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newxys6.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新译王吉民 伍连德《中国医史》上篇第七章 周代的医学状况   大海就是一切 译 梦妈 审校   中国医学在周代有了高度发展,特别是在医疗机构、卫生和公共卫生等方面。 《周礼》(1)将当时的医生分成四种,即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 食医(营养师)和兽医。他们的职责分明。疾医只医治内部疾病,如内科诸症; 疡医处理伤口、骨折、溃疡等外部疾病;食医照料饮食;兽医则负责治疗动物的 疾病。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 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 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眡春时, 羹齐眡夏时,酱齐眡秋时,饮齐眡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 咸,调以滑甘。……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 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 声眡其死生。两之以九窃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 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 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死,则计其数以讲退之。”   医疗机构也组织得很好。医师(主管)部门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 史二人、徒二十人;食医部门有中士二人;疾医部门有中士八人;疡医部门有下 士八人;兽医部门有下士四人。   (图略)   与其他国家相似,周代的外科医生(疡医)地位低于内科医生(疾医)。在 外科部门中仅派下士(低级医生)执掌 。值得注意的是营养部门(食医)地位 颇高,甚至高于内科医生。   这个时期虽然巫、医的职责已分,但人们普遍不相信后者的能力。《论语》 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礼记》警告世人:“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淮南子》认为“医者不能自治其病。” 孔夫子对于医同样抱持怀疑的态度。 有一次,当他的弟子馈赠了一件药品。他拜而受之,声称,“丘未达,不敢尝”。 (2)“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些都形成了习俗 (3)。前者这样做的理由显而易见。后者则被认为是孝顺的表现。   如何看待药物的价值也意见各异。《孔子家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书经》记载说“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亢仓子》 认为“有以用药而死 者,而禁天下之医,非也。” 另一方面,《庄子》断言“饮药以加病”。《墨 子》认为:“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文中子》的意见是:“善医者, 必先寝食,而后医药。” 而《申鉴》劝人:“药者.疗也.所以治疾也.无疾. 则勿药可也.”   古人似乎已理解预防胜于治疗。下列的引文摘自各家,颇值一录。(4)   “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素问》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淮南子》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难经》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 《古史》(5)   周代的卫生及公共卫生也在发展。孔夫子、淮南子、庄子、周公等人的著作 中均有大量记载。如谈到饮食,孔夫子曾劝人:“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 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不时不食”等话(6)当时已认识到 不洁的食物与疾病有关。《论语》 上说:“病从口入 ”(7)、“失饪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人们提倡广义上的节制。有句古训: “酒似穿心毒药”。国 家颁布了禁酒令,任何藏有酿酒或蒸馏酒器的人,都会立时受到检举。当时重视 节制和规律的饮食。孔夫子说:“夫寝食不时,饮食不节,逸劳无度,疾共杀 之”。管仲指出:“起居以时,饮食以节,则身利而寿命长。”孟子说, “饮 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论语》记载:“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甘美之品被认为是不合宜的。《国语》甚至于认为“厚味实腊 毒。”《淮南子》 认为“五味乱口,使口损伤”。他们虽然没有严格主张素食, 但也不提倡肉食。 《左传》称:“肉食者鄙”。孔夫子有一个规矩“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 这时期已经风行体育和运动。《周礼》中提到的六艺 包括有 射箭及御使车马,其它是礼仪、音乐、书写及数学。当时已经知道深呼吸是有益 的。《淮南子》认为“食气者神明而寿“。