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越来越语无伦次——评“科学文化人”与网友的对话 陶世龙   被“科学文化人”掌握的某个网站似乎已无限期关闭,过去他们常去的那个 论坛也久已不见其踪影,这倒不失为他们避免尴尬的一种办法。近日经人告知, 有麦子帖出“刘兵刘华杰又发表谬论了!”这口气颇有示威的味道,原来是央视 《电视批判》论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节目,邀请了刘兵、刘华杰来和网友 对话;进一步查看,还有:用“科学传播”代替“科学普及”,上场的是王一方 和田松。他们都是科学时报上介绍过的“科学文化人”。   按江晓原的计算,国内外主要以中文写作的科学文化人已经进入国内学术界 视野的,“好象不到十人光景”。这次有四位出场,我以为是一种好现象,因为 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也是一种存在,应该有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不过看那些发言记录,是很伤脑筋的事,不仅因为是多人言语交叉争论,还 由于“科学文化人”讲话常多空话,从概念到概念,而且弯弯绕,明显回避了一 些关键性的问题。给人的印象是他们自己对科学或科学传播的认识就是混乱的, 不知如何去给别人做“科学传播”。   这里将其中的一些问题摘出来,供关心者研究。   一、什么是科学?经这些“文化人”一折腾,不知道是什么了。   对于科学,本来人们有一肯定的共识,所以“爱科学”可以作为国家提倡的 公德之一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校教育和科普活动都把培养青少年爱科学 作为目的之一。可是在科学文化人的眼里和笔下,竟成了问题。   刘华杰在回答【时空多线矢主人】时说:“现实的科学是混杂的,有好科学, 有一般的科学,有较差的科学,有坏科学,还有伪科学。”“伪科学”在一定条 件下的确可以是“科学”,比如,李森科的遗传学在他那个时代、在他那个国家 就是科学,而且是一种主流的科学,”(其实就在那个年代、那个国家里,被科 学家视为伪科学的正是李森科的遗传学。)   当网友【漫游世界】提出“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它 就不是迷信,同样,当我们的认识误入迷信的怪圈,它就不可能是科学,所以说 “科学迷信”这一概念是不确切的吗?”刘兵的回答是,“你说向科学发展,就 涉及到你怎么定义和理解科学,反之对迷信也是一样。”   原来科学在他们那里,没有客观的标准可言,就看怎样定义了。事实上有些 人已在按他们的观点在“定义”出这样那样的“科学”,结果是什么都成了科学, 也就没有了科学。搞乱人们已有共识的科学的概念,这次谈话也没有放过。   不过我看到网友的提问和发言,好几位比这些不知属于哪一界的专家还明白。 如这位【时空多线矢主人】简直是在针对两位专家做总结性的发言,我抄在这里, 不再多说。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实践 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它包括对“人与人的关系” 的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就是反对“迷信”,怎能 有“科学迷信”?【时空多线矢主人】09-22 20:39 0字 [8/0]   二、他们的反科学主义究竟是要反什么?   “科学文化人”以反科学主义而为人所知,但科学主义这个词出现已久,学 术界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也已很久。为什么近年来“科学文化人”的反科学主 义却颇受责难呢?网友自然会提问。   他们的回答似乎很轻松:“科学主义是个贬义词,这在学界基本上有定论, 想为此翻案不大容易。的确有人把我们反对科学主义等同于反科学,这是一种误 解,有时是一种欲加之罪,这种做法只能一时欺骗群众和有关领导,对此我们并 不太在意。”【刘华杰】09-22 21:39   似乎是有人要为历史上的科学主义“翻案”,不是他们有什么问题。群众和 领导都被人欺骗了,果真如此什么?   如果刘华杰先生不健忘,几年前他发表过一篇《什么是科学主义?》,文章 开头是这样说的:   “最近几年在中国由于学者们的不断“关怀”,“科学主义”(scientism) 一词时常被提起,更被视为贬义词而不加分析地拒斥。这种做法常与学术反科学 运动有某种内在联系,当然在我看来也与对科学的无知、忌妒有关。   什么是科学主义?实际上很难说清楚。奇怪的是,当其指称没有界定时,学 者们竟也能大胆地批判之。”   这用来表述科学文化人的“反科学主义”倒是很贴切。但我不相信写这篇文 章时刘先生是在欺骗群众和领导。   当然,人的观点可以改变,这没有什么,但今天他们要反的科学主义是什么, 说清楚了吗?我一直等他们具体指出,或者反一个样板给大家看看,一直没等到, 这就难怪赵南元教授要说他们的“科学主义”是一顶用谎言编织的帽子,而他们 既然把中国的科学主义的危害估计得那样严重,但始终未见指出科学主义的具体 存在在哪里。   也涉及到一点,攻得最多的是中国的科普,还有学校教育,他们认为只讲知 识,没有精神,培养了科学主义。使这个国家四处弥漫着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但 一涉及到具体问题他们就没话了。这次也是当网友问:   这种主义究竟是怎样“实际上过分地夸大了科学的功能”?科学究竟只能有 怎样的“功能”?科学有什么“不适用的范围”?它怎么回“是一种对人文的排 斥”?【时空多线矢主人】09-27 19:57:02 71字 [15/0]   没有见到回答,下一次这位网友对田松王一方再次提出,仍未得到具体的答 复。   我猜测他们一方面是对中国科普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譬如他们可以在研究成 果中写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养了三千多不大出活的科普作家,暴露出他们对中国 科普界的基本情况多么无知。还如他们指责传统科普只讲知识,没有精神,没有 文化。是没有读过几本中国的科普读物的表现。这次田松的发言也是个证据。   