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www.xys2.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物理学为何不再吸引女性? □中国特稿社 杨健翔 南方周末2002-01-31   曾几何时,学物理是中国很多少男少女的梦想,中国高等学校中物理专 业的女生比例之高,令很多国外同行称奇。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吴健 雄等名字,许多小学生都耳熟能详。迄今为止,华裔科学家获得的诺贝尔奖 ,也大都是在物理领域。如今,物理学似乎不再对芸芸学子,特别是年轻女 孩具有吸引力了。 全球性现象   当美国物理学专业的女大学生比例从1978年的9%上升到1999 年的21%的时候,中国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女性比例却在下降。中国科学院 物理所研究员吴令安教授发现,北京大学物理系20世纪50年代女生的平 均比例为12·7%,60年代为20·2%,70年代末曾达到39·5 %。但是80年代以后,这个比例开始下滑,从15·9%跌到目前的9% 。南京大学物理系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已从70年代末的37%下降到现在 的8%。    据6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吴令安教授说,目前世界上,除法 国、意大利外,女性物理学家人数减少,是全球性现象。为此,一个国际性 的物理学家组织在1999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研究这个问题。吴 教授是这个名为“物理学中的女性工作组”中惟一的中国代表。   据吴教授介绍,目前法国女物理学家的比例比较高,情况最好,这可能 与法国人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和居里夫人的榜样作用有一定关系。把物理和 哲学视为同一范畴的意大利的情况也比较好。美国虽然物理系专业的女大学 生比例有显著提高,但是从事物理学研究的总人数也在下降。德国和北欧学 物理的女性非常少,而日、韩两国女物理学家稀缺的情况更为突出。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女性物理学家的比例,在世界范围来看,还不是最 低的。但吴教授认为,北大等高校物理专业招生情况的变化,给我们敲响了 警钟。“这是一种倒退,这种趋势必须要扭转。”她说。  那个时代并不正常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问题并不很严重。他们认为,前几十年里高校物理 专业女生的比例,特别是70年代的数字,高得不太正常。这同许多因素有 关,包括政治、社会和个人心理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获得了平等和 自由的中国妇女,也渴望在所有曾经是男性一统天下的物理学领域与他们一 争高低。    中科院物理所的超导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李林教授回忆说,她原本是 想学医的,是她母亲不想她离家太远,主张改成工科专业。40年代她上大 学的时候,几乎没有女同学。后来她去英国读物理,只因为她获得的奖学金 是物理学专业的。    一位80年代中期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现在美国生活的女博士说,当初 影响她选择物理的,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她考大学时,正是19 81年。“那时候是‘科学的春天’,杨振宁、李政道,诺贝尔奖,被媒体 大力宣传,学物理受人尊敬。”她认为那个时代并不正常。媒体的宣传,使 她认为,“成绩最好的人都应该学物理。”当时各省市高考前几名都进著名 大学的物理系,“精英”高度集中。    现在,这位博士认为,“精英集中在一个学科是不正常的。世界上没有 那么多研究物理的位置。优秀人才应该分散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 市场改变了一切   但是,市场需求改变了一切。或许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物理学的地位仍 很崇高。然而,令物理学界一些科学家颇感失落的是,很多优秀学子已不再 将物理学当作最佳选择,物理专业也不再如20年前那样热门。许多成绩优 异的高考生,在志愿栏里首先填报的专业是计算机、电子工程、生物学和数 学。所以李林认为,物理专业人员的减少,是整体现象,不仅限于女性。   因此,一些专家认为,目前高校物理专业男女生的比例,或许是趋向正 常合理,是比较合适的。清华大学70年代末重新设置物理系以来,本科女 生的平均比例在10%上下。 性别歧视   但是令很多专家们不安的,是目前我国的高级物理学研究人员中,女性 比例太低。资料显示,解放后至1996年,我国共评出100位物理学部 的院士,其中女性有8位。而1996年后评出的30多个物理学院士中, 只有一个是女性。同样的成绩,女性要得到同样的承认比较困难。作为职称 评定委员会的资深委员,中科院物理所另一位女院士、晶体结构分析专家李 方华教授深有感触:“我经常不得不为女性说话。说性别歧视,不要上那么 高,但确实有许多无形的封建习惯势力。”   对此,李方华教授感到无奈。她说,“从这几年所里的情况来看,女性 工作人员的比例确实是减少了。”她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造成的 。如何解决呢?只能由它去。”    更令人无奈的是,很多学物理专业的女性并没有从事物理学研究。北大 88级物理系毕业生谷东梅刚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就面临从事科研还是搞 行政的选择,她选了后者。如今她已是该所科研处的副处长。“上中学时我 很喜欢物理,但大学四年学下来,我觉得一辈子搞物理是一条艰辛的道路。 ”她说。  家庭的拖累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的谢诒诚教授认为,影响女性从事物理研究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女的要照顾家庭,与男的相比,没有那么多时间来 从事研究工作。”谢教授原先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因为孩子没 人看护,才决定去执掌教鞭。    李林教授补充说,搞研究需要经常在实验室加班,思路不能打断,回到 家里还在想,而且,不定什么时候冒出新的想法,必须马上整理出来。如果 两夫妇都是搞研究的,彼此容易理解,否则便会有矛盾。李教授的父亲是我 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她母亲是学音乐的,性情活泼,因而对她父亲常 常沉湎于思考很不满。“如果搞研究的是女性,问题会更大。”李林教授说 。这种生活方式,似乎与中国女性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不太相符。  不可缺少的角色   物理界如果没有女性,又有什么关系?对这个问题,吴教授反诘道:“ 中国足球队能不能出线,又有什么关系?”她认为,两者都关系到一种参与 意识和自豪感。   谷东梅认为,物理研究不能没有女性参与,太空宇航还需要有女性同行 ,女性的角色是重要的。有研究证明,女性不仅能改善工作气氛和提高工作 效率,其独特的视角和技能也是男性无可替代的。从智力上说,女性也完全 有能力在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和杰出的华裔物理学家 吴健雄便是例证。 男女天生有别?   但北京市实验中学的王敏老师却不完全赞同这一看法。她认为,男性和 女性在思维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别。在逻辑推理上,女性与男性一样出色,而 且往往显得更优秀,但在直觉上,她们一般不如男性。迄今为止,获得诺贝 尔奖的女科学家,没有一个是搞纯理论研究的,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居里夫 人和吴健雄的成就,都是实验性的。    王敏老师过去12年里,一直负责培训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学生 。她的学生,在国内外奥赛中得过一百多个大奖。令她感到遗憾的是,国际 比赛的获奖者中,没有一个是女生。王老师相信,男女思维上的差别,主要 是后天养成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有潜移默化的 定性化认识,是慢慢养成的。 问题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女性物理学家减少的问题?有人提出在招生时对女生采取政策 倾斜,分数线可以适当降低一点。但吴令安教授坚决反对,说:“这个建议 不可取,这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她认为,社会应该考虑多为女研 究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比如提供更多的托儿所;同时,要靠传媒来积极呼吁 ,使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在女性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问题上,媒体应该澄 清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观念,还应该多宣传成功的女物理学家及其成就。    吴令安教授希望,这个问题将引起物理学界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促进情 况的改善。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2.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