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大才女毛尖同志在报纸上被公开羞辱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USTC2 于 2005-3-30, 18:02:19: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
大学人文学部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教师、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成员、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都市
文化、英美文学、电影史。

注: 下文中的"名出版社出版"是指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青年学者翻译"
是指毛尖翻译。

可怕的误译

立彦
《中华读书报》

  我有一门课,指定阅读李欧梵先生的《Shanghai Modern》。我在
图书馆偶然发现国内已有中译本《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名出版社出版,青年学者翻译,真是意外之喜——因为
中译本比英文原本薄很多,拿着读着都方便。待在中译本中艰难跋涉
一番后才晓得,比英文原本薄这一物理性质,竟几乎是这个中译本的
唯一好处(而这只能归功于汉字之特性)。英文原作经过中译者的种种
曲折误译后,本来面目已难于辨认。读中译本原为偷懒,结果是偷懒
不成,倒赔了许多思量猜度。其中的某些误译,近似于黑色幽默,下面
只稍稍列举几处。

  中译本35页,“上海城市生活中舞厅的流行给共和国新女性的出现
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必要的背景,虽然这背景是负面的。”“共和国新女性”
的说法令人生疑。当时是民国,“共和国新女性”,怎么会提前出现在
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查英文一看,原来是“public persona of women”
(英文原本28页),指在公共空间(而非私人空间)里活动的新女性。
译者必定是把public一词看成republic了。即便真的是republic,也该
译成民国才是。

  中译本36页,说到租界公园门口挂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之类的
招牌,有一句话说,“这些招贴的规定最终推动了民族主义者运动,并使
蒋介石于1927年控制了上海”。此类招贴固然重要,但蒋介石并不因此
就能控制上海。原来英文是,“These posted regulations finally
came down when the Nationalist forces under Chiang Kai-shek
assumed control of Shanghai in 1927”(英文原本29页)。意思是:
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1927年占领上海后,这些招牌就被摘下来了。
“Nationalist”不是民族主义者,而是国民党;forces不是运动,而是
军队。至于摘招牌(came down)一事,在中译本中却消失不见了。

  中译本49页,“他来自我所说的‘五四 小说中的西式主人公。”
什么是“西式主人公”?英文是Wertherian hero(英文原本41页),
原来是“维特式主人公”,不是western hero。维特式主人公是自怜
而感伤的,而西式主人公该是什么样子,实在想象不出。

  中译本26页注5中的书名,《低城高城:东京从伊豆到地震》
(Low City,High City:Tokyo from Edo to the Earthquake)。
“从伊豆到地震”,读起来怎么都觉得别扭,一个是地方,一个是
事件,是怎么跨越的呢?据常识便知道此Edo不会是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中的彼伊豆。从任何一个稍大一点的英汉字典都可
查出,Edo是著名的江户时期(江户为东京的古名),这本书说的是
从江户时期到东京大地震之间的东京历史。

  种种此类错误,不胜列举。亏得李欧梵先生聪明,在《中文版本序》
中提前跟读者打了声招呼:“我对自己的文章和书籍的出版,一向不闻
不问,甚至连本书的译文也来不及看,但书中内容的错误及阐释上的
不足之处,应该由我负全部责任。”如果李先生读了译文,不知会做
何想。

  (依据英文原版:Leo Lee,Shangh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