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mirror 于 2005-3-04, 03:23:52:
回答: 镜子的辩论功夫就是念镜子咒:我耍赖等于不耍赖 由 bluesea 于 2005-3-04, 01:37:07:
是一个事还是两个,要看“立场”。并且这个“立场”并不唯一。几光年开外看,地球不过是个“点”,“显然”的两个事也只能是看作一个。
“信”的动作与“信”的对象是一个可分的。“信”的动作对人脑来讲,应该是等同的。因为这个“动作”的背后是共同的生化反应。但是每个人的“信”的对象--“所信”,则是千差万别。有人愿意对人的不同的所信分三六九等,以为有级别之差。可以有这样思维的自由,当然也有不如此思维的自由。
问题是:在这个“千差万别”的集合里,能否包括进去“不信”?可以这样讲:如果人的理性可以“证明”不可一、不允许包括进去“不信”的话,同样的理性可以“证明”这个集合里可以、允许包括进去“不信”。“自然数”并不“自然”。要有其镜像的“负数”,也要有“零”。但是这样一来,整数的体系虽“自然”了,那数的“集合”也不叫“自然数”了。
人们学数数是从1开始。据说这就叫“自然数”。可是到了“太学”的计算机系里,就是从“零”开始数了。嘴里数着“零”的时候,心里想着“壹”,这就是受过“高等教育”人的理性和“可塑性”。这个“可塑性”才是生物进化的物理保证。
“念镜子咒”得罪过人,可也着人念叨。照“镜子”的功能之一就是知道各己个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