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us)(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有些文章不必改   作者:棒棒医生   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引起群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只记得其自夸“烟霞满纸” 语,偶尔引用,聊博一笑。这当然很无聊,但毕竟,可以安全嘲笑的人已经不多 了,且笑且珍惜吧。   近来听说大师对那篇用心之作做了大幅修改,然后收入一本文集。我很好奇, 会化腐朽为神奇吗?于是,特地找来学习一下。   终于还是失望了。我想起中学语文老师对我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轻易不 要拽文言文”;另一句是“有些文章不必修改”。   看了余大师的修改文,这两句话自然浮现脑海,太适合此情此景了。下面简 单点评一下。   【九州方圆,胜迹无数(华夏大地,美景无数)。惟(却)有寥寥几处,深 嵌史籍(历史)而风光宜(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第一段有四 处修改。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改为“九州方圆,胜迹无数”,反而改坏了,与后 文矛盾更突出。因为“胜迹”不仅有“美景”,更有历史人文的含义。大师说的 是,神州虽然有无数的“胜迹”,但有的只有历史,有的只有风光,二者兼具的 太少了。但既然是“胜迹”,必然也都有历史的记载,怎么会“寥寥”?还是原 文“美景”用词得当一点,可以见得钟山不仅有“美景”,还“深嵌历史”呢。   “深嵌史籍”是余大师生造(他喜欢自己造词儿,也喜欢造概念,以及文史) 的一个词语,意思虽然明白,但非常别扭,没有任何人这样用过。   【此地岳雄水冽(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 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豪杰眼神(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 欢归于枫叶,滔滔诉说(故事)止于晚风(凝于静穆)。只留得断墟明月、丛林 暗香(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一大(最高)诗境也。】改了 六处。   “山雄水碧”其实更好,“雄”和“碧”都是视觉所见,“冽”是冷的意思, 是触觉,从视觉变为触觉,过于突兀,别扭。   “连绵”一般只用来形容山势、江河、雨雪,古迹怎么个连绵法?形容古迹 很多,可以用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有谁见过“连绵”。   “步步皆是”“隐隐可见”用语俗白,词藻不够用了。   原文“伟人身影”和“大明王气”不配,但比“豪杰眼神”还是正常得多。 谁会在游览名胜古迹时隐隐见到古人的“眼神”?那不是见鬼了吗?   “每当清秋时节”纯白话,与整篇文章的文言风格不搭。古人是这样说的,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用文言如用中药,地道才行,最忌文白夹杂,不文不 白,没有受过传统文章训练的人是写不好的,所以我的老师才教育我“轻易不要 拽文言文”。   秋天发生什么了?悲欢怎么个“重重”法?又为什么归于枫叶?好奇怪。   之前一直说的是风景好,有故事,突然来一个“只留得”“断墟”,突兀现 出颓败气象来,莫名其妙的“诗境”转折。但“断墟”要与“残月”连用才好, “断墟明月”不和谐,对文字不敏感的话感受不到其中的差异。   “诗境”是一个装逼词语,把“最高”改为“一大”,总算有所收敛。余大 师向来比较喜欢用最高级,比如他在一个演讲里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人文主 义的最高坐标”,尽管“天人合一”和“人文主义”没有关系,而“坐标”也不 能用“最高”来形容。   【钟山风物(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云汉(风雨)苍黄。频经铁 血狼烟,忍看山颓石老(历尽浩劫,日渐颓芜)。幸而祸不永驻,山川竟得重绘 (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工程(宏图), 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博搜(呼集) 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如风拂沉雾,雨洗芜岭,使历史伟迹 有缘得遇生态伟迹,令百代伤残有幸憩于现代葱茏(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 岭苑初洗,经典再现)。】   苍黄本意是青色和黄色,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说“风雨苍黄”是可以的。 但“云汉”是指银河,它怎么个苍黄啊?这也是余大师生造的用法。   原文“呼集”亦是余大师生造的词语,他真有这样的创造癖好,大概是把成 语“一呼而集”缩写而成。   斥巨资、搬迁、移民云云,是否可歌可颂,不评论。   “现代葱茏”仍然是余大师生造的用法,看得令人尴尬。葱茏的意思是草木 青翠茂盛,现代的“葱茏”哪里比得上古代的“葱茏”?要疗伤憩于“古代葱茏” 不是更好?   【凭此更须感激南京:再度为中华文化增一聚气之谷,留一解读之门(金陵 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 门)。主事者嘱余书碑(命余作文),方落数笔(语),已觉烟霞满目(已烟霞 满纸),神驰心移(心旷神怡)。】   “感激南京”太白话了,“聚气之谷,解读之门”是时空隧道吗?也罢了。   “烟霞满纸”改为“烟霞满目”,“心旷神怡”改为“神驰心移”,有人认 为就没有问题了,就不是自夸文采,而是夸风景了。这阅读理解力很余大师。 “烟霞满目”的前面是“方落数笔”,大师很得意,才勾勒了几笔,就已经感受 到烟霞满目,为什么?是他放下笔推开窗看到的?显然不是。是他放下笔闭上眼 “神驰心移”运用内视特异功能看到的“烟霞”?当然也不是。唯一的可能就是, 大师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寥寥几笔,就写尽钟山风景神韵,不觉“烟霞”溢出纸 面,扑面而来。看到这里,就像看戏,看得入巷,看到高潮,就差没有大喊一声 “好!”余大师到底不是樊院士,没有说出“此处应有掌声”六个字来。   当初作文就是用心之作,改了之后也不过如此,换汤不换药,底子如此,难 道能改出一朵花来?所以说,算了吧,有些文章就不要改了,直接删掉最对得起 观众。 (XYS20240413)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us)(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