!   我感觉这种评论就带有明显的造谣传谣特色。第一句主语“很多国家”不确 定,导致“意识到中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难以阻挡”成为标准的无稽之谈;而 “他们知道这个民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把中国和“很多国家”放在彼此敌对 的位置上,让“很多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成为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却可以 被自己人内部瓦解”这种草木皆兵的表述,充分发挥在一个自以为不可能被征服 的民族内部制造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作用;下面列举种种标签式论据,则像帽子 工厂倒闭之前的清仓大甩卖,“亲美日欧”、“种族分裂”、“省份攻击”,哪 一顶帽子不足以把你从头罩到脚?我怎么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制造矛盾来涣散人 心、分裂我们”呢?最后还说什么“如果你做不了上阵杀敌的英雄,那就做一个 明辨是非的智者!”,“明辨是非的智者”那么好做么?靠看谁的拳头大举手表 示“捍卫”或“打倒”就能做到吗?   两天后,此评论下方推荐数已达到853。一呼唤“做一个明辨是非的智者”, 就来了这么多“明辨是非的智者”,我倒要看看,还有多少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 想征服这个不可能被征服的民族? ◆ 人性之惰  ·张世普·   公元79年,坐落在亚平宁半岛西海岸那不勒斯湾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炽 热的火山岩浆和火山灰,迅速将山脚下的庞贝古城掩埋,生活在这个古罗马古城 中的大量居民死于这场灾难,而那时,庞贝是世界上最美丽繁华的城市之一。   有多个导演把这场灾难拍成电影,从不同角度观察末日来临时的人们。每个 电影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不同时期的观众们都对这个题材的电影表达了极大的兴 趣。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没有逃出城避难,竟然选择在痛苦的挣扎中等死?也许有 人会说,火山喷发来的太突然,所以才导致那么多人死亡。但是实际上,早在17 年前,即公元62年,庞贝附近地区的其他火山群就曾爆发过,毁坏了许多建筑物 和雕像,600多头羊被活活埋在地下。这次爆发两天前,火山向天空喷出滚滚浓 烟和冰雹一样的碎石块。宠贝古城出现井水干涸,泉水不再流动的现象,城镇上 的牛羊等家畜也惊慌不定、四处乱跑。然而,很多人仍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严重 性,当发现火山碎屑将整个庞贝城笼罩时,悲剧已无可挽回。   庞贝城拥有能容纳足够容纳全体市民观看的竞技场 30家烤面包房,60家妓 院,100多家酒吧,3家公共浴场,还有用于交易的步行街,可容纳5000人的剧院; 而在街道边的小酒馆里,墙上到处画着浑身挂满葡萄的酒神。过度的安逸享乐松 弛了人们的警觉,陶醉在繁华中的人们,不愿意相信庞贝古城的末日即将来临。   当种种问题就在眼前,要么改变,要么面临淘汰,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绝大 多数人会选择改变,而当种种改变是一种循徐渐进的方式时,很多人会慢慢的默 认这种变化,而且会随着这种变化而产生本质性的变化。丧身于宠贝古城中的人 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灾难无动于衷,也做了很多补救措施。但是由于沉浸于安 逸之中,心存侥幸,舍不得放弃,幻想眼前的灾难是最后一次,一步一步逐渐适 应了灾难来临时的状态,最终丧身火海。   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是大多数人的通病。纵观古今,类似于庞贝古城的悲剧 数不胜数。这就说明人性之中确实存在的一种弱点。为了眼前一时的安逸,不愿 正视危险,而心存侥幸,找出种种理由为眼前的安逸辩护,幻想可以改变不可抗 拒的自然法则。危险过后,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开始营造惬意舒适的生活,慢慢 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当灾难降临时,想摆脱这种局面,却已无力挣扎、无法逃脱。   祝一生幸福! 【丝露集】∽∽∽∽∽∽∽∽∽∽∽∽∽∽∽∽∽∽∽∽∽∽∽∽∽∽∽∽∽∽ ◆ 大地契约   ·刘星元·   大地若要养活一个人,势必要吞噬一个人。这是土地和祖先签下的契约。   古老的契约,被祖先刻进了骨头里,然后伴随着家族的繁衍、扩散,不断裂 变成无数枚小芯片,植入到子孙们的骨头里。这隐藏在体内的永不退色的胎记, 就是一个家族最为高贵的标志。   作为签约者的子孙,在大地之上生活,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契约的存在。放 眼三界,我们渺小如微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比微尘更加渺小,更加脆弱, 更加不堪一击。我们有着比微尘更为繁琐的需求,这是我们作为人类这一生物群 体来说活着的依靠,也正是这依靠,成为了直击我们的致命弱点。   与大地签订契约,是祖先和大地彼此的信任和妥协。我们有着大智慧的祖先, 凭借此为我们在大地上生活寻求到最严丝合缝的理由。   我们背负着神圣的契约,像背负着祖宗,虔诚而有序地活着,从来都没有出 现差错。   当然没有出现差错——祖先在传授给我们契约的同时警告过我们,当签下契 约的我们一旦背离了约定,必然会走向覆灭。   契约就是我们的圣经,它的光辉甚于太阳。只有在契约的照耀下,我们才有 资格梳理自己的生活。   我们卸下黑暗,开始在大地上修建房屋,合众人之力,将地基打得足够深, 深到似乎能探到大地之心,再从大地上搬来石头、扛来木材和毡草,筑成房屋。 然后,我们在房屋构成的村庄里驯养从大地上搜刮来的牲畜和禽类,在房子里安 放下自己的灵魂和祖先的牌位,以示扎根的信心和决心。   原野之上,我们借助铁木之器,撕开大地厚重的皮肤,借助它的血肉,豢养 自己赖以生存的草木。小麦、大豆、高粱、稻子、花生、谷子……我们按照大地 的吩咐,为这些高贵的草木命名,所有的草木都在大地上落地生根,并将延续大 地赐予的姓氏。我们由来已久的对草木的虔诚,就是我们对于土地的虔诚。   土地从来都不辜负我们的敬畏,它用最肥沃的肉来培植草木,用最纯粹的血 来滋润草木,以恰到好处的力气,抬高这些被我们称之为粮食的草木。草木们每 高一截,我们的虔诚也跟着高一截;草木们每壮一分,我们的虔诚也跟着壮一分。   遵照约定,我们等待大地赐予的丰收。兼带着在村庄生儿育女。   在等待的日子里,有些人还要抽出空闲去一次远方。出发之前,他们将以牛 羊之祭献于大地,祈求一路平安。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会成为一方土地的开拓者, 他们随着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向走去。没有路,他们就用脚步试探着在大地柔软 或坚硬的腹地上一步步向前行进。走累了的时候,大地会扶着他们的影子,支撑 着不让他们倒下。他们会穿过丰草地、穿过戈壁滩、穿过众多的河流或跨过众多 的山岳。他们有的会走到不想再往前走了,就折回来;他们有的会一直向前走, 直到把自己走丢。他们中的某个人会走进一个陌生的村庄,爱上村庄里一个陌生 的寡妇,让寡妇为他延续子嗣。他们中还有一个人则会爱上另一片无人耕种的土 地,并和那一片土地签下契约。   这些远行的人,有些会滞留远方,永不回来。有些则会惦念着自己在大地上 种下的庄稼,风尘仆仆地回到村庄。   等他们从远方归来,庄稼们已经成熟。   庄稼成熟的季节,空气都是香的,香得土地都柔软起来,香得河流都缓慢下 来,香得云彩都探出头来。我们的道路铺了起来,我们的木排车造了起来,我们 的牛马也肥了起来。我们驾着车扑向大地深处,又驾着车从大地深处慢吞吞地向 着村庄走来。马车之上,是庄稼们构成的缓缓移动的山丘。   房屋与房屋之间,村庄的空地上,被高高地垒起来的庄稼们,它们的呼吸此 起彼伏,显得生机勃勃。我们多想在此刻深情地感激大地,感谢大地给予我们的 慷慨馈赠,但我们内心的甜蜜已经疲惫得说不出话来。   但我们相信,我们内心的感激,大地一定会一一记录在案。因为,大地有灵。   大地有灵。在世间活着,所有的事情都逃不出大地的耳目。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湖泊安稳如镜,与天空构成不朽的对峙。对峙之间,是 花鸟鱼虫肆意的存在;对峙之间,大地与天空彼此暗生爱慕。那高傲的天空,沉 醉于大地幽深而广阔的眸子,有时,它会趁着大地不注意,将自己抛到湖泊中沐 浴,顺带着梳洗一下被叫作云彩的罗衫。面对钻进自己瞳孔里的女子,面对自己 爱慕的女子,大地尽力憋住自己的呼吸,但偶尔仍会颤动一下内心。慌乱的内心 一旦牵动湖面,天空必然会迅速转身,窜回高处。   风是大地的耳朵。在大地那里,没有什么秘密可以称得上是秘密。风无处不 在,它们躲在草木之下,躲在天空之上,躲在房梁之间,伺机而动。每个人说过 的话、做过的事,大地都将知晓。夜幕降临之后,众生各自归位,大地总是会借 助各式各样的风,巡视自己的领地。那些风,有时会挑起一场野火,有时则会掐 灭一个履行完契约的人的呼吸。   鸟是大地的嘴巴。鸟翼擦过天空,就是大地对天空的亲吻。鸟儿跳在植物上, 就是对植物的抚慰。鸟儿与我们对视,必是大地有什么要紧的话想要告诫我们。 自祖先以来,我们总是将鸟的鸣叫视为另一种生物的言语,再抬高一点,我们诗 意地称之为“天籁”,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些鸟儿唱起歌,其实是大地对世界的 一种言语表达,这歌声里,有热爱、有警醒、有悲伤……这看似简单的歌声背后, 往往关乎着我们尚不能领悟的自然和哲学问题,我们很少去认真聆听。   生物学告诉我们,万物源自水。祖先们却告诉我们,人类来自大地。我们的 母胎就是大地,我们的颜色就是大地的颜色。因此,人类的每一种宗教,它们信 仰的核心,最终都必定指向大地。而巫师,作为宗教的守护者,就是大地在人世 间独一无二的代言人。   在鲁南,作为大地的代言人,巫师随意地散落在各个村落,行使着没落的部 落长老的职责。他们几乎是清一色的老人,每一个都行将就木的样子。但是,他 们一旦扣上了具有象征性的面具,整个人就活了。   那些戴着神秘面具身份高贵的巫师,他们在向大地禀告我们的敬畏和感激— —播种或丰收之际、灾难或欢悦之际,他们都会在大地上跳起粗犷的祭祀之舞, 他们像一支支远古的鼓槌,敲打大地这一面神圣之鼓。他们强壮而有力的步伐, 把我们的心肺都快要踏出来了。   大地一定感知到了我们的虔诚。原野之上,把火埋进大地的人已经远去。大 地养育的另一场火正在地下向上探头,它将随着鼓声窜上来,烧红远处的天空, 以为回应。在此之前,我的祖先相信,那代表人类文明的第一把火,就是来自大 地。就像我们来自大地一样。   我们终究会成为人世间的一锨土,这将是我们活着的证据。并且,我们还将 以土的形式和大地一起继续存活。   来自土,又化为土,这是宿命。而走向宿命,这是一件多么庄重的事。这也 正是死亡的仪式远比新生要繁琐而肃穆的理由。那些与大地完成契约的祖先,他 们毕生圆满,他们心无挂碍,他们已把吃过的粮食还给大地,已把走过的路还给 大地,他们还要把自己还给大地,完成一个诚信的守约人应当完成的约定。   这些完成契约的人,他们的一生伴随着棺木,被高高地抬起。在长跪于地的 子孙们的仰望里,他们从村庄出发,穿过河流、跨过山岗、途径草木,去往大地 的腹心,最终与大地融为一体,抬高大地,并成为大地。   活着的人从墓地前转回村庄,继续生儿育女,继续恪守着祖先和大地的契约。   我们翻耕大地的时候,偶尔会翻出一些骨头的碎屑,再过些年,它们将会腐 烂,最终无迹可寻,而新的骨头碎屑,将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我们整理草木的 时候,也总是会握到死去的祖先们的呼吸,那些悠长而安稳的呼吸,比他们生前 还要和缓,这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欣慰和思念中。   我们活得丰盈而滋润,这是祖先们的庇护。在一场农事收割之后,在下一场 农事到来之前,我们总要怀揣着敬畏之心,祭拜与大地长存的祖先。   祭拜祖先,其实就是祭拜大地。   当我们虔诚地祭拜祖先的时候,是大地接受了我们的膜拜。 ◆ 三寸月光   ·紫橦·   深夜,火车在飞驰。   火车咣当哐当,敲打着铁轨,极有节奏感。   原本四个人的包厢现在就安丽一个人,安丽拉开车厢的窗帘。夜色如浓稠的 墨砚,深沉得化不开……偶尔经过站台或城市,才看见稀稀落落的灯火,下弦月 在厚重的云层时隐时现。   安丽喜欢火车,喜欢把火车作为出行工具,坐在火车上,听铁轨敲打的声音。 特别是在夜里,咣当咣当……声音由远而近,好似平静的夜里有无数暗涌激流。 在冲击,跳跃,出逃。对,出逃。安丽喜欢这个词。   安丽小时候和奶奶住在靠近铁路的旧房子里。   那是一间破旧的两层楼,一楼摆放着杂物,二楼住着奶奶和安丽。   奶奶年老且沉默,每天天刚亮就去铁路边捡丢弃的垃圾,饮料罐,塑料瓶子, 旧书旧报纸。也会摘一些时令水果去小站卖。   安丽放学后经常和奶奶沿着铁轨走,捡一切可以利用的废品。火车经过时, 带来一阵巨大的冲击力,火车像风一样飞驰,在风中发出长啸。安丽喜欢这种感 觉,喜欢风,喜欢火车巨大的冲击力,喜欢像风一般的自由,喜欢这种带有野性 的快感。   这里原本是一个安静落后的小镇,自从通了火车后,整个小镇都烦躁起来。 有人走出去,也有人走进来。有落魄返乡的,也有衣锦返乡的。   赵楠就是那时候进来的。安丽每天晚上坐在窗台上,都能看见他家的灯光。 二楼的灯一亮,安丽就知道赵楠一定会出来。他出来以后就一定会来找她。   果然,赵楠耷拉着脑袋出来了。安丽笑了。她每次看见赵楠耷拉着脑袋在昏 暗的灯光下走都特别开心。街灯将他的影子拉的又瘦又长。他忧伤的眼睛时不时 仰望天空,有时候叹气,有时候狂躁。他有着浓密微卷的头发和干净修长的手指。   每天放学,安丽总是一声不吭地跟着赵楠后面,赵楠也不回头看她,只是低 着头默默走着。   小镇很小,只有一所中学。安丽上初一那年,见到了赵楠,赵楠是插班,很 少说话,成绩却很优秀。却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邱健那时候在班上是霸王,他爸爸在镇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应该算是 最早出去的,发了一笔财又回来。嘴里经常叼着一根牙签,好像牙缝里的肉永远 也剔不干净。每天挺着个大肚子,耀武扬威的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他的儿子大概 也和他差不多,圆墩墩的胖脸,和粗壮的四肢。   他和赵楠是怎么打起来的?现在想起来,大概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念考试的成 绩,赵楠又是第一名。邱健在后面跟了一句。   “你妈就是一婊子,有什么可得意的。一个婊子的儿子再优秀有什么用?你 妈天天和不同的男人睡觉,你爹还不知道是哪个呢?”   赵楠听到这话,面色赤红,拳头愤怒的快要爆炸。   邱健丝毫无视他的愤怒,继续发布演讲:“每天晚上,他妈就在家和不同的 男人上床,他们家二楼就是嫖客接待中心,一个个男人排队要和他妈上床呢。昨 天晚上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呢。啧啧!你们想,六十多岁的老头啊!”邱健 一边说一边挤眉弄眼的做手势。哈哈……围观的同学发出猥琐的笑声。   “邱健,老子揍死你,让你胡说,你他妈的就是一人渣,泼皮无懒,你不是 人……”   赵楠狂叫着扑向邱健。一拳打在邱健的右腮边,顿时满嘴血流,邱健不知道 狂怒的赵楠打架这么厉害,顺手就抄起一把凳子劈过去,被赵楠接住,借力砸在 他的脑袋上,邱健停了一下,感觉脑袋上好像有什么液体流了下来,流到嘴角感 觉咸咸的,又感觉同学们正惊恐地看着他,有胆小的女同学终于忍不住的了: “大声喊叫,流血了,杀人了。”   邱健晃悠悠地坚持了一会,终于倒下了。   邱健妈当晚就带了人,砸了赵楠家所有玻璃,赵楠家的玻璃瞬间就像冬天挂 在屋檐上的冰溜子,咔嚓咔嚓往下掉。邱健妈一边骂一边砸。   “臭婊子,我让你卖,我让你卖。我让你儿子打我儿子。早看出你是个骚货 了,看看你那个骚狐狸精的样,啊呸!”邱健妈用力地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腰 细屁股大,还穿高跟鞋在大街上招摇,你扭给给谁看,还不是想勾引男人晚上往 你屋里跑。当初要不是我家当家的可怜你。孤儿寡母的也没个住处,我才不会将 我家这房子租给你住呢!你个骚狐狸,就知道勾引男人……”   赵楠妈不慌不忙地走出来,冷冷地看着她说:“谁欠谁的,还不一定呢?”   赵楠妈的出现,让刚才还热火朝天的场面顿时冷静下来。   刚才还摩拳擦掌地想要大干一仗的女人,现在都哑了似的。眼睛都死死地盯 着这个美丽的女人,修长的身材,凹凸有致,夜风也不安分,吹起她碎花短裙, 露出性感白皙的大腿,无比撩人。   邱健妈见现场突然安静下来,脸上气的青一块,紫一块。赶紧拉在一旁观望 的邱健爹上来,连哭带闹的说:“你让她滚,让她滚……你还是不是个老爷们! 让她儿子欺负咱家儿子。你让她现在就给我滚,滚得越远越好。”邱健妈突然情 绪失控,撒泼起来,在院子打滚哭闹。   “你个没良心的,你是不是和她有一腿?要不然怎么你前脚回来,这个女人 后脚就跟来了。你说,你说。你去山西这么多年,是我在家伺候老的,拉扯小的。 你现在有钱就变心了。你个没良心的……”   那一天,赵楠没有回家,他和安丽并排坐在阁楼的窗台上。和往常一样,静 静地看着自己的家。他的手掌有一道深深的伤痕,在和邱健打斗中被凳子上的钉 子扎伤,安丽替他包扎好伤口。可是她无法医治他心里的伤口。   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让小镇的人紧张不安。   后半夜,小镇才安静下来,朦胧的月光照在窗台上,照在他们的脸上,衣服 上。月色中赵楠的脸上惨白。他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牙齿将嘴角咬出深深的 血印。   他沉默了好久,才开口说话。   声音呜呜咽咽,就像快要绝提的江水,所有的泉涌都在体内不停的翻涌。 “我妈妈不是婊子,她不是,她是个好女人,好女人……”   赵楠嚎啕大哭起来。将这些年在小镇所受的委屈都发泄爆出……   火车在夜色中飞驰,如离弦的箭直插夜的心脏。   后半夜,火车中途停靠,对面的铺位上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位年轻的男子。 安丽看了看对面的男子,身材修长,有茂密微卷的黑发,脸上盖了一张报纸。他 修长白皙的手指真好看。手指上带着宝石戒指,款式简单却又低调奢华。他大概 是结婚了吧!他 ,婚姻幸福吗?安丽在狭小的软卧包间偷窥一个年轻男子,自 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软卧车厢冷气开的很足,安丽拉紧披肩,裹住裸露的双臂。   那是一款俄罗斯风格的披肩,价格更是惊人。羊绒双面的料子,紫玫瑰的图 案,其中镶嵌颜色靓丽的宝石,如暗夜里闪亮的星星。宽大,随意的风格和细腻 的纹路都彰显出成熟女性应有的优雅美丽。   手机响了一下,安丽拿起来一看,是吴昊的短信。   安丽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吴昊,这个人,怎么说呢?每次出行,吴昊必定会 发来短信,无非是看好包,注意安全,别睡过站了,什么时候回来。及其细致琐 碎。在生活上又是个极其干净精致的男人,甚至还带有轻微的洁癖。怎么说呢?   安丽又望向对面的男子,他修长的手指真好看,指甲修理的干干净净。吴昊 也爱修理指甲,修理指甲的工具复杂又精致,全是韩国货。化妆品比安丽的还多, 占据了梳妆台的大半空间。最主要的是他有许多不同颜色的领带,每天更换。安 丽喜欢干净整洁的男人。对面的男人白衣衬衫,牛仔长裤,也清爽干净。   对于安丽的妆容,吴昊是极其挑剔的。带安丽出门前,他会半眯着眼,上下 打量,就像在欣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走一步,转身,回头。嗯……不错!   好像他关注的只是安丽身上的衣服,饰品。在那些昂贵的衣服面前,安丽不 过是试穿衣服的道具。   在安丽的服饰上,吴昊从来不吝啬,他知道这些钻戒,名牌手表,品牌衣服 都是彰显他高贵身份的象征。他带安丽参加各种酒会,沙龙,那是上流社会精英 聚集的地方。他同别人交谈,碰杯,大家心照不宣的谈笑。丝毫不理会安丽的感 受,他从不介绍她,别人亦不问。对于他来说,安丽就是他身边的一道风景,仅 此而已。   从小镇出来的女孩,在酒吧打工,认识国内知名的摄影师。   此后,在知名时尚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安丽的美妙的身姿。   黑白的经典款,暧昧的藕粉,淡雅的烟灰,高贵的雅兰……吴昊从不在意别 的男人看安丽眼中闪烁的火花。摄影灯咔嚓咔嚓,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百转千 柔。   有时候在吴昊的怂勇下,也会有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在一屋子人惊艳的 眼光中,安丽脱下外衣,露出性感妩媚的藕粉色小肚兜,下摆镶嵌有嫣红嫣红的 滚边。裸露的后背有无数男人艳羡的目光。吴昊此时是得意的,他的女人就应该 娇艳,万众瞩目。如刚剥开的荔枝,饱满,性感。