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5/05(第二五六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8.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 张雪昆:蜡烛           §                  § 【网讯】             §                  §     蜡 烛 【牛肆】             §                  §    ·张雪昆· 周俊礼:哪些人愿意做亏损的事?  § 周 宏:怡红院里的贱婢      § 我的一生 疫 苗:上海人的职业精神全国最高 § 从被点亮的那一刻开始 董剑华:为附庸风雅建所谓名人故居 § 我感谢点亮我的那双手       的做法不足取     §                  § 燃烧是我的旅程 【丝露集】            § 我喜欢在阳光下燃烧                  § 喜欢在鲜花的簇拥下燃烧   浓雾沾身薄衣裳:蚁国传奇     § 但得不到机会 翟青杨:永远的乡愁        § 所以总是在黑暗中燃烧 缪国平:险情           § 我不喜欢黑暗                  § 但那些会闪光的黑暗  【网里乾坤】           § 成为我泪水的源泉                  § 苦丁山:林德和第一个科学的药物  § 如果我偶尔照亮了别人       疗效检验       § 仅仅因为 杜克林:谈谈陪审员制度的科学依据 § 我想有一个明亮的自己                  § 【网萃】             §                  § 丁不二方舟: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 §       中国(九十六—一百) §                  §                  § 【网讯】∽∽∽∽∽∽∽∽∽∽∽∽∽∽∽∽∽∽∽∽∽∽∽∽∽∽∽∽∽∽∽ ◆     第四届“PSI-新语丝”网络科普奖评选启事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和新语丝决定举办第四届 “PSI-新语丝”网络科普奖评选,规定如下:   一、参加评选的作品题材必须是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或科学方法,体裁 和篇幅不限。不接受学术论文和介绍未经国际同行评议的研究工作的文章。   二、评出一等奖一篇,每篇奖励一千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二等奖二篇, 每篇奖励五百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三等奖十篇,每篇奖励二百美元(或等值 人民币)。   三、评委由新语丝编委组成。评委的作品不参加评奖,但可以列入专辑发表 或结集出版。   四、新创作和已在网络上发表的稿件均可参加评选。已在报刊、书籍上正式 发表的作品不能参加评选。每人来稿请勿超过三篇。来稿将选择在《新语丝》杂 志和新语丝网站上专辑发表,并可能结集印刷出版。结集出版的稿件另外支付稿 酬。   五、中国大陆的来稿请寄xinyusi@yahoo.com,其他地区的来稿请寄 editors@xys.org。来稿请注明“参加评奖”。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请提供作 者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凡是由他人代投的稿件一概不登。   六、十月三十一日截稿。获奖名单将在《新语丝》明年一月号公布。   七、本奖以后每年评选一次。 ◆          评选2015年新语丝科学精神奖启事 一、 该奖用于奖励在帮助中国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2013 年和2014年获奖者分别为何祚庥、饶毅。 二、 该奖奖给一个人,奖金一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 三、 该奖由新语丝编辑部评选,择期颁发。欢迎各界人士提名候选人, 候选人名单和推荐理由请寄:xinyusi@yahoo.com。 ◆ 5月13日下午,方舟子在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做关于中国学术界诚信问题的 演讲。 【牛肆】∽∽∽∽∽∽∽∽∽∽∽∽∽∽∽∽∽∽∽∽∽∽∽∽∽∽∽∽∽∽∽ ◆ 哪些人愿意做亏损的事? ·周俊礼·      “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总收入为3652亿元,总支出为4313亿元, 总体亏损661亿元。”看到这则新闻的一刹那,我不由得想归纳一下,在我的印 象中,都有哪些人愿意做亏损的事情呢?   第一类,当是怀有仁德之心的充满智慧的人。《战国策·齐策》中有一篇 《冯谖客孟尝君》,文中的主人公冯谖就帮孟尝君做了一件亏损事:孟尝君让冯 谖去封地薛邑收债,冯谖却以孟尝君的名义,将那些还不起债的薛邑百姓的债契 烧了。冯谖考虑的是,孟尝君家里“珍宝成堆,猎狗和骏马满圈,美女满堂”, 所缺少的却是“义”,如果强行收债,那就是“用商人的手段在百姓的身上谋取 私利”,所以,冯谖自作主张,用烧毁债契的方式为孟尝君“买”回了大“义”。 事实也证明了冯谖的远见卓识。一年后,孟尝君被罢了官职,回封地时,相距百 里之遥,百姓就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来迎接孟尝君一行了。面对此情此景,孟 尝君不无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买的义,我今天终于看到了!”与“义”相 比,我们今天看到的,就该是民心吧!   第二类,应是具有投机意识的精明人。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 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 太子安国君的儿子,虽然不受重视又被送到赵国当了人质,但在吕不韦眼中,落 魄的子楚却有着非凡的投机价值。为了实现“奇货”的利益最大化,吕不韦送给 子楚“五百金”,让子楚广结宾客以造声势,自己再用“五百金”购置奇珍异宝, 去秦国游说安国君的宠姬华阳夫人,促成没有子嗣的华阳夫人认子楚为亲生儿子。 几年后,当秦赵交战,吕不韦又“行金六百斤”给看守子楚的吏卒,使子楚得以 逃回秦国。随着秦昭王、安国君相继去世,短短十数年的时间,子楚便顺利登上 王位。子楚为王,旋即“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而吕不韦当年把怀了自己骨肉的舞姬献给子楚,舞姬生下的这个孩子在子楚为王 三年后,因子楚去世而成为新一代秦王,最终成为一代帝王秦始皇。想到这里, 真得为吕不韦庆幸,倘若赚得盆满钵满的吕不韦哀叹“一年亏损了金千斤”的话, 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第三类,该是花别人的钱不心疼的人。记得一个小故事,有位老木匠,干不 动活了,便教会了儿子手艺,又将工具送给儿子,要求儿子自己出去干活,并把 干活的工钱交回来。儿子早晨出门时,心疼儿子的母亲偷偷地塞给他一元钱,晚 上,当儿子把这一元钱交给父亲时,父亲随手扔进了火盆,说:“这钱不是你挣 的!”第二天依然如故,父亲仍将一元钱扔进火盆,说:“这钱不是你挣的。” 第三天,儿子下定了决心出去挣钱,当他把挣回来的一元钱交给父亲时,父亲再 次将钱扔进火盆,说:“这钱不是你挣的。”可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儿子已经冲 上前去,忍着疼痛从火盆中将钱取了出来。父亲这才笑了:“崽啊,这才是你辛 苦得来的钱啊!”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大道理,亏损的钱只要不是 崽们辛苦挣来的,崽们就不会心疼。那么,崽们挥金如土,说“亏损”就“亏损” 了,我们又怎能相信他们呢?   第四类,则是弄虚作假巧取豪夺的人。明明赚了钱,却吆喝“血本价”、 “跳楼价”、“赔本卖”,这是一些街头小贩最愿意干的“亏损”事。比这些街 头小贩的“亏损”稍有内涵的,那就是做假账,再多的钱装进做假账人的口袋, 他们最愿意摆出来的账,都有可能是“亏损”二字。比做假账更可怕的,那就是 垄断下的虚假的“亏损”了。有了这垄断的虚假的“亏损”的帽子,上可以邀功 要“奶”喝,下可以糊弄民意,以便于继续他们的“亏损”之道。只是这一类违 情、违理、违法之举,终究是要被人唾弃的。   这么捋捋,我们不难发现,最值得老百姓期待的,就只有那些怀有仁德之心 的充满智慧的人了;也只有怀有仁德之心的充满智慧的人,才会不惜亏损以成就 大义,才会不吝亏损以体恤民情。而对于老百姓来说,那些玩弄“亏损”把戏的 人,还是别太任性了吧! ◆ 怡红院里的贱婢 ·周 宏·   毕福剑在酒桌上的一次近乎薛蟠“女儿愁”“女儿乐”的插科打诨,突然引 发轩然大波。有的义正辞严地痛斥毕吃着体制的饭骂体制的缔造者,是不折不扣 的“体制婊”;有的厚颜无耻以大家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为由要将国骂 “biang”漂洗成“毕样”的“大实话”;有的神秘兮兮将这一次“赶鸡吓猴” 的热议贴上未来曙光的神符……   毕要是个普通公民,可学闯进小夫妻私房里查黄片的受害者那样去法院打一 场官司,争取一个谁曝光谁负责的前途。也许他不是,比如有人指出他是一个党 员。普通公民在非正式场合说得“毕样的大实话”,“毕样”的党员就不能说, 因为国法之外还有一个“家规”,据说这个“家规”比国法严多了。我感到奇怪 的是执行家规一般是在自家院子里,有必要满世界咋呼,搞得全世界的人都好像 是你家的孝子贤孙?   作为旁观者,我最感兴趣的居然不是毕福剑那些纯属无脑的“毕样的大实 话”,而是一个不知道骂谁的新词儿“体制婊”。顺着那个“体制婊”居然找到 了花千芳的战抖文章《让人恶心的体制婊子》,读着读着,花千芳变成了花袭人, 为了争取长久地与某一个公子哥儿上床,使出浑身解数去迎奉未来的公婆。他眼 里的演员、教师都成了体制内的公务员了,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公务员,让我感到 他好像是一个在体制外插草卖身的贱婢。但我不觉得他有多“恶心”,该恶心的 应该是那些“体制嫖”!因为有买的才会有卖的,这供与求的因果关系千万不能 颠倒了。否则,会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要晕头转向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贱婢之贱贱过靠墙边。 ◆         上海人的职业精神全国最高 ·疫 苗·   有两件小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也从中体会到上海人的职业精神。   第一件事是我读大学时候,急需要沈同先生新出的第二版《生物化学》上、 下册,连图书馆都没有—我读的村办大学很简陋。没办法,四处给新华书店去信 联系购买。北京去了好几封信,上海去了几封信,似乎别的地方也去信了、但现 在已经记不得了。结果,只有上海科技新华书店(精确名字记不得了)给我这边 远山区的穷学生回信了。我赶紧按信上的说明寄上56元钱(似乎是这个数),不 久就收到寄来的书了。   第二件事是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一直想用的冰点式渗透压计坏了。准确地说, 是在我入学之前就已经坏了。那个时候老板根本没钱修,虽说这玩意也就几百块、 顶多几千块,连这点钱也没有。我就背着老板把仪器拆了,琢磨来、琢磨去,感 觉是一个电容样的东西坏了。赶紧给生产厂家“上海医科大学仪器厂”去信索问 配件。当时觉得人家不一定理我。但是不久就接到人家的回信,给我发过来一 个配件型号及价格表,在我要的那个配件下用圆珠笔划了线,价格是1.9元。当 即决定,这点小费,我个人掏了。邮过钱去不久货就过来了。结果还真的是这个 件坏了,一换上配件,仪器就可以运转了。可惜我论文根本没用上这个仪器。   前面有人说,上海的包子比北京的精致。通过这两件事,我完全相信。这种 职业精神,弥漫在人群中,会现在包子的每一个褶上。 ◆ 为附庸风雅建所谓名人故居的做法不足取 ·董剑华·      4月30日上午,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政府宣布,该区文营西路西仓巷11号为 林徽因故居,并于当日揭牌开放。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她不但是我国著名建筑师、诗 人、作家,而且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 的魅力值得我们以各种方式铭记,但耀州区是否能成为林徽因的故居,那可不是 一厢情愿的事。   故居,是指某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居所(即房子)。而较长 时期住在某个地方才能称为“居住”,因此,一个人行旅途中小住过几日的地方 应够不上故居。大不了是个旅居地而已。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夏天,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等人在经山西汾阳等地前 往敦煌(未成行)考察古建筑的途中,曾经住在今铜川市耀州区文营西路西仓巷 11号,对耀州的古建筑、耀州药王山的摩崖造像及药王山碑林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1937年春夏之交,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又一次应国民政府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将军 邀请,为西安小雁塔做维修计划,顺道考察了西安、长安、临潼、户县和耀州的 古建筑。   从“前往途中”和“顺道考察”这些字眼不难看出,林徽因在耀州停留时日 短暂,充其量是旅居耀州。因此,说此地是她的故居,实在是勉强。   那么,哪些地方才称得上林徽因的故居呢?   林徽因出生杭州,长到八岁才去了上海,当年就住在西湖边的柳浪闻莺公园 附近。杭州自然而然是她的第一故居,这无需多言。而其后有影响的算是北京故 居和昆明故居了。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的故居,是林徽因 和梁思成1931年到1937年间的住处。这方院落里曾经有过名噪京华的“太太的客 厅”,聚集过中国文化界名流,承载着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其后的1946 年10月,清华大学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林 徽因和梁思住进清华园新林院8号。直到1954年从新林院8号迁出。   位于昆明市龙区龙泉街道办宝云社区棕皮营的昆明故居,是梁思成、林徽因 两位建筑大师一生中,唯一为他们自己设计并亲手建造的房屋。于1939年年中开 工,至1940年春建成,面积80平方米左右。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只在此居住了短 短的8个月,就离开了昆明。   由此可见,称得上林徽因故居的地方,绝不是下榻几日,拍两三张照片,匆 匆而过的地方。   再拿称得上鲁迅故居的地方来说。他出生浙江绍兴,绍兴故居就无需赘言。 而其他故居,鲁迅先生至少居住生活半年以上。   鲁迅上海故居是先生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 他在此整整生活了九年。北京鲁迅故居是先生1924年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广 州鲁迅故居是先生1927年3月29日从中山大学钟楼迁到这里居住,直到半年后的9 月27日,他与许广平一起乘船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以前的住所。   有向善向美之心,值得称道,但想当然强拉关系、附庸风雅就不妥了。弄巧 成拙、贻笑大方的事可有违我们的初心啊! 【丝露集】∽∽∽∽∽∽∽∽∽∽∽∽∽∽∽∽∽∽∽∽∽∽∽∽∽∽∽∽∽∽ ◆ 蚁国传奇 ·浓雾沾身薄衣裳·   大荒山无稽崖下,有泉名曰“无稽之水”,破地而出,其高百尺、亘古沛然 不绝。泉水之畔有蚁国存焉。蚁国虽香火繁胜,国泰民安,但却有一件事美中不 足,该国无书无字,唯靠历代国师画符传史。是以,虽然国师声称蚁国已存八万 八千载,想来、其间难免有所偏差,或许更久远。   蚁国子民皆视国师为天神,其实这并非毫无缘由。相传国师为天神后裔,且 不谈那些初代国师救蚁国皇室的传奇故事,单说国师那金白相间的皮纹和齐身长 的翅膀,足以是令蚁国上下信服的铁证:尽管国师的长翅不能挥动、飞翔。   蚁国之所以如此依赖、爱戴国师,更大的原因在于正是国师之法力才使它们 免于每年一次的滔天巨浪之苦。不过,它们也要付出代价的。每月每户都要上缴 一枚蚁卵献祭大水之神,由国师作法,把这些蚁卵蜡封之后投入无稽之水。   万年来,虽然每月都有献祭,但依然会有些年份大水之神不领情,无稽之水 忽然暴怒、抛出滔天洪水淹没大半蚁国,数月方退。只有爬到高处,而且还有食 物可吃的幸运儿能逃过此劫,很多蚁国民众会在无情的泥泽中丧生。   某年,霪雨霏霏,数月不止。很多植物都在泥水中腐烂死掉,连虫子也少了 起来。只有极少种类的腥臭水草可以充饥,民众请愿少做一次献祭、因为很多家 庭都损失了不少亲人,需要孵化新卵弥补家族损失,另一方面食物缺乏下的卵本 已很少而且羸弱了。   但国师则认为这连月霪雨乃是大水之神的愠怒,更该在此时此刻严格执行献 祭,以此向大水之神表示虔诚。   初履王责的新蚁后采纳了国师的建言,如同它的先祖们一贯做的那样。   国师家族与蚁国普通民众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权职的荣耀,更在于国师家族有 着截然不同的血统,金白相间的肚纹和齐身长翅,是国师家族独有的特征。   然而,这些最初被普通蚁族们视为天神后裔的荣耀证据,渐渐发生了变化。 坊间传言,国师家族根本不是什么天神后裔,而是异族,更有情绪不稳定的蚁众 扬言国师就是个妖巫,它曾亲眼见过国师嚼食献祭的蚁卵。   这些话几经更迭升级,最终传到蚁后耳中时,自然变得更加翔实生动了,由 是,蚁后最终决定调查国师。   恰逢新的献祭,蚁后亲临无稽之水观看。