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Yush 于 2005-8-28, 02:33:37: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26日头版发表记者凯西·陈(Kathy Chen)发自北京、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报道《北京宫廷园林环境整治工程止步》(Fixing Up Grounds Around Beijing Palace Is No Walk in Park ),并刊出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的照片。感兴趣的朋友可查阅《匹兹堡邮报》的全文转载(见http://www.post-gazette.com/pg/05238/560679.stm)。
文章介绍了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环境破坏的现状,以及中产阶层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主要篇幅是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的来龙去脉。文章客观描述了圆明园缺水造成的后果和防渗工程的起因,但在介绍支持和反对防渗工程的双方时则“立场鲜明”,几乎是一面倒。先是张正春“教授”春游时的“偶然发现”,然后是北京地球综观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皓、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对防渗工程和防渗膜的指责,最后是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叫停防渗工程、召开听证会、最终下令整改的事迹。而另一方却只寥寥数语介绍了圆明园景观设计负责人谭欣(音译,Tan Xin)关于防渗工程不会破坏景观的观点:“她(谭欣)说,设计组仔细研究了国画、阅读了古诗,所以公园的原有风格能够得以保持”。而圆明园管委会主任李景奇则被刻画为气冲冲离开听证会、记者尾随录像并在电视台播出、招致网上1000多条对其行为的评论、记者批判其行为是丑恶的官僚主义。
文章没有谈到贯穿整个事件的科学与伪环保之争,没有提到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文章没有介绍支持防渗膜的观点,相反,只引用了张“教授”等人反对防渗膜的观点。描述防渗膜时则只说它铺设于湖底、类似于垃圾填埋场衬底所用的材料。
文章称呼张正春为“中国生命科学教授”(Chinese life-sciences professor)。不知其头衔中的Chinese指的是“中国的”教授,还是“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不管怎么说,这次张“教授”得到了美国权威媒体的承认而名扬海外,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再也用不着吱吱唔唔、闪烁其辞地“负责任地讲”他那“并不神秘、也不复杂”的身份了。(关于张正春的身份秘密,见陶世龙《张正春是哪门子专家?》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6/yuanmingyuan95.txt)
从凯西·陈发表的众多文章看,该记者可能常住北京。可是,她似乎不知道福海有多大,或福海通到哪里,或福海离紫禁城有多远,因为她在介绍福海时说“Imperial boating expeditions set off on the largest lake, named Fuhai”。到小小的人工湖上泛舟游玩能称得上“expedition”吗?
总之,文章没有平衡双方的观点,失之偏颇。记者没有了解并核实正确全面的信息,造成错漏,有失水准。
另外,文章似乎把圆明园事件的发生归因于中产阶层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只在最后引用了张“教授”得知防渗工程必须整改的结论后喜气洋洋说的话:“以前,人们担心中国多一些民主开放会导致混乱。这件事说明这些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从这句话看来,张“教授”还是很讲政治的,不愧为“政治家”。这也令人不禁想起潘副局长的环保“适合作为政治社会等改革的试验田”、“政治成本小”、“圆明园事件,铺膜不铺膜是个专业问题。而我们真正希望的是拿它做个试验”等说法。(见南方人物周刊《专题:对话潘岳》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824/n240290279.shtml)。由此可见,圆明园事件中,从车前卒到帐内帅,纯粹是操纵舆论、愚弄民意、假搞环保、真玩政治。(另见右手写作《圆明园事件中究竟谁在操纵舆论?》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6/yuanmingyuan90.txt)。这才是圆明园事件的实质。作为一个国外记者,凯西·陈不解其中奥秘倒也情有可原。不过也难说,毕竟潘副局长在美国权威报纸上露了一下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