在满屋子人的惊艳声中,吴昊 并不看安丽,他和其他的女人调笑,又好似故意的暧昧调情。   安丽很享受万众瞩目的感觉。她喜欢被人关注,喜欢男人眼中那种闪耀那种 火花。虽然这得意有一丝隐隐的痛。吴昊有时候会说,安丽你变了!变得有点让 我不认识你了。   可是,如今的社会,谁不变,谁能独善其身,一成不变。从小镇出来的女孩 彻底从中规中矩中跳出来,带着破坏的罪恶感。   吴昊虽然也是小地方出来的人,但是对人情世故人却很有一套。和文艺界的 大腕交流,谈吐自如,不卑不亢。滴水不漏。他出身寒微,自小就见了太多的人 间冷暖,人性幽微。现在所拥有的一起,也全是他凭着小心谨慎,慎言慎行得来 的。   除去吴昊在外交际应酬的圆滑,吴昊在领导面前也是极其会做人的。   那天,这是四月天,草长莺飞,阳光明媚。连风儿也是极其温柔的吹着。   安丽去吴昊单位附近办事,正好时间有空余。走到吴昊楼下,安丽犹豫了一 下,决定不给吴昊打电话,直接去他的办公室。给他一个惊喜。办公室在三楼, 正是午后,幽暗的大厅并没有人。大厅里的滴水观音幽绿饱满。门是虚掩着的, 只留下一道小小的缝隙。只听见里面吴昊在说话:“那个位置还请局长给我多留 意……”   安丽轻轻地推开虚掩的门,办公桌上,他正在为女上司整理衣服。虽然还是 四月天,估计是刚才太卖力,额头上已挂着许多细小密集的汗珠。女上司充满敌 意地看着她,就像所有老而绝望的女人,对年轻漂亮的女人始终充满敌意。   这个女上司,安丽是见过的,在单位的宴会上。尽管吴昊从来不介绍她。   听吴昊私下说起这个女上司。离异女人,有很深的社会背景,个子矮小,且 能量巨大。   吴昊看见安丽进来,“啊……”转而又神情自若的对女上司说:“哦,忘了, 忘了。这是电视台的记者,说好了下午有一个专访的……”   安丽是怎么逃出来的,她自己也不知道,安丽只记得那天从大楼里出来,天 空好像有一层暗灰色的布笼罩着,她被裹挟其中。安丽在里面跑啊跑啊……好像 跑了好久,后来坐在路边的花坛边大口的喘着粗气。安丽看见玉兰白色的花瓣掉 进水洼里,满是污泥。安丽大叫,恶心死了。脏死了。   再次醒来,安丽擦了擦眼角的泪。对面的那个男子显然已是醒来过的,将薄 被紧紧裹住身体,只露出脑袋,他的身体像婴儿一样卷曲。头向里面。茂密微卷 的黑发自然蓬松。   怎么会这么像,怎么会?他的头发,他修长干净的手指,他的睡姿,他修长 健壮的大腿。   多年后安丽还在想念那个夜晚,想念赵楠无助的哭喊。   第二天早上醒来,赵楠不见了,从小镇上永远消失了。有人说他提了一把刀 闯进邱健家,因为邱健家欠赵楠家钱不还。还说邱健的爸爸本来和赵楠的爸爸在 山西合伙开矿,后来矿出了事,邱健爸爸卷款逃跑,赵楠爸爸也在那次事故中出 事。赵楠妈带着赵楠四川打探才找到这里。   可是不管怎么样,赵楠还是永远地消失了。   在狭小的窗台上,他们伸出双手,掌心是满满的月光,那时候天空还是满月, 他卷曲在她的怀里 ,像个婴儿一样,在她的怀里消失了。   就像当年她卷曲在奶奶的怀里,奶奶永远地消失了一样。   那时候的天空都是满月。   她想起奶奶临走时说过的话: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就在有月光的夜晚摊 开掌心,月光三寸长,你思念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感应到的。   安丽缓缓地伸开双手,下弦月,像一滴泪滴,在夜空的眸子里打转。   对面的床上,那个男子已醒来,他的手指干净修长,对着月光摊开的掌心有 一道深深的伤痕。 ◆              一袭红裙               ·吕夏海·   高二那年,我开始能够管控自己的学习,此后成绩节节攀升。我不能确定这 是否与一个爱朝我微笑的女孩有关。此前,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都知道,学不好, 跳不出农门,必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像牛马一样圈死在一亩三分地里(那 时外出务工的机会不多)。想学好,但自己管控不了自己。摊开书本,管不住脑 袋不自个儿放电影、做白日梦;合上书本,管不住别人一招唤,身体不由自主就 跟着玩去了。猛然想起要发奋学习,但念头紧绷不了半小时就像皮球会漏气。在 六十多人的班里,我一直在20名左右徘徊,好也很难接近十一二名,坏也落不到 三十名后。从初一到高一,这个规律几乎都成立。   高二那年的春天,南方多雨。霹雳电闪,镇不住教室里的嘈杂嘤嗡。高一时 我们班还算幸运,有一个严厉的班主任刘老师。他就住在教室的下层,只要教室 里的嘈杂声一大,他就寻声上来,从窗外威严地巡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一天五 六次,谁也别想逃出他的监控。高二时,我们班有段时间差不多成了没爹妈的孩 子。原因是刘老师从我们班领走了小部分人去当文科班的班主任了,余下的人由 美女缪老师带领。同学中有谣传,美女缪老师的男朋友在香港不咋的,但缪老师 总是殷勤地送货上门,半年半年地乐不思蜀。总之,她的课大部分时间由别人代。 教室里常常像烧开的沸水。有任课老师生气地说,你们这个班是个烂瓜,你们不 学好,要烂就自个儿烂吧,别把恶劣的风气扩散到别的班,把好瓜也带烂了。 NND,这是人说的话么!怎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咱们班怎么啦,不就是没有班主 任么。还真得感谢五位逃学去卖西瓜的同学。他们被查扣,工商所通知学校去领 人。这下子我们班有幸被陈校长注意到了,高二(4)班再没人管,迟早会出更 大的问题。   陈校长一时选不出合适的班主任,急了,亲自兼任该班班主任且授物理课。 从此,我们班雨过天晴,重归秩序井然。其实这对于我未必是好事。我这人没有 音乐细胞,但记得一句歌词:“面对面两辆火车,擦肩各奔东西。”我第一次听 到这首歌是从“一袭红裙”嘴里唱出来的。或许是因为陈校长的出现,冥冥之中, 扳动了命运的铁轨,从此我们两列爱互相对视微笑的火车各奔东西。   在那个男女同学极少说话的年代,有一个女孩,她明亮的大眼睛总是奔放地 注视一切感兴趣的事,即使是男孩的目光,她也不回避。在那个大家都穿得很土 的农村中学里,她的红色背带裙系挂在白色衬衣外,显得特别鲜亮,男孩们因此 给她送外号“一袭红裙”。冬天里的针织外套,秋天里的蝴蝶衫,淡粉、淡蓝、 淡紫,都非常独特。“一袭红裙”是大都市来的,据说父母是什么高级工程师, 但离异了。从高一开始,她实际的家就是学校近旁镇上的姑姑家。兄弟俺个头不 高,衣装平平,岂敢暗生非分之想。唯一可以亮相的是物理课堂。物理老师很年 轻,对物理好的同学偏爱到了偏执的程度。他就某道难题提问,明知全班几乎都 不懂,但他故意不解答,爱前后左右点将,挨个地问。每个被点到但不能正确回 答的同学都必须恭敬肃立,静候正确答案的出现。这个年轻的物理老师似乎刻意 要让课代表出尽风头。点将到最后总是课代表(兄弟俺),只有兄弟的回答能差 强人意,让大家解脱落坐。起初那女孩只是惊奇,慢慢地敬佩,慢慢地与有荣焉。   语文课还是刘老师,尽管他不再任班主任。尽管刘老师在高一时就卸掉了俺 的语文课代表(兄弟还兼物理课代表呢。自拍!),但余荫尚在。尽管兄弟语文 成绩不能领甲,无法胜任课代表,让刘老师爱莫能助,但每当提问段落大意或中 心思想,也只有兄弟能独树一帜。作文课,兄弟的习作也常被选作范文诵读。每 当这些时候,那女孩从前排扭头朝后的目光,绝无仅有。   兄弟尽管寒酸,但慢慢也敢对视那女孩。每一次对视都是一片阳光,每一片 阳光都是一滴激素,它让我入定,脑袋不再自个儿放电影、做白日梦;它让我了 绝“尘”缘,任凭其他同学再好的玩意,也不能把我呼之即去。只有下象棋,我 每个周末还坚持在教室里下,并且下得更投入。“一袭红裙”不好意思围观,但 会竖起耳朵关注结局。每当我赢棋之后,寻视一下“一袭红裙”那个方向,总能 发现她笑颜如花。   我们是寄宿中学,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学校住。自从有了那一片阳光,我在教 室里的时间特别长。我无论在教室里呆多长,几乎总能发现那女孩同在。我们早 上六点起床,晨跑是自觉自愿的,因此参与的人不多。我晨跑时,也常能见到 “一袭红裙”。我们午间休息,响预备铃就是结束午休的起床铃。大多数同学铃 声一响,在床上滚几分钟就起身直奔厕所或教室。我听到铃声,虽然即刻应声而 起,但爱到井台提水,净脸提神,仪容不苟。因为多了这么一道臭美的工序,因 此我常在下午第一节课时迟到两三分钟。迟到两三分钟不算大事,只要礼节性地 伫立教室门前,等老师批准入座即可。每当这时,我先注视老师,等老师命令— —进来;接着扫视“一袭红裙”,总能看到她淡淡的微笑,几许轻叹,几许宽容。   白天我只敢瞥眼注视“一袭红裙”。正式的夜自习结束以后,教室电灯熄灭, 同学们可以离开。愿意留在教室继续自习的同学,必须自己点蜡,或者点油灯。 三三两两共享一具具烛光,教室里烛光蓊郁,恬静宜人。在昏暗的蜡烛余辉里, 有时我会专注“一袭红裙”,浅笑轻叹,咸与入耳。那时男女同学彼此借几分钟 烛光并不奇怪,但长时间共享烛光并不常见。我们前后隔几张桌子,有几次我幻 想能与她长时间共享烛光,终究不敢造次。“一袭红裙”到我桌前借过几次烛光, 我以为她是另类,向谁都敢借光。自觉延时的夜自习通常是从九点半开始,十点 半结束,再往后宵禁老师会勒令大家回去睡觉。同学们陆续回寝室睡觉,烛光一 簇簇熄灭,我心一阵阵怦跳。当教室只剩下咱们两具烛光时,我心狂乱得几乎无 法入定学习,只得起身离开。当我离开教室几分钟后,我回望教室,最后一具烛 光也会熄灭。   我不敢想象“一袭红裙”会喜欢我,但我知道,自己喜欢她。那年我十六岁, 分明体验到了未曾经历的感受,天净云淡,人面桃花,风笑枝头,鸟鸣花间。我 在心里暗暗自许,如果我考上名牌大学,一定娶她。我暗暗发奋,一定要考上名 牌大学。   陈校长任我们的班主任,亲自上我们的物理课。也许他注意到了我是整体滑 坡的班级中进步最快的同学之一,决定封我一点官,奖赏一下。他免掉了原正、 副班长,任命了一位各方面并不突出且从未任过班干部的同学为班长,任命我为 副班长,同时把我资深的物理课代表免掉了,改由“一袭红裙”接任。校长的手 法果然独特,没有任何“干部资历”的人一下可以当最大的班干部,物理成绩并 不拔尖的人也可以任课代表。好在陈校长上物理课并不特别给课代表制造出风头 的机会,即使要作最后的点将,他并不点物理课代表“一袭红裙”,而是点我。 陈校长选“一袭红裙”任物理课代表前,自然也是查看到她此前物理成绩的快速 进步。她被委任为物理课代表之后,物理课自然更认真。但碰到难题,她只能无 助地看着我,似乎我依然是课代表,解答难题是我责无旁贷的分内事。   课代表除了收发作业本,还有一个重任就是帮老师把课本上没有的作业题抄 写到黑板上。我粉笔字写得不好,以前当我做课代表时,总是勉为其难,啃哧啃 哧地往黑板上抄写。轮到“一袭红裙”接到任务时,她也硬着头皮啃哧啃哧地抄 写。写了半个小时,还没抄完几百个字。指酸臂疼,愁眉紧锁。那次同学们都去 午餐了,我也正要离开教室去午餐,刚从坐位上站起来,就看到她站在黑板前愁 苦地望着我,蔫蔫无助的样子。往日灵动奔放的双眼此刻写满娇羞,嘴角翕动, 欲言又止。当我走近她时,她不由自主把粉笔塞到我手上,什么也没有说。我心 中窃喜,面庞微红,但什么话也没有说,接过粉笔就替她写。她并没有立即离开, 回避其他同学猜忌,而是嘟着嘴轻叹:“陈校长干嘛要让我做课代表!”。我想 不到平日骄矜飞扬的“一袭红裙”会朝我嘟嘴,我的脸庞由微红转为微烫,希望 她快点走开,以免其他同学进来看见。可她并不走开,还歪着头傻看着说:“你 的字真工整!”我想她驱使我做无偿劳动,过意不去,只好作安慰性的夸奖。我 对自己的粉笔字有自知之明,对她的“矫情”夸奖有些慍怒,但没有勇气抗辩, 只好一言不发。“一袭红裙”看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说:“那——我先去吃饭 啦。”我轻轻地嗯了一下。往后她往黑板上抄写作业题,指酸臂疼,不再愁眉苦 脸,而是直接笑问我能不能帮她抄一下。我从不多说话,接过粉笔就抄。虽然我 未必比她写得更快更好,但两人分担,总比一个人受累好。同学们感觉到了我们 异样的默契,但也没有大惊小怪。偶然有同学惊嘘:“咦,物理作业怎不是物理 课代表抄呢。”我们只当没听见。   农村中学文体活动实在少得可怜。一星半点,以稀为贵。高二那时“一袭红 裙”不光是物理课代表,还是文娱委员。那时台湾校园民谣新鲜登陆,风靡一时。 兄弟命贱,降生穷乡僻壤,四邻之间除了偶有收音机,其他涉“电”器物并不常 见。什么收录机、音响,见都没见过,见到了也找不到开关。“一袭红裙”来自 大都市,音乐文化领先我们其他人一拍半。“一袭红裙”歌喉天赋怎样不知道, 但性情奔放,每周一次站讲台领唱台湾校园民谣十分投入。每次她在台上领唱, 兄弟那痴迷的神情——嗨,如果当时被人录下来,今天肯定没脸见人。   有一个周末的下午,教室里人虽不多,但练球的、聊天的、下棋的都有,煞 是热闹。她突然走近问我,能不能一起下象棋。此前我从未见过哪个女孩与男孩 在教室里敢如此“哥们”。我二话没说,就摆上象棋。我以为她会下,其实她是 央求我教她下。我还是多话不说,只说走子规则。她说她知道规则,但不知如何 下。我说,知道规则就随便下,不要怕走错。换了男同学,如果水平明显比我差 一截,我肯定不会奉陪。那时我心里怦怦跳,寻思她会不会也与别的男孩在教室 下棋呢,但脸上矜持得没有一丝表情。   有个晚上,教室里只剩下我们两人。“一袭红裙”问我能不能把日记给她看, 她说我也可以看她的日记。我心快跳出胸腔。我还是二话没说,把日记本交给她。 她一只手接过我的日记本,另一只手握着自己的日记本,有些不舍脱手似的问我: “要不要看?”我说今天不要。我转身离开教室,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我的日 记本里什么秘密都没写,想看尽管看。只要她默契咱们可以分享秘密,我并不急 着想看她的日记本,免得她难为情。我以为我们已经达成默契,今后彼此可以分 享一切秘密。   有天我感冒了。她说感冒要多喝水、吃药、休息。母亲教我关于感冒的卫生 常识是,“不怕呢,过几天就好了”。我把妈妈的话告诉她,她说,哪行!她通 常每周一两次回镇上的姑姑家。第二天早上我抽屉里出现了感冒药。我不知道那 晚她是否专程回了姑姑家,她姑姑在医院工作。我握着此前并没有见过的板蓝根 冲剂和银翘清热解毒丸,心里沉甸甸的。我想写一张字条表示感谢,但不知如何 写。只有“谢谢”二字未免太轻飘飘的。最后我打了六点省略号,签名“一个默 契不道谢的男孩”。   眼前一切太完美,感觉像在天上飞。尽管心里乐开了花,但人前故作骄矜假 装没有她。我有时在男生宿舍忍不住咧开嘴傻笑,让人觉察到神经兮兮,莫名其 妙。我起得早、睡得晚,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在教室。我就像她的影子,她什 么时候在,我什么时候在;反之,亦然。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 们魂不守舍的样子大概没有躲过陈校长的眼睛。有一天下午最后一节物理自习课, 陈校长把我叫到教室外的转角处,非常温和地对我说了几句话,我满脸绯红。他 大意是叫我要集中精力学习,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学好了,海阔天空;学不 好,神马都是浮云。他还说,他也会和其他相关同学谈话。当天晚上,“一袭红 裙”问我,陈校长对我谈了什么。我支支吾吾反问她,陈校长对她谈了什么。她 说,陈校长下午找过许多人谈话,对她谈的话,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我说, 陈校长对我谈的也一样。我以为她不好意思承认。我说,那咱们现在就别“那个” 呗。我们从未明确说过什么,也没有彼此碰过手指头,“那个”只不过是没有旁 人时说一两句话,四目相接时会心一笑而已。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主动寻找她的目光。即使在走廊相遇,难免四目相对, 我也故意瞥向一边。这样克制对我的作息似乎大有裨益,吃得饱、睡得香,学习 效果不错。高二结束,暑假临近。我很想在学校多盘桓一两天,在校空人稀时沐 浴在女孩醉人的微笑里。可是家里稻香麦黄、瓜熟豆长,只有四哥辍学务农,其 他哥哥姐姐要么婚嫁独立,要么外出务工,我不忍心在校盘桓。   一个月的暑假,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日四五餐,猛干,穷吃,倒也锻炼得结 实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我成功地在脑海里把女孩醉人的微笑折叠了起来,珍藏 进了箱底。高三开始,同学们鱼贯返校。高三课堂,紧张气氛节节攀升,晴日里 似乎都看得见重云密布,听得到雷声滚滚,整个一恶仗即将开始的战场。偶尔我 忍不住,偷瞥一眼“一袭红裙”,很难碰到她的目光。我在心里窃喜,以为我们 都驯服了心中的野马,全身心地投入了战斗。走廊上迎面相遇时,我不再尴尬。 我想无需主动回避,即使四目相接,我们也会心静如水,不再泛起波澜。令我奇 怪的是,“一袭红裙”竟然与我白眼斜对,憔悴的面容上分明写着憎恨。我依然 没太在意,以为她演“过”了,以为我们原本默契的剧本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来的事,兄弟不说也罢。当然,说出来也不丢人。高三时我任团支书,她 继续任文娱委员。我想高三太紧张,教歌就算了吧。“一袭红尘”当然也想省事, 但经不住同学们起哄,“教歌勒,教歌的时间啦,文娱委员怎不教歌呢”,“高 三整天闷声不响,难道这样才是——考大学的模样?”我自以为团支书的身份出 面说话,应该能够平息同学们闹歌的风潮,没想到我与“一袭红裙”关于高三要 不要教歌的争执发展成了当着全班同学的尖锐顶碰。我为自己的情绪失控十分懊 恼,我们从未在其他同学面前公开说过话,第一次“说话”竟然是吵架。从此我 开始怀疑,高二时咱们的眼神根本没有默契过。原来如此,神马就是浮云!   三十年后,我偶然在同学的微信群中冒泡,话题有几次暗暗导向“一袭红 裙”。“一袭红裙”并没有出来搭茬。她丈夫也是我们的同班同学。有一次“一 袭红裙”的丈夫冒泡,我赶紧问好,并请代问“一袭红裙”好。奇怪,她丈夫也 没有搭茬。   很长时间以后,微信中跳出一个昵称“一袭红裙”,邀请我私聊。她说,请 我最好不要在微信群中提她。我好生奇怪,至于小器到那个地步吗!印象深刻的 同学自然会关心,你有夫我有妻,话题暗暗导向你,无非想了解一下你的近况。 搭不搭理都是你的自由,何况我并没有直接问你什么。   停了好几天之后,“一袭红裙”突然问我,还记不记得曾经伤她最重的几句 话。我好生诧异。嘿,起先我还真记不起来呢。哦,原来是我们当众顶碰的那几 句呀,我以为雷声大雨点小,谁都没被淋湿呢。她说那些话加上以前一些其他事, 让她记恨了三十年。我问她以前有值得她记恨的事吗?她问我还记不记日记本的 事,还记不记得我在走廊上几次把眼睛瞥向一边。她委屈地抱怨:“你怎么可以 这样没心没肺,不喜欢一个女孩,还要公开羞辱她吗?!”   哎——!这——,这可能吗?!   依稀卅年旧窗台   红裙一袭翩翩来   四眸相契有没有   为谁珍藏为谁埋 【网里乾坤】∽∽∽∽∽∽∽∽∽∽∽∽∽∽∽∽∽∽∽∽∽∽∽∽∽∽∽∽∽ ◆   基因决定论还是爱情决定论    ——评王攸欣先生的“《红楼梦》根要”   ·树玄·   王攸欣先生的论文《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红楼梦〉根要——为纪念 〈红楼梦评论〉发表110周年作》 (以下简称“王文”)发表于《曹雪芹研究》 2014年第4期,目的是为《红楼梦》找到一个“根要”。王攸欣先生为《红楼梦》 找到的“根要”是叔本华的“意志”,或曰“能”,或“动能”。同时提出了一 种“新文化观”,并且用这种“新文化观”分析《红楼梦》的“根要”,得出了 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文就来分析这些结论。   一、一个伪命题   王攸欣先生为《红楼梦》规定的主题是:“叙述贾宝玉以贾府与自身的资源 优势,与众多青春少女密切相处,各自希求获得更好的基因延续机会,却因文化 或本能的原因,均告失败,引发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和绝望体验,最终或逃离家 族或青春虚度或香消玉殒的结局。也表现了贾府人物在基因延续资源竞争中因未 能调谐自身与文化、现实竞争规则的关系,由繁华至衰败的过程。”(王文)   接着,王先生分析“贾宝玉在生存与生殖资源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宝玉也就成了青春少女们最为理想的匹配对象”,又“获得了与众多少女亲切 相处的机会,……那些少女……自然不免产生爱慕之情。宝玉则‘爱博而心 劳’。”(王文)   按王先生所说,大观园里面的少女仿佛都像动物一样相互争夺贾宝玉的生存 资源和基因资源。不少人也想当然地认为,似乎大观园里的少女们都在围着贾宝 玉转,每个人都想获得宝玉的青睐,似乎每个人都将宝玉作为自己争夺的对象。 这其实是错觉。王先生也是这样看的,他也被自己的错觉欺骗了,或者是想当然。   事实是不是这样?   贾府中,有名有姓的青春少女约有八、九十个,按照王先生的说法,“众多 青春少女”都“希求获得更好的基因延续机会”,而宝玉是她们“最为理想的匹 配对象”(王文)。因此,几乎所有青春少女都在竞争宝玉的“生存资源”与 “生殖资源”。如果不是所有少女都参与竞争,也是大多数少女都参与竞争,至 少是半数以上参与了对宝玉资源的争夺。只有这样,才能说是“众多”。但是,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少女并不对宝玉的资源,特别是生殖资源感兴趣。   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   在“十二钗”中,宝钗、黛玉自然是激烈的竞争者,史湘云的竞争力就不如 宝钗、黛玉,主观上竞争的欲望也比较弱。妙玉与宝玉的男女情愫似有若无,算 不算竞争者就很难说,她几乎没有竞争力。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宝玉的姊 妹,自然不会竞争宝玉的基因资源。李纨、王熙凤、秦可卿只当宝玉是小孩子, 她们不会去竞争。巧姐还小,还谈不上竞争宝玉的资源。   