国师率众搬出蚁卵,正要作法时, 蚁后唤国师于驾前,询问蚁卵数目。国师据实以报,蚁后道:“坊间传言国师私 食蚁卵,本后自是不信,但为防天下悠悠众口,国师还是趁此机会自证清白。”   蚁后原来早有准备,一声令下,数千亲军齐动手,开蜡清点数目。同时,国 师一族大小三百口全数被收押。   清点工作进行了半日,结果不仅数目对不上,一些蜡封之下甚至根本没有蚁 卵,而是枯叶干草。蚁国上下震怒,公审国师之时,民怨之声堪比无稽之水的巨 浪。国师百口莫辩,在强大的民意下,蚁后下令斩国师全族于无稽崖下。   此后,民众对于国师家族,以及数万年来由历代国师主导的献祭极为愤恨, 普遍认为这是一场骗局。于是蚁后废除了献祭,而蚁国在此后的数年里也并未有 何异样,无稽之水或有汹涌之时,但也不见得比往年凶猛到哪儿去。   荒崖不知岁月,唯有无稽之水日夜流淌。蚁后觉得自己斩杀奸邪国师的功绩 该被后世传扬,但它深知口头传诵是十分靠不住的,于是便广招蚁国智者解读国 师家族留下的符纹。   国师家族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符纹,最终被一一解读出来,只是蚁国民众们惊 讶地发现符纹里竟记载着国师一族并非异类,而是蚁国皇脉的一支,而最初的蚁 国皇室,皆有似国师家族一般的长翅,并且能够展翅高飞。更匪夷所思的是上面 还记载着,乃是初代蚁后定下的这献祭之策。   蚁后大为不满,这异端邪说不仅有辱它的功绩,甚至有辱它的先祖血脉。于 是,皇室发专文批判,指出这乃是国师家族为自己洗罪的说辞。   大荒山无稽崖前是常年不息的无稽之泉,后是望之烟波浩渺不知其深几许的 断崖绝壁。蚁国之地,虽非海中孤岛,也已算遗世独立。近年来蚁国民众数量暴 涨,但国中植被却日渐稀少,饥馑之下,民众只好吃完叶子吃草根,不久,蚁国 竟成荒地,尽管水沃土肥,但再无半点花木,甚至连地下的蚯蚓,也被饥饿的蚁 国民众们纷纷抓了出来分而食之。   蚁后怅然,没想到除了无稽之水外,蚁国尚有此等劫数。眼下蚁国已无法存 继,群臣亦无良策,蚁后召集臣民于大荒山无稽崖边,下了最后的诏令:在蚁国 等下去,唯有一死。随着这无稽之水跳下无稽崖,在九死之中或有一线生机。   只有少数忠心的谋臣和民众愿意随蚁后跳崖,而大多数民众则宁愿死在家乡。   蚁后与愿意跟随的子民们手挽着手齐步迈向无稽崖,恋恋地转过头再看最后 一眼这万年安居的故国、毅然跳下。   不知飘了多久,不知还要再飘多久……看不见眼前的景物,只有风声嗖嗖, 唯一坚实可靠的,只剩彼此紧握的双手。   落入水中之时,大家惊呆了,这里不仅水草丰美,更有其它蚁族安居。它们 不仅拥有如国师一般的长翅,而且能够飞翔。   蚁后受到了当地蚁族的款待,席间交谈,问及宗族,当地蚁族说自己及祖先 乃是从天上来,随这垂天而下的瀑布飞流到此。蚁后大惊,问道是否来时蜡衣裹 卵?当地蚁族惊愕不已,纷纷道的确如此。蚁后顿时醒悟,便将这一切原委徐徐 道来。   最终,双方认亲,而蚁后则被拥立为新的首领。安居于此不久,蚁后竟生出 一双翅膀,其它一块来的蚁国旧部也是一样。至此,蚁后始信国师家族的符纹并 非杜撰。   再后来,有蚁卫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因为私怨,谎报了数目和假卵。蚁后为国 师举行了隆重的平反纪念大典,正是在这个大典上,新的王国宣布有了自己的文 字——“国师符纹”。   无稽之崖水土特异,安居之蚁都会退掉双翅。蚁国先祖有飞天长翅的视野和 大智慧,却苦于没有文字,为子孙留下万年长存之策时只能假于它法。后世子孙 能在劫祸中认清先贤真意,算是一种幸运,只是不知崖上那群留守者怎么样了。   它们现在还活着吗?蚁后常常独自对着无稽崖张望,“好想飞上去看看呀”, 它喃喃自语道。 ◆ 永远的乡愁   ·翟青杨·     人人都有乡愁。   李白有诗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可谁知道他潇洒的背后没 有隐藏着乡愁的欲说还休? ?   一直以为,乡愁是人性的证明,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   看过日本女作家山崎朋子的一部底层女性史——《山打根八号娼馆》,内心 颇为震撼:按照南洋姐们临终的遗嘱要求,她们的坟墓全部背对着日本家乡的方 向,因为自小她们被家人卖到南洋为娼妓,日本故乡是她们耻辱的开始之地,不 堪回首、无法宽恕。   可是乡愁,不也在那里么?在她们的乡音里、,她们血脉的基因里,在她们 无法释怀的心碎里,在她们坟墓相背的方向存在着。   乡愁在月光的清辉下,在呜咽的箫声里。   漂泊是夕阳西下时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只有 绵绵的乡愁,能够淹没亘古的孤独。   在乡愁里,有多少暮然回首的失落与成长,多少怀旧与别离?有多少故作潇 洒的回首、淡淡的惆怅,又有多少   黯然的神伤与长夜未央?   乡愁的风吹过了,哪颗心的海面不起涟漪?   月缺月圆,春去春归,乡愁,从来不曾走远。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一种信仰,是坚信即使全世界都背弃了你,有一个地方 仍然会收留你。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种遥望,即使已经有地方收留了你,灵魂还是朝向根 的方向。   史书记载在甘肃永昌县的犁靬,住着一支古罗马人的后裔。两千多年前,中 国汉代最强盛的时期,也是骊靬(古罗马帝国)四处征战、扩张的时期,有一支 古罗马军队的残部,穿越浩渺沙漠、高山峻岭、河流、沼泽和高原,沿着丝绸之 路东进,流落到河西走廊(今天的甘肃境内),只剩区区几百人,被东汉元帝安 置于拢西郡。并帮助他们在茫茫的沙漠中建成了自己的城池——犁靬,两千年来 他们在此安居乐业,但死后的墓葬却全部朝向故乡的方向。   骊轩古城,至今仍然存在,古老的乡愁镂刻在时光的城墙上。   时世变迁、沧海桑田,从古自今有多少战争与迁徙,有多少背井离乡与大破 大立?   如今乡愁炙手可热。到处都在说,要保留原貌,要留得住乡愁。?   但乡愁从来不曾远走。   乡愁,是一支多愁善感的竹笛,栉风沐雨、有些落寞,躺在历史的角落里,但从 来不曾缺席。   我外婆的故居是当地一座寻常三进古宅院,不是什么地标建筑、名胜古迹。 外婆过世后,老宅仿佛也更破败了,终于有一天它被彻底拆毁。?就是重新修缮, 也已物是人非。只有在我记忆的那层时空里,一切还完好无损,外婆风中的缕缕 白发,深邃的眼神、不倦的嘱托教诲,她深厚的胸音,甚至絮语、甚至唠叨...... 她那个年代甜柔的气息,她讲的遥远的家族传说,故居的青石台阶、铜门环、下 雨时雕花屋檐落下的雨滴......历历在目。门前的歪脖的老槐树,那条平 淡无奇的小街,秋天的九月菊和桂花香,某一天午睡起床后独特的光影...... 因为承载了珍贵的记忆,能唤起心中无法抹去的永久,成为精神归属地。   乡愁是一个随身携带的魔笛,吹起它,爱的天籁就会流淌出来。魔笛的朱漆 会剥落、套子会改换,但里面的爱和情不变。   乡愁不是宗教仪式,不需要一个特定的场所才能发生。   李白的诞生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碑城),如今早已不是中国的领土, 却丝毫无碍于他的诗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华人无论身在何处,读到它们, 一样地触动了乡愁。   乡愁无需提醒。刻意的营造、人为的取舍,非其山而强为山,非其地而强为 地,虽百般精终带着匠气。   真的故乡,不是抽象的人文符号,那些刻意为之的风景,已不是故乡。   乡愁在哪里?在赤子的胸腔里,在自然的怀抱里。 ◆ 险 情 ·缪国平·   1   与往日一样,韩丽洁比杨木林回来得晚。她进了屋,换上舒适宽松的衣服, 用温水洗了脸,这时桌上已摆好了饭菜,只等她就座了。筷子照例放得很规整, 象正式宴会似的,两根紧紧并在一起,上下对齐。这份心意使韩丽洁很受感动, 不由得对丈夫露出一个深情的微笑,每当她轮到晚班的时候,9点钟收车、算帐、 交款,费去十几分钟,到家时总是9点半左右。虽然是暮春时节,天气并不冷, 但做好的饭菜还都采取了保温措施,杨木林边看电视边等着妻子回来一同进餐。   饭桌上,两个人边吃边唠。杨木林不是健谈型的人,比起妻子来,倒是韩丽 洁更心直口快,话也多。半天多没见面,竟象分别了十天半月,有谈不完的话。   “小燕儿要结婚了,我想送她一对枕套。今天吃完晌饭,我让小王跟我去买, 帮我参谋参谋。他这人真有点儿艺术细胞,从前还学过烫画呢。……百货公司里 的人可‘海’啦!……我说买带双喜字儿的,小王说太一般了,不如买绣着一枝 牡丹花的那种……”   “你就买那牡丹花的了?”   “可不,过会儿你看看。……交了钱,拿着枕套,小王看了一眼手表,说声: ‘不好了,还有3分钟发车!’人挤着,走不出去,小王拉起我的手往外拽,总算 从人堆儿里挤出来了。好在商店离车队不远,可也跑得心怦怦直跳,喘气儿都不 匀乎了。”   “没晚吗?”杨木林听得很认真。   “没有。我们车司机挺凶,要是晚了,他得狠克我们俩,这个月奖金都玄乎。 要真因为这事丢了奖金,小王多冤。”   杨木林停止了咀嚼,看着韩丽洁的脸。他们结婚一年多,没孩子,妻子25岁 了,与她的同龄人相比,显得年轻,不象是结了婚的人,虽然谈不上演员般俏丽, 每天在车上却也常常被男人多看上几眼。尽管杨木林愿意听妻子谈她的各式各样 的见闻,但更留心的还是关系到她自身的故事,比如年轻大胆的男乘客,对她有 没有轻佻的言辞与举动?如果有,杨木林就忐忑不安地探询她的态度与反应。   韩丽洁抬起头,发现了丈夫异样的目光,诧异地问:   “看着我干什么?”   “嘿嘿,不干什么。”   “没见过?”   杨木林又嘿嘿笑了一声:   “你挺漂亮。”   “别没话儿找话儿说。“韩丽洁说着,娇嗔地瞥了他一眼。   “我问你:有没有人这么近地面对面看着你?”   “当然有。”   “谁?”   “小燕儿,每天都见着她。”   “我说的是男人。”   “男人?更有了,车上人多的时候,挤到跟前来,能少让人看你?”   “可也是。”   “昨天,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个子,买票时把一个二分的硬币掉地下了。他趁 弯腰拣钱的工夫,朝我裙子里溜一眼。他准寻思我里边没穿裤子呢!我心里直想 笑,哈哈哈!”   杨木林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朝妻子的下身扫去。她回家后把长统丝袜脱下去了, 两条腿皮肤很白,线条很柔和。   他收回了目光:   “才四月,穿裙子太早了。”   “不早,许多人都穿了。”   “何必跟着凑热闹。”   杨木林洗了碗筷,擦拭净饭桌,他的勤劳、体贴在这幢宿舍楼里是出了名的, 快要到“而立”之年了,有固定工作,而且是许多人羡慕的好位置――百货批发 站,常常可以优先或减价买到一些紧俏商品比如妻子现在穿的裤袜,就是从美国 进口的,颜色不俗气,价钱比商店便宜一块多钱。他有一个好妻子,新婚时她的 娇羞,温柔,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难怪他的几个在货运站、建筑公司当 力工的哥儿们,见了面用拳头捶一下他的肩膀说:“小子,便宜了你!”不知是 欣赏他的工作好,还是艳羡他的幸福家庭,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杨木林珍惜这 一切,再辛苦也情愿。唯一的遗憾是妻子的工作不理想。他已打定主意,有机会 时一定设法调换一下,哪怕花钱也行,这是他心里的一块病。如今有那么些坐公 共汽车的人,你让他买票,他就骂骂咧咧的不得已拿出一毛钱,象摘了他一根肋 条骨那么痛苦。还有些留长头发、小胡子的人,见了漂亮售票员,一个劲儿叫 “火姐”,眼睛色迷迷的。自己的老婆怎么能让别人的眼睛这么剜来剜去的!   韩丽洁拿出枕套来给杨木林看。洁白的涤确良衬上三朵艳红的牡丹花,鲜亮 而纯净,配着一圈波浪似的木耳边,更显得多姿多采。   “这就是那小王帮你‘参谋’的?”   杨木林有意地强调了“参谋”这个韩丽洁用过的词儿,不过韩丽洁没留意这 一点,问道:   “怎么样?不错吧?”   “嗯,还行。……可是,又何必那么忙忙火火地跑去买,饭都吃不安稳。”   “我跟小王吃饭都快,不去商店,闲着也是跟人打扑克。”   “在商店里转悠老半天?”   “没有,先看看女皮鞋。又去西装柜台那儿走一圈儿……”   “小王要买西服?”   “不是,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穿的。”   “就这么转悠晚了?”   “没多大一会儿。”   “那他干啥拉着你跑?拉拉扯扯地让车队的人看见,好吗?”   “没看见一后来不知怎么他就松开了。”   “松开的时候你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光顾着跑了,怕迟到。”   “哦……小王这人对车队里的姑娘们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   “规矩不规矩?”   “怎么不规矩!”   “爱嘻皮笑脸的吧?”   “能成天板着脸吗!”   “是不是爱占个便宜什么的?”   “占谁的便宜?……哎呀!”韩丽洁恍然大悟了,   “你这个28岁的老封建!真讨厌,不跟你说了!”   熄了灯,杨木林把手伸到韩丽洁的胸前抚摸着。韩丽洁一阵激动,向丈夫身 边靠近了些。她心中充满柔情,等待着丈夫的温存和更大的愉悦。   “木林,我们该有个孩子了。”   “想要?”   “还用问吗!”   “我也想。可是……”   “可是什么?”   “等你调换了工作吧。”   “要是费劲,就别调换了。车队的人,对我都挺好,离开了怪舍不得的。”   杨木林的手停下了,思忖着妻子的话。过了一阵,低声问道:   “洁,我问你一句话。”   “两句也行。”   杨木林把嘴巴凑到韩丽洁耳边,声音轻轻的:   “……有人象我这样摸过你吗?”   韩丽洁忿忿地把丈夫的手推开:   “去!你是怎么了!”   “别生气嘛,随便问问。”   “‘随便问问’!我是公园里的石狮子,谁愿摸谁就摸?!”   韩丽洁把身子转到另一边去,匆匆地结好胸罩的钮扣,用被子把身体裹严, 再不理睬丈夫了。   2   “今天家里来过客人吗?”杨木林进了家门,向室内瞟了一眼,问道。   韩丽洁正在准备晚饭――这周她是早班――听了丈夫的话,有些摸不着头脑:   “你怎么想起问这个?”   杨木林下班后急匆匆赶回家来。今天发了奖金,仓库保管员小丁、大赵要他 一同去喝酒,他搪塞说:“我没钱――我的奖金得如数上交‘国库’。”他们就 说不要他出钱,只出嘴,杨木林还是谢绝了,摆脱了那两人的纠缠。他近来总是 一分钟不耽搁地下班就回家,一路上有什么新鲜玩艺儿也别想把他吸引住。   刚才进屋后,杨木林用眼角溜了一下床铺:平整的床罩出现了皱折,床罩下 露出了枕头的一角,这都与早晨离家上班时不同。他心里顿时生出“家里来过人” 的念头,却又不好宣说出来他的依据。他踱到厨房去看了看电饭锅里的剩饭,搭 讪着说:   “我是看剩饭不多了,可能有别人在这里吃过饭。”   “不对。你没进厨房之前,就先问了。”韩丽洁并不迟纯,戳穿了他的托词。   “是吗?随便问问。”   “你总是‘随便问问’!其实心里在想事儿。”。   韩丽洁不能容忍虚伪。近来她清楚地感到家庭中存在着一种不信任的阴影。 许多事都引起了杨木林无端的猜疑和查实,她没什么要瞒人的,就说:   “你猜对了,来过人。”   “谁?”杨术林神色有些紧张。   “小燕儿。”   “她怎么有空来串门?”   “是我让她来的,说说心里话――她也是早班儿。”   “还有……别人吗?”   韩丽洁不高兴地把饭锅在煤气炉上一顿:   “你心里想问的是:“小王来了吗?我告诉你,省得你问了:他设来!这回放 心了吧?”   她不愿再绕圈子,直截了当地击溃了他的迂回战术。   杨木林瞥了妻子一眼,嘿嘿一笑,笑得挺勉强:   “还不是前几天你借钱那事儿,弄得人琢磨不透。”   “我心里有鬼,是不是?”   家里的钱都放在枕头下边的一个信封里,谁用谁拿。韩丽洁从不数那里边的 钱,直到每月拿出最后一张纸币,才意识到快发工资了。杨木林却不,他总是把 数目记得很清楚。那天韩丽洁上班后,杨木林去取零用钱,发现少了10元。晚上 问妻子,说是借给别人了。   “借给谁了?”   “小燕儿。”   “小燕儿向你借钱?”。   “小孙结婚,每人拿10元,小燕儿没带着,我替她交了。”   “哈,你们每个月都有人结婚!”   “那有啥希奇。春天嘛”   他们俩就是去年春天结合在一起的。   不料第二天杨木林竟找到小燕儿,向她核实这件事。小燕儿嘴快,说韩姐不 是借给她钱,而是替小王垫上的。   于是引起了一场家庭风波。杨木林很激动,认定韩丽洁的说谎有不可告人的 目的,她与小王决不可能是一般的同志关系。如果说从前的猜疑都是神经过敏, 那么这次可是证据确凿:它反过来又证明他过去的疑心都未必是捕风捉影。   韩丽洁理直气壮地说借钱就是借钱,有借有还。借给谁都一样,小燕儿在场, 可以证明一切。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事儿。 “为什么撒谎?”杨 木林抓住把柄不放。   “问你自己。”   “问我?”杨木林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尖。   “你逼得我这样。你象克格勃,这闻闻,那看看,什么都可疑,什么都不对, 鸡毛蒜皮的事儿也琢磨过来琢磨过去,你的心太邪了!”韩丽洁说着,忍不住伏 在被子上哭,近来为了这些不值得的小事常常口角,往往以气得韩丽洁哭起来收 场。   杨木林说:“你哭什么,有理说理嘛!”   初夏时节。天气并不算很热,杨木林心里烦躁,下意识地按了电扇的按钮。 风扇转起来,慢慢地摇过来又摇过去,象不断地观察着夫妻俩。电扇是长城牌, 是去年两个人一起看电视广告“电扇长城“之后决定买的,恰好百货批发站有这 个牌子,杨木林买时打了九折。那时两个人多和气呀,可如今呢?杨木林长长叹 了一口气。   “说什么理!你可以再偷偷去核实呀!亏你是男子汉,心比虮子还小!”韩丽 洁蓦地抬起头,瞪着对方。她清楚地知道她脸上和语气中的轻蔑,会刺痛杨木林。   果然,他突然跪在床前,抱住韩丽洁的双腿,眼里闪着莹莹的亮光:   “洁,我不求你别的,你答应我,今后见了小王不理他。”   “我不能!”   “你能。我求求你。以后咱们好好过日子,你们从前的事我都不问了。”   “我们从前的什么事儿?!”   “唉,这么的,不主动跟他说话,这总行了吧?”   “你疯了!都在一个车上,能象冤家似的吗?”   “连这你都做不到,还说什么你们俩干干净净!”   韩丽洁一用力,把杨木林推个倒仰。他愣愣地坐在铺着绿花地板革的地上。   韩丽洁喊着:“不干净!我们俩背着你什么都做了!你不就是要这句话吗?我 现在告诉你了,听清了吗?满意了吧?”   电扇摇向韩丽洁这一边,把她的长发吹起来,拂在她的脸上。她气得掠开头 发,弯过身去,“啪”一声把电扇按停了。扇页带着剩余的一点力量转了最后的 一圈,终于停下了。   杨木林有自己的推理方式。既然一个男人能拉起女人的一只手,自然就可以 拉住她的两只手臂,也可以抚摸她的身体,包括最隐秘的部位,到最后当然就可 以做夫妻间做的事情。既然拉住一只手的时候女人没有拒绝,那么拉住两只手臂 时也不会抗拒。以后的逐步升级显然是只能顺从。这种逻辑推理使他听了韩丽洁 刚才的那句话,竟然分辨不出是气话还是真话,只觉得象连绵的阴雨天突然头顶 响了一个炸雷。   