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这就叫历史的考验 何满子  一位治现代文学史的青年教师来信,抱怨近年编印的名家文集辑录不当, 往往把现代文学史上至关重要的名篇漏编入书。他说,这些名家的名文当然也 能在图书馆里从旧报刊觅到,但搞他这一行的人是要经常翻检的,特地花钱买 了有关的文集,无关紧要的文章倒不漏,偏偏将最有用的文章删落,可用性就 大打折扣,对他说来简直是白费钱了。他又说,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的名人名文 或有印误,或未经作者本人审定,收在文集里的应该是最可靠的定本,可供核 对,偏偏文集里却不收,令人扼腕。 信中举最近新买的《周扬文集》为例,说里面竟不收1954年发表的《 我们必须战斗》和1957年发表、1958年修改整理刊出的《文艺战线上 的一场大辩论》这样至关重要的名篇。这些既是作者辛苦经营的力作,又对现 代文学运动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简直可说是决定过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命运 的文献,怎么可以不收呢?云云。 我知道这类似乎令人困惑的问题无须回答,这位来信的青年教师也肯定心 里有数。因此,就此问题,我只简单地回了一句话:“这就叫做历史的考验。 ” 中国历来的文人大都“悔其少作”,这事三国时代的杨修就在《答临淄侯 笺》中以他的同宗先贤扬雄为例向曹植点明了。那因为,少年时所作的文字稚 拙,不成熟,连自己重读时都难为情。正如鲁迅所说,好像老成的少年,看到 婴儿时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觉有损于现在的尊严。所以在晚年编定 文集时,就要将少作删除,显得自己的通体漂亮。其实,这种为自己的少作护 短的办法也不可取,诚如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所说,少作“自有其婴年 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倘作者是名人,则更宜将前后作品一律 公之于世,使当时和后世的读者能窥见其人其文的发展脉络,知其全人。少作 的稚拙平劣也不会掩盖其毕生的成就,何足伤哉! 因此,鲁迅从不为少作护短,任凭杨霁云搜集了编入《集外集》。他的只 字片纸,无不可公之于世。事无不可对人言,让历史去评价,这叫做经得起考 验。   可是当今名人的删去旧文,不编入全集或代表性的文集,却并非由于 悔其不成熟或文笔荒疏。第一,湮没不使人见的都不是早年不成熟的所谓“少 作”,大抵是已经成名以后的盛年之作,第二,湮没的作品倒不是草率急就而 是认认真真殚精竭虑写下的;第三,这些作品当时都是产生过大小影响,有些 甚至是引起轰动的。其所以湮没不使人见,不是为了不成熟不好意思,而是为 了没脸见人,所以在暮年手定文集时只好掩耳盗铃地删落,以维持其一贯正确 的形象。不是亲自编定的受委托编集者不是亲信,也是旧部,都能深体名人的 心愿,懂得爱惜名人的羽毛,没脸见人的文字遂一律删落。 凡涉及论争,与人驳难攻辩的文字,历来有一种学术道德,即不能随心所 欲地隐瞒、修改前已公开过的见解和论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倘有错误, 有种的敢于承认,或作出补充修正,这才算君子坦荡荡;这样光明磊落的行为 也能博得世人的钦佩。佞人和孱头为了盗名欺世,才只好遮遮掩掩,如驼鸟之 埋头入沙,将以往攻讦驳难的文字或篡改删削了才敢问世,或则干脆自己没收 ,好像从来没写过似的。 看看鲁迅,他在编杂文集时,便将攻讦讥骂他的论客文章分别编附,他还 希望编一本《围剿集》,将对手的所有文字收入。他自己所写的全部作品,包 括用各种笔名的文字,以及日记、书简,乃至一段小启事,一则小广告,无不 能公之世,无所愧作。相形之下,当今有的人有胆量将他们的文章全部收入文 集里去么?至于建国后历次批判运动中慷慨激昂的声讨诬陷文字,就更没脸拿 出来编入文集了。滔滔天下,敢于将自己写过的全部文字公之于世,任人评价 议论者有几? 这就叫做经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文汇报》  (19961204№08)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