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博客刷反革命大字报,你来看一下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Amsel 于 2013-10-17, 19:49:47:

回答: 杀出一条血路: 河南周口西华县强行征地 村民被逼服毒身亡 由 095 于 2013-10-17, 18:14:14:

乱评毛诗

小时候学了几首毛诗之后,觉得很了不得,真的以为他就是中国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诗人。后来读的东西多了,才发现自己的肤浅。这个乱评其实是对以前的自己一个批判,只是一点想法随便说说。现在感觉,毛诗词里也许有一两首好的,其余都不行。下面就挑几首比较好的评论一下。

一、《卜算子•咏梅》

先看一下毛所借鉴的古人的咏梅诗。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寂几回开。

毛《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的这首咏梅,应该算所有毛诗中水平最高的一首。从立意、结构、到遣词用句,都属上乘。这首显然受陆游的咏梅很大影响,另外据说毛在填这首咏梅时也反复问 秘书“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的出处,可见毛当时是很喜欢高启梅诗的,写咏梅也用了类似的立意。在用词上,这首的重复,春四次,俏两次, 也是一个特点。这些重复是故意为之,为了强调。这样的重复用好了,会大大加强诗的感染力。这和不小心的重复完全不一样。

这首咏梅和其它毛诗最大的区别,就是诗句的结构。毛诗虽然用词通常都比较直白,但是能把普通而直白的句子写得如此有诗意,在毛诗里这是唯一的一首。从句型上看,更像臧克家写的。比如臧克家的这个名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和毛的咏梅上半阙在构造上非常类似。这首咏梅诗发表时,臧克家列为“编者”,但是他起的作用恐怕远远不仅仅是个编者。

另外,这首词里显然还有其它人的修改。词的初稿是这样的: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岩万丈冰,
独有花枝俏。

梅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熳时,
她在旁边笑。

几处改动,都很重要。但是改过的词,已经很不像毛本人写的了。

这首多半不是毛本人写的词,是他所有诗词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词。其它的诗词,全是捧出来的,其实每首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几十年来国内的人被宣传毒害得分不出好歹,以毛诗为标准,学坏了多少诗人。

二、《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是毛所有律诗中最好的一首。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在毛诗里是绝无仅有。颔联的出句尤其出彩,气势磅礴,好像要比“一览众山小”还要牛。可惜虎头蛇尾, 对句不知所云,明显是纯粹为了凑字数而硬造的句子。这么一来,还不如出句气势不要那么大,一步一步慢慢来呢。这和毛治国很类似,好大喜功,虎头蛇尾。据说 毛自己写的颔联对句更不堪,是“热肤挥汗洒江天”,是臧克家给改过来的。

当然这首诗的讽刺意义还不止于此。这首诗写于1959年的庐山会议。大家都知道在那儿发生了什么事。后来造成的全国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人的人祸,就始于 此。因此,“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见证的是三千万无辜百姓的尸骨。陶令若有知,恐怕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名字被如此侮辱了。

三、《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曰,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首是老毛最著名的词,也是让毛迷们无比崇拜的词。小时候学这首词时,我也是对老毛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回头再看,只觉得当年的幼稚好笑。如果有谁真认为老毛是古往今来第一诗人,只需要把这首词和苏轼的《赤壁怀古》比一下就行了。

好吧,和苏轼比太不公平,但是即使以普通诗词的标准来衡量,这首词也只能算作末流。真不明白胡乔木临死为什么要争这首词的著作权。这首词的毛病太多,上半阙是原地打转,语无伦次,下半阙是胡说八道,罔顾历史。

好的诗通常有很多层次,层层递进。而这首的上阕,没有层次,只有罗圈话来回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虽然从千变到了万,但是从冰封到雪飘,没有递进,就像 小孩吹牛,说球有多大,先说有盆那么大,然后又说有锅那么大。这不是写诗。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意思重复,还是原地打转,说明写作者才思枯竭,没有想象 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前半部分还在原地打转,然后突然拔高和天公比起个子来了。因为缺乏过渡,这个比较非常糊涂,不知是谁要和天 公比。主语不明是写诗时常犯的非常低级错误。要命的是,不管是谁比(千里、万里、长城、大河、山、原),逻辑上都不通。所以语文老师念到这里就可以给这首 词打不及格了。可惜写词的人不是小学生,所以这首词没得不及格,反而进了语文课本。

下半阙接着犯上半阙就有的原地打转的错误,还要加上违背史实胡说八道。这阙除了狂妄地把自己和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帝王相比之外,没有任何思想,没有新意,更 没有发展或层次。然而他不知道汉武、唐宗、宋祖的诗作,以为自己这么一首干瘪的词就能比过这些历史人物,这是真的不知耻了。

四、《沁园春•长沙》

肃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欢歌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我抄的这个版本,和公开发表的版本有三个字不同。一会儿你就知道为什么会有不同。这首词写得中规中矩,与毛诗词中惯有的多用俗语、成语及抄来的诗句很不同 (鲁迅曾称毛诗为“山大王的诗”),对语言的把握精准,比《沁园春•雪》高明多了。这让人很奇怪,1925年(这是官方认定的写作年代)写的诗,会比 1935年写的好。这是为什么?

