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译| ※        ≡≡≡ 新 ≡ 语 ≡ 丝 ≡≡≡      |文| ※          (NEW THREADS)        |增| ※                               |刊| ※           1995/11  增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等方 ※ ※ 面稿件,目前设四个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露集】(诗 ※ ※ 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小品)和【网萃】(中文网 ※ ※ 佳作选)。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版专题增刊。本期十一月 ※ ※ 号增刊——译文专辑于当月二十二日出版。             ※ ※                                 ※ ※※※※※※※※※※※※※※※※※※※※※※※※※※※※※※※※※※※                § B·克瑞莱: 卷首诗     § EROS by Robert Creeley 祥子译            §  性爱   罗伯特·克瑞莱  祥子译                §                §Also the headache of 本刊:    编者按     § 还有跟着感觉走                §to do right by feeling                § 它并没有关系 V·哈维尔: 我们变化着的时代§it don't matter, etc. 南豪译      与人的新尺度§ 等等,的烦恼——                § E·威尔逊: 建造科学唯物主义§But otherwise it was one, or even two 方舟子摘译    的神话   § 不过是一人,甚或两人                §the space of, felt J·科利:  要最好的    § 感受,的空间 皇甫茹摘译    也要最平均的§                §and one night I said to her, do you 德·萨德:  淫虐一百二十天 § 一天晚上我问:你有没有? 西西选译           §and she didn't.                § 她没有。 寒哲:    究竟谁是莎士比亚§ 胡亚非译           §〔寄自 CHEN%GIBBS.decnet〕                § ∽∽∽∽∽∽∽∽∽∽∽∽∽∽∽∽∽∽∽∽∽∽∽∽∽∽∽∽∽∽∽∽∽∽∽ ◆              编 者 按               ·本刊编辑部·   呈献给读者的这集译文,既是原文作者的杰作,又是译者的再创作。   祥子是诗歌网译诗一大家。我们选了一首,让读者欣赏一下他的功力。克瑞 莱的这首诗的第一段颇为难译,译者处理得颇为灵活。   胡亚非所译“究竟谁是莎士比亚”一文,探讨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 最后对莎士比亚的“外行”反而先看到事实真相的感慨,更是发人深思。虽是学 术文章,作者却娓娓说来如道故事。译笔也是优美流畅。   南豪、方舟子和皇甫茹的三篇译文,都涉及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所谓的“后现 代”的根本伦理问题。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我们现有的伦 理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果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如果大脑只是性功能的过度 发展(见皇甫茹的译文),如果维系社会公约的道德纽带只是基因间生存竞争的 一种体现,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或还能有形而上的生存意义?皇甫茹的译文,可 算是挑战方的。方舟子的译文,是本身处在挑战阵营之内的一位科学工作者对这 个问题的回答;南豪所译的捷克总统哈维尔的演讲,则是这阵营之外的一位人文 工作者的思考。或许我们读罢这三篇文章,都应该反躬自问一下,这“我们”可 曾有或还有任何确定的意义。   萨德侯爵的名著《淫虐一百二十天》,是性虐待现象的经典。他毫无禁忌, 他充满欲望,畸态的想象与冰冷的语言使人难免怀疑作者之疯狂和读者之迷惘。 西西选译了两段,让读者得以一窥这部国人大约尚不知情的作品。 ◆          我们变化着的时代与人的新尺度              ◇维克拉夫·哈维尔◇     〔一九九四年七月四日,捷克共和国总统维克拉夫·哈维尔      在独立大厦接受费城自由勋章。此文是他的讲演稿摘选。〕   有相当好的理由表明:现代社会已经结束。许多事情暗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 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似乎有的正在消亡,有的又正在阵痛中出生。   看上去有的正在自我瓦解、衰退、枯竭,同时有的又正在从废墟上升起,虽 然尚不醒目。   转型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各种文化的混合掺杂以及思想界和精神界的多元或并 存。   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时期,当一切坚固的价值体系坍塌崩溃,而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相距甚遥的文化却被发现或重被发现。   在许多元素的遭遇相逢中,新的意义酝酿产生了。   今天,这种心态或人类社会的这种形态,被称之为后现代。对我而言,这种 形态的象征是一个骑在骆驼上、身著传统裹袍、裹袍下面是牛仔裤的贝督茵人, 他手持晶体管收音机,骆驼背上贴着可口可乐的广告。   我不是在讥讽后现代,也不是对摧毁异质文化的西方商业扩张溅下文人的酸 泪。   我将这一象征看作是这多元文化时代的典型表现,是文化大融合正在进行的 一个信号。我将它看作是有的东西正在产生的证明,是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衔接 另一个时代的这样一个阶段的证明,当此关头一切都有可能的一个证明。   是的,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的文明并无自身的精神、自身的审美。   这与作为现代世界观基础的科学的危机或转型不无关系。   令人头晕目眩的科学高速发展,挟带着科学对客观现实的无条件信仰和对普 遍而理性可知的规律的依赖,曾导致过现代文明。   这是头一个漫及全球的文明,也是头一个将所有社会联结在一起并将其置于 全球共同命运之中的文明。   然而,现代科学所孕育缔造的这一联结世界的关系,似乎已耗尽它的潜力。   这个濒危的关系正在丧失一些重要的东西。它无法触及现实最内在的本质, 无法触及人类的自然经验。它导致精神分裂:人,作为一个观察者,正在从作为 存在的自身异化出去。   经典的现代科学只描述了事物的表面,描述了现实中的一维尺度。而且科学 越顽固地以一维尺度为唯一尺度、以一维尺度为现实的本质,它就越错误。   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比祖先对宇宙的了解多得无法比拟,可是越来越明显祖先 比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更本质,而我们则有所遗漏。   我们对自身的了解陷入同样的困境。我们的机体与机体的功能、内部结构和 生物化学反应越被彻底地描述,我们好像就越无法把握这些东西所共同创造的、 并为我们所体验的、仅为我们所独有的这个系统的精神、目的与意义。   是的,我们享受着一切现代文明的成就,现代文明使得我们的生存在这么多 重要方面都更舒适了。   可是我们并不准确地知道我们自身的重要性,并不知道我们自身的去向。   我们正在体验的这个世界是无序的、混乱的。专家们或许能给我们解释客观 世界的任何事物,可是我们对自身的生命愈发地无知了。   我们生活在后现代,一切都有可能,但又几无任何的必然。   这一情形导致社会的和政治的后果。我们同属的地球文明给我们以全球性的 挑战。对此我们孑然无助,因为现有的文明只不过将我们生活的表层世界化了。   但是我们的内心自我仍有其自身之生命。   还有,理性知识时代对人类基本问题提供的答案越少,则人们越要去求诸他 们先民部落的古代既定,一如以往。   因此,愈益被当代文明串接在一起的各个文化其实是自治体,它们各存其异。   文化冲突愈演愈烈,其危险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刻。   政治家们有理由为寻找保证这一全球多元文化文明生存下去的钥匙而烦恼: 如何建立起和平共存的共识机制?建立它们的原则根据是什么?   这些问题由于本世纪下半叶的两件最重大的政治事件而紧迫显著起来:殖民 霸权的瓦解与共产主义的倒台。