可见,在十二钗中,多数并未“希求”宝玉的基因,也并未参与对宝玉资源 的争夺。   十二钗之外,算作是主子的少女,如薛宝琴虽然“比画上还好”(第五十 回),生殖资源丰厚,但是她与宝玉的所谓婚姻只是薛姨妈在瞎揣度,薛宝琴自 己并未对宝玉有所表示。邢岫烟只是在妙玉“寿怡红”时给宝玉出了一个主意 (第六十三回),此外与宝玉再无瓜葛。李纹、李绮姐妹。李纹已“许了人家”, 李绮也未表现出对宝玉有兴趣。尤二姐、尤三姐姐妹,尤二姐嫁了贾琏,尤三姐 也并不是非宝玉不嫁,她看中的是柳湘莲。她们都不能算是宝玉资源的竞争者。   《红楼梦》中的丫鬟是一个较大的少女群体,据红学家徐恭时统计,有名有 姓的丫鬟共73人(多数丫鬟只有名没有姓)。在这个群体中,有多少与他人竞争 宝玉的资源呢?大概也就只有宝玉身边的几个大丫头算是竞争者。王攸欣先生认 为,为了获得宝玉的生存资源与生殖资源,获得宝玉的“优质基因”,个个使出 了浑身解数,勾心斗角,“几乎都在以各种方式争取着更好的顺位”。据说,这 是基因交换的顺位。但是,袭人对宝玉的爱是自私的爱,她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将 来的归宿,甚至“采取告密的手段,打击排斥她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王文)。 晴雯对宝玉的爱则是单纯的爱,这种爱并不考虑“资源”,也不掺杂自己的利害 关系。   宝玉身边的几个大丫鬟,可能如王先生所说,认为宝玉是她们“最为理想的 匹配对象”(王文)。但是,其他的大小丫鬟,如檀云,佳惠,四儿,坠儿,良 儿,小红,春燕,篆儿等等有几个如王先生所说,去追求“顺位”呢?不少丫鬟, 宝玉自己都不认得。比如小红,她的兴趣根本不在宝玉身上,她另有心仪的对象。 书中这样描写:   见到小红,“宝玉笑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吗?’那丫头道:‘是 的。’宝玉道:‘既是这屋里的,我怎么不认得?’那丫头听说,便冷笑了一声 道:‘认不得的也多,岂只我一个,……’”(第二十四回)   宝玉屋里的丫头多得认不得,何以去争夺宝玉的生殖资源,何以追求“基因 延续的顺位”?可见,即使是宝玉身边的丫鬟也并非都去与他人争夺宝玉的资源, 并非“各个希求获得更好的基因延续机会”。   其他房里的丫鬟,只有王夫人房中的金钏儿算是与宝玉有几分瓜葛。剩下的 六、七十个丫鬟,如黛玉房里的紫鹃、雪雁,迎春房里的司棋、绣橘,探春房里 的侍书、翠墨,惜春房里的入画、彩屏,以及李纨房里的素云、碧月,宝钗房里 的莺儿、文杏等等,她们没有一个表现出要与他人争夺宝玉资源的意愿,即没有 表现出对于宝玉的“优质基因资源的渴望”,也并无“无法拥有的焦虑”。因此, 也没有“失去的恐惧”,更没有“基因延续机会的危机”。(均见王文)。不仅 如此,因为她们与宝玉没有爱情,她们对宝玉几乎是不理不睬,有的则采取敬而 远之的态度。   具体地说,迎春房里的司棋另有所属,她与宝玉根本没有交集,似视宝玉如 无物;黛玉房里的紫鹃只是替黛玉着急,她自己的事情怕是来不及想;雪雁年龄 还小,她随黛玉初进贾府时只有十岁,还是“一团孩气”(第三回);贾母身边 的大丫鬟鸳鸯明确表示对宝玉没有兴趣,根本不考虑对宝玉基因的争夺。她决绝 地说:“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第四十六回)这种态度,能说要与他人争夺宝玉的资源吗?剩下的那些大小丫 鬟大多与宝玉没有什么交往,何谈争夺?   再看看女伶十二官。   在女伶十二官中,只有那个与宝玉“倒像是双生的弟兄两个”(六十三回) 的天真烂漫的芳官,与宝玉尚有一丝男女之情的迹象,但要说芳官与他人争夺宝 玉的资源,就很勉强。其余如藕官菂官的假凤虚凰等等,对宝玉根本没有兴趣。 其他多数女伶并没有表现出与他人争夺宝玉的生殖资源的意愿,她们与宝玉来往 不多,更有甚者,还有些讨厌宝玉。我们来看看龄官对宝玉的态度。   宝玉“各处游的烦腻,想起《牡丹亭》曲来”,便去找龄官,龄官“见他进 来,文风不动”。宝玉“陪笑央他起来唱‘袅晴丝’一套。不想龄官见他坐下, 忙抬身起来躲避,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 呢。’”(第三十六回)   那“忙抬身起来躲避”,明显的是不欢迎宝玉,甚至不愿意宝玉挨到她,碰 到她。那“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意思是:别说你了,娘娘传 我去,我都没去,你算个什么。这不明明是讨厌宝玉的意思吗?   在龄官事情上,宝玉都觉悟了,“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第三十六回)。 王先生却还没有觉悟。   十二官中,其他如文官、宝官、玉官、艾官、豆官、蕊官、葵官、茄官等等, 与宝玉毫无牵连,更谈不上与他人争夺宝玉的“基因 资源”。   可见,十二钗中的多数少女,六七十个丫鬟群体的多数少女,十二个女伶中 的多数少女,这些也就是大观园中的多数少女,都没有与他人争夺宝玉资源的意 愿,许多少女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何来争夺?难道司琪、鸳鸯、小红、龄官…… 尤二姐、尤三姐姐妹、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姐妹……等人不知道宝玉的 生存资源和基因资源都很丰厚吗?难道她们看不到贾府的奢华(奢华代表生存资 源丰厚)吗?她们知道,也看到了,为什么她们不去争夺呢?为什么她们不听从 基因的指令而非要去找生存资源和基因资源都远不如宝玉的男人如贾蔷、贾芹、 潘又安等?难道为了“缓解个体间的残酷竞争”(王文),需用“文化”调节资 源的分配?其实,原因不是别的,只因为她们之间没有爱情,基因并不能决定爱 情。爱情决定了小红爱贾芹,龄官爱贾蔷、司琪爱潘又安。她们是人,她们的人 性决定她们认为男女的结合取决于爱情的有无,而不是别的什么。   但是,在王先生笔下,“宝玉也就成了青春少女们最为理想的匹配对象”, 贾宝玉与大观园里面的女孩子之间,不管有没有爱情,都可以还原为、归结为赤 裸裸的“基因交换”。每个人都在寻求良好的基因,以延续自己的基因。   可见,“众多少女”与贾宝玉之间不但不是“各自希求获得更好的基因延续 机会”,反而是“众多少女”,甚至是大观园中的大多数少女都没有希求宝玉基 因的意愿,她们有的对宝玉无动于衷,有的根本不感兴趣,如司棋,更有甚者, 还表现出对宝玉的某种程度的反感,即那位宝玉看着其画“蔷”的龄官。正如宝 玉所云:“我竟不能全得了。……各人各得眼泪罢了。”(第三十六回)   因此,“贾宝玉以贾府与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众多青春少女密切相处,各自 希求获得更好的基因延续机会”(王文)是一个伪命题,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错 误的论断,而将这个经不起推敲的错误的论断拿来作为论据,其结论之不可靠也 就不言而喻了;如果结论不能成立,王攸欣先生为《红楼梦》所规定的主题也就 不能成立;如果王攸欣先生为《红楼梦》所规定的主题不成立,其为《红楼梦》 找到的“根要”也就要画问号了。   二、宝钗与黛玉争夺宝玉,争夺的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王攸欣先生是如何分析宝黛钗关系的。   王先生差不多用了一节来分析宝黛钗之间的关系,但是,王先生的兴趣几乎 全在宝黛钗的“生存资源”与“生殖资源”上,不及其他。在王先生的笔下,宝 黛钗各自考虑对方的资源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基因延续,至于宝黛钗之间的感情关 系,似乎在王先生的视野之外,爱情是可有可无的。   贾宝玉“是贾府玉字辈中最具生存资源的贵胄公子”。贾宝玉的基因资源, 或曰生殖资源“也甚为优异”,就是在其“体魄上没有显出过人之处”的“基因 之劣势”,也用“中国文化成熟甚早”遮掩之。   分析黛玉“有着一定的优异基因”,对其“孤零怯弱”的基因劣势却反而被 宝玉选择,则用“保留基因多样性”来解释。   分析宝钗,更是“有着优异的基因”,她“家境富裕”,无异有着丰厚的生 存资源。“基因条件……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等等。总之,宝钗资源丰厚,不论 是生存资源还是生殖资源都非常丰厚。(引文均见王文)   从王先生的分析看,黛玉的资源,不论是生存资源还是基因资源,都没有宝 钗丰厚。   王先生说黛玉“读过书,学过诗,才华出类拔萃”,这也算作是黛玉的“有 着一定的优异基因”。但是“学过诗”没有,“读过书”没有,跟基因有什么关 系?基因是先天的,生理的。“学过诗,读过书”与否,是后天的,社会的。是 否“学过诗,读过书”丝毫不能改变先天的,生理的基因。分析宝钗则认为她 “为世俗名利观念所染,尤其被男权社会意识形态教化”,等等,而这些也与基 因毫无关系。王先生却将这些全算作基因,并将之归结为“优异的基因资源” (引文均见王文)。既然是“基因资源”,当然能够遗传。但是,这些“优异的 基因资源”却丝毫不能遗传。“不论你一生获得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绝不会有点 滴经由遗传途径传给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从零开始。”(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第26—27页。)其实,这些 连“基因资源”都算不上,更何谈“优异”?   据王先生所云,宝黛钗之间只是基因的竞争,或曰“基因延续机会”的竞争, 即使有爱情,那也是在基因支配之下的爱情,是基因“指令”他们进行“基因交 换”,因此也“指令”他们产生爱情。   在王先生的看来,似乎每对男女为了获得基因延续机会,眼中都盯着异性的 基因资源,谁的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丰厚,他(她)就是“基因交换”的对象。 比如宝钗,甚至“自觉”地这样做:她“自觉到这样更能获得基因交换对象选择 的成功”(王文)。为了说明宝钗的这种“自觉”与前面王先生说基因“天然地 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之自相矛盾也顾不得了。   总之,在王先生的眼中,只见基因,不见爱情;只见基因,不见人。人像动 物一样,只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支配着人的行为。在两性问题上,人只是寻求可 以为自己延续基因的对象,而不是寻求爱情。大观园里面的男女“各个希求获得 更好的基因延续机会”,各个都在寻求有丰厚基因的异性去进行基因交换,无不 如此。只要资源丰厚,便可作为结合的对象,即基因交换的对象。   但是现实生活却常常违反这个逻辑。   我们知道,黛玉与宝钗之间,是有竞争的,她们都在争夺宝玉,但是,她们 争夺的却不是同一个东西。钗黛之间到底是争夺什么?即宝钗和黛玉争夺宝玉的 “资源”,还是争夺宝玉的爱情?这是一个问题。   先看薛宝钗。   宝钗与黛玉争夺的主要是宝玉的“资源”。   宝钗之选择婚姻的对象,主要不是因为爱情,考虑更多的是“资源”。这一 点确如王先生所言,宝钗争夺的是宝玉的生存资源与基因资源。   宝钗原来是要“待选嫔妃”,或“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四回)的。她要 竞争才人、赞善,就全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资源”,即“生存资源”,当 然其中还有家族的利益。但家族的利益说到底,还是“生存资源”。她落选以后, 才不得不求其次。宝玉的“资源”虽然不能与皇家的资源是相比,但贾家毕竟是 钟鸣鼎食之家。因此,宝钗不得已而选择宝玉主要不是因为爱情,更多的是为了 宝玉的“资源”,希冀能得到贾家的“资源”,为自己寻得一个相对较好的归宿。 这是一种自私的爱。因此,宝钗与黛玉的竞争,主要的是竞争资源(生存资源与 生殖资源),用王先生的话说,是在竞争基因延续机会。   宝钗“有着优异的基因”,她“肌骨莹润,容貌丰美,妩媚风流……智力、 才华甚为出众,反应敏捷……家境富裕,母亲疼爱……”等等。宝玉“突出的基 因条件,对她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既然如此,她与宝玉是天生的一对。但是, 她“可能意识到如果自己与黛玉着意竞争宝玉的爱情,还可能会遭遇竞争失败带 来的严重挫折感”。我们注意到,王先生这里用了“爱情”两个字,“竞争宝玉 的爱情”,而不是竞争宝玉的生存资源与基因资源。这说明,王先生也自觉不自 觉地意识到,宝钗与黛玉的竞争不只是生存资源和基因资源的竞争,而是作为人 性的爱情的竞争。宝钗怎么做呢?她知道,如果与黛玉竞争宝玉的爱情,她是会 失败的,因此,“她所能做的,当然是通过自己的性情、行为,影响决定宝玉婚 姻者的评价和选择”。她所做的,并不是“通过自己的性情、行为”去争取宝玉 的爱情,而主要是在宝玉的外围“下功夫”,把功夫用在“影响决定宝玉婚姻者” 身上,甚至“着意考察笼络袭人”。(引文均见王文)她的努力是一定会失败的。   宝玉与宝钗之间更多的是男女之间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异性之间的互相吸引, 而不是人性意义上的爱情。宝玉与宝钗没有或很少思想的交流,更不要说默契。 但是,如果说宝钗对宝玉完全没有爱情,那对她也有点冤枉,但是宝钗的主要目 的,是获得一个宝二爷夫人的位置。   再看林黛玉。   黛玉与宝钗争夺的是宝玉的爱情。   对于所谓宝玉的资源,黛玉根本不考虑,也无须考虑。在这样的竞争中,如 果从获得宝玉爱情的角度看,宝钗是的失败是注定的,黛玉的胜利也是注定的。 不过,这一点,宝钗自己并不懂得,因为她主要的着眼点是资源,生存资源与生 殖资源,爱情对她来说,即使不是可有可无的,也是相对不重要的。而爱情对黛 玉来说,则是比生命还重要的。如果没有宝玉的爱情,黛玉是无法生存的。因此, 黛玉从不在宝玉的外围下功夫,她甚至不管“决定宝玉婚姻者”,即贾家的统治 者贾母怎么看(当然,从前八十回的描写看,贾母是赞成宝玉与黛玉的婚事的), 也不会去笼络袭人。如果说她也“下功夫”,她只是在宝玉身上“下功夫”。   黛玉比起宝钗,从“资源”上看,没有优势。她生存资源不如宝钗,宝钗家 是“皇商”。黛玉的基因资源也不如宝钗丰厚,她身弱多病。黛玉所有的只是爱, 对宝玉无私的爱,爱到没有自己的爱。因此,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一种纯洁的爱, 或者毋宁说是纯粹的爱,是一种纯得只剩下爱的爱。除了爱以外,黛玉什么也没 有;除了爱以外,她不懂什么是生存资源与基因资源。   在爱情上面,人们“只能用爱来交换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刘丕坤译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如果想用“资源” 来交换爱,是换不来真正的爱情的;想用爱来交换“资源”,你付出的本就不是 真实的爱。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1卷,人民出版社,第90页。)。 就是说,爱是以被爱为前提的。真正的爱只能用爱来交换。要想获得爱(被爱), 必须付出爱。   薛宝钗不是用爱来交换爱,她的爱是掺杂了杂质的爱。黛玉什么也没有,不 论是生存资源还是基因资源都不如宝钗,但她有爱。   固然,人的两性关系也包括如王先生所说的基因交换,因为人也是动物,尽 管人是高级动物。但是,作为人的两性关系的根本的是爱情。   宝玉选择宝钗似乎更符合基因决定论的理论,但宝玉偏偏选择了黛玉,其间 的决定因素不是基因,而是爱情。贾府的焦大不爱林妹妹,也不会爱宝姐姐的。 决定这一点的不是基因,而是社会的原因,他们之间不会产生爱情。   我们暂时不讨论后四十回的作者,也不讨论后四十回曹雪芹是如何安排宝、 黛、钗的结局的。我们暂时同意后四十回中,宝玉、宝钗的结合,但是宝钗依然 没有获得宝玉的爱情,即使黛玉没有与宝玉结合,也依然获得了宝玉的爱情。   三、宝玉为什么选择黛玉?   宝玉为什么选择林妹妹而不选择宝姐姐?很简单,因为他们之间有爱情。   书中第三十二回湘云、袭人、宝玉的一段对话,可以说明这一点: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 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 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 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 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 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 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 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 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 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 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 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 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 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 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 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 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 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再看第三十六回宝玉评论宝钗:“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 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同一回,宝玉评论黛玉:“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 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按照王攸欣先生的逻辑,宝玉与宝钗都应该有“交换基因”的要求,那么, 宝玉为什么不选择宝钗?   宝玉不选择宝钗,并不是因为基因,而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或曰 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亦或曰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因为宝玉与宝钗已经 “生分”了。对宝钗来说,男人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学问。她常用“混账话”规劝 宝玉,劝他“立身扬名”。宝钗所称赞、主张的行为在宝玉看来,就是“混账的 行为”,是他极为鄙视的行为。因为那不过是使他成为“国贼禄鬼”,宝玉是绝 不会这样做的。她之所爱恰是他之所憎,反之亦然。对宝钗来说,一个男人怎么 能不谈“经济学问”呢?对于宝玉来说,一个“清净洁白女儿”怎么能“学的钓 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呢?于是二人每语及此,宝玉便“拿起脚来走了”, 躲得远远的。“拿起脚来走了”,说明宝玉是极端厌恶,极端反感的。这种“混 账话”从女孩子的口中说出来,他是不能忍受的。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便变得不 “清净洁白”,便肮脏了。而且,谁同他说这些“混账话”,他就和谁“生分”。 宝玉同宝钗之间那一点建立在“异性相吸”基础上的“爱情”(如果也算爱情的 话),便丧失殆尽了。这种理性上的分歧导致感情上的“生分”。日常相处交流, 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这种“生分”的关系,还哪里谈得上爱情。   当然,生活并不是如此简单,黑是黑,白是白。认为宝玉与宝钗全无感情, 怕也不是事实,这从宝玉挨打之后,宝钗为宝玉送药疗伤,二人的情景,就不是 全无感情的。但是,宝玉与宝钗的感情是完全不能与宝玉与黛玉的感情相比的。 如果要宝玉在宝钗与黛玉中选择,宝玉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毫无悬念地选择黛玉。 因为,宝玉与黛玉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宝玉与黛 玉的爱情是真挚且深挚的。而宝玉与宝钗,按照王先生的逻辑,只是两性之间的 异性吸引,即宝玉看重的只是宝钗的生殖资源。   我们且不管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怎样安排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我们设想宝玉 与宝钗真的结合了,她们如何共同生活。