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newxys8.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入脑嚼髓”的微塑料究竟有多可怕?   作者:王晨光   “研究首次证实,人体已经被塑料污染。”   “科学家在人体大脑内发现塑料微粒!”   “从你喝的水开始, 塑料就在慢慢地侵袭你的身体。”   ……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描述了一种用于控制人的神药“三尸脑神丹”,其 中潜伏的尸虫可以钻入人的大脑啃噬脑髓而让人癫狂。大约从2016年开始,网络 平台不定期出现宣扬“微粒塑料”危害的文章,其所描述的微塑料特性与“三尸 脑神丹”相似,在相当一部分民众中引起恐慌。   塑料被发明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塑料是科技的产 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标志。伴随塑料的广泛应用,民众对塑料带 来的问题也愈发关注,尤其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话题经常引发公众讨论。   两个事实在此相遇。其一,从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到珠穆朗玛峰的山巅,几 乎所有的生态环境中都发现有塑料,动物体内发现有被称之为“微塑料”的塑料 颗粒,甚至有研究声称在人体内(消化道、肺、血液、胎盘、大脑等)也发现有 塑料存在的证据;其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 不断增加,和老龄化相关的疾病如癌症、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 和过敏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在事件之间产生关联是人类进化出的独特能力,从相关性联系产生因果联系 更是人类大脑的特质。一旦上述两个事实相遇并被关联,塑料导致各种疾病、危 害人类健康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些人的结论。当然也不乏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去 搜寻证据来支持这种“结论”。例如,研究人员从多方面研究了塑料对人类和动 物的毒性作用,包括细胞毒性、免疫反应、氧化应激、遗传毒性等。还有研究人 员报道了许多塑料有害健康的发现,如水生动物摄入微塑料会导致胃肠道生理学 改变、免疫系统抑制、发育障碍等。有人进一步推导出,随着食物链的传导,这 些健康方面的不利影响会传播到整个生态系统并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事实果真如此吗?   塑料微珠早已是日化用料   首先让我们看看引起关注甚至恐慌的“微塑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术 语出现在20年前,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科学家理查德·汤普森 (Richard Thompson) 提出的。2004 年,他在英国海滩发现了很多大米粒大小的塑料碎屑, 这些碎屑被他称之为“微塑料”。这些微塑料的尺寸大都在5毫米以下,于是民 众甚至科学界约定俗成地把5毫米以下的塑料称为“微塑料”。如此看,微塑料 只是一个尺寸上的相对概念,这一概念从诞生起并无其它方面的特殊含义。当前 对微塑料的认识已经超越肉眼尺度,仪器可检测的、微米甚至纳米尺寸的塑料颗 粒也被统称为微塑料。   这些微塑料是怎么产生的呢?微塑料有多种来源,包括已分解的塑料制品、 用塑料做原料制造的树脂颗粒等。这些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经过物理和化学的不 断降解,成为越来越小的颗粒。还有一种加工制造的塑料微珠,和我们的生活密 切相关,是日化产品中的常见成分。比如有些健康和美容产品中的微小塑料颗粒, 作为磨砂剂用来去除皮肤角质层或者美白牙齿。日化产品微塑料添加由来已久, 大约50年前,塑料微珠就已出现在个人护理产品中,并逐渐取代天然成分。市场 上有大量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只是多数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而已。   这些微珠太小,又是用在美容产品中,最终去向是随着污水系统排入自然水 体。在洗脸或刷牙后,塑料微珠沿着排水管排放到环境中,因微珠不能被过滤系 统去除,会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被鱼类和其它野生动物摄入体内。   鉴于塑料微珠对环境的潜在危害,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签署了《无 微珠水法案》并获得国会通过。这项法案禁止在美国生产、包装和销售含有塑料 微珠的洗涤型化妆品。该法案也适用于牙膏和非处方药等产品。但该项法案不是 针对解决消费者安全问题而设立的,也没有证据表明化妆品中使用塑料微珠会引 起人类的健康问题。   