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回顾交通大学百年沧桑 沙隆巴斯 (1)诞生篇 众所周知,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诞生于是1896年,与同为盛宣 怀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从 此南洋北洋交相辉映,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其实在此之 前中国已经有外国人创办的圣约翰大学等教会大学,只不过是外国教会 办的,我们不予承认罢了,至于北大自吹为中国第一所高等学府和最 高学府更是子乌虚有,但因为北大位于清朝和北洋政府的首府及北大 解放后中央扶持如日中天,而解放后南洋北洋日益没落,也无人提出 异议。另外所谓湖南大学有千年校史(认岳麓书院为其祖宗)和武汉 大学有一百多年校史更是笑谈。其实客观公正地讲,中国第一所具有 高等学府意义的大学是北洋大学堂也即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南洋公 学则为第二。但由于19世纪末天津闹义和团,北洋大学堂师生被迫转 移到上海南洋公学教学,因此近代中国第一批大学生是在南洋大学毕 业,学生中较为出名仍在世的有曾任清华副校长的张维等。北洋大学 堂虽然早于南洋公学,但由于战乱原因,发展一直不如南洋公学,特 别是抗日迁自西安联合北平其它院校成立北洋工学院,备受抗日战争 战火摧残,已经逐渐消亡,直到解放后在天津旧址成立天津大学,但 历史脉络已断,今非昔比。今日我们到天大网上主页上仍可看到“原 北洋大学”字样,他们对历史传统的尊崇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话说 回来,南洋公学由于地处上海,位于租界,免受战火侵拢,成立后发 展很快,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前一直无可争议是中国第一高等学府 ,这当然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北大、中央大学尚未觉醒,而清华还未 成立的原故。当时交大学生灿若星辰,出名的有黄炎培(后为共和国 第一任政务院副总理)、吴稚晖(国民党元老)、李叔同、王安等。 其中李叔同更是交大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文词歌赋,样样精通, 这在交大以工救国的办学百年历史上是罕见的。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 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不象现在有的本科交大学生连大学五级、 、六级英语都过不了,还觉得交大庙小容不了大和尚),当时世人称 交大为“东方MIT”,可惜到现在五所交大已经无人敢再提当年之勇 了,即使是清华也不过是底气不足地吹一吹“中国的MIT”(不是 亚洲之东方)。百年沧桑变化,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2)命名由来篇 南洋公学创立后如同当时的政府变迁一样几经易名,甚至 曾一度叫上海工业学校,直到本世纪十年代后期才有了个比较 响亮的名字--南洋大学。可是好景不长,二十年代后,国民党 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把当时南洋大学和唐山路矿学 校和北平邮政学校联合起来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归交通部管 辖,本部设在上海,依次称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后两 所后来又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工学院。校名如同衣冠 一样具有包装作用,学校的名气除跟该校的实力有重要关系外 ,好的校名也至关重要。象清华、复旦、同济、南开,还有以 前的东吴,名字好占了很大的便宜。其实复旦在解放前是一个 私立的野鸡大学,没什么名气可言,只不过解放后趁院系调整 之机,狂捡皮夹子才暴富起来,不过这已是后话。好校名确实 可以起锦上添花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对于学校实力并不是了解的情况下,作用是非常明 显的。不信,你问菜市场上卖菜的大妈,懂不懂得交大,跟同 济比起来怎么样?“交大?搞交通的,今后当交警,好工作啊 。”对绝大多数不知底细纯朴的老百姓们,肯定没有同济响。 要不是托江总书记的福,交大今天都不知道到哪国去了。“上 海交大,江总书记的母校,应该不错吧?”现在大多数人也 不过是这个印象。相信这点大家都深有感受。 如果当初如能以南洋大学延续下来,以交大今天的实力, 名气可能更响。当然这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了,历史已经决定了 一切。据说正因为叫交通大学,后来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 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另 外有种迷信说法,是“四分五裂”,后来交大确实是四分五裂 的命,分成了五个交大,院系调整的还不算数。