宝钗因为有“世俗名利观念”(王文), 她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整天用“经济学问”等等的“大道理”规劝、要求宝玉, 要求宝玉“立身扬名”。宝玉则认为这样做便“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宝玉忍受 不了,便“拿起脚来走了”,躲得远远的。这日子还怎么过?   宝玉与宝钗的关系除了异性相吸,亲戚相处那一点感情外,爱情的成分太少。 爱情中当然包含了两性关系的肉体吸引,但是如果只剩下肉体吸引,那与动物便 没有区别了。   再看看宝玉挨打(第三十三回、三十四回)。   宝玉挨打,贾府的重要人物几乎都牵连进去了:贾宝玉不用说,此外、贾政、 王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直到贾家的主宰——贾母;后面还 有薛姨妈、宝钗、香菱、袭人、湘云等等也都在这里。这是贾府的一个大事件。   宝玉挨打之后,众人都来探望。我们只看看宝钗和黛玉看望宝玉的情景。   宝钗是必然来看宝玉的,因为她是“应该”来看的。宝钗的来,虽然也有情 感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出于“理”和“礼”。贾府这样的大事,按“理”, 宝钗做了她应该做的事,她可以无愧地面对自己;按“礼”,她也做了应该做的 事,她是严格按照“礼”的要求做的。她在贾家这个对“礼”要求十分严格的诗 礼簪缨的大家族中并未失了“礼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在贾母等人面前,她 的做法很得当,符合对一个大家闺秀的要求,这也是她自觉地在做“决定宝玉婚 姻者”的工作。她刚一进门,就“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那丸药是为挨打的 宝玉疗伤用的。宝钗为宝玉带来了实际的好处。   黛玉则不然,她只出于情,根本不考虑应该不应该,不管什么“理”与 “礼”,也不管她的行为在贾母等人的眼中是否符合礼教的要求。她只听从自己 内心的呼唤。她不会想到要给宝玉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比如疗伤的丸药等等。 她只是“气噎喉堵”,“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宝玉挨打,看望宝玉,对宝钗来说,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对黛玉来说, 则是心与心的交流。宝钗带来的那疗伤的丸药更多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关心; 黛玉什么也没有带,她根本不考虑要表现什么,只是听从自己内心的要求。那一 丸药按照王先生的说法,是属于生存资源的;黛玉所能给予宝玉的不是生存资源, 只是感情。在这一点上黛玉的生存资源——如丸药——是不如宝钗丰厚的。宝玉 黛玉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默契。   在宝黛钗的关系中,只有宝钗是按照王先生所说的逻辑,即基因的逻辑在行 动。如前文所说,她原是要进宫竞争才人、赞善的,不言而喻,宫里的生存资源 自然是雄厚的,只是生殖资源未知。进宫不成,才退而求其次。在贾府,据王先 生分析,宝玉的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都是丰厚的,宝钗便看中了宝玉。无奈宝玉 偏偏不按王先生的逻辑行事,因为宝钗经常说“混账话”,宝玉极度反感,不能 忍受,常常是“拿起脚来走了”,因而“早就”同宝钗“生分”了”。   难道基因在男女两性相吸中不起作用了吗?当然不是。看看第二十八回的描 写:   “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 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 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 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宝玉动心于宝钗的肉体吸引,确有基因指令的意味,但只是在那一刻,宝玉 似乎是为基因支配的。但是在那一刻的时间之外,宝玉始终不渝的,是对于黛玉 的爱情。我们甚至可以说,宝玉战胜了自己基因的指令,按照人性的要求在寻找 自己的爱情了。   这说明,宝玉与宝钗之间更多的是男女之间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异性之间的互 相吸引,而很少是人性意义上的爱情。宝玉与宝钗从来没有思想的交流,更谈不 上默契。宝钗的肉体吸引,即她的生殖资源,或曰基因资源,不足以支撑宝玉对 她的爱情。在对钗、黛的选择中,宝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黛玉,决定的因素是爱 情,而不是什么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   黛玉的行为更不符合王先生的逻辑,她并未看中宝玉的什么“资源”,不论 是生存资源还是生殖资源,她一概不管,只是看中宝玉其人,因为她爱宝玉。而 她之爱宝玉也完全不是因为什么宝玉的资源丰厚,只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 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感情。他们都鄙视“沽名钓誉”之徒,视之为“国贼 禄鬼”。这在黛玉葬花、宝黛读《西厢》等章节中有明确的表现。   在紧接着第三十一回湘云、袭人、宝玉的一段对话后,便是宝玉、黛玉“诉 肺腑”。这说明,对宝玉来说,爱情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有理性意义的思考, 因为宝玉知道自己与黛玉具有共同的思想,有共同的价值观。在宝玉所坚持的根 本的事情上,黛玉与他的看法是相同的或相通的,比如黛玉从来不说那些“混账 话”,“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等。   宝玉选择黛玉之违反王先生的逻辑,据王先生说这是因为要“保留基因多样 性”。   四、用文化上的“保留基因多样性”能否为宝玉选择黛玉辩解?   在基因看来,宝玉选择黛玉是不符合基因的“利益”的,但是,宝玉为什么 不选择宝钗而选择黛玉,据王攸欣先生说,“新文化观”可以给我们答案。   王先生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新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基 因突变,自然选择、淘汰,适应性能力发展程度最高的基因载体,天然地而非有 目的地以最佳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而这仅仅依靠个体是远远不够的,因 此发展出文化及其一切伦理、行为规则,来组成复杂稳定的群体(具有共同基因 库),最为充分地实现这一功能。”(王文)   先来看看这段话中混乱的逻辑。   在这段论述中,人类为实现基因载体的功能,“仅仅依靠个体是远远不够 的”,必须依靠“复杂稳定的群体”,而要“组成复杂稳定的群体”,必须“发 展出文化及其一切伦理、行为规则”。因此,“文化及其一切伦理、行为规则”, 简言之,即文化是“组成复杂稳定的群体”的充要条件。只要人类为实现基因载 体的功能,就必须“组成复杂稳定的群体”,而要“组成复杂稳定的群体”,就 必须“发展出文化及其一切伦理、行为规则”,简言之,必须“发展出”文化。   这里的逻辑关系是:“个体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原因,结果是必须“发展 出文化……”。   人以外的动物也是基因的载体,甚至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细菌等等也是基 因的载体。“我们是生存机器,但这里‘我们’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 植物、细菌和病毒。”(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2012 年9月第一版,第24页。)因此,人以外的一切生物为实现基因载体的功能,都 是“仅仅依靠个体是远远不够的”,都必须“组成复杂稳定的群体”。因此,按 照王先生的逻辑,一切生物都必须“发展出文化及其一切伦理、行为规则”,就 是说,都必须发展出文化。但是,为什么细菌、病毒、植物以至人以外的动物, 没有“发展出文化及其一切伦理、行为规则”呢?难道“仅仅依靠个体是远远不 够的”这个产生文化的充要条件对于人类是适用的,对于细菌、病毒、植物以至 人以外的动物就不适用了?那还是充要条件吗?可见,人类作为基因载体的功能, “仅仅依靠个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组成复杂稳定的群体”,并不必然得出 “发展出文化及其一切伦理、行为规则”的结论。王先生的“因为……所以……” 的逻辑是不存在的。   不仅这里的“因为……所以……”的逻辑不存在,下面,王先生还有一个 “因为……所以……”的逻辑,也是不存在的。不过与本文关系不大,略去不谈。   “新文化观”怎样落实到宝玉选择“交换基因”对象的呢?   王先生认为,“人类文化要保留基因多样性”,要有“同情心”,即“建立 起同情弱者的伦理取向”,不要“因竞争淘汰会很快使群体内个体数量大规模下 降”(王文)等等。   我们且不争论后四十回是否曹雪芹的文字,也不争论前八十回贾母以至贾府 上下是否都默认了宝黛婚姻,只看宝玉对宝钗和黛玉的态度。选择资源丰厚的宝 钗,抛弃资源相对薄弱的黛玉,不是最符合基因的逻辑吗?宝玉选择黛玉并不能 获得遗传学上的优势,相反,他选择黛玉只获得了遗传学上的劣势。但是为什么 宝玉偏偏要选择资源相对薄弱的黛玉?   前面说过,爱情使宝玉选择了不利于基因延续的黛玉,而放弃了相对有利于 基因延续的宝钗。但是,王先生不这样看。   王先生说:“人类……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 能……”。既然宝玉宝钗都“天然地”资源丰厚,那不是天生一对吗?既然是 “天然地”,怎么宝玉不是“天然地”选择宝钗,而偏偏选择资源相对薄弱的黛 玉?如果是为了基因的延续,宝玉与宝钗结婚生子不是最好吗?因为宝钗拥有健 康的身体,就是说,宝钗的“生殖资源”比较丰厚(当然,也有人说,宝钗生来 有病,她的病并不比黛玉轻。那是另外的问题,这里不予评论)。为什么在宝玉 这里,基因就不是“天然地”作出选择呢?   基因延续的重要条件,如果不是最重要的条件的话,就是健康。只有身体健 康才是基因延续的保障,身体怯弱之人基因延续的机会少。这是必然之理。因此, 身体怯弱是基因延续的大危险。黛玉在这一点上输给了宝钗,而宝玉偏偏选择了 身体怯弱的黛玉。宝玉为什么要“忽视、包容”黛玉的“基因劣势”?为什么选 择了基因延续机会少于宝钗的黛玉?这用“基因延续机会”是不能解释的,用 “同情弱者的伦理取向”,用惧怕“基因失去多样性”,用“文化调节资源” (均见王文)也是不能解释的。   王先生大概也发现了自己的矛盾。“天然”的选择是不会选择弱者的。按照 基因的逻辑,宝玉选择宝钗是注定的。为了使宝玉选择黛玉获得合理的解释,王 先生就搬出了文化的功能。据王先生说,宝玉之所以选择资源相对薄弱的黛玉而 不选择资源丰厚的宝钗是因为:   “人类文化需要保留基因多样性的缘故所建立的同情心——如果没有能建立 起同情弱者的伦理取向,则基因竞争淘汰会很快使留存下来的基因失去多样性, 也就丧失特定基因群体很大部分的适应性,从而使群体内个体数量大规模下降, 甚至灭绝……”(王文)   王先生所说的“文化”的一个功能是“保留基因多样性”。   文化的这种作用能不能为宝玉选择黛玉辩解呢?   我们暂时同意王先生的解释。但是,就算是为了“保留基因多样性”也应该 保留强健身体基因的多样性,而不会为了“保留基因多样性”而保留孱弱身体的 基因。王先生也承认,宝玉“因为情感固着……可以包容黛玉的这一劣势”。王 先生也认为,黛玉“性情真纯,情感忠贞。与宝玉青梅竹马,耳鬓厮磨,有着较 长时间的性情磨合和共同记忆”(王文),这些,都是后天的因素,是宝黛产生 爱情的因素,对于基因延续来说,这些都不重要。甚至“读过书,学过诗”对基 因延续来说,也不重要。对基因延续最重要的是健康。因为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基因延续是不可能的。   如果从基因延续的本性说,或从“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实现 这种载体的功能”说,宝玉选择资源丰厚的宝钗是毫无异议的,因为选择宝钗, 基因延续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宝玉的行为是对其基因主人的背叛。   退一步说,就算是为了人类“保留基因多样性”,为了人类的“同情心”, 选择弱者也并不能达到“保留基因多样性”的目的。既没有达到生物目的,也没 有遗传学上的根据。因为“文化”,因为“同情心”等等,选择了弱者,但同时 却放弃了强者。选择了弱者,似乎保留了基因多样性;放弃了强者,却减损了基 因多样性。而且,弱者基因延续的机会更少,强者基因延续的机会更多。究竟是 哪一种选择更符合基因的本性呢?   可见,在宝黛钗的关系上,“同情心”并没有起到“保留基因多样性”作用, 也没有达到“保留基因多样性”的目的。只是保留了孱弱的黛玉的基因,丧失了 相对健康的宝钗的基因,这不符合基因的“利益”。这一增一减,文化的“保留 基因多样性”的功能成了空谈。这不是与王先生为文化所规定的功能背道而驰吗? 而且,人类如果一味放纵自己的“同情心”,一味为了“保留基因多样性”,总 是选择相对孱弱者去延续弱者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人类不是要自取灭 亡吗?   因此,宝玉的选择黛玉而不选择宝钗,遵循的不是基因的“天然”逻辑,也 不是“文化”、“同情心”等等的逻辑。他遵循的是爱情的逻辑,人性的逻辑。 我们能够设想贾宝玉不爱林妹妹而爱宝姐姐吗?选择林妹妹是因为两个人思想与 感情的默契,所以才产生了爱情。是因为宝玉与黛玉之间存在着爱情,是宝玉非 黛玉不娶,黛玉非宝玉不嫁的爱情这个两性关系中的人性因素决定宝玉选择黛玉。 宝玉同黛玉一样,根本不考虑什么“资源”。因此,宝玉之选择黛玉不是“同情 心”,也不是“文化”的“保留基因多样性”的功能作用,更不是什么“基因” 的作用。而宝玉与宝钗之间更多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异性相吸,他们之间爱情的 因素太少,宝钗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将来的归宿,主要不是爱情。   我们把王先生的逻辑扩展开来看。   如果目的是“保留基因多样性”,那就不需要什么“文化”,什么“同情 心”。贾宝玉兼收并蓄,三妻四妾不是更能“保留基因多样性”吗?像贾琏、贾 珍那样的皮肤烂淫者不是更能“保留基因多样性”吗?男人三妻四妾,女子诸多 面首,岂不更能“保留基因多样性”?如果再推论一下,动物没有文化,但是, 按照王先生的逻辑,如动物式的乱交不是什么样的基因都能保留下来吗?可见, “文化”的“保留基因多样性”做的并不好。如果是为了“保留基因多样性”, 动物比人类的“文化”做得更好。基因延续,繁衍人类,保留基因多样性……这 些,动物式的乱交都可以做到,且可能做得更好,何用文化为?人以外的动物没 有文化,它们却能“保留基因多样性”,人有了文化这个重要的因素,反而不能 “保留基因多样性”。难道是因为人类的基因更落后,而动物的基因更先进?王 先生不是说,“人类是……发展程度最高的基因载体”吗?怎么反而不如动物了?   或许这不是王先生的初衷,逻辑却得出了可能有悖于王先生初衷的结论。   几千年人类文化朝着一夫一妻制的方向发展。可见,文化并不是如王先生所 说,是为了“保留基因多样性”,而是为了使人类更文明,更远离野蛮,更具人 性,更远离动物,使人类更“文”化。这也是“文化”一词的最初的且最根本的 词意。   基因的逻辑是生物学的逻辑,王先生的“新文化观”的逻辑是伪社会学的逻 辑,不是爱情的逻辑,不是人性的逻辑。   这种“新文化观”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五、爱情的力量战胜了基因的力量   据王攸欣先生说,《红楼梦》第九十回贾母王夫人为贾宝玉议婚一段是“相 当精彩”(王文)的,王先生举这一段是要说明贾母与王夫人是按照基因的逻辑 淘汰了黛玉的。   且看王先生引的这一段:   “贾母皱了一皱眉,说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 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 头最妥。’王夫人道:‘不但老太太这么想,我们也是这样。但林姑娘也得给他 说了人家儿才好,不然女孩儿家长大了,那个没有心事?倘或真与宝玉有些私心, 若知道宝玉定下宝丫头,那倒不成事了。’”   作为基因载体的贾母、王夫人可算是按照基因的指令,“天然地而非有目的 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王文)。她们不是替自己去寻找“交 换基因”的对象,而是按照基因的要求为贾宝玉选择生活资源和生殖资源都丰厚 的薛宝钗作为“交换基因”的对象。但是,同样是基因载体的贾宝玉却并未按照 基因的要求“天然地”选择资源丰厚的薛宝钗作为“交换基因”的对象,反而选 择了资源不如薛宝钗丰厚的林黛玉,违背了基因的指令。这不是很奇怪吗?宝玉 身上带着王夫人一半的基因,带着贾母四分之一的基因。基因只是为着自身的延 续着想,它并不为作为人的贾宝玉着想。对于基因来说,贾宝玉是背叛者。但是 作为人来说,贾宝玉是忠于自己的爱情的,是会为了爱情不惜牺牲一切的。贾宝 玉维护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父母与子女在婚恋问题上意见相左,双方各不相让的情况历代皆有。不排除 父母一方“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为子女 选择“交换基因”的对象。但是,子女一方因为与父母的意见相反,子女一方就 不是“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了,子女一方 就违背了基因的指令。当然,也不排除子女一方“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的 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为自己寻求“交换基因”的对象,那么,父母一 方也就不是“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了,父 母一方就违背了基因的指令。   这种载体A违背载体B的意愿为载体B选择交换基因的对象的现象在封建社会 可说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有了这种父母对青年男 女爱情的干涉。如《郑风·将仲子》,她本来“仲可怀也”,但是“畏我父母”。 在《鄘风·柏舟》中那女子更是发誓:“之死矢靡它”,而她的母亲依然不答应。 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样也反映了父母对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干涉。汉末的 《孔雀东南飞》更是青年男女反抗父母之命的典型。当然这些都是艺术作品,但 是艺术是现实的反映。即使现实中也不乏陆游和唐婉等等的悲剧。外国也不乏其 例,最著名的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说明两点:一、基因载体并不总是按 “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的;二、基因并不 能任意支配自己的载体。这里的载体当然是指人。因此,人类这种“适应性能力 发展程度最高的基因载体,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这种载体的 功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退一步说,即使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合了,且不说这是不是曹雪芹的原意, 那也不是基因的力量,而是社会的力量。即使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 互相看中了对方“丰厚的资源”,最后还不是社会的力量取得了胜利?   站在基因的立场上,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在《红楼梦》中是贾母和王夫人) 应该是执行基因指令的现实形式。或者说,许多情况下,基因的指令是通过父母 之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基因通过父母之命来束缚青年男女的自由婚姻,而青年 男女的自由恋爱则直接违反了基因的指令。基因作为人的行为的动力,使得父母 总是越俎代庖,替青年男女寻求交换基因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男女寻求爱情的行动实际上就是在尽力摆脱基因指令的 束缚,经过至少几千年的斗争,人性终于战胜了基因的束缚,终于战胜了自己的 动物本能。