3   一个多月之后的一天,韩丽洁上班到车队时,发现与她一起上车的是小燕儿, 代替了后门的小王,问起来,才知道小王已经调离了一车队,到二车队的5路车 上去了。谁都知道5路车是老大难:线路不在市区,围绕着城边儿走,车隔长, 乘客多,每到一站都挤得关不上车门儿,到了终点站时总是误点。因此司售人员 几乎连去厕的时间都没有就又发车了。司机、售票员们都住在城区,上班距离远, 不提前一个小时准得迟到。   韩丽洁不解地问小燕儿:   “干得好好的,怎么就调走了?”   小燕神秘地笑了,晃了晃系着蝴蝶结的独辫儿:   “革命工作需要。”   如今谁都懂得许多不那么光明正大的事,都可以用这块金字招牌遮挡过去, 韩丽洁也不傻,知道这里边定有蹊跷。   小燕儿仍旧笑着:   “你真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我就告诉你。你们那口子,来过车队,去过公司,见过营运科长。 还送过两瓶西风酒……”   “你是说,那是他搞的鬼?”   “我可没说是他搞的鬼!……全车队都知道,就是你蒙在鼓里。他说,小王 跟你‘有事儿’,是‘第三者’,破坏了你们家庭……”   “胡说八道。”   “说的有根有梢的,证据充分,连你自已都招认了……洁姐,我问你:你…… 真的跟他‘有事儿’?”   “怎么连你都不相信我!”   “我是问问,你别急。你是怎么打算的?他这么‘埋汰’你,以后这日子可 怎么过?”   韩丽洁气得咬住嘴唇,半天进出了一句话:   “真是气死我了!”   “洁姐,我再问你一句话,你别跟我来虚的:你跟小王的事儿若是真的,干 脆就结婚,管他穷富的,总算舒心。……真没见过杨木林这样的男人!……他这 么一来,不是把小王坑了吗?”   “我的小燕儿,我混身是嘴也说不清,说了也没人信,连你都不信!这事儿 真要把我气疯了!今后我在车队还怎么呆!”   韩丽洁在车上整天都心神恍惚。好几次报错了站名:卖票找多了钱,乘客把 钱退给她才知道:回家时走到马路中间,险些被旁边开来的一辆嘉陵摩托撞上…… 她故意多走了许多路,耽搁了一个多小时才不得不迈进宿舍楼的门洞。   一路上她恨杨木林,也恨自已。她对小王既怜悯又同情。心里怀着深深的歉 意,小王真冤,平白无故,不明不白地就给调走了,背着个黑锅,让所有认识他 的人指脊梁骨。有什么办法补救呢?去公司找领导谈话,替他澄清?不行,越描越 黑,他们也决不会承认是因为这件事把他调走的。那么由自己顶替小王,到5路 车去,让小王回来?也不行,那样更证实了关系不一般,有哪个傻子自动要求到 5路去?   这个杨木林,准是得了邪病!   回到家,韩丽洁奔进卧室,拴上门,打开电视机,音量放得很大。她却不看 电视,仰躺着,望着天花板出神。杨木林在门外叫她吃饭,她装做没听见,不回 答,也不起身。   哦,电视屏幕上是连续剧《红楼梦》,一阵凄婉的音乐声引起了她的注意和 共鸣。这电视剧是韩丽洁最爱看的,现在却没有多大兴致,只是用眼角溜了溜, 噢,那不是晴雯吗?前些日她出场时年轻、漂亮,现在却脸色憔悴,精神委顿: 只有两根稍稍上挑的眉毛,仍旧显示着她的刚强。她被赶出了大观园,带着重病 替贾宝玉补那件名贵的皮袍子,夜深入静,孤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纵进去全部的 情全心的爱。韩丽洁喜爱晴雯这个人物,关心她的命运,真希望她能重新回到怡 红院,变得更加娇媚。韩丽洁这时忍不住坐起身,注意力被荧屏吸引去了。   就是这个敢说敢做的晴雯,真是冤柱极了,贾府里上上下下都知道她跟贾宝 玉好,主宰着她的命运的人,还说她勾引了贾宝玉,两个人有“关系”,实际可 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晴雯到死还是个没亲近过男人的黄花闺女,却顶了个空名儿, 临死时才后悔了:早知如此,不如当初……当初怎么着?该亲就亲,近就近!亲 过,近过,就不做冤死鬼了。   电视剧演完了,韩丽洁仍在想着晴雯。室内暗暗的,这样很好,韩丽洁不开 灯,也不起身吃饭,只是顺手拉过被子盖在身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隐约听见 杨木林用钥匙开了卧室门,蹑手蹑脚地来到床边,悄悄脱去衣服,上了床,不一 会儿就发出了鼾声――他的鼾声也是轻微的,好象担心着什么,提防着什么,窥 伺着什么。   到后半夜韩丽洁还没睡着,心绪仍象找不着头儿的线团儿,乱极了。她什么 都想,思路跳跃着,由这里突然跳到那里,跳得毫无联系,毫无道理。最后集中 到一个实质性问题上:今后怎么办?离婚,还是不离婚?   不能离婚。杨木林的父母对自己很好,十天八天见不着,老两口就来串个门, 看一看,带来点儿好吃的东西。杨木林也不是坏人,但是他实在可恨,再说,离 婚的本身实际就等于宣布自已“有事儿”,人们会把同情这颗砝码,全加在杨木 林的那边去。再说,现在女人“过剩”,大姑娘们尚且发愁,作为寡妇,更要被 男人们挑来拣去了。年轻轻的岁数,能独身到老死吗?那难奈的寂寞可怎么打发呀!   听着身旁杨木林均匀的鼾声,韩丽洁气得踢了他一脚。“把我折磨到这地步, 你却睡得安稳!”鼾声停止了两分钟,之后又悄悄地响起来。韩丽洁心中陡然升 起的那股报复的欲念,再一次加强了。   4   “笃笃笃”。门上轻轻响了几声,韩丽洁早就等在门边,听了这响声,心格 外猛烈地跳起来,以惊人的速度拉开了门,   小王站在面前,脸上有些疑惑与不安,考虑着是不是走进屋里。   “韩姐.你找我有事?”   韩丽洁不说话,把小王拉进来,又迅速地关上门。她紧紧捏住小王的手,牵 他坐到长沙发上。   她近来打听到了小王的倒班情况,正巧达周她也是早班,于是在公共电话亭 打电话到车队找小王,让他来她家一趟。   “有事吗?”小王在电话里问,猜测着会有什么事。   “当然有事。”   小王好象踌躇着。韩丽洁把自己的住址告诉了他。说得很详细,叮嘱他记牢: 街名、门牌号、楼的颜色,以及自己家的楼层、号码。不容他动摇、犹豫,韩丽 洁的态度没有商量的余地。   现在他来了,神情有点沮丧,眼光里含着疑问。   韩丽洁盯着他问:“你恨我?”   “恨你?不。我无所谓。提它干什么?”   “我要提。”   “何必呢!”   “我对不起你。”   “这说到哪儿去了。你太客气了。”   “不是客气。”   “你要我来,是为了解释这件事?”   “也是,也不是。”   “我没放在心上。”   “可是我放在心上。”   韩丽洁变得局促不安,双手手指交叉着握在一起,小指的指甲都扣进肉里去 了。她突然站起身,拴好门,又回到小王身边,紧挨着他坐下,拉起他的一只手, 贴在自己的面颊上。她的脸立刻绯红了。   “就是因为你拉过一次我的手,就给你带来那么多麻烦。这回是我拉你的手 了。”   小王摸不着头脑,但韩丽洁的神态与举动太异常了,使他惊讶不已。   韩丽洁接着说:   “那次你是无意的.这回我可是有意的。”   小王要抽出被握的手,却被韩丽洁握得更紧了。她的手、她的面颊,给他的 手传来一种奇异的感觉。他嗫喘着说:   “韩姐,你这是……”   “什么也别问,别说。只是这一次,今后决不会再有第二次。明白吗?你是 男人……来吧。”   小王觉得脊背有些发冷,胸口却热得难受。韩丽洁手指颤抖着去解小王衬衫 的钮扣。小王拦挡着,但韩丽洁很坚决。小王被一股强烈的电流击倒了,听任她 把一颗颗钮扣解开。他象吃东西噎住了似的,脸胀得难受,喘不过气来,只是眼 盯盯看着韩丽洁把裙子掀起来。已经是初秋了,街上极少有人穿裙子,韩丽洁今 天却穿裙子……   这次人生的新的体验对于小王来说是太复杂、也太意外了。伴随着悔恨的心 情,他晕晕乎乎地离开了韩丽洁的家。   黄昏来到了这个城市。   韩丽洁坐在床上,任被子凌乱着,枕头歪斜着也不收拾。她好象等待着什么, 希望人看到什么,又害怕人看到什么。心绪与一小时前比较,平静多了,原来燃 烧着的愤怒的报复的火火,已经渐渐熄灭。快要化做灰烬了。她低下头,用双手 遮住了整个的脸…… 【网里乾坤】∽∽∽∽∽∽∽∽∽∽∽∽∽∽∽∽∽∽∽∽∽∽∽∽∽∽∽∽∽ ◆ 谈谈陪审员制度的科学依据 ·杜克林·   陪审团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当时是通过抓阄在男性公民 中产生陪审员。该制度体现了所有公民的平等权力并能够有效防止腐败。陪审员 制度成为古希腊民主的核心。现代刑事法庭的陪审团制度起源于12世纪的英国。 陪审员制度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广泛使用。我国在清代末期以及 新中国都采用过。但是,由于陪审团的意见只供参考,对判决没有实质性影响, 以及陪审员参与审判不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陪审员制度在此前只是象征性意义, 大多数案件的审判都不邀请陪审员参加。2015年4月25日,中国人大授权最高法 院在10省(市、区)试点陪审员制度。这是中国司法制度的一大改革和突破。也 标志着中国的司法体系将能够更加民主、公正、减少腐败环节,并更加科学化。   陪审团是一群发誓对法庭提交的审问的事实做出公正裁决,或者做出处罚或 判决的一群人。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只要用于刑事法庭,一般由12个陪审员组 成。目前,这种陪审团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非英美法系的很多国家也采 用准陪审团制度:由陪审员、法官和职业法官一起审理刑事案件。   陪审员的选取是在案件的司法区域随机产生的陪审员库中挑选,这些人不得 对案件有倾向,必须精通当地语言,必须是义务参加。最后的陪审团成员由控辩 双方的律师、以及法官共同产生。在产生一定数量的随机人选之后,控辩双方律 师可以都候选人提问,以检测候选人的倾向以及是否能够参与案件的全过程;控 辩双方律师可以任意删除一定数量的人选,最后由法官来确定陪审团成员。陪审 团成立后,根据实际司法情况,在庭审前由陪审员选举或者由法官指定评审团主 席。陪审团主席的责任是代表陪审团向法官提问、发起陪审团的讨论、有时也宣 读陪审团的裁决。   当陪审团有成员不能够参与审判的全过程时,通常会选择一个或多个替补陪 审员。这些替补陪审员参与审判的全过程,但是不参与案件的审理和裁决,除非 现有的陪审团从名单中去除。   陪审员在审判过程中须遵守严格的规则。陪审员不得从其他渠道(如媒体和 互联网)获取案件相关的信息,不得独自对案件进行调查。控辩双方、律师、证 人都不允许与陪审团成员交流。陪审员必须在庭审和审理期间严格保密,甚至在 裁决出来后也要保密。   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团的责任是寻找事实,而法官的唯一责任是解释适当的 法律并在法律上陪审团进行指导。陪审团将根据证词确定其真实性,并做出刑事 案件的被告是否有罪、或民事案被告是否民事有责的裁决。   陪审团制度是合理的,因为它把法律和社会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判决 只与当前案件有关,而不得与此前的其他案件关联。陪审团制度的合理性在于他 们能够把群体的知识和审慎的原则带到案件中,陪审员合理地评价专家的证词, 比如评估证词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与其他庭审证据比较,并通过与陪审员自己 的知识和经历对比来评价。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员结合各自的对证据的观点,进 行辩论,然后才给出裁决。   陪审员制度除了体现民主、预防腐败、和公正,还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我们 知道每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都具有不同的观点,但是绝大多数的投票的加权 平均往往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数学上的随机变量和它的统计平均。网络 上有一个软件,通过把很多不同种族的人的头像平均,得到的头像公众都认为很 美。如果每个人对美丑的评价是一个随机变量,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那么很多 人的观点的平均就代表美的公众认同。电视上有很多娱乐互动节目,有评委给表 演者打分,以确定表演者是否进级。现在很多项目的政府项目评审的专家组在一 起讨论一个项目是否应该得到资助。地方搞的各种西瓜评审会,一帮评委聚在一 起品尝西瓜,然后得出打分,评出哪个西瓜最好吃。体操比赛的评委打分也是一 个例子。这些实际上与陪审团制度原理是一样的。其公正性还是得到人们的普遍 认同。   还有一种电视答题的节目,随机出选择题让选手回答,当选手对某一个问题 无法回答时,它可以选择让观众就几个答案进行投票,然后答题者可以根据现场 观众的投票结果,再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答案。我观察过,绝大多数情况下,现 场观众的选择最多的选项基本上都是正确答案。这在数学上也是解释得通的。每 个人把自己最自信的答案选择为自己的答案,把来自不同的来源的信息进行简单 的加权平均融合,就可以得到自信度很高的结果。比如,采用适当的数据融合技 术,只需对几个自信度超过51%的答案进行融合就可以很轻松得到自信度达到90% 以上的结果。现在的陪审员制度采取的12人陪审员制度,采用加权平均或辩论的 方式,基本上都可以融合出一个自信度很高的判决结果。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的“jury”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Jury ◆ 林德和第一个科学的药物疗效检验 ·苦丁山·   麦哲伦有个货真价实的“史上第一”记录,就是首次环球航海。这个“史上 第一”的含金量,不是现在媒体和微博圈里那些“史上第一”能比的。   不过,他这个“史上第一”的代价也高得出奇。不是说它花多少时间。耗时 三年固然不短。但真正惨烈的是生命的损耗:特立尼达号出发的时候有270人。 三年之后完成环球旅行回到西班牙时,总共只剩下18人。除了一部分是航海过程 中因为跟人打架而丧命,绝大多数船员是死于坏血病。   为什么他们会患坏血病?因为他们缺乏维生素C。   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C?因为海上航行没有新鲜蔬菜,也没有新鲜水果。没 有这两种食物,就没有维生素C的来源。   缺乏维生素C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因为维生素C是参与人体合成胶原蛋白的关键成分。   对。维生素C才是真正影响胶原蛋白合成的要素。人一辈子不吃猪蹄没问题。 人一辈子不吃胶原蛋白粉没问题。但是在有维生素片之前,人不吃新鲜蔬菜水果 超过六个星期,身体里的胶原蛋白体系就开始崩溃,就会出现牙龈肿胀出血,然 后牙齿松脱,然后是大面积皮下出血和关节疼痛僵直。如果一直拖延下去,最后 就是死亡。   但是这个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医学知识。在麦哲伦那个年代,也就是15世纪 的时候,没人知道坏血病是因为这个引起的。他们只知道出海的人,在海上呆了 大约两个月之后,就会出现上面说的这些恐怖症状。   那个年代的船员不止一次讲述这样的离奇故事: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艘无目 的飘泊的船。登船之后看到全体船员死亡。身上没有暴力伤痕,如果仔细看,可 以看到尸体都有肿胀的牙龈和脱落的牙齿。   关于坏血病本身的观察已经很有历史了。希波克拉底在两千五百年前记载的 一些疾病,从症状看应该就是坏血病。欧洲人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对坏血病有明 确的记载。但是那时还没有化学分析技术,无法识别出具体是什么导致坏血病的, 所以治疗的方法也就是盲目的尝试各种草药。偶尔有局部成功的案例,比如吃西 洋菜或是柑橘肉之后症状好转,但是当时那些“体液”或是“气”之类的医学理 论都是一些飘渺的臆想,不能从这些成功案例里提取真正的关键因素,于是也就 没能形成系统的治疗方法。有个统计数据:在找到真正有效的坏血病治疗药物之 前,英国海军舰队因为坏血病而死亡的水兵,比海军历次战斗里战死的水兵的总 数还要多。   士兵不断减员,杀手却不知道是谁。这让英国海军很郁闷。   郁闷多年之后,终于有人试图挑战这个杀手了。   挑战的是当时英国海军里的一个军医,名叫做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   1716年,也就是《康熙字典》编撰完毕的那一年,林德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 堡。跟发明牛痘接种的爱德华-詹纳一样,林德入行也是从外科学徒开始。23岁 上,林德取得外科医生资格,之后到英国海军做军医。   既然在海军行医,寻找治疗坏血病的治疗方法,自然是林德的首要任务之一 了。   当时欧洲的医学知识跟亚洲非洲一样,都是一些无法验证的朦胧概念。比如, 当时对坏血病解释说,这是一种腐败现象。什么引起这种“腐败”就不得而知。 然后,当时的观点是认为,用带酸性的东西可以治疗坏血病。   身处那个年代,林德所学到的知识并不比同僚要胜出多少,但是他想能做点 什么,来验证一下这种“酸能治疗坏血病”的说法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   于是,1747年,31岁的林德设计了这么一个检验的方法。他把船上的坏血病 人分成几个组,分别在他们的饮食里添加一些不同的辅食,然后观察病情的变化。 哪一组的病人有好转,就说明他们吃的辅食是有治疗作用的。   实验是从出海之后两个月之后开始,当时发现坏血病都是这么久之后开始出 现。   林德挑出12个症状最明显的船员,把他们分作6组,每组2人。这这12个人, 每天吃的正餐都相同。不同的是他给每个组添的辅食。这六个组,每天的饮食里 添加的辅食是这样的:   第一组:一升苹果酒   第二组:25滴硫酸,加入饮用水里   第三组:6勺醋   第四组:240毫升海水   第五组:两个橘子,一个柠檬   第六组:一种辣酱加大麦茶   这里面大部分东西都含酸。海水不含酸。林德选它或许是因为这东西对海员 来说唾手可得,如果真能有用就太方便了。辣酱里可能含有一些醋。至于大麦茶 就不知道林德是怎么选中的了。从现在我们对它的了解来说,大麦的维生素B含 量颇高,对脚气病有好处。但是大麦里的维生素C含量基本是零,对坏血病是没 有帮助的。当然,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坏血病到底由什么引起,也没有化学分析 知识,那么有这些看似不沾边的选择混在里面也不是很奇怪。跟喝尿避孕或是吃 牛虱子治疗天花相比,林德的海水和大麦茶其实还不算是太离谱吧。   实验做到第六天就不得不中断,因为船上没带这么多水果,到第六天橘子和 柠檬都吃完了。不过,实验不能说是白做了。