几十年人为的世界秩序已经瓦解,而新的、更公 正的秩序尚未产生。   如此说来,这个世纪最后几年的中心政治任务即是创造出一个新的共存模式 ,即在一个单一的、相互包容的文明之中各种文化、民族、种族和宗教的共存模 式。   许多人相信这可以由技术手段取得——创造新的组织、政治和外交的手段。   是的,创建与多元文化时代相适的组织结构显然必要,但如果这种努力不植 根到更深的层面、不植根到被普遍接受的价值层面,那么它们是注定会失败的。   在寻求创立新世界秩序的最自然的本源时,我们通常注视那个既是当代正义 的传统基石、又是现代社会的巨大成就的领域:最先在这所大厦〔指费城独立大 厦〕里宣布的一系列价值标准。   我指的是尊重唯一的人类,尊重他或她的自由,尊重不可褫夺的人权以及一 切权力取自人民的原则。我指的是现代民主的基本思想。   即使有了这些思想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走得更远、更深。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与前不同的地方,面对着一个与前不同的境况,对此 颇具代表性的现代的解答无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对策。   毕竟造物主赋予人类的人权不可褫夺的原则植根于颇具代表性的现代理念, 即人——作为能了解自然和世界的一个存在——是造物之极,是世界之主。   这个现代人类中心说注定那位予人以不可褫夺之人权者已开始从这个世界消 失:他如此超然于现代科学所能把握之外,即使尚未被直接推到个人之幻境,也 正在一步步地退入到类似隐私的地步——这就是说,公众责任在那里不复合用。   一个比人自身更高的权威的存在,简直是开始限制人类施展抱负了。   人权和自由的思想必须是任何有意义的世界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我认 为还要不同于至今的情形,要以不同之方式建立于不同之地基之上。   真是荒谬,重行整合的启迪可能再次来自科学,一个全新的科学——后现代 ——在某种意义上说产生各种超越自身限制的观念的这样一个科学。   我想给两个例证。   “人择原理”说出了一个也许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的观念:我们绝非刚好是 一个奇迹巧合,一个在无穷深的宇宙中漂浮的纤小粒子的微观突变。   相反,我们与宇宙神秘地相联系,宇宙反映我们,一如我们也反映了整个宇 宙的演化。   一旦想到我们与整个宇宙相联,科学便达到了它力所能及的范围。   根据“人择原理”,科学跨在了科学与神话之界上。   然而,科学在转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人身上,予人以人所丢失了的完整性 。它的做法是将人类再次置于宇宙中。   第二个例子是“加雅假说”。这个理论论证地球表面的有机与无机部分相互 作用所结成的缜密网络形成一个统一系统,一个巨有机体吧,一个活的行星—— 堪以古代女神加雅之名来命名,加雅几乎在一切宗教中都被当作地母的原型。   按照加雅假说,我们是更大的全部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命运不仅取决于我们为自身做什么,还取决于我们整个地为加雅做什 么。如若我们损害了她,那她会为了更高的价值利益——生命本身——回报我们。   是什么使得“人择原理”和“加雅假说”如此启迪心智?   很简单:两者都提醒我们为我们一直怀疑的东西,都提醒我们为我们一直汇 在已淡忘了的神话中的东西,都提醒我们在我们内心也许一直静静休眠着的各种 原型。   这,便是存在于地球和宇宙中的我们人类的觉醒,便是我们于此既不孤独也 非孤军奋战的意识,我们是更高的、神秘的大千世界的一部份,对其冒犯是不明 智的。   这个曾被淡忘过的意识保存在一切宗教中。所有的文化以各种形式预言它。   各种事物组成人对自身的了解、对自身所处的位置以至最终对所处其中的世 界的了解的基础,它是其中之一。   今天人们的唯一现实希望也许就是重新检讨我们根在地球亦在宇宙中的确定 性。这个意识给予我们自我超越的能力。   政治家们在国际讲坛上可能会千万遍地重述新世界秩序必须是一致地对人权 的尊重,但这个必要性如果不来自对存在奇迹的尊重,不来自对宇宙奇迹的尊重 ,不来自对自然奇迹的尊重,不来自对我们的自身存在这一奇迹的尊重,它就毫 无意义。   只有遵从宇宙秩序权威、遵从造物权威、珍惜作为宇宙与造物的一部分和其 中一员的价值的人,才能真正珍惜自己与邻居的价值从而也真正尊重了他们的权 利。   由此,今日多元文化世界中通往和平共处与创造合作的真正可靠之途必须起 自一切文化的根源,起自比政见、信条、反感与同情深得无以比拟的我们内心与 思维中:它必须植根于自我超越。   二百一十八年前在这座大厦中通过的独立宣言说人权天授。   也许人只有不忘那位授他以自由的主,他才能体验自由。 〔南豪译,寄自 hchen@msi.umn.edu,译者感谢远方的朋友的悉心指点。〕 ◆           进化的史诗是最好的神话              ◇爱德华·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    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本文摘译自《论人性》(On Human Nature, 1978)一书。该书曾荣获普利策奖。本文标题为译者所加。〕   当科学阔步前进,一个又一个地破除古代神话故事,神学撤退到了永远不可 能被驱除的最后堡垒。那就是创世神话中的上帝观念:上帝是存在的意志和起因 ,是从原初的火球产生整个宇宙和制定宇宙进化的自然规律的主宰。只要这个堡 垒存在,神学就能够从它的门口溜出来,聚集起乌合之众而返回现实世界。每当 其他哲学家丧失了警惕,自然神论者就会用进程神学的方法假定一个超越宇宙的 普遍意志。他们甚至能够假设奇迹。   上帝被保留为原初推动力,这是一个可行的假说,然而这个概念却是不能定 义和检验的。宗教仪式,特别是成人仪式和立族圣典,是根深蒂固的,并融合到 现存文化某些最高贵的因素之中。在它们的成因被发现之后,它们无疑仍会继续 被长期实行。死亡的苦恼本身就足以使它们得以生存。那种认为对人格化的有道 义的上帝的信仰将要消失的见解是狂妄自大的,同样,预言在科学唯物主义完全 占有神话的能量之后仪式将会采用的方式,也是粗心鲁莽的。   我并非在提议把科学自然主义作为有组织的正式宗教的另一种形式。我自己 的推导是直接源于赫胥黎们、瓦丁顿、莫诺、泡利、杜布赞斯基、卡特尔和其他 敢于冒险一窥蛇发女怪之脸者的人文主义。我相信,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之一,他 们都未能达到其目的。他们或者把宗教当成泛灵论而排斥,或者建议把它隔离到 心灵中某个和缓的禁区,在那里它与理智的主流活动隔绝,在其文化所孕育的现 实之外自谋生路。   对知识的力量以及进化人类心灵的理念,人文主义者们展示了动人的信仰。 我提议通过认识宗教信仰的心理过程——对个人和集体认同感的奉献、对个人魅 力式领袖的注意、神话创造等等——而修正科学人文主义。这个修正揭示了那些 已被编排好的既有素质,它们通过成千上万代的遗传进化,作为自给自足的组分 被结合进了大脑的神经器官。因此,它们是强有力的,不可消灭的,并处于人类 社会存在的中心。它们也被构造到了大多数哲学家在先前都未认识到的程度。我 进而提议,科学唯物主义必须在两个水平上容纳它们:把它们当成具有巨大的复 杂性和趣味性的科学之谜,和把它们作为一种能源,在科学唯物主义自身被接受 为更强有力的神话的时候,这种能源能够被用来转换到新的方向上去。   当盲目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被扫除,其它的东西很快就被制造出来作为代 用品。如果我们能够用严谨的分析技术严格训练大脑皮质并用检验过的信息装备 它,它将会把所有这一切都记录成道德、宗教和神话的某种形式。如果我们指导 心灵不要把非理性的活动与理性的相结合,它将会把自己分成两个部分,让这两 种活动肩并肩地继续旺盛下去。   如果我们最终能够同意科学唯物主义自身就是一种高贵意义上的神话,这种 神话的动力就能够被利用来学习和理性地探索人类的进程。那么就让我再一次说 明为什么我认为科学的精神高于宗教:在解释和控制物质世界方面,它反复取得 了胜利;它具有自我完善的特性,使它为设计和实施检验的一切可能性大开方便 之门;它时刻准备着去检查所有的事物,无论是神圣的还是世俗的;而现在,已 有了用进化生物学的机理模型解释传统宗教的可能性。这最后一个成就将会是关 键性的。如果宗教,包括教条的世俗意识形态,能够被系统地分析并解释为大脑 进化的产物,那么它作为道德的外在根源的威力将会永远地消失。   别弄错了科学唯物主义的威力。它以另一种神话的方式代表着人类的心灵, 直到现在,在那些冲突的领域,总是一个又一个地打败传统宗教。它的叙述方式 是史诗:从五十亿年前的大爆炸开始,通过元素和星体的起源,到地球上的生命 的产生的宇宙进化史。   进化的史诗是神话,乃是就此意义而言,即此时此刻它所引证的定律被相信 ,但永远不能被确切地证实,能够形成一个因果连续统一体,从物理学到社会科 学,从这个世界到可观测的宇宙的所有其它世界,以及逆时间追溯到宇宙的起点 ,都能够适用。存在的每一部分都被认为遵循物理定律,而无需外来的控制。科 学家们忠诚于对事物的解释必须尽量简明的原则,从而排除了神灵和其它外在主 宰。