交大命不好, 据说在80年代,有好事者考证是风水问题,于是某位校领导决定 进行改造,把原本经常开的淮海路的2号门长期关闭以免漏气。 听说现在又把4号门堵起来,可能是因为要进一步止住由于交大 后面漏气导致科研论文实力不断下降的趋势罢。不过按照本部现 在这样乱建大楼,不要说风气,连美观都谈不上。四年交大生活 ,发现本部的鸟是越来越少,盖因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鸟都 不呆,大家精神能爽吗,自然影响了才气。 话说回来,自从归交通部更名为交通大学后,就把交大定位 于理工科大学了,交大发展的方向基本确定了。本来南洋公学时 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基础的,原来有个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 曾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该班培养了不少很有名气的人文艺术 方面的人才。当时上海大多文艺名流都来进修,如同今天的交大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样,据说连当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锷 将军在红颜知已小凤仙的劝说下也来弄了个研究生文凭(野史), 由此可见很有名气。后来,南洋大学时期人文气氛也不错,因为 唐文治校长是前清进士翰林,是著名国学大师,本专业当然要有些活。 到了交通大学时期,文科消失殆尽。有名的校友邹韬奋,在交大 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 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学新闻了。要是没有趁早跑,恐怕中国 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这只能说是交大的悲哀。后来交大除了 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渐兴办了管理学院,成为中国较早开办 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大学之一,可惜解放后又被院系调整,调到 复旦、上海财大去了,当时交大在人文方面一个比较有名气、可 称大师级人物的教授朱东润也跑到复旦去了。 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综合性大学。交大由于先天不足, 很吃亏的。目前交大有12个中科院和工程院士。北大一直在叫嚷 着要评社科院院士,一些人文的老头子也很有意见。如果一评, 交大必然无一人入选,跟北大、复旦、南大更要拉开差距,因此 交大校领导应立即反思。我个人认为可以趁现在有钱,赶紧到 华师大和复旦去买一些,重振人文雄风。不过以交大现在的办学 思路我是不抱指望的,现在是理工为主,管理、人文只不过是“ 兼一兼”,实在是没有长远眼光。我个人认为,目前发展思路应 定位在“理工结合、文理并重、文管渗透、巩固优势、发展新兴”。 (3)战乱篇 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学校的领导紧密相关,一个好校长往往标志着学校 发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清华有梅怡崎、蒋 南翔,浙大有竺可桢,路甬祥,在交大历史众多校长中,对交大发展 起过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怀、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彭康、邓旭初 (党委书记)。在二三十年交大名校长倍出,叶恭绰、凌鸿勋,还有 黎照寰,交大也因此蒸蒸日上。当时交大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 MIT”,当时的交大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朱物 华是哈佛博士,张钟俊是MIT博士,还有凌鸿勋,钟兆琳,王之卓等 ,不胜枚举。当时大学教授社会地位非常高,全社会对大学教授非常 崇敬,工资几百个大元,是当时普通公务员平均工资的十几倍。国民党 虽然干尽了坏事,但对知识分子是非常尊重的,现在的台湾大学教授 仍是最受崇敬的和高收入阶层的职业。当时交大用的大都是MIT的原 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 ,能拿到交大意味拿到了金饭碗。钱学森去美国加州理工时,发现许 多东西跟在交大学的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大唐 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由于学习特别优秀,名列第 一,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大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哈佛时,由 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 破格录取。