到第六天的时候,吃橘子柠檬的那 两人,其中一位已经康复到可以正常工作,另一位也差不多完全康复。   其他组呢,只有第一组喝苹果酒的两个人略有好转。   林德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了,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主要原因是,他太 局限于当时的“酸性”原理,用酸来解释橘子和柠檬的疗效,结果被人质疑:如 果是因为酸性在起作用,为什么喝醋和硫酸的那两组没有疗效?   而且,他后来试图改进橘子疗法的时候,做出的努力适得其反。为了便于让 海员携带,他把橘子榨汁,然后加热浓缩。糟糕的是,维生素C很怕热,一加热 就被破坏了。所以他建议的喝浓缩橘汁的方法没有得到预期的疗效。   本来已经他都已经摸到了一条大鱼,只因为当时医学知识太原始,研究条件 太落后,林德没能判断出橘子柠檬里真正起作用的成分,结果就让这条大鱼溜走 了。   林德的实验没能马上确定柑橘是治疗坏血病的最佳“食疗”,但是他在医学 史上却被列为一个重要人物。因为,他的这个实验,是历史上第一次尝试用系统 方法检验药物疗效——并且做了完善的记录。   在那之前,有没有人做过类似的系统检验呢?   不知道。因为,没有记录。   以前的文献,有各种医书记载各种秘方,比如兔子肝烧成灰,吃了就可以生 男孩,或是雄黄香囊挂身上可以让女胎变男胎之类的。但是这些秘方是怎么发现 的呢?没有记载。   为什么没有记载,或许有两种可能。第一,古人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系统检验 才能可靠的判断一种药物的疗效。他们只是凭主观感觉来评判一种东西是不是具 有某种“药性”(神农尝百草就是这种探索方式的经典代表),然后用这种判定 做指导,在病人身上随机尝试,碰巧吃到某种东西之后病情好转,他们就把这样 的东西当作有效药记录下来。这种随机操作不能排除诸多偶合因素的干扰,所以 是靠不住的——所以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都只能依靠安慰剂现象来寻找生机。   第二种可能就是,有些古人或许也想到了用系统检验的方法来验证一种新药, 于是真的找到某种有效药。这就是说,他的这个做法是科学的,正确的。正确的 意思就是可以重复的:别人如果照他的方法来做,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这个可重复性,在现代科学里是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可以重复的结果, 大家才承认是定理而不是巧合,于是就可以成为科学结论。   但是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可重复性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别人采 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找到有效药——于是自己的方子就不再是独家秘方。   那他就不能牟取暴利了。   于是,虽然他做过系统检验,但是对检验方法秘而不宣。   是不是真的有这种事发生过?我们没法知道。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干,那就是 说他根本不会留下字迹来让别人发现真相。   不过,从传统医学里的有效药无限趋近于零的现实来看,第二种可能性不是 特别高。   简而言之,就可以查到的文字记录来看,在林德之前,遍观五大洲,就没有 人尝试过用科学的方法检验药效。   当然,我们前面说林德采用了“系统方法”来检验药效,是相对于那个时代 而言。跟后来的方法对比,他的方法还很原始粗糙,但是意义不减,因为他开启 了“临床检验”的先河。   什么叫“系统方法”?就是说,要把各种能想到的排除伪疗效的手法全部运 用到实验里。   林德的方法里,有哪些科学成分?我们来看看。   第一,他不是只用一个病人做治疗,而是同时用12个病人。在现代研究方法 学里,这个概念叫做“大样本”。大样本的意义在于能够减少意外因素的干扰。 如果只用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有可能是误诊,不是真的坏血病而只是口腔溃疡。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就算只给他喝白开水,过几天他的牙龈也就不肿了。但是这 不能证明白开水可以治疗坏血病。或是这个病人患病不是因为吃不到水果,而是 因为胃肠有问题,不能吸收维生素C。那么你给他吃多少橘子都不行,必须直接 注射才可能解决问题。而这种情况并不能否定“橘子可以治疗坏血病”的结论。 为了避免这些干扰情况,就需要找来多个坏血病人,同时治疗。毕竟这么多人, 个个都误诊或是个个都有胃肠吸收问题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第二,实验对象分成若干个组,以便对比治疗效果。这就是“对照组”概念 的雏形。传统医学认定一种新药有效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用对照组来 排除伪疗效,只是把某种新药不断试用于某个病人身上,看到病情好转就认为是 有效了。这些“疗效”,一旦用对照组来检验,绝大多数结论都会被推翻。用一 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让一个感冒病人吃板蓝根,几天之后他的感冒好了,一 个古代郎中就可以据此下结论,说板蓝根治好了感冒。可是如果你用两组感冒病 人,一组吃板蓝根,一组不吃,你就会发现,两组病人其实都是3-5天感冒痊愈。 所以那个板蓝根只不过是让病人觉得“我多少吃了点什么”而已。这样的实验里, 不吃板蓝根的那个组,就叫做对照组。各种传统医术和民间秘方,只要用对照组 一检验就可以知道都是无效的。所谓的疗效不是因为人体自身康复功能就是因为 安慰剂效果。   第三,他让这6组12个人,除了实验设计里要试用的六种待检验辅食不一样 之外,其他的条件都尽量的一致:正餐的内容一样,生活起居规律一样。六个组 里病人的病情轻重大致对等。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每天所提供的辅食。那么,如果 疗效有区别,就只能用这些辅食来解释了。   第四,针对同样的一个实验目标(这里就是坏血病),用若干种不同的(但 是根据现有理论,似乎是很有希望的)备选药物来进行“攻击”,对比变化,找 出最有效的药物。这有点乱枪打鸟的味道,不过在对各种口口相传的“药物”疗 效还一派朦胧的年代,这种做法可以说是能以最高的效率来证明或是证伪那些 “传统药物”的效果的。实际上,即使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做法仍然是 探索新药的一种重要方法。如今药物研究的尖端技术之一,高通量筛选,其实就 是大规模的排枪扫射。这种方法一天可以检验十万种待选药物成分。   林德的这个实验没有马上得到正确的结论。林德的实验方法,以现在的标准 来看,也还很粗糙。但是他的这种以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检验药效假说的思路, 启发了后人,于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完善了这些检验原则,使得药效检验方法越 来越可靠。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有这么几点:   大样本:样本数足够大,才能排除个体差异导致的意外。比如要检验一种药 是不是可以让人长高,如果只找一个人来试用,而这个人碰巧是发育之前的姚明, 这样的实验结果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随机:样本选取应该随机。就是说,不能只挑选具备某种品质的实验对象。 比如,如果要检验一种药是不是能让人有力气,然后选来做实验的人全部都是特 种兵,这样的实验设计就毫无意义了。   对照组:必须有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要检验的那个假说(比如橘子 能治疗坏血病)需要区别对待(实验组吃橘子,对照组不吃),其他的条件都要 尽量对等:性别分布相似,年龄相似,生活习惯相似,饮食相似,等等。   量化:测试的标准必须是可以测量的。比如坏血病的检查,应该包括牙龈肿 胀是几个毫米,甚至牙龈的颜色也可以用比色表来量化。能量化的检验才可能提 供可靠的结论。无从量化的描述,比如“皮肤比以前更年轻了”,能让没有科学 训练的老百姓动心,但是得不出科学的结论。   可重复性:真正科学的结论,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可以重复。谁号称一个验证 得到了阳性结果,那么别人照着他描述的方法再做一遍,应该也能得出同样的结 果。所以科学检验都必须有完整记录。拿不出实验记录,却断言“我们已经通过 独家操作去掉了这种成分的毒性”,那只能是忽悠。   这就是林德的故事了。有不少说林德故事的文章,出于对他的敬意,把发现 橘子可以治疗坏血病的功劳完全归功于林德。这个其实有点感情用事。林德因为 受当时错误医学理论的限制,并没能从他的实验里得出明确的结论。他自己也对 实验结果的“不一致”感到困惑,因为他想不通为什么醋和硫酸不能有疗效。因 为这种困惑,他当时并没有高调坚持自己的“橘子可以治疗坏血病”的观点。是 后人重新实验之后,确认橘子就是能有这种功效,海军才重新注意到林德的发现, 于是在他人已经去世之后才给了他崇高的荣誉。   我的观点是这样:林德没能从那个实验里发现橘子的治疗价值,但是这个挫 败无损于他的荣誉。我认为他最大的功劳不是发现橘子的疗效,而是引领了科学 检验药物疗效的方法。上面提到后人重新实验,证实了橘子的疗效,而后人所做 的实验,正是按照他开创的这种方法来做检验的——于是能有效的证明了橘子确 实可以治疗坏血病。   对于林德来说,没能证实橘子的治疗功效,大致相当于失去了一条鱼。而他 开创了药物疗效的科学检验方法,可以说相当于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渔技术。林 德当时没能用这种打渔技术打到那条大鱼,并不是说他的方法不对。他的挫败只 是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且他自己对这种全新打渔法也还没太熟练掌握。人类 历史上无数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刚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很粗糙的。 但是对于这些技术和方法来说,最珍贵的不是后来的发展和完善,而是当初有人 能“想到这一点”。   林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想到的系统检验药物疗效的方法,让医学摆脱了 个人感悟时代,走进了科学验证时代。这样的检验技术,让医学界能摒弃那些谬 传几千年的无效古方,探索出真正有效的现代药物。 【网萃】∽∽∽∽∽∽∽∽∽∽∽∽∽∽∽∽∽∽∽∽∽∽∽∽∽∽∽∽∽∽∽ ◆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九十六-一百)  ·丁不二方舟·   九十六、用科学历史观“认识你自己”   我参加了去德尔菲的一日游旅行团。组团形式与国内相同,游客在各自的宾 馆报名,早晨旅游车在雅典市内转圈,把游客凑齐,然后出发。世界各国的游客 汇集一车去游玩,比较沉闷。国家、文化、语言、民族等等造成的差异,不容易 让大家很快产生亲近感。但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当大家共同面对困难时,可能会 迅速结下深厚的友谊。   德尔菲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特殊之处在于古希腊人曾认为此地是世界的中 心。相传宙斯在大地的东西两端各放飞一只神鹰,朝中心飞翔,最后它们相会于 德尔菲。相会地点以一块巨石为记,名“脐石”,意指大地的肚脐眼。古希腊人 以此向外层层画圆圈,不断在认识上扩张属于自己的领土。这与中国的“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差不多,都是古人产生过的“野心”。认为自己所居之地为世界中 心,是很多地方的人因知识局限所形成的简单认识,连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上“孤 家寡人”的居民都认为该岛是地球的中心。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本意就是居天 下之中的国家,洛阳、嵩山一带就曾被认为是天地的中心。   脐石所在地建有阿波罗神庙,可以发布神谕。古希腊能发布神谕的地点有很 多,但德尔菲借世界中心之名,成为了特殊的宗教圣地,所以它的神谕最为著名。 神谕等于中国的求签算卦,但是级别较高。公元前6世纪时,德尔菲的声誉达到 极点。古希腊各处的人们纷纷来此,求助神谕的指点,甚至某些城邦为重大事件 做决策也来求神谕。神谕发布有几个步骤,在神庙内,先由德尔菲的守护神阿波 罗向女祭司发布旨意,女祭司在丧失意识的情况下以含混的语言向男祭司传达神 谕,男祭司再将神谕翻译给祈祷人,并收取费用。对于神谕是否灵验以及其中是 否存在经济利益链条,已经不必过分追究了。   虽然德尔菲在古希腊获得尊崇,不过其重要性非常有限,因为在城邦制下, 宗教中心的地位毕竟难以与后来的梵蒂冈、麦加相比。进入罗马帝国时代,德尔 菲逐渐衰落。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德尔菲被视为异教徒的圣地遭到打压。往日的 荣耀一去不复返,现在只能接受旅游者的凭吊,再也没有神谕发布了。   德尔菲神谕中有一条非常著名,是“认识你自己”。据传苏格拉底看到后, 将其吸收,借此提出“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并被广泛传播和讨论。如何认识 人类自己是一个延续至今的老问题,说是自己,其实是整体,通常有现实和历史 两个视角,分别突出空间广度和时间跨度。严格来讲,所谓的现实也是历史,只 是过去的时间尚短。   历史如何演变,有无固定规律,这个问题受关注的程度要远远大于思考数学 公式和物理定律。各种总结过后,也伴随着很多预言,神秘者如中国的推背图、 烧饼歌,西方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规律不易总结,偶然性就会被频繁提及。常见 的句式为:只是因为什么什么才如何如何,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历史将会怎么 怎么样。历史是充满了偶然性,但是除了人类诞生本身可能是个偶然事件之外, 随后的人类大历史并不会由单独某个偶然事件来决定,时间越长、空间越广、内 容越多,必然性越强。偶然性可以决定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结局,却不能改变 大历史的进程。例如某些重要战争,可以对失败的一方给予很多依靠偶然性取胜 的假设,却不知如果没有重大的技术进步,无论胜负,都很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化,强权过后,要么退守,要么同化,又会恢复到该地区自身发展的原有道路上。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而技术传播不在乎谁胜谁负,都会进行。   在社会科学层面,寻找统一的历史规律,现在看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绝对做不到像自然科学那样有标准答案。对历史认识不同及出现对立,不需要任 何高尚的理由,首先各种利益冲突就很容易导致屁股决定脑袋。民族、宗教、国 家,及肤色、年龄、职业等等的划分,都会让人们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 价值判断,不同的道德标准。正因为各自的利益追求,要求历史为现实服务,所 以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观。   按地域划分的历史观比较常见,比如西方史观、东方史观,各国独立的历史 观。脸谱化的历史观也很多见,凭借个人的经历、好恶,把自认的好人好事夸一 遍,坏人坏事骂一遍,就解释了一切,好像历史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小绵羊和大灰 狼。厚古薄今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是这种眷恋只能强调局部,整体回归、开历 史的倒车绝无可能。厚今薄古看上去最有道理,但也有失偏颇,容易把过去贬得 一无是处,加重分割和对立。“历史中存在即合理”显得有些麻木和死板,“一 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则显得有些圆滑和功利。总之,要对各种历史观分门别类, 形成总览已不容易,要想取得共识,更是难上加难。   除了利益差别,造成这种局面的更基础原因是研究对象的差别。自然科学研 究的对象是自然现象,通常具有可重复性,能够通过实验反复验证,对其中的变 量(因素)可以进行控制、调节、筛选,从而确定各因素与现象的相关关系或因 果关系。这一研究过程,不仅有利于科学发现,还可以保证研究结果及理论保持 相当的长效性。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希望发现各种社会现象的 本质和规律。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难以重复,并且不稳定、差异大,所以很 多理论随着环境变化、时代变迁会被废弃。再加上利益差别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根 深蒂固,所以形成了很多不科学的伪社会科学,包括自觉的和不自觉的。   社会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严谨并取得共识,听上去有些道理,其实也不 尽然。虽然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消除所有分歧,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还 会自诩正义,但是这种情况只能是政治分歧的说辞,却不能成为学术界难以取得 共识的理由。因为客观世界只有一个,客观历史也只有一个。