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到达了生物学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即宗教本身也 能够为自然科学所解释。根据作用于遗传进化着的人脑的物质结构的自然选择的 原理,社会生物学能够说明神话产生的原因。   如果这种阐明是正确的,科学自然主义能够享有的最后的决定性的优势将是 它有能力把它的主要对手传统宗教解释为完完全全是一种物质现象。神学不见得 能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学科而生存下来。但是宗教本身作为社会的有机力量会存 在很长时间。就象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从大地母亲吸取能量,宗教不可能被那些仅 仅把它击倒在地的人所打败。   科学自然主义在精神上的弱点是它的威力没有原始的根源。在解释宗教感情 力量的生物根源时,它无法以现在的形式去利用它们,因为进化的史诗否认个体 的永生和神性对社会的特权,而且它认为人类仅仅有存在的意义。人文主义者将 永远无法享受到让别人精神改变和自我投降的强烈快感;老实说,科学家不能担 任牧师。那么,此刻我们就会问: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能够把宗教的威力转变成服 务于揭露这种威力的根源的伟大而新生的事业呢?   归根结底,我认为进化的史诗可能是我们将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神话。它能够 被调整,直到尽可能地接近人类心灵所能够判定的真理。如果真是这种情形,那 么科学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符合心灵的神话要求,因此能够重新投入我们 的超级能量。   有一些方法可以用于诚实地处理这个转变而无需教条。一种方法是更热心地 培植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关系。伟大的英国生物学家荷尔登在谈到科学和文学时说 :“我绝对相信科学远远比文学经典更能刺激想象力,但是由于科学家是一群缺 乏文学感觉的人,刺激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未能问世。”   确实地,由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所推导出来的,五十亿年前发生大爆炸的宇 宙起源说,远远要比《创世记》第一章或尼尼微的吉加美士史诗更令人敬畏。当 科学家们在数学模型的帮助下把物理进程反推到那个时刻,他们是在谈论每一件 事——的的确确是每一件事,而当他们沿着时间向前推进到脉冲星、超新星和黑 洞的坍塌,他们探测的距离和神秘都超出了前人的想象范围。回想一下上帝是怎 样用那些在他看来人类的心灵无法承担的概念痛斥约伯的:     谁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     你要如勇士束腰。     我问你,你可以指示我。……     你曾进到海源,或在深渊的隐秘处行走么?     死亡的门曾向你显露么?     死荫的门你曾见过么?     地的广大你能明透么?     你若全知道,只管说吧。   是的,我们知道,而且我们已经告诉。耶和华的挑战已被完成,科学家们已 经加紧去发现和解决更为巨大的谜团。生命的物理基础已被知晓;我们知道大约 怎样和什么时候它开始在地球出现。新的物种已在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而进化 已被追踪到了分子水平。基因能够从一种生物体被拼接到另一种。分子生物学家 们拥有了创造生命的基本形式所必需的大部分知识。我们安放在火星上的机器已 送来了全景图像和土壤化学分析的结果。《旧约》的作者们能够设想得到这种活 动吗?而伟大科学发现的进程仍然势头十足。   未知的和奇妙的事物在等待着。它们能够被触及,一如早期那些神奇的日子 ,欧洲初期的探险者向前行进而来到了新世界,第一批微生物学家在水滴里看到 了细菌在游来游去。随着知识的增长,科学也越来越成为想象力的刺激物。   在丰富的进化史诗的精神之下,现代作家经常召唤经典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来 阐明他们对人类困境的见解:把命运转变成仅仅具有他所了解的表达意义的存在 主义的西西弗斯;在正义之地与他的良心作战的犹豫不决的阿居那;把凡尘的罪 恶赠与了人类的灾难性的潘多拉;还有有限地球的服伺者、无怨无悔的阿特拉斯 。最近这些年来,出于对资源的有限性和管理上的节俭要求的让步,普罗米修斯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过时。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对他的信仰。请暂时跟我一起回到 原汁原味的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合唱:   也许你比你告诉我们的走得更远?     普罗米修斯:我使凡人停止预见厄运。     合唱:   你给了他们什么样的疗法来对抗这种疾病?     普罗米修斯:我把他们置于盲目的希望之中。   科学的真正的普罗米修斯精神意味着通过给予知识和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物质 环境来解放人类。但是在另一水平上,在一个新的时代,科学也建造科学唯物主 义的神话,它在科学方法的正确手段的指导下,用精确的、刻意动人的呼吁面向 人性的深层需求,用盲目的希望保持坚强:希望我们正在行进的旅途将会比我们 刚刚走完的更为远大、更加美好。 〔方舟子摘译,寄自 fangshim@pilot.msu.edu〕 ◆       要 最 好 的 也 要 最 平 均 的               ◇约翰·科利◇             〔本文标题为译者所加〕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开始:“什么是性?”请暂时放下这个问题所挑起的那些 生动的想像,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它要求一个科学的回答:性的功用是允许你 的基因跳槽。这是理查德·多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结论,是他写了《自 私的基因》——一本令人压抑却又影响广大的进化生物学的书①。   在多金斯看来,你的身体是七万五千对基因的一个松散联盟。这些基因互相 依存,同时又为传入下一代而彼此竞争。一个头等的基因常常发现自己困陷在一 个次等的身体内,这个身体没有适应能力、易于生病或行将死于难堪的退化。基 因自救的办法是复制后进入另一个身体——希望这次能进入一个较好的基因集成 。使之成为可能的,就是性。   因此,那些鼓励或有助于性感的基因,随着时间,终将寄居在我们这一物种 的多数个体。任何基因,不管如何间接,只要对人的性交有贡献,就会增加自己 生存的机会。反之,就会受到绝灭的威胁。   假设基因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导演这整场闹剧,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 人的性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新估价。要记住,除非得以复制,基因将会绝灭 ;还要记住,基因不但决定我们的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我们怎样思考和 本能的行为模式。所以,要探测这七万五千对基因的生存竞争,可以〔研究〕我 们选择性偶的方式,我们所用的微妙的求偶礼节,和深印在我们心中、我们用以 决定一个女人是否漂亮或一个男人是否有吸引力的那些概念。机智、嘲讽、仁善 、敏锐、有力的手臂,玩拼写游戏的技巧、走路时的一扭、说话时的一嗤——这 些都只是基因们的喊叫:“我在这里——选我啦!”   说性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是低估了它的重要。性就是人类本性,它是我们 生存的基本目的。“暂时停一停”,我听到你在说,“如果这是对的,那我们就 该整天干这件事,发烧似地交配。”表面上看,这话有理。但是我们的基因所运 用的战术已经演变了几百万年,在几千几万代里,通过试验和错失,基因不断地 改变自己,它们现在拥有了非常迂回和非常精致的策略。“见到就学猫叫春”, 这不是它们要走的路。   我们必须分别考虑男人的基因和女人的基因。奇怪的是,这些基因的大多数 是相同的,甚至可以互相交换。但是它们增进自己被传入下一代的机会的方式, 却取决于它们所寄居的是男人的身体还是女人的身体。   正如你所知道的,雌激素或雄激素决定一个胎盘、或一个小孩的性别。在这 些荷尔蒙的影响下,有的基因功能关闭,有的基因加压运转。这一机制的生理效 应在青春期非常明显。从成人的性行为则可以看出它对大脑的效应。这些性行为 基本上是本能的——一定是的,因为在许多不同的环境里,这些性行为都几乎相 同。简短地讲,性行为上由遗传所决定的男女的本质不同是:男人讲数量,女人 重质量——因为基因要求他们这么做。   