青年男女终于摆脱了基因的束缚,越来越以爱情为唯一标准去寻找自 己两性结合的对象。人性终于渐渐取得了胜利。   诚然,基因依然在起作用,但是,问题不在于基因是否依然影响人的行为, 而在于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在于基因的指令是否依然不可违反。在 两性关系上,爱情终于成为重要的,甚至有时候是唯一的两性结合的条件,基因 的影响终于退到了次要的地位。   动物是受基因控制的,而人的行为却可以违反基因的指令。因此,爱情的胜 利就是人性的胜利,就是人性对于人的动物性的基因的胜利,就是人性摆脱基因 的完全控制的胜利。   贾宝玉没有执行基因的指令,他竟然欲寻找身体怯弱的黛玉去“交换基因”, 在基因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贾宝玉以及众多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的行为说 明“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化到一个程度,使我们得以背叛自身的自私基因。”(理 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第ⅩⅤ页。)。基因是自私的,人却可以不是自私 的。动物是必然、必定、必须按照基因的指令行动的,而人却可以拒不服从基因 的命令(“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 政。”(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第227页。)),而按照于人有利的方 向行动。比如避孕的行为,这简直是造了基因的反。“我们的大脑,已经和我们 的基因分开并足够独立去反抗它们了。……我们每一次使用避孕套的时候就走出 反抗的一小步了。没有任何原因去相信我们不能够进行更大的反抗。”(《自私 的基因》,第350页。)这种“更大的反抗”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何止贾宝 玉、林黛玉,凡是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都造了基因的反,因为他(她)们并不 考虑什么“资源”,他(她)们遵循的只有一个逻辑——爱情。像贾宝玉、林黛 玉、薛宝钗这种情况,在人间,每一时代不都是要发生千百万次吗?这种违反基 因指令的行为在人类社会中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发生千百万次。原因不是别的, 就因为人类已不同于其他生物。   实际上,大观园中的“众多”女子,如前所述,都并未听命于基因,他们各 自听命于不同的力量而非基因的力量去与不同的人“交换基因”。黛玉、司棋、 龄官……是听从爱情的召唤,寻找自己的爱情。“众多”丫鬟则听命于社会的力 量,而不是基因的力量,与自己并不心爱的人结合。因此,爱情的力量要大于基 因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更是大于基因的力量。   人的行为已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的行为并不直接听命于基因。指导人的 行为的是人的头脑,而许多时候,人的头脑是违反基因的指令的。“……我们的 大脑,已经和我们的基因分开并足够独立去反抗它们了。”(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第350页)因此,“大脑……有能力拒不服从基因的命令” (同上,第66页。)。爱情的逻辑代替了基因的指令。就如宝玉爱黛玉一事,宝 玉遵从的是爱情的逻辑,而不是基因的逻辑。   因此,直接指导人的行为的已经不是基因,而是人的大脑。基因指令即使发 生作用,也必须首先经过人的头脑,然后才能对人起支配的作用。对人来说,本 能的行为也要首先转化为思想的动力,才能对人发生作用。   当然,再说一次,对人类来说,基因的指令并非完全不起作用,但是它首先 必须通过人的头脑,或曰首先必须转化为思想,才能对人的行为发生作用,而人 的思想许多时候是违反基因指令的(人的大脑“获得了预测未来并作出相应安排 的能力”。(同上,第66页。)),就如宝玉爱黛玉然。   自觉的思想代替了基因的指令,思想遵循的是人性的逻辑,是社会的逻辑。 或曰,人性的逻辑,社会的逻辑代替了基因的逻辑。基因已经不能任意操纵我们 了。   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上,基因的力量败给了爱情的力量。   “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 基因》,第227页。)   六、在两性关系上,人与动物的区别   动物的两性关系与人的两性关系的区别就是爱情的有无。爱情是两性关系中 的人性因素。   资源,不论是生存资源还是生殖资源,都是属于动物层面的,而爱情则是属 于人性层面的。宝玉不是如贾琏那样的皮肤滥淫的人。因此,在与黛玉争夺爱情 的斗争中,宝钗的失败是必然的,黛玉的胜利也是必然的。黛玉的胜利意味着人 性的胜利。(如果按照后四十回的安排,宝玉、宝钗结婚。在基因看来,宝钗是 胜利者。因为她获得了宝玉的丰厚的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并且使自己的基因得 以遗传(假如宝钗与宝玉有后代的话)。但是,如果从人性的意义上说,黛玉是 胜利者,因为她获得了宝玉的爱情。)   生存资源就是“饮食”。生殖资源,或王攸欣先生有时候用更“学术”的语 言“基因资源”,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男女”。因此,这不过是用现代的“科 学”语言叙述着陈旧的思想。把生存资源、生殖资源翻译为古圣人的语言,不外 就是“饮食男女”四字。“饮食”是为了生存,“男女”是为了繁殖。   王先生只看见动物的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看不见两性关系中作为人性因素 的爱情。在两性关系中,如果没有爱情,那么人的两性关系与动物的两性关系几 无区别。王先生只看到了人的两性关系中的动物性的一面,把两性关系只看做生 殖行为,只看做“基因交换”的行为。没有爱情的结合,在本质上与动物区别不 大;基于爱情的结合,就在两性关系上具有了人性的内容,把两性关系提高到人 性的层面。正是爱情,把动物的两性关系与人的两性关系区别开来。   在王先生的叙述中,只看到了人对于基因延续的努力,或曰人对基因交换的 努力,亦即对生殖的努力。爱情被淹没在基因延续和基因交换的行为中,即生殖 行为中。仿佛人的两性关系只涉及基因,而毫不涉及爱情。在人的两性关系中, 仿佛就没有爱情这样一回事。爱情是可有可无的。不仅如此,有的时候,在王先 生的叙述中,爱情还成了阻碍基因做出正确的选择的罪魁祸首。比如,按照基因 的命令(这种命令以贾母和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的形式出现),宝玉本该选择不论 是生存资源还是生殖资源都极为丰厚的宝钗,可是爱情却让宝玉选择了不论生存 资源还是生殖资源都不如宝钗的黛玉。如此说来,爱情对于基因的延续来说起着 破坏的作用。逻辑的结论是:爱情是要不得的,动物式的两性关系是最符合基因 利益的。   当然,人不能摆脱自己身上动物的一面。但是,在与他人进行资源争夺的意 义上谈两性关系,就把自己降到动物的水平;与他人进行爱情的竞争则把自己提 高到人性的水平。   爱情的胜利就是人性的胜利。   七、《红楼梦》是否“基因延续机会”破灭的悲剧?   王攸欣先生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基因延续机会”破灭的悲剧:“因 文化或本能的原因”,使得“希求获得更好的基因延续机会”破灭,从而“引发 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和绝望体验,最终或逃离家族或青春虚度或香消玉殒的结 局”。贾府“由繁华至衰败”也是由于“贾府人物在基因延续资源竞争中”“未 能协调自身与文化、现实竞争规则的关系”(均见王文)。总之,大观园里面青 年男女的悲剧命运与贾府的衰败都是由于未能获得更好的“基因延续机会”,而 文化是悲剧形成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本能”)。   这里有两种悲剧。一是贾家这个“世代勋戚、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封建 大家族覆灭的悲剧,一是宝黛爱情的悲剧。两者不同又有关联。   贾家家族的衰败如大厦之将倾,尽管有如贾政这等略似正直的迂腐之士,有 如王熙凤这样的不一定正派的精明能干之人,有如探春这等看清贾府内里腐烂但 有改革意愿的“能臣”,也不足以支撑这已经腐烂的将倾的大厦。更不用说当衰 败之时必然出现如贾赦、贾珍这等败家子了。“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 尽”(第五回),贾家以至当时整个社会如大厦之将倾,覆巢之卵焉能摆脱悲剧 的命运?因此,《红楼梦》的悲剧是封建大家族覆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而不 是什么争夺“基因延续机会”的悲剧,亦即不是争夺“生殖资源”的悲剧。   贾家是从内里腐烂的,正如冷子兴所云:“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 尽上来了”(第二回)。冷子兴的话,探春给予了证实。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 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 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 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 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第七十四回)贾家不过是当时整个 社会的缩影,那个社会已经腐烂,不过外表似仍保持着繁华的外观,内里却早已 捉衿见肘。   《红楼梦》产生于18世纪,世界历史已经进入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元 素,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早在《红楼梦》出现前二百多年16世纪的明 朝,就有思想家李贽主张人人平等:“庶人非下,王侯非高”(《李氏丛书·老 子解·下篇》。);主张个性自由:“士贵为己,务自适”(《焚书·续焚书· 答周二鲁》。)(我们甚至可以说,林黛玉是“为己”的典型,薛宝钗则是“为 他”的典型,不过那是另外的问题,不在这里展开);主张男女平等:“不可止 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 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卷二》。)在《红楼 梦》出现前一百多年的17世纪,则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具有民 主色彩的思想。   在社会关系变动的前提下,新的思想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的 人这时也出现了。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在社会中扩散开来,特别表现在对爱情自 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要求上。在大观园这个具体的环境中,则出现了林黛玉、贾 宝玉一类人物。他们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杜勃罗留波夫语)。大观园中 青年男女的出现,是必然的。   但是,这种新的思想,新的人还是幼芽。幼芽虽有大前途却最易被摧毁。历 史还不够发展,新的关系还不够成熟,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还不能成为统治的思 想。旧的势力还异常强大。他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林 黛玉们显得那样弱小。“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第二十七回)。 正如林黛玉弱不禁风的身体一样,新的关系,新的人,新的思想,如风中弱柳, 必被摧折。   由于历史的发展,林黛玉们产生了;由于历史的不够发展,林黛玉们被毁灭 了。他们的产生是必然的,他们的被毁灭也是必然的。历史必然地产生了林黛玉 们,历史又必然地毁灭了林黛玉们。历史上新的人被毁灭了。《红楼梦》“将人 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一版,第192—193页。),所以是悲剧。   宝玉选择黛玉,说明了基因的力量败给了爱情的力量,而宝玉终于不能和黛 玉结合,说明爱情的力量败给了社会的封建的力量。   这就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   八、《红楼梦》——人间爱情的颂歌   说几句与本文无关却又有关的话。   在成书于《红楼梦》之前的《金瓶梅》的世界中,是没有或极少爱情的世界, 是欲望统治的世界。《金瓶梅》的作者为我们描写了欲望决定一切,也可以说是 基因决定一切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两性关系是由基因决定的,其中男女的乱 交似更符合基因决定论。《金瓶梅》的自然主义描写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在 已经拥有人性的人看来,那是一个龌龊的世界。在《红楼梦》的两性世界中,基 因继续起着作用,但是已不能决定一切。没有爱情的肉体关系,是被谴责的。作 者鄙视这种关系,视之为禽兽,如贾琏与多姑娘的关系。在《红楼梦》的世界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爱情。那是一个美好的、纯洁的世界,从而把人提高到人性的境 界。因此,极而言之,《金瓶梅》表现的是动物,《红楼梦》描写的是人。确切 地说,《金瓶梅》和《红楼梦》都表现了人的两性关系。从总体上说,《金瓶梅》 的自然主义描写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红楼梦》对爱情的歌颂则把人提高到 人性的高度;《金瓶梅》的自然主义描写展示的是人的两性关系的动物性的一面, 《红楼梦》对爱情的描写则是歌颂人的人性的一面。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追 求的是在现实中艰难存在的爱情理想;在《金瓶梅》中,作者展示的是在现实中 赤裸裸地存在的肉体关系。在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眼中,看到的是王攸欣先生所说 的生殖资源;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眼中,看到的则是爱情。   爱情是人类两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决定男女结合意愿的是爱情,而不是什 么生物因素,基因因素。在大观园里,除了贾宝玉、林黛玉以外,凡是不惧迫害、 勇敢地追求爱情的少女,不管她是小姐还是丫鬟,如司棋、龄官……等等,她们 都听从爱情的召唤,寻找自己的爱情。她们都是曹雪芹所肯定的,赞扬的,歌颂 的。歌颂爱情,就是歌颂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是青年男女爱情的 颂歌。   在基因决定论看来,人是傀儡,幕后牵线的则是基因。但是,基因决定论不 能解释,为什么千百年来文艺家们总是歌颂爱情,歌颂有爱情的婚姻,鞭挞没有 爱情的婚姻。青年男女勇敢地冲破一切阻碍去追求爱情,一直是中外艺术作品歌 颂的重要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 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 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1卷,第326页。)   如前述,爱情对基因来说,常常是破坏性的因素,它常常破坏基因的决定。 基因选择A,它却非要选择B。基因选择生存资源多的A,它却非要选择生存资源 少的B。基因选择生殖资源丰富的A,它却非要选择生殖资源不如A丰富的B。   爱情是如何产生的?基因决定论认为,谁能满足我生物学意义上的要求,即 满足我对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的要求,谁就能成为我爱恋的对象。没有在思想上 的默契,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仅仅凭藉生物学意义上的异性吸引,是不能产生 长久的爱情的。而且,生物学意义上的结合,与人性意义上的爱情,是不能同日 而语的。   宝黛读《西厢》不仅是表明男女之间互相吸引,更是宝黛之间的思想交流, 是他们对于爱情自由的憧憬、追求与向往。宝玉与宝钗之间就没有这样的思想交 流,他们之间更没有默契,他们甚至连沟通思想的愿望都没有。   这些,都不是基因决定论可以解释的。按照基因决定论的逻辑,爱情可以简 化为、归结为对异性基因的需求,只要能满足基因的需求,就一定能产生爱情, 当然也一定能幸福。按照基因决定论的逻辑,他人,如父母、社会等可以决定, 甚至包办婚姻,只要父母、社会按照基因的利益去配对,就一定能使男女双方获 得爱情,从而获得幸福。但是,爱情是社会过程,基因的延续是生物过程,这是 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基因决定论却把两个不同的领域混为一谈,把爱情这个社会 过程还原为、归结为生物过程。   前文说过,人是从动物发展来的,这就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身上动物性的 一面。但是,随着人性的发展,人性的一面愈益上升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地位, 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愈益退居次要地位,即对于生存资源、基因资源的追求愈益退 居次要地位。爱情这个人类两性关系中的人性因素愈来愈起着决定作用。为了爱 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作孤注”(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1卷, 第90页。)   基因决定的是人以外的动物的行为,爱情决定的则是人的行为,人性的行为。 资源(生存资源与基因资源)的因素之所以现在还能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所谓 “拜金女”的一些作为,是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是真正人的生存条件”,而只是 “动物的生存条件”(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3页。),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于马克思所说 的“史前时期”。只有在“史前时期”结束以后,“人在一定的意义上才最终地 脱离了动物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3页。)。因此,现代人,还没 有完全脱离动物界。人类从对偶制婚姻发展以来,尽管两性关系已经注入了人性 的内容,即爱情,但是在人性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的今天,两性关系的人性内容 ——爱情——也不能获得彻底解放,而必然被异化,被金钱异化,被生存的需要 异化,归根到底,是被人的生物本性异化。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是“真正人的生存 条件”。   现代社会,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对于爱情的经济压迫似乎已经不存在了,政 治的压制也几乎不存在了,家族或家庭的阻挠也越来越小了。爱情,这个两性关 系中的人性因素是不是获得彻底的解放了呢?还不能这么乐观。   如果说,爱情是两性关系中的人性因素的话,那么,其他如政治的经济的考 虑就是非人性的。在爱情问题上,许多地方阻碍人性发展主要的已经不是外在的 因素,比如,经济的压迫,政治的限制,家族的利益等等。换句话说,由于外在 因素而阻碍青年男女获得爱情是越来越少了。但是,青年男女自己的内在的虚假 需求却阻碍了他们获得真正的幸福。一些女性为了自己并不是真正的人性需要而 委身于自己并不喜爱的男子,或者为了不能满足自己的非人性的虚假的需要—— 如虚荣——而拒绝委身于自己真正喜爱的男子。当然,对于男子一方,也存在同 样的问题。妇女不解放,男子也同样不能获得解放。   在满足了人的足够的生存需求的前提下,那些不是真正人性需要的虚假的需 求却左右着一些人的行为,如奢侈、虚荣等等(在现代社会,这些都可以用金钱 买到),甚至为了这些虚假的需求而委身于自己并不真正喜爱的男子,是违反自 己的真正的人性的。