按理讲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只是研究对象不同,而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借鉴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所 以在严谨性和取得共识上不应该有太大差别。客观历史的唯一性决定了历史不是 罗生门,不应存在艺术化的解读和认识。历史也不是人物、事件、思想的凌乱堆 砌,然后说些兴衰转换、阴阳平衡之类的大道理草草了事。具体事物因资料不足 的客观局限,可以看法不同,但是在排除利益纠葛等人为局限后,至少应该对历 史的主流和大框架看法一致。以各自为中心,即所有基于文化多元形成的历史观 都有片面性,都不足取。要想正确认识历史,必须要从文明一元的视角出发。   就像整理房间一样,让历史变得非常混乱,做起来很简单,而让历史变得非 常有序,做起来却很困难,几乎等同于科学的艰辛成长过程。科学是将自然世界 化繁为简,正确认识自然的利器,当仁不让也是认识人类社会的利器。科学历史 观的提法早已出现,不过具体内容有别。古希腊人将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思 考,并因此孕育了科学。由此及彼,科学历史观应该是将客观世界、全体人类的 空间广度,及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跨度,统一成一个整体来认识历史,进而 着眼于对未来的关注和责任,因为未来也将成为历史。   历史的内容丰富多彩,前人和当代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形成很多学科。以人 类为界,可以分为自然史和社会史两大部分,前者包括生物史、地质史、宇宙史 等等,后者包括技术史、经济史、军事史、政治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从宏 观上看,是自然史决定社会史,而非相反。   由于人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直观,所以研究社会科学的人以及对 此感兴趣的人,要远远多于对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研究自然科学的人,这也是造成 乱象的原因之一。面对人类社会错综繁杂的内容和光怪陆离的差异,经常会出现 以一种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现象的局面,其实两种现象可能都只是同一个基础因素 的结果,于是成为循环论证。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如果陷入思维定式的泥潭, 不能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搞不清楚不同层级的表象和本质的关系,那么一番高 深的分析之后,恐怕只会乱上加乱。对于某一学科的困难问题,引入其他学科的 一些常识或者换个视角,虽不至于迎刃而解,但经常会使问题简单化。相反,由 于某些基本常识的缺失,困于窠臼,进行舍本逐末的研究,往往会使问题复杂化。   研究自然分歧少,主要归功于科学方法的应用;研究社会分歧大,主要是因 为科学方法的应用存在很多不足。科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逻辑论证加实验验证, 逻辑保证理论的自洽,实证保证理论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研究社会从来不缺乏 逻辑论证,但是其中因为充斥着各种既无法定性、也无法定量的概念,类似中医 理论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比比皆是,导致彼此间逻辑混乱,不能相容。实验验证对 于社会研究来说,存在人力难为的天生缺陷,不能像做物理、化学实验那样,更 不能像验证药效那样来个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偶尔为之搞个试验,也存在地域 小、样本少、时间短、难以重复、干扰因素多等限制。最严格的实验不可行,只 能退而求其次,构建各种社会模型,进行观察、分析、总结、推演,完成实证。 对此很多人都做过有益的尝试,但是模型要素的选取千差万别,主次不明,往往 又回到逻辑混乱的状态,结果还是彼此不容。正是由于方法的不足,对社会的认 识总是不尽如人意,而人类又总希望能凭借已有的知识概览全局,所以造成在认 识自己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从上向下看问题的习惯,各种永远正确的车轱辘话 俯拾皆是,人性、道德等概念被滥用,政治制度、军事商业也因此被搅和的无所 适从。   研究社会的科学方法必须要向研究自然的科学方法靠拢,具体细节因研究对 象不同会有差别,但总体必须一致,避免研究东方用一套方法、研究西方用另一 套方法的尴尬。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是基础工作,文字、图像、实物等等都很重 要。对历史信息的量化处理以前无法做到全面、详尽,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 收集成为可能。量化后的历史信息使各种概念更加明确,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 不仅逻辑论证有了用武之地,还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模型,然后可以借助计算机, 进行类似军事演习中的沙盘推演,不断反复地修正和验证,力求接近科学实验的 效果。利用模型有效连接逻辑和实证之后,各种因素的主次关系、叠加效果一定 会逐渐清晰有序。所以通过模型来认识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剪不断、理还乱的局 面一定会得到改观,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实践。   要构建各种社会模型,基础模型很重要,其中的关键是基础模型核心要素的 筛选。对待这个问题,应该遵循科学研究中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不增 实体。在一群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中,逐步剔除次要因素,留下最重要的 因素,力争简单、避免复杂,宁可选择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在此不妨回望一眼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最早分野。生物的生存繁衍,简单来说 就是取决于可供资源和种群数量的关系,人类也是如此。人之所以为人,可以有 多层理解,不过造成人类与其他生物拱手相别,而且后来一直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技术。尽管个别动物也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是缺少改进和模仿,更谈不 上发明和使用复杂技术。正如富兰克林所说:“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所以,人类社会最基础的观察模型就是资源、人口、技术三者的关系,并且 三者都能量化,这点极为重要。这个最基础的模型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和以往不同 模型、不同层级、不同视角造成的观察差异。资源、人口、技术三者的基本关系 并不复杂,但是排列组合后可以看上去很复杂,像三棱镜一样折射出一条长长的 光谱,各种社会状况就排列其中。从古至今,所有社会差异归根结底都是由资源 差异(即地理差异或自然差异)、人口差异、技术差异造成的。   模型不止一种,以此为蓝本扩展延伸,还可以建立一种分层级的模型。资源、 人口、技术三要素是基础,生产制造、军事商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层层罗列。 不过必须明确一点,从下向上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从上向下的影响,因为没有根基 不可能有顶层。另外以知识体系为对象,可以建立巫学、神学、哲学、科学递进 的模型;以一元和多元为对象,可以建立文明和文化关系的模型。如果将以上要 素再进行组合,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模型。三维空间加上时 间轴,就变成了一个有历史跨度的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想观察什么,各 取所需即可。   历史没有回头路,在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中,弧度的大小、峰谷的高低 记录着各种曾经度过的波澜壮阔。历史也没有什么奇迹,只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常 规,或被压缩,或被延长。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但是不能一分为二地割裂 历史。那些进程中的多元与一元、保守与激进、传统与变革、古老与现代、利与 弊、好与坏、是与非、成与败,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复杂的共存。   人不是神创造的,不需要什么神谕。如何“认识你自己”,求鬼神不如求自 己。出现问题并不可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问题的循环往复正是发展 的过程。认识历史有助于认清现实,认清现实有助于规划未来。对历史的归纳总 结应该适用于对未来的演绎预判,需要史实和史识并重。用科学历史观厘清历史 的脉络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目标是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关爱人类自身。人们迟早 会发现,历史无需多种认识,因为未来只有一种结果。   九十七、大自然调控资源的翻云覆雨之手   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与会各国和各团体充 分表达各自意见,针锋相对。会场花絮不断,最后通过了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的 《哥本哈根协议》。欧美对会议结果表示失望,指责中国等新兴国家不负责任; 而发展中国家则据理力争,强调自身的发展权利以及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会议 几乎是在争吵中结束的。   评判会议成功与否可以有多种标准,指望通过一次会议就取得效果,并不现 实。比如,为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往往要召开多次会议,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提 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逐步推进。某些会议即使宣告胜利结束,公告成果辉煌,也 可能被后人认为是失败的。但是万事开头难,有些会议只要能够召开,就可以视 为某种胜利,哥本哈根大会就是这样的大会。   哥本哈根大会的里程碑意义是不分国家贫富强弱大小,大家都认识到气候问 题正在损害全人类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处理得当是全赢, 处理不当是全输。从某个方面来说,哥本哈根大会甚至超越了二战后成立的联合 国。联合国设立的初衷是为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虽然长期受强国把持,利 益分配难以做到客观公平,但是至少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全人类因此受益。 不过很多国家因为地缘优势,能够远离战火,军事安全问题并不迫切,所以可以 轻视联合国的存在。可是这次哥本哈根大会,安全问题更换了内容。一些岛国强 烈表态,曾经的世外桃源已经接近自己的世界末日,而很多暂时无忧的国家也预 见到了威胁。   气候暖化问题首先由科学界提出,欧洲多国较早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很 多发展中国家初遇此类问题时不明所以,饭还没吃饱,哪有闲暇去注意气候和环 保,不过现在也认识到,问题不解决,将来可能还是吃不饱。本次大会,许多国 家都做出了碳减排承诺。大家希望通过努力,争取将全球气温的升幅限制在2℃ 以内。   人类生存要依赖自然界。面对自然,人们更容易理解有形的地理,对于无形 的气候则长期认识不清。气候是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的气象一般状态,主要指 温度、降水、日照、风、无霜期等各项气象要素的各种统计量,是由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现代科 学研究发现,气候与地理密不可分,与地理一样,气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至关 重要,只是能影响到何种程度,还有争论。   气候条件中温度是一项重要指标,季节性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穿衣增 减和在户外活动的时间长短,而大历史中的温度变化对人类社会曾经产生过什么 样的影响呢?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1890~1974)利用丰富的史料,研究气候变 化,于1972年写成《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此文的英文版写 于1966年),其中有一段结论,摘抄如下:   本文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导致下列初步性的结论: (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 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其间上下波动, 目前以限于材料,无法探讨。(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 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3)在 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 围是1℃~0.5℃。(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 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的 趋势。   虽然是专业文章,但是结论中也有容易理解的内容,比如第二条最低温度出 现的大概年份。农业文明时期,经过一段人口增长之后,如果遇到低温气候,食 物获取量必然减少,不能维持已有的人口规模,因此容易引发包括战争在内的社 会动荡。最低温度出现前的100~200年,温度已经呈现走低趋势,如果持续时间 长,乱局就可能延长。社会最动荡的时期通常出现在温度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 导致人口大幅减少;随着温度持续回升,农业增产,人口增加,动荡才会慢慢减 缓,迎来好时光。   以中国为例,公元前1100~前1000年发生武王伐纣(前1046年左右),黄土 高原的周取代华北平原的商,300~500年出现永嘉之乱、五胡十六国,1100~ 1300年金灭北宋,蒙古南侵西征,1600~1700年清灭明。四个时段发生的历史, 都是较冷地区的人们向较温暖的地区进攻。不独中国,环球同此凉热,欧洲上演 了几乎相同的故事。公元前1100~1000年,北方的多利安人南下摧毁迈锡尼, 300~500年外族灭亡罗马帝国,1100~1300年十字军东征,1600~1700年爆发三 十年战争,也都是因温度冷热转换引起的长期乱局。从表中还可以看到,最近的 一次低温出现在1850年前后,而东西方的同步事件是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 动,1848年欧洲多国因农业歉收粮价上涨,爆发城市革命运动。   以上几个最冷年份之间,时间跨度较大,在其中的温暖期,农业容易增产, 人口随之增长,多蕴含中国和欧洲社会的繁荣期,列表如下:  前1000~200 春秋战国、秦、汉 古希腊、古罗马  500~1000 唐、北宋 中世纪前期人口扩张填满欧洲  1300~1600 元、明前中期 文艺复兴、大航海、宗教改革  1700后一段时期 康乾盛世 工业革命   温度变化只是自然条件变化中的一项指标,而导致社会兴衰变化的原因有很 多,所以温度变化不可能与社会变化精准对应。以上所列只是希望能大致说明, 在温度变化幅度增大的时期,中国与欧洲的某种同步性。另外,中亚、西亚、南 亚地区也有类似的历史进程。由此不难看出,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及对 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为在农业文明时期,作为最重要的生存资源,食物的获 取量受气候影响巨大,所以人类社会经常被气候这只无形的大手玩弄于股掌之中。 一般的规律是温度升高,农业生产较稳定的地区扩张;温度降低,农业生产较不 稳定的地区扩张。不过在极端状况下,高温时期也不全是好年景,会出现干旱少 雨,引发旱灾。   在工业文明时期,由于技术进步,人们获取包括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 能力大幅提高,人类似乎已经战胜了自然。不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口 增长、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宜居都成为了奢侈品。当生存资源 相对人口越来越少的时候,气候的重要性再次显现。