男人产生上亿的精子。在他的一生中,他能使之怀孕的女人的数目,只受他 的精力的限制。容易推想,男人是天然的多妻主义者。广泛的、不加选择的授精 ,不会给他们的基因带来任何损失。   女人就不同了。在女人的一生中,她所能生养的孩子的数目有一个上限。滥 交对她的基因并无益处。如果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二十次性交就能用尽女人一 辈子的生育潜力。对她的基因最有利的,是尽可能小心地选择性偶。而当真的生 育时,她可以取用最高质量的男性样本。   甚至在婚外情里,也常是女人找更健康的或社会地位更高的——为质量而交 配;男人则是会动的就行——为数量而交配。   把上述原则推到极端,你可以争论说,正是人种内部的求偶竞争推动了语言 的演变、推理的发展和人脑的不寻常的增大。尼安德特人已经慑服了大多数的野 生动物②。制造工具和狩猎的技巧在进化的压力下进化,这我们可以想见。但是 为什么要超越这一步?为什么会有魅力,会有雄辩,会有一点美学感觉和一份音 乐趣味?有一种回答说,在过去的三百万年内,我们已经不再是和野兽竞争,而 是在人种内部为性爱而竞争。如果你是唯一的能拉小提琴的穴居野人,这虽然无 助于你的狩猎本事,却必然令异性见了鬼似地惊诧。   按这一原则,人的大脑有点象孔雀的尾巴——一个传送性信号的装置,这头 畜生的实际需要的一种畸形发展。这并不是说这种装置用处不大,它是最重要的 一些基因用以招徕异性的器官,缺了它,这些基因就可能无法显示自己。孔雀尾 巴的质地和对称程度显示着它的健康和精力。雄鸟能拖着这样一个笨重的玩艺而 又活得没伤没病,这是它的生存技巧的明证。同样,说话的随和态度,不但告诉 你这个人是老练的勾引者的后代,还告诉你这个人是沉着的、注意力强的、反应 快并且善于调整,这些正是你希望在性偶身上见到的利于生存的品质。   至少,如果你是个女人,这些大概是你正在寻找的品质。女人,根据各类调 查,她们更感兴趣的是热情和智力,而不是外貌;她们更欣赏的是教养气质的自 然流露,而不是上升得过于明显的欢迎旗杆。女人判断人品的能力远远胜过男人 ,必有它的道理。因为女人在生育上只有那么几下,她们不得不倚重质量。   另一方面,男人的基因教他们不必挑剔,他们只在意强健和有生育能力。所 以他们寻找青春。他们要找一对屁股,宽得能住小孩。他们要找光滑的皮肤和头 发,那是没有疾病的标志。还有平坦的肚子,这个女人绝不能已经怀了别人的孩 子。综合起来,你就有这样一个女人——年轻,光顺,窄窄的腰,宽宽的臀—— 一般地讲,这就是男人所喜欢的,带有令人失望的历史上和地域上的一致性。从 本能上讲,男人也不得不如此——基因替他们作了选择,而基因所要的是长期的 生育潜力。   但是品味显然会变化。在现时,在历史上,女子的流行形态都是变化的。三 百万年前,任何人所能想像的最性感的女性是一个多毛弯腿平胸、只有四英尺高 的猿人。在巴罗克时期③,吃香的似乎是有酒窝的、身材如梨、乳房象杯形糕饼 的女人。近来,流风吹向那些高高瘦瘦、看上去不适合生养孩子的女性。如果基 因替男人预设了利于生育的理想形像,那么,不是女人严重地误解了男人的品味 ,就是预设的程序出了毛病。   两种解释都有一点儿对。过去三十年来高瘦女人的时髦,我猜想,主要出自 女性的构思,这或许反映了低脂肪食谱与高社会地位的相关性。时装模特儿追求 这一时髦形象到了几乎滑稽的地步,全然不顾男性欣赏曲线显露的女人的事实。   但是,也可以设想,追随风潮其实对基因有利。如果你是个石器时代的猿人 ,从遥远的西部来到一片肥沃的平原,不清楚怎样的女人有着最大的生育潜力, 你怎么办?你找在当地人中最受欢迎的那类女人。这是一种遗传的本能:我们为 基因所预制,不管哪类形体,只要在当时看来是流行的,我们就争夺——“接受 别人都在追求的性偶,一定会有无形的好处。”有时确实如此;以瘦为美,则未 必。   长此以往,一种时尚可以变为某种族的遗传特性。如果在某种文化中,时髦 的是肥臀,那么臀部最大的女人就会有最好的性偶,她的继承了这一特征的女儿 们也将如此。这一特征不必有什么生理机能。就像孔雀的尾巴,或是音乐家的节 奏感。如果异性偶然发展出了一种对它的狂热,为了基因,这一特征就值得继续 发展。   于是,我们的“美”的概念,就总是趋向于本族的中值标准。试看任何种族 任何时期的美丽面容,你会发现它构成那一群人的平均:鼻子既不太长也不太短 ;两眼靠得不太近,但也隔得不太远;眉毛则不太高也不太低。这是一张处处“ 适中”的脸,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时装模特儿的相貌总是令人转眼就忘。   “适中”的诱人自有其道理。这是一种良好的保证,保证你的性偶具有可靠 的基因——如果你想要一辆可靠的汽车,就买最流行的牌号。不过,从自私的基 因的观点看,事情变得有点复杂了。它们既要最好的,却也要最平均的。   调和这两种不同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导致长长短短的择偶尺度。我们为性偶 而竞争,但是我们的标准却有明显的或精细的区别。进化喜欢多样化。数百万年 来,那个自私的基因的“议会”,它们就在那里议决我们的性欲,达成了这一民 主而又明智的妥协。这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容易了一点,而且也变得更为有趣。 〖译者注〗 ① 这书的要点,请参阅《新语丝》94年5月号石灰的文章,或多金斯在本月   的 Scientific American 上的文章。 ② 尼安德特人,四十万年至十万年前居住在德国的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 ③ 巴罗克,十七、十八世纪时的欧洲的一种艺术风尚。巴罗克画家(比如鲁本   斯)笔下的女性,形体都很丰腴。 〔皇甫茹摘译,寄自芮祁孟三家村〕 ◆          淫 虐 一 百 二 十 天               ◇德·萨德侯爵◇       〔德·萨德侯爵为法国人,一七四○年生,一八一四        年卒。此文为选译,文中小标题系译者所加。〕              (一) 萨德致读者   现在,读者朋友,你必须准备从心灵上和精神上承受有史以来最为邪恶的故 事。像这样一本书,无论是古人或今人都从未写出过。不妨设想一下:所有正常 的享乐,所有被那个你谈论不休而又不知所云、并将其称为“自然”的畜牲准许 的享乐,这些享乐都将在本书中被特地摒弃。即使你在偶然的机会遇到这一类享 乐,它们也将无不或者伴随着罪恶,或者沾染着耻辱。也许你并不喜欢其中的许 多画面,这一点很清楚,但总会有几个场景使你浑身发热,以至让你花费一些精 液,这也正是我们的目的。如果不叙述一切、分析一切,你让我们怎样猜出什么 才对你口味?你总要有取有舍,别人也会像你一样,渐渐地每个人都会找到他自 己的世界。假设你去赴一个豪华的宴席,六百道不同的佳肴摆在你面前。你把它 们都吃掉?很可能不会。但这庞大的数量却扩展了你选择的范围,你自然为之而 陶醉,再也顾不上去抱怨为你设下如此丰盛晚宴的东道主人。对本书你不妨也依 此法而行之:取你所爱而弃其余,但不要因为有些东西得不到你的欢心而去咒骂 它们。发扬点哲学精神,别忘了另外的人会喜欢。至于书中画面的多样性,请相 信这是准确的;留心研究那些看起来好像分毫不差的欲望,你会发现其实差别总 是存在的,尽管这种差别可能是很微小的,但它却极为考究、极有分寸,足以区 分它所属的放荡的类型。其次,我把这六百种欲望分别溶入说故事人的叙述当中 :这也是要事先告诉读者的。否则,如果要把这六百种欲望平铺直叙,一一详述 ,则会显得过分单调和沉闷。……           (二) 布朗基斯公爵对众人的演说   我希望你们不要指望在这个地方也享有像外面世界上一样的权力。失去了自 由的弱者们,你们只是供满足我们的享乐而用。你们应该比奴隶还要多一千倍的 驯服,而等待你们的,也只有屈辱。我能建议你们遵守的唯一德行,就是服从: 只有服从才是你们的一切。尤其不要指望拿你们的魅力做本钱,我们对这类把戏 早已麻木不仁。你们也不难想像,这些诱饵对我们毫无效用。你们应该记住,我 们将享用你们所有的人,但任何一个人也休想在我们身上唤起一点怜悯。一旦感 官得到满足,我们的骄傲和放荡将狂怒地砸碎从我们身上夺去了几粒乳香的祭坛 ,藐视和仇恨也将随即代替我们一刹那的想像的幻觉。你们能拿出什么我们还没 司空见惯的东西?你们能拿出什么我们在极度狂热的瞬间能不扔在脚下的东西? 没有必要对你们掩饰,你们的服侍将是艰难的、痛苦的、严酷的,再小的过错也 将立刻惩之以体罚。所以,我要你们严谨、服从,为了我们的欲望而牺牲你们自 己:这将是唯一的法律,时刻准备满足我们的欲望,先我们的欲望而行,促使我 们的欲望产生。做好了,你们当然得不到什么,但倘若做不好,你们所失去的将 会更多。…… 〔西西选译,寄自 wang@lps.u-psud.fr〕 ◆         究 竟 谁 是 莎 士 比 亚            ◇寒哲(L. James Hammond)◇         〔译者注:文中莎士比亚戏剧的剧名、剧中          人名、地名及引文均以朱生豪译本为准。〕                 (一)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莎士比亚来自乡村小镇斯特拉堡。但是,也有许多人反 对这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莎士比亚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威尔的笔名,而牛津伯 爵之所以隐藏自己的著作权是由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原因。   