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近鲁迅  本报记者 赵晋华 2001年9月26日中华读书报   往昔是一个异国他乡。时间把我们与我们以为熟知的一切拉开距离,使熟悉 的事物变得陌生,在理解上建立了一道屏障。对于一个早已故去的作家的认识也 是如此。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认为我们最了解的中国作家,从中学时代起,教科 书就把我们带入他的世界,在不同程度上给读者心灵中留下了作者的形象,然而 时间使鲁迅的形象变得复杂。时值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一些 作家学者,所有受访人无一例外都是从中学时开始接触鲁迅作品,但成人之后对 鲁迅及其作品的看法和评价各有不同,甚至差距甚大。   赵本夫(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我从初中时(60年代)开始看鲁迅作品, 最喜欢他的杂文,也喜欢看他的小说。他的作品读起来很“爽”,分量很重,语 言锋利、幽默、深刻,很有震撼力。鲁迅非常了不起,是中国“五四”以来的第 一个作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个巨人。我的人生阅历、家族背景和鲁迅相像,我 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由地主家庭败落的,大家认为我的作品“厚重”或“沉重”, 也许受了鲁迅的影响。这些年我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和自然的关系,文明对人类 的负面影响。鲁迅的时代和今天有很大差别,但鲁迅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需要的。   盛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我父亲买过两套《鲁迅全集》,我 从中学课本里也学习到鲁迅作品。“文革”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什么书都看不到, 只能读鲁迅,我曾经很喜欢他的小说,“文革”低潮时也喜欢过《野草》。“文 革”时战斗性比较强,大家都喜欢引用他的话。鲁迅对人性、国民性的把握是最 精当的,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我很佩服,他对俄罗斯文学的介绍和评价、文化 方面的论述、对尼采等人的介绍都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我一直关心对鲁迅的评价, 对他作品的阅读各个时期侧重点不同,但因为和自己的专业离得较远,没有深入 研究过。对他提倡“直译”,我认为太偏激,但放在他那个时代,也可以理解。 我对鲁迅有由衷的敬仰,但我觉得要把鲁迅放在他那个特定的时代,历史地来看 待鲁迅。   李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60年代上中学时接触鲁迅作品,“文革”时 把他的全集通读了一遍,当时比较关心他关于“国民性”的论述,把他这方面的 言论摘抄过一遍。那时主要喜欢他的杂文,也喜欢他的文学作品和诗。“文革” 之后我对他的有些说法有了保留,我后来搞历史,觉得中国历史很复杂,不能太 简单化。比如关于“体用”之争、比如关于“八国联军”和“义和团”,我们平 常谈到这些问题似乎必须有所选择,但应该摆脱这种思维。鲁迅的论述很精辟, 有批判的态势,但他是在他那个时代说话,今天的时代不同了。光有启蒙的态度, 对中国够不够?我对鲁迅一直是业余兴趣,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关注在我的思想深 处刻骨铭心,他当然是个伟人。   张抗抗(作家):我是浙江人,鲁迅对于我是很具体、很亲近的人。我所在 的杭州一中,是19世纪开办的高级学堂,鲁迅在那里教过书,校徽是鲁迅的字体, 校园里有个“鲁迅亭”,还有“鲁迅小组”,组织大家活动。我初一时第一次去 绍兴参观,就是参加“鲁迅小组”的活动,这些都是非常感性的。“文革”时大 家都喜欢引用鲁迅语言,他的语言特别锋利,有战斗性,当时对他的崇拜有盲目 性,不可能读懂他的作品,我妈妈那时就说,读鲁迅作品要有了一定的阅历以后 才能读懂。80年代以后,各种新东西进来了,《鲁迅全集》我有一套,没有好好 读过。我很早就接触他,但并不了解他,也许由于他太崇高了,反而不可接近。 他的小说很少,文学成就有限,但我没有好好研究过他,不敢妄谈,我对他不屈 的人格是敬佩的。可以说,我走向文学道路,从参加“鲁迅小组”就开始了,他 对我的文学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对鲁迅的诠释权应该是开放的,每个人心中可以 有不同的鲁迅。   邱华栋(作家):80年代上中学时开始读鲁迅,看不懂,中学生看鲁迅作品 太早了点。前两年买了套《鲁迅全集》,全看完了,觉得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 头,从文化精神上说是中国的第一人,杂文自成一家,当代没有人能继承,我认 为他的《故事新编》最好。