田松说:“传统科普失去了两个基础,第一,传统科普以具体的科学知识为 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的任务,随着学校教育的完善、加强,从作为 学校教育的补充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科普的价值越来越弱;第二,1960年代之后, 全球化的环境污染逐渐获得了人们的重视,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反思已经是一个全 球化的趋势,传统科普所秉承的科学主义理念与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涉及到未 来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冲突。”(田松用“科学传播”代替“科学普及”(之九) 作者:CCTV.com 发布时间: 2004-9-28 12:41:13 )就表现出对实际情况的不 了解。   一、具体的科学知识主要是学校教育得到,历来如此,课外读物是辅助作用, 是永远都有需要的,譬如被他们认为过时了的“十万个为什么”似乎仍有不少读 者,输入“十万个为什么”搜索,得186,000项,在加拿大我还买到类似的少儿 读物。   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恰恰是所谓传统科普做的普及,如他们有个“小小 的研究生”给何祚庥院士“布置作业”,里面提到《寂静的春天?这本科普读物, 说“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反科学主义并不反科学。”不知他是怎 样看出来的,他大概不知道,这本书在中国正是由传统科普出版的重镇科学出版 社在 1979年就翻译出版的,印数十二万八千九百三十册。我在中国科普创作协 会(即现在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试刊号(1979年8月出版)发表的《科普 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自然与人生的融合”和“认识统一的自然界”这 两节,着重讲了科普创作要重视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引了《寂静的春天》等科 普读物中的事例,在所谓传统科普读物中普及环保知识与观念的也出版得不少, 田松有什么根据说传统科普是秉承“科学主义理念”因而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冲 突呢!顺便说一下今天“科学文化人”自诩的什么新理念,我翻了一下二十五年 前的旧作大多已经有了。其实更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科普图书就注意了 体现科学精神和介绍科学方法的,几个大书局都出得有,特别是开明青年丛书影 响了一代人。   他们这样不顾事实,指责所谓“科学主义”,还要人“警惕科学”,究竟为 什么,我也不清楚。但他们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而是何祚庥院士指出的他们 反对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至今他们也没有回答。   三、靠谁来做科普?   对于他们提出要用他们的“科学传播”代替科普,翻来复去讲了一阵,也是 使人不知所云,为什么要来一个科学传播代替科普。   其实问题本来很简单,他们做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看就清楚了,问题是查了 一下对四位嘉宾的介绍,除了刘兵,其他几位看不出有什么是向大众传播科学的 作品,刘兵先生的书究竟怎样比传统科普高出一头也不得而知。而如中国就这几 位能做科学传播,要取代传统科普也人手大大不够了。看来诸位“科学文化人” 也看到这一点,得扩大队伍。   据田松介绍,尽管“争论还很激烈,但是只局限在和科学文化相关的这个领 域,科技界和传播界都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他们恐怕还不知道科学传播这 种提法,即使知道了也未必知道科学传播和传统科普的差别。但是在科学哲学、 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的领域,应该说已经开始得到了接受,比如中国科学院研究 生院的科学传播专业就设在原来的科技哲学专业,中国高校第一个科学传播中心 是北大科学传播中心,设在哲学系科学哲学专业,其他高效,如清华、北师大、 上海交大的科学哲学或科学史专业在研究科学传播问题,或组建了类似的机构。”   我不知道这个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的领域有多大,有多少人,北 大科学传播中心究竟传播了多少科学,但今日之科学技术门类众多,日新月异, 就靠一批搞哲学的人,行么?   在田松看来不成问题,“具体到科学传播人才素质这个角度,我们认为需要 几个方面的知识储备: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当然还有传播学,这几 个方面也是目前科学传播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相反,掌握或比较熟悉某一门具 体的科学知识虽然很好,但与上面四个方面相比,并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 没有受过具体科学训练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传播工作者。”   看来“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成了万应灵药,但我又多次看到 他们在说,这几门学科是兴起不久的,还不成熟,岂不又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有那么多科学技术人员,做不了科普,得靠几个“科学文化人”来浮躁 一下,真应了四川的一句老话:一罐水,全不响;半罐水,响叮当。 (XYS200410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