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 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 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 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 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 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 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 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 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 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 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超级杂交水稻”横空出世 今年4月3日至5日,全国“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99海南年会在三亚举 行。会议安排在三亚警备区农场基地。这里主要是湖南、江苏、新疆、四川等地 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基地。这是来自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杂交稻的大比 武,60多名专家、教授、学者、研究人员亲临现场。 袁隆平谈笑风生,在一块块试验田前认真查看各指示牌的技术参数、指标,不 时用英语询问并纠正一些国际技术术语和指标。年长的叫他“老板”,年轻的称 他“老师”。他作为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 主帅,率领着一支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在 这里。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随和得就像个小孩,走到哪里,哪里就热闹。一 些沟沟坎坎,年轻人也过不去,他却身轻如燕,一跃而过。 他在湖南中心一块培矮64S/长粒标牌前停下,但见稻秆挺拔,稻叶如剑,稻 穗甸甸,粗壮饱满,他指着一个中年矮个子说:“这是湖南中心唐传道的杰作! 这一个组合理论产量亩产可达 公斤,米质可达国家一级米标准。”他接着神秘地 说:“但我告诉他们,我还有一个更好的,现在保密!” 记者几次向袁隆平打听,那个“更好的”在哪里?亩产可达多少?他都不说。 一次,在吃饭时他悄悄告诉我,那个“更好的”理论亩产可达975公斤! 走进水稻王国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 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 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 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 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 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 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 启发。 他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 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 讯》1966年第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 雄性不育株。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 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 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 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 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袁隆平与同行们历经9年的艰难探索,走过了困境,取得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 破:一是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作双委早稻的优质、高产双委早稻组合;二是选育 了超高产亚种间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达到了每公顷日产量100公斤的超高产 指标,比曾经轰动一时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提前了6年达 标。 “一系法一定要搞”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 间杂种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水稻 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目前,我国普遍种植的杂交稻是三系法品种。由于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杂种 优势有较大的局限,增产幅度一直在20%左右徘徊,很难再上台阶。因此,三 系法杂交稻研究开发成功后,袁隆平即开始了两系法杂交稻的探索。国家把它列 为“863”重大项目。 二系法因发现了光敏核不育特性,在夏季长日光和秋季短日光下分别表现为雄 性不育和雄性可育,可用来制种和自身繁殖,养活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优质、高产、高抗,是一大进步。而一系法不再需要年年制种,种子优势没 有变异,更是一个由繁而简,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 虽然一些种子经营部门包括有的科研人员都反对一系法,但袁隆平认为,一系 法一定要搞!科学应该是不断进步的! 1995年,袁隆平与其助手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用分子标记的方法,结合 田间试验,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QTL基因位点,分别位于1号和2号染色 体上,每一位基因位点具有比杂交稻增产18%的效应,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 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预计在下世纪初将会取得又一次 重大突破。 为此,去年,朱熔基总理批给他们1000万元研究费用。 千亿身价尽在笑谈中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 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 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 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 人的吃饭问题。 1998年6月25日,湖南长沙爆出了我国目前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 ----“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特大新闻,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 至今仍余波未平。 对此袁隆平泰然面对: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 糟老头子,才1.69米高,六十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把这事看 得很淡。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 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 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抽象霜刻在了宽阔的额上, 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10年前报纸上曾描写过的那种 白色褐色线和花纹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 黑色手表,乍一看,以为是一块儿童玩具表,他却说这是一次在美国讲学因原来 的表不见了,临时花45美元买的卡西欧表,造型很不错。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 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 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 两层楼房像普遍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丛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 物。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 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69岁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半起床,做一会儿运 动,吃过早饭就进入实验室,中午稍稍躺一会儿,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 饭后到海里游一会儿泳,然后与大家一起看新闻联播。他房里就是一张简易大 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 室,与大家蹲在凳子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 他肠胃不好,有过敏性肠炎,自己做饭炒菜,清茶淡饭,饭前爱吃一点花生 米,从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是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通晓几国外语,出国从不用带翻译,英语、俄 语水平一流,一些年轻人看他不修边幅,笑他老“土”。