哲学家庄子曾说过“吹呴呼吸,吐故 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当时很提倡不过耗精力, 《庄子》有两句格言: “毋劳汝形,毋摇汝精,乃可长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 袭。”《管子》曾指出“忧郁生疾”,《淮南子》更认为“神清志平,百节皆 宁。”《内经》曾描述一种生理现象,即“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孟子》 有一句名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仁德被视作健康的秘诀,用孔夫子的话, 叫做“仁者寿”。《书经》列举的五福如下: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 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周人普遍懂得纵欲过度的害处。按中国的玛土撒拉( Methuselah)彭铿的 说法 : “服药千裹,不如独卧”,他主张“上士别床,中士异被。” ( 8)。 孔子所说的:“寝不尸”,是基于可靠的观察。 早婚不被提倡。《论语》认为, “男子三十而娶, 女子二十而嫁”是最适合的(9)。《曲礼》也说,“三十曰 壮,有室”。血族结婚之危害,尽人皆知。因此,同姓不婚。此外,当时还制定 了许多合理的产前护理规则。从《列女传》中可以看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 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 听淫声…” 等等。   凭实际经验,他们对优生学的一些规律已有所知,尽管对它的真义还没有正 确的理解。对遗传在种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当时也已认识到( 10)。中国思想的 一个特点是对子嗣的极端重视,这与古老的祖先崇拜观念密切相关。孟子强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无怪乎古人会认为不孕不育是那么可怕的事情。显 而易见,因此人们几乎普遍地重男轻女。名医仓公曾哀叹自己命运的不幸,因为 他只有五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   周代文献也提到了医院。管子说:“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 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此后,历代都有很多类似的记载。这类机构是慈善中心,穷人于此乞得吃食和 住所,病人于此求得药品和医护。由于现存资料的匮乏,我们无法确知这类机构 的设施和管理状况。我们可以想见它们的标准很低, 如果按照现代意义来评判, 也许它们根本就不配称之为医院。在唐朝,它们主要掌握在佛教僧侣手中,但在 其他时期,它们则由朝廷或地方官府管理。   同一个作者,管子也被认为是官妓制度的创立者。据记载,为了便于商人行 乐,他设立了女闾三百。女闾类似于现代的红灯区,妓女被限制在这里从事她们 的交易。在汉武年间(公元前40年左右(11)),军营里设有营妓。在唐宋时期,官 方准许开设妓院,名为“教坊”。   针刺、艾灸和按摩是中国古代三种典型的治疗方法。针灸据说是黄帝发明的。 《内经》中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名医扁鹊,就擅长此道。在唐朝,它是医学七科 之一,特置有针博士来掌教它。但直到宋朝,它才成为一门专科,出版了首部专 著。公元1027年,当朝皇帝(宋仁宗)下诏制作了两个针灸铜人,铜人身上标记 了针灸原理的说明和腧穴。腧穴有365个,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专名以及它和内脏 器官假定的关系。针刺时使用大小和长短不同的针扎入身体的某些部位。分别为 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它们由钢、 铜或银制成,在上古则用隧石。针,或深或浅扎入肉体,或以轻槌叩入。有时用 热针,有时用冷针,有时还会让针在扎处保留几天。在行针过程中,针灸师常常 会要求病人咳嗽。扎针点、捻针方向、用针数目、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取决于每 个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的轻重。针刺应用广泛,被视作万能的灵丹妙药,主要用于 霍乱、腹绞痛、咳嗽、风湿病、扭伤、关节肿胀以及各种深痼的疼痛。   针刺疗法在很早的时候就从中国传到了日本。中国针灸术传入欧洲,系靠一 荷兰医生赖尼氏(Ten Rhyne,1649-1700年)的努力,他写了一篇论文于1683年 在伦敦刊出(12)。德国医生甘弗氏(Englebert Kaempfer,1651-1716年)曾经在 《异域采风记》(《Amoenitates Exoticae》)第三册里发表过一篇谈针刺术的 论文。在西方,尤其是在法国,针刺术一度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雷慕沙 (Remusat)发表了一篇长文,对上个世纪(十九世纪)初出版的赞成和反对针 刺术的文章进行了分析。最近,康德黎爵士(James Cantlie)对几例风湿病患 者成功地尝试了针刺疗法(13)。费雷罗勒(Fereyrolles)和莫兰德(Morant) 则对针刺的历史与应用写了一篇回顾。   艾灸,是另一种中国独特的,起源极其古老的医疗方法。将可燃的艾绒、艾 条或普通的艾炷置于皮肤特定的位置上点燃。这些艾炷被摆成几何图形,常置于 上腹部、胸骨以上和耳朵前方。徐燃的艾火灼伤皮肤,燎起水泡。它的效果类似 于抗刺激药或烧灼术,但却更加痛苦。它造成的伤口常被感染,疗法比疾病本身 更糟糕。《灵枢》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朝的医家王焘弃针而取灸。理 由是:“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令人卒不可解。