动物实验的意外VS人体研究的艰难   专业团体和机构一直在关注着塑料和环境的关系。全球范围内塑料产量逐年 增加,目前年产量超过3亿吨,而环境累积的塑料存量更是超过了100亿吨。   海洋的塑料污染占到地球塑料污染的一半以上,因此早期对塑料潜在危害的 研究开始于海洋动物。海洋生物学家在几十年前就发现多种海鸟的胃中有塑料。 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展,被发现体内有塑料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一直在增加,随着微 塑料概念的提出,目前几乎不存在体内找不到塑料的动物。   基于这一现象,多项微塑料毒性研究在动物体内开展。尽管也有一些研究报 道了微塑料对动物生理的诸多影响,但大多数这类研究质量不高。   一项著名的研究来自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采用严格的对照实验方案观察微塑 料对日本鹌鹑的发育、繁殖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多代微塑料饲养 实验,以检验日本鹌鹑摄入微塑料的毒理学后果,研究包括了亲代和两代子代。   与长期根植于很多人大脑中塑料危害健康的结论不同的是,该项研究没有发 现任何证据表明实验中喂饲含有微塑料食物的鹌鹑在死亡率、成体体重、器官组 织学、激素水平、繁殖、孵化率和蛋壳强度等方面有长期的毒性影响。   鸟类体内实验并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对人类的影响。但受限于研究伦理等因素, 验证塑料对人体的影响远比动物研究要困难得多。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与鸟类和 水生生物不同,研究者不能让人类受试者主动食用添加微塑料的食物。与此同时, 基于人群的观察性研究(流行病学数据)也难以得到确切结论。在实验室研究中, 微塑料已被证明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损害,包括引发过敏反应和细胞死亡。但即使 这样的研究,其结论是否能够应用到人体也是存疑的,因为不同研究人员使用的 微塑料并不相同,更可能涉及到塑料材料中的不同添加剂。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流行病学研究记录在一大群人中接触微塑料与对健康的 影响之间的联系。这样的研究即使存在,也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塑料制品使用广 泛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的健康水平往往也越高,意味着更长寿。 无论是同一地区的时间纵向比较,还是同一时期在不同区域生活的民众进行比较, 都难以获得某一项健康指标和微塑料之间的相关性。   两项“微塑料危害健康”的著名研究均有缺陷   随着塑料产品和塑料垃圾在地球上的继续增长和人类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一个基本问题仍然需要解答,塑料对人类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如果有危害, 危害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证据?寻找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们有必要从“塑 料危害健康”这一信息产生的源头开始梳理。   在鱼类和贝类的内脏中发现微塑料让一些人开始关注海鲜的安全性。尤其是 贝类产品,我们在吃贝类海鲜时,通常是把包括内脏的部分也一起吃掉了,而贝 类中发现的微塑料主要在这些部位。但贝类产品并不构成大多数人的主食,多是 偶尔品尝。有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的微塑料远远多于从贝类 海鲜摄入的量,这是因为我们的衣物、家居饰品等很多塑料成分在不断脱落并向 环境释放微塑料。   随后又有多项研究报道了在人体内发现微塑料,多集中在肺部和排泄物中。 人体中(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现微塑料并不意外,环境和饮食中存在的成分几乎 都可以在人的呼吸道或消化道中发现。   微塑料危害健康的相关消息是从2016年开始并爆发的,一直持续到现在。顺 着早期的几家大型国际媒体新闻信息源,可以发现最初关于微塑料的报道是2016 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由于该杂志在科学界的影响力,这篇文章 被广泛引用在媒体对微塑料可能危害健康的报道中。   这项研究结果声称,当暴露于环境浓度的微塑料聚苯乙烯颗粒时,鱼的发育 将受到影响,鱼卵孵化率降低,幼鱼生长速度、摄食偏好和先天行为都被改变。 此外,接触微塑料的鱼类个体嗅觉功能受损,对捕猎者失去嗅觉反应,因此增加 了被捕食的机会。研究得出结论,微塑料严重影响幼鱼的生理功能。   研究论文一经面世,便在媒体引起巨大轰动,同时也引起同行的关注。不久 专业质疑声开始出现,主要针对的是数据完整性和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鉴于此, Science杂志也表达了关注。