她所获得的不是幸福,而只是物质的空洞的满足和精神的真 正的空虚。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在“爱情”中散发着铜臭,而终于失掉了 爱情的男女。这样的悲剧不是天天在上演吗?   《红楼梦》正是在对于爱情的政治的、经济的压迫都还严重存在的时代,歌 颂爱情,歌颂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否定并谴责贾琏和多姑娘、贾珍和秦可卿 等的动物式的混乱关系。在那个社会,追求爱情须准备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 以性命相搏。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就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吗?因此,在那个时代, 爱情只是许多青年男女的理想,而不是现实。   因此,必须把爱情从“金钱”的压迫下,从动物性的“男女”中解放出来, 使爱情成为男女结合的唯一的因素。这只有使人类摆脱“金钱拜物教”的束缚才 能办到。现在的世界,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做到;就现在的政治制度和 经济制度而言,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也都不能做到。“某一时代的社会进步是 同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相适应的”(傅立叶)。现代社会还没有进步到使妇女获 得彻底的解放。   正是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是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所以,人的动物性的一面 还留有较多的残余。将来在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下,爱情将成为青年男女选择爱人 的唯一的决定的因素。   将来的社会,在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下,爱情,这个“男女”之间的人性内容, 才能被扶上统治的宝座。“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 动机了。”“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 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 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这用基因决定论是不能解 释的。现在,金钱,即王先生所说的生存资源,还有着不容置疑的巨大力量。在 将来的社会,爱情,这个两性间的人性内容,将成为两性之间这种“最亲密的关 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 人民出版社,第21卷,第95页)的唯一的决定的因素。   九、“新文化观”的实质   王攸欣先生认为:文化的一个“根本性的功能”是“让绝大多数个体能够享 受到生命的尊严、生存的价值和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王文)。这些庄严的理论 一旦落实到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便会碰得粉碎。   奴隶社会的“绝大多数个体”无疑是奴隶,奴隶主的文化是否“让绝大多数 个体能够享受到生命的尊严、生存的价值和一定程度的幸福感”?奴隶社会的奴 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同牲畜处于同等的地位,他们能够享受生命的尊严吗? 他们有生存的价值吗?处于牲畜地位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幸福感”吗?同样,封 建社会的“绝大多数个体”无疑是农民或农奴。农奴是半奴隶,农民受地主的剥 削。他们能享受到“生命的尊严”吗?能具有到“生命的价值”吗?他们有“一 定程度的幸福感”吗?   在《红楼梦》这个“社会”里,有七八十个丫鬟,她们为“山川日月之精秀” 所钟(第二十回)。但是,如龄官所说,她们是“在牢坑里”(龄官:“你们家 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 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第三十六回)),如 笼中鸟一般 ,哪有什么自由,哪有什么“生命的尊严”?鸳鸯如果不是以命相 搏就成了贾赦手中的玩物。司棋为了反抗贾府的压迫,在封建家长制的逼迫下, 撞墙而亡。晴雯是个有尊严、有个性的女孩子。但是她“身为下贱”,谁让她是 奴隶呢?她们的尊严在哪里?她们的生存价值在哪里?众多的丫鬟,到了年龄, 就被拉出去成批“配小子”。她们的尊严就是随便“配小子”吗?这就是她们的 幸福?贾府里众多的奴隶,男奴隶和女奴隶,他们可算是贾府里的“绝大多数个 体”,他们“生命的尊严”、“生存的价值”在哪里?哪怕是“一定程度的幸福” 又在哪里?   就是主子,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幸福吗?元春, 被贾家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可算是爬上了那个社会的塔顶,幸福吗?迎 春被迫嫁给“中山狼”,幸福吗?探春远嫁,幸福吗?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 幸福吗?就是贾宝玉也是“悬崖撒手,遁入空门”,也并不幸福。贾家的“绝大 多数个体”的“生命的尊严”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幸福感”在哪 里?贾家是社会的缩影,贾家是什么样子,折射出那个社会也就是什么样子。   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大多数个体”是不是有尊严?统治那个社会的是资本, 是金钱。资本只是给青年男女以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外观,实际上它变相地强 迫青年男女为资本的增殖服务。资本是有尊严的,金钱是有尊严的,它强迫女人 “自愿”地不得不嫁给自己并不爱的男人,强迫男人“自愿”地不得不娶自己并 不爱的女人。人不过是资本和金钱的奴隶,资本才是主人。莎士比亚以诗的语言 为我们塑造了金钱的“形象”:   “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 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 士。……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 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第四幕 第三场》,《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一版,第176页。) 莎士比亚说得多么好啊!金钱统治一切,人的尊严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   因此,王先生的“新文化观”认为,文化的“根本性的功能”是“让绝大多 数个体能够享受到生命的尊严、生存的价值和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的论断是不成 立的。   “新文化观”认为,人可以不经过头脑“天然地而非有目的地以最佳的方式 去实现这种载体的功能”(王文)。这是企图用生物学的语言来解释社会现象, 基因决定论使爱情从社会学退回到生物学。“新文化观”则是从威尔逊的基因— 文化协同进化论退回到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新文化观”把人只看作是动物,把人类社会归结为生物现象,把社会规律 归结为生物规律。用生物学的规律代替人类社会的规律,实际上否定了社会的特 殊性,否定了不同于生物学规律的社会规律,从而取消了人类社会的规律。一切 都不过是基因的工具,文化也不过是基因实现自己的工具。人是不能掌握自己的 命运的,一切听从于基因,而基因又听命于冥冥之中的“意志”。人生带有强烈 的宿命论色彩。尽管“新文化观”的出发点是自然科学,但是它却又回到了叔本 华。但是,基因不过是在动物界,或曰生物界执行“意志”的命令,造物主依然 是“意志”。   “新文化观”把自己直接嫁接到叔本华唯意志论这棵树上。基因是叔本华的 “意志”在生物界的变体。但是,基因与叔本华的“意志”是绝然不同的,基因 具有物质实体,它可以被提出,被转移到其他生物体内,而叔本华的“意志”却 只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没有物质实体。今天,我们可以使基因重新组合,使 植物或动物出现人类所需要的性状等等。这不是基因听命于人吗?基因编辑技术 打破了基因的神话,人不但不是基因的奴隶,人成了基因的主人,成了自己主人 的主人。   “新文化观”从自然科学出发,通过“文化”退回到叔本华。在冥冥中,基 因受意志的控制,人则受基因的控制。不过,“新文化观”与叔本华还是有区别 的,在叔本华看来,人的任何行为都受意志这样一种神秘力量的控制。“新文化 观”则在中间插了一个似乎科学的“基因”,意志通过基因控制人类。因此,所 谓“新文化观”不过是叔本华哲学的现代载体,是叔本华哲学的现代翻版,是 “科学”语言装饰下的叔本华哲学。   十、王攸欣先生的宇宙图式   王攸欣先生找到了《红楼梦》的“根要”,但是这并不彻底,还必须找到 “根要”的“根要”,还必须“上行”,找到“本根”。这个“本根”,据王先 生说,就是“意志本根”(王文)。   基因毕竟只是生物领域内的事情,为了使自己的理论彻底,王先生由生物的 基因上溯到宇宙的根本。“基因延续扩展的固定趋向,源于宇宙的根本动能” (王文)。“宇宙的根本动能”是什么?王先生回答道:“世界的根本在于意 志”。王先生继续解释“意志”:“选择‘意志’一词,是一种象征化和拟人化 的表达,不很恰当,如果选择纯粹理性化的表达,可以用‘能’或‘动能’代 之。”(王文)因此,“动能”或“能”不过是叔本华的“意志”的另一种表达。 因此,“基因……源于宇宙的根本动能”,实际上是说,基因源于叔本华的“意 志”。“意志”就是“根要的根要”。   王先生是服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哲学的,他介绍叔本华的哲学说,“整个宇 宙的根源、本体是意志,人与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一种意志本体的体现”,“世界 的根本在于意志……人的一切欲望都是这一意志本根的体现”,这是“迄今为止 的人类文化史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真理之一”并且认为,“不能理解这一真理, 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世界,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一切文化包括文学的形态。”(王文)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宇宙的图景:“世界的根本在于意志”。“人与一切事 物都是这样一种意志本体的体现”。基因,也“源于宇宙的根本动能”,即源于 意志。“意志”决定了基因“延续扩展的固定趋向”。基因是“意志”在生物界, 也是在人间的代理。人只是基因的载体。基因代替“意志”统治生物界,行使意 志的职能。人类文化产生的根源也是“意志”,但是,人类文化只是“基因延续 过程中适应于生存环境的功能性因素”。因而人类,不过是基因延续自己,拷贝 自己的工具。归根结底,整个宇宙都不过是“意志”的工具、奴隶。“意志”是 世界一切事物的本原,是世界的本体,世界的支配者、统治者、“根要”、“本 根”,是世界的造物主,它代替了上帝的位置。这样,王先生就为我们解释了世 界和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包括叔本华没有解释,或者没有来得及解释的事物,比 如基因。   这就是王攸欣先生的宇宙图式或曰宇宙观。 ◆ 巴斯德(3):微生物致病学说   ·苦丁山·   中文有个词叫“西医”。这个词其实很不准确。如果咱能摆脱心底的某种面 子焦虑,那么就应该不难明白,它的正确名称应该是“现代医学”。当然,现代 医学最初是从西方发端。不过这不应该成为它的命名依据。因为,现代医学的标 志性特征并不是它的发源地,而是它建立知识体现的方法:实证,或者叫循证。   现代医学之所以被我们的老祖宗叫做“西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年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的时候,老祖宗们不了解洋人历史,看这这些穿着奇怪衣服说 着奇怪语言的大鼻子蛮夷跑来用药片治病,以为他们这套东西也跟咱们一样,是 从黄帝时代传下来的秘术,只不过是个大鼻子的黄帝给传授的,所以有了东西方 的不同,所以就把他们那套医学叫做“西医”。   其实西方也有他们的“传统医学”,那个才是真正可以叫做“西医”的东西, 而且他们这个传统医学跟咱的中医很像,比如他们也说瘴气可以让人生病,还认 为喝尿可以治病。   他们那儿也有一个类似咱的黄帝的大师,叫亚里士多德。这个大师的医学知 识跟咱的黄帝也差不多,比如他认为人想事儿是用心脏来想的。   亚里士多德是不是不知道人脑袋里一个大脑?   他知道的,不过他认为大脑只是个散热器,唯一作用就是给心脏降温。   照这么看,如果亚里士多德说人头脑发热,应该是说这人的散热机制发生故 障,不能及时给心脏降温,所以就让心脏作出了鲁莽的决定。   我们现在知道人想事儿是用大脑不是用心脏。不过咱也不必笑话亚里士多德 无知。人家毕竟是两千四百年前的人。在那个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问已经算是 很牛了。比如他很全面地总结了生物的由来有四种形式:交合生育,种子发芽, 器官分泌,还有腐土滋生。   这个腐土滋生,说的不是土里有种子然后长出什么幼苗来。他说的是这土里 有“元阳”(Vital heat),这元阳能孕育生命。用高端的词说话,这叫做自然 发生论。用大白话说话,这就是说活物是可以从死物里长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形象高大,地位不亚于我们这儿的黄帝,所以亚氏这个自 然发生论在西方绵延一千多年,不但被后人笃信不疑,更得到发扬光大,各路百 姓积极参与,发现了很多生命能无中生有的实例,比如蚜虫是从露水变来的,蛇 是马尾巴掉到死水里变来的,蛆是从腐肉里变来的。最生动的是老鼠的来源。他 们认为老鼠是面包和奶酪变来的,而且这个可以用实验证明。你用一团破布包上 一片面包和一点奶酪,然后放到阴暗角落里,不用几天你就能在破布里看到有老 鼠了。他们认为这就证明了面包加奶酪可以变老鼠。   当然,用面包变老鼠,主要是在欧洲中世纪之前。到巴斯德那个时候,欧洲 已经进入启蒙时代,所以有一些比较明白的人,开始质疑古代圣人们的说法。比 如那个面包变老鼠的实验,有人就不这么买账了。他会说您能不能把这面包锁在 一笼子里,然后再放阴暗角落去,看看它还变老鼠不?   这当然就变不成了。因为那老鼠本来就不是面包变的。它本是当地原住民, 路过此地的时候闻到那面包裹着奶酪味道不错,就钻到破布里面吃个便饭而已。 您要把面包锁笼子里它没法进去。这个自然发生论的著名例证就这么给破解了。   但是相信古代圣人的那拨人很顽强,还是不肯放弃。他们说这个或许不对, 但是我们还有别的证明,比如说腐肉能变成蛆,这个你不能否认吧?   但是有个意大利人叫雷迪(Francesco Redi)的说我能否认。   他用的是类似笼子隔离面包的方法。他把一片肉放在玻璃罐里,然后用纱布 把瓶口蒙上,不让苍蝇进去产卵。结果肉腐烂了却没有产生蛆。   因为他已经观察到了,肉产生蛆之前必定有苍蝇在肉上面用屁股捅那些肉。 这种可疑动作让他想到了苍蝇是在产卵,那些蛆是苍蝇卵变成的。   传统派还是不愿意退却。他们继续寻找证据。   有个叫尼德汉(John Needham)的牧师找到了一种证据。   要说这个尼德汉还是蛮有学识的。他听说了一些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尤其 是关于一种叫做微生物的东西。那时候距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已经有 两百多年了。虽然大多数人对于微生物能干些啥还不是很明白(除了巴斯德,这 个咱回头会说),但对于微生物是一种生命,这个是没有人怀疑了的。   于是尼德汉极有天分地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生命可以无中生有:他把去掉 渣滓的清澈鸡汤加热,根据当时已经知道的微生物知识,这样加热就能把鸡汤里 的微生物都杀死。然后他把鸡汤放在室温下观察。几天之后,鸡汤变浑浊了。还 是根据当时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充分的证据,证明鸡汤里又出现了微生物。   自然发生论的支持者们很高兴,觉得这是铁证,说明活物可以从死物里产生 出来。   巴斯德很不高兴。他要推翻这个结论。   为什么巴斯德不喜欢这个结论?   因为他这时候已经在自己脑子里形成了“微生物能让人生病”的构想。   巴斯德是个联想很丰富的家伙,这让他有很强的悟性和洞察力。他发现杆菌 是让酒变酸的元凶之后,就作出了几个推理。   第一,酿酒的人没有往酒里面放这种杆菌。当然没人放这东西。他们想酿的 是酒不是醋。既然没人放,这些杆菌怎么进入酒里面的?原汁的处理过程是很严 谨的,没有什么机会接触脏东西。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杆菌漂浮在空气中,所 以只要酒桶没有密封,这些杆菌就能进入酒桶里。   第二,这些杆菌虽然小得不能再小,但咱不能因为它们小就认为它们无关紧 要。它们其实是很有能量的。比如,它们能让酒“生病”。   第三,1840年的时候,一个叫亨勒的医学家曾经猜测,人的很多疾病,尤其 是传染病,可能是由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生物导致的。亨勒确实能在生病 的动物组织,比如得了炭疽病的羊身上找到这种微生物。但是亨勒没有能找到有 力的观察结果或是实验证据来证明这些微生物是导致羊生病的罪魁,而不是生病 之后产生的组织碎片。现在巴斯德已经证实杆菌能让酒生病,那么,如果沿着这 个方向去寻找,是不是同样能证明微生物的出现和疾病的出现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个就是巴斯德关于细菌致病学说的最初构想。这个学说的核心就是:我们 周围,包括泥土里和空气里,充满了微生物,它们如果侵入人体血液,就可能会 让人生病。   但是他跑去跟医生们说到这种构想的时候,没人相信他。医学界主流还是相 信自然发生论。他们告诉巴斯德,微生物不是你说的什么引起疾病的东西,而是 疾病产生的碎片。就是说,微生物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而是疾病产生的后果。 你没看到肉会腐烂吗?没看到腐烂的肉产生的脓吗?那就是微生物。尼德汉的实 验已经清楚地证明了微生物就是从鸡汤里产生的。这还不明白吗?不要去想你的 什么微生物致病原理了。老老实实地研究你的酒和醋吧。医学的事,你一个化学 家弄不明白的。   巴斯德没这么容易放弃。他在显微镜下看到过酵母菌和那种杆菌在快速繁殖, 看到了杆菌能让酒“生病”。他坚信微生物肯定也能让人生病。但是要说服别人, 就必须先彻底推翻自然发生论。他知道尼德汉的鸡汤能生出新的微生物,只不过 是因为空气里漂浮的微生物重新落到了那瓶鸡汤里。   问题是,如果要对人们证明这一点,就必须把尼德汉的鸡汤放置在没有微生 物的干净空气里。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只要空气里没有微生物,这鸡汤就不会 长出新的微生物。   然而,巴斯德也知道,空气里永远都有微生物,根本躲不开。   怎么才能找到没有微生物的空气?   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到高山去。   他知道尘埃的密度是跟海拔成反比的。海拔越高的地方,尘埃越稀少。他觉 得微生物无非也是一种尘埃。那么如果到很高的山上去,空气里或许就没有微生 物,或是微生物非常之少。   恰好,巴斯德的老家附近,阿尔布瓦东边一百公里就是阿尔卑斯山。那是欧 洲最高的山脉。   1860年,巴斯德带着32个烧瓶爬到了阿尔卑斯山顶。   这些烧瓶里面都有一些经过煮沸杀菌的肉汤。煮沸之后立刻密封,所以瓶里 现在是没有污染的。   巴斯德要做的是这个:到了山顶之上,在这片几乎没有任何微生物的地方, 把那些烧瓶打开,让山顶的空气进入烧瓶,然后把烧瓶重新密封。   山下,在巴黎的实验室里,巴斯德布置了另外32个烧瓶,这些烧瓶里有同样 的经过煮沸杀菌的肉汤,不过这些烧瓶是直接在实验室里打开封口,纳入了巴黎 城市里污浊的空气。   回到实验室,巴斯德把两组烧瓶摆在一起,让它们处于最适合微生物生长的 温度(32度)下孵化。几天之后,吸收了巴黎空气的那些烧瓶,里面的肉汤都变 浑浊了。而那些采集了阿尔卑斯山顶空气的烧瓶里,肉汤依然清亮。   