与农业社会不同的是,自工 业化以来,人为因素对地理和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由于过度使用化石能源,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促进了温度升高,而全球暖化不仅会改变气候的平均状况, 还会引发更多的极端状况。现在,如果温度持续升高,各种气候灾害会对人类的 生存构成重大威胁,例如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岛和低地地区被淹,或者大旱大涝 以及虫灾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在农业社会,不同地区的人们联系 并不紧密,自然灾害即使很严重,相对来说影响也都是局部的。但是工业社会发 展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自然灾害频发,情况持续恶化,人类的应对能力捉 襟见肘、山穷水尽之时,牵一发动全身,局部爆发的问题将会向国际扩散,谁都 难以独善其身。   如果依照过去的思路,对此难题倒也有办法。因为地球历史中很多时期的温 度都高于现在,而且生机盎然。即使平均温度再上升4℃甚至更多,现有的资源 也能保证部分人存活,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并不会因此整体灭亡,只要经过一番血 腥的打打杀杀,将“敌人”和“坏人”消灭即可。不过在道义上人人平等的年代, 同类自相残杀的理由已经不好寻找。看着同类因灾死亡,袖手旁观都会受到心灵 谴责,更不要说幸灾乐祸或者落井下石。共同的困难能够促进人们的和解,比如 英法和好是因为德国的威胁,德法和好、中美和缓是因为苏联的威胁,中俄亲近 是因为美国的威胁。政治游戏也要遵循生存法则,道理都是一样的。人类在气候 问题上达成某种共识是因为大自然的威胁,但大自然真是人类的敌人吗?现在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大自然本身没有道德,也没有阴谋,胸襟坦荡,宽广无边,周而复始,无欲 无求,对待万物如同一个整体,一视同仁,连病毒细菌都不分,更别说好人坏人。 人类长期在惧怕自然和与之斗争的两条道路上徘徊,胜不足喜,败则堪忧。科学 不发达的时候,人类并不十分清楚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各种解释都有。现在对 于洪灾、旱灾、台风等的成因已经比较了解,预测手段大大提高,不过也有力不 能及的方面,比如地震。地震属于地壳板块间的抽疯行为,虽然有规律,但是不 能精确预测时点和强度,做不到临震预报。这也给部分江湖人士留出了生存空间, 每次地震过后总有人跳出来吹牛。   预测自然灾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灾、减灾,对此人类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 教训。在对抗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扩展生存空间。但是现在以技术 手段挑战自然的壮举越来越受到质疑。其实这并不是技术的问题,关键是人口增 加后,只能向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并不适宜居住的地区移民。有人居住的地方才 有自然灾害,按照标准南极洲终年都是雪灾,但是和人类井水不犯河水,企鹅过 得优哉游哉。居住条件越艰苦,对技术手段的要求会越高,依赖性会越强。束缚 河流、砍伐森林、填埋湿地、烧煤燃油,都是人类的招数,但过度使用会慢慢导 致环境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变化,结果就是洪水肆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气候变暖。目前人类社会爆发自然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防灾成本加大。部分人 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曾经心地善良的好人,在穷山恶水间正在变成坏 人。   人类应该怎样更合理的借助技术与自然相处,从古至今很多人对此都有过思 考和论述。人类在自然面前所面临的问题,往好了说,是在不断试错,总结经验; 往坏了说,是不知天高地厚,自讨苦吃。由于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存在很 多不足,所以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对人类和自然及二者的关系产生的全面影 响。尽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是长路漫漫,需要 不断求索。   历史中许多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和远大设想,都有一个资源无限的前提假设, 好像只要人尽其力,各种资源如粮食、猎物、矿产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也导致在具体实践中,人们的目标总是以战胜自然或改造自然为主。但是现在很 多资源入不敷出,越来越不够用,长此以往,人类必将走入一条死胡同。对于资 源,人们不可能再依靠粗犷地单边索取了,而是要谋求如何精准地稳定、永续获 取。从生存角度看,资源匮乏、人口庞大、技术创新三者的关系已经接近某种嬗 变的临界点。新局面需要新思路和新手段,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必须要做出改变。   九十八、人口优势和人口陷阱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曾建议将人口问题写进大会的成果文 件,希望各国应该关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该 建议好像没有得到广泛响应。   对于人类人口数量的发展变化,因为各种数据的推测结果千差万别,一般只 能取个大概估值。以较大的尺度进行估计,全世界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人口达到 100万,在大约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达到1000万,在大约公元前500年的农 业社会达到1亿,在工业革命初期1800年后达到10亿,估计到2050年能达到100亿。 至于何时能达到1000亿,已经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好像没有什么人在做研究。   生物在生存和繁衍中,都要争取提高种群数量。人类与其他体型相近的哺乳 动物相比,成绩斐然。但是人类长期的死亡率并不低,数量增长不是简单的依靠 提高生育率,而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获取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存活率,然 后经过时间积累,逐渐体现在数量增长上。人口增长常常受到资源限制,包括土 地、粮食、水、能源等等。另外,每当出现一个人口高峰期,战争、天灾、瘟疫 就会如约而至,大幅削减人口。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进入工业时代以后, 人们掌握了诸多克服人口减少的手段,导致全世界的人口大幅增长,取得成绩的 同时问题接踵而来。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首当其冲。   中国古代当政者没有形成过长期明确的人口政策,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主要凭借丁役赋税影响人口数量。但传统观念是希望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只要 养得起,就会选择多生育。在这点上,全世界的情况都差不多。中国农业基础雄 厚,人口和土地资源长期呈现同步逐渐扩大之势,导致人口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总体在20%~35%之间波动,但个别时段会超出这个范 围。至1850年清道光末年,中国人口约4.3亿,此时世界人口约12.4亿,占比 34.7%。随即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中国人口出现了又一次短期内的大幅下 降。其后总人口数起伏很大,但保持增长趋势。至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人口 为5.5亿。在这百年之中,中国人口的世界占比总体是下降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因战乱平息,死亡率下降,高生育率造成人口增长迅速。人 口学家马寅初(1882~1982)经过调查研究,于1950年代在其著作《新人口论》 中提出中国将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但是没有引起重视。经过一段时期高生育率 的积累,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口压力凸显,迫于现实, 政府开始提倡为革命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1980年后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 长得到控制。根据推测,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中国的人口总量会被印度超越。   1950年中国人口5.5亿,1980年9.8亿,2010年13.6亿,大致情况是前后30年 各增加4亿左右。以上三个时点,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均为20%左右,处于历史 低值。参考不同时期,国内外的不同情况,这三个相近的数值各自的意义迥然不 同。经推算,后30年因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少增加了4亿,如果加上这4 亿,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将会大幅提高。中国的长期人口目标是到2020年控制 在14.5亿人左右,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占世界人口比例 15%,之后人口总量缓慢下降。   工业革命后的二百多年,中国人口及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变化很大,原因很复 杂,单凭某一时段或某一项指标很难说明问题。除了中国自身,别国的此消彼长 也值得关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深化,发达国家在世界 人口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欠发达国家上升,也就是常说的经济增长、工业化、 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   通过世界总人口及各国人口与国土面积、宜居面积、GDP等不同时段数值的 比较,可以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为各种人口政策提供依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 认识到世界因人口太多,地球将不堪重负,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的马尔萨 斯学说的最坏结果似乎又要变为现实。马尔萨斯(1766~1834)是英国学者,主 要观点是人口的增长要快于生产的增长,导致人们总是难以获得维持生存的资源, 而只有爆发各种灾难,才能遏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人类面临的很多危机都表现出 资源过少,不过资源过少只是相对而言,反过来看,这些危机都是因为人口过多 造成的。历史中,通常只有较高的人口数量和密度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人口多一 直被认为是一种优势,比如欧亚大陆因为有人口优势,占得发展先机。人类如果 没有庞大的人口,肯定不会造就过往辉煌的文明。但是现在观点有所改变,人口 多只能算是优劣参半。例如,如果考虑人口增长因素,一些令人陶醉的经济数据 甚至算不上是成绩,因为除了人均指标可能变化不大之外,还把影响深远的环境 代价都留给了后代。   世界历史中人口生育的情况非常混杂,鼓励生育、自生自灭、限制生育的现 象都有。情况的复杂源于人口和资源之间的复杂分配关系,因此还催生了很多振 振有词的道德标准。“存天理灭人欲”的实际效果是存资源灭人口;很多宗教禁 止僧侣结婚,品行高深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势力的资源不外流; 残忍的弃杀女婴现象在世界通行,只因为她们是“浪费资源”的赔钱货;妇女被 迫守寡,根本原因是资源不足,而改嫁会丧失原有的财富。观察历史不难发现, 如果资源充足,则大家都可能是好人,陌生人之间也会其乐融融。相反,如果资 源不足,则大家都可能是坏人,一家人也会自相残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 而知荣辱,礼节和荣辱都是吃饱穿暖以后的事情,享受琴棋书画的雅致不能离开 柴米油盐的支持。   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是最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物,现在似乎已经走上了一 条不归路。地球的资源到底能够支撑的人口极限是多少,很难估算。但即使不考 虑其他资源的复杂情况,地理上的空间资源终有极限。想象中的极端情况是,将 来有一天,整个地球铺满了人,每个人生活在如蜂巢一般的狭小空间里,而且有 很多层。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窒息的场景。现在人类出现的很多问题与历史中的情 况一致,都有一个相同的大背景,即资源有限与人口过多二者的矛盾正在激化。 人类对资源的无限索取,不仅大面积破坏地貌,而且大规模毁灭物种,所以人类 在地球村里绝对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伙伴,更像是万恶之源。但是人类生存不能靠 喝风吸露,把人类排除在外也不现实。人类最好能成为大自然生物圈中正常的一 员,资源链、食物链中合理的一环。现在大自然孕育一个新物种比人类发明一件 新产品困难万倍,要想保持物种的多样性,维持地球的勃勃生机,在资源不足的 情况下,就要减少人口。   那么该减少谁呢?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历史上形成过各种贵贱有别,将他 人视为劣等民族的种族主义或血统论,然后通过暴力手段大开杀戒。即使现在和 平已成主流,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的视觉感官差异还是让一些人心存芥蒂。 其实肤色的差异是一条渐变的色系,仅仅源于不同纬度的人们对日晒强度的适应, 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种”这个概念并没有生物学意义。科学研究发现, 不同的人类种群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某几个基因分布频率的不同,不能作为优劣差 异的证据。就大范围而言,人类相同是绝对的,不同只是相对的。而人类的习惯 思维经常是忽视99.9%的相同,重视0.1%的不同,以便为争夺利益寻找说辞。   人类未来生存最大的敌人就是人类自己,说得绝对一些,在人口暴增问题面 前,其他都是次要问题。历史中很多地区、国家、城市的崩溃和衰亡,就是因为 在技术不足的情况下,人口过度增长,消耗量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承受力,然后内 耗加剧造成的。而现在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当资源和 技术不能支撑时,各种血统论、种族主义的阴霾肯定会重新笼罩世界。虽说经济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但是这剂药效果太慢,今后恐怕没有等到人口自然减少, 危机就已经爆发。地球上生存多少人口为最佳,现在不可能有最佳的答案。不过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个时期,人口、资源、技术三者不能协调的国家和地区最 容易出现动荡。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资源和技术的弹性较大,而人口 却是一个硬邦邦的指标,容不得半点水分。纵然是现在过着好日子的国家,如果 落到既无资源、又无技术的局面,出现大倒退也不稀奇。那种用拼命生育去测试 资源的承受极限,然后再拼命杀戮总结教训的惨痛经历,人类已经无需再去体验 了。空洞的口号不能替代实际的利益,人类并不会拿整体利益开玩笑,所以必然 会寻求新的解决之道。   古典经济学中有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在面临 两种以上的选择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因利己而 无心对社会负责,他对社会的贡献反而比有意图做出的更大。这是因为人类具有 社会性,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个体经济活动,所以每个自私的利己行为经过长期复 杂的运转、竞争、筛选、累积,最终会导致整体获益。这种经济活动中的内在机 制也被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能自动调节各种因素,引导资源朝着最有效 率的方向配置。