关于那个斯特拉堡人的情况,我们知道一些,但这些情况无一与伟大诗人相 干。一五九八年正值缺粮之时,据簿籍记载,那个斯特拉堡人当时以囤粮为业。 他的名字在拖欠税收者的名单上不止一次地出现。一六○四年,他为了一个斯特 拉堡的药剂师买麦芽没付账而跟人家打官司。他墓碑上的诗文也是平平之作—— 不象是人们所期待的伟大诗人之作。一六一六年他的死并未入册登记,相反,诗 人斯宾塞的死却成为当时许多诗人挽歌的主题。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那个斯特拉堡人曾经拥有过任何书籍,而要找到其他伊丽 莎白时期作家所拥有的书籍却很容易,比如本·约翰森的。那个斯特拉堡人在他 的遗嘱里提到许多物件及财产,却没有提到任何书籍或手稿。没有任何证据证明 他曾经写过信件或曾经被他人在信函中提及。简言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那个斯 特拉堡人能读会写。除了六次签名以外,那个斯特拉堡人没有留下过任何手迹。 那六次签名中,还有三次不完整,另外三次也是歪七扭八的。他周围的人大多是 文盲:比如,他的父母是文盲,他的妻子也是文盲。他的两个女儿中,一个是文 盲,另一个也只能勉强签签名。有两个参加他婚礼的人连签名都不会,就只好在 签名簿上划押。在斯特拉堡镇的十九个乡绅中,只有六个人能写自己的名字。   要在那个斯特拉堡人的传记与莎士比亚的著作之间划等号是很困难的;他的 传记中没有一点东西可令人联想起莎士比亚的著作。如惠特曼所说:“关于莎士 比亚的记载几乎等于零——一点可靠的材料都没有。①”相信那个斯特拉堡人写 了莎士比亚著作的那些人也发现,撰写这个伟大诗人的传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在他们为他撰写的传记中,除了猜想以外,很少有实质性的东西。例如,他们坚 持说,斯特拉堡的学校肯定是所好学校,但他们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斯特拉堡 理论的著名支持者之一A·罗斯把莎士比亚描写成“这个忙碌、节俭而又谨慎的 人……性情温和、会做生意”。难道这不是跟一个天才的为人恰恰相反吗?难道 这不是跟莎士比亚其人恰恰相反吗?难道这不是跟莎士比亚的著作所证明了的有 关莎士比亚的一切恰恰相反吗?   莎士比亚的著作包含广博的知识,这个知识内容是那个斯特拉堡人很难获有 的。莎士比亚通晓希腊和罗马经典著作;他的著作提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柏拉 图的对话和许多其它古典著作。莎士比亚还具有扎实的政治知识。德国政治家俾 斯麦就注意到莎士比亚的政治知识。他说:莎士比亚一定“保持着与国家重大政 治事件的联系,〔并且〕是政治事件的幕后人。”(俾斯麦坚信,那个斯特拉堡 人不可能写出莎士比亚的著作。)莎士比亚对法律事物也有深刻的理解——不是 对法律的直觉性的理解,而是对法律的具体细节的了解。莎士比亚还懂得海军、 陆军的军事,熟悉植物和动物并且熟谙贵族娱乐活动,如鹰猎;他经常借用与鹰 猎有关的比喻。那个斯特拉堡人怎么可能获得这样的知识呢?那些坚持斯特拉堡 理论的人对莎士比亚具有广博的知识这一事实难以解释,因此,他们就试图低估 他的知识、夸大他的错误。另一方面,那些坚持牛津理论的人却认为莎士比亚是 他那个时代或所有的时代受过最良好的教育的人。   斯特拉堡的莎士比亚纪念碑有很多可疑之处。在原来的纪念碑(跟现在的不 一样)上,那个斯特拉堡人手持一袋粮食,倒很适合一个做粮食、麦芽生意的人 的形象。在现在的纪念碑上,那个斯特拉堡人拿着一支笔和一张纸,那一袋粮食 变成了一个垫子!这个伟大诗人竟用垫子代替以写字台!很显然,那些建造第一 个纪念碑的人力图把那个斯特拉堡人打扮成诗人莎士比亚,并尽力隐藏牛津伯爵 的作者身分。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把那个斯特拉堡人描绘成一个粮贩子,因为斯 特拉堡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粮贩子。那些建造现在的纪念碑的人胆子就大了,他们 强调的是文学,而不是粮食,但他们又不敢彻底抹杀前一个纪念碑的痕迹。因此 ,那袋粮食就变成了垫子,那个垫子就变成了写字台。   一六二三年出版的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也有很多可疑之处。詹姆斯·包斯 维尔在一八二一年说过:初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有点儿不对劲儿”。这个戏剧 集封面上莎士比亚刻像——是现在这位诗人的标准刻像——有很多显然是有意造 成的错处。为斯特拉堡理论辩护的朔恩堡姆这样描述那个刻像:“轮状皱领上巨 大的头颅座落在一个不成比例的过小的上身上。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低而大, 两边的头发不一样齐,脸上的光线也来自不同的方向。”其他人也指出,刻像上 莎士比亚的两只眼睛都是右眼。显然,那些编撰第一部戏剧集的人是在嘲弄斯特 拉堡理论,同时又不得不隐藏牛津伯爵的作者身分。   长期以来,斯特拉堡理论一直受到批评家的质疑。十八世纪末,两位学者维 尔芒特和柯卫尔为了收集他们所崇敬的诗人的材料而走访了斯特拉堡地区。结果 ,他们什么也没收集到。他们的结论是,一定是一个别的什么人、而不是这个斯 特拉堡人创作了署名为莎士比亚的作品。近一、二百年里,有许多其他的学者也 得出同样的结论;惠特曼、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尼采、弗洛伊德和许多 其他人都反对斯特拉堡理论。但只是到了一九二○年J·T·卢尼的《辨认莎士 比亚》出版时,牛津伯爵爱德华·德威尔才以莎士比亚著作真正作者的身分出现 。从那时到现在,出现过许多对卢尼的作品加以补充的证明材料。到了一九八四 年,查尔斯·奥格本在他的《神秘的威廉·莎士比亚》一书中,向人们提供了更 多的支持牛津理论的证据。                 (二)   牛津伯爵是谁呢?对第十七代牛津伯爵爱德华·德威尔,我们知道些什么呢?   第十七代牛津伯爵爱德华·德威尔生于一五五○年,是第十六代牛津伯爵的 独生子。在英国贵族统治集团中,他的地位接近最高层。他的父亲热衷于运动, 他也就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对骑马、打猎、鹰猎等活动的爱好。牛津伯爵的父亲象 自己的祖辈一样,拥有私人剧团,所以,年青的伯爵自年幼时就有很多机会接触 戏剧。这个家庭是一个文化的家庭:牛津伯爵的两个叔叔瑟瑞和莎非尔德都是著 名诗人;他的另一个舅舅阿瑟·格尔丁是学者兼翻译家。牛津伯爵很小的时候就 拥有自己的书房,并在八岁时入剑桥读书。   牛津伯爵的父亲在他十二岁时去世。他的母亲和《哈姆莱特》中的乔特鲁德 一样,在丈夫去世后不久再婚。父亲去世后,牛津伯爵成了皇家监护对象;伊丽 莎白女王最有权威的大臣柏利勋爵是他的监护人。在柏利勋爵家中,牛津伯爵的 教育由家庭教师、舞蹈教练等监管。   在牛津伯爵十三岁时,一个叫阿瑟·布鲁克的人发表了一首诗,题为《罗密 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谁也不知道阿瑟·布鲁克是谁。奥格本相信,阿瑟· 布鲁克是笔名,真正的作者是牛津伯爵。他说:“如果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作者显得有点儿孩子气,我认为这是有原因的:他那时不过只是个孩子而已。” 这个孩子喜欢读书、喜欢写作;他也和许多其他作家一样——不管是年轻的还是 年老的——想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一定是自费发表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 在当时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做法。   斯特拉堡派坚持说,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基于已发表的作品。比方说,他们 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基于布鲁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基于 一部已发表的剧本《初型哈姆雷特》、《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基于一个叫 作《著名的亨利五世大胜》的剧本等。斯特拉堡派还坚持说,莎士比亚与其他剧 作家合作;这一合作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含有低质量段落的原因。最后,斯 特拉堡派还说,莎士比亚受到剧作家马搂和莱利的影响。相反,牛津派则坚持说 ,是莎士比亚自己,即牛津伯爵,写了那些早期作品,如布鲁克的《罗密欧与朱 丽叶》等,后来又自己修改了这些作品。牛津派对低质量段落的解释是,它们是 诗人年青时代的作品。牛津派还进一步地说,莎士比亚是马搂和莱利的老师兼资 助人,而不是他们的学生。他们指出,莱利是牛津伯爵的秘书,牛津伯爵是许多 署名莱利的小说的幕后指导者,所以,牛津伯爵是英国小说之父。