因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学生都非常优秀,交大当时不仅在 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具有相当知名度的。试问今日美国有几个知道 交大?交大老师有几个真正的留美博士?交大学生有多少有能力学美 国原版英文教材?由于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长治校有方,交大在国内 享有盛誉,成为有志于工程的学子的最高学府。在抗战前交大达到了 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当时中国的名校格局大体是中央大学,交通大 学,清华大学平起平座。中央大学是当时国民党的最高学府,老蒋亲 自任校长,学科门类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交大则是专注工程、管 理类,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学府。清华由于二十年代是留美预学校,在 短短十几年间也名声鹊起,也日渐成为综合性大学,理工文都有很强 实力。此时的北平大学经历了五四的荣耀,除了人文方面实力很强外 ,整体实力已经稍逊。当时交大南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擅长机电类 ,北有交大唐山工学院,执全国土木之牛耳,交相辉映。这里特别要 提一下唐山交大,水平之高,名气之大,人才之多,当时绝对可以和 上海交大本部平分秋色。现在从校史博物馆列出的一百三十多名交大 出的院士,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出自唐山分部。抗战后交大上海分部内 迁到陪都重庆,也说明了国民党对交大的重视。唐山、北平分部也内 迁至贵州遵义,虽受一定的影响,交大依旧实力雄厚。但此时西南联 大和中央大学实力已经强于交大。浙大在竺可桢治校也奋起直追,到 了抗战后也逐步赶上了交大。离开了大上海,交大发展也进入停滞不 前阶段,抗战后,西南联大解体后,失去了龙头老大的位置。当时的中 国大学格局是中央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平大学 。交大仍是工程的最高学府,但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央大学、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都已经成为综合性的大学,当时交大的名教授也明显少于 上述三校。返回上海后交大才逐渐恢复元气。在四年内战中交大基本 没有受太大影响,但交大学生也不再耽于书本,开始积极参加政治运 动,用血的代价铸就了当时上海的“红色堡垒”。当时交大学生具有 较强的政治意识,不少当时学生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活动家,象江 泽民、丁关根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开始把交大的一 些名教授带去台湾,如凌鸿勋、李熙谋等,正是他们后来在台湾“恢 复”了国立交通大学,现在已经是亚洲知名学府,实力远超大陆四所 交大。经过了四年的内战,久经风雨的交大终于迎来了解放的光明, 可是谁都没有料到,一场更大的灾难正悄悄地降临到交通大学身上。 (4)交大分裂篇 交通大学在迎来解放曙光的同时,也迎来一史无前列的高校调整。解放 时的王之卓校长被调往武汉测绘学院。解放后的负责人开始是李培南, 再后是彭康,前者是二野军队南下干部,后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也是共产党干部。解放前后学校总体保持平稳过渡,实力依然很强, 继续保持“北清华、南交大”均衡局面。到了一九五二年,由于中央实 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采用苏联单科分类别大学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校院大调整。在当时的几所顶尖大学中,北 京大学(由北平大学吞并燕京大学并占了燕大的校园)、清华大学由 于位于首都,得以重点加强,从全国各大学抽调精英壮大实力,成为 院校调整的受益者。中央大学由于是国民党的中央学府,自然没有好 果子吃,被强行拆成南大、南工、南医、南农等几个学校,从此消亡。 交大则成了下蛋的老母鸡,由具有相当规模的理、工、管理的多 学科大学被拆成单一工科大学。理学院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被调 到复旦,化学还支援成立了华东化工学院;实力雄厚的土木建筑全 部被调入同济,带走了俞调梅等一大批教授,独具特色的管理学院 的管理、会计、财务等系并入复旦和华师大,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 财金学院;纺织系分离出去成立了中纺大,水利系由严恺带去成立 华东水利学院(现在的河海大学),航空系分出成立了南航,机电 中的电子部分支持了南工(后来的东南大学),55年又支持了成都 电子科技大,机电中还支持成立了哈工大,带走了 鹤荪教务长等 著名教授。