其实,仅用利己行为来描述理性经济人并不全面,在利己行为的 基础上,合作行为和利他行为对于理性经济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混合运用, 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以此为基础,对目标相同的个体理性经济人进行合并,理 性经济人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从个体推广至整体,含有家庭、族群、派别、国 家,乃至全人类等不同的层级。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美国 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1916~2001)提出了有限理性管理人的理论,强调满 意准则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争取最大或最优,同时认为 要把心理因素对选择的影响考虑在内。在西蒙的理论中,有限理性管理人面对的 假设条件与现实社会更为接近,纠正了以往理性经济人面对的理想状态。   借用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管理人的概念,假设社会中的人都是 理性社会人。这里的理性是指在利益驱动下,受能力和环境限制所能达到的有限 理性,不能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理性。先不管其他方面,只关注人的基本生存能 力问题。历史中一个基本常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生存能力持续增强,否则不 会人口持续增长,幻化出五彩缤纷的社会,衍生出混乱繁杂的问题。理性社会人 趋利避害,做出理性选择,甚至包括选择战争,才导致人类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也说明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在整体生存问题上非常成功。但是现在,世界人口暴 增后,地球已经无法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不仅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恶 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说,要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先要处理好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像经济活动中还有看得见的手存在一样,在人口问题上,尽管看不见的手 一直在发挥作用,但现在理性社会人也该让看得见的手尽快出手了。减少暴力是 社会的进步,却不是全部。人类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自律措施,否则暴力不可 避免。主动节育的计划生育政策有违很多古老传统、宗教习俗,要求世人尽快广 泛接受非常困难。尽管要承受人口减少过程中某些方面的痛苦,不过这是社会发 展必要的代价,为了子孙更加长久的幸福安康以及人类整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也是今后几代人的责任和义务,至少要比选择战争容易一些。   除了人口和资源这对老冤家,现在又催生了一对新冤家,人们同时还要在人 口数量和生活质量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复杂情况是古人没有遇见过的,他们对此 没有经验,也不会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办法,计划生育更是闻所未闻。因为过去是 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并存,维持了人口的低增长率,总体上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 可以承受,所以古人很少担心出现人口膨胀的现象,而高质量的生活也只是少数 人的特权。但是现在因各种技术进步,全人类死亡率下降、寿命增加,不要说人 口的高生育率会带来高增长率,在人口基数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即使是维持较低 的生育率,但只要高于人口的自然更替,就能带来绝对数量的大幅增加。各种随 意生育的主张,不管伦理道德的标杆立得多高,或者担心节育对社会运转的负面 影响多大,最终都必须面对全球资源有限、人口总量巨大、并且整体都在要求用 更多的资源以提高生活质量,这个非常现实的超级新问题。   以人类社会现有的综合资源来衡量,如果不对人口总量适当加以控制,利在 当代已经很难保证,弊在后世更是大概率事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质”,“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要想富先修路、少生 孩子多种树”,当这些口号在全球各地,尤其是人口压力巨大的地区都耳熟能详 时,世界人口峰值来临的时间就可以测算了。到那时,理性社会人将逐渐摆脱自 己设下的人口陷阱。   九十九、必须成功的能源革命   古希腊遗迹中有很多阿波罗神庙,其中巴塞的阿波罗·伊壁鸠鲁神庙位于伯 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一片崇山峻岭之中。接近目的地时,映入眼帘的不是神庙, 而是一顶硕大的白色帐篷,非常现代也非常怪异。看介绍才知道,为防止神庙石 灰岩的材质受到各种自然侵蚀,希腊政府决定牺牲外部景观,于1987年加盖了挡 风遮雨的大帐篷。   神庙是斐加利亚城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修建的,不过该城邦并未受到战 火波及。当时,古希腊地区爆发了一场大瘟疫,斐加利亚人躲过了灾难。他们认 为这是城邦守护神阿波罗出手拯救的结果,而原有的阿波罗神庙可能是太小或老 旧,于是修建了这座更大的新神庙。设计者是曾经参与建设雅典帕台农神庙的伊 克梯诺,据说他为躲避战争和民主暴政来到这里。神庙建在一处名为“巴塞”的 高地上,离城市较远,施工难度很大。为了强调阿波罗的“拯救者”(古希腊语 为“伊壁鸠鲁”)身份,所以神庙的全称为“巴塞的阿波罗·伊壁鸠鲁”。这样 一座典型的形象工程随着城邦经济的衰退遭到废弃和遗忘,没有战火的毁坏灼烧, 只接受大自然的风吹雨打,直到18世纪末被重新发现。很多雕像保存完好,于是 也被英国人拆下运走,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安放在命运相同的帕台农神庙雕像旁 边。   阿波罗被称为太阳神似乎是常识,其实严格来说阿波罗是光明之神。而在古 希腊的神谱中,另有正牌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由于太阳可以等于光明,所以从古 希腊时代起,阿波罗就常被误认为是太阳神,与赫利俄斯混为一谈。神仙的诞生 和分工本是人为,不必过分计较,不过阿波罗还是有些特殊之处。   阿波罗最初的职能可能只是牧羊人的守护神,其后层累叠加,职能增多、工 作加重。他掌管谷物和畜牧,是下层民众的靠山;他帮助航海者和殖民者,保障 他们的勇敢行动免遭风险;他的箭术百发百中,护佑战场上的射手;他控制医疗 和瘟疫的生杀大权,能远程传递物品或进行威胁,让所有人敬畏;他解释宗教法 和城邦法,使人们洗心革面;他精通诗歌和音乐,激发诗人和乐手的灵感;他知 晓世事,发布神谕,预言未来,消除灾难。这些职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结 果阿波罗被广泛供奉,他的神庙最多,影响力超过了首神宙斯。不仅如此,在这 些具体职能的基础上,阿波罗还拥有了高尚的道德。他从不说谎、纯净无瑕,被 称为真理之神。另外,他光明磊落,身上找不到任何黑暗,也被称为光明之神, 并因此被误认为是太阳神。   古人崇拜神祇多以高大全者为首神,想要什么或者缺什么就赋予他什么功能, 法力无边的同时一般也会塑造成威严勇猛的成熟形象。而阿波罗作为“办事牢靠” 的多功能神,居然是个“嘴上没毛”的年轻人。他出场时,或弯弓、或抚琴,刚 强与柔和浑然一体,青春无限的同时又伴随着不完美的爱情。恐怕只有精神世界 充满活力的古希腊人才能创造这样多才多艺、俊美年轻的男神,并长期崇敬和喜 爱他。   虽然帅气与智慧并重,代表真理和光明的阿波罗后来还是败给了被钉在十字 架上、苦大仇深的耶稣,但是有关他的各种故事并未间断。阿波罗是艺术创作中 被反复使用的题材,展现高雅、轻狂的同时,经常驾驭着太阳战车驰骋,宣示他 强大的力量,难怪美国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要以他来命名。也许是因为想到阿波 罗的时候,人们总能放飞青春的遐想。如今有一个非常简单直白的联想,就是从 太阳神到太阳能。   万物生长靠太阳,崇拜太阳几乎是早期人类的共识。太阳就像一颗巨大的、 连续爆炸的氢弹,进行核聚变反应,向外辐射能量,其中的一小部分来到地球。 地球上的能源除地球本身产生的能(如地热)和万有引力作用产生的能(如潮汐) 之外,最主要是接受太阳辐射,经过转化形成各种形式的能。而当能源危机如一 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空中的时候,促使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太阳。   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化石类能源占比极高,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 这类能源从长远看也是可再生能源,只是再生的速度异常缓慢,均以百万年、千 万年计,所以目前只能视为一次性不可再生能源。即使随着技术进步,将地下、 海底的各种化石能源充分开发利用,让全球还在增长的70亿人口都进入工业化社 会,过上现代化生活,时间一久能源也会枯竭。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像吸食 毒品,使用简便的同时,积累的综合危害越来越大。如果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的 人口总量保持不变或增长,那么在大面积爆发粮食危机和水危机之前,有可能先 爆发能源危机。而对于资源的归属,尽管可以做出各种法律界定,但对于大历史 来说,这种界定的合理性、有效性都非常有限和脆弱。面对资源不足,再道德高 尚,再文化共荣,也难免兵戎相见、血流成河。有技术优势的一方可以暂时获胜, 之后再打,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人类灭亡。这是一种常见的观点,虽然发生的可 能性很小,却有警示作用。   浪费可耻,白白燃烧化石能源的行为渐渐成为过街老鼠。低碳生活已经引领 时尚潮流,人们的生存观念、生活方式都在悄然发生改变,许多在工业社会早期 形成的传统正在被抛弃。不过即便如此,依然不能扭转能源短缺的现实。因为按 照现在的社会运转方式,越发展将导致能源消耗越多。这等于饮鸩止渴,所以节 流只是一方面,替代性开源更重要。   人类不会坐以待毙,在科学指引下,技术与资本携手开始了新的征程。水能 (水坝)、核能(核电站)作为化石能源的补充早已大规模应用,贡献巨大,但 也一直受到水能的环境问题、核能的安全问题困扰。可燃冰是新开发的化石类能 源,煤化工产业只是提高化石类能源的利用率,都有极限。地热能、潮汐能受地 理限制,很难广泛应用。生物能源和粮食需求有矛盾,现阶段不能扩大。而倍受 青睐的光伏太阳能和风能,又因为光伏太阳能能量密度太低、风能不稳定,造成 性价比较低,短期内存在大规模推广的困难。可控核聚变也被寄予厚望,欧盟、 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印度7方出巨资在法国设立实验室进行研发。 可控核聚变的原理类似太阳的发光发热,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 出核能。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反应过程不产生温室气体及核废料。由于原 料储量大,以及不会危害环境,所以可控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重要希望之一,不 过尚处于研究阶段。   新能源技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获取、传输、使用几个重要环节外,储 能也很关键。储能是指电能的储存,主要设备是电池。电池可以提供稳定的电能, 受外界影响小,但是现在的储能电池普遍存在容量小、充电时间长、衰减快等缺 陷,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电池技术如果取得重大突破,将为高效利用新能源 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新能源现在是一个技术研发的大方向,各种投入前赴后继。这一过程已经不 再拘泥于单纯的增效和牟利思维,同时具有更深刻的自救背景,不是局部自救, 而是人类整体的自救。宽泛来看,人类百分之百的群体矛盾都是利益之争,而利 益的核心就是各种生存资源。如果再对各种资源进行细分,现在能源是重中之重。 对于能源的利用,传统思维是开发索取,有来无回。将来要变成融入自然循环, 就像在土地上生产粮食一样连绵不绝、世代永续。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大自然中 存在的能源对于人类生存而言将是取之不尽的。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天 的到来也许并不遥远,关键还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哪怕是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 划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采用很多方法,连续的具体年份最为直观,朝代更替 最有故事,至于用文学语言,诸如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最能抒发情感。但是要 想完整展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恐怕没有比用技术划分更准确的了。   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创新、积累的过程,人们一般会选择对社会影响最大的 技术做为时代的代表。最早的技术,也是最简单的技术就是使用木头和石头。考 古发现中,因木器易腐烂,多存留石器,所以将人类社会早期称为石器时代,可 细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农耕和畜牧,因此也被认 为是农业时代的前期,此后的农业时代可以用铜器、铁器、火器等细分。工业时 代距今最短,不过二百多年,但因受到科学指导,浓缩的都是精华,可细分为蒸 汽机、电气、核能等时代及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以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 代对应社会史,即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对应文明史,即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技术种类千千万万,以功能划分,用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对物体材质和能量的利用,可以简称为质能利用,也最为重要,另一类是信息传 递。两类技术都追求更强、更快、更高、更广、更远、更准、更多、更大、更小 等等。在各种目标的推动下,淘汰旧技术,发明新技术,效率呈线性递增,一路 上扬。信息传递技术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本持续大幅下降,经 济落后地区也有希望享用。反观质能利用技术,依然是人类心中永远的痛,前景 尚不明朗。   人类与其他生物在生物领域的差别并无特殊意义,在社会领域的主要差别首 先是技术,严格来说是复杂的综合技术,因此技术还是连接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 的重要节点。技术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承担着人类文明进步的 重任。如果没有技术,人类肯定不会发生这么多与其他生物不一样的故事。以技 术为基础,生产、商业、军事、政治、科学、道德、文化、文明才有了着力点。 技术不仅影响资源和人口的关系,还改变社会原有的结构和面貌,如提高女性地 位、扶助弱势群体,因此造成人类与其他社会性动物的差异越来越大。   一般情况下,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和生存资源呈现简单的反比关系。人类的 不同之处在于加入了另一个变量技术因素,形成三者互动,关系相对复杂,有时 人口也会被赋予资源的性质。在人口和资源呈反比关系的基础上,技术与人口、 资源都呈正比关系。三者中人口因素最为简单,可以视为一个比较容易预估的定 量。资源因素略为复杂,其实大自然中蕴藏的资源总和也可以视为一个定量,而 且比人口更固定,但是可以直接利用的生存资源,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的变化 除了受人口、技术的影响外,还受到自然本身运转的影响。技术因素最为复杂, 不仅多变而且有多种组合。过往历史中,技术是人口持续增长的坚实保障,一方 面开发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方面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医学进步,提高存 活率。每一次重要的综合技术革命,都能带来人口和资源的重大变革,进而引发 社会变革。但是技术发展会面临瓶颈,当出现技术停滞,在人口增长、资源减少 的情况下,经济会恶化,导致社会发展出现阶段性倒退。另外,技术在扩展空间 资源方面能力还是有限,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再发达的技术也不能再造另 一个地球。移民到其他行星是另外一回事,还非常遥远。   