他是我们的营养,但没有明显表现在我们的笔下,他 对当代作家影响很小,只是他对现实的关怀和批判精神影响了一些人。从文本上 说,鲁迅作品对青年作家没有影响,八、九十年代接受西方的东西多,接受中国 以前的比较少,继承是个问题,但我们首先想超越。作为一个人,鲁迅性格上有 很多缺陷,我身边没有人喜欢他,对鲁迅研究现状也不关心。   叶兆言(作家):我是中学时代从课本上开始看鲁迅作品的,“文革”时有 一个小红本的《鲁迅语录》,大家都看,喜欢他骂人的话。后来有一度现代文学 是我的专业,童子功。鲁迅的作品什么都很好,虽然小说的名气大,他的散文文 体有“魏晋风骨”,他自己最得意有人这样说。他是老派人,做什么都很到位, 写什么像什么,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文言文、书信,他什么都好,真气人。 他比我祖父大,他和茅盾那个年龄段的作家不一样,相差十余岁,从文化上说不 是一代人,他们那一代人做什么都好。鲁迅是个非常好的文人,各方面都好,是 个比较完善的人,20世纪当中,这样好的文人不太多,梁启超也是一个。鲁迅对 我的创作没有特别的影响,一个作家看过的所有东西都是营养,写小说的看不看 鲁迅不重要,对于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讲,很难说什么特别重要,没有什么是 必须看的,写作的人不知道什么没关系。其实中国作家是非常谦虚的,比外国作 家谦虚多了。但鲁迅对于一个搞现代文学、搞文化史,总之对一个研究者来说是 必须看的。现在对鲁迅的许多说法他活着时就都有了,他生前就经历了被捧到天 上、骂到地下的滋味,这些说明,他这个人蛮可爱的。   林贤治(诗人,广州日报编辑):50年代末我上中学时开始看鲁迅作品,起 初读不进去,鲁迅说过他的作品要30岁以上的人才能读懂。“文革”时我真读进 去了,人处逆境时读鲁迅作品才有力量。他的作品我全部都喜欢,他的文字是超 文学的,他从事写作的本意是改造国民性而不是为了当作家,他的文字是一流的, 对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的评价还没有达到他应该有的高度。他是一个“隐喻”的 思想家,以文学家现身。“文革”结束后,从“文化学”的角度,鲁迅研究有开 拓,有一定深度,但可悲的是,鲁迅研究被“经院化”了,被专家、学者规范化, 失去了独特的生命力。鲁迅研究还有大块的处女地需要开拓,鲁迅本人是个直面 人生的人,如果我们的研究不能和当代人的生存结合起来,那是没有意义的,当 今鲁迅研究的最大问题就在这里。我不是鲁迅研究学者,我只是热爱鲁迅。   从以上采访中可以看出,如果说治文学史的人注重延续性的评价,而一个作 家对另一个作家的评价就相当个人化。“影响”的问题是很难讲的,现在讲“接 受”,这和写作的时代的变化有关。现在文学的路子很多,更多作家或愿强调地 域的关系。鲁迅研究界自成领域,和创作界相当陌生,彼此的隔膜显而易见。对 鲁迅“经典化”的结果,是使不少作家也失去了真正了解鲁迅的欲望,除非有特 殊的机缘和独特的人生阅历,他们也许终生不能走近鲁迅。理解的行为是解释的 行为,是最广义的文学批评,而理解并非在真空中发生,它要求掌握尽可能多的 知识,要求对作者思考和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母体有深切的了解。   学者李书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文化到今天为止还处于重建期,从19 世纪西方文化进入轰毁中国古典文化的脉络,迄今没有成熟的、为国民所普遍认 可的文化建构。鲁迅作为早期重建中国文化的重要人物,既是破坏者和挑战者, 也是重建者。目前的文化停滞、失衡、失序都与文化重建过程中的文化真空有关, 鲁迅的遗产在今天尤其珍贵;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 在上海卖文为生,利用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知识分子的自由空间完 成了他的文化创造,既利用了自由空间,又在商业化的处境中保持了知识分子独 立的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鲁迅所创造的语言对于现代汉语有重要意 义,他的真切的、入骨的、美好的现代汉语是不能替代的,是我们今天的汉语自 我修正、自我更新的重要依凭。目前现代汉语的肤浅化和垃圾化、语言的沦落使 我们不能认识人生的深度,而在这种环境下,鲁迅的语言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现 在有人不喜欢、淡漠鲁迅也是正常的,与此同时也有人很有感受、很有心得地在 阅读鲁迅,这才是自然的。把鲁迅变化为一种自由选择的对象,对于鲁迅的意义 得以生发才是有益的。文化经典的传承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久远的,即使 被一、两代人遗忘,也没什么了不起,也还会有被重新发现、重新复兴的可能。 鲁迅的文化创造已经完成,不可更改,他是回避不了、也不会被忘却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