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   为何有人愿意相信医学高招遇冷   2015-08-19 草地周刊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尹平平   早在今年高考刚刚结束的一周之内,无论是高考成绩还是招录信息都没有公 开的情况下,舆论盛传这样一条消息:今年报考各高校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往 年急剧下降,且非今年特殊情况,近5年来高校医学专业的招生和录取持续呈下降 趋势。   紧接着在高考成绩刚刚出来的6月下旬,又有一条类似的消息充斥媒体:河北 公布省控录取分数线情况,对口招生类医学本科分数只有429分,低于畜牧兽医专 业分数线554分足有120多分。读罢让人不免感慨:“怎么竟然人不如兽?”   在微信朋友圈中,这两条消息都遭到疯狂转发,各自的阅读量均在“10万+” 级别。消息作者都将原因归结为近年来各地此起彼伏的伤医事件和医闹现象,使 “学霸”们对医学专业望而却步。“高校医学类专业遇冷”因此成为结论。不少 人开始担忧:学医的如果不是好学生,未来给我们看病的大夫能靠谱吗?   然而,随着近期各地高招录取陆续落幕,可以看出,高校医学专业或者医学类 院校在绝大多数省市的招生,实际上并未出现名额减少或者低分录取的情况。传 言和事实相去甚远,为何此前“高校医学类专业遇冷”的说法,还有那么多人相信 并争相转发?人们对未来没有好医生的担忧,到底有没有依据?   高校医学专业整体并未遇冷   实际上,引发舆论感慨“人医不如兽医”的消息发出没多久,河北省多位高校 医学院招生老师就先后对诸家媒体辟谣。据河北广播网报道,那时高考志愿尚未 填报完成,医学分数暂未划线,对口招生分数与录取分数线“不能混淆”。   至于“报考医学专业学生近年来人数急剧下降”的传言,《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官方网站上公开的数据,做出了下面的统计:   上述网站公布了从1997年到2013年的普通高校基本情况。其中,按照专业性 质统计出了各大专业类别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和招生人数。可以看出,从1999年高 校大规模扩招以后,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从1999年的5.6万,上升至2013年的50万, 增长了近10倍;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9.9万,上升至2013年的56万,增长近5倍。   远的不说,只看有数据统计的2009至2013这5年的高校医学专业招录,每年无 论毕业生人数还是招生人数,都比上一年明显增长,二者的年均增长幅度都在4万 ~5万,并没有像传闻中的那样,“近5年来高校医学专业的招生和录取持续呈下降 趋势”。   再来看今年各地医学专业或医学类院校的招录情况。以国内目前最有名的几 所名校附属医学院为例,根据目前湖南、福建、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已经公 布的今年一本分数线情况来看,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医 学院投档线,多超省控线(即“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百余分,领跑各省医学 类院校招生分数线。   其中,北大医学部在江苏、湖南是分数线最高的医学类院校,分别超出省控分 数线62分和154分。上海交大医学院分数线则在广东、海南最高,分别超出省控线 103分和226分。复旦医学院分数线分别超福建省控线144分、超广西165分。在浙 江,复旦医学院以730分的投档线,超浙江省控线125分,排名浙江省理科录取第三, 这也是复旦医学院在浙江的投档线第二年超过本部。   在江西省公布的提前批录取高校中,医学院校在分数线前10位高校中占据2席, 分别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和北大医学部;北大医学部、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医学 院在湖北的专业投档线均超过一本线150分左右,即使是非211或985的首都医科大 学在湖北的录取分数也高于去年,超过一本线92分。   在北京,各医学类专业院校招录情况也“涨势良好”。其中在京的三所属于 211的医学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大医学部录取分数线分别 超过一本分数线约30、70、130分,并且都超过往年。即使是京外的医学类院校如 中国药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录取分数线也都分别超过一本 分数线约60、80、130分,明显高于往年。   今年确实也出现了个别医学类院校招生不理想的情况,比如复旦医学院在江 苏省的录取分数跌近省控一本线,但属于极个别现象。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分数线 在某些省份高低波动“是正常现象”。苏州一位资深高中老师分析认为,由于复 旦医学院今年在江苏招生计划少,去年投档分又超高,可能导致一些尖子生填报志 愿时心态趋保守。   为什么担心未来没有好医生   总的来说,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近5年还是今年,似乎都没有出现 “报考人数急剧下降”“低分录取”造成的“医学专业普遍遇冷”情况。可是, 为什么相关传言一出,还是会遭到“疯转”?   其实关于“医学专业普遍遇冷”导致“未来没有好医生”的担忧,并非今年 的特殊情况,相关探讨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被摆到台面上来。《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南方都市报》在2010年高招期间,财新网在2012年春季高考 报名期间,都曾以“医学院校遇冷”为题做过报道。   “这些年,尽看见那些杀医生砍护士的新闻了,那可不没人敢让自己家小孩学 医嘛!本来是给人治病的,现在反而让人砍了成了病人,这叫什么事儿啊!”网友王 艳芬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了上面提到的“谣言”,并且笃信不疑,还附上 了“感言”:“我也人到中年,毛病陆续找上来了,到医院看病真不敢让年轻大夫看, 信不过。