就像个体存在差异一样,丝毫没有普世精神、也不符合普世价值的自然条件 千差万别,导致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过着不同的生活。各种天生的地缘优势 和劣势,决定了各地区的发展不可能同步。地缘优势与技术红利叠加后,强者制 订了很多规则和秩序。技术进步对扩大和缩小地区差异有两面性。以某个单项技 术为观察对象,短期看,因技术红利的存在,扩大差异;长期看,随着技术传播, 减少技术红利,缩小差异。而每当能够迅速提高效率的新技术出现时,又会扩大 差距。所以,首先能够改变人类生存规则和社会秩序的因素就是技术,是更新的 技术。光辉的思想如果没有技术支持,输出革命或输出民主如果没有技术配套, 都是无用功。   技术的普世性早已经不是简单的人类共享,它还能弥补不同地区人们因自然 差异形成的生存能力的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会差异、制度差异、文化差 异都可以归结为自然差异,也可以连带出所谓的人种差异、人性差异等等。人类 使用和发明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而以往的技术始终无法消除 资源分布及不同群体获取资源能力的差异,因此无论是通过商业手段还是军事手 段,都表现出技术红利与生存资源具有等价性。不过当新技术可以保障全人类获 取充足及永续的生存资源后,技术红利可能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新能源技 术在理论上,拥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功效,可以解决资源不足的困境、平衡资源差 异,将全人类置于平等的生存状态,进而最大限度地缩小社会差异。只有当社会 差异缩小及至消失时,不同地区的人们才会具有平起平坐的坚实基础。反过来说, 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源,全人类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幸福、自由。   技术革命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更不容易。着眼于灭亡,永远看不到希望; 着眼于新生,希望就在眼前。人类不会等到用完最后一滴石油或最后一块煤炭, 才想起能源技术创新。互联网时代之后,很可能就是新能源(循环能源)时代。 能源革命亦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那样,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面对新 的挑战,未来虚位以待,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革命。人类一定可以从 太阳那里获取新的能量,再次激发出青春活力,开创一个没有黑暗的光明世界。   一百、从小地理到大地理的古今同型   在希腊科林斯旅游时,我特意去参观了科林斯运河。时近正午,骄阳似火, 路途虽短,却早已汗流浃背。来到横跨运河的大桥之上,受小气候影响,凉风阵 阵,暑气全消。往下一望,两侧岩壁直插谷底,形成凹槽,一条碧蓝的运河如缎 带般映入眼帘,遥望东西,接海连天。整个工程像一件硕大的工艺品,置身其间, 美不胜收。   科林斯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名气很大,也曾富甲一方。与雅典和斯巴达相比, 科林斯对地利的仰仗程度更高,弹丸之地,寸土寸金,位于自然地理中的“科林 斯地峡”。夹在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是海峡;在海洋中连接 两块陆地的狭窄地带是地峡。科林斯地峡分隔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连接伯罗奔 尼撒半岛和希腊半岛。这样的地理条件,在古希腊时期作为东西南北的要冲,与 现在的新加坡相仿,想不富都难。因商致富的科林斯人同雅典人一样,喜爱艺术, 并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如科林斯石柱、科林斯陶瓶等。   当年为节省绕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航程,科林斯人修建过滚道,一些小型船 舶可以离海登陆,拉过地峡。罗马帝国皇帝尼禄曾尝试凿通地峡,修建运河,因 技术条件不足而作罢。近代希腊独立后,19世纪80年代,一家法国公司承接工程, 1893年运河开通。陆断海连,地峡变身,随后在运河上建起大桥。现在运河全长 6.3公里,深8米,河面宽25米,两侧岩壁最高有六、七十米,缩短了从伊奥尼亚 海到爱琴海航程300公里左右。科林斯运河因工程技术进步而开通,但后来因造 船技术进步,以及所能缩短的航程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总量有限,又削弱了建造的 意义。对于大型船舶来说,河面过于狭窄,现在只能通行小型摆渡船和旅游船。 科林斯没能借助运河再造辉煌,和很多古希腊城邦一样,除了历史遗迹,已经默 默无闻。   地峡是自然地理中的稀缺品种,其中以苏伊士地峡和巴拿马地峡最为著名, 但是在名称上已经被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取代。两条运河外加马六甲海峡和 直布罗陀海峡,连通了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间不是地峡而是海峡,那么生物进化史和人类社会 史都会受到影响。苏伊士地峡是非洲与亚欧两洲的唯一陆路通道,同时人们也希 望能借助它连通地中海与红海的水路。地峡旁边有尼罗河支流和一些湖泊,从古 埃及时代起,人们就曾修建小型运河,不过时通时堵,不成气候。大航海以后, 苏伊士地峡慢慢变成了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瓶颈,一旦凿通将获利无限。拿破仑 入侵埃及时,对运河的可行性做过考察和规划。19世纪的埃及名义上从属于奥斯 曼帝国,实际处于独立状态,受英法影响很大。后来法国承接了这项工程,于 1859年开工。在法国工程师和埃及劳工的共同努力下,1869年运河开通,向全世 界开放,欧亚非的交通史因此改变,从欧洲到亚洲缩短航程平均近万公里。此后 运河经过多次挖深、拓宽、改造,为争夺所有权也爆发过战争,最终被埃及收归 国有。如今苏伊士运河全长约163公里,船只只需十几个小时就可以通过。   科林斯地峡和苏伊士地峡虽然一小一大,但有相似性。由此展开,如果把世 界地图中的美洲陆地纵向一分为二,将美洲东部和大西洋置于地图左侧,再与古 希腊地图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地理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非常有趣。   尽管对比有牵强的部分,但是已经很像了。古希腊仿佛是展开的地球,地球 则仿佛是合围的古希腊。现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并不是地球诞生之初的模样,而 是与地球同龄的地质运动后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物种进化一样,因其 缓慢程度超出了人类简单的感官认知能力,所以人们长期认为宽广无垠的地貌不 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不计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真实的沧海桑田不过是局部的 故事。大航海之后,在越来越详尽的世界地图上,一些人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 线高度契合,遂提出有关大陆大尺度位移的猜想。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880~ 1930)在1915年出版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详述了大陆漂移学说,引起轰动。 但是由于他对大陆移动的动力机制假定明显存在缺陷,所以该学说遭到大多数地 质学家的否定。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地震学的发展, 及空间观测等方面一系列新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说重新得到重视。在海底扩张 和板块构造的概念提出后,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尽管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该 学说已经较好地解释了很多现象。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岩石圈由很多附着在软流圈之上飘来移去的 板块组成。大约在10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板块,此后该板块发生破裂移 动,分分合合,约2.45亿年前重新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盘古大陆。但它在几千万年 后再次分裂,经过一亿多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常言道“山不转水 转”,板块移动造成的结果更像是海不转陆转。陆地和海洋的散乱分布看似无序, 但内部肯定一直在寻求某种动态平衡。地球的寿命还很长,板块还在继续移动。 有科学家推测,大约2.5亿年后,大陆板块还会再次合并,形成一个终极盘古大 陆,然后再分裂。   置于地质时代之中,人类历史像是沧海一粟。宇宙幻化无穷,地球演变至今 日,都是自然造就,非人力可为。水陆相接,鬼斧神工,四大洋连为一体,七大 洲点缀其中,没想到大自然居然能在地中海东部孕育出一小块相似的场景。大航 海以后全球化的进程演变到现在,与古希腊成熟期相比,除了地域扩大,技术和 知识存在明显的时代差异外,生产、商业、军事、政治的关系都很相似。以自然 地理的角度为起点,可以引发无数今日世界与古希腊的有趣对比和联想。例如, 现在的世界政治格局很像是古希腊城邦制的高级版本,所有国家无论大小,皆为 城邦,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古希腊社会所具有的现代性了。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做过总结,人类有两种主要社会 模式: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另外还有一种以犹太人为代表的流散模式,没有作 为重点)。抛开各种细节的比较,提取最核心的特征,或者说是最主要差别,就 是分权(独立)模式和集权(统一)模式。   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通常作为对立双方被同时列举,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对 立不是被化解和调和,而是被突出和强化。于是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经过简化之后 又回到原点,到底哪种模式更优秀?谁会最终取胜?   希腊模式因特殊的地理条件而生,在各种比较中多被提及优秀的一面。榜样 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爱琴海到地中海,再到阿尔卑斯山脉南北、大不列颠岛、波 罗的海、东欧平原。大航海之后,从欧亚大陆到南部非洲,再到美洲、澳洲,都 可以看做是古希腊地理状态的扩展延续。及至今日,连中国都已成为希腊模式中 的一员。如果将希腊模式定为西方社会的固有属性,再以西方对现代世界的贡献 来论,看上去希腊模式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希腊模式似乎正在取代中国 模式,而批评中国模式也就理所当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国家宛如当年 的城邦,有强有弱,有联盟也有对立。可惜这样的世界还是和平与战争并存,祥 和掩盖不了危机,曾经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全人类难以忘却的痛苦记忆。 从今天的困境可以体会出古希腊辉煌背后的尴尬,而古希腊的灭亡也能反映出希 腊模式存在的硬伤。   中国受青藏高原所赐,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早期发展的核心地带。在春秋战国 以后,关中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平原、东 北平原,一路扩展延续,长期保持集权统一。与希腊模式一样,中国模式也是由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的。这种中国历史的常态,在世界范围内比较,非常特殊。 但中国只是时间跨度最长而已,并不是中国模式的孤证。细究之下,从苏美尔王 朝的各城邦算起,古埃及、阿卡德、亚述、巴比伦、波斯、雅典、斯巴达、亚历 山大、帕提亚、罗马、贵霜、萨珊、阿拉伯、蒙古、奥斯曼、莫卧儿、西班牙、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等及今日各国,其实都有中国模式的身 影。   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在独立和统一、分权和集权的互动中,从小地理到大 地理的逐级扩展进程。古希腊和中国是两种模式的代表,但同时各自也拥有另一 种模式。比如,中国的春秋战国以及很多乱世就是希腊模式表现突出的时期,而 古希腊的每个城邦,就是迷你的中国模式,其中雅典和斯巴达作为两大同盟的领 袖,都曾做过追求更大的中国模式的努力。所以,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不过是人 类社会的两种共存状态,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同环境下的表现造成了观察和 评判的片面性。古希腊和中国只是两个较为极端的特例,古希腊是早熟,中国是 延续时间长。二者的突出表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被视为两种模式的 代表。   理解今天的世界是希腊模式,展开地图就可以了。而要理解今天的世界也是 中国模式,则要换一个视角。人类的活动空间已经突破了陆地和海洋,飞出大气 层,向外太空进发。人类对地球整体的了解,从古希腊的球体猜想到麦哲伦的航 海证明,已经初步完成,可是因为视野所限,一直不能看到全貌,冷战时期美苏 的太空竞赛实现了这一宿愿。1960年4月1日,美国的气象卫星第一次从700千米 高的太空中拍摄地球,虽不得全貌,但球形显露无遗。1961年4月21日,苏联宇 航员加加林(1934~1968)被送到远地点327千米高的轨道上,绕行地球一圈后 返航。加加林是从太空看地球的第一人,所见是一个硕大的球体。后来美国宇航 员在月球看地球时,从视觉上宛若一个圆盘,与太阳、月亮相似,已经没有什么 特殊性。现在远离地球的航天器增多,它们发回的有些照片中,地球已经缩为一 点,需要用专业知识来辨别。   “站得高看得远”、“眼界决定境界”常被用来形容高瞻远瞩地认识事物。 从距离上看,对于地球的认识,宇航员的眼界最高,只有山川形胜的地貌,没有 犬牙交错的国界。普通人对着地球仪可能也会有些感觉,但绝对比不上宇航员的 真切和震撼。加加林从太空中看地球时,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天空非常的幽暗, 而地球是蓝色的,看起来一切都非常清澈。”作为历史第一人,加加林简单的语 言非常富有诗意。他没有提到人类,因为在他的视野中全人类已经融入了地球。   有人庆幸由于各大陆分离,没有把人们窝在一隅,造成中国模式一统天下的 局面。但是如果大家都拥有宇航员的视野,七大洲和七十个洲并没有区别,一百 多个国家和一万多个国家也没有区别。人类也不是被各种利益分割的破碎状态, 而是一个整体。所以,中国模式在地球诞生之日就已经注定,如要突破,只能外 星移民。但也不要忘记,太阳系、宇宙也是一个整体。   回望人类历史,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一直都是混合存在,始终都在共同发挥 作用。因地理、技术、经济等因素的阶段性差异,交替主导,造成某些特点有时 更突出一些。没有古希腊这块试验田,人类社会也会形成今天的希腊模式。同理, 没有中国这块试验田,人类社会也会向更大的中国模式迈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西方获得阶段性优势后,还不断上溯历史,要求人们对两种模式做出是非判断。 而世界其他地区,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做出类似的判断。刻意强调某种模式的 优势,同文明冲突论一样,不过是利益之争的引申。非此即彼、二必选一导致对 立加重,并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由此引发了“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的 无休止争论。   在肯定人类拥有更多同一性的前提下,模式之争应该被弱化甚至抛弃。将人 类社会认识成单一完整的模式,才更为合理。“一切都非常清澈”,改变污浊纷 争的现在,让清澈平和成为日常的景观,应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地球母亲对此肯 定是乐观其成,因为全人类都是一家人。既然都是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 ※※※※※※※※※※※※※※※※※※※※※※※※※※※※※※※※※※※ 本期编辑:自如 本期校对:紫弦 审 稿: 笨狸、程鹗、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肖毛、应帆、紫弦、自如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www.xinyusi.info     http://xys8.dxiong.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