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us)(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我的北大情怀   作者:李克强   二十年前,也是在这个季节,在当时中国乡村一块极贫瘠的土地上,我开始 准备参加高考,并由此和北京大学结缘。   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 大,深以为那里藏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这十年一遇的机 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   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 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 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   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 下了北大的字样。大概是北大有优先选择的权力,她并没有计较我这近乎不敬的 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更难预料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从修本科,到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我竟 做了北大近十年的学生。在这段时间里,知识以所谓“爆炸”的速度扩展,知识 的传播场所和手段日益多样化,但我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考试来做北大的 学生。从某种角度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 养一种学风。   北大的性情、学风,或者说是北大的精神,在北大的先生们身上表现得尤为 典型。   记得我初留北大工作时,去参加校外的一次会议,住在西苑饭店,并和季羡 林先生同住一室。季先生参加会议的态度很认真,不论大会小会,他总是准时参 加,而且都是正襟危坐。   会上发言人离题的事常有发生,这时,季先生便用手指在大腿部不停地滑动。 我抑制不住好奇,问季先生在做什么,季先生答道,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复习外语 单词。我想,季先生大概是在回忆他所研究的死文字,他显然是不愿意让看似零 散的时间闲置。   当时我正翻译一部英国的法律专著,英国的法律著作中常有一些古词语,既 难懂且难译。我遇有一词,实在弄不通,只好去打扰季先生,请他释难。季先生 当即作了回答,但同时又说,你可以先这样译。我一时还不理解他说的“先”字 是什么意思。这天晚上,季先生没有在会上住。   第二天返回后,他又向我说明了这个词的来由,有几种含义,解释得近乎详 尽。我不敢想象季先生是否因为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当晚认真地查 阅了这个词。也许,季先生并不是一定要向我传授某种知识,他的所做所为,实 质上是在诠释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含义。   执著地追求真知,以平常心态对待学术之争、相左之见;崇尚真理而不图虚 名,不注重所谓的体面与尊严,是北大的许多先生们所表现的一种精神,由这种 精神修养成为一种性情,就有了为尊者不骄,待愚者不矜的风范。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30年代曾留学英国的龚祥瑞先生向我们讲授英美法律课 程。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开始涌动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并且向社会领域侵 袭,计算机也在与法律联姻。   龚先生认为有必要向国内介绍这种动向,于是便草拟了一篇文章。但他同时 又以为,他的学生们,作为面向未来的一代,应该对此有更浓的兴趣。因此,他 把文稿交给了我,并要求我作补充乃至删改。   大概是因为我当时还年轻,更因为我常受先生们那种寻常心态的感染,竟然 毫无顾忌地按龚先生的要求去做了,而且是以平常心的交还给他。龚先生收到修 改稿后当即认可,并把我和他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然后拿到一家法学杂志去发表。 当时的法学杂志种类还很少,可以推测,编辑部之所以愿意很快发表这篇文章, 主要是因为署有龚先生的名字。   在北大,学生与先生所具有的某种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 的崇尚。面对知识与真理,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师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严,相反,正基于此,先生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 身,更要懂得知识的分量,所求的应是真才实学,而不应是其他,或是虚幻的光 环之类。   90年代初,我在职攻读北大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当时北大对在职和在校攻读 博士学位的学生几乎同样要求,尤其是在公共课方面,考试频频,即使是脱产学 习,也已不轻松。而我边工作边攻读,又不停地应付考试,以致于疲劳过度,曾 大病一场。   对此,学校的政策是,可以延期,但不能免除考试,而这些考试恰恰是最需 费力准备的。我只好在大病初愈后,再和许多比我小十岁之多的“同窗”们一起 去应考。我也由此感受到,先生给学生们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均等的。   当我写完博士论文,自觉尚可后,便请厉以宁先生准予进入答辩程序。厉先 生当即开出了一张评审人员的名单。按照规定,只要有十几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 员参加评审即可。但厉先生开出的这张名单中的人却都是国内经济学界的大家, 甚至可以称为权威性人物。   厉先生说,这些人所看重的只是论文本身的分量,而不会在意论文的表面或 其他与学术无关的东西,这样做对你有益,可使你的论文能得到真实的评价,经 得起各种检验。   就因为这张名单,我把论文又一次修改,将答辩的日期推迟了半年之久。我 由此亦体会到,教之严同样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崇尚。   北大能拥有一大批第一流的学者在这里执教已属幸事。更为可贵的是,他们 不仅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且和学生们一起去用心体会真知的含义。从而使这座古 老的学府可以保持其动人的风采。   作为一座学府,可珍贵之处并不在于外在的华美,甚至不在于对知识财富的 占有,而在于其内在的力量,一种可以永久延续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会因知识更 替而中断,因为它具有超越的价值,具有再造知识财富的能力。   对北大的传统体会尤深的自然是北大的那些先生们,他们在用身心进行着传 授。于是这传统便被人格化了,表现为一种境界,一种品格。这种品格和境界经 过时间的孕育,便衍生出一种气度,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曾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并非是自然界独有的道理,海之所 以为百川王者,因其善下之。以虚怀若谷的气度去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善待他人所具有的即使是些微的聪明才智,能不创造出辉煌吗?   北大的百年史是辉煌的,又是时生波澜的。但总有许多北大的先生们既置身 其中,始终表现着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又不失学者的心态,潜心探索着自然、 社会和人类的未知。正是因为有他们,这座古老学府的精神与血脉得以传承。 (XYS20231030)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us)(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