这年头,有本事的好孩子,谁还当医生啊?”   实际上,并非没有“有本事的好孩子”想当医生。今年江苏省的理科状元蒋 婧煜就选择了清华临床医学实验班。“就医时我们都希望能碰到好医生,但好医 生不会凭空产生,所以必须有人愿意投身这个领域。”蒋婧煜对记者说。   但实事求是地讲,要说报考医学专业的都是像她这样的顶尖“学霸”也不现 实。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追踪了1977年~2014年内地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3000 多人,并据此编写出《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8年来, 管理学、工学和经济学门类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占报考总数的68.63%。而医 学专业在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专业排行榜20强中,排倒数第三。   除了人身安全,未来就业收入预期也是顶尖“学霸”们对学医的顾虑。今年5 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医师占 66.83%,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医师仅占6.15%;有67.9%的医师对收入不满意, 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医师对收入“极不满意”。   今年刚毕业进入金融机构工作的刘帅(化名)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四 年前她的高考成绩只比状元低几分,本来是想学医的。她所在的高中全国闻名,她 所就读的班级是“第一实验班”,班里只有她一人想学医。当时所有任课老师及 全班同学都轮流和她谈心,说以她的天赋和能力不应该去做医生。最后她顺从了 大家去香港学金融。   “当时是挺势利的,可我想我这种情况可能不少吧,”刘帅自嘲道,“当时我 爸妈还劝我:你如果学医,就那点收入,以后同学聚会,你还好意思参加吗?”   总体来说,顶尖“学霸”们对学医并非首选,但能考上医学专业也还是需要有 相当实力的。   只有“学霸”才能学医吗   相对于普通民众,医生们对“医学专业普遍遇冷”的传闻更为敏感。不少向 来严谨的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们,在没有核实消息真伪的情况下,激动转发并热 烈议论。   “默哀!从前只有学霸才能考上的医学院,今天不同了,不用680,不用580,也 不用480,对!你没听错,只有429!想想看,再过几年医学院变成学渣集中营。一群 小混混在读医学院,医闹事件将杜绝!坐诊的医生人手一砍刀:谁看病不老实,爷先 砍死谁!感觉整个医患关系即将和谐了!”   在朋友圈里转发河北“人医不如兽医”的“新闻”时,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 的青年医生配发了上述评论。他承认,自己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心理”。各地 频发的伤医事件让他对自己和同行们的职业环境非常担忧,“医生分明是救死扶 伤的,工作非常辛苦,为什么却反而要伤害我们呢?照这样下去,没有优秀的学生愿 意学医太正常了啊!”   不少接受采访的医生都表示,今年高招期间,自己的朋友圈被“医学专业普遍 遇冷”这类消息刷屏。“可以想见,我的同行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有多低……” 在北京海淀区一所知名三甲医院消化科当医生的李欣(化名)无奈地对《新华每日 电讯》记者说。   李欣自称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那么悲观。“病人躺 着进来走着出去,你能得到那种满足,是任何职业都给不了的。”她觉得这种成就 感,远远超过更高的收入。至于所谓紧张的医患关系,李欣说“会闹事的病人毕竟 是极少数的”。虽然是个瘦弱的女大夫,但是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时刻处于危险当 中。   上海华东医院普外科医生陈寅涛当年高考虽然报的是复旦医学院,但却因为 分数不够被调剂进中文系。读了两年后,他还是决定学医,于是费了很多工夫,转 专业进医学院,降两级从头开始读,待他硕士毕业时在复旦已经念了十年书。从业 后陈寅涛说他从没后悔过,“当医生的成就感、从病人那里得到的肯定、社会对 你的认可、整个家族对你的需要,这些都不是用钱能够衡量的。”   “所谓医患矛盾,很多时候还是医生跟病人沟通不够充分的问题。病人有疑 问要耐心地解答;对你的治疗方法有质疑,可以跟他交流探讨,而不是生硬地反问: 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在陈寅涛看来,医患关系的紧张,即使是从医生的角度, 也不能单纯指责病人鲁莽冲动。“那是一种推卸责任的鸵鸟心态。”   李欣现在也开始带实习医生了,她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其实当医生并 非必须得是“学霸”。“它当然是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对这 个学科或者职业足够有爱,能够掌握沟通技巧,多数人都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去国外学医行医就一定轻松吗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山腰街道鸢峰村的农家姑娘钟巧红今年高考603分,符合农 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本有机会上厦门大学,但她却坚持选择去福建医科 大学学习临床医学,因为父母的腿都有重疾,她想至少未来能帮父母看病。   像她一样,不少学生主动选择学医,或者家长鼓励孩子未来学医,原因之一都 是家里有病人。家里能出个大夫,人们总会感觉心里能踏实很多。   可是医生对于自己的孩子或者亲人学医,却不少持反对态度。