研究者所在的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当年8月份开展了初 步调查,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启动正式的调查。同月,瑞典中央道德审查委员 会任命外部专家来进一步调查,最终调查结论为两位研究人员科学诚信存在问题, 建议召回论文。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作者主动要求杂志撤回论文。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血液中发现微塑料,甚至还有报道声称在大脑和胎盘中 也发现微塑料的身影。   一项2022年发表的研究对22名健康人献的全血进行了微塑料定量分析,发现 17人的血液中含有微塑料。这项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健康献血者的全 血样品,并对700nm以上的塑料颗粒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血液中塑料颗粒的浓 度平均值为1.6 μg/ml。   这项工作为什么会引起重视?这与血液系统的特殊性有关。消化系统和呼吸 系统是人体的“外环境”,不断地通过呼吸和饮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两 个系统中检测到微塑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血液系统不同,它属于人体的“内环 境”。   这里要介绍一个概念叫“生物利用度”,它是药物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的是药物通过口服等非静脉注射方式给药时,有多少可以进入血液,这是大多 数药物起效的前提。这个概念对毒性物质同样适用,血液中检测到微塑料意味着 其具有生物可利用性,也就是可以被人体血液吸收。   这项研究似乎提供了人类血液中存在微塑料的新证据。但根据其中的数据和 分析方法,这一结论有不确定性。文章发表后,一位业界专家对这项研究提出多 项质疑,认为该项研究得到的结论更多是靠基于假设而做的证据拼凑,而不是靠 研究数据本身。其研究数据的获取存在诸多问题,如外部污染;另外,其分析手 段也存在诸多问题。最后还需要指出一点:这项研究迄今并未得到同行验证。   结论:尚无微塑料危害健康的确切证据   即使人类血液中确确实实检测到了微塑料,是否意味着对健康一定有危害呢? 仍然不能。发现微塑料摄入和某项健康指标的相关性可能不难,但要确立其间的 因果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类型众 多,塑料在其中并不见得格外特殊。就塑料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类型,加上塑料 制品中的其它添加成分,涉及化学物质的种类数以千计。   与已知的重金属或其它工业污染物造成的风险相比,微塑料对健康的危害即 使存在也可能很小(毕竟塑料本身并无明确的毒性)。这并不是说无需关注微粒 塑料的健康风险,对这类工业污染物的危害可以宁信其有(即使是推测的或怀疑 的),但通过编造和散布谣言来无端制造恐慌就不应该了。如果不科学认识和对 待这类问题,就容易出现类似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恐慌。尽管恐慌的对象不同, 但恐慌的实质是一致的。   几年前,因为对微塑料的广泛关注,世卫组织(WHO)专门审议了微塑料健 康风险的问题并形成了第一份微塑料对人类影响的总结报告。报告核心内容为, 微塑料无处不在,包括海洋、淡水、饮用水、食物和空气中都有,但并未发现它 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的确切证据。   现代生活已经离不开塑料,对政府机构和专业团体而言,通过政策法规和指 南限制、约束塑料制品的使用有其必要性。正如前文提到的美国在2015年通过立 法限制塑料微珠在日化品中的使用,美国许多地方政府也推出一些“限塑令”。 例如笔者居住的新泽西州,去年开始实施一项法案,禁止所有超市向购物者提供 塑料包装袋。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暂时还不必担忧塑料危及健康的问题。如此说并不意味 着不需要关心塑料问题,塑料问题远超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作为地球的一份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环境安全。在控制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方面,有很多事情 是我们能做的,例如在家里尽量喝直饮水,只有在外出时携带瓶装水,远足时则 不要随意弃置用完的塑料瓶等。   对未知问题的过度关注和担心并不能帮助解决任何自身健康问题,我们何不 从已知、明确的方向入手?戒烟、限酒、少糖、少盐和坚持锻炼,这些都是每个 人都能去做的。 (XYS20230904)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8.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