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对刘兵先生所谓悖论的质疑 陶世龙 科技日报记者李颖2001年12月21日发表的《听“牛顿杯”评科普书》中说: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在这次评奖活动结束后,专门给记者发来了电子邮件。他认 为这次评奖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出版的优秀科普作品的主流趋势。但在评选过程中, 仍有许多在评选机制、评选程序和方法,以及观念上的问题需要在以后注意解决。 比如,在机制和程序上,过多直接参与科普出版的人被回避的问题,这有一 个悖论: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评,还是主要由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评?在观 念上,究竟什么才算是科普著作?由谁以及谁才有资格划定何为科普著作的标准? 等等。” 对此,我有以下看法: 一、“过多直接参与科普出版的人被回避的问题” 据我所知,此次评选,并无“直接参与科普出版的人被回避”的原则,倒是 有书参加评选的人必须回避,不能当评委的原则。我以为这不是什么缺点,而是 本次评奖的优点和特点。 二、“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评,还是主要由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评?” 其意不明。经向此次评奖主办人了解,原来是指应有更多的出版社的编辑参 加评委,而这些编辑因有书参评而未被邀请,我以为,主办者如此处理是对的, 也是回避原则的实施,而且仍有一些编辑参加了评委,不过不占多数。刘兵先生 先生的意见大概在这里。 我以为书编出来是给人看的,好不好,主要应听读者和这方面专家的意见。 如果评委以编书的人为主,那不如干脆由出版社自己来评好了。这种评奖也是可 以举办的,但这《牛顿--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评奖不是这个性质,我以为“主 要由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评”,不仅不是什么“悖论”,而且是必要的。最近 北大博导王铭铭剽窃他所翻译的一本外国学者的著作被揭露,而这个译本和王据 以剽窃而成的书,却是在同一出版社出版,未被编辑发现,更告诉我们,还是多 听听各方面人的意见好。即如刘兵先生,听说是很博学,已经到了“哪里有科学, 哪里就有刘兵”的高度(见《生活方式--刘兵教授的叙述及其他》第3页,河北 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保定第一版,作者黄艾禾转引自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宪书写 的报道)而且看来真的策划过一些好书,这次《牛顿--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评 奖出版社送来的书中,有绿色丛书里面的一本,是在众多的书中难得的一本真正 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好书,提出来才知已经得过奖,不能再评了,为此还感到有点 遗憾,而得知此丛书为刘兵先生所策划时,心里也佩服,但智者千虑,仍会有失, 这次刘兵先生热烈推荐的好书《美梦与噩梦》落选,尽管刘兵先生仍可以保留自 己的看法,但也值得有所反思,而且我看到方舟子对此书的批评,完全是对书而 来,多数评委否决也不是对刘兵先生个人有什么恶意。我希望刘兵先生不是因为 “哪里有科学,哪里就有刘兵”这类捧场的话听多了而听不进逆耳之言。 三、“在观念上,究竟什么才算是科普著作?由谁以及谁才有资格划定何为科普 著作的标准?” 刘兵先生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不明,从口气上看,似乎是对这次评奖掌握的标 准有意见,和认为这些评委不够划定何为科普著作的资格。我觉得刘兵先生应该 把自己的意见爽快地说出来。他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标准。别人也有同样的权利。 因为这“科普”的边界很难说有一固定的统一的界限,我是主张不同的科普图书 评奖各有自己的标准,而这标准的确定只能遵守服从评委多数的原则。不同的意 见尽可以保留并继续讨论,而目的自然是把好书推荐给读者。对科普图书的评论 应该经常化。我希望有更多的报刊网站都来关心读书,这比在什么是科普的问题 上争论不休更有实际意义。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