对于巴斯德,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但是他觉得,这样的实验拿出去做依据, 顽固分子可能还是不会服输。他们可能说山顶的空气缺乏元阳,跟城市里“肥沃” 的空气不是一回事。   1862年,巴斯德想出了一个实验方法。这个方法,知道了就觉得简单,但是 第一个想到它的人,必须有开拓性的思维能力。   巴斯德定制了一批歪脖子烧瓶。这东西就是一个玻璃罐,罐子唯一的出口是 一个一尺长的玻璃管子冲天而起。然后,玻璃管子半道上转弯,像垂杨柳一样弯 向地面。有些版本还让玻璃管子的最末一段重新扬起头朝上走一点点,整个玻璃 罐看起来有点像鹅跟人打架的时候那种样子。所以有人把这种歪脖子烧瓶叫做鹅 颈烧瓶。   巴斯德用这种鹅颈烧瓶装上肉汁,然后煮沸杀菌,完了就让它呆在适合温度 下孵化。   一个星期过去了。肉汁没有浑浊。两个星期过去,仍然没有浑浊。   实际上,有几个当年巴斯德制作的这种鹅颈烧瓶,现在还放在巴黎的巴斯德 学院里公开展览。到今年为止这些瓶子已经放置了150多年,里面的肉汁依然清 亮。   那个弯管并没有封口,空气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只不过因为它那种弯曲结构, 空气里的微生物无法穿越。地球引力使它们无法在那段朝上走的玻璃管里攀升。 于是细菌不能进入烧瓶,烧瓶里的肉汁就一直清澈。   然后,巴斯德把其中一些烧瓶的瓶颈打破,让空气里的微生物可以降落。几 天之后,里面的肉汁就变浑浊了。   这个实验实在太有说服力,自然发生论的拥趸们终于住嘴了。   自然发生论者是住嘴了,但是医生们还是不愿意采纳巴斯德的学说。一个化 学家来告诉他们疾病的原理,他们咽不下这口气。他们坚持说疾病是因为“各种 自然气息与人体内部气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理论貌似深邃,但是等于什么 都没说。   以巴斯德在设计实验方法上的独到天份,如果他在医院工作,应该可以设计 出一系列方法来验证他的微生物致病学说。但是他不是医生,所以他没有这个实 验环境。   不过有个人干了巴斯德不能干的事。这个人叫做李斯特,约瑟夫·李斯特。   李斯特是英国的一个外科医生。他当医生的时候,托法国外科医生帕雷的福, 手术的止血问题已经解决。美国的牙医莫顿也摸索出了用乙醚麻醉解决手术疼痛 问题的方法。自古以来外科手术的三大难题已经解决了两个。现在就是感染问题 还没有得到解决。手术之后很多病人的伤口会出现坏疽,感染引起败血症然后导 致死亡是常事。感染问题不能解决,有大约一半的时候,外科手术只不过是让病 人换一种死法而已。   虽然大家都说医生冷酷,外科医生尤其冷酷,但李斯特其实很柔情。看着这 么多病人因为手术之后情况不见好转反而直落黄泉,他感到很内疚。他觉得街上 人人骂外科医生是杀人犯其实也不算太恶毒。他想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就一直仔 细观察,想找出解决办法。   办法还没找到,但是他注意到一个规律:一个骨折病人,如果骨折是开放性 的,就是说骨头穿透了皮肤,伤口暴露在空气中,那么这个病人就离死期不远了, 即使做手术也救不了他——实际上,李斯特发现,如果他到医院里来做手术,在 医院肮脏的病房里呆上两天,那他就更是难逃一死。倒是那些做完手术马上回家 的病人,或许还能有几个侥幸存活的。   而非开放性的骨折,即使里面骨头裂成碎片,那就基本不会有死亡的。这种 病人,医生只会为他们上夹板打石膏。病人身体原来就没有伤口,医生也不会在 病人身体上切开新的创口。   为什么有开放性伤口的病人更容易被死神带走?当时的主流医学大师对此有 他们的解释。他们说这是因为瘴气入侵了伤口,导致组织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组 织坏死,病人死亡。   问题是,这个“瘴气”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成分,怎么产生,怎么消灭, 谁都不知道。所以李斯特觉得这种“原理”是一套包装华丽的废话,不能帮助解 决实际问题。   然后,在1864年的某一天,他的一个朋友,一个知道他这几年在为什么劳神 思索的朋友,在医院里遇到他的时候,问他:你知道有个叫做巴斯德的化学家吗?   李斯特说:不知道。怎么呢?   他朋友递给他一份期刊,说:里面有一篇文章他写的文章。我觉得你可能对 这篇文章感兴趣。   下班之后回到家里,李斯特打开期刊读完了那篇文章。   他的朋友没说错。李斯特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觉,用咱中国话说,就叫茅 塞顿开!   因为这篇文章列举实验数据,指出空气里和泥土里的微生物,如果入侵伤口, 会导致疾病。   李斯特一直在寻找一种理论,一种真正有说服力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有开 放性伤口的病人会有这么高的死亡率。   这个巴斯德给了一个理论,而且是一个有确切的实验数据来支持的理论。这 个理论跟李斯特的观察对上了号。有开发性骨折的病人,之所以会有坏疽和热病, 是因为空气里的微生物通过伤口进入了血液。   那么,有没有办法阻止这些微生物进入伤口?   这个叫巴斯德的化学家很尽责,不仅论述了疾病的可能原因,还列举了解决 办法,就是要对一切会接触病人伤口的东西做“消毒”处理。消毒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过滤。用多层纱布来过滤掉空气里的微生物。第二,高温处理,比如把需 要消毒的器具在火焰上烧一下。第三,用一些化学药剂来杀死微生物。   李斯特琢磨了一下。病人受伤都是因为意外事件,不大可能事先采取过滤措 施,防止微生物进入伤口。当然更不能用火烧病人的伤口。   其实,早些年,16世纪中期以前,外科医生真的是用火烧病人的手术创面的。 比如截肢之后,就用烧红的烙铁“吱”的一下把那些血管烫焦。不过这不是为了 消毒,而是为了止血。帕雷1564年发明绳线结扎血管技术之后,这种恐怖的止血 法才被废除了。另外有一个差不多同样彪悍的外科处理技术,就是对战场枪伤士 兵做截肢之后,接着用滚烫的热油浇在伤口上,说是要“清毒”,但那“毒”说 的不是细菌或是什么微生物,而是当时外科医生认为滑膛枪的火药有毒,是这种 火药的毒让伤口化脓坏疽的。没办法,世人还不知道微生物能让人生病之前,大 家对疾病总得给个什么解释。这种火药毒性就是当时大家能想出来的最“言之成 理”的解释了。   三百年过去了,现在的外科医生不需要这么野蛮,不需要再用烙铁去熨病人 的伤口了。   过滤不可行,烧灼不可行,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从化学药剂里找出路。   可是用什么药剂呢?巴斯德给出了基本原理,但是巴斯德不是医生,不知道 什么药剂能给人体组织消毒杀菌,却不会把人体组织本身给杀死。   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机会只为有准备的人敞开大门。   在1865年,李斯特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有准备的人。因为他学过化学和生物 学。   这对于一个医生居然算特殊资质?难道这不是每个医生都应该学过的吗?   您别惊奇。在欧洲,自古以来外科的工作不是由医生而是由剃头师傅来做的。 所以呢,传统上,学习外科的方法是徒弟模仿着师傅的手法直接下刀子。   到李斯特这个时候,外科开始进入现代医学的大门,不过还没形成系统的教 学制度。做外科医生之前应该学习什么,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所以当时很 多外科医生也就是跟着前辈外科医生直接动手实践,跟剃头师傅的路子也差不多。   李斯特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挂牌做外科医生之前,还到医学院学习过医学课 程,所以他有足够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   生物学知识让他能立刻从巴斯德的论文里看出了微生物致病学说的临床意义。 化学知识加上医学知识使他能有根据地寻找合适的消毒药剂。   李斯特查阅了一下当时的文献,发现当时有几个国家,英国,比利时和荷兰, 都在用一种叫做石炭酸的药剂对下水道的污水做除臭防腐处理。石炭酸本来是用 在木材上,防止木材腐烂朽坏的。那时的城市卫生官员看到石炭酸能防止木材朽 坏,就推想或许这东西也能防止下水道里那些食物残渣或是死亡动物尸体之类的 有机质腐化变臭。试用之后效果确实不错,于是就变成了常规处理方法。   李斯特也做了一番推想。根据巴斯德的实验结果,酒变质是因为微生物在起 破坏作用。而且巴斯德指出这样的微生物很可能也是导致人体组织腐坏(就是坏 疽)的罪魁祸首。那就是说,木材的腐坏,下水道有机物的腐坏,跟人体组织的 腐坏,其实都是微生物导致的。   那么,如果石炭酸能防止木材腐坏,能防止下水道食物残渣腐坏,应该也就 能防止人体组织腐坏?   李斯特先谨慎地用棉签蘸了石炭酸,涂在病人伤口的表面。果然有用。术后 坏疽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李斯特觉得比较有把握了。   这天医院来了一个11岁的男孩。他的大腿被马车车轮碾成开放性骨折。   李斯特把一大片纱布浸透了石炭酸,然后覆盖在男孩的伤口上。   四天之后他揭开纱布查看,没有化脓,没有坏疽。伤口已经有新生组织出现, 正在开始愈合。   他继续用这个方法给男孩换药。六个星期之后,伤口不但没有化脓或是坏疽, 连粉碎性骨折都愈合了!   效果已经确定,李斯特在自己的病房里制定了制度,所有外科器械都要用石 炭酸浸泡消毒,做手术的时候要用5%石炭酸溶液洗手。手术室的空气里要用石炭 酸喷雾处理(这个我们后来知道意义不大,所以现在已经不再这么做)。   这些改革让他病房里的术后死亡率从接近50%下降到15%。   15%跟今天的近乎零死亡相比还是太高,但是对于刚刚开始探索消毒方法的 李斯特来说,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了。别忘了那是1865年。更有效,对人体 损伤更小的消毒剂(石炭酸对人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灼伤作用),要到很多年之 后才探索出来。   跟一切革命性的新技术一样,李斯特的消毒措施并不是马上被医学界接受的。 实际上,这种抵制持续了足足十年,直到1875年,慕尼黑一家术后死亡率高达 80%的医院半信半疑的尝试了李斯特日益改进的消毒措施,然后术后死亡率骤降 至不到1%,于是世界震惊了,李斯特的消毒概念这才开始被普遍推广,李斯特也 因此名声鹊起。   1874年,李斯特写了一封信给巴斯德。信里说的是:“感谢您证实了微生物 致病学说。因为您的理论,我才能成功实施了手术室消毒措施。”   巴斯德1864年正式推出微生物致病学说,那以后他的理论一直被巴黎的医学 专家们攻击嘲笑。现在终于有一个职业医学工作者认同自己的理论,而且用实践 证明了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   巴斯德很欣慰。 ◆ 《金薯传习录》很可能是一本伪书   ·林约西·   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这本书,有段不寻常的际遇。该书在1768年出版, 1776年再版时增添了一些内容,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就消失了。一百多年 后,福建省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再版的《金薯传习录》。曾经油印出版过该书,也 同样没有引起注意。吴德铎教授在1961年发表《关于甘薯和〈金薯传习录〉》一 文,邓拓在1961年在《燕山夜话》中也谈过这本书。1962年冬,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到福建时,曾特地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并在1963年发表《纪念番薯传入 中国三百七十周年》一文,才引起大家的关注。农业出版社在吴德铎建议下 , 本来计划出版排印(标点)本。因为文化大革命而流产了。农业出版社后来在 1982年影印出版了《金薯传习录 种薯谱合刊》。上世纪九十年代,《续修四库 全书》时,把《金薯传习录》收录在子部第977册。   由于有当时任科学院院长郭沬若的肯定,该书的番薯最早在1593年传入中国 的说法几乎成为定论。   吴德铎教授在《对甘薯传习录的再认识》一文中说: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承认《金薯传习录》,作为一部甘薯引种、推广史料 汇编,是最宝贵的科学史文献。它为我们提供的,是第一手材料,是经过实践取 得的宝贵经验,是当时人的亲身见闻。这种当事人亲自写下的推广甘薯的专著, 不要说在我国,即使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金薯传习录》的史料价值,世罕其匹……”   其实,吴德铎的这个评价并不符合事实:首先,该书提供的不是第一手材料。 作者陈世元只是“引种人陈振龙”的五世孙,不是当事人,对引种的情况根本就 不知道,所以对引种的说法是谎话连篇,错误百出。   其次,在1768年《金薯传习录》出版一百多年以前,早有多位作家的作品介 绍了番薯,有何乔远的《番薯颂》和《闽书·南产》、1608年徐光启的《甘藷 疏》、1621年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1639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708 年《御定佩文斎广群芳谱》、1742年《钦定授时通考》等书除了介绍番薯的好处 外,还有种植方法的详细介绍。   该书内容荒谬不实,尤其是前半部关于引种的部分,不是伪造,就是抄袭。   1、该书(4页)引用的“采录闽侯合志”。真是奇怪。首先是世上根本就没 有《闽侯合志》这本书。明、清时期,福州府辖有闽县和侯官县,到民国二年 (1913年),两县才合并为闽侯县。闽县和侯官县都没有出版过县志,第一部《闽 侯县志》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才编撰的。   其次,《金薯传习录》引用《闽侯合志》的材料,那就是说《闽侯合志》出 版在先。可是《闽侯合志》却说:“世元撰有《金薯传习录》”也就是说编写 《闽侯合志》时就已经有《金薯传习录》了。到底那本书先出版?   可以认为这本《闽侯合志》是陈世元伪造的。   2、该书3页说“《闽书》:番薯皮紫,味甘于蓣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物, 甲午岁荒,巡抚金学曾从外番匄种归,教民种之以当谷食,荒不为灾。”   这个言简意赅的说法是问题的关键,是要重点说明的项目。   事实是:前一句“番薯皮紫,味甘于蓣芋,尤易蕃。”才是《闽书》说的, 是正确的。   后一句“郡本无此物,甲午岁荒,巡抚金学曾从外番匄种归,教民种之以当 谷食,荒不为灾。”是《福州府志》说的,是没有证据的。   《闽书》不负这个责任。   福建巡抚金学曾匄(引,乞)种、发布海外新传七则、通饬全省种植(教民 种之以当谷食)、解决福建甲午旱荒(荒不为灾)等说法其实只是陈世元推销番 薯种苗时的虎皮大旗和噱头。没有一项是真实的。   一.金学曾引种番薯没有可靠的证据   早期所有有关番薯的文献,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本外,还有苏琰的《朱薯疏》、 谢肇涮的《五杂俎》、周亮工的《闽小记》等,没有一本提及金学曾或陈振龙引 种过番薯。   金学曾的传记、行状、功德碑都没有只字片语说到引种和教民种植番薯的事。   在《金薯传习录》出版前提到金学曾与番薯引种有关的书籍,据本人能找到 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年)《福清县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 县志》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福州府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正是《福州府 志》的这个说词。这本府志虽然比《金薯传习录》早,但是陈世元是在《福州府 志》出版前七年(1749年)就在招帖中大肆宣称金学曾、陈振龙和番薯引种的关系 了。府志的编者被陈世元骗了。《福清县志》说“万历甲午都御史金学曾从外域 觅种”,甲午年金学曾不是福建的都御史。《莆田县志》说:“万历中巡抚金学 曾始传自外国”。则不知道有什么根据。这三本县志的编写时间离开引种的1593 年已经八十年到一百多年,不是当时的实际史实。   还有《福清县志》中的陈文炅的《明都御史金学曾报功祠记》,文炅是康熙 到乾隆时代人。对万历时代的事也是乱说,说金学曾到福清勘灾时教民种番薯。 金学曾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到福建任巡抚后,福建有十来年间没有再发生过 旱灾(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有饥荒,金学曾已不在福建了)。而且该文也只说 金学曾教民种番薯,不是引种番薯。   只有陈世元有详细的说法,但是他的说法漏洞百出,不足为信。   该书6-9页,陈经纶六月和十一月的两次献薯禀帖说:“纶父振龙……目击 朱薯可济民食,捐赀阴买,并将岛夷传种法则带归闽地,……奉批……速则觅地 试栽,……”   换句话说,是陈振龙自觉、主动地带回番薯,陈经纶献给金学曾后,由金学 曾批示试种的。   但是在9-10页《青豫等省栽种 番薯始末实录》却说:“振龙贾于吕宋,啗 夷人以利,得其藤数尺……归,……滋息蕃衍,其传遂广。明万历甲午岁荒。巡 抚金公学曾筹备荒策,经纶公为金公门下士,上其种与法。”   换句话说,是陈振龙和经纶早就自动引种并试种、推广了,后来甲午遇到金 学曾筹备荒策,才献上薯种和种法的。不是金学曾令其试种的。   可是在29页的《续刻佈词兴薯利除蝗害》中又说:“时元高祖讳经纶公…… 为长邑诸生,巡抚金讳学曾公抚闽,……适观风问备荒策,擢公(指经纶)案首, 公(指金学曾)因父(指振龙)艳称番民佐谷有种特奇,乃恳其(指振龙)携归。 明年遂往,截其蔓数百茎并探得种法潛携返,授经纶公献之金公。”   换句话说,是金学曾恳请在先,陈振龙才被动在“明年”去吕宋截蔓归。   同一个作者,在同一本书的不同地方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说法,读者应该相信 那一种说法呢?   陈振龙到底是带回几尺番薯藤还是数百茎番薯蔓?   谎话就是不容易说圆,很容易露出破绽。   其实,三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按陈世元自己的说法,“陈振龙带番薯藤回福 州”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那时的福建巡抚是许孚远,而不是金学曾,金 学曾当时远在湖广,不可能接受陈经纶的禀帖,并给予批示,更不可能在前一年 就恳请陈振龙去吕宋带回番薯。   金学曾和引种番薯这件事到底有什么关系,陈世元自己也说不清楚。   还有许多旁证可以证明“金学曾和陈振龙引种”很可能不是事实。   如果陈振龙在1593年引种番薯,照理福州和邻近的振龙的故乡长乐县应该最 先种植。而周亮工说的情况是:“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近则长乐、 福清皆种之……”,黄可润在写畿辅见闻录时(175年)说:“由漳而而泉而兴 化,二三十年前福州尚未有,……”黄可润说的二、三十年前大约是172年。还 有一个有力的证据:1607年琉球人来福建引种番薯时,按规定必须从福州出入境, 如果当时福州和附近的长乐、福清有番薯种植,应该就近引种,却是跑到一百多 公里外的惠安去引种。足以证明当时福州附近并没有番薯种植。   长乐是沿海县,番薯是主要作物,照理对番薯应该非常重视,对老乡陈振龙 引种番薯应该十分熟悉。可是据《番薯与长乐》一文说,长乐人是到《金薯传习 录》刊行后才知道番薯和陈振龙的关系。   7页的禀帖中的“夷人咸称薯有六益八利”和9页的批示中的“该生沥陈六益 八利,洵不虚也。”事实那时还没有六益八利的说法。22页的《管见种薯八利》 一文,说;“按此种薯八利于乾隆二十年招贴中首次提出。当时还不敢肯定,到 写书时才总结出的说法。”而 “(疗病)六益”是陈世元的儿子陈云在乾隆二十 九年才提出的。夷人、陈经纶和金学曾怎么能在万历二十二年就知道六益八利呢? 金学曾是根据什么说它不虚呢?   二.海外新传七则   陈世元说金学曾在甲午年(1594年)总结了他们一年的试种经验发布了海外 新传七则,也是造谣,除了甲午年金学曾不在福建,根本不可能做这件事外,而 且七则的内容也是漏洞百出,如第一则说:“皮有紫、有白、有深浅红、有浓淡 黄。肉亦如之。”陈振龙1593年只带回一段尺把长的番薯藤,只是一个品种,皮 是紫红色,所以称为“朱薯”。皮色的增加是多年后多次输入后或突变后才出现 的。1594年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皮色、肉色。   1593年才引入番薯,只经过一次试种,1594年金学曾怎么有可能总结出这么 多的种植方法和经验。特别是有关番薯和气候的关系和各种藏种方法,都是适合 北方的情况,在福建的气候条件下,根本不需要那些方法。都是陈世元抄自徐光 启的松江法。   三.通饬全省种植   说金学曾通饬种植,没有任何证据。陈宏谋在陕西省劝令全省种植时,有 《劝种甘薯檄》可查,也有地方志记载。李渭在山东劝种时就有很多地方志书有 “乾隆十七年奉文劝种”,的文字记载。