此外分出去支援了西北工大、海运学院等许多学校。当 然交大也从外面调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济支援得 到加强外,其它都是被撤掉的上海二流大学如光华大学等专业并入。 一出一进,实力大损,但比起中央大学来血脉还得以保存,已是庆 幸。当此时复旦从交大、浙大的调整过程占了大便宜,从解放前的 二流的私立大学一举成立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市委副书记 匡迪在上海交大211工程中预审中就指出“复旦是院校调整的最 大受益者,而交大则是最大的受害者”,这包括后来的1956年交大 的分裂。其它几个交大下场也很惨,著名的唐山交大被迁到四川几乎 消亡,北方交大则变成了北京铁道学院。 然而可怕的还在后面。就在交通大学六十周年的1956年前后 的二次院校调整中,交大历史上最悲惨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当时中央考虑到东西部院校不均衡,决定在贫穷落后的大西北建 立一所高水平大学。挑来挑去,北京的高校加强还来不及,自然不 在考虑范围,中央大学已经消亡并且政治上也不太“可靠”,上 海高校最多,交大实力最强,交大解放前后又是红色大学,无论 学术和政治都最合适,于是当时国务院和高教部就选上了交大 。当时的交大党委和校领导一听,觉得中央把这么光荣的任务 交给交大,是对交大的信任,也就接受。于是彭康等校领导就 到西安戡选校址,直到1956年西安校舍盖好后要搬家时问题 就发生了。当时交大的教师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或在上海住了 很长时期,对上海和交大感情都很深,部分教师觉得西迁是削 弱交大,感情和生活都不能接受,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都不 敢提出来,只好逐步开始西迁。到了1957年,毛泽东为打击右 派采用了引蛇出洞的策略,允许知识分子“大鸣大放、百花齐 放”,于是西迁问题在交大师生引起了强烈的讨论,当时分成 两派,支持派主要是政治上支持加强大西北建设的年轻教师和 学生,反对派主要是老教授和认为这样会削弱交大的教师,已 经到西安的师生生活很不适应也助长了反对之风,结果越吵越大 ,还没搬一半就停下来了。高教部长杨秀清部长向周总理汇报 了这个情况。周总理亲自召集交大校领导和老教授进行研究。 周总理明确说,西迁就是要牺牲交大支持大西北,并提出三个方 案,要么继续全部迁到西安,要么已迁去的全部迁回,要么维持 现状一边一半,迁不迁由你们决定,把皮球踢回给交大。其实 当时绝大数教师都反对西迁,但这在政治上是什么后果大家也都 明白,经过艰难的讨论,采用了折中的办法,一边一半。但此时 大部分设备已经先期运到西安,教师和学生也有60%到了西安。 机电系、能源系等较早过去的留在西安,造船系、起重机械系等 没过去的则留在上海,允许已经去西安感到不适应的或妻了和子 女不便可回上海。于是一个交大,上海、西安两个分校就形成 了。由于两地较远,不便统一管理,1959年交大终于分裂成西 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上海交大有19个专业,西安交大有24个专 业。 如果不是毛泽东的大鸣大放,以及周总理的通情达理,就不可能有 今天这两个交大。1959年分成了两个交大后,彭康校长去了西安 交大,程孝刚、朱物华副校长留在了上海交大。实事求是分析, 在分割过程中,老教授中有三分之二留在上海,包括当时交大全 部四名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志宏、程孝刚、朱物华等(另一名 叫什么记不清了),还有著名的张钟俊、陈石英等,三分之一 的老教授去了西安,著名的有钟兆琳、陈大燮、张鸿等,这也 是上海交大七、八十年代学部委员比西安交大的多的重要原因 ;在中青年教师中有三分二去了西安,三分之一留在上海,这 也是现在西安交大中坚力量比上海交大强的重要原因。在改革 开放后,又有不少是上海人的西安交大教师陆续调回上海交大 ,如杨世铬等,使得上海交大元气逐渐恢复。按照西安交大在 1996年在《研究生学位教育研究》杂志上的说法是:“实验设 备的大部分,60%的教师去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对去西安的 教师从来没有进行统计,但老交大的风水宝地留在上海这点则 是毫无疑问的。 (5)正宗争论篇 交大分家好比兄弟俩,一个出远门,一个留在家里,结果导致了后 来相互争遗产的历史问题,并产生两个交大之间的精神上的分裂和对立 情绪,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对立表现为到底是爱国还是爱交大?去西 安的认为留在上海的是逃兵,而且独自霸占了交大的遗产,西安交大才 是正宗交大。而上海交大则认为上海交大保存下了老交大的底蕴,由于 解放前人们为了区别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习惯称在上海的交通大学本部 为上海交大的历史缘故,在名气方面也确实是占了很多便宜,对西迁历 史很少也不愿意再提起。而且交大校友由于毕竟在上海念书对上海交大 也比较有认同感,校友各种简历也全部写上海交大,比如江总书记和两 院院士的介绍以及平常的说法都说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没讲是交通大学 毕业,更不用说是西安交大毕业的。