经云: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 若欲录之,恐伤性命。” 根据谭约瑟(Thomson)的说法,早年的葡萄牙海员 把艾灸带到了西方,并一度被西方发展为电灸。   日本人很擅长按摩。他们的技术学自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按摩,孟子和 扁鹊都在著作中提到过。《汉书·艺文志》记录了一种十卷本的《黄帝岐伯按 摩》。按摩的手法一般有叩击、揉捏、提拿、推擦和拍打全身,使人极为愉悦和 放松,得以消除疲劳。按摩适用于各种情况,但主要针对 肌肉疲劳、风湿病、 紧张、失眠、头痛、瘫痪、腰痛等。它的价值已被充分肯定,在唐代,按摩发展 成为一门专科,是医学七科之一。宋朝之后,它的地位下降。到如今,它主要掌 握在理发匠和盲人之手。十八世纪,通过耶稣会神父的著作,按摩首次引起欧洲 人的注意。如今,它被以各种形式广泛地应用,比如 电动推拿按摩器、蒸汽操 纵器等。   汉字的构造和发展是一个重要而又有趣的研究课题。认识汉字的古代形态 , 对了解当时的医学思想和状况颇有帮助。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列举了医生的 “醫” 字,说明了它最初的写法,它各组成部分的含义,以及它后来的变化。 在此,我们想再举几个例子,以便对这方面能有一个更清楚的概念。盈亨利医师 (James Henry Ingram)曾就这个课题写了一篇很好的论文 “有关解剖学术语 的篆体字”(Seal Characte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natomical Terms),现将其摘要引用如下(14):   疾病的“病”字有一个像床的(篆体)“疒”字旁,“疒”(篆体)顶部的一 横表示平卧的病人。“病”字里的“丙”字,是十个天干中的第三个字。这个字 对应着火。“丙”字的篆体像一栋屋顶腾起火焰的房子。因此,这不失为一种对 疾病的准确描述: 一张床,一位卧床不起的人,连同寓意发烧的火。“病”字 顶部的小点,是由书写者任意添加的。   痢疾的“痢”字是一个古老的字,说明这种病已经肆行了五千年。“痢”字 也是“疒”字旁,字里的那个“利”,字形是以刀向禾。这个声符的本意是用镰 刀割取或者收获谷物,这于直立生长的作物来说,是摧残,正如痢疾于人,是极 大的痛苦和伤害,因此会意为“痢“来称呼这种病。“痢疾”的“疾”字也是 “疒”字旁,字里的“矢”是指箭。疾,形容病起急速,如中飞矢,同时也有重 病的含意。因此,“痢” “疾”相连,真切地描述了这种疾病。   “藥”字来源于音乐的“樂”。中国人只有五声音阶,“樂”字由五口钟组 成,以对应五声。居中一口最大的钟,两边各列两小钟,五口钟都坐在一个支架 上,字的底部即其基座。“藥”字从“艸”,指植物中的本草能调和身体,使人 恢复健康。   接下来,我们讨论与疟疾有关的“瘴”字。于是,我们再次看见了“疒”字 旁。“瘴”字里的“章”由“音”和“十”构成。中国人认为,十音(15)表示 一曲完整的音乐。“章”最初指一段或一首乐曲,随后它被用来指任何文书的章 节。由于疟疾似乎都有一个相同的过程:发冷,发热,出汗和康复。因此人们认 为,“瘴”就是指一种章节有序的疾病。   天花的术语“痘”字,说明这种疾病也流行了数千年。它也有一个“疒”字 旁,下面是古体的“豆”字,它最古老的写法就像盛有东西的碟子。它的字形很 容易让人联想到天花的脐状脓疱,这是该病最典型的特征。   儿童的“兒”字,表示一个卤门尚未闭合的孩子。起初,我想这是男孩女孩 都通用的,但后来仅限于指男孩。篆体“兒”字,描绘出了仍然开放着的卤门。   “癫”字用于描述心智失衡。在篆体“癲”字里,左侧的“真”表示真实, 右侧的“页”表示“头”,意指一个人的真神已经从他的卤门中逃脱,因此他疯 癫了。   表示痛楚的字是“疼”。在古文写法中,“夂”,像一束被妥善缠绕并捆扎 好准备出售的丝线,一种成品。冬天的冬和它是同一个字,只是加上了表示冰的 “仌”,像岁末的冬天,河流上都结满了冰。“疼”字就由“冬”和“疒”字旁 组成。还有什么比严寒的冻伤更痛苦的呢?古人因此用“疼”字表示痛苦。   “狂”这个字,表明中国人从有文字开始就知道“狂犬病”。这个字是由反 犬旁“犭”,加上形容田地里杂草怒生的“?”字组成。“?”是表音的字,它的 意思是无所指向的胡思乱想。因此,“狂”的古义是指一条疯狗,但如今它被用 来表达任何一种神志失常。   ————————————————————————————   注释:   (1)《周礼?天官》   (2)《论语》   (3)《礼记》   (4)要查阅这些引文的全部条目,可参阅王吉民(K. C. Wong)《中国医 学谚语与成语》( Chinese Medical Sayings and Proverbs)《博医会报》 1925年12月。   (5)译者注:原文有误,应为《国语·晋语》。   (6)《论语》,尤其是其中的《乡党》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私人生活中 的衣、食等方面。   (7)译者注:原文有误,此句出之西晋傅玄《口铭》。   (8)彭铿是神话人物,传说中他长寿得不可思议。译者注:玛土撒拉 ,是 希伯莱语圣经中最长寿的人,据说他寿达969岁。   (9)译者注:原文有误,语出《尚书.大传》。   (10)历代文献中有许多这类资料。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叔詹则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11)译者注:原文有误,应为(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12)译者注:这句是王吉民先生自己的译文。   (13)康德黎(James Cantlie)《中国人应用的穴位针刺》《博医会报》, 第20卷。   (14)以下的“”号里的字本应该用篆体,文本无法打出,姑且用繁体字凑 合,以后有机会当据原书改正。   (15)译者注:中国人认为:“十,数之终也。” 所以十音即乐竟,表示 一曲。 (XYS20220503)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6.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