由此可见,牛 津理论提高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并反驳了斯特拉堡派关于莎士比亚 借助于早期作品、莎士比亚与二流作家合作、莎士比亚从师马搂等论点。   牛津伯爵的舅舅阿瑟·格尔丁在他十四岁时题献给他一本书,并在献辞中提 及他对文学的兴趣和他“丰富的智慧和成熟的理解力”。格尔丁的献辞签于西塞 宫,而西塞宫正是柏利勋爵的住所,牛津伯爵正作为皇家监护对象住在西塞宫。 格尔丁很可能是牛津伯爵的家庭教师之一。   在牛津伯爵十七岁时,有一部奥维德《变形记》的译本出版了。这部译本署 名为格尔丁。然而,奥格本却确认,真正的译者是牛津伯爵。奥格本指出,格尔 丁是清教徒,他翻译了很多加尔文的讲道稿。奥维德的《变形记》不是格尔丁所 感兴趣的一类书。但是,奥维德的《变形记》却是莎士比亚所感兴趣的书;莎士 比亚熟知奥维德。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暗指奥维德的地方四倍于暗指维吉尔的地 方。进一步地说,这个译本的语言更象是莎士比亚,而不象是格尔丁。译本的语 言风格如此之多彩、活跃,艾兹拉·庞德称它为“语言最优美的书”。这样,牛 津伯爵在十七岁就显示出他对文学的强烈兴趣、他可观的文学才华,并通过辛勤 的实践使他的天赋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这样的起步才是合乎情理的具有莎士比亚 的才华的作家所应有的起步。   牛津伯爵在十八岁时刺死了一个厨师。他被免罪的理由是,厨师是挑衅的一 方。奥格本认为,那厨师可能是柏利勋爵的探子。牛津伯爵发现了他是探子,就 在一气之下刺死了他。果真如此的话,牛津伯爵写哈姆雷特刺杀波格涅斯的灵感 就可能来自这一刺杀事件。柏利勋爵雇用过很多刺探,有时他通过这些刺探来掌 握牛津伯爵的情况。同样,波格涅斯也通过刺探来掌握他儿子雷欧提斯的情况。   一个叫做安德东的作家在牛津伯爵十九岁时题献给他一本书,并在献辞中警 告他不要“过分地埋头于”学问。   牛津伯爵二十一岁时与柏利勋爵的女儿安妮·西塞结婚。他还在此时为卡斯 悌里昂的《朝臣》译本写了拉丁文引言。   莎士比亚戏剧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是,一个年青女子对一个贵族男子,即 “她的高不可攀”的对象的爱。这类的例子有奥菲丽娅与哈姆雷特、安·培琪与 范顿(《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及海丽娜与勃特拉姆(《终成眷属》)。这个主 题和其它莎士比亚戏剧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一样,与牛津伯爵的生活经历相对应, 即安妮·西塞对牛津伯爵的爱。虽然柏利勋爵是最有权威的大臣,但他的出身是 中产阶级。   在牛津伯爵二十二岁时,一本题为《百花束》的书出版了。奥格本相信,牛 津伯爵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书中有诗作和一篇题为《F·I·少爷历险记》的 散文体叙述故事。从某些部分来看,《百花束》是对一个叫做克里斯多弗·海敦 的朝臣的嘲讽。这个克里斯多弗就是莎士比亚后来在《第十二夜》里所嘲弄的马 弗里奥。在《百花束》和《第十二夜》里,海敦都被描述为给一个高层贵族妇女 写求爱信的人。海敦爱上过伊丽莎白女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牛津伯爵在二十三岁时为一本题为《卡笛那斯的衷告》的书作序并题诗。长 期以来,学者们一直相信,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哈姆雷特在波格涅斯问他他在读什 么书时手里所拿的那本书。《卡笛那斯的衷告》里对老人的批评与哈姆雷特对老 人的批评很相似。《卡笛那斯的衷告》还有对死亡、睡眠和旅行的评论,这些评 论使人联想起哈姆雷特著名的独白。   同年,一伙旅行者向柏利勋爵抱怨说,牛津伯爵和他的一帮朋友在大路上袭 击了他们。在《亨利四世上篇》里,类似的袭击发生在同一条大路上。牛津伯爵 和威尔士亲王一样,为了好玩而在舞台上重演了这场袭击。这一事件和五年前发 生的刺死厨师的事件一样,表明牛津伯爵除了爱好文学以外,有时也任性,甚至 狂暴。这种个人癖性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有明显的表现,这些戏剧以逼真的现实主 义手法描写狂暴行为。奥格本说,莎士比亚“热衷于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暴力, 他的性格里一定存在着这种暴力倾向。”   牛津伯爵与斯特拉堡派在莎士比亚传记里所描述的莎士比亚很不一样,与罗 斯所描写的“忙碌、节俭而又谨慎的……性情温和、会做生意”的莎士比亚很不 一样。但是,他却和许多其他伟大作家很相似。比如,牛津伯爵和陀斯托也夫斯 基就很相似。陀斯托也夫斯身上也有我们在牛津伯爵身上发现的那种暴力倾向。 弗洛伊德说过,我们应当“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作罪犯,因为他专门描写那些自 私狂暴、杀人行凶的人物;这表现了他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倾向。②”天才都有 强烈的意愿和强烈的感情;天才的性格是多样的和矛盾的。   伊丽莎白女王在牛津伯爵二十四岁时终于勉强同意他到欧洲大陆旅行。他从 西西里岛向欧洲大陆所有的骑士发出了以各国王子的名义参加比武的挑战性邀请 。没有一个骑士接受他的挑战。在牛津伯爵的一生中,他参加过几次竞赛,并次 次夺冠。他的体育才能可以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获得者的体育才能相媲美 。牛津伯爵个性中倾向于运动、比武、战争及暴力的一面,很可能是他使用莎士 比亚(shake spear:挥舞缨枪)这个笔名的原因。   莎士比亚的著作显示出作者对欧洲大陆的熟知和了解,斯特拉堡派便因此而 认定那个斯特拉堡人也在欧洲旅行过。例如,《威尼斯商人》就表现了作者对威 尼斯地理、地形的了解。学者们认为,假如那个斯特拉堡人没去过威尼斯,他是 不可能对威尼斯如此了解的。然而,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那个斯特拉堡人曾去过 威尼斯。另一方面,这种知识在牛津伯爵那里却不足为奇,因为他在欧洲大陆渡 过了一年多,并在威尼斯居住了一段时间。   牛津伯爵在欧洲大陆期间,他的夫人生了一个孩子。他怀疑这个孩子不是自 己的孩子,便与夫人分居达五年之久。后来,他意识到,安妮受了冤枉。莎士比 亚的几部戏剧都是有关被冤告为不贞的女人的,这包括《冬天的故事》、《辛白 林》和《奥瑟罗》。奥格本认为,牛津伯爵写这些剧本是为自己错怪安妮而赎罪。   牛津伯爵花钱如流水,因此总是负债累累。他常宽宏大量地资助文学人士;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书是题献给他的原因。牛津伯爵大手大脚的花钱方式令人想 起詹姆斯·乔伊斯。这两个人的奢侈铺张表明,他们正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言 语型人物。言语型人物有时就象牛津伯爵和乔伊斯那样全神贯注于文字和语言。 牛津伯爵和乔伊斯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开下流玩笑。   牛津伯爵在逗留欧洲期间,挥霍了他所有的钱财。他给柏利勋爵写了一封信 ,要他变卖他的(牛津伯爵的)一部分地产。(在《皆大欢喜》中,罗瑟林对贾 奎斯说:“我担心你是卖了自己的地而去观赏人家的地”。)牛津伯爵告诉柏利 勋爵,他要用变卖地产的收益去满足催债人的和自己的需要,但却要“以自己的 需要为先”。他在后来给柏利勋爵的信中,又回到了这个“唯我是先”的题目上 。他说:“我过去总是、我将来也还是宁愿把满足自己放在满足别人之前。”这 种自私的性格是典型的天才性格。天才把才能奉献给自己的著作,而不是奉献给 任何他人。正如萧伯纳所说的:“天才无视自己时,是崇高的利他主义者;天才 无视他人时,是恶劣的自我中心者。③”   奥格本并没有对牛津伯爵的缺点加以掩饰。他这样描述牛津伯爵:他“自高 自大、性情多变、唯我是先、喜好变着法儿赚钱,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和糟糕透顶 的丈夫,对值得尊重的人粗暴无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某些主人公也有同样的 缺点。比如,《终成眷属》中的勃特拉姆对待他夫人的态度就比牛津伯爵对夫人 的态度还要坏。莎士比亚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的缺点,并描写有这些缺点的人 物。同时,莎士比亚也知道自己的优点。正如《终成眷属》中的一个人物在一场 对话中提到勃特拉姆时所说的那样,“人生就象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织成的 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到我们的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昂;我们的罪恶 有赖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盖,才不会完全绝望。”