校友们捐钱也大部分都给上海交大 ,统计上海交大获校友捐款就达两亿多,校内各种建筑都是校友捐盖的 。这对于西安交大在感情方面肯定是不能接受,一个娘生的,为什么这 么偏心?于是争论谁是正宗也越来越激烈,并随着百年校庆的到来达到 白热化的程度。 西安交大坚持认为彭康校长带了60%的师生去了西安,因此西安交 大才是正宗。上海交大则认为当时西迁老教授很多都没走,况且后来西 安还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跑回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得了老交大的家产,还 用争谁是正统吗。去西安的对大西北是作了很大的贡献,但生活却水土 不服,感情上念念不忘上海;留在上海的使老交大在上海得以延续, 生活上也比较好,但在政治上抬不起头,不少反对西迁的在文革惨遭批 判。交大西迁导致的实体分裂,也造成了两个交大之间感情分裂和疏 远,在老一辈中共过事的很多,还比较有感情,两个交大还有不少联 系。但随新生代占多数时,联系少了,更多的是带有敌意的相互竞争 。因为社会在比较学校水平高低时,很自然把两个交大进行比较,这 也是客观使然。如果是纵向比,两所交大综合实力都堪称一流,进入 全国前十名不成问题;如果横向比,论名气上交比西交响,再加上地 理位置又好,高考学生的分数线比西交高不少,校园硬件设施比西交 强得多;论教师水平,则西交水平比上交高,学科门类也比上交完整 ;如果按时间比较,在六七十年代,西交强;在八十年代由于上交进 行改革实力大大加强,基本可以并驾齐驱;九十年代,从各方面进行 较,我相信大家都应该比较清楚。 从双方主观上比较,西安交大对西迁历史耿耿于怀,总是爱扭着上 交不放,争论谁是正宗继承人,有时甚至贬低对方以抬高自己。上海交 大则从来不愿提西迁历史,甚至直称自己为交通大学,在高校比较中 ,往往愿意与复旦、清华以及浙大比,淡化与西交的竞争,再加上海 人比较实际,也懒得老在历史问题纠缠。 两兄弟的争论也搞得国家教委很头疼,在“211工程”确定重中之 重时,更是麻烦。国家教委在研究中国到底应有几所建设成世界一流大 学时,很为难。清华、北大是毫无疑问的,但怎么就你北京老占便宜, 复旦无论从名气和国际声望和地理位置如果没有是明显说不过去的。 复旦要是有,上海交大在上海与复旦是平起平座,又是老江的母校,当 然也不能没有了。于是中央和教委最初的意思是以上四所,这无论从财 力,地理位置、学校历史和政治考虑都是比较合适的。韦钰副主任就带 四所校长去美国考查了一番世界一流大学,中央领导也在不少场合放出 话来。但也立即引来了争议,西安交大首先不乐意了,本来西交和上交 在七五、八五中都是国家教委的五朵金花,为什么这次单落下西交,论 辈份西交还是上交的哥呢,并且当初到大西北作了那么多牺牲,论功绩 凭什么上交有西交没有,从东西部地理分布上大西北也应有一所,不能 都集在北京和上海,而且江总的老师老在西交呢,搞得老江和教委很是 为难。朱开轩于是“动感情”地说如果没有西交我对不起当初去大西北 的交大教师。其实朱也另藏一番心思,主要是想尽量扩大重中之重范围 ,把自已的母校天津大学以及南开大学也拉进来。此时南大和浙大更不 愿意了,如果上交和西交有,我们怎么没有,论实力这几年南大超过了 复旦,浙大赶上了上交和西交。中科大也不高兴了,为什么重中之重都 是教委的院校,凭我中科大的实力和名气哪点比这几所差?于是越吵越 乱,出于团结起见,国家教委干脆忍痛割爱,说首先支持北京超一 流的两所,让大家都没意见,并写入211工程文件中。这正好落入北大 、清华一开始就打的算盘之中。这一下上海帮不乐意了,上海要建成国 际一流都市,怎么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跑到老江那里去告状。老江本 来就对教委那帮人不满,于是就把教委主任朱开轩换成了上海副书记陈 至立,并在北大百年校庆提出要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若干所肯定 不止两所,至少包括复旦和上海交大,这一下上交无忧矣。最近又传出 建9所国立大学的消息,上交和西交排第四和第五,两所交大皆大欢喜。 但是否最终定下或有变化还要看朱总理和江总的意思了。 我个人认为,两所交大分家已经是历史事实。今后双方应采取向前 看的态度,不必老在历史问题上争来争去。毕竞本是同根生,都不希望 交通大学招牌在后代沉沦。况且现在两所交大都内忧外患,现在南大、 浙大进步很快,交大则停滞不前,应该在下功夫在提高自身水平上。窝 里斗不如跟外校比,否则即使双方分个高下,都处全国二、三流也没什 么意思。今后双方在宣传要实是求是,尽量照顾一下对方,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老揭对方伤疤也没意思。当然双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 同进步,一起在弘扬交大光荣传统和学术精神上努力。现在有种说法是 两所交大合并,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也不现实,但建立松散的联盟和 学术人才交流机制还是可以考虑的。 (我以上的一些材料主要来自《交通大学校史》,本人欢迎任何能以事 实为依据的学术上的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