这个词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我小时候学的时候就觉得不正常。看这段: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有什么特点?完全一样的结构。这种写法在沁园春中几乎见不到。通常是两两相对,或前两句和后两句相对。如果四句结构完全一样,一来节奏显得太枯燥,二来容 易落入原地打转的陷阱,因为毕竟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用完全一样的句子来形容的。这里就犯了这个毛病:万山红遍和层林尽染就重复了。但是为什么这么写呢?答 案很简单,因为这是在联句!这种重复的结构,在联句的时候常常出现,因为每句都是一个不同的人写的,很难统筹整体结构,所以抄袭上句的结构就是最保险的办 法。因此,这首词极像是好几个人在游橘子洲时联句写的。

这时候,改的三个字就非常有意义了。我抄的,是原始没发表的版本。毛发表时,改了三个字,把“肃立”改为“独立”,改成他自己一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把 “欢歌百侣曾游”改成“携来百侣曾游”,表示他的“百侣”只是陪衬角色。但是这个“携来”其实非常不通,显然是为了掩盖真相而硬改的。真相很可能是,毛在 长沙念书时(1920年或1921年)和一群同学到橘子洲玩,联句填了这首词。这首词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因为根本不是他的。直到十几年后,他在延安牢固 地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才把这首词拿出来当自己的发表。这时候,他的那些同学,凡是参加了革命还没死的,多半成了他的部下,哪还敢说半个不字?

为了避开毛在长沙念书的这段时间,官方说毛是1925年他回长沙搞农运时写的这首词。这个说法有两个大漏洞。一、整首词讲的都是空洞的抱负,没有一字提及 农运或北伐,两个在1925年极其重要的事。这不像一个农民运动家发感慨,更像是没出道的学生在空想。二、季节不对。词中的“寒秋”、“万山红遍”,讲的 是深秋,天气已经冷了,树叶都红了。在长沙这大约是十月。而毛是在1925年8月底从韶山逃到长沙的,9月他就动身去广州了,根本看不到红叶。长沙在8月 31日的平均气温是24度到32度,还很热,不可能是“寒秋”。很难想象毛能在8月底站在橘子洲,看着满山的郁郁葱葱,写下“万山红遍”。

五、《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是毛假大空风格的代表作。本来不想评的,后来因为有人说这首代表了毛词的最高水平,所以忍不住评一下。

这首词据说写于1935年2月红军长征路上第二次娄山关战役之后。乍一看还是蛮象样子的,上阙写战前,下阙写战后,有声有色,有始有终。但是,读这首词下阕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战后余生,而是缅怀过去。“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记得小学时学这首词,总觉得是作者在“解放后”重游娄山关写的。老师说写的是当时战场的情形,我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来。这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在毛诗里常见,其实原因大家都明白。

这首词写于1935年,却在1957年才第一次发表。为什么?

因为整首词都是假的。两次娄山关战役都在下雨,不可能有什么“霜晨月”、“残阳如血”!


第一次娄山关之战时(1935年1月9日)在下雨很容易找到证据。百度百科“娄山关”一条如此说:

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胆寒若惊弓之鸟。红军尚未攻关,敌军即用电话向其军部请求增援,敌军部电话命令 守敌“不准后撤一步”,并命其注意警戒关口东边小路,提防红军从侧后袭击桐梓。时正下雨,红军通信班战士搭电线于敌人电话线上,窃听敌人通话,知敌人东侧 空虚。耿飚团长即命正面部队暂缓进攻,命令关东侧侦察队、工兵连迅速断敌退路。通信班又窃听到敌人军部命关上守敌撤退的电话,知道守敌要弃关退守桐梓。正 面强攻部队即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

那么有没有可能“长空雁叫霜晨月”讲的是第二次娄山关之战呢?老毛自己很希望大家都认为这是在说第二次娄山关之战。他曾经假冒郭沫若写了这么一段莫名其妙的解释: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 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 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 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 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 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 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

这段话其实也是谎话连篇(“清晨出发,还有月亮”也是谎话,见下面)。第二次攻打娄山关,战斗开始于25日早上9点,而不是老毛说的“午后二、三时”。打 了一天没有打下来,26日红军又增兵继续打,直到下午5点才打下来。所谓“一战攻克”是胡扯。重占遵义是27日的事了。郭沫若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说的是对 的。毛的否认其实是因为做贼心虚。毛为什么要把三天的战斗说成两天呢?这当然是为了掩盖词的描述和史实的不符合。

第二次娄山关之战时也在下雨,很多回忆录、传记里都提到了。比如在《彭雪枫将军——永不飘落的红叶》第23章《乘胜强攻娄山关》里写第二次娄山关之战有这么一段:

天空飘起的细雨罩得一切雾蒙蒙的,娄山关就雄踞在眼前了。1935年2月25日,彭雪枫接到军团命令,由他率红十三团对娄山关实施强攻,并以友邻部队配合。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第16章《遵义大捷》:

红军各路部队按照彭、杨命令迅速行动。25日夜,细雨寒风,道路泥泞。
红十二团于午夜12时从桐梓城出发,向娄山关疾进。红十团、红十一团连夜从东侧迂回。红一军团第一团抢占了石炭关。

还有《百战将星谢振华》第二章《长征途中》讲战斗结束后:

红军追击如潮,敌人节节败退。27日清晨,雨后的黄土公路,湿滑泥泞,偏偏又遇大雾,能见度低,更增加了行军的困难,但战士们几乎没有掉队的。

可见,两次娄山关之战都在下雨,而且至少第二次还有大雾,能见度很低。老毛是在玩穿越,到一个平行空间看到了霜晨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其它的毛诗,就不值一评了。很多人崇拜毛诗,模仿毛诗,其实是缺乏文化修养的表现。比如最近有人写北京雾霾就是用了毛诗的格式,可笑又可悲。

此文于2013年9月20日星期五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