莎士比亚对自己的了解使他对 人类有总体的认识。   牛津伯爵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很可能遇到过诗人乔治·查普曼。查普曼在他 的一部戏剧中,通过一个人物之口提到他在德国与牛津伯爵相遇的经历;他发现 牛津伯爵:     穿着齐整,举止高尚     我从未得见:从头到脚不无     鲜罕之气、完美之态……     他那无与伦比的气质超越     刚勇博学之人,又如阳光一般宽宏,     他谈古论今、下笔有神,或及学问科目,     或及国事规矩。   牛津伯爵不是虔诚的教徒;事实上,人们有时批评他无视宗教。柏利勋爵曾 经说:牛津伯爵“忘记了自己对上帝的责任”。牛津伯爵与蒙田和列奥那多及其 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一样,对异教的古典文化比对基督教有更大的兴趣。牛津 伯爵在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一定会如鱼得水。他完全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 泰的那种中世纪式的对赎罪的热忱。   牛津伯爵二十七岁时借钱向一个北美的采矿队投资。他签下三千达克特的债 券,是最大的投资者。这个数目和《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的债券数目相等。牛 津伯爵的债券保人名为麦可·洛克,安东尼的债券保人名为夏洛克。那次考察后 来失败了,牛津伯爵损失了全部投资款额。   当牛津伯爵二十八岁时,盖布尔·哈维在王后和全体宫廷人员面前有一次讲 话。他的讲话有些部分是指牛津伯爵的。他说:“太阳神阿波罗长期呵护你的艺 术才华。你是英国诗歌佳音的吟诵者……你的眼睛火花烁烁,你的面容令枪矛震 动。”奥格本认为,牛津伯爵可能是受了这个讲话的启发而使用莎士比亚——枪 矛震动——这一笔名的。哈维在后来的一首诗里说,牛津伯爵是“一个绝无仅有 的怪人”。牛津伯爵一定有那种天才人物通常所有的怪癖。   牛津伯爵在二十九岁上开始了与安·渥娃莎的充满激情的长期恋史。他和渥 娃莎有一个儿子。奥格本相信,安是十四行诗里的黑美人,也是《爱的徒劳》一 剧中罗瑟琳和《无事生非》一剧中贝特丽丝的原型。在牛津伯爵遇到安时,她只 有二十岁。牛津伯爵预见到安会活得长久。《爱的徒劳》里的一个人物对罗瑟琳 说:“要是她也像你一样轻狂,有你这样一副风流活泼的性情,她也许会做了祖 母才死。你大概也有做祖母的一天,因为无忧无虑的人是容易长寿的。”安妮活 到九十多岁。   牛津伯爵与安·渥娃莎的恋事激怒了伊丽莎白女王。她把他们两人关进了伦 敦塔。这桩恋事也使安的亲戚大为不快,并引起一场安的叔叔托马斯·科涅维特 与牛津伯爵的争斗。牛津伯爵在争斗中受伤。奥格本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看 到了凯普莱特—蒙太古争斗与牛津伯爵—科涅维特争斗的类似之处。他写道:“ 我认为茂丘西奥被泰巴尔特的武器伤害的情节来自牛津伯爵被科涅维特的武器伤 害的事实。”奥格本还认为,这次受伤也解释了诗人之所以在十四行诗里提及他 跛足的原因。   伊丽莎白女王在牛津伯爵三十六岁时赐给他每年一千磅的年金。牛津伯爵在 他生命的最后十八年里一直享有这笔年金。一千磅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 。奥格本认为,伊丽莎白女王在一五八六年赐给牛津伯爵这笔年金,是因为当时 与西班牙的战争迫在眉睫,她想要提倡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精神。这种精 神在莎士比亚的一些戏剧中,尤其是在《亨利五世》和其它涉及英国历史的戏剧 中,得到了反映。在电影和电视时代以前,戏剧是社会中的重要力量,每一位君 主都想使用这一力量。   在牛津伯爵接受年金的同一年,他还参加了审判苏格兰玛丽王后的审判团。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有关宽恕的一段话似乎就是用来劝说伊丽莎白女王不要 处死玛丽的。鲍西娅说:宽容是“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它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 个帝王的高贵……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 没有差别。”奥格本问道:“难道有比这更明显的对一个君王的劝诫吗?”   在牛津伯爵三十九岁时,有一个叫普滕汉姆的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我知道 ,朝廷里有许多显贵人物写出过值得夸赞的作品,但他们或隐藏这些作品、或匿 名发表这些作品。”普滕汉姆又继续说,如果女王周围的某些贵族成员“写作的 大量作品和其它作品一样得到公开承认的话,人们就会知道他们是多么优秀的作 家。牛津伯爵爱德华是其中的首屈一指者。”   我们对牛津伯爵生命的最后十五年知道得很少。他退出了公共事务的圈子, 搬出了伦敦。这种长期的隐居是最理想的文学创作的机会,是牛津伯爵修改已有 作品和创作新作品的机会。   英国作曲家约翰·法莫在牛津伯爵四十九岁时题献给他一首歌。法莫在献辞 中写道:“众所周知,大人您以音乐消遣,您有比音乐家更深的音乐造诣。这不 是恭维。”奥格本还提到两部可能是由牛津伯爵作曲的音乐作品。牛津伯爵对音 乐的爱好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也显而易见。   牛津伯爵五十岁时给他的妻兄罗伯特·西塞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叫他的妻 兄利用他的影响取得泽西岛总督的官位。这封信也象其它牛津伯爵所写的信一样 ,使用的是莎士比亚式语言:“我向女王陛下的请求未获成功,我不无理由将希 望埋入绝望的深谷,此刻我宁愿放弃对美丽语言和金色保证的效力的期待……”。   牛津伯爵早年时以自己的真名写过一些诗作。他的这些诗作和他的散文一样 都令人联想起莎士比亚的作品。实际上,当牛津伯爵的诗和莎士比亚的诗被混在 一起时,学者们都无法分清哪些是牛津伯爵的诗,哪些是莎士比亚的诗。但是, 牛津派也承认,总的说来,牛津伯爵以自己真名写作的诗没有他以笔名发表的诗 质量好。这并不足为奇,因为牛津伯爵以真名写作时还很年青,他的文学创作能 力那时还未成熟。   在卢尼把牛津伯爵等同于莎士比亚之前,学者们对牛津伯爵早期诗作的质量 有很高的赞誉。比如,麦考雷就说,牛津伯爵“为自己在早期英国诗歌大师的行 列里赢得了显赫的地位”。斯特拉堡派的重要一员秦伯斯在谈及伊丽莎白统治期 间前半期的诗人时指出:“他们中最有希望的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威尔,而他 却在成年后沉默了。”然而,才华出众的年青作家是很少“在成年后沉默”的。   按照斯特拉堡派的理论,不仅牛津伯爵在成年以后沉默下来,莎士比亚自己 也在成年以后沉默下来。斯特拉堡派相信,莎士比亚在四十岁左右停止了写作; 莎士比亚晚年未写出任何作品。然而,成熟的诗人较年青的诗人更不易保持沉默 。亨利·詹姆斯的传记作者写道:“〔亨利·詹姆斯〕怎么也不能相信莎士比亚 在完成《暴风雨》之后便搁笔了的神话。这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人物的所作 所为。”   牛津伯爵五十三岁时,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由詹姆斯继位。十四行诗的第一 百○七首提及这些事件,并出现这样的句子:“死亡在向我招手。”牛津伯爵在 下一年也去世了。在这之前的十四行诗里,诗人不止一次地提及生命老化,而在 诗人写作这些诗时,那个斯特拉堡人才只有三十多岁。   许多学者都认为,莎士比亚的许多十四行诗中的年青人是扫桑普敦伯爵。牛 津伯爵与扫桑普敦伯爵有密切的联系。斯特拉堡派和牛津派都相信,许多十四行 诗都意在劝说扫桑普敦伯爵与牛津伯爵的女儿结婚。   十四行诗中有证据证明“莎士比亚”是贵族成员。诗人说:“你的爱对我比 门第还要豪华。”(梁宗岱译本,第九十一首)诗人还说:“这对我何益,纵使 我高擎华盖。”(梁宗岱译本,第一百二十五首)牛津伯爵身为掌礼大臣,负责 为伊丽莎白执擎华盖。更进一步地说,十四行诗的作者敢于批评贵族成员扫桑普 敦伯爵。                 (三)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些人物使我们联想起牛津伯爵本人。这样的例子有《终 成眷属》中的勃特拉姆和《辛白林》中的波塞摩斯。勃特拉姆和波塞摩斯都跟牛 津伯爵一样出身显贵;勃特拉姆和波塞摩斯都跟牛津伯爵一样在他们的父亲去世 后,成了皇家监护对象;波塞摩斯跟牛津伯爵一样,与自己监护人的女儿结了婚 ,并受了关于自己夫人不贞行为的假报告的欺骗;勃特拉姆和波塞摩斯都跟牛津 伯爵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夫人态度刻薄;勃特拉姆和波塞摩斯都跟牛津 伯爵一样,渴望军事战绩的荣耀、对被关在宫廷大院里不准外出旅行的处境颇有 怨怼;勃特拉姆跟牛津伯爵一样,由于热衷于冒险经历而不告而辞、离开宫廷。   