他说:“我是在重庆长 大的,重庆过去是国民党的陪都,比上海还繁华。但是,我现在天天和农民在一 起,如果穿得像个城里人,就会让他们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和你交心了。我国 农民有很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应该向他们学习。再说,穿得挺挺刮刮的,怎么 下地?” “我没想那么多” 众所周知,在我国,杂交水稻的成果基本上是无偿使用的,甚至有的人买了种 子而把种子名称也改掉。种子开发和经营部门都赚了大钱,全国经营杂交稻种子 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单位不少于5个。然而在美国,买一磅常规稻种也要付给科研 单位5美分。 这就引出一连串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杂交水稻研究要不要与市场接轨? 知识产权怎样保护?袁隆平为什么不申请专利或者垄断经营?那样的话,他将真 正成为世界大富翁。 对这些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是:我没有想这么多。谁想种都欢迎,而且越多越 好。 把科研成果当作全社会所有,袁隆平当年刚刚发现“野败”最新材料的时候, 就及时地毫无保留地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报告,又慷慨地把辛勤培育的宝 贵“野败”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全国有关单位协作攻关。到1971年,全国共 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名农业科学工作者来到海南参加试验。 多年来,袁隆平把自己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的每年1.5万美元顾问费 全捐献出来,设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一有科研人员取得较有希 望和潜力的苗头时,他都给予扶持,几乎每年都有近十个课题组获得5.8万元的 资助。 袁隆平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是挂了号的,有人盯着他的脑袋,也有人盯着他的口 袋,因为都能来钱。他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 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有几十个头衔,按道理应该享受副部级以上待遇, 可他没有秘书,没有保镖,一个人来去自由,也不怕别人绑架,他说自己没有 钱,也不需要钱。 “我不在平那些名利” 1981年袁隆平获得了我国颁发的至今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他被国际 水稻所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让克基金会 “让克奖”,1993年获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1995年获联 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1996年获日本“日经亚洲大奖”,1997年 获世界“先驱科学家奖”,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国际水稻所所 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评价袁隆平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 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他认为,袁隆平一旦解决了远缘杂交水稻优势的利用,就有希望解决整个世界的 饥饿问题。 袁隆平的论文和著作也多次获奖。其中《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育 种的战略设想》被学术界公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传统经典理论的重大突 破。他的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1993年获国家图书一等奖,该书还被列 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十大著作”之一。 农民的奖重于“诺贝尔” 在袁隆平的心里,农民的奖重于“诺贝尔”,有谁能赢得农友们那么多的“奖 赏”呢? 在湖南郴州有一个名叫曹宏球的普通农民,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使他和乡亲 们过上了好日子。于是,他拿来出自己多年辛勤劳动所得的近5万元钱,请人雕 刻了一尊几乎和真人一样大小的袁隆平汉白玉雕像,按当地风俗,在雕像胸前披 红戴花,在竣工时乡亲们放鞭炮,扭秧歌,还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长寿与祝福的寿 桃果品,每天都去雕像前参拜。 在东南亚,杂交稻使那些种植鸦片的山民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改邪归正,改种 杂交水稻。 罗霄山脉中段的炎陵县,是神农氏炎帝安息的地方----炎帝陵所在地。1996 年首届湖南省公祭炎帝陵活动在那里举行,他们请来了袁隆平当主祭人,让他点 燃公祭圣火。他们把最高的荣耀给了袁隆平,把袁隆平当做了当代神农氏炎帝。 一位老农说:“袁隆平解决了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救了那么多人的命,做了 功德无量的善事,是要成佛成仙的!” “学农的只会做植物切片吗?” 袁隆平事业卓有成就,业余生活亦情趣盎然。 他是有名的“浪里白条”,还在西南农学院读书时,他就在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 主持的西南区运动会上夺得过游泳第四名。每年到海南三亚“南繁”,他几乎天 天都要到大海中一显身手,每年总有一批“旱鸭子”成为他的徒弟。 在湖南中心,他每天要到试验田里去,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播种到收割为 止,从不间断,这是他的职业习惯,来回一圈大约有4公里。所以,他虽然已经 69岁了,却还身手矫健,能骑摩托车。现在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有了一支 摩托车队,大家一起骑摩托车跟着袁主任到田间去,真是不亦乐乎! 袁隆平还有一个爱看电影的笑话。那年在南京看《魂断蓝桥》,正碰上日本飞 机轰炸。电影结束一看,电影院只剩下他一个人。 看书和听音乐是袁隆平的两大爱好。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睡觉前要读半 个小时的书。他爱听音乐,激情来了还拉小琴,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舒曼的 《梦幻曲》,每每兴致所至,夫人邓哲也愉快地随他一起弹起电子琴。 他与邓哲有一则“以琴为媒”的佳话,至今传为美谈。 袁隆平的祖父在段祺瑞政府任过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父亲 任过冯玉祥部第二集团军上校秘书。由于“出身不好”,加上不修边幅,34岁 了仍光棍一人。然而,他在安江农校任教时深入汪出,生动活泼,是师生皆知 的。尤其是他会拉小提琴,每当夜深人静,小山村回荡悠扬的旋律,深深吸引和 打动着他的一个学生----邓哲。邓哲是班上的文体干事,1959年毕业后,分配 在黔阳县农业局工作。“心有灵犀一点通”,5年之后,他们结为秦晋之好。 “文革”中,袁隆平被扣上了“搞资产阶级盆盆钵钵”、“走白专道路”等帽 子,毛主席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他却说还 要加一个字:时。因此被打成“反革命”。他精心培育的不育试验秧苗被人扯掉 丢在井里。袁隆平对邓哲说:“你要有个思想准备,我可能要上台挨批斗,还要 进牛棚。”邓哲却劝慰和鼓励他:“顶多是双开除,你去当农民,我跟你一块 去。只要不离开土地,我们还是可以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 两大心愿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 “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 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 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 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 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 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平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 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 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 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 界》书中写道“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 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 足食的世界。”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 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 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 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 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 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 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公顷,并且取得了 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 强大的生命力。 摘自《经济日报》(人物周刊1999年第13、14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