方承观、黄可润在直隶推广也都有地方 志可查。福建没有任何一本地方志有这样的记载。   四.解决福建甲午旱荒   福建的许多地方志都跟着福州府志说:“甲午岁荒,巡抚金学曾从外番匄种 归,教民种之以当谷食,荒不为灾。”   甲午年金学曾不在福州,当时福州也没有人种番薯当谷食。才会引发五月三 日福州民众骚乱。   以上几点可以认为金学曾引种番薯并非事实。只是陈世元为了到北方推销番 薯种苗而编造出来的虎皮大旗。   所以初步认定《金薯传习录》很可能是一本陈世元伪造的书,希望引起大家 争论。   注:有关金学曾和福州当时的情况这里没有详细说明,因为已经在拙著《郭 沬若<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一文的几个错误》一文中详说了。(载 于《新语丝·网里乾坤》2014年9月号。http://xys8.dxiong. com/xys/magazine/GB/2014/xys1409.txt   或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ed98310a0102v124.html) 【网萃】∽∽∽∽∽∽∽∽∽∽∽∽∽∽∽∽∽∽∽∽∽∽∽∽∽∽∽∽∽∽∽ (编者的话)   《新语丝》隔年举行“网络文学奖”和“网络科普奖”的评选活动,已举办 了多届,今年推出的是“网络科普奖”。   科普的工作靠大家出力,你明白了的道理说给还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人听,让 更多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科学和理性地去处理各项事物,这就是做了一件大好 事。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人来参加科普工作,比如,连我们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 屠呦呦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祝贺信中,还强调了这“是中医药对人 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而忽略了当年筛选了几千例“博大精深”的 中医药治疟验方结果是无一真正有效的事实,我们不该对发现青蒿素的真正机理 好好进行科普吗?   本期【网萃】选了两篇参加今年网络科普奖的来稿,当然这不代表稿件今年 就一定会得奖,我们只是想告诉所有的有心人:网络科普文章是可以这样写的, 希望大家踊跃地参加进来。 ◆ 中医和“鸡毛”   ·潜心楼·   最近,无仁堂老中医贾来德先生“如何成为名中医”的讲座非常火爆。周末 闲来无事,便去旁听了,这一听不要紧,真是醍醐灌顶,大开眼界,原来学中医 这么简单呀?完全不需要上什么中医药大学。连贾老师都说,在中国,名老中医 都是口口相传的,没有一个是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只要掌握要领,任何人都 可以能成为中医高手。不信可以看看下面的记录:   我:贾老师,我总是搞不清,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治病的啊?   贾:别听别人瞎说,我们能治什么病?别看我们一天到晚号脉开方子,那都 是做给病人看的,不这样,病人不给钱,我们只不过为了养家糊口罢了。《周礼 注疏》里就说,有病不治,恒得中医。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我:这还真没听说过。   贾:这就是说,凡是被你治疗过的人,只要不被你当场毒死,至少有一半会 自己痊癒。按照这个比例算下来,如果你一年看一百个病人,就有五十个人会被 你治好。   我:明明不是我治的呀,这怎么说?   贾:傻了吧?你这么说就完了,别人还怎么信任你?应该说你治过是肯定的, 至于治好没治好那是另一件事。而且有了这五十个病例,甭管是你治的还是自己 好的,不用你自己吹牛,别人也会帮你宣传的,你就可以成为名医了,你信不信?   我:当名医的都会开药方,我怎么行?开不出药方来怎么弄?   贾:开药方最简单了,唉,你怎么糊涂?中医就那么几下子,寒温湿热对应 的都有药名,你记住几个就行了。   我:我听说疑难杂症是中医的长项,很多不属于寒温湿热的病怎么弄?   贾:疑难杂症就更不需要学了,一听你的问题就知道你什么也不懂。如果是 疑难杂症,那就是全世界都治不好的病,甭管怎么治无非两个结果:要么好了, 要么嗝屁。这就是说治与不治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你怕什么怕?   我:治不好还给人家治?   贾:放心,没人会怪罪你的。只要你事先告诉他们这属于疑难杂症,治疗也 是“死马当活马医”,只能尽力而为。这样,即使死了,病人和家属都不会怪你 的。要是碰巧自己好了,你就检了个大便宜,病人绝对会归功于你,说不定家属 还会送你一面“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的锦旗呢。   我:还有这等好事?   贾:那是,只要你别把人当场治死,你就大胆地去治,不会有事的。可要是 当场死了,那你就满身是嘴也说不清了,因为本来就是瞎治的嘛。所以,中医看 病的第一要紧的是不要把病人当场治死。   我:没当场治死就没事,怎么可能呢?   贾:这你就不懂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为了一个礼字国人可以忽略所有的真 相。给病人看病,你必须非常客气,非常体贴,甭管你的治疗是有效还是无效, 这个病人总是会感激你的。绝对不会忘恩负义。所以,你一定要尊重病人,体贴 家属,病人就会理解你,家属就会支持你,你治不好也没事。   我:哦,原来是这样啊。中医的书太晦涩,我读不懂,能学中医吗?   贾:嗨,不需要你懂,你不懂别人也不懂。你要知道中医是一种文化,你要 是有古文基础当然最好,要是不行就要背诵几篇子曰诗云,或者积累点历史典故 什么的,看病的时候就有的说,病人就会崇拜你。要是你给人家治病的时候,能 说出几个汤头的出处,能聊一聊药性,甭管有用没用,也甭管你自己懂不懂,真 能这样,你要是不能火,算我没说。   我:哈哈,真的呀?可是我背诵些啥呢?   贾:最好是背诵一些悬了吧唧,谁都理解不了的古书,比如《黄帝内经》之 类。   我:哦。这么多年来中医真的就是这么行医的吗?   贾:那当然,我在无仁堂坐台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干的,我这可都是经验之 谈。我遇到过的疑难杂症多了去了,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夫妻吵架怎么办?给他 们开合欢,合欢合欢一合就欢;心情忧郁怎么办?可以用忘忧草,或者让患者去 莫愁湖喝湖里的水;治疗不孕不育就用立春时节的雨水。你看你笑什么?我可不 是瞎说的,这些在《本草纲目》里都有,李时珍就说它可以。   我:领教,领教。   贾:中医的名堂多了,你像五轮八廓、奇经八脉、五运六气之类,你琢磨去 吧,很好玩,不用死记硬背。要是你再能忽悠点氨基酸、蛋白质、分子医学、纳 米科学之类,病人更会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你很有水平,这样你说什么他们都 会信。而且别人反对中医的时候,这些佩服你的病人也会挺身而出与他们势不两 立。可是如果你要是不会忽悠,那就成不了名医了。   我:哈,高论。能说几个比较有效的草药吗?   贾:可以,比如仙鹤草可以止血,生姜可以治疗呕吐,麻黄可以发汗。上千 年来中医就是靠经验,这样的经验,不用白不用。   我:这些倒是听说过,可是有时候未必有效啊?   贾:你知道为啥一般的药方里有很多种药材吗?就是为了把各种有可能管事 的药一起使,假若这味药不管事,还可以指望另外一味药管事。假如另外一味药 也不管事,可以再指望别的药管事,要是都不管事,还可以指望病人自己好了, 反正你没用什么夺命散就行。要成为名医,这个你一定要懂。现在的病人也不像 以前那么好糊弄了,都很狡猾。你要让病人相信你,必须要有点准备。“狐狸看 不见鸡毛,怎么会往陷坑里跳?”你要当名医,总得准备几片“鸡毛”吧?   我:怎么听着像最近的抗日神剧似的?   贾:哈哈,抗日神剧哪有中医神啊。中医比那个神,知道为啥吗,因为抗日 神剧一看就知道是编的,傻子都能看出来,中医不行,一般人看不出来,看出来 的也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那是祖宗的宝贵遗产。所以当个神医,比当个演员都 强,比演裤裆里掏手雷还体面。 ◆   Ham know-what   ·谢文盛·   按:每次新语丝举办网络科普奖评选,自己都觉得应该投个稿。这样至少可 以安抚一下自己多年来浸淫在新语丝学了不少知识、长了不少见识而未有所贡献 的愧疚之心。选题有几个,但总是提笔挠头,很难和科普对上号。最后,就把自 己的一个小小爱好拿来漫谈一下。这个爱好也和科学沾边,但自己不敢称 know-how,就勉为其难做个know-what吧。   文章起了英文题目,自然就要先摆谱说明一下。   Ham一词看似简短,但坦白地说,我是在高中以后才认识的。Ham的英文意思 是火腿,类似香肠的一种食物。食物当然不是本文要科普的,虽然作者也是个吃 货——高中时只认识Ham,没吃过火腿。Ham有另外一个意思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这个和火腿一点关系都没有。Ham的这个意思我是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才知道的。 为什么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叫或者自称Ham呢?这里有几个说法,很多故事,但总 的来说Ham的来源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可考证了。我讲一下几个说法吧。   说法一为很多人所传诵并信奉。据说,在无线电频率还是自由使用的时代, 哈佛大学的三个学生Hymann,Almay和Murry设立了一个名为“little station HAM”的业余无线电台。后来,美国海军企图掌控所有的无线电频率。这三个学 生就闹到美国国会,极力捍卫HAM电台的合法地位并获得成功。HAM一举奠立了自 由和胜利的名声,并作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称呼广为留传。然而,哈佛大学和 国会并没有相关事件的记录,哪怕是蛛丝马迹,所以此说法并不可信,好恶由人 吧。   说法二是有据可查的。在自由电报时代,有很多人热衷于动手制作自己的电 台设备。随之而来的就是有很多介绍电台制作的杂志,其中之一叫做“Home Amateur Mechanic”。这份杂志提供了许多可以个人制作的电台设计,很有影响。 当时,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互相报告电台设备时说的较多的就是“RIG HR ES HAM”——设备设计来自HAM杂志。从此,Ham成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代称。我 宁愿相信这个,自由设计和制作是个有个性的代言。   说法三来自ARRL(美国无线电中继联盟),带有点儿权威的意思。Ham的意 思是差劲的电报操作员,大概是说手指比火腿还粗吧。还是自由通信时代,大家 都在同一频段互相通信。许多业余电台的功率超过了专业电台。在这种情况下, 接收不到信号,专业电台的操作员也没有办法,只好说:“HAMS ARE JAMMING YOU."(信号被HAM们给阻塞了)。从此,Ham就成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昵称。 也有点儿意思——其实是说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操作水平低啊!   说完Ham,还要说下另外一个词——DXer。DXer和Ham不同,有着较为统一的 意义。DX在业余无线电术语中代表远距离(Distance的缩写)。Dxer就是专注于 远距离(一般指洲际)通联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俗地说,DXer就是远距离通 讯Ham。看到这些术语和昵称,给人们一种感觉——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总是想方 设法把自己和大众区别开,业余无线电内部也想方设法分成不同的层次。我不能 同意这种态度,但寻求阶级认同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有些根深蒂固。我希望业余 无线电爱好者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术语越少越好。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究竟什么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都做些什么呢?   自从伟大的麦克斯韦尔以其优美的方程组奠基电磁场的理论以来,爱好科学 的人们一直在实践着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就是这群人中的一 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最早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如果不从德国的赫兹算起的话,至 少也必须从意大利的马尔科尼开始计算。1895年,马尔科尼首次实现了无线电报 的收发。这可以算是业余无线电的元年——至今也有两个甲子的历史了。一百多 年来,业余无线电的发展经过了无数的技术演变,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电话、 电视和互联网的冲击,爱好者们仍然乐此不疲,Ham数量有增无减。这里面我想 除了包括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IARU)在内的众多组织的不懈努力之外,业余无 线电爱好者的兴趣可能代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渴望:渴望和他人沟通,无论 距离远近。这种渴望永远不会磨灭。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是经正式批准的、对无线电有兴趣的人,其兴趣纯系个人 爱好而不涉及谋取利润。   在中国,几年之前,业余无线电还是带运动两个字的,叫做业余无线电运动。 带运动这两个字就意味着没有业余,只有专业。体制外设立无线电台非常困难。 所以,中国的Ham要么是体制内的,要么是非法的。令人鼓舞的是,2013年中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业余无线电台管理办法》。该《办法》体现了国家对合 法设立的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的业余电台的 肯定和支持。根据《办法》,无论年龄、性别、地域和职业,任何人都可以依照 程序办理设置审批手续,并取得业余电台执照。   具体来说,申请人首先要通过业余无线电台所需的操作技能验证,并获得中 国无线电协会颁发的“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书”。然后,申请人可以到设台地的 地方无线电管理机构或其正式委托的代理服务机构提出设台申请,并将设备交付 检验。验机合格后,申请人获得设台地无线电管理机构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 线电台执照,同时获得电台呼号。打个比方来说,操作证相当于驾照,要通过考 试获得。电台执照相当于行驶证,需要设备检验合格。   就象驾驶证有各个级别一样,操作证也有级别。中国的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 书有A、B、C三类。各类操作证区别在于可以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和最大发射功率。 取得A类操作证半年以上可以申请B类操作技能验证,验证合格获得B类操作证。 取得B类操作证两年以上可以申请C类操作技能验证,验证合格获得C类操作证。 根据中国无线电协会业余无线电工作委员会的统计,截至2015年7月全国持有有 效业余电台操作证的人数约为六万,增速基本平稳。   每一部电台都有一个呼号,一个呼号可以含有多个电台设备。呼号有两个特 点。一是唯一性,全球没有相同的呼号。二是地域性,根据呼号可以判断电台所 在的国家或地区。中国的电台呼号分区如下:   第1区:北京   第2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第3区:河北、内蒙古、山西、天津   第4区:江苏、山东、上海   第5区:浙江、福建、江西   第6区:安徽、河南、湖北   第7区: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第8区:云南、贵州、四川   第9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第0区:西藏、新疆   笔者的电台呼号是BH4DHG,根据上面的分区是在第4区。推理可知笔者的设 台地是江苏、山东或上海。   电台架好就可以和其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联了。   通联首先要了解波段。物理课本上通常用频率来表示特定的无线电波,而业 余无线电爱好者习惯于用波长来表示特定的无线电波。短距离(50公里内)通联 一般使用UFH/VFH(超高频/甚高频)频段,俗称70厘米和2米波段。如果通过中 继站,这个波段的通信距离可以更远。远距离(几百上千公里)通联可以使用HF (短波)波段,俗称10米波,也可以使用更长的100米波。UFH/VFH波基本是沿着 地面传播的,又称为地波。HF波一般是经由天空的电离层反射而传播的,又称天 波。   通联还要会业余无线电的操作常识,一般来说要会呼叫短语并遵循呼叫规范。 呼叫短语主要包括Q简语、英文字母解释法和业余无线电常用缩略语。Q简语是国 际化标准的三字母(英文)通信简略语,以Q开头而得名。例如,QTH表示电 台位置。具体的Q短语可以在各大网站搜索,这里不做罗列。英文字母解释法是 用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要通信的字母以避免字母混淆,比如要说笔者的电台呼 号BH4DHG,按规范需要解释说,Bravo-Hotel-Four-Delta-Hotel-Golf。字母表 也在此略去。业余无线电常用缩略语是得到一致公认的英文缩写,比如WX代表 天气(WEATHER),73代表美好的祝愿(BEST REGARDS) 等,也有手册可查。呼叫规范也有不少,需要在日常通联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体会。 最常见的就是呼叫非特定电台的CQ:   CQ CQ CQ   这里是BH4DHG。Bravo-Hotel-Four-Delta-Hotel-Golf。BH4DHG正在呼叫。   我在等待。   通联后要做通联日志。很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准备了通联日志笔记本,现 在也有电脑程序专门做记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习惯。通联日志最少要包含以下 内容:   对方呼号:   通联日期:   通联时间:一般用世界协调时间(UTC),简单来说就是北京时间减去8。   通联频率:   通联方式:通信的制式,有FM,也有CW   信号报告:通常用数字表示信号可辨识度、强度和音调好坏。   备注:是否交换通联卡片   通联是一个有趣但辛苦的过程。通联辛苦是说通联要有耐心,长时间的守候 是家常便饭,反复地调整位置也屡见不鲜。通联有趣是说你真实地听到来自其他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声音,收到他们的问候,相互交流信号和设备以及方方面面, 个人觉得比QQ交流有趣得多——通联成功就像一个程序员突然调通一个卡顿许久 的程序,令人欣喜欲狂热血沸腾。通联之余,你还可以和其他的业余无线电爱好 者交换通联卡片——QSL卡片。这些卡片是你业余无线电生涯的真实写照,重翻 卡片往往有一种历久弥新、栩栩如生的感觉。   写到这里已经大概把我所知道的关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事说了个七七八八 了,其实这篇Know-what只涉及业余无线电和Ham的很少一部分。许多故事和人物 都没有谈到,甚至连莫尔斯电码都没有讲,时间和篇幅都不允许再做展开——其 实是怕露馅:言多必失呀。不过我还是希望读者由此开始了解Ham,开始了解业 余无线电,开始CQ,让我们通联吧!   73   BH4DHG ※※※※※※※※※※※※※※※※※※※※※※※※※※※※※※※※※※※ 本期编辑:古平 本期校对:克己明德 审 稿: 笨狸、程鹗、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肖毛、应帆、紫弦、 自如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www.xinyusi.info     http://xys8.dxiong.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