然而,最充分表达牛津伯爵自己的还是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的真实 、可信是因为他是以作者所最熟知的人——他自己,为原型的。批评家们常把哈 姆雷特看作天才;马克·范多伦把哈姆雷特称作“那个文学中的奇人、那个逼真 的天才”。毋庸置疑,哈姆雷特的创造者也是天才。福兰克·哈里斯指出,莎士 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哈姆雷特的性格。哈里斯写道:“假如我们把酷爱诗 歌的罗密欧和忧郁悲苦的哲学家贾奎斯〔见《皆大欢喜》〕结合起来,我们就几 乎得到一个完整无缺的哈姆雷特。”另一位批评家路易·哈尔也指出,在十四行 诗里也能看到哈姆雷特的哲学态度,而“这些诗作很象是成年以后的哈姆雷特写 的。”   人们普遍认为,波格涅斯是对牛津伯爵的岳父柏利勋爵的嘲讽。牛津伯爵与 柏利勋爵的女儿结婚,而哈姆雷特与波格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亚有恋爱关系。柏 利勋爵给他的儿子写的警言跟波格涅斯给出门远行的雷欧提斯的警言相差无几。 斯特拉堡派无法解释那个斯特拉堡人是怎么知道柏利勋爵写给儿子的警言的内容 的,他们也无法解释那个斯特拉堡人怎么敢嘲讽伊丽莎白女王最有权威的大臣。   奥格本还讨论了作者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所流露的对自己的剧作被张冠李戴这 一事实的讥笑。在《皆大欢喜》中,前朝臣试金石似乎代表牛津伯爵,而那个“ 还算聪明”但“没有学问”的威廉似乎代表那个斯特拉堡人。试金石对威廉说: “……修辞学上有这么一个比喻,把酒从杯子里倒在碗里,一只满了,那一只便 要落空。写文章的人大家都承认,‘彼’即是他;好,你不是彼,因为我是他。 ”这段话跟这出剧的其它内容毫不相干。                 (四)   一六二二年,亨利·皮驰曼出版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列出了伊丽莎白 统治期间“用笔辛勤耕耘的尊贵的诗才……牛津伯爵爱德华、巴克何斯特勋爵、 我们的至善人才亨利·罗德·培基特、尊贵的菲力普·西德尼爵士、爱德华·德 莱尔、艾德蒙得·斯宾塞、萨缪尔·丹尼子爵等。其他值得仰慕的、众人皆知的 、还健在的诗人的名字在此从略;这不是出于嫉妒,而是为了简洁行事。”为什 么这里没有提到莎士比亚?那个斯特拉堡人死于一六一六年,因此,便不属于那 些“还健在”的诗人的行列。奥格本说:“唯一的可能性是,他的名字潜藏在另 一个名字里面。”   虽然对牛津伯爵作者身份的掩盖是文学史上最离奇的一个事件,但它并不是 绝无仅有。许多人认为,那些被归属于罗马剧作家特伦斯名下的作品可能是西琵 欧和雷里俄斯之作;西塞罗认为雷里俄斯是真正的作者。然而,由于西琵欧与雷 里俄斯跟牛津伯爵一样,都出身于贵族,他们不能有剧作家的公开身分。在十九 世纪早期,沃尔特·斯考特爵士就曾因避免玷污家族的名誉而匿名发表小说。   音乐、美术和文学创作一样,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看作贵族耻于从事的活动 。古希腊人甚至认为最伟大的雕塑家也不过是个体力劳动者。在中世纪,画家的 社会地位与木工和其他手工艺者的社会地位差不多。两百年前,音乐家的待遇比 仆人的好不到哪儿去:海顿穿的是仆人的制服,莫扎特有时跟仆人一起吃饭。一 直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到了十九世纪早期,作家和艺术家才获得了他们今天 所享有的地位。甚至斯特拉堡派也承认,戏剧写作不适合一个有牛津伯爵那样的 社会地位的人;人人都知道,贵族的任务是消遣和打仗。 尽管斯特拉堡理论基础薄弱,但它已成为既定的传统,它已获得它的分量。 人们生来就相信斯特拉堡理论,并不断地滋育这个理论。拿《圣经》来说,情况 也很类似。在古代,摩西被认为是《旧约全书》前五部的作者。虽然很少有证据 证明这一理论,但它却逐渐成为既定的传统。两千一百多年来,犹太人和基督徒 一直接受这一传统。但是到了十七世纪,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一传统,并很快就确 定了摩西并不是《旧约全书》的作者。然而,尽管后来许多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结 论,但还有许多人继续相信摩西是《旧约全书》的作者。   卢尼的《辨认莎士比亚》使许多人,包括弗洛伊德,从相信斯特拉堡理论转 变为相信牛津理论。但是,学术机构却死死地抱住斯特拉堡理论不放。奥格本的 著作讨论了学术机构是如何既不公开、又不公平地对待牛津理论,并竭力压制它 的。奥格本认为,对牛津理论的压制就好比对大陆漂移理论(即大陆曾相互联结 、后又漂离开来的理论)的压制。维格那在一九一二年阐述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而学术机构却固守旧的思维方式。直到五十年过后,维格那的理论才被学术机构 接受。奥格本还注意到,维格那并不是地质学专家。他引用卡尔德的话,说维格 那是“一个多面手,一个少见的、不耻下问、敢于涉猎各个知识领域以获得更广 泛的综合性知识的人。与此相反,过分的专业化蒙蔽了维格那的反对者的眼睛, 使他们丧失了创造性。”牛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卢尼和奥格本,都不是莎士比亚 专家或英语教授。那些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可能是最后看到莎士比亚事实真相的 人。   一篇简短的文章不足以为牛津伯爵正名,它只能呈现支持牛津理论的大量事 实的一小部分。只有奥格本的巨著可以达到为牛津伯爵正名的目的。但是,外行 人阅读有关莎士比亚之争巨著的寥寥无几,因此,莎士比亚之争就被局限在专家 学者的领域里。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一味坚持斯特拉堡理论,因为他们的名誉、 职业都靠着斯特拉堡理论。要他们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牛津理论是不可能的。所以 ,可以预期,在斯特拉堡理论从历史中销声匿迹之前,它还会继续流行几个世纪。 〖作者原注〗 ① 查尔斯·奥格本《神秘的威廉·莎士比亚:神话与现实》第三章,1984。   除另外指明出处外,本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奥格本之作。 ②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杀父罪》,1928。 ③ 《人与超人》,导言。 〔胡亚非译,寄自 yhu@aol.com〕 ※※※※※※※※※※※※※※※※※※※※※※※※※※※※※※※※※※※ ※                                 ※ ※ 本期编辑:嚎                          ※ ※ 审稿:  阿飞、阿毅、方舟子、古平、灰人、浪人、竹人      ※ ※ 校对:  散宜生                        ※ ※ 联系邮址:方舟子(fangshim@student.msu.edu or xys@uiuc.edu)  ※ ※ 发行:  ACT(USENET News Group alt.chinese.text)     ※ ※ 存档: Please anonymous ftp the following sites for   ※ ※ GB,HZ,Big5,PS version: uwalpha.uwinnipeg.ca, pub/xys  ※ ※ GB version: msi.umn.edu, pub/hchen/XYS   ※ ※ HZ version: gopher sunrise.cc.mcgill.ca   ※ ※ PostScript: csrd.uiuc.edu, pub/zzhang/xys   ※ ※ WWW: http://b.stat.purdue.edu:1280/xys.html   ※ ※ http://142.3.25.41/pub/xys/xys_idx.htm   ※ ※ ftp://uwalpha.uwinnipeg.ca/pub/xys/index.html   ※ ※ Back issues can be found on ftp.ifcss.org or cnd.org  ※ ※ UK site FTP: uk.cnd.org/pub/org/xys   ※ ※ 订阅:  订阅(停订)uuencodeGB版,请寄一单行电子邮件至   ※ ※     cx3575@coewl.cen.uiuc.edu,写明SIGN-ON(SIGN-OFF)    ※ ※      订阅HZ版,请寄 listserv@uwalpha.uwinniperg.ca   ※ ※      无标题,内容写 SUB XYS-HZ your-name   ※ ※ 版权:  归本刊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 ※ 本刊书号:ISSN 1081-92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