医生在线社区 丁香园在今年6月曾针对“医生对于子女报考医学院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参与调 查的近4000名医生中,有58%选择了“力阻”,原因多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跟自 己受一样的罪”。   “又到了高考报志愿的季节,好多朋友打电话咨询要不要学医。作为一个业 内人,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视孩子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 体分析。譬如说,如果是亲生的,就尽量不要学。”一个大夫在自己的微博里这样 写道,并被同行们奉为“本月最佳”。   “虽然在国内,本科毕业考出相关的资格就能当医生,但是如果想到稍微像点 样子的医院工作,不学出个硕士或者博士来,真没人要你。”在北京海淀区一所知 名三甲医院消化科当医生的李欣告诉《新华每日电讯》,学制过长,也导致很多考 生对医学专业望而却步。   目前世界上的医学院分两种,一种是本科生医学院,一种是研究生医学院。世 界上大多数地方都是本科生医学院,但美国则是研究生医学院(Postgraduate  Medical School),理论上后者不要求你的本科专业方向,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学完 生物、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再去申请医学院。   在上文提到的调查中,有一项是“假如未来可以在国外学医或行医,是否同意 子女报考医学院”,只有12%的医生选择“力阻”,其余则均表示“支持”或者 “中立”。   赵越从复旦医学院毕业之后,经过在其他同学眼中“难比登天”的考试,漂洋 过海到美国波士顿顶尖的塔夫茨医学中心当住院医师。她最主要的理由是:“美 国的医生培训制度非常完善,只需三年左右,青年医生就能得到明显成长。”而国 内目前的青年医师规培制度尚未成熟,同样三年左右,有的人一直处于“抄方子、 粘化验单”的角色。   曲姝丽在国内读本科时学的是药学,此后她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读了研究生。她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美国读医学院之后的就业选择广泛, 不是必须要做医生,也可以从商或从政。她自己毕业后,就没当医生,而是去美国 的疾病控制中心工作。   王玥在国内学的本来是生命科学,本科毕业后她到新加坡参加了一个由美国 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办的医学生培训项目。目前她正在新加坡规模最大 的新加坡中央医院当住院医师。她很庆幸自己到国外来选择了医学专业。由于本 科没有学医,在国内她是无法行医的,但在这里,她得到了新的机会。   赵越并不回避,自己选择到美国行医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医生收入不错”。 根据美国著名的专业医学搜索引擎网站Medscape今年7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美 国专科医师年均收入在28.4万美元左右;从事社区医疗的医生年均收入也能够达 到19.8万美元;全美62%的医师对自己的薪酬状况表示满意。   即使是在进入专科之前的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平均每位医师年均收入也在5.5 万美元左右。有84%的青年医生在这一阶段都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当医生,只有4%的 人表示未来想要转行。   在新加坡,王玥介绍说,医生的收入同样是可观的。刚毕业开始进入住院医师 培训阶段的医生,第一年的平均月收入就能达到3600新加坡元,第二年则飙升至 4500新加坡元,此后根据不同情况逐年上涨,“医生收入在当地肯定属于中高水 平”。   当然学医的也都不是一般人。“在新加坡,真的是只有学霸,才能进医学院,” 王玥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曲姝丽也表示,美国的医学院“非常难考,立志 学医的孩子都很上进。而且美国的医学院学费非常贵,不是普通家庭所能负担得 起的,所以读医学院的人要么是工作几年有一定积蓄的,要么是家里非常有钱的, 要么是一些肯把毕生积蓄拿出来供孩子的家长(多为亚裔)。”   无论是在新加坡、韩国、美国、英国还是澳大利亚,医生都是社会地位非常 高的职业。曲姝丽和王玥在接受采访时都提起,在当地,只要有人听说她们是学医 的,立刻刮目相看。各国医患关系也有紧张的一面,但是由于国外医院中强大的安 保措施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极少出现医闹或者伤医事件。   国人普遍认为在国外行医会相对轻松,实际也不尽然。赵越说她的工作时间 是一周75小时~80小时。虽然美国规定住院医生工作时间不能超过一周70小时, 但她说也没有哪个医生不做完就扔下病人。王玥在新加坡的工作也是忙到经常顾 不上吃饭喝水,并且在工作之外她还要不停地参加考核。   即使面对同样的工作强度和考核压力,即使是自己的妈妈在天津做手术时自 己都鞭长莫及,王玥也不想回国。国内频传的极端伤医事件让她不仅不能理解,而 且对国内的行医环境充满畏惧,“我觉得钱什么的都还不重要,生命安全才是最基 本的。如果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其他真的都是白搭。”   “你知道吗?好多国内特别优秀的医学生都开始往国外跑了,大家都是为了自 己的发展呀。”王玥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我真觉得挺悲哀的。但是如 果有人问我,我还是会建议他们就算非要在国内学医,也最好能出来干。”   李欣当年从北大医学部临床五年本科毕业以后,到美国去读了流行病学的博 士。虽然国内外都有很多其他不错的工作机会,但她毕业后还是选择回国当医生。 可是,最近频频遇到的难缠病人、少得可怜的收入,以及在临床治疗以外,医院额 外压给她的繁重科研任务,让向